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国巴黎城市公园发展历程研究20140619(景观规划与设计期末课程论文)

法国巴黎城市公园发展历程研究20140619(景观规划与设计期末课程论文)

法国巴黎城市公园发展历程研究20140619(景观规划与设计期末课程论文)
法国巴黎城市公园发展历程研究20140619(景观规划与设计期末课程论文)

本科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巴黎城市公园发展历程探究

课程名称:景观规划与设计

姓名:肖梁

学号:2012210192

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年级:2012级

中国·武汉

2014年06月

成绩

评卷人

目录

摘要 (1)

第一章绪论 (2)

1.1 引言 (2)

1.2 城市公园的概念 (2)

第二章巴黎城市综述......................................................................................................................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城市发展历史(20世纪之前)........................................................................................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1 城市的起源..............................................................................................................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2 城市的发展起步......................................................................................................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3 城市的近代化发展..................................................................................................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 植被绿化与园林分布.........................................................................................................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近代巴黎城市公园的产生 (6)

3.1 奥斯曼的巴黎城市改造.....................................................................................................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 城市公园的文明.................................................................................................................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 折衷主义大众公园.............................................................................................................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1 布洛涅公园(Le Bois de Boulogne)....................................................................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2 肖蒙山丘公园(Les Buttes Chaumont)...............................................................

错误!未定义书签。

3.4 法国城市公园的初期探索.................................................................................................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章现代巴黎城市公园的发展 (9)

4.1 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对法国园林景观的影响.....................................................................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 二战后巴黎的城市公园建设...........................................................................................错

误!未定义书签。

4.2.1 安德烈-雪铁龙公园(Parc AndréCitro?n)........................................................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2 丢勒里花园(Les Tuileries)...............................................................................错

误!未定义书签。

4.3 巴黎城市公园的多元化...................................................................................................错

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章回归自然的法国城市公园设计 (12)

参考文献..........................................................................................................................................错误!未定义书签。

摘要

法国城市公园的设计理念经历了一个探索的过程。城市公园在巴黎的发展从最初那些象征特权阶层的皇家林苑到奥斯曼时期的巴黎大规模的城市公园建设;从英中式园林到折衷主义园林,再到战后城市重建以及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园林的出现;最后到走向自然主义的风景园林设计。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最终形成现在的发展态势。

本文以时间为主线,主要以巴黎中心区的城市公园为研究对象,把巴黎城市公园的发展概括为三个时期:第一期,近代巴黎城市改造中,巴黎城市公园出现的社会背景以及初期建设进行分析说明;第二期,介绍巴黎城市规划体制下,现代城市公园设计的风格多样化及其建设状态;第三期,概述了当代法国巴黎城市公园设计理念的发展。

关键词:巴黎城市公园发展历程

第一章绪论

1.1 引言

首先,我来回答为什么要探究法国巴黎城市公园的发展历程呢?

法国在世界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自十七世纪末太阳王路易十四时期起,法国就成为了欧洲的文明中心。法国的园林艺术对世界园林史的影响,有着深远意义。而在法国,这一切的发生与演变,都可以拿巴黎作为缩影。

巴黎作为法国的首都,它的发展就是法国的发展,有人说是巴黎造就了法国。城市公园开始时是作为城市的“解毒剂”而出现的,这对于巴黎城市公园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巴黎城市公园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风格理念的转变与更新过程,从战后经济复苏以及现代主义设计理念的成熟,使得巴黎的城市公园从表达手法上也有了全新的方式。

由此,探究巴黎城市公园的发展历程,总结概括出成熟的设计实践经验,对于我国的城市园林建设有着极大的参考与借鉴意义。

1.2 城市公园的概念

城市公园的概念有很多种不同的界定:

《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定义公园:城市公共绿地的一种类型,由政府或公共团体建设经营,供公众游憩、观赏、娱乐等的园林。

《公园设计规范》的解释:公园是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科学文化及锻炼等活动,有较完善的设施和良好的绿化环境的公共绿地。

行业标准《园林基本术语标准》定义:公园是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户外科普、文体及健身等活动,向全社会开放,有较完善的设施及良好生态环境的城市绿地。

任何事物总是处于一种发展的状态,因此不同时代对城市公园的概念界定是有所不同的。即使是在同一时代,不同的学者对其界定也存在差异,有的强调城市公园的卫生环保意义,有的侧重其美育功能,也有的突出其综合功能、政治文化意义。

通过分析以上文献的界定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城市公园包含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首先,城市公园是城市公共绿地的一种类型;其次,城市公园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城市居民,但随着城市旅游的开展及城市旅游目的地的形成,城市公园将不再单一的服务于市民,也将服务于旅游者;再次,城市公园的主要功能是休闲、游憩、娱乐,而且随着城市自身的发展及市民、旅游者外在需求的拉动,城市公园将会增加更多的休闲、游憩、娱乐等主题的产品。

第二章巴黎城市综述

2.1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巴黎位于法国北部盆地的中央,横跨塞纳河两岸,有巴黎市和巴黎大区之分。我们这里探究的是巴黎市,共20个区,以塞纳河心的西岱岛上的巴黎圣母院和塞纳河右岸的卢浮宫为中心,按顺时针方向,呈螺旋状向外扩展构成。

图2.1 巴黎市行政区划

塞纳河自东南部蜿蜒流入巴黎,流经市区13公里后从西南部离开,由东向西成几字形穿越了巴黎,形成了“左岸”与“右岸”地区。左岸指的是塞纳河左岸圣日耳曼大街、蒙巴纳斯大街和圣米歇尔大街构成的一个集中了咖啡馆、书店、画廊、美术馆、博物馆的文化圣地,与右岸的王宫府邸、银行、商业组成的权力和经济中心形成鲜明对照。

2.2 城市发展历史(20世纪之前)

2.2.1 城市的起源

据史料记载,在公元前100年,塞纳河中心一个面积约0.5平方公里的小岛上就有了一座小城,即今天巴黎中央西岱岛的位置。公元前52年,罗马人入侵,在此按照方格网规划了笔直的街道系统。直到公元9世纪末,巴黎成为当时法国的首都。

2.2.2 城市的发展起步

公元10世纪至15世纪,塞纳河畔的商贸活动促进了城市的大发展。1163年,巴黎圣母院开始建造;12世纪末,为了加强城市的防卫能力,当时的国王给巴黎建起了一道城墙,位置就在1190年时的卢浮要塞,即现今卢浮宫的位置。随后巴黎经历战乱,城市受到摧残。之后的重建发展在有意识的城市规划下进行。

2.2.3 城市的近代化发展

公元16世纪至18世纪,城市建设在法规控制下进行。期间,重修了卢浮宫,修建了市政大厅、初期的凯旋门和协和广场等,法国大革命发生之前,巴黎的居住人后达到了65万人。

到19世纪,具有现代大都会意义的的城市格局成形。拿破仑对城市进行了规划,如城市道路,大型公共建设(各种用途的凯旋门)等。1889年建成的埃菲尔铁塔与同时出现在当年国际博览会上的机械馆一起被誉为1851年伦敦水晶宫之后西方建筑界最激动人心的事。

2.3 植被绿化与园林分布

巴黎植被丰富,树的种类多以温带落叶阔叶树为主。巴黎市区已超过有300万株树木,这些植物有1500多个种类。各种城市公园和街区花园达到377处,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1.65平方米。

巴黎城市公园和街区花园设计非常尊重每个不同地段的历史性与艺术性。一般的城市景观空间除了花、草、树木以外,都精心设计了大量的园林小品和各种雕塑。特别是在历史保护区,环境设计与历史氛围非常协调统一。每一城市绿地空间都有自己的特性与风格,为城市增添更多的人文景观资源。

表2.1 巴黎中心区城市公园构成

名称区位建造年代Les Tuileries 1 1666

Le jardin du Palais Royal 1 1679

Jardins des Halles 1 1979

Jardins des Plantes 5 1626

Le jardin du Luxembourg 6 1623-1630

Le Champs de Mars 7 18世纪中叶

Le Parc Monceau 8 1878

Le parc de Bercy 12 1992-1997

Le Bois de Vincennes 12 1860

Le Parc Montsouris 14 1867-1878

Le Parc AndréCitro?n 15 1987-1992

Le Bois de Boulogne 16 18世纪

Les jardins du Trocadéro 16 1937

Le Parc de la Villette 19 1982-1995

Les Buttes Chaumont 19 1867

Cimetière du Père-Lachaise 20 1804

第三章近代巴黎城市公园的产生

3.1 奥斯曼的巴黎城市改造

法语中的“城市规划”一词Unbanisme形成于19世纪后半叶,表示通过技术手段、规范形式塑造城市,并通过提供和维护基础设施系统来满足人们的需要。这个术语,涵盖了经过调整的政府管理的概念,通过建筑和土地的信息来规划,使用规则来控制城市居民的安全福利以及城市的总体美学效果。奥斯曼(1809-1892)就是巴黎19世纪城市规划的先驱者。

改写都市空间。奥斯曼重新规划了巴黎的道路系统,并且在每个街区中心,通常设置大型圆形广场,中间设有地标纪念建筑,作为汇集到这个广场的每一条大道的端景。其中以卢浮宫、宫前广场和协和广场这一带最为突出。

环境政策。奥斯曼在城市改造中非常关注巴黎城市的环境,曾成功地将一个最大的废弃矿场改造成城市公园,还扩大和重建了很多城市公园。

3.2 城市公园的文明

传统的园林服务于社会上流贵族和富豪的少数阶层,随着工业化的进程的加快,政治的革新对权力结构的瓦解,在园林设计中反映宣扬神教和贵族特权的模式也逐渐消失。由此,具有完整现代涵义的城市公园的概念于19世纪产生。

由于当时城市中爆炸性的人口增长、城市超大规模的扩张、人与自然环境日趋疏远以及由经济利益确定的政策所导致的生态危机等冲突,蒙·劳里在《19世纪自然与城市规划》一书中提出城市公园的现代概念是作为工业城市的一种自然回归。因此,城市公园的出现不仅从物质生活角度为城市中的人缓解了生存空间的恶劣状况,更重要的是它的出现在人类精神认识层面打破了牢固已久的所谓的“阶级”概念。

3.3 折衷主义大众公园

3.3.1 布洛涅公园(Le Bois de Boulogne)

这里曾是王公贵族喜爱的狩猎场,18世纪时,此地兴建了几座大型府邸,

后来在法国大革命时遭到严重破坏,1814年又被英俄士兵洗劫一空。在拿破仑三世时,工程师阿尔方(1817-1891)和园林设计师巴里耶·德尚(1824-1875)合作进行林园的改造重建。

布洛涅公园位于巴黎西北部,与巴黎第16区相衔接,面积约873公顷,且与巴加特尔公园(Parc de Bagatelle)接壤。

阿尔方采用跌水瀑布的形式衔接了由于地势高差所造成的喝水断流,并利用原始地形沟壑增大了河流的流域,添加了三条河域的支流系统。同时,开辟了穿越丛林的蜿蜒通道。用自由弧线取缔了法国古典式的放射形的公园格局。公园中不仅种植了400000株植物,并且建置了人工湖面和河流,修筑了10m宽,14m 高的瀑布;在丛林中修设了95km的观景通道。该公园的林荫大道的主入口位于与卢浮宫——埃菲尔铁塔——凯旋门这一巴黎重要轴线上。

布洛涅公园在场地上布置的独具风景的走廊,散落的一些小品设施,是对过去生活轨迹的描述与再现,因此它不具有美国的中央公园统一规划的视觉特征,虽然这两个公园处于同一时代。全园的改造以英国自然风景园的设计风格方式发展,以自由弧形曲线的园路取代了除以前的两条笔直道路中的所有园路。此外,设计了一个不规则的湖面,令人想到英国海德公园的S曲线。

3.3.2 肖蒙山丘公园(Les Buttes Chaumont)

阿尔方在巴黎建造了一批颇具浪漫色彩的城市公园,肖蒙山丘公园作为晚期浪漫主义与早期现代主义风格之间的从废弃材料中创造出的新型公园,以其独特的形式以及富于戏剧性的景观艺术使它在造园史上成为相当著名的案例。

直到1860年这里还是一个荒漠的山地,有着中世纪时期的绞刑架。从1864年起,在这个荒凉、山峦起伏的地方,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就呈现给人们一个绘画式的公园。公园于1867年建成,面积约25公顷,现位于巴黎第19区,原来这里是石灰石采石场,后来作为垃圾场,阿尔方将这里的一部分石灰岩地形保留下来,并通过设计加以强化,同时改造余下的部分,广泛的种植绿地植被。运用混凝土等材料模仿自然地貌,甚至是岩洞中的钟乳石,达到人工与天然的完美统一。

肖蒙山丘公园的平面很特殊,南段标高89米,北边标高67米,最后经过

石料开采和地形重塑之后,仅留下了由南向北和向东穿越公园的五处高峰。一座称为“自殉者之桥”的悬索桥跨越山谷,将岛与湖岸联系起来,人们可乘船到达岛上。园中的水体从乌克运河引水形成。公园园路长达5公里,如海德公园隐藏的路径设计,或林木笼罩,或充满阳光,视线或收或放,为游人提供了不断变化的视角。

公园的植被景观是由德尚设计完成,全园以阔叶树作为园内的园景树,奠定了园林的整体植物基调。德尚采用了大量外来树种进行分层与群落式种植,虽然此种做法早来很多质疑,但是,公园内部的色彩融合形成了“超凡脱俗”的戏剧性效果。

阿尔方在此的设计程序是先地形和水体,然后是植物,接下来是路径设计。人们在肖蒙山丘的最高点可以看到巴黎城市的全貌,在比较低的区域,尤其是在水面附近,可以获得完全围合和远离城市的感觉。

从整体上看,公园不断地反映出其浪漫的田园主义和工业化的理性主义相结合的本源。这座公园在之后的时期都没有改动过,直到1999年11月才开始整修工作,因此肖蒙山丘公园是最能体现出法国19世纪园林特点的一座,它的形式以及内部的所有园中细节,均体现了当时法国城市公园的风格特征以及人们的精神风貌与审美态度。

3.4 法国城市公园的初期探索

城市公园的出现是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的社会产物,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开放空间的创造是一系列社会、文化、生活等因素促成的理性结果。从现代功能性分析,城市公园的建设是为了“平衡都市区空间结构”而出现的。

从19世纪后半叶园林的平面构图上,可以看出一种有规律的“不规则性”在重复地出现。园路的线型由一系列内切或外切的椭圆形或圆形构成,有或无交叉点,带有强烈的认为特性。不同弧形道路的衔接,是设计师考虑最多的问题之一,但是,面积很大、尤其是在地形起伏很大的林园中,布置曲线半径巨大的宽阔道路,使人无法看到园路的全貌,也减弱了大量切线的效果。尽管当时法国城市公园具有同美国一样的自然风景园风格,但是它们与其倡导的自然主义的形式不同,公园中设计栽植了一些繁茂而高水平维护的亚热带植物,道路系统也不

符合地形学上的规定,缺乏中央公园田园般质朴的园林气质。但是在一定角度上来看它是法国文化在特定角度的浓缩。

在当时园林艺术的表现形式上来看,不论在英国、法国还是欧洲其它国家,园林设计师们始终使用着几乎同样的造园要素,在造园要素、形式和风格上都很难有全新的突破。

从城市公共园林的社会性来看,它的出现是具备很深的社会意义的。它们是中产阶级和上班族面对机器时代城市压力的“解毒剂”,同时也是逐渐增长的休闲要求的影响结果之一。因此,它的功能不同于私家的园林府邸,然而对于园林设计者而言,他们对于园林的认识还更多地停留在过去的时代,面对如此庞大的使用人群,在园林的整体把握上就不是那么的精准和游刃有余。所以在设计形式与表现手法上必要有所调整与变化才行。

对于在这个时期建造的城市公园的美学评价上一直被历史学家称为“折衷主义园林”。“折衷主义”一词最早在建筑设计中提及,它是19世纪上半叶兴起的一种创作思潮。折衷主义为了弥补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在建筑上的局限性,曾任意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样式,所以也称之“集仿主义”。折衷主义没有固定的风格,它讲究比例权衡的推敲,沉醉于“纯形式”的美,但仍没有摆脱复古主义的范畴,重点表现在设计中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矛盾。其影响十分深刻,持续时间较长,19世纪中叶以法国最为典型,19世纪末又以美国最为突出,在园林设计中体现在大众的娱乐需求与强调园林设计形式的古典主义美学之间的矛盾。

因此,纵观整个19世纪的法国,尽管园林深受人们喜爱,但在园林艺术上,似乎缺少了一种明确的风格。园林精神内涵的匮乏体现在“杂交式”的构图中,对于城市公共园林的设计也只是被动地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答案,严重抹杀了园林艺术的发展,而只能在折衷主义的无奈中徘徊。

第四章现代巴黎城市公园的发展

4.1 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对法国园林景观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现代主义的建筑设计获得了一个极好的实践平台。与

蓬勃发展的现代主义建筑相比,法国的现代主义时期的园林进展甚微。从20世纪初起,风景式造园时尚在欧洲流行了一个半世纪之后,规则式造园又有了新的支持者,简约的“直线”又开始盛行,倾向于规则式造园的园林师将大型园林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类型联系起来,使园林带有地区性景观特征。这种布局方式在法国20世纪前30年中,始终有着不可否认的文化价值。

但是,绝大部分的设计仍处于复古主义和折衷主义的设计概念里,缺乏丰富的时代内容。

4.2 二战后巴黎的城市公园建设

4.2.1 安德烈-雪铁龙公园(Parc AndréCitro?n)

位于原巴黎中心城区西部的雪铁龙厂区,塞纳河南岸,现在公园的周边分布着大型商务办公建筑和住宅社区。公园规划布局的核心是临塞纳河设置了一个巨大的广场型绿地,呈斜坡面向塞纳河广场四周。公园中主要游览路是对角线方向的轴线,它把园子分为两个部分,又把园中各个主要景点,如中心草坪、喷泉广场和运动园等联系起来。这条园路在平面中是一条笔直的斜线,但在高差和空间上却变化多端,因此并不感觉单调。它是原址上的一条保留下来的老路,印证了雪铁龙工厂的历史痕迹。

公园运用了很多传统园林的处理手法:黑色园受到日本枯山水园林的影响,运动园体现了英国风景园的精神,林荫路与大水渠直接引用了巴洛克林园的造园要素。

在交通组织原则上是最大限度地方便游人,在临塞纳河岸部分,公园与河岸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人行广场一直延伸到河边郊区的快速铁路,城市机动车道也从地下穿越。

雪铁龙公园在城市的边缘,是城区与郊区的结合部。虽然没有保留原有汽车厂址的任何痕迹,仅留下标志性的斜向园路,但另一方面,却是一个不同的园林文化的组合体,它把传统园林中的一些要素用现代的设计手法重新组合展现,体现了典型的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想。设计师无论是在平面布局上,还是建筑与环境小品处理上,力求在继承法国园林传统的同时,建设一个现代的城市公共绿化空间,追求自然与个性。设计既保留了欧洲园林几何式布局的特点,又从中渗透了城市肌理的特点,让公园与城市建筑的关系得到加强。

4.2.2 丢勒里花园(Les Tuileries)

丢勒里花园是巴黎建造最早的大型花园,早在路易十三时期,花园就为巴黎市民开放,可以说是法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共园林。最初是由网格状园路划分出方形花坛和林园所构成,风格上属于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园林。1662年,建筑师勒诺特尔负责了花园的改造设计,在宫殿前建造了图案丰富的大型刺绣花坛,形成建筑前一个开敞空间,在中轴上建造了圆形和八角形的泉池。

丢勒里花园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北岸,第一区内,同时还位于巴黎最重要的东西向轴线上。花园东与卢浮宫衔接,向西通过香榭丽舍大街,伸至协和广场和星型广场。

1991年巴黎政府确定了公园的改造重建方案,基本仍旧遵照勒诺特尔的平面构图,并强调重建一种交织着感觉与感性的组织秩序。花园以植物种植为主体,以高大修建平整的树篱构成空间骨架,整体上还保留着十六分格的林园布局。

花园修复的目的在于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的城市生活,并与其周围的环境更好的融合。它是借鉴古典主义造园思想和表现手法并加以更新的再创造。在设计上不是“整旧如旧”,而是一个现代化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相结合的设计过程。新的改造方案一方面体现了城市公园所强调的“功能性”与“观赏性”,另一方面又做到了现代的设计语言与传统设计理念的和谐统一,表现出法国场地更新理念中对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丢勒里花园在巴黎城市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最初的轴线格局奠定了巴黎城市后来发展的方向。这条轴线从香榭丽舍大街到凯旋门,再到拉德芳斯的“大拱门”,它始终保持着一种开放的状态。这种城市轴线,对西方许多城市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4.3 巴黎城市公园的多元化

20世纪70年代,这个时期的巴黎城市公园建设都围绕着更新与重建的主题。建造城市公园配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而提升地区景观面貌,改善落后地区的经济状况,因此,雪铁龙、贝尔西等公园作为带动巴黎城市更新的重要力量,出现在巴黎中心区。

此时,城市公园所赋予的社会意义远远多于从前,从整体的城市肌理布局到自然小环境的塑造,它所体现的更多的是整体社会以及人们对变革中环境的感言,作为一种文化与情感的表达,自然手法不拘一格,多元发展。

第五章回归自然的法国城市公园设计

随着20世纪后期现代主义、国际主义建筑风格的衰退,后现代主义的风格

兴起。其中,后现代主义的设计理论中对自然的意义也有了新的内涵,最具代表的是“对抗理论”的产生。反映到风景园林的设计层面,除了设计表现手法的改变,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改变,即回归自然的生态园林景观设计。

工业社会宣扬技术崇拜,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以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环境的恶化为代价;自然生态社会则是意识到保护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尽量弥补工业社会对于自然的破坏,恢复生态系统,更加注重生态技术的运用。自然生态的景观设计正是基于生态伦理,充分利用生态技术对人工自然破坏以及过度的城市开发所进行的保护。

巴黎1994年的SDRIF规划则体现了侧重加强保护自然空间,在城市化地区内部开辟更多的公共绿色空间的趋势。法国现代风景园林师设计的工作重点,从20世纪90年代起,逐渐从城市景观,逐步转移到乡村景观和区域景观规划设计,倡导着回归自然为主旨的设计理念。

参考文献

[1]王向荣,林菁: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城市大园林论文集》编审委员会:城市大园林论文集.北京出版社,2002.

[3]朱建宁,丁珂:法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理念及其启示.中国园林,2004/1.

[4]法国历史园林的保护及利用.法国华夏建筑研究学会主编.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5]洪亮平:城市设计的历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6]罗娟.浅论20世纪法国现代风景园林.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

[7]李平.巴黎的人文景观.城市管理,2003/3.

[8钟纪刚.巴黎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出版社,2002.

巴黎城市设计案例分析

城 市 设 计 论 文 城市设计案例分析——巴黎 摘要 本文对巴黎地区发展及沿历史改革进行城市的分析总结,主要对1965年前后的改造,对巴黎的规划主要内容,措施及成效进行分析阐述,巴黎地区规划实现了从是去想市郊的发展,从遏制城市膨胀箱引导城市空间合理转变,解决了交

通,住房等要素向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等多要素发展。及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 历史回顾 法国首都巴黎是世界名城,素有“花都”之称。这一方面是由于它的繁荣奢华,另一方面也由于美丽动人的城市景观。和北京一样,巴黎也是一座具有800年历史的古城,但与北京不同的是它不象北京那样是按照城市设计统一建成。 巴黎是围绕塞纳河逐步扩大形成的。17世纪初亨利四世在位,为出尽工商业的发展,做了一些道路,桥梁,供水等城市建设工程,把巴黎昔日许多破烂房屋改成整齐一色的砖石联排建筑,17世纪下半叶路易十四统治时期,巴黎有了很大的发展,以卢浮宫为主的中心建筑群和以香榭丽舍田园大街为主轴线在那时已基本形成。卢浮宫和一大批古典主义大型建筑物都与主要干道,桥梁等联系起来,成为一个艺术标志。1724年,丢勒花园延伸向西,其轴线可到达星型广场。这条轴线后来成为巴黎中枢主轴,18世纪中叶至下叶完成了巴黎最壮观的林荫道——爱丽舍田园大道,这个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广场是旺道姆广场。

这一时期建筑基本完成了对市政,道路建设,街道的改造,奠定了大都市的雏形。确立了城市中枢轴线,特别是凡尔赛宫的总布局对欧洲城市规划影响很大,三天笔直的放射形大道和对称严谨的大花园为其后一些城市的规划所借鉴。看下图 奥斯曼改造 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种种矛盾出现,大工业生产方式大大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盲目扩建,布局混乱,交通阻塞,建筑艺术衰退,1853年~1870年,拿破仑三世执政,由塞纳区行政长官奥斯曼主持,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工作——历史上著名的“奥斯曼改建”。 主要内容:(1)改造道路结构网,完成巴黎“大十字” 干道和两个环形路。 (2)城市中心区的改建。 (3)新建主要的基础设施。 (4)新建社会类城市服务设施。 (5)采用新城市行政结构,把重心分散成几个区中心。

旺多姆城市广场案例分析教学提纲

2015-2016 世界景观佳作鉴赏 城市景观设计优秀案例分析 案例名称:旺多姆广场 姓名: 阮林 班级: 景观建筑设计 学号: 20121150124

在全世界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广场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它的出现被越来越多的市民所接受,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活动空间。城市广场作为一种城市艺术建设类型,它既承袭传统和历史,也传递着美的韵律和表现一种公共艺术形态,也是一种城市构成的重要元素。在日益开放、多元、现代的今天,城市广场这一载体所蕴含的诸多信息,已经成为一个规划设计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案就以巴黎的旺多姆广场为例对城市广场进行初步的解析。 一、城市广场简介 城市广场是为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的,以建筑、道路、山水、地形等围合,由多种软、硬质景观构成的,采用步行交通手段,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规模的结点型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按照广场的主要功能、用途及在城市交通系统中所出的位置分类可分为集会游行广场(其中包括市民广场、纪念性广场、生活广场、文化广场、游憩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等。 二、城市广场的历史沿革 古希腊城市广场,如普南城的中心广场,是市民进行宗教、商业、政治活动的场所。古罗马建造的城市中心广场开始时是作为市场和公众集会场所,后来也用于发布公告、进行审判、欢度节庆等的场所,通常集中了大量宗教性和纪念性的建筑物。罗马的图拉真广场中心有图拉真皇帝的骑马铜像,广场边上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后

面的小院中矗立着高43米的图拉真纪念柱,柱顶立着皇帝铜像,用以炫耀皇权的威严。公元5世纪欧洲进入封建时期以后,城市生活以宗教活动为中心,广场成了教堂和市政厅的前庭。意大利锡耶纳城的开波广场就是一例。 15~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由于城市中公共活动的增加和思想文化各个领域的繁荣,相应地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城市广场,如罗马的圣彼得广场、卡比多广场等。后者是一个市政广场,雄踞于罗马卡比多山上,俯瞰全城,气势雄伟,是罗马城的象征。威尼斯城的圣马可广场风格优雅,空间布局完美和谐,被誉为“欧洲的客厅”。17~18世纪法国巴黎的协和广场、南锡广场等是当时的代表作。 19世纪后期,城市中工业的发展、人口和机动车辆的迅速增加,使城市广场的性质、功能发生新的变化。不少老的广场成了交通广场,如巴黎的星形广场和协和广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和现代建筑的出现,交通速度的提高,引起城市广场在空间组织和尺度概念上的改变,产生了像巴西利亚三权广场这样一种新的空间布局形式。 中国古代城市缺乏公众活动的广场。只是在庙宇前有前庭,有的设有戏台,可以举行庙会等公共活动。此外,很多小城镇上还有进行商业活动的市场和码头、桥头的集散性广场。衙署前的前庭,不是供公众活动使用,相反,还要求他们肃静回避。这在古代都城的规划布局中更为突出,如宫城或皇城前都有宫廷广场,但不开放。明清北京城设置了一个既有横街又有纵街的“T”字形宫廷广场(在今天安门广场)。在纵向广场两侧建有千步廊,并集中布置中央级官署。广场三面入口处都有重门,严禁市民入内,显示宫阙门禁森严的气氛。 三、案例分析 (一)简介 旺多姆广场(Place

以巴黎和北京城为例浅析轴线式构图城市中西方差异共10页word资料

以巴黎和北京城为例浅析轴线式构图城市中西方差异 北京和巴黎, 作为代表东西方文化的两座世界闻名的历史古城,具有相似的历史背景和城市性质。两者均为国家的首都、政治和文化中心。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巴黎是沉淀西方文化最深厚的城市北京是蕴涵东方文化最富饶的地方。尽管受到不同文化与规划理论的影响但两个城市在空间形态及其布局上表现出许多相似之处,最著名的就是两座城市的轴线构图。 作为东西方两个历史悠久的古城,北京和巴黎在旧城布局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其范围均由历史上形成的最外圈城墙确定(原先的城墙已改成了环路) 市中心布置王宫和重要的宗教建筑(北京为故宫;巴黎为城岛上的圣母院和塞纳河右岸的卢浮宫) 并采用了轴线构图(尽管轴线的表现方式及形成历史各有千秋) , 旧城区周围布置有大片的绿化环境(北京的颐和园、圆明园: 巴黎的布洛涅和班森诺公园)。 城市的轴线不仅是对城市主要道路的一种升华,而且是城市设计的高潮部 分,使得很多城市的道路、建筑及景观布置均围绕着它展开。北京和巴黎的轴 线有很多共同的特点,比如,它们都蕴含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 们的型式都很清晰清晰且规模宏大;它们都有宫廷建筑统领的建筑群,并且空 间有序,高潮迭起;它们都经过人工的精心规划设计,将城市中心归于其上, 而非自然堆砌形成。但是,由于它们不同的形成过程、不同的体态,所以给人 的感觉也各不相同。下面我们将就此分别对北京和巴黎两条城市主轴线的特点 3.3.1两种形成过程——两种结果 北京和巴黎的轴线有着不一样的形成过程。北京的轴线是通过城市的整体 规划自上而下形成的,更多的反映了统治者的意志,除了使用功能以外更加注 重象征意义,给人带来一种庄严神圣的感觉。而巴黎的轴线则不然,虽然也是 自上而下形成的,但是其产生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分时期逐渐形成,所 以其演化过程除了君主意志以外,也将民众的使用考虑在其中,除了给人以奢 华之感以外也将城市的浪漫融入其中。 轴线的概念和定义 轴线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而且现在仍被普遍运用的设计思想与方法,其内涵丰富而外延广泛,狭义上的轴线指的是中轴线,尤指中国传统城市中统领全城布局的对称轴,《土木建筑工程词典》认为,轴线是建筑群体或一栋建筑的布局中可分成对称或均衡两部分间的中线,就是狭义上给轴线下的定义;《建筑:形式·空间与秩序》指出:连接空间中的两点得到的一条线,形式和空间等要素沿线排列。作者以为城市的轴线式构图,关注的是轴线与城市结构的关系,故可理解为均衡与统领城市功能布局和空间形态构成的线型结构性要素。 轴线的作用 通过定义,不难发现轴线在城市中的意义就是可以统领城市空间的形态构成,使城市布局均衡有序,具体而言,可表现为以下几点:①控制城市空间格局——城市空间轴线的性状决定城市的基本格局(网状、放射状);②组织城市空间序列——轴线上虚与实的组合与交替构成了城市的空间序列;③形成城市天际轮廓线——城市天际线的形成与发展往往依赖于城市轴线的构架;④展现城市标志——壮丽的城市空间轴线本身就兼具城市景观与认知地标的作用。 城市发展比较 回顾两座城市的发展的发展历程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北京有80多年的建都史和3000多年的建城史,最早是在燕山脚下的一片平原上发展起来的。最初进行都城规划是在元代,其后经明清两朝修建逐步完善,但轴线式的城市构图始终没有发生过根本性改变。而巴黎的建都史则长达1200多年。最初是从塞纳河上的城岛发展起来的, 城岛之所以成为最早的居民点主

大巴黎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 --大巴黎 规划规划新方法之新方法之新方法之尝试尝试 为了更好的规划大巴黎城市群,法国政府在五十年的时间里对其进行不同尺度、不同领域的规划。包括从区域,省,城市以及到城镇各个尺度,街区; 涵盖从土地利用,住宅及设施建设,气候,大气环境,能源方面各个方面。 一、规划城市和规划城市和治理交通治理交通治理交通同步进行同步进行 众所周知,城市发展和交通之间的存在着最本质、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大巴黎地区,1965年编制的总体规划包括, 5个新城规划, 4条放射线路的快速铁路系统(RER )规划,以及高速公路系统的规划,根据此规划,线路服务于700万局民,并且其辐射地区将在30内年吸引700万新的居民。 如今--五十年之后 ,大巴黎地区正在规划,8项国家级建设项目,6条高速铁路以及一个双核心“8"字形的快速铁路交通系统。此系统服务于1200万居民,并在20年时间里,吸引100万新居民。此系统沿线新车站附近地区(之前为城市建成区或是农业用地)的开发建设,得到国家法律,与当地政府或者区域联合政府土地开发合同的共同保障。 二、新的政策和手段新的政策和手段::@d aménagement durable? 短短几年,可持续发展这一新的思想已经深刻地改变了大巴黎地区的发展面貌。 巴黎700万甚至900万居民的日常消费,投资及生活模式直接影响其所在城市的发展。针对可持续发展的三个重要方面——经济可持续,生活可持续,环境可持续, 提出一个综合的研究方案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必须关注于决策者,这些决策者包括城市居民,公司,政府和其行政部门。总的来说,大巴黎区域内包括500万决策人, 他们可能是个人或集体,可能是代表大众的,也可能是私人, 每个决策人都有自己的决定,其中的一些可能受到政策,及国家行政手段的影响。 如何整合这大量的独立决策人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和看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作为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监督的补充,建立一种机制,一种手段以使所有的决策人更好了解可持续发展 ,以地方的利益出发做出一个慎重的、有远见的决定是非常必要的。 因此我们提出@d aménagement durable?这一工作方法,从地区的利益为出发点,将重要问题归纳简化成12 个可以量化指标体系。应用这种方法有两个主要优势,第一,它可使决策者--居民,企业,当权政府及行政部门更易了解相关问题并做出选择;第二,从资金投入到项目实施,总资金的管理以及土地使用,此方法可以在项目进程的各个阶段综合考量项目的各个方面,以做出最好的决策。 因此,我们将各地市长、区域长官也作为影响当地决策的关键要素予考量。和当地其他他决策者--居民、公司等一起以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决定当地的政策实施,包括政府资金的投入,信息传播,主要工程建设等。 具体来说,这个评价系统包含12 个主要的评价方面,

国内外优秀城市设计案例与实施分析

国内外优秀城市设计案例与实施分析 一、城市设计案例简析 古往今来,世界上优秀的城市设计实例为数不少。如按城市总体设计、中心广场设计、干道设计、绿化设计等去细分,更是不胜枚举。这里只能列举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名城,加以分析。 城市设计资料图片 1.北京 北京是我国首都,又是著名的古都。北京的城市设计,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今世界城市设计实例中都是数一数二的。北京的古城基本上是明代建成的,她的前身是元大都城,就是按《周礼·考工记》的理想都城模式设计的。明北京城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吸取了明初中都和南京的布局和形制的特点,使这种“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格局更加突出,城市轴线也延伸到外城,形成了长达8公里的雄伟庄严的南北中轴线。北京作为封建都城,城市设计的主题就是要突出封建帝王至高无上、君临天下的气势与威严。北京城市的整体布局和城市设计,无论在功能上还是在意识形态上都充分满足了这一要求。譬如在功能上满足了皇家政治(前朝)、生活(后寝)、游憩(御苑)以及礼制(坛、庙)、防御(城墙城楼)等方面的需要;在意识形态上,全城以皇宫为中心,中轴线为脊柱,左右对称,轴线上一重重城门,极力烘托出皇帝的权威,即所谓“非壮丽无以重威”。北京城由于经过整体设计,全城空间布局井然有序,更可贵的是有六海园林水系与之相陪衬,使规整中见自然,严肃中有活泼,这是历代都城中少见的。1983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对《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的重要批复中指出:“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又是历史文化名城。北京的规划和建设,要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革命传统和社会主义国家首都的独特风貌。对珍贵的革命史迹、历史文物、古建筑和具有重要意义的古建筑遗址,要妥善保护。在其周围地区内,建筑物的体量、风格必须与之相协调”。我们应该很好地继承并发展北京城市规划与设计的优秀传统。 2.华盛顿 华盛顿(Washington D.C.)是美国首都,也是世界名城,1791年由法国工程师朗方(L’anfant)规划。她的主题思想是体现美国在战胜英国殖民统治后,建成民主、自由、独立的新兴资产阶级国家这一国体和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政体。城市设计巧妙地利用地形,以国会山高地为标志,设计了纵横两条轴线。主轴东西向,以国会为全市中心,南北轴线以总统府(白宫)为重点,两条轴线交叉点上建立华盛顿纪念碑(方尖塔),城市主轴以宽阔绿化为主。城市设计方案以后又经过补充完善,在主轴线两端建成

巴黎城市设计案例分析

城市设计论文

城市设计案例分析——巴黎 摘要 本文对巴黎地区发展及沿历史改革进行城市的分析总结,主要对1965年前后的改造,对巴黎的规划主要容,措施及成效进行分析阐述,巴黎地区规划实现了从是去想市郊的发展,从遏制城市膨胀箱引导城市空间合理转变,解决了交通,住房等要素向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等多要素发展。及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 历史回顾 法国首都巴黎是世界名城,素有“花都”之称。这一方面是由于它的繁荣奢华,另一方面也由于美丽动人的城市景观。和北京一样,巴黎也是一座具有800年历史的古城,

但与北京不同的是它不象北京那样是按照城市设计统一建成。 巴黎是围绕塞纳河逐步扩大形成的。17世纪初亨利四世在位,为出尽工商业的发展,做了一些道路,桥梁,供水等城市建设工程,把巴黎昔日许多破烂房屋改成整齐一色的砖石联排建筑,17世纪下半叶路易十四统治时期,巴黎有了很大的发展,以卢浮宫为主的中心建筑群和以香榭丽舍田园大街为主轴线在那时已基本形成。卢浮宫和一大批古典主义大型建筑物都与主要干道,桥梁等联系起来,成为一个艺术标志。1724年,丢勒花园延伸向西,其轴线可到达星型广场。这条轴线后来成为巴黎中枢主轴,18世纪中叶至下叶完成了巴黎最壮观的林荫道——爱丽舍田园大道,这个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广场是旺道姆广场。

这一时期建筑基本完成了对市政,道路建设,街道的改造,奠定了大都市的雏形。确立了城市中枢轴线,特别是凡尔赛宫的总布局对欧洲城市规划影响很大,三天笔直的放射形大道和对称严谨的大花园为其后一些城市的规划所借鉴。看下图

奥斯曼改造 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种种矛盾出现,大工业生产方式大大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盲目扩建,布局混乱,交通阻塞,建筑艺术衰退,1853年~1870年,拿破仑三世执政,由塞纳区行政长官奥斯曼主持,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工作——历史上著名的“奥斯曼改建”。 主要容:(1)改造道路结构网,完成巴黎“大十字” 干道和两个环形路。 (2)城市中心区的改建。 (3)新建主要的基础设施。 (4)新建社会类城市服务设施。 (5)采用新城市行政结构,把重心分散成几个区中心。

巴黎城市规划时间轴

早期[编辑] 巴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考古学家认为巴黎地区在公元前4200年就已经有人类居住在此[30]。凯尔特人当中的高卢人分支巴黎西人在公元前250年就已经居住在塞纳河沿岸[31][32],所以巴黎市的核心就位于塞纳河上的西提岛(又译为“西岱岛”或“城岛”,?le de la Cité)。 公元前52年,罗马人征服了巴黎地区[30]。在此之前,巴黎地区只是一个名为巴黎西(Parisii)的凯尔特高卢人部落的聚居地。公元358年,罗马人在这里建造了宫殿,这一年被视为巴 黎建城的开始。罗马人起初将该这座城市命名为吕得斯(Lutetia),但是后来在四世纪时改名为巴黎。但是罗马时期高卢行省的中心是在巴黎南方的里昂,巴黎当时只是一个小规模的人类居住地,而且人口都集中在塞纳河左岸。巴黎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持续扩张,成为一个拥有宫殿、竞技场、浴场与花园的繁华城市[33]。 中古时期 公元508年,法兰克人占领了巴黎,国王克洛维一世将巴黎定为墨洛温王朝的首都,法兰 克人利用木板在这里建立教堂和宫殿。但是此时的法兰克人统治的国家不过是一个部落的聚合体,并无严谨的组织。克洛维一世死后,法兰克王国遭到他的儿子们瓜分,巴黎很快又沦为地方性城市。在加洛林王朝时期,法兰克王国的首都并不在巴黎,而是在亚琛等城市之间移动,巴黎地区当时是由“强者”罗贝尔来统治。公元9世纪,维京人入侵法国,并于公元845年进攻巴黎,于是巴黎人在城市周围建起了城墙抵御维京人侵略。因为加洛林王朝的最后一个国王胖子查理软弱无能,于是在抵抗维京人进攻中享有盛誉的巴黎伯爵奥多(Odo),同时也是罗贝尔之子,在公元888年由大领主们推选为西法兰克王国的国王。奥多的曾孙雨果·卡佩于987年加冕为法兰西国王,开创了卡佩王朝,同时巴黎也首次成为西法兰克王国的首都。 从公元11世纪开始,巴黎开始向塞纳河右岸发展。路易六世在右岸地区建立了市场和道路。腓力二世(奥古斯都)建设了首座环绕巴黎的城墙,还拓宽了城市道路,建设公共喷泉,同时修建了卢浮宫。巴黎于公元1348年遭到黑死病袭击,当时巴黎约有200,000人居住[34],而这次黑死病曾经在一天之内就造成800人死亡,并在1466年再度造成40,000人死亡[35]。巴黎在百年战争中被英国和勃艮第公国的军队占领,但是后来瓦卢瓦王朝国王查理七世收复巴黎,在1453年结束了百年战争。1356年巴黎修建了第二道城墙。 1356年,王太子查理召开三级会议,筹备军资和赎金,却无意应答巴黎市民代表要求扩大三级会议权限、限制王权。1358年2月,巴黎市民艾蒂安·马赛(étienne Marcel)领导下起义,冲入王宫,查理出逃。后起义者联合扎克雷起义未果,查理调军围困巴黎,起义者遭镇压。 1436年,查理七世收复了巴黎。虽然巴黎恢复首都的地位,但是法国真正的权力中心仍然在卢瓦尔河流域[36]。 到了16世纪初(1528年),弗朗索瓦一世在巴黎周边建造了众多的城堡,法国的权力中 心才回到巴黎。1564年,凯瑟琳·德·美第奇王太后下令在城市中央修建杜伊勒里宫和花园,并将它与卢浮宫连接起来。1572年8月24日的圣巴托罗缪之夜,巴黎发生了天主教势力

巴黎城市规划分析

巴黎是法国的首都,也是法国最大的城市,是法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商业中心,与纽约伦敦东京并称为国际四大都市。同时也是著名的旅游胜地,艺术之都。巴黎地处法国北部,巴黎盆地的中央,横跨塞纳河两岸。 广义的巴黎有小巴黎和大巴黎之分。小巴黎指大环城公路以内的巴黎城市内,面积105.4平方公里,人口200多万;大巴黎包括城区周围的上塞纳省等七个省,共同组成巴黎大区,面积达12000平方公里,人口约1100万,几乎占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一。 接下来从巴黎的历史规划讲起。巴黎在历史时期主要有三次重要的历史阶段,对其城市规划起了重大的影响。 首先要介绍一下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的巴黎,整个欧洲都如出一辙的肮脏,而巴黎甚至可以被称作是最脏的城市。在中世纪,街道没有铺路石,满地都是垃圾粪便堆积成的泥浆,下雨天更是肮脏不堪。巴黎的所有下水道都直接通向塞纳河,而市民又直接从塞纳河取水饮用。当时居住在凡尔赛宫中的贵族都直接在房间内排泄,因此他们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换一个房间居住,弄脏的房间就有人来清洁。这样一个肮脏的时期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基督教对人们精神的黑暗统治,城市规划的杂乱无章,疾病常发的社会现象促使城市改革发生。 15世纪前后,文艺复兴,资产阶级萌芽,基督教的统治地位被强烈动摇。16世纪的法国统治者致力于国家统一,到17世纪中叶成为欧洲最强大的中央集权王国。这一时期,城市建筑风格主要是为君主服务的“古典主义”。在建筑外形上显得端庄雄伟,但内部则极尽奢华,空间效果和装饰上带有强烈的巴洛克特征,到18世纪则演化成洛可可风格。在城市规划思想领域,”古典主义+巴洛克“的设计思想对后来的豪斯曼改建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前文提到的绝对君权时期,道路桥梁供水等城市建设工程开始有了些发展,巴黎昔日破破烂烂的房屋被整改成了整齐一色的砖石联排建筑。这些改建工作多在广场或大街旁,形成完整的广场和街道景观。 绝对君权时期最伟大的产物是对着卢浮宫建立的一个大而深远的视线中轴。轴线一路向西延伸,于1724年其轴线到达星形广场,也称作戴高乐光场,矗立着闻名于世的凯旋门。巴黎于18世纪中叶至下叶完成了巴黎最壮观的林荫道—香榭丽舍大道。这条轴线成为了巴黎的中枢主轴,其上分别有卢浮宫,杜乐丽花园,协和广场,香榭丽舍大道和凯旋门。 与此同时,巴黎出现了分布在一条轴线上的广场系列的规划。纪念性的公共广场得到了很大发展,并且开始把绿化布置喷泉雕塑、建筑小品和周围建筑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注重处理好广场大小和周围建筑高度的比例。广场周围的环境以及广场与广场之间的关系。这个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广场是左边的旺道姆广场和右边的协和广场。 总的来讲,在绝对君权时期,巴黎完成了如下几条规划:1、基本完成了对市政、道路建设和建筑群、街道的改建,初步形成城市必需的基础设施和城市景观,基本奠定了大都市的雏形;2、确立了城市中枢轴线,为城市的面貌和发展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3、广场建设的轴线变换、相互关系、尺度等系列处理手法极大地丰富和促进了城市设计的发展。比如说左边这张图的星形广场,以其为中心辐射出去了十二条对称的道路。 接下来讲到著名的奥斯曼改造。1789法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后,资本主义城市的迅速发展与城市分布的不平衡导致了城市建设的种种矛盾。拿破仑三世执政时期,由塞纳区行政长官奥斯曼主持,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工作。其改建的主要内容为以下六点:1、改建道路结构网,形成新的城市结构;2、城市中心区的建设;3、新建主要的基础设施;4、新建社会类城市服务设施;5、采用新的城市行政结构,从管理层次上变革;6、美化巴黎城市面貌。 奥斯曼改造的重要内容是完成了巴黎的“大十字”干道,就是如图的红十字。奥斯曼将

滨水规划优秀设计案例

滨水规划优秀设计案例 篇一:滨水植物景观优秀设计案例分析 滨水植物景观优秀设计案例分析 四川内江市谢家河湿地公园及甜城湖滨水植物景观 驳岸在滨水植物景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水陆过渡的主要界面。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驳岸形式设计出不一样的滨水植物景观,所以驳岸可以决定植物景观营造的形式和规模。内江谢家河湿地公园的驳岸设计是一大亮点,虽为人工打造但主要用石材和少量混凝土堆砌而成,最终以卵石缓坡入水,这种设计既承担了重要的防洪功能,又巧妙地柔化了河岸,保留自然水体的特点,尽可能的提高了人们亲水的可能性。与之对应的植物设计,则采用自然式水体的配置方式。设计使用了丰富的乡土滨水植物,河岸两边种植了柳树,形成整体骨架,周围配置紫叶李、木芙蓉等开花树种,再依次向水体方向配以美人蕉、万年青、迎春等花灌木以及菖蒲、再力花、鸢尾等水生植物,并将它们按照自然群落的结构设计,以乔、灌、草的结合方式,形成了具有物种多样性、景观异质性、多层次的生态景观带。见图3-1 图1 内江市谢家河湿地公园 采用大量乡土树种是内江甜城湖湖岸植物种植设计的特色,根据实地调查发现,共有木本植物约80种,其中乡土树种或是已经驯化了的树种达50种以上。其中常绿乔

木有桉树、杜英、女贞、枇杷、大叶榕、小叶榕、香樟等;落叶乔木有合欢、枫杨、二乔玉兰、鹅掌楸、梨、梅、毛白杨、构树、无患子、桃花、刺槐、梧桐、垂柳、银杏等;常绿灌木有枸骨、杜鹃、海桐、夹竹桃、金边黄杨、春羽、石楠、法国冬青、山茶、狭叶十大功劳、阔叶十大功劳、南天竹等;落叶灌木有紫荆、蜡梅、紫薇、贴梗海棠、木芙蓉等;藤蔓植物有紫藤、爬山虎、迎春、多头蔷薇等;竹类植物有紫竹、早园竹、小琴丝竹、黄金间碧竹等;水生植物有再力花、鸢尾、菖蒲、水葱等。 这样的植物配置既保证了湖岸景观的观赏特性,又能更快、更好地实现社会经济效益,充分体现了植物景观设计中的自然生态原则。见图3-2、3-3、 3-4 图2内江市甜城湖湖岸植物景观(1) 图3内江市甜城湖湖岸植物景观(2) 图4内江市甜城湖湖岸植物景观(3) 甜城湖湖岸植物种植造景的另一特色就是观赏和实用并重,充分发挥植物群落的生态效应。整个甜城湖湖岸拥有贯穿全境的亲水步行道、石板步行道和自行车道,并与种类、大小、姿态、色彩和疏密不同的植物群落像珍珠项链般者串连起来,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视线效果和感受,形成了一个优美、和谐、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滨水景观。见图3-5

城市设计案例分析及实施

国内外城市设计案例与实施分析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添加日期:11年01月26日 一、城市设计案例简析 古往今来,世界上优秀的城市设计实例为数不少。如按城市总体设计、中心广场设计、干道设计、绿化设计等去细分,更是不胜枚举。这里只能列举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名城,加以分析。 1.北京 北京是我国首都,又是著名的古都。北京的城市设计,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今世界城市设计实例中都是数一数二的。北京的古城基本上是明代建成的,她的前身是元大都城,就是按《周礼·考工记》的理想都城模式设计的。明北京城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吸取了明初中都和南京的布局和形制的特点,使这种“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格局更加突出,城市轴线也延伸到外城,形成了长达8公里的雄伟庄严的南北中轴线。北京作为封建都城,城市设计的主题就是要突出封建帝王至高无上、君临天下的气势与威严。北京城市的整体布局和城市设计,无论在功能上还是在意识形态上都充分满足了这一要求。譬如在功能上满足了皇家政治(前朝)、生活(后寝)、游憩(御苑)以及礼制(坛、庙)、防御(城墙城楼)等方面的需要;在意识形态上,全城以皇宫为中心,中轴线为脊柱,左右对称,轴线上一重重城门,极力烘托出皇帝的权威,即所谓“非壮丽无以重威”。北京城由于经过整体设计,全城空间布局井然有序,更可贵的是有六海园林水系与之相陪衬,使规整中见自然,严肃中有活泼,这是历代都城中少见的。1983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对《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的重要批复中指出:“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又是历史文化名城。北京的规划和建设,要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革命传统和社会主义国家首都的独特风貌。对珍贵的革命史迹、历史文物、古建筑和具有重要意义的古建筑遗址,要妥善保护。在其周围地区内,建筑物的体量、风格必须与之相协调”。我们应该很好地继承并发展北京城市规划与设计的优秀传统。 2.华盛顿 华盛顿(Washington D.C.)是美国首都,也是世界名城,1791年由法国工程师朗方(L’anfant)规划。她的主题思想是体现美国在战胜英国殖民统治后,建成民主、自由、独立的新兴资产阶级国家这一国体和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政体。城市设计巧妙地利用地形,以国会山高地为标志,设计了纵横两条轴线。主轴东西向,以国会为全市中心,南北轴线以总统府(白宫)为重点,两条轴线交叉点上建立华盛顿纪念碑(方尖塔),城市主轴以宽阔绿化为主。城市设计方案以后又经过补充完善,在主轴线两端建成林肯纪念堂和倒影池,次轴线南端正对白宫处建成杰弗逊纪念堂,林荫道两侧建造了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建筑。在空间设计上,除方尖塔是制高点外,国会大厦高45米,为整个华盛顿市建筑高度定下了基调,所有建筑高度均不许超过它,在建筑风貌上采用古典柱式。由于有大片绿地、水面,因此整个空间布局开放、舒展、活泼,体现了城市的性质和主题。华盛顿的城市布局与

巴黎改建及巴黎总体规划图示布局分析

巴黎改建及巴黎总体规划的图示布局分析说明 一、巴黎改建 巴黎改建时间为18世纪初期,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1.雅各宾时期;2.拿破仑时期;3.拿破仑第三时期。改建内容如下: 雅各宾时期:最下层的贫苦人民的专政,城市建设重点是第三等级和城市贫苦手工业和工业者的聚居区 ①改善城市交通,增辟几条交通干道,特别是为劳动人民居住区铺设街道和路面,增加供水水井,清除垃圾,添置街灯; ②将巴士底狱夷为平地,修建绿化广场,广泛绿化; ③提出建筑应该追求简单,体现“建筑就像平民的道德一样单纯的”原则。 拿破仑时期: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拿破仑建立军事独裁权,城市建设活动主要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以及为颂扬拿破仑对外战争的胜利服务。 ①出租牟利的多层公寓为居住建筑的主要类型 ②改建贵族,市中心纪念碑、纪念柱和纪念性建筑群点缀广场与街道,以控制帝都风貌 ③改善城市面貌,对街道两侧的建筑高度及坡度做了明确规定 ④修建协和广场,并以其为控制城市的中心 ⑤修建凯旋门和明星广场 拿破仑第三时期: 背景:法国国内国际铁路建成,成为欧洲的最大交通枢纽之一。城市迅速发展,使城市原 有功能结构由于急剧变化而产生城市现状与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 目的:城市的改建既有功能要求,又有改造市容、装点帝都的要求、还有政治目的:从市中心迁出无产阶级,改善贵族和上层阶级的居住环境,拓宽大道,疏导交通功能,消灭狭窄街巷,以便镇压起义者。功能要求、艺术要求、政治目的 内容: 1)完成了巴黎的“大十字”干道和两个环形路 2)在市中心开辟95公里顺直宽阔的道路 3)为美化巴黎城市面貌,对道路的宽度与两旁建筑高度,屋顶坡度都规定了一 定比例的限制 4)改建市中心大型公共建筑 5)为适应城市结构变化带来的分区要求,市中心分散为几个区中心 6)建造了完善的地下排水系统和其它市政设施,促进城市近代化 7)重视绿化建设,修筑大面积公园。 1.不足: 1)未能解决工业化提出的新要求,未能解决城市贫民窟问题 2)城市内外交通衔接问题 3)以巴洛克的风格对城市大拆大建,破坏了城市的原有面貌; 2.意义:

城市设计经典案例总结

1.法国拉维莱特公园 PPT中: P21:现代城市设计实践的发展:法国巴黎,拉维莱特公园(Parc de la Villette),工业用地再开发,“都市化、快乐和体验” 1983-1997,屈米(B.Tschumi),解构主义设计 在大众眼中,伯纳德·屈米设计的拉维莱特公园总是被看作异类,“实际上,他根本就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建筑作品,??屈米的作品属于这一类概念艺术作品”,拉维莱特的设计被理解为“与《乔伊斯花园》,《曼哈顿抄摹》没什么区别,都是屈米的思想,是他的一次建筑思维的投入和活动,一次概念操作的过程”,用屈米自己的话说,是一次“建筑游戏”。然而在分析了具体的作品之后,他却告诉人们一些不同的声音———在那些所谓的理论、概念和思想的堆积之下,设计师在拉维莱特的设计中体现出了很多随机的、非理性的思维方式。拉维莱特公园设计的初衷就是希望不要成为传统的公园设计,设计本身的意义在于打破传统,“鼓励表现冲突胜过合成,片段胜过统一,疯狂的游戏胜过谨慎的安排的理念”。公园基地在历史上包含两个重要的因素:1)1876年在此兴建了牲畜屠宰场及批发市场,鼎盛时期曾有3000名工人,在其周围逐渐形成一个混乱不堪的聚居地;2)在基地内有两条水渠穿越。一条是Ourcq水渠它为巴黎提供水源,还有一条St. Denis水渠,它是用来通航的。正是由于屠宰厂和这些渠道的存在,所以最后的设计中关于人的活动就成为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拉维莱特的挑战是双重的:首先,需要疏散城市人口,创造一个新的有活力的城市焦点;其次,还要为巴黎的市民提供一种新的文化理念。屈米的这件作品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建筑作品,他不仅仅是一件实际的工程项目,他和《乔伊斯花园》一样,仍然是一次概念操作的过程,屈米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哲学理念,从而产生多种多的合成和替换的方法。所以说,拉维莱特公园是开放性的,屈米只是引起这一开放性的发起人。

法国巴黎城市规划

法国城市规划案例 城市规划的起源、任务和体系 一、城市规划的起源: 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这种对未来空间发展的安排意图,在更大的范围内,可以扩大到区域规划和国土规划,而在更小的范围内,可以延伸到建筑群体之间的空间设计。因此,从更本质的意义上,城市规划是人居环境各层面上的、以城市层次为主导工作对象的空间规划。在实际工作中,城市规划的工作对象不仅仅是在行政级别意义上的城市,也包括在行政管理设置、在市级以上的地区、区域,也包括够不上城市行政设置的镇、乡和村等人居空间环境。 二、城市规划的任务: 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状态,统筹安排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1) 从城市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和有序地配置城市空间资源;2) 通过空间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3) 确保城市的经济和社会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增强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4) 建立各种引导机制和控制规则,确保各项建设活动与城市发展目标相一致;5) 通过信息提供,促进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有序和健康的运作。城市规划的根本社会作用是作为建设城市管理城市的根本依据,是保证城市合理地进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正常经营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性手段。 三、城市规划的体系: 包括规划法规体系、规划行政体系和规划运作体系(规划编制/规划管理),其中,规划法规是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的核心,为规划行政和规划运作提供法定依据和法定程序。 1、城市规划法规体系 城市规划法律体系包括基本法律(主干法)及其配套法规(从属法规)。我国还分为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的规划法律体系。1) 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主干法确定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架构,如国家的《城市规划法》和地方的《城市规划条例》;主干法的实施需要制定相应的从属法规,如《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 专项法专项法是针对城市规划中特定议题的立法,如《上海市历史建筑和街区保护条例》。3) 相关法城市建成环境的建设和管理包含多个方面和涉及多个行政部门,城市规划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其中我国的法律制度体系由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构成。城市规划的基本法律是由国家立法机构颁布的法律和地方立法机构颁布的地方性法规构成。配套法规是由国务院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制订的行政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等构成。我国的城市规划基本法

巴黎城市空间形态解析

巴黎城市空间形态解析 Interpreting the spatial morphology of Paris 卞素萍 Bian Suping 摘要 本文分析了巴黎的城市结构、城市肌理与城市的空间形态的关系,并介绍了两种经典的城市设计的发展方法在城市中的运用。通过相互之间的关联,城市街道、城市交通和城市空间得到有效的整合。最后阐述了在旧城更新过程中保护和改造问题及滨水区城市设计和绿地规划等,对我国诸多城市建设的意义。关键词 巴黎 城市形态 空间结构 城市交通 整合 保护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of three aspects of cities, which are urban structure, urban texture and urban spatial form. Moreover it introduces two classic means of urban design. Through interrelation, urban streets, transports and urban spaces may be integrated. Finally it expatiates the problem of conserv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in the process of renovation of old cities. Discussion also focuses on design of urban waterfront and greenbelt planning. It provides many valuable teachings for the urban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 KEY WORDS Paris, urban form, spatial structure, urban transport, integration, conservation 中图分类号 TU984.3/.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232(2010)01-0074-03作者简介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南京,210096)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如何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满足居民现代化生活的需要的同时,保持城市应有的特色,一直是各国探讨的重要问题。城市形态是城市的空间、建筑、环境与人所共同形成的整体的构成关系。巴黎空间形态的发展直接反映了城市的结构形式和类型特点及文化特征。以下将从城市形态因时空的因素而存在的差异性所表现出来的城市内部及外部特征即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肌理两方面来具体地阐述。 1. 巴黎的城市结构与城市的空间形态 巴黎城市形态的改造以全新的多中心布局的区域规划思想代替了单中心布局的传统手法。在丰富城市空间和城市自然环境的同时,较完整地保护了老城区的肌理,满足了城市发展的要求。其在轴向空间上的发展既保持了中心区的繁荣,又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组织有序的增长空间。这种城市发展方式也是我国当前许多城市在面临更新时所值得借鉴的重要方面。 1.1 老城区城市空间历史景观的保护 沿着塞纳河这根城市轴线,埃菲尔铁塔、荣军院、卢浮宫、巴黎圣母院等一直到新城等各个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群沿着成网的干道向城市四周展开。这种文化积淀的轨迹已成为人类共同文化知识的特征。巴黎各轴线的关系尽可能利用了对景和借景的效果,如星形广场沿发散方向则向人们呈现出变化多样的城市街道空间。而城市也正由于保护了这些经典空间而闻名于世。 1.2 两条平行的城市发展主轴的形成 巴黎的发展是以塞纳河为发展轴的带形城市结构,工业和居住用地重新安排在城市外围。规划了两条即南边“城市走廊”和北边沿塞纳河平行发展“城市走廊”。五座新城即在这两条走廊上,除新城之外,规划设计了均匀地布置在巴黎中心区周围的德方斯等九个副中心,每个副中心都分布有多样的配套公建和住宅,以减轻老城的负荷。同时加大它与老城间的快速交通的建设(图1)。通过轴线引导规范城市的空间增长,即将城市空间扩张限制在这两 条平行的城市发展主轴之间,此扩展模式很好地满足了城市规划的发展目标和要求。 1.3 独具特色的新城镇和副中心 周边的五座新城的共同特点有:与城市中心保持较近的距离;有方便快捷的公交换乘系统、轨道交通与城市相连;各项设施齐全;低层、低密度且与自然融合的生存环境;各种产业活动已成为新的增长点。新城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大幅度缓解了原城市中心区的压力。 巴黎众多副中心中最典型的即为集行政、商务于一体的新区的拉德方斯的建设,保护了历史名城的风貌,弥补老城区内空间发展的不足。其规划强调了区域协调和均衡发展,不仅包括产业和经济布局,也包括环境规划、服务设施、文化娱乐等涉及人们生活质量等方面。 2. 巴黎的城市肌理的延续和空间特色的营造 城市设计是对城市进行结构性策划整合,及对城市核心区或重点地段的设计寻求合适的 1 巴黎拉德方斯 2 巴黎的城市轴线 3 巴黎协和广场 4 凯旋门 5 纪功柱 6 巴黎埃菲尔铁塔 74 国际城市形态论坛 International Urban Morphology Forum / 南方建筑 / South Architecture 2010.1

国内外城市设计案例与实施分析

一、城市设计案例简析 古往今来,世界上优秀的城市设计实例为数不少。如按城市总体设计、中心广场设计、干道设计、绿化设计等去细分,更是不胜枚举。这里只能列举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名城,加以分析。 1.北京 北京是我国首都,又是著名的古都。北京的城市设计,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今世界城市设计实例中都是数一数二的。北京的古城基本上是明代建成的,她的前身是元大都城,就是按《周礼·考工记》的理想都城模式设计的。明北京城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吸取了明初中都和南京的布局和形制的特点,使这种“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格局更加突出,城市轴线也延伸到外城,形成了长达8公里的雄伟庄严的南北中轴线。北京作为封建都城,城市设计的主题就是要突出封建帝王至高无上、君临天下的气势与威严。北京城市的整体布局和城市设计,无论在功能上还是在意识形态上都充分满足了这一要求。譬如在功能上满足了皇家政治(前朝)、生活(后寝)、游憩(御苑)以及礼制(坛、庙)、防御(城墙城楼)等方面的需要;在意识形态上,全城以皇宫为中心,中轴线为脊柱,左右对称,轴线上一重重城门,极力烘托出皇帝的权威,即所谓“非壮丽无以重威”。北京城由于经过整体设计,全城空间布局井然有序,更可贵的是有六海园林水系与之相陪衬,使规整中见自然,严肃中有活泼,这是历代都城中少见的。1983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对《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的重要批复中指出:“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又是历史文化名城。北京的规划和建设,要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革命传统和社会主义国家首都的独特风貌。对珍贵的革命史迹、历史文物、古建筑和具有重要意义的古建筑遗址,要妥善保护。在其周围地区内,建筑物的体量、风格必须与之相协调”。我们应该很好地继承并发展北京城市规划与设计的优秀传统。 2.华盛顿 华盛顿(Washington D.C.)是美国首都,也是世界名城,1791年由法国工程师朗方(L’anfant)规划。她的主题思想是体现美国在战胜英国殖民统治后,建成民主、自由、独立的新兴资产阶级国家这一国体和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政体。城市设计巧妙地利用地形,以国会山高地为标志,设计了纵横两条轴线。主轴东西向,以国会为全市中心,南北轴线以总统府(白宫)为重点,两条轴线交叉点上建立华盛顿纪念碑(方尖塔),城市主轴以宽阔绿化为主。城市设计方案以后又经过补充完善,在主轴线两端建成林肯纪念堂和倒影池,次轴线南端正对白宫处建成杰弗逊纪念堂,林荫道两侧建造了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建筑。在空间设计上,除方尖塔是制高点外,国会大厦高45米,为整个华盛顿市建筑高度定下了基调,所有建筑高度均不许超过它,在建筑风貌上采用古典柱式。由于有大片绿地、水面,因此整个空间布局开放、舒展、活泼,体现了城市的性质和主题。华盛顿的城市布局与北京严肃、封闭的城市布局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两座城市规划设计的共同点是城市布局形式与内容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3.巴黎 法国首都巴黎是世界名城,素有“花都”之称。这一方面是由于它的繁荣奢华,另一方面也由于美丽动人的城市景观。和北京一样,巴黎也是一座具有800年历史的古城,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