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化学 第一章 认识化学科学 第1节 走进化学科学学案(1)鲁科版必修1

高中化学 第一章 认识化学科学 第1节 走进化学科学学案(1)鲁科版必修1

  高中化学 第一章 认识化学科学 第1节 走进化学科学学案(1)鲁科版必修1
  高中化学 第一章 认识化学科学 第1节 走进化学科学学案(1)鲁科版必修1

——————————教育资源共享步入知识海洋————————

第1节走进化学科学

互动课堂

疏导引导

一、化学是具有创造性的、实用的科学

1.化学科学的创造性

(1)首先,人们从矿物、岩石以及生物体中发现了有用物质;再认识它们的性质和结构;然后就可以把它们从矿物、岩石以及生物体中提取出来;还能够从已有物质出发制造出来。(2)化学家能够设计出具有特殊性质或功能的新分子,创造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所以,化学科学的特征就是认识分子和制造分子,是一门具有创造性的科学。

2.化学科学的实用性

是指它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例如:

若没有合成氨的化工技术,人类就没有氮肥,将面临饥饿的威胁;

若没有新药物的成功研制,人类就无法医治疾病,面临疾病带来的威胁;

若没有食品添加剂、化妆品、塑料、合成纤维和橡胶,没有芯片和光导纤维,人类的生活就不会丰富多彩。

二、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

1.近代化学的形成初期:最早的化学实践活动是取火和用火。之后人们又学会烧制陶瓷、冶金、酿酒等,并希望制出长生不老药或把廉价金属炼制成金。

2.化学科学的发展:

(1)近代化学科学形成和发展:(年代、人物、重大发现或发明创造、作用)(主要从

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

(2)现代化学科学的发展

①现代化学的重大成就:

发现了放射性元素;建立了现代量子化学理论;崛起了合成化学;创立了高分子化学;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也得到了开创性的研究;化学工业迅速发展。

②现代化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有各种分析和测试物质结构、跟踪化学反应过程的技术,例如X射线、原子吸收光谱、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交叉分子束技术等。

③现代化学促进的相关科学

蛋白质化学结构的测定和合成,使人们对生命过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化学科学和生物科学共同揭示了生命的遗传物质DNA的结构和遗传规律,生命科学开始进入研究基因组成、

结构和功能的新阶段。

案例1随着现代化学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分析和测试物质结构、跟踪化学反应过程的技术。下列不属于现代化学研究重要手段的是(

A.X射线

B.天平

C.质谱

D.核磁共振

【剖析】现代化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主要有:X射线、原子吸收光谱、紫外和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等。

【答案】

【借题发挥】涉及这部分内容的考查,还可以考查有关诺贝尔化学奖的有关知识以及

现代化学研究的重要手段等。

三、化学科学的探索空间

1.在化学科学领域,化学家可以在微观层面上操纵分子和原子,进行分子扩展,以及组装分子材料、分子器件和分子机器(如碳纳米管分子导线、分子开关、分子磁体、分子电

路、分子计算机)等。

2.在能源和资源方面:有了化学科学,人类能够合理开发和安全应用能源和资源,既能得到充足的能源和资源,又能处理好能源和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3.在材料科学方面:化学将推动材料科学的发展,使各种新型功能材料的生产成为可能。 4.在环境方面:化学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有力保障,使人类能够使用无害的化妆品和生活用品,既优化了环境,又提高了生活质量。

活学巧用

11.965年,我国化学家首次人工合成具有生理活性的____________,为我国蛋白质的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A.牛胰岛素

B.猪胰岛素

C.羊胰岛素

D.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

【思路解析】本题属于识记型试题,也是我国科学家作出的重要贡献和成果之一。

【答案】

2.早在几十年前,我国科学家就成功研制出氢化锂和氢化铝锂,随后有关单位成功地开发出(

A.蒸汽汽车

B.天然气燃料汽车

C.电动汽车

D.氢燃料汽车

【思路解析】根据题目条件可知氢化锂和氢化铝锂的研制为氢气的产生提供了保障。

【答案】

3.根据以下叙述,完成下列问题。

致力于研究臭氧层被破坏问题的三位环境化学家曾获得了1995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大气中的臭氧层可滤除大量的紫外光,保护地球上的生物。氟利昂(如CCl2F2可在光的作用下分解,产生Cl原子,Cl原子会对臭氧层产生长久的破坏作用(臭氧的分子式为O3)。有关反

应为:O3O2+O Cl+O3→C lO+O2ClO+O→Cl+O2,

总反应:2O3→302

在上述臭氧变成氧气的反应过程中,Cl原子是…(

A.反应物

B.生成物

C.中间产物

D.催化剂

【思路解析】根据上述反应可知上述过程中氯原子虽然参与了反应,但反应前后氯原子的质量保持不变,所以它是催化剂。

【答案】

4.化学就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

①组成②结构③性质④变化⑤制备⑥应用

A.①②③④

C.③④⑤⑥

D.全部

【思路解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应用的科学。

【答案】

5.在下列情况中可能引起大气污染的是(

①煤的燃烧②焚烧树叶③燃放鞭炮④飞机、汽车尾气排放⑤天然气的泄漏⑥房屋装修⑦吸烟

A.除⑥以外

B.除①②以外

C.除⑤⑦以外

D.全是

【思路解析】①中易产生SO2和CO;②中产生CO;③中产生SO2等;④中产生CO和氮氧化物;⑤中的CH 4;中有甲醛和苯等;⑦中有CO和尼古丁等。

【答案】

6.化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并较快发展,始于(

A.舍勒发现氧气

B.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

C.原子分子论的问世

D.中国湿法冶金技术的推广

【思路解析】人们对微观世界的研究使得化学的研究进入了较快的发展阶段。

【答案】

7.两位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因为发现细胞膜水通道,以及对离子通道结构和机理研究作出的开创性贡献而获得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他们之所以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而不是生理学或医学奖是因为

A.他们的研究和化学物质水有关

B.他们的研究有利于研制针对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病的药物

C.他们的研究深入到分子、原子的层次上

D.他们的研究深入到细胞的层次

【思路解析】根据题目给定的信息可知两位科学家的研究深入到了分子和原子的层次。

【答案】 C

化学:1.0《认识化学科学》学案(1)(鲁科版必修1)

第一章认识化学科学 学习目标:1、复习本章重要知识点 2、通过练习题巩固本章内容 重点、难点:钠、氯气的性质,物质的量的有关计算。 1、化学是在,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的自然科学。 2、研究物质的基本程序,其主要步骤为 3、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 4 5、钠的化学性质 与氧气反应方程式(常温,加热)、。 与水反应现象; 说明钠具有的性质 反应方程式。 6、钠的保存方法:。 7 8、氯气的化学性质 (1)与水反应方程式;氯水的主要成份,其中具有漂白性的物质是 (2)与金属反应:与铁,铜、 (4)与碱反应(制取漂白粉原理),漂白粉的主要成份,有效成分。 与氢氧化钠反应方程式; 与氢氧化钙反应方程式。 9、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方程式;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 10、物质的量 11、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实验步骤] 1.算——通过计算确定所需要的固体药品的质量或液体药品的体积。 2.量——用托盘天平(精确到0.1g)称量所需固体溶质的质量,或用量筒(可精确到0.1mL)量取所需液体溶质的体积。 3.溶——在烧杯中将固体溶质溶解或将液体溶质稀释(取水的体积约为需配溶液体积的1/2)。溶解或稀释时可使用玻璃棒搅拌。注意若是稀释浓硫酸时,一定是将浓硫酸沿玻璃棒缓缓注入蒸馏水中而不能将顺序搞反,同时要及时搅拌散热。 4.冷——将烧杯中的溶液冷却至室温。 5.移——将烧杯中的溶液沿玻璃棒缓缓注入容量瓶中。 6.洗——用少量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和玻璃棒2~3次,并将洗涤液注入容量瓶。轻轻晃动容量瓶,使溶液混合均匀。 7.定——即定容,把蒸馏水沿玻璃棒缓缓注入容量瓶中,当液面距离容量瓶颈刻度线下I~2cm时,改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至凹液面的最低处与刻度线相切(视线要保持水平)。 8.摇——盖好瓶塞,反复上下颠倒,摇匀。 9.转——将配制好的溶液转入试剂瓶中,贴好标签(写明溶液名称、浓度、配制日期)。[注意事项] 1.选用与欲配溶液的体积相同的容量瓶。 2.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方法是:加水至刻度线附近,盖好瓶塞,瓶外水珠用布擦拭干净,一手按住瓶塞,另一手手指托住瓶底边缘,把瓶倒立2分钟,观察瓶塞周围是否有水渗出。如果不漏,将瓶直立,把瓶塞转动180°后,将瓶倒立,重复一次。 3.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溶质。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鲁科版化学学案-1.1-第1节-走进化学科学-含解析

第1节走进化学科学 [学习目标] 1.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发展的趋势,认识现代化学在科学技术中的地位。 2.知道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制备新物质的一门科学。(重点) 3.认识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页 一、化学科学的形成与发展 1.近代化学发展的里程碑 年代国籍科学家重大发现或成就意义 1661年英国波义耳提出化学元素的 概念 标志着近代化学 的诞生 1771年法国拉瓦锡提出氧化学说使近代化学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 1803年英国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811年意大利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学说系统解决了在物质组成和原子量测定方面存在的混乱问题 1869年俄国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把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纳入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

2.我国国家科学技术奖中与化学有关的成果 (1)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2) 1.化学科学的含义 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它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 2.化学科学的特征 (1)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认识物质; (2)以符号形式表征物质; (3)在不同层面上创造物质。 3.现代化学科学的研究方法——实验与理论并重 (1)实验技术手段不断升级优化 波谱、色谱、X射线衍射和飞秒化学、原子示踪等已成为现代化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2)理论计算辅以计算机模拟来研究物质的结构、预测物质的反应活性、研究反应的微观过程等,成为现代化学研究的热点。 三、化学科学的探索空间 1.化学科学领域:化学家可以在微观层面上操纵分子和原子,组装分子材料、分子器件

鲁科版(2019)化学必修第一册第1章《认识化学科学》测试题(含答案)

第1章《认识化学科学》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CO 2的摩尔质量为44g /mol B .3.01x1023 个H 2分子的质量为2g C .1 molCH 4的体积为22.4L D .1 mol 氧气的质量为32g/mol 2.有金属单质0.05mol 与氯气完全反应后,质量增重3.55g ,则该金属为 A .钠 B .镁 C .铝 D .铁 3.下列物质的转化在给定条件下能实现的是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③④ 4.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向FeCl 2溶液中滴加NH 4SCN 溶液,溶液显红色 B .Al(OH)3具有弱碱性,可用于制胃酸中和剂 C .NaHCO 3能与碱反应,可用作焙制糕点的膨松剂 D .明矾溶液中加入过量NaOH 溶液可形成Al(OH)3胶体 5.下列关于物质用途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过氧化钠可用于呼吸面具或潜水艇中作为氧气的来源 B .在常温下可用铝制容器贮藏运输浓硫酸 C .Al(OH)3可作治疗胃酸过多的一种药剂 D .Al 2O 3 和MgO 是较好的耐火材料,两者均易与NaOH 溶液反应 6.amol H 2SO 4中含有b 个氧原子,则阿伏加德罗常数可以表示为( ) A . 4a b mol -1 B . 4b a mol -1 C . a b mol -1 D . b a mol -1 7.设N 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常温常压下,71gCl 2和73gHCl 中所含氯原子都是2N A

C .标准状况下,22.4L H 2和O 2的混合气体中含分子总数为2N A D .10℃时,1mol O 2的体积一定大于22.4L 8.下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 -1 的是( ) A .将40gNaOH 溶于1 L 水所得的溶液 B .往100mL2mol?L -1的NaNO 3溶液中加入100 mL 水所得的溶液 C .将16g CuSO 4·5H 2O 溶于水配成100mL 的溶液 D .含K + 为2 mol?L -1 的K 2SO 4溶液 9.标准状况下,下列气体的密度最小的是 A .O 2 B .CH 4 C .H 2S D .SO 2 10.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实验室保存饱和FeCl 2溶液时,应加入少量铁粉 B .将4.0gNaOH 固体置于100mL 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配制1.000 mol·L -1 NaOH 标准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盐酸 C .用装置甲蒸干AlCl 3溶液制无水AlCl 3固体 D .用装置乙除去实验室所制乙烯中的少量SO 2 11.1g N 2中含有x 个原子,则阿伏加德罗常数是( ) A .x/28 mol -1 B .x/14 mol -1 C .14x mol -1 D .28x mol -1 12.设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A N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0.1mol 氧气与2.3g 金属钠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A 0.4N B .加热时,6.4g 铜粉与足量浓硫酸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A 0.2N C .将0.1mol 乙烷和20.1molCl 混合光照,生成一氯乙烷的分子数为A 0.1N D .10.2mol L -?的2NaAlO 溶液中2AlO - 的数目小于A 0.2N

《走进化学科学》教学设计

《走进化学科学》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发展重点】1.能列举事实说明化学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能自觉抵制伪科学。 2.能从原子、分子水平分析化学变化的内因,能运用化学符号说明物质的组成及其变化。【学业要求】1.能列举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事件; 2.说明其对推动社会发展的贡献; 3.能说出其中的创新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制备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2)让学生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趋势,明确现代化学作为中心学科在科学技术中的地位。 (3)让学生了解现代化学科学的主要分支以及在高中阶段将要进行哪些化学模块的学习,以及这些课程模块所包含的内容。 (4)使学生了解进行化学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必要技能,让学生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探究课例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通过对案例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悟出学好化学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 (1)通过化学史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通过化学高科技产品及技术介绍,激发学生的科学审美感和对微观世界的联想,激励学生培养自己的化学审美创造力。 (3)介绍我国科学家在化学科学的贡献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思考“化学与社会”、“化学与职业”等问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与化学有关地社会问题,引领学生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 【教学准备】

第1章 第1节《走进化学科学》导学案

第1节走进化学科学 [学习目标定位] 1.知道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熟知化学变化的本质。2.认识化学是一门具有创造性、实用性的科学。3.了解化学科学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了解现代化学科学的成就和作用。 一、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 化学科学经历了三个过程: 1.古代人类的化学实践活动 用火烧制陶瓷、冶炼金属、酿造酒类及炼丹等。 2.近代化学发展的里程碑 3.现代化学的发展成就 (1)放射性元素的发现、现代量子化学理论的建立、创造新分子的合成化学的崛起、高分子化学的创立、化学热力学与动力学的开创性研究以及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等,都是现代化学的重大成就。

(2)随着现代化学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分析和测试物质结构、跟踪化学反应过程的技术。 (3)现代化学的发展带动了相关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1.化学科学发展的历程 2.我国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成果 20世纪50年代——研究并开发出了抗生素药物(如青霉素)。 1965年——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具有生理活性的蛋白质——牛胰岛素。 20世纪70年代——对花生四烯酸的氧化代谢物(前列腺素等)和昆虫信息素的合成研究取得创造性进展。1981年——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 20世纪90年代——具有高抗癌活性的甾体皂甙的合成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1.在科学史上中国有许多重大的发明和发现,它们为世界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以下发明和发现属于化学史上中国对世界的贡献的是() ①火药②指南针③造纸④印刷技术⑤炼铜、炼铁、炼钢⑥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⑦人工合成蛋白质 ⑧提出原子—分子学说 A.②③⑥⑧B.①③⑤⑦ C.④⑤⑦⑧D.①③④⑧ 答案B 解析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但指南针、印刷术的发明不是化学史上的

鲁科版必修一第一章_认识化学科学复习教案

第一章认识化学科学 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1.复习本章重要知识点 2.通过练习题巩固本章内容 重点、难点:钠、氯气的性质,物质的量的有关计算。 一.走进化学科学 化学:就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的自然科学。化学的特征是认识分子和制造分子。 1.化学是具有创造性、实用性的科学 2.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 3.化学科学的探索空间 二.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1.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 观察法: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地用感官考察研究对象的方法。 实验法:通过实验来验证对物质性质的预测或探究物质未知性质的方法。 分类法:分门别类地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研究,可以总结出各类物质的通性和物性。 比较法:运用比较的方法,可以找出物质性质间的异同,认识物质性质间的内在联系,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归纳和概括。 三.通过对Na、Na2O、Na2O2、Cl2等具体物质的研究,掌握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和一般程序。 可归纳为:观其色态,闻其气味;类比迁移,预测性质;设计实验,察其变化;分析归纳,究其原因;书写报告,反思提高。 1.钠的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 钠是活泼金属,其原子中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容易失去成为Na+。它可以与水、酸、非金属单质、盐溶液等发生反应。 222 3. 氯气的化学性质实验探究 氯是活泼非金属,其原子最外层上有7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1个电子成为Cl-。氯气能与水、金属单质、某些非金属单质发生反应。

1.算——通过计算确定所需要的固体药品的质量或液体药品的体积。 2.量——用托盘天平(精确到0.1g)称量所需固体溶质的质量,或用量筒(可精确到0.1mL)量取所需液体溶质的体积。 3.溶在烧杯中将固体溶质溶解或将液体溶质稀释(取水的体积约为需配溶液体积的1/2)。溶解或稀释时可使用玻璃棒搅拌。注意若是稀释浓硫酸时,一定是将浓硫酸沿玻璃棒缓缓注入蒸馏水中而不能将顺序搞反,同时要及时搅拌散热。 4.冷——将烧杯中的溶液冷却至室温。 5.移——将烧杯中的溶液沿玻璃棒缓缓注入容量瓶中。 6.洗——用少量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和玻璃棒2~3次,并将洗涤液注入容量瓶。轻轻晃动容量瓶,使溶液混合均匀。 7.定——即定容,把蒸馏水沿玻璃棒缓缓注入容量瓶中,当液面距离容量瓶颈刻度线下I~2cm时,改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至凹液面的最低处与刻度线相切(视线要保持水平)。 8.摇——盖好瓶塞,反复上下颠倒,摇匀。 9.转——将配制好的溶液转入试剂瓶中,贴好标签(写明溶液名称、浓度、配制日期)。[注意事项] 1.选用与欲配溶液的体积相同的容量瓶。 2.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方法是:加水至刻度线附近,盖好瓶塞,瓶外水珠用布擦拭干净,一手按住瓶塞,另一手手指托住瓶底边缘,把瓶倒立2分钟,观察瓶塞周围是否有水渗出。如果不漏,将瓶直立,把瓶塞转动180°后,将瓶倒立,重复一次。 3.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溶质。 4.容量瓶不能长时间存放溶液,配好的溶液应及时转入试剂瓶中。 [误差分析] 1.称量:若称量物错放在托盘天平的右盘上,配出的溶液浓度偏。因为称量物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质量; 2.未洗涤溶解用的烧杯和玻璃棒或洗液未转入容量瓶配出溶液的浓度偏,因为溶质少了。 3.量筒量取计算浓溶液体积时仰视刻度,浓度偏,因为实际值比仰视读数偏大。 4.除洗涤烧杯和玻璃棒外,还洗涤了量筒(或移液管),则浓度偏。因为量筒在刻度时,没有把附在器壁上的残留液计算在内,用水洗涤反而使所需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大,造成浓度偏大5.未等溶液冷却就定容,浓度偏;因为配出的溶液在容量瓶中冷却后实际体积偏小。 6.定容时仰视刻度线,浓度偏。因为溶液凹面最点高于标线,滴水过多,溶液体积偏大(若俯视定容则相反)。

鲁科版高中化学1第一章《认识化学科学》测试卷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认识化学科学》测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32gO 2所含的原子数目为N A B .0.5molH 2O 含有的原子数目为1.5N A C .1molH 2O 含有的水分子数目为N A D .0.5N A 个氯气分子的物质的量是0.5mol 2.下列有关氯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氯气在常温下能与铁反应,故不能用钢罐存放液氯 B .液氯和氯水不是同一物质 C .点燃氢气和氯气的混合气体可以制取氯化氢 D .用氯气对生活用水进行消毒的原因是氯气能杀灭细菌 3.体积为VmL ,密度为dg·mL -1,溶质的摩尔质量为Mg·mol -1,溶质的质量为mg , 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物质的量浓度为cmol· L -1。下列式子正确的是( ) A .m =aV 100d B .c =1000da M C .c =1000m VM D .a%=cM 1000d % 4.以下物品的发明与开发,属于化学对人体健康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的是( ) A .汽车 B .青霉素 C .农药和化肥 D .电话和电视机 5.下列有关氯气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氯气密度比空气大 B .实验室制备氯气可用排水集气法收集 C .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有毒气体 D .实验室制备氯气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6.相对分子质量为M r 的气态化合物VL(标准状况)溶于mg 水中,得到溶质的质量分数 为w%,物质的量浓度为cmol· L -1,密度为ρg·cm -3。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溶液密度ρ可表示为r cM 1000w

高中化学第一章认识化学科学`第一节《走进化学科学》知识点鲁科版必修

第一章认识化学科学`第一节《走进化学科学》 1.化学科学就是研究各种各样的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的自然科学, 她具有创造性和实用性,她对于我们认识和利用物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国古代化学成就 2.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化学发展史上有过极其辉煌的业绩。冶金、陶瓷、酿 造、造纸、火药等都是在世界上发明和应用得比较早的国家。如商代的司母戊鼎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古青铜器。 1972年在河北出土的商代铁刃青铜钺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铁器。我国古代的一些书籍中很早就有关于化学的记载。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的巨著《本草纲目》(公元1596年)中,还记载了许多有关化学鉴定的试验方法。 第2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1 研究物质的性质常常运用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方法。 2.四种基本方法 (1)观察法 ①含义: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地用感官考察研究对象的方法。 ②内容:可以直接用肉眼观察物质的颜色、状态,用鼻子闻物质的气味,也可以借助一些仪器来进行观察,提高观察的灵敏度。人们既在观察过程中,不仅要用感官去搜集信息,还要积极地进行思考,及时储存和处理所搜集的信息。观察要有明确而具体的目的,要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综合。 (2)实验法

①含义:通过实验来验证对物质性质的预测或探究物质未知的性质的方法。 ②注意的问题:在进行实验时,必须注意实验安全。同时要注意控制温度、压强、溶液的浓度等条件,这是因为同样的反应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可能会发生不同的反应。 ③实验的步骤:在进行研究物质性质的实验前,要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实验用品和实验步骤等;实验中,要仔细研究实验现象,并做好实验记录;实验后,要写好实验报告,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3)分类法 在研究物质性质时,运用分类的方法,分门别类地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研究,可以总结出各类物质的通性和特性;反之,知道某物质的类别,我们就可推知该物质的一般性质。 (4)比较法 运用比较的方法,可以找出物质性质间的异同,认识物质性质间的内在联系,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归纳和概括。 ● 3.案例:对金属钠的研究 1、钠的物理性质 软、亮、轻、低、导(软——质软,硬度小;亮——银白色金属光泽;轻——密度小,比水轻;低——熔点低;导——可导电、导热) 思考:你在研究钠的物理性质过程中用到什么样的方法? 提示:“软”——观察用小刀切割钠的实验;“亮”——观察钠的断面;“轻”——通过钠与水反应的实验,观察到钠浮在水面上;“低”——通过钠与水的实验,观察到钠熔成小球或通过钠与氧气反应的实验,观察到加热时钠很快熔化;“导”——首先通过分类法确定钠属于金属,然后根据金属的通性判断。 2、钠的化学性质 (1)与O2反应:常温:4Na+O2=2Na2O (白色固体);点燃或加热:2Na+O2点燃Na2O2 (淡黄色固体); (2)与Cl2反应:2Na+Cl2点燃2NaCl; (3)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 思考:①在钠与水反应的实验中,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通过这些现象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②如果钠粘在烧杯壁上,很快就燃烧起来,为什么? ②钠与水反应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热,如果钠粘在烧杯壁上,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的散发出去,引燃产生的氢气并使钠燃烧起来。 (4)与酸反应:非常剧烈,以致爆炸; (5)与盐溶液反应:可认为是先与盐溶液中的水反应,然后再发生复分解反应(其实质都是先于溶液中的H+反应)。 【领悟·整合】 一种单质如果属于金属单质,讨论其化学性质的一般思路是,一般能和非金属单质(O2、Cl2、S等)、水、酸、盐等反应以及其他特性等。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与大部分非金属单质以及包括水在内的化合物反应,说明钠是一种极为活泼的金属。 3、钠的存在与保存 (1)元素在自然界的存在有两种形态: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化合态: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在自然界里无游离态,只有化合态(NaCl、Na2CO3、Na2SO4、NaNO3等) (2)保存:因为常温下金属钠能跟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还能跟水、水蒸气反应,所以金属钠保存在煤油或石蜡油中,主要是为了隔绝空气和水。 4、钠的用途 (1)K—Na合金用于原子反应堆作导热剂。(2)制备Na2O2。 (3)做电光源:高压钠灯。(4)冶炼稀有金属。 【联想·发散】 Na2O和 Na2O2:Na2O属于碱性氧化物,可以与酸、酸性氧化物、水反应。如:Na2O+H2O=2NaOH;Na2O2属于过氧化物,也可以与酸、酸性氧化物、水等物质反应,所不同的是,在这些反应中一般有氧气生成:2Na2O2+2H2O=4NaOH+O2↑,2Na2O2+2CO2=2Na2CO3+O2↑;Na2O2可用与潜艇或宇宙飞船中的供氧剂。 4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 首先,要观察物质的外观性质(包括物质的存在状态、颜色气味等); 第二、要对物质的性质进行预测; 第三、设计并实施实验来验证所做的预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归纳出与预测相一致的性质,并对实验中所出现的特殊现象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第四、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物质的通性及特性。 ● 5.案例:氯气 1、Cl2的物理性质 在通常情况下,氯气为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易液化,能溶于水(1∶2),氯水颜色呈淡黄色。闻Cl2时:应距Cl2一尺左右,用手轻轻扇一下集气瓶口上方空气,让少量的Cl2进入鼻孔。 2、Cl2的化学性质 (1)与金属反应

(完整版)化学必修一第一章认识化学科学第一节与第二节知识点总结鲁科版

第一节 走进化学科学 【化学定义】化学科学就是在原子、分子的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的自然科学。(原子核变化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 【化学的特点】实用性和创造性。 【化学的特征】认识分子和制造分子。 【化学的发展简史】 远古时代,从人们开始知道了如何取火和保存火种时,就可以说人类开始了化学实践活动。长期的生产和实践活动中,人们学会了烧制陶瓷、冶炼金属、酿造酒类等。 1661年,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波义耳提出化学元素的概念,标志着近代化学的诞生。 1771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建立燃烧现象的氧化学说,使近代化学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 1803年,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把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纳入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 【探索空间】能源方面,材料科学,环境保护,疾病治疗。 第二节 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和程序 一、 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 【基本程序】第一步:观察物质的外观;第二步:预测物质的性质;第三步:观察和实验;第四步:解释和结论。 二、 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钠Na:银白色的金属;熔点低、密度小(0.97g·cm-3)、硬度小、延展性好。 【钠与空气反应】 ①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 ?=2Na ?O 现象:银白色金属表面迅速变暗 ②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 Na ?O ?现象:熔成小球,发出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粉末 故钠应该保存在煤油中。 注意:氧化钠Na ?O :白色固体;过氧化钠Na ?O ?:淡黄的固体(高中所学淡黄色固体只有Na ?O ?和单质S ) 过氧化钠可以用作呼吸面具和潜水艇里氧气的来源。 思考:如果钠粘在烧杯壁上,很快就燃烧起来,为什么? 1.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 ?O ?+2H ?O = 4NaOH+O ?↑ 2.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 ?O ?+2CO ?= 2 Na ?CO ?+O ? 钠的用途 (1)K —Na 合金用于原子反应堆作导热剂。 (2)制备Na ?O ?。 (3)做电光源:高压钠灯。 (4)冶炼稀有金属。 【补充】碳酸钠Na2CO3和碳酸氢钠NaHCO3

2020高中化学 第1章 第1节 走进化学科学作业2

第1节走进化学科学 1.两位美国科学 家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因为发现细胞膜水通道以及对离子通道结构和机理研究做出的开创性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他们之所以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而不是生理学或医学奖是因为( ) A.他们的研究和化学物质有关 B.他们的研究有利于研制针对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药物 C.他们的研究深入到分子、原子的层次 D.他们的研究深入到细胞的层次 解析:选C。离子通道结构属于分子、原子层次。 2.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科恩(美)和波普尔(英),以表彰他们在理论化学领域做出的重大贡献。他们的工作使实验和理论共同协力探讨分子体系的发生,引起整个化学领域经历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不再是纯实验科学 B.化学不再需要实验 C.化学不做实验,就什么都不知道 D.未来化学的发展方向还是经验化 解析:选A。本题考查化学的概念。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理论对现代化学的精确化起了重要作用。化学需要实验,但不再是纯实验科学。21世纪的化学将是一门实验与理论互相推动、相互促进的科学。 3.2013年12月6日~8日全国许多地方出现了严重的雾霾天气,这与大量燃烧植物秸秆有关。下列提出的几种植物秸秆处理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出售给工厂做工业原料 B.就地焚烧成草木灰做植物的钾肥 C.应用化学科学的有关原理和方法制成甲烷做燃料 D.制成优质的牲畜饲料 解析:选B。在农田里大量焚烧植物的秸秆,主要危害有污染空气、引发火灾、造成土壤板结和浪费资源等。 4.下列变化不体现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洒落出来的汽油消失 B.NH4HCO3受热分解 C.CuSO4白色粉末吸水变蓝色 D.铁板表面生锈 解析:选A。A项,汽油消失是因为汽油具有挥发性,属于物理性质;B项,NH4HCO3受热分解是发生化学反应生成NH3、H2O和CO2,属于化学变化;C项,CuSO4粉 末吸水生成CuSO4·5H2O,属于化学变化;D项,铁板生锈是铁被氧化,属于化学变化。化学变化过程中体现化学性质。 5.为缓解能源危机,能源专家构想出了利用太阳能,促使燃料循环的构想图: 当前,科学家还未实现这一构想。但大自然已解决了这个问题,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就是在日光作用下,利

走进化学科学 课后练习(学生版)

鲁科版必修第一册第1章第1节《走进化学科学》课后练习 1.(改编)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道尔顿对近代化学的最大贡献是( ) A.提出化学元素的概念,标志着近代化学的诞生 B.提出了原子论,为近代化学的发和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C.建立燃烧现象的氧化学说 D.提出了分子学说,系统地解决了在物质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测定方面存在的混乱问题 2.(改编)下列叙述中符合化学史实的是( ) A.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将元素及其化合物纳入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 B.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 C.世界上最早发现电子的是英国科学家道尔顿 D.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和核糖核酸的国家是英国 3.化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并较快发展,始于( ) A.舍勒发现氧气B.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 C.原子—分子论的问世D.中国湿法冶金技术的推广 4.20世纪以后,化学科学进入了辉煌的现代化学时代。下列不属于现代化学的重大成就的是( ) A.放射性元素的发现 B.高分子化学的创立

C.酿酒技术的运用 D.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的开创性研究以及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 5.(2020?上海青浦区质检)科学史上,中国有许多重要的发明和发现,为现代物质文明奠定了基础。下列各项中属于化学史上中国对世界做出重大贡献的是( ) ①造纸②火药③指南针④炼铜、炼铁⑤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⑥人工合成牛胰岛素⑦提出原子—分子学说 A.①②③④⑦ B.①②④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⑦ 6.[2020高考天津卷]晋朝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受此启发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 A.屠呦呦B.钟南山C.侯德榜D.张青莲 7.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21世纪,化学还将继续推动材料科学的发展,使各种新型功能材料的生产成为可能 B.化学家可以在微观层面上操纵分子和原子,组装分子材料、分子器件和分子机器 C.放射性元素的发现和现代量子化学理论的建立,都是进入20世纪后现代化学的重大成就 D.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提出原子学说,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8.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文化积淀,在下列古代发明和工艺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高考化学 单元集训试题 第一章 认识化学科学(必修1)

认识化学科学 1.下列实验的失败是因为缺少必要的实验步骤造成的是() ①将乙醇和乙酸混合,再加入稀硫酸共热制乙酸乙酯 ②将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至表面变黑的铜丝冷却后插入乙醇中,铜丝表面仍是黑色 ③要除去甲烷中混有的乙烯则得到干燥纯净的甲烷,将甲烷和乙烯的混合气体通入溴水 ④做葡萄糖的还原性实验时,当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碱性悬浊液后,未出现红色沉淀 ⑤检验淀粉已经水解,将淀粉与少量稀硫酸加热一段时间,加入银氨溶液未析出银镜 A.①④⑤ B.①③④⑤ C.③④⑤ D.④⑤ 【答案】C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H2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4g B.1 mol SO42-的质量为96g C.C2H4的摩尔质量与6.02×1023CO个分子的质量之和相等 D.CH4的摩尔质量为16 g 【答案】B 3.下列溶液与20 mL 1 mol?L﹣1 NaNO3溶液中NO3﹣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是 A.10 mL 0.5 mol?L﹣1 Cu(NO3)2溶液 B.5 mL 0.8 mol?L﹣1 Al(NO3)3溶液 C.10 mL 2 mol?L﹣1 AgNO3溶液 D.10 mL 1 mol?L﹣1 Mg(NO3)2溶液 【答案】A 4.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0.5mol/LNa2CO3溶液中含有的CO32-离子数目小于0.5 N A B.0.5mol氖气含有的原子数为N A C.常温常压下,11.2L氧气含有的分子数为0.5 N A D.31g白磷分子中所含共价键数为1.5N A 【答案】D 5.下列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最大的是 A.200 mL 2 mol·L-1 MgCl2溶液 B.1000 mL 2.5 mol·L-1 NaCl溶液 C.250 mL 1 mol·L-1 AlCl3溶液 D.300 mL 5 mol·L-1 KClO3溶液 【答案】A 6.同质量的下列气体中,所含原子数最少的是( ) A.CH4 B.CO2 C.HCl D.N2 【答案】C 7.(改编)为了测定酸碱反应的中和热,计算时至少需要的数据是 ①酸的浓度和体积;②碱的浓度和体积;③比热容;④反应后溶液的质量;⑤生成水的质量; ⑥前后温度的变化;⑦操作所需时间 A.①②④⑥ B.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⑤ D.全部 【答案】B 8.能鉴别NH4Cl、K2SO4、(NH4)2SO4、NaCl 四瓶无色溶液的试剂是 A.Ba(NO3)2溶液 B.AgNO3溶液

化学:《走进化学科学》教案(鲁科版必修)

第一章走进化学科学 第一节走进化学科学 【课程安排】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制备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2.让学生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趋势,明确现代化学作为中心学科在科学技术中的地位。 3.让学生了解现代化学科学的主要分支以及在高中阶段将要进行哪些化学模块的学习,以及这些课程模块所包含的内容。 4.使学生了解进行化学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必要技能,让学生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探究课例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通过对案例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悟出学好化学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 1.通过化学史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通过化学高科技产品及技术介绍,激发学生的科学审美感和对微观世界的联想,激励学生培养自己的化学审美创造力。 3.介绍我国科学家在化学科学的贡献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思考“化学与社会”、“化学与职业”等问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与化学有关地社会问题,引领学生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 【教学准备】 金属镁、氧化铜粉末、活性炭、氢氧化钠溶液、澄清石灰水、浓盐酸、碳酸钠溶液、氯化钠溶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PH试纸、酒精灯、火柴、试管、胶头滴管、玻璃片、药匙、砂纸等 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

2021学年高中化学第1章认识化学科学测评含解析鲁科版必修一

第1章测评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19黑龙江哈尔滨三中高一阶段性测试)化学与生产、生活、环境等社会实际密切相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是汽油不完全燃烧造成的 B.PM2.5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与肺癌等疾病的发生相关 C.NaHCO3可用作膨松剂 D.次氯酸钠溶液可用作环境的杀菌消毒剂 2.(2020山东菏泽一中高一月考)将金属钠分别投入下列物质的溶液中,有气体放出,且溶液质量减 轻的是( ) A.稀盐酸 B.K2SO4 C.CuCl2 D.NaOH溶液 3.下列有关新制氯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将硝酸银溶液滴到新制氯水中,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说明氯水中含有Cl- B.新制氯水滴在蓝色石蕊试纸上,试纸先变红色后褪色,说明Cl2有漂白性 C.向淀粉碘化钾溶液中加入氯水,溶液变为蓝色,可证明Cl2能够置换出I2 D.新制氯水滴到Na2CO3溶液中,有气体产生,说明氯水中含有H+ 4.(2020天津塘沽一中高一期中)下列有关钠及其化合物说法正确的是( ) A.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有红色物质析出 B.Na2O2是一种碱 C.Na2O2和Na2O长期置于空气中最终产物相同 D.Na2O2中阴、阳离子的个数比为1∶1 5.下列有关试剂的保存方法错误的是( )

A.少量的钠保存在煤油中 B.新制的氯水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 C.漂白粉要密闭保存 D.浓盐酸保存在敞口试剂瓶中即可 6.(2020山东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一期中)在同体积、同物质的量浓度的碳酸钠、碳酸氢钠溶液中,分别逐滴滴加相同浓度的盐酸至不再有二氧化碳气体放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反应现象完全相同 B.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相同 C.碳酸钠产生的二氧化碳质量大 D.消耗盐酸的体积相同 7.(2020福建漳平第一中学高一月考)28 g CO气体在1 mol 的氧气中燃烧后,所得的气体通过足量Na2O2固体充分反应后,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CO与氧气反应,只消耗了0.5 mol氧气 B.充分反应后Na2O2固体质量增加了28 g C.通过以上两步反应后余下氧气的物质的量为0.5 mol D.若2 g H2替代28 g的CO发生上述反应,则Na2O2固体质量增加2 g 8.检验HCl气体中是否混有Cl2,可采取的方法是( ) A.用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 B.用干燥的有色布条 C.将气体通入AgNO3溶液 D.用湿润的红色布条 9.对陈述Ⅰ、Ⅱ的正确性及两者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的判断都正确的是( )

教材新高中化学第1章第1节走进化学科学练习含解析鲁科版必修第一册

第1节走进化学科学 课后篇巩固提升 夯实基础·轻松达标 1.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发生变化的是( ) A.质量 B.元素种类 C.原子数目 D.分子种类 ,符合质量守恒定律,质量也不变。因有新物 质生成,故分子种类发生变化。 2.为中国近代化学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是( ) A.李四光 B.华罗庚 C.侯德榜 D.钱学森 ,李四光是我国当 代著名的地质学家;华罗庚是著名的数学家;钱学森是著名的物理学家;侯德榜被称为中国近代化学 史上的第一颗明星,为中国化学工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是中国近代化工工业的奠基人,他发明的 联合制碱法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 3.古诗词是历代文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仅从字面上分析,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 是(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项,涉及野草的燃烧,属于化学变化;B项,涉及蜡烛的燃烧,属于化学变化;D项,涉及火药的 爆炸,属于化学变化。 4.下列做法不能体现低碳生活的是( ) A.注意节约用水 B.减少食品加工过程 C.发展氢能和太阳能 D.大量使用化石燃料 (天然气、煤、石油)能产生大量CO2,不符合低碳生活的要求。 5.宣传科学知识、介绍高新科技、推广高新技术、揭露伪科学,是科学工作者和当代中学生的义务。下列说法中不属于伪科学的是( ) A.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B.这种饮料中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C.这种口服液中含丰富的氮、磷、镁等微量元素 D.这种环保汽车不消耗任何能源

,均属于化学物质;口服液中的氮、磷、镁元素属于常量元素;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可知,任何汽车都会消耗能源。 6.保护环境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现有下列做法:①推广使用无磷洗衣粉②城市垃圾分类处理 ③推广使用一次性木质筷子④推广使用清洁能源⑤过量使用化肥、农药⑥推广使用无氟冰箱。其中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是( )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⑥ C.①②④⑥ D.③④⑤⑥ ,可以有效控制“水华”“赤潮”等环境问题;②城市垃圾分类处理,可以有效回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③推广使用一次性木质筷子,会浪费大量木材,不利于环境保护;④推广使用清洁能源,能有效控制排入大气的有害气体,减轻“酸雨”等危害;⑤过量使用化肥、农药,会造成环境污染;⑥推广使用无氟冰箱,可以有效地减缓“臭氧层空洞”的形成。 7.化学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下列做法与 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相违背的是( ) A.改进汽车尾气净化技术,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B.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C.研发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减少“白色污染” D.过度开采矿物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8.我国科技创新成果斐然,下列成果中获得诺贝尔奖的是( ) A.徐光宪建立稀土串级萃取理论 B.屠呦呦发现抗疟新药青蒿素 C.闵恩泽研发重油裂解催化剂 D.侯德榜联合制碱法 9.有一种“石墨炸弹”,这种炸弹爆炸后释放出大量的纤维状石墨覆盖在发电厂的设备上,破坏电 器设备。这是利用了石墨的性质。 还有一种“油气炸弹”,这种炸弹爆炸时首先释放出大量可燃性气体,然后将可燃气体引爆。这时,躲在防护工事或山洞里的敌人即使不被炸死,也会因窒息而死。其原因是 。 油气炸弹释放出可燃性气体,扩散到防护工事或山洞里,在爆炸极限范围内点燃发生 爆炸,并消耗氧气 ,使电器设备短路;气体爆炸要消耗大量氧气,使人窒息而死。 提升能力·跨越等级 1.以下事实与化学科学的创造性无关的是( ) A.国家游泳馆水立方采用的覆盖膜为先进的EFET膜,具有防火、抗老化等功能 B.宇航员穿着我国自行设计的航天服漫步太空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一章讲义

高一化学必修一 1.化学课程的本质:化学已成为在______、______水平上研究物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的重要自然科学。 2.化学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课本P7 《概括·整合》2的后一问; 2.课本P8 《练习与活动》1,2. 1.钠是一种____色的______(金属/非金属),能与水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钠放置在空气中,会迅速氧化成______色的________(化学式______),并失去______(因此Na通常保存在__________里);②Na在空气中燃烧生成______色的______。试写出①②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可作为呼吸面具及潜水艇里氧气的来源的物质是________,它可以与水、二氧化碳反应生成O2,写出该反映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_____(选填“稳定”或“活泼”)的________(填所属类别),在工业上,它是一种化工原料,大量用于制造______、_______和_______。是_____色的,易于铁、铜、氢气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氯气能与水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次氯酸遇到有色物质时,能破坏其中的_________,使其________,它还能_______,因此有______作用和______作用。 6.氯气还能与碱反应,试写出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试写出次氯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漂白粉是______和______的混合物,是利用_____和______反应制得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 1.课本P18 《概括·整合》的2; 2.课本P18 《练习与活动》的1,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