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雅斯贝尔斯《漫谈哲学——一个存在主义者的见解》

雅斯贝尔斯《漫谈哲学——一个存在主义者的见解》

雅斯贝尔斯《漫谈哲学——一个存在主义者的见解》
雅斯贝尔斯《漫谈哲学——一个存在主义者的见解》

漫谈哲学

——一个存在主义者的见解

〔西德〕K.雅斯贝尔斯”

一、哲学是什么?

哲学是什么以及它的价值如何,这个问题一直是有争议的。有的人怀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把哲学看成是特殊人物所从事的大事业;有的人则蔑视它,认为它是梦幻者的胡思乱想,有的人认为哲学是同每个人都有关系的一种事业,因此它从本质上来说必须是简明易懂的;有的人则不然,把哲学看成是高不可攀的、令人不敢问津的东西。

*K.Jaspers,西德现代存在主义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本文题目是我们加的。——译者

千百年来,哲学一直都在致力于获得为大家都能接受的知识,但总是收效甚微,难偿宿愿;可是科学却获得了一定的成功。

哲学思维不象科学,它并没有一种进步过程的性质。毫无疑问,当代医生比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okrates)的医术,肯定要高明得多,但我们比柏拉图就未必如何先进。我们仅仅是在占有科学知识的资料上,才比柏拉图高明。就哲学思维本身来说,我们或许还达不到柏拉图所达到过的深度。

哲学(Philosophos)——这个希腊词是同Sophos这个词相对的。

它的意思就是:爱好认识(本质)的人,同那种占有知识的人是不同的。这个词的含义一直保留到今天:哲学的本质是探求真理,而不是占有真理。所谓哲学,就是前进路上的过程。哲学提出的问题要比解答问题来得重要,而且每一个回答又将引出新的问题。

希腊哲学家的鼻祖泰勒斯曾受到侍女的嘲笑,因为她看到泰勒斯由于观察满天星斗的夜空而不慎落人井中:他对眼皮底下的事物既然如此笨拙,又何苦去探索遥隔万里的空际呢?

二、哲学的起源

作为方法上的思维,哲学的历史起源于二千五百年以前;作为神话的思维,则起源于更早的年代。

哲学的起源是多方面的。从惊异产生了疑问和认识;对业已认识的事物发生怀疑,便形成了批判的检验,得出了清晰的结论;从人的震惊和若有所失的意识,便提出了追问自身的问题。现在就让我们首先就这三个动机来作一番论述。

首先,柏拉图说,哲学的起源就是惊愕。我们的眼睛使我们“瞥见到了星星、太阳和苍穹”,而这一瞥,便使我们产生了“去探求万物的冲动。于是哲学就在我们的心中油然而生……”。亚里士多德说得好:“因为惊讶乃是推动人去进行哲学思维的动力,人首先惊讶他所遇到的陌生事物,然后才渐渐去探索月亮、太阳、星星的变化和万物的起源。”惊讶迫使人去认识。哲学思维恰恰在于觉醒到生活的需要。这种觉醒就表

现在对事物、苍穹和世界的自由自在的一瞥。它所提出的问题是:这一切的一切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一切的一切又是从哪里来的——探求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并不怀有什么实用的目的,而只不过是一种自我满足罢了。

怀疑,它作为方法论上的怀疑,成了对每一种知识的批判检验的源泉,因此可以这么说:没有彻底的怀疑,就不会有真正的哲学活动。但是决定性的东西却是如何和在何处通过怀疑本身去获得确凿无疑的立脚之地。

认识世界的事物,只有通过怀疑的手段,我才能获得可靠的知识。我之所以这样做,并不是为我自己着想,并不是想到我的目的、我的幸福和我的安宁。在认识的过程中,我多半是忘乎所以,自我得到了满足。

我们总是处在一定的状况之中。状况是会改变的,否极泰来的局面亦会出现,但如果错过,则机会难得。我本人也能致力于去改变某种状况。但是有的状况,按其本质来说,却是改变不了的(尽管这些状况的目前现象会有所不同,以及它们的不可抗拒的威力会隐匿起来)。这些状况就是:我一定会死,我会有痛苦,我必须起来搏斗……我们把这些基本状况叫做边缘状况①。这就是说,这些状况是我们无法逃避也不能加以改变的。惊愕和怀疑之后,渐渐意识到这些边缘状况,乃是哲学最深刻的起源。

①边缘状况这个哲学概念,是德国存在主义的一个重要概念。——译者

整个来看,世界是不能信任的。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毕竟还是有值得信赖、能唤起我们信托的东西,这个支撑我们的基础,便是:故乡和故乡的山水,父母和祖先,兄弟姐妹和友人,还有我们的妻室。

人在寻找解脱。包罗万象的伟大的宗教才指出了解脱的途径。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从惊异之中去寻找存在的本质。

斯多噶派学者则在人生的痛苦中去寻找.白灵的安宁。

三、有关上帝的思想

我们西方有关上帝的思想,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有两大根源:圣经和希腊哲学。

柏拉图认为的神(他把神称之为善)乃是一切知识的起源。

希腊哲学家们是这样理解神的:按伦理学的观点,存在着多神;但是从大自然的角度来看,那就只有一个上帝。上帝不是我们用肉眼能看到的,他和任何人没有任何相似之处;上帝是不能从画像上去认出的。

神被看成是世界的理性或世界的规律,或者被看成是命运和天意,看成是世界建筑师。西方的神学和哲学就是从这两大根源出发,没完没了地在那里挖空心思地思索,上帝究竟存在不存在,以及上帝是什么。

我们当代的哲学家对于有没有上帝这个问题,是采取回避态度的。他们既不主张亦不否定上帝的存在。但是谁要是从事哲学活动,就要谈到这个问题。不过限于现代有限的知识水平,亦即限于科学知识,哲学

家在进行哲学思考的时候,就停止去思考有关上帝的问题。因为他们的格言是:人对不能知道的东西,应该沉默。

对上帝这个问题的讨论,是根据相互矛盾的原则来进行的,现在我们分别分析如下:神学的原则是:上帝是能为我们知道的,因为从预言者到耶稣,上帝都在显示。对我们人来说,没有显示,上帝就不存在。上帝的存在不是在思维中,而是在顶礼膜拜的信仰之中。

与神学原则相反的,是一条古老的哲学原则:上帝为我们所知,因为他的存在是能够证明的。自古以来,对上帝的全部证明,实在是一大宗伟大的文献。

但是如果从数学或经验科学的意义去理解对上帝的证明,亦即把它作为严格科学证明的话,那就错了。

否定对上帝的证明,便是意味着上帝不存在。

当然,这种推理是错误的。因为要证明上帝存在是很难的,但是,否认他存在也同样难。证明他存在和否定他存在只是说明了:能够加以证明的上帝是没有的,如果有的话,那仅仅就是世界五的事物。

事实上,千百年来人们所想到的和翻来覆去不断改变的有关对上帝的证明,同科学的证明乃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我们不妨举几个例子:

最古老的证明,就是宇宙学的证明。从宇宙(宇宙是希腊人称呼世

界的名字)便可推出上帝:从这无穷的世界的一切现象的根源,就能推及到最后的原因;从运动再推到运动的起因;从个别事物的偶然性,再推及整体的必然性。

事实一再指出,上帝并不是认识的对象,上帝也不是感觉经验的对象。上帝是看不见的,他不能被窥见,而只能被相信。

所以人们相信的上帝是远离我们的上帝,是隐蔽着的上帝,是不能被证明的上帝。这样一来,我就不仅认识到了,我并不知道上帝,并且甚至我也不知道,我是否相信他。

哲学并不是给予,它只能唤醒——它能帮助人们回忆,加强信念和防御。

四、人

人是什么?生理学是把他作为躯体;心理学是把他作为.白灵;而社会学则是把他作为合群的生物来研究的。我们所知道的人,是一种本性,就象我们知道的其他生物的本性一样。我们把人看成是历史,我们是通过对传说进行批判的、去伪存真的研究,通过理解人在行动和思想中所表现出来的共同意义,通过从动机、状况和自然现实的角度去解释所发生的一切来认识这部历史的。我们对人的研究能得到许许多多的知识,但不是有关人的全部知识。我们人从来就没有知足的时候。我们总是在挣脱自身,不断地堕人我们的上帝意识的深处,结果我们同时也看到了我们的无能。

我再重复一遍:作为世界的存在,人是一个可以被认识的对象。比如,在物种学说中,人被理解为一种特殊的种;在情神分析中,他被理解为下意识及其作用;在马克思主义那里,他被看成是通过劳动形成的动物——通过生产,人这种动物才能控制自然,形成为一个社会(这两者都是以一种据说是完美的方式形成的)。但是所有这些认识的途径只是认识到了人的一些部分,认识到了实际所发生的一些现象,而决不是人的全部。

五、世界

人想了解世界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在探索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不考虑任何实际的利害得失。科学的一个较深刻的起源乃是纯粹的、献身的沉思,乃是瞥见自我的深处,倾听世界的回答。

科学知识就是通过方法,通过把原先得来的全部知识加以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整体,这就是说,科学知识乃是不断地把许多零星杂乱的知识凝聚成使它们彼此发生关系的几条原理。

世界图景应该把相互关联的知识熔于一炉而成为一个整体。

每一个世界图景都是世界的一个片断:世界并不能由图景来构成。世界不是对象,因为我们自身总是处在世界之中;我们的对象是在世界之中,可是世界本身永远成不了对象。世界不是闭合的。它并不能从自身得到解释,能得到解释的,只能是世界中的事物,一个接一个,由此及彼,以至于无穷。谁也不知道,将来的研究会推进到什么界限,它前

面究竟会有什么悬崖绝壁。

六、哲学的历史

哲学就象宗教一样古老,而比起所有的教会,哲学要更悠久。

教会是面向大众的,哲学只是少数人的事。教会是世界大众有形有体的权力组织。可是哲学却是思想家王国的披露……

思想的自身独立发展是在中国、印度和西方进行的。这三个世界尽管有时候也发生过一些联系,但是直到耶稣诞生的前后,它们彼此之间总的来说还是处在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所以我们必须分别去了解这几个世界。后来产生的印度的佛教开始强烈地影响中国,基督教则影响西方。

从历史上来看,西方哲学可以划分为四个相续的领域:

第一,希腊哲学。希腊哲学所经过的历程是从神话到逻各斯;它创造了西方的基本概念,在思想上创造了有关存在、世界和人的整体的范畴和基本立场。

第二,基督教——中世纪哲学。它的历程乃是从圣经的宗教走向思想上的理解,从启示到神学。在一些有独创性的思想家那里,一个起源于宗教和哲学的统一世界诞生了;这些思想家主要就是保罗、奥古斯丁和路德。在这广大的思想领域中,基督教对我们来说仍旧保持着它的神秘。

第三,晚近欧洲哲学。晚近欧洲哲学乃是同近代自然科学和新的、从权威那里获得的个性解放一同崛起的。凯普勒和伽利略是一方,布鲁诺和斯宾诺莎是另一方;这两个方面都代表了新的道路

第四,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直到十七世纪和更晚些,西方的全部思想仍旧没有脱出古代、圣经和奥古斯丁的案臼。自十八世纪以后,这种现象才宣告结束。

划时代的哲学家当推克尔凯廓尔和尼采。他们这种类型的哲学家与先前的哲人全然不同;他们揭露了当代的危机。马克思在思想上也远远超过了先哲。在群众影响方面,没有任何人能与马克思比肩。

以上便是考察整个哲学史的梗概。不过这个梗概毕竟是肤浅的。我们打算进一步去追索它的整个联系。比如以下几个问题便是我们要去探求的:

第一,对哲学史统一性的探求。这个统一性不是指一堆事实,而是观念。我们所探求的正是这样一种统一性,但是我们只能得到一些特殊的统一性。

第二,对开端及其意义的探求,不过绝对的开端是着实不能发现的。

第三,对哲学的发展与进步的探求。在哲学史上,对一大批哲学家是要考察的。比如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发展道路;从康德到黑格尔;以及从洛克到休谟的发展道路。不过如果有人认为,越是靠后的哲学家越是后来居上,他们手中不但保有先前哲学家所占有的真

理,而且还要超过他们,那末上面这个排列就是错误的。

哲学史同艺术史颇为相似。因为它们一些最杰出的作品都是绝无仅有、空前绝后的。哲学史有它自己的创造的时代。在每一个时代,哲学都是人的本质的表露。哲学就象宗教一样,它在每个时代都拥有自己的地盘。

对于哲学史来说,发展只不过是一种不重要的观点罢了。因为大凡一种伟大的哲学,都是完美、包罗万象和自立门户的,它不必去牵扯到浩瀚的历史真实。但是科学却走的是另一条路;科学之路,是后浪催前浪,一浪高过一浪。哲学,按其本意,乃是个人单枪匹马的事业。因此,倘若把哲学家看成是哲学发展道路上的一级级阶梯,那实在很荒唐的。

第四,对级别的探求。哲学史并不是由无数的著作和思想家混合而成的、不分高低主次的大杂烩。

……哲学活动的意义就在于现实性。我们只有一种现实性,这就是此时、此地。

(赵金姗摘译自K.雅斯贝尔斯:《哲学导论》〔1978〕)。

读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有感

读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有感 读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有感 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以”存在、自由和超越”的存在主义哲学为根源和基础,深刻表达了”什么是教育”的独到见解。雅氏不仅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更有着长达40多年的教学生涯,是当之无愧的教育家。早年的医学经历,使得雅氏的教育观念更加关注人,重视”人的灵魂”。 雅氏教育思想中的”整体性教育”与”对教育虔诚的信仰”引起了我的注意与思考。当下,精神性价值缺失成为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人文学科被人们认为是”无用”的学科,如何扭转这种局面,成为我们每一个人文学科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在整体性教育观念中,雅氏尤其注重对历史知识的学习。 “通过单纯地对过去的把握和重复、或者是通过对过去的’理解、对未来的憧憬,我们以现在的每一份努力和体认,而感到未来的羽翼带来的希望。”只有熟悉过去,我们才能熟悉民族和人类的生活,由此我们才可以理解人类的所作所为,才懂得未来的选择。所以,雅氏十分重视对古典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认为谁在年轻时接触到这些东西,那么谁就拥有一个充满活力、开放的精神世界。古典知识对人性的陶冶,使得人们在自觉中向高贵的心灵与行为靠拢。但这一切的前

提在于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而不是单单记住各种条文。也就是说,在教育中,雅氏坚决反对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而是注重对灵魂的启迪,对生命的理解。因此,平等的交流与对话在雅氏心目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教育失落的本质,就在于整体性价值观念的缺失,使人们只关注于眼前的利益,而忽略教育长远的意义与价值。”如果人被迫只顾眼前的目标,他就没有时间去展望整个的生命。”那么,只活在”此在”的人们,缺失开阔的视野与心胸来应对人生中的风风雨雨、起起伏伏,无法自我教育,导致精神价值很难寻觅。所以,只有拥有整体性价值观念,我们才能通过探寻本真的过去,憧憬本然的未来,而坚定地立在本来的”此在”。 对教育虔诚的信仰,使得人们拥有追求真理的热情。如果缺乏虔诚的信仰,教育对我们来说只是可有可无的物品,而无法真正融入到我们的生命中。”教育,不能没有虔敬之心,否则最多只是一种劝学的态度,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缺少对‘绝对’的热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人就活得不像一个人,一切就变得没有意义。”这是教育者的最高理想追求。我们在求知中明理,在明理中学会质疑与批判,在质疑与批判中获得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这时,我们才是一个真正意义的人,一个有着独立理想和品格的人。作为一位教育者,我们应始终把培育人才,教化人心作为自身的使命,自始至终对教育事业充满虔敬的态度,将教育融入自己的生命,完成作为教育者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在短暂的一生中,真正致力于教育,致力于影响人的活动的人,他的生命不仅没有浪费,还得到了无限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文思想(儒家、道家、法家)

专题一人文思想 综述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主要是指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形成的,并贯穿于传统文化之中的,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核心,注重人伦道德,追求崇高理想,肯定人的价值,重视群体和谐的理论和学说。其基本内容为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道精神、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生命意识与宇宙情怀、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和进取精神、禀然大义的人格气节和高尚的情操、宽厚仁爱的道德。当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等学派也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中发展繁荣,和儒家共同给灿烂的中华文明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浸透着浓郁的人文思想。 一、儒家 基本思想:儒家学说是以"仁"为核心,"人为贵"为思想体系,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为其核心思想的学说。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体现着人文精神。 思想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被冷落 (1)春秋时期:儒学创立,孔子以仁的学说奠定基础 (2)战国时期:成为显学,孟子荀子继承发展,孟子提出仁政,荀子则提出性恶论。 2.秦朝时期——法家独尊,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压制。 3.西汉时期——确立正统地位,儒家思想享“独尊”. (1)西汉初期:盛行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 (2)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添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 等思想。 4.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儒佛道三教并立. 5.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 6.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新阶段,理学统治地位确立.出现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7.明清之际——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 8.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儒家思想出“新意”康有为提出托古改制,移花接木。 9.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家思想遭受冲击,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10.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居于主导地位,“文革”期间,“批林批孔”运动,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彻底推翻. 12.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儒家思想地位上升. 儒家思想主要作为民族文化遗产被人们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新文化建设相结合。 代表人物及作品: 孔子和《论语》

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的心得体会

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的心得体会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的心得体会 以前认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应该讲究无私奉献,正因为如此,人们一提起教师,才把他与园丁、人梯、铺路石联系在一起,但是通过本次学习有了新的体会。 一、爱岗敬业是师德的基石 爱岗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石。对于教师来说,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就是忠诚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社会与人民对教师寄予重望,学生本人和家长对教师也寄予很高的期望。我们不能设想一个没有敬业精神的教师能够为培养人才的教育工作尽心尽力,所以只有教师具备了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才会在教育实践中,全身心投入,潜心钻研业务,努力掌握现代科学理论知识,广泛搜集最新教育信息,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二、热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 一个教师最崇高的爱是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对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重要标志。作为一名教师,要坚持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待人,因材施教,平时注意全面了解学生动态,经

常找他们谈心,交流思想,增进感情,如果有人因病缺课,要尽力争取时间给予补课,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对后进生,更是对他们循循善诱,做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用真诚去感化他们,因此得到了学生的信赖,学生就会把老师当成知心朋友,有什么心事都跟老师谈。教师尊重学生,爱学生,不仅意味着最终赢得学生的信任和拥戴,提高教育的功效,也还意味着教师能虚心地向学生学习,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与学生一起成长,共同进步。 三、为人师表是师德的灵魂 除了父母,教师是学生相处时间最多,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人。教师在教育中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学生总是以老师做为模仿效法的对象,老师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都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烙印,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必须十分注意自身的修养,严格要求自己,把做人与育人统一起来,时时处处做学生的良好榜样,以大方得体的仪表,稳重端庄的举止,亲切和蔼的态度,文明礼貌的语言,严谨持重的行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等,形成一种无声无形的教育动力,去感召学生,启迪学生,最终达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目的。 总之,做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对自己职业的认可,不能只看到工作的琐碎、任务的繁重、薪酬的低标准……而是应该看到通过自己的教育使学生学会了知识、学会了生存、

雅斯贝尔斯教的教育思想

雅斯贝尔斯教的育思想 卡尔·雅斯贝尔斯( 1883-1969),德国哲学家、精神病理学家,是公认的西方“存在主义”大师之一。他的思想领域广泛、内容丰富,对当代思想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在教育领域,雅斯贝尔斯坚信并极力倡导“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只有自己从事研究的人才有东西教别人,而一般教书匠只能传授僵硬的东西”,“真正的教育总是要靠那些不断自我教育以不断超越的教育家才得以实现”。雅斯贝尔斯的著作《什么是教育》从他的“生存、自由、超越”的存在主义哲学基础出发,详尽、深入地论述了他对教育的独特理解,为教育者认识和理解教育的问题展现了一个极为宽阔的视野,引导教育者去追溯教育的本原所在,寻求教育的本真意义。 一、雅斯贝尔斯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的本质 1精神的培育、灵魂的安顿 雅斯贝尔斯在有着丰富人文资源的德国文化传统中,重提教育乃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回归到教育作为精神陶冶的本质。他在《什么是教育》中反复谈及,“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创建学校的目的,是将历史上人类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气勃勃的精神,并通过这一精神引导所有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我们要想振兴教育,就必须让教育的内涵超越实用的技术教育和宗教限制”。“专门技术训练将人制造成最有用的工具”,虽然教育离不开知识,但真正的教育是用知识来充盈于人,服务于人,启迪人心,而决非把人变成贯彻某种知识的工具。教育离不开必要的技术技能的训练,但训练是为了涵养人的整体智慧,而不是把人当作训练的机器,使训练成为与人的心灵隔离的异己的活动。尽管知识技能的传授不可缺少,但真正的教育必须超越于此,而上升到培育人的精神、安顿人的心灵的高度,以接近教育的本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挖掘开发这些宝贵的和谐思想,对于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这些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重要思想资源。 早在先秦典籍《尚书·舜典》中就有“八音克谐,无相伦也,神人以和”的记载,《左传·襄公十一年》中也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zhlzw.com中 华勵志网其后,“和谐”逐渐成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哲学概念,并进而演进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中华民族重要的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就其主体而言,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法天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25章)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庄子进一步发挥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保持协调,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境界。道家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张有机地、整体地去看待天地间的万事万物。 儒家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了许多阐发。《礼记·中庸》中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强调天、地、人和谐发展。人不是万物的主宰,而应实现天人协调,“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周易·乾卦·文言》)。宋代思想家张载在总结前人“天人为一”、“天人相参”说的基础上,首次使用了“天人合一”四字,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指出天地万物本来就是一个和谐的宇宙家庭,人与人是兄弟,人与物是朋友,相互之间应该亲密无间,共存共荣(《西铭》)。这种“民胞物与”的境界,既是张载广大深厚的宇宙情怀的表现,也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重要内涵之

教师应如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教师应如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我认为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尽快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程序化的教学模式。即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观;要树立现代课堂教学的全新理念,切实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让教师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在教学方式上注意以学生为主,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即采取适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的教学方法,围绕学生的需要来设计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 教师要有四个方面理论认识并应用在实践中,进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第一,教师自身要有专业成长的理念和意识,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建立专业责任感; 第二,从教师成长的过程看,可以粗略地把教师的专业成长分为四个阶段:1.适应磨合期——前3年的教师称教学新手。其特点是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初步形成,但缺乏教学经验; 2.适应发展期——4-6年的教师,其特点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较强,能够出色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称经验型教师; 3.成熟提高期——7-10年的教师,在适应期的基础上,教师因为个人职业的理想和发展需求,产生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的欲望,教学能力与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协调发展的成熟教师(又称研究型的教师); 4.反思创新期——10年以后,教师开始由固定的、常规的、熟练化的工作进入探索和创造时期,是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的教学风格的时期称专家型教师。 每位在职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不论教龄)去参照教师成长的“四个阶段”制定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即制定出教师个人的总体目标(30年)、长期目标(5年以上)、中期目标(3-4年)和短期目标(1-2年)。 第三,积极参加在职学习和培训,突出校本,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随着课程教学的推进,很多教师现有的知识与技能远远不能紧跟时代形势,要想做一名领导信任、学生喜欢、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好教师,必须得加倍努力学习。目前要积极参加校本培训、“电子学习”,学好新课改的“四观”精要,即新的课程观、新的教学观、新的教材观和新的评价观。把握好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改变教师固有的传统教学方式,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通过对比原有的教育观念与新课程要求的差距,以形成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同时,教师个体要加强同伴互助合作,即教师之间的专业切差、相互听课、评课和说课,可使教师个体少走弯路,在同伴互助中更好地成长。因此,教师应加强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中,教师的不同教育思想、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能在集体备课中得到交流、讨论,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教师的反思是从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或者说,反思是人对获得观念的心灵的反观自照。反思是一种思考,一种意识,一种习惯,一种能力。可以说“反思”是“教书匠”与“教育家”的根本区别,是当前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经。反思可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反思。课堂教学前反思具有预测性,能使教学过程更贴近学生更富有创意;教学中反思具有调控性,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学后反思具有批判性,使教学成为一种理性的评价,即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有助于提高教师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通过“反思性教学”和自

什么是教育----雅斯贝尔斯

教育者不能无视学生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而认为自己比学生优越,对学生耳提面命,不能与学生平等相待,更不能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 爱的理解是师生双方价值升华的一个因素,而现行教育的运用恰恰阻碍了爱的交流。因此,如何使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对灵魂的铸造功能融合起来,成为人们对人的教育反思的本源所在。 青年学生感到生活是严峻的,这是因为对他来说,现在比将来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他还具有可塑性和发展的充分可能性。他已清楚地意识到要成为完整的人全在于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对自身的不断超越,并取决于日常生活的指向、生命的每一瞬间和来自灵魂的每一冲动。—[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1991:1 年轻人都希望受教育、能从师获益、能进行自我教育,并与人格平等的求知识获智慧的人进行富于爱心的交流。 人的自我的生成上有几种需要尽其全部人性去冲破的阻力:首先,绝对的阻力是每个人在本质上的不可改变性,而只是在外观上有所变化;其次是内在的可塑性;第三重阻力则是人的原初自我存在。与这三重阻力相对应,存在

着三种不同的教育方法:第一种是训练,它与训练动物相似;第二种是教育和纪律;第三种是存在之交流。每个人在自身中都要与这三重阻力相遇,都须经过自我训练、自我教育、与自我进行敞亮交往的过程。如果要与他人交往,那么,在第一种方法(训练)中,人就成为纯粹的客体;在第二种方法(教育)中,人便处在相对开放的交往中,更确切地说,是在有计划的教育环境中;在第三种方法(存在交往)中,人将自己与他人的命运相连、处于一种身心敞放、相互完全平等的关系中。因此,训练是一种心灵隔离的活动,教育则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而人与人人交往是双方(我与你)的对话和敞亮,这种我与你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可以说,任何中断这种我和你的对话关系,均使人类萎缩。如果存在的交往成为现实的话,人就能通过教育既理解他人和历史,也理解自己和现实,就不会成为别人意志的工具。——[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1991:2 人类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有几种不同的方式。 (一)照料和培育,人们为了寻求生命的答案,总是通过各种实践去不断地变换身心自由释然的游戏,这种不断超越以求更新的活动可以说是倾听生命律动的行为。园丁的

教师如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教师如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经过二十几年的教书生涯,我觉得教师的职业与其他的职业有很大不同。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角色是个人在一定的社会规范中履行的一定社会职责的行为模式。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同时扮演许多角色,但职业角色是相对单一的。而教师这一职业却具有多种角色特点。 1.传道者角色。正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充分说明,教师具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正统价值观念的使命。进入现代社会以后,虽然道德观、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但学校、教师的道德观、价值观总是代表着居社会主导地位的道德观、价值观,并且用这种观念引导年轻一代。 2.授业解惑者角色。唐代韩愈早在《师说》中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有言说“学高为师”。这就是传统意义上大家对教师的普遍和最为代表性的认识,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教师”职业的代名词,或者说是大家对“教师”职业的解释。作为教师本身,对自身职业的认识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这种程度上,而应该适应时代发展,不断提升对自我的认识和了解,理性、全面地看待教师职业。 3.管理者角色。学校教育是一个规范化的教育教学过程,它是对学生集体的教育,而对于集体而言,要实现共同的目标或目的,就必须要有规范的管理。因为教育和教学过程是水乳交融的,教学要有一定的形式和原则,而教育又是通

过教学过程中的点滴来进行渗透和教化的,所以教师就必然地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担当起了管理者的角色。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包括确定目标,建立班集体,制定和贯彻规章制度,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等,并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控制、检查和评价。 4.示范者角色。与“学高为师”相辅的就是“身正为范”。学生在成长过程,即个体在由自然人发展成社会人的过程中,他们对社会的认识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而缺失了样板,就无法对行为的正确恰当与否做出合理的判断。于是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教师作为德高望重的人,他的言行自然而然地就成了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学生的这种向师性特点,使得教师的言论、行动、为人处事的态度,就对学生产生了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那么教师如何根据教师职业的特点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我认为:教师作为这一特殊的职业,直接负担着培养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历史重任,因此,师德比其他职业道德,有着更加强烈的典范性,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教师形象是每个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师不断进取,赢得成功的力量所在。 一、爱岗敬业是师德的基石 爱岗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

雅斯贝尔斯

雅斯贝尔斯——《西方伦理学家辞典》1992(李萍.执笔) Jaspers Karl,1883-1969,德国哲学家、伦理学家、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奠基人。 1883年,马克思去世。但在同一年,德国又迎来了另一位哲人的诞生,他就是雅斯贝尔斯。 如果你不是雅斯贝尔斯的至亲好友,那么,当你去拜访他的时候,他一定会高高在上地坐在他的沙发椅中,就像一位亲王那样从他的宝座上慈祥地俯视着你。他会听你谈论上帝、世界和人类的知识。但是,他会在亲切地赞同或反对之后,继续陈述他自己的观点。有人说,这多少有点仪式化的小把戏中的些许威严,不免让你顿生凉意。 这的确就是卡尔·雅斯贝尔斯的写照。 他年幼时得过一种怪病,使他无法进行爬山、骑马、跳舞等激烈的运动。 于是,他长期过着单调的生活,显得十分孤独而又很难与别人进行沟通。 除了公务,他从没有去过公共场所。而在大学教书期间,他和同事间也从来没有什么亲密的联系,更不用提他对哲学家大会的厌恶了。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他孤独地,但又十分固执地同所有人辩论。 他的这种不容分辩的说教口气,被有的人称作“雅斯贝尔斯式的表演”。 1901年(18岁),入海德堡大学读法律,后在柏林、格丁根和海德堡等地的大学学习医学。 1909-1915年,担任海德堡大学精神病医务室志愿助理研究员。 1921年(28岁),任海德堡大学哲学教授。 1948年(65岁),接受了瑞士巴塞尔大学的哲学教授席位。 1913年,《普通精神病理学》。 1919年,《世界观点的心理学》。 1931年,《现时代的人》。 1931年,《时代的精神状况》(Die geistige Situation der Zeit)。 1932年,《哲学》(三卷),这是用德文出版的最有系统的存在主义哲学著作。 1933年,《这个时代的人》。 1935年,《理性与存在》。 1936年,《尼采》(Nietzsche)。 1938年,《存在哲学》(Existenzphilosophie)。 1950年,《哲学入门》(Einführung in die Philosophie)。 1946年,《关于大学的意见》,议论如何重建大学。 1946年,《论德国人的罪恶问题》。 1948年,《论真理》。 1948年,《哲学的远见》。 1949年,《历史的根据和目标》(《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1957年,《大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构想的三卷巨著中,仅完成的一卷。

西南医院诊断证明书

西南医院诊断证明书 篇一:办理《出生医学证明》授权委托书-西南医院专版办理《出生医学证明》授权委托书 委托人:性别:身份证号码:被委托人:性别:身份证号码:本人因原因,不能到西南医院亲自办理新生儿出生医学证明相关手续,特委托作为我的合法代理人,全权代理我办理新生儿出生医学证明的相关事项,对被委托人在办理上所签署的所有信息及文件,我均予认可,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委托人: 被委托人: 年月日 篇二:西南医院临床常用药物手册 西南医院临床常用药物手册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二00五年六月 西南医院临床常用药物手册 主编 刘松青王章阳夏培元 撰写人 (按姓氏笔划为序)石英任建东孙勇唐先哲唐敏董慧

责任编著 董慧彭永富唐先哲 西南医院药剂科 2 前言 《西南医院临床常用药物手册》(简称药物手册)20XX 年版,按照院领导提出的要求,经数月努力已编制完成。 本手册共分三篇,第一篇为我院临床常用药物(包括西药、中成药)。西药分类是参照国家YY0252-1997分类标准进行分类;中成药是参照《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的分类标准,并结合我院实际常用药物品种进行分类。西药名称包括中、英文通用名、商品名、别名等。中英文通用名称以卫生部药典委员会xx的《中国药品通用名称》(1997年版)中收载的中、英文药名为依据,未收载的品种以国家药典和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药品标准中收载过的中、英文名称为依据,并将最常用的商品名列入药名索引中,便于查找,从而使其与临床惯用的商品名称接轨,以增加本手册的实用性。西药共分19章,每个药物按药名、其它名、制剂与规格、作用与用途、用法与用量、注意事项六个部分叙述。中成药共分16章,按药品名称、主要成分、作用与用途、用法与用量、注意事项五个部分叙述,中成药名称包括汉语名称和汉语拼音名称(个别未收载者除外)。因篇幅限制,一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高培华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五千年兴衰更替的发展史,形成了其特有的崇尚人文理性、讲求群体意识、倡导刚健有为、力求平和发展的文化内质,。其精神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核心注重人伦道德,追求崇高理想,肯定人的价值,重视群体和谐的理论和学说。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 其主流精华部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浓缩 是我国历史上形成的种种传统美德的思想基础 是现代人文主义精神的重要思想渊源。在全球化的人文精神失落和道德价值迷失的背景下,批判的继承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无疑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是我国历史上形成的种种传统美德的思想基础,是现代人文主义精神的重要思想渊源。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华,可以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添一份文化力。 一、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和进取精神 《易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精神深深地浸染在中华民族的灵魂深处 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命绵绵不断活力因子。、 1、坚忍不拔的精神境界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中国文化强调“仁者不忧,

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这就是中国文化所强调的人生态度,把困难、挫折、痛苦作为人生的财富,把坚贞不屈、不畏艰险、不惧挫折、奋斗不息作为精神追求。正是这种民族文化这不仅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培育了中华民族的自立精神和在民族压迫面前的不屈精神。近代以来 中国人民为了救亡图存和民族自强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建国后 又以坚忍不拔的毅力 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使中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体现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2、“勇于担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论语·秦伯》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把自觉为国家民族承受苦难,作为担当大任的条件。《孟子·告子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勿乱其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乐。”表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既是一种宇宙情怀,也是一种德理性,更是一种文化自觉。 明末清初著名的哲学家、伦理学家顾炎武先生提出“保天下者 匹夫之贱 与有责焉耳矣。” 《日知录·正始》 告知国民要勇于担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更是志于把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传递到千家万户 古往今来无数贤达的仁人志士 禀承这一民族传统 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形态。后来经麦孟华的“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一语很快传播开来了, 特别是经过梁启超、孙中山等人的先后引用, 它的影响越来越大, 以至家喻户晓。“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一语提出了作为国家主人的国民对国家应该履行的神圣义务和道德责任。它出现在国

教师应如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教師應如何樹立正確の教育觀? 我認為教師必須更新教學理念,盡快改變傳統の思維方式和程序化の教學模式。即改變過去“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の教學方法,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の新課程觀;要樹立現代課堂教學の全新理念,切實轉變傳統の教學方式和教學行為,讓教師真正成為課堂教學の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和促進者,在教學方式上注意以學生為主,突出自主、合作、探究の教學方式,即采取適合學生心理特點和接受能力の教學方法,圍繞學生の需要來設計教學,提倡交流與合作の學習。 教師要有四個方面理論認識並應用在實踐中,進而樹立正確の教育觀.第一,教師自身要有專業成長の理念和意識,學習教師專業發展の理論,建立專業責任感; 第二,從教師成長の過程看,可以粗略地把教師の專業成長分為四個階段:1.適應磨合期——前3年の教師稱教學新手。其特點是教育教學實踐能力初步形成,但缺乏教學經驗; 2.適應發展期——4-6年の教師,其特點教育教學實踐能力較強,能夠出色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稱經驗型教師; 3.成熟提高期——7-10年の教師,在適應期の基礎上,教師因為個人職業の理想和發展需求,產生進一步の提高和發展の欲望,教學能力與教育科學研究能力協調發展の成熟教師(又稱研究型の教師); 4.反思創新期——10年以後,教師開始由固定の、常規の、熟練化の工作進入探索和創造時期,是形成自己の獨到見解の教學風格の時期稱專家型教師。 每位在職教師應根據自己の教育教學能力(不論教齡)去參照教師成長の“四個階段”制定教師個人專業發展規劃即制定出教師個人の總體目標(30年)、長期目標(5年以上)、中期目標(3-4年)和短期目標(1-2年)。 第三,積極參加在職學習和培訓,突出校本,提高實施新課程の能力。 隨著課程教學の推進,很多教師現有の知識與技能遠遠不能緊跟時代形勢,要想做一名領導信任、學生喜歡、家長放心、社會滿意の好教師,必須得加倍努力學習。目前要積極參加校本培訓、“電子學習”,學好新課改の“四觀”精要,即新の課程觀、新の教學觀、新の教材觀和新の評價觀。把握好各學科の課程標准,改變教師固有の傳統教學方式,促進教師の自我反思,通過對比原有の教育觀念與新課程要求の差距,以形成新の教育教學觀念。同時,教師個體要加強同伴互助合作,即教師之間の專業切差、相互聽課、評課和說課,可使教師個體少走彎路,在同伴互助中更好地成長。因此,教師應加強集體備課,在集體備課中,教師の不同教育思想、觀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能在集體備課中得到交流、討論,提高教師の課堂教學能力。 教師の反思是從自己の職業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在職業中所做出の行為以由此產生の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の過程。或者說,反思是人對獲得觀念の心靈の反觀自照。反思是一種思考,一種意識,一種習慣,一種能力。可以說“反思”是“教書匠”與“教育家”の根本區別,是當前教師專業成長の重要途經。反思可分為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反思。課堂教學前反思具有預測性,能使教學過程更貼近學生更富有創意;教學中反思具有調控性,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師生互動の過程;教學後反思具有批判性,使教學成為一種理性の評價,即能使教學經驗理論化,有助於提高教師總結能力和評價能力。通過“反思性教學”和自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Karl

摘要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1883—1969)把公元前800年~前200年称为人类历史的“轴心时代”,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转型期。在古希腊、以色列、古印度和中国等文明发源地,几乎同时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挣脱了原始宗教的绝对束缚,在前轴心期文化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的地位和前途提出了独到的看法,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其中包括中国孔子开创的儒学体系、犹太教的一神论和世界秩序思想、古希腊的理性主义以及印度的佛教等。这些文化传统已经成为人类文化的主要精神财富,在此后的两千多年中,“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德]卡.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华夏出版社,1989,14)从那以后直至文艺复兴时期,每一次轴心期潜力的苏醒或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归、复兴,都为文明的发展提供着强劲的精神动力。 在体育文化的发展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同样的现象:影响至今的西方体育和东方体育传统的源头,也可以追溯到“轴心时代”的希腊、中国和印度。在这时期形成的体育价值观、体育方法论和体育手段等,对此后的体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古希腊体育的向往和“复兴”推动了现代体育的形成,为了消除现代体育在今天的消极影响,人们又到东方体育中去寻求启示。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体育差异显著,促成中西方体育巨大差异的原因多样,但从历史角度考察,源头的差异首当其冲。西方体育的源头在古希腊,而中国传统体育初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从文明史的角度看,古希腊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同处在“轴心时代”。此时,分处于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中国和古希腊都创造出辉煌灿烂而又风格迥异的文化。 本课题从轴心时代的中国和希腊的历史世界开始,第二部分别介绍了以“天人合一”思想的哲学基础;强调兼修内省的整体健康、气一元论的生命观;伦理至上的体育价值观和和谐适度的体育方法的古代中国体育文化观念。以崇尚健美的身体观;军事—健身型的体育价值观;具有强烈竞争意识的古希腊体育文化观念。介绍了以军事训练为手段的军事体育、休闲娱乐的民间体育和养生体育为主的古代中国体育的运动形态;雅典和斯巴达的体育教育制度、古代奥运会的体育项目为主的古希腊体育运动形态。以及春秋战国和古希腊时期的体育运行模式以及在这一时期哲学家们的体育思想。并一并进行了比较研究。接着分析了轴心时代的中国和希腊体育两者之间的差异原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是轴心时代中国与古希腊体育差异的外部条件,政治经济制度的差异是轴心时代中国与古希腊体

北京协和医院诊断证明书样本

北京协和医院诊断证明书样本 诊断书 一、 ~病案书写的意义 病案是关于患者疾病发生、发展、诊断、治疗情况的系统记录;是临床医师根据问诊、查体、辅助检查以及对病情的详细观察所获得的资料,经过归纳、分析、整理书写而成的档案资料。 病案不仅真实反映患者病情,也直接反映医院医疗质量、学术水平及管理水平;病案不但为医疗、科研、教学提供极其宝贵的基础资料,也为医院管理提供不可缺少的医疗信息;在涉及医疗纠纷时,病案又是帮助判定法律责任的重要依据。 书写完整而规范的病历,是培养临床医师临床思维能力的基本方法,是提高临床医师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而病案书写质量的优劣也成为考核临床医师实际工作能力的客观检验标准之一。每一位临床医师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真写好病历,正如张孝骞教授所说:“写大病历的阶段至为重要,要通过它形成一种终身不改的习惯,即在诊务繁忙之中也能如条件反射般运用,在诊治病人的过程中不遗漏任何要点。这种训练是短暂的,稍纵即逝,一旦落课,就无法再补,切勿等闲视之。”

让我们谨记老一辈临床医学家、医学教育学家张孝骞教授的教诲努力共勉之。 二、完整病案的内容 完整病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入院记录,住院病历。 、病程记录班记录、阶段小结、转科记录、术前讨论、术前小结、术后病程记录等)。 、麻醉记录; 、手术记录。 、出院记录或死亡记录。 、体温单。 、医嘱单。 、抢救或监护记录。 、化验及其他辅助检查报告单 、特护记录。 三、入院记录书写内容及格式 由住院医师书写,要求于病人住院后24小时内完成。 格式: 入院记录 入院日期: 记录日期: 姓名:性别:年龄:病历陈述者: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一)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一) 中国传统美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哲学思想与文艺思想于一体,有着丰富多样的形态,映射出中华民族心灵的方方面面。中国传统美学的生生不息,是因为其中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它以人为中心,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此,研究传统美学,就不能不研究它与人文的内在关系。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在对于人生解放和人生意义的不懈追寻中。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生命、以和为美的民族。审美活动作为人的个体生命意义的体认,在特定年代往往获得直接的表现。相对于哲学的理性思辨与伦理的实践,审美活动通过“吟咏情性”,使人的生命冲动在美的王国中得到升华,精神获取自由,意义得到形而上的超越。这一点,在魏晋南北朝表现得最为明显。汉魏以来,中国社会陷入空前的动乱分裂之中,然而人们并没有放弃对于黑暗的抗争和理想人格的追求。当时,在各种哲学思潮展开对于天道人事重新思考的同时,审美活动也成为人们重铸精神人格的创造活动,以人为本的文化观念融入美学思想之中。著名哲学史家汤用彤先生对之有过精辟的论述:“魏晋人生观之新型,其期望在超世之理想,其向往为精神之境界,其追求者为玄远之绝对,而遗资生之相对。从哲理上说,所在意欲探求玄远之世界,脱离尘世之苦海,探得生存之奥妙。”当时虽然佛教活动开始兴盛,然而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人格重构方面,审美活动显然更具有人文意蕴,更能契合人生需要。当时的美学著述辉煌灿烂,泽溉后世,正是这种文

化精神的结晶。中国传统美学人文底蕴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生生之谓易”、“乐天知命而不忧”,便是这种心理的表征。不管这里面有多少消极的成份,但是这种文化心理却使得中国人在遭遇危厄与痛苦时,能够在审美活动中获得解脱。钱钟书先生曾在《诗可以怨》一文中指出,六朝人认为审美具有止痛安神的作用。“长歌可以当哭,远望可以当归”,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渗透着中华民族对自然和人生的体验,这种体验融情感与认知于一体,它不同于宗教而又有宗教那样的超越意识,具备丰厚的审美蕴涵。西方的哲学或者是以认知为特点,或者是以超验的宗教世界为指归,这两种境界都是以主客体的分裂为特征;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美学则主张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这种统一又以审美体验为中介。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使人生获得审美超越。近代蔡元培先生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说,也是深鉴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而倡言的。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表现在它的自我教育意识。人文思想不仅表现为人格的自我完善上,同时表现在运用这种成果来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审美活动不仅是个体的经验,更主要的是一种社会性的文化创造与普及活动,是个体与群体、自由与功利的有机融合。《周易》认为,刚柔交错、文质兼备是自然现象,而人类的文明却要止以其分,

家长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家长)

家长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 小学生家庭教育观念 ————家长教育学术报告 两河口镇中心学校周源立 家长对于孩子的培养,一直都是家长们值得思考的问题。她们在培养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到底家长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小学生家庭教育观念呢? (一)家长要更新教育观念: 正确的教育观,是每个家长具有全面而长远的素质教育意识,特别注意孩子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很多家庭充分认识到品德和能力的培养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然而,一旦当它与孩子的学业发生矛盾时,这个重心又发生了位移。 调查表明,每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尽快成才,但是这种成才观念经常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在许多家长看来,人才就是掌握高深学问的专家学者,从而忽视了在各行各业中数以亿计的有道德、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 许多家庭对孩子的智力投资,还是忽视精神软件方面。一些家长舍得给孩子买钢琴和电脑,但却不愿花钱学习教育的方法和思想,以加强对孩子的素质教育。因为,家长必须先懂得教育孩子的基本原理,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才能教育好孩子。如:要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目前呈上升趋势的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许多是家长采取简单粗暴的教

育方法,致使孩子失去对家庭的信任感,流落社会,造成失足。因此,家长应通过学习,参加培训,了解少年儿童心理发育特点和教育规律,与孩子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家庭关系,努力与孩子一起成长。 (二)家长尤其是母亲要不断充电: 周末、假日,街头经常能看到望子成龙的父母们不辞劳苦地伴送孩子去参加各种辅导班,使孩子们能够从校园之外多渠道获取知识,助他们一臂之力。但是,有的家长整天督促孩子念书答题,自己却不读书不看报;有的家长一边要求孩子努力学习,不断进步,自己却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没有想到自己也需要进修、充电。事实上,家长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不仅要在为人处事方面给予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学无止境的漫长道路上照样有为孩子传道、授业、解惑的义务,而且这种教育远比课堂教育来得重要。 家长自身不断加压充电是十分必要的。作为家长,学习的过程是再社会化的过程,是自我充实、完善的过程,是沟通、影响、感染孩子的过程。作为孩子,在家长的学习推动下,更加倍于自身的学习。母亲对家庭、对子女的影响尤为重要,但作为母亲在认识上往往只关注孩子的成长,忽视母亲自身的需要和发展,把孩子作为生活的全部或生命的延续,从而造成自身的发展和兴趣爱好受到制约,情感体验遭忽视,视野变狭窄。调查情况表明,在家庭中经常管教孩子

悲剧的超越——雅斯贝尔斯

悲剧的超越 雅斯贝尔斯著工人出版社1988年 所以人必须面对他的有限,并从能力的极限回顾反省,以更清晰地了解自己所处的情境。有些限制他能够突破、克服,有些则可以通过心灵的感知并凭藉由符号象征而获得的推断去超越;可仍有一些限制他既不能突破,又超越不了。不过,即使是失败的经验也是重要的。一个人的失败可以为他人的思想和行为换取超越性的象征意义;甚至对失败的人来说,也可以引导他进入新的可能性——重建其人格和深层生活方式的可能性。17 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当它成为艺术,也只有当它成为艺术的时候,事物才会确立其特征形式,呈现出它的可见性质以及那原先似乎隐匿着的灵魂。4 悲剧能够惊人地透视所有实际存在和发生的人情物事,在它沉默的顶点,悲剧暗示出并实现了人类的最高可能性。6 人类生活对自身的了解,就是通过它的潜力和风险、伟大和渺小、仁慈和残暴、高贵和卑贱,通过它酣畅的生之欢乐和失败与毁灭的迷乱惊惧,以及它的爱情、献身、率直,还有怨愤、狭隘和盲目。一言以蔽之,人类由于面临自身无法解答的问题,面临为实现意愿所做努力的全盘失败而认识自己——所有这一切都以坚不可摧的秩序和善与恶的鲜明对照为背景。10 中国人舒缓、宁静的面孔仍然与西方人紧张而富有自我意识的表情形成对照。14 自相矛盾的是,在人面临悲剧的时候,他同时将自己从中解脱出来。这是获得净化和救赎的一个方式。25 崩溃和失败表露出事物的真实本性。生命的真实没有在失败中丧失;相反,它使自己完整而真切地被感觉到。没有超越就没有悲剧。即便在对神祗和命运的无望抗争中抵抗至死,也是超越的一种举动;它是朝向人类内在固有本质的运动,在遭逢毁灭时,它就会懂得这个本质是他与生俱来的。25 当新方式逐渐显露,旧方式还仍然存在着,面对尚未消亡的旧生命方式的持久力和内聚力,新方式的巨大突进最初注定要失败。过渡阶段是一个悲剧地带。35 旧的坚持证明自己是对的,因为它仍然发挥作用,它依然有生气,并通过其丰厚而精致的传统生活方式来证明它自己,尽管腐烂的种子已经开始致命地抽芽吐穗。新的也是对的,但还没有一个已经建成的社会秩序和文化来保护它。眼下,它的功用暂时还发挥不出来。在最后的狂暴中,旧方式重新集结起全部力量,它所能摧毁的唯有英雄,那新生命方式的第一个伟大人物。新方式随后的突破就不再是悲剧的了,它将获得成功。36 我要对世上所犯下的一切罪恶负责,除非我已经竭尽所能,甚至牺牲生命来阻止它。我是有

精神病医院奖惩条例

精神病医院奖惩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使医院管理逐步实现科学化、制度化,增强全体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工作责任感,规范言行,弘扬正气,鼓励先进,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医院文化氛围,不断增强医院凝聚力,在有关规章制度、规定的基础上修订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分总则、行政后勤、医疗管理、科研教育管理、附则五个章节。 第三条本条例适用于本院在岗工作人员,条例规定的奖励和处罚措施由全院职工集体讨论决定,有关行政处罚的具体实施由医院奖惩委员会讨论决定,院长有最终的决定权。 第二章行政管理 第一节奖励 第四条设立先进集体奖和先进工作者奖。医院根据各科室及职工的年度工作情况,评选年度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医院给予表彰奖励。 第五条对有以下情况之一的,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 1.积极抢救、保护公共财产,使国家和人民利益免受重大损失的,奖励300~3000元。忠于职守、严守制度、敢于同严重违法失职行为作斗争、检举揭发犯罪分子有功者,奖励300~3000元。 2.在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和医疗质量方面有改进措施,付诸实施后,取得显着成效的,奖励300~3000元。对提出合理化建议,使医院增收或节支效果明显的,经科室(部门)提出,有关人员鉴定,院部批准,奖励200-500元。 3.医院工作人员受到病人来信表扬和送锦旗(镜框)每次奖励50元;病人直接通过新闻媒体表扬每次奖励300~500元。

第六条工作人员为医院争光,代表医院参加县级以上业务竞赛的获奖者,医院给予配套奖励1000元。在各类学会质控中心组织的活动中获市级以上奖励,医院配套奖励1500元。 第七条非业务类竞赛荣获县级以上奖项者,医院按1:0.5配套奖励。 第八条在工作岗位上无端受到病人指责谩骂能忍辱负重,继续履行职责的,奖励500~1000元,全院点名表扬。 第二节处罚 第九条处罚分为行政处罚和经济处罚两大类。行政处罚分为通报批评、警告、记过、降职、留用察看(察看期为一年或半年)、解聘、开除等。经济处罚分为扣奖、罚款等。 第十条医院工作人员凡被投诉有过错者,经奖惩委员会确认,处罚标准如下: 1.被病人或家属投诉到院部、县卫生局、信访局、县长热线者,一次扣当事人150元。 2.与患方发生斗殴者或同事之间发生斗殴,视情节一次扣奖500~1000元,由此带来 的医疗费用等,由当事人承担,并在院内通报批评,年度考核合格以下,情节严重的给予 警告直至开除处分;发生在工作场所扣科室负责人200~500元。 3.职工在工作时间争吵,造成不良影响,发现一次,当事人扣200元。 第十一条医院个人或科室因医疗和服务不当被新闻媒体点名曝光,影响医院声誉的,当事人及科室取消评先资格。经查实存在过错的,处罚标准如下: 1.个人被新闻媒体曝光,扣当事人500~1000元;由党政联席会议讨论与年度考核挂钩,并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 2.科室、诊疗组或科里单元集体被新闻媒体曝光,经院长办公会讨论决定,扣发科室 当月总奖金的10~2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