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勾践灭吴》 原文和译文

《勾践灭吴》 原文和译文

《勾践灭吴》 原文和译文
《勾践灭吴》 原文和译文

勾践灭吴《国语》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

越王勾践退守到会稽山上,向三军下令说:

“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凡是我父辈兄弟和同姓弟兄,只要有能够帮助我出谋划策打败吴国的,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

我将和他共同管理越国的政事。" 大夫文种进见回答说:"我听说,

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

商人夏天的时候就准备皮货,冬天的时候就准备细葛布。天旱的时候就准备船,有大水的

时候就准备车辆,

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

就是打算在缺少这些东西的时候派上用场。即使没有被四邻侵扰的时候,然而谋臣与武

士,

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

不可不选拔出来供养他们。就像蓑笠一样,雨已经下来了,肯定要到处找。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现在君王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了,然后才寻求出谋划策的大臣,恐怕太迟了吧?"

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

而与之谋。

勾践说:"如果能够让我听听您的高见,又有什么晚的呢?" 于是就拉着文种的手,跟他在

一起商量。

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随后,越王就派文种到吴国去求和。文种对吴王说:“我们越国派不出有本领的人,

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大王,私于下执事曰:

就派了我这样无能的臣子,我不敢直接对您大王说,我私自同您手下的臣子说:

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

我们越王的军队,不值得屈辱大王再来讨伐了,越王愿意把金玉及子女,奉献给大王,以

酬谢大王的辱临。

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

并请允许把越王的女儿作大王的婢妾,大夫的女儿作吴国大夫的婢妾,士的女儿作吴国士

的婢妾,

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

越国的珍宝也全部带来;越王将率领全国的人,编入大王的军队,

唯君左右之,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

一切听从大王的指挥。如果您大王认为越王的过错不能宽容,那末我们将烧毁宗庙,

系妻孥,沈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

把妻子儿女捆绑起来,连同金玉一起投到江里,然后再带领现在仅有的五千人同吴国决一死战,

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

那时一人就必定能抵两人用,这就等于是拿一万人的军队来对付您大王了,结果不免会使越国百姓和财物都遭到损失,岂不影响到大王加爱于越国的仁慈恻隐之心了吗?

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

是情愿杀了越国所有的人,还是不化力气得到越国,请大王衡量一下,哪种有利呢?”夫差将欲听,与之成。子胥谏曰:“不可!

夫差想听取文种的建议,与越国和好。吴国大夫伍子胥进谏说:"不行!

夫吴之与越也,仇讎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

吴国与越国,是世代的仇敌,经常打仗;外有三条江水环绕,

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

老百姓没有地方迁移。有吴国就没有越国,有越国就没有吴国。这种局面将不可改变。

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

我听说,住在陆地上的人习惯于住在陆地上,住在水上的人习惯于住在水上。中原各国,

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

即使我们主动进攻,把他们打败了,我们也不能长期住在那里,也不习惯乘坐他们的车子;而越国,

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

我们主动进攻,把他们打败了,我们就能长期住在那里,也能乘坐他们的船。这是消灭越

国的有利时机,

不可失也已。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

千万不可失去。大王您一定要消灭越国! 如果您失去这个有利的时机,以后后悔也来不及了。"

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

越国人把八个美女打扮好,送给吴国的太宰,对他说:

“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

"您如果能够让吴王赦免了我们越国的罪行,还有更漂亮的美人会送给您。"

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

太宰就向吴王夫差进谏说:"我听说,古代讨伐一个国家,对方认输也就行了;

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现在越国已经认输了,您还想要求什么呢?"吴王夫差就与越国订立了盟约而后撤兵了。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勾践对国人说道:"我不知自己的力量不够,

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与吴国这样的大国作对,导致老百姓流离失所,横尸原野,

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于是葬死者,问伤者,这是我的罪过。我请求你们允许改变治国政策。"于是埋葬已经死去的人,慰问受伤的人,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

供养活着的人;谁家有忧就去慰问,谁家有喜事就去祝贺;客人要走,起身相送;有客人

要来,亲自迎接;

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

凡是老百姓认为不好的事就不去做,凡是老百姓认为应该做而没有做的,就补做。

然后恭卑地服事夫差,

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派三百个士做吴王的仆人。勾践自己还亲自为夫差充当马前卒。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勾践的地盘,南到句无,北到御儿,东到鄞,

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曰:西到姑蔑,土地面积长宽达百里。又招集他的父辈兄弟发誓说:

“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国君,四方的老百姓都来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

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令壮者无取老妇,

现在我无能,将率领你们夫妇们繁衍生息。"于是下令:青壮年不准娶老年妇人,

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

老年不能娶青壮年的妻子;女孩子十七岁还不出嫁,她的父母有罪;

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男子二十岁还不娶妻生子,他的父母同样有罪。快要分娩的人要报告,公家派医生守护。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

生下男孩,公家奖励两壶酒,一条狗;生下女孩,公家奖励两壶酒,一头猪;

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当室者死,生三胞胎,公家给配备一名乳母;生双胞胎,公家发给吃的。嫡长子死了,

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

减免三年的赋税;支子死了,减免三个月的赋税:埋葬的时候还一定要哭泣,就像自己的亲儿子一样。

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其达士,

还下令孤儿、寡妇、患病的人、贫苦和重病的人,由公家出钱供养教育他们的子女。

那些明智理之士,

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

来者,

供给他们整洁的住处,给他们穿漂亮的衣服,让他们吃饱饭,而切磋磨砺义理。前来投奔

四方之士,

必庙礼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一定在庙堂上举行宴享,以示尊重。勾践亲自用船载来稻谷和油脂。越国出游的年轻人,

无不哺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

没有不供给饮食的,没有不给水喝的:一定要问他叫什么名字。不是自己亲自耕种所得的

就不吃,

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

之食。

不是他的夫人亲自织的布就不穿。这样连续十年,国家不收赋税,老百姓都存有三年的

粮食。

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越国的父老兄弟都请求说:"从前吴王夫差让我们的国君在各诸侯国面前丢尽了脸;

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勾践辞曰:“昔者之战也,现在越国也已经克制够了,请允许我们为您报仇。"勾践就推辞说:"从前打败的那一仗,

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

不是你们的罪过,是我的罪过。像我这样的人,哪里还知道什么是耻辱?

请姑无庸战。”父兄又请曰:“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

请暂时不用打仗了。"父老兄弟又请求说:"越国全国上下,爱戴国君您,

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

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样。儿子想着为父母报仇,做臣下的想着为国君报仇,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勾践既许之,

难道还有敢不尽力的人吗?请求再打一仗!"勾践就答应了,

乃致其众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

于是招来大家宣誓,说:"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国君,

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不担心自己的人力不够用,担心的是自己缺少羞耻之心。

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现在夫差那边穿着水犀皮制成铠甲的士卒有十万三千人,不担心自己缺乏羞耻之心,

而患其众之不足也。今寡人将助天灭之。

却担心他的士兵数量不够多。现在我将帮上天消灭他。

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进则思赏,

我不赞成个人逞能的匹夫之勇,希望大家同进同退。前进就想到将得到赏赐,

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进不用命,退则无耻;

后退则想到要受到惩罚;像这样,就有合于国家规定的赏赐。前进时不服从命令,后退而无羞耻之心;

如此,则有常刑。”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

像这样,就会受到合于国家规定的刑罚。"伐吴行动果断开始了,越国的老百姓都互相鼓励。父亲劝勉儿子,

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

兄长勉励弟弟,妇女鼓励丈夫,说:"谁像我们的国君这样体恤百姓呀,难道不可以为他效死吗?"

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

因此在笠泽打败了吴国,又在没再次打败了吴国,又在吴国郊外再次打败它。

夫差行成,曰:“寡人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

吴王夫差派人向越求和,说:“我的军队不值得越王来讨伐,

请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勾践对曰:

请允许我用财宝子女慰劳越王的辱临!”勾践回答说:

“昔天以越予吴,而吴不受命;今天以吴予越,

“先前上天把越国送给吴国,吴国却不接受天命,如今上天把吴国送给越国,

越可以无听天命而听君之令乎?吾请达王甬、句东,

越国怎能不听从天命而听从您呢?我要把您送到甬江、勾章以东地方去,

吾与君为二君乎!”夫差对曰:“寡人礼先壹饭矣。

我同您象两个国君一样,您以为如何?”夫差回答说:“从礼节上讲,我对越王已有过小

小的恩惠了,

君若不忘周室而为弊邑寰宇,亦寡人之愿也。君若曰:如果越王看在吴与周是同姓的情分上,给吴一点庇护,那就是我的愿望啊!越王如果说:‘吾将残汝社稷,灭汝宗庙’,寡人请死!

…我要摧毁吴国的国土,灭掉吴国的宗庙?,那就请求让我死吧!

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越君其次也!”遂灭吴。我还有什么脸面去见天下百姓呢?越军可以进驻吴国了!”于是越国就灭掉了吴国。

孟子(三则)原文与翻译

精心整理《孟子》三则? 春秋 孟子? 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释:(1)得兼:同时获得。(2)苟得:苟且取得。(3)患:祸患,灾难。(4)辟:通“避”,躲避。(5)如使:假如,假使。(6)不为:不愿意这样做。(7)

勿丧:不丢掉。(8)蹴:用脚踢。(9)何加:有什么益处。(10)奉:侍奉。(11)本心:天性,天良。 导读:作者用面对鱼和熊掌之间的抉择,比喻面对生命和大义之间的选择,进而阐述了这样一种观点: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即使在生死关头,也要经受得住各种考验。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别人吃,走在路上的人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如果见了高位厚禄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走投无路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一豆羹,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不合礼仪的高位厚禄;先前有

人为了大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一箪食,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不合礼仪的高位厚禄;先前有人为了大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一箪食,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不合礼仪的高位厚禄。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不做吗?如果这样做了,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天性。 (一)富贵不能淫 ? 力。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数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默写、简答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21课】

《孟子三章》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第21课】 班级:姓名: 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内简答题】 目录: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富贵不能淫》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①【三里之城】 ②【环】 ③【池】 ④【兵革】【兵】,【革】, ⑤【委而去之】【委】,【去】, 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⑨【得道】 ⑩【至】 ?【亲戚】 ?【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8、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三、理解性默写: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 3、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 4、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 5、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6、“战必胜”的条件是:。 四、课内简答题: 1、本文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孟子(约前372一前289),

名,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时期思想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 等人共同编著的。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道”指的是什么? 3、“三里”、“七里”是在强调防守一方占有哪方面优势?“环”是在说明进攻一方占哪方面优势?第二段中,进攻方“环而攻之而不胜”,证明了什么道理?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个句子的修辞是什么?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 5、作者写“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 6、为什么君子能够“战必胜”? 7、孟子写作目的是说明怎样打赢一场战争吗? 8、纵观历史,能得到“人和”的人很多,并说说带给你什么启示? 9、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子夜》讲解

子夜 ●名著解码:155 1: 一条主线:吴荪甫与赵伯韬斗法 5:五个阶段:多空多空空 5:五句主旨: 1、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原因:民族资产阶级 的软弱性,斗不过官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联合斗争。) 2、资产阶级作为整体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原因:资产阶级 内部的斗争,反映了资产阶级的不稳定性。) 3、只有无产阶级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原因:中国处于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而不是资本主义社会,另外,资产阶级的 特性使其无法领导中国革命。) 4、无产阶级领导革命胜利的原因。(原因:官僚资产阶级、地 主阶级、军阀、帝国主义等敌人的内讧与混战。) 5、无产阶级领导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原因:敌 人过于强大。) ●核心情节突破 核心情节一:吴老太爷之死 ?宏观把握 情节再现 吴老太爷本不愿意到上海,但由于土匪作乱,红军燎原,让老太爷高卧家园,委实不太妥当。为了表达孝心,吴荪甫将老太爷接到上海。然而,满脑封建、顽固不化、只以《太上感应篇》为护身法宝的老太爷在目睹了城市光怪陆离的现代文明后,受到强烈的刺激,终于在进入家门后气绝身亡。(一) 在吴老太爷的送殓仪式上,众多主要人物陆续亮相。但他们却借着老太爷的丧礼寻欢作乐,暗做交易。吴荪甫也在此时决定放手做公债。(二)然而,公债市场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吴荪甫在赵伯韬和罢工潮的双面夹击下惨败,而赵伯韬也因这明争暗斗而耗尽精力,只有工人们的斗争热情在继续燃烧。 阅读反思 吴老太爷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他的出走,反映了三十年代农村革命风暴的到来,而他的死亡象征着中国封建制度的必然崩溃。另一方面,资产阶级的革命由丧礼而始,也预示了他们必将以“丧礼”而终。在救亡中国的革命道路中,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不稳定性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成为领导者。

日知录文言文三则翻译

日知录文言文三则翻译 《日知录》是古代汉族政治学术论著。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大思想家顾炎武的代表作品,对后世影响巨大。日知录文言文三则翻译,我们来看看。 日知录文言文三则翻译 《日知录》三则翻译(译文) 文须有益于天下 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啊。像这样,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处啊。如果涉及那些怪异、斗狠、悖乱、鬼神之事,写无从查考的话,抄袭别人的观点,作奉承谄媚的文字,像这样,对自己有害,对别人无益,多一篇,就多一篇的祸害啊。 著书之难 子书除《孟子》《荀子》以外,像《老子》《庄子》《管子》《商君书》《申子》《韩非子》,都自成一家之言。至于《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自成体系了,所以选取诸子的言论,汇集成书,这是子书的一大变化啊。今人的`作品,(观点)一一都出于自己之手,必然不是很多,大抵是像《吕氏

春秋》《淮南子》之类(汇编而成)的。若一定是古人未触及的,后代不可缺少的,然后才著述,也许才能流传下来吧?宋朝人的著作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完成的,才成为后世不可或缺的书。然而这些书中小的差错和遗漏,还是不能避免。像后人的书,越多错漏就越多,(著述)越快就越不能流传。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把写书看得太容易,而急于追求声名的缘故啊。 文人之多 唐、宋以后,文人何其多啊!固然有不懂经学,不通古今,而自以为是文人的啊。韩愈《符读书城南》有诗句说:“文章谁说不贵重,解说经义是根本。雨水横流无根源,早晨满地夕已尽。为人不通古与今,如同马牛披衣襟。行事立身陷不义,何能希望多名誉。”而宋朝的刘挚训诫子孙,常说:“读书人应当以器量见识为先,一旦有了‘文人’的称号,这个人就没有值得称赏的地方了。”如此来看以“文人”身分在世上出名,哪里值得称道呢!这就是扬雄所说的“拾取我的文辞而不研究我的义理”啊。黄庭坚说:“几十年来,先生君子只是用文章提拔奖掖后学,所以华而不实。”本朝嘉靖年间以来,也有这样的风气。而陆深记载的刘健告诫庶吉士们的话,李梦阳对此大为不平。 《宋史》说,欧阳修与学人晤谈,不曾涉及文章,只是谈吏政,认为文章只能滋润身心,政事可以惠及百姓。

孟子三则》)《明史·张居正传》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16分)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三则》)【乙】同敞①“有文武材,意气慷慨。每出师,辄跃马为诸将先。或败奔,同敞危坐不去,诸将复还战,或取胜,军中以是服同敞。顺治七年,大兵破严关,诸将尽弃桂林走。城中虚无人,独式耜②端坐府中,适同敞自灵川至,见式耜,式耜曰:“我为留守,当死此。子无城守责,盍去诸?”同敞正色曰:“昔人耻独为君子,公顾不许同敞共死乎?”式耜喜,取酒与饮,明烛达旦,侵晨被执,谕之降,不从。令为僧,亦不从。乃幽之民舍。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 (选自《明史·张居正传》,有删改)【注】①同敞:张居正的曾孙,②式耜(sì):即瞿式耜,和张同敞同为抗清名臣。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1)往之女家(2)或败奔 (3)同敞危坐不去(4)适同敞自灵川至 【答案】(1)通“汝”,你,你的(2)有时(3)离开(4)恰逢 10.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 【答案】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 11.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 分)() A.行天下之大道录毕,走送 之(《送东阳马生序》) 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C.乃幽之民舍乃不知有 汉(《桃花源记》) D.岂不诚大丈夫哉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答案】D 1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军中以是服同敞。(2分) (2)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3分)

孟子三则原文与翻译修订稿

孟子三则原文与翻译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孟子》三则 春秋 孟子 (一)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释:(1)得兼:同时获得。(2)苟得:苟且取得。(3)患:祸患,灾难。(4)辟:通“避”,躲避。(5)如使:假如,假使。(6)不为:不愿意这样做。(7)勿丧:不丢掉。(8)蹴:用脚踢。(9)何加:有什么益处。(10)奉:侍奉。(11)本心:天性,天良。 导读:作者用面对鱼和熊掌之间的抉择,比喻面对生命和大义之间的选择,进而阐述了这样一种观点: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即使在生死关头,也要经受得住各种考验。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可怕的事,所以有的祸患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

《孟子三章》全文及译文

《孟子三章》全文及译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运,然而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的原因。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弃城而逃,是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的原因。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这一点,攻打被内外亲属背叛的君主,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019年部编新版《孟子三章》注释翻译及答案

《孟子三章》注释 〔三里之城〕 〔环〕 〔池〕 〔兵革〕兵, 〔委而去之〕委, 去, 〔固国〕 〔威天下〕 〔得道〕 〔至〕 〔亲戚〕 〔畔〕 〔故君子有不战〕君子, 〔郭〕 〔诚〕 〔大丈夫〕 〔天下熄〕 〔焉〕 〔丈夫之冠〕冠, 〔父命之〕命, 〔戒之曰〕戒, 〔必敬必戒〕戒, 〔女家〕女, 〔夫子〕〔正〕 〔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 〔与民由之〕由, 〔独行其道〕 〔淫〕 〔移〕 〔屈〕 〔舜发于畎亩之中〕发, 畎亩,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 筑, 〔管夷吾举于士〕士, 〔百里奚举于市〕市,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空乏, 〔行拂乱其所为〕拂, 乱, 〔曾益〕曾, 〔恒过〕 〔衡于虑〕衡, 〔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 发, 喻, 〔入〕〔出〕 〔法家拂士〕法家, 拂士, 拂, 〔敌国〕敌,

《孟子三章》注释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环〕围。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 〔委而去之〕委,放弃。去,离开。 〔固国〕巩固国防。 〔威天下〕震慑天下。 〔得道〕行仁政。 〔至〕极点。 〔亲戚〕内外亲属。 〔畔〕同“叛”,背叛。 〔故君子有不战〕君子,指能行仁政的君主。〔郭〕外城。 〔诚〕真正,确实。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焉〕怎么,哪里。 〔丈夫之冠〕冠,行冠礼。 〔父命之〕命,教导、训诲。 〔戒之曰〕戒,告诫。 〔必敬必戒〕戒,谨慎。 〔女家〕女,同“汝”,你。 〔夫子〕这里指丈夫。〔正〕准则,标准。 〔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 〔与民由之〕由,遵从。 〔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淫〕使……迷惑。 〔移〕使……动摇。 〔屈〕使……屈服。 〔舜发于畎亩之中〕发,兴起,指被任用。畎亩,田地。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选拔、任用。筑,捣土用的杵。 〔管夷吾举于士〕士,狱官。 〔百里奚举于市〕市,集市。 〔饿其体肤〕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空乏其身〕空乏,财资缺乏。 〔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乱,扰乱。 〔曾益〕增加。曾,同“增”。 〔恒过〕常常犯错误。 〔衡于虑〕思虑堵塞。衡,同“横”,梗塞、不顺。 〔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征验、表现。发,显露、流露。喻,了解、明白。〔入〕在国内。〔出〕在国外。 〔法家拂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拂,同“弼”,辅佐。〔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敌,匹敌、相当。

孟子三章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富贵不能淫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有作为、有节气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磨练其人心志,以饥饿和困乏考验其人身形,扰乱其人业已开始的行动,目的就是要用上述这些艰难困苦来触动其人之心灵,坚韧其人之性格,增加其人原本没有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心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初二语文《孟子两章》原文及翻译

初二语文《孟子两章》原文及翻译 导读:初二语文《孟子两章》原文及翻译 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所以说,限制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依靠山川的险阻,威慑天下不能凭借武力的强大。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自己的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自己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施行“仁政”的)的君主不战则已,战斗就一定能胜利。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孟子三章》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节令比不上地理上的有利条件、地形,有利的地势、地形比不上人心归向、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必定有得天时之处;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节令比不上地理上的有利条件、地形啊。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一方还是) 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的地势、地形比不上人心归向、上下团结啊。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人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景春说:“公孙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就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父亲给以训导; 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女儿出嫁时,母亲教导她,送到门口,告诚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妇女之道。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在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孟子》三篇原文译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资财缺乏,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教材]景公射出质

[教材]景公射出质 景公射出質 《說苑》 一、《說苑》简介 《說苑》,西漢劉向撰。劉向,西漢著名的經學家、目錄學家和文学家,字子政,本名更生,沛(今江苏沛县)人,楚元王交四世孙,刘歆之父,官至中垒校尉,曾領校宫廷藏書,撰成《別錄》,為我國目錄學之祖。作者同時撰有《新序》《烈女傳》等書。《說苑》是刘向根据自己校理过的图书及民间有关资料选编整理而成,共分君道、臣術、建本、立节、贵德、复恩等二十卷,旨在讽谏皇帝。其取材十分广泛,上自先秦经书诸子,下及汉人杂著,旁采街谈巷语,多为逸聞佚事,短小精煉,寓意深刻。全书反映的思想以儒家为主,兼及墨、名、法诸家,但历代著录都把它归入儒家类。全书保留了许多值得珍视的史料,对于校刊古籍有重要的参证作用。 清人卢文弨、俞樾、孙贻让等曾校理过《說苑》,近人及今人的整理本主要有向宗鲁《说苑校证》、趙善詒《說苑疏證》以及臺灣盧元駿《說苑今注今譯》等。 二、題解 本文選自《說苑?君道》。文章通過齊景公射箭脱靶而群臣齐声喝彩的故事,說明君主要听到真话很不容易,同时宣扬了人臣敢于犯颜直谏的可贵精神。三、课文讲解 【原文】 晏子沒十有七年,景公飲(yìn)諸大夫酒。公射出質,堂上唱善,若出一口。公作色太息,播弓矢。弦章入,公曰:“章~自吾失晏子,於今十有七年,未嘗聞吾過不善。今射出質,而唱善者若出一口。”弦章對曰:“此諸臣之不肖也。知不

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顔色。然而有一焉,臣聞之,君好(hào)之,則臣服之;君嗜之,則臣食(sì)之。夫尺蠖食黃則其身黃,食蒼則其身蒼。君其猶有食諂人之言乎,”公曰:“善。今日之言,章爲君,我爲臣。”是時海人入魚,公以五十乘賜弦章。章歸,魚乘塞塗。撫其御之手曰:“曩者之唱善者,皆欲若魚者也。昔者晏子辭賞以正君,故過失不掩。今諸臣諂諛以干(gān)利,故出質而唱善如出一口。今所輔於君未見於衆,而受若魚,是反晏子之義而順諂諛之欲也。”固辭魚不受。君子曰:“弦章之廉,乃晏子之遺行也。” 【注釋】 1.晏子:晏嬰,春秋時期齐国有名的賢臣,为灵公、庄公、景公三朝的正卿,执政五十余年。 2.沒: 沈也。从水从?。莫勃切〖注〗殁、歾、?,古文。同“歿”。湛也。湛各本作沈。淺人以今字改之也。今正。?者全入於水。故引伸之義訓盡。小雅。曷其?矣。傳云。?,盡也。論語?階。孔安國曰。?,盡也。凡貪?,乾?皆沈溺之引伸。莫勃切。 3.景公:齊景公,名杵臼,庄公弟。飲:使動用法。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惡。 賓主百拜者,酒也。淫酗者,亦酒也。从水酉。以水泉於酉月爲之。酉亦聲。子酉切。三部。一曰造也。造古讀如就。吉凶所造起也。古者儀狄作酒醪。禹嘗之而美。遂疏儀狄。見戰國策。杜康作秫shú酒。又見巾部。曰少康作箕帚秫酒。少康者,杜康也。按許書事物原始皆用世本。此皆出世本。 4.射:弓弩發於身而中於遠也。从矢从身。射,篆文?从寸。寸,法度也。亦手也。食夜切。篆文?。射者小篆。則?者古文。何不以射入寸部而以?傅見也。爲其

孟子 三则 原文与翻译

《孟子》三则 春秋 孟子 (一)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释:(1)得兼:同时获得。(2)苟得:苟且取得。(3)患:祸患,灾难。(4)辟:通“避”,躲避。(5)如使:假如,假使。(6)不为:不愿意这样做。(7)勿丧:不丢掉。(8)蹴:用脚踢。(9)何加:有什么益处。(10)奉:侍奉。(11)本心:天性,天良。 导读:作者用面对鱼和熊掌之间的抉择,比喻面对生命和大义之间的选择,进而阐述了这样一种观点: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即使在生死关头,也要经受得住各种考验。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可怕的事,所以有的祸患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 情没有比死亡更可怕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

《孟子·离娄上》原文及译文(21-30)

《孟子·离娄上》原文及译文(21-30) 《孟子·离娄上》原文及翻译(21-30) 孟子 原文 离娄上?第二十一章 孟子曰:「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离娄上?第二十二章 孟子曰:「人之易①其言也,无责②耳矣。」 离娄上?第二十三章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离娄上?第二十四章 乐正子从于子敖之齐①。乐正子见孟子。孟子曰:「子亦来见我乎?」曰:「先生何为出此言也?」曰:「子来几日矣?」曰:「昔者②。」曰:「昔者则我出此言也,不亦宜乎?」曰:「舍馆③未定。」曰:「子闻之也舍馆定,然后求见长者乎?」曰:「克有罪。」 离娄上?第二十五章 孟子谓乐正子曰:「子之从于子敖来,徒哺啜也。我不意子学古之道,而以哺啜也。」 离娄上?第二十六章

孟子曰:「不孝有三①,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离娄上?第二十七章 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①斯二者是也。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②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离娄上?第二十八章 孟子曰:「天下大悦而将归己,视天下悦而归己,犹草芥也,惟舜为然。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豫瞽瞍豫;瞽瞍豫而天下化,瞽瞍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此之谓大孝。」[1] 译文 21 孟子说:“有意想不到的赞誉,也有苛求完美的诽谤。” 22 孟子说:“一个人出言很轻率,这是因为他不必负说话的责任。” 23 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他人的老师。” 24乐正子跟随王子敖来到齐国。

乐正子去见孟子。孟子说:“你是来见我的吗?” 乐正子说:“先生为什么说这样的话呢?” 孟子说:“你来了有几天了?” 乐正子说:“昨天到的。” 孟子说:“既是昨天,那么我说这样的话,不应该吗?” 乐正子说:“因为之前住处没有安定下来。” 孟子说:“你听说过,住所安定了然后才去拜见长者的吗?” 乐正子说:“我错了。” 25 孟子对乐正子说:“你这次跟随王子敖前来,只是为了吃吃喝喝。我不希望你学习古人之道只是为了吃和喝。” 26 孟子说:“不孝顺的事有三种,没有子孙后代是最为严重的。舜不先禀告父母就娶妻,就因为担心没有子孙,因此君子认为他没有禀告如同禀告过了一样。 27 孟子说:“仁的实质就是侍奉父母;义的实质就是顺从兄长;智的实质就是懂得这两者的道理而不离弃;礼的实质,就是调节、修饰这两者;乐的实质,就是高兴地做到这两者,这样的话快乐就产生了。只要快乐一产生,那就遏止不住,也停不下来了,于是就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 28

论语名句: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论语名句: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 有道而正焉 【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 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1)有 道(2)而正(3)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 (1)就:靠近、看齐。 (2)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3)正:匡正、端正。 【解释翻译】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 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能够说是 好学了。” 这个章是夫子为我们讲什么是好学。君子是好学之人,好学从哪 里能看到?它是什么样的一种表现?这里给我们讲到四个方面:第一,『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第二是『敏于事』;第三是『慎于言』;第四,『就有道而正焉』。这四个方面才称为好学。 朱子解释说:「不求安饱者,志有在而不暇及也。」人为什么会 不求安饱?一般人哪个不求这个?都想着吃好一点,吃饱一点,生活起 居安稳一点,舒服一点,凡人都希望这个。为什么君子不求安饱?原因 就在于他有志向,他志向高远,他志向不在衣食饱暖,而在于求圣求

贤、他求道,志于道,所以他没那个功夫去想自己能不能安饱。「不 暇及也」就是没有这个时间,没有这个精力去想。为什么?全副精力都 在求学求道。所以君子所求的,比那个饮食、起居、饱暖物质的生活 要重要,所以能够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他能专心求学。 「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这是朱子说的,「慎于言者,不敢 尽其所有余也」,君子做事要敏捷。当然事先要审虑周详,不是说做 事就贪快。一味的求快,往往会出现很多错误,那叫鲁莽,不是这里 讲的「敏于事」。君子这里讲的敏捷,他是做事在审虑周详的基础上,做得又快又好。这是他力行,补充自己不足之处。所以君子不管做什 么事情,都能做到认真圆满。为什么?因为他有求道的心。求道在于什么?日常生活中行仁,所谓修道以仁。道在哪?落实到生活中,表现就 是仁。仁者爱人,因为他爱别人,所以为别人服务一定是做得又好又快,绝不会马虎,绝不会应付了事。他会认认真真做好他本职的工作,无论事情大小、巨细,统统要做到认真圆满。 「慎于言」,这是君子讲话谨慎,不会乱说话,「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讲话,他没有废话,没有闲话,非要讲的时 候才讲,平时守默,他沉默。一个人老讲话,他心往外跑,反而他心 不定,不定就没有智慧,所以他做事也就不能够做得很周详,往往会 出一些漏子。所以想要敏于事,这慎于言也是很重要。所说的话,一 定是守信,而且是合乎道义。 朱子底下又说:「然犹不敢自是,而必就有道之人,以正其是非,则可谓好学矣。凡言道者,皆谓事物当然之理,人之所共由者也。」 君子能够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够了没有?还是不够。如果只满足到这个层,那就是自满了。君子求道,不敢 自满,不敢自以为是。他还要去有道之人那里去学习,也就是亲近仁者,亲近善知识。「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如果仅仅 做到前面几条,他不去学习,不去亲近善知识,那只能说他力行做得好。但是《弟子规》上也讲,「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他任由自己的意思去做,那难免也会做出一些错误来,而且他的境界

《孟子三章》重点句子翻译

《孟子三章》重点句子翻译习题【2020部编版八上第21课】目录: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富贵不能淫》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翻译: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翻译: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4、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翻译: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翻译: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翻译: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翻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8、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二、《富贵不能淫》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翻译: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翻译:这哪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 3、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翻译: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 4、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翻译:到了你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 5、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翻译:把顺从当作准则,是妇女之道。 6、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翻译: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 7、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翻译:能实现理想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 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翻译: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

孟子三则原文注释

《孟子》三则1 【战国】孟子 (一)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2,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3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4有所不辟5也。如使6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7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8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9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10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1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释】 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 2.得兼:同时获得。 3.苟得:苟且取得。 4.患:祸患,灾难。 5.辟:通“避”,躲避。 6.如使:假如,假使。 7.不为:不愿意这样做。8.勿丧:不丢掉。9.蹴:用脚踢。10.何加:有什么益处。11.奉:侍奉。12.本心:天性,天良,指“舍生取义”。 (二)富贵不能淫1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成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恭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2志,与民由3之;不得志,独行其道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5,威武6不能屈7,此之谓大丈夫。” 【注释】 1.淫:使……扰乱。 2.得:实现。 3.由:实行。 4.道:原则,行为准则。5.移:使……改变。 6.威武:威胁暴力。 7.屈:使……屈服。 (三)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舜发于畎亩之中1,傅说举2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

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孟子(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孟子是伟大的、教育家,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代表作有《》、《,》和《》、《》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政治上,孟子主张、行;学说上,他推崇,反对、。他主张仁政,提出“”的,游历于、、滕、、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述(即孔子)之意,作《》七篇”。 孟子“善养吾“。浩然正气者,谓君子之气也。今世或谓之气功,误亦。浩然正气者,以德充实,无德则虚。古以无形为气,故谓之气。 后世追封孟子为“”,尊称为“”,受儒教祭祀。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选读内容: 【原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

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后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穷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内心困惑,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亡国。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死亡。 【原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