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与成效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与成效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与成效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与成效

2009年第67期(总第2267期)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国有企业

改革的历程与成效3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叶 琪

一、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

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经历了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改革开放前,国有企业处于成长与探索阶段;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进入了市场化改革阶段。

(一)国有企业的成长与探索阶段。

11形成时期(1949~1952)。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成,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也积极推动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生产资料公有制转变。最初国有企业的来源主要有四个途径:一是为了支援战争和保障供给,各抗日根据地创办的一些公营企业;二是没收官僚资本主义企业,并通过民主改革使之转变为国有企业;三是没收敌伪工业,主要是帝国主义在中国创办的企业,伪满和汪伪政权的企业;四是通过和平赎买的方式,将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为国有企业。经过3年的经济恢复,我国国有企业占据了绝大部分工业企业的生产以及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但带上了高度集中的计划色彩。

21成长时期(1953~1957)。1952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我国进入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逐步开展以156项重点工程为中心,由694个限额以上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化建设,在“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国有经济的总投资为612亿元,建立起一大批工业化所需而在我国基础又十分薄弱的基础工业,形成一批国家建设投资的国有工业企业。随着“一五”计划的开展,三大改造也有序推进。由于受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我国经济接受苏联的援助,同时也接受了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和国营企业制度,随着国有企业队伍的日益庞大,为日后成为国家的“包袱”埋下了隐患。

31彷徨时期(1958~1965年)。从1957年底开始,我国开始对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是调整企业的隶属关系,将中央各部管理的企业大部分下放到地方,虽然是将权力下放,但国有企业仍受行政管理,不可能解决企业活力的问题,反而还造成了企业归属关系的混乱,到1960年初,大多数下放到地方管理的企业又重新收归中央管理,国企改革以失败而告终。1963年,中央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并且认识到托拉斯是工业管理体制的重要措施,我国国有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1965年,我国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

013基金资助: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JC790018)、(08JJD790129)、福建省科技厅软科学重点项目

(2007R0029)和福建省社科“十一五”规划项目(2007B043)的阶段性成果。

2009年第67期(总第2267期)

达到1446亿元,国有经济总量约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1716亿元的53%左右。

41停滞时期(1966~1978年)。1966年开

始,我国进入了十年的“文革”时期,使刚刚步入正轨的国民经济又陷入崩溃的边缘。1970年,国有企业开始了第二次改革,此次改革要扩大第一次国有企业改革的范围,中央开始彻底下放所属工业企事业单位,扩大地方的计划权,地方以计划权为核心的管理权的不断扩大。此次大规模的企业下放使得中央直属企业的工业值在全民所有制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65年的

4619%下降为8%左右。

①第二次国有企业改革重蹈了第一次国有企业改革的覆辙,酿成了当时被称为“三突破”的大混乱。国有企业改革经过了“轰轰烈烈”后又回到了原来的起点上,总体上说这个阶段国有企业的发展基本处于停滞阶段。

(二)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阶段。

1978年,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引入,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动摇,国有企业也踏上了面向市场、适应市场竞争的改革之路。改革开放以来,依据改革的重点和内容,可以把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11放权让利,两权分离(1979~1992年)。1979年年初,国家在北京、天津、上海选择了8

家企业作为扩大自主经营权的试点,拉开了放权让利的序幕,极大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到1980年,试点企业已经扩大到6000多个。1983年实施“利改税”政策,明确了国家和企业之间收入与权力的分配,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要全面推进以增强企业活力特别是

增强国有大中型企业活力为中心、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并确立了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模式。为了促进企业更好地转换经营机制,中共十三大报告肯定了股份制的组织形式,到

1988年底,全国共有3800家股份制企业,其中800家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到1990年,第一轮

承包制到期的预算内工业企业有313万户,占承包企业总数的90%。

2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3~2002年)。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国有企业改革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开始走向以制度创新为主。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要把国有企业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结合起来,抓大放小,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形成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1999年9月22日,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

《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阐明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主要目标和基本方针,明确了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的方向,在该《决定》精神指引下,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始着力进行规范的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革,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推动国有企业上市等。

31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2003年至

今)。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的要求,推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进一步提出,要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2007年10月党的十

1

1①

马泉山:《新中国工业经济史(1966~1978)》,经济管理出版社,1988,第409页。

2009年第67期(总第2267期)

七大报告提出继续“加快建设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建立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任重而道远。2008年10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企业国有资产法》,为建立起真正有效的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真正实现政企分开和政资分开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国有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了法律基础。

二、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效及存在

的问题

(一)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

的绩效评价。

11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企业活力不断增强。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是60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主线和焦点,也是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所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照搬了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和国营企业制度,我国国有企业一开始就陷入了僵化的经营机制模式之中,虽然改革开放前也进行了两次国有企业改革,但丝毫没有触及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并且陷入了“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一死再放”的怪圈中。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不断突破旧有体制的束缚,创新性地引入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源源不断地为企业发展输入活力与动力。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要求,我国国有企业经营机制不断创新,通过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设立股份公司、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推动国有企业上市等,国有企业活力不断增强,经营效率不断提高。

21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大企业集团不断涌

现。经过多年来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国有企业的规模不断壮大,实力不断增强,培育了一批市场竞争主体。我国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原值和工业总产值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见图1),1952~2007年,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原值从14818亿元增长到

15818717亿元,工业总产值从新中国成立初期

的3618亿元增长至2007年的11968517亿元,形成了我国庞大的国有资产规模。

在国有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的同时,国有企业的数量却不断变动(见表1)。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有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1958年,我国国有企业达1119万个,从1959年开始,农村工业企业陆续停办,国有企业数量开始下降,到1970年,只剩下5174万家。但从1975年开始,我国国有企业数量开始增加,到1995年,我国国有企业一举达到11180万家。经过了改组、改造、兼并、

图1 1949~2007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原值与工业总产值

资料来源:《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2008)》。

2

1

2009年第67期(总第2267期)

产的艰难改革之后,国有企业数量逐年递减,到

2007年,国有企业单位只有2107万个。国有企

业数量不断减少,而资产和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却保持不变,表明单个国有企业规模不断壮大,2008年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共有331家,占全部企业总数的6612%;实现营业收入1812万亿元,占全部收入的8311%;实现利润总额为112万亿元,占全部企业利润总额的8616%。

31国有经济布局不断优化,结构调整不断

完善。国有企业经过多年的改革,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公司和大企业集团。1997~

2008年,我国进入世界500强的内地企业从3家

上升到26家,除联想集团为民营企业处,其余的全部都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过不断的改制和重组,国有资本主要向能源、原材料、交通、装备制造业等行业集中,目前,中央企业资产有

80%多集中在石油石化、电力、国防、通信、运输、

冶金、机械等行业,中央企业提供全部的电信和电力服务、绝大部分的石油化工产品,以及90%以上的民航、铁路等运输量。

中共“十五大”提出要对全国3514万多家国有企业实行“抓大放小”的改革措施,将股份制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主要方向。2002~2008年,中央企业及其下属子企业的公司制股

份制改制面从3014%提高到6412%,在目前我国近1600家上市公司中,860多家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国有企业相继上市,促进企业内部产权进一步优化。同时,一大批的国有中小企业也陆续放开搞活,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吸引外资和民营资本,实行产权多元化,盘活了大量的地方国有中小企业的资产,也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41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盈利水平逐渐

增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有企业刚刚起步,在资源缺乏、技术落后的基础上,集中有限的资源发展我国工业生产,国有工业企业发展较快,盈利水平逐渐增强(见图2)。1952年,我国国有企业利润总额为2812亿元,到1957年已经上升到

7818亿元,5年内就翻了一番多。但是1965年

以后,国有企业盈利能力明显下降,从1965年到

1977年改革开放前夕,国有企业利润总额从217

亿元增加到38415亿元,12年间增加不到1倍。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开始了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导向的改革,逐步提高盈利能力和水平。从图2中看出,1995年后,国有企业利润水平提高较快,利润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我国国有企业的利润总额已经达到了10795119亿元。

 表1

1957~2007年中国国有企业单位数

万个

年份19571958196019651970197519801985国有企业单位

419611190916041595174715081349137年份19901995200020032004200520062007国有企业单位

10144

11180

5135

3143

3118

2175

2150

2107

注:其中1998年份以后数据包括国有控股工业企业。

资料来源:《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7)》。

 表2

1997~2008年我国进入世界500强内地国有企业数量

年份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企业数

3

4

6

9

11

11

12

14

15

20

24

25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世界500强企业相关资料整理。

3

1

2009年第67期(总第2267期)

虽然我国国有企业利润总额呈不断增加的趋势,但是利润实现的效率和成本却不尽如人意

(见图3),我国国有企业每百元固定资产实现的

利润、每百元固定资产净值实现的利税和每百元工业产值实现的利润波动较大,国有企业的销售收入成本依然较高,2007年,每百元销售收入成本为8317元,且从1952年以来一直呈逐渐上升趋势,表明国有企业进一步降低运行成本的压力依然较大。

51国有企业扭亏为盈成效明显,但压力还

比较大。国有企业亏损问题由来已久,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国有企业开始,国有企业的亏损问题就一直困扰着国有企业的发展,在计划经济体

制下,由于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不善,国有企业出现亏损,并且亏损面越来越大,1961年,国有企业亏损额达10312亿元,之后经过对国有企业的调整,亏损额有所降低。但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国有企业亏损逐渐加大,1998年达到改革以来亏损的最大量115017亿元。从1998年之后,国有企业改革转向调整国有经济布局,一些历史性、社会性问题得到解决,国企亏损开始逐年下降,但是从2004年开始,国有企业的亏损又开始增加,到2008年更是达到348918亿元,创历史新高。这主要是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完善导致了国有资产流失,一些原本盈利的国有企业又步入亏损行列

4

1

2009年第67期(总第2267期)

61国有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但与国际跨国企业相比仍较弱。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国有企业已经积累起一定的竞争实力。技术上,国有企业不断加强研发投入,注重自主创新,

2005~2007年,中央企业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

奖19项,二等奖154项,分别占该奖项的

4715%和2711%。2006年和2007年国家科技

进步特等奖全部由中央企业获得。但相对于国外大企业和大企业集团,我国还没有真正意义的世界级的大公司,国有企业竞争力的培育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2008年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中,我国排名第一的中国石化在世界排名第16位,其资产总额相当于世界排名第一的沃尔玛的83136%,但是营业收入和利润却只相当于沃尔玛的42104%和32172%;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利润总额、资产总额、劳动生产率、人均利润还分别只相当于

2008世界企业500强的12167%、11185%、7179%、27146%、27159%;我国国有企业的研

发投入明显不足,发达国家大企业研发费用一般不低于销售收入的5%,而我国中央企业仅为115%,中国工业企业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费用的比例为1∶0106,而韩国和日本企业这一比例为1∶5至1∶8。

(二)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

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1国有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较多。主要是

国有经济的分布仍然过宽,相当数量的国有资本并不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积累了一批资不抵债、扭亏无望、丧失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一些大企业业务庞杂、主业不突出、辅业包袱重,等等。国有企业还有增加就业、赡养伤老病残和离退休人员等社会责任的义务,但这也无形中增加了国有企业的负担。

21国有垄断行业亟待改革。我国垄断行业

中的主要大型骨干企业几乎都是国有企业,国有垄断企业具有独特的优势,凭借着垄断地位可以获得特殊的资源、特有的政策、特别的利益,但垄断行业的低效率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尽管我国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等垄断行业的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行业垄断局面有所改变,但总体上看,垄断问题尚未从根本上解决,垄断行业的改革已成为今后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

 表4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有工业企业亏损额及比重

亿元

年份

国有亏损企业亏损额①

全国工业企业亏损额②

①/②(%)

国有企业亏损面(%)

19726213631198173—

197555115618971013114197842106451192196231919803413038188814022141985321444015801109161990348184531776188271619956391611981653136331531998115017173619661254815820007041311361161199401672005107118203118521753614520061175182272135117435100200710261431071033104341802008

348918

532215

65157

38150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其中2005~2008年国有企业亏损面为估计值。

5

1

2009年第67期(总第2267期)

31国有企业的财政补贴政策需待改革。对国有企业的财政补贴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国有企业提高效率的动力,而忽视从压缩企业的成本费用、提高企业运行效率等方面来节约成本。在我国还没有真正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机制,对国有企业财政补贴管理还存在很多漏洞,财政补贴不能纯粹为补贴而补贴,而是要致力于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对国有企业的补贴也要严格审核,将财政补贴用到最需要补贴的企业。

41国有企业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多年来,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是围绕着经济体制而进行的,并没有突破国家与企业利益关系调整的局限,国有企业管理部门主要有发改委、商务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组部、人事部等,目前基本上各个部委还不能在事前就妥善地协调和解决问题。此外,国有企业需要扮演非经营性组织角色,将本应用于现代企业建设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应付各种开会、检查、评奖等政治和社会活动,分散了企业建设的重心和资源。

三、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总结

11国有企业改革是一个逐渐推进的过程。国有企业改革是一项由易入难的任务,改革开放前,国有企业改革焦点集中在如何更好地界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管理权限,这种方式并没有触动国有企业本质和矛盾。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采用了渐进式改革的思路,先易后难,先实践试点、后政策推广,先地方试点、后全面铺开,先竞争性领域、后垄断行业,先计划经济体制内分配和权力的调整、后制度创新,通过长期的改革积累实现国有企业的根本性变革。这是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中最普遍、最根本的经验。

21产权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始终离不开产权这一核心问题。国有企业形成时期,也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国有企业高度集中的所有权和管理权,随后进行的两次国有企业改革虽然不能称为产权改革,但都是以所有权为核心。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改革从放权让利开始,随后的每个阶段的改革都离不开产权问题,国有企业改革正是围绕产权这一主线逐步拓宽和深入。当前,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新阶段,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当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环节,国有产权管理应紧紧抓住这一新的形势,深化产权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这将是未来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任务。

31国有企业改革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导向。国有企业改革是一个不断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了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在这样的经济体制下进行的国有企业改革自然难以突破计划的约束和瓶颈。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时期主要以调整分配关系和激励机制为主,在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时期确立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开始了制度创新,在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时期,国有企业改革也进入了制度完善阶段。在未来的市场经济发展中,国有企业改革将更加积极地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导向,充分把握市场机遇,更好地适应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的客观需要。

41国有企业改革要适应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的战略要求。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就基本形成了,适应国有经济布局的要求,国有企业遍及各行各业,成为企业发展的唯一形式。改革开放后,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按照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行调整,形成比较合理的布局和结构,国有企业也相应地收缩战线,缩小范围,集中投向重要行业或领域。当前,我国国有经济布局仍然过

61

宽,应继续适应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的要求,进一步推进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及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形成一批优势企业。

51国有企业改革要以相应的配套措施为保

障。国有企业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多年的改革中,正是因为适时地实行了相关的配套政策,才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环境,同时也维护了整个社会的稳定。如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而出现的大量下岗工人,国务院制定了国有企业下岗工人基本生活保障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工作的相关政策;如为了帮助经营不善、关闭破产困难的国有企业退出市场,从

1994年开始,我国对部分实施破产的国有企业

制定了特殊政策,即政策性破产。未来国有企业改革遇到的困难更多,触及的利益体也多,更应实施相应的配套措施以确保改革的稳步推进。 四、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趋势展望

11坚持市场化方向,不断探索与创新国有

企业的体制和机制。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多多少少还带有行政色彩,较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部门的扶持,受政府部门政策的约束,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垄断性行业缺乏竞争活力,还要承担与企业生产无关的任务。因此,市场化仍然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通过市场竞争,真正把国有企业培育成为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市场主体。要进一步破除约束市场化进程的各种体制和机制,继续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淡化国有企业中的行政力量。此外,还要针对国有企业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积极探索国有企业新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

21继续推进国有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减轻国有企业的历史负担。要进一步推进以资产重组为主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

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大企业集中,提高我国大型国有企业的竞争力,而对于一些中小国有企业则放开搞活。中共十七大再次强调,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是要把有限的国有资本集中起来,投入到真正需要国有经济进入和加强的领域、行业中,大量的竞争性领域由非国有经济来投资、经营和发展。为了让国有企业更好地参与竞争,必须解决好国有企业的历史遗留负担,逐步剥离企业办社会的职能,推进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积极解决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从而最大程度降低国有企业的负担。

31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今

后一段时期,对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将会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深化垄断行业改革,重点是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降低准入门槛,引入竞争机制,允许多个竞争者的进入以提高竞争效率,从而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当然,对垄断行业的改革也要区别对待,对于经济垄断的行业部门,应坚决贯彻落实《反垄断法》,扶持培育新的竞争主体与之相抗衡;对于行政垄断行业部门,应立足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的需要,选对时机,逐步放开;对于自然垄断行业部门应对业务进行划分,自然垄断环节和业务部分应由国有企业垄断,而对于非垄断部分则要引入竞争。

41深化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完善企业法

人治理结构。要进一步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并使改制面不断扩大,积极推动国有企业走上市之路。自2007年起,推动央企整体上市已成为国资委的一项重点工作,今后,仍要继续推动符合条件的央企整体改制上市或按主业板块整体上市,支持具备条件的央企把主业资产逐步注入上市公司;鼓励央企做好控

(下转第25页)

机构以独资或与高校、企业合作的形式成立培训机构要给予审批便利。二要从信息技术、市场需求、人才培育等方面,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和劳动生产率高的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国家相关产业化基地的作用,建立一批研发设计、信息咨询、产品测试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一批技术研发中心和中介服务机构。在进一步扩大创业风险投资试点范围的同时,对于服务领域重大技术引进项目及相关的技术改造应给予贷款贴息支持和研究资助。

参考文献

[1]柳随年、吴群敢:《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简史

(1949~1983)》,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李江帆、顾乃华、陈洁雄:《我国第三产业发展30

年》,载于《中国改革开放30年(1978~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3]冯更新:《论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载于《国

民经济管理》2008年第6期。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

(国办发[2008]11号)。[5]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

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版。

[6]中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8)》。[7]《中华人民共和国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计公报》。

(上接第17页)股上市公司的整合工作,做强做大上市公司。在深化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同时,要完善企业内部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建立起积极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规范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的权责,形成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有效制衡。

51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机制,加强国有

资产管理。要加快政府预算管理改革,通过良好的制度安排和机制设计(促进政府更好地履行公共财政受托责任,提高财政透明度;继续完善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真正实现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与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分开;加快国有资本预算的立法工作等),从而使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更加严格,有效地保护国有资产。政府对国有企业的补贴也要纳入到严格的预算中,对被补贴的企业

要严格审核,更多地鼓励企业通过自主经营走出困境。

参考文献

[1]曾培炎:《新中国经济50年(1949~1999)》中国

计划出版社1999年版。

[2]邹东涛:《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报告》社会

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3]周绍朋:《国有企业改革三十年回顾与展望》,载

于《公共管理改革》2008年第12期。

[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垄断性行业改

革:效率与发展双重目标》,载于《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

7月24日。

[5]李钢:《国有企业效率研究》,载于《经济管理》2007年第2期。

[6]李荣融:《宏大的工程 宝贵的经验———记国有

企业改革发展30年》,载于《求是》2008年第16期。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及经验总结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及经验总结 摘要: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时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一场伟大的社会实践,而从1984年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就被认定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回顾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总结国有企业改革的得失,对于进一步推进改革这一未竟的事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承包制 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至今已走过了30年的历程。国有企业改革既是贯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也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缩影。一方面,由于缺乏前人的经验可鉴,使改革本身始终沿着“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不断试错;另一方面,改革也在正式制度安排下以渐进式路径不断前行。在中国,搞好国有企业改革是现今一切改革工作的核心和关键。30年国有企业改革所走过的艰难探索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正在也必将继续给中国社会的深层结构带来更为深远的变革,国企改革的成败将制约甚至决定整个社会乃至整个民族的命运发展。 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历程回顾 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从改进微观激励机制的“放权让利”开始,然后逐步过渡到所有权层面的改革,至今已走过20多年的历程。回顾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79-1986年间,国有企业经营层面的改革,这一时期的主要政策措施就是国有企业的“放权让利”的改革,以及随后的“利改税”、“拨改货”改革。 改革之初,政府已经意识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就是管得过多,统得过死,政府应该让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享有更大的自主经营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文件,推动了国有企业经营权层面的改革,而“放权让利”也就成为这一阶段国企改革最显著的特点。 但是,由于宏观政策环境和资源配置机制的改革不配套,经济中并没有形成一个竞争的市场,所以政府无法通过企业外部的经营指标来判断企业实际经营状况的好坏。另一方面,由于国有企业普遍都承担着政策性负担,所以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就会更加严重,这会导致国有企业管理者的道德风险问题:企业一旦获得了一定的生产经营权,就有动机和可能侵占国家应得的利润,并往往以所承担的政策性负担作为企业经营不善或亏损的借口,这就导致了“放

浅议国有企业存在的必要性

摘要:在某些领域,市场机制不能起作用,而这些部门是社会再生产又需要这些部门。国家为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为保护人民利益和社会稳定,国企就必须在某些领域存在。 激励机制是指通过特定的方法与管理体系,将员工对组织及工作的承诺最大化的过程。国有企业激励机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 ,我国国有企业的各项权利集于政府一身 ,企业只不过是政府的生产车间。在这种政企合一的模式中 ,委托代理关系被弱化了。但是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放权让利、利改税、承包经营责任制和股份制试点的改革 ,以及国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 ,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开始显现出来。 关键词:国有企业激励机制委托管理机制

浅议国有企业存在的必要性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扭亏增盈成效显著,但一些深层次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国有企业普遍效率低下,经营缺乏活力,我国国有企业的激励机制存在手段单一、方式陈旧,经营者和技术骨干积极性受到挫伤,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从总体上来看,多数我国国有企业目前的员工激励机制还存在诸多问题。没有企业内部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相配合,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也很难激发出来。由此,寻找科学的方法和机制激励员工进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成十分重要的课题。 国有企业产权模糊,权责不清,激励低效,国有企业所有权缺位(或虚位),使得国有企业中所有权关系模糊,国有产权虚置于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委托人的链条和层次之中。从整体上看,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都是所有权代表,但如果从 10 具体情况分析又都不是所有权主体,谁也不肯承担经济责任,国有产权并未有效行使,没有人真正关心国有产权的利益。所有权约束的软化导致经营者责任的缺乏,经营者形不成激励的内在动力。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不可避免地成为国有企业的委托人,在企业外部对代理人进行约束,常常导致对企业直接的行政干预。经营者由政府任命、管理,而不是产生于市场竞争之中;素质、能力较差;经营者关心的是个人升迁,随时准备着上级的调动,缺乏为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而长期经营的动力,不利于激励机制的落实。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回顾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回顾 引言: 雄厚的国有资产及强大的国有经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而国有企业则是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不可或缺的支柱。毫无疑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国有经济体制改革,对于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全面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 一、国有企业改革历史回顾 国有企业的改革至今已走过二十多年的历史,回顾这个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86年国有企业经营权层面的改革。传统的国有企业是委托人即政府垄断了企业近乎全部的剩余产品的积极性。因此国有企业势必会长期处于了低效率运行状态。由此不难看出,让渡国有企业的经营权,必然会对经营者积极性产生激励,进而有利于改变过去权力集中与外部化的状况,使企业成为“自我盈亏,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 针对传统国有企业政企不分、经营者缺乏自主权和低效率运行的弊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政府办不了一系列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文件,推动了国有企业经营权层面的改革。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做出了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文件的决定,同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五个管理体制改革文件,并在四川省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根据中央政策,政府向企业让渡了生产自主权、原料选购权、劳动用工权和产品销售权等十四项经营权。经营权的让渡意味着企业的经营者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企业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明显提高。经营权层面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放权让利是以中央政府的利益让渡作为切入点,受益群体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社会各种利益主体。 在各利益主体均可获得收益下的改革,不仅推动起来阻力小,且还会对各个经济主体产生较强的激励作用,有利于调动各个主体参与经济活动的积极性。第二,经营权层面的改革是在原有经济体制内进行的改革,是不改变原有的所有权框架,而只在政府和国有企业之间的利益调整,这种调整并不涉及“姓公姓私”或“姓资姓社”的意识形态问题,因而来自社会意识和传统观念方面的阻力较小,改革能够被全社会所接受。第三。放权让利虽然表现为中央政府利益的部分损失,但于经济总量增加,中央政府收益的绝对量也是增加的;同时,社会经济总量的增加又会带来其他社会成员收入的改善。因此,因此,以放权让利为内容的国有企业经营权层面的改革是一种社会绝大多数成员都受益的帕雷托改进。 第二阶段:1987-1992年,国有企业改革从经营权向所有权层面的过渡,从1986年开始,国有企业改革开始从经营权向所有权层面过渡,但在涉及财产关系的深层改革上,同时出现了量种不同思路和对改革制度的两种不同选择。 一种思路是将国企改革任然限制在原有财产关系之内,而进一步推进经营权层面的改革,与这种认识相对应得制度选择就是企业承包责任制,中央政府决策部门倾向于这种改革思路忽然改革方案,于是从1987到1992年,国有企业经历了两轮承包制改革。 两轮承推进伊始,确实调动起企业忽然职工的积极性,推动了国有经济的发展,1987年比1986年我国工业增长速度封闭额为14.1%和20.7%。企业实现利润和上缴税金1987乃比1986年增长8.0%,1988年比1987年你增长18.2%,亏损面业逐年下降,

国有企业改革工作汇报

国有企业改革工作汇报 国有企业改革工作汇报20xx年,省、**市国有企业改革会议后,A市市为了全面推进国有 企业改革,基本完成了市属国有工业企业改制和国有企业“并轨”工作任务,力争实现整体改制到位,债权债务处理到位,职工劳动关系转换到位。国有资本退出到位和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市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市委书记**、副组长市长***、常务副市长**、副市长**。企业主管部门和涉企业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 下设办公室。为了确保改制任务取得成效,市委、市政府副市级领导干部对重点国有企业改革企业实行责任包保,一包到底。市里从副乡级后备干部和主管部门的改制工作骨干中抽调相关人员,组成国企改革推进工作组。市直各部门彻底转变工作作风,为国企改革工作提供全方位服务。具体改革的思路和做法:(1)掌握准确数据,扎实推进改革为了把国 企改革工作抓实,抓细,掌握准确数据,自20xx年年初以来,A市市国企改革工作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截止20xx年10月末,完成了市属41户国有工业企业的企业财务审计、清产核资、产权界定、企业土地情况调查、企业职工债权情况调查、资产评估、查档汇总、补偿测算等工作。(2)拓宽资金的筹集渠道千方百计活化企业资产, 将国企改制与招商引资与民营经济发展与企业重组改建和县域经济突破结合起来,抓住机遇,实行经济战略性调整,发挥我市的资源优势,地域优势,进行招商,引进有实力的战略合作伙伴,吸引域外资金和民营资本参与国企改革,通过招商,专门招商的形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国企改革。(3)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统一打捆使用改制资金鉴于各改制企业 资产在短时间内暂无法变现的实际情况,为了确保国企改革任务的全面完成。市财政全力筹资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并在年度财政预算中拿出一块专项资金用于企业改制的先期垫付资金。一是对改制企业实行统一打捆,审计评估的办法,由市财政统一支付审计评估费,减少企业改革成本支出;二是财政承诺以承债贷款的方式,保证企业“并轨”地方财政配套资金的足额到位。(4)国有资产管理局全部接收企业资产为了积极稳妥地推进国企改制,确保社会稳定,杜绝国有企业存量资产好与存量资产差的差异性,保证国企改革在操作上的统一性,未改制的市属国有企业的资产全部由市国资局全部接收,实行统一公开处理。企业改制成本由市财政统一先期垫付。(5)争取软贷款资金按照“前后照应,统一谋划” 的原则,在保证完成省里下达的确10户国有工业企业改革攻坚任务的同时,我市加大了国有工业企业改革的力度,截止20xx年8月30日,全面完成了市属41户国有工业企业的改制 任务。应该说,在改制成本的筹措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一困难,在省里的支持下,市财政以承债贷款的方式,向开贷款了3500万元资金,全部用于了国有企业改制。鉴于“并轨”试点工作的政策性和时限性,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同意市属八系统的国有下岗职工享受“并轨”政策,参加“并轨”试点。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采取超常规的办法,发挥各主管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抢时间,争速度在“并轨”政策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八系统92户企业享受“并轨”政策的呈报工作。为我市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的顺利实施奠定了有利条件。七、国企改革工作的验收组织好国企改革验收工作,是实现国有企业整体改制到位,债权债务处理到位,职工劳动关系转换到国有资本退出到位的关键所在。国企改革工作是否如期完成任务,不留任何后遗症,重要的是看所有参与改制的企业是否按年初市委、市政府制定的“三清查一制定”的要求落实了改制的各项工

浅谈国企改革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坚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月23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讲话提到“我们看中国经济,不能只看增长率,中国经济体量不断增大,现在增长7%左右的经济增量已相当可观,集聚的动能是过去两位数的增长都达不到的。中国经济体量大、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中国将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更加扎实地推进经济发展,更加坚定地深化改革开放,更加充分地激发创造活力,更加有效地维护公平正义,更加有力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可见在经济建设过程中,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切实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面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国有企业是党执政的重要基础,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在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安全、社会稳定、发展民生、履行责任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30 年的改革开放与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不断完善,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国有企业改革所取得的效果显著,进一步提高了经济实力和国有企业整体效率,可见,国民经济和国有企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有力支柱。不断进行深化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的国有企业必将是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贡献力量,是引导非国有经济稳步发展、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启动新一轮国企改革奏响了号角。国企改革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关键环节。党的十八报告中,多次提到“改革”一词。可见,十八大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决心和信心,明确了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总体方向。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坚强支柱, 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 搞好国有企业, 增强企业活力, 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中一直占有较大比重,从能源到通讯,从出版到交通运输,占据了我国经济市场中很多重要的行业。当前,我国国企改革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在全面市场化过程中国有“僵尸企业”的留存。2015年12月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重点要求央企“提质增效升级”。而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务院国资委再次将焦点对准“僵尸企业”。并表示对于“僵尸企业”将坚持分类处置,积极推动兼并重组,强化管理一批,淘汰落后一批,可见针对现有问题,“僵尸企业”的问题已越来越受到国家和大众的关注了。“僵尸企业”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市场竞争力2、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3、体制问题。 我国经济正处在一场新的大变局中,金融初具“系统重要性”,资本市场逐渐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柱。而在这样的趋势影响下,国企改革的方向也在发生着变化,其中地方国企改革将成为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我国经济正处在一场新的大变局中,金融初具“系统重要性”,资本市场逐渐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柱。而在这样的趋势影响下,国企改革的方向也在发生着变化,其中地方国企改革将成为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在2016年“两会”国企改革方面的热点之一就是地方国企改革应该进入全面加速期。关注地方两会传达热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结构、环保、区域发展等话题今年热度更高。如:

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实施方案

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实施方案 (2017年2月23日)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5〕22号)、《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地方国有企业改革的实施意见》(冀发〔2015〕21号)精神,进一步推进全市国有企业改革,结合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省委八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和市委八届八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积极促进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推动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坚持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坚持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相结合,促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市场主体;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坚持增强活力和强化监管相结合,切实做到两者的有机统一,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构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坚持积极稳妥统筹推进,突出问题导向,分类实施,试点先行,典型引路,把握好改革的次序、节奏、力度,确保扎实进行、务效。 到2020年,全市国有企业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市情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现代企业制度、市场化经营机制,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更趋合理,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重大进展,造就一批德才兼备、善于经营、充满活力的优秀企业家,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国有骨干企业,国有经济活力、竞争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全部完成,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取得积极进展。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更加健全,优胜劣汰、经营自主灵活、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市场化机制更加完善。

(完整word版)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历史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历史成就 2013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迎来64年华诞,这必是一个举国欢庆的日子。在这风雨兼程的64年历程里,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为工业化国家,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励精图治,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如今中国在全球的政治地位举足轻重,经济位居第三大经济体,文化更是呈现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成就总的来说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探索中发展壮大;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取得全面进步。具体来说主要有:新农村建设、工业化信息化、交通运输、水利建设、资源能源开发利用、城乡建设、金融事业、对外开放、民族团结、民主政治、依法治国、教育科技事业、文化建设、医疗卫生与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国防和军队建设、统一大业、全方位外交、党政建设。作为一名平凡的在校大学生,我对中国成就的理解与了解都是片面与不足的,有不少的成就是我们作为平民百姓所关注不到或者了解不到的。所以,我以个人理解谈谈这些成就以及对社会,对我们的生活的影响和感受。 新中国成立64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地区到中西部地区,从贸易到投资,从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从“引进来”到“走出去”,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以下是我国在改革方面取得的成就。 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里,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物质生产匮乏,经济建设资金短缺,与世界经济交往的范围狭窄。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混乱时期,中国进入了“闭关锁国”状态,国民经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虽然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中美、中日建交,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也得到了恢复,新中国与世界的文化、经济交流有所发展,但真正意义上的对外开放仍未开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决策。以此为标志,我国开始了对外开放的历史转变,进入了改

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国有企业改革

[键入文字] 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国有企业改革 历史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国有企业改革,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历史网。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 工业革命以来近代经济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我们所称的“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发展过程。当今西方的发达国家,在早期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由中世纪的封建经济制度逐步过渡到近现代的市场经济制度。 在这个过程中,尽管不同的国家由于历史背景不同呈现出过渡的差异。例如,由于国家介入程度的差别而有所谓的“美国式道路”和“德国式道路”的区分,但在总体上,自由企业制度和主张自由竞争、抵制国家过多干预的意识形态占主流地位,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具有“自然发育”的特点。 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二战以后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批国家,在其初期则采取了计划经济体制。其中的一些国家,如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此前资本主义经济曾经获得过一定程度的发展,另一些国家如中国,整个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只是在局部地区有所发展,更大范围内则处在萌芽状态。 在实行计划经济的初期和中期,这些国家曾有过工业和经济的高度增长,但体制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最终促使这些国家以不同的方式开始了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就 1、明确并初步学会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 2、刺激了供给增加和买方市场的形成。 3、产品和企业的分化加快,一批有竞争力的优势企业脱颖而出。 4、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涌现出一批企业家。 改革开放以前,国家对国有企业实行计划统一下达,资金统贷统还,物资统一调 1

国企改革的成效及经验总结

国企改革的成效及经验总结 国企改革的成效及经验总结 一、国企改革的成效 (一)突出国企投向,全面优化了企业设置 本次国企改革设置着力围绕“城区”和“园区”两篇文章,突出“城市建设、产业发展、政府控制性资源、公用事业”四大投向,全面优化企业设置,凡不属于这类投向的企业全部进行关闭、注销或逐渐退出,全区国有企业从29户,优化设置为12户。通过调整国企投向,全区国有企业的投向更加明确,主导和支撑作用更加突出,改变了原来的数量多、分布散、作用差、实力弱的国企设置格局。 (二)推进改革重组,全面提升了企业综合实力 本次国企改革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重组,既涉及兼并重组9户,又涉及关闭、注销5户,同时还涉及社会化2户。通过重组,国企由29户变为12户,在数量上大幅度减少,在经营投向上更为集中,在规模和实力上进一步提升,国企资产规模由整合前的平均每户19亿提升到45亿,提升了一倍多。 (三)理顺管理体制,全面规范了国企监管 一是实行了管办分离和出资人关系理顺,全区国有企业第一次实现了由国资部门集中监管;二是明确了国资和行业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责,国资部门履行出资人职责,对企业管理侧重规范和效益,行业部门履行行业管理职能,侧重项目和技术标准;三是按照《企业国有资产法》和《重庆市**区国有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国资监管突出了对“人、财、物”及重大事项的监管,规范了企业的运行,既做到了对国企监管的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又能与其他管理部门协调一致。通过理顺管理体制,为国有企业的良性运行,规范运行提供了保障。 (四)实施政企分开,全面规范国企负责人职务管理 全区党政领导干部全部实现了与企业任职身份脱钩,并按照《重庆市**区区属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免办法》公开选配了8户经营类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真正实现了政企分开和规范管理。 (五)实施市场化薪酬,全面建立了国企经营业绩激励约束机制 出台了区属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与薪酬分配办法,实行企业负责人和企业人员薪酬与

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革的必要性

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革的必要性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年代以来,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最重大的举措是实施公司制改造。然而时至今日,当我们回顾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的历程,却发现结果是令人失望的:国有企业并没因为改组为公司而转换其经营机制,其管理和效益并未象预想的那样得到改进,同时,原有的政企关系也并未由于企业的公司制改革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一句话:公司制改造没有使国有资本经营从根本上改变“无人负责”的状况。原因何在? 我认为,作为一种微观企业形态或是一种法律制度,公司制仅仅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所有者运用其财产的工具,它既不会改变社会制度,也不会根本改变其所运作的财产的归属。但是,考察这一制度产生的背景及其完善的过程,我们会发现,公司制作用的正常发挥,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其所生存的经济体制环境。正是基于这一点,我认为,造成我国公司制目前尴尬状况的原因不能仅从公司制本身去寻找,对这一问题的分析和认识应当放在公司制赖以生存的我国改革现实的大背景之下进行。因此笔者的结论是:目前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中的问题首先是由于公司制的运行缺乏相应的体制环境,其次才是公司法律制度自身的不完善。仅就公司制生存的体制环境及相关的法律问题,笔者认为尚有以下关键问题值得探讨 : 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与国有股权主体问题 第一,尽管我们在不同场合,甚至在公司法中再三强调公司中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属于国家,但是,既然用公司的形式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造,就意味着国家对企业资产的所有权只能以股权的方式实现;第二,以股权的方式对企业行使权利,就必须建立相应的国有股权行使机制;第三,对于在公司中持大股的国家股份而言,其股份保值增殖的基本前提是,国家股东能象私人股东那样真正关心其资产的运营;第四,为了使国家股东真正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负责,就必须建立适合公司制运行国有资产运营机制,这个机制的核心就是:国有股权主体(包括机构和个人)在享有对国有资产进行投资经营权的同时,承担对国有资产保值增殖的义务,不履行义务,导致国有资产损失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包括赔偿、行政处分,构成经济犯罪的,应当被追究相应的刑事责任。 上述几点决定了,建立国有股权行使机制应当解决的问题至少包括:1、哪些机构可以通过授权成为国有股权主体?2、具备哪些条件、通过什么程序可以被授权或将取消授权?3、股权主体与授权主体之间关系如何?与其所投资的公司的关系如何?4、股权主体享有何种法律地位?与其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经营宗旨相适应,其经营管理权有哪些内容?5、当国有股份由于股权主体的行为遭受损失时,应当由谁承担责任? 上述问题所涉及的内容在法律形式上表现为国有资产法的制定和出台,但制定国有资产法的前提是对现有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彻底改革。也就是说,对于由国有企业改造而来的公司,国家不但必须彻底放弃由上级主管部门以行政方式管理它们的传统做法,而且还要确定一个具体的股权主体体系,由其代表国家行使股权。实际上,这一工作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已经开始进行。如设立国家各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作为国有资产投资经营的授权主体,对一些大的企业集团进行授权经营的试点等。但是,由于政府机构体制改革进展缓慢,没有解决政府在国有资产管理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情况的调研报告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年度监督工作计划,在去年**月下旬深入10家企业调研的基础上,今年**月15日至16日,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带队组成调研组,采取听汇报、看现场、查资料等方式,先后深入**旅游集团、**城投集团、**能源化工集团、**新区投资发展集团、**水务环保集团等企业调研国有企业改革情况,并召开座谈会听取市国资委和我市18户(集团)公司负责人汇报。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国有企业改革从1998年开始,先后历经了三轮大的改革。前两次改革因种种原因都没有进行到底。2015年10月,启动了第三轮改革。当时有市属国有企业97户,其中,停产半停产企业46户,有经营发展能力的51户。为了彻底解决国有企业发展中长期积累形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市委、市政府从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果断决策,启动新一轮市属国有企业改革,采取“统筹谋划、整体部署、双轮驱动、分类推进、分步实施、分企指导”的办法,一手抓停产半停产企业改制,一手抓经营性企业重组整合。按照“两步走”的思路,第一步首先以处置僵尸企业、盘活国有资产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对46户停产半停产企业全面进行改制,妥善安置职工、化解债务、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用两年多时间完成改制任务;第二步对51户有经营发展能力的企业,通过重组整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方式,

推动实现裂变扩张、做强做大,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四年多的改革实践表明: (一)“僵尸企业”改制全面完成 通过关闭清算、兼并整合方式,圆满完成46户市属国有企业改制任务,安置困难职工6089人,解决3050户职工住房困难和近300名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6603名参改人员实现统一托管,275名遗属得到认定,2483名退休职工领到了统筹外费用,为151名内退及“4050”人员补缴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改制企业资产实现集中统一运营,1070.19亩土地、5.8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物委托**城投集团统一运营管理,**钢厂、第二毛纺织厂、石油机械厂464.56 亩土地移交市土地收储中心,有效解决了僵尸企业长期积累形成的历史遗留问题。 (二)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取得重大进展 我市涉及剥离办社会职能中省市企业60家,其中国企办教育8所、医疗机构14家、社区机构2家、市政设施53项,除洛川县政府未实质性接收**炼油厂两所学校外,已全部通过移交当地政府管理和自行撤销方式完成剥离任务。“三供一业”涉及160个小区、供水改造42521户、供电改造40499户、供热改造38787户,分离移交和资产划转全面完成,签订正式分离移交协议420份,签订率100%;按规范要求完成项目立项备案203项、招标139项;已完成21个小区9269户供水维修改造,完成55个小区22298户供电改造,完成49个小区13440户供热改造,使国

新中国成立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的光辉历程 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 中原区委党校张凌楠 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到2009年,转眼间我国已走过六十年的光辉历程,在这六十年的峥峥岁月中我国虽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挫折与磨难,却取得了令世界瞩目,令国人自豪的伟大成就,回首这六十年的弹指一挥间发生的沧桑巨变,令人感慨万分,新中国到底靠着什么样的法宝,又走过了怎样光辉的历程,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品味,去解读。 (一)、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的光辉历程。 还记得1949年10月1日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在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的一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那响破云霄的宣言,令全国上下都为之鼓舞和振奋,它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的百年历史从此结束,从此中国人民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伴随着三大改造,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但是在当时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落后,新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究竟应该怎样去建设和发展,成为党当时所面临的全新而又艰巨的课题。为此,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1956年起开始进行艰辛地探索,寻找一条能够飞速加快中国生产力发展的道路,并取得了重大的成果,迎来了1956年—1966年

十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虽然这个时期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出现了一些失误,遭受了大跃进的错误,但我国的经济建设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62年党中央召开了七干人大会,系统地总结了大跃进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阐明了人类认识客观世界规律的重要性,使 1 人们认识到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需要一百年的时间。 然而正当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国家开始实行第三个五年建设计划的时候,由于党的左倾错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1966年一场长达十年给党和人民造成严重灾难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直至1976年党中央毅然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从危难中拯救了社会主义的事业,使中国获得了空前有利的发展戚机,举国上下一片欢腾,为党和国家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创造了前提。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它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焕发了活力和生机,中国迎来了二十世纪的第三次历史性巨变,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阔步前进,1979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试点工作,如: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等,随着改革的推进,对外开放也有了重大的突破。1980年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了经济特区,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

国有企业改革历史回顾

国有企业改革历史回顾 概要:“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的载体,是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影响 力和带动力的力量之源。”国有企业是国家大生产的必然产物,是国家实力的体现。是适应社会主义社会化生产的需要,是国家经济的支柱。国有企业改革关系国计民生,关系着国家的富强和人名生活的富裕。 (一)国有企业的形成和重要性 1.国有企业的形成 14世纪航海运动的兴起,揭开了世界一体化的序幕,同时,也使资本主义迅速在全球开始扩张。资本主义的激烈竞争使资本高度集中,从而一系列企业应运而生。从历史上看,企业作为一种生产组织形式是在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后才发展起来,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从经济角度分析,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市场的一种替代。 从理论上讲,判定一个企业的所有制属性,其基本依据是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生产资料主体的性质。严格意义上讲,国有企业就是运用国有资产为生产资料从事商品经营和生产 但是人们对国有企业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国有企业的标准也大不相同。因此结合我国国情从实际出发,我国国有企业与世界均不相同。 追溯我国国有企业产生历史,大体有以下几种: (一)建国前存在与革命根据地的国营企业 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我国江西苏区和延安为代表的根据地就兴办了一些国营企业,他们为战争提供了军需品和日用品,分布在战争环境的农村,比较分散。企业的发展与同党领导的革命军队、根据地联系在一起的。企业规模小,所占比重有限,而且主要属性用于军需和日用,但却是我国最早的国有企业,他们为行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早期的管理骨干,保证了后来对国民党政府和官僚资本企业的顺利接受。 (二)由国家接管的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在旧中国,由于旧政府的腐败无能,使国家不仅遭受到帝国主义的军事侵略,而企业遭到他们的经济侵略。他们在中国开资办厂,掠夺资源,压榨人民,积累了巨额财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清除了帝国主义在华经济势力,采取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的接管方针,把它们转变成中国的国有企业。 (三)由国家没收的旧政府和官僚资本 这一部分在旧中国的经济占很大比重。主要由国民党政府的“资源委员会”掌控。到1949年底,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已经拥有全国电力的85%,钢产量的97%,棉纱产量的53%,国家已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 (四)通过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而建立起来的国有企业。 旧中国民族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国家对其改造使之变成社会主义的企业。1956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内,基本上使公私合营改造成为国有企业。到1966年,国家停止向资本家

国企改革的逻辑探究

国企改革的逻辑探究 2012-2013-2、文理基础学院 20120440319 456-60-陈开党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的发展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国企改革的 定位与出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此不妨用逻辑学的思维来探究国企改革的路径 与改革的未来。国企改革的方向和目的不能忽视,国企改革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这 个主题不能变。 正文: 逻辑学的常识告诉我们,谈任何问题,都要首先明确它的前提;谈改革,就要 明确改革的出发点及其归宿,也就是说,要明确为什么改革、改革是为了什么。这 是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从改革一开始就提出的问题并给以斩钉截铁般 的明确回答。他说,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改革,目的是为了完善和发展社会 主义。因此坚持喝发展社会主义成了国企改革的前提。 一、国有企业改革思路 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和成效,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改革的战略指导思想即改革思 路决定的。20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它反映了改革战略指导 思想的演变和发展。概括起来,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84年党的十 二届三中全会以前,改革的战略指导思想是扩大企业自主权。从党的十二届三中 全会到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前,改革的战略指导思想是实行两权(即所 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从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到现在,改革的战略指导思想是建 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相应地,国有企业改革也可以划 分为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两权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调整国有经济布局等 三个阶段。下面依次对这三个阶段的国有企业改革思路进行分析。 第一阶段:扩大企业自主权阶段(1978—1984) 早在改革以前,人们就逐步认识到国家对国有企业管得过多过细的弊端。毛泽 东在 1956年写的《论十大关系》中曾指出:“把什么东西统统都集中在中央或省 市,不给工厂一点权力,一点机动的余地,一点利益,恐怕不妥,”党的十一届 三中全会公报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 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 管理自主权”。基于当时这种共识,国有企业改革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是 很自然的事。 国有企业改革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就开始了。1978年10月四川选择了宁江 机床厂等六个企业进行扩权试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9年5月,国家 经委等六个单位,选择首都钢铁公司、天津自行车厂、上海柴油机厂等进行扩大 企业自主权的试点。试点得到许多企业和广大职工的拥护。1979年7月,国务 院发布了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实行利润留成、开征固定资产税、 提高折旧率和改进折旧费使用办法、实行流动资金全额信贷等五个文件,要求地 方部门按照统一规定的办法选择少数企业试点。

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

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 社会背景 工业革命以来近代经济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我们所称的“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发展过程。当今西方的发达国家,在早期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由中世纪的封建经济制度逐步过渡到近现代的市场经济制度。在这个过程中,尽管不同的国家由于历史背景不同呈现出过渡的差异,例如,由于国家介入程度的差别而有所谓的“美国式道路”和“德国式道路”的区分,但在总体上,自由企业制度和主张自由竞争、抵制国家过多干预的意识形态占主流地位,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具有“自然发育”的特点。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二战以后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批国家,在其初期则采取了计划经济体制。其中的一些国家,如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此前资本主义经济曾经获得过一定程度的发展,另一些国家如中国,整个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只是在局部地区有所发展,更大范围内则处在萌芽状态。在实行计划经济的初期和中期,这些国家曾有过工业和经济的高度增长,但体制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最终促使这些国家以不同的方式开始了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市场扩展需要 在“自然发育”的国家,市场的扩展显示了从商品市场到资本市场的轨迹。 为生产服务的金融制度虽然也在发展,但证券市场的兴起和大规模发展则直接受到大量融资和企业间购并需求的刺激。而我们属于“转型”国家,已经基本建立了现代工业基础,建立在有些领域已达到很高的、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竞争的水平,工厂制度不仅确立,而且具有较为系统的管理制度。与“自然发育”不同的是,这些工厂不是在市场扩张的刺激下成长起来的,而主要依赖于政府的计划安排。所以,它们是“工厂”而不是“企业”。在这样一个起点上,如何实现这些工厂的市场化“转型”,“转型”中依据何种顺序和逻辑,就成为我们面对的问题。 重要成果 不论理论和政策上采取了何种“说法”,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从开始实际上就是“市场导向”的。改革之初,企业对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按什么价格出售无法自主决定,国家计划“管得过多,统得过死”,被当成是企业体制上的一大弊端而需要改变,因而要求企业“面对市场组织生产”。企业首先进入的是商品市场,在商品市场中则首先进入的是消费品市场。决非偶然的是,价格改革构成了80年代经济改革的重点,首先得以放开的是大多数消费品价格,尔后通过“双轨制”的调放结合,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又放开了大多数投资品价格。中国国有企业首先经受了商品市场的竞争洗礼,产生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1、明确并初步学会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 2、刺激了供给增加和买方市场的形成。

我国国有企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国有企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大而不强”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真实写照,从国退民进到国企股份制,国有企业走上了曲折的改革之路。本文从国有企业现状的分析提出国企“大而不强”的原因。并提出国有企业战略转型的选择路径。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战略选择 1 国有企业的现状 分析中国企业500强名单可以看出,此次500强入围门槛从上年的93.1亿元上升为105.4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而且,中国企业500强在世界企业500强中的比重继续攀升,收入利润率等绩效指标首次超过世界及美国500强。 但中国企业500强只能定义为500大。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多数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风险控制能力还比较低,属于典型的速度经济型企业。在去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部分行业出现了“全行业亏损”的局面,例如民航业有6家企业进入500强,却仅有两家企业盈利,行业亏损达145亿元。 2 国有企业大而不强的原因 2.1 政策性负担严重 中国的国有企业,是国家在资本相对稀缺、劳动力相对丰富的要素禀赋结构下,优先发展资本密集的重工业而内生形成的。现在的国有企业改革方案实际的着眼点都在于改进国有企业的内部治理机制,但是,中国的国有企业也有他自身的特殊性,承担着由政府发展战略所导致的政策性负担。 在传统体制下,政府给予这些企业各种扶持,包括低价供应原材料、人为压低资金的价格,也包括直接的财政和金融补贴。同时国家还建立了一整套相关的制度安排,来配合赶超战略的目标的实现。因此,这种负担没有显出来。但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各种价格扭曲和市场垄断的取消,以及国外的产品进入我国,开放、竞争的市场逐渐形成。由于战略性负担是企业不具有自生能力的问题就由隐形问题变成了显性的问题。 政策性负担对国有企业产生两方面的负面影响。其一:政策性负担本身年复一年持久的影响国有企业的经营绩效。其二:国有企业不是通过改进激励、加强管理、降低成本、增加销售求的生存和发展;而是利用自身特殊困难与国家讨价还价,争取各种补贴,要求国家出台抑制竞争的保护性政策。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无法识别国有企业亏损的原因,多大程度上来自经营失败和渎职,多大程度上来自不利的竞争地位。所以国家只好负担全部的责任,继续通过扭曲的宏观环境政策。政府预算。银行低息贷款等对国有企业进行保护。 2.2 垄断性行业缺乏竞争力 我国的垄断性行业改革所有解决的问题主要是由于行政体制和行政权力造成的垄断。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电信、电力和民航等企业尝试政企分开、政资分离、业务分拆虽有所成就,但问题依然存在。一是垄断行业监管体制落后。政府职能亟需调整和转变,垄断行业的深层次体制矛盾依然存在;二是垄断行业改革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在广度上,垄断行业主要集中在电信、电力和民航等产业,对铁路、供水、供气及其他专营项目的改革相对滞后;三是立法滞后,《反垄断法》的未出台难以约束市场上各类主体的经济行为。四是垄断行业的大型企业改革步伐滞后。一方面很多领域一直未对民营企业开发,一方面,大型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一直在建立和完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 3 国有企业由大变强战略路径选择 3.1 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剥离政策性负担,解决企业的自生能力问题 无论是国有还是私营企业,政府都必须给予政策性的优惠或补贴。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

国有企业改制方案及步骤概述

国有企业改制方案及步骤概述 国有企业改制方案及步骤概述 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二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此拉开了中国国有企业改制的序幕。作为律师事务所,作为律师,如何响应党中央的决定精神,为国有企业改制提供法律服务便成了一个应当积极思考的课题, 目前在我国,并没有一部专门、完整的法律或者法规对企业改制的各种形为进行规范。有关企业改制的规定除了较多运用《公司法》及其配套法律法规外,还有一些是散见于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地方性法规及其他规范性文件,更多的则是在党中央的有关决定、精神、会议纪要、讲话中体现。而在实际操作中,从政府、企业、社会中介机构等各方均是处于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境地。因此,笔者认为在企业改制的法律服务领域,不应当考虑依据某一法律的规定进行改制,而应当以“没有重大法律障碍”作为制定和实施改制方案的指导思想。 在此,笔者从律师实务的角度通过研究分析并结合先行者的经验对国有企业改制的方案、步骤作了简要评述。 改制方案是企业进行改造的前提和指导原则,企业首先应当制订改制方案,然后有步骤地进行实施。以下简单介绍几种可行的改制方案。 一、企业公司制改造。主要适用于将非公司制的原国家控制支配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和其他企业以及集体所有制企业按照《公司法》及其配套法律法规规定的规范发行成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或者国有独资公司。其中资产在1000万元以下的只能改造为有限责任公司。 二、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造。主要适用于城乡集体企业和处于竞争性领域的国有小型企业改制时对公司形式的选择。这一方式既有人合又有资合,所有权与经营权结合在一起,股权可以是员工个人股、员工集体股和法人股等多种形式,比较灵活。经营方式与分配方式也较易于为员工等各方接受。但不利于规模化、现代化经营。 三、企业分立改造。主要适用于企业存在多种互不关联或者能够互相独立的经营项目,整体效益较差,分开经营竞争力较强而又为各方普遍接受的情况。此时可将一个企业分立成几个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企业法人。 四、企业债权转股权。主要适用于企业负债严重,没有现实偿还能力但又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情况下,经与债权人协商一致将全部或部分债权人的全部或部分债权转成股权,从而债权人变成股东的情况。这一改造方式,可以降低改制企业的负债率,降低改制企业的财务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