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残留结石12例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残留结石12例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残留结石12例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残留结石12例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 电子版 ) 2011 年2月第 5 卷第1 期Chin Arch Gen Surg (Electronic Edition ),February 2011,Vol 5,No.1 随着微创外科的不断发展,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 已在广大基层医院得到 广泛应用。我院 2004 年 3 月至 2010 年 3 月共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1496 例,术后发现胆总管残留结石 12 例, 本文对这 12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报告如下。

一、 临床资料

12 例胆总管残留结石患者中男 5 例, 女 7 例, 年龄 35~76 岁, 平均 46 岁。均有右上腹或剑突下疼痛病 史, 术前 1 个月内有右上腹绞痛发作 3 例, 其中 1 例术前晚发作右上腹绞痛, 予以安定 10mg 及阿托品 0.5mg 肌注, 2h 后疼痛缓解, 其余病例术前 1 个月内均无胆绞痛发作, 所有患者肝功能均无直接胆红素升高, 1 例 转氨酶升高, B 超检查均为单纯胆囊结石, 未发现肝内胆管及胆总管结石, 9 例胆囊大小正常, 2 例胆囊增大, 约 9cm×5cm, 1 例胆囊缩小约 2.5cm×4cm。胆囊内均为多发性结石, 结石最小直径在 0.5cm 以下 7 例, 直 径为 0.6~0.9cm 者 5 例, 其中 3 例伴胆囊颈部结石嵌顿, 胆囊壁厚在 0.35cm 以下 8 例, 0.35~0.45cm 者 4 例, 胆总管直径在 0.8cm 以下 10 例, 胆总管直径在 0.9~1.0cm 者 2 例, 所有患者均未行 MRCP (magnetic res- onance cholangiopancreagraphy, MRCP) 检查。12 例患者均择期手术, 手术过程顺利, 无胆道损伤及出血, 术中 见胆囊颈部结石嵌顿伴胆囊张力增高 3 例, 胆囊管增粗 (0.4~0.6cm) 4 例, 胆总管直径在 0.9~1.0cm 者 2 例。 本组患者均于术后 3 天至 3 个月出现胆绞痛、 黄疸等不适症状。

诊断及处理: 10 例术后行 B 超检查发现胆总管结石伴扩张 (0.9~1.3cm) 3 例, 开腹行胆总管切开取石及 T 管引流术, 1 例转上级医院行开腹手术, 术中见胆总管直径在 1.0cm 以上, 结石大小在 0.5cm 以下, 其中 1 例为 1 枚, 其余为多枚; 另 6 例转上级医院行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 EST), 随访手术结果, 取出结石大小均在 0.6cm 以下, 2 例为单个, 其余为多个; 另 2 例术后反复行 B 超检 查, 未见结石, 胆总管亦未见扩张 (直径在 0.8cm 以下), 遂建议转上级医院行 MRCP 检查, 亦未发现结石及 胆总管扩张, 1 例怀疑胆管癌而行开腹胆道探查取出胆总管下端直径约 0.3cm 胆固醇结石 1 枚, 另 1 例术 后 3 天发生右上腹绞痛, B 超、 外院 MRCP 检查见胆总管扩张 (1.1cm), 未见结石, 经保守治疗腹痛缓解, 但 出院后 3 天再发右上腹疼痛, 伴黄疸, 查肝功能有胆红素和转氨酶升高, 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 再次行 MRCP 检查并行 EST 取出直径约 0.4cm 混合性结石 2 枚。

二、 结果

本组患者均获治愈, 7 例行 EST 治疗的患者中, 术后 2 例转氨酶升高, 予以护肝、 降酶等治疗, 1 个月后 肝功能恢复正常, 5 例开腹手术患者中 1 例并发切口感染, 予以换药 1 个月后治愈。所有病例随访 3 个月至 6 年, 无结石复发。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残留结石 12 例

洪永智贺学勤查超 【摘要】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残留结石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残留结石12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 例患者术前均

诊断为单纯胆囊结石, 胆囊内伴有多发性小结石, 均有右上腹或剑突下疼痛病史, 1 例转氨酶升高, 3 例

伴胆囊颈部结石嵌顿, 2 例胆总管增粗, 所有患者术前均未行 MRCP 检查。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因出

现不适症状发现胆总管结石, 其大小与胆囊内小结石相当, 其中 7 例在外院行内窥镜括约肌切开取石 术治愈, 5 例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 结论 详细复习病史资料, 及时补充检查, 正确的操作方法是预防此 并发症的关键, 治疗采用 EST 和再次开腹手术。 【关键词】 腹腔镜; 胆囊切除术; 胆总管; 残留结石

· 临床总结·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93.2011.01.012

作者单位: 246500安庆, 安徽省宿松县人民医院普外科

通信作者: 洪永智, Email: yongzhi.hong@https://www.doczj.com/doc/a26092903.html, ·45·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护理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5-09-16T10:11:46.797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1期作者:赵云 [导读] 黑龙江省北安管理局赵光农场医院 164021 在实施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过程中加强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可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 黑龙江省北安管理局赵光农场医院 164021 摘要:目的:分析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护理方法和护理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1月-2014年6月期间经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的84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42例)与对照组(4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一般性护理,试验组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感染、胆汁漏、出血、邻近器官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中仅出现一例较轻的出血和1例感染病例,无胆汁漏、邻近器官损伤等并发症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4.76%,对照组中有2例感染,4例出血,3例胆汁漏,1例邻近器官损伤,并发症发生率为23.81%,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实施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过程中加强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可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 关键词:腹腔镜;胆道镜;胆总管结石;护理方法;护理效果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效果,并降低了手术创伤,减轻了患者的痛苦。而由于手术的侵入性及患者体质原因等多方面因素,术后容易发生感染、出血等并发症,因此加强患者的护理非常重要[1]。为进一步分析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护理方法和护理效果,本文收集我院实施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的84例胆总管结石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实施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的84例胆总管结石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胰胆管造影术、B超检查和CT检查确诊,随机分为试验组(42例)与对照组(42例),试验组中男20例,女22例,年龄29岁-75岁,平均年龄(50.35±16.36)岁,其中有37例为胆囊结石性胆总管结石,另外5例为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合并急性胆管炎;对照组中男19例,女23例,年龄30岁-77岁,平均年龄(51.12±16.48)岁,其中有36例为胆囊结石性胆总管结石,另外6例为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合并急性胆管炎。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一般性护理,试验组加强围手术期护理,首先是在手术前加强患者的心理疏导,由于患者受到病情和手术的刺激,容易产生焦虑、烦躁等不良心理,并可能存在对手术期望值过大等心理,而术后恢复较慢,很容易引起患者不满;护理人员需积极主动与患者交流,为缓解讲解腹腔镜、胆道镜手术的特点和优势及病理特点等等,耐心的解答患者的疑问,提高患者对病情和治疗的认识,纠正不良心理和认知,根据实际情况对患者应用止痛剂等药物;并密切配合患者完善各种辅助检查,评估患者的体质状况,提高患者的心理、生理承受能力,确保手术顺利开展;按照规范做好备皮、皮试、配血等准备工作,尤其要做好肠道准备,叮嘱患者术前两天不可进食牛奶、豆类等产气食物,手术前一天可应用番泻叶冲水服,促进肠腔内积气及粪便排空,叮嘱患者保持良好的休息;其次是加强患者的术后护理,术后麻醉未清醒前让患者保持平卧位,并适当将头部偏向对侧,避免出现不适,患者清醒后改为半卧位,保持良好的引流和呼吸;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对患者进行低流量氧气吸入,避免高碳酸血症发生;护理人员应加强患者的病情观察,尤其是监测其切口恢复情况、引流情况、腹部症状和体征变化情况,做好感染、出血、腹漏、临近器官损伤等并发症的预防;并根据实际情况协助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加强对尿管、胃管、T管、腹腔引流管等各种管道的护理,防治管道堵塞、松动等意外情况,并详细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数量、性状,发现异常及时报告责任医师。 1.3效果判定标准 对两组患者的感染、胆汁漏、出血、邻近器官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情况[2]进行分析对比。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加以分析,使用χ2检验统计计数资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体情况见表1。 3 讨论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具有手术创伤小、下床活动早、组织损伤小、出血量低、恢复快、腹部无明显瘢痕等诸多优势而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由于手术操作的侵入性及患者体质原因等因素,加强患者的护理是保障手术顺利开展、提高手术效果和预后的关键[3-4]。通过本次研究可以看出,在实施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过程中加强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可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参考文献: [1]章华丽,董咏梅,张若.三镜联合治疗胆囊及胆总管结石并发症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1,18:1694-1696. [2]席玉琴.预见性护理在预防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术后并发症中的效果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3,03:240-242. [3]党新云.经皮经肝胆管内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及胆总管结石的护理干预[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13:1460-1461. [4]王桂杰,邢岩,纪秀杰,陈影.腹腔镜下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的护理[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10:154-155.

胆总管多发结石后残余结石的处置

胆总管多发结石后残余结石的处置 目的分析研究胆道手术以后胆总管残余结石的处置措施。方法抽取近年来在我院进行胆道手术以后出现胆总管残余结石的患者40例,其中包括有T管窦道纤维胆道镜取出结石以及采取EST(乳头括约肌切开取出结石),它们依次为23例、17例,取石手术失败和没有取石条件的患者全部再一次开腹治疗。结果乳头括约肌切开取出结石出现感染(胆道逆行)、急性胰腺炎,它们依次为1例、1例,没有经过临床手术治疗治愈。开腹手术取出结石患者手术以后出现感染的3例,没有1例患者出现并发症,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胆道手术以后胆总管残余结石大部分可以采取内镜取出结石方法,少数患者仍然需要采取开腹手术治疗。 标签:处置;结石;胆总管 现如今,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其中胆道临床手术可以取得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并被众多医院广泛应用,可是在胆道手术以后出现胆道残余结石,并且临床治疗相对困难,以及并发症较多,因此,应该应该引起相关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以及采取合理有效的处理措施。本文笔者抽取近年来在我院进行胆道手术以后出现胆总管残余结石的患者40例,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抽取2010年1月~2013年8月在我院进行胆道手术以后出现胆总管残余结石的患者40例,年龄为36~65岁,平均年龄为51.6岁。其中手术包括急诊和择期,它们依次为33例、7例。第一次手术方式包括有单纯胆囊切除、胆囊切除、胆囊切口取石以及T管引流手术,它们依次为15例、25例。前者在手术以后3d~6个月出现腹部疼痛、黄疸等相关症状然而再一次进行检查发生者6例。手术以后T管引流液体量每天在500ml以上的有17例,将T管夹闭以后发生腹部疼痛以及腹胀的有8例。通过造影术看见残余结石33例,当中1例在手术以后21d的时候T管脱落。手术以后造影出现漏诊,等到将T管拔除以后再一次发生腹部疼痛,再一次采取B超检查看见胆总管结石4例。 1.2方法采取纤维胆道镜经过T管窦道取出结石有23例,当中有1例手术失败,通过EST有17例,当中有2例手术失败。内镜取出结石失败的2例和没有内镜取出结石条件的有3例,全部采取再一次开腹手术治疗。在内镜取出结石失败的患者当中有1例是由于窦道弯曲过度,造成取出结石失败进而再一次进行手术,还有1例由于在手术的时候患者不合作,停止取出结石手术然而转为开腹手术。再一次手术方法包括有胆总管切开取出结石以及T管引流手术8例,取出结石以后采取胆管-空肠手术3例。3例取出结石以后采取十二指肠吻合手术。 2 结果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的护理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的护理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omy,LC)为各种良性胆囊病变需要行胆囊切除的首选术式,作为肝胆科护士除了熟悉LC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以及术前护理外,重点还有LC术后的护理。具体措施表现在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建立有效的应对措施 病人在全麻清醒后的短时间内有一种全身不适感和躁动。头晕。不配合护理等表现,要及时告诉本人和家属原因(因全麻后的反应及氧气管。腹腔引流管。心电监护仪的袖带。夹子和电极片等对身体的刺激)。以稳定病人的情绪,取得配合。 2.恶心呕吐的护理 术后病人应随时保持口腔清洁,防止呕吐物误入气管,应观察呕吐物的性质和量,分析呕吐发生的原因(是麻醉药物刺激呕吐中枢引起的呕吐有关,还是与剥离。切除胆囊对胃肠道产生刺激,干扰胃肠道功能有关)。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及时的处理。 3.保持呼吸道通畅 术后病人回病房后应去枕平卧8小时,头偏向一侧,2小时内病人不能睡觉,指导其家属翻身叩背,即使清除口腔分泌物,防止误吸。 4.肩背部酸痛 病人在改变体位或者平卧时酸痛加重,要向其做好解释工作,帮助更换舒适体位,按摩酸痛部位,告诉其1-3天后症状会消失。 5.血压升高的护理 术后病人血压升高应及时查明原因,对症排除情绪紧张,疼痛或排尿困难的因素,对于原发性高血压的病人术后应继续抗高血压治疗。以防血压持续升高引起钛夹脱落或腹腔内出血。 6.高碳酸血症和酸中毒的预防及护理 术后病人应持续低流量吸氧,以监测血氧饱和度,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6%以上,如值偏底,应检查病人皮肤温度是否过底。吸氧装置是否通畅。如因术中采用CO2气腹导致PaCO2过高引起昏迷,病人呼吸浅慢,心率增快等应静脉输入5%NaHCO3,纠正电解质平衡失调,增加氧分压,行高压氧疗法,以防严重后果产生。 7.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1)腹腔内出血 术后8小时内密切监测血压和脉搏变化,防止剧烈呕吐和咳嗽。若30分钟内引流量大于50ml,应警惕腹腔内出血,立即加快补液速度。出血量大于600ml时立即报告医师并协

胆囊并胆总管结石不同微创手术的疗效观察

胆囊并胆总管结石不同微创手术的疗效观察 微创外科在普通外科中得到了长足进展,胆囊并胆总管结石的外科治疗法也发生较大变化。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取石(EST)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和LC联合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CBDE)是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两种主要微创手术[1-2]。本研究对238例胆囊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别用上述EST+LC和LC+LCBDE进行治疗,观察不同微创手术的临床疗效,为胆囊并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21年1月~2021年5月诊治的238例胆囊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均经B超、CT等检查确诊。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ST+LC)组110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64例;年龄22~67岁,平均(50.2±9.6)岁,病程5个月~20年,平均(1 2.5±2.4)年;45例有有黄疸或黄疸病史,65例表現胆绞同或右上腹反复疼痛伴黄疸病史;(LC+LCBDE)组128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77例;年龄21~72岁,平均(50.0±10.2)岁,病程3个月~21年,平均(11.7±2.2)年;52例有黄疸或黄疸病史;76例表现胆绞同或右上腹反复疼痛伴黄疸病史。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差异无显著性,满足科研设计要求。 1.2方法 1.2.1 EST+LC组静脉全麻后行十二指肠造影检查,明确有无胆总管结石及其位置、数量和大小后,于胆总管11~12点方向处行EST,切口约10~25 mm,切开后行石网篮或取石球囊取石术;直径大于1.5 cm结石内镜下机械性碎石后清除,直径小于1.0 cm的结石用乳头气囊导管扩张术清除。检查结石清除完毕、无出血后取出十二指肠镜。对伴有胆管炎患者于EST后冲洗胆管,留置鼻胆管引流胆汁。病情平稳后2~5d行LC。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

301 第 30 卷第 3 期2012 年 6 月广东医学院学报 JOURNAL OF GUANGDONG MEDICAL COLLEGE V ol. 30 No. 3Jun. 2012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分析 陈 松,刘 琦,林 武,郑燕珩,熊大芾 (广东省珠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外科,广东珠海 519000) 收稿日期:2012-03-06;修订日期:2012-05-26作者简介:陈 松(1973-),男,学士,主治医师。 对于胆总管结石或合并胆囊结石的治疗,传统的手术方管,胆囊管远端上钛夹后暂不切断,牵拉显露胆总管显露肝式具有创伤大、治疗时间长、术后患者恢复时间长等缺点,十二指肠韧带,打开胆总管前腹膜,穿刺后证实为胆总管胆囊结石伴有胆总管结石对早期的腹腔镜技术来说是腹腔镜后,剪开胆总管前壁约1.0 c m,经剑突下戳孔,将纤维胆道胆囊切除术(LC)的禁忌证。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镜插入胆总管内,检查胆总管及肝内胆管,用取石篮取出结发展及纤维胆道镜技术的广泛应用,对胆管结石的治疗已不石。常规留置T 形管,经过右锁骨中线肋缘下穿刺引出固再局限于传统的开腹手术,而是逐渐发展为腹腔镜联合胆道定,腹腔镜下切胆囊,留置腹腔引流管,从腹部右腋前线穿[1] 镜、内镜等多种方案治疗。我院于2006年以来开展了腹腔刺孔拉出并固定。 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现将我院2006年12月至传统组:术前0.5~1 h 静脉滴注抗生素预防感染,腹部2010年12月收治78例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情况报道如下:常规备皮,采用气管内麻醉,取右上腹肋缘下斜切口,进腹后顺行或逆行切除胆囊,探查胆总管取尽结石后留置T 管,1 临床资料留置腹腔引流管。 1.1 一般资料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78例中男31例,女47例,年龄22~70岁;胆总管结石并和切口感染、胆漏、残余结石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胆囊结石48例,原发性胆总管结石30例。有腹痛、黄疸、发 1.4 统计学处理 22热或上腹部不适等病史者64例,经抗炎治疗好转后返院手术采用SPSS l3.0统计学软件进行t 检验和χ或校正χ检者(与最近一次炎症发作时间间隔6周以上)8例,无明确上述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症状而经体检时B 超或CT 发现者6例。所有病例均经B2 结果 超、CT 等检查明确胆总管扩张和胆总管结石,胆总管扩张直78例手术均获成功,无邻近器官损伤,无术中大出血及径为1.2~2.1cm ,既往均无上腹部手术史。死亡病例,所有患者均留置腹腔引流管及T 管。联合组38例1.2 手术分组 中有1例因炎症粘连严重中转开腹手术,故不在统计之列。78例根据手术方式分成两组:一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两组病例中出现切口感染6例,经切口清创换药后均可愈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 管引流术(传统组),共40例;合;发生胆汁漏2例,膈下脓肿1例,经腹腔引流及积极抗炎另一组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取石手术(联合组),共38例。支持治疗痊愈;胆道残石4例,术后6周经T 管瘘道胆道镜再两组的年龄、原发病、病情等无明显差别。次取石成功。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情况,联合组患者术后24~1.3 手术方法 联合组:术前准备同开腹手术,采用气管内全麻,体位48 h 均可恢复饮食,且进食后无腹胀、呃逆、腹痛等不适;及穿刺点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CO 气腹压为13~15 mm 而传统组术后进食时间均需48 h 后,有12例进食后有明显腹2胀、腹痛等不适。 Hg 。进腹后探查,解剖胆囊三角,处理胆囊动脉,游离胆囊 传统组术中出血量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比联合组多(P <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切口感染率也以传统组为高 (P <0.05),而两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别,见表1、2。 摘 要:目的 比较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6年12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7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对比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和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 78例手术均获成功,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组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较传统开腹手术组少[(40.3±10.9) mL vs (103.8±21.6) mL ,(8.0±2.2) d vs (12.1±2.3) d ,P <0.01],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8.1% vs 25.0%,P <0.05)。结论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创伤小,效果好,且安全可靠。 关键词:腹腔镜;胆道镜;胆总管结石 + 中图分类号:R 657.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4057(2012)03-0301-02DOI: 10.3969/j.issn.1005-4057.2012.03.027

胆总管结石ERCP内镜介入微创治疗

胆总管结石ERCP内镜介入微创治疗 胆总管结石ERCP内镜介入微创治疗一、临床表现: 典型的胆总管结石患者会有腹痛、寒战高热和黄疸(Charcot 三联征),严重者还可以有血压下降及神经精神症状(Reynolds 五联征);体检时可发现皮肤、巩膜黄染,右上腹压痛、反跳痛或肌紧张,有时可见Murphy征(+);在发作期间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少数患者始终没有症状。 二、实验室检查:发作期间可有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高;肝功能检查可见异常,如胆红素、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及血清转氨酶的不同程度的增高;有重症胆管炎的患者,电解质及肾功能指标可能异常;在静止期各项指标可以正常。 三、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检查:可显示肝内外胆管及胆囊的病变情况,是ERCP前不可缺少的一线影像学诊断手段;但经腹壁超声检查往往不能清晰的显示胆总管下段,诊断胆总管结石的假阴性率在30%以上,容易将胆管内气体误为结石,同时不能提示胆总管下段是否存在狭窄,因此,仅有超声检查结果尚不足以决定是否应该实施ERCP治疗,建议进一步接受其他影像学检查。 2、CT:诊断胆总管结石的特异性为84-100%,敏感性 65-93%;可作为二线影像学诊断手段,用于超声检查阴性的

患者,或需要进一步了解肝、胆、胰及其周围脏器情况的病例。 3、MRI/MRCP:断层MRI检查有与CT类似的敏感性和特异性;MRCP可更直观清晰的显示胆、胰管的病变,对 >=3mm的结石具有较高的诊断率。MRCP对于ERCP前判断病情、掌握适应症与禁忌症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4、超声内镜:诊断胆总管结石的敏感性84-100%,特异性96-100%,有与ERCP类似的诊断率,其对胆总管微小结石的诊断准确率较高,且相对安全,适合于尚未明确诊断的患者。 ERCP:诊断胆总管结石敏感性79-100%,特异性87-100%。有与ERCP具有一定的创伤性和风险,患者往往需要住院,费用较高,还需要承担操作失败及并发症的风险,因而原则上不建议实施单纯诊断性ERCP。 5、胆总管结石的诊断: 有可疑症状/体征的患者,通过一线、二线检查逐步确立诊断,进而制定治疗方案;怀疑胆管结石的病例建议采用创伤小且诊断率高的影像检查,如MRCP、超声内镜,不建议实施诊断性ERCP;如条件许可,建议ERCP前常规检查MRCP。 四、病例选择: ERCP不作为一线的诊断手段,应尽量避免单纯诊断性ERCP;临床怀疑有胆管结石、但无任何影像学证据者,应

经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方法及经验

经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方法及经验 摘要目的分析经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方法及经验。方法8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按照就诊顺序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施行常规开腹手术取石治疗,观察组患者施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取石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成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肝功能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成功率均为100.00%。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通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 d,两组患者总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酶(AST)以及谷丙转氨酶(AL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治疗胆总管结石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腹腔镜;胆总管;结石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method and experience of 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 for choledocholithiasis. Methods A total of 80 choledocholithiasis patients were divided by visiting order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with 4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outine laparotomy for lithotomy,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 + lithotomy. The operation condition in two groups was observed and comparison were made on adverse reactions,operation time,intraoperative bleeding volume,postoperative ventilation time,hospitalization time and liver function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operation in two groups all successfully completed,with success rate as 100.00%.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lower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adverse reactions tha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shorter operation time,postoperative ventilation time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than the control group,and less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volum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In postoperative 5 d,both groups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otal bilirubin (TBIL)and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and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levels (P>0.05). Conclusion 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 shows excellent treatment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choledocholithiasis. 【Key words】Laparoscopic;Common bile duct;Stones 隨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这就导致很多疾病的发病率逐渐提高,比如胆囊结石等,而其伴发症胆总管结石也逐年上升,发病率约占胆囊结石患者总数的10%~15%。结石是由诸多因素引起的胆汁理化性质及成分发生异常变化,致使胆固醇达到饱和状态,很容易发生沉淀结晶进而

胆总管结石有什么症状

胆总管结石有什么症状 一、胆总管结石概述 胆总管结石是指位于胆总管内的结石,多位于胆总管的中下段,但随着结石增多、增大和胆总管扩张、结石堆积或上下移动,常累及肝总管,故其含义实际上应包括肝总管在内的整个肝外胆管结石。 根据结石来源,胆总管结石可分为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和来自胆囊的继发性胆总管结石。原发性胆总管结石为原发性胆管结石的组成部分,它可在胆总管中形成,或原发于肝内胆管的结石下降落入胆总管。继发性胆总管结石是指原发于胆囊内的结石通过胆囊管下降到胆总管。 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变现及病情的轻、重、危,完全取决于结石阻塞时的程度和有无胆道感染。如果发作时阵发性上腹部绞痛,寒战发热和黄疸三者并存(夏科氏三联征),是结石阻塞继发胆道感染的典型表现。由于胆汁滞留,胆总管扩张,加之胆囊的收缩,胆总管的蠕动,可使结石移位或排除,一旦梗阻解除,胆汁不流通症状得以缓解,但如胆道感染严重,并发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时,病情发展迅速,近半数病人很快出现烦躁、谵语或嗜睡、昏迷以及血压下降和酸中毒等感染性休克表现,如不及时治疗,常在1~2日甚至数小时内因循环衰竭而死亡。 二、胆总管结石有什么症状 胆石所致的胆道阻塞通常是不完全和非持续性的,完全性阻塞毕竟属少见,故约20%患者可以不感右上腹绞痛,40%的患者虽有绞痛但无黄疸,其余患者则多数在腹痛发生后数小时至1~2天开始有黄疸,且持续数天后即可逐渐消退。如胆总管内结石不能排出至十二指肠,则腹痛势必再发,并可再度出现黄疸,且复发的次数往往愈趋频繁,程度亦多愈加严重;但也有病例在一次发作后相隔10余年不再复发,至下次发作时胆总管内之结石已大至l~2cm直径以上,或者发作时仅有轻微腹痛而不复出现黄疸者。 少数病例于某次发作后可致胆道完全阻塞,黄疸持续不见消退,颜色甚深呈黄绿色,皮肤瘙痒显著,粪便呈陶土色,且有明显消瘦现象,与胰头癌很难鉴别。此类患者胆道探查时往往可见巨大的结石嵌顿在壶腹部;或有多量之泥沙样结石壅塞在胆总管或肝管内。少数情况术中胆总管内见不到结石,其结石大多系胆管内压力过大而自行排入肠内或由于麻醉后括约肌松弛而有利于结石排出。然而,在结石移动的过程中,患者多有反复的胆绞痛发作史,发作时除阻塞外常并有胆道感染症状,胆囊不肿大,一般仍可与胰头部癌区别。 患者发作时多无腹肌强直,但上腹部或右上腹可有轻度触痛。肝脏肿大,质地坚实,稍有触痛,但一般胆囊则多不可扪及。脾脏有时也可肿大,多数患者黄疸明显,病容憔悴,神情抑郁,时有消瘦现象。有并发症时则有相应的体征如黄疸和休克征等。 三、治疗方法 (1)苗山胆石汤 西医手术治疗对身体伤害大,且不易根治;中医治疗虽有疗效,但局限型仍然较大,且见效较缓慢,苗医对胆总管结石有独到的见解,用苗药“苗山胆石汤”等治疗有起效快、功效强、安全无副作用、标本兼治等几大优势。 “苗山胆石汤”是江医师的祖传秘方,专门用于治疗胆总管结石,疗效显著。本方根据

胆总管结石

胆总管结石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胆总管结石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胆总管结石(ICD-10:K80.3/K80.5) 行胆总管内镜下取石术(ICD-9-CM-3:51.88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消化内镜学(第2版)》(科学出版社)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⒈胆绞痛、梗阻性黄疸、急性胆管炎(即Charcot三联征:腹痛、黄疸、发热)或胆源性胰腺炎。 ⒉辅助检查(超声、CT或MRCP)怀疑或提示胆总管结石。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消化内镜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消化内镜学(第2版)》(科学出版社)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急诊手术:急性胆管炎。 2.择期手术:患者本人有微创治疗意愿;生命体征稳定;无重要脏器衰竭表现;能耐受ERCP操作者。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⒈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80.3/K80.5胆总管结石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第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淀粉酶、血型、RH 因子、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腹部超声、心电图、胸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超声心动、腹部CT 、MRCP等。 (七)选择用药。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2.造影剂选择:碘过敏试验阴性者,选用泛影葡胺;碘过敏试验阳性者,选用有机碘造影剂。 (八)内镜治疗(即ERCP)日为入院第3-4天。 1.操作前应用静脉镇静药、解痉药及口咽部局部麻醉剂。 2.行无痛内镜时,术中需监测生命体征,术后要在内镜

腹腔镜胆道镜联合治疗胆总管结石

微创手术是本世纪外科医学领域热门话题之一。腹腔镜下联合胆道镜胆总管切开取石,并术后T管引流,是近年来刚刚开展起来的一项高难度腹腔镜手术。潍坊市中医院肝胆胰外科于2009年率先开展此手术,至目前为止,我院已成功实施此手术数百例,得到了广大患者及家属的好评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技术。特别是经胆囊管途径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具有痛苦小、损伤小、术后愈合快等优点,是腹腔镜手术理念的又一次更新,并可免去术后“T”管引流之苦,是一种目前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最理想的治疗手段。目前为止,潍坊地区仅潍坊市中医院肝胆胰外科可以开展此术式。该术式在国内仅有少数省级以上医院微创中心可以成功开展。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疗效确切、优点多,但操作复杂,脱颖而出的技术,需要有熟练的内镜操作技术,利于该技术的推广。此类手术的成功实施,标志着我院腹腔镜、胆道镜技术又上了一个新的层次,将会使更多的病人获益,最大限度的使病人得到微创治疗,达到快速康复的目的。该术式相比传统开放手术,其优势在于: 1、不开刀,腹部仅有四处0.5-1.0cm小戳孔。 2、经胆囊管途径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者术后仅留置腹腔引流管一根,术后3天拔除,无须留置T管。 3、住院时间缩短至7至10天,传统开放手术须14天左右。 4、取石彻底,镜下可清晰检查胆总管全程,确保无结石残

留,避免患者二次手术的痛苦。 2016年2月,67岁的患者周先生因反复右上腹疼痛不适10年,再发伴寒战高热7天入院。之前于当地医院就诊考虑肠梗阻、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等并给以保守治疗,入院给予相关检查发现患者胆总管明显扩张(2.0cm)并胆总管内大量结石、胆囊内无结石。患者既往30年前因胃穿孔型毕II式胃大部切除术。潍坊市中医院肝胆胰外科为周先生制定了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胆道镜探查取石+T管引流术完成手术取净结石。术中探查见腹腔广泛粘连,于胆总管内取出大量结石(如图),周先生术后康复快,2天即可恢复体力下床活动并行流质饮食,术后8天出院。术后疤痕微小,外观如常,生活自理,达到快速康复的目的。(如图) 潍坊市中医院肝胆胰外科学科带头人王京涛主任认为:好的技术,不仅为患者解除痛苦,也可以改变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让患者不出潍坊,亦可以享受国内一流水平的诊疗服务。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手术同意书

手术知情同意书 姓名:性别:年龄:岁住院号: 术前诊断: 拟行手术: 拟行麻醉: 手术时间: 根据患者病情,需要行手术治疗(探查),并将以下情况向病人及家属说明: 一、手术有生命危险。原因:1.病情严重;2.麻醉意外;3心脏骤停;4.呼吸停止; 5.出血难以控制;6药物过敏;7.难以预料的情况。 二、手术可能发生并发症。包括:1.偏瘫、截瘫、面瘫。2.神经损伤。3.严重出血。4.有关脏器损伤或切除的可能;5.其他并发症。 三、手术中止的可能。由于:1.病情突然恶化;2.病变无法切除(治疗)。3.估计不到的畸形;4.特殊情况。 四、实施该手术存在的风险及可能发生的意外和并发症:1.麻醉意外、心血管意外、心脏骤停、呼吸窘迫危及生命;2.术后腹腔感染,盆腔脓肿、髂窝脓肿。3.肝脏、胰腺、胃肠道损伤的可能。4.术后大出血、失血性休克,严重者死亡(门静脉等重要血管损伤)的可能,术后腹腔出血,可能需要行二次手术;5.切口感染、液化;6术后切口愈合延迟或裂开;7.术后肠粘连、肠梗阻的可能;8.术中胆道损伤,导致术后胆汁性腹膜炎,肝胆管狭窄、黄疸、胆管炎等,需要二次手术,9术后胆瘘、胰瘘、肠瘘发生的可能性.;10.术后肝肾功能衰竭、DIC、ARDS、等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可能11术后应激性溃疡,胆道出血的可能;12.术后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长期腹泻、疼痛症状不缓解)的可能;13.术中如探查发现胆总管扩张或结石,是否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或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但(费用另计);14.可能发生的其他情况。 五、其他可能发生的意外风险: 病人或亲属(法定负责人)理解上述说明,同意手术治疗(探查)如发生上述情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手术步骤及学习要点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手术步骤及学习体会 1、全麻成功后取平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接镜及安装好光源(术者左侧), 接好气腹(术者左侧),电钩线及吸引器(术者右侧),在脐下做一约1.5CM 弧形切口,布巾钳两把对称提取,用1CM戳卡进入腹腔(也可以气腹针 进入腹腔后注入气体压力至10-12MMHG后用戳卡进入),接气腹(压力 设在12MMHG),扶镜手将镜子用碘伏擦拭后进入戳卡内直到腹腔内,探查腹腔内脏器的情况,直视下在剑突下做一长约1.5CM横行切口(肝缘 韧带右侧左肝下缘),腹直肌旁正中做一长约1CM横行切口。 2、体位头高左倾位,术者左手持抓钳右手持电钩进入腹腔,扶镜手将胆囊放 在正中央,(解剖清晰无粘连)将电钩顶住胆囊向头侧,抓钳抓住胆囊壶 腹部(若一把不能抓住胆囊腹壶部就交替(分离钳也可以)直至胆囊壶腹部)视术中情况抓住胆囊展开胆囊三角(也不一定要抓住胆囊壶腹部), 左侧抓钳向头侧展开保持胆囊管与胆总管成垂直状态最好。 3、扶镜手在胆囊三角时期底座与肝脏平行,看外三角光源线向左边偏,看内 三角时向右边偏,术者在胆囊三角切缘的选择:第一、在肝十二指肠内右侧隐约可见胆总管,胆囊管也可隐约可见,在胆总管上1CM进行分离。 第二、在胆总管不可见的情况下根据肝门右切迹(内右肝管、右肝动脉及门静脉右支)上缘分离。第三、胆囊三角炎症较重时紧靠胆囊壶腹部进行分离,在分离出胆囊管后判断三管关系。 4、分离胆囊三角:(首先电凝、电切调好暂不知)将三角浆膜(初学者)纵 行切开小口,熟练时可直接用电钩烧断浆膜,电凝切断内外三角的浆膜(自觉内三角的浆膜更难切因为空间小、电钩向上难以控制,必须熟练操作),在分离三角电钩分离组织应少量且可以看到电钩,先分离疏松的组织,致密的组织应先将电钩偏向右侧进入组织后轻微上下分离再转向左侧轻微 上下分离(这样来可以更容易提取组织及避免损失后面的组织)向腹侧提取组织电钩离断,遇到条索状及上下有张力的东西一定要注意是否是血管及胆管应谨慎,因为胆管及血管变异很大,不需要特意寻找胆管及血管,逐步分离后自然而然的暴露了胆管及血管,在暴露胆囊管、胆总管及肝总管关系时就可以离断胆囊管(胆囊管向胆囊方向进入胆囊壶腹部可见象鼻征,再是胆囊管进入胆总管可见肝总管),胆囊动脉(有些有两支分前后 两支)切断应看到血管是往胆囊方向走。离断胆囊管在胆囊管靠近胆总管侧约0.5CM用HEMOLOCK夹夹闭,靠近胆囊也用HEMOLOCK夹夹闭,剪断胆囊管。离断胆囊管及胆囊动脉后胆囊抓钳抓住胆囊管上缘,用电钩靠近胆囊壁分离至胆囊浆膜反折处(自认为最好是用电钩分离因为有变异的血管及胆管经过) 5、剥离胆囊床:应在浆膜下间隙分离应为内无血管(开腹手术也是一样), 剥离时左手抓钳要有张力,保持足够的张力才更好的烧离,不好烧断一是没张力二是烧的位置不对三是胆囊炎症较重。有时在胆囊体中下部及胆囊浆膜反折处遇到迷走胆管(系机体发育过程中胆囊窝处肝组织萎缩后遗留下的肝外胆管是直接连接胆囊和肝内胆管的通道)预防迷走胆管(一、是紧贴着胆囊剥离宁伤胆勿伤肝,炎症较重时可以残留部分胆囊壁胆囊粘膜需切除二、剥离胆囊床应避免过多或过大组织电灼,创面应尽可能少电棒电灼三、用白纱布于胆囊床按压少许时间,以发现有无胆汁漏出)迷走胆

胆囊多发性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微创治疗方法

胆囊多发性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微创治疗方法 目的探讨胆囊多发性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微创治疗方法的选择,对比研究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腹腔镜胆囊切除(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EST+LC)。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采用手术治疗胆囊多发性结石并胆总管结石60例的临床资料,LCBDE组28例,EST+LC组32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胆总管直径和ASA评分差异无显著性。对比研究2种微创治疗方法的住院時间、住院费用和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无显著性差异[(9.1±3.6)d vs (10.0±3.5)d,t=-1.190,P=0.255]。LCBDE组住院费用低于EST+LC组。[(1.5±0.5)万元VS(2.1±0.6)万元,t=-5.069,P=0.000]。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和中转开腹率无显著差异[14.2%(4/28)VS15.6%(5/32),χ2=0.000,P=1.000]。结论LCBDE和EST+LC都是治疗胆囊多发性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有效,安全的微创治疗方法,LCBDE组患者的住院费用明显降低,两组之间的并发症无差异显著性。 标签:胆总管结石;胆囊多发性结石;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胆总管探查术;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随着腹腔镜技术和十二指肠镜技术在国内广泛开展,两种微创治疗方法: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 LCBDE)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 ,EST)+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正逐渐代替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治疗胆囊多发性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本文回顾性分析研究我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采用微创手术治疗方法治疗胆囊多发性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资料,对比研究2种微创治疗方法,探讨胆囊多发性结石并胆总管结石微创治疗方法的选择。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入院选择的标准:①术前行MRCP检查,明确患者诊断为胆囊多发性结石并胆总管结石。②术前MRCP检查胆总管直径≥10 mm,胆总管结石≤15 mm。排除标准:①急性重症胆管炎。②既往接受过上腹部开放手术的患者。③肝内胆管结石或胆管狭窄。根据患者的意愿随机分成LCBDE组和EST+LC 组。LCBDE组患者28例,EST+LC组患者为32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ASA评分,术前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胆总管直径和结石最大直径均无显著性差异,见表1。 1.2方法 1.2.1 LCBDE组患者均采用四孔法。先行LC后,然后小心分离胆总管前面腹膜,显露胆总管,用穿刺针回抽出胆汁证实为胆总管后,用电凝钩切开胆总管

胆总管结石诊疗常规

胆总管结石 概述、定义 胆总管结石是指位于胆总管内的结石,大多数位胆色素结石或以胆色素为主的混合结石,好发于胆总管下端。根据其来源可分为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和继发性胆总管结石。在胆管内形成的结石成为原发性胆囊结石,其形成与胆道感染、胆汁淤积、胆道蛔虫密切有关。胆管内结石来自胆囊者,称之为继发性胆管结石,以胆固醇结石多见。 病因 胆总管病因继发性胆总管结石原发于胆囊,在胆囊结石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的细小结石,通过胆囊管降入胆总管或胆囊管管径较为粗大,较大的结石也可先后进入胆总管。滞留在胆总管内的结石多数会引起各种凶险的病理损害,这实际上是胆囊结石病较严重的并发症。原发性胆总管结石是原发性胆管结石的组成部分,它可以原发于胆总管,也可以与肝内胆管结石同时发生,有时也可能由肝内胆管下降。单纯的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可以引起严重的胆道并发症,若与肝胆管结石合并存在,病理损害更加严重。 临床表现 胆总管结石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是胆总管梗阻和相伴发生的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在结石有效清除以前,症状反复发作。胆管梗阻是决定性的因素,病情的轻重,进展的急缓和梗阻的程度(是否完全)和持续的久暂,胆道感染的严重程度,肝脏损伤的程度和范围与是否有并发症等有密切关系。

胆总管结石最典型的临床表现是上腹绞痛和对穿性背痛,寒战、高热 和随后发生的黄疸三大组症状;若胆管下端梗阻完全,胆囊管通畅,胆囊壁尚未纤维化萎缩,表现右上腹有肿大压痛的囊性包块;肝脏呈对称性、弥漫性肿大、压痛;患者表现弛张性高热,肝细胞损害和胆汁淤滞的表现等一系列中毒性症状,总称为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若就诊较晚或未予及时有效解除梗阻,感染进一步加剧,全身毒血症和中毒性休克致重症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CST)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鉴别诊断: 1?传染性肝炎患者有传染的接触史,在出现腹痛和黄疸以前常有明显的先驱症状如全身乏力,食欲不振等,其腹痛为肝区的钝痛,多不放散,黄疸出现迅速而消退比较缓慢,程度深浅不定,范登白试验呈双相反应,本症患者起病初期即有体温升高,但白细胞之增减不定,而淋巴细胞常有增加,肝功能试验在病变初期即有明显减退,颇为突出。 2. 胆道蛔虫病患者年龄一般较轻,多在30岁以下,发病突然,绞痛剧烈,有阵发性加剧且有特殊钻顶感,发作时常伴有恶心呕吐,常可吐出蛔虫,黄疸一般多不明显,除非至病程之晚期,通常亦无寒战发热,腹肌强直和腹壁压痛也多不显著。 3. 胰头癌患者年龄一般较大,多在50岁以上,发病隐晦,往往先出现黄疸而后方伴有腹痛(以往无相似的腹痛黄疸史),黄疸属进行性,可发展至甚深程度而无波动表现,其粪便因缺乏胆汁呈灰白色后,将 始终为陶土状;尿中尿胆素原也常为阴性,因阻塞往往是完全性,腹痛不常有,有腹痛者多为上腹部的持续性隐痛,往往向后背牵涉,即使病程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的护理体会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技巧。方法:对302例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患者,从术后常规护理、饮食护理、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等方面进行探讨。结果:302例患者中术后出现恶心、呕吐33例,胆漏2人、术后出血3例,皮下气肿5例,手术切口感染2例,配合医生予对症治疗后患者病情好转,其余患者病情稳定顺利康复出院。结论: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得当的护理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患者康复时间的保障。 标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护理 中图分类号R735.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19-0109-02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是近年开展的微创手术,该术式具有创伤小,疼痛轻,对患者全身及腹腔局部干扰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和遗留瘢痕小等优点[1]。胆囊结石、胆囊息肉及慢性胆囊炎在未有禁忌证的情况下,均可以行该术式。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于临床,由于其相对开腹手术过程简单,创伤小,临床上容易忽视其并发症,但有文献报道LC的并发症高于常规开腹胆囊切除术,并发症发生率可高达5.6%~6%[2],而且一旦出现并发症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所以患者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有效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302例,均为2008-2011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其中男175例,女127例;年龄23~79岁;平均55.3岁。包括胆囊结石188例,胆囊息肉76例,慢性胆囊炎38例。住院时间4~8 d,平均4.9 d。 1.2手术方法 患者气管插管全麻状态下,建立人工气腹,采用“三孔法”将腹腔镜手术器械插入腹腔,暴露Calot三角分离出胆囊管及胆囊,夹闭胆囊及胆囊动脉后,在近胆囊处凝断胆囊管,检查胆囊管及胆囊动脉夹完全牢固后,用电钩剥离胆囊,胆囊床电凝止血,用取石网篮或碎石吸附器取出结石及胆囊。 2术后护理 2.1术后常规护理 本组患者均为气管插管全麻下手术,患者复苏前,要求去枕平卧,头侧一边,主要是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返流入气管。6 h改半卧位。常规监测血压、脉搏、心率、呼吸、体温、尿量、意识状态的变化。术后应给予持续吸氧3 L/min,以提高氧分压,促进CO2排出,减少患者出现皮下气肿可能[3]。 2.2饮食护理 患者术后禁食,肛门排气后可以进流质饮食。1~2 d后,如果恢复情况良好可以改为半流饮食。患者因为麻醉或手术创伤的因素会引起恶心、呕吐,轻者可以予以保守治疗,呕吐频繁者,给予甲氧氯普胺10 mg肌肉注射,做好心理疏导,采取适当体位,减轻呕吐带来的不适感[4]。恢复正常饮食后应避免油腻及辛辣食物。 2.3引流管护理 术后应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扭曲、受压等。引流管内血块堵塞或者局部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