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探讨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分型与治疗

探讨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分型与治疗

探讨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分型与治疗
探讨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分型与治疗

探讨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分型与治疗

目的:对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分型与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对40例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患者的临床分型及治疗方法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內侧型蝶骨嵴脑膜瘤患者经翼点入路或眶上翼点入路后均在显微镜下行手术切除,对于其中的22例Ⅰ型即颅前窝型患者全部切除;其中12例为Ⅱ型即颅中窝型患者,8例行全切术,2例行次全切术,2例行部分切除;其中6例为Ⅲ型即混合型患者,2例行次全切术,4例行大部分切除术。术后有3例患者有一过性偏瘫,在出院时均达到Ⅳ级肌力;2例患者有一过性动眼神经麻痹,无一例死亡。术后患者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颅前窝型肿瘤以全切除为主要手术方式,颅中窝和混合型肿瘤全切除率较低,因此全切除为主要手术方式,为减少肿瘤复发的机会,对有残余肿瘤的患者术后应行放疗。

标签: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分型;治疗

蝶骨嵴脑膜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发生在颅内的肿瘤之一,是起源于蝶骨大、小翼上的脑膜瘤,被认为是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之一[1]。近些年来,临床上根据脑膜与肿瘤的黏着部分将其分为内侧型(内1/3)或床突型、中1/3或小翼型、外侧型(外1/3)或大翼型。蝶骨嵴脑膜瘤的发生率较高,在颅内肿瘤的发生上居于第二位,约占颅内脑膜瘤的12%左右。目前,手术切除仍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之一,但鉴于其生长位置特殊,相应的手术难度及风险较大,但是不同类型的蝶骨嵴脑膜瘤选择的手术方法亦不相同。本文对40例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患者的临床分型、治疗方法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在手术入路的选择上应根据肿瘤的大小、附着点、肿瘤的生长方向、颈内动脉系可能的关系加以选择。本文选取的40例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患者的入路为翼点入路、扩大翼点入路等,对于侵入眼眶的肿瘤患者经眶外侧入路。

2 结果

3 讨论

蝶骨嵴脑膜瘤在临床上的划分标准不一致,主要分为内侧型和外侧型两种类型,且两种类型的蝶骨嵴脑膜瘤起源不同,内侧型是指起源于前床突和蝶骨小翼的内侧部分,分为三种类型,Ⅰ型是指起源于蓠廉突下方;Ⅱ型是指起源于前床突上方或侧方,肿瘤包绕颈内动脉及分支,但有蛛网膜相隔;Ⅲ型是指起源于视

蝶骨嵴脑膜瘤

蝶骨嵴脑膜瘤的手术治疗 1.生长方式 蝶骨嵴脑膜瘤是起源于蝶骨大,小翼上的脑膜瘤,占全部脑膜瘤的12-23%,国内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报道为10.66%,居颅内脑膜瘤的第3位[1]。传统的Cushing分类是根据肿瘤附着点位置,即内1/3(前床突型),中1/3(蝶骨小翼型),外1/3(蝶骨大翼型)。其中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位置深在,与颈内动脉,视神经,海绵窦等重要结构关系密切,根据它与前床突和颈内动脉池的关系,Al-Mefty提出肿瘤有三种生长方式[2],第1类位于前床突下方,比邻颈内动脉池,第2类位于前床突和颈内动脉池的上方和侧方,肿瘤包绕颈内动脉和分支,但有蛛网膜分隔,第3类起源于视神经孔,伸入视神经管内,与颈内动脉也有蛛网膜相隔。这种分类方法为外科手术提供了参考,既要保持颈内动脉的完整性,通畅性,又要尽可能切除肿瘤。 蝶骨嵴脑膜瘤呈膨胀性生长,病史很长,待病人出现症状时,肿瘤已比较巨大。根据肿瘤的大小,Richard[3] 将蝶骨嵴脑膜瘤分为三类:巨大型,直径》7cm;大型,直径在4.5-7.0cm;小型,直径《4.5cm。蝶骨嵴脑膜瘤可呈球形或扁平状,扁平形脑膜瘤常有骨质增厚,也可能广泛侵袭蝶骨嵴并扩展至颅外间隙,甚至会侵犯颞肌。中1/3的蝶骨嵴脑膜瘤有时会侵犯一侧的海绵窦,也可能会侵犯眼眶后下方的视神经管[2] ,这类肿瘤会表现出独有的临床特征。由于主要手术难点在于靠内侧者,临床上将分类方法简单分为内侧型和外侧型,“内侧型”指起源于前床突和邻近的蝶骨小翼内侧部分,亦可仅限于前床突者[4],前床突脑膜瘤也可归入“鞍上脑膜瘤”范畴。 2.血供 蝶骨嵴脑膜瘤的血液供应。按来源分Ⅳ型,Ⅰ型:单纯由颈外动脉供血,Ⅱ型:颈外和颈内动脉双重供血,但以颈外动脉为主,Ⅲ型:颈外和颈内动脉双重供血,以颈内动脉为主,Ⅳ型:单纯由颈内动脉供血。张伟[5]等报道了70例蝶骨嵴脑膜瘤,由颈外动脉供血的占24%,其中位于蝶骨嵴外1/3和中1/3的外侧型的占3/4,有颈外和颈内动脉双重供血的占总数的36%,其中外侧型占1/3,内侧型占68%。在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双重供血中,外侧型肿瘤多以颈外动脉系

脑膜瘤

脑膜瘤(meningioma),脑脊膜瘤;硬脑膜肉瘤;durosarcoma ,生长缓慢,病程较长,甚至可达10余年是颅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肿瘤往往长得很大,而临床症状(特别是颅内压增高症状)还不严重;脑膜瘤在儿童期极少见,仅占儿童期颅内肿瘤的0.4%~4.6%。 纠错编辑摘要 目录 ? 1 概述 ? 2 分类 ? 3 发病机制 ? 4 病因 ? 5 流行病学 ? 儿童脑膜瘤 X光图 脑膜瘤(meningioma),别名:硬脑脊膜肉瘤;脑脊膜瘤;硬脑膜肉瘤;durosarcoma ,生长缓慢,病程较长,甚至可达10余年,是颅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肿瘤往往长得很大,而临床症状(特别是颅内压增高症状)还不严重;脑膜瘤在儿童期极少见,仅占儿童期颅内肿瘤的0.4%~4.6%。 脑膜瘤(meningioma)来源于埋在上矢状窦两侧的蛛网膜绒毛的细胞(脑膜皮细胞),占颅内所有原发性肿瘤的20%左右。多为良性,生长缓慢,易于手术切除,此瘤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预后最好。好发部位为上矢状窦两侧、大脑镰、蝶状嵴、嗅沟、小脑桥脑角,枕大孔及脊髓的周围。肉眼观,为不规则性肿瘤,与硬膜紧密相连,陷入脑表面,但脑内浸润很少,肿块质实,灰白色,呈颗粒状,可见白色钙化砂粒,偶见出血。镜下特征性图像为脑膜皮细胞呈大小不等同心圆状漩涡状,其中央血管壁常有半透明变性,以至于钙化形成砂粒体。(脑膜细胞型或融合细胞型—瘤细胞还可为梭形,呈致密交织束结构,有的胞核可呈栅栏状排列,其间可见网状纤维或胶原纤维(漩涡细胞型),有时可见囊性变或向黄*色瘤细胞、骨、软骨细胞分化,但这些组织学类型却与预后无关。以上所述组织型的脑膜瘤生长缓慢,组织学上也为良性。与此相反,呈乳头状构造的脑膜瘤呈恶性经过。有时直接生成恶性脑膜瘤,此时细胞分裂像多,有的出现脑内浸润,有的形态上很象纤维肉瘤。[1]

脑肿瘤分类脑肿瘤分级

脑肿瘤分类\脑肿瘤分级 脑瘤分级、脑肿瘤分级 一.星形细胞肿瘤 1、弥漫性星形细胞瘤(Ⅱ)纤维型星形细胞瘤(Ⅱ)原浆型星形细胞瘤(Ⅱ)肥胖型星形细胞瘤(Ⅱ) 2、间变性星形细胞瘤(Ⅲ) 3、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Ⅳ)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瘤(Ⅳ)胶质肉瘤(Ⅳ) 4、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Ⅰ) 5、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Ⅱ) 6、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Ⅰ) 二.少突胶质细胞的肿瘤 1、少突胶质细胞瘤(Ⅱ) 2、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Ⅲ) 三.混合性胶质瘤 1、少突星形细胞瘤(Ⅱ) 2、间变性少突星形细胞瘤(Ⅲ) 四.室管膜肿瘤 1、室管膜瘤(Ⅱ)富细胞型(Ⅱ)乳头状型(Ⅱ)透明细胞型(Ⅱ)伸展细胞型(Ⅱ) 2、间变性室管膜瘤(Ⅲ) 3、粘液乳头状室管膜瘤(Ⅰ) 4、室管膜下瘤(Ⅰ) 五.脉络丛肿瘤 1、脉络丛乳头状瘤(Ⅰ) 2、脉络丛癌(Ⅲ) 六.不明起源的神经胶质肿瘤 1、星形母细胞瘤 2、大脑神经胶质瘤病(Ⅲ) 3、三脑室脊索瘤样胶质瘤(Ⅱ) 七.神经元和混合神经元-胶质肿瘤 1、神经节细胞瘤(Ⅰ) 2、小脑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Ⅰ) 3、促纤维增生性幼稚星形细胞瘤/神经节细胞胶质瘤(Ⅰ) 4、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Ⅰ) 5、神经节细胞胶质瘤(Ⅰ-Ⅱ) 6、间变性神经节细胞胶质瘤(Ⅲ) 7、中枢性神经细胞瘤(Ⅱ) 8、小脑脂肪神经细胞瘤(Ⅰ-Ⅱ) 9、终丝副神经节瘤(Ⅰ) 八.成神经细胞肿瘤 1、嗅神经母细胞瘤(感觉神经母细胞瘤) 2、嗅神经上皮瘤 3、肾上腺和交感神经系统神经母细胞瘤 九.松果体实质肿瘤 1、松果体细胞瘤(Ⅱ) 2、松果体母细胞瘤(Ⅳ) 3、中等分化的松果体实质肿瘤(Ⅲ)十.胚胎性肿瘤 1、髓上皮瘤(Ⅳ) 2、室管膜母细胞瘤(Ⅳ) 3、髓母细胞瘤(Ⅳ)促纤维增生型髓母细胞瘤(Ⅳ)大细胞型髓母细胞瘤(Ⅳ)髓母肌母细胞瘤(Ⅳ)黑色素型髓母细胞瘤(Ⅳ) 4、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Ⅳ)神经母细胞瘤(Ⅳ)神经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Ⅳ) 5、非典型性畸胎样/横纹肌样肿瘤(Ⅳ)

非典型脑膜瘤19例临床及病理分析

非典型脑膜瘤19例临床及病理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非典型脑膜瘤(WHO grade II)临床特征及病理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至2008年12月在宁波大学附属李惠利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并经病理确诊的的病例19例非典型脑膜瘤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病理表现为脑膜上皮型2例,纤维型6例,过渡型3例,血管瘤型3例,砂粒型与微囊型各1例,均按Simpson手术分级手术全切。结论:该病大部分临床症状不典型,主要靠病理切片明确诊断,术中尽量切除瘤体,术后可进行化疗。 【关键词】非典型脑膜瘤;临床;病理分析;治疗 非典型性脑膜瘤(atypical meningioma,AM)是介于良性脑膜瘤(benign meningioma,BM)和恶性脑膜瘤(m alignant meningioma,MM)之间的中间型肿瘤,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级为Ⅱ级,属于低恶性肿瘤[1]。临床表现与良性脑膜瘤类似,CT表现多样,确诊主要依赖病理诊断。现将本院2004年9月~2008年l2月收治的19例非典型脑膜瘤占收治脑膜瘤的9.04%(19/210):临床及病理资料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按照2000年WHO的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标准,自病理资料完整的脑膜瘤210例中筛选出AM19例,占同期手术治疗脑膜瘤的4.52%;本组男性9例,女性10例,年龄24~78岁,平均49.3岁。 1.2 临床表现:初发症状为头痛、恶心与视力模糊4倒,肢体抽搐3例,癫痫2例,病程14天~7年(平均5个月)。肿瘤最大径3~9(平均4.62)cm。 1.3 影像学检查:查到CT和(或)MRI资料者15例,主要部位:大脑半球凸面5例,大脑镰或矢状窦旁8例,鞍区2例。主要表现为:类圆形7例,分叶状6例,扁平状2例;密度或信号不均匀者12例,基本均匀者3例,其中囊性脑膜瘤8例;平扫边界清楚者l1例(只有3例周围有不完整的黑环征),不清楚者3例;重度脑水肿6例,中度4例,轻度或无明显水肿者5例;不均匀强化l0例,表现为不规则强化或环形强化;混合强化3例;无强化2例。 1.4 治疗及预后:参照Simpson和手术后CT复查结果。将手术治疗分级:I级肉眼全切肿瘤及其附着的硬脑膜;Ⅱ级肿瘤肉眼全切及可见扩展的瘤组织,瘤周脑膜烧灼;Ⅲ级肿瘤大部分切除或部分切除;Ⅳ级只作减压术和活检。Simpson手术级别Ⅰ级切除10例,SimpsonⅡ切除4例,SimpsonⅢ级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 2.病理资料 2.1 组织学检查:肿瘤与周围脑组织分界清楚。瘤细胞大小较为均匀,边界清楚。核位于中央,异型性不明显,无核仁或偶有细小核仁,无坏死。非典型性脑膜瘤

脑膜瘤患者护理查房

脑膜瘤术后护理查房 P1:脑组织灌注异常与颅内压增高有关 I1:动态监测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双瞳及神经系统症状。 I2:观察有无颅内压升高的变现。如:突然烦躁、呕吐、血压升高、脉搏慢而宏大等。 I3:遵医嘱按时应用脱水剂。 I4: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鼻导管给养3L/min。 I5:适当抬高床头15-20度角。 P2:头痛与手术有关。 I1:绝对卧床休息。 I2:按医嘱准时使用脱水剂。 I3:心理疏导。 I4:家属给予关怀与鼓励。 P3: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可能,与卧床有关。 I1:按时协助翻身、拍背、按摩受压骨凸处。 I2:做好基础护理。保持床单清洁、干燥。及时更换衣物。 I3:按摩及被动活动四肢。 P4:体液失衡的危险与应用脱水剂有关。 I1:定期检测电解质及血糖。 I2:医嘱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流质饮食加强营养。 I3:医嘱根据电解质结果静脉给予补液。 P5:潜在并发症:癫痫、脑水肿等。 I1:按时遵医嘱应用脱水剂,抗癫痫药物。 I2:绝对卧床休息,避免用力屏气,保持大便通畅。

I3:做好抢救准备工作。 P6:潜在并发症:感染的危险 I1:按时足量使用抗生素。监测体液,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室内定时消毒。I2:保持口腔清洁卫生,进食后漱口,限制探视人数。 I3:预防尿路感染,按时行会阴冲洗及膀胱冲洗,按时更换导尿袋及尿管。I4:保持伤口敷料的清洁干燥。按时更换敷料及创引管、引流袋 P7:舒适度的改变与安置各管道有关 I1:要善固定各管道。 I2:予患者讲解各管道安置的目的及必要性。 I3:心理疏导。 I4:保留尿管于术后第二天开始间歇式关闭引流管,锻炼膀胱功能。 P8:自理缺陷与卧床有关 I1:呼叫器、常用药品放在病人易取到的地方。 I2:提供适合病人就餐的体位。 I3:协助洗漱、更衣、床上擦浴。 I4:及时提供便器、协助做好便后清洁卫生。 P9:焦虑:与卧床、疾病有关 I1:给予讲解本疾病的相关知识,并告知脑膜瘤为良性肿瘤,以降低焦虑。 I2:给予心理疏导。 I3:家属陪伴左右,给予安慰及鼓励,增加疾病恢复的信心。 P10:知识的缺乏:与不了解疾病的有关知识有关 I1:向病人及家属介绍疾病的有关知识。 I2:讲解绝对卧床休息的重要性。 I3:讲解配合治疗、用药的注意事项和重要性。

恶性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及诊疗体会

恶性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及诊疗体会 目的探讨恶性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恶性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学特征及影像学特点。结果本组患者MRI、颅脑CT示肿瘤周围水肿较明显,大多呈现高密度或等密度块状影,大多可见坏死或囊变区域;肿瘤边界不清或边缘不规则,瘤组织呈现非均匀强化状态。17例初治者首选手术全切除治疗,7例复发者行γ刀治疗。术后其中14例行化疗,2例行放疗。随访7~70个月,完全缓解12例,部分缓解5例,无变化2例,进展3例,死亡2例。结论借助影像学检查有利于恶性脑膜瘤的诊断,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术后配合化疗、放疗。标签:恶性脑膜瘤;临床特点;手术切除 临床上通常认为脑膜瘤是一种良性肿瘤,但随着医学科技与诊断技术的发展,研究发现恶性脑膜瘤也是存在的。恶性脑膜瘤不仅具有良性脑膜瘤的临床表现,而且易转移、易复发、侵袭性强以及生长快等特征,这些也可以成为该肿瘤的临床病理诊断标准之一[1]。据既往文献报道记载,恶性脑膜瘤占颅内脑膜瘤的比例悬殊在1%~20%,平均达到2.9%。我院按照WHO在1990年制定的脑膜瘤三级分类标准,将2008年1月~2013年3月收治的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恶性脑膜瘤(排除脑膜肉瘤与不典型脑膜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恶性脑膜瘤的诊断。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我院2008年1月~2013年3月收治的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恶性脑膜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15~66岁,平均(48±6.3)岁;初发性17例,复发性7例;肿瘤最大径 2.3~11.5 cm,平均5.3 cm。单发20例,多发4例(各2个病灶)。发生部位为凸面8例,失状窦旁5例,桥小脑角4例,镰旁2例,蝶骨脊与中颅凹底各1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15例、癫痫3例、视力下降4例,其他症状依据肿瘤位置表现为肢体无力5例,耳鸣3例,平衡障碍4例,耳聋、头部肿块及言语不清各1例,部分患者存在两种或以上症状。从发病到住院时间6 d~3年,平均4.7个月。 1.2方法本组17例初治者首选手术全切除治疗,7例复发者行γ刀治疗。术后其中14例行化疗,2例行放疗。手术中将肿瘤尽量切除,同时将受累的硬膜与颅骨一并切除,并进行一定的修补。由于肿瘤边界相对比较清晰,大部分患者可以行全切除手术。 2结果 本组患者MRI、颅脑CT示肿瘤周围水肿较明显,大多呈现高密度或等密度块状影,大多可见坏死或囊变区域;肿瘤边界不清或边缘不规则,瘤组织呈现非均匀强化状态。术中显示肿瘤颜色为暗红色,质地柔软,血供丰富。其中脑组织界限清晰、肉眼可见包膜者8例,肿瘤呈分叶状者4例,侵犯颅骨者5例,侵犯硬膜者5例。随访7~70个月,完全缓解12例,部分缓解5例,无变化2例,

蝶骨嵴脑膜瘤眼部病变

1 概述: 脑膜瘤是颅内常见的肿瘤,仅次于胶质瘤而占第2位,约占全部肿瘤的1/4。脑膜瘤主要发生于蛛网膜的内皮细胞,所以它可以发生于除脑实质以外颅内的任何部位。大脑镰旁、矢状窦旁及大脑凸面发生率高,其次为蝶骨嵴、鞍结节、鞍旁、溴沟、小脑幕及小脑桥脑角等处。其中蝶骨嵴、鞍结节和鞍旁脑膜瘤可侵犯眼眶视神经和脑神经引起一系列的眼眶病变鶒蝶骨区是肿瘤健康搜索的好发部位之一,由于解剖学的关系,也是侵犯眼眶最常见的颅内肿瘤。蝶骨脑膜瘤按发生的部位可分为蝶骨大翼肿瘤、蝶骨嵴外侧肿瘤和蝶骨嵴内侧肿瘤。发生在这些部位脑膜瘤发展规律和临床表现均有明显区别。 眼眶与前颅凹和中颅凹邻近,其间仅有眶顶相隔,眼眶又通过视神经孔和眶上裂与中颅凹相沟通,故邻近眼眶的颅内一些肿瘤可通过视神经孔和眶上裂或直接破坏眶顶而侵犯眼眶。如蝶骨嵴的脑膜瘤、额叶的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垂体窝的垂体肿瘤、斜坡和蝶枕区的脊索瘤都可通过不同途径侵袭眼眶,引起不同的眼眶病变。 2 流行病学: 脑膜瘤好发年龄为25~50岁,女性多于男性。脑膜瘤大多数为良性,发展缓慢。儿童脑膜瘤侵袭性强恶性脑膜瘤极为罕见。 病因: 目前尚不清楚。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明了。 3 临床表现: 与眼眶有关的脑膜瘤因发生部位不同,故临床表现各异。发生于蝶骨嵴内侧的脑膜瘤较少见早期经过眶上裂或沿视神经鞘蔓延至眼眶。由于肿瘤邻近视神经管和眶上裂,早期出现视力减退、眼球运动神经麻痹和眼球突出,造成眶上裂综合征。Henderson统计发生不同部位的蝶骨脑膜瘤患者,有88%出现眼球突出,47%出现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肿瘤可致眶尖部骨质增生,加之肿瘤向前蔓延,阻塞视网膜中央静脉,发生视神经睫状静脉,视网膜血液经脉络膜引流排出。Frison等称视神经睫状静脉视力下降和慢性视盘水肿性萎缩是颅-眶脑膜瘤鶒的三联征 1.蝶骨嵴内1/3脑膜瘤因肿瘤附着于病侧的前床突,在视神经、视交叉、眶上裂及海绵窦附近,肿瘤在发展过程中对以上结构造成压迫,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早期患者出现头痛,视野缺损,鼻侧偏盲,中心暗点扩大,视力下降等。继后出现眶上裂综合征(superior orbital fissure syndrome)而到眼科就诊,发现患者病侧眼睑结膜肿胀上睑下垂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眼球活动障碍,眼球突出。有的患者出现福斯特-肯尼迪综合征(Foster Kennedy syndrome)健康搜索,肿瘤压迫同侧视神经引起萎缩,由于颅内压升高造成对侧视盘水肿部分病人出现嗅觉丧失,少数患者出现肢体偏瘫等

脑膜瘤临床

脑膜瘤临床篇(一):脑膜瘤 脑膜瘤 词条已锁定 脑膜瘤(Meningiomas)是起源于脑膜及脑膜间隙的衍生物,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12%,居第2位,女性男性为21,发病高峰年龄在45岁,儿童少见。许多无症状脑膜瘤多为偶然发现。多发脑膜瘤偶尔可见,文献中有家族史的报告。50%位于矢状窦旁,另大脑凸面,大脑镰旁者多见,其次为蝶骨嵴、鞍结节、嗅沟、小脑桥脑角与小脑幕等部位,生长在脑室内者很少,也可见于硬膜外。其它部位偶见。 快速导航 科普视频 目录 1疾病分类 一般部位脑膜瘤 颅底部脑膜瘤 脑膜肉瘤 恶性脑膜瘤 2发病原因 3病理生理 4临床表现 5诊断及鉴别诊断 头颅CT扫描 磁共振扫描 脑血管造影

6疾病治疗 手术切除 放射治疗 其他治疗 7疾病预后 8科普视频 1 疾病分类 一般部位脑膜瘤 大脑凸面脑膜瘤失状窦旁脑膜瘤镰旁脑膜瘤脑室内脑膜瘤多发脑膜瘤 颅底部脑膜瘤 蝶骨嵴脑膜瘤鞍结节脑膜瘤嗅沟脑膜瘤中颅窝脑膜瘤桥小脑角脑膜瘤小脑幕脑膜瘤岩骨-斜坡脑膜瘤枕骨大孔脑膜瘤海绵窦脑膜瘤眼眶及颅眶沟通脑膜瘤 脑膜肉瘤 恶性脑膜瘤 2 发病原因 脑膜瘤的发生可能与一定的内环境改变和基因变异有关,并非单一因素造成,可能与颅脑外伤,放射性照射、病毒感染以及合并双侧听神经瘤等因素有关。通常认为蛛网膜细胞的分裂速度是很慢的,上诉因素加速了细胞的分裂速度,可能是导致细胞变性的早期重要阶段。 3 病理生理 脑膜瘤呈球形生长,与脑组织边界清楚,常见的脑膜瘤有以下各型内皮型成纤维型砂粒型血管型混合型(移行型)恶性脑膜瘤脑膜肉瘤

4 临床表现 脑膜瘤属于良性肿瘤,生长慢,病程长。因肿瘤呈膨胀性生长,病人往往以头疼和癫痫为首发症状。根据肿瘤位置不同,还可以出现视力、视野、嗅觉或听觉障碍及肢体运动障碍等。在老年人,尤以癫痫发作为首发症状多见。颅压增高症状多不明显,尤其在高龄病人。在CT检查日益普及的情况下,许多患者仅有轻微头痛,甚至经CT扫描偶然发现为脑膜瘤。因肿瘤生长缓慢,所以肿瘤往往长的很大,而临床症状还不严重。临近颅骨的脑膜瘤常可造成骨质的变化。 5 诊断及鉴别诊断 头颅CT扫描 典型的脑膜瘤,在未增强的CT扫描中,呈现孤立的等密度或高密度占位病变。其基底较宽,密度均匀一致,边缘清晰,瘤内可见钙化。增强后可见肿瘤明显增强,可见脑膜尾征。 磁共振扫描 对于同一病人,最好同时进行CT和MRI的对比分析,方可得到较正确的定性诊断。 脑血管造影 各种类型的脑膜瘤都是富于血管结构的,DSA和超选择血管造影,对证实肿瘤血管结构,肿瘤富于血管程度,主要脑血管的移位,以及肿瘤与大的硬膜窦的关系,窦的开放程度都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详细资料。同时造影技术也为术前栓塞供应动脉,减少术中出血提供了帮助。 6 疾病治疗 手术切除 手术切除脑膜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随着显微手术技术的发展,脑膜瘤的手术效果不断提高,使大多数病人得以治愈。 放射治疗 良性脑膜瘤全切效果极佳,但因其生长位置,约有17%~50%的脑膜瘤做不到全切,另外还有少数恶性脑膜瘤也无法全切。上述两种情况需在手术切除后放疗。恶性脑膜瘤和血管外皮型脑膜瘤对放疗敏感,效果是肯定的。而一般良性肿瘤的放疗是否有效仍有不同意见。 [1]

非典型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

非典型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 目的研究非典型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方法从2012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非典型性脑膜瘤患者病历中选出61例,对患者病历进行研究,记录患者临床症状特点,并分析其影像学检查结果,所有患者均采用外科手术疗法,整理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患者病灶多位于凸面、大脑镰旁,临床表现主要以头晕、头痛、四肢乏力等为主,少部分患者出现记忆力减退、视力模糊以及语言障碍等。在CT检查下患者肿瘤形状无规则性,内部回声具有不均匀加强情况,在肿瘤周围的脑组织出现明显水肿;在磁共振检查下T1WI信号为低混、T2WI为高混,肿瘤边界模糊不清。利用手术治疗后1年内复发率为19.67%(12/61),2年内复发率为37.70%(23/61),两年内死亡率为3.28%(2/61)。结论非典型性脑膜瘤患者术后容易复发,且临床检查无明显特异性,因此需要提高对该类病症的重视程度。 标签:非典型脑膜瘤;临床特点;治疗策略;效果 非典型性脑膜瘤的临床发生率较低,其主要是脑膜瘤当中少部分具有侵袭性的病症,同时该类患者的复发率较高。根据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脑膜瘤判断标准显示,非典型性脑膜瘤属于Ⅱ级脑膜瘤范畴[1]。本文即是对非典型性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进行研究,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是从2012年1月~2015年12月选出的61例非典型性脑膜瘤患者,其中男性33例,女性28例,患者的年龄48~83岁,平均年龄为(51.82±3.26)岁,患者的病程1~3年,平均病程为(1.33±0.15)年。 1.2方法对61例患者的病历数据进行回顾性的分析,针对患者的病灶部位、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效果等进行整理。本次研究中61例患者均采用外科手术切除治疗方法,具体如下: 进入脑硬膜内的位置是在海绵窦、蝶骨棘部位,选择以翼点入路的方式,经该部位从桥小脑角区,通过乙状窦后侧进入脑硬膜。如患者肿瘤部位在嗅沟、侧脑室三角区等特殊部位,则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瓣状开颅处理。在手术解剖后可见患者非典型脑膜瘤质地柔软,并且表面呈鱼肉状特性,在肿瘤内血管已经建立,并有丰富的血液流通,患者肿瘤与周围组织间的边界已经模糊不清,患者肿瘤已经开始侵犯脑组织硬膜,少部分则侵入到颅骨内,导致颅骨严重受损。根据患者肿瘤实际大小和位置进行切除(需按照Simpson分级法)[2]。在切除肿瘤是要尽量保留脑组织,切除边缘超过肿瘤边界1 cm左右即可,以免对患者脑部神经造成较大的损伤。手术中切除采用的是γ刀,在切除过程中即同步凝血处理,并预防脑脊液外漏问题。如患者本身具有脑积水症状,还需要同期开展去骨瓣减压术治疗。手术结束后逐层缝合颅骨和头皮,并为患者采取常规抗生素治疗。无菌敷贴和辅料需要更换2次/d,有效保证患者手术切口周围皮肤干燥[3]。

脑膜瘤不一定都那么典型-看看这15种脑膜瘤您会受益匪浅

脑膜瘤不一定都那么典型,看看这15种脑膜瘤您会受益匪 浅 ※※打造影像人自己的医学影像平台※※◎让学习成 为一种习惯◎让知识成为一种内涵◎让专业成为一种交流 ◎让我们成为一世朋友※※※※※※※※※※※※※※※ ※※※※※※01纤维型(成纤维型)脑膜瘤影像学特点: T2WI示肿瘤中央呈极低信号,增强扫描轻度强化,周边呈等信号,明显强化;CT表现为中心更高密度。 02 脑膜皮型(内皮型)脑膜瘤 最多见的一种类型,常表现为:信号均匀,无明显坏死囊变,增强扫描后均匀强化,除肿瘤位于静脉窦旁外均很少出现瘤周水肿(静脉窦旁任何类型的脑膜瘤由于其压迫静脉窦而致回流障碍均可引起肿瘤周围水肿) 03过渡型脑膜瘤是常见的一个病理亚型,属于WHO I 级肿瘤,常见于40-60岁中老年人,具有内皮细胞型和纤维型间过度的特点。组织学基本成分由脑膜细胞、纤维母细胞、过渡型细胞、血管、砂粒体组成。常单发,血供丰富,膨胀生长。04沙粒型脑膜瘤砂粒体型脑膜瘤的特征是在肿瘤中形成许多矿物质化的同心圆结构和砂粒小体。其形成机理可能为:瘤细胞质膜芽生并分离出许多小泡于细胞外,小泡内含有高水平的碱性磷酸酶被释放出来,和细胞无结构的

蛋白多糖颗粒基质以及大量间质内原纤维、胶原纤维相结合,经过矿化作用,羟磷灰石结晶逐渐沉淀,初期散在于原纤维和胶原纤维之间,继之融合成较大的颗粒及团块。05血管瘤型脑膜瘤 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显著强化(主要由于其血管丰富且扩张,水分含量高以及肿瘤细胞丰富)。06微囊型脑膜瘤其组织病理学主要特点为:瘤细胞多为合体状或纤维型, 胞浆突较长且呈旋涡状排列, 彼此间构成大量的微囊腔, 肿瘤间质易发生血管透明变性、胶质增生、脂肪退变、砂粒样钙化、坏死、出血及较大囊腔形成等特点。MRI 特点为平扫呈不均匀长T 1 长T2 异常信号, 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或蜂窝状强化07分泌型脑膜瘤一种少见的脑膜瘤亚型,占所有脑膜瘤1% ~ 4. 4% 。大多数SM好发于颅底,尤其是岩斜区和蝶骨翼。MRI 表现为T2WI 呈稍高信号,T1WI 呈稍低信号,明显增强而均匀强化; 部分病例可见明显的瘤周水肿。 08富淋巴-浆细胞型脑膜瘤以脑膜上皮细胞增生伴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为特点,WHOⅠ级;主要见于青壮年,具有脑膜瘤的一般影像学特点,常呈圆形或类圆形,境界清楚;CT平扫多为较均质等密度或稍高密度病灶,钙化少见;高场MR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 2WI呈稍高信号,信号强度较均质,增强扫描多有明显

脑膜瘤的类型及分布位置

脑膜瘤的类型及分布位置 硬脑膜内皮细胞瘤,外皮细胞瘤、间皮瘤(Endothelioma,Exothelioma,Meso—theliomaoftheduramater),脑膜纤维母细胞瘤或纤维内皮细胞瘤(Men/ ngeal~ibroblastomaorfibroendothelioma),蛛网膜纤维母细胞瘤(Araehnoidfibroblastnma),蛛网膜皮瘤(Arach—nothelioma),脑膜皮瘤(Meningothel/oma),软脑膜瘤(Leptomeningioma)等。 脑膜分为三层。硬膜在颅腔的最外层,紧贴颅骨内骨板,并止于枕骨大孔的骨缘。在椎管内硬膜为一管状膜,它与椎骨骨衣之间的空隙称为硬膜上腔,内含脂肪,疏松的结缔组织和静脉丛,至尾骨与其骨膜相续。蛛网膜和软膜(Piamater)之间除脑池外,有许多小梁将二者密切连接并构成软脑(Leptomeninges)。但在脊髓的蛛网膜下腔中没有这些小梁,除非神经根和韧带经此通过。 蛛网膜向硬膜里伸进许多突起,称为蛛网膜绒毛,这些绒毛多集中在大静脉壁中和与静脉窦的分叉静脉有关的各处,以及在神经根向外通过椎间孔的硬膜和蛛网膜相接合之处。在上矢状窦和横窦的两侧,绒毛扩张增大,称为蛛网膜颗粒。显微镜下在硬膜的深层内见到大小不等的蛛网膜绒毛的细胞巢,其中可呈现旋涡状排列,及其钙化的砂粒小体等,这些改变与脑膜瘤的结构相似。 脑膜瘤大部起源于埋在硬膜内的这些蛛网膜绒毛细胞,因此大部分脑膜瘤牢固地附着在硬膜上。软脑膜往往随着脑血管伸延到脑的深部,并构成Virchow-Rob/n氏间隙的外界膜和血管外膜,同时也构成脉络丛的网架和间质组织。因此与硬脑膜无关连的,位于脑表面或脑深部的脑膜瘤以及脑室内脑膜瘤的发生,可能与此部分蛛网膜细胞有关。 应用活体染色法和注射微生物或异物等方法,发现脑膜的反应和变化与体内其它处的网状内皮系统一样。当细胞受到刺激后,细胞肿大而游离,变成阿米巴样细胞,并具有吞噬作用,遇到较大异物时又可变成多核巨细胞。脑膜受损时,它又能转化为纤维母细胞。这些现象说明脑膜瘤的细胞学和组织学变化的多样性。 多数人认为脑膜来源于中胚层,因此脑膜瘤如同其他间叶组织肿瘤一样,常可出现软骨、骨、脂肪和血管等同类性化生,不能把它们作为分类的基础。 https://www.doczj.com/doc/a26819127.html,/sjwk/nml/393.html?1354833866

恶性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

恶性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 目的分析探讨恶性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5例恶性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恶性脑膜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病理学特点及临床上主要的治疗方法。结果45例恶性脑膜瘤患者以男性居多,主要采取显微外科全切除肿瘤手术或显微外科次全切除肿瘤手术联合放射治疗方法,患者5年生存率达到53.33%,1年内的的复发率为11.11%,5年内复发率为51.11%。结论恶性脑膜瘤患者的预后较差,主要采取全切手术治疗,术后进行硬脑膜修补或放疗,可以延长患者寿命,降低复发率。 标签:恶性脑膜瘤;临床特点;治疗方法 恶性脑膜瘤是由良性脑膜瘤恶性变化并向颅外转移的一组恶性肿瘤,临床较为少见,治疗难度大,主要与酸性体质和免疫力下降有关[1]。恶性脑膜瘤患者的预后较差,而且生长速度快、容易复发,部分患者切除后需要反复手术切除,最终转变为脑膜肉瘤。还容易出现颅内出血、颅内血肿、脑水肿、神经功能缺失等并发症。患者主要表现为头晕、头胀、头痛、癫痫、眼花、视力下降、无力等[2]。临床主要采取手术治疗,术后继续采取硬脑膜修补、放疗或中医治疗。临床对恶性脑膜瘤的治疗还处于探索阶段,旨在提高恶性脑膜瘤的治疗效率,延长患者的存活时间,降低复发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2009年6月~2010年6月我院收治的45例恶性脑膜瘤患者进行实验观察。所有患者经颅脑CT检查、切片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核磁共振检查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确诊为恶性脑膜瘤。其中男30例,女15例,年龄20~75岁,平均年龄(47.5±3.8)岁;病程18~115 d,平均病程(69±8)d;术前功能状态评分为45~90分,平均评分(77.5±9.8)分。 1.2临床表现患者的临床症状因个体有差异,头晕、头痛、头胀37例,恶心呕吐28例,视力下降6例,癫痫10例,性格改变15例,双侧视乳头水肿21例,一侧面瘫伴视力下降6例,语言功能障碍6例,运动功能障碍5例。 1.3病理学特点在45例恶性脑膜瘤患者中,间变型恶性脑膜瘤患者27例,横纹肌样恶性脑膜瘤患者11例,乳头型恶性脑膜瘤患者7例。患者脑部有明显的水肿、侵润现象,肿瘤细胞呈带状或片状分布,细胞核主要表现为有丝分裂明显增多。 1.4影像学检查45例恶性脑膜瘤患者中,经颅脑CT检查确诊16例,经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确诊25例,神经导航检查联合切片检查确诊4例。肿瘤主要位于大脑窦镰旁、大脑凸面、蝶骨嵴等部位,大脑岩斜区、小脑幕、左侧桥小脑角区的恶性脑膜瘤较少。颅脑CT扫描时肿瘤部位主要呈等密度、低密度阴影、周围水肿带。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时有明显脑膜尾征,肿瘤部位有T1、T2信号和混

脑膜瘤手术

1.2 手术方法患者气管插管全麻,行右侧锁骨下或颈内深静脉穿刺。患者取坐位,头前屈并向肿瘤侧旋转30°,固定头部。正中或旁正中切口,上缘暴露横窦,侧面暴露乙状窦,沿窦边缘剪开硬脑膜,先释放小脑延髓池的脑脊液,让小脑充分的松弛,再用宽度为1 cm的脑压板牵拉小脑。此时,在显微镜直视下,首先看见三叉神经和面听神经,而肿瘤可能就位于三叉神经和面听神经的腹侧,用显微神经剥离子等显微器械,逐步分离周边组织,暴露肿瘤,进行切除。 2 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经过顺利,肿瘤全切189例,次全切39例。 3 手术配合 3.1 术前访视手术前一天,器械护士至病房访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状态,耐心向患者和家属介绍麻醉和手术前的准备工作及注意事项,解释患者和家属提出的问题,列举手术成功的病例,以增强患者和家属的信心,帮助患者稳定情绪,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手术。 3.2 巡回护士配合 3.2.1 体位待患者全麻后,与两名手术医生一起配合安装头架,检查头架各关节旋钮,使之固定牢固。患者双手置于搁手板上,注意保持功能位置。双下肢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松紧合适,以利于静脉回流,双腿腘窝处垫一薄软枕。松解裤带,妥善固定尿袋。 3.2.2 静脉通路准备两条静脉通路(外周静脉、深静脉),均带三通延长管,根据术中情况调节输液速度,及时更换液体,避免空气进入,造成空气栓塞。 3.2.3 术中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术中注意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尤其是要注意出血的情况。观察吸引器、手术台上切口膜袋内的血量,计算纱布、棉片含血量,术中冲洗的液体量,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和皮肤、甲床的颜色有无改变,有异常情况随时通知医生和麻醉师进行处理。 3.2.4 术后搬运手术结束后,和医生一起将头架松开,检查头钉固定处头皮的情况,如有出血,可压迫止血或者用针线缝合。再由一人扶住患者头颈处,将患者缓慢放平,在这个过程中要严密检测患者血压。待患者完全放平后,适当加以约束。患者清醒后,离开手术间前,巡回护士检查患者骶尾部等受压部位皮肤情况,将患者衣裤整理好,送出手术间。 3.3 器械护士配合此组手术均采取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口,用单级电刀的电切功能分离皮下组织及颈后肌群,骨膜剥离器推开骨膜,固定后颅窝撑开器,电钻钻开颅骨,暴露上缘至横窦,侧面至乙状窦,切开硬脑膜,在显微镜操作下先释放小脑延髓池的脑脊液,使颅内压降低后,小脑充分松弛,固定蛇形自动拉钩向内侧牵拉住小脑,显露CPA区,在蛛网膜平面内,用显微剪刀、双极电凝器分离粘连,从而暴露三叉神经和面听神经、后组颅神经。解剖位置清楚后,先行囊内减压,用显微肿瘤钳取出肿瘤组织,保留送病理检查。用小棉片、明胶海绵彻底止血后用小圆针1号丝线间断缝合硬脑膜,大圆针7号丝线间断缝合肌肉层,三角针4号丝线间断缝合皮下组织和皮肤。总之,在神经外科手术常规手术配合

脑膜瘤病理分型及典型影像表现

脑膜瘤(meningitoma)90%~95%为良性,占颅内肿瘤的13.4%,仅次于胶质瘤居第二位,发病的高峰年龄在45岁。女性发病多于男性,为2:1。脑膜瘤起源于脑膜及脑膜间隙的衍生物,大部分来自蛛网膜细胞,其好发部位与蛛网膜纤毛分布情况相平行,多分布于矢状窦旁、大脑凸面、蝶骨嵴、鞍结节、嗅沟、桥小脑角和小脑幕等部位。恶性脑膜瘤的生长特性、细胞形态具有恶性肿瘤的特点,并且可以发生转移。 临床要点 1.脑膜瘤生长缓慢,病程长,颅内压增高症状多不明显,常因肿瘤生长缓慢瘤体长得很大而临床症状轻微,出现早期症状平均2.5年。 2.局灶性症状,常以头痛和癫痫为首发症状。根据肿瘤部位不同还可出现视力、视野、嗅觉或听觉障碍及肢体运动障碍等。

3.常引起邻近的颅骨增生、受压变薄或破坏,甚至穿破骨板使头皮局部隆起。 4.脑电图检查多为局限性异常Q波、懒波为主,背景脑电图的改变较轻微。脑膜瘤的血管越丰富δ波出现越明显。 影像表现 X线: 1.平片 1)脑膜瘤易引起颅骨的各种改变,头颅平片的定位征出现率可达30%~60%。 2)颅骨内板增厚,骨板弥漫增生,外板骨质增生呈针状放射。 3)局部骨板变薄和破坏的发生率为10%左右。 4)颅板的血管压迹增多。 2.脑血管造影 1)脑膜血管多为粗细均匀、排列整齐的小动脉网,动脉管腔纤细,轮廓清楚呈包绕状。 2)肿瘤同时接受来自颈外、颈内动脉或椎动脉系统的双重供血。 3)可见对比剂在肿瘤中滞留和肿瘤染色。 4)肿瘤周围脑血管呈包绕状移位。 CT: 1.CT平扫见类圆形稍高密度边缘清楚具有脑外病变特征的肿块(脑外病变见第二章第三节颅内肿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

探讨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分型与治疗

探讨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分型与治疗 目的:对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分型与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对40例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患者的临床分型及治疗方法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內侧型蝶骨嵴脑膜瘤患者经翼点入路或眶上翼点入路后均在显微镜下行手术切除,对于其中的22例Ⅰ型即颅前窝型患者全部切除;其中12例为Ⅱ型即颅中窝型患者,8例行全切术,2例行次全切术,2例行部分切除;其中6例为Ⅲ型即混合型患者,2例行次全切术,4例行大部分切除术。术后有3例患者有一过性偏瘫,在出院时均达到Ⅳ级肌力;2例患者有一过性动眼神经麻痹,无一例死亡。术后患者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颅前窝型肿瘤以全切除为主要手术方式,颅中窝和混合型肿瘤全切除率较低,因此全切除为主要手术方式,为减少肿瘤复发的机会,对有残余肿瘤的患者术后应行放疗。 标签: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分型;治疗 蝶骨嵴脑膜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发生在颅内的肿瘤之一,是起源于蝶骨大、小翼上的脑膜瘤,被认为是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之一[1]。近些年来,临床上根据脑膜与肿瘤的黏着部分将其分为内侧型(内1/3)或床突型、中1/3或小翼型、外侧型(外1/3)或大翼型。蝶骨嵴脑膜瘤的发生率较高,在颅内肿瘤的发生上居于第二位,约占颅内脑膜瘤的12%左右。目前,手术切除仍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之一,但鉴于其生长位置特殊,相应的手术难度及风险较大,但是不同类型的蝶骨嵴脑膜瘤选择的手术方法亦不相同。本文对40例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患者的临床分型、治疗方法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在手术入路的选择上应根据肿瘤的大小、附着点、肿瘤的生长方向、颈内动脉系可能的关系加以选择。本文选取的40例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患者的入路为翼点入路、扩大翼点入路等,对于侵入眼眶的肿瘤患者经眶外侧入路。 2 结果 3 讨论 蝶骨嵴脑膜瘤在临床上的划分标准不一致,主要分为内侧型和外侧型两种类型,且两种类型的蝶骨嵴脑膜瘤起源不同,内侧型是指起源于前床突和蝶骨小翼的内侧部分,分为三种类型,Ⅰ型是指起源于蓠廉突下方;Ⅱ型是指起源于前床突上方或侧方,肿瘤包绕颈内动脉及分支,但有蛛网膜相隔;Ⅲ型是指起源于视

脑膜瘤小知识

脑膜瘤小知识 脑膜瘤是一种常见的脑肿瘤,多发生于中老年女性。本文将为您介绍脑膜瘤的定义、危险因素、症状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等内容,并回答一些常见问题,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种疾病。 一、什么是脑膜瘤? 脑膜是大脑表面的一层膜,就像大脑穿着一层衣服一样,保护着我们的大脑。而脑膜瘤就是在脑膜中发生的肿瘤,可以生长在脑膜的任何部位。 二、脑膜瘤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 目前尚不清楚是什么原因引起脑膜瘤,但以下因素可能会诱发或促进

脑膜瘤的生长: 1.头部外伤。头部外伤与脑膜瘤的发生可能有关。 2.放射性照射。涉及头部的放射性照射可能会增加患脑膜瘤的风险。 3.激素因素。女性激素可能在脑膜瘤的发生中起到一定作用。 4.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疾病,如2型神经纤维瘤病和施万细胞瘤病增加了脑膜瘤的发生风险。 5.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可能会导致细胞变性,从而导致脑膜瘤的发生。

三、得了脑膜瘤有哪些表现? 脑膜瘤的症状表现与肿瘤的生长部位和生长速度有关。由于大多数脑膜瘤的生长极为缓慢,所以病人可能没有症状。根据肿瘤的位置及病情的进展,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 1.头痛。 2.视觉变化:如看东西模糊、有盲点或复视(有重影)。

3.听觉变化:如耳鸣或听力丧失。 4.嗅觉丧失。 5.癫痫:可能会出现晕倒、身体僵硬或抽搐等。 6.肢体运动感觉异常:如手臂或腿部无力、麻木。 7.思维和精神改变:如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等。 8.如果脑膜瘤继续发展,可能会出现脑膜瘤出血、脑栓塞、脑缺血、脑梗死等。 四、诊断脑膜瘤需要做哪些检查? 如果医生怀疑您患有脑膜瘤,可能会安排做身体检查(包括检查视力、听力、嗅觉、肢体运动感觉以及颅骨有无膨出),头部CT检查,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