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0207《望岳》《登飞来峰》欣赏

20170207《望岳》《登飞来峰》欣赏

20170207《望岳》《登飞来峰》欣赏
20170207《望岳》《登飞来峰》欣赏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朝现实主义诗人。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工部。又因为他居住在长安城外的少陵,也称他杜少陵。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注释:

①选自《杜诗详注》。杜甫的《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这是第一首。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杜甫洛阳应试落第,漫游齐赵(现在山东、河北一带),望泰山而作此诗。

②岳:高峻的大山,这里指东岳泰山,为五岳之一。

③岱宗:对泰山的尊称。④夫:语气词。⑤齐鲁:泰山之北为古齐地,之南为古鲁地。

⑥了:尽。⑦齐鲁青未了(liǎo):意思是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齐,指泰山以北地区,春秋时属齐。鲁,指泰山以南地区,春秋时属鲁。青,指山色。未了,不尽。

⑧造化钟神秀:意思是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造化,指天地、大自然。钟:聚集。神秀:秀美而有灵气。

⑨阴阳割昏晓:意思是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阴,山的北面。阳,山的南面。泰山极高,南面受日光,故明亮;北面阳光照不到,故昏暗。割:划分。⑩荡胸:心胸动荡。⑾曾:通“层”。

⑿决眦(zì):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眦:眼角。⒀入:没。⒁会当:终当、终要。

⒂“一览众山小”这句本于《孟子·尽心上》:“登泰山而小天下。”

译文:

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

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判若黄昏和晨晓。

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

啊,将来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巅站得高高,俯首一览,啊众山匍匐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诗词赏析训练题《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2.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_____而_____,时间是从_____至_____,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登岳。

3.“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_____;“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_________;“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_____景,用_____描写,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

4.“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__________的特点。

5.“造化”句写泰山的____,是___写;"阴阳"句写泰山的_____,是____写。

6.《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作具体解释。首联是_____,颔联是_____,颈联是_____,尾联是_____。

7.诗的前两联着力写泰山的______,后两联着力表现的是______________。

8.尾联蕴涵的人生哲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钟”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好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中“割”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人的什么精神和气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了青年杜甫英姿勃发的情怀,读了这千古名句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请谈谈你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作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此句写近望所见,未了,有绵绵不尽之意。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秀美,用是虚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是实写。

C、“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富有哲理,表达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

志。

17.对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人由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18.下面是对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9广西贵港)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①齐鲁青未了未了:_____________ ②会当凌绝顶会当:______________

(2)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2分)

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

(2009湖北省襄樊)

(1)诗中加点的“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山了泰山__________的形象。(2分)

(2)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9山东省枣庄市)

(1)有人评价此诗“‘割’字奇”,品析“割”这个字,指出奇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请说说你的理解。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作者介绍】

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全文翻译】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考试范围】

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1、王安石《登飞来峰》中富于哲理,借情抒景,表达自己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登飞来峰>>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 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 朗读教师范读教师范读 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 品味全诗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点拨要点: 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

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 点拨: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 质疑活动 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3、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活动①②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③④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小结: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包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讨论活动 竞赛抢答活动 1、王安石_______(朝代)杰出的______家,______家,______家,散文成就很高,为______之一。(北宋,政治、思想、文学。唐宋八大家) 2、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①千寻塔()(指应天塔)②闻说鸡鸣见日升()(这里是“听到”的意思)③不畏浮云遮望眼()(怕)④只缘身在最高层()

诗词赏析训练题《望岳》

诗词赏析训练题《望岳》 一、赏析《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而,时间是从至,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登岳。 答案:远、近朝、暮 2、"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_____景,用_____描写,表达了____ 。 答案:高大、神奇秀丽、实、细节、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3、"造化"句写泰山的____,是___ 写;"阴阳"句写泰山的_____,是____写。 答案:秀美、虚;高大、实 4、《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作具体解释。 首联是,颔联是,颈联是,尾联是。 答案:远望、近望、细望、俯视 5、诗的前两联着力写泰山的_____ ,后两联着力表现的是___ 。 答案:整体形象、诗人的感受 6、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作赏析。 答案: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蕴含的人生哲理: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7、 "钟"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好在何处? 答案:"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 8、文中"割"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的作用。 答案:从山的北面看来,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象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9、请结合诗句分析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答案: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10、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此句写近望所见,未了,有绵绵不尽之意。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秀美,用是虚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是实写。 C、"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富有哲理,表达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11、对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诗人由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 一.导入:我们学过王之涣《登颧雀楼》,知道登高望远。我们将学习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二、王安石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初知鄞县,有政绩。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改革政治的主张。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他积极推行新法,抑制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晚年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王安石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主张文学必须“有补于世”,他的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等。(2)背景王安石此诗写于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当时他三十岁,由鄞县(宁波)县令改任舒州通判。他向往“见日升”,“身在最高层”,其政治雄心于此已现端倪。这首登高览胜之作在构思上独具特色:诗人没有记叙登山的过程,也没有描绘山中的美景,而是一开始就把自己臵于山上千寻塔的最高层,抒写当时心中的感受。 (3)整体感知 (4)翻译我登上了飞来峰上的高塔,听人说清晨鸡鸣时从这儿能看到太阳升起。不怕浮云层层遮视野,都因为登高望远心胸宽。 三、教师板书全诗。请同学们琢磨琢磨每句诗,想一想该怎么朗读,试着划分一下朗读的节奏。 1、格律诗常见的是哪两大类?一般多为几言? (古典格律诗分律诗和绝句两大类;一般多为五言和七言) 2、诗歌(格律诗)节奏的划分 七言: (1)基本:“二五”式和“四三”式 (2)细分:①二二三②二三二③二二二一④二二一二 五言:①二三②二一二③二二一 【一般情况是综合“音节”和“意义”两个方面,常以“二”起头,且上、下句节拍匀称】 四、学生读写 齐读——自由朗读——试背——在笔记本上默写 (确实默写不下来的同学,可以抄写) 融入文本三:全诗简析 (一)①②句: 导问: 1、按课本注释折算,“千寻”等于多少“尺”? 这应当看着是什么手法的运用? 作者的目的何在? 【“千寻”,夸张手法,极言塔高。】 2、第②句还在写“塔高”没有? 这应当看着是什么写法? 【“见日升”,侧面衬写古塔高耸,直入云霄,这还是写塔高。】 赏析“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我们知道,在通常情况下鸡鸣时分是看不到日出的。据说在泰山的日观峰,“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在飞来峰上能不能看到这一奇景呢?从“闻说”二字推断,诗人没有看到。他不写亲眼看到的景物,而写传闻之景,为的是突出构思中阐发哲理的重心。鸡鸣日出的灿烂图景,也是诗人美好前程的象征。 (二)③④句 导问: 1、这两句和前两句在内容上有何不同? (前两句落笔于“景”,后两句着笔于“情”,亦可说“理”) 2、③、④句之间是何关系?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之《望岳》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之《望岳》 导学案 3.词语释义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齐鲁:春秋时的两个诸侯国。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青:指山色。 未了:不尽。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阴阳: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割:分。 昏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决眦入归鸟: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会当:终当,终要。 凌:登上。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的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有《杜工部集》传世。

【文题解说】 “望”是远远地看,“岳”是指高大的山,本文指泰山。 【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献身精神。 望岳

杜甫《望岳》阅读及答案解析

杜甫《望岳》阅读及答案解析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B ) A.由近望到远望 B.由远望到近望 C.由俯视到仰视 D.由仰视 到俯视 2.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 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 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3.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D )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 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B ) 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5.本诗中“割”与“小”的用词之妙,自古为人们所称道,请任选其一加以赏析。 一个“割”字,表现世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阳光,使泰山明暗对比强烈,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小”在此处是“矮小”的意思。它不仅形象地写出泰山巍然高耸的气势,同时象征性地表达了诗人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6.本诗颔联中用得最传神的两个字是钟、割 7.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同答。 一是“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泰山苍翠的山色掩映着齐鲁大平原,借齐鲁两地烘托泰山参天耸立的形象;二是“阴阳割昏晓”,写出泰山横空出世,遮天蔽日,山北山南,一阴一阳,一昏一晓,实写泰山雄伟高矗;三是“荡胸生层云”,写细望泰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凸显泰山的高俊;四是“一览众山小”,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一个个都显得那么矮小,虚写泰山之高。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登飞来峰》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牛和鹅》后,你收获了什么?是啊,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位置上看问题,看事物,

就会有不同的感受,那么看景致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宋代王安石的著名诗篇——《登飞来峰》。(板书) 二、初读感悟。 1、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将诗句读准确,读流利,如果能读出诗的韵律美更好。 2、(一读:读准确,自由读,提问2个人读)大家读得很投入,哪位同学愿意代替王安石来把这首诗读一读?(你第一次读,就读得这么准确,真了不起) 谁还想尝试?(读两个人即可。你读得真投入,真像一个小小的王安石) 三、通过朗读指导,理解诗意。 1、孩子们,如果能提出新的问题来研讨,更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意。看看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用笔轻轻在它旁边打上问号。(学生提问,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词句板书。要点:寻、闻(听说什么?)、畏、缘以及第三句等) 2、通过多种方式解决问题。利用孩子的已有经验解决部分词语,查字典弄清楚“寻”的意思,句子理解放在整首诗学习中解决。 3、理解字词的意思是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二读:思考读,默读或者小声读,读流畅,提问一人说诗意,一人读)默读或者小声读,边读边思考句意。提问诗意,再读。(读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所作,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此时的王安石正是初涉官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飞来峰之千寻塔来抒发自己胸怀壮志寄托远大的理想。 设计理念(课标、教法、学法)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古诗词的教学更是如此。通过多种方式的阅读理解、品析欣赏,从而正确体会和把握古诗词的内容和情感,逐步提高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品评赏析能力,更加喜欢古诗词的学习,更加热爱祖国优美的古诗词文化。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态度、对教材的理解) 以往,学生所学的诗大多是以写景状物为题材,对于蕴涵着深刻人生哲理的诗则是初次接触,因而在学习体会诗的含义上,会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飞来峰和王安石的相关资料,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并在熟读的基础上正确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疏通诗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明确古诗学习的一般性目标,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浓厚兴趣的引导下熟悉诗歌内容,运用图文结合、抓关键字,熟读想象的方式准确理解诗句的含义,并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和相关的时代资料引导学生挖掘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首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并且体会到在人生的旅途上要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并且不畏艰难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能够准确描述诗歌的情景,并且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结合作者的生平事迹领悟诗句中的深刻哲理,明白人应该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站得高、看得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习资料准备: 关于飞来峰的影像资料、关于王安石一生经历的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总课时一课时,本课时第一课时

《望岳》笔记整理

《望岳》笔记整理 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巩县(今河南巩义)人。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被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主要作品有“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其诗对后世影响深远,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写作背景 杜甫共写过三首《望岳》诗,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本课这首五言律诗为第一首。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杜甫离开的长安,后曾在齐、赵(今山东、河北一带)漫游,此诗是诗人途径泰山时所作,是现存杜诗中年代较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勃的朝气。 三、课文翻译 1、【重点词语】: 未了:未尽,没完。 造化:天地,大自然。 钟:集中,聚集。 昏晓:昏,傍晚,这里是晦暗的意思;晓,天亮。这里是明亮的意思。 决:裂开。 眦:眼眶。 会当:定要。

凌:登。 一:全。 览:看。 2、【译文】: 泰山到底如何雄伟啊?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大自然把神奇秀美都集中到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山中)层云升起,(看后)使人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我)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四、问题归纳 1. “青未了”写出了泰山怎样的气势? 写出了青翠的山色一望无际,表现了泰山的山势绵延不尽的特点。 2. 颔联中“钟”“割”有什么表达效果? “钟”有聚集之意,该字将大自然人格化,写出了造物者对泰山情有独钟,把所有的神奇秀丽的景色都给了泰山。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喜爱之情。 “割”字,是夸张的说法,极言泰山之高,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阳光切断,形成泰山南北两面明暗对比强烈的不同的自然景色,突出了泰山高耸入云、遮天蔽日的形象。 五、中心主旨 全诗抓住题目中的“望”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杜甫的《望岳》赏析

杜甫的《望岳》赏析 《望岳 》这首诗是杜甫 青年时代所创作的作品,下面内容由小编为大家分享,一起来看看吧! 望岳 唐代: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曾 通: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注释 ⑴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 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 这座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夫:读“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 词,强调疑问语气。如何:怎么样。 ⑵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原是 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 在如今山东的境内, 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青未了: 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 色。未了:不尽,不断。 ⑶造化:大自然。钟:聚集。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⑷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北。割:分。夸张 的说法。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昏晓:黄 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的。 ⑸荡胸:心胸摇荡。曾:同“层”,重叠。

⑹决眦(zì):眦:眼角。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 望归鸟入山所致的。决:裂开。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⑺会当:终当,定要。凌:登上。凌绝顶,即登上最高的山峰。 ⑻ 小 : 形 容 词 的 意 动 用 法 , 意 思 为 “ 以 ······ 为 小 , 认 为······小”。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 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 全诗没 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 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 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 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 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 宗。 “夫如何”, 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 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 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 “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一句, 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 它没有从海拔 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 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 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 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 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泰山之 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 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两句, 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 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 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 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 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 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 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 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 而 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 胸亦为之荡漾。 “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 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 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 想把这一切看个够, 看个明白, 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 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 “归鸟” 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

《望岳》教学设计与评析

《望岳》教学设计与评析 《望岳》教学设计与评析1 一、教学目的 1、知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能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育: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4、重点目标:背诵此诗。 5、目标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二、教学过程 (一)查上首诗的默写。 (二)背景和作者简介:(略) (三)齐读本诗二遍。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

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望岳的经典赏析

望岳的经典赏析 望岳 一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 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 秀丽的景色。下面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望岳的经典赏析,欢迎大家浏览。 望岳的经典赏析(一) 杜甫 ,出身于长安杜陵,晋大将军杜预的后代。杜预曾镇守过襄阳,后来杜氏有 一支遂居该地,所以《旧唐书·本传》说杜甫本襄阳人。曾祖杜游艺,曾官巩县 令,所以移家巩县。杜甫客长安近十年,居于杜陵之少陵,故自称杜陵布衣,或 少陵野老,后人称他为杜少陵。 开元末举进士未中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召试文章,授右卫率府 胄曹参军。与李白 、高适、岑参等友好。不第后曾与李白、高适等游大梁(今开封)及齐、赵。 他的诗远承《诗三百篇》《乐府》、汉魏齐梁,近承陈(子昂)、沈(期)、宋(之 问)和其祖杜审言,兼备众体,独创一格。诗的内容多反映盛唐由盛转衰,安史 之乱和肃宗、代宗时的现实,所以被称为“诗史”,杜甫也被公认为同情人民忠 于国家的古代现实主义诗人。 安史之乱时, 他从贼中逃至凤翔, 见肃宗拜左拾遗。 宰相房随玄宗入川时,曾建议封诸王,后永王反,更为肃宗所不满,借故贬官。 杜甫上疏谏,认为不应以此借故贬宰相,肃宗怒,几乎处罪,后被出为华州司功 参军。他后来弃官去秦州,由秦州入川,依剑南节度使严武。严武死,他住过梓 州,后到夔州,准备出峡。出峡后到过公安、江陵、岳阳,代宗大历三年死于耒 阳。 宋人赵次公有《杜诗注》,郭知达有《九家集注杜诗》,蔡梦弼有《草堂诗 笺》。明人有王嗣《杜臆》。清人有钱谦益的《钱注杜诗》,后来有仇兆鳌《杜 少陵集详注》,杨伦《杜诗镜铨》,这两部书是比较好的。其他还有金圣叹《杜 诗解》 、 浦起龙 《读杜心解》 等。 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萧涤非主编有 《杜诗集注》 。 这首《望岳》诗是杜甫落第后往游齐、赵时所作,当在开元二十四、二十五 年间,和《登兖州城楼》诗写作年代相近。杜甫的父亲杜闲这时官兖州司马。可 能当时急于省亲,来不及登泰山,所以写了《望岳》。入山作微观,有时还不如 在山外作宏观。 苏轼咏庐山诗就有“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慨叹。 这首诗就是从宏观角度对整个泰山作审美观照的。

登飞来峰 优秀教案

宋诗四首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名言佳句的含义,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3.掌握诗词涉及的文学常识。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名言佳句的含义,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理清结构: 二、语言特色: 《登飞来峰》言简意赅,风格遒劲豪壮。全诗构思奇特,选择角度新颖:登高望远,却没有为描写景物多费笔墨,而旨在引出议论。 《游山西村》语言质朴清新,塑造了一个游客形象。全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语言生动。中间两联对偶自然工整,显出诗人锤炼字句的非凡功力。 《观书有感(其一)》全诗以方塘作比,而不是干巴巴地说理,使人感到生动、形象,容易

理解。 《过零丁洋》熔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炉,语言精炼,气势雄伟,格调悲壮,感人至深。三、把握重点: 把握每首诗的主旨是学习本课的重点。 (1)《登飞来峰》全诗表现了王安石高瞻远瞩的思想理念和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其踌躇满志的情怀溢于言表。 (2)《游山西村》是一首记游抒情诗。写出了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安静、欢悦的气象,反映了农家款待客人尽其所有的盛况,表现诗人对山西村的留恋。 (3)《观书有感(其一)》这首诗写作者从清清的池水联想到了做学问的道理,表面看来是写景,实际是用景物作比喻。池塘活水如明镜清澈见底,这一境界,与一个人在学习中对一难点豁然贯通有类似的地方。 《过零丁洋》表现了作者在国破家亡时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为国捐躯的英勇精神。 四、攻克难点: 《登飞来峰》诗“借景言志,以理入诗”和“联想丰富”是学习的难点。 诗中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句写飞来峰上的塔极高,写塔高实质上暗指诗人志气高,抱负远大。诗人不直写日出,而写“闻说鸡鸣见日升”,一是实写,指看日出的时间;二是虚写,指诗人心巾的“日升”即改革成功,抱负实现。因此,用“闻说”不用“眼见”,这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两句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诗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联想丰富:“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联想丰富,描绘出一幅无比壮丽的美景。 五、质询疑点: 《游山西村》中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该如何赏析? 这一句写了农村明媚绚丽变化万千的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这一句蕴涵着哲理,后来往往比喻人们在无路可走的时候,经过一番周折、一番努力,又有了新的出路、新的天地。

豪情满怀攀高峰——杜甫《望岳》赏析

豪情满怀凌绝顶——杜甫《望岳》赏析 望岳(东岳泰山)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作背景: 《望岳》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名篇,唐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于东都洛阳应举落第,漫游齐赵,途经泰山,望泰山而做此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望岳》表达了青年诗人不因挫折而气馁的蓬勃向上的心胸意气和豪情壮志。该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简析与鉴赏: 诗题为《望岳》,“望”字贯穿全诗。 首联为远望:“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郁,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郁,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于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第一句设问,是诗人初见泰山时又惊又喜,情急之中一时竟然找不到恰当的语言来形容,自然免不了心口相商地推敲沉吟起来。第二句写泰山给予远望中的诗人的突出印象,“齐鲁青未了”五个字可谓别出心裁:那清翠的山色连绵起伏,没有尽头。由鲁地到齐地,囊括无遗。这是何等气象! 颔联为近望:“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峻。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晴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 教学目标: 1. 通过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 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3.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欣赏歌曲,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讲课前,老师请你们欣赏一段音乐。(播放音乐)??你们听过这首《龙文》吗?这是一首赞美中国文字的歌。可以说,在这个世界上,一切的文明所孕育的语言文字中,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的文化,就是中国的语言文字。而中国语言文字的最典型体现,就是诗词的韵律。一首好诗,往往会使人达到比身临其境更美的感受。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带来了一首好诗。 (出示图画)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有一封,据传,此峰自天外飞来,名飞来峰。千年前的一个夏天,尤为年青人,登上此峰,触发感想,作了一首诗,叫《登飞来峰》。今天,就让我们开启时空之旅,跨越千年,与诗人对话,感受此诗的意境。 二、自学交流,解释诗句 引言:学习古诗的目的就在于诵读,吟咏,而想读好诗,则要理解诗意。你们以前已学过不少诗了,今天老师要求你们分小组自学。 1、出示自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句,用“ / ”划出诗句的节奏。 (2)交流资料,了解作者。

(3)通过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出示自学提示: (1)每人读诗中的一句。 (2)解释所读诗句的意思。 (3)交流重点字的意思。 2、小组汇报自学情况: (1)读课文,用“ / ”划出诗句的节奏。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登幽州台歌 (最新教案教学设计)

“登高咏怀”诗歌鉴赏 ——《登幽州台歌》《望岳》教学设计 执信中学周帆 一、教材分析: 《登幽州台歌》和《望岳》是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下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中的前两首,与第三首《登飞来峰》均为登高之作,然情感表达却又不同。故将三首诗择出成为“登高咏怀”诗一组,藉由对比阅读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登高必赋”的文人传统、体会诗作情感。三首诗相对而言,《登飞来峰》语言较简单,情感表达较明确,因而引导学生利用课堂学到的方式进行自读比较并撰写小文章;同时补充其它登高之作,以期获得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 三首诗中最难理解与体会者,当属《登幽州台歌》,四句诗从胸腔中喷涌而出,无所依傍,遒劲有力的语言传达深沉强烈的意绪。如果不了解陈子昂其人和诗歌创作背景,很难理解如此悲哀沉重的情绪从何而来,因此藉由这首诗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知人论世、沉潜讽诵、解读典故等读诗方法。《望岳》是杜甫早年诗作,其诗歌情感表达与中晚期之作不同,故这首诗除引导学生理解古典诗词“景语皆情语”的表达方式外,还补充了杜甫早年的另两首诗,希望孩子能对杜甫早期诗风有更具体的认识,同时理解诗人诗作中兴发感动的力量。 二、学情分析: 本次执教班级为初一级6班,学生语文基础较好,部分学生对古典诗词具备一定的鉴赏力,但大部分学生古典诗词阅读兴趣不高,积累较少。 三、教学目标: 1.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能有意识通过反复诵读、知人论世、分析典故等方式理解诗作情感。

3.学生能初步了解陈子昂及杜甫早期诗作的特点。 四、教学重点: 学生能有意识通过知人论世、分析典故等方式理解诗作情感。 五、教学难点: 1.学生能有意识通过知人论世、分析典故等方式理解诗作情感。 2.学生能初步了解陈子昂及杜甫早期诗作的特点。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准备: 学生辅读资料整合;PPT课件制作。 八、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古诗。 回顾自己之前读过的古诗,你觉得怎样才算读懂一首古诗? 依据学生回答明确:读懂一首古诗,包含两重含义,浅一重——明白诗句意思;深一重——读懂诗作的情感。古人讲“诗言志”——诗是用来抒发情感的,“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读诗,就要读懂诗中蕴含的情感。 那怎样才能读懂一首古诗呢? 预设:反复诵读/了解作者生平/想象画面/改写…… (二)方法指导,小组合作读《登幽州台歌》: 1.沉潜讽诵品诗味: 我们请了高人来教大家读诗,一起看看,这些读诗的方法和我们同学一样吗?

古典诗词鉴赏:杜甫《望岳》赏析

古典诗词鉴赏:杜甫《望岳》赏析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山,豪情满怀。 【注释】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夫:读f。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如何:怎么样。 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未了:不尽,不断。 造化:大自然。钟:聚集。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北。割:分。夸张的说法。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昏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荡胸:心胸摇荡。曾:同层,重叠。 决眦(z):眦:眼角。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决:裂开。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会当:终当,定要。凌:登上。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第一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第二首诗作于中年时,宰相房琯败绩丧师于陈涛斜被罚,抗疏救之而获罪被贬而满是失意。第三首作于暮年。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一句,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

杜甫《望岳》原文赏析及翻译

杜甫《望岳》原文赏析及翻译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望岳,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名篇,该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杜甫《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1、岱宗: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2、望岳:遥望泰山。 3、岳:高峻的大山,这里指东岳泰山,为五岳之一。 5、夫:语气词。 6、齐鲁:泰山之北为古齐地,之南为古鲁地。 7、青未了:青翠的山色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 8、了:尽。 9、造化神钟神秀:万物的主宰把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都集中在

10、造化:创造化育,指自然。 11、钟:赋予、集中、萃聚。 12、神秀:秀美而有灵气。 13、阴阳:山为北阴,山南为阳。 14、割:划分。 15、荡胸:使心胸动荡。 16、决眦:眼眶裂开、尽量睁大眼睛去看。 17、决:裂开。 18、眦:眼眶。 19、入:没。 20、入归鸟:极目远望,归林的飞鸟尽入眼底。 21、会当:终究要。表示将来终要登山。 22、凌:跃上。 23、一览众山小:这句本于《孟子·尽心上》:“登泰山而小天下。” 24、一览:一望。 25、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26、另注:“曾云”也作“层云”。 韵译一: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

杜甫《望岳》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杜甫《望岳》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杜甫《望岳》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①岳:高大的山,这里指泰山。在今山东省泰 安县。望岳,近泰山而望,没有登山,所以题作《望岳》。 ②岱宗:泰山的别称。夫:语助词。齐鲁:春秋时的两 个诸侯国,在今山东省境内。青未了:泰山青苍的峰峦,延绵不断。③造化:天地万物的主宰者。钟:聚集。神秀:神奇秀美。阴阳:山之南为阳,山之北为阴。这里 指泰山南北明暗不同。割:划分。④荡胸:荡涤心胸。决:裂开。眦:眼眶。决眦,指尽量睁大眼睛去看。⑤ 会当:一定要。凌:登、升。览:看。 [鉴赏提示] 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到洛阳应进士考试,结果落第而归,于是北游齐鲁。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 所作。诗人通过近泰山而望的感受,描绘出一幅苍茫开 阔的“泰山图”。诗中勾画出泰山磅礴耸峙的气势,苍 翠葱郁的景色,以及“一览众山小”的胸襟,表现了诗 人热爱祖国河山和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的情怀。全诗

开阔明朗,情调健康。 作品鉴赏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736年(开元二十四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该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已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 的浪漫豪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 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 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的朝气。杜甫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 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 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 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 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本文是关于《登飞来峰》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过程】: 导语:孩子们,老师今天带你们去一个被人们称为“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的杭州飞来峰走走看看。 一、欣赏图片,激情导入。 1、教师播放飞来峰的图片,学生欣赏。 师导:孩子,刚才你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能用一句话来谈谈自己看后的感受吗? 2、学生谈观后的感受。 3、谈话,揭题。 师导:在你们的眼中,飞来峰是那样的美丽、雄伟壮观,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教师板书:角度),结果认识不同,感受不同。我们北宋时期最伟大的诗人、政治家也登上了飞来峰,并留给了我们一首千古传颂的《登飞来峰》。(教师板书:登飞来峰)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品味诗人独特的感情、豪迈的气魄。 4、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 1、投影古诗。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最好还能读出古诗的节奏。 (2)谁能代替诗人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2人读,并正音)。 (3)我们一起做王安石,把这首诗齐读一遍。 师导:孩子们,学习古诗,就是透过字面去想像当时的画面,和古人对话,

体会他的感情。 (4)你再认真读一读,想一想,从这首诗里你捕捉到了哪些信息,想像出什么样的画面?(交流要点:人、峰、塔、云、日等,其他人可以补充,老师随机板书。) (5)再现古诗画面。 他们又有着一种怎样的联系呢?能不能把这几个字连起来说一说? (6)质疑,问难。 过渡:在读的过程中,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学生提问,教师相机板书。 (过渡:学贵有疑,有了这些疑问,我们才能更加深入地去学习。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三、诵读诗歌,感悟哲理。 1、解读1、2句。 幻灯出示: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1)指名读诗句。 (2)理解词语。 寻:古代的度量单位。八尺为一寻,“千寻”极言塔高。“千”在这里不是实写,是指多。如我们学过的“飞流之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在这里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闻说:听说。 鸡鸣见日升:传说。站在塔上,五更天鸡叫的时候就看见太阳升起。 (3)词语的意思理解了,谁能说说整句诗的意思呢?(同桌互相说、指名说) (4)想象太阳升起时的美景。 师导:此时,诗人就站在飞来峰高高的塔上,想象看到了这样一幅美丽的情景。(出示:日出时的插图)发挥你的想象,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这样的美景,你能用几句话描述当时的景象吗? (5)指导朗读。 师导:这样的景象给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那你认为怎样通过朗读来表达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