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第一节第3课时

第二章第一节第3课时

第二章第一节第3课时
第二章第一节第3课时

第3课时炔烃脂肪烃的来源及其应用

[目标定位] 1.知道炔烃的结构特点及炔烃的物理性质,学会乙炔的实验室制法。2.能以乙炔为例,认识炔烃的化学性质。3.知道脂肪烃的来源及其应用。

一乙炔的结构、性质及实验室制法

1.炔烃是分子里含有碳碳三键的一类脂肪烃,简单炔烃的通式为C n H2n-2(n≥2)。

2.乙炔的分子式是C2H2,电子式是H··C??C··H,结构式是H—C≡C—H,分子空间构型是直线形分子,分子中的四个原子在同一直线上。

3.乙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实验室常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取乙炔,并验证乙炔的性质。完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电石(碳化钙CaC 2)与水反应制取乙炔的化学方程式CaC 2+2H 2O ―→Ca(OH)2+C 2H 2↑。

(2)用饱和食盐水代替蒸馏水的目的是减缓反应速率,得到平稳的乙炔气流;制取时常在导气管口附近塞入少量棉花的作用是防止产生的泡沫涌入导气管。

(3)装置A 的作用是除去H 2S 等杂质气体,防止H 2S 等气体干扰乙炔性质的检验,装置B 中的现象是溶液褪色,装置C 中的现象是溶液褪色。

(4)制取乙炔不能用启普发生器的原因:①CaC 2与H 2O 反应剧烈、不能随用随停;②反应中放出大量的热,易发生爆炸;③生成的Ca(OH)2呈糊状易堵塞球形漏斗。

4.乙炔和乙烯都属于不饱和脂肪烃,都含有碳碳不饱和键,其化学性质极其相似,结合上述实验现象分析推测乙炔的化学性质有: (1)氧化反应

①能使酸性KMnO 4溶液褪色。

②能燃烧,化学方程式是2C 2H 2+5O 2――→点燃

4CO 2+2H 2O 。 燃烧现象是火焰明亮,并冒出浓烈黑烟。 (2)加成反应

①乙炔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发生加成反应

,

②乙炔与氢气发生完全加成反应 CH ≡CH +2H 2――→催化剂

CH 3—CH 3。 ③乙炔与氯化氢等物质的量发生加成反应 CH ≡CH +HCl ――→催化剂△CH 2===CHCl 。

炔烃的化学性质

(1)炔烃的官能团是—C ≡C —,化学性质与乙炔相似,易发生加成反应、氧化反应等。

(2)含有不饱和键(如、—C ≡C —)的烃均能被酸性KMnO 4溶液氧化,使酸性

KMnO 4溶液褪色, 也可与溴水或溴的CCl 4溶液发生加成反应而使之褪色。可利用这一性质鉴别饱和烃与不饱和烃。

1.乙烷、乙烯、乙炔共同具有的性质是( )

A.都难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

B.能够使溴水和酸性KMnO4溶液褪色

C.分子中各原子都处在同一平面内

D.都能发生聚合反应生成高分子化合物

答案 A

解析乙烷分子中各原子不能处于同一平面上;乙烷不能发生聚合反应;乙烷不能使溴水和酸性KMnO4溶液褪色。

2.某烃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生成CHBr2CBr2CH2CH3,则与该烃不同类别的同分异构体是( )

A.CH≡C—CH2CH3

B.CH3C≡CH

C.CH3CH2CH===CH2

D.CH2===CH—CH===CH2

答案 D

解析由生成的卤代烃的结构简式可知,生成该卤代烃的烃为CH≡CCH2CH3,则与该烃不同类别的同分异构体不再是炔烃,而应该是二烯烃,故选D。

二脂肪烃的来源及其应用请填写下列表格:

(1)石油分馏是物理变化,煤的干馏是化学变化。

(2)鉴别直馏汽油和裂化汽油的方法是分别滴加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的是裂化汽油、不褪色的是直馏汽油。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石油是混合物,汽油是纯净物

B.沸点: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

C.分馏汽油和裂化汽油成分完全相同

D.石油的分馏是物理变化,而裂化和裂解属于化学变化

答案 D

解析汽油是石油的馏分,仍含有多种烷烃,属于混合物,故A错误;石油分馏时,首先分馏出的是汽油,其次是煤油,再次是柴油、润滑油,故其沸点: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故B错误;直馏汽油中不含烯烃,而裂化汽油中含有烯烃,两者组成上不完全相同,故C错误;石油的分馏是物理变化,而裂化和裂解都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石油中含有C5~C11的烷烃,通过石油的分馏可得到汽油

B.含C20以上的重油经催化裂化可以得到汽油

C.开采天然气应做到安全规范地操作

D.煤中含有苯和甲苯,可用分馏的方法把它们分离出来

答案 D

解析石油中含有C5~C11的烷烃,可以通过石油的常压分馏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含C20以上的重油经催化裂化可以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开采天然气必须安全规范地操作,否则易造成井喷事件;煤焦油中含苯和甲苯,可以通过分馏的方法将它们分离出来,但煤中并不含苯和甲苯等芳香烃。

1.区别CH4、CH2===CH2、CH≡CH的最简易方法是( )

A.分别通入溴水

B.分别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C.分别在空气中点燃

D.分别通入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CH4、CH2===CH2、CH≡CH三者的鉴别方法。CH2===CH2和CH≡CH都能使溴水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三种气体通过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均无现象;最简易的

方法是点燃,因为燃烧时火焰的明亮程度和有无浓烟这两个方面的现象是非常明显的。 2.下列各选项能说明分子式为C 4H 6的某烃是

HC ≡C —CH 2—CH 3,而不是CH 2===CH —CH===CH 2的事实是( ) A.燃烧有浓烟

B.能使酸性KMnO 4溶液褪色

C.能与溴发生1∶2加成反应

D.与足量溴水反应,生成物中只有2个碳原子上有溴原子 答案 D

解析 无论CH ≡C —CH 2—CH 3,还是CH 2==CH —CH==CH 2,A 、B 、C 项均能发生,无

法推断出该烃。而与足量溴加成后前者产物为,后者产物为

,可以推断出该烃。故应选D 。

3.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天然气是以甲烷为主的高效清洁燃料

B.煤的干馏可得到煤焦油,通过煤焦油的分馏可获得各种芳香烃

C.石油中含有烷烃和环烷烃,因此由石油不可能获得芳香烃

D.通过石油的催化裂化及裂解可以得到轻质油和气态烯烃 答案 C

解析 石油的催化重整可得到芳香烃。

4.炔烃与烯烃的特征反应均为加成反应,不同的是烯烃只能一步加成,而炔烃可以分两步加成,并且可以通过控制条件使加成反应发生一步或两步。请你用乙炔和氯化氢为原料,制取聚氯乙烯树脂,写出其化学方程式。 答案 CH ≡CH +HCl ――→催化剂

△CH 2===CHCl

5.乙炔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以乙炔为原料在不同的反应条件下可以转化成以下化合物。完成下列各题:

乙炔—

????

―→正四面体烷

―→乙烯基乙炔CCHCHCH 2

―→苯

―→环辛四烯

(1)正四面体烷的分子式为________,其二氯取代产物有______种,乙炔生成乙烯基乙炔的反应类型为________。由乙炔制得的四种有机物的含碳量__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 (2)关于乙烯基乙炔分子的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能使酸性KMnO 4溶液褪色

B.1 mol 乙烯基乙炔能与3 mol Br 2发生加成反应

C.乙烯基乙炔分子内含有两种官能团

D.等质量的乙炔与乙烯基乙炔完全燃烧时的耗氧量不相同

(3)写出与环辛四烯互为同分异构体且属于芳香烃的分子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与苯互为同系物且一氯取代产物只有两种的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举两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4H 4 1 加成反应 相同 (2)D (3)

(4) (答案合理即可)

解析(1)通过正四面体烷的键线式结构及碳原子成键特点可知,正四面体烷的分子式为C4H4,其二氯取代产物有1种。2个CH≡CH分子通过分子间加成得CH2===CH—C≡CH,所得四种有机物的分子式分别为C4H4、C4H4、C6H6、C8H8,所以含碳量相同。

(2)由乙烯基乙炔分子的结构简式知,乙烯基乙炔分子内含有碳碳三键和碳碳双键,故A、B、C说法正确;乙烯基乙炔分子可以看作是2个乙炔分子加成得到的,故等质量的乙炔与乙烯基乙炔完全燃烧时的耗氧量是相同的。

(3)环辛四烯的分子式为C8H8,其不饱和度为5,故芳香烃分子的结构简式为

(4)与苯互为同系物且一氯取代产物只有两种的有机物有

等。

40分钟课时作业

[基础过关]

1.下列关于乙炔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乙炔是无色有特殊臭味的气体

B.不能用启普发生器制取乙炔气体

C.乙炔易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

D.乙炔分子中所有原子都在同一直线上

答案 A

解析乙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实验室制得的乙炔因混有H2S和PH3而具有特殊的臭味;因CaC2与水反应放热,会使启普发生器炸裂,故不宜用启普发生器制取乙炔;乙炔分子中含有不饱和键—C≡C—,易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而使溴水褪色;乙炔为直线形分子,其分子中所有原子处于同一直线上。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炔烃分子中所有的碳原子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B.分子组成符合C n H2n-2通式的链烃,一定是炔烃

C.炔烃既易发生加成反应,又易发生取代反应

D.炔烃既可使溴水褪色,又可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答案 D

解析炔烃分子里的碳原子不一定都在同一直线上,如HC≡C—CH2CH3中甲基的碳原子与其他3个碳原子不在同一直线上;分子组成符合通式C n H2n-2的链烃,还可以是二烯烃;炔烃容易发生加成反应,但难于发生取代反应;炔烃既可与溴水加成而使溴水褪色,也可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而使其褪色。

3.下列有关石油及石油加工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石油是各种液态烃的混合物

B.常压分馏的原料是重油

C.由分馏塔分馏出的各馏分均是混合物

D.减压分馏的主要产品有汽油、润滑油、煤油和沥青

答案 C

解析石油主要是由各种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组成的混合物,石油大部分是液态烃,同时在液态烃中溶有气态烃和固态烃,选项A不正确;常压分馏的原料是原油,减压分馏的原料才是重油,选项B不正确;常压分馏的主要产品有汽油、柴油、煤油等,减压分馏的主要产品是润滑油、石蜡、燃料油、沥青等,选项D不正确;无论是常压分馏还是减压分馏,由分馏塔出来的各馏分都是不同沸点范围的蒸馏产物,每一种馏分仍然是多种烃的混合物,选项C正确。

4.由乙炔制CHClBr—CH2Br,下列方法中最可行的是( )

A.先与HBr加成后再与HCl加成

B.先与H2完全加成后再与Cl2、Br2发生取代反应

C.先与HCl加成后再与Br2加成

D.先与Cl2加成后再与HBr加成

答案 C

解析A、D不可能得到产物CHClBr—CH2Br;B可能得到产物CHClBr—CH2Br,但生成的是含产物在内的复杂的混合物,无法分离;故应选C。

5.下列关于CHCH3CHCCCH3分子结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6个碳原子有可能在同一直线上

②6个碳原子不可能在同一直线上

③6个碳原子一定都在同一平面上

④6个碳原子不可能都在同一平面上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 B

解析碳碳单键可以旋转,碳碳双键和碳碳三键不能旋转,题给分子的空间几何构型可写成

由此可知B项正确。

6.某炔烃含有一个三键,与H2发生加成后的产物为

。该炔烃可能具有的结构有( )

A.1种

B.2种

C.3种

D.4种

答案 B

解析加成产物的结构中可以放入三键的位置为乙基的碳碳之间,但右侧的两个乙基是等价的。

7.某混合烃由两种气态烃组成,取2.24 L该混合烃燃烧后,得到3.36 L CO2和3.6 g水,则下列关于该混合烃的组成的判断,不正确的是(气体体积均在标准状况下测定)( )

A.一定含甲烷

B.一定不含乙烷

C.一定是甲烷和乙烯的混合气体

D.可能是甲烷和丙炔的混合气体

答案 C

解析 2.24 L该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1 mol,完全燃烧得到3.36 L二氧化碳和3.6 g水,生成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为0.15 mol,水的物质的量为0.2 mol,则说明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式为C1.5H4。A项,由于平均碳原子数为1.5,则必含甲烷,A项正确;B项,由于平均氢原子数为4,甲烷中氢原子数为4,则另一种烃氢原子数必为4,所以一定不含乙烷,B项正确;由于另一个物质的碳原子数应大于1.5,由于为气态烃,碳原子数应小于或等于4,故可能为2、3、4,氢原子数为4,所以C项错误,D项正确。

8.某气体由烯烃和炔烃混合而成,经测定其密度为同条件下H2的13.5倍,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混合气体中一定没有乙炔

B.混合气体中一定有乙烯

C.混合气体可能由乙炔和丙烯组成

D.混合气体一定由乙烯和乙炔组成

答案 C

解析该混合烃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3.5×2=27,

C2H2、C2H4、C3H6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26、28、42,

故C项符合该混合烃的组成。

9.已知:,如果要合成,所用的起始原料可以是( )

①2-甲基-1,3-丁二烯和2-丁炔

②1,3-戊二烯和2-丁炔

③2,3-二甲基-1,3-戊二烯和乙炔

④2,3-二甲基-1,3-丁二烯和丙炔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由信息:断键后可得到

和。的断键方式有:

,。若按①断键可得到CH3C≡CH(丙炔)和

(2,3-二甲基-1,3-丁二烯);若按②断键可得到

(2-甲

基-1,3-丁二烯)和CH 3—C ≡C —CH 3(2-丁炔)。

10.若气态烃D 的密度为1.25 g ·L -1(标准状况),根据下列转化关系推断:A ――→HCl B ――→聚合C ;A ――→H 2

D ――→聚合

E 。

(1)写出A ~E 的结构简式:

A.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

E.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H ≡CH CH 2===CHCl CH 2CH Cl

CH 2===CH 2

CH 2—CH 2

(2)CH ≡CH +HCl ――→催化剂

CH 2===CHCl

n CH 2===CHCl ――→

催化剂

解析 气态烃D 的摩尔质量为1.25 g ·L -1×22.4 L ·mol -1=28 g ·mol -1。又由A 与H 2发生加成反应的产物能够发生聚合反应,可推知A 为乙炔,由转化关系可推断其他物质。

[能力提升]

11.实验室制得的乙炔中常混有H 2S 、PH 3等杂质气体。如图所示是两学生设计的实验装置,用来测定CaC 2样品的纯度,右边的反应装置相同而左边的气体发生装置不同,分别如Ⅰ和Ⅱ所示。

(1)A 瓶中的液体可以从酸性KMnO 4溶液和FeCl 3溶液中选择,应该选择________,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Ⅰ的主要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装置Ⅱ的主要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选用此装置来完成实验,则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称取a g CaC 2,反应完全后,测得B 处溴水增重b g ,则CaC 2的纯度为________。 答案 (1)FeCl 3溶液 除H 2S 、PH 3等气体

(2)部分乙炔会从长颈漏斗逸出,造成实验误差,且不易控制加水量 (3)反应产生的泡沫易堵塞导管 在装置的导管口加上一团棉花 (4)32b 13a

×100% 解析 (1)A 瓶中的液体是用来除去混在乙炔中的H 2S 、PH 3,酸性KMnO 4溶液能氧化H 2S 、PH 3和乙炔;FeCl 3溶液与H 2S 、PH 3反应,不与乙炔反应。

(2)、(3)装置Ⅰ和Ⅱ都可制乙炔,但装置Ⅰ的主要缺点为部分乙炔气体会从长颈漏斗中逸出造成实验误差,且长颈漏斗不易控制加水量。由于CaC 2与水剧烈反应产生泡沫,故装置Ⅱ的缺点为泡沫易堵塞导管,可在导管口加一团棉花。

(4)B 处溴水增加的质量即为所吸收乙炔的质量,n (CaC 2)=n (C 2H 2)=b 26 mol ,m (CaC 2)=b

26

mol ×64 g ·mol -1=

32b 13 g ,CaC 2的纯度为=32b

13a

×100%。 12.石油化工是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通过炼制生产石油产品,如各种燃料、石蜡、沥青等;对一些石油产品和天然气进一步加工可以获得石油化工产品,如乙烯、丙烯、丁二烯、苯、甲苯等基本化工原料、合成材料等。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烯烃A 是2-丁烯的一种同分异构体,它在催化剂作用下与H 2反应的产物不是正丁烷,则A 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A 分子中有________个碳原子共面,A 与溴的CCl 4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4H 10――→高温

CH 4+C 3H 6,C 4H 10――→高温

C 2H 6+C 2H 4

(2) (3) 4

13.已知烯烃、炔烃在臭氧作用下可发生以下反应: CHCH 3CHCH 2CHCH 2――→①O 3

②H 2

O

CHOCH 3+OHCCH 2CHO +HCHO CCH 3CCH 2CCH ――→①O 3

②H 2

O

CH 3COOH +HOOCCH 2COOH +HCOOH

(1)某烃分子式为C 10H 10,在同样条件下,发生反应:

C 10H 10――→①O 3

②H 2

O CH 3COOH +3HOOC —CHO +CH 3CHO 。 请回答下列各题:

①C 10H 10分子中含有________个双键,________个三键。 ②

C 10H 1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香精油中分离出一种化合物,分子式为C 10H 16,1 mol 该化合物催化加氢时可吸收2 mol H 2;1 mol 该化合物经上述反应可得到 1 mol (CH 3)2C===O 和 1

mol ,试写出该化合物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含

有六元环)。 答案 (1)①2 2

②CH 3C ≡C —CH===CH —C ≡C —CH===CH —CH 3

(2)

解析 (1)由C 10H 10――→①O 3

②H 2

O CH 3COOH +3HOOC —CHO +CH 3CHO ,结合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在C 10H 10分子中应有1个CH 3—C ≡、3个≡C —CH===、1个CH 3—CH=== ,其中

CH 3—C ≡、CH 3—CH===只能连接在两端,所以C 10H 10的结构简式为

CH 3C ≡C —CH===CH —C ≡C —CH===CH —CH 3。分子中含有2个双键、2个三键。 (2)由分子式C 10H 16和C 10H 22相比,缺少6个H,1 mol 该化合物催化加氢只能吸收2 mol H 2,所以该分子结构中应含有2个双键和1个环,由于含六元环,其结构简式应为

八年级生物下册 第七单元 第二章 第三节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1.一对基因中,一个基因会掩盖另一个基因的作用,这种能得到表现的基因叫做( B ) A.隐性基因 B.显性基因 C.相对基因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2.蜗牛的有条纹(A)对无条纹(a)为显性。现一生物兴趣小组将两只有条纹的蜗牛杂交(交配),后代出现了无条纹的蜗牛。则亲代蜗牛的基因组成分别是( B ) A.AA、Aa B.Aa、Aa C.Aa、aa D.AA、aa 3.(2015泰州)父亲能卷舌(Rr),母亲也能卷舌(Rr),生了一个不能卷舌的孩子。若再生一个孩子,则该孩子能卷舌的概率是( C ) A.25% B.50% C.75% D.100% 4.下面的关系中,属于直系血亲的是( A ) A.父母与子女 B.孪生兄妹 C.姑姑与侄女 D.舅舅与外甥 5.(2016连云港)生物的性状表现与基因、染色体有关。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B ) A.基因是包含遗传信息的DNA片段 B.每一种性状是由一个基因控制的 C.每条染色体一般有一个DNA分子 D.子代会有与亲代相似的性状表现 6.下图是某家族中有无白化病性状的调查示意图,请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人的肤色正常与白化病,在遗传学中称为相对性状。 (2)根据调查示意图的遗传结果,可以推断出白化病是隐性性状。 (3)若用A和a分别表示人肤色的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则第二代2号的基因组成为aa 。 1.(2016威海)若基因A和a分别控制豌豆的高茎和矮茎这一对相对性状,基因组成均为Aa的亲本杂交,产生的子代性状表现应有( B ) A.一种 B.两种 C.三种 D.四种 2.双眼皮(显性)和单眼皮(隐性)是一对相对性状。一对双眼皮的夫妇(女方接受过双眼皮整容手术)所生的儿子( C ) A.一定是双眼皮 B.一定是单眼皮 C.可能是单眼皮,也可能是双眼皮 D.双眼皮的可能是3/4或1 3.如图为某生物体细胞中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示意图,对该图叙述正确的是( D )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第3课时教学案

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 第3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班级姓名小组________第____号 【学习目标】 1.运用海陆性质差异原理||,解释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 2.理解东亚、南亚季风的成因及影响||。 3.举例说明气压带风带及气压中心对气候的影响||。 【重点难点】 1.掌握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季节移动规律||,能够运用其分析全球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和特点||。(重点) 2.识记北半球冬、夏季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气压中心;理解东亚、南亚季风的成因及影响||。(重点)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热力环流以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理解本节内容相对不是很难||,但本节是重点||,需要学生们熟练的掌握||。 【导学流程】 自主学习内容 一、回顾旧知 1、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作用力||。 2.三圈环流 (1)低纬环流:位于赤道与__________之间||,形成北半球的__________带和南半球的__________带||。 (2)中纬环流:位于副热带与副极地之间||,形成__________带||。 (3)高纬环流:位于极地与副极地之间||,形成__________带||。 3.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1.原因:__________有规律的南北移动||。 2.规律: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__________||,冬季__________||。南半球则恰好相反||。 二、基础知识感知 (一)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1)成因:海陆热力差异影响到海陆的__________分布||。夏季||,大陆上形成__________;冬季||,大陆上形成__________||。

化学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课下训练(人教版必修1)

1.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 A .酸:CH 3COOH 、H 2SO 3、NaHCO 3、HF B .碱:Cu 2(OH)2CO 3、NaOH 、Fe(OH)2、Mg(OH)2 C .盐:AgCl 、BaSO 4、NaH 2PO 4、Mg(NO 3)2 D .氧化物:FeO 、N 2O 5、COCl 2、SiO 2 解析:选C 。A 项中NaHCO 3不是酸;B 项中Cu 2(OH)2CO 3不是碱;D 项中COCl 2组成元素为三种,不属于氧化物。 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钱逸泰教授等以CCl 4和金属钠为原料,在700 ℃时制造出纳米级金刚石粉末。该成果发表在世界权威的《科学》杂志上,被科学家们高度评价为“稻草变黄金”。同学们对此有下列一些理解,其中错误的是( ) A .金刚石属于金属单质 B .制造过程中元素种类没有改变 C .CCl 4是一种化合物 D .这个反应是置换反应 解析:选A 。由题意可知,该反应的方程式应为:CCl 4+4Na =====700 ℃C +4NaCl ,由此可知 B 、 C 、 D 项都是正确的。金刚石是一种非金属单质,故A 项不正确。 3.组成中有氢氧根的盐叫做碱式盐,酸根中含有氢元素的盐叫做酸式盐。下列盐中,既不是碱式盐又不是酸式盐的是( ) A .KHSO 4 B .NH 4NO 3 C .Ca(H 2PO 4)2 D .Cu 2(OH)2CO 3 解析:选B 。A 、C 项属于酸式盐,D 项属于碱式盐,B 项中NH 4NO 3既不是酸式盐也不是碱式盐。 4.素有世界“雾都”之称的英国伦敦,每当春秋之交,经常被浓雾所笼罩。弥漫的大雾不仅影响交通,酿成事故,还直接危害人们的健康。下列关于大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大雾是一种纯净物 B .大雾是一种分散质微粒直径大于100 nm 的分散系 C .光束通过大雾时会产生一条光亮的通路 D .大雾实际上是水蒸气 解析:选C 。大雾是一种气溶胶,所以是微粒直径介于1 nm ~100 nm 之间的分散系,可以产生丁达尔效应。 5.一般情况下胶体稳定,胶体粒子不易聚集,主要原因是( ) A .胶体有丁达尔现象 B .胶体有布朗运动 C .胶体粒子因吸附带电荷离子而带电,带同种电荷的粒子间相互排斥

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科目化学模块必修1 人教版时间2014.11.15 第二章三节共 3 课时模块总36 课时教学设计编号: 课题:氧化还原反应授课班级高一(2)班授课教师魏崧 学情分析 初三化学教材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介绍较简单,从知识储备上来讲,就氧化还原反应这一块,他们的化学知识是非常有限的而且不系统;从能力方面来看,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不能主动参与到知识获得的过程中。因此,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创设问题的情境,自主感悟与小组交流,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由浅入深地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去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然后从化合价的角度去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最后从电子的转移的本质上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目标 知识 与 技能 1、学会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角度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2、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3、理解四种基本化学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 过程 与 方法 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准确描述概念,深刻理解概念,比较分析概念 的能力; 2、培养学生思考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认识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 与 价值观 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科学的态度、探索的精神学习 化学; 2、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教学方法自主感悟、媒体展现、自我完善、小组交流、教师引导。教学资源多媒体PPT,实物投影仪,教学导学案。

第二章实训安全 第3课时

安全教育课第2课时 【课题】 第二章实训安全 第一节机械、电气设备安全 第二节拆解化学品的“毒”招 【课时】第3课时 【备课时间】2019 年3月5日 【授课时间】2019 年3月13日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电气、机械实训和化学安全事故中可能遇到的各种伤害。 2、掌握安全使用机械、电气设备、化学实训的预防措施。 二、技能目标: 1、掌握安全使用机械、电气设备、遭遇化学安全事故的防护方法。 2、对自身的安全负责,及时解决在生活、生产中可能碰到的安全危机。 三、情感目标: 1、理解安全规范地使用和操作各种设备是人身安全的保障。 2、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认识到安全问题的重要性,重视安全问题。

【教学重点】 使用机械、电气设备和遭遇化学安全事故的预防措施及防护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提高学生的机械、电气安全和化学安全意识。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展示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黑板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山东省某学校有一间化学实验室,设施简陋,没有安装进行化学实验所必的通风设备,室内的空气循环不畅通。一天,某班级的学生在该实验室做有毒学实验时,不久即有一名同学发生不良反应,但并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继而又有几名同学出现同样的反应。直到最后,共有15名学生中度中毒,多数学生和化学老师轻微中毒。这时,他们才意识到这是有害气体中毒了。 警示:实训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是提高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中生不但要在生产学习、模拟仿真实训中强化技能训练,更要在实训操作中强化全意识,养成遵守安全规程的习惯,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社会行为教案1 新人教版

第三节社会行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哪些动物营群体生活,能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动物生存的意义,并能举出实例;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对<蚂蚁的通讯>的探究,进一步的学习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思维的品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社会行为》的学习,使学生认同社会成员间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友爱的思想。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对小动物的观察了解,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 1、重点:群体生活的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方法。 2、难点:群体生活的动物社会行为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探究问题的组织与实施。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蜜蜂、白蚁、狒狒、群体生活的动物成员图片。 2、制作牧羊人拴羊而牧的图片。 3、出示“白蚁分工连线题”与“探究提示”的小黑板。 学生准备:收集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的资料、图片。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 新课: 群体生活的动物 群体生活的动物具有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特征:群体内部形成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有的群体形成等级,有的群体等级。 白蚁的社会分工 哺乳动物的群体中有等级。 等级划分的依据。明确学习目标 结合教材及生活经验说 出群体生活的动物。 观察蜜蜂群体成员挂图,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分 析解答。 培养观察能力、分析问题 的能力。 结合蜜蜂的社会行为并 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讨 论总结社会行为的特征。 观察白蚁群体成员的分 工图片。根据阅读作连线 题。进一步理解社会行为 的特征。 观察“拴羊而牧”的图片, 从生物学的角度说出存 在的问题。“羊群有等级, 控制头羊即可控制羊群” 从人类群体生活形成了人 类社会,成员很多行为具 有社会性,引出动物的社 会行为的教学。 创设问题情境:哪些动物 是群体生活的? 出示蜜蜂群体成员挂图, 引导观察: 1、个体的大小、工作、地 位是否相同? 2、个体的行为是否只为自 己服务?这种利他行为是 什么行为? 提出问题:社会行为有哪 些征?参与讨论、指导阅 读。 引导观察、分析。 小黑板出示连线题。 出示漫画家丰子恺给友人 的“拴羊而牧”漫画,引 导观察,利用本节知识说 出画中存在的问题? 出示狒狒群体生活图片。 .为什么你说他是首领?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第1课时)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认识地球 第一课时 【课标要求】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4、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学内容的分析】 本节课是湖南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中的第一课时。 七年级地理是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教材共分上下两册。内容包括: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两部分。“认识地球”作为地理学习的基础被安排在第一节,而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又是第一节的前两个问题,是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第一个问题,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探究地理过程的热情,学会学习地理的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 本节教材内容又较为抽象,难于理解。教材安排上增加了一些活动和材料,以减轻难度。 【教学分析】 新课程倡导构建开发式的地理教学课堂,提倡从学生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提问题的兴趣,关注学习过程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鼓励积极探究,培养地理学习能力。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认识过程,正是一个由直观感受到观察猜想,再到实践探险和科学探测的过程。七年级学生年龄小,有好奇心,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结合教学的实际条件,设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如下: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3、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能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 转。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和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因素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和地球运动的大致过程,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 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二)教学重点: 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 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基础知识梳理人教版

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知识点梳理 1、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基因是控制显性性状发育的基因,隐性基因是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基因时,才会表现出隐性性状。 2、性状的显隐表现取决于亲本传给子代的基因组合,未必出现频率高的就是显性性状。 3、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相对性状分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 4、已知绵羊的白色毛由显性基因(B)控制,黑色毛由隐性基因( b )控制;则白羊的基因组成存在两种情况: BB 或Bb ,黑羊的基因组成是bb ;如果一只白色公羊与黑色母羊交配,生了一只黑色小羊,基因组成是bb ,其中一个b一定来自白色母羊,则亲代白羊的基因组成是 Bb ,后代白羊的基因组成也是 Bb 。 5、隐性基因习惯以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对应的显性基因则以相应的大写英文字母表示。 6、遗传病是指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或者是由致病基因所控制的疾病。完全或部分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疾病,常为先天性的,也可后天发病。 常见的遗传病有苯丙酮尿症,即先天性痴呆症,血友病和红绿色盲都是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引起的疾病。 7、近亲是指的是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我国婚姻法已明确规定,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结婚。 8、有酒窝与无酒窝是一对相对性状 9、当控制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就会表现出来。 10、高茎豌豆(DD)和矮茎豌豆(dd)杂交,子代的基因组成是 Dd ,隐性基因d 控制的性状在显性基因D的作用下表现不出来,因此子代的性状是高茎。 11、孟德尔在豌豆杂交实验中,选用的是具有明显相对性状的纯种豌豆,如植株是___高_____的和矮的,种子是__黄色______的和绿色的,种皮是__光滑______的和皱缩的等,进行人工控制的___传粉杂交_____,研究__相对性状______的遗传。 12、相对性状有_显性__性状和__隐性 _性状之分,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体细胞中的基因是_ 成对__存在的,生殖细胞只有成对基因中的__一半 _,在子一代中,虽然__隐性基因 _控制的性状不表现,但是它会遗传下去。

第二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第2课时分散系及其分类 [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分散系的分类方法。2.会制备氢氧化铁胶体。3.了解胶体的性质。 一、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的概念与组成 (1)概念: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 (2)组成:分散系中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为分散剂。 (3)常见分散系及其组成 2.分散系的分类及其依据 (1)按分散质和分散系的状态不同,共有9种分散系。

(2)当分散剂是水或者其他液体时,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分散系可分为三类: ①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 nm的分散系是溶液; ②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 nm的分散系是浊液; ③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 nm之间的分散系是胶体。 (1)溶液、浊液、胶体三种分散系本质的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2)分散系都是混合物而不是纯净物。 例1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微粒直径最大的是

() A.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B.淀粉溶液 C.溴的四氯化碳溶液D.豆浆 答案 A 解析A为浊液,B、D为胶体,C为溶液,答案选A。 例 2根据气象台报道,近年来每到春季,沿海一些城市经常出现大雾天气,致使高速公路关闭,航班停飞。雾属于下列分散系中的() A.溶液B.悬浊液 C.乳浊液D.胶体 答案 D 解析雾是由悬浮在大气中的小液滴构成的,小液滴的直径在1~100 nm之间,所以雾属于胶体。

二、胶体的制备和性质 1.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 (1)制备实验:在小烧杯中加入25 mL 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慢慢滴入5~6滴氯化铁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即可得到氢氧化铁胶体。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l 3+3H 2O=====△ Fe(OH)3(胶体)+3HCl 。 例 3 下列关于氢氧化铁胶体制备的说法正确 的是( ) A .将氯化铁稀溶液慢慢滴入沸腾的自来水中,继续加热煮沸 B .将氯化铁饱和溶液慢慢滴入沸腾的蒸馏水中,并用玻璃棒搅拌 C .将氢氧化钠溶液慢慢滴入饱和的氯化铁溶液中 D .在沸腾的蒸馏水中慢慢滴入氯化铁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 答案 D

2021学年高中化学第二章第三节第3课时物质的量浓度课后训练含解析人教版必修一.docx

第3课时物质的量浓度 合格考过关检验 1.从100 mL 4 mol·L-1的KOH溶液中取出5 mL,这5 mL溶液中K+的浓度为( )。 A.2 mol·L-1 B.0.2 mol·L-1 C.4 mol·L-1 D.0.4 mol·L-1 答案C 解析这5mL溶液中K+的浓度与KOH的浓度相等,均为4mol·L-1,故选C。 2.下列溶液中,c(Cl-)与50 mL 1 mol·L-1的AlCl3溶液中c(Cl-)相等的是( )。 A.150 mL 1 mol·L-1的NaCl溶液 B.75 mL 2 mol·L-1的NH4Cl溶液 C.150 mL 3 mol·L-1的KCl溶液 D.75 mL 1 mol·L-1的BaCl2溶液 答案C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40 g NaOH溶于水所得1 L溶液的浓度为1 mol·L-1 B.1 mol·L-1的Na2CO3溶液中Na+的浓度为1 mol·L-1 C.从1 L 0.1 mol·L-1的NaCl溶液中取出0.1 L溶液,则NaCl的浓度变为0.01 mol·L-1 D.1 L 0.2 mol·L-1的Na2SO4溶液中,Na+的物质的量为0.2 mol 答案A 解析40gNaOH的物质的量为1mol,溶液体积为1L,由公式得c=n n =1mol 1L =1mol·L-1,A项正 确;Na2CO3溶液的浓度为1mol·L-1,则Na+浓度为2mol·L-1,B项错误;原溶液浓度为0.1mol·L-1,则取出的0.1L溶液和剩余的0.9L溶液的浓度都为0.1mol·L-1,C项错 误;n(Na2SO4)=cV=0.2mol·L-1×1L=0.2mol,则n(Na+)=2n(Na2SO4)=2×0.2mol=0.4mol,D项错误。 4.容量瓶是用来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定量仪器,其上标有:①温度②浓度③容量 ④压强⑤刻度线⑥酸式或碱式这六项中的( )。 A.②④⑥ B.③⑤⑥ C.①②④ D.①③⑤ 答案D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第三节基因显性和隐性练习题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 一.单选 1.下列都属于遗传病的一组是() A.先天性聋哑、手足口病、佝偻病 B.流感、甲肝、细菌性痢疾 C.血友病、色盲病、先天性愚型 D.坏血病、脚气病、艾滋病 2.在某山区有一“傻子村”,村里的傻子特别多,而距离该村不远的另一个村子就没有这种现象.你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生活水平低B.多是近亲结婚引起的 C.教育水平落后D.该地区水土不养人 3.我国法律禁止近亲结婚的理由是() A.近亲结婚会造成后代不育 B.近亲结婚使其后代获得相同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大 C.近亲结婚生育的孩子都不健康 D.近亲结婚造成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出现的频率高 4.我国婚姻法禁止近亲结婚的理论依据是() A.近亲结婚后代抵抗力强 B.近亲结婚不符合社会伦理道德 C.近亲结婚后代必患遗传病 D.近亲结婚后代患隐性遗传病概率大 5.如图是鸡卵的结构模式图以及鸡卵内控制鸡冠性状的一对基因,若鸡的玫瑰冠(R)对单冠(r)是显性性状,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与水螅的出芽生殖所属的生殖类型相比,鸡的生殖方式的最大特点是有精子与卵细胞的结合 B.从遗传特性上来看,鸡的生殖方式产生的后代具有母体的遗传特性 C.通过孵化,[4]可以发育成小鸡,[2]能够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物质和水分 D.如果一只单冠母鸡(rr)与一只玫瑰冠公鸡(RR)杂交,则受精卵的基因组成是Rr 6.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纯种的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后生成的种子种下去后,长出的植株都是高茎的.下列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A.豌豆的高茎与矮茎是一对相对性状,高茎是显性,矮茎是隐性 B.相对性状高茎和矮茎分别受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控制 C.表现矮茎性状的基因在杂交中丢失了 D.杂交后生成的高茎豌豆的基因组成为一个高茎基因和一个矮茎基因 7.一对夫妇为单眼皮(aa),其中妻子经手术后变为双眼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单眼皮是显性性状 B.单眼皮是隐性性状 C.丈夫的基因组成为AA或Aa D.妻子的基因组成变为AA或Aa 8.一对双眼皮的夫妇,生了一个单眼皮的孩子,这对夫妇和这个孩子的基因组成分别是() A.AA、AA、aa B.AA、Aa、aa C.Aa、Aa、Aa D.Aa、Aa、aa 9.我国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其医学依据是近亲结婚() A.后代必患遗传病 B.后代患遗传病的机会大大增加 C.关系太近让别人笑话 D.有违伦理道德 10.下列关于遗传病病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疾病 B.由致病基因控制的疾病 C.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变化导致的疾病 D.由病毒病菌引起的疾病 11.有一对肤色正常的表兄妹结婚后,生了一个白化病的男孩,他们再生一个孩子患白化病的可能性是()

高中生物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第一课时学案浙科版必修2

高中生物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第一课时学案浙科版必修2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能说出染色体的形态、结构。 2 .会分析减数分裂中配子的染色体数目。 3.能记住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 重点: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 难点: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异同。 一、染色体 1.染色体的成分:主要由蛋白质和DNA 组成。 2.染色体功能:细胞分裂期细胞核内的染色质经高度螺旋化和反复折叠,形成线状或棒状的小体,它是细胞核内遗传物质的载体。 3.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关系:细胞中的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 分裂期:染色体分裂间期:染色质 4.染色体的3种类型:中间着丝粒染色体、近端着丝粒染色体和端着丝粒染色体。 5.对于同一种生物,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和着丝粒位置、数目等都是相对恒定的,它们是人们识别染色体的重要标志。大多数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用2n 表示),而在生殖细胞中则是成单存在的(用n 表示)。 预习交流 人的体细胞中有几条染色体?卵细胞中有几条染色体? 答案:人的体细胞中有46条染色体,卵细胞中有23条染色体。 二、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 (一)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 1.范围: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 2.时期:从原始生殖细胞发展到成熟生殖细胞的过程中。 3.特点: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而染色体在整个分裂过程中复制一次。 4.结果: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体细胞的一半。 5.分段: (二)减数分裂过程(注意染色体行为变化) 1.分裂间期:染色体(质)复制(分子水平的变化:DNA 复制、有关蛋白质合成)。 2.减数第一次分裂 (1)前期Ⅰ:同源染色体配对(联会),形成四分体,常有交叉互换。 (2)中期Ⅰ:各对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面上,纺锤丝附着在着丝粒的两侧。 (3)后期Ⅰ: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 第三节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教案设计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 2.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3.说明近亲结婚的危害。 二、能力目标: 提高分析材料的能力,以及语言的归纳概括能力。 三、情感目标: 增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的有关问题。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 2.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3.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之前我们学习了基因如何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咱们通过投影片上的几个问题一起回顾一下。请大家思考并回答。 问题: 1.请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基因由父母向子女传递过程中的桥梁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教师:想一想填图练习,如果把图中的染色体去掉,只看成对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你能写出来吗? (注:请同学到黑板上书写,书写完后打开投影片,进行校对,并对正确的同学给予表扬。) 教师:父母通过精子和卵细胞,分别只把一对基因的一个传给了受精卵,这样子代的体细胞中,控制一种性状的基因仍然是一对,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

母方。那么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之间有着什么关系呢?请大家阅读书上的资料。 二、问题引导,自主探究 教师:大家看黑板上的图,如果AA和aa基因分别控制着能卷舌与不能卷舌这一对相对性状,那么受精卵的基因型是Aa型,发育成的个体能卷舌吗?为什么? 学生:发育的个体仍能卷舌,因为受精卵中的基因中含有一个显性基因,根据孟德尔的解释,基因组成是DD或Dd都表现显性性状,所以发育成的个体应该是能卷舌的。 教师:这位同学分析资料和收集资料的能力很强,回答很好。他仅仅是借鉴了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而这个最初的结论是哪位生物学家得出的呢? 学生:意大利科学家孟德尔。 教师:这位遗传学的奠基人是如何发现这一伟大的规律呢?请大家看投影片,思考讨论并回答。 1.孟德尔选择了关于豌豆的容易区别的七对相对性状作为研究对象。例如高豌豆高约1.8-2.1 m,短豌豆约0.2-0.5m。如果高豌豆控制高度的一对基因是AA,矮豌豆控制高度的基因是aa,两者杂交的后代杂种豌豆会怎样呢? 2.杂种豌豆为什么只表现高的呢?控制矮性状的基因(a)有没有传给子代呢? 3.如果把杂种高豌豆种子种下去,它的后代将会怎样?这表明什么问题? 4.隐性性状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表现出来呢? 5.为什么杂种豌豆种子的后代高的多而矮的少? (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讨论,然后作答。) 三、展示交流,释疑解惑 教师:请同学们回顾刚才所讲的知识及其他同学的回答,对本部分的内容给以小结。 1.相对性状可分为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 2.基因可分为隐性基因与显性基因,而且只有两个隐性基因在一起时,才表现隐性性状。

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社会行为

◆自主学习 1.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共同维持的生活,这就是动物的行为。这类动物如:。 2.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成员之间有明确的,有的群体中还形成,这是的重要特征。 3.群体中的分工合作需要及时交流信息,动物的、和都可以起传递的作用。在群体、和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这现象叫。 5.用提取的或人工合成的作引诱剂,可以诱杀农业害虫。 ◆合作探究 1.蜂群中蜂王、雄蜂和工蜂,它们分工协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属于 A.繁殖行为 B.贮食行为 C.攻击行为 D.社会行为 2.狒狒群体的“首领”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这是一种 A.防御行为 B.学习行为 C.社会行为 D.攻击行为 3.关于动物的信息交流方式,恰当的表述应该是 A.动物的动作 B.动物的气味 C.动物的声音 D.动物之间起传递作用的动作、声音、气味等4.“人有人言,兽有兽语”,动物能利用“行为语言”传递信息。以下各种动物行为语言中,能在同种个体间交流信息的是 A.壁虎断尾 B.乌贼释放墨汁 C.蜥蜴变色 D.蜜蜂跳圆形舞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动物信息交流的是 A.母鸡“咯咯”地召唤小鸡 B.蜜蜂的各种舞蹈 C.乌贼受到威胁时释放墨汁 D.昆虫分泌性外激素引诱异性 6.下列动物具有社会行为的是() A、农家养殖的鸡群 B、在一片森林筑巢的鸟类 C、生活在同一栖息地的狒狒 D、一块棉田里所有的棉铃虫 7.下列不属于动物社会行为特征的是() A、群体内部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B、群体内部成员之间能够进行信息交流 C、群体内部成员各自独立生活 D、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8.不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是() A、鲫鱼 B、象 C、白蚁 D、金丝猴 9.具有社会行为的一组动物是() ①蚂蚁②菜粉蝶③苍蝇④蜜蜂⑤黑猩猩

高中化学 第二章 第一节 第3课时习题课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5

高中化学第二章第一节第3课时习题课课时作业(含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5 练基础落实 1.下列有关烷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烷烃分子中,所有的化学键都是单键 B.烷烃中除甲烷外,很多都能使酸性KMnO4溶液的紫色褪去 C.分子通式为C n H2n+2的烃不一定是烷烃 D.有些烷烃在光照条件下不能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 2.下列有关烯烃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烯烃分子中所有的原子一定在同一平面上 B.烯烃在适宜的条件下只能发生加成反应,不能发生取代反应 C.分子式是C4H8的烃分子中一定含有碳碳双键 D.烯烃既能使溴水褪色也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3.下列各选项能说明分子式为C4H6的某烃是,而不是 的事实是( ) A.燃烧有浓烟

B.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C.所有原子在同一平面上 D.与足量溴水反应,生成物中只有2个碳原子上有溴原子 4.已知乙烯分子是平面结构,1,2-二氯乙烯(CHCl===CHCl)可形成和 两种不同的空间异构体,下列各组物质中,能形成类似上述两种空间异构体的是( ) ①1,2-二氯丙烯②丙烯③2-丁烯④1-丁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将溴水分别与酒精、己烯、己烷和四氯化碳四种试剂混合,充分振荡后静置,下列现象与所加试剂不相吻合的是( ) A B C D 与溴水混 酒精己烯己烷四氯化碳 合的试剂 现象 练方法技巧

有关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的计算 6.若要使0.5 mol甲烷完全和氯气发生取代反应,并生成相同物质的量的四种取代物,则需要氯气的物质的量为( ) A.2.5 mol B.2 mol C.1.25 mol D.0.5 mol 7.某气态烃0.5 mol能与1 mol HCl完全加成,加成后产物分子中的氢原子又可被3 mol Cl2完全取代,则此气态烃可能是( ) 守恒法确定原子数关系 8.A、B两种有机化合物,当混合物的质量一定时,无论A、B以何种比例混合,完全燃烧时产生的CO2的量均相等,则符合上述条件的是( ) ①同分异构体②同系物③具有相同的最简式④含碳的质量分数相等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比较耗氧量的多少 9.物质的量相等的下列烃,在相同条件下完全燃烧,耗氧量最多的是( ) A.C2H6 B.C3H6 C.C4H6 D.C7H16 10.质量相等的下列烃,在相同条件下完全燃烧,耗氧量最多的是( ) A.CH4B.C2H6 C.C2H4D.C2H2 确定混合烃的组成 11.某气态烷烃和气态炔烃的混合烃2 L,完全燃烧后生成CO22.8 L、水蒸气3.2 L(同压且同在200℃下测定),该混合烃为( ) A.CH4、C2H2B.C2H6、C2H2 C.C3H8、C3H4 D.CH4、C3H4 12.两种烃以任意比例混合,在105℃时1 L混合烃与9 L O2混合,充分燃烧后恢复至原状态,所得气体体积仍为10 L。下列各组混合烃中符合此条件的是( ) A.CH4、C2H4B.CH4、C3H6 C.C2H4、C3H6D.C2H2、C3H6

第二章第三节第2课时

第2课时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一) 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学习目标定位]1?通过外界条件对可逆反应速率的影响,掌握化学平衡移动的内在因素。 2?通过实验探究,讨论分析浓度、压强影响平衡移动的规律。 1. 在一定条件下,把 1 mol N 2和3 mol H 2充入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2+ 3出 2NH 3, 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在某一时刻,保持容器容积不变,充入 N 2,此时,C (N 2)增大,v 正增 大,C (NH 3)不变,v 逆不变,随着反应的进行, C (N 2)减小,v 正减小,C (NH 3)增大,v 逆增大, 最终V 正=V 逆。 2?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 (如浓度、气体反 应的压强、温度等),化学平衡状态被破坏(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直至正、逆反应速率 再次相等,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化学平衡状态。 这种现象称作平衡状态的移动, 简称平衡 移动。 3. 化学平衡移动可表示为 反应开抽 化営平 1 1 建也平H [归纳总结] 化学平衡移动方向的判断 [■若v 正=V 逆,平衡不移动; 条件改变 < 若v 正>v 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若V 正<v 逆,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活学活用] 1. 试根据下列图像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 ] I“1=#$ tl * (D 0 xi r G ri ③ 答案 ①向正反应方向移动;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③平衡不移动。 二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1. 按表中实验操作步骤完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填写下表: 些些*叫护呃 条件 时间

实验原理CnO:- + £0=^23:- +2H + (黄色) 实验步骤1 a 丁(I.L irul L 1 孑K心:O瞬揪 f_6 mol-L_, 4 N 0.4 mid L 1 实验现象橙黄色变为橙色橙黄色变为黄色 实验结论c(H )增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NaOH溶液使c(H +)变小,平衡向正反 应方向移动 原理Fe + 3SCN Fe(SCN)3(红色) 实验(1)步骤L 地杆貢心牌淞Linwl-r1I rlT 齐KSMIS SinLD.mSnwl'L 'FHJ.聃港* 5mL0j[Hniol L 七 (D ? 现象溶液颜色变深溶液颜色变深 实验(2)步骤向试管①中滴加0.01 mol ? t NaOH溶液 向试管②中滴加0.01 mol L一1 NaOH溶液 现象溶液颜色变浅溶液颜色变浅 实验结论 对可逆反应Fe3 ++ 3SCN 一Fe(SCN)3,分别增大c(Fe3十)和c(SCN「)后,Fe(SCN)3的浓度均增大,即化学平衡均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了;滴加NaOH 溶液,由于3OH「+ Fe3+ ===Fe(OH)3^,减小了Fe3+ 的浓度,Fe(SCN)3的浓度也减小了,即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了 3?已知反应mA(g) + nB(g) pC(g) H<0 , m+ *p,当反应达到平衡后,有关物质的浓度发生改变,其反应速率的变化曲线分别如下图所示: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一节《地球——我们的家园》第一课时-最新整理

4.地球——我们的家园 教学内容 我们生存的家园,环境问题已经敲响了警钟。 教学目标 1.具有关爱自然的情感,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2.初步掌握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明白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难点: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讨论、自主学习法、探究式 教学准备:教师课前制作课件、搜集资料,学生课前收集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导入 1.师出示语文课文《只有一个地球》生认真快速阅读。 师:同学们,你们读懂了什么? 生:自由发言。 师: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与地球有关的话题。 2.板书课题:地球一一我们的家园 二、讲授新课。 活动一:我们生存的家园 (一)议一议,读一读。

1.分组讨论交流:假如离开地球,我们人类能生存吗? 2.阅读感悟: (1)读了下面的材料,你能回答这些问题吗?P28 月球…… 火星…… “生物圈2号”外貌,宣告失败。 (2)感悟: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 (二)看图,说一说。 1.看图:p29 2.说一说:图中的人们是怎样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①人在屋中居,屋在水中浮。 ②…… 3.感悟:人类与自然环境要和谐相处。 活动二:环境问题敲响了警钟 (一)观察、查找资料与思考。 1.观察P30图片。 下列图片分别反映了哪些方面的环境问题? 2.查找相关资料,说说这些环境问题会带来哪些危害? 3.思考:环境问题会对地球造成什么后果? (二)阅读感悟,画一画,写一写。 1.阅读p31材料。 20世纪50年代,日本一家肥料公司把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废水排放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1.遗传学家把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叫做。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试验发现它有性状和性状之分,杂交一代中表现的是。 2.我国婚姻法规定:和之间禁止结婚.如果一个家族中曾经有过某种遗传病,或是携带有致病基因,其后代携带该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就 .如果有血缘关系的后代之间再婚配生育,这种病的机会就会。 3.判断: (1)一对单眼皮的父母,不可能生一个双眼皮的孩子。() (2)隐性基因控制的生物性状表现不出来,这种基因就不会遗传给后代了。()4.大多数情况下,当一对基因中,一个是显性基因,一个是隐性基因时,生物表现出() A.显性性状 B.中间性状 C.隐性性状 D.没有规律 5.开红花的豌豆和开白花的豌豆杂交,被遗传下去的是() A 红色或白色 B 控制红花的基因, C 控制白花的基因 D 控制红花的基因和控制白花的基因 6.学的父母舌都能向中间卷起,而该同学的舌头却不能向中间卷起,有关卷舌和不能卷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能卷舌是隐性 B.不能卷舌是显性 C.二者不存在显隐性关系 D.二者由一对基因控制 7.一对夫妇近亲结婚,两人的表现型正常,但生了一个患白化病的孩子。他们若再生一个孩子,患白化病的可能性是( ) A.3/4 B.1/2 C.1/4 D.1/8 8.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其理论依据是( ) A.人类的遗传病都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 B.他们之间结婚,其后代必然患遗传病. C.他们之间结婚,其后代患遗传病的可能性较大 D.他们之间结婚,1/4的后代可能患遗传病 9.知豌豆种子的黄色对绿色是显性,基因分别用D和d表示。那么表现出黄色的基因组成是() A.Dd B.dd C.DD和Dd D.DD.Dd.和dd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五单元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第三节社会行为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五单元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第三 节社会行为教案新人教版 本节教学建议 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很多,学生会很感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出更多的资料,或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课上进行讨论。组织好讨论很重要,要引导学生注意把握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即群体中的分工与合作,认识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理解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群体成员间的分工合作是如何实现的呢?这是认识到合作必要性之后很容易产生的问题。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认识信息交流是分工合作的必要条件。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繁多,同种生物间、不同生物间的联系错综复杂。他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正是因为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才“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信息交流的意义果真如此重要吗?信息交流的方式是怎样的?提出这样的问题后,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本节的探究活动“蚂蚁的通讯”。这一活动需要教师提前做好准备。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室外做。 关于本节的技能训练,可提示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进行推理和假设。如蛾类有明显的趋光性,蚊子也有。是不是昆虫都有趋光性呢?怎样才能证明?实验的基本设计思路是:用来实验的昆虫要有黑暗和光明两种环境可以选择,此外,昆虫种类和数量要足够多,还应具有代表性。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方发与过程: 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探究蚂蚁的多咱行为。对比观察四种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中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人教版高二化学选修3第二章-第一节--共价键教案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共价键第一课时 知识与技能: 1. 复习共价键的概念,能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形成过程。 2.知道共价键的主要类型为σ键和π键。 3. 说出σ键和π键的明显差别和一般规律。 过程与方法: 类比、归纳、判断、推理的方法,注意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熟悉掌握各知识点的共性和差异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在分子水平上进一步形成有关物质结构的基本观念,能从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的角度解释分子的某些性质,并预测物质的有关性质,体验科学的魅力,进一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σ键和π键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σ键和π键的特征。 教学过程: [引入] 在第一章中我们学习了原子结构和性质,知道了大多数原子是会构成分子。那么原子是如何构成分子的呢?通过必修二的学习我们知道原子之间可以通过离子键形成离子化合物,通过共价键形成分子。这节课我们先来讨论共价键。 [板书]第一节共价键 [复习] 请大家回忆如何用电子式表示H2,HCl,C12的形成过程? [学生活动] 请学生写在黑板上。 [师生讨论] 讨论H2,HCl,C12 的共同点。 ]板书]一.共价键的本质:原子之间形成共用电子对。 [师生互动]“按共价键的共用电子对理论,不可能有H3,H2Cl和Cl3分子,这表明共价键具有饱和性. ”此句话的含义。 [总结]共价键的饱和性:按照共价键的共用电子对理论,一个原子有几个未成对电子,便可和几个自旋相反的未成对电子配对成键,这就是共价键的“饱和性”。H 原子、Cl原子都只有一个未成对电子,因而只能形成H2、HCl、Cl2分子,不能形成H3、H2Cl、Cl3分子。 [设问]我们在第一章学习了H原子1s原子轨道是球形,那么当两个氢原子形成氢分子时,它们的原子轨道的是如何重叠的呢?请同学们不看课本,用橡皮泥做出两个S轨道,从数学的角度试试他们有几种重叠方式呢? [师生互动]请学生讲讲他们的想法。 [阅读教材]图2-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