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实现观课议课的有效性

如何实现观课议课的有效性

如何实现观课议课的有效性
如何实现观课议课的有效性

如何实现观课议课的有效性

最早知道“观课议课'的概念得益于继续教育的学习,原来只知道听课评课,脑子里却没有过“观课议课'。虽然听课也包括观察,但“听”主要指向声音,“听”的对象主要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有声语言往来;而我所谓的“观”强调用多种感官收集课堂信息。在多种感官中,“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的观察,除了语言和行动,课堂的情境与故事、师生的状态与精神都将成为感受的对象。更重要的是,观课追求用心灵感受课堂,体悟课堂。议课是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要超越谁说了算的争论,改变作课教师在评课活动中“被评”的地位和失语的状态。议课教师与作课教师是在平等地交流,更多的是这样的语言:“我观察到某某现象,请问你是怎么考虑的”;评课侧重对课的好坏下结论、作判断,评课者

一般会说:“某某地方处理得有问题……”但是观课议课和听课评课又是相行不悖的。

观课议课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标的一种研修活动。那么,如何做到观课议课的有效性呢?

一、从营造氛围开始(1)营造平等对话的研究氛围,培育民主、互助、和谐的团队精神和平等民主的教学研究文化,充分发挥全校教师的集体智慧。建设进取、合作、民主的学校文化

2)议课不是对课堂教学下结论的评课,议课要对课堂教

学的问题和现象“议”。它有一个策略就是直面问题,议课中的问题不能带到对教师的评价和奖惩中去,这样才能“议”起来。

(3)引导教师理性看待课堂遗憾。叶澜教授:一堂好课应该是一堂有待完善的课。它不可能十全十美的,它应该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课。“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陷的。”于漪:“我上了一辈子课,教了一辈子语文,但还是觉得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

二、从观课准备开始

1.提前协商观课主题

在课前充分沟通和交流,使授课教师和观课者在课前达成充分理解和信任,并形成共同的观课议课主题。

2.让授课教师先做观课说明观课说明并不需要以前“说课”那样对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说明,而主要介绍教学背景、教学设想和主要的教学活动,介绍自己的不同常规的教学创新。

3.坐到学生身边去观课者最好提前进教室,通过与座位周围的同学寒暄和聊天,了解和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等,舒缓学生可能的紧张和压力,同时密切与学生的关系。

观课教师要选取合适的观察位置,要把观课的凳子从教室后边移到学生中间(可以稍微靠后),观课焦点从教师转移到学生。

学生是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应该以学为本,因学论教;这样,评价教的效果和教的水平就需要颠覆一下目前习以为常的经验和做法,即不是观察教师讲得怎么样,水平有多高,而是看学生学得好不

好,从学生学的效果反射教师教的水平,从学生学习的活动看教师教的活动是否达到目的和是否高效。

三、有效观课要致力于发现课堂

自从我校进行系统的观课议课以来,我们慢慢从惧怕研修的阴影中走了出来,渐渐体会到了研究课堂的精彩。我们开始在观课中仔细观察,细细品味,开始把自己对一个细节的理解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开始把自己对课堂的零碎的感知梳理成较有条有理的“一二三”研修的热情、思考的习惯我为我自己的成长感到欣喜。

课堂是一个生命生长和实现的所在,是一个充满灵性和智慧的庄严神圣的地方,走进教室时,我们需要存有一种庄严神圣的态度和心情。对于观课议课,我们建议:一定要提前进教室,不能在教学开始以后,很轻率地敲门打断师生的教学;在课堂上要关闭通讯设施,杜绝旁若无人地接听电话;要集中精力关注和研究教学,不做与本堂教学无关的诸如备课、批改作业等工作;不要和其他观课者闲聊,避免在课堂上对师生的教学活动进行相互之间的讨论和评价。

在观课过程中,第一,需要观察课堂上发生了什么,观察的对象不仅有教师,而且包括学生。第二,需要推断执教老师的教学行为背后的想法(不能等到议课时再问授课老师,就算要问,自己也要先想一想),需要判断执教老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需要思考效果与行为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第三,要思考,假如我来执教,该怎么处理。第四,要思考在议课时,需要交流什么。

四、有效、高质量的议课

1. 平等对话:议课质量的前提和保障一般而言,献课者和议课者总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心理隔阂和障碍,要消除这种隔阂,最好的就是同情和理解。

可以多提问、探询,在探询中理解对方,从不同角度理解多种可能。议课拒绝简单判断,提倡相互咨询。

2. 有效的议课要触及深层次的东西观课议课要促进教师反思。议课时,可以先让教师分析教学设计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差距以及原因,以及对某些调整的思考。

议课要议出联系。这里的“联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状态与教的方式和状态的联系,通过学生的学来映射、考察教师的教;教学行为与教学理念的联系,从行为入手讨论支撑行为和技术的理念,探讨怎样通过改变理念达到改变行为的目的;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的联系,从过程入手推测结果,探讨怎样通过优化过程达到理想的结果;实际教学与学生实际情况的联系;教学实践与教育理论的联系等等。

总之,观课议课的目的是改进课堂教学,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所以无论是上课者还是观课者,不能满足于这一课的顺利结束。应该立足于一课而放眼于将来,要通过眼前这一课的研究与思考,对自己教学行为背后的观念进行批判、反思、重建,以求得自身教学行为长效的改进。只有充分利用校本培训的平台,有效地进行观课、议课,才能提高教师们的教育水平,发展教师们的教育理念,使教育真正地步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