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游幕_文人政治参与和清代官僚系统_陈伟

游幕_文人政治参与和清代官僚系统_陈伟

游幕_文人政治参与和清代官僚系统_陈伟
游幕_文人政治参与和清代官僚系统_陈伟

游幕:文人政治参与和清代官僚系统

陈伟

提要:在讨论中国的现代转向时,满清的文人阶层如何参与政治以及如何提高官僚机构的专业化行政能力应该得到关注。本文从满清的文人游幕为切入点,讨论满清中后期文人的政治参与过程以及政治参与方式。游幕作为文人的政治参与方式,培育了清代专业化行政的力量。尽管经历多次尝试,但面临着财政能力约束的清王朝未能将官僚机构现代化转型。文人由依附君主逐渐转向依附幕主。地方官僚集团则借助幕友的专业化行政能力,逐渐壮大自身势力,形成对中央皇权的挑战。

关键词:幕友文人政治参与官僚系统

引言

在《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孔飞力(2013)从内部历史演变的视角来讨论现代国家在中国的产生。他认为在清代晚期往现代国家转变的过程中,需要解决“如何在国家权力合法性加强的条件下扩大政治参与,如何使国家的财政需求与地方需要相结合以及如何建立现代科层行政体系”等诸多问题(孔飞力,2013:2)。他通过分析文人的政治参与理念以及文人对当时政治制度的思考,非常巧妙地回答了现代国家如何在中国内部起源的问题。不过孔飞力并未细致考察清朝文人参与政治的具体行动以及对政治结构的塑造过程,特别是对官僚系统的塑造过程。

在“康乾盛世”之后,中国的人口得以大规模增长,同时文人的数量也得以大规模增长。面对人口的激增,清朝正式官僚系统却没有扩大,对文人的吸纳能力也没有同比增加(孔飞力,2013)。清朝沿用自隋唐以来的科举取士制度作为选拔官员的考试,以此来吸纳部分文人参与到官僚系统中。科举作为多等级考试,虽然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初级功名的人数可观,但是能够通过最后的考试获得进士功名并且进入正式官僚系统的人数却非常少。

151

明清以来科举考试对“八股文”的重视导致了文人空有政治理想而无行政才能,特别是地方治理才能。通过科举考试而获得官位的新任官员往往没有治理才干而无法直接实施对地方的治理。对地方胥吏的不信任使得官员寻求其他文人的帮助。明朝幕宾开始取代幕官参加到州县官行政事务中(王泉伟,2013),至清朝,幕友①作为一项非正式“职务”被纳入到行政系统中(瞿同祖,2011)。在科举通道狭窄的背景下,入幕成为清朝中后期文人参与政治的常见方式,尽管入仕才是文人的最终追求。幕僚制度也在经历近两千年的发展后,在清代后期出现一个高峰(李晚成,1988)。本文关注清代文人入幕的演化过程及对中国现代国家形成所产生的影响。具体而言,试图回答如下问题:文人如何参与政治并且如何在参政中培育专业化的行政能力?文人入幕如何满足政治参与扩大需求?文人入幕对国家财政和国家政权合法性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一、幕友:非正式行政力量

州县官员在参加科举考试时只需要熟读“四书”

、“五经”,擅长八股文即可(刘兆瑸,1979)。取得进士正式作为地方行政官员之后,州县官则需要熟悉法律、吏治、财政等各个方面(郭润涛,1996)。这么冗杂的行政任务对于任何人而言都存在困难。清代帝国的正式行政体系却没有培育这些方面的专业化行政人员。幕友作为非正式行政资源的加入,成为辅助州县官员行政的专业化行政人员。在光绪朝

的张廷骧看来

,“幕与官相表里,有能治之官尤赖有知之幕,而后可措施无失,相与有成也。幕顾可忽乎哉”

②。幕友与州县官同属文人阶层,大多数幕友从事幕业一般是由于科考失利,通过入幕的方式赚取生活费用,并准备下一次的科举考试(郭润涛,1996)。清朝科举录取人数有限而读书人数量却不断增长,这使得考中进士而具有为官资格的时间颇长。根据蒋金星和肖夫元(2005)的统计数据,清代可考的进士及第时的平均年龄为32.1岁,张仲礼(1992:92-136)计算的进士及第平均则年龄约为36岁。这个2

51社会发展研究2016.4

②幕友又称佐治、幕客、幕宾,俗称“师爷”(王文涛,2007)。由于清代许多幕友来自绍兴府,故而幕友又被称为“绍兴师爷”。张廷骧《入幕须知五种·幕学举要叙》(沈云龙,1968:11-12)。

·论文·游幕:文人政治参与和清代官僚系统

年纪正是个人需要承担家庭责任的时候,故而大部分文人在考取进士之前,往往从事教师或者幕友这两种较为体面的职业,以维系生活和准备再度参加科举。对于幕友自身而言,“士人不得以身出治,而佐人为治,势非得已。”①尽管幕友被视为寄人篱下,但是与一般的胥吏相比,幕友作为官员聘请的人员,具有较高的地位且拥有参加科举的资格。“幕友”一词也显示了其与正式官员之间的关系:一是作为幕后人员参与行政事务,二是与官员的关系是“友”,地位平等而非上下级关系。总而言之,幕友与幕主之间的“宾主”关系是其最为核心的关系。

幕友的地位来自其能力及其对“幕主”的功用。一般能力非常强的幕友,不仅仅州县官员,连督抚等封疆大吏也会争相邀请。事实上,清朝总督、巡抚多为满族人担任(钱穆,1977),他们在处理复杂行政事务的时候往往也同样聘用幕友。在清代地方官员那里,襄助办理司法案件的刑名幕友和掌管征税、催科、解款等有关钱粮事项的钱谷幕友往往在所请幕友中居于重要地位。这是因为对州县官而言,最为重要的莫过于断案以及赋税。清朝有着严格且复杂的法律法规,对刑事案件的错判既可能造成民间的冤案,也会引起朝廷的不满甚至遭到贬官(瞿同祖,2011)。赋税维系着国家政权,满清王朝在赋税方面对地方官员也有着极为严格的规定,如何有效地征收赋税而又防止胥吏中饱私囊是州县官面临的难题。

清代幕友中颇有名气的是汪辉祖,他具有长时间做幕友的经验,同时也有为官的经验。他在《佐治药言》和《续佐治药言》中强调了幕友的职能和应该遵循的规则。汪辉祖岳丈王宗闵做金山县官时,他首次被聘为幕友,并开始研究刑名案件。而后汪辉祖做常州知府胡文伯幕友时,专攻刑名。在汪辉祖随后的游幕生涯中,均做刑名幕友。汪辉祖在其自传《病榻梦痕录》以及《佐治药言》中记录了做刑名幕友时的细节以及断案要点。此外,他在《佐治药言》中还记载了其他诸如命案察情形、盗案审判等具体的操作建议。这些刑名方面的建议均来自他对法律的专研以及做幕时判案的经验。

刑名幕友参与断案并不是通过正式渠道的,州县官作为科层制中的主审法官对整个案件进行审理,幕友则在堂后听审,通过观察堂内审理的过程以及双方的陈述来判断案件实情,并援引法律条文为州县官作为断案的参考,有些幕友甚至会帮助拟好判词。断案所有的过程,幕友均处于后台。也有幕友会到刑案现场,但主持现

①汪辉祖,《佐治药言·尽心》(沈云龙:1968:121-123)。

351

场调查仍然是州县官的职责。另外,幕友作为非正式的参与者,其决策或建议被州县官采纳之后所产生后果由州县官负责。在清代,州县官若错判导致上司追究,可能导致被革职查办。

被孔飞力视为晚清文人代表的冯桂芬也有着长时间的游幕经历。他最初被时任

江苏巡抚林则徐招入署,主要校对《北直水利书》

;其后在江阴县作幕时,充当的是书记。但后来做两江总督的幕友时,则主要开展的是赋税的治理,包括改革盐法、实施大小户均税等税改举措。像冯桂芬这样负责赋税的幕友常常被称之为“钱谷师

爷”

,由于州县官征税一般由胥吏征收,而胥吏为了对地方税收的控制,往往控制地方的人丁以及田亩数量,那些赋税征收钱粮的幕友,往往需要与胥吏周旋,并防止胥吏从中作梗。

由上可知,幕友以非正式的方式参与地方行政事务,通过建议的方式给州县官解决方案,并帮助州县官监督胥吏,完成行政任务。但是,幕友的这些建议都没有法律责任,在清代的律法中,幕友仅有在挑唆州县官贪腐时会被追责,而其他时候给予州县官的建议均由州县官自己负责。

那么,仍然存在的问题是:幕友也作为试图参加科举的文人,如何掌握专业行政知识的呢?

如前文所述,对于大部分幕友而言,游幕仅仅是科举前维持生计的一个阶段。

汪辉祖也建议在作幕期间应该抽空多读书,这是作为幕友的职责所在

,“幕友佐官为治,实与主人有议论参互之任,遇疑难大事。须引经以断者,非读书不可。

”①张廷骧也认为

,“幕虽小道,非洞达世情、周知利弊焉能出而佐人?”。②与州县官需要对所有州县事务负责不同,幕友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在清朝中晚期,一般一个州县官会聘请大约八位幕友,有主管刑名,有主管钱谷,还有书启、奏折、挂号、征比、账房、朱墨、阅卷等幕友。有些支付能力较差的州县官可能没有资金能力延请如此多幕友,有些幕友还会主管多项事务。但不管如何,总体而言,幕友比州县官的专业化程度更深。

专业化使得幕友能够有更多的经历专攻某个行政领域的事务,并在该事务方面积累更多的经验。汪辉祖主攻刑名长达三十来年,他对判例的掌握得到上级官4

51社会发展研究2016.4①

②汪辉祖,《佐治药言·读书》(沈云龙,1968:146)。张廷骧

,《入幕须知五种·幕学举要叙》(沈云龙,1968:11-12)。

·论文·游幕:文人政治参与和清代官僚系统

员的称赞,并影响了幕友同行对同类案例的判断(鲍永军,2006)。幕友作为官员私人聘请的人员,虽然对正式行政的后果不负任何责任,但是需要对聘请的主人负责。幕友对主人的功用换取被认可和尊重。这些激励使得幕友比州县官员有更大的动力去关注具体的行政细节。有些将幕友作为职业的文人也会拜师学幕,通过向名幕学习而获得做幕友的知识和实践经验。特别到了晚清时期,学幕成为不少文人在仕途之外的主要选择,“绍兴师爷”也作为一个职业群体逐渐形成(郭润涛,1996)。

幕友作为一种职业存在,出现了许多做幕友的专业化知识。乾隆初年万维鶾著《幕学举要》一书,详细介绍了作为幕友应该所具备的素质。他从盗案、命案、奸情、逃人、钱谷、交盘、社仓、灾赈、捕蝗、水利、官方这几个部分讲述了幕友的可选行政方案。汪辉祖做撰的《佐治药言》一书经刊印后,在幕友职业群体中颇受欢迎。此外,对于幕友提供专业知识的书籍还有《学治臆说》、《办案要略》和《刑幕要略》。这五本关于做幕的书籍在光绪十八年被张廷骧编入《入幕须知五种》。①

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幕友虽然作为一种非正式的行政资源在辅佐各级官员,其实施过程是极其专业化的。在韦伯看来,中国的官僚体制是一个家产官僚体制,政府官员以家产制的方式,自行雇佣仆役来担任公事,并在实施行政的过程中是以伦理为取向,寻求的总是实质的公道而不是形式法律(韦伯,2010)。需要注意,与这种家产官僚制相适应的,是具有专业化行政能力的幕友作为非正式行政资源在参与地方行政事务。但是,幕友的专业化过程并没有被正式纳入整个行政体系之中,尽管幕友入仕仍然存在着多种通道。

二、入仕:幕友如何进入正式官僚系统

在正式行政系统中,官和吏存在着区别,并且对于“吏”,朝廷往往有着更为严格的监控。在清朝打压胥吏的一个举措是,取消胥吏的科举通道并截断胥吏的入仕之路(瞿同祖,2011)。相比于胥吏,幕友入仕则没有任何的阻碍,幕友能够通

①张廷骧《入幕须知五种》(沈云龙,1968)。

551

过科举等多种形式进入正式官僚系统。

幕友与幕主有着宽松的合约,在接受幕主的邀约之后,幕友有着足够的自由选择继续作幕还是另寻其他主。基于平等的宾主关系,幕友对于幕主没有任何的人身

依附关系。汪祖辉

,“且宾之与主,非有势分之临也。合则留,吾固无负于人,不合则去”

。①幕友作为文人阶层,参加科举考试是通往官僚系统的主要路径。汪辉祖在做幕友的时候仍然坚持参加科举考试,在1775年中进士之后,候补职位期间仍然再做了几年幕友。劳乃宣在考到进士之前也曾经被聘为幕友,考中进士

之后,还在李鸿章、曾国荃等人那里为幕友,等待“官缺”

。魏源历任左副都御史李宗翰、山西学政贺长龄等人的幕友,1822年考取举人之后,于1829年捐官获得内阁中书,后来署江苏东台。

通过科举进入仕途,这意味着入幕的生涯仅仅作为预备科举考试的一个阶段,而入幕所获得入仕的机会则显示游幕对于文人进入官僚系统的另一种可能。雍正即位后发现各省督抚幕宾中出现弊病,故而定例要求“各督抚应将幕客姓名造册报部,勤慎无过者照应得职衔即用,无职衔者量给职衔”(史松,2000:11)。可见在雍正初年已经有了将幕友举荐为官的旨意。尽管没有证据表明雍正在这个时期给被举荐的幕宾赐予官职,但是在晚清,举荐幕友为官并被朝廷赐官的事例多次发生。

在晚清对幕友赐官的人中,左宗棠的案例最具代表性,显示了由幕入仕,在科举之外进入仕途的过程。左宗棠早年参加科举乡试并获得不错成绩,他自小勉励自

己“身无半文,心忧天下,手释万卷,神交古人”

。但是可惜三次科举均未考中,这使得他无法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于是他开始留意农事,博览群书,研习兵法,最终得到多位封疆大吏特别是陶澍、林则徐等人的赏识,并在太平天国运动时入幕湖南巡抚张亮基。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时候左宗棠的军事和政治才能得到显现,被举荐

入仕,最终出任军机大臣。而在“晚清四大幕府”

②中,举荐幕友成为正式官员的案例经常发生。这是因为到了晚清,朝廷需要鼓励更多的士人参与到镇压太平天国、6

51社会发展研究2016.4①

②汪辉祖:《佐治药言·不合则去》(沈云龙,1968:123-124)。晚清四大幕府是指陶澍、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四位晚清封疆大吏的幕府。在他们身边聚集了众多文

人,参与到晚清的政治和社会改革中,包括魏源、冯桂芬等人。当然,此时的四大幕府与一般的州县官幕府存在着差异,类似基于军事割据的官僚集团,但其文人幕友和专业化行政这两个核心要素并未变化。有关四大幕府等新型幕府的特点和演变过程,本文暂不详述,可参见(Folsom ,1968;Porter ,1972;王尔敏,2008;李志茗,2008)。

·论文·游幕:文人政治参与和清代官僚系统

捻军起义等战争中,幕主举荐幕友做官的做法得到朝廷的认可和推行(尚小明,2005)。

虽然幕友入仕的渠道通畅,但幕友作为一种非正式行政力量却长时间未被清廷纳入正式行政体系中。在皇帝以及各级官僚那里,幕友只是作为一部分具有实践经验的优秀士人而存在。对幕友的聘请朝廷有一些皇帝旨意上的规定,比如雍正期间规定不得聘用本省籍幕友。乾隆年间对幕友有回避地区的回避制度,道光年间禁止候补官员充当幕友,但这些规定很难有效实行,因为聘请幕友属于官员私人行为(周保明,2009:119-130)。

如何看待幕友对于正式行政体系的作用,以及是否应该把幕友纳入正式行政体系的争论一直存在。曾经做过幕友的汪辉祖甚至也反对过度依赖幕友,认为州县官应该更多亲力亲为,而且他自己后来做官时就未延请幕友辅助。尽管他有非常丰富的行政知识,但是在做县官时仍然感到力不从心(瞿同祖,2011)。朝廷在“轻徭薄赋”的儒家理念下,继续允许各级官僚机构私下聘请幕友并鼓励幕友入仕。清朝末期,张之洞试图将幕友所从事的职务纳入到正式行政体系之中。

张之洞将延聘幕友渗入政府行为的成分,使用札委和奏调的方式给予幕友正式的职务编制,特别是设立清源局、教案局、转运局等政府职能机构。其二,张之洞废除传统的刑名、钱谷师爷,改行文案制度,设置科长,总文案等职事。幕府人员的束脩的进行公议或者半公议,酬金由任职机构支付,并且按时支付。幕友酬金的多寡以所任职位、技术高低以及资历的深浅通过公议的方式来确定。

晚晴的张之洞作为洋务派,其所做的行政体系改革并没有被朝廷接受并推广。随着戊戌变法宣告失败,维新派所建议的现代行政架构也未被清王朝接受。在1907年清廷颁布的《各省官制通则》中提出了在各督抚衙门中“各设幕职,佐理文牍,分科治事”的规定,但是在各地推行过程中并未得到很好落实,朝野之中对于将幕友正式纳入行政体系中也存在着争议(关晓红,2006)。孔飞力认为,国家没有随着人口的增加而相应地扩大官僚行政机构中,其一是中国传统信念中政府应该节俭,其二是文人作为官僚群体为维护自身尊贵性而排斥其他人员进入(孔飞力,2013:21)。在这两者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约束力量:晚清中央对地方的赋税汲取能力也在减弱,在大量赔款条约和军费支出的压力下,没有财政能力将幕友纳入的正式行政系统中。

751

社会发展研究2016.4

三、幕友参政与陋规

州县官作为清朝的基层官员,正式纳入国家行政体系的每县仅有少数几人。在康乾时期,州县官的薪俸极低,雍正增加了州县官另一种形式的收入———养廉银。知县需要负责一方的所有行政事务开支,需要聘请幕友辅助行政,还需要支付衙役薪资。若依靠国家正式财政给予的薪俸和养廉银,州县官无法有效施政。这样的情形下,陋规作为非正式财政系统成为行政系统有效运转的依靠(曾小萍,2005;瞿同祖,2011)。

陋规的收取虽然没有朝廷的正式许可,但是得到各级政府的默认,也得到民众的广泛接受和承认。考虑到地方官员与陋规的关系,陋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地方官员为支付行政开支,以及满足自己和上级财富需要而在征收中央赋税时候搭载的各类附加税费以及以各种名义临时征收的捐纳和摊派,这类陋规收入由州县官所掌控;第二类是各级政府的胥吏和长随等直接办事人员从公务行动中索取的“小费”,这部分陋规一般不经过州县官,直接流入胥吏等办事人员腰包,胥吏特别是没有薪俸的书吏基本要靠这部分陋规生存。

收取陋规的方式有多种,比如采用不同的砝码而获得的额外收益,盐规、关税和商业税盈余、以及未上缴的杂税收入,这些都算第一种陋规的收入。对于各级政府而言,火耗是一项非常庞大的陋规来源。火耗是指在收税之后,地方政府将银两押解中央的过程中所需要支付的额外成本,而这些成本由各级政府自行额外收取,有些地方甚至火耗数量要多于正税数量。对于陋规的存在,清朝皇帝曾经试图逐步纳入到正式财政形态。雍正时期的火耗归公,将部分陋规纳入到正式财政系统中,并支付养廉银,以此来强化对地方的财政汲取能力和对地方官员的控制能力(曾小萍,2005)。但朝廷每将一种陋规纳入到正式财政系统之后,地方官员又开辟新的陋规项目,用于满足行政需求。按照李卫在雍正六年的密奏,“火耗虽划定加一,但因尽行提解,各属岂肯垫赔司费,只得额外再添”(史松,2000:334)。

幕友作为官员私人聘请的人员,他与其他胥吏不同,有着固定的收入,称之为“束脩”。一般在幕主聘请幕友的时候,都会协定好要支付的脩金,并且脩金通常较高。脩金来自州县官的私人腰包,但州县官的正式收入有限,甚至不够支付幕友的脩金。故而可以说,幕友的收入也绝大部分来自陋规,尽管他不像胥吏那样直接收

851

·论文·游幕:文人政治参与和清代官僚系统

取陋规。也即,幕友束脩来自于由州县官掌控的那部分陋规———第一类陋规,胥吏所依赖的主要为第二类陋规———他们在公务行动中直接收取,不由官员掌控甚至瞒着官员。①这样,幕友的收入高低取决于幕主所能掌控陋规的数量,尽管在聘请时对脩金有所商定。辅助幕主获得更多的中央正税外收入,逐渐成了幕友特别是钱谷幕友和征比幕友的核心利益诉求。

在清朝晚期,中央对地方税赋汲取能力的减弱以及因为条约赔款和剿灭起义军所需要财税增加使得清朝通过“卖官”的方式变相收取地方税赋。在捐官的过程中,有些财主会借钱给州县官用于捐官,捐官之后以幕友的身份在州县搜刮财富。那些捐官成功的州县官员,到达地方之后所关注的也不是如何“匡世济民”,而是抓紧机会搜刮民间财产,所谓“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如郑观应所言,“作官十年而家富身肥,囊橐累累然数十万金在握矣”(郑观应,2013:130)。为此光绪二十二年陈兆文奏请停止捐纳卖官,认为“捐例一日不改,则吏治一日不振;冗员一日不汰,则民困一日不苏”。御史王鹏、给事中丁力瀛也在奏请将捐纳实官一概停止(迟云飞,2000:23)。

四、从皇帝到幕主:幕友的依附关系

从封建国家到帝国体制转变的过程中,秦汉通过“民爵赐予”的方式确定皇帝与民众的关系(西嶋定生,2004)。隋唐开科举取士,皇帝通过授予文人官职的方式确定儒家理念下的统治秩序。在这种统治秩序之中,文人“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此外,科举不仅仅给予文人为官的机会,而且对文人的家人亦有封荫。汪辉祖从事刑名幕友所获得的收入要远大于后来做官的收入,对他而言考取进士做官的最大意义是可以使父母得到皇帝的封赐。故而,科举的功用不仅仅只是为帝国选择具有治理能力的文人,更大的功用是确定一种皇帝与民众的统治关系,由此建立文人对皇帝的依附关系。

到清朝中后期,文人增多而科举取士人数并没有相应增加,文人以幕友的方式参与政治。幕友通过科举正途为官的机会越来越少,通过幕主推荐的方式为官逐渐

①满清官员有控制胥吏,防止胥吏中饱私囊的法定责任,实际上官员很难控制胥吏收取陋规。

951

社会发展研究2016.4

增多。这个转变,使得入仕幕友对皇帝依附关系减弱,对幕主的依附在增强,因为幕主的推荐成为其入仕特别是升官的主要途径。

考虑到幕友领取的是幕主给予的脩金而非皇帝的“俸禄”,幕友的行政建议也不需要向朝廷承担任何责任,他只需要效忠的是聘请他的幕主。与科举入仕的文人对皇帝的效忠不同,幕友对幕主的效忠逐渐使得他们与皇权触角的脱离。在科举取士通道狭窄的背景下,幕友长期依靠幕主的聘请生存,作幕的准则从文人的为国分忧转变成为幕主分忧。对幕主的依附关系成为其生存的主要依靠。在剿灭太平天国过程中,强大起来的地方政军集团所成立的幕府往往网罗大量人才为其服务(欧阳跃峰,2011)。至晚清时期,幕僚对幕主的依附性增强,地方官员旗下的幕府俨然成为了其私人行政组织,开始腐蚀中央皇权(李志茗,2008;冀满红、李慧,2006)。

作为幕友,游幕文人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帮助地方官员汲取赋税并协调与上级官僚的关系。幕友的从政目标也由等待入仕转变为汲取财源,幕友参与的地方官员腐败的案例也逐渐出现。乾隆十二年广西监察御史黄登贤奏报:在省会中,各省幕客“引类呼朋与上下各衙门书吏往来结识,因之生事招摇,并探知各衙门内幕,或指称同乡族投帖拜往,互相照应。每于州县申详,多方批驳。各州县不得不来省会,访求幕客之与上司内幕熟识者,厚聘延请,彼此串合,兹弊无穷。”乾隆皇帝为此下旨将聚集在省城的府县幕客,严查驱逐(唐瑞裕,2001)。在乾隆中后期,和珅集团所建立的一套官员层层效忠恩惠网络让地方官员在完成国家正式税赋之外,通过贡献的方式为上层官僚转移财富。和珅集团的这套帝国第二财政系统使得地方官员需要从地方汲取更多的税收(孔飞力,2013)。幕友之间的勾结以及幕友与地方官员之间的勾结以获得利益的案例层出不穷(张集馨,1981:123)。道光十五年(1835年)的一道上谕就为防止阅卷幕友作弊而要求“各直省学政务择品学兼优之士襄校文字,不得专用本籍之人,致滋流弊”(王炜,2010:751)。

游幕士人与皇权的关系减弱所带来的结果是,幕友凭借专业行政能力辅助地方官员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在晚清,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几大封疆大臣控制了全国,清廷皇帝的权力则逐渐式微。晚清的地方正式官僚机构无法容纳由各种方式所被认定的“候补官员”,候补文官群体状况潦倒。这些候补文官群体和一般文人在此时所做的选择,往往是以幕友的身份加入这些封疆大臣所控制的地方幕府(肖宗志,2007)。相比之下,参加科举而进入正式官僚系统的收益远远要低于在地方

061

·论文·游幕:文人政治参与和清代官僚系统

官僚集团中作为幕友的收益。那些参加科举的士人,也只是为了做官,没有丝毫以天下为己任的观念在胸中,清代中叶以后吏治日衰(钱穆,1996:862)。

张之洞作为地方大员在地方上局部地区所推行的幕友职能正式行政化的过程未能推广到整个清王朝辖区。戊戌变法试图改变科举考试内容,增设经济特科,考内政、外交、理财、格物等实际学问,但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未推行(迟云飞,2000:54-122)。清王朝对地方控制的势力减弱以及中央财政汲取能力减弱之后(岩井茂树,2011),清朝也就丧失了创建现代行政系统的机会。但地方的封疆大吏却积极组建幕府并利用幕友网络控制地方官员,幕友的专业行政也为地方大员实施地方的治理。辛亥革命的枪声响起,以袁世凯为主的地方大员逼退皇帝,宣告满清政权正式瓦解,统治中国两千年的帝制也走向终结。清朝灭亡之后,遗留的是地方官僚集团在幕友专业化行政力量辅助下的割据局面(郑天挺,1980)。

五、结语与讨论

上文在科举入仕和著书立说之外讨论清朝文人参与政治的常见形式———游幕。幕友作为清朝地方政府行政的辅助手段,呈现出清朝与现代管理体制相比所具有的自身特质。通过行政专业化视角来讨论幕友的参政与国家财政之间关系,描述了清代官僚机构现代化转型所面临的困境。

中国儒法并存的行政系统保证中央政府通过地方官员实施国家管理(赵鼎新,2011)。地方长官通过科举考试的方式产生,但实际行政却依赖游幕文人。地方官员和幕友虽然都共享儒家伦理,不过因为行政需求使得幕友更多侧重于利用法家的理性化和专业化行政。幕友通过专业化和额外学习,积累丰富的行政经验,辅佐地方官员实施行政管理。但是,幕友作为辅助性的行政力量最终并没有被国家纳入到正式行政系统之中。这一方面是由于清廷当时所秉持的传统政治伦理,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当时所面临的财政压力。在文人数量急剧增加的背景下,通过科举获得功名而跻身正式官僚系统的可能性降低。科举通道的衰弱使得幕友更多与幕主发生直接效忠关系而非与皇帝形成直接效忠关系。晚清帝国皇权对幕友行政的忽视以及皇权对幕友失去吸引力之后,意味着政权开始失去庞大文人阶层的支持,其政权自身的合法性危机出现了。地方官僚集团取代皇帝通过招人入幕的方式招揽文人,增强了

161

社会发展研究2016.4

地方官僚集团的力量从而冲击着中央皇权。在国家财政方面,地方宗族对国家过度榨取税赋形成抵抗之事,地方官府在朝廷所禁止的范围之内以各种方式增加财政收入,产生的结果是“税照收,但官府的合法性改变了”(科大卫,2009:384-395)。当清廷使用“卖官”的方式变相收取地方税赋,无疑中进一步压缩了文人在官僚系统中的生存空间。

斯特雷耶认为,构成现代国家的主要因素有具有合法性的地域和政治实体、系统的司法和财政体系以及职业管理团队(斯特雷耶,2011:1-20)。而孔飞力在讨论中国现代国家起源的时候,则主要关注于文人参政以及财政体系对现代国家出现的意义。文人通过入幕的方式非正式参与地方行政,是中国在儒家思想体系下实现专业化行政的一种可能,也是传统官僚体制向现代官僚机构转变的可能通道。然而,一套吸引文人广泛参与且专业化的科层行政体系终究未在清朝得以建立。但是,晚清的地方官僚集团吸纳文人广泛参与地方行政,推行行政专业化,无疑增强了地方势力,对中央皇权构成挑战。这些晚清地方官僚集团对洋务的推崇,也显示出西方文明对中国本土的冲击以及中国文人对这种冲击的反应。

参考文献:

鲍永军,2006,《绍兴师爷汪辉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曾小萍,2005,《州县官的银两:18世纪中国的合理化财政改革》,董建中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迟云飞,2000,《清史编年·第十二卷·光绪朝下、宣统朝》,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关晓红,2006,《从幕府到职官:清季外官制改革中的幕职分科治事》,《历史研究》第5期。

郭润涛,1996,《官府、幕友与书生———“绍兴师爷”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冀满红、李慧,2006,《试论晚清时期袁世凯幕府的特色》,《安徽史学》第3期。

蒋金星、肖夫元,2005,《清代举子中式的平均年龄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科大卫,2009,《皇帝和祖宗———华南的国家与宗族》,卜永坚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孔飞力,2013,《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陈兼、陈之宏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李晚成,1988,《中国幕僚制度考论》,《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

李志茗,2008《传统与现代之问:晚清幕府制度之演进》,《学术月刊》第9期。

刘兆瑸,1979,《清代科举》,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欧阳跃峰,2011,《李鸿章幕府的形成及其主要特色》,《安徽史学》第3期。

钱穆,1977,《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钱穆,1996,《国史大纲》,北京:商务印书馆。

瞿同祖,2011,《清代地方政府》,范忠信、晏锋译,北京:法律出版社。

261

·论文·游幕:文人政治参与和清代官僚系统

尚小明,2005,《清代士人游幕表》,北京:中华书局。

沈云龙主编,1968,《近代中国史料业刊第二十七辑·入幕须知五种》,台北:文海出版社。

史松,2000,《清史编年·第四卷雍正朝》,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斯特雷耶,2011,《现代国家的起源》,华佳、王夏、宗福常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唐瑞裕,2001,《清代乾隆朝吏治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王尔敏,2008,《淮军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泉伟,2013,《论明代州县幕官的职权转变》,《史学月刊》第9期。

王炜编校,2010,《〈清实录〉科举史料汇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王文涛,2007,《师爷称谓演变与幕僚制度试论》,《浙江社会科学》第1期。

韦伯,2010,《中国的宗教》,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西嶋定生,2004,《中国古代帝国的形成与结构———二十等爵制研究》,武尚清译,北京:中华书局。

肖宗志,2007,《候补文官群体与晚清政治》,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岩井茂树,2011,《中国近代财政史研究》,付勇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张集馨,1981,《道咸宦海见闻录》,杜春和、张秀清点校,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

张仲礼,1992,《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赵鼎新,2011,《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形成》,夏江旗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郑观应,2013,《郑观应集·盛世危言(上)》,夏东元编,北京:中华书局。

郑天挺,1980,《清代的幕府》,《中国社会科学》第6期。

周保明,2009,《清代地方吏伇制度研究》,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Folsom,Kenneth E.1968.Friends,guests,and colleagues:the mu-fu system in the late Ch'ing period.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orter,Jonathan.1972.Tseng Kuo-fan's private bureaucracy.Berkeley: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作者单位:香港科技大学应用社会经济中心

责任编辑:艾云

361

later turn shows that his argument of the ethic foundation of the society has turned from the structural system to the ethic relation,and further to the level of the nature of mind(xin-xing).

Worries of the‘Outsiders’:Reflecting on Dong Shijin's Tactics onRural Construction

Qin Pengfei136……………………………………………………………………

Abstract:As a member of the rural construction school,Dong Shijin had an ambition of eliminating poverty and ignorance.Dong's view was typical in those days representing a path logical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old days.This path takes cooperation as an important method even though it perishes the importance of patriarchal clans and famil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in traditional society,and thus encounters the resistance of more,with stronger rural portraits in rural areas.Because the intellectuals,as Dong,occupied no significant positions at that time,the method never worked.On the contrary,new intellects,rural gentries and state power began to enter a complicated and ambiguous relation.Without the guarantee of national power,it is hard for the intellectuals,as outsiders,to execute the external constructing methods and sustain the rural construction.The problems in rural areas during that time still exist today,which makes Dong`s thoughts reasonable.

Private Advisors:The Intellectuals'Participation in Politics and Bureaucratic System in Qing Dynasty Chen Wei151……………………………………………………………

Abstract:There should be more attention on the question how the intellectuals had participated in politic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apability of the bureaucracy in Qing dynasty,in view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state.This article describes private advisors as a form for the intellectuals'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The author thinks private advisor a way for the intellectuals to participate in politics and argues that it helped a lot in cultivating the administrating capability of the Qing government.Nevertheless,all these efforts of administrating ability building failed in modernizing the bureaucratic system of Qing government or well controlling the local governments.On the contrary,the local governments grew fast with improved administrating ability through hiring private advisors,which resulted in challenging the central authority of the empire.

SURVEYREPORT

Penetration and Game:the Action Space of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Its Boundary in the Context of PowerRelease by Government Liang Chen164

……………………………

042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分) 1. 周公参酌股礼,制定了田制、官制、禄制、乐制、法制、谥制、谶服制、嫡长子继承制等,称为“周礼”,以此为后人所称道。这反映了西周( ) A.继承了商朝的礼乐制度 B.形成了完备的典章制度 C.建立了理性的礼制社会 D.完善了官僚行政体制 2.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它们(东西方民族)各自创造了一种国家制度,并分别成为后世的楷模。邦国和城邦,它们一个是帝制的渊薮,一个是民主制的源头,但都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邦国”指的是() A.郡县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3.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相互朝见成为邦交的主流。据统计,仅见于《春秋》《左传》的朝见就有101次(如下表)。由此可以推论 A.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B.变法运动促进相互朝见 C.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 D.远交近攻影响邦国外交 4. 战国时期,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不再以土地为标准,其俸禄和等级基本以粮食多少来划分,计量单位有石、盆、斗、斛等。如“官吏二千石者,(月各)百二十斛”。这反映出( ) A.农业发展迅猛 B.官吏待遇下降 C.郡县制形成 D.分封制崩溃 5. 西周时,周天子经常将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分发给各地诸侯。这样,周人使用的文字首先传播到了周的各诸侯国,不久便传到了楚或吴、越之地。这说明西周 A.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辖 B.天子与诸侯的臣属关系明确 C.为华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D.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比较频繁 6. 有学者说,“秦朝这一制度构成了严密的中央统治体系,开后世两千年中央官制之先河”。“这一制度”是指 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 C.御史制度 D.郡县制度 7. 历史学家钱穆认为:“秦汉以来的郡县制,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统一国,此项制度实贡献过其大之绩效。”郡县制能发挥这一作用,是因为它 A.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B.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C.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免 D.保证了官僚队伍的廉洁 8. 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但皇家“分王子弟,以为屏藩”的事实却一直延续到明清。

中国官僚政治的读书笔记

中国官僚政治的读书笔记 在读一本书时,我很喜欢对这本书成书的背景进行研究,并且对作者写作时的因源和 学术背景、以至于个人感情和身世也倍感兴趣,我觉得这对于书可以产生更加设身处地的 理解,也颇有自己写作的意淫感觉。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成书于1948年10月,作者将刊于《时与文》杂志的17篇专 论汇集成书,由上海时代文化出版社刊行。,王亚南是一位财经学者,因为李约瑟的关系,“误入”官僚政治的研究之中,作者最大的特色就是从历史和社会的角度加于阐述,同时 也比较分析了西方从领主经济到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中——对与官僚制的需求,从作者引 述资料可以发现——作者总体上还是一个社会经济史的专家,在分析西欧的官僚制度的发 展中——作者着重强调了商业流通经济的需要必然迫使打开政治上相互割据的局面,类似 于德国统一前一条通往法国的铁路在德意志境内就要换好些次货币和付好多次关税,经济 的独立就要求各官员是“各事其主”。但是国家统一的建立就要求,中央集权的发展,各 种官职是服从一种统一的规制。 在三国中,我最佩服的人是关羽,他不但武工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时,他 因带着二嫂,所以才假装投降。其实他还是一心想找到刘备,保护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 一匹“赤兔马”时,便立即骑着这匹“赤兔马”又去找刘备了。在山下遇见二嫂,他也不 忘把二嫂带回去,真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好汉。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 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 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他不但忠,而 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 书中作者竭力克制着情绪,不希望他对官僚主义的痛恨影响到客观的写作,可无意中 流露的言语深感作者的切肤之痛。王亚南对马克思思想的认识深度,超过了中国很多官方 学者,可以和王亚南相提并论的马克思思想的学者,应该还有彭迪先和沈志远,可惜他们 在1949年后,官方马克思主义的权威时代,并没有可称道的著述,反倒是的1949年前, 有着惊人深刻的论述。我在阅读此书时率先看了后面的《王亚南先生学术年表》和胡培兆 先生的《铲除官僚政治的理论利器》,我看出了一些问题,作者从1927年担任政治教员,当时所谓的政治教员中有70%时共产党员,这在我同时阅读的美国·陶涵先生《蒋介石与 现代中国》中有详细的介绍,此后大革命失败,作者逃亡日本,后接触《资本论》,此后20年的时间用于翻译《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经济专著,显然在当时中国环境中,难免对于国民政府时期的官僚政治存在很深的芥蒂。 散文有着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传统,散文的开始,始于文字记事。春秋时期的散文 代表作应为孔子依鲁史而修订的《春秋》,以及孔门子弟们编纂的《论语》等,此时的散 文仍有说教的文字,不过大多为先贤们的教诲之言。此时文字也极富文采。

官僚政治读书笔记

官僚政治读书笔记 【篇一:《中国官僚政治研究》读书笔记】 ` 笔者认为,可以将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1-5篇,主要是介绍了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特征;第二部分包括6-9篇,介绍了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发展的动力和维护其统治地位的工具;第三部分包括10、11、12三篇,主要是讲在古代官僚政治下,官民两个阶层的生活以及官僚政治对整个中国社会的影响;最后,作者论述了新旧官僚政治的推移与转化以及对官僚政治前途的预测。 第一部分 本部分第一篇对官僚政治进行了定义,作者认为官僚政治可以分为社会表现和技术表现,其社会体制上表现为,“官僚政治是政府权力全把握在官僚手中,官僚有权侵夺普通公民自由的那种政治制度”;其技术上表现为讲形式、打官腔,遇事但求形式上能交代,被动的刻板的应付,把责任向上或向下推诿,不负责任,不讲效率,假公济私等。他认为,官僚政治是专制政治的副产物和补充物。“在专制政治出现的瞬间,就必然会使政治权力把握在官僚手中,也就必然会相伴而带来官僚政治。” 为了与中国官僚政治相比较,作者在第二篇引出了西方国家的官僚政治,从世界经验来看,官僚政治是由封建社会转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历史阶段的产物。专制主义越长,官僚政治越长久,自由经济就越难发展。本篇中作者提到了英法、德俄、美国等大国,并提出“一切现代化了的国家,显然都经历过这种政治形态”(美国除外)。 至于社会经济基础,中国的专制官僚政体是随中国的封建的地主经济的产生而出现的,它主要是建立在封建的地主经济基础上的,“这种政治经济形态的配合,不但改变了中国封建性质,改变了中国官僚政治形态,且也改变了中国专制君主与官僚间,乃至官僚相互间的社会阶级利害关系”。 中国的官僚阶违既不代表贵族阶级利益,也不可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们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因为他们自己就是统治阶级。中国官僚政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官僚的任用,皇帝也要考虑权力的威胁又要真正的选出有才能的人,在近两千年的历史中,中国的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3.1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摘要 在历史上,封建官僚政治自秦以来直至蒋家王朝一直统治着中国,可以说是统治中国最久的政治制度,王亚南先生的《中国官僚政治研究》剖析了自秦以来直到蒋家王朝中国官僚政治的经济基础,刻画了中国官僚政治的种种劣迹、凶残、腐败的表象及其本质特征,“是批判官僚政治的锐利的理论武器”,并且被高度评价为“我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系统地剖析传统官僚政治”的书。细读完这本书后,如孙越生先生所言,读者感受到的是“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思想启蒙。 作者首先从“官僚政治”的概念入手,引入西方政治学著作,提出官僚政治可以从技术和社会两方面说,作为社会体制来说的官僚政治指的是它的社会方面,而“讲形势、打官腔、遇事但求形式上能交代,一味被动地刻板地应付,一味把责任向上或向下推诿”诸如此类的官僚作风则就是指它的技术方面了。并且王亚南先生指出了“技术性的官僚作风,不但可能在一切设官而治的社会存在,在政府机关存在,且可能在一切大规模机构,如教会、公司,乃至学校中存在,可是,真正的官僚政治,当做一个社会体制看的典型的官僚政治,却只允许在社会的某一历史阶段存在,就欧洲说,却只允许在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末,乃至十九世纪初的那一个历史阶段存在。”这样,在我们对“官僚政治”就有了比较准确的理解基础上,王亚南先生阐述在中国特定的背景下官僚政治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简言之,此种政治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因而是过渡性的政治;此种政治是与专制政治相伴而生的,因而是专制主义的产物;此种政治是在任何历史时代都能存在的,因而有技术面和社会面。 本书最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地方就在于以历史和经济分析为基础,对官僚政治之一官僚主义发展最成熟的形式本身的基本矛盾——官民对立关系作了慧眼独具的剖析,从而为探索克服官僚主义的根本克服方法提供了启示。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全书由十七篇各自独立而又连贯的文章组成,指出,中国专制官僚政治被当做是一种社会体制来看,是作为专制政体的一种配合物或者补充物而产生的,帝王绝对支配权以及以家长为中心的家族制、宗法制、教育思想活动归根到底都是“建立在全社会基本生产手段——土地的全面控制上,建立在由控制土地所勒取的农业剩余劳动或其他劳动生产物的占有上的”,所以说“中国的专制政体是随着中国的封建的地主经济的产生而出现的“,“是建立在那种经济基础上的“。“整个政治权力,结局也即是整个经济权力,如何分配于全体官僚之间始得保持全体官僚阶层内部的稳定,就成为官僚头目或最大地主们所苦心焦虑的问题了。” 各级官僚与皇帝是相互依存的,他们自己“就好像围绕在鲨鱼周围的小鱼,靠着鲨鱼的分泌物而生活一

人民版选修4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word学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一千秋功过秦始皇 [课前预习] 1. 年,秦军灭掉,实现了国家统一。 2.秦王统一全国后,自称,建立了以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 3.公元前209年,、起兵反秦,三年后秦朝。 [知识归纳] 1.秦王嬴政亲政的历史背景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商鞅变法秦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力迅速增强;(2)秦国不断扩张,成为当时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诸侯国;(3)嬴政采取果断措施,铲除了权臣,掌握了国家大权。 2.嬴政能够完成统一大业的主要原因:(1)客观上,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春秋战国时期长期战乱,给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灾难,人民非常渴望统一。(2)秦国具备了统一中国的实力。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诸侯国。(3)赢政平定权臣叛乱,掌握了国家大权。(4)赢政注重用人,采纳并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成功拆散了六国联盟,削弱了他们的实力。(5)赢政先后发动战争,灭掉了其他六国,实现了国家统一。 3.用图示法归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因:法家思想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分散的小农经济要求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维护国家统一,保证小农经济的正常发展。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建立郡县制度等,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过程及特征:赢政完成统一后,即着手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内容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中央制度、地方行政制度等方面。基本特征:皇帝独揽大权,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存在着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间的矛盾等;沿着地方向中央集权、中央向皇帝集权的轨迹运作。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与领土完整;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全国各地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消极作用:容易形成暴政和腐败现象;实行思想文化专制,摧残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4.秦始皇扩大和巩固统治的主要措施 扩大军事:北击匈奴,南平百越;修长城;凿灵渠 和政治:建立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残酷刑罚 巩固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建驰道;沉重赋役

中国古代政治史(一,早期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史 第一章,夏商周早期政治制度(贵族政治) 1.(2015·江苏单科)《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2.(2015·浙江文综)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3.(2015·上海单科)“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据此,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是( ) A.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B.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 C.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 D.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 4.(2014·全国卷Ⅱ)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5.(2012广东)“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 A.君主专制的削弱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的加强D.分封制的巩固 6.(2008广东)明初,朝臣建议建文帝削藩。随后,建文帝的叔叔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最后占领南京,夺取帝位。此事说明当时 A. 实行了内阁制 B. 设立了军机处 C. 实行了分封制 D. 郡县制受到挑战 7.(2011课标)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8.(2013课标I)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本资料由历史陈老师整理编写,If u love it, then stay; otherwise, get 1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逻辑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逻辑 1专制政治的逻辑 官僚政治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谈论官僚、批评官僚主义,但什么是官僚政治,也许很多人并不能给出一个清晰的定义。王亚南在《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书中将官僚政治阐释为:政府权力全把握于官僚手中,官僚有权侵夺普通公民的自由,官僚把政府措施看作为自己图谋利益的勾当。王亚南将官僚政治看成是专制政治的副产品和补充物,他认为只要专制主义不消除,官僚政治就不可能根除,官僚政治的顽疾是与专制政治分不开的。因此,要解答官僚政治的逻辑就必须理清专制政治的逻辑。 在王亚南看来,支撑专制政治延续的核心因素是内含于封建制度的生产关系,也即地主对农民剥削的生产关系,此种生产关系明显区别于具有离心力的领主经济。在领主经济中,领主对于其管辖范围内有无尚权力,立法、司法权皆由其行使,领主对其领域内的土地拥有所有权,领主只需向中央交纳一定的赋税。实际上,中央对领主的控制极其有限,领主实力的增强必然会削弱中央的权威。因此,在领主经济的情况下,专制主义体制很难建立起来。而在地主经济形态下则不同,地主的土地并非天然地属于自己,而是来自帝王授权,帝王集经济政治军事大权于一身,朕即国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因此,皇帝拥有无尚的富与尊荣,而分享其经济权力的地主就得仰起鼻息,而地主又通过对土地的次级占有拥有了剥削农民的资本。农民除向国家交纳赋税,还必须向地主交纳地租,导致农民受到双重剥削。 显然此种制度并不合理,但更需要思考的是:此制度何以能存续两千年而无根本性变革?生产关系虽是核心要素,但独从生产关系角度解释也并不能让人信服。既然有核心,那么也必然有非核心因素,否则,孤立的因素并不足以成就一个专制的系统维持数千年。在此,王亚南渐次提出了如下思考:第一,该如何使一般臣民,对专制君主乃至其他揽权人物,养成敬畏自卑的心习;对于其言行,无论合理与否,都得心悦诚服。第二,该如何使各方面部门的官僚势力,都在对专制君主向心的重点上保持一定的平衡。任一方面任一部门势力的突出,就将视为贾谊《治安策》中所谓大抵强者先反&&最强最先反的祸害。第三,该如何使全体人民,能安分守己、听天由命的接受官僚统治,并如何使人民中之优异分子或豪强分子,有机会有志望参加那种统治。对此疑问,本书从三方面给予了解答。 解答一曰:儒家思想。 在任何一个阶级社会里面,把握着社会物质基本生产手段的阶级,同时必定要占有或支配社会基本的精神生产手段。这已经很明显的表现为一个法则。社会基本的精神生产手段被把握着:第一,将可能使不合理的物质生产手段的占有逐渐取得合理依据;第二,将借此继续制造出或生产出维护那种占有的动力;第三,将用以缓和或团结同一支配阶级内部的分离力量。所以,就中国历代王朝统治的经历讲,它们对于精神生产手段的把握是否牢固,运用是否得宜,颇关乎着王朝命运的修短,虽然在实质上,它们的存废兴亡,根本的还是看它们对于物质的基本生产手段的把握方面是否发生了破绽或动摇。儒家思想能为封建的专制统治提供合理的辩护,能生产出专制统治所需要的顺从,主要是由于它所具有的先天优势决定的,最便于专制的儒术,或者当做一种专制官僚统治手段来看的儒术说。大体上,儒术具备三项可资利用的内容:天道观、大一统观、纲常教义。 就天道观来说,统治者无非是想借天之子的玄学使其身份神秘化,以维护统治的合法性。尽管此种观念在现代看来有些愚昧可笑,但相对于当时落后的社会生产和科技水平来说,此等玄学也相当具有迷惑性,至少对普通的老百姓而言,天子的身份是神秘的,是不容轻易侵犯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统治者维护其专制统治的要求。 大一统观的功用在于维护统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这是董仲舒所宣称的。当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自然会将四海统一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政治局面,以

政治生活知识结构

政治生活知识结构  总论  知 识 点 补 充 政治与经济关系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反作用于经济,政 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是为经济服务 的。 在阶级社会里,政治的实质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阶级性是政治的根本属性。 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政治的核心问题国家政权问题。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 政治生活知识结构  一、公民的政治生活  知 识 点 补 充 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 国 家 产生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直接原因: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本质 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人民民主 专政的社 会主义 国家 国家性质 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 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特点人民民主的广泛性(表现:民主主体和民主权利 的广泛)和真实性(表现:有制度、有法律、物 质保 障和人民利益日益充分实现上) 坚持人民 民主专政 (为什 么?如 何?) 必要 性、 重要 性 立国之本;国内外敌对势力敌对分子的存 在;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调动积极 性, 保障民主维持治安) 要求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依法治国,强化政府 服务职能,发展繁荣文化,改善民生构建

的 国 家和谐社会民主与 专政的关系辩证统一或对立统一对立:民主只适用于统治阶级内部。统一:民主 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民主内涵的理解——指在一定阶级范围内(不是 全民的),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民主是与专 制相对立的一种国家制度。(民主是相对的、具 体的,不是绝对的)。不能说任何国家都有民主 (民主制国家才有),但任何国家都有专政的职 能。专政主要依靠暴力实行的统治。 公民的 政治权利和义务 政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 举权 资格条件 18周岁;未剥夺政治权利 选(被)举对象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人大代表)地位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公民参与国家管 理的基础和标志政治自由 内容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地位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表现监督 权方式及对象批评、建议、检举、申诉、控告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意义端正服务态度,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 作效率,清正廉洁自律 政治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 和利益,遵守宪法和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 织。 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1 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指守法和司法上平等, 没有特权。立法上是不平等的),指平等享有权利与履 ②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统一,不可分,是相对应存在 的,有权必有义,不能只有其一) ③坚持个 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 直接选举(县或县级以下的选举)与间接选举 (县级以上的选举);等额选举与差额选举。

中国古代政治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政治: 一、早期政治制度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王位世袭制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两大矛盾:皇权—相权;中央—地方) 1、秦: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度: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度:丞相(辅佐政务)、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地方制度)郡县制度(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标志着由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2、汉: (中央官制)中外朝制度 (地方制度)郡国并行制度→推恩令→十三州刺史(监察地方,后发展为州牧,成为地方割据势力) (选官制度)察举制 3、隋唐: (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下设吏礼兵刑户工六部,用以执行 (地方制度)节度使,后发展成为地方割据势力 4、宋: (中央官制)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省(行政),枢密院(军事),三司(财政) (地方制度)文官制度,设通判监察地方官员 5、元: (中央官制)一省制:中书省 (地方制度)行省制度,设宣慰司 6、明: 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不复存在) 明成祖朱棣设内阁 7、清: 康熙设南书房 雍正设军机处(标志着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中国古代经济→农耕经济 一、农业 1、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耕作工具:铁犁牛耕,西汉→耦犁;隋唐→曲辕犁 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都江堰;三国的翻车;曹魏的筒车 2、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 3、土地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度→土地兼并 二、手工业 冶炼业、制瓷业、纺织业;青铜器,青花瓷,彩瓷

明中期之前,官营手工业占据着市场主导地位 三、商业 宋朝之前,坊市分离 宋朝,坊市界限被打破,出现了早市,夜市,草市,瓦舍勾栏明清: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四、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 闭关锁国和海禁 五、经济重心的南移 1、东汉末年 2、唐安史之乱之后 3、两宋年间 南宋,经济重心正式南移,南方成为国家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中国古代文化 一、思想 1、儒家思想 孔子:仁,礼 孟子:性善论,民贵君轻 荀子:性恶论 2、道家思想 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 庄子:逍遥,顺其自然 3、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读书笔记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读书笔记官僚政治的朝代特色、官僚本身及文化、制度的本质挖掘 姓名吴俊 指导老师华翔 专业名称外交学 学号xxxxxxxxxx 时间 2016年10月23日

本月阅读的是吴宗国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这本书是有很高的含金量的,对于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了解与感悟是有很大帮助的,开始的时候读起来有很多的专业的词汇,读起来是有些吃力,但是随着不断深入,这本书会给你带来不断的惊喜,一种突然觉悟的欣喜。另外这本书是由不同的学者写的,他们的笔锋都有着自己的特点,有的深入且高度凝练,有的简洁且深入生活及人物性格,对本书来说是一个巨大的丰富。总的来说,这本书始终围绕着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分析来展开的,在官僚政治的具体描述中有所取舍,并没有所有的构成因素进行阐述分析,主要是对于前后朝代的继承关系、制度变化与创新、突出的政治问题和特色的政治体制的深入分析,从前期的萌芽到后期的发展成熟以及变化淘汰都有很细致的描写,对于古代政治重要方面的整体把握是很大丰富作用。另外在具体阐述时还有总结性的语言出现,上下承接、史论结合,论述逻辑思路非常清晰。以及加入各朝的对比、制度沿革,能够让你快速领略古代官僚政治的起伏变化和发展趋势。这便是我读这本主观的一些感受。 在读完整本书之后,首先对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基本构成有了些了解,虽然书名是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但是官僚政治的各个要素是在相互交叉影响发展的,所以本书是官僚政治制度、官僚机构以及运行机制和官僚本身统一的一个整体。因此了解了基本构成是对官僚政治进行深入思考的基础。之后在本书思路的指引下有了些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整体发展变化趋势的认识,现在我对其做一简单的整理,叙述一下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发展的一些现象及本质问题。 在政治制度和官僚机构方面出现了这些现象:政治体制发展愈加完善和成熟,官制机构更加精细更加繁杂,行政理性化大大提高,分工更加明确;由临时设立的管制,随着使职体制的发展,使职化的趋势下促进了新的常规机构的出现,丰富了行政机构,为国家政治制度的创新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中央与地方的实力彼消此长,两者之间的矛盾贯穿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国家政权只到县一级成为常态,各朝遵守的规则,是由于统治者一直维护着乡社传统,用宗族、家族、血缘去自我团结维护基层社会,用社会的士族去控制基层平民,另外对于地方的高度控制,常常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再增设机构去控制地方,而增设机构往往演变成地方一级行政单位,还会出现重内轻外的现象,重京官轻地方官;唐宋以后体制重大变化是行政权的扩大和分化,中央决策、立法群体的扩大和决策立法的外廷化、制度化,国家对行政的监察也逐步加强,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中古时代帝国官僚政治体制逐渐由以皇帝个人为中心到以整个朝廷转变。在官僚机构运行机制方面:皇帝家务逐渐从国家政治行政事务中分离出来,并且走向制度化;国家行政和决策开始在一起,最后逐渐分离,行政机构和决策机构各司其职,制度化合理化运行;在行政与决策的分离想象下,政治中心从行政走向决策;在制度方面的成熟完善下,机构的运行之间发展向以分权制衡为原则;在官僚机构和机制运行中可以发现国家对地方和编户的控制,对国家机器的运转以及实行中央集权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我们会发现在国家政治的运转当中,非理性政治和变态政治,往往是由于皇权次生以及官僚之间的主属性和附属性所造成的。那么在最后看官僚本身:在官僚主体首

必修二政治生活知识结构图

《政治生活》知识结构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一、关于公民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2)公民依法享有……权利,履行……的义务. 3)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坚持国家利益个人利益集体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4)公民要依法有序的政治参与, 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5)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政治责任感,积极参与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二、关于政府: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决定了政府的性质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2)政府的职能是…. 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3).宗旨是…..原则是……. 4)政府要依法行政, 审慎用权,坚持科学、民主决策 5)自觉接受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切实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6),树立政府权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三、中国共产党 1、为什么? 1)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地位、指导思想(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执政理念。 3)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需要。 4)坚持这样做的意义,结合材料。(p63-64,三个只有才…) 2、怎么做?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始终保持性质,坚持宗旨)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提高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4)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5)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6)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单元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四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单元学案( 有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一、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1. 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的主要史实。 2. 简述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3. 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4. 感受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和雄心抱负。 5.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用人、纳谏、轻徭薄赋和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 6. 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7. 体会纳谏与用贤,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意义 8. 列举康熙帝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举措:平定三藩之乱和噶尔丹叛乱、抗击沙俄侵略和签订《尼布楚条约》、统一台湾。 9. 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10.强化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意识。 【考试说明】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二、教学过程 (一)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1.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的主要史实: (1)条件:①春秋战国历史发展的趋势;②商鞅变法后,秦国确立封建制度,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经济的发展为秦国统一天下提供了条件(奠定了基础)。③人民渴望统一。④秦王嬴政广泛吸引各国贤士,采取正确的统一方略。 (2)过程: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穷十年之功,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完成了统一。 2.简述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1)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①建立皇帝制度;②中央设三公九卿;③地方推行郡县制。 (2)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军事上:南征百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设郡县管辖,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 ②文化上: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通行全国。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 ③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 ——促进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1)是杰出的政治家 ①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全国,结束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有利于人 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完成大一统) ②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 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开创新制度) ③通过统一战争,北击匈奴,筑长城,南征百越,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 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形成多民族) (2)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为了稳固统治,他实行暴政:①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②制定了严刑酷法; ③大兴土木,徭役繁重。暴政导致秦很快灭亡。 ▲本课内容与必修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有较多的重迭,教学时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和贯通,以便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 (二)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 (1)政治:①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提高了效率,加强了君权;②重视法律,颁行《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③选贤任能,虚怀纳谏。促进了唐初 政治清明,为贞观之治的出现提供了政治基础。 (2)经济:强调“存百姓”的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继续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使唐初社会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 (3)文化: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 (4)民族关系: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①战而后和:唐太宗派李勣和李靖分别讨伐。 ②设置机构:在东突厥设置羁縻(mi)府州,以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官职 世袭。西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③册封首领:西北各族首领 请尊唐太宗为“天可汗”,他们的后嗣由唐朝册封。④和亲通婚:唐太宗派 文成公主入藏和亲。使统一多民族中国进入鼎盛时期。 ▲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有利于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民族融合; 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5)外交:采取对外开放的政策:①设立鸿胪寺,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②鼓

中国古代政治的三大传统:大一统 官僚与文治

中国古代政治的三大传统:大一统 官僚与文治 中国古代政治的三大传统:一是“大一统”的传统;二是官僚政治的传统;三是文治的传统。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极其深厚的政治传统。这些传统,无论是其精华,还是其糟粕,都是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无法回避,必须充分重视、认真研究的重大历史课题。中国近代政治,历时甚短,新传统尚未定型。而古代政治传统,则相对凝重,影响深远,其中,最值得研究的,主要有三。 一是“大一统”的传统。“大一统”观念源自先秦,本意是天下诸侯皆统属于天子,“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春秋公羊传注疏》卷1)此后,“大一统”成为中国源远流长的政治追求和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核心价值。在政治实践中,特别是明清两朝,它集中体现为三个方面的内容: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国家统一。 自秦朝以来,在中国社会治理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这与西方中世纪政治分裂、王权式微的状况截然不同。中央集权的重要特点是地方政府作为中央政府的下属机构,国家号令统一于中央,重要事务决定于中央。秦汉以降,尽管知识界关于“封建”制与“郡县”制孰优孰劣的讨论时有发生,但并未产生重要的实际政治影响,“不过迂儒之常谈”。“封建” 中央集权的核心是君主专制。秦汉以后,皇权集中成为中国政治的一大趋势。明代,“国家罢除丞相,设府、部、院、寺分理庶务,事权归于朝廷”,皇帝实现了对国家重要政治权力的垄断(傅恒等编:《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卷100)。到清代,皇权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君主独裁成为清朝的“祖制”、“家法”,神圣不可侵犯,即所谓“天下大事,皆朕一人独任”(康熙帝语,《清圣祖实录》卷144)。乾隆皇帝称:“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未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生死人者。盖与其权移于下而作威作福,肆行无忌,何若操之自上,而当宽而宽,当严而严。此朕所恪守前规,不敢稍懈者。”(王先谦:《乾隆朝东华录》卷28)秦汉至明清的中国政体,实质上是以专制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16世纪以后,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西方殖民势力的东来,“大一统”具有了新的时代意义。在这个时期,实现国家统一、抵御外来侵略成为明清两朝中央政府肩负的重要历史任务。在清代以前,统一问题,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和中原地区中央政府的关系问题长期没有解决。像北方游牧民族,自冒顿一统漠北,即在蒙古高原建立相对统一的政权组织,与中原地区相抗衡。在历史上,它往往凭借其强大的军事优势,攻掠骚扰,给中原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威胁。甚至汉朝文景之世,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读后感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读后感 这本书写于1948年,正是国共内战即将分出胜负,新中国即将成立的时候。在这样不平静的时代,王亚南先生沉下心来对中国官僚政治进行了思考。 王先生在自序中提到了对中国官僚政治的研究态度。官僚政治“在历史上已经引起了不少的流弊和祸害。过分渲染一种期待除去的东西的丑恶和过分渲染一种期待实现的东 西的美好,也许在宣传上是非常必要的,但同样会妨碍科学上的认识。……一切存在的东西,在它取得存在的一般社会条件还在发生作用的限内,我们是无法凭一己的好恶使它在历史上消失的。”这不仅是一种做学问的态度,也是一种科学的认识论。中国一向自由主义思想稀薄,近代以来在民族危机的压力下,救亡压倒启蒙,一切自由充分的讨论皆成奢望。直到今天,当代中国社会的种种热点、难点问题,反日、反腐败、国学热、道德沦丧等等,全社会都很关注,聚讼纷纭,但讨论既不自由开放,相关资料不公开,要获得充实全面的认识自然不容易,何况科学细致的调研也少,统计数据失真,有时还被利益集团控制,形成少数人的专制。由此不仅知识分子得不到思维能力的充分锻炼,民众也缺乏独立思想,人云亦云者多,且往往流于情绪,一旦形成舆论,极易出现多数人对少数人意见的压制,形成所谓“多数人的暴

政”。王先生理性的研究态度对学者是、对社会都是一笔不可忽视的宝贵财富。 王先生在书中对中国的官僚主义提出了以下看法: 首先是对官僚主义的定义、分类,并对世界各国的官僚政治作了简单评述。官僚政治是泊来的概念,“官僚政治一语,通常是应用在政府权力全把握于官僚手中,官僚有权侵夺普通公民自由的那种政治制度上。那种政治制度的性质,惯把行政当作例行公事处理,谈不到机动,遇事拖延不决,不重实验。在极端场合,官僚且会变成世袭阶级,把一切政治措施,作为自己图谋利益的勾当。” 其次,中国官僚政治的形成的经济社会基础在于封建地主经济。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级稳定性,思想上靠儒家宗法观念,经济上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通过保持农民的愚昧无知状态维持社会的稳定。由于工商业不发达,无法形成独立的市民社会阶层,社会不能通过生产力发展和生产方式改变推动变革运动。老百姓不是被逼得走投无路了不会反抗。由于封建社会的超级稳定,它只能革命,无法改良,所以每次社会变化,必定通过激烈的政权争夺才能成功。每次的朝代更换,只是换了一家的天下,社会并无本质的变化。只有外来的因素(鸦片战争)才能改变这种中国历史的惰性。 从西方历史发展来看,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后果,必将导致官僚政治逐渐收场。中国封建官僚政治之所以根深蒂固,在于几千年稳固的小农经济。近代以前的中国社会,是“空间的”,而非“时间的”,二千多年基本上处于一种停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单元核心考点突破 第0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解析版)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单元核心考点突破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 一、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1.统一六国 (1)条件:商鞅变法后,秦国确立封建制度,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为统一天下提供了条件;战国时代久经战乱的人民都渴望统一。 (2)过程: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大帝国,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2.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创立皇帝制,自称“始皇帝”。 (2)在中央建立起直属于皇帝的中央官僚体系——三公九卿制。 (3)在全国推行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 3.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1)文化上: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统一的字体,促进文化发展。 (2)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促进经济交流。 (3)交通上:统一车轨,修筑驰道,开凿灵渠,促进交通发展,巩固统一。 (4)军事上:征百越,击匈奴,修筑长城,奠定中国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格局。 4.(加试)秦始皇的功过 (1)功: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2)过:秦始皇暴政致亡。 ①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②无限制地使用民力、物力,征收大量赋税。③制定严酷的刑法,实施暴政导致秦速亡。 【拓展】如何理解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要求? 1.战国时期,出现了封建制度逐步代替奴隶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逐步取代分封制,政治经济统一取代诸侯战乱纷争的历史特征。正是这种历史条件和时代要求,为秦始皇提供了施展雄才大略的历史舞台和历史依据。 2.秦始皇顺应时代潮流,总结春秋战国以来的进步成果,进一步除旧布新,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确立了一整套先进的制度,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为此后2 000多年的中国历史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 3.秦王嬴政审时度势,锐意进取,善于用人,统一方略得当,策略灵活多变,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抓住有利时机,完成中国统一大业,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二、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1)历史:统一全国,吸取隋亡教训。 (2)制度:完善三省六部制,提高效率,强化君权。 (3)用人: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4)经济:休养生息,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篇一:中国传统官僚政治制度课程书目 中国传统官僚政治制度课程书目 【课程参考书目】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年。 李治安、杜家骥:《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 楼劲、刘光华:《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甘肃人民出版社,1992年。 【阅读参考书目】 周良宵:《皇帝与皇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徐连达、朱子彦:《中国皇帝制度》,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 刘泽华:《专制权力与中国社会》,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

年。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20xx年。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991年。 周良宵:《皇帝与皇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马克垚:《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学林出版社,1997年。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三联书店,2000年。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阎步克:《职位与品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xx年。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华书局,1963年。

第0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解析版)

【历史选修】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 一、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1.统一六国 (1)条件:商鞅变法后,秦国确立封建制度,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为统一天下提供了条件;战国时代久经战乱的人民都渴望统一。 (2)过程: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大帝国,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2.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创立皇帝制,自称“始皇帝”。 (2)在中央建立起直属于皇帝的中央官僚体系——三公九卿制。 (3)在全国推行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 3.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1)文化上: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统一的字体,促进文化发展。 (2)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促进经济交流。 (3)交通上:统一车轨,修筑驰道,开凿灵渠,促进交通发展,巩固统一。

(4)军事上:征百越,击匈奴,修筑长城,奠定中国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格局。 4.(加试)秦始皇的功过 (1)功: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2)过:秦始皇暴政致亡。 ①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②无限制地使用民力、物力,征收大量赋税。③制定严酷的刑法,实施暴政导致秦速亡。 【拓展】如何理解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要求? 1.战国时期,出现了封建制度逐步代替奴隶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逐步取代分封制,政治经济统一取代诸侯战乱纷争的历史特征。正是这种历史条件和时代要求,为秦始皇提供了施展雄才大略的历史舞台和历史依据。 2.秦始皇顺应时代潮流,总结春秋战国以来的进步成果,进一步除旧布新,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确立了一整套先进的制度,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为此后2 000多年的中国历史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 3.秦王嬴政审时度势,锐意进取,善于用人,统一方略得当,策略灵活多变,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抓住有利时机,完成中国统一大业,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二、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1)历史:统一全国,吸取隋亡教训。 (2)制度:完善三省六部制,提高效率,强化君权。 (3)用人: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4)经济:休养生息,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5)以民为本,慎用刑法:制定《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6)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2.“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 (1)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