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发展中国家经济与政治

第四章发展中国家经济与政治

第四章发展中国家经济与政治
第四章发展中国家经济与政治

第四章发展中国家经济与政治

一、第三世界的崛起及其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二、政治发展的不同道路与存在的问题

三、经济发展的艰难曲折与调整改革

四、对外关系的发展变化

一、第三世界的崛起及其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一)第三世界的崛起

(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世界崛起的三个里程碑:不结盟运动亚非会议七十七国集团(一)第三世界的崛起

亚非会议:亚非会议由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和锡兰(今斯里兰卡)五国发起,于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尼的万隆举行。中国代表团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率领下参加了会议,提出了著名的“求同存异”原则。亚非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者参加的国际会议,是第三世界崛起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不结盟运动:不结盟运动由原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前总统纳赛尔和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发起,于1961年9月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召开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不结盟运动的原则和宗旨是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化。

不结盟运动诞生后,在反帝、反殖、反对集团政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七十七国集团:七十七国集团形成于1963年。1964年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77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发表了《七十七国联合宣言》。七十七国集团因此而得名,并一直沿用至今。

七十七国集团在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中发挥了先导作用;在加强南南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推动南北对话,缓和南北关系,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1971年10月二十六届联大通过了2758号决议

(二)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促进了世界格局向多级化发展;深刻地改变着联合国的面貌;促进了世界和平力量的发展和壮大;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成为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基本力量。

一、第三世界的崛起及其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1971年10月,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讨论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二十三国的提案,并通过了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二、政治发展的不同道路与存在的问题

(一)政治发展的不同道路

(二)政治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政治发展的不同道路

1不同的发展道路

在战后新获得独立的民族国家面前,摆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发

展道路。少数国家选择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绝大多数国家选择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建立了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还有少数国家继续保留着封建的、前资本主义的因素,仍在旧的基础上蹒跚而行。

(一)政治发展的不同道路

选择资本主义的国际条件:从国际环境来看,英、法等老牌殖民主义国家在经济上极力使这些国家继续保留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内。同时,美国对选择资本主义道路的发展中国家提供大量经济援助。尽管战后社会主义曾对一些发展中国家产生过巨大的吸引力,但后来社会主义发展遇到挫折,原有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尤其是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得到充分显示,这就使得一些发展中国家对社会主义望而却步。

选择资本主义的国内条件: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中,民族资产阶级占有优势,无产阶级的力量比较薄弱。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资产阶级反映本国人民的一些共同利益,因而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原有的生产方式而言,是先进的。2政治制度

从国体来讲,发展中国家主要有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和前资本主义制度。西方共和制政体传统君主制政体军人政权

(一)政治发展的不同道路

3政党制度:一党制一党优势制两党制多党制无党制

4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成效:发展中国家在政治上摆脱了殖民地半

殖民地时期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获得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成为国际舞台上主权独立的民族国家。它们在不断探索着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参与的民主化程度不断提高,集权体制逐步向民主体制发展。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实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正在化解种族、部族、民族矛盾,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正在形成。绝大多数国家政局稳定,保持着良好的政治环境,为发展创造了较好的条件,为世界和平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5政治发展艰难曲折的原因(外部):政治发展艰难曲折其中包括

宗主国的影响超级大国的争夺民主化浪潮

5政治发展艰难曲折的原因(内部)

政治发展艰难曲折资本主义与传统势

力的矛盾

民族问题多民族殖民主义祸根民族政策失误宗教问题多宗教共存政策不当

政治发展存在的问题:政局不稳民族问题宗教问题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所谓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是指伊斯兰教中要求遵守伊斯兰基本教义,并用它来规范和约束穆斯林社会和生活的思潮。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在政治上主张建立伊斯兰政权,依靠国家政权来实现伊斯兰教的统治;在社会生活方面,主张全盘伊斯兰化,反对世俗化,反对西方。这股思潮随着20世纪70年代伊朗的“伊斯兰革命”的胜利而迅速发展起来。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消极作用:

主张建立政教合一的神权政治国家,违背了历史发展方向;某些国家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正力图通过合法的议会斗争掌握国家政权,使这些国家的政治发展受到了严峻考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极端分子的恐怖活动,直接威胁着有关国家的政治稳定和人民生命安全。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极端组织对地区冲突的介入、渗透和干扰,使地区冲突雪上加霜。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极端组织的活动为“新干涉主义”提供了借口,不利于国家稳定和世界和平。

三、经济发展的艰难曲折与调整改革

(一)经济发展的成就

(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三)发展战略的调整和改革

(一)经济发展的成就

1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历程发展准备阶段(1945—1955)起飞阶段(1956—1965)高速增长阶段(1966—1973)开展石油斗争和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阶段(1973—1980)80年代的停滞阶段90年代的经济调整和深化改革阶段

2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规模和水平的不同层次

新兴工业化国家,如亚洲“四小龙”

中东石油输出国

一些中等收入且在加快发展的中小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南非、摩洛哥等国

低收入、但在加快发展的大国,如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

亚、巴西等国

最不发达国家,目前有49个这种发展层次的国家

3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成就

发展中国家创造了比独立前更高的经济发展速度,甚至创造了比发达国家更高的经济发展速度;

畸形的经济结构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工业发展迅速,一些国家跃入新兴工业国的行列;

民族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经济自主性不断增强;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增大。

(二)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环境问题粮食问题债务问题人口问题(三)发展战略的调整和改革

1调整和改革的内部原因经济增长速度大大下降通货膨胀率剧升并持续多年外债猛增,国际收支严重失衡

(三)发展战略的调整和改革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展中国家普遍进行了经济调整和改革第一,调整和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第二,调整产业结构 第三,深化经济体制的改革第四,实行对外开放经济发展

四、对外关系的发展变化

(一)南北关系的发展与变化

(二)南南关系的合作与矛盾

(一)南北关系的发展与变化冷战时期,南北关系的发展第一阶段(1945年—60年代初)民族解放运动第二阶段(至20世纪70年代

末)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第三阶段(80年代末)南北关系处于僵局冷战后,南北关系出现了不同以往的变化

1南北关系中的政治问题日益突出在西强东弱的形势下,北方国家将人权、安全和军控的重点由原苏联和东欧国家转向南方国家,使南北在政治领域的矛盾凸现出来。

2南北经济矛盾更加尖锐第一,南北差距继续扩大第二,南方债务负担有增无减第三,北方发展援助远未达标第四,国际资金供求矛盾日益尖锐第五,南北贸易权利极不平等第六,环保问题日益尖锐第七,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更加艰难曲折

3南北对话与合作关系加强

南北关系既有对立斗争的一面,也有依存合作的一面。南北相互依存是客观存在,南方国家只有经过斗争才能求得与北方国家的合作,南北只有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由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政治多极化的发展,北方国家从自身的利益考虑,开始重视加强南北合作。南北关系冲破了相对单一的经济内容,而日益向多层次、多方位和更广泛的领域发展。

3南北对话与合作关系加强

亚洲:美国提出“新太平洋共同体”的构想,并于1993年倡议召开了西雅图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非正式首脑会议,随后形成了一年召开一次会议的固定模式;日本则以亚洲作为战略依托,加紧了对亚洲市场的开发;西欧大国,竞相与亚洲国家发展经贸和政治关系,欧盟15国与亚洲10国在1996年、1998年和2000年先后三次举行了亚欧会

议,共同探讨建立面向21世纪的亚欧新型伙伴关系问题。

中东:美国通过1991年的海湾战争,取得了在中东地区的主导权。1993年签订了奥斯陆协议,1994年建立了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中东和平进程虽然一波三折,但这一进程是不可逆转的。欧盟和地中海沿岸的阿拉伯国家举行了欧盟—地中海会议,建立环地中海自由贸易区。日本也加强了参与中东事务的力度。

非洲:1997年6月,克林顿总统宣布了一项促进非洲国家对美国出口和促进美国对非洲的私人投资计划。法国一直保持着与原非洲殖民地的特殊关系,它同22个非洲国家有军事合作协定。1995年11月底法国在会上推出了它的“新非洲政策”。2000年4月,首届欧非首脑会议在开罗举行,提出了建立面向21世纪的平等参与的欧非战略伙伴关系。

非加太地区:2000年3月23日,欧盟与该地区77个国家签署了科托努协定》,从而了实施25年之久的《洛美协定》。新协定有效期20年。根据协定,欧盟在八年过渡期中将向非加太国家提供135亿欧元的援助,非加太国家97%的产品可以免税进入欧盟市场。该协定的内容还包括双方进行全面政治对话、扩大经贸合作、实行贸易自由化等。拉美:1998年4月,美洲34国(除古巴外)在圣地亚哥举行了第二届首脑会议,承诺在2005年前逐步取消关税,最终建立自由贸易区。1999年6月29日,欧盟15国与拉美33国举行了首届欧盟—拉美首脑会议。会议强调,欧盟与拉美国家“建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伙伴关系”。2000年4月,欧盟与南方共同市场开始了有关自由贸易的谈

判,并已成为该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投资者和资金提供者。日本也在力图加强与拉美国家的关系。

4区域内部或集团内部的南北关系正在取代全球性的南北关系

南北关系的发展将在21世纪初形成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地中海自由贸易区、亚太自由贸易区等三大经济板块。每一个板块中既有北方国家,也有南方国家,全球性的南北关系将变成区域内部或集团内部的南北关系。

(二)南南关系的合作与矛盾

1南南合作特点:第一,地区集团化趋势第二,合作内容的多样化和合作伙伴的多元化第三,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调整了战略,继续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四、对外关系的发展变化

(二)南南关系的合作与矛盾

1995年南锥体共同市场正式启动,成为仅次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的第四大区域性经济集团。

2影响南南合作的主要因素:民族或种族矛盾宗教矛盾领土与边界纠纷地区霸权主义经济矛盾由这些问题引起的冲突和战争

政治经济学课后答案

政治经济学课后答案

《新编政治经济学》课后答案 第一章导论 一、名词解释 生产力: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运用生产工具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 经济基础:在一定社会形态只能够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政治、法律等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如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哲学等方面的观点和思想体系。 经济规律:社会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二、单项选择题 1.C 2.B 3.C 4.D 5.D 6.A 7.D 8.B 三、多项选择题 1.ABDE 2.ABCDE 3.ABCE 4.ABCDE 5.ABCDE 四、判断题 1.错 2.错 3.错 4.对 5.错 五、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如何产生的?

答:一方面,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经逐步成熟,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逐步激化,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历史舞台,要求有一种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另一方面,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 2.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答:四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其中直接生产过程是再生产过程的起点,起决定作用。一方面,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只能是生产的结果,另一方面,分配、交换、消费也会对生产起反作用。 3.研究生产关系为什么要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答: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如果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适应,必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而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则生产关系必然发生改变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其中的一个表现就是上层建筑发生变化,所以,研究生产关系一定要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4.什么是经济规律?如何区分经济规律的不同类型? 答: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着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按涉及范围不同,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三类:各个社会形态共有的普遍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某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如价值规律;某一社会形态特有或独有的经济规律,如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规律。

政治经济学第四章 资本积累

第四章资本积累 1关于资本积累再生产的内容. 再生产: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 (一)再生产的特征 物质资料的再生产(政经研究的起点) 1、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是社会再生产的基础和条件 2、资本价值的再生产:工人创造价值→剩余价值→创造全部资本 3、经济关系的再生产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方式决定社会经济形态 再生产按其规模可以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 (二)再生产的形式 1、简单再生产(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 原因:资本家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全部都用于个人消费。 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 2、扩大再生产(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再生产) 原因: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 2.扩大再生产: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再生产 资本积累:指投资者把剩余价值不是全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把其中一部分剩余价值作为新的资本,追加投入生产过程,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重复进行。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或者,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 3.资本有机构成含义: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又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可用公式C:V表示。变化趋势:资本有机构成随着资本积累而不断提高,可变资本的绝对量有可能会增加,但它在总资本中所占的比例却会下降。 4.相对过剩人口含义:就是指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形成原因;人口过多;经济体制改革作用:劳动力“蓄水池”(产业后备军);有利于加强对在业工人的剥削。 5.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依靠自己的资本积累,即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资本的总量。 资本集中:是指个别资本通过结合而形成较大的资本。联系:一方面,资本积聚的增长,必然加速资本集中的进展;另一方面,资本集中的速度加快了,又会过来促进资本积聚的发展。 区别:资本积聚是社会总资本的扩大;资本集中只是原有资本的重新分配和重新组合,不增大社会资本总额;资本积聚带来的资本扩大的速度比较慢;资本集中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迅速集中大量的资本 6.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1)内容:资本主义的积累包含两极相反的积累,一极是财富作为资本在资本家手里的积累,另一极则是创造这些财富的无产阶级的贫困的积累。(2)实质:资本主义制度必然造成社会阶级的两级分化。 7.资本积累对无产阶级命运的影响 (1)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是指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生活状况的绝对恶化。(2)无产阶级的相对贫困:是指无产阶级的工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日益下降,即在无产阶级新创造的价值中,无产阶级的工资所占比重越来越小,工人同资本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8.资本积累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却日益集中在少数大资本家手中,加深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第五章资本循环和周转 1.资本循环含义:产业资本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和出卖三个阶段,相继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最后实现资本增值的运动过程。过程:产业资本运动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生产资本和职能是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生产剩余价值;商品资本的职能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一章知识点

商品 1.体现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的生产关系,是商品经济中最基本的生产关系。 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2.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包含价值和使用价值,是二者的统一。 3.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商品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的有用性。 4.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它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5.物品的使用价值是不体现特定社会经济关系的。 6.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 7.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凝结就是价值。 8.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因素或二重性,因而,商品总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9.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可以从具体形态和抽象形态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区分为具体劳动和 抽象劳动。 10.具体劳动:具有一定形式的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 11.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生产商品的价值。 12.抽象价值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在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生产 任何一种商品,都必须耗费一定量的人类劳动。人类劳动的质的同一性,决定了抽象劳动在商品交换中进行量上比较的可能性。商品交换的本质是等量抽象劳动相交换。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看不见摸不着,只有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只有在交换价值上才能得到独立的体现。 1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1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在时间和空间上同时存在,但是性质不同,一个 具体形式,一个单纯的从人类脑力体力支出考虑。)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15.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根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6.私人劳动:具有私人性质,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完全由自己决定,劳动产 品也归自己占有和支配。 17.商品经济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在社会分工体系中表现为私人劳动,同时,商品生产者互 相联系、相互依赖。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因此,生产商品的劳动又具有社会性质,表现为社会劳动。 18.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由私人劳动得到社会的承认而成为社会劳动,需要两方面条件:一方 面,私人劳动必须作为一定的有用劳动,来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从而证明它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只有在每一种有用的私人劳动可以同任何其他一种有用的私人劳动相交换,并且是等量劳动时,私人劳动才能成为社会劳动。私人劳动所具有的社会劳动的性质,不能直接在生产者那里得到表现和承认。各个商品生产者是在社会分工的特定部门独立经营,各自在独立经营条件下提供劳动产品。 19.私人劳动要成为社会劳动必须经过市场交换。 20.商品商品被市场接受,能,这使私人劳动得到了社会承认,成为社会劳动的一部分。如 果不能,私人劳动就无法转化为社会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让渡出去,由此产生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消耗就得不到补偿,再生产过程就无法继续进行,商品生产者可能会因此而破产。 21.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表现为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4版)(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第1章~第3章【圣才出品】

导论 0.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见表0-1)★ 表0-1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考点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见表0-2)★★ 表0-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考点三: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与政治经济学发展(见表0-3)★★★表0-3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与政治经济学发展 考点四: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见表0-4)★★★

表0-4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考点五: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和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见表0-5)★ 表0-5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和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考点六: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学习政治经济学理论可以全面地理解和把握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的特征、本质

和运行规律,对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提高在经济以及政治、文化等领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从事各项经济建设和促进经济发展的自觉性。 0.2课后习题详解 一、概念题 1.物质资料生产过程 答: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分配和交换则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互相制约、互相依赖,构成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矛盾运动。①生产是指人们直接利用并改造自然进而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②消费分为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生产消费是指生产过程中生产工具、原料、燃料等各种物质资料的使用和活劳动的消耗。个人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物质文化的需要,对各种物质资料的消耗。③分配包括生产资料的分配和消费品的分配。生产资料的分配说明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问题,是进行物质生产的前提。消费品的分配确定个人对消费品的占有份额。④交换包括劳动活动的交换和劳动产品的交换。 2.生产力 答:生产力是指人们利用并改造自然进而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生产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三个要素。其中劳动者是生产过程中的人的因素,劳动者的劳动称为生产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物的因素,它们又称为生产资料。生产力的这三个要素,都与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紧密联系着。

第4讲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1)

第四讲战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第三世界崛起的过程和第三世界在世界的地位与作用,吸取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掌握不同时期南北关系的发展变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发展中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南北矛盾的演变及其解决的途径。 4.1第三世界的崛起与发展 4.11第三世界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世界的形成与发展是与殖民体系瓦解和民族解放运动紧密相连的,是以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并从此走上国际政治舞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战后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 1945—1955年,一场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风暴首先在亚洲东部大规模兴起,继而席卷了整个亚洲,并带动了中东、非洲和拉丁美洲。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极大地推动了其他地区的反帝反殖运动。 中东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中,最有影响的是1951年3月伊朗争取石油国有化为中心内容的反帝运动,在这次运动的推动和鼓舞下,伊拉克、黎巴嫩、沙特阿拉伯等国也相继爆发了石油国有化运动,形成了50年代初期西亚地区石油斗争的第一次高潮。 在非洲,反帝反殖的战火首先在非洲北部燃起。60年代民族独立运动几乎席卷了整个非洲大陆,共有32个国家获得独立,仅1960年就有17个国家独立,以至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 在拉丁美洲,50年代初期各国各阶层人民纷纷投入到反帝斗争中,坚决推翻帝国主义的反动独裁统治。古巴、危地马拉、哥伦比亚、玻利维亚等国都爆发了武装斗争,一个新的反帝反独裁浪潮迅速席卷了整个拉美。加勒比海地区13个国家相继宣布独立。 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多变化,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斗争日趋激烈,第三世界成为霸权斗争的主要受害者,但也是反帝反殖反霸斗争的主力军,这一时期独立的国家已达到132个。 战后掀起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潮,彻底摧毁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体系,沉重地打击了霸权主义,广大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作为一支新的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 二、第三世界形成和发展的三大标志 1、亚非会议的召开 亚非拉国家在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斗争过程中,深刻地认识到,亚非拉国家要获取和维持国家独立和民族发展,必须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在这样的斗争意识觉醒下,在1955年4月18—24日,29个国家和地区的340名代表参加的第一届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在印度尼西亚首

《政治经济学》各章节必背大题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什么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3. 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是什么? 第二章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 1. 物质资料生产的重要性是什么? 2. 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有哪些? 3. 在生产力中生产工具的作用是什么? 4. 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5. 试论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6. 论述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之间的关系。 7. 经济规律为什么具有客观性?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必须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第三章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增长 1. 何为再生产?它的内容是什么? 2. 怎样理解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及其实质? 3. 国民经济中有哪些主要比例关系? 4. 产业结构的类型及其演进趋势是怎样的? 5.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有何联系与区别? 6. 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7. 经济增长方式有哪些类型? 第四章商品经济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势 1. 说明价值、交换价值、价格的区别与联系。 2. 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什么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之间是什么关系? 3. 为什么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4. 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价值量有什么影响?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什么劳动为基础计量的、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区分、劳动生产率的两种表示方法) 5. 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6. 货币是怎样产生的?货币的本质是什么?货币有哪些职能? 7. 价值规律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或简单商品经济)有哪些作用? (价值规律在简单商品经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和垄断的资本主义中发生作用的形式有什么不同) 8.价值规律为什么能自发地刺激生产力的发展?或为什么说价值规律对我国国有企业重视改进技术和改善经营管理起着促进作用? 第五章市场经济和资源配置方式 1. 社会资源配置的原因、任务、目标是什么? 2. 社会资源配置的机制是什么?资源配置有哪些方式? 3.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是怎样的?

发展中国家当前的经济与政治

第九章战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重要概念: 1.第三世界 2.不结盟运动 3.七十七国集团 4.南北对话 5.石油输出国组织 6、民族主义思潮 7、伊斯兰复兴主义思潮 第一节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一、发展中国家的基本概况 1、概念 2、共同特征 发展中国家概念 在国际关系领域,发展中国家也被称为第三世界、民族独立国家或南方国家。泛指亚非拉和其他地区原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状态的民族,在独立建国后所形成的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的总和。这是二战后逐步形成和发展壮大起来的一支新兴力量。这些国家在地域上多位于南半球,因而也常常被称为“南方国家”。 不结盟运动是第三世界崛起的重要标志,主要表现在: 不结盟运动积极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与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坚决斗争;不结盟运动以反对霸权主义为重要内容,维护了民族独立国家的主权独立和世界和平;不结盟运动积极维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权益,对提高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小国家的国际地位,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起着不容小视的作用。 发展中国家共同特征 1、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灿烂的文化 在发展中国家中,埃及、巴比伦、中国和印度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广大亚非拉人民在数学、天文、医学、等多方面取得伟大成就、为当代社会文明与进步奠定了基础。 2、发展中国家具有共同的历史遭遇和历史命运 近代史上发展中国家几乎都在各种形式下遭受过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剥削、压迫。第三世界的国家大都是原来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属国。经过战后长期、艰苦的民族解放运动,遍及亚非拉的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纷纷争得了独立。 3、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共同的历史任务, 包括发展经济、稳定社会、捍卫国家 主权和民族独立。 二、发展中国家的兴起和发展

政治经济学 第四版 陈征--第4章--习题答案

第4章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劳动力商品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规律 二、选择题 1.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都属于() A流动资本B生产资本 C商品资本D货币资本 2.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A 资本各部分的流通形式不同 B 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值过程中起不同的作用 C 资本各部分价值转移的方式不同 D 资本各部分有不同的实物形式 3.剩余价值率反映的是() A不变资本的价值增殖程度 B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C 固定资本的价值增殖程度 D预付资本的价值增殖程度 4.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 A 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B 一个生产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C 企业劳动生产率高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D 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5.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相比较,其区别有() A 流通的目的不同 B 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不同 C 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 D 流通中的媒介不同 6.G——W——G’之所以被称为资本的总公式,是因为它() A概括了各种资本运动的一般特征 B既包括商品运动又包括货币运动 C体现了资本运动的根本目的 D概括了资本流通与商品流通的共同特征 7.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共同点是( ) A都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B都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C都增加了剩余价值量D都提高了剩余价值率 8.剩余价值规律揭示了() A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 B 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 C 资本主义实现生产目的的手段 D 资本主义剥削的方式 三、问答题 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需要具备什么基本经济条件? 2、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3、剩余价值是如何生产出来的? 4、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各指的是什么?区别的关键在于什么? 5、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经济规律?

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第四版)笔记及答案

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第四版)笔记及答案 导论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 政治经济学—广义地说,是研究一定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经邦济世,经国济民) 历史发展: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最先使用Economy(家庭管理), ⑴14-15世纪,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A.de.蒙克莱田1615年《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首先使用了“政治经济学”,开始涉及国家的经济管理问题,研究流通领域。 ⑵真正近代经济学,是在理论研究转向生产领域开始的。 ⑶法国重农主义代表人物布阿吉尔贝尔和魁奈首先把研究领域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限于农业生产),把农业看作是创造纯产品(剩余价值)的领域,这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的第一个系统的理解。 ⑷成理论体系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由W·配第创始,亚当·斯密集大成,大卫·李嘉图最后完成。古典政经有,①科学成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②庸俗成分——西方经济学 ⑸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经的科学成分,创立了马政经,其代表当时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无产阶级的利益,对政经做了根本的改造。主要表现在: 第一次明确提出正经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创造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 并据此进行社会经济分析。 ②首创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③建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发现了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 ④揭示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必然性,并预见了未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 二、政治经济学研究: 1、按研究对象区分:①资本主义部分②社会主义部分 2、按所处的阶段分:两者均可包括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 ①处于资本主义的政经 ②处于社会主义的政经(现阶段):a.分析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经济b.分析与社会主义并存的资本主义经济(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要体现2个开放,即:A.向实践开放 B.向西方经济学开放) 三、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经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取得进展,突出表现在: ①承认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商品关系,并进而确认社会主义经济也是市场经济。 ②承认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研究重点转向社初阶段的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③明确社初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与此相适应的 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④承认公有制可有多种实现形式,进而明确公有制企业在股权多元化基础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 ⑤依据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特征,将非公有制经济中的所有者、经营者、管理者、技术人员明确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⑥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四、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涉及物质资料生产(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服务。 政经研究的是生产的社会属性,但不能脱离生产的自然属性(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生产的社会属性)。 2)政经研究对象——生产关系;是研究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既要研究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要研究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的关系。 3)政经要研究影响和制约生产关系发展的生产力,特别注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4)马克思主义政经的基本分析框架——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A.以资本主义为研究对象:目的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阻碍作用,寻求改变这生产关系的动力

政治经济学 第四版 陈征--导论--习题答案

导论练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生产关系生产力生产方式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二、选择题(以下选项中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 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C.分工协作关系D.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 2、下列现象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有()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政治法律制度 C.社会风俗习惯D.社会意识形态 E.国家政权 三、问答题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为什么要从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出发研究生产关系? 3.研究生产关系为什么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答案 一、名词解释 答案略。 二、选择题 1、B, 2、BDE 三、问答题 1.参考答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是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能随时代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这一理论品质在它的创立中蕴涵,在实践中发展. (1)在创立中蕴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于19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在它的创立中已蕴涵着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逐步尖锐化,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逐渐成为主要矛盾,使得一方面,资产阶级需要有为它辩护的经济理论,产生了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并逐渐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居统治地位;另一方面,登上历史舞台的无产阶级也强烈地呼唤着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诞生,以便用它来武装自己,指导蓬勃发展的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实践.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19世纪中叶,产生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一事实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将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内在的科学精神. 第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以批判地继承前人一切优秀成果为基础.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的理论来源,说明它不是离开世界文明而产生的僵化不变的学说. (2)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根植于实践,在不断的发展中显示了自己强大的生命力.10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始终没有停止过发展.一代又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提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根据自己所处时代的要求.对活生生的经济实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思考,提出了创造性的理论和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列宁的经济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新发展.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深入考察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特征的基础上,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课后习题补充

马工程教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课后思考题的补充 导论(第30页)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3.什么是生产力、生产关系?两者的辨证关系如何? 4.劳动三要素?生产资料?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第一章商品(46页) 1.解释概念:商品、使用价值、价值、具体劳动、抽象劳动、社会必 要劳动时间 2.商品的价值量由什么决定? 3.决定和影响商品价格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量及商品的使用价值量的关系? 5.为什么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6.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的关系? 第二章:货币(65页) 1.解释概念:货币、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2.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3.货币流通量规律及其公式? 第三章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82页) 1.解释概念: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价值规律 2.价值规律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3.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条件是什么?

4.价格对价值的背离是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5.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作用是什么? 第五章:资本主义生产(129页) 1.解释概念:资本、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2.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什么? 3.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 5.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 6.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是什么? 7.剩余价值率的计算? 9.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由什么决定? 10.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有什么特殊性? 第六章资本循环和周转(142页) 1.解释概念:资本循环、资本周转、固定资本、流动资本、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量 2.资本的循环时间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生产时间和流动时间又包含哪些组成部分? 3.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有什么不同? 4.加速资本周转的意义是什么? 5.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计算公式? 6.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是什么?

根据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形势,讨论中国在国际中的地位,以.

摘要]根据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形势,讨论中国在国际中的地位,以及世界政治格局和经济发展对与中国之间的相互影响。 [关键词]:世界经济与政治、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发展。 世界经济 (一)、当代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是指全世界范围内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相互结成的一种既有联系又有矛盾的统一的经济体系。 其特点有: 1、世界各国经济上的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和相互斗争进一步发展; 2、改革和调整成为世界性浪潮; 3、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推动愈加显著。 除此之外,世界经济将来趋向于:经济全球化。 (二)、经济全球化 1.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因 (1经济体制障碍逐渐清除。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开放的市场机制得到了世界多数国家的认同,各国政府对经济管制逐步放松,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不断减少,“无疆界市场”正在形成。 (2科学技术不断进步。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缩少了经济活动的空间距离,消除了不同资本市场的时间差和地域差,传统“原产地”与“消费者”之间的地理界限已失去意义,商品、服务、资金和信息的流通将比过去更加快捷,“地球村”经济逐渐成为现实。 (3跨国公司快速发展。凭借其独有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置生产基地和销售机构,建立国际商务信息网络,构建全球研究开发体系,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成为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2.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1生产国际化。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经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主宰力量,商品生产环节分布于不同国家,各国间的经济依存性明显加强。

于良春《政治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第十一章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第十二章 产业结构与

第四篇社会经济发展 第十一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1.论述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答: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产品和劳务产出数量的增加。经济增长的快慢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来衡量。经济增长是总需求和总供给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短期看,由于潜在生产能力变化不大,因此一国的经济增长主要受总需求的影响,并随总需求水平的变动而变动。如果在某一时期,总需求水平下降,尽管这时潜在生产能力不变,但实际经济增长率仍会下降。如果在这时,总需求水平上升,产出数量从而经济增长率也会随之提高。 从长期看,总需求总会和潜在生产能力相一致。因此,经济增长从根本上看只能是潜在生产能力增加的结果。导致潜在生产能力增加的因素有两大类,一类是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另一类是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 (1)生产要素投入量。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 ①劳动力是生产要素中能动性的要素,是经济增长的直接推动者。特别是劳动要素中的企业家才能,更是各种生产要素的灵魂,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决定要素。 ②资本是经济增长的物质条件。这里的资本是指物质资本,即指在一定时间内用来生产其他产品的耐用品,它以厂房、及其设备等形式存在。 ③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界中,能够为人们发现经济用途并加以利用的自然要素和条件。按照自然资源的天然特点,大致可分为四类:生态资源,如阳光,风力等;生物资源,

如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如石油、煤炭等。按照自然资源耗竭和更新的特点,又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2)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同样的要素投入,由于使用效率不同将产生极不相同的经济增长率。影响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因素主要有:技术进步、经济体制、结构变动等。 ①技术进步是提高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最直接因素。在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是作为一种渗透性要素作用到劳动、资本、自然资源等要素上,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系统地改善生产要素的组合过程从而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促进经济增长。 ②产业结构变动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结合状况。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促进要素从生产率较低的产业向较高的产业转移就能提高产出水平,加速经济增长。 ③经济体制是影响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它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各种经济行为规则、政府的经济法规、经济的组织制度和监控制度的总和。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规律,经济体制状况对经济增长有促进和阻碍作用。当经济体制和生产力发展相适应时,就能促进经济增长;当经济体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时,就会阻碍经济增长。 2.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什么样的体制条件? 答:经济增长方式是指经济增长的方法和途径。它说明经济增长是如何取得的,有哪些特征。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采取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方式不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该国资源禀赋状况、经济发展阶段、经济体制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作为政府的附属物,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和权益,要素

政治经济学--第四章--资本循环和周转(1)

第四章资本循环和周转 一、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资本只有在不断的运动中才能保值和增殖。本章在考察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的基础上,加入对资本主义流通过程的分析,进一步揭示资本的本质。通过本章的学习,从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统一的角度,全面认识、把握资本运动的特征、本质以及内在矛盾。通过分析资本的循环,掌握资本运动的连续性及连续运动的条件;通过分析资本的周转,掌握加速资本周转速度的意义和途径。 二、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资本的循环 (一)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采取的三种不同的职能形式 1.产业资本概念 2.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3.产业资本的一般循环公式 (二)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态是三种循环形态的统一 1.货币资本循环特点及片面性 2.生产资本循环特点及片面性 3.商品资本循环特点及片面性 (三)产业资本连续循环的基本条件 1.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 2.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 第二节资本的周转 (一)周转与循环的关系 1.周转的概念

2.二者的关系 (二)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1.资本周转时间的构成——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2.资本周转速度公式 (三)生产资本的构成: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1.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概念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 3.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的划分区别(四)预付资本总周转 1.预付资本总周转公式 18

2.影响预付总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五)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1.年剩余价值量 2.年剩余价值率 3.加速资本周转的途径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态的统一。 产业资本在循环的过程中依次经过三个阶段,相应采取三种职能形式,每种职能形式都会形成自己的独立循环,由此构成三种循环形态: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各种循环形态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片面性。因此,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态的统一。 (二)产业资本连续循环的基本条件 产业资本连续循环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二是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态在时间上的继起性。 (三)循环和周转的关系。 二者是即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联系是:资本循环是资本周转的起点和基础;资本完成一次循环也就完成一次周转。区别是:资本循环是从出发点又回到出发点,资本周转是从出发点重新出发,反复不断地循环;资本循环揭示资本在运动过程中经过的阶段、采取的职能形式和连续循环的条件,资本周转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影响因素及对剩余价值生产和实现的影响。 (四)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的区别和意义 这两种划分的主要区别在于:划分的依据不同、划分的目的不同、划分的内容不同。

(马工程)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概论 第四章+习题

第四章资本积累 一、名词解释题 1.外延扩大再生产 2.内涵扩大再生产 3.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4.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5.资本积累 6.资本有机构成 7.资本积聚 8.资本集中 二、单项选择题 1.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 ①物质资料的再生产②生产关系的再生产③简单再生产④扩大再生产 2.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是()。 ①资本②货币③剩余价值④扩大再生产 3.资本有机构成是指:()。 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②不就业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 ③由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④由价值构成决定并反映价值构成变化的资本技术构成 4.资本积累就是()。 ①资本的原始积累②剩余价值资本化③资本的积聚④资本的集中 5.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因是()。 ①为了扩大再生产②竞争③价值规律的作用④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 6.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 ①无产阶级的贫困积累②资本家的财富积累 ③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 ④剥夺者被剥夺,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制度代替 7.资本主义相对人口过剩是指()。

①劳动者人数太多②劳动者人口相对资本的需要太多 ③人口的增长超过了生产资料的增长④人口的增和超过了生产资料的增长 8.资本积聚是通过()。 ①许多分散资本合并成为大资本,扩大个别资本总额 ②大资本吞并中小资本,扩大个别资本的规模 ③组织股份公司,扩大个别资本的规模 ④资本主义企业内部通过剩余价值不断地资本化,扩大个别资本的规模 9.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前提()。 ①个别资本减少②个别资本增大③剩余价值率提高④剩余价值率降低 10.资本主义积累的发展过程,为资本主义的灭亡准备了客观的物质条件,这个物质条件是()。 ①社会化大生产②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③生产资料公有制④资本主义灭亡的掘墓人——无产阶级 1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 ①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②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③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④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12.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工人的个人消费() ①完全属于雇佣工人的个人生活需要②完全从属于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需要 ③首先是属于雇佣工人的个人生活需要,同时也从属于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需要 ④首先从属于资本家追逐属于价值的需要,同时也属于雇佣工人的个人生活需要 13.剩余价值资本化是() ①资本积累②资本积聚 ③资本集中④资本增大 14.资本积累的源泉是() ①资本家的省吃俭用②克扣工人的工资 ③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④资本家的勤劳节俭 15.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是() 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偶然出现的情况

第1章 政治经济学导论(习题及答案)

第1章政治经济学导论 一、综合选择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B.社会生产方式 C.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 D.物质资料生产 2.反映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A.生产工具 B.劳动对象 C.生活资料 D.科学技术 3.政治经济学如何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A.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来研究 B.联系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来研究 C.从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来研究 D.从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环节研究 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 A.一切私有制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 B.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 C.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C.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5.物质资料的生产是: A.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C.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起点 D.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关系包括: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变革 B.社会生产方式 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D.生产关系自身发展规律 7.从社会再生产过程看,生产关系包括下列环节: A.生产 B.分配 C.交换 D.消费 8.人类社会要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必须具备以下简单要素: A.人的劳动 B.劳动对象 C.劳动资料 D.劳动态度 二、名词解释 1. 劳动对象 2.劳动资料 3. 生产关系 4. 生产方式 5 经济规律 三、分析判断 1.生产资料与劳动资料都是物质资料,因此,两者没有什么区别。 2. 生产要素与生产力要素两者没有什么区别。 3. 既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所以,只要不断变革生产关系,就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 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就必然要否定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四、问题解答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什么特点? 2.如何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和演变规律?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四版期末复习讲义包含所有考点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讲义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一、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相互关系 人们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构成了社会再生产的总过程。在社会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包含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的生产关系,就是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 二、生产与分配、消费的相互关系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与消费是同一的。一方面,生产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费(生产性消费);另一方面,消费品的消费又是再生产劳动力的生产。 2、生产和消费具有相互决定的关系: ①生产决定消费,表现在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和方式。 ②消费也决定着生产。一方面,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另一方面,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又创造出现实的生产。 (2)生产与分配的关系: 1、分配有两种:产品的分配和资源的分配。这两种分配与生产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2、在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表现在: ①分配的对象是生产的产品。 ②分配的方式也是由生产决定的,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决定了其在分配过程中的地位。 3、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资源的分配)决定着生产。 4、产品分配对生产也具有决定作用。分配不仅仅是被动的生产结果的分配,它对效率具有激励作用。收入分配的方式不仅会直接影响劳动的效率,也会直接影响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 三、产权作为财产权利的规定 (1)所有权表现为在一定经济关系中的个人或团体对生产条件的排他的占有或归属关系 (2)财产权利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3)产权对财产主体由实现利益的要求 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控制自然界的能力,它反映人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2)生产力的三要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五、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商品和价值 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二、交换价值 ①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是商品的交换价值。 ②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 ③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四、劳动生产率和价值量 ①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 ②劳动生产率可以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

政治经济学第四版课后答案

政治经济学第四版课后 答案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第四章资本及其循环和周转 1. 解释下列概念: (1)资本 资本是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不断地在运动中谋求自身增殖的价值。从物质形态看,资本可以表现为生产经营过程的一切要素,如生产资料、劳动力、专利和品牌等;从本质上看,资本的运动是价值运动。(2)生产成本 生产成本就是为生产商品和实现资本价值增殖而发生的资本耗费。生产成本构成了企业产品出售价格的最低界限,也是衡量企业盈亏的界限,是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影响着企业持续发展的潜力,其回收状况也关系到企业对原有正常生产规模的维持能力。 (3)利润 利润是与全部预付资本比较大于预付资本的增值额,是商品价值扣除生产成本后的余额。 (4)利润率 利润率是利润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又称为资本利润率。利润率的高低受劳动因素、资本因素、市场因素的影响。剩余劳动占全部活劳动的比例越大,利润率越高;资本的节省可以提高利润率,资本运动的快慢影响一定时期的利润率;市场形势、资本经营着自身的市场经营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均会影响利润率。 (5)资本积聚 (6)资本集中

资本集中是指把若干个规模相对较小的资本合并重组为规模较大的资本。主要途径有:一是并购(包括兼并、收购),即在竞争中居优势地位的资本并购居劣势地位的资本,包括部分并购或整体并购;二是联合,即原有的分散的单个资本联合成新的更大的资本;三是通过向社会发行股票等方式,把社会闲散资金集中起来使之转化为资本。 (7)资本经营 资本经营就是资本产权的主体以价值形态的资本为经营对象,通过调整、交易、优化重组等方式,以实现资本价值量的保值增殖的一系列市场行为。 (8)风险投资 风险资本的运营即风险投资,是资本经营的一种特殊类型,就是将资本投向蕴涵高风险、高收益和高成长可能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或项目,并以一定方式介入该企业或项目的管理、运行,在取得成功后既获得资本的高额增殖又实现资本回收的投资行为。 (9)资本循环 产业资本从其最初的形态即货币资本的职能形态出发,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售卖等阶段,资本的职能形态相应地变换为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然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这一过程就是产业资本的循环。(10)资本周转 资本是在运动中增殖的,资本只有不断地、周而复始地循环,才能不断地带来剩余价值。资本这种连续不断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叫做资本周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