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6个文言虚词练习

中考6个文言虚词练习

中考6个文言虚词练习
中考6个文言虚词练习

中考6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练习

——[而、之、以、于、为、其]

【而】

二、判断“而”的用法(写选项即可)

A、表顺承“然后”“就”

B、表转折“然而”、“却”“可是”

C、表并列“又”“并且”

D、表修饰,表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着”、“地”,或不译

E、表递进,“而且”或不译。

F、表示因果关系,“因而”

1、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2、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3、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

4、与臣而将四矣()

5、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6、长跪而谢之()7则名微而众寡()8挟天子而令诸侯()9国险而民附()10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1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12、可计日而待也()1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4、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15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16义不杀少而杀众()

17环而攻之而不胜()()18、委而去之()19、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20、舍鱼而取熊掌者也()21、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22、蹴尔而与之(),乡为身死而不受()23、仰而视之()24、再而衰,三而竭()

25、窥镜而自视,暮寝而思之()26、时时而间进()27、而山不加增()28、鸣

之而不能通其意()

29、执策而临之()30、或置酒而招之()31、既醉而退()32、足肤皲裂而不

知()33、久而乃和()

34、潭西南而望()35后天下之乐而乐()36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37得之心而寓之酒也()38、日出而林霏开()野芳发而幽香()39、水落而石出者()暮而归()40、往来而不绝者()

41、启窗而观()42、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43、杂然而前陈者,起坐而喧

哗者()()

44、太守归而宾客从()游人去而禽鸟乐()45、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46、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47、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48、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49泉而茗者()

50、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5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52、随波而逝()53、结友而别()

54妇拍而呜之()55道渴而死()56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57、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58、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59、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60、拔山倒树而来()

61、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62、相委而去()63、暮而果大亡其财()64、马无故亡而入胡()

65、堕而折其髀()引弦而战()66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67为人谋而

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6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69见不贤而内自省也()70其不善者而改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

二、链接中考:

1、“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中的“而”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任重而道远

B. 濯清涟而不妖

C. 吾恂恂而起

D. 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

2、“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摘而藏之”中的“而”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溪深而鱼肥

C.乃记之而去

D.呼尔而与之

3、“而”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2分)

A. 云归而岩穴暝

B. 佳木秀而繁阴,

C.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4、“而”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2分)

A.默而识之

B.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他。

C.一丝而

累,以至于寸。D.长跪而谢之

【之】

一、判断“之”的用法(写选项即可)

A、指代人、事、物,译作“他(们)”“她”“它(们)”“这件事”

B、复制代词“这”C 动词“往”,“到了”“到......去”D结构助词"的",E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F 凑足音节,无实义。G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H定语后置的标志。I、表方位或时间的限定,相当于“以”

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然足下卜之鬼乎()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复立楚国之社稷()

2、天子之怒()庸夫之怒()士之怒()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布衣之士()

3、时人莫之许也()

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5、请说之()吾既已言之王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荆之地方五千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犀兕麋鹿满之()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公输子之意()

6、七里之郭()环而攻之()兵革之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7、畎亩之中()人之所欲()得之则生()呼尔而与之()妻妾之奉()此之谓失其本心()

8、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我知之濠上也()

9、肉食者谋之()小大之狱()公将鼓之()忠之属也()公将驰之()故逐之()10、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孰视之()吾妻之美我者()四境之内()由此观之()燕、赵、韩、魏闻之()数月之后()11、操蛇之神闻之()()河阳之北()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汝心之固()虽我之死()

12、马之千里者()虽有千里之能()策之不以其道()无怀氏之民欤()

13、弗之怠()圣贤之道()乡之先达()当余之从师也()无鲜肥滋味之享()戴朱缨宝饰之帽()口体之奉()盖余之勤且艰若此()14、心乐之()乃记之而去()15、古仁人之心()览物之情()先天下之忧而忧()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名之者谁()醉翁之意不在酒()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宴酣之乐()太守之乐其乐也()16、若脱笼之鹄()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凡曝沙之鸟()城居者

未之知()余之游将自此始()17、水陆草木之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花之隐逸者()菊之爱()18、山川之美()欲界之仙都()19、春冬之时(),天下之伟观也()五阵之势()20、忘路之远近()渔人甚异之();具答之(),处处志之()。21、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邑人奇之(),余闻之也久()不能称前时之闻()受之天也()。2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于厅事之东北角()复投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23、藐小之物()物外之趣()心之所向()昂首观之()项为之强()24、为之怡然称快()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松柏之后凋()。

二、链接中考:

1、“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两狼之并驱如故

B. 夫晋,何厌之有

C. 布衣之怒

D. 王之蔽甚矣

2、“之”的意义和用法与“摘而藏之”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 四时之景不同

C. 多助之至

D.呼尔而与之

3、“之”的意义和用法与“悍吏之来吾乡”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A. 吾妻之美我者

B. 公将鼓之

C. 仲永之通悟

D. 久之,蛇竟死呼尔而与之

【以】

一、判断下列句中“以”的用法,并解释(写选项即可)

A、“因为”“由于”B“拿”“用”C“凭借”“依靠” D “把”E “按照”

F “来”“用来”

G “以致”“以至于”

H “以为,认为”。

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以激怒其众()杀之以应陈涉()

2、以大易小()以头抢地尔()徒以有先生也()以弱为强者()高祖因之以

成帝业()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3、悉以咨之()先帝不以臣卑鄙()遂许先帝以驱驰()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4、将以攻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天下之所顺()能以径寸之木()

5、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必以分人()必以信()可以一战()

6、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俯身倾耳以请()不敢出一言以复()

以衾拥覆()以中有足乐者()

7、醒能述以文者()夫不能以游堕事()8、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以此夸能

()

9、或以钱币乞之()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盖以诱敌()蒙辞以军中多务()

10、以日始出时去人近()此独以跛之故()以亿万计()1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2、咨臣以当世之事()13、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三、链接中考:

1、“以”的意义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B. 以告先帝之灵

C. 以光先帝遗德

D. 以咨诹善道

2、“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以钱覆其口”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

A. 必以情

B. 以残年余力

C. 徐喷以烟

D. 以彰其咎

【于】

一、判断下列句中“于”的意义(写选项即可)

A、对,对于。B在。C连词:与,跟,同。D从,自。E到F比G向。H给

1、舜发于畎亩之中()困于心()衡于虑()

2、所恶有甚于死者()

3、游于濠梁()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4、欲有求于我也()皆以美于徐公()能谤讥于市朝()皆朝于齐()

5、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6、祗辱于奴隶人之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多会

于此()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太守与客来饮于此()至于负者歌于途()7、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于时冰皮始解()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8、相与步于中庭()

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贤于材人远矣()于厅事之东北角()饮于河、渭()

10、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余常于土墙凹凸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请广于君()休祲降于天()仓鹰击于殿上()

12、欲信大义于天下()信义着于四海()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13、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欲报之于陛下也()试用于昔日()苟全性命于乱世()

14、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奉命于危难之间()还于旧都()行三日三夜而至于郢()

二、链接中考:

1、“于”的意义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

A. 不求闻达于诸侯

B.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C. 燕王欲结于君。

D.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于”的意义和用法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的“于”相同的一项是()

A. 青,取之于蓝

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 受任于败军之际

D. 又留蚊于素帐中

【为】

一、判断下列句中“为”的用法及意义(写选项即可)

A、成为。B做、担任、当。C作为,当作。D是E以为,认为。F被G为了。H给,替I、对,向。

1、陈胜自立为将军()若为佣耕()2、功宜为王()谓为信然()

3、为宫室、器皿、人物(解释:)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解释:)中轩敞者为舱()

4、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解释:)5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以牒为械()

6、故不为苟得也(解释:)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解释:)其名为鹓刍鸟,()7、为坻,为屿()

8、山峦为晴雪所洗()9天下为公()不必为己()10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海涌银为郭()

11、捕鱼为业()并自为其名(解释:)1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13、卒之为众人()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化为邓林()始悟为山市()

二、链接中考:

1、下列“为”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B. 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周处传》C. 则为深谷林莽所蔽。

D. 为嵁,为岩

2、“为”的意义和用法与“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中的“为”相同的一项是()

A. 吴广为都尉

B. 为字共三十有四

C.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D.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3、“为”的意义和用法与“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中的“为”相同的一项是()

A.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B. 因而化怒为悲。

C. 为报倾城随太守

D. 若为佣耕

【其】

二、判断下列句中“其”的用法及意义(写选项即可)

A、表示领属关系,“他、她、它(们)的。”B其中,其中的。C“我(的)”、“自己(的)。”

D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E远指,相当于“那”F近指,相当于“这”

1、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卜者知其指意()

2、必先苦其心志()帝感其诚()3、下视其辙()公问其故()

4、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5、亦不详其姓字,以乐其志()

6、门人弟子填其室()俟其欣悦()7、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以其境过清()

8、增其旧制()其必曰()9、其西南诸峰()醉能同其乐()太守之乐其乐也()

10、人不独亲其亲,人不独子其子()11、货恶其弃于地也(),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其间千二百里()飞漱其间()12、问其姓氏()方其远出海门()1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得其船()太守即遣人随其往()14、稍稍宾客其父()父利其然也()其受之天也()弃其杖()

15、场主积薪其中()屠乃奔倚其下()。一狼洞其中()屠自后断其股()

16、神游其中()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

17.不可计其层次矣()择其善者而从之()18、其两膝相比者()则题名其上(),其色墨()其色丹()

(参考答案)

【而】

一、1、B 2、B 3 、B 4、A 5、A 6、D 7、C 8、D 9、C 10、B 11、B 12、D 13、

C 14、A 15、B 16、B 17、

D B 18、A 19、A 20、A 21、B 22、D D 23、D 24、

A 25、D 26、D 27、

B 28、B 29、D 30、D 31、A 32、B 33、D 34、D 35、A 36、

A 37、A 38、A A 39、A D 40、E 41、A 42、D F 43、D E 44、F F 45、

B 46、

B 47、A 48、

C 49、A 50、

D D 51、A 52、D 53、A 54、A 55、F 56、A 57、

B 58、B 59、B 60、D 61、A 62、A 63、D 64、A 65、A 66、E E 67、B B 68、

B B 69、A 70、A

C A 二、1、A 2、C 3、C 4、B

【之】一、1、D A C D 2、E E E E D 3 、A 4、D D A 5、A A A D E

A D A E A E D

6、D A D C

7、D E A ADE

8、E A

9、A D F B A A 10、E A E I A A I 11、

D A DDEEE

12、H D A D 13、A D D E D D D D 14、A A 15、D D E F A D D A D E 16、D E E D AD 17、DED G 18、D D 19、D D D

20、D A A F 21、A A A A D A 22、E D A D 23、D D E A A 24、A A A E A 二、1、B 2、D 3、A

【以】一、1、D F F 2、B D A C F F 3、F A F D D 4、F C C B 5、B D E

C 6、B E F F B A

7、B A 8、H C 9、B F F B 10、H A B 11、C 12、D 13、C 二、1、A 2、C

【于】一、1、D B B 2、F 3、B B 4、A F B E 5、E E 6、B B B B B B B 7、

B B B H

8、B B B 9、G F B E 10、B B G 11、E G D E 12、B B D 13、B H B

B 14、E B E E

二、1、C 2、B

【为】一、1、B D 2、B D 3、雕刻雕刻 D 4、做5、H D C 6、做采用 D 7、

A 8、F 9、D G 10、D A

11、C 题写12、A A A D 13、D 二、1、C 2、C 3、D

【其】一、1、D A 2、A A 3、A B 4、D A 5、A 6、A D 7、D A F 8、D D 9、

D D A 10、C 11、D F F A 12、A D 13、A A D 14、A F D A 15、A A A A

16、F A A F A 17、A A 18、A A A A

(完整word版)中考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中考常用文言虚词复习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在文言文中,根据词是否具有实在意义,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词,另一类是虚词。这两类词在文言中的作用也不同。曾有人这样说,如果说实词是文言文的肉体,那么虚词则是文言文的灵魂。虚词为何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这是由它的灵活性决定的,它的意义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但也正因为这一点,加大了虚词学习的难度。而虚词从去年开始又成为我们临沂中考的考点。我们就必须把握一些常见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不过大家不用怕,今天我们就一块来归纳复习几个常用文言虚词的用法。 二、复习目标 1.了解文言虚词复习要点:去年临沂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常用虚词的用法与意义; 二、虚词在文言句中的翻译; 2.掌握“之、而、以、于”等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三、考什么 首先请同学们看一下,我们临沂2013年中考《语文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4个文言虚词:之、而、其、以、于、为、焉、者,也、乎、且、则、乃其中“之、而、其、以、于、为”使用的频率很高,当然考试的几率也就更大一些,这节课我们就先来复习这几个虚词的用法。 四、怎么考 复习之前,我们先来看一道题,是2012年我们临沂市的中考题。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和“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中的“以”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因为 B.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来 C.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山市》)用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凭借,依靠 从这道中考题中可以看出: 1、题型设置:为选择题,选项为四个,题干要求判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意同。 2、题料来源:四个选项全选自课内所学课文。 同时,这道中考题告诉我们,必须灵活把握常用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才能得心应手,做对题目,把这两分轻松的收入囊中。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借助题目归纳总结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五、复习归纳 一、“之”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 1、二世杀之()

初中文言虚词归纳

初中文言虚词归纳 一、之(一)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 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例如:①菊之爱,陱后鲜有闻。③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例如: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例如:①公将鼓之。②久之。 ③怅恨久之。 (二)作代词用(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例如:①具答之。②亲戚畔之。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三)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例如:①辍耕之垄上。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四)语法作用(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 (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如:①马之千里者。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二、乎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如:①死国可乎?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是亦不可以已乎! 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类似于“于”的用法。如:①在乎山水之间也 ②颓然乎其间者 三、者1、结构助词,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四、以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

中考八大常用文言虚词归纳全(更新)

中考常用文言虚词归纳 一. 之 1.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②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②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唐雎不辱使命》)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4)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译时应省去。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3.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4、表方位或时间的限定,相当于“以” ①一室之内②郊田之外③四海之内① 二.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如: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如:①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 ②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则》)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二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如: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面山而居(《愚公移山》)②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醉翁亭记》)三.以 (一)介词 1.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 ③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2.表示凭借,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3.表示工具、方式、方法,可译作“把”、“拿”、“用”等。 如:①屠惧,投以骨(《狼》) ②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 ③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出师表》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用来” 如:①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 如: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通“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 (三)动词(属于实词),可译为“认为”。 如:①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四.者 (一)代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 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 ③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五.其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②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 2、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如:①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中考语文常见文言虚词专项讲解

中考语文 常见文言虚词专项讲解 方法指导 理解常见文言文虚词在稳重的意义和用法时,重要遵循以下原则: 1、带入筛选法; 2、语境推断法; 3、句位分析法; 4、语法分析法。 1、带入筛选法。 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如果我们书记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他的每个用法带入句子,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以“而”为例,其主要用法有:表并列关系、表转折关系、表顺承关系、表递进关系、表修饰等。要弄清下列各句中“而”的不同意思,例句: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②学而不思则罔;③面山而居;④日出而林霏开;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一一带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即可。 2、语境推断法。 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常见的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换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

文意解题。此法对起关联词作用的虚词特别有效。如“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前句行为是导致后句行为发生的原因,前后句为因果关系,因此“以”在此处为表原因的“因为”。 3、句位分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揣测,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如“其真无马邪”;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安陵君其许寡人”。4、语法分析法。 很多文言虚词在句子结构中有着特殊的语法功能,因而,据此也可以推断出虚词的用法。以“之”为例:

之 一、用作代词 1、用作一般代词(动词+之)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他们)、“它”(它们)、“这件事”。 例:①二世杀之(他)②悉以咨之(他们) ③愿终守之(它)④故以怪之(这件事) 2、用作指示代词(之+名词) 可以译为“这” 例: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这) 二、用作助词

中考八大常用文言虚词归纳全(更新)

中考常用文言虚词归纳 一.之 1.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②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②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唐雎不辱使命》)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4)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译时应省去。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3.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4、表方位或时间的限定,相当于“以” ①一室之内②郊田之外③四海之内① 二.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如: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 ②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则》)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二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如: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面山而居(《愚公移山》)②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醉翁亭记》) 三.以 (一)介词 1.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 ③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2.表示凭借,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3.表示工具、方式、方法,可译作“把”、“拿”、“用”等。 如:①屠惧,投以骨(《狼》) ②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 ③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出师表》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用来” 如:①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 如: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通“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

中考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示例

2015年迎中考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示例梳理 [而、之、以、于、为、其、则、乎] 【而】意义或用法: 1、表顺承可译为“然后”“就” ①聚室而谋曰②为坛而盟,收而攻蕲。③夺而杀尉 2、表转折可译为“然而”、“却”“可是”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③人不知而不愠④环而攻之而不胜⑤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表并列可译为“又”“并且”,或不译 ①蔚然而深秀者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表修饰,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不译①佣者笑而应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③面山而居④呼尔而与之⑤朝而往 5.表示因果关系,“因而”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之】意义或用法: 1、作代词 (1)指代人、事、物,译作“他(们)”“她”“它(们)”“这件事”等。 ①愿陛下亲之信之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③人皆吊之。④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⑵复指代词:这,此。 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③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2、动词“往”,“到......去” 例:①吾欲之南海,何如?②辍耕之垄上 ③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④送孟浩然之广陵 3、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也可不译。 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②小大之狱③渤海之尾④公输盘之攻械尽 4、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③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④甚矣,汝之不惠。 5、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 ①怅恨久之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③久之,目似瞑,意暇甚。④卒之为众人⑤公将鼓之 6、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③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7、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①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②马之千里者 8、表方位或时间的限定,相当于“以” ①一室之内②郊田之外③四海之内④数月之后 【以】意义或用法: 1、表行为动作的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扶苏以数谏故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

中考14个文言虚词归纳

中考文言虚词归纳 一、之 1、代词。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等。 例:①问所从来,具答之。——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桃花源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论语》) ③闻之,欣然规往。(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桃花源记》) 2、助词。 (1)相当于“的”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2)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3)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例: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4)定语后置的标志,可不译。例:马之千里者。《马说》 (5)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例: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3、动词。“到”、“往”、“去”等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二、其 1、助词。表示祈使、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例: 其真无马邪?(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安陵君其许寡人(加重语气的助词) 2、代词。 (1)人称代词。“他(她)的”、“他们的”、“它(们)的”。例:既出,得其船(他的,代渔人)(2)人称代词,他们例:惧其不已也——他们《愚公移山》(3)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例:其人视端容寂——那个 (4)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或者数代词。例:其一犬坐于前。《狼》 三、而 1、表并列关系,可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并且”。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2、表承接关系,可不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3、表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学而不思则罔。《论语》 4、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四、以 1、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2)介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发生的根据、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根据”等。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把”、“拿”、“用”等。咨臣以当世之事。《隆中对》—把 2、作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用来” 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3、用作动词,可译作“认为”。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4、特殊用法,通“已”,已经。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五、于

中考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示例

中考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示例(修改) [而、之、以、于、为、其、则、乎] 【而】 一、意义或用法: 1、表顺承可译为“然后”“就” ①聚室而谋曰②为坛而盟,收而攻蕲。③夺而杀尉 2、表转折可译为“然而”、“却”“可是”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③人不知而不愠④环而攻之而不胜⑤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表并列可译为“又”“并且”,或不译 ①蔚然而深秀者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表修饰,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着”、“地”,或不译①佣者笑而应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③面山而居④呼尔而与之⑤朝而往 5.表示因果关系,“因而” 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之】 一、意义或用法: 1、作代词 (1)指代人、事、物,译作“他(们)” “她”“它(们)”“这件事”等。 ①愿陛下亲之信之② 属予作文以记之 ③人皆吊之。④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⑵复指代词:这,此。 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③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2、动词“往”,“到......去” 例:①吾欲之南海,何如?②辍耕之垄上 ③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④送孟浩然之广陵 3、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也可不译。 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②小大之狱③渤海之尾④公输盘之攻械尽 4、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③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④甚矣,汝之不惠。 5、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 ①怅恨久之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③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6、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③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7、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中考文言文虚词总汇

初中文言文虚词总汇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6个:“之、其、而、然、则、乃、以、于、焉、何、为、若、且、虽、乎、者”。《中考指要》强调了前9个:“之、其、而、然、则、乃、以、于、焉”。 一、复习“之” (一)用作代词,有以下两种情况: 1. “之”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她”(他们)、“它”(它们)等。如: ①愿陛下亲之信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代人,他们)(《出师表》) ②太医以王命聚之……谨食之(代物,指蛇)(《捕蛇者说》) ③操蛇之神闻之(代事,这件事)(《愚公移山》) ④肉食者谋之(代事,这件事)(《曹刿论战》) “之”代人时,多指代第三人称,但是,有时“之”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我们”。如:①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①主人处处款之(《于园》) 2.“之”用作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如: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曹刿论战》)(二)“之”用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1.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如: 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③小大之狱。(《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3.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4.“之”用作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5. “之”用作音节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 如:久之,目似瞑。(《狼》) (三)“之”用作动词。译为:“去”、“往”、“到……去”。如:至之市。《郑人买履》 二、复习“其” 1.用作人称代词,代第三人称,译为“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八则》) ②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 2.“其”用作指示代词,译为“那”、“那个”、“那些”、“这”、“这种”等。如: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 记》) ③专其利三世也(《捕蛇者说》)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其一犬坐于前(《狼》) 3、“其”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问、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难道”等,或不译。如: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马说》)

中考常用文言文虚词整理

中考常用文言文虚词整理 一、之 (一)代词 (1)作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可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十则》) ④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3)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③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④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 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 ③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②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 (三)作动词 可译为“到”、“往”。如: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二、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③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 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④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中考复习 一、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 1.安:(1)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如: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如:风雨不动安如山。(3)疑问代词,怎么。如:安得广厦千万间。 (4)动词,养。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把:动词,拿、持。如:把酒话桑麻。 3.比:(1)动词,挨着,对着。如:天涯若比邻。(2)动词,比作。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3)动词,相比。如:曹操比于袁绍。 4.兵:(1)士兵、军队。如:可汗大点兵。( 2)兵器、武器。’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5.池:(1)名词,古代护城河。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名词,水池。如:墨池记。6.出:(1)动词,出现、露出。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2)动词,出去、出来。如:不复出焉。 (3)动词,拿出。如:皆出酒食。(4)动词,产生.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7.处:(1) chu,名词,地方。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2) chu,名词,时候、时间。如:乡书何处达? (3) chu,动词,处在。如:处江湖之远。 8次:(1)名词,层次。如:不可计其层次矣。(2)动词,编次、编排。如: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3)动词,驻扎、停留。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9.从:(1)动词,跟从,跟随。如:择其善者而从之。(2)动词,依从。如:乃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3)形容词,从前的,以前的。如:来从楚国游。 (4)形容词,从容。 10.道:(1)动词,说。如:不足为外人道也。 (2)名词,道路。如:古道西风瘦马。 (3)名词,道德。如:伐无道,诛暴秦。 (4)名词,规则、正确的方法。如:以谘诹善道。 (5)名词,学问。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6)名词,道义。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11.得:(1)动词,得到。如:既出,得其船。(2)动词,达到。 (3)动词,能够,可以。如:余因得遍观群书。(4)通?德?,动词,感激。如: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12.发:(1)名词,头发。如:可怜白发生。 (2)动词,出发。如:朝发白帝,暮至江陵。 (3)动词,发出。如:野芳发而幽香。 (4)动词,征发、征派。如:发闾左谪戍渔阳。 13.负:(1)动词,背负。如:负者歌于途。 (2)动词,依靠,依附。如: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14.感:(1)动词,感动。如:帝感其诚。 (2)动词,伤感。如: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3)动词,感慨。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5.观:(1)名词,景观。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动词,观看,观赏。如: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3)动词,阅读。如: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中考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及练习

中考文言虚词复习——【之】 一、意义或用法: 1、作代词 (1)指代人、事、物,译作“他(们)”“她”“它(们)”“这件事”等。 例:①愿陛下亲之信之②属予作文以记之③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2)我。 例:君将哀而生之乎 (3)指示代词:这,此。 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③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2、动词“往”,“到......去” 例: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②辍耕之垄上③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④送孟浩然之广陵 3、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也可不译。 例: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②小大之狱③渤海之尾④公输盘之攻械尽 4、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 ①甚矣,汝之不惠。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③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5、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 例:①怅恨久之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③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6、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例: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③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7、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例: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8、表方位或时间的限定,相当于“以” 例:①一室之内②郊田之外③四海之内 二、判断“之”的用法(写选项即可) A、指代人、事、物,译作“他(们)”“她”“它(们)”“这件事” B、指示代词“这” C动词“往”,“到了”“到......去”D结构助词"的",E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 F凑足音节,无实义。G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H定语后置的标志。 I、表方位或时间的限定,相当于“以” 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然足下卜之鬼乎()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复立楚国之社稷() 2、天子之怒()庸夫之怒()士之怒()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布衣之士() 3、时人莫之许也() 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5、请说之()吾既已言之王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荆之地方五千里() 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犀兕麋鹿满之()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公输子之意() 6、七里之郭()环而攻之()兵革之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7、畎亩之中()人之所欲()得之则生()呼尔而与之()妻妾之奉()此之谓失其本心() 8、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我知之濠上也() 9、肉食者谋之()小大之狱()公将鼓之()忠之属也() 公将驰之()故逐之() 10、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孰视之()吾妻之美我者()四境之内()由此观之()燕、赵、韩、魏闻之()数月之后() 11、操蛇之神闻之()()河阳之北()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汝心之固()虽我之死() 12、马之千里者()虽有千里之能()策之不以其道()无怀氏之民欤() 13、弗之怠()圣贤之道()乡之先达()当余之从师也()无鲜肥滋味之享()戴朱缨宝饰之帽()口体之奉()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4、心乐之()乃记之而去() 15、古仁人之心()览物之情()先天下之忧而忧()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名之者谁()醉翁之意不在酒()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宴酣之乐()太守之乐其乐也() 16、若脱笼之鹄()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凡曝沙之鸟()城居者未之知()余之游将自此始() 17、水陆草木之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花之隐逸者()菊之爱() 18、山川之美()欲界之仙都() 19、春冬之时(),天下之伟观也()五阵之势() 20、忘路之远近()渔人甚异之();具答之(),处处志之()。 21、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邑人奇之(),余闻之也久()不能称前时之闻()受之天也()。 2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于厅事之东北角()复投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23、藐小之物()物外之趣()心之所向()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24、为之怡然称快()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松柏之后凋()。 三、链接中考: 1、“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两狼之并驱如故 B. 夫晋,何厌之有 C. 布衣之怒 D. 王之蔽甚矣 2、“之”的意义和用法与“摘而藏之”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 四时之景不同 C. 多助之至 D.呼尔而与之 3、“之”的意义和用法与“悍吏之来吾乡”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A. 吾妻之美我者 B. 公将鼓之 C. 仲永之通悟 D. 久之,蛇竟死呼尔而与之 答案 二、1、D A C D 2、E E E E D 3 、A 4、D D A 5、A A A D E A D A E A E D

中考文言虚词真题

2003—2013杭州十年中考语文汇编(七) ▲文言文中考考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 2、理解(翻译)重点句子的意思。 3、依据文章内容,对文中主要人物进行评价、概括。 4、对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所蕴含的思想观点或感情(中心思想)的理解。▲文言文词语做题要诀: 1、坚持一个原则:在具体语境下,由已知推未知。 2、牢记特殊用法: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3、参考三种方法: 迁移法——联系课内文言文词义。 组词法——单音节组成双音节。 推断法——依据上下文语境来推断词义。 ▲文言文翻译做题要诀: 1、翻译的基本原则:信,达,雅。 ①信——不走样(译文要符合原义,关键字词一定要落实到位。) ②达——无语病(译文要合于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语序、句式要体现。) ③雅——有文采(译文要贯通文意,尽量做到语言优美流畅。) 2、文言文翻译主要方式、步骤、方法: ①主要方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整体把握,根据语境来译。 ②力争“三步走”:逐字落实、连词缀文、调整加工 ③学会五种方法:①留②增③删④调⑤换 ①留:即保留原样,不用翻译。(国号、朝代名、年号、官名、人名、地名、器 物名称等)。 ②增: 文言文中多有省略句,翻泽时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 ③删: 删去原文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多见于助词)。 ④调:凡是通假字,在翻译时,都要换用本字。文言多用单音词,要相应地换为 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或短语。 ⑤换:文言特殊句式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致,翻译时要作调整,使之与现代汉 语的语序一致。 ▲文言文品析、理解做题要诀: 1、一个方针:须依据原文主要事件来分析、概括人物品性 参考句式:从……(事件)中,可以看出……(人物)的……(性格) 2、审清题干,看清“异”“同”(要求几点,必答几点) 3、若要分析“由事及理”,先概括“事”,再提炼“理”。

中考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虚词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虚词总结 01、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 (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①菊之爱,陱后鲜有闻。③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公将鼓之。②久之。③怅恨久之。 02、作代词用。(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①具答之。②亲戚畔之。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3)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①辍耕之垄上。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03、语法作用。 (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如:①马之千里者。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二、乎 (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 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 如: ①死国可乎?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是亦不可以已乎! (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 类似于“于”的用法。 如: ①在乎山水之间也②颓然乎其间者

三、者 1、结构助词 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 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语气助词 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四、以 1、用作介词

中考语文14个文言虚词复习

v1.0 可编辑可修改 中考14个文言虚词归纳 一、之 1、代词。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 等。 问所从来,具答之。——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桃花源记》 操蛇之神闻之。——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译作“这件事”。《愚公移山》 妇拍而呜之。——代人,他。《口技》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论语.》)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代人。他,指曹刿。)(《曹刿论战》) 肉食者谋之。(代这件事。)(《曹刿论战》) 默而识之。(代学习所得。)(《论语.》) 渔人甚异之。(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桃花源记》) 闻之,欣然规往。(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桃花源记》)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指代小石潭的情景。)(《小石潭记》) 执策而临之(代千里马)(《马说》)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乐趣)(《醉翁亭记》) 属予作文以记之。(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岳阳楼记》)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代齐军)(《曹刿轮战》)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邹 忌讽齐王纳谏》) 2、助词 (1)相当于“的” 。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大道之行也》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3)宾语提前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宋何罪之有《公输》 (4)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马之千里者。《马说》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5)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3、动词“到”、“往”、“去”等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二、其 1、副词。“其”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祈使、疑问、猜 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 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 道”等,或省去。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第一个“其”,表反问 语气,可译作“难道”; 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加强反问语气 安陵君其许寡人——表愿望 2、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的”、“他们的”、“它(们)

中考文言虚词汇总(含例句)

其 一、代词 1.译作“……的” (1)弃其杖,化为邓林。 (2)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3)谓其妻曰。 (4)帝感其诚。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7)增其旧制。 (8)请循其本。 (9)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10)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译作“他/她/它(们)” (1)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4)醉能同其乐。 (5)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 3.译作“……自己的” (1)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3)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4)此之谓失其本心。 4.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复前行,欲穷其林。 (3)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4)其喜洋洋者也。 5.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1)其一犬坐于前。 (2)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二、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1)其如土石何?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 (3)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 (4)其恕乎。(大概,也许) 且 1、况且,而且 (1)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2) 且壮士不死则已 (3) 且秦灭韩亡魏 (4) 且焉置土石 2、和 (1)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3、接近 (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于 1、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处所 (1)于舅家见之。《伤》 (2)至于夏水襄陵。《三峡》 (3)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4)与厅室之东北角。《口技》 (5)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 (6)相与步于中庭。《记》 (7)箕畚运于渤海之北。《愚公》 (8)又留蚊于素帐中。《童趣》 (9)余尝于土墙凹凸处。《童趣》 (10)饮于河渭。《夸》 (11)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大道》 (12)出没于鲸波万仞之中。《观潮》 (13)多会于此。《隆》

中考语文常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汇总

中考语文常考18个文言虚词汇总 一、之 1、代词。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等。 问所从来,具答之。——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桃花源记》操蛇之神闻之。——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译作“这件事”。《愚公移山》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论语.》)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代人。他,指曹刿。)(《曹刿论战》) 肉食者谋之。(代这件事。)(《曹刿论战》) 默而识之。(代学习所得。)(《论语.》) 渔人甚异之。(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桃花源记》) 闻之,欣然规往。(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桃花源记》) 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指代小石潭的情景。)(《小石潭记》)执策而临之(代千里马)(《马说》)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乐趣)(《醉翁亭记》) 属予作文以记之。(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岳阳楼记》)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代齐军)(《曹刿轮战》)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邹忌讽齐王纳谏》)2、助词 (1)相当于“的”。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大道之行也》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3)宾语提前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宋何罪之有?《公输》 (4)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