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信委)巴中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11.1)

(经信委)巴中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11.1)

(经信委)巴中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11.1)
(经信委)巴中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11.1)

巴中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

(讨论稿)

巴中市经济委员会

(2010年10月)

序言

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是实现“两个加快”和“两个强力推进”的第一方略。编制《巴中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是我市加快工业发展的需要,是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巴中革命老区发展,打好老区发展建设翻身仗”的具体措施。本规划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围绕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和大企业培育三条主线,通过对功能定位与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工业化与加快城市化建设、经济发展与土地承载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问题的系统研究,明确中远期的发展战略和近期的行动纲领,从科学性、战略性、可操作性等方面彰显巴中特色。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机遇

巴中是革命老区,是一个典型的贫穷落后地区,尚处于开始进入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受交通、信息、人才、财力等诸多因素制约,境内工业发展缓慢,众多资源处于粗放开发和未开发阶段。1932-1935年川陕省苏维埃时期,红军开办的军品生产企业是我市近代工业的开端。1970年以后文革动乱逐渐平息,南江水泥一厂、二厂、通江水泥厂、巴中棉纺厂、巴中丝厂、巴中制药厂、巴中齿轮厂、巴中米面厂、巴中罐头厂、平昌丝厂、平昌江口醇酒厂、南江竹坝铁矿、南江底板河煤矿等一批企业陆续建成投产,形成了巴中近代工业的雏形。经过近一个世纪,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的发展积淀,我市工业经济拥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发展基础

(一)产业基础。2009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43.83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238.32亿元的18.4%;全市工业上缴税金2.49亿元,对全市当年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26%。全市各类工业企业9610家(含个体工业经营户),其中法人企业778家,中型企业12家,资产总额68.6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超十亿元的企业2家,超五亿元企业2 家,超亿元企业23家。工业就业人数5.6万人,占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14.2%。形成了以绿色农产品加工、矿产资源开发和水电为优势产业,以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新型建材、冶金煤炭、纺织服装、机械加工、电力为重点行业,门类较多的综合性工业体系。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我市下一阶段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资源基础。巴中工业经济发展可供依托的资源主要是非金属建材、绿色农产品和天然气等种类较少的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现已开发较为充分的煤炭、铁矿石、水能资源,从数量和品质两个方面看,均没有布置较大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但霞石、石灰石等非金属建材资源十分丰富,天然气资源潜力巨大,其中霞石储量及品位居亚洲第一,天然气储量1万亿立方米以上,石灰石20亿吨以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绿色农产品比较丰富,主要是基于巴中优良的生态环境和历史上形成的农业大市这样一个现实状况,猪牛羊鸡等畜禽产品资源、粮油资源、中药材资源、食用菌资源、茶叶资源、林业资源、薯类资源、农业秸秆资源、绿色蔬菜资源都可以形成较大产业和产业集群。2009年,全市粮食总产量 176 万吨(其中薯类35万吨)、出栏生猪517 万头、肉用牛31.4万头、南江黄羊107.7万只、家禽1528.8万只,肉类总产量44.7万吨,水产品产量

4.35 万吨,食用菌产量(鲜活品)9.9万吨,金银花干花产量450万公斤,森林面积44.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4%。全市42个特色产品获得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标志认证,认证面积14.3万亩,17个农产品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通江、南江分别被命名为“中国银耳之乡”、“中国富硒茶之乡”、“南江黄羊之乡”、“中国金银花之乡”,巴州区优质稻基地、南江县马铃薯基地和中药材基地、通江县食用菌基地、平昌县油菜基地分获省农业厅优势特色效益农产品基地命名,南江县、通江县分别被列为全省优质富硒绿茶核心产区和食用菌核心产区,一些产品获得了地理标志产品称号;马铃薯、茶叶、油菜、蔬菜(食用菌)、蚕桑、中药材六大产业被列入《四川省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

(三)区位优势。随着“六路”的全面建设和省委、省政府加快革命老区的发展,巴中将逐渐建成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节点和川陕结合部的商贸、物流中心,建成全省重要的生态农业、生态红色旅游、清洁能源基地和绿色经济示范区。巴中处于国家级“成渝经济区”和“关中-天水经济区”的结合部,同时处于成都、重庆、西安三大城市3小时经济辐射圈内,是西部为数不多的交通枢纽节点城市之一。逐步形成的区位优势将为巴中工业经济发展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

(四)载体基础。巴中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工业园东区、化工园、科技园、商贸园、驷马园)、平昌工业园、南江工业集中区(正直农业科技产业园、坝工业园、建材工业园)、通江工业集中区(龙溪沟食品工业园、城南建材能源工业园)等一批省、市、县级开发区(工业园区)相继建立和发展,这标志着巴中工业布局转向以产业园区的建设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的新模式,为我市发展工业开创了新的发展平台。各产业园区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制订优惠扶持政策、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大力招商引资,得以较快发展。到2009年底,全市共规划建设工业园区(集中区)12个,规划

占地113.74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11.85平方公里,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6.7亿元;入园工业企业139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37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3户,实现主营收入65.6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58.24%。

(五)设施基础。运输设施方面,巴中拥有铁路、公路、管道等现代运输方式。已经和即将建成的巴乐铁路、巴达铁路将连通西北与东南沿海地区,巴南高速、巴达高速、巴陕高速将巴中与成都、重庆、西安三大城市的距离缩短到3小时车程以内,已纳入国家规划的渝川陕高速公路和正在规划的渝(重庆)西(西安)快速铁路都将为巴中融入西三角提供机遇、创造条件;管道运输有“通江至巴中”天然气输送管线和“川东北─川西”联络输送管线(在建)。电力设施方面,现有发电企业8家,总装机容量10万千瓦;拥有变电站63座,其中220千伏变电站1座,110千伏变电站8座,35千伏变电站54座,规划建设500千伏和220千伏变电站各1座,在建通江、平昌、南江220千伏变电站3座,主城与三县将形成220千伏系统环网供电,为我市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输变电保障。

二、面临问题

涉及巴中工业发展的各种问题很多。一般性问题中诸如产品质量、技术水平、生产能力等问题需要企业努力解决好;阶段性问题中比如因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出现的发展问题,需要政府、企业的共同努力才能化解;长期性问题中如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问题、自主创新能力问题、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以及组织结构问题、营造企业发展环境问题、土地供应与环境保护问题、产业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协调等问题是需要长期解决的重大问题;间歇性问题如煤、电、油、运、气、资金等要素保障问题,需要阶段性的集中解决。当前,影响巴中工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对工业发展的认识存在严重的差异性。一是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

优势产业与一般产业的优先发展关系,错过了高速发展的良好时机,形不成优势产业。二是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工业发展的新理念、新特点、新趋势,工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不明确,定位不准确,面面俱到。三是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工业发展具体措施的特殊性,要么照搬发达地区做法导致“水土不服”,要么跳不出自身小圈子致使措施推动不力,要么根本就不认真研究和落实推进发展的具体措施。

(二)产业布局与区域布局严重不协调。普遍地存在着的行政区经济是巴中工业至今没有得到突破性发展的重要原因。一是各地产业盲目仿效和无序竞争严重。产业发展只局限在一个市、县(区)内,不愿意与其它地区联系起来考虑自身的产业发展和产业布局,低水平重复建设较为普遍。二是工业园区(集中区)发展严重滞后。多数工业园区(集中区)规划和建设水平不高,土地资源利用率较低,特色产业集聚度不高,在基础设施、公用设施配置,人流、物流整合,产业与城市功能的分工等方面都存在严重的不足。三是资源开发各自为战,无法形成资源整合效应。对资源缺乏科学规划,甚至没有对当地资源进行全面系统地普查和评价,对整个资源的数量、质量、种类、范围、环境、开发价值等没有一个全面科学的统计和分析,难以为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科学布局提供可靠依据。

(三)工业发展人才缺乏。工业发展是需要众多人去干的具体实践活动。巴中工业发展有三类人才极端缺乏,一是创业人才,二是企业家人才,三是党政机关工业领导和管理人才。创业人才是创办各类企业的主体,创业人才缺乏导致企业数量少,产业就不可能兴;企业家是创业的主体,一个优秀的战略型、开拓型、创新型的企业家就会集聚、打造出一个有较高劳动技能的员工队伍、一个较高水平的专业技术队伍、一个较高经营、组织和协调能力的经营管理队伍,企业就会做大做强;巴中还处于工业化的起步阶段,工业发展需要政府的精心组织和强力推动,党政机关需要高层

次的、脚踏实地的工业经济研究和管理人才。巴中工业在规模和质量上没有实质性的改观,优势产业尚未形成,园区建设严重滞后,多数企业几十年难以做大做强,核心问题还在于人才问题,这是巴中工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的关键性问题。

(四)工业发展环境亟待改善。工业发展是一项涉及社会各个方面的系统庞大的工程,不是一个部门就能解决的问题,需要方方面面的力量和支持。现在国家、省支持工业发展的很多政策分散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但透明度不高,资源整合不充分,未能形成联手支持工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巴中立足自身实际和实际需要制定的支持工业发展的地方性政策措施创新不够、实效不够、实施更不够。企业办事难、检查处罚多、优惠政策不到位、发展(生产)要素难以保障等许多问题都需要认真解决。

三、发展机遇

(一)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今年4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会议提出2010年-2030年,在前十年基础设施改善、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制度建设成就的基础上,进入西部开发的冲刺阶段,巩固提高基础,培育特色产业,实施经济产业化、市场化、生态化和专业区域布局的全面升级,实现经济增长的跃进。加快西部发展,就必须要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着力抓好一批重大骨干工程,就必须要合理开发和保护资源,发展有市场前景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努力把企业培育成为西部开发的主体。巴中必须从战略眼光出发,下更大的决心,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用更大的投入和更加务实的工作,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推进优势产业培育。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实施为巴中工业加快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二)国家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机遇。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把产业优化升级作为主线加快推动发展

方式转变做出了统一部署。“三化联动”要以工业化为重点,加快工业化进程,提升工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增强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能力;要以加快城镇化进程为终极任务,助推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工业化和城镇化同步推进是实现产业间、地域间以及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加快巴中工业发展是国家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客观需要,同时加速城镇化极大地为工业发展拓展了发展空间和市场空间。

(三)国家实施产业振兴计划机遇。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家陆续出台了十大行业振兴计划,四川省出台了“7+3”优势产业规划和八大行业振兴行动计划,为我市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时间和政策机遇。巴中加快工业发展,必须对接国家和省纺织、轻工、石化、电子信息、物流等五大行业振兴计划,积极寻求政策对接,规划产业发展,研究推动措施,实施重大项目,优化发展环境。

(四)承接产业转移机遇。在应对金融危机中,既有国内区域间的产业转移,也有国际间的产业转移,产业主要流向具有新的市场空间、要素价格优势和资源条件的地区。国际间产业转移将出现结构性变化,美国等金融业发达国家可能加速国内制造业发展,同时被迫将金融业、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产业向海外转移,以获得这些产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同时世界发达国家在产业发展中与中国加强合作的愿望更为强烈,有利于推进国内先进制造业、金融业和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区域间呈现产业加速转移态势,目前,上海等发达地区已经在进行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他们已经不愿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低端生产部分,而是将目标瞄准了国际大企业,把上海建成跨国公司的总部中心、结算中心、贸易中心,而大量的低端生产都安排在广东、江浙一带,使其成为生产基地。而这些地区需要资源多、电力消耗大的产业又向内地转移,相应的各自都在进行适应自己条

件的产业调整,这种趋势也是经济发展规律所使然。巴中必须作出应对的积极姿态,既不能全盘接受,又不能全盘拒绝,不但要表现出接受的浓厚兴趣,还要拿出接受的诚意的具体政策措施。经济发展滞后的巴中市,主动把承接产业转移作为工业经济发展战略来考虑是必要的,否则,巴中的发展就又会慢一拍,差距就会越来越大。

(五)大交通形成和国家加快革命老区发展机遇。再通过3-5年的努力,巴中大交通格局将逐步形成,区位劣势将逐步改变,巨大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将为巴中工业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加快巴中革命老区发展,将为巴中工业发展提供难得的政策机遇。成渝经济区和关中—天水经济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将为巴中工业发展配套产业提供良好的现实机遇。

(六)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机遇。巴中天然气资源丰富,是可以布置大工业项目的唯一优质资源,而且资源勘探开发步伐明显加快,同时有全省加大老区优势资源就地加工转化,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提高落后地区“造血功能”,优先产业布局的有利政策,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为巴中工业跨越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第二章发展思路与目标

加快发展工业是实现“富民强市”、“两个强力推进”的第一方略。按照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的要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速产业集聚,推进产业升级,进一步做大做强绿色农产品加工、矿产资源开发两大优势产业,强力推进天然气化工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大力发展食品饮料、生物与医药、新型建材、能源化工、轻工纺织五个重点行业,做大工业总量,提升工业整体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总体思路

我市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3+1”产业为核心,构建“三轴”“两

圈”“八组团”的工业空间布局体系,融入成渝西都市经济圈,着力打造生态经济示范区和清洁能源基地,做大总量提升质量,实现巴中工业升级进位。坚持产业兴市,通过实施加快工业发展的第一方略,培育“3+1”优势产业,提升我市在区域经济中的竞争力;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我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坚持围绕通道建园区,通过沿交通“大通道”布局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工业集中区),按照“三轴两圈八组团”调整工业布局,提升我市优势产业集聚集约发展能力和产业转移承接能力;坚持培育大企业大集团,通过制度重构,加速资本资源优化,加快技术创新,提升我市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在更高层面构筑产业、布局和企业组织三大体系,即构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3+1”产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构筑以“组团”为核心、园区为载体,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空间布局体系;构筑以大企业大集团为龙头,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企业组织体系。

二、发展目标

(一)发展总目标

到2015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50亿元,占全市GDP25%以上,年平均增长20%以上;五年累计工业投资450亿元,年平均增长22%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8万元/人?年,比2010年提高33%以上;新增工业就业岗位5-10万个。全市工业集聚效应明显,空间分布合理,结构进一步优化,整体竞争能力显著提高。

到2020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390亿元,占全市GDP30%以上,年平均增长18%以上。全市开始进入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

(二)“3+1”产业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市“3+1”产业销售收入实现380亿元,为2010年销售

收入的三倍左右,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75%左右。其中:绿色农产品加工产业180亿元,矿产资源开发产业80亿元,天然气化工产业1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20亿元。

到2020年,“3+1”产业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80%左右,为2015年销售收入的2.7倍以上;绿色农产品加工和天然气化工两大产业总体规模进入全省同行业前五名。

(三)企业培育目标

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60户以上,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超20亿元的企业3户,超亿元的企业50户;培育上市企业2户。

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10户以上,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的企业1户,超亿元的企业100户;

(四)空间布局发展目标

坚持工业用地向工业园区集中,向“3+1”产业集中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工业用地集约开发力度,提高工业用地投入产出强度。

到2015年,工业用地规划面积比2010年增加50平方公里。工业企业进一步向园区集中,开发区、工业园的销售收入占全市比重70%以上,形成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园区1个,超50亿元的园区2个,超30亿元的园区1个。各开发区、工业园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前两大主导产业集中度达60%以上。

到2020年,工业用地规划面积再增加50平方公里,开发区、工业园的销售收入占全市的比重达到80%以上,形成主营业务收入超300亿元的园区1个,超100亿元的园区2个,超50亿元的园区3个。各开发区、工业园前两大主导产业集中度达70%以上。

(五)企业技术创新目标

到2015年,规模以上企业信息系统覆盖率达到80%,建成8个省级以

上企业技术中心和质量检测中心,20个企业研发机构。争创中国名牌产品2个、中国驰名商标4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0个、中华老字号5个,创省名牌产品25个、省著名商标15个,本地特色农产品商标注册率100%,主要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全部通过“三品”认证。

(六)可持续发展目标

到2015年,工业生产消耗进一步降低,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比2010年下降10%;工业用水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工业用水重复使用率达到75%以上;工业“三废”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达到60%以上。

第三章产业发展重点

立足巴中绿色生态、矿产、天然气优势资源和大交通形成后地处“西三角”经济区中心及交通节点的区位优势,着力打造绿色农产品加工、矿产资源开发、天然气化工三大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3+1”优势产业发展重点

(一)绿色农产品加工产业。2009年全市绿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实现销售收入75.2亿元,占全市比重66.6%。形成了畜禽肉食品、粮油食品、食用菌、林果蔬菜食品、白酒、啤酒、茶叶、冷冻饮品、丝绸纺织、医药及秸秆综合利用等产业优势。

1、食品饮料。2009年,43户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7.2亿元,占全市比重59.6%。拥有11.5万吨肉制品、20.9万吨粮油制品、9.1万吨饮料、2000吨速冻食品的生产能力,以及“江口醇”“小角楼”白酒、罗村茶、南江金银花、南江黑桃、翡翠米、龙头面、南江黄羊、通江银耳、巴山生态肉制品等一批国内知名品牌。

今后5─10年,围绕卫生、安全、无公害、绿色、有机,以及营养、方便、休闲等主要发展方向,推广应用膜分离、超临界萃取、细胞破壁、

微波灭菌、食用酶生产和生物工程技术,以及食品储藏、保鲜、安全检测等高新技术。围绕全市启动建设的15个示范农业产业园区和现有的产业基础,着力发展“3+1”产业集群。

发展肉食品加工产业集群。重点打造“巴山生态猪、巴山土鸡、南江黄羊、空山黄牛”等特色生态品牌,争创国家证明商标;培育高金食品、惠昌食品、鸿盛食品、德源食品等生猪加工龙头企业,天仙食品、东阳食品等肉牛加工龙头企业,北牧黄羊等肉羊加工龙头企业,思千里食品等家禽加工龙头企业;重点开发畜禽低温肉、肉干肉松、风味熟制品、方便汤食制品,深度开发硫酸软骨素、天然肠衣及肝素钠、生物制品等,综合利用皮、毛、骨、血、内脏、肥膘、羽绒等副产物;积极扶持猪、牛、羊、鸡养殖业主,建设专业园区,发展大中型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推行“龙头企业+专合组织+适度规模养殖户”订单生产模式,形成优质畜禽肉生产基地,推进畜禽肉制品产业成为全市经济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

发展饮料产业集群。以江口醇、小角楼、重庆啤酒为龙头,以供应链管理作为运营模式,规划发展原料基地、基础酒酿造、勾兑灌装、包装供应、物流仓储、市场营销、废弃物综合利用、融资、技术研发、质量检测、人力资源等完整的产业链条,推进饮料酒产业集群发展;以通江罗村茶、南江金银花茶、秦巴山珍芦笋茶为龙头,整合全市茶叶资源,提升制茶工艺水平,改善产品内在品质和包装质量,开发液体茶饮料,集中力量打造1-2个国家级茶叶品牌,大幅度提高产品附加值,推进茶饮料产业发展。

发展食用菌产业集群。以通江县食用菌产业园区为基础,加快巴州、南江、平昌食用菌原料基地建设,以“山霸王”、光泰科技、银耳酒业、银耳公司为加工龙头,利用通江银耳的知名品牌,研发生产银耳汁饮料、银耳保健食品等系列产品,做大产业规模,培育食用菌产业集群。

发展粮油果蔬产业集群。以大众食品、胡婆婆食品为加工龙头,大力

发展米线、豆干、薯类等方便食品。以成都互利达公司为加工龙头,综合利用“两薯一根”资源,大力开发薯类变性淀粉驱油剂、燃料乙醇及其深加工产品,使之成为巴中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立足蔬菜、水果、水产等绿色农产品种养殖原料基地,以驷马豆瓣、渔溪咸菜等企业为加工龙头,依托现有地方名特产品打造知名品牌,大力发展传统腌制咸菜系列产品;依托大中型商业连锁超市,农工商联手发展净菜保鲜加工业务,全面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促进蔬菜加工产业上档次、上品牌、上规模,满足城市居民生活需要。

2、现代中药。巴中是“秦巴中药材”地道产区之一,被称为“四川境内的天然药库”,境内有中药材品种1500余种,年蕴藏量近6万吨,优势品种有巴州区的虎杖、川明参、栀子、桔梗、黄姜,南江的金银花,通江的“三木一麻”,平昌的丹参、红花等。

今后5─10年,围绕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中药提取物—中成药及相关保健产品生产—专业市场—中药科技等环节构建现代中药产业链。以普瑞制药、百顺中药、百草中药为基础,引入战略投资者,着力培育一批成长型企业,大力发展虎杖、金银花、川明参、栀子、杜仲、厚朴、黄柏、天麻、桔梗、川穹、半夏、当归、玄参、党参、茯苓等中药材种(养)殖示范基地建设,带动农户中药材种(养)殖业发展。鼓励产学研合作,加大中药研发和产业化中存在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研究,建立信息、检测、中试、动物实验等共享平台,加强野生药材变家种、家养研究,支持企业中药材种子种苗工程技术中心建设,制订完善现代中药标准和规范研究;重点推广应用现代生物技术、现代化中药生产研发技术、新型制剂技术以及数字化技术等。重点支持国家级新药的产业化、中药研发生产的现代化以及医疗器械的数字信息化。重点发展中药标准提取物、中成药、中药优质饮片、现代生物制品、天然药物保健品,以及缓释、控释,渗透泵和透

皮吸收等一批新剂型。

3、纺织服装。以中兴纺织、永益茧丝为龙头,围绕形成“纱布(丝绸)—染整—面料—服装、床上用品”产业链条,大力推广应用机电一体化、在线检测、自动控制等先进技术,提高整体装备水平。重点发展差别化、复合型纤维、功能化高性能纤维,高性能高附加值服装面料,汽车用、农用、生物医用、新型蓬盖材料、建筑材料、骨架材料、功能性过滤材料、土工织物等产业用纺织品,以及各类装饰用纺织品;拉长服装产业链,形成服装服饰、床上用品、鞋帽、箱包等系列化配套产品,增强产业集聚效应和综合竞争力。整合桑蚕资源,扩大桑蚕种(养)殖规模,做大做强丝绸产业。

4、林产品。引进专业生产加工企业,以实施五倍子深加工、植物香料、竹炭及竹醋液、核桃油、竹木装饰板材及家具生产项目为重点,推进竹木林果资源加工产业发展。

(二)矿产资源开发产业。2009年全市矿产资源开发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1亿元,占全市比重27.5%。形成了黑色金属采选、煤炭开采、新型建材、水电等产业优势。

1、新型建材。重点加快节能、高效、资源可再生利用的各种新型建材的开发和产业化进程。以海螺水泥、南威水泥为龙头,大力推广日产5000─8000吨水泥熟料成套装备和新型干法窑外分解技术,建成5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以南江霞石为基础,建设坪河35万吨霞石、钾长石、石墨等非金属建材基地。以沃德科技、新欣建材、恒强建材为龙头,研发并推广运用以微晶石、工业废弃物、城市生活垃圾、农作物秸秆和建筑垃圾为原料的建材产品生产工艺技术与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大力发展新型环保墙体材料、建筑装饰材料和非粘土类砖、砌块、各种水泥类轻质板、纸面石膏板、彩色钢夹心板材、轻钢龙骨等新型墙体材料。以川北玻璃、华

盛玻璃为基础,发展200万重量箱优质浮法玻璃生产及2万吨钢化、中空玻璃制品。以恒洁卫生为基础,推广运用抗污、自洁、抗菌、节水等新工艺技术,发展新型卫生洁具。

2、黑色金属采选。以南江矿业集团、南江铁山冶金公司为龙头,外向扩张发展200万吨黑色金属采选业,积极发展黑色金属深加工。

3、电力产业。重点发展3×60万KW和3×100万KW燃煤机组、6万KW的洪口、黄梅溪、石洞口、卡门水电机组等电源点建设,并考虑在化工园区规划建设热电公共发电企业,实现区域热电联供;加快500KV输变电工程和市县区220KV双回路供电网络建设,适当超前建设与工业发展用电需求相衔接的输变电网络。

4、煤炭产业。以南江煤电公司为龙头,稳步发展煤炭资源开采、洗选焦化煤及矿井“三废”综合利用产业。

(三)天然气化工产业。

今后5-10年,按照“基地化、大型化、集中化”的发展方向,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及中间体、新领域精细化工和乙烯-芳烃上下游一体化等产业,延长产业链、采用新技术和多品种方案,与周边市共同打造川东北天然气化工产业集群,努力提高行业的综合竞争力。建设并配套完善天然气化工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编制完成《天然气化工园控制性详规》,全面启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争10-15个天然气化工项目入园建设并投产见效。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

今后5-10年,重点发展LNG、生物质能、太阳能、燃料乙醇等清洁能源;大力发展生物制药产业,推进中药产业现代化;支持发展化工新材料与电子信息产业,使之成为巴中产业发展新的支撑点;突出发展现代物流业,适应大交通格局逐步形成后巴中经济发展的新形势需要。

二、其它产业发展重点

(一)机械电子电器。紧紧把握国内外市场需求,通过普遍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技术和网络化制造技术,以及提升设备数控化率。推进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信息化,促进生产过程柔性化、自动化,提高产品功能层次和智能化、数字化程度,实现产业升级。以鑫锐齿轮、平昌钢圈、蜀星电器、华盛精密电子为龙头,重点发展汽车及摩托车齿轮、钢圈、精密电子产品,新型输变电设备,矿山、环保、农业、轻工等机械。

(二)都市型工业。依托城区内特有的信息流、人才流和资金流等优势资源,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主城区及周边大力发展都市型工业经济,吸纳城区就业,增强经济活力,避免城区产业空洞化和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在主城区内,以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措施和高质量的服务,鼓励和吸引销售收入超5亿元以上的大企业(集团)在市区建设总部大楼,设立以管理决策中心、财务结算中心、科技研发中心、市场营销中心和培训教育中心为一体的总部基地。实现企业总部在城区的集群式布局,生产加工基地向开发区、工业园集中的“总部─加工基地”发展模式,鼓励企业利用总部大楼资源,围绕产品链,在行业内实现招商,通过总部的辐射作用,引导资本、技术、人才等优质要素向我市集聚,提升工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二是以城区产业园区为载体,重点发展高科技产品的研发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通讯电子产品的加工组装,以及服装服饰、包装印刷和城市日常生活用品加工等行业,以带动城市人口就业,增加税收。

第四章工业布局

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坚持产业集聚、工业化推进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实现工业空间布局与城镇建设的良性互动,构筑以组团为核

心、园区为载体,与巴中特有的山林、水系、湿地等自然生态要素和交通走廊、高压走廊、历史文化资源点、水源保护地等人工生态要素有机融合的工业空间布局体系。从而提升全市工业经济整体实力,推动全市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一、工业布局框架

依据我市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和布局现状,坚持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资源向园区集中、生产要素向园区集中、优惠政策向园区集中,坚持工业经济发展带动城市化,坚持工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适应,构筑以“轴”为产业布局脉络,以“圈层”为产业发展梯度,以“组团”为产业集聚载体的“三轴两圈八组团”工业布局体系。

(一)搭建“三轴”。以巴南、巴陕、巴达高速公路和铁路为主轴,构建“星形”工业空间布局框架。“三轴”贯穿全市各级开发区、工业园区,并向巴中都市圈其它地区辐射延伸。沿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干线形成沿路产业带,重点建设巴中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工业园东区、化工园、科技园、商贸园、驷马园等省级开发区,以及南江正直、乐坝、坪河,平昌金宝,通江龙溪沟、城南、周子坪等市、县级工业园区(产业园区)。

(二)构建“两圈”。以市区、县城两个空间层次,按照不同的产业基础、区位交通等发展条件,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形成产业定位、主导功能、资源特点各不相同的内、外“两圈层”的产业布局。

内圈以巴中主城区和周边的恩阳、兴文、曾口等乡镇为依托,以省级开发区为载体,展开产业布局。一是以商贸园、科技园为载体,建设与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都市型工业品加工园区和金融、保险、物流及要素供应等生产型服务业,增加城市就业岗位。二是以化工园、工业园、工业园东区为载体,利用便利的交通设施和城市服务功能,建设天然气化工、生物及制药、新兴产业基地,使其成为我市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

主要空间。

外圈以县城和重点镇为依托,以城镇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以部分发展条件好的重点工业园区(产业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有比较优势的加工制造产业,形成各具特色的县级工业园区。

(三)形成“八组团”。以省级开发区和市、县(区)级园区为核心,通过有效整合空间资源,构筑产业相对集中、层次分明、相互支撑的八大工业组团。以组团建设彰显核心开发区品牌,放大政策优势,衍生人才优势,提高经济规模效应,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增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通过三轴、两圈、八大工业组团的有机配合和协调发展,实现“三个促进”:第一促进空间布局相对集中。降低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和环境治理成本,提高工业园区的建设水平,为企业提供高效行政管理服务和生产性服务,实现相关产业之间的协作配套。第二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良性互动,通过工业化引领城镇化,通过工业合理布局带动城市综合功能的完善和城镇的协调发展。第三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近期产业发展需要与中远期产业发展预留,经济建设与人居环境建设的协调均衡发展。

二、工业组团建设

强化区域空间资源整合,通过统一规划布局、统一设施建设、统一政策措施和统一管理规范,提升工业经济的组织程度。将八大工业组团建设成为我市承接国际国内产业和资本转移的绿色农产品加工、矿产资源开发、天然气化工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到2015年实现“2531”目标,即形成巴中经济开发区组团一个主营业务收入超200亿元的产业基地,平昌工业集中区组团、南江建材工业园组团两个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的产业基地,通江工业集中区组团、驷马工业园组团等两个主营业务收入超30亿元的产业基地,以及乐坝工业园、通江农业科技园、正直农业科技园等工业

组团三个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产业基地。

(一)巴中经济开发区组团

巴中经济开发区组团形成现有工业园、工业园东区、天然气化工园、商贸园和科技园“一区五园”的发展平台。市工业园重点发展绿色食品和现代中药产业;商贸园、科技园避免引进大运输量、污染重、用水量大的基础产业,城区和两园区一般性加工企业逐步向工业园、工业园东区转移,“退二进三”,调整城市功能布局,实施工业化与城市化联动,城区建设与工业园区开发并举,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高技术产业为方向,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都市型产业等主导产业和金融保险、现代物流、质量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天然气化工园区着力引进上水平、有规模、产业关联度大的旗舰项目,把园区建设作为巴中工业“二次创业”的重要战略基地,形成全市新的工业增长极;工业园东区以园区建设带动拓展城市框架,依托铁路货运站和高速公路出口良好的交通条件,着力发展机械、新型建材、纺织服装等产业,促进巴州区工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2015年,组团形成约20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规模,实现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左右。2020年,组团形成约40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规模,实现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500亿元左右。

(二)平昌工业集中区组团

平昌工业集中区组团,以星光工业园区为龙头,充分利用自有品牌优势和管理优势,按照共同开发、利益共享的原则,整合县城区域的空间资源,实施体制创新。组团建设以泻巴河大桥为连接通道,串联形成现有园区、江口醇和小角楼工业园区、金宝工业园区等“一区多园”的发展平台,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并按照生态工业园区要求进行控制和引导,提高产业准入门槛、加强园区绿化和污染治理。重点发展白酒、畜禽水产食品、竹木加工等主导产业。

2015年,组团形成约10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规模,实现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50亿元以上。2020年,组团形成约30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规模,实现工业销售收入200亿元左右。

(三)南江建材工业园组团

南江建材工业园组团,按照20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用地面积,建设坪河、东榆、水洞三大片区。通过整合南江霞石、石墨、石英砂、花岗石、钾长石、石灰石等优势资源,重点发展非金属建材、水泥、煤炭、玻陶原料、钻井辅料、矿山机械等六大领域的系列产品。组团建设严格控制进区企业的污染治理,加强污染总量控制和达标排放。加强生态防护林带建设,确保南江县城区的环境质量,保证巴河水源不受污染。

2015年,组团形成约7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规模,实现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50亿元以上。2020年,组团形成约20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规模,实现工业销售收入120亿元左右。

(四)通江工业集中区组团

通江工业集中区组团,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以中转库与城南间特大桥为连接通道,充分利用通江银耳的品牌优势和通江天然气、水能资源优势,整合发展龙溪沟食品工业园和城南广纳建材能源工业园,形成“一区两园”的发展平台,重点发展通江银耳饮料食品、畜牧食品、能源建材等产业。

2015年,组团形成约5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规模,实现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30亿元以上。2020年,组团形成约10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规模,实现工业销售收入80亿元左右。

(五)驷马工业园组团

驷马工业园组团,以同凯能源、高坑电站、驷马豆瓣等企业为基础,重点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做大腌制咸菜及支农产业。

公司十三五发展规划(1)

亚宝药业太原制药有限公司十三五发展规划 第一部分“十二五”发展回顾 回顾公司“十二五”发展,亚宝药业太原制药有限公司以精益生产管理深入扎根为目标,以车间班组建设为抓手,在保证产值产能的同时,完成了推进组织机构建设、加强行业标准顶层设计和规划、实施精益生产管理并努力拓展其外延等工作。 一、推进组织机构建设 “十二五”期间,公司实行扁平化管理模式,共设立生产运营部、质量保证部、质量控制部、物资管理部、人力资源部、设备工程部、行政事务部、财务部、安全保卫科,均由公司总经理或副总经理直接领导,在整体工作运行上,达成了高效准确的管理目标。固体制剂一车间、固体制剂二车间、动力维护车间作为公司产能保证,由车间主任直接负责,车间主任配备工艺技术员、质量管理员、劳资核算员、设备管理员四大职能管理人员,该管理体系独立支持车间生产运作。 在后勤管理方面,公司依靠管理协调体系、后勤保障体系两大主体带动生产、保证发展。从生产的各个环节保证质量、控制成本。在生产中,严格要求过程控制,全面落实“三检制度”,确保流入市场产品的合格性。 二、加强行业标准顶层设计和规划 “十二五”期间,公司积极参与山西省内制药行业标准设计,努力投身我省生物制药科技项目工作。

通过小试工艺研究、中试、大生产工艺研究,质量标准研究、稳定性研究等,太原制药公司独立起草了“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产品质量标准,其中的含量测定方法为公司自主研发技术,已申报专利。 三、实施精益生产管理 在全面推行精益生产管理的过程中,公司组建“精益生产管理小组”,结合公司生产经营的特点,全面审视公司的组织运作,解决组织架构与组织运作的冲突。在整体运作方面,公司以管理流程为中心组建管理架构,对公司的部门进行重组,不断改善管理流程。 在不断打造精益样板的同时,目标管理体系逐渐建立并完善起来。通过目标管理工具的运用,管理逐渐以数字和事实为基础。通过系统的培训,公司全员将自身工作和公司目标对标,达成了工作系统化、理论化的目标。 6S的深入落实,保证了工作环境的整洁,同时也在挖掘“精益生产管理”精髓的过程中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作为集团“精益生产管理”的试点,太原制药公司在车间管理方面率先施行班前会、工作教导等多种管理形式,以“三件事情两张表”作为管理工作的抓手,提高了基层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与车间员工的工作技能。 第二部分“十三五”面临形势 伴随制药行业政策的发布、执行,不能严格按照GMP规定生产的制药企业会面临倒闭风险。在政府不断提高制药企业管理要求的前提下,制药行业成熟度已经很高。面对更加规范化、严格化的政府管理现状,药品生产企业更加需要严格把关、保证质量,提高自身的管

公司五年发展规划

公司五年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xx集团调整战略布局、发展循环经济,培育支柱产业、加大资本投入、持速快速发展的五年。是不断增加积累、不断扩大规模、不断打造品牌、不断发展壮大的五年。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个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十二五”时期也是企业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管理体制灵活的特点和优势,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使企业在全球经营风暴中傲立市场。保持了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并为长远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经过五年努力奋斗,企业形成了以建材、地产和建筑为支柱的循环产业发展集群。2014年,实现企业销售收入10亿元、利税超1亿元的经济发展目标。以硅酸钙板和水泥、商品混凝土生产为主的建材生产已成为XX市最大的产业。房地产已成为XX市十强开发企业。信德建设成为XX市为数不多的具有二级资质的企业。集团在XX市的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企业文化建设和党组织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五年取得的成绩前所未有,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社会的奉献名闻遐迩。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三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议》明确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弘洋集团现有建材、地产和建筑企业大都是关联企业,均有资源相互利用、相互补充、再生利用的循环功能和特性。为此,加快“十三五”时期集团产业发展,可以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为了明确“十三五“时期集团发展方向,做到干有目标,赶有方向,经自下而上反复酝酿,征求意见,特编制宜昌弘洋集团有限公司“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开拓创新。加强企业党组织建设和阵地建设,推动企业健康、快速发展。把弘洋集团建设成为XX市乃至湖北省产业规模一流,管理水平一流、企业效益一流、社会贡献一流、员工待遇一流的民营企业集团。 二、总体思路及奋斗目标 (一)总体思路 根据集团已经形成的主导产业规模和发展趋势,未来五年总体思路是:加快发展做强建材业;超常发展做精地产业;持续发展做大建筑业,统筹发展做好辅助产业。打造产业集群,形成资源循环、全面提升弘洋综合实力。

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完整版

全国化工科学技术大会资料之二 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 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征求意见稿)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二O—O年十月

目录 一、行业概况 (1) 二、行业科技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 (1) 三、产业发展科技需求分析 (14) 四、指导方针、总体目标及重点任务 (16) (一)指导导方针 (16) (二)总体目标 (17) (三)重点任务 (18) 五、技术重点方向 (22) 六、政策措施 (39)

前言 石油和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在经济和社会发 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快速发展,目前全行业总产值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成为名副其实的石油和化工 大国。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特 别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行业长期积累的矛盾日益凸显,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使我国率先实现 经济回升向好,保持了社会和谐稳定。实践证明,科技创新不仅是应对国 际金融危机的强大武器,也是经济持久繁荣的不竭动力。 2009年,在丹麦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我国政府做出庄严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 至45%。这些都对行业的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迫切要求。 “十二五”期间,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攻坚阶段,是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从“石化大国向石化强国 转变”的关键时期。制定并组织实施《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科技发 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调整结构、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增强行业竞争力,推动行业稳定较快发展具有 重要意义。 《纲要》在总结“十一五”我国石油和化工科技创新取得的成绩,分 析科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行业发展面临的科技需求基础上,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年)》总体要求,充分吸纳《我

某某公司五年发展规划

某某公司五年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xx集团调整战略布局、发展循环经济,培育支柱产业、加大资本投入、持速快速发展的五年。是不断增加积累、不断扩大规模、不断打造品牌、不断发展壮大的五年。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个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十二五”时期也是企业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管理体制灵活的特点和优势,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使企业在全球经营风暴中傲立市场。保持了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并为长远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经过五年努力奋斗,企业形成了以建材、地产和建筑为支柱的循环产业发展集群。2014年,实现企业销售收入10亿元、利税超1亿元的经济发展目标。以硅酸钙板和水泥、商品混凝土生产为主的建材生产已成为XX市最大的产业。房地产已成为XX市十强开发企业。信德建设成为XX市为数不多的具有二级资质的企业。集团在XX市的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企业文化建设和党组织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五年取得的成绩前所未有,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社会的奉献名闻遐迩。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

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三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议》明确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弘洋集团现有建材、地产和建筑企业大都是关联企业,均有资源相互利用、相互补充、再生利用的循环功能和特性。为此,加快“十三五”时期集团产业发展,可以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为了明确“十三五“时期集团发展方向,做到干有目标,赶有方向,经自下而上反复酝酿,征求意见,特编制宜昌弘洋集团有限公司“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开拓创新。加强企业党组织建设和阵地建设,推动企业健康、快速发展。把弘洋集团建设成为XX市乃至湖北省产业规模一流,管理水平一流、企业效益一流、社会贡献一流、员工待遇一流的民营企业集团。 二、总体思路及奋斗目标 (一)总体思路 根据集团已经形成的主导产业规模和发展趋势,未来五年总

(售后服务)德州市服务业

(售后服务)德州市服务业

德州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为进壹步促进我市服务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根据《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壹、“十壹五”服务业发展回顾 “十壹五”期间我市服务业呈现出发展速度加快、结构逐步优化、质量不断提高的良好态势。(壹)规模实力明显提高。壹是从发展规模见,截止201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完成548亿元,是“十五”末的2.2倍,占GDP的比重为33%,高于“十五”末3.5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4.1%,高于“十五”末8个百分点;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645.6亿元,是“十五”末的2倍。2010年,服务业提供税收占全部税收的比重为41.3%,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56.7%;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142万人,比“十五”末净增32.6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35%。二是从发展速度见,截止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5%,分别比“十五”末高1.4和2.6个百分点,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三是从发展亮点见,截止2010年,全市初步形成了以传统服务业为支柱、现代服务业迅速兴起的新格局,形成了壹批优势产业和亮点。“十壹五”期间,德州先后被命名为“中国太阳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京剧城”、“中国粮油食品城”等,特别是2010年第四届世界太阳城大会于我市成功举办,极大地提升了德州于国内外的知名度。商贸流通综合效益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德百集团进入全国百强,德百集团、黑马集团、龙马金建集团被列入全省流通30强企业,庆云商品城跻身全省8大重大现代批发市场,培育了具有直接通关资格的物流企业资通国际物流公司。 (二)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十壹五”期间,随着对外开放和民营经济俩大“天字号”工程的深入实施,大上工业的强势突破,“三农”形势的日益好转,城市规模的加速膨胀,我市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全市经济总量突破1600亿元,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之上,德州城市综合实力跨入全国百强,服务业发展的经济基础越来越强。随着生产生活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以下是卫生部明确提出来的“十二五”卫生发展总体目标,这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未来五年国家还需投入最少数千亿元来实现自己对于民生的承诺,这个目标不是靠药品降价能实现的,反过来说药品降价仅仅是这个大棋局中的很小一个方面,资本市场对其的担忧过虑了。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在1月6日召开的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提出“十二五”卫生发展目标时,用了这一组数字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卫生部明确“十二五”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更加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居民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地区间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明显缩小,国民健康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 “十二五”期间,我国卫生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四个方面: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和职责,优化规模、结构和布局,形成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功能互补、信息互通、上下互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改善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卫生应急、职业病防治、采供血、健康教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 继续加强农村急救体系、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为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职工建设周转房;全面推进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使其总体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推进综合改革,转变运行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实现服务功能和模式转变。 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改革管理体制、治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加强医疗安全质量监管,促进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改善服务,提高效率。 初步建立国家医学中心体系,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力争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设置一所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继承创新中医药,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科研创新体系,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发挥传统医学在保护国民健康中的作用。 加快卫生法制建设,实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为卫生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健康管理、老年护理、口腔保健和康复健身等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医疗、预防、保健、养老、康复服务需求。 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提高疾病经济风险分担能力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报告目录: 【“十二五”规划概要】 2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2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3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参考】 4 【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6 【中国“十二五”规划谋三大转型】 6 【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八大重点】 7 【科技部:“十二五”科技规划六大方向】 8 【商务部:“十二五”规划拟把内贸放重要位置】 8 【交通部:“十二五”规划避免“漏一、挂万”倾向】 9 【住建部:“十二五”规划房地产发展仍以居民消费为基础】 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期间实施调查失业率】 10【农业部:编制948计划的“十二五”规划】 10 【文化部:“十二五”末基本扭转文化产品出口逆差】 11 【卫生部:疾控“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人为本】 12 【电力行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分析】 12 【中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 13 【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解析】 15 【能源行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六大重点】 16 【对“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的五条建议】 17 【“十二五”规划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原则与目标取向】 18【“十二五“规划:助中国汽车业由大到强】 19 【医疗器械产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四方面发展】 20 【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将以减产、整合为主题】 20 【中国通信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 21 【中国人民银行:“十二五”期间着重完善金融体系】 23 【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 23 【北京“十二五”规划将呈现建设世界城市细则】 24 【广东:争取粤港合作纳入“十二五”规划】 25 【上海“十二五”规划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 25 【四川“十二五”规划促进高地建设】 26

军工企业十三五发展战略规划制定要点

军工企业十三五发展战略规划制定要点 军工行业主要是由航空航天工业,船舶制造业,核工业,电子工业和兵器工业等子行业构成。从我国军工产业发展情况来看,1999-2014年,我国军费支出持续较快增长,2014年中国军费预算占GDP的比重预计为1.32%,说明了中国军工具有蓬勃发展的前景。 “十三五”期间,军工行业将面临重要的发展时期,军工企业要善于把握机遇,科学制定切合发展实际的“十三五”发展规划。仁达方略为多家军工企业提供了深度的咨询,对军工行业的发展热点和发展趋势有着深刻的理解,认为军工企业制定十三五规划,主要可以从以下四个层面展开: 首先,全面回顾“十二五”的发展情况,总结发展经验。 企业应回顾“十二五”期间在市场开发、业务发展、投资布局、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梳理集团积累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以确定“十三五”规划方向。在这一阶段的总结回顾过程中,企业可以从自身角度审视自己的优势资源及不足之处,从而为制定下一阶段规划奠定基础。 其次,深入分析行业发展环境。 企业应分析宏观环境中政策因素,思索新常态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评估行业的市场情况、竞争情况。既考虑行业热点,也深入探索行业内存在的问题,力求全面客观了解行业整体发展环境。 政策因素。07年以来国家推出政策推动军工企业改革,借助资本

市场的力量为国内军工产业做出巨大贡献,为整个行业注入了活力。2015年1月23号,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国家安全战略纲要》,会议强调了安全性在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中的重要性,为军工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长期的支撑。 行业热点。比如,在国企改革和产业升级大背景下,军民深度融合代表着未来军工行业的发展方向。同时,军工科研院所的改制尤其受到关注。科研院所是各大军工集团最优质的资产,其高精尖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较高,如果这些科研院所改制注入上市公司,将是提升军工上市公司盈利的重大举措。除此之外,资产证券化也是军工行业的发展热点之一。 存在问题。虽然我国军工产业发展迅速,却一直存在结构性问题,其中一点就是国有资本在行业占比过大,国有企业在军工产业的地位不可撼动,这样的产业结构极大地削弱了行业竞争性,对行业的创新力和发展潜力都产生了较大制约。 第三,确定企业的总体发展思路和目标。 企业应借鉴“十二五”的经验与教训,本着科学合理、符合实际、适应快速发展需求的原则确定企业的发展思路与目标。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军工企业只有推进国企改革,建立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现代企业制度,有效执行军民融合,提升资产证券化,才能立于基业长青之地。 具体来说,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探讨未来的发展思路,如:做好改革的顶层设计。对军工工业改革进行整体的规划,积极推

2020年(发展战略)十二五发展规划

(发展战略)十二五发展规 划

民用爆炸物品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目录 一、“十一五”回顾与总结 (1) (一)发展现状 (1) (二)存在问题 (6) 二、面临的形势 (7) (一)工业转型升级引导民爆行业健康发展 (7) (二)国民经济建设发展拉动民爆行业市场需求增长 (7) (三)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动民爆行业产能布局调整 (7) (四)一体化模式成为民爆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8) (五)倡导绿色发展和强化社会公共安全对民爆行业发展提出新要求 (8)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8) (一)指导思想 (8) (二)基本原则 (9) (三)发展目标 (9) 四、发展重点与主要任务 (11) (一)推动结构调整 (11) (二)促进行业科技进步 (11) (三)提高本质安全水平 (13) (四)推行绿色发展 (13) (五)强化行业信息化建设 (14) (六)加快行业市场化进程 (14) (七)扩大国际贸易与交流合作 (15) (八)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6) 五、保障措施 (16)

(一)坚持依法行政和政策引导 (16) (二)加快技术与管理标准化工作 (17) (三)加强安全生产监管 (17) (四)强化产品质量监督 (18) (五)加大投融资支持力度 (18) (六)充分发挥中介组织服务功能 (18) (七)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 (18)

“十二五”是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民用爆炸物品行业(以下简称“民爆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民爆行业是我国工业体系中的基础性产业,肩负着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重要使命。为继续促进行业安全、协调、可持续发展,现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回顾与总结 “十一五”是民爆行业发展较快的五年。在国民经济持续稳步发展、能源及资源性工业品的需求持续旺盛、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不断加大的拉动下,民爆行业产能逐步释放,结构不断优化,安全水平和产品质量显著提高,效益明显改善,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发展规划目标,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发展现状 1.行业经济持续稳步增长。“十一五”期间,民爆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增长较快,效益状况明显改善,运行态势趋稳向好,经济规模总量和企业利润大幅提高。生产企业的生产、销售总值分别由2005年的137.8亿元、137.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78.2亿元、278.3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5.1%、15.2%;销售企业的销售总值由2005年的121.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28.1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1.9%;产品和技术进出口总额由2005年的不足1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3亿美元以上;实现利润总额由2005年的13.5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48.6亿元。

公司“十三五”发展规划报告

公司 “十三五”发展规划 二○一六年十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发展基础 (2) 一、经济指标稳增长 (2) 二、战略布局促发展 (2)

三、自主创新上台阶 (3) 四、市场开拓创新高 (4) 五、管理水平显成效 (4) 六、存在的不足 (5) 第二章发展环境分析 (9) 一、市场环境分析 (9) 二、同行业对标分析 (10)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11) 第三章战略规划与发展目标 (14) 一、指导思想 (14) 二、发展思路 (14) 三、发展目标 (14) 第四章保障措施 (17) 一、抢占市场 (16) 二、增加产能 (17) 三、储备人才 (17) 四、科技创新 (18) 五、狠抓成本 (18) 六、确保安全质量 (19) 七、文化建设 (19) 八、加强党建 (20) 结束语 (21)

公司“十三五”发展规划 前言 “十三五”时期(2016年—2020年)是公司实现管理提升、改革创新、转型升级的重点发展时期,准确把握“十三五”时期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和行业发展趋势,对企业统筹规划今后五年的工作任务意义重大。本规划深入贯彻落实了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八届四中全会、十八届五中全会、集团公司“十三五”战略规划的精神和要求,明确了企业“十三五”时期方向性、整体性、全局性的战略定位、发展思路、发展目标、保障措施等内容,是“十三五”时期公司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第一章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是企业快速转型壮大并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阶段和重要时期。公司紧紧围绕股份公司总发展战略、“十二五”发展规划及集团公司制定的“三步走”战略部署,深入推进产业结构、业务结构调整,细化管理责任机制,加快科技创新前进步伐,坚持三个市场齐头并进,实现产业链无缝对接,公司社会影响力、竞争力得以大幅提升。 一、经济指标稳增长 2015年各项任务目标的胜利完成,为实现企业“十二五”发展目标画上圆满句号。五年来,累计新签合同额15.5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2.6亿元,年平均增长率分别达到42.3%、30.67%。企业总资产、净货币资金存量分别由期初的 4.11亿元和9255.2万元增长到6.4亿元、1.13亿元,年平均增长率分别达到9.27%、3.86%。十二五末和期初相比,各项经济指标实现大幅增长,一年一个小台阶,五年实现大跨越。 二、战略布局促发展 “十二五”期间,公司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结合集团公司制定的“三步走”战略部署,以及《集团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战略纲要,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和“求好、求快、求实”的总要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做强做大为重点,以求真务实为抓手,着力处理开拓经营与防范风险、做强优势与补好短板、立足当前与谋划长远的关系,

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vdΓ?ǔeê q

? ? q 8 ] ? @ q q) S??; Ф Ф9? ?e @ pJ?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主要阐明“十二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是未来五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第一节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迈出重要步伐、取得突出成绩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等重大挑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迎难而上,努力拼搏,全面完成了“十一五”时期各项任务。积极就业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局势保持稳定。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大幅提高。人才资源总量不断增长,人才队伍素质明显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公务员制度不断完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任务圆满完成。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职工工资水平稳步提高。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劳动争议调处机制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制逐步完善,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十一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改革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一系列有利条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就业优先战略,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为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人力

公司十三五发展规划

****公司未来发展规划(2016-2025)

目录 一、公司概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总体概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管理架构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回顾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 “十二五”取得的成效.....................................................................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 “十二五”存在的不足.....................................................................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环境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 世界经济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 中国经济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 地缘经济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 行业经济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竞争力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 公司内部要素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 公司外部要素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 SWOT矩阵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 SWOT矩阵分析推导结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企业愿景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指导思想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目标定位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八、发展战略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九、支撑战略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 组织战略...........................................................................................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 经营战略...........................................................................................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 市场定位........................................................................................... 错误!未定义书签。 十、投资安排 .................................................................................................. 错误!未定义书签。十一、财务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科技部关于印发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科技部关于印发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科技部门户网站 2012年09月06日 国科发高【2012】89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推动新型显示技术和产业发展,我部组织编制了《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科技部 2012年8月21日1 附件: 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显示产业是年产值超过千亿美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信息时代

的先导性支柱产业,产业带动力和辐射力强。为实现新型显示产业的加速创新发展,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精神,制定本专项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 (一)全球新型显示技术发展迅速。 显示技术处于多种技术路线并存、产业发展迅速的黄金阶段。目 前主要的显示技术有阴极射线管显示、液晶显示、等离子体显示、有机发光显示、激光显示、三维立体(3D)显示、电子纸显示、场发射显示、发光二极管显示、硅基液晶投影显示、数字光处理显示等。其中,阴极射线管显示已基本退出显示技术历史舞台,液晶显示技术和等离子体显示已经成为显示主流技术,激光显示、3D 显示、有机发光 显示、电子纸显示、场发射显示将是未来主流显示技术。我国激光显示是最有可能领先国际水平的显示技术,3D 显示是最有生命力且终将 成为显示技术共性平台的下一代显示技术,有机发光显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型显示技术,电子纸显示和场发射显示是值得关注的下一代显示技术。 2 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新型显示产业快速发展,总产值超过 1000 亿美元,其中90%以上为液晶显示产业创造。在全球液晶显示产

德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分析

关于德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SWOT分析 现代物流业是以现代运输业为重点,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现代制造业和商业为基础,集系统化、信息化、仓储现代化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物流业已由过去的末端行业,上升为引导生产、促进消费的先导行业。现行各个产业本身、产业与产业之间,产品与国内外市场的联系,都要以物流为支撑和纽带。它的发展对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发展现代物流业是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振兴第三产业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我市现代物流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在全国各省“转方式,调结构”的政策调整的大环境下,研究怎样发展德州市现代物流业,对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优化我市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德州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优势(strength) 1、交通区位优势。德州北依京津,南靠济南,西接山西煤炭基地,东连胜利油田,是华东、华北两大经济区的连接带,处于环渤海经济圈、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三大经济区交汇处。德州是全国交通运输主枢纽城市,京沪、德石、济邯和在建的京沪高速铁路、德烟铁路在此交汇,京福、济聊、青银高速公路穿境而过,纵横交织的国省公路干线路网全面形成。2009年末实有公路通车里程2569公里,2009年完成货运量9433万吨;市区拥有铁路专运线22条,2009年完成货运量302万吨,距离济南遥墙空港只有一小时,德州具有建立公、铁、空立体式联运综合交通物流体系的基础条件。 2、物流业发展基础优势。全市现有各类物流企业1900余家,拥有物流园区、物流中心、货运场站及配送中心132个,中心城区沿京沪铁路及专用线有各类货场占地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其中储煤场7处,储木场8处,各类仓库100多个。木材、煤炭、粮食、钢材、建材是我市传统大宗集散、流通、配送物资,在鲁西北、冀东南具有主导地位。2009年全市实现社会物流总额1180亿元。2010年1-9月,全市实现社会物流总额

十二五规划纲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摘编) 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五年,要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要求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按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87%。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3件。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9亿人以内。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57亿人,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3个百分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3600万套。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