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方文化(8)

中西方文化(8)

中西方文化(8)
中西方文化(8)

引论

《中西文化对比:冲突、互补、共存》课程基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通过最具代表性案例对比中西文化,多个视角比较中西方文化在文学与艺术、传统与习俗、社交与礼仪、饮食与健康、语言与行为、人文与教育等六个教学模块内容的差异,剖析中西文化产生冲突的原因,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本课程最大的特点是由8名中外教师组成的团队共同授课,中国教师用英语授课,外籍教师用汉语授课。本课程由引论部分及六个模块内容组成。

课程的引论部分由王焱老师主讲。通过文化的定义与特点,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中西文化交流中产生的冲突,探讨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互补与并存。

模块一是赵牟丹老师主讲的文学与艺术,包括个人集体,京剧歌剧,抒情和激情,庭院教堂,写意写实,秧歌芭蕾等六个知识点。

模块二是杨倩老师主讲的传统与习俗。包括以下六个知识点:节日、婚俗、宗教、图腾、神话和服装。

模块三是王艳东老师主讲的礼仪与社交,包括餐桌文化、日常交流、衣着服饰、送礼礼仪、待人接物以及商务活动等六个知识点。

模块四是孔宁宁老师主讲的饮食与健康。包括以下六个知识点:饮食观念,饮食结构,饮食语言,烹饪方法,茶与咖啡,美酒文化。

模块五是马晓奕老师主讲的语言与行为,包括谚语习语、吉数凶数、褒色贬色、自谦自夸、禁忌委婉和肢体语言等六个知识点。

模块六是张丽莉老师主讲的人文与教育。包括以下六个知识点:孔子与苏格拉底、中国的六艺与古希腊的七艺、宫廷教育与中骑士教育、应天书院与牛津大学、保守教育与进步教育和中西方现代教育。

外籍教师Rain,也就是我本人,承担了引论及每个模块的一个知识点的授课任务。

本课程主旨是力求借助深入人心的案例剖析中西文化之间的冲突、互补与共存,促进中西文化的有效交流。本课程的开设十分必要,一定会深受大学生及各个阶段英语学习者的喜爱。

文学与艺术

这节课我讲授的课程模块是关于中西文化对比——文学与艺术的内容。我主要从诗歌方面的差异说说我的观点和看法。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学形式。由于中西文学传统、民族心理习惯和表达情感方式上的差异,造成了中西古典诗歌在诗歌观念、创作实践等方面的差异。

我们以李白的《静夜思》同济慈的《夜莺颂》进行对比,来看一看这两首诗歌的不同。

《静夜思》全文只有四句话:

床前明月光⑵,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⑷,低头思故乡。

而济慈的《夜莺颂》描写了在午夜零点时,夜莺会飞上最高的玫瑰枝,将玫瑰刺深深地刺进自己的胸膛,然后大声歌唱,直到心中的血流尽,将花枝上的玫瑰染红。

通过以上了解,那么让我们来仔细的对比一下这两首诗的差异以及缘由。

首先,在创作形式上,主要是抒情与叙事的差异。《静夜思》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然而济慈的《夜莺颂》主要描写诗人借着心灵的启发,借着夜莺的指引,感受着深沉而宁静的世界。细节描写如下:But being toohappy in thine happiness --

That thou,light winged Dryad of the trees,

In somemelodious plot

Of beechengreen, and shadows numberless,

Singest ofsummer in full-throated ease.

这首诗使读者完全可以身临其境的体会作者的向往那森林繁茂和夜莺欢唱的世界。

其次,在表达方式方面,主要是委婉和直率的差异。英文诗歌大都表达热切,感情激烈。而中国的古诗词则文字简洁,意境悠远。

李白的《静夜思》通篇文字都很简单。在中国文化里,月往往是悲情的,不完满的。睹月思乡是一种常见的情绪宣泄。而在西方人的眼中,月的形象可以象征纯洁,坚贞的爱情。然而《夜莺颂》中

And haply theQueen-Moon is on her throne,

Cluster’ d around by all her starry Fays.

与中诗不同,月亮的形象是幸福快乐的象征。

同时感情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夜莺颂》中

My heart aches,and a drowsy numbness pains.

My sense, asthough of hemlock I had drunk.

而如此直接描写自己感情状态的诗句,在古汉语诗歌当中是不可能有的。

至清末民初以来,一大批的留学生将西方的新诗也引入到了中国,中西诗歌逐渐进入急速的相通互融阶段。因此,中西诗歌观念上的差异将会越来越小。

最后给大家提一个问题思考:请大家比较一下中国古诗《游子吟》和

W.DaytonWedgefarth 的Mother’s hands的异同。

传统与风俗

这节课我讲授的课程模块是关于中西文化对比——传统与风俗的内容。我主要从节日;婚俗;图腾;服装;宗教和神话等方面的差异说说我的观点和看法。

我认为最先值得一说的就是中西方节日方面上的差异。春节与圣诞节作为中西方最隆重的节日,不同的是:圣诞节是送圣诞礼物,春节是发红包。圣诞节的装饰物是挂圣诞老人的图片,而春节门前的装饰是对联。圣诞节是基督徒庆祝耶稣生日的节日,春节则是中国人庆祝新年来临的节日。

其次,中西婚俗的差异也很大。传统的中国人将红色视为“喜庆”的象征,而白、为“不吉利”的颜色。因此在婚礼上新人会穿红装。而西方人则非常喜欢白这种颜色。新娘穿白色,表圣洁。但是近些年来,中国的许多年轻人在婚礼上也披上白色婚纱,以代表纯洁的爱情。

此外,中西方对于龙的认识也不相同。中国的龙是吉祥的象征,但是在西方,龙是凶狠惨暴的生物。

我还想说说中西服饰的差异。中式服装喜好运用李子,云彩等图案表示吉祥的祝愿;而虎,蛇等动物形象多出现在西方服装上。汉服,旗袍使人显得修长,而西方古典服装的长裙则非常夸张,产生戏剧化的效果。

中国的宗教主要有儒家和道教。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而在西方许多国家,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者)。

最后,我想说说中西神话的差异。中国的神话大多歌颂赞美“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如伏羲打鱼织网、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等。而西方神话所赞美的是叱咤风云,能扭转乾坤的有“力”者。这些天神具有超人的神力,但他们与人类一样,都是世俗的,也表现出爱、恨、怒、欲望、嫉妒等凡俗的情感。

其实,关于中西传统习俗的差异真的多到说也说不完,我在这里只是简单介绍了几个我比较感兴趣的方面。在中国这个传统文化丰富的国家,我很期待每天都有着不一样的精彩等着我去了解,去发现。

礼仪与社交

这节课我讲的课程模块是关于中西文化对比——礼仪与社交

的内容。我主要从待人接物和衣着服饰的差异及其产生原因说说我的观点和看法。

几天前,我的一个朋友给我讲了一件有趣的事。他说他到一个中国朋友家里做客,这个中国朋友不断地给他添茶水,他就这样一杯接着一杯地喝,连着喝了十几杯,真是有苦说不出哇!

其实这就是中国人招待客人的方法,不能让客人的杯子空着。中国人十分好客,中国的餐桌总是热热闹闹。他们会不断地给你夹菜添酒,这有时会让我们这些习惯了分餐的老外感到十分不适应。来中国后,我慢慢地知道了当有人给我夹菜时,我一定要接受,不想吃的话,可以留在盘子里。给我敬酒的时候,不能喝的话就用嘴唇舔一点点,表示对人的尊重。在欢乐的气氛中即使有相互误会或是交流不顺畅的时候,人们也都不会太在意。

接下来我想说说在待人接物上中西方一个明显的差异。对于以英美为主的西方国家来说,人们经常对陌生人或是亲人朋友说“谢谢”,西方人认为只要别人帮助了你,就应该向他表示感谢,这是一种礼貌和懂得感恩的表现。而中国人特别是东北人不常说“谢谢”,尤其是亲朋好友之间,因为他们认为常说“谢谢”是一种“外道”的表现。

我再说说衣着服饰方面中西的差异。日常生活中的衣着,中西

方的差异不大,人们都会选择牛仔和T恤或是宽松的服装,体现了人们向往自由与舒适的生活。但是在穿衣的理念上中西方有一些差异,那就是中国人更在意衣服穿起来是不是潇洒漂亮。而西方人关注的是衣服穿起来感觉是不是舒服。

在正式场合怎么穿才合适呢?在工作、接待贵宾或商务洽谈中,不论中国人还是西方国家的人们都很注意衣着得体。男士穿西服正装,女士穿西服套裙,给人庄重严谨的印象。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穿衣戴帽,各有所好。”不管怎么说,中西方都在穿衣上朝着时尚、舒适、体现个性的方向发展。

中西虽然在礼仪上存在着差异,但是随着跨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只要我们记住尊重他国文化,入乡随俗,就一定能结交更多的朋友,顺畅地进行交流。

饮食与健康

这节课我讲授的课程模块是关于中西文化对比——饮食与健

康的内容。我主要从饮食餐具的差异及其原因说说我的观点和看法。

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是以农业耕种为主,所以纤维性食物是中国人的主食。中国人倾向于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反对侵略,形成了温顺的性格。西方国家的很多祖先都是狩猎民族,饮食以肉类为主。西方人富于进攻性,形成了乐于冒险性格。这两种完全相对的饮食文化差异也深刻地影响着饮食餐具的选择。

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中西方最有代表性的饮食餐具分别是什么呢?

中国人的餐具主要以筷子为主,以匙为辅。中国烹饪讲究餐具的造型、大小、色彩与菜品的协调,讲究餐具和美食的和谐统一同时还注重美观感受。

西方人对餐具的应用有严格的限制,各种餐具各司其职,不能混用。一般来说我们按照刀叉摆放从外至内的顺序依次使用。

远古时代,中国的祖先主要靠手抓食物,在学会人工取火之后,发现做熟的食物味道更香。由于温度过高,他们就寻找树枝一类的工具来放置和翻动烧烤食物。中国南方产竹,北方产木,他们渐渐地开始使用竹条和木棍夹取食物,这正是筷子的雏形。

西方人用刀叉大概四五百年的时间。刀叉的最初起源是于欧洲古代生活在马背上的游牧民族,他们随时用刀具宰割猎物。后来刀叉同时出现在餐桌上,用叉按住肉块,用刀切割,再叉住肉块,送入口中。

筷子和刀叉不仅仅带来了饮食习惯的差异,同时也影响了东西方人的生活观念。中国文化象征的筷子注定大家要团团围在一起进餐,与中国注重家庭生活的文化正相吻合。刀叉的使用决定了西方的分餐制,也体现出西方人做事愿意自己动手,独立性强的特点。所以,“东方人讲究合作,西方人讲究独立”。

讲一个我的个人经历吧!来中国前,第一次我在自己国家的一家中餐馆吃饭,餐桌上摆放着两根木制的长棍。服务员告诉我说这是中国吃饭的餐具,我相当震惊。又觉得如此神奇,后来我学会了使用筷子,也爱上了中国文化,再后来我就来到了中国!

语言与行为

这节课我讲授的课程模块是关于中西文化对比——语言与行为的内容。我主要讲讲英汉动物习语的差异及产生的原因。

英汉动物习语的差异都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方面,同一动物词在英汉文化中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中国人认为狗是卑微的动物,汉语习语中有“人模狗样”;“狼心狗肺”;等形容坏的东西或反面人物。而西方人普遍认为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例如:“every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 ;

“alucky dog”( 幸运儿) ;“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

另一方面,不同动物词在英汉文化中具有相似的文化内涵。在英语中,人们通常把马与比较大的事物联系起来,“as strong as a horse”(壮得像头牛);“work like ahorse”(努力工作)。但汉语里与此相近意思的动物表达却是牛。比如“牛气冲天”、“牛市”等表达。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差异呢?

首先是历史不同。中文里,吉祥的“龙”与英文中邪恶的 dragon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历代皇帝都把自己称为“真龙天子”,中国人把自己的国家称作“东方巨龙”。但龙在英语中却代表着凶猛邪恶,a dragon of woman 的意思就是“凶悍的女人”。

其次是地域不同。中国属于黄土文明,西方属于海洋文明。这两个民族对动物赋予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和寓意。

第三,习俗不同。中国人喜欢象征长寿的猫,因为它活泼可爱,而且猫还抓老鼠,有实用价值。在西方国家人们却不喜欢猫,尤其是黑猫。如“The cat shuts its eyes when stealing cream.”(掩耳盗铃);She is a cat.(她是个邪恶的女人)。

随着文化交流的频繁,语言变得可以互借。有些英语动物习语已被汉语完全吸收,如:汉语里的“猫哭耗子假慈悲”,英语里的“the crocodile’s tear”(鳄鱼的眼泪)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球一体化的加快,更会加速多种文化的融合。

科技与教育

这节课我讲授的课程模块是关于中西文化对比——科技与教育的内容。我主要从教育方面的差异及其产生原因说说我的观点和看法。

我曾经读过一篇文章,题目是《搬家,中国孩子是猛虎》。事情发生在距离硅谷和三藩市不远的“幸福屯”。华人的孩子在“幸福屯”小学占很大比例。他们学习刻苦认真,各个都能考高分,使整个小学的学习成绩格外突出。在这里,华人与美国住户相处得也很好,但是有一天,美国夫妇带着孩子来到华人邻居家道别,说要搬家,使得华人邻居有些吃惊。美国夫妇解释说,这个学校过分“优秀”,孩子很受压抑,长此以往,孩子的自信心会受到极大的挫伤。在西方人眼中,这对孩子是一种毁灭。而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故意让孩子避开学习风气浓厚、竞争激烈的学校,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中西方由于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的不同,在教育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在教育观上,中国的教师、家长和社会评价好学生的基本标准是遵守纪律、合乎社会规范加上优秀的学习成绩,人们关注的是教育如何培养学生实现个人与社会需求的共性;而在西方,人们和社会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自立、个性的张扬和创造与探险的精神。在知识观方面,中国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西方则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

虽然中西方教育存在很大差异,但也互相影响,共同发展。吸取西方教育的精华并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中国的教育正朝着先进的方向努力。正如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已经悄然走进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课堂。以学生为中心、鼓励个性和质疑的教学模式也出现在中国的日常教育当中。应试教育也正在改革之中。同时,中国学生坚实的基础知识也受到西方教育家们的关注和认可。

因此,中西教育在互利互惠中共存并向着美好的未来发展着。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我们应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居住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越来越多。了解不同文化差异,提高文化适应性,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习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利于我们实现从感性到理性质的飞跃,排除东方思维负迁移的影响,进而使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更有效,更顺畅。 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 (一)思维模式的异同。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二)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三)民主观念的异同。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四)科学观的异同。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

跨文化交流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流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传统和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语言习惯等都有很大差别,很多日常行为在日常的交际活动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事屡见不鲜,这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和交往的顺利进行,并使交往双方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人们在这种跨文化环境中相互交际之前,必须对对方的文化习俗和历史背景有所了解,才能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尴尬的局面。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文化冲突现象的发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是势不可挡,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文化冲突是进行跨文化交际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基础,有助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世界文化的发展。 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各种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影响力的日益加强,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更是日益频繁与广泛。同时,中国学生出国交流、深造的机会也日益增多。在这种情况下,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然而,这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由于历史、

政治、地理位置、宗教信仰等因素的不同,导致了各国、各地区的文化的不同,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会具体体现在各个方面,我们应意识到中西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可忽视和改变的,应该接受这种差异,尊重和理解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流和处理实际问题过程中,避免出现文化上的冲突,从而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西方国家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一、中西方文化差异之语言表达 语言反映文化,文化影响语言的使用和发展,在以一种语言为媒介的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应遵守该语言的文化语用规则。 1、文化特征与用词差异 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才能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 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的大不相同,如ol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等。老张、老王、老李透着尊敬和亲热,张老、王老、

分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分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分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中西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自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特色.本文首先对中西文化的基本概况进行了阐释和说明,并且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对比找出两者差异所在.我们应该把握中西文化各自的优势,找到互补之处,在中西文化交融之中推动我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一、中西方传统文化概况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况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影响了整个社会历史的,较为稳固而又具有动态特征的物质文化和精神观念文化的总和.[1]中国特殊 的地理环境使得中华民族在区域位置上比较独立,但在文化上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具备内聚性,与此同时,中国辽阔的地域又使得各种文化的构成因素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从地理环境来看,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使得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和互补性;从物质生产方式来看,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固有的特征,即相对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具有相对封 闭性特点的文化;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无论战乱纷争,政权更迭,其主流仍是中华民族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使得中华文化具 有了稳定性和延续性.但是我们也必须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和发展基本上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进行的,被深深的打上了封建社会的烙印,既厚重、质朴、进取,也包含着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的弱点. (二)西方文化概况 西方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和政治概念.作为世界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西方文化,其源头主要有两个:古希腊罗马文 化和古希伯来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是一种具有世俗精神的文化,在 思想、科学、艺术、历史等各方面取得了令后世侧目的成就.中世纪

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题目: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学院:数学与统计科学学院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学生姓名:白莉 学号:201141000102 指导教师:刘晓玲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摘要] 中西方不仅在语言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同时也在饮食习惯,交际礼仪等等多方面。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也要去了解与学习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本文阐述了中西方文化在日常礼仪与餐桌礼仪方面的不同之处,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提高对中西方礼仪差异的认识,从而加深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 [关键词] 中西方文化;餐桌礼仪;日常礼仪;交际礼仪

目录 引言 (3) 称呼 (3) 饮食 (4) 餐具 (4) 交谈 (5) 结论 (5)

引言 培根说过:“举止彬彬有礼的人,一定能赢得好的名誉。”正如同西班牙的伊丽莎白女王所说:“理解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书。”中国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交往日益增多,身为高等学府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外国友人交往。在交往中需要学习并且写好这份“推荐书”,仅有流利的语言交流是不够的,必须了解中西文化利益的差异。“礼仪”的学习与了解应该是有意识的加入到日常生活照,下面,对中西方文化礼仪之差异作进一步分析。 礼仪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尊敬他人的礼节程序。中文中的“礼仪”由“礼”和“仪”两个字组成,分别代指礼貌、礼节,仪式、仪表。它们是一种要求,一种被人们规定的共同认可的程序。《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礼”可以产生出“人利”的气氛。“不学礼,无以立”,不懂礼貌,则无法立身,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共识,反映了孔子对礼仪的重视。中国自古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中国古代有《周礼》、《仪礼》、《礼仪》三部名著,这三部涵盖了中国古代礼仪的重要内容。 西方礼仪有很多种词汇,比如courtesy:有礼貌的行为。Etiquette:除了礼仪外,还指对从事某一行业人士的行动起约束作用规矩。Protocol:一种刻板的,在外交和军事领域内实行的长期公认的相处准则。Tite:仪式、典礼和惯例、习俗。 繁多的有关礼仪的词汇反映出了西方人对礼仪的重视,并有对礼仪更加细致的划分。这具体到礼仪文化上,中西方有如下多种差异。 称呼 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家是指家庭,中国的礼仪产生于不同的家族文明。西方则从古希腊就开始以工商经济为主,这种经济于天然人伦无法相容,所以,宗法文明未充分发展。英语中的家源自拉丁词汇,而这个拉丁词汇源于在“家族之父的权力下”从事劳动的奴隶[1]。这与中国的家的概念完全不同。西方的家带有与工商经济发展相融的私有财产的意味。不仅家不同,国家也有不同的地方。在英语中,国家主要表示地域性或民族性的含义。是地域、民族、家族的总和。在中国人看来“国之本在家”。家是国家的命脉。中国人重在家中做人,英文中所说的一个人的背景与起源在中文中时身家,出身的表示。中国礼仪有着一种高超的宗法文明,同时内外亲疏之别,是中国人往往注重拉关系,“义父”、“义子”、“干

东西方思维模式比较之中西生死观的比较

东西方思维模式的比较 ————中西生死观的比较 东西方思维模式的内容丰富,本文将对其中一个微小组成部分即中西生死观进行比较分析。生死观是人们对生与死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如何对待生命,生命是目的还是手段,是权利还是义务,是快乐还是痛苦等,其次是如何对待死亡,是直面死亡还是惧怕死亡,是把死亡当作人生的必然,还是对人的惩罚。研究中西生死观的比较对于我们拓宽在生死问题上的视野有极大的作用,有利于我们对传统生死观的扬弃,也有利于我们引进西方的优秀思想,为我所用。 一、中西生死观的共同点:重生敬死 中西方虽然有着很大的文化历史差异,但在生死观上却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二者都重视生的价值,人们都期望能够好好活着,延年益寿。二者也都很敬畏死亡,把人生彼岸看作是一个神秘而充满希望的地方,对死寄予最后的希望。 1.重生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中西方的生死观都重生,爱惜人的生命。从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可以看出,他重视的是人而不是鬼神。重的是生,而不是死。道家学派把重生理论发挥到了极致。早期道家学者厌恶世人为名为利为权势而进行的复仇,提倡一种重生至上主义。中国古代还有着很多渴望长生不死的迷信做法,如修炼、求长生不老药等。这些寻求长生的做法,都体现了人们对生的重视,对生的渴望。 西方思想家也重生,他们注重人生的幸福,注重合理的,高效率的,充分的享受人生。 在《荷马史诗》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阿喀琉斯是死后说:“我宁愿在人间当一个帮工,也不愿在阴间当冥王。”因为在他看来人世问是幸福的,有战争,有荣誉,有美色,什么样的欲望都可以去追求,在阴间,什么都没有。在伟大的死和平凡的生中他选择了平凡的生。自由主义幸福论者特别强调肉体的无痛苦

从鬼文化看中西文化异同

作者简介:周佩君,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12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摘要:中西方文化因为民族性格等原因在各个方面都有巨大的差异,但是对“鬼(ghost)”却表现出基本一直的认知。究其原因,原始人类对自然万物的淳朴观念和敬畏之心是相同的。但是由于文明的发展,受到宗教、民族习惯的影响,由“鬼文化”引发的丧葬制度和鬼节在中西方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关键词:“鬼文化”ghost;丧葬制度;鬼节;中西文化异同 中国和西方因为历史、政治、地理等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文化特色。一直以来,大多数人致力于研究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如含蓄内敛与开朗外放,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等各种相反的特点。然而,在对“鬼文化”的认识上,中西方却形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 (一)中国的“鬼文化” “鬼”是指人类死后所化作的灵体。我们可以从中国传统文献典籍中认识到中国人对“鬼”的认识: 《礼记?祭义》载:“众生必死,死必归士,此之谓鬼。”① 《说文解字》曰:“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鬼?气?害,从厶。凡鬼之属皆从鬼。,古文从示。居伟切。、,古文鬼。”② 而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进一步说明了什么是鬼: “人所归为鬼。以叠韵为训。释言曰。鬼之为言归也。郭注引尸子。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左传。子产曰。鬼有所归。乃不为厉。礼运曰。气归於天。形魄归於地。从儿、?象鬼头。自儿而归於鬼也。从厶。二字今补。厶读如私。鬼阴气贼害、故从厶。阴当作?。此说从厶之意也。神阳鬼阴。阳公阴私。居伟切。十五部。凡鬼之属皆从鬼。”③ 也就是说“鬼”字是一个象形字,表现出古代中国先民对于鬼魂的形状想象:下面是人,上面是个奇怪可怕的脑袋。 鬼虽为人死后所化,但是却比人多了很多强大的力量。我们从各种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中都可以看到:鬼可以飞,可以穿墙,可以隐身,会法术,甚至也可以附身到活人的身上。但是鬼属阴,《说文解字》曰:“鬼,阴气”,民间以阳气为人,阴气为鬼。所以鬼一般在晚上才出来,不能见光,遇见阳光就会灰飞烟灭。虽然人鬼殊途,但是中国自古的传说、话本小说中,却经常出现“人鬼情未了”的桥段,如《聊斋志异》中最常被改编成影视剧的《聂小倩》就是讲一个叫宁采臣的书生和女鬼聂小倩相爱的故事。 后来佛教传入中国,丰富了地狱和转世投胎的观念。即是说,人死之后,魂魄会进入地狱,若生前善事做的多,则可以转世投胎重新做人。而若坏事做多了,则会根据罪恶程度要么投入畜生道,来世做牛做马;要么会在十八层地狱受刑,永世不得超生。并且,转世投胎,会根据前世的恩怨纠葛,有债还债。中国人常说,“孩子是父母前世欠的债”,父母骂不争气的小孩时,也会说“你这个讨债鬼”。 同时受到道教的影响,鬼亦可修道成仙,造成人、鬼、神混杂的局面。并且道士逐渐取代了巫师的位置,实行招魂、超度、驱鬼等活动。 发展到今天,除了原本的意义外,“鬼”也有了很多其他的意思。《新华字典》关于“鬼”字的词条有6个:(1)迷信的人以为人死之后有灵魂,叫鬼;(2)阴险,不光明:鬼话,心怀鬼胎;(3)机灵(多指小孩子):这孩子真鬼;(4)对小孩儿的爱称:小鬼;(5)对人蔑称或憎称:酒鬼,吸血鬼;(6)星宿名,二十八星宿之一。可以看出,“鬼”字的使用多数是带有贬义色彩的,“鬼话连篇”“赌鬼”“人不人鬼不鬼”等。偶尔,会变成带有褒义色彩的词汇,比如有时候用于小孩子身上的“小鬼”“鬼灵精”就是带有宠溺口味的爱称;还有情人夫妻之间,女人称呼男人“死鬼”也是听着不好听,但带有爱意的称呼。

中西方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 关键字: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交流冲击对比相互发展和影响。摘要:中国是世界上唯有的几个文明古国,而且中国文化一直未曾遭受过什么大的冲击,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和发展。然而,由于世界文明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也在不同时期发生过交流或者碰撞。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有着与众不同的地方,二者也有着很大的区别,在当今世界一体化的今天,两种文化的发展与交融必定会带来世界性质的革新。 一中国传统文化 提起汉族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太保守了。 何谓传统文化?它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对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汉族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以汉族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对比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却早已不复存在。

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有不少人误认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其实,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 道德究竟为何物?什么是道?什么是德? 道是宇宙整体自然的规则,自然的秩序,自然的纲领。举例来说,我们人的身体,从母亲生下来之后,整个身体器官就按一定的规则在运作,整个身体的运作规则,就是道。道不是谁设计的,自自然然就是道。如吃下的食物自然就能被消化吸收,走路时,各个部位的肌肉自然就能够彼此协调运动。人在世间如能随顺自然的规则就是行道,这是多么科学、多么自在的生活! 行道有得于心,行道有得于身,谓之德,它是局部运作的原理原则。譬如我们眼睛是一个局部,眼能见,见就是眼之德。眼之德能见、耳之德能听、鼻之德能嗅、舌之德能尝,每个器官皆有它的特殊作用与规则,若规则错乱,人就生病了。 天有天道,人有人道,人与自然环境相处也有其道。如果我们了解人道的内容,在人与人相处时,就自然能和谐有序,从而减轻现今人们所承受的来自人际关系紧张、人事冲突频繁的精神压力。如果我们掌握了人与自然环境相处之道,怎么会遭受生态危机和自然灾害的威胁?即便是君子爱财,也要取之有道。这种种人类生存之道就在传统文化里。 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格局是“三教九流”,指三种宗教和九种学术

【名仕生活】中国文化的生死观

中国文化的生死观 马晓蕾 【摘要】生死问题是人类关注的终极问题,无论何种文化都对生死问题有所讨论。儒家、道家、佛教禅宗在生死观上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虽然他们对于生死的看法各不相同,但却都反映出中国文化的相同特点。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波斯王泽克西斯(Xerxes)看着自己统帅的英武的军队浩浩荡荡向希腊进发时,突然心头一酸,潸然泪下。他转过身对他的叔父说:“当我想到人生的短暂,想到再过一百年后,这支浩浩荡荡的大军中没有一个人还在世间,便感到一阵突然的悲哀。”的确,人的一生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生与死是人生的两端,每个人不论是轰轰烈烈地度过一生,还是平静地走完人生旅程,最后都要殊途同归地完成一次生命的终结。生与死是对立的统一。世间万物,有生有死,但惟有人类才能深刻地感受到死亡对每个人而言的终极性。人永远追求永恒和绝对,但在现实的局限性即人总有一死的前提下,给人的无限性追求以彻底的摧毁。因此,人对于人生意义、目标及种种终极性的追索都无不起源于生死问题的思考。 在进入文明社会之后,与世界上其它文化一样,生死问题在人们众多的苦难问题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因为对任何人来说,生有生的痛苦,死有死的可怕,而人们又总是想追求美好的生活。这个问题既是宗教需要解决的,又是哲学需要解决的。中国人很早就对生死开始了深入的思考,对待生死的态度多种多样。其中,代表中国文化主流各层面的儒家、道家、佛教禅宗的生死观也各不相同,但都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有着深入的影响,并且反映出中国文化的相同特点。 一、儒家之生死观:道义超越生死 儒家是中国文化的正统和主流,其影响也最大。儒家从现实出发,很重视人的生命,不轻生。《尚书·洪范》中说“五福”(寿、富、康宁、修好德、考终命)、“六极”(凶短折、疾、忧、贫、恶、弱),其中“五福”关于寿命就有两条,即“寿”、“考终命”;而“六极”直接涉及身体的有“凶短折”和“疾”。可以看出儒家认为身体的善终是福,而身体的短命和疾病都是不好的。儒家重视生前,而非死后。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在他们看来,人活一天,就要做一天的事情,尽一天的责任,以努力追求实现“天下有道”的和谐社会的理想。人虽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有限个体,但却能通过道德学问之修养而超越有限之自我,体现天道之流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说:“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一个人如果能保存自己的本心、修养自己的善性,以实现天道的要求,短命和长寿都无所谓,但一定要修养自己的道德与学问,这样就是安身立命了。因此,儒家认为,虽然人的生命有限,但其精神可以超越有限以达到永存而不朽,所以有“三不朽”之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种不朽只是精神上的,它只有社会、道德上的意义,而和自己个体的生死没有直接关系。 死亡是一切生命的最终归宿。死,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回避不了的。但是,对生采取敷衍塞责态度的人对死是恐惧的;而对生采取积极负责态度的人对死则是顺其自然的,并且不追求死后或来世的幸福。对于将来之死,儒家认为应坦然处之,不必担心,生必有死乃自然的事情。这样一种死亡观念,也成为中国死亡观的主流。汉代杨雄认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法言·君子》)他反对神仙之说。王充也说:“夫人,物也,虽贵为王侯,性不异于物。物无不死,人安能仙。”(《论衡·道虚》)南北朝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我们同外部世界的交流,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据称,早在文明的初期,居住在当今中国的边疆居民,就同外来势力有了非常广泛的文化交流与接触。这些文化接触不仅来自陆陆,也有来自海上。民族文化的相互吸收,相互影响,在世界文化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说,文化传播是人类生活的主要样式,是人类社会最普遍、最重要、最深层和最复杂的现象之一。文化的传播和相互影响作为人类存在和发展的表征和特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武器和工具。这既改变了人类也改变了世界,人的生存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文化的传播与相容。文化传播和相容实际上是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社会文化信息的交流与互动过程。文化的传播,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促成了文化整合、文化增值、文化分层、文化变迁和文化积淀。 由于各自都有着渊远的历史,西方文化对中国的的影响可以说在汉代就有了,当时的罗马帝国就与中国的东汉王朝开始了交往,这种交往的途径就是通过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到了唐代以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就更加的频繁。着之中有以为很有名的欧洲人叫马可波罗,他的《东方闻见录》在西方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但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施行,特别是最近十几年,西方文化越来越渗透到国人的生活之中,从肯德基、可口可乐这些快餐文化,好莱坞、走秀这些精神文化,到圣诞节、情人节这些西方节日,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世界中。 圣诞节可以说是国内最“火爆”的一个西方节日。其实每年12月25日是全世界大多数基督徒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圣诞节本来是基督教徒的节日,节日期间,各国基督教徒都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在欧美国家,圣诞节已成为一个全民性的节日。但是在毫无根基的中国,圣诞节绝却被一群自以为和西方人过当一个节日就能显示出自己的那多么大的优越感的众多无知儿童活生生地变成了“狂欢夜”,更可悲的是根据前新闻的调查,很多人连圣诞节是做什么的都不知道。中国社会调查所目前公开一项调查表示,有90%的青年人表示今年会过圣诞节,37%的人表示同春节,元宵节一样把过圣诞节当成一种习惯。现在对于圣诞节越来越热衷,甚至超过了中国自己的节日,造成端午节等中国重大传统节日被列为别国遗产。圣诞节等西方节日越来越火的同时,我国像端午、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它们的味道却一年比一年平淡。在传统节日这块,西洋文化在神州大陆已由微风细雨演变成狂风骤雨,至少在这快领域,文化的交融更多的体现成了侵占。正如著名作家流沙河说的一样,传统节日目前处境尴尬,而洋节却备受推崇,每逢洋节,那种喧嚣让人瞠目结舌。而每逢端午、重阳、中秋,却相当冷清,让人痛心疾首。 可喜的是,面对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可以看到国家和大众中不乏保护传统文化的声音,“道,德”是我们传承的文化,是随着血液继承下来的做事准则,相信通过人们的共同努力,传统文化不仅不会因外来文化的冲击而动摇,反而会更加突出。其实吸收外来文化而且会多少促进自身文化传统更快更健康地发展。中华文化是一种具有巨大包容性的文化体系,包容性正是中华文化能够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更多的是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外国文化服务于中华传统文化。比如之前提到的圣诞节,如果我国的传统节日保护得更好,这些洋节日完全可以补充或强化很多我国原有节日给我们的欢乐和满足,让外来文化的冲击起到补充的作用,而不是侵占。 中国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西方文化则强调征服、战胜自然。西方征服自然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他们的圣经,那容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即人是站在自然之外的,有统治自然的权力;人与自然是敌对的;人要在征服自然的艰苦斗争这才能求得生存。中国文化传统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即人与客体对象的融合,从而达到无我无对象的水平;西方文化传统是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分析,达到控制自然的目的,为我所用。要达到中国文化所尊崇的至高境界,其负载形式通常都是比较柔和的“琴棋书画”等“高雅”技术。而排斥经世

生死观

如果说人生哲学是对人生切要问题的智慧反思,那么关于人之生死的问题就是其中的核心。对生死问题的反思,从中可能获得对生命存在意义的领悟。中国古代哲学家中关于生死的讨论,不乏智者与睿者,可以说中国哲学的两大派别--儒道两家,都是围绕人生价值这一核心著书立说的人生哲学。并且儒、道两家对“死生之地,存亡之道”都有着深沉的思考,且都有独到的见解,都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并对中国人之生死观有着强有力而深远的影响,因而儒道两家对生死的理性思考也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对待生死问题上,儒家重生慎死,提倡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同时对死又持一种慷慨凛然、泰然处之的态度,当需要在生与死面前做出选择时,应当以仁义道德为标准做出取舍。道家顺其自然的生活观,是不主张追求、而是珍惜、热爱生命的。 孔子在回答其弟子子路“死事如何”之问时说:“未知生,焉知死?”所以,我们先来看看先哲们对生的看法。 对宇宙的思考最多的就是老子,老子认为“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儒家对宇宙的思考比较简单,儒家的宇宙观主要是“天人合一”的理想主义。 老子哲学并非单纯探讨有关宇宙客体的问题.而是更多地关注生命存在自身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其它问题,如生命的存在。笔者认为,老子对于个体生命之生,主要探讨了对待生命的态度这个至关重要问题。老子对人世间诸多问题的形而上思考,始终贯穿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终极指向。老子对待生命的态度也是在这条天地人的大法则的指引下。在人的生死问题上,他认为生死乃是自然变化的必然轨迹,视生死为一种很普遍很平常的“自然”现象。“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认为天地之所以能长久的存在于世,恰好是因为他们从不强求让自己永久的存在。他们从不要求世间万物给予回报,无私博大,无欲无求,这就是他们能够长久存在的原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里的“仁”不是儒家所推崇的仁爱,而是偏爱的意思。这句话是说天地对待万物都是平等的,无所谓好恶。圣人也是如此,他们对待百姓也是一视同仁,任凭百姓自作自息。他认为天地间的一切事物都依照自然的规律‘道’运行发展,其间并没有人类所具有的好恶感情或目的性的意图存在着。在这里老子击破了主宰之说,更重要的,他强调了天地间万物自然生长的状况。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认为生死不过是形式的变化。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为了实现“仁”的目的和理想,可以舍生忘死,视死如归。在孔子看来,人生在世的所作所为要符合“仁”的原则,那么,当需要在生与死面前做出选择时,也应当以仁义道德为标准做出取舍。所以孔子认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不在于一味地贪生,而在于以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追求仁道。儒家认为“天行有常”而人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所以儒家会为了道而献身乃至有“朝闻道,夕死可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可载义,生可贵,义以立生,生可舍。为了实现“仁”的目的和理想,可以舍生忘死,视死如归。孔子还把“见危授命”视为“成人”必备的一种品德和素质,在孔子看来,见到利益便能想到义的要求,见到危险能够献出生命,长久处于贫困仍不忘记平日的诺言,这样的人就可以说是品德完备的人了。在生死关头,当生命和仁德“二者不可得兼”的时侯,决不能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而应当义无反顾,舍生取死。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种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精神,体现了儒家在生死问题上的崇高气节。 说完了生,我们再来看看死。 死亡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对吧。那么究竟什么样的状态算是死亡呢?

从鬼文化看中西文化异同

作者简介: xx,单位: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12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摘要: 中西方文化因为民族性格等原因在各个方面都有巨大的差异,但是对“鬼(ghost)”却表现出基本一直的认知。究其原因,原始人类对自然万物的淳朴观念和敬畏之心是相同的。 但是由于文明的发展,受到宗教、民族习惯的影响,由“鬼文化”引发的丧葬制度和鬼节在中西方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关键词: “鬼文化”ghost;丧葬制度;鬼节;中西文化异同 中国和西方因为历史、政治、地理等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文化特色。 一直以来,大多数人致力于研究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如含蓄内敛与开朗外放,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等各种相反的特点。然而,在对“鬼文化”的认识上,中西方却形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 (一)xx的“鬼文化” “鬼”是指人类死后所化作的灵体。我们可以从中国传统文献典籍中认识到中国人对“鬼”的认识: 《礼记?祭义》载: “众生必死,死必归士,此之谓鬼。”① 《说文解字》曰:

“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鬼?气?害,从厶。凡鬼之属皆从鬼。,古文从示。居伟切。、,古文鬼。”② 而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进一步说明了什么是鬼: “人所归为鬼。以叠韵为训。释言曰。鬼之为言归也。郭注引尸子。古者谓死人为归人。 左传。子产曰。鬼有所归。乃不为厉。礼运曰。气归於天。形魄归於地。从儿、?象鬼头。自儿而归於鬼也。从厶。二字今补。厶读如私。鬼阴气贼害、故从厶。阴当作?。此说从厶之意也。神阳鬼阴。阳公阴私。居伟切。十五部。凡鬼之属皆从鬼。”③ 也就是说“鬼”字是一个象形字,表现出古代中国先民对于鬼魂的形状想象: 下面是人,上面是个奇怪可怕的脑袋。 鬼虽为人死后所化,但是却比人多了很多强大的力量。我们从各种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中都可以看到: 鬼可以飞,可以穿墙,可以隐身,会法术,甚至也可以附身到活人的身上。 但是鬼属阴,《说文解字》曰: “鬼,阴气”,民间以阳气为人,阴气为鬼。所以鬼一般在晚上才出来,不能见光,遇见阳光就会灰飞烟灭。虽然人鬼殊途,但是中国自古的传说、话本小说中,却经常出现“人鬼情未了”的桥段,如《聊斋志异》中最常被改编成影视剧的《聂小倩》就是讲一个叫宁采臣的书生和女鬼聂小倩相爱的故事。 后来佛教传入中国,丰富了地狱和转世投胎的观念。即是说,人死之后,魂魄会进入地狱,若生前善事做的多,则可以转世投胎重新做人。而若坏事做多了,则会根据罪恶程度要么投入畜生道,来世做牛做马;要么会在十八层地狱受刑,永世不得超生。并且,转世投胎,会根据前世的恩怨纠葛,有债还

从时间观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16320454.html, 从时间观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作者:孟静 来源:《价值工程》2012年第09期 摘要:东西方文化传统的不同,导致人们的时间观念存在差异。笔者从中英对线性和循环性时间观的倾向、中英对一元和多元时间模式的取向、中英对“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态度3方面着手,分析了时间观念对时间隐喻的影响,进而期望有助于人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Abstract: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al traditions are different, so the people''s sense of time is different.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effect of time view on time metaphor from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tendency for linear and cyclical time view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tendency for single and multiple time mod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the attitude to "past, present, future" for English and Chinese, in hope of helping to improve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of people. 关键词:时间观念;线性和循环性时间观;一元和多元时间模式 Key words: time view;linear and cyclical time view;single and multiple time mode 中图分类号:G24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9-0315-01 0引言 人类的所有活动都离不开时间,而他们的时间观一旦形成后,言行就不知不觉地接受其制约和支配。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人们在社会实践、思维方式和安排时间等方面的不同,各自形成的时间观念产生了差异。正如美国人类学家Hall所说,各个文化就像拥有自己的语言 一样,拥有自己的“时间语言”。因此,当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交流时,对时间意义的理解不同就会对人们的交际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正常的沟通。 1中英对线性和循环性时间观的倾向 中国传统的哲学时间观普遍认为,时间既是线性的,又是循环性的。从时间进程的线性特征而言,时间具有流动性和延绵性,时间是川流不止,生生不息的。“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沦语·子罕》)就凸显了儒家始祖孔子对待时间之流的态度,肯定它但从容不迫,泰然处之,无惊恐之感。从时间的循环性特征而言,时间则是阴阳交替、周而复始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就创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发生论的时间观。从《易经》、《老子》等等经典中,不难看到人生经历的时同流程中穷通、逆顺、吉凶、祸福的互相转换。而历史文人经常提到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等等又充分体现了时间之流当中的循环性时间进程。因此,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时间流程的线性和循环性是融会贯通的。在线性时间的绵延流动性中含有周而复始性;在循环性时间的流程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但不能离开中国既有的文化土壤和条件,而且也离不开世界文明发展的环境和营养.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伟大事业,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都必须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推进我国民族的、科学的和大众的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形式是多样的,但核心系统是思想,即以儒家思想为主,通过融汇吸收各家思想和外来思想文化,而形成体现中华民族主体意识的思想体系. 第一,站在世界的高度看中国,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超越.这就是说,要把中国置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站在世界的高度,视野宽阔了,就不会囿于传统而固步自封,也不会因世界变化无穷而不知所措,而是冷静辩证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传统和历史局限,做出符合历史潮流的文化选择.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必须有一基本出发点,中国传统文化是与中国典型的封建制相适应的,其中宝贵的精神财富与守旧的传统观念形成了尖锐的对照,这就决定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必须进行辩证分析,这是基本出发点.中国传统文化要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生机,应该站在世界的高度对待传统,对中国传统文化,既不能彻底否定,也不能全面复兴,只能是对优秀传统实现弘扬超越.所谓弘扬,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继承性,弘扬就是不割断历史,而是尊重历史、尊重民族文化传统,它充分体现出民族的历史继承关系.二是选择性,弘扬不是全面复兴,一定要有所选择,不能让封建腐朽的东西在社会上流行,也不能让优秀的文化传统丢掉.三是时代性,弘扬不是原封不动地复古,而是将传统中的优秀成果为新的时代所用,解决好古为今用的问题.所谓超越,是指在弘扬的基础上超越.超越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创新性,不能局限于传统的东西,一定要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有所突破;二是超越性,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既包含着优秀的成果,又包括传统的负面效应,这种负面效应,不仅作用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也在现代社会中产生影响,只有对传统的负面效应进行系统清理,才能超出古代的圈子,实现时代的跨越;三是前瞻性,文化的进步性取决于它是否具有前瞻性,前瞻性就是前瞻未来,把传统、现在与未来连接起来,在超越传统的基础上,面向世界与未来.对于关系到人类未来的世界性课题,从文化价值观的视角进行解释和阐发,是前瞻性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可以焕发这种前瞻性的意识.总之,弘扬超越作为一种整体性思维,是讲站在世界的高度看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在辩证分析的基础上弘扬,在弘扬的基础上超越. 第二,立足于中国的国情看世界,实现对外来进步文化的借鉴融合,主动参与世界文明进程.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世界各民族文化是在相互借鉴、相互补偿中得到发展和提高的,这是文化发展的规律.实现对外来进步文化的借鉴融合,就是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对外来的东西做出符合中国特点的选择.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是一个文化礼仪之邦:有着近四千历史的优美的汉字,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学,灿若星辰的文学之秀,浩如烟海的古籍图书,众彩纷呈的哲学思想,悠久富宏的教育传统,绚丽辉煌的艺术成就,丰富的农林牧渔水利经验,卓越领先的科技理论及发明创造,巧夺天工的建筑艺术,丰富精湛的医药卫生知识及技能,珍爱生命的养生之道及体育传统,出奇制胜的军事权谋,五光十色的宗教文化,以及建立在这些文化科技哲学基础上的强国兴邦爱国爱民的治世经验、仁爱礼义的人伦道德规范、崇德齐贤高风亮节的情操修养……我们的传统文化内容博大,内涵丰富,底蕴深厚,是我们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承传优秀的文化传统,弘扬民族文化的核心——人文精神,继承发扬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毛泽东同志曾对美国记者斯诺说:“我读《论语》,一读就是六年.”1938年10月,他在延安特别叮嘱全党:“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该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发表宣言:

中西方习俗文化差异

中西方习俗文化差异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结晶。掌握一种语言必须了解该语言所属的文化,尤其是习俗文化的差异。英汉日常交际对话、饮食、称谓语等 三个方面都体现中西方文化习俗鲜明的差异,了解中西方文化习俗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语言习俗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它包含了人类群体所拥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经济政治体制等。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结晶,也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美国杰出的语言学家萨丕尔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 法和信念。” (E.Sapir.1921:221)任何一种民族语言总是同该民族的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语言都是其文化的反映。掌握一种语言必须了解该语言所属的文化,尤其是习俗文化的差异。习俗文化指的是贯穿于日常社会中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 由于中西方文化习俗反差较大,英语学习者想要学好英语,必须了解和掌握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能用中国文化的模式进行英语交际。中西方习俗的差异无处不在,了解这些习俗文化,有助于正确的理解和运用英语。 一、日常交际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中西方习俗差异 习俗是一个十分普遍,而且人们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但它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影响力。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习俗,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性格,一个民族的习俗必然反映着这个民族的特点。 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但对西方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照中国的传统方式。一个中国学生得知其美籍教师生病后,会关切地说:“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 !(你应该到医院看看)”。不料,这句体贴的话反而使这位教师不高兴。因为在这位教师看来,有病看医生这种简单的事情连小孩都知道,用不着任何人来指教。如果就某种小事给人以忠告,那显然是对其能力的怀疑,从而大大伤其自尊心。 外籍教师Katherine在路上碰见张梅,她看见张梅穿着一件很漂亮的毛衣,想恭 维一下。请看, Katherine和张梅之间的对话: Katherine:“Miss Zhang, what a beautiful sweater you have on!”Zhang :“Oh, no. It is just an old one I have had for ages.”Katherine:“It is really very nice. I like it very much.” Zhang: “No, it is really very ordinary.” 从这一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方语言习俗文化在交际过程中所产生的差异现象。Katherine对张梅的回答感到迷惑不解,因为张梅对她的赞美未表现出应有的感谢,在Katherine看来,她的回答反而好像说自己的欣赏能力差似的。产生这一文化冲突的原因是由于他们两人都按各自的风俗习惯去理解对方所说的话。 中国人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谦虚看作一种美德。谦虚不但表明一个人有涵养、有水平,而且能够给对方留下亲切,随和,易于接近与交往的良好印象。

从对死亡的态度看中西方文化现象的区别

从对死亡的态度看中西方文化现象 摘要:中西方文化中对待个体生命的态度及生死观存在着很大差异,不同的社会所影响人们对死亡的态度也有所不同,本文试从死亡观解读中西方的文化现象,分别从精神生活,向死而生的态度以及自杀现象来浅述。 关键字:死亡观精神文化自杀向死而生 死亡是个无法逃避的话题,也不乏大量的学者从各个领域展开对其的研究,死亡是神秘的,没有人知道那是什么,知道的人也再也不能回来。作为现象研究,死亡涉及的范围广泛。中西方对死亡的态度折射出了不同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实。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谈: 一、西方重视“精神”的文化传统 中国人对死其实是怀着一种莫名的惶惑和恐惧的,因为对死亡的意义从未深究,不知道死亡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因此,面对亲人或朋友的死,他们的悲痛是一种彻底的绝望;相比之下,我们很少看见西方人在葬礼上毫无节制的痛哭,这倒不是因为他们不重感情,而是他们早已了解了人死后灵魂的归宿,在他们看来,死亡并不是生命最后的终结,而只是另一种形式的存在,这使得他们对亲人或朋友的离世表现得更加理性,他们的悲痛更多是来自于一种对分别的惋惜和伤感。 中国人似乎不如西方人重视精神生活,反而更看重实实在在的物质享受,生前如此,死后亦然。亲人去世,常会以焚纸的方式祭奠亡灵,寄托思念。不过烧的不是书信,而是纸钱、纸衣、纸车马等,不外乎是一些生前所需的吃喝穿用,仿佛人死之后已经无形无象的灵魂在另一个世界里也照样过着人间的世俗生活,照样需要人世间的荣华富贵。过去有钱人家死了人,还要把真东西拿去陪葬的,这一点,看看中国历代皇帝的豪华陵寝和无数随葬的珍宝就知道了。 可是,很少听说欧洲哪个国家的帝王陵墓修得如此富丽宏伟,或者是墓地里挖出了多少珍奇宝物。西方国家的墓园内草木茐茏,偶有一束鲜花散放在某个墓前,温馨而淡雅。每一座墓前都是一尊体现死者独特个性的雕塑,个个构思精湛,形神兼备,别具匠心,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徜徉其中,使人在艺术的感染下得到精神的陶冶和心灵的启迪。 二、西方“向死而生”的文化传统 “向死而生”是死亡本体论的建构,海德格尔认为,死即“向死亡的存在。”(Being-towards-death)或说是“向死而生”。海德格尔的观点是,人只要还没有亡故,就以向死存在的方式活着,就是说一直以“有死”或“能死”的方式活着。这种贯穿一切“活着”的死亡存在,先于任何形式的亡故。死亡所意指的结束,不是此在的在终极的存在,而是这个存在者的向终结的存在。向死而生指的不是活着的人与等候在生命尽头的死亡之间的一种外在关系,人们不是一步步走向还在远处尚未到场的死亡,而是在我们的“走向”本身中死亡已经在场;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