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沧浪亭资料

沧浪亭资料

沧浪亭资料
沧浪亭资料

目录

1.沧浪亭的地理位置

2.沧浪亭的历史

3.沧浪亭的游览路线

4.沧浪亭水系分析

5.漏窗的分析

6.窗棂的分析

7.洞门的分析

8.地面铺砖的分析

9.沧浪亭中植物栽植手法

10.沧浪亭的特点

11.总结

沧浪亭地理位置

沧浪亭位于苏州市沧浪区三元坊附近,毗邻颜文梁纪念馆。

配以平面图片

历史由来

沧浪亭的面积约为16亩,其原址曾是吴越广陵王钱元璙的亲戚、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的池馆。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诗人苏舜钦因谗言被罢官,他流寓吴中时,见孙氏旧园遗址高爽僻静、野水萦回,就以四万钱购买下来,在北部土山傍水处筑一小亭,并以《楚辞渔夫》中“沧浪之水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之意,取名“沧浪亭”,自号沧浪翁,作《沧浪亭记》。

配以国画图片

游览路线

画出游览路线沧浪胜迹坊石梁桥大门面水轩复廊观鱼处妙室闻香沧浪亭明道堂瑶华境界看山楼印心石屋翠玲珑仰止亭五百名贤祠清香馆御碑亭流玉潭藕香水榭

平面图展示一个景观一个动画一张观赏处的图片游览路线表示

沧浪胜迹坊

沧浪胜迹坊石碑坊原立于沧浪亭门前,三门四柱、檐角飞翘,显得古朴、庄严。是苏州唯一树有石牌坊的古典园林,现移至人民路口。

沧浪胜迹坊图片平面图展示

石梁桥

始建于康熙年间,初为木构赤栏桥。当时沧浪亭的正门在南面,园北仅开了扇小山门,是为了通游屣。巡抚宋荦重修沧浪亭时,在山北所横“略杓”,名曰:红桥。

如今的石构三曲平桥为乾隆南巡时改筑,当时桥栏仍为赤栏。

咸丰年间,沧浪亭园林毁于十年兵火。直到同治十二年,巡抚张树声再度重修。也是从此时起,将原南正门以一道漏窗粉墙围封,并将北门改为园之正门,且是唯一进出之园门(即今状),而“红桥”也由此而成为出入园门的唯一通道。

石梁桥图片平面图展示

沧浪亭大门

沧浪亭入门大厅,三开间,面积115.76平方米。过去作为官署园林时,是为入园的达官贵人们的停轿之处,轿夫亦可在此小憩等候,故又名“轿厅”。现为售票与检票场所。

文征明隶书“沧浪亭”门楼,迎面可见湖石假山作为影壁。

清同治十二年,巡抚张树声建。厅的东西两侧壁间,嵌有历代重修记刻碑和《沧浪亭全景石刻图》,都是极为珍贵的文物史料。游人可以通过这些碑刻,充分了解千古名园屡废屡兴的沧桑历史。

大门正面图平面图标示出来画作展示

面水轩

面水轩位处园北岸,此轩面北临流,貌似旱船,轩为四面厅,面积107.15平方米。

此处原为“观鱼处”,同治十二年巡抚张树声重修后改为“面水轩”,取唐杜甫诗:“层轩皆面水,老树饱经霜”之意,故名。

此轩面北临流,庭前古木参差交映,轩左复廊一条蜿蜒而东,两面可行,内外借景,隔水迎人。相传,临河一带旧有湖石玲珑,形有五百罗汉像之说。

剖面图沧浪亭面水轩位于大门东水池转折处,东端有复廊与钓鱼台相连,西端有廊与大门相连,面水轩成为由大门至钓鱼台的长廊中的重点,打破了构图上的平直、单调图片展示剖面立面图平面图标示

复廊

进入沧浪亭后紧靠沿河有一条复廊,也就是围墙两侧各有一条走廊,复廊的北廊紧靠院外的葑溪,南廊临近园内的中央主山和沧浪亭,廊间墙壁上还开有许多图案各异的精美漏窗,无论你是在北廊或是南廊通过这些漏窗,你既可以看到园外的风光又可以看到园内的景色。图片平面图展示

观鱼处

观鱼处,又名“静吟亭”,位于园东北水边。古“北碕”处,面积14.86平方米,尖顶。

原名叫“濠上观”,俗称“钓鱼台”。取意于庄、惠濠梁问答和庄子濮水钓鱼的典故,旨在表现园主归隐园中,超然于世的清高境界。

图片展示平面图标示

闲吟亭

座落在园之东隅,闻妙香室北侧,是一半亭,面积11.20平方米,翘角飞檐。清同治时巡抚张树声建,取闲暇吟咏之意。

图片平面图展示

闻妙香室

座落于“明道堂”东侧,面积95.94平方米。

清同治十二年,巡抚张树声题。额取唐杜甫《大云寺赞公房》诗句:“灯影照无睡,心清闻妙香”。妙香,是指这里的梅花之香。

此处原为读书处,室南竹外一枝斜,铁骨冰姿。室北遍植梅花,待到天下而春时,梅苞初放,寻梅者纷至沓来,倚栏俯凭,自成丽景。

图片平面图展示

沧浪亭

此亭筑于山之岭,正四方形,面积31.36平方米,高旷轩敞,石柱飞檐,古雅壮丽。

宋庆历间,文人苏舜钦始创,取“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之意而名。

今天我们看到的亭子,乃是清康熙三十四年宋荦抚所筑。

沧浪亭,方形平面,梁柱皆为石构,灰瓦歇山卷顶棚,四檐角高高翘起,显得古朴沧桑。

剖面图图片平面图展示

明道堂

堂居园中央,是为园中主厅,面积234.42平方米,旧时为会文讲学之所。原名寒光堂,后取苏舜钦《沧浪亭记》中“形骸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句意改名为“明道堂”。东西两旁走廊的高度达2米,明道堂周围有回廊,三界回顶,圆作梁架,前为船篷轩,上有草架。建筑面阔五间,宽16.10米,进深12.95米。檐高4.40米,卷蓬歇山顶。

图片展示平面图剖立面图

瑶华境界

屋在“明道堂”南对面,三开间,面积46.80平方米。两侧走廊与“明道堂”相连接,形成一体。此处原为古戏台。始建于清道光十八年。

南宋绍兴初,抗金名将韩世忠居此,筑梅亭,取名“瑶华境界”。意指民间传说中的“遍植梅花的仙苑幻境”。

1932年,戏台塌毁,当时靠义募善款,改为平屋三间,移瑶华境界额悬于正壁间,遂成今状。图片平面图展示

看山楼

楼居于园之最南隅。筑于“印心石屋”之上,沿黄上铺成的石阶登之,共三层,面积56.80平方米。清同治十二年,巡抚张树声筑。取卢集“有客归谋酒,无言卧看山”诗意而名。

楼前为一层,后为二层,高低层檐交错,飞檐翘角,外形别致,富有动态。楼柱网布置灵活,东西宽5.85米,南北深9.85米,底层高3.30米,二层檐高2.70米。屋顶均为歇山式。

图片平面图剖立面图

印心石屋

屋居园之最南隅,此屋全部用黄石堆砌,面积56.80平方米。

清道光七年,道光旻宁亲笔御书“印心石屋”四字,赐予江苏巡抚陶澍。巡抚陶澍为感皇恩,在重修沧浪亭时,在园之南隅新增筑此屋,并将皇上御书作门额,以示皇恩浩荡。

图片平面图剖立面图

翠玲珑

座落在“五百名贤祠”南,是三间小屋倚角而建,面积166.30平方米。

此额,南宋韩世忠时所题,取苏舜钦诗:“秋色入林红暗淡,日光穿竹翠玲珑”之意。清同治十二年,巡抚张树声建。

翠玲珑和一般建筑不同,是有三座平面形状和大小和均不相同的小轩,互相垂直相逢组成。

外形小巧朴素,和周围环境协调。东面和西面各有曲廊相接,形成小院。主建筑位于西端,面阔三间,宽9.20米,五界回顶圆作,进深4.90米。南面中间为长窗,两间次均为半窗。两侧山墙上未景窗。另两座建筑均为两间开,三界回顶圆作,四周均为半窗和景窗。建筑檐高2.95米,硬山顶。

剖立面图片平面图

五百名贤祠

位于“明道堂”西侧,“清香馆”南背面,面积175.16平方米。堂内壁间嵌有刻碑25方,列有五百九十四位名贤刻像,系以传赞。正中悬挂“作之师”三字牌匾。这些乡贤名宦的高尚品格和所做的贡献将做人师表。

图片平面图展示

清香馆

“明道堂”西侧数十步间隔,就是“清香馆”。座南面北,五开间,面积95.47平方米。“清香馆”又名“木樨亭”,南宋绍兴初韩世忠所题,该亭久已不存,清同治十二年,巡抚张树声筑“清香馆”,取唐代李商隐诗:“殷勤莫使清香透,牢合金鱼锁桂丛”之意。

图片平面图展示

御碑亭

此亭处在门厅与步碕廊间,是为廊亭。面积9.74平方米,壁间嵌有刻碑,其中康熙御诗一首,对一幅。这是康熙南巡时为表彰地方上的重要官吏,而亲笔书赠巡抚吴存礼的。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吴存礼以宣扬皇上恩德,勉尽厥职,将康熙御诗一章,饬工庀材建御碑亭于园中,其旁屋宇亦令增修,以助亭之壮丽,同时敬诫后之官吏。

图片平面图

流玉潭

有此一谭,正如诗眼,映出真山林的生机、灵动和气势。

图片展示

藕花水榭

水榭居门厅西侧南岸,面北临流,三开间,面积89.69平方米。因榭北溪流中植有荷花,故名“藕花水榭”,清同治十二年,巡抚张树声筑。

榭南、北立面形式不同,南有外廊,显得开放,北为白墙,上辟支摘窗,稍显封闭。建筑面阔四件,宽16.05米,前为廊川,内为五界回顶圆作,进深5.70米,檐高3.15米,硬山顶。图片平面图展示剖立面

水系分析

沧浪亭之水不属于任一种,却是合二为一。葑溪河绕园而过,虽不是园中之物,但沧浪亭的景之美一半源于此。水是园林的围墙。园内沿河一条复廊,廊间墙壁上开有许多图案各异的漏窗,从园内透过漏窗往外看,可以看到园外河流,可谓“景外有景”。

廊墙分隔内外,一双跨在廊墙两侧的廊檐将园内的山和园外的水紧紧地衔接在了一起,营造了山、水互相借景的效果,也弥补了园中缺水的不足。

园内一湾小池,处于山丘西侧,虽可归于集中之水,却偏于庭园一侧,四周山石环绕,形状模拟自然湖泊,呈不规则形,即使仅是点缀作用,却形成了一种环山抱水的格局

漏窗分析

漏窗开设在廊墙上,既增加了墙面的明快和灵巧效果,又通风采光,一举两得。漏窗本身有景,窗内窗外之景又互为借用,倘移步看景,则画面更是变化多端,目不暇接。

沧浪亭漏窗最为经典的是从明道堂到翠玲珑所呈直角墙面“春、夏、秋、冬”,巧妙地安放了具有季节象征的柳树、荷花、石榴、腊梅漏窗一组,而且这组漏窗与贴水复廊的建筑截然不同,造型感强,工艺复杂,让人忍不住多看几眼。

图片展示

窗棂分析

冰裂纹

冰裂纹,形状犹如冰裂后的纹路,极为优雅别致。

冰裂纹因有冰清玉洁、晶莹剔透的美好寓意,常常用在园林中雅致幽静的地方,与周围环境相衬映,是园主高洁人格的自我写照。

冰裂纹还常常和六角雪花结合成冰雪图案。

图片展示

步步锦纹

步步锦纹,是横线和竖线按一定规律组合在一起,周围嵌以简单装饰的一种线条图案,犹如人走的阶梯。将这种装饰花纹冠以“步步锦”的美称,反映出人们渴望不断进取、一步步走上锦绣前程的美好愿望。

图片展示

灯笼纹

沧浪亭翠玲珑窗棂的灯笼纹与步步锦纹结合,寓意为前程光明。

图片展示

海棠花

海棠花纹寓意为满堂生辉,前景光明。

沧浪亭五百贤祠堂和瑶华境界窗棂,海棠花瓣略小,1图中窗棂郑重为象征太阳的大圆,添光明之色;2图中北向窗棂的十字穿海棠花纹,给人以堂堂正正、光明磊落之感,与堂额相得益彰。

景窗仔芯均为十字穿海棠花纹,中心嵌入象征太阳的圆形

蝴蝶纹

蝴蝶纹镶嵌在扁方、长方、八角等处,可将画面点缀的秀美多姿;蝴蝶纹的式样也可同中有异、因地制宜发生着变化。

夔龙纹窗棂

沧浪亭闻妙香室的夔龙纹嵌蝴蝶有芯景窗。

书纹饰

书纹饰是一种以竖形隔心为主的简单隔条图案

沧浪亭闻妙香室,本位园主课读诗书之处,书条纹窗棂无以增添着书卷气,既简朴大方,有素朴雅致。

万字窗棂

万字原为古代的一种符咒、护符或宗教标志,通常被认为是太阳或火的象征。

万字纹窗棂的式样有上下万字纹,中间嵌有长方,或中间嵌正方或中间嵌扁方。

沧浪亭“翠玲珑”窗棂为宫式万字纹,窗外一片翠竹。“日光穿翠竹”,室内外皆绿。

窗外景色不同,依然气象万千。

洞门的分析

宝瓶形洞门,取“平”的谐音,象征平安。瓶又是观音菩萨的法器,施法救难,具有神奇的力量,成为令人膜拜的神器,象征驱邪吉祥。

沧浪亭五百名贤祠满月门“周规”与“折矩”未入门,已有“周还中轨,折还中矩”的肃穆感。

地面铺装

沧浪亭五蝠捧寿铺地图案五蝠捧寿反映追求长寿平安的愿望

沧浪亭盘长、鱼钱铺地图案鱼象征富贵,钱象征前途无量。

沧浪亭六边形铺地图案六边形称六合,在古老的解释中意思是天地四方。

沧浪亭菱方形铺地图案取自古老的巫术,意在克邪压正

沧浪亭厌胜钱铺地图案厌胜钱是古老的

沧浪亭植物运用分析

沧浪亭在植物的运用上体现了不同的手法:孤植、对植、丛植、群植等。沧浪亭

的东南部运用了孤植手法使得天空(背景)和院内空间形成图底关系,在入口大门

的位置运用对植的手法形成呼应,不仅是对入口空间的强化,也是对此标志意义的

恰当表达与呼应。在真山林上运用群植和丛植形成自的山林野趣,不致使山林又虚

假之感。

沧浪亭小景特点分析

花木配置沧浪亭,四周环绕着高大的乔木,五、六棵。由各树中心联线所组成的交点几乎与亭的中心相重合,从而保持了均衡。

园中的路。或盘山腰,或临池岸,均顺应地势而纤盘图示为沧浪亭盘山小径,有引人入胜之感。

沧浪亭某小院处理,借廊的转折而形成“L”形小院。有效地增强了空间的层次变化

沧浪亭,与一般庭园不同。其主要景区是围绕以山林为核心而形成的空间院落。土山之上怪

石林立,乔木参天。虽欠开朗,却深得山林野趣。

总结

(2)根据“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理念,运用“小中见大”缩移、再现咫尺山林的自然景观手法;追求诗情与画意相熔铸的情景;借鉴诗歌文学的立意与结构;遵循画理,画法造园,从而造出含蓄、凝练、隽永,犹如诗歌的情调与韵律以及绘画般的构图形式和笔墨意趣。

(3)沧浪亭中主要建筑物有:轩、堂、亭、榭、馆、祠、楼、室、廊,观等。

(4)在沧浪亭中也堆石成山,这也是沧浪亭著名的特征之一。

(5)充分用河水造景,加上园中挖池堆山,使得有限的空间变得开阔且丰富。

(6)在造园手法上也充分运用了卜筑相地、经营位置、步移景换、小中见大、虚实相生等。

(7)在成景类型上也运用主景、借景、框景、对景、漏景、障景、影景等手法。看山楼的突兀出现,是一种主景的手法,突出这个制高点,不仅是一种很好的风景,也出于突出这个观看全园最好去处的考虑。运用门洞和漏窗的结合既加强了空间的联系,又丰富了空间的层次,而且产生一种层层叠叠相互衬托的景观效果

沧浪亭赏析

沧浪亭赏析 一、沧浪亭历史、概况 二、沧浪亭造园特点、布局特色 三、沧浪亭建筑、植物等设计亮点 四、总结 沧浪亭,世界文化遗产,位于苏州市城南三元坊附近,在苏州现存诸园中历史最为悠久。始建于北宋,为文人苏舜钦的私人花园,称“沧浪亭”。沧浪亭占地面积1.08公顷。园内有一泓清水贯穿,波光倒影,景象万千。 历史 : “沧浪亭”始为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近戚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池馆。 宋代著名诗人苏舜钦以四万贯钱买下废园,进行修筑,傍水造亭,因感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题名“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记》。欧阳修应邀作《沧浪亭》长诗,诗中以“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题咏此事。自此,“沧浪亭”名声大振。 苏氏之后,沧浪亭几度荒废,南宋初年(12世纪初)一度为抗金名将韩世忠的宅第,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巡抚宋荦重建此园,把傍水亭子移建于山之巅,形成今天沧浪亭的布局基础,并以文征明隶书“沧浪亭”为匾额。 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再次重建,遂成今天之貌。沧浪亭虽因历代更迭有兴废,已非宋时初貌,但其古木苍老郁森,还一直保持旧时的风采,部分地反映出宋代园林的风格。 【整体介绍】 沧浪亭以清幽古朴见长,融园内外景为一体,园外水面宽广,自西向东,环绕园周之一半后向南流去。水流澄澈,鱼戏莲叶之间,夏日莲花盛开,一水皆香。水上有曲桥斜渡,桥头有“沧浪胜迹”坊耸立,坊两侧沿池北岸,种植碧桃垂柳,树荫下石凳成排,可供游人休息观景。沧浪亭的面积约16亩,布局以假山为中心,简洁幽静,落落大方。沧浪亭在假山东首最高处,亭为方形,石刻四枋上有仙童、鸟兽及花树图案,建筑古朴,亭的结构形式与整个园林气氛非常协调。在假山与池水之间,隔着一条向内凹曲的复廊。廊壁置花窗多扇,透过漏窗花格,

浅析沧浪亭漏窗的艺术修订稿

浅析沧浪亭漏窗的艺术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浅析沧浪亭漏窗的艺术应用 摘要:沧浪亭作为苏州现存历史最久远的园林,古朴而又静谧。亭、廊、楼、轩等建筑无一不为沧浪亭增添了这种古朴静谧。而漏窗作为园林中借景的工具之一,能够让园林景观在空间上产生虚实的变化,增加景观层次。漏窗与其所框之景构成了一幅幅优美的山水图画,小中见大,引人入胜。更为这古意沧桑的沧浪亭增添了一份雅致与意趣。本文将对沧浪亭的漏窗从图案、分隔空间的手法及文化寓意等方面进行分析,剖析沧浪亭中漏窗的艺术应用。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苏州;沧浪亭;漏窗;艺术应用

The window artistic application of Surging Wave Pavilion Abstract:As the oldest garden in Suzhou gardens, Surging Wave Pavilion is quaint and quiet. Pavilion, gallery, house, villa and other buildings are all add the quaint and quiet for Surging Wave Pavilion. As one of the borrow scene’s tool in garden, the window make the landscape to produce changes in the actual and the v irtual situation in space, increase the landscape’s level. The windows and the scenery they enflamed are forming beautiful landscape pictures, fascinating, the child is father of the man. It adds more chic to Surging Wave Pavilion which is classical and vicissitudes. This article will analyze the windows in Surging Wave Pavilion from patterns, part itioned space’s techniques, cultural meaning and other aspects. Analyze the window artistic application of Surging Wave Pavilion. Key words: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Suzhou; Surging Wave Pavilion; Window; Application of Arts

宋代园林风格简介

简述宋代园林的风格特色 摘要:南宋和北宋(公元960—1271年)是中国古典园林进入成熟期的第一个阶段。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把园林推向了成熟的境地,同时也促成了造园的繁荣局面,意境的创造在宋代文人园林中普遍收到重视,善于借助景物题署的“诗化”来获致意外之诣,含蓄深远,耐人寻味。简远、疏朗、雅致、天然的文人园林风格特征对三大类型园林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山水画、山水诗文、山水园林这三个艺术门类相互渗透,互相融合,形成了中国山水园林的独特艺术风格,从而影响了亚洲汉文化圈内的广大领域。 关键词写意化文人园林山水园林简远疏朗 1.总说 中国的封建社会到宋代已经达到了发育成熟的境地。是我国古典园林的成熟期,属于写意山水园林范畴。在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中,无论经济、政治、文化方面,两宋都占着重要的历史地位,文化方面则尤为突出。从中唐到北宋,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阶段。首先,作为传统文化主体的儒、道、释三大思潮,都处在一种蜕变之中。儒学转化成为新儒学—理学;佛教衍生出完全汉化的禅宗;道教从民间的道教分化出向老庄、佛禅靠拢的士大夫道教。从两宋开始,文化的发展也像宗教政治制度及其哲学体系一样,都在一种向内封闭的境界中实现着从总体到细节的不断的自我完善。文化艺术已由面上的外向拓展转向于纵深的内在开掘,向精微细腻的方向迈进。正如著名史学家、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所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1]。”园林作为文化的重要一部分,在经历了千余年的发展亦“造极于赵宋之世”进入完全成熟的

时期,并流传海外。韩国和日本在两宋期间大量吸收中国传统的宗教文化、造园理论、绘画、茶道、艺术等方面的精华,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造园文化和艺术风格。 2.形成的原因 两宋时期作为一个园林体系,它的发展和内容均趋于定型,造园的技术和艺术达到了历年的最高水平,形成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高潮阶段。究其原因主要有:1、经济的高度繁荣。地主小农经济发达,像东京、临安这样的封建都城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漕运、陆运方便,城市商业和手工业空前繁荣,资本经济开始发展。传统的坊里制已经名存实亡,转而形成繁华的商业大街,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就是汴梁虹桥繁华的大街景象[2],为园林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经济发达与国势羸弱的矛盾状况,形成了宫廷和社会生活的浮荡、奢靡的繁华。在这种氛围下,上至帝王,下至平民,大兴土木、广营园林。2、科学技术的进步。宋代的科学技术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四大发明、数学、天文等自然科学方面取得瞩目成就。建筑技术方面,以李明仲的《营造法式》和喻皓的《木经》成为官方和民间对但是发达的建筑工程技术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另外,在园林的观赏树木和花卉的栽培技术方面有所提高,园艺技术发达,出现了嫁接和引种驯化的方式,各种花卉栽培的方法和书籍如雨后春笋般浮现。3、文人占社会的主流地位。宋代重文轻武,文人的社会地位举足轻重。许多大官僚同时也是知名于世的文学家、画家和书法家,由于特殊的身份地位和文化修养,刺激了文人士大夫的造园兴趣,他们有的直接参与园林的规划设计,有些著写“园记”描述,促成了“文人园林”的兴盛。和隋唐园林风格相比,两宋园林规模缩小,规划设计趋于清新、精致、细腻。另外,在文人士大夫阶层中,除了传统的琴棋书画等艺术活动外,品茶、古玩鉴赏和花卉观赏也开始盛行。而进行这些活动需要有一个共同的理想场所,那就是园林。4、诗词、绘画艺术造诣达到顶峰。在宋代,画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地位。上至皇帝、下至群臣、百姓,大力宏扬绘画之风,在画坛上呈现为人物、山水、花鸟鼎足三分的兴盛局面,山水画尤其受到社会的重视而达到最高水平,以写实和写意相结合的方法表现士大夫心目中的理想境界,阐述了“对景造意,造意而后自然写意,写意自然不取琢饰”。两宋的山水画都十分讲究以各种建筑物来点缀自然风景,画面构图在一定程度上

苏舜钦《沧浪亭记》原文及译文赏析

苏舜钦《沧浪亭记》原文及译文赏析 沧浪亭记 苏舜钦 原文 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吴中[1],始僦[2]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1] 一日过[3]郡学[4],东顾草树郁然,崇阜[5]广水,不类乎城中。并[6]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13],三向皆水也。杠[7]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8]有国,近戚孙承右[9]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10],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噫!人固动物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11],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

有得,笑闵[12]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 注释 沧浪亭,在今江苏苏州城南三元坊附近,原为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的花园。五代末此处为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别墅。北宋庆历年间为诗人苏舜钦购得,在园内建沧浪亭,后以亭名为园名。后代人在它的遗址上修建了大云庵。本文作者用朴素简洁的语言,自然流畅的笔调,记述了沧浪亭演变的始末。 [1]吴中:今江苏省,大致相当于春秋时吴国地方 [2]租赁 [3]过:拜访 [4]郡学:苏州府学宫,旧址在今苏州市南,沧浪亭就在其东面,郡国的最高学府。 [5]崇阜:高山 [6]并(bàng):通“傍” [7]杠:独木桥 [8]钱氏:指吴越王钱镠 [9]孙承祐:吴越王钱俶的小舅子,任节度使,镇守苏州,在苏州大建园亭 [10]北碕:北边曲岸上 [11]冲旷:冲淡旷远,这里既指沧浪亭的空旷辽阔的环境,也兼指淡泊旷适的心境 [12]闵:同“悯”,悲悯。

沧浪亭的古典园林建筑分析.doc

沧浪亭的古典园林建筑分析 沧浪亭的古典园林建筑分析 沧浪亭,历史最为悠久。全园布局,自然和谐,堪称构思巧妙、手法得宜的佳作。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 全园景色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不以工巧取胜,而以自然为美,宛如自然风景。 沧浪亭园外园内布局以山为主,入门即见黄石为主,土石相间的假山,山上古木新枝,生机勃勃,翠竹摇影于其间,藤蔓垂挂于其上,自有一番山林野趣。建筑亦大多环山,并以长廊相接。遂沿池筑一复廊,蜿蜒曲折,既将临池而建的亭榭连成一片,不使孤单,又可通过复廊上一百余图案各异的漏窗两面观景,使园外之水与园内之山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自然地融为一体,此可谓借景的典范。 围廊的漏窗,是沧浪亭的一大特色。细雨中的沧浪亭,更有一番风味。 沧浪亭是苏州现存园林中最古老的,始建于五代,初为吴越中吴军节度使孙承佑池馆。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诗人苏舜钦流寓苏州,见此处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即以四万贯钱买下,傍水造亭曰沧浪。欧阳修有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买四万贯脍炙人口,历代皆有题咏。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迅抚张树声复兴沧浪亭,重建明道堂、五百名贤祠,使苏州历代前贤的名字和事迹永垂史册. 如今的沧浪亭已由原来的水边西移在山上,为一方形石亭,飞檐凌空,檐下为斗,石刻四枋上有仙童、鸟兽及花卉图案。亭额沧浪亭三字为清代学者俞樾所书。西北石柱上镌有对联清风名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沧浪亭三面环水,园因水而活,进门朝东即面水轩,轩内对联一副短艇得鱼撑月去,小轩临水为花开,道出了当时主人

的愉快生活。 沧浪亭假山的东麓有亭曰闲吟亭,内置乾隆十二年御笔刻石,记载了江南当时遭受飓风灾害的情景,但亭名闲吟显然与此不妥。 从闲吟亭循廊南行,有一小巧的建筑,名闻妙香室,室外植梅十数株,室内布置典雅,为主人读书处。室名取自杜甫灯影照无眠,心清闻妙香。宁静之夜,在此静心读书,香气沁脾,俗念顿消. 看山楼在沧浪亭最南处,楼共三层,,楼下湖石崚峋,底层为印心石屋,四字为清道光皇帝所书。楼四周植有各类名竹二十多种。 沿竹林小道西行,便见一座以竹命名的小轩翠玲珑,取自苏舜钦秋色入林红黯淡,月光穿行翠玲珑。室内布置简洁明了,家具均以竹节纹饰。室内对联一副风篁类长笛,流水当鸣琴。 苏州沧浪亭简介 位于苏州市城南三元坊内,是苏州最古老的一所名园,为宋代诗人苏子美所筑。沧浪亭造园艺术不同寻常,未进园门,已是绿水回环,垂柳迎风。凭栏依岸,临水山石嶙峋,复廊蜿蜒如带,廊中的漏窗把园林内外山山水水融为一体。园内以山为主,山上古木参天,著名的沧浪亭即隐藏在山顶上。南面的明道堂是园内最大的建筑物,墙上悬有三块宋碑石刻拓片,分别是天文图,宋舆图和宋平江图(苏州城市图);五百名贤祠中嵌有与苏州历史有关的五百多个人物平雕石像。园中西南有假山石洞,名印心石屋;山上有小楼名看山楼,登楼可览远近苏州风光。 沧浪亭,为苏州现存最古老的园林,占地面积1.1公倾。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4年)诗人苏舜钦遭贬谪流寓来苏,因感其原址高爽静僻,野水萦洄,遂以四万钱购得,始在水旁筑亭,取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沦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之意,名亭曰沧浪亭。后园几经荒废。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重修,改移沧浪亭于土阜之上,并建轩、廊等建筑,临池造石桥

江南园林艺术特色分析 以江苏境内沧浪亭园为例

摘要:江南古典园林以其造园多样形式、深远意境、巧妙布局等特色甲于天下。本文以沧浪亭为例,从造园形式、造园意境、规划布局三个方面进行简单分析,尤以沧浪亭漏窗的装饰特色、漏窗的图案象征性、空间美感以及从借景对景的角度来分析沧浪亭漏窗的艺术性,以便突出漏窗这种艺术实体在江南园林美学中存在的不可或缺性。 关键词:沧浪亭;漏窗;意境;形式;规划; 沧浪亭始建于宋代,是江南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私家园林之一。取“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之意,名亭曰:“沧浪亭”。沧浪亭和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方式一样,运用地形、建筑、植物、水体、道路、园林小品等要素进行构园 1.选地 沧浪亭位于苏州城南三元坊附近。占地面积1. 1 hm2。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4年)诗人苏舜钦遭贬谪流寓来苏,因感其原址高爽静僻,野水萦绕,遂以四万钱购得,始在水旁筑亭,取名“沧浪亭”。后园几经荒废。清康熙35五年(公元1696年)重修,改建沧浪亭于土阜之上,并建轩、廊等建筑,临池造石桥作为入口处,成为今日沧浪亭的布局基础。 2.布局 沧浪亭以清幽古朴见长,布局和风格在苏州诸名 园中别树一帜。苏州的其他园林,往往以高墙围绕, 自在丘壑。沧浪亭则不落同响,敢于破格,大胆借取 外景,一反高墙深院的常规,融园内园外为一体,具 有山林野趣,向以“崇阜广水”为其特色。以往这里 “积水弥数十亩”,船只可以自由航行,现在园前水面 仍很宽广,在苏州各园中尚属难得。布局以山为主, 水绕园外,成为外景,建筑环山布置。因葑溪河绕园 而过,故未入其园先借河成景。沧浪亭则外临清池, 一泓清水绕园而过,河流自西向东,绕南而出,流经 园的一半。此布局融园内外景于一体,借助“积水弥 数十亩”的水面,扩大了空间,造成深远空灵的感觉。 3.漏窗 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窗户的作用是通风、采光,而园林中的漏窗除了具有通风采光的作用外,还具有着与一般住宅的窗不同的特色,《园冶》中称漏窗为“漏砖墙”,亦称“漏明墙”。苏州、上海一带通称“花墙洞”。北方称“花砖墙”或“透空砖墙”。漏窗大多分布在园林建筑的分隔墙面上,以长廊和半通透的庭院为多,形式多样,位置灵活多变,使呆板的墙壁充满了生动的气息,使游人在穿过长廊的时候能够跟着漏窗的变化看到不同的景色,产生动观的意境。 3.1漏窗的装饰性 沧浪亭内曲廊壁上嵌有各式漏窗,共有108种式样,无一雷同,在苏州园林中独一无二。穿过走廊各式各样的漏窗让游人应接不暇,漏窗的外观各式各样,漏窗镂空的花纹也是绚烂多彩。

苏州园林四大名园介绍

[标签:标题] 篇一:四大名园 中国四大名园:北京颐和园、河北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及留园; 另外,有江南四大名园和苏州四大名园的提法, 江南四大名园:苏州的拙政园、留园、无锡的寄畅园、扬州个园或南京瞻园; 苏州四大名园:建于宋代的沧浪亭、建于元代的狮子林,建于明代的拙政园,建于清代的 留园; 江南四大名园之一的何园,全国四大名园之一的个园 “苏州园林甲天下”,其造园的思想及艺术已经成为人类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苏州园林突出和强调的“模山范水”,与近在咫尺的独特的自然山水其实 是息息相关的。苏州园林浓厚的文人气息的体现,也恰恰就在于文人(尤其是画家) 对造园过程的参与和设计。所以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与中国画的原理和技法从来是一脉相承的。苏州园林开创并形成了“真山真水”与“假山假水”之间高度的融通与和谐,丰富了人们认识 自然、亲和自然、尊重自然的情趣和意境。陈从周说:“假山如真方妙,其山似假便奇”,既道尽苏州山水和苏州园林之妙,也为苏州园林文化之真谛。 拙政园* 在苏州市娄门内。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也是全国四大名园之一。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时为大宏寺。明正德年间(1506-1521) 御史王献臣辞职回乡,买下寺产, 改建成宅园,并借用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此亦拙者之为政也”的语意, 取“拙政”二字为园名。 1860-1863年曾为太平天国忠王府的一部分。初建时规模很大,除正宅外,园内有31景,包括现在的东花园(明末的“归田园”)、西花园(清末的“补园”),以及北墙外大片土地。现园面积60多亩。此园以水为主,水面约占五分之三,建筑群多临水。全园分中、东、西 三部分。布局采取分割空间、利用自然、对比借景的手法,因地造景,景随步移,成为具有 江南特色的典型园林。 狮子林在苏州市园林路。苏州四大古名园之一。元至正二年(1342年) 僧天如禅师为纪念其师中峰禅师建菩提正宗寺,后易名狮林寺,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 改称画禅寺。狮子林即寺后花园。因园中有怪石像狮子,又因中峰禅师曾结茅天目山狮子岩,并取佛经中“狮子座”之意,故名。明、清以来,屡经兴废,后变为贝氏私园,1918-1926年经重修,始成现状。以假山著名,洞壑宛转,曲折盘旋,如入迷阵。全园布局,东南多山,西北多水。四 周廊壁嵌有《听雨楼帖》等书条石刻60余方,镌有宋代四大名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 襄的书法;文于祥的《梅花诗》尤引人注目。 艺圃在苏州市文衙弄。明代袁祖康始建,后归文震孟(文徵明曾孙),改名药圃。明末清 初归姜贞毅,改名艺圃,又称敬亭山房。后曾为绸缎业七襄公所所在地。园内以水池为中 1 心,池北以建筑为主,池南以假山为主。园景开朗自然,颇有山林野趣,较多地保存了明代 园林的格局。 沧浪亭在苏州市南、三元坊附近。苏州四大古名园之一,是江南现存历史最久的古园林 之一。传为吴越中吴军节度使孙承佑别墅。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诗人苏舜钦买下别 墅临水筑亭,园主因有感于渔父《沧浪之水》歌命名为“沧浪亭”,并作《沧浪亭记》。历来屡有兴废。南宋初年韩世忠辟为住宅,大加扩建。元代园废,改为僧庵。明代复建沧浪亭, 并由归有光作记。清康熙年间(1662-1722) 大修,布局为现亭主要基础。其特色是未入园林先成景。漫步渡桥,始能入园。全园面积约16亩。

苏舜钦《初晴游沧浪亭》译文及赏析

苏舜钦《初晴游沧浪亭》译文及赏析 导读:苏舜钦《初晴游沧浪亭》译文及赏析 《初晴游沧浪亭》 宋代:苏舜钦 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初晴游沧浪亭》译文 一夜春雨,直至天明方才停歇,河水涨了起来,云儿浓厚,遮掩天空,时晴时阴,天气也暖和。 帘内无人,日色暗淡,花丛、竹丛一片寂静,不时从中冒出几声小鸟的对鸣声。 《初晴游沧浪亭》注释 沧浪亭:在今江苏苏州城南三元坊附近,原为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镠的花园。五代末此处为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别墅。北宋庆历年间为诗人苏舜钦购得,在园内建沧浪亭,后以亭名为园名。后代人在它的遗址上修建了大云庵。春水:春天的河水。 连明:直至天明。 娇云:彩云,又云的美称。弄:吴越方言,作的意思。阴晴:时阴时晴。 帘虚:帘内无人。日薄:日色暗淡。 《初晴游沧浪亭》鉴赏

首句“夜雨连明春水生”,写诗人目睹池内陡添春水,因而忆及昨夜好一阵春雨。诗由“春水生”带出“夜雨连明”,意在说明雨下得久,而且雨势不小,好为下写“初晴”之景作张本。正因昨夜雨久,虽然今日天已放清,空气中湿度依然很大,天上浓密的云块尚未消散,阴天迹象明显;但毕竟雨停了,阳光从云缝里斜射下来,连轻柔的春云也带上了暖意,天正由阴转晴。以上就是诗中“娇云浓暖弄阴晴”所提供的意境。诗抓住雨后春云的特征来写天气,取材典型。 第三句“帘虚日薄花竹静”写阳光透过稀疏的帘孔,并不怎么强烈;山上花竹,经过夜雨洗涤,枝叶上雨珠犹在,静静地伫立在那里。如果说这句是直接写静,束句“时有乳鸠相对鸣”则是借声响来突出静,收到的是“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的艺术效果。显然,诗中写由春景构成的幽静境界和题中“初晴”二字扣得很紧。乍看,题中“游”字似乎在诗中没有着落,但从诗中诸种景象的次第出现,就不难表现出诗人在漫游时观春水、望春云、注目帘上日色、端详杂花修竹、细听乳鸠对鸣的神态。诗中有景,而人在景中,只不过诗人没有像韦应物那样明说自己“景煦听禽响,雨余看柳重”(《春游南亭》)而已。 诗人喜爱这“初晴”时的幽静境界是有缘由的。他以迁客身份退居苏州,内心愁怨很深。在他看来,最能寄托忧思的莫过于沧浪亭的一片静境,所谓“静中情味世无双”(《沧浪静吟》)。他所讲的“静中清味”,无非是自己在静谧境界中感受到的远祸而自得的生活情趣,

沧浪亭记赏析

沧浪亭记宋代:苏舜钦 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吴中,始僦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噫!人固动物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 译文 我因获罪而被贬为庶人,没有可以去的地方,乘船在吴地旅行。起初租房子住。时值盛夏非常炎热,土房子都很狭小,不能呼气,想到高爽空旷僻静的地方,来舒展心胸,没有能找到。 一天拜访学宫,向东看到草树郁郁葱葱,高高的码头宽阔的水面,不像在城里。循着水边杂花修竹掩映的小径,向东走数百步,有一块荒地,方圆约六十寻,三面临水。小桥的南面更加开阔,旁边没有民房,四周林木环绕遮蔽,询问年老的人,说:“是吴越国王的贵戚孙承佑的废园。”从高高低低的地势上还约略可以看出当年的遗迹。我喜爱这地方,来回地走,最后用钱四万购得,在北面构筑亭子,叫“沧浪”。北面是竹南面是水,水的北面又是竹林,没有穷尽,澄澈的小河翠绿的竹子,阳光、阴影在门窗之间交错相接,尤其是在有风有月的时候更宜人美丽。我常常乘着小船,穿着轻便的衣服到亭上游玩,到了亭上就率性玩乐忘记回去,或把酒赋诗,或仰天长啸,即使是隐士也不来这里,只与鱼、鸟同乐。形体已然安适,神思中就没有了烦恼;所听所闻都是至纯的,如此人生的道理就明了了。回过头来反思以前的名利场,每天与细小的利害得失相计较,同这样的情趣相比较,不是太庸俗了吗! 唉!人本来会受外物影响而感动。情感充塞在内心而性情压抑,一定要借外物来排遣,停留时间久了就沉溺,认为当然;不超越这而换一种心境,那么悲愁就化解不开。只有仕宦之途、名利之场最容易使人陷入其中,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有才有德之士因政治上的失意忧闷致死,都是因为没有悟出主宰自己、超越自我的方法。我虽已经被贬却获得这样的胜境,安于冲淡旷远,不与众人一道钻营,因此又能够使我的内心和形体找到根本,心有所得,笑悯万古。尚且没有忘记内心的主宰,自认为已经超脱了。 作者简介 苏舜钦:字子美,参知政事易简之孙。父耆,有才名,尝为工部郎中、直集贤院。舜钦少慷慨有大志,状貌怪伟。当天圣中,学者为文多病偶对,独舜钦与河南穆修好为古文、歌诗,一时豪俊多从之游。北宋诗人,号沧浪翁。政治上属革新派,因而遭诬陷,削职为民,流寓苏州,筑沧浪亭。 赏析:

关于苏州沧浪亭导游词5篇

关于苏州沧浪亭导游词5篇 沧浪亭,位于苏州市三元坊沧浪亭街3号,是一处始建于北宋的中国汉族古典园林建筑,始为文人苏舜钦的私人花园,其占地面积1.08公顷,是苏州现存诸园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古代园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苏州沧浪亭导游词5篇,欢迎阅读参考! 关于苏州沧浪亭导游词(1) 你们好!欢迎来到这里! 沧浪亭位于苏州城南沧浪亭街,是现存苏州最古的园林。其地初为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近戚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池馆。北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诗人苏舜钦(子美)流寓吴中,以四万钱购得园址,傍水构亭名“沧浪”,取《孟子:离娄》和《楚辞》所载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意,作《沧浪亭记》。自号“沧浪翁”。南宋时为抗金名将韩世忠所居,人称韩园。元延祐年间僧宗敬在其遗址建妙隐庵。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苏州知府胡缵宗于妙隐庵建韩蕲王祠。 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僧文瑛复建沧浪亭,归有光作《沧浪亭记》。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江苏巡抚王新命建苏公(舜钦)祠。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江苏巡抚宋荦寻访遗迹,复构沧浪亭于山上,并筑观鱼处、自胜轩、步碕廊等,道光年间,增建五百名贤祠,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毁于兵火。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重建。 沧浪亭面积约16。5亩,为苏州大型园林之一,具有宋代造园风格,是写意山水园的范例。 沧浪亭造园艺术与众不同,未进园门便见一泓绿水绕于园外,漫步过桥,始得入内。园内以山石为主景,迎面一座土山,隆然高耸。山上幽竹纤纤、古木森森,山顶上便是翼然凌空的沧浪石亭。山下凿有水池,山水之间以一条曲折的复廊相连,廊中砌有花窗漏阁,穿行廊上,可见山水隐隐迢迢。 假山东南部的明道堂是园林的主建筑,与明道堂东西相对的是五百名贤祠。园中最南部的是建在假山洞屋之上的看山楼,看山楼北面是翠玲珑馆,再折而向

苏州园林介绍

苏州园林介绍 苏州园林,在汉族建筑中独树一帜,有重大成就的古典园林建筑。苏州园林又称“苏州古典园林”,以私家园林为主。起始于春秋时期吴国建都姑苏时,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鼎盛于明清。到清末苏州已有各色园林一百七十多处,现保存完整的有六十多处,对外开放的园林有十九处。1997年,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的代表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为第一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被胜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是中华园林文化的翘楚和骄傲。 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诞生于苏州私家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以其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苏州众多古典园林的典范和代表。 苏州主要园林有: 私家园林: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师园、艺圃、环秀山庄、耦园。 佛教园林:报恩寺(北寺塔)、西园、寒山寺、双塔、瑞光塔。 王家园林:虎丘(吴王阖闾墓)、灵岩山(吴王行宫)。 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分别代表着宋(公元960-1276年),元(公元1271-1368年),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苏州“四大名园”。 拙政园 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古典名园,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拙政园位于苏州娄门内,是苏州最大的一处园林,也是苏州园林的代表作。始建于明正德年间。拙政园分为东园、中园、西园三部分。东园山池相间,点缀有秫香馆、兰雪堂等建筑。西部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其主体建筑鸳鸯厅是当时园主人宴请宾客和听曲的场所,厅内陈设考究。着力讲究不对称美。园中“与谁同坐轩”乃为扇亭,扇面两侧实墙上开着两个扇形空窗,一个对着倒影楼,另一个对着“鸳鸯厅”,而后面面山的那一窗中又正好映着入山的笠亭,而笠亭的顶盖又恰好配成一个完整的扇子。中园是拙政园的精华部分,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依水而建,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主体建筑远香堂位于水池南岸,隔池与主景东西两山岛相望。山岛上各建一亭,西为雪香云蔚亭,东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时而异。拙政园中园的布局以荷花池为中心,远香堂为主体建筑,池中两岛为其主景,其他建筑大都临水并面向远香堂,

苏州沧浪亭集句联赏析

苏州沧浪亭集句联赏析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遥山皆有情。 ——梁章钜撰苏州沧浪亭集句联 【注释】梁章钜,清文学家。字闳中,一字茝林,晚号退庵,福建长乐人。嘉庆进士,官至江苏巡抚。纵览群书,熟于掌故。喜作笔记小说,也能诗。有《文选旁证》、《制义丛话》、《楹联丛话》、《浪迹丛谈》、《称谓录》、《归田琐记》、《藤花吟馆诗钞》等。沧浪亭:江苏苏州名园之一。原为五代吴越广陵王钱元璙的花园。北宋庆历五年(1045)诗人苏舜钦在园内建沧浪亭,故名。全园结构以假山为中心,建筑物环绕四周,高低起伏,树木苍翠,有山林气象。并利用借景法,将园外的水与园内的山联成一气,扩大园景。在园林设计中独具一格。 【鉴赏】这是一副巧妙的集句联,上联见欧阳修长诗《沧浪亭》,下联见苏舜钦诗《过苏州》。虽是集句,读起来却是一副佳联,上下契合,天衣无缝。上联,清风明月是无价之宝,意境是那样雅淡、疏朗;下联,远山近水都是有情之物,情韵是那样缠绵、妩媚。使人入得园来,觉得这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分外可亲,满园美景都是无价之宝,真令人留恋难舍。名园对名联,相映成趣。倘若我们略加分析,此联就更加值得玩味。中国的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受佛道的影响很深,崇尚高雅、清淡、闲适的意境。由于中国社会政体的特殊性,中国的知识分子最具对社会政治实体的依附性。儒道两家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两大精神支柱,达则尊孔孟,积极入世,讲究修、齐、治、平;否则重老庄、消极出世,向自然,寄情山水。在古典诗歌中,家国之忧与对山林的陶醉是两个基本母题。对政治的消极引来了对审美的积极,换句话说,消极的人生态度恰与积极的审美态度接壤。由此,在文艺作品中士大夫通过移情作用,对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一水一溪都感到亲切和愉悦,从大自然与秀丽中得到美的享受,当西方文学家把大自然视为恶敌,笔下常指写人与自然力的搏斗,流露出恐惧之意时,中国的文学艺术却在大自然中怡情养性,自得其乐。话说回来,清水、明月这自然之物是特别受文人青睐的,吟水弄月者为高人雅士。如苏轼曾在《前赤壁赋》中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再看欧阳修《会老堂口号》是“金马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闲人”。文人对山水有情的就更多,如李白《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清风、明月、近水、遥山成了失意文人心灵的避难所,所以这副对联情趣的高雅获得了普遍的赞赏。

沧浪亭

沧浪亭 1.背景资料 沧浪亭位于苏州市人民路南段附近三元坊,是苏州园林中现存历史最久的一处,向以“崇阜之水”、“城市山林”著称,园址面积约十六亩(11000m2) 。1963年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再次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沧浪亭被列人《世界遗产名录》。 沧浪亭自五代以来就享有盛名,相传是五代吴越广陵王钱氏近戚、中吴军节度使孙承佑的池馆所在,后因世事更迭而废。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时,苏舜钦((1008-1048年)遭贬后流寓苏州,见孙氏旧园遗址高爽静僻,野水萦徊,心生爱意,并以为数不多的四万钱购得,始在水旁筑亭于北山上,取《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灌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灌吾足”之意,名“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记》。此举深受欧阳修称赞,曾写诗题咏曰:“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自此,园以人传,沧浪亭名声大著。不数年,苏舜钦卒,园归章、龚二氏。章氏建阁起堂,重加扩建,发现地下有嵌空大石,传为广陵王时所藏。扩建后因亭之胜,两山相对,名甲东南,为一时之雄观。南宋绍兴初年,园为抗金名将韩世忠所得,在两山之间筑飞虹桥,并筑有寒光堂、冷风亭、斓运堂、灌缨亭、瑶华境界、翠玲珑、清香馆等。元代,沧浪亭废为僧居,先后为大云庵、妙隐庵等。明嘉靖年间,知府胡绩宗于此建韩世忠祠,又废。释文瑛复建沧浪亭,归有光曾作记。清康熙年间,巡抚王新命在此又筑苏子美祠,不久再废;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宋牵抚吴,重修沧浪亭把傍水亭子移建于山之巅,并得文微明隶书“沧浪亭”三字揭诸媚,自作《重修沧浪亭记》,形成今天“沧浪亭”的布局基础。道光七年(1827年),布政使梁章拒重修此园,增建五百名贤祠于亭之隙地,每岁以时致祭,有记。咸丰十年(1860年),沧浪亭再次毁于兵火。同治十二年(1873年),巡抚张树声再度重修,建亭原址,并在亭之南增建明道堂,堂后有东苗、西爽,西有五百名贤祠。祠之南北有翠玲珑、面水轩、静吟、藕花水榭、清香馆、闻妙香室、瑶华境界、见心书屋、步崎、印心石屋、看山楼等,其轩馆亭榭,有旧名,有新题。此次重修的沧浪亭园林建筑,大部分得以保存,形成今天的园林风貌。 沧浪亭占地约16.5亩,是苏州古典大型园林之一,具有宋代造园风格,是写意山水园的范例。沧浪亭历经兴废更迭,远非宋时原貌,但山丘古木,苍老森然,还保持一些当时的格局,建筑物也较朴实厚重,并无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的奇巧,呈现出古朴虫L劲、饱经沧桑的气氛。 2.实习目的 (1)了解沧浪亭的造园目的、立意、空、间划分和细部处理手法。 (2)学习以山体为构景中心的造景手法。 (3)学习沧浪亭的外向借水、复廊为界的处理手法。 3.实习内容 3.1空间布局 沧浪亭古朴清幽,布局和风格在苏州诸名园中别树一帜。苏州的其他私家园林,往往以高墙围绕,自在丘壑。沧浪亭则不落同响,敢于破格,大胆借取外景,一反高墙深院的常规,融园内园外为一体,具有山林野趣,总体布局向以“崇阜之水”、“杂花修竹”为特色,富有自然情趣。以往这里“积水弥数十亩”,船只可以自由航行。现在园址水面仍很宽广,在苏州各园中尚属难得。有人说得好:“千古沧浪一涯,沧浪亭者,水之亭园也”。确实,从其园名也可看出水在沧浪亭的地位。然而,沧浪之水并不是通常所见那样深藏于园内,而是漾徊围绕在园林之外,其水源于薪溪,自西而东,环园而南出,流经园的一半。沿水傍岸曲栏回廊透逸曲折,漏窗隐隐绰绰,古树参差近水,临水岸石嶙峋,形态各异,其后山林隐现,苍蔚朦胧,仿佛后山余脉绵延远去,体现出该园苍凉郁深、古朴清旷的独特风格。沧浪亭整体

苏州园林(沧浪亭对联)

苏州园林——沧浪亭对联 各位游客,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苏州,我是导游小陈,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人间天堂,园林之城”的美誉。这里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1997年,苏州园林因其特殊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那么现在呢,就由我带领大家去欣赏苏州园林的典范——沧浪亭,沧浪亭位于苏州城南沧浪亭街,占地面积约一万平方米,是苏州现存最古的园林,同时也是苏州规模最大的园林之一,具有宋代造园风格,是写意山水园的范例。乾隆皇帝南巡,路过苏州,就住在沧浪亭。沧浪亭最初是五代时孙承祐的池馆。北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诗人苏舜钦(子美)流寓吴中,以四万钱购得园址,傍水构亭名“沧浪”,取《孟子》和《楚辞》所记载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意。沧浪亭因此而得名。整个园林以山林为核心,四周环列建筑,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座石亭便是著名的沧浪了,石亭位于假山东首最高处,风格古朴,其结构形式与整个园林气氛都是非常协调。说到沧浪石亭,我们就不得不讲一讲亭上这副名联了,上联是清风明月本无价,下联近水远山皆有情。从字面上来看,描述的是沧浪亭意境高远的景致,意思是清风明月这样悠然的自然景色原本就是无价的,可遇而不可求的,眼前的流水与远处的山峦相映成趣,别有一番景致。这幅对联是清朝江苏巡抚梁章钜在修复沧浪亭时所做的集句联,上联“清风明月本无价”,出自欧阳修的《沧浪亭》:“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而“近水远山皆有情”,出自苏舜钦《过苏州》诗“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宋代文人对清风明月似乎情有独钟,尤为偏爱。欧阳修慨叹“清风明月本无价”,黄庭坚吟出“清风明月无人管”,陆游则说“清风明月皆我客”。在他们眼里,清风明月出于自然,无价可估,无人干预,是最可亲近信赖的朋友。苏轼不仅有“与谁同坐,明月清风与我”的词句,还在《前赤壁赋》中说:“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作者通过这番哲理的思考,力图摆脱世俗尘滓的束缚,使躁动不安的灵魂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得到休憩,使疲惫不堪的心归复于明朗清纯的境地。只有对整个宇宙敞开胸襟,才可能获得如此阔朗的人生境界。 清风明月虽是平常景象,却不是人人能意识到、人人能享受到的。明代戏剧家高濂在其《起居安乐笺》中不无感慨地说:“能知清风明月为可乐者,世无几人。清风明月,一岁之间,亦无几日。就使人知此乐,或为俗事相夺,或为病苦障碍,欲享之而不能者。” 如果不拘泥于字面的含义,清风明月无疑代表的是大自然的美。为生活而奔波劳作的我们,在闲暇小憩之时,何不尽情享受一下大自然无私的馈赠?但清风明月在那些心存邪念或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汲汲于富贵、戚戚于贫困者眼里,又价值几何呢? 那接下来我们便去著名的五百名贤祠,感受一下清风高雅的古代名贤们。

《沧浪亭记》原文及翻译

《沧浪亭记》原文及翻译 沧浪亭,在今江苏苏州城南三元坊附近,原为五代时吴越广陵王元璙的花园,在园内建沧浪亭,后以亭名为园名。五代末此处为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别墅。北宋庆历年间为人苏舜钦购得。后代人在它的遗址上修建了大云庵。本文作者用朴素简洁的语言,自然流畅的笔调,记述了沧浪亭演变的始末。 原文: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吴中[1] ,始僦[2] 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噫!人固动物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 翻译:我因获罪而被贬为庶人,没有可以去的地方,乘船在吴地旅行。起初租房子住。时值盛夏非常炎热,土房子都很狭小,不能呼气,想到高爽空旷僻静的地方,来舒展心胸,没有能找到。 一天拜访学宫,向东看到草树郁郁葱葱,高高的码头宽阔的水面,不像在城里。循着水边杂花修竹掩映的小径,向东走数百步,有一块荒地,方圆约六十寻,三面临水。小桥的南面更加开阔,旁边没有民房,四周林木环绕遮蔽,询问年老的人,说:“是吴越国王的贵戚孙承佑的废园。”从高高低低的地势上还约略可以看出当年的遗迹。我喜爱这地方,来回地走,最后用钱四万购得,在北面构筑亭子,叫“沧浪”。南面是竹北面是水,水的北面又是竹林,没有穷尽,澄澈的小河翠绿的竹子,阳光、阴影在门窗之间交错相接,尤其是在有风有月的时候更宜人美丽。 我常常乘着小船,穿着轻便的衣服到亭上游玩,到了亭上就率性玩乐忘记回去,或把酒赋诗,或仰天长啸,即使是隐士也不来这里,只与鱼、鸟同乐。形体已然安适,神思中就没有了烦恼;所听所闻都是至纯的,如此人生的道理就明了了。回过头来反思以前的名利场,每天与细小的利害得失相计较,同这样的情趣相比较,不是太庸俗了吗! 唉!人本来会受外物影响而感动。情感充塞在内心而性情压抑,一定要借外物来排遣,停留时间久了就沉溺,认为当然;不超越这而换一种心境,那么悲愁就化解不开。只有仕宦之途、名利之场最容易使人陷入其中,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有才有德之士因政治上的失意忧闷致死,都是因为没有悟出主宰自己、超越自我的方法。我虽已经被贬却获得这样的胜境,安于冲淡旷远,不与众人一道钻营,因此又能够使我的内心和形体找到根本,心有所得,笑悯万古。尚且没有忘记内心的主宰,自认为已经超脱了。

江苏沧浪亭导游词范文介绍

江苏沧浪亭导游词范文介绍 沧浪亭,位于苏州城南,是苏州最古老的一所园林,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南宋初年(公元12世纪初)曾为名将韩世忠的住宅。沧浪亭造园艺术与众不同,未进园门便设一池绿水绕于园外。园内以山石为主景,迎面一座土山,沧浪石亭便坐落其上。山下凿有水池,山水之间以一条曲折的复廊相连。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江苏沧浪亭导游词范文介绍,供大家参考学习。 江苏沧浪亭导游词1 沧浪亭位于苏州城南沧浪亭街,是现存苏州最古的园林。其地初为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近戚中吴军节度使孙承佑的 池馆。北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诗人苏舜钦(子美)流寓吴中,以四万钱购得园址,傍水构亭名“沧浪”,取《孟子.离娄》和《楚辞》所载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意,作《沧浪亭记》。自号“沧浪翁”。南宋时为抗金名将韩世忠所居,人称韩园。元延佑年间僧宗敬在其遗址建妙隐庵。明嘉靖三年(公元1520___年),苏州知府胡缵宗于妙隐庵建韩蕲王祠。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僧文瑛复建沧浪亭,归有光作《沧浪亭记》。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江苏巡抚王新命建苏公(舜钦)祠。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江苏巡抚

宋荦寻访遗迹,复构沧浪亭于山上,并筑观鱼处、自胜轩、步碕廊等,道光年间,增建五百名贤祠,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毁于兵火。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重建。 沧浪亭面积约16.5亩,为苏州大型园林之一,具有宋代造园风格,是写意山水园的范例。 沧浪亭造园艺术与众不同,未进园门便见一泓绿水绕于园外,漫步过桥,始得入内。园内以山石为主景,迎面一座土山,隆然高耸。山上幽竹纤纤、古木森森,山顶上便是翼然凌空的沧浪石亭。山下凿有水池,山水之间以一条曲折的复廊相连,廊中砌有花窗漏阁,穿行廊上,可见山水隐隐迢迢。假山东南部的明道堂是园林的主建筑,与明道堂东西相对的是五百名贤祠。园中最南部的是建在假山洞屋之上的看山楼,看山楼北面是翠玲珑馆,再折而向北到仰止亭,出仰止亭可到御碑亭。 园以清幽古朴见长,富有山林野趣。池水萦回,古亭翼然,轩榭复廊,古树名木,内外融为一体,在苏州众多园林中独树一帜。 江苏沧浪亭导游词2 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踱步沧浪亭,未进园门便见一池绿水绕于园外,临水山石嶙峋,复廊蜿蜒如带,廊中的漏窗把园林内外山山水水融为一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