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先进信息技术基本概念

先进信息技术基本概念

先进信息技术基本概念
先进信息技术基本概念

“数字化”、“自动化”、“信息化”与“智能化”随谈

作者林军

在与朋友聊天的过程之中,时常会出现“数字化与信息化有什么不同?”、“自动化和信息化有什么关联与联系?”、“自动化与智能化谁先谁后?”等之类的问题。作者在与企业界的人士交流信息的过程中,也时常出现类似问题。甚至于有人还大胆地断言:“当前,自动化就是信息化、信息化就是自动化”;甚至于有人说:“数字化就能代表智能化”等等,不一而足!这至少表明:在我国自动化学科领域里,术语研究开展不足!经过查询,仅仅在“电力行业”、“商业自动化”、“仪器仪表”等开展过一些术语研究,并曾经出版过一些标准。

所谓“术语(terms)”,即是各门学科中的专门用语。术语可以是词,也可以是词组,用来正确标记生产技术、科学、艺术、社会生活等各个专门领域中的事物、现象、特性、关系和过程。其基本特征是:①专业性。术语是表达各个专业的特殊概念的,所以通行范围有限。②科学性。术语的语义范围准确,它不仅标记一个概念,而且使其精确,与相似的概念相区别。③单义性。术语与一般词汇的最大不同点在于它的单义性,即在某一特定专业范围内是单义的。有少数术语属于两个或更多专业,如汉语中“运动”这个术语,分属于政治、哲学、物理和体育四个领域。④系统性。在一门科学或技术中,每个术语的地位只有在这一专业的整个概念系统中才能加以规定。

由此可见,在没有出现标准化的专门术语之前,“数字化”、“自动化”、“信息化”与“智能化”等概念出现不同的解释也是十分自然的。

为了和大家展开一些探索与研讨,作者以此文来谈一谈个人的观点,并以此文作为“抛砖引玉”之用!希望能够有助于启发一些观点。当然,本文是否能够做到这一点,还有待同行们的“集思广益”,因此,本文取名为“随谈”也正由于此!

一,出现的时代不同,名词定义也不同

(一)关于“数字化(Digitization)”

所谓数字化,是指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把声、光、电、磁等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或把语音、文字、图像等信息转变为数字编码,用于传输与处理的过程。

与非数字信号(信息)相比,数字信号(编号)具有传输速度快、容量大、放大是示失真,抗干扰能力强,保密性好,便于计算机操作和处理等优点。可以说,从数字计算机诞生之日起,人类就已经开始数字化时代了。

在军事上,“数字化建设”是出现在“信息化建设”之前的。“数字化部队”建设是陆军信息化建设的必要途径和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化部队”与“信息化部

队”是学术界提到较多的两个概念,对这两个概念的认识也存在一些分歧。有的认为,数字化部队与信息化部队两者含义相近,可以等同;有的认为两者含义迥异,不可等同。专家以为,“数字化部队”与“信息化部队”是两个不同的称谓,反映着同一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数字化部队”是建立“信息化部队”的基础,“信息化部队”是“数字化部队”发展的必然结果,两者是不能相混淆的。由此,“数字化部队”作为陆军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试点的地位始终没有改变。

数字化部队与信息化部队的主要区别在于:一是建设基点不同。“数字化部队”主要依托现有的武器装备平台,通过运用数字化技术或嵌入数字化设备来提高现有武器装备的信息化水平,增强机械化部队的整体作战能力,投资少,见效快。“信息化部队”则是利用“数字化部队”建设的成功经验,依托信息化的武器装备和战场信息系统,实现作战要素之间和作战单元之间的无缝链接,进而实现“情报-决策-打击”链的同步化和实时化。二是构成要素不同。“数字化部队”组成的基本要素是数字化指挥控制系统、嵌入有数字化设备的武器装备系统及相应的作战理论。“信息化部队”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战场信息系统、信息化武器装备系统和信息战武器系统,以及适应信息化作战的组织结构和信息化作战理论等。三是建设指挥控制信息链的途径不同。“数字化部队”建设是以现有部队为基础的,其指挥控制的信息链路依附于现有部队的组织结构,强调依托数字化的高速数据通信网络,加快信息在“情报-决策-打击”链中的流通速度,以此提高机械化部队的作战指挥效能。“信息化部队”由于其武器装备信息化,各武器平台如同指挥控制网中的一个节点,因此信息共享程度高、指挥控制的信息链路实时、快捷,基本实现了“情报-决策-打击”链的一体化。四是评价部队作战能力的标准不同。衡量“数字化部队”作战能力的标准主要是火力、机动力、防护力和信息力。“信息化部队”的作战能力评价标准主要是一体化信息支撑能力、信息化联合火力打击能力、全维机动作战能力和全领域综合防护能力等。

(二)关于“自动化(Automation)”

自古以来,人类就有创造自动装置以减轻或替代人类劳动的想法。自动化技术就是紧密围绕着生产、军事装备的控制以及航空航天事业的需要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换句话说,社会的需要成为了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动力。

早在公元前14~前11世纪,中国、埃及和巴比伦就出现了自动计时装置—漏壶,这可以说是人类研制和使用自动装置之始。“自动化(Automation)”是美国人D.S.Harde于1936年提出的(但是,也有人认为是1946年提出来的)。当时他在通用汽车公司工作,他认为在一个生产过程中,机器之间的零件转移不用人去搬运就是“自动化”。这实质是早期制造自动化的概念。因此,“自动化”这个词汇应当出现在二十世纪的三、四十年代。1953年月J迪博尔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以《自动化》(Automation)命名的书籍。在书中,J迪博尔给“自动化”所下的“定义”是:“自动化是分析、组织和控制生产过程的手段。”也就是,自

动化是将自动控制应用于生产过程的结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自动化技术也在不断丰富、深化。可以说,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历史是一部人类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延伸和扩展自身器官功能的历史!

⑴中国大百科全书

机器或装置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按规定的程序或指令自动进行操作或控制的过程。自动化技术广泛用于工业﹑农业﹑军事﹑科学研究﹑交通运输﹑商业﹑医疗﹑服务和家庭等方面。采用自动化技术不仅可以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部分脑力劳动以及恶劣﹑危险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而且能扩展人的器官功能﹐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因此﹐自动化是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显著标志。

⑵自动化学科、专业发展(东南大学)

自动化是指机器设备、系统或过程(生产、管理过程),在没有人或较少人的直接参与下,按照人的要求,经过自动检测、信息处理、分析判断、操纵控制,实现预期的目标。

⑶《自动化(专业)概论》

所谓自动化(Automation),是指机器或装置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按规定的程序或指令自动的进行操作或运行。广义地讲,自动化还包括模拟或再现人的智能活动。

⑷《自动化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内容、地位与体系》

简言之,"Automation"包含了①设备、过程或系统的自动化;②自动化技术或设备;③自动化状态。...自动化的定义是基本明确的,其内容是十分丰富的。

总而言之,自动化的定义也是有许多种的,但是,“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按照程序或指令运行”、延伸人类的器官功能(体力的或部份脑力的)等基本描述总是有的。

(三)关于“信息化(informatization)”

而“信息化”(informatization)词汇的出现则比“自动化”词汇要晚一些,它是随着“信息”和“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而提出来的。1928年,哈特莱(L. V. R. Hartley)在《贝尔系统技术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信息传输》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他把信息理解为选择通信符号的方式,且用选择的自由度来计

量这种信息的大小。1948年,美国数学家仙农(C. E. Shannon)在《贝尔系统技术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通信的数学理论》的论文,在信息的认识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堪称信息论的创始人。控制论的奠基人N.维纳曾经说过:“信息是人们在适应客观世界,并使这种适应被客观世界感受的过程中与客观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的名称。”显然,所交换的仍然是作为信息载体的不同形式的消息或信号。所谓信息化,是指社会经济结构从以物质与能量为重心,一向以信息与与知识为重心的转变过程,这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地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以信息网络为基础的社会各领域的信息开发利用,从而极大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

从历史发展看来,信息化概念的提出是与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的讨论相联系的。“信息化”(Informatization)这个名词则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的,信息化的概念起源于60年代的日本,首先是由一位日本学者参照工业化一词提出来的,而后被译成英文传播到西方,西方社会普遍使用“信息社会”和“信息化”的概念是70年代后期才开始的。综合所见资料,公认"信息化"一词起源于日本。信息化的思想是1963年1月由日本社会学家梅倬忠夫发表的《信息产业论》中首次提出的,认为信息社会是信息产业高度发达且在产业结构中占据优势的社会,信息化是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演进的动态发展过程。1978年法国学者在政府支持下提出了社会的信息化问题,涉及计算机与远程通信的结合、数据处理和网络等问题。但有关社会现象,则更早就受到西方学者的重视和研究。"信息化"概念由1967年日本科学技术和经济研究团体提出,基本看法是今后的人类社会将是一个以信息产业为主体的信息化社会。

“信息化的定义”: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智能化工具又称信息化的生产工具。它一般必须具备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再生、信息利用的功能。)与智能化工具相适应的生产力,称为信息化生产力。智能化生产工具与过去生产力中的生产工具不一样的是,它不是一件孤立分散的东西,而是一个具有庞大规模的、自上而下的、有组织的信息网络体系。这种网络性生产工具将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将使人类社会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据不完全统计,有关信息的定义有100多种,它们都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层次揭示了信息的特征与性质,但同时也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由于"信息化"涉及各个领域,是一个外延很广的概念,因而不同的领域和行业的研究人员在研究"信息化"问题时,往往具有不同的研究角度和出发点,但总的来说:信息化是指加快信息高科技发展及其产业化,提高信息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推广应用水平并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前进的过程。信息化不是一个静止孤立的概念,它的内涵和特点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表现,信息化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产业的形成、信息产品的涌现、信息市场的完善、信息系统的建设以及信息化社会的出现等现象

密不可分。尤其是目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化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信息资源是信息化的基础.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是信息化的核心,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信息量不仅急剧增长.而目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战略资源。信息时代是信息成为人类活动的基本资源,信息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军事及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业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基础产业,信息活动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已经居于突出的地位。信息社会是继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之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出现的崭新时代。中国信息协会围绕着“信息化”及其相关问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对于“什么是信息化?”、“国家信息化的六要素”、“信息化的使命与目标”等等都做过深入的研讨,如果大家希望作进一步了解,可以参考有关专家的报告。

由此可见,“自动化”的名词出现在20世纪的四十年代,而“信息化”的名词则出现在20世纪的六十年代。“自动化”与“信息化”两者的定义也是完全不同的,“自动化”是指:“机器或装置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按规定的程序或指令自动进行操作或控制的过程。”而“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

(四)关于“智能化(Intelligence)”

“智能化”是自动化技术当前和今后的发展动向之一,它已经成为工业控制和自动化领域的各种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的发展趋势和显著标志。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名誉理事长涂序彦教授曾撰文论述:“什么是…智能化??目前尚缺乏明确的,公认的,科学的定义。但是,…智能化?与…电脑化?是有区别的,不是同一个概念。“智能化”应当由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采用“人工智能”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二是具有“拟人智能”的特性或功能。

…智能化?应当有两方面的含义:

(1)采用…人工智能?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处理信息与问题;

(2)具有…拟人智能?的特性或功能,例如自适应、自学习、自校正、自协调、自组织、自诊断、自修复等。这可作为衡量是不是智能化装置、设备、系统的性能标准。由此可得到关于智能化的定义:是…采用人工智能理论、方法、技术?七/并…具有某种拟人智能特性和功能?。

也就是说:利用计算机来代替人的一部分脑力劳动,具有运用知识进行推理、学习、联想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智能化仪表和装置来说,则应该具有以下特征:能自动完成某些测量任务或在程序指导下完成预定动作;

具有进行各种复杂计算和修正误差的数据处理能力;

具有自校准、自检测、自诊断功能;

便于通过标准总线组成个多种仪表的复杂系统,实现复杂的控制功能,并能灵活地改变和扩展功能”。

前不久,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的名誉理事长涂序彦教授撰文指出:“现有的测控系统通常具有刚性体系结构,缺乏自组织、自维修、自适应等方面的柔性,智能

水平不高。现在一些新型智能仪表虽冠以智能化的名称,实际上是电脑化,名不副实,只是采用了计算机,电脑化并不等于智能化,应该向智能化方向努力”。二,他们是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与特点

“数字化”、“自动化”、“信息化”与“智能化”虽然并不是同一回事,但是,他们之间是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与特点。由于篇幅所限,本文重点研讨“自动化”与“信息化”之间的关联。

(一)他们之间的联系

首先是“数字化”与“自动化”的联系。

数字: 将抽象的东西(当然具体的也有)提炼出来变成具体的量化数据后,变成数字!信息:在数字的基础上进行更进一步的提炼,抽取有价值的东西后才成为信息!换句话说,数字是第一步!信息才是第二步!

数字化,目前更多地指将把纸面的东西电子化,而信息化,则是在与数据的提炼、加工、更要有效地流动。数字是信息在计算机中存储的表现,因此数字化是信息化的表现和基础

信息化的侧重点是信息的自动加工和处理。早在40年代,仙农证明了采样定理,即在一定条件下,用离散的序列可以完全代表一个连续函数。就实质而言,采样定理为数字化技术奠定了重要基础。

数字化使得自动化从连续型的“模拟化”进入到离散型原“数字化”了。

其次是“数字化”与“信息化”的联系:

例如,在军事上,“数字化部队”与“信息化部队”虽然有区别,但也有联系。其一,“数字化部队”与“信息化部队”都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离开这个支撑,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和信息化战争也就无从谈起;其二,“数字化部队”是“信息化部队”建设与发展的基础,是“信息化部队”建设的初级阶段,其建设实践将为“信息化部队”建设提供经验和思路。其三,“数字化部队”与“信息化部队”在通信联络和信息交互上都要求采用模拟网或数据网,以实现通信的网络化和信息传输的近实时和实时;其四,两种类型部队都追求武器装备“电子化”和电子装备“武器化”,以实现作战行动的精确定位、精确打击和攻防一体。其五,两者建设的重点都是通过战场指挥信息网络,使各功能领域之间和各作战部队之间建立起近实时或实时的信息链路,从而把战斗、战斗支援和战斗保障力量连成一个整体,以实现快捷方便的横向和纵向信息交流。因而,“数字化部队”与“信息化部队”是既相区别,又紧密联系的。两者既不能简单划等号,也不能截然分开。

再说“自动化”与“信息化”的联系:

首先是,“经典控制论”的作者和“信息论”的作者,出生于同一时代,他们的研究工作也是经常联系在一起的。

20世纪40年代,C.E.香农从定量的方面描述了信息的传输和提取的问题,从而创立了“信息论”,这为信息科学的研究奠定了初步的基础。经典控制论的作者N.维纳则从控制的观点揭示了动物和机器的共同的信息与控制规律。N.维纳在这个时期,除了发表了著名的“控制论”之外,还发表了“平稳时间序列的外、内插和平滑问题”,研究了用滤波和预测的方法提取有用信息的信号处理问题。建立了“维纳滤波理论”。维纳从控制论的角度出发,认为"信息是人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并且这种适应反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互相交换的内容的名称"。维纳关于信息的定义包含了信息的内容与价值,从动态的角度揭示了信息的功能与范围,但也有局限性。由于人们在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同时也存在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维纳关于信息的定义没有将信息与物质、能量区别开来。

正是由于自动化系统和自动控制理论的出现,使原来对于信息的研究仅限于传输方面的概念开始突破。

十分有意思的是:在中国,信息化战争的概念恰恰是《工程控制论》的作者,中国自动化学会的创立者—钱学森同志于1995年提出来的!之后,才陆续在我国的社会各界广泛地出现信息化、信息化建设等名词。

也就是说,在仙农创立信息论的同时,维纳(N. Wiener)出版了专著《控制论:或关于动物和机器中控制与通信的科学》,创建了控制论。后来人们常常将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合称为"三论",或统称为"系统科学"或"信息科学"。

其次是,研究“自动化”与“信息化”两者的科学技术界的出发点不同,角度不同,一个是针对着“无人化”的设备或装置按照指令或程序正常的自动运转;一个是针对着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与检索及其运转过程之中的安全问题。但是,经常出现“殊途同归”的现象。

第三是,两者虽然研究对象不同,但大多具有相同的理论基础与技术工具(电子数字计算机)。电子计算机是一种按照程序自动进行信息处理的通用工具。它的处理对象是信息,处理结果也是信息。由于电子计算机的问世,“自动化”与“信息化”两者很好地交汇在一起了。

最后,“自动化”与“信息化”过程都普遍存在于社会、工业、农业、生物、国防军事、科学实验、日常生活、和人类智能等领域。

由此可见,“自动化”与“信息化”两者的联系是:研究工作的时代相同,研究工作的理论基础相似,研究工作的基本工具相同,研究问题的领域交融。

(二)他们的区别与特点

“自动化”与“信息化”两者也是存在区别的:

首先,研究的对象明显不同,“自动化”是如何运用“信息”来进行对象的“控

制”与“优化”。而“信息化”,一是研究“信息”的本身属性(如:信息的度量与定量、信息的编码、信息传输的效率、信息的纠错等等);二是指加快信息高科技发展及其产业化,提高信息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推广应用水平并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前进的过程。

其次是,内涵与特点是不同的。“自动化”的内涵与特点,“自动化”学科的内涵根据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所撰写的“自动化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的初步研究及其若干问题的思考”一文中提出来的是:从科学层面来说是以控制理论、系统理论、复杂系统科学作为理论基础;从哲学层面来说是方法论;从技术层面来说是信息技术与工艺、其他技术的融合或桥梁。自动化学科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一是实践性——自动化学科的发展,总是和社会的重大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二是时代性——作为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重要知识和技术手段,人们总是把最先进的技术用作自动化技术的主要内容;三是系统性——自动化学科总是从“系统”的角度来分析、研究和实现各种目标;四是交叉性——自动化学科作为“系统”学科,离不开信息技术、电气技术、数学及自动化对象的相关领域知识,需要与更多学科交叉、融合。

而“信息化”的内涵与特点,则是:“信息化”是指在社会、国民经济与国防军事等的各个方向,以先进的思想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为重点,以提高社会(系统)效率、生产能力、管理能力、作战能力为目的。如:企业信息化的内涵,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技术进步。又如: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于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等等。

据分析,以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具有的五个特点。一是明显的信息外溢性。信息网络具有“外部性”,而“信息的外溢效应”是其外部性的主要表现;二是超强的技术创新性。20世纪以来信息技术领域实现了几次大的重大突破,包括如半导体、集成电路、计算机、光纤通信、互联网等,它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技术领域,它推动着产业结构的加速重组与调整和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技术的强劲创新产生了产业的不断突破,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极强的创新过程;三是广泛的技术渗透性。信息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渗透性。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带动了一批新的交叉科技和新兴产业,还创造了新的经济和社会需求;四是较高的经济效益性。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显著提高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与管理效率,从而极大的降低社会总成本,取得巨大经济效益;五是强劲的产业带动性。大量的研究计算显示,信息产业是一个产业链很长、产业感应度与带动度都很高的产业。信息产业既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第一大产业,也正在成为中等发达、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的重要的支柱产业。

再就是,“信息化”这一概念向上到“国家信息化问题”,向下到“企业信息化问题”,具有更多的宽泛性。而“自动化”这一概念,虽然也具有一定的宽泛性,但是,应当说“自动化”不如“信息化”那样宽泛。因此,人们常把“自动化”

当做“信息化”的一部分来看待也是不奇怪的了。当然,尽管有人说,西方国家一些知名的大学就没有开设“自动化学科”的专业来证明他们的“包含”观点。但是,作为发展中国家来讲,在现阶段,将两者区分开来是十分必要的!至少让那些“还没有学会走路,就想跑步前进”的人有比较清醒的头脑!

三,他们既互为依托,同时也相互促进

“自动化”与“信息化”双方既互为依托,同时也相互促进。这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谈一谈。

(一)自动化是信息化的基础

如果具体到企业中,完全可以说:“自动化是信息化的基础”。因为,工业控制自动化将主要包含三个层次,从下往上依次是基础自动化、过程自动化和管理自动化,其核心部分是基础自动化和过程自动化。工业企业的自动化一般分为三个层次,即:现场层(基础自动化)包括现场仪表与DCS,PLC,FCS等;MES层(制造执行系统或过程控制)包括优化控制,先进过程控制(APC),人工智能,生产调度等。ERP层(资源管理决策层)等等。从上可知,工业企业的自动化是工业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如果说工业企业还没有实现自动化生产,那么,要想实现工业企业的信息化,就无从谈起。另外,从发展历史来看,机械化时代就开始有自动化了,而信息时代的自动化,则是在自动化基础上的信息时代的自动化。此外,在自动化系统中完成信息的获取、转换、显示、传送处理和执行等功能的许多工具,如:传感器、变送器、放大器、转换器、各种仪表、I/O装置、数据通信装置、调节器、运算器、各种执行机构等。没有它们,信息化就无从谈起。

自动化是信息化的基础,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物资、能源、资金、人才以及市场,只有用信息化武装起来的自主和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才能为信息化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我国是在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工业化进程尚未完成、现代化开始不久的情况下拉开信息化序幕的。在这种情况下,及时而有力地抓住信息化所带来的机遇,在促进工业化任务完成的同时积极推进信息化,发挥后发优势,以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这是时代的需要。

(二)自动化是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动化是信息科学与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信息获取、传输和处理的基础上,实现信息的利用,是人类改造自然目标的最终落实;其次,自动化不仅包含利用信息实现目标的原理和方法,而且包含作为其载体的技术和装备,并最终将它们集成在自动化系统中,涉及到从理论、方法、技术到设备的各个层面。信息技术是由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和信息利用四部分组成的。基本的自动化系统至少包含有信息获取、处理和利用三部分,而带有计算机网

络或通信网络的自动化系统则更是包含了以上全部内容,这正是为什么自动化专业人才必须具有计算机、通信、信号处理和控制的全面知识、并往往可以在不同信息技术领域就业的原因。但需要指出的是,以控制为基础的自动化虽然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全部,但其重点是在信息的利用上,即如何利用信息去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信息的获取、传输和处理,则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和工具。因此,自动化离不开计算机、通信和信息处理,但与这些信息技术相比,更体现了人类改造自然的直接目的。在这个意义上,自动化技术显然是信息技术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之一。

例如,企业信息化是指在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下,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去整合企业资源,为企业的战略层、战术层、运作层决策提供准确、及时、完整、有效的信息,以便对需求做出迅速的反应。企业信息化是一个人-机合一的综合系统,包括人、计算机网络硬件、系统平台、数据库平台、通用软件、应用软件、终端设备等。其中,可以看到企业的自动化系统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资源与基础,是整合企业资源的重要方面之一。

信息技术是由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和信息利用四部分组成的。基本的自动化系统至少包含有信息获取、处理和利用三部分,而带有计算机网络或通信网络的自动化系统则更是包含了以上全部内容,这正是为什么自动化专业人才必须具有计算机、通信、信号处理和控制的全面知识、并往往可以在不同信息技术领域就业的原因。但需要指出的是,以控制为基础的自动化虽然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全部,但其重点是在信息的利用上,即如何利用信息去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信息的获取、传输和处理,则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和工具。因此,自动化离不开计算机、通信和信息处理,但与这些信息技术相比,更体现了人类改造自然的直接目的。在这个意义上,自动化显然是信息化中最核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三)信息化可以促进自动化

以往的自动化往往是指包括检测、控制和继电保护等常规自动化的概念。广义自动化是指实现经营管理、计划调度、成本核算、生产监控、故障诊断、自动控制等更大范围内的自动化,又称之为“综合自动化”。目前,国际上一些著名的工业自动化企业(厂商)纷至沓来地将信息技术用于企业产品设计、制造、管理和销售的全过程,以提高企业在“全球化”的形势之下,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这显然是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和目标。但是,已经逐步与企业的各种自动化系统融为一体。企业综合自动化系统是采取ERP/MES/PCS三层结构:过程控制层(PCS)、制造执行层(MES)经营管理层(ERP)集成的现代化系统,可对生产经营进行科学地分析、评价和预测,对生产计划和经营策略及时进行调整,以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工业控制自动化技术正在向智能化、网络化和集成化方向发展。因此,从提高企业自动化系统工作层次的角度看,信息化的确是促进了自动化的提高。

(四)信息化是更高层次的自动化

如果追溯历史,1946年维纳发表名著《控制论,或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与通信的科学》。就已经将控制与通信联系在一起了。在电脑未普遍使用前,自动化只是高级的机械化,只有全面使用电脑才是自动化的主要标志。从发展历史来看,机械化时代就开始有自动化了,而那时的信息技术是相对落后的。而信息时代的自动化,则是在机械化时代自动化的基础上的信息时代的自动化了。在计算机用于自动之前,自动化的功能目标是以省力为目的,代替人的体力劳动。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作为自动化技术的重要手段,自动化的视野大大扩展,自动化的功能目标不再仅仅是代替人的体力,而且可以代替人的部分脑力劳动。典型的例子是各种计算机辅助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管理、计算机辅助工程(CAE)等]。信息化主导着新时期自动化的方向,使国民经济朝着高附加值化方向发展。采用了许多信息科学的先进技术与成果的信息时代的自动化,无论从精确性、人性化,还是快速性、市场性等都比以前的自动化要更加高级,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因此,完全可以说,信息化是更高层次的自动化。

(五)自动化也是信息化深入发展的内涵之一

同时,也要看到,自动化也是信息化深入发展的内涵之一,这是因为它包括将“自动化”的许多理论与方法应用于信息系统的集成与优化,信息的管理与优化,信息的控制、处理、传输的优化、安全防护的优化等等。

因此,自动化不仅扩展了信息化的应用范围,如从工业现代化到各个领域的自动化与智能化,例如军事、金融、家居、社会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而且,信息化本身也需要自动化学科的介入,如网络的集成、建模与调控;网络服务的质量控制QoS;网络与信息的安全等等,无不与自动控制有关。

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与自动化技术是息息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自动化系统底层通讯争论多年的现场总线技术将会有所改观,使CIMS、CIPS系统扁平化成为现实;使人机界面更加友好,真正做到低成本自动化的时候将会提前来到。光学技术(光通信和激光)的发展已为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带来巨大的变化,在新的世纪里还会有更大的发展。由此可见,两者的融合一体将会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结束语:

十六大明确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

路子。换句话说,在工业自动化的领域来说,如果从上述五个方面的关系来看,也可以说:以数字化为基础,而以信息化带动自动化,以自动化促进信息化,并从智能化寻求提高。

把自动化、智能化同数字化、信息化对立起来,或者埋头自动化、智能化而置数字化、信息化于不顾,或者脱离自动化、智能化的现状盲目追求数字化、信息化;或者说在还没有实现数字化与自动化,就要求实现信息化与智能化,都是不可取的。世纪之交的自动化,如果没有信息化的配合,就不可能顺利推进。自动化、智能化和数字化、信息化应是互动关系。在强调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自动化、智能化也同时为信息化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应当说,关于“数字化、自动化、信息化与智能化”的问题,学术界还在不断地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作者也只是在许多学者研讨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类似问题进行探讨。肯定还会有方方面面的不足。

主要参考文献

1,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11月;

2,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系统工程与自动控制”卷、“电子学与计算机”I、Ⅱ卷,1986年9月;

3,Hitomi K.Automation—its concept and a short history. Technovation,

1994,

4,比尔.盖茨,“未来之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

5,香山科学会议,“创新在碰撞中闪光”,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年10月;6,钱学森,“创建系统学”,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11月;

7,项国波,“自动化时代”,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8,教育部“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自动化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的初步研究及其若干问题的思考”,2004年5月11日;

9,李衍达,“从信息的控制观点看自动化的机遇与挑战”,清华大学自动化系;10,柴天佑,“企业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工厂”,东北大学国家冶金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5年3月;

11,席裕庚,“自动化学科浅谈”,上海交通大学;

12,戴先中,“自动化学科、专业发展”,南京东南大学自动化系;

13,专家报告集,《2005年全国信息科学科研项目论坛》,2005年4月8日;14,涂序彦、王枞,《大系统控制论》,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15,孙柏林,“信息化条件下工业自动化的发展趋势”,《2006年MOXA 信息化和自动化主题峰会》,2006年5日16日;

16,吴麒、王诗宓,《自动化控制原理》(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

关于建设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请示

关于建设项目信息管理 系统的请示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x x x发展和改革局关于建设xxx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相关事宜的请示县政府: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两化’互动,项目投资,加速追赶”工作基调,推进我县项目库建设,实现项目管理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目标,提高项目相关信息传递速度,达到项目信息资源在全县范围内共享目的。现将建设xxx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相关事宜请示如下: 一、关于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为进一步提高我县项目的包装、储备的水平和质量,形成策划、包装、储备项目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和发挥全县包装储备项目的人力资源、智力资源的优势,实现项目库软硬件同步化建设和公开化,共享项目信息资源,延伸项目库建设链条,我们认为建设xxx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是非常必要的。 二、关于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策划和设计机构的确定 根据我局的实地考察和学习,充分学习先进经验,拟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由我局提出初步建设方案、建设设想、预期效果,最终实现将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延伸至部门、乡镇及企业,通过询价方式确定我县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策划和设计的中介机构。

三、关于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行和使用 待项目信息管理系统(演示版)建成后,通过广泛征求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以最大程度满足项目建设、包装、储备、建设进度等相关信息的功能,经过试运行(试运行时间待定)后,再通过广泛业务操作培训,达到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充分发挥其功效。 四、关于建设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经费预算 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分为系统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软件建设主要是申请分配网络IP地址、网络信息平台、平台设计等内容,硬件主要包括服务器、计算机、硬盘等相关硬件设施,经过实地考察和询价,预计建成项目信息管理系统需资金万元。

基本通信技术

20世纪无疑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蓬勃发展的一百年,从19世纪的模拟电话、电报通信到20世纪的Internet,人类的通信手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计算机已经由过去的单机应用模式越来越多的依赖于计算机之间的互联和网络互联,通过将分布在不同位置的计算机连接在一起,实现了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和数据交换。 通信技术是计算机互连的基础,虽然这不是一本专门讲解通信技术的书籍,但是掌握一些通信知识对于理解计算机网络和Internet应用是非常有益的。因为通信技术的许多概念、工作原理、拓扑结构和我们将要讨论的主题有关。 1.1 通信系统简介 通信就是信息通过传输媒介进行传递的过程。人类通信的历史非常久远,远古时代人类通过语言、符号或烽火传递信息,听觉和视觉是信息传递的基本方式。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特别是文字和印刷术的发明,邮政系统成为信息传递的手段。而电的发明和应用使人类进入了电子通信时代,电报、电话和广播电视已成为最主要的信息传递手段。20世纪末,随着计算机网络和Internet的迅猛发展,Internet作为一种新的通信媒体,向传统的通信手段发出了新的挑战。 1.1.1 通信技术发展简史 自从19世纪初,人类开始电子通信以来,通信技术的发展很快,新的传输媒体不断出现,下面简要回顾一下通信技术的发展历史。 1837年,美国人摩尔斯(Samuel Morse)发明了有线电报,使得通过一条铜线上的电脉冲来传递信息成为可能。对报文的每一个字符进行编码,这些编码对应着一串长短不一的电脉冲,通过铜导线传导出去,接收者通过一个电子感应器来识别编码信息。 1844年,摩尔斯建立了以他的姓氏命名的电报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第一讲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一、信息二、系统三、信息系统四、管理信息系统 一、信息(Information) 1.数据是用人们可以识别的符号记录下来的客观实体属性的值。 数据记录需要载体。载体不同,记录数据的形式也可能不同。 2. 信息:信息是经过加工对某个目的有用的数据。 3.信息的性质: 1)事实性(真伪性):符合事实的信息为“真信息”,不符合事实的信息为“伪信息”。 2)实效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的效用逐渐减小,直至全部消失。 3)不完全性:由于人的能力所限,人们不可能得到关于客观事实的全部信息。再说,人们也不必要去了解关于客观事实的全部信息。 4)等级性:对应不同的管理层次,管理信息分为:作业级、战术级和战略级三个等级。 5)变换性:根据不同的载体可以将信息变换成不同的形式。 6)价值性:信息是经过加工得到的,是劳动创造的,是一种资源,因而是有价值的。 7)共享性:信息可被多人共同拥有和使用。 8)异步性:①滞后性:加工信息需要一定的时间; ②超前性:可根据历史数据预测未来。 9)再加工性:经过加工得到的信息可以被再次加工产生满足更高层次需要的新信息。4.信息的度量:信息量——消除人们对某事物认识的不确定性的多少。 1)一个事件发生一次所产生的信息量 注:若以e为底,单位为nat ;若以10为底,单位为hart 。 2)某一时期,多个事件发生多次所产生的平均信息量(信息熵) 二、系统 1.系统的定义:系统是由若干个(至少2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组成部分(元素)为完成某个(些)共同的目的而结合在一起的有机的整体。 2.系统的特征 1)整体性2)相关性3)目的性4)环境适应性 3.系统的生命期 三、信息系统 1.为什么要建立信息系统 企业的“四流” 2.什么是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的,以及时、正确地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和提供信息,实现组织中各项活动的管理、调节和控制为目的的人造系统。 3.信息系统的发展 1)电子数据处理(Electronic Data Processing,EDP)阶段 ①单项数据处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中期) 特征:用计算机简单代替手工劳动。 ②综合数据处理阶段 (20世纪60年代中期——70年代初期)

安全科学原理研究综述

安全科学原理研究综述 1安全科学原理研究的意义 每门学科都有其特定的基础科学原理。对于成熟的学科,其科学原理通常都基本形成了。但对于安全学科却很有必要和非常迫切开展基础性和系统性的安全科学原理研究,因为安全学科是以一门新兴综合交叉学科,安全科学原理形成是关系到安全学科能否被承认为独立的学科和拥有自己基础理论的学科的重大问题。因为目前安全科学原理还没有完全建立,国际上对安全学科是否为一门科学仍然存在着争议。 安全科学原理是安全活动或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和原则,是基于经验或理论归纳得出的安全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安全科学原理是为安全实践和事实所证明,反映安全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的论断,是人类安全活动的基本法则或方法论。安全科学原理是普适性的安全科学理论。 安全科学原理为安全科学发展和安全活动提供理论支持和方向引导,对安全科技工作实践具有指导性,是一切安全活动必须遵循的规律及基本原则。安全科学原理一般具有多个层次的功能和作用,可用于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事故致因、概括事故灾难规律、用于指导预防事故灾难、确保人安全健康等。安全科学原理是安全学科的理论支柱、是安全科学理论的核心、是安全科学创新的基因、是安全科学发展的灵魂、是事故预防与控制的钥匙、是构筑安全系统的指南。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在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一级学科,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中安全学科被列为与理、工、文、管、法、医、人文等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但作为安全学科的理论基础——安全科学原理,目前却远不能满足作为该学科发展的需要,国际上也如此,例如,由国际劳工局主编的《职业健康与安全百科全书》(第四版)[1]共四卷105章,其中仅有第56章“事故预防”中的几个小节提及事故致因模型和事故预防原理,而事故预防原理仅仅是安全科学原理的一部分内容。 通过对安全科学原理本身及其发展开展基础、系统、深入的研究,可为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安全科学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并使安全学科能够持续发展下去。 2安全科学原理研究的三条途径 从安全科学学的高度,通过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并经过系统梳理和归

项目申报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文档编号: PRMS-2 版本号: V1.0 文档名称:需求分析设计说明书 项目名称:项目申报管理系统 项目负责人:董艳,苏丽,李瑞卿 编写:董艳2009年11月10日 校对:董艳,苏丽,李瑞卿2009年11月10日 审核:董艳,苏丽,李瑞卿2009年11月10日 批准:董艳,苏丽,李瑞卿2009年11月10日 开发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信管062班

需求规格说明书 1.引言 (3) 1.1编写目的 (3) 1.2项目背景 (3) 1.3定义 (3) 1.4参考资料 (3) 2.任务概述 (4) 2.1目标 (4) 2.2运行环境 (4) 2.3条件与限制 (4) 3.数据描述 (4) 3.1静态数据 (4) 3.2动态数据 (6) 3.3数据库介绍 (6) 3.4数据词典 (6) 3.5数据采集 (9) 4.功能需求 (9) 4.1功能划分 (9) 4.2功能描述 (9) 5.性能需求 (10) 5.1数据精确度 (10) 5.2时间特性 (10) 5.3适应性 (10) 6.运行需求 (10) 6.1用户界面 (10) 6.2硬件接口 (10) 6.3软件接口 (10) 6.4故障处理 (10)

1.引言 1.1编写目的 编写本文档的目的是根据系统分析工程师和客户沟通的结果,对用户需求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深入描述《项目申报系统》软件的功能和性能与界面,确定该软件设计的限制和定义软件的其他有效性需求。 该需求规格说明书的读者对象是信息工程学院订餐管理系统软件小组的研发工程师、测试工程师、销售工程师,版权归信息工程学院信管062班所有。 1.2项目背景 在计算机日益普及的今天,科技高速发展,国家对科技项目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每年都有很多项目要上报国家或政府,纸制的项目申报报告的审批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 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使市级重点建设项目月报信息统计工作更加科学、规范、高效、简便,我们小组打算开发“项目申报管理系统”。本系统是为方便重点建设项目业主单位报送项目月报,增强申报部门与项目单位间的信息沟通与反馈,了解项目的建设进度及存在问题,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前期工作、资金筹措、征地拆迁、建设施工等问题而开发的应用软件管理系统。 项目申报系统PRMS 2.0将会成为一套功能完善的数据管理系统,可以再Windows、linux 系统上顺利运行。根据2009年重点项目申报工作的需要,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信管提出开发一套为重点项目申报工作服务的应用系统,于完成之日交付。 1.3定义 项目申报管理系统是指应用电子计算机和相关网络支持,为申报项目的相关人愿提供数据信息管理系统,从而优化项目申报,减少项目申报周期,提高工作质量。 文档中采用的专门术语的定义及缩略词简要如下: PRMS:Project Report Management System,项目申报管理系统。 1.4参考资料 [1]教学提供需求分析设计模板 [2]杨选辉《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王珊,萨师宣。《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耿祥义张跃平。《JSP实用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通信基本概念名词解释

常用参数缩写解释 参数缩写含义解释参数缩写含义解释 小区名称小区号 基站地址时间 基站名称广播控制信道 基站编号基站色码 载频号经度 位置区号码纬度 帧丢失率小区地识别码 话音质量评估时间提前 路径损耗原则参数帧号码 小区重选信道质量标准参数不连续传输 计录测试标志(切换,掉话等)跳频状态消息内容微小区 当前地基站色码邻小区地广播控制信道 当前地广播控制信道邻小区广播控制信道当前地国家移动码邻小区平均地接收电平当前地移动网号邻小区基站色码 当前地位置区号码邻小区路径损耗原则参数当前服务小区号邻小区小区重选标准参数当前地小区识别码平均地接收电平 业务信道移动配置指数偏移信道接收质量业务信道地跳频序列码平均地接收电平 业务信道号信道接收质量 业务信道时隙天线型号 业务信道类型天线覆盖角 业务信道模型天线下倾角 独立专用控制信道天线水平极化角 无线接续超时计数最大值天线照片文件名无线接续超时计数当前值发信功率电平 同频平均地接收电平基站地最大时隙 同频基站色码手机地最大时隙 邻频平均地接收电平十六制字符 发信功率电平邻小区编号 邻频基站色码十六制字符 邻小区编号 基本概念名词解释 基站识别码()

使移动台能区分相邻地各个基站. 国家色码,识别 注:它不唯一地识别运营者,主要是用来区分国界各侧地运营者. 基站色码,识别基站 在定义地时候,我们需要特别注意,以确保相邻不使用相同地.因此,为了防止可能出现地僵局,建议中给出了所有成员国地定义. 小区全球识别码() 是用来识别一个位置区内地小区.它是在位置区识别码()后加上一个小区识别码(). 小区识别码,识别一个位置区内地小区,最多为. :不连续传输 在系统中,传输方式有普通和不连续传输()两种摸式.所谓不连续传输就是在通话期间:进行地话音编码;在通话间隙:传输低速编码.目地是降低空中地总地干扰电平,节省无线发射机电源地耗电量. 当在上使用时,并非所有均可传输,但以下帧总被传输,因此可用来评价期间地质量和信号电平. (平均接收电平): 描述收到信号强度(电平)地统计参数,作为功率控制和切换过程地依据. 参数范围:() 收信信号电平将被映射到之间地某个值. < … … > 注:定义每个载波地需. (信号接收质量): 描述收信无线链路信号质量地统计参数,该参数作为功率控制和切换过程依据. 参数定义(表:) < 假定值 假定值 假定值 假定值 假定值 假定值 假定值 > 假定值

安全科学的发展简史

1203059 蒲晋超 安全科学的发展简史 安全生产、安全劳动是人类生存永恒的命题,已伴随着创世纪以来人类文明社会的生存与生产走过了数千年。在进入21世纪,面对社会、经济、文化高速发展和变革的年代,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我们需要思考中国安全生产,人类公共安全的发展战略,而这种战略首先是建立在历史的基石之上的。为此,我们需要对安全科学技术的起源与发展作一回顾。 20世纪,是人类安全科学技术发展和进步最为快速的百年。从安全立法到安全管理,从安全技术到安全工程,从安全科学到安全文化,针对生产事故、人为事故、技术灾害等工业社会日益严重的问题,百年中,劳动安全与劳动保护活动为人类的安全生产、安全生存,以及人类文明创造了闪光的、不可磨灭的一页。 在20世纪,我们看到了人类冲破“亡羊补牢”的陈旧观念和改变了仅凭经验应付的低效手段,给予世界全新的劳动安全理念、思想、观点、方法,给予人类安全生产与安全生活的知识、策略、行为准则与规范,以及生产与生活事故的防范技术与手段,通过把人类“事故忧患”的颓废情绪变为安全科学的缜密;把社会的“生存危机”的自扰认知变为实现平安康乐的动力,最终创造人类安全生产和安全生存的安康世界。这一切,靠的是科学的安全理论与策略、高超的安全工程和技术、有效的安全立法及管理。 1安全认识观的发展和进步 1.从“宿命论”到“本质论”我国很长时期普遍存在着“安全相对、事故绝对”、“安全事故不可防范,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认识,即存在有生产安全事故的“宿命论”观念。随着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事故规律的认识,人们已逐步建立了“事故可预防、人祸本可防”的观念。实践证明,如果做到“消除事故隐患,实现本质安全化,科学管理,依法监管,提高全民安全素质”,安全事故是可预防的。这种观念和认识上的进步,表明在认识观上我们从“宿命论”逐步地转变到了“本质论”。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具备了认识观的基础。 2.从“就事论事”到“系统防范”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发达国家引入了“安全系统工程”的理论,通过近20年的实践,在安全生产界“系统防范”的概念已深入人心。这在安全生产的方法论层面表明,我国安全生产界已从“无能为力,听天由命”、“就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管理信息系统使用说明[]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管理信息系统》使用说明 本系统适用于计算机操作系统Windows XP或Windows 2000版本的用户(不支持Windows Vista、Windows7版本),使用对象为基层单位科研管理部门、省(区市)社科规划办及在京委托管理机构,主要功能是录入、汇总和向上级报送申报数据,打印申报数据清单。个人申请者只需填写纸质的《申请书》,不必使用本系统。 一、系统下载、安装及运行 1、将下载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报系统》解压到本机的任意目录。 2、运行setup.exe文件,按系统提示步骤安装。 3、回答本地邮政编码、任一邮件地址。 4、将申报系统安装在系统默认文件目录c:\sbxt 或自定义文件目录中。 5、运行:“开始”→“所有程序”→“申报系统” 二、系统主要功能及操作方法 (一)、录入、修改、删除、查询功能及操作 1、录入 录入分为管理系统录入、磁盘文件录入和接受申报数据邮件三种录入方式。 为减少录入工作量,今年只需录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数据表”中的主要数据,不再录入“参加者”、“推荐人”和“课题设计论证”等。 ①用管理系统录入 在主选单“录入”下拉选单中,选择“用管理系统录入”,弹出“项目申报数据录入”对话框,点击“新申报表”按钮,输入项目申请书中“数据表”页的相关项后,点击“确定”按钮。 ②用磁盘文件录入(磁盘文件须为本管理系统录入后导出的文件) 在主选单“录入”下拉选单中,选择“磁盘文件录入”,弹出“项目申报数据文件录入”对话框,点击“浏览”按钮,选择用本管理系统录入后导出的文件,点击“开始录入”按钮。 ③接受申报数据邮件(需要Outlook Express支持) 在主选单“邮件”下拉选单中,选择“接收申报数据邮件”,系统从邮箱中将申报数据文件内容自动导入。 2、修改 先按照“项目负责人姓名”或“课题名称”选择待修改的数据,然后再选择“其它修改”或“学科分类修改”修改方式。 ①其它修改:即显示全部输入项内容,并对相应项修改。 在主选单“修改”下拉选单中,选择“负责人姓名”或“课题名称”,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输入待修改数据中项目负责人姓名或课题名称内容,点击“其它修改”按钮。 ②学科分类修改:只可对课题名称、项目类别、学科分类、负责人、计划完成时间、第一预期成果、第二预期成果和申请经费项进行修改。 在主选单“修改”下拉选单中,选择“负责人姓名”或“课题名称”,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输入待修改数据中项目负责人姓名或课题名称内容,点击“学科分类修改”按钮。 3、删除 删除有按“负责人姓名”、“课题名称”和“删除所有输入数据”三种方式。可根据选择的数据项,删除一条和全部数据;全部删除功能要审慎使用。 4、查询 查询有按“负责人姓名”和“课题名称”两种方式。浏览时缺省为“典型字段显示”,即显示部分内容。

管理信息系统

第一章:信息的概念、特征、度量、和数据的联系及区别。 系统的概念、特征 1.信息的概念:信息是反映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特征和变化,可以通信的知 识 2.信息的特征: 事实性:事实是信息的中心价值,不符合事实的信息不仅没有价值,而且可能价值为负。这是信息的最基本属性。 时效性,信息的时效性是指从信息产生到利用的时间间隔。 不完全性,客观事实的信息很难全部得到 等级性,管理是分等级的。不同等级的管理者职责不同、决策不同、使用的信息也不同。 变换性,信息的变换性表现为同一信息可以按照使用者的要求用不同的载体来载荷、表达、相互转换。 价值性,管理信息是经过加工并对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影响的数据,是一种资源,因而是有价值的。 3.信息的度量:信息内容消除人们的不确定程度。信息量的大小取决于信息内 容消除人们认识的不确定程度,消除的不确定程度大,则发出的信息量就大; 消除的不确定程度小,则发出的信息量就小;如果事先就确切地知道消息的呢,那么消息中所包含的信息量就等于零。 4.和数据的区别及联系:信息是对数据的解释,数据经过处理和解释后才能成 为信息,信息是经过加工后对客观世界产生影响的数据。信息是经过加工后的数据,它对接收者的行为能产生影响,它对接收者的决策具有价值。 数据是信息的具体表现形式,信息是数据的含义,信息与载体选择性质无关,而数据的具体形式却取决于载体。数据:是记录下来的可以鉴别的符号和数字,是指客观实体属性的值。 数据转化为信息的两个条件:一是要经过加工处理;二是对某种活动产生影响

5.系统的概念及特征:系统(system)指由处于一定环境中相互联系和相互作 用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并为达到整体目的而存在的集合。 (1)系统的整体性 从系统的含义中可以看出,系统内部的各个部分是为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 联系在一起的。因此,组成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简单地集合在一起,而是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每个部分都要服从整体,追求整体最优,而不 是局部最优。这就是所谓全局的观点。 (2)系统的目的性 任何一个子系统都是为了完成一特定目标而构造的。系统最重要的特性是它的目的性。不能实现系统既定目标的系统没有存在的必要。 (3)系统的相关性 由于系统是由内部各个互相依存的组成部分按照某种规则组合在一起的,各个组成部分尽管功能上相对独立,但彼此之间是有联系的,即具有相关性。 这种相关性往往表现为系统与环境、子系统与子系统、模块与模块之间的接口。了解构成系统的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从整体上和宏观上予以把握。 (4)系统的环境适应性(开放性) 任何一个系统都不是孤立存在于社会环境之中的,它与社会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求系统具有开放性,既能做到系统自身不断地升级和优化,也能为其他系统提供接口,从而与更多的系统互连。 (5)系统的层次性 一个系统可以分解成若干个组成部分,如果将这些组成部分看成是一个个的子系统的话,还可以进一步将这些子系统划分成一些子模块,可以将一个系统逐层分解。 (6)稳定性:系统的稳定性是指在外界作用下的开放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稳定能力,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自我调节,从而使系统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和抗冲击能力 (7)相似性:系统的相似性是指系统具有同构和同态的性质,体现在系统结构、存在方式和演化过程具有共同性

安全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第一节安全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一、安全的基本概念 1、安全的定义 通常中文中,“安”指不受威胁,没有危险,太平、安适、稳定等,即“无危则安”。《辞海》对“安”字的第一个释义就是“安全”; “全”指完满,完整,无残缺,没有伤害,谓之“无缺则全”。这里,全是因,安是果,由全而安。 多数专家认为,安全通常指各种事物对人或对人的身心不产生危害、不导致危险、不造成损失、不发生事故、正常、顺利的状态。即安全与否是从人的身心需求的角度或着眼点提出来的,是针对人和人的身体而言的,当然健康也就属于安全范畴。对于与人的身心存在状态无关的事物来说,根本不存在安全与否的问题。所以,安全首先是指外界不利因素(或称环境因素)作用下,使人的身体免受伤害或威胁,使人的心理不感到恐慌、害怕,使人能够健康、舒适、高效的进行各种活动的存在状态。另外,还包括人能够健康、舒适、高效的进行各种活动的客观保障条件。因此书中对安全的科学概念概括为: 安全是人的身心免受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存在状态(包括健康 狭义的安全是指某一领域或系统中的安全,具有技术安全的含义。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某一领域或系统中的技术安全。如生产安全、机械安全、矿业安全、交通安全等等。状况)及其保障条件。换言之,人的身心存在的安全状态及其事物保障的安全条件构成安全整体。--这是把人的存在状况和事物的保障条件有机结合的科学概念。 2、狭义安全和广义安全。 广义安全。即大安全。是以某一系统或领域为主的技术安全扩展到生活安全与生存安全领域,形成了生产、生活、生存领域的大安全,是全民、全社会的安全。 3、现实中安全问题的划分 从专业和行业领域角度划分可分为:生产安全、国家安全、环境安全、食品安全、医药医疗安全、职业劳动保护安全、网络安全、经济安全、人口安全、社会(公共)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主要是外来文化侵略)、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社会保障等。 从对象来划分有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环境安全、(产品)质量安全、技术安全、文物安全等。 4、安全度(安全量) “安全度”是一个表示安全程度的概念,人的身心安全程度及其事物保障的可靠程度用各自标准来衡量,就构成安全度的概念。表达的是主体免于危险的程度。虽然目前我们还无法制定一个统一的量化标准从数量上来刻划安全度,但我们却可以在不太严格的意义上对安全度作一定的质的描述。例如主体是完全免于威胁,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免于威胁,还是处于危险之中,甚至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或者是已经受到具体的内外侵害,这其实就表现了安全的不同程度,即不同的安全度。 二、人类对安全的认识 安全是人类生存、生产、生活和发展过程中永恒的主题,也是人类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人类在发展中不断地探索,有探索就有盲区、就有无知,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安全的含义不是固有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而且人类对安全的认识长期落后于对生产的认识。

联想集团的ERP之路

联想集团的ERP之路 1998年11月24日,联想集团与德国SAP公司、德勤企业咨询公司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联想与SAP及其咨询合作伙伴德勤管理咨询公司签订联想集团ERP项目实施协议。会上,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说:“此次ERP项目建设能否实施成功,将直接关系到公司的生死存亡。”在国内ERP实施效果不理想的大环境下,联想集团实施ERP为什么要如此广泛而公开地宣传?ERP对于联想来说真的那么重要吗?联想又是如何实施ERP的呢?本案例记叙了自1998年11月联想集团启动ERP项目至2000年末联想神州数码有限公司宣布ERP二期工程完成的过程。 联想集团 联想集团成立于1984年,是一家以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自有品牌的计算机系统及其相关产品为主,在信息产业领域内多元化发展的大型企业。联想集团于1994年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2000年公司市值达到900亿港币左右,位居香港股市十大上市公司之列。 联想集团从在一间小平房里起家,仅有11个人、20万元资本金的小公司,发展到2000年末拥有员工10000余人的巨型集团企业。联想集团在北京、上海、成都、西安、沈阳、深圳等地设有地区总部,在全国各地建有数千家代理分销网点,在欧洲、美洲、亚太设有海外平台,1999年实现销售收入203亿元人民币,连续二年位居全国电子百强第一名。联想电脑当年销售量达到125.8万台,连续4年位居中国市场第一,在亚太地区的市场占有率上升到第一。联想集团是国家120家试点大型企业集团之一,国家技术创新试点企业集团之一,是国内极具影响力的高科技公司之一。 自成立以来,联想集团始终致力于为中国用户提供基于计算机的信息产品。联想集团的业务涉及到个人电脑、服务器、主板、外设、信息家电等Internet接入端产品、信息服务、软件、系统集成以及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网络产品等多方面,各类产品和技术已成为金融、交通、邮电、商品流通等许多行业中必不可少的企业信息技术手段。 2000年4月,联想集团主动应变进行大规模业务重组。从原来的以事业部为核心的体制向以子公司为核心的体制转变,形成了两大子公司:“联想电脑公司”和“联想神州数码有限公司”。联想电脑公司以向客户提供全面的Internet接入端产品、信息服务为主,联想神州数码有限公司则致力于为客户提供电子商务为核心的局端产品及全面的系统集成方案。 联想的信息化之路 虽然联想集团是一个以提供计算机及其设备为主要业务的企业,但联想集团同样面临着如何信息化的问题。联想集团的业务分为三大类:一是从研发、制造到生产、销售联想电脑;二是代理国外品牌产品的分销;三是以服务为主,包括硬件配置的系统集成业务。这些业务当然都与信息化紧密相关。从1992年开始,联想就开发了自己的MIS系统,当时的MIS主要是以财务为核心、根据企业的运营需求而定制的一个管理系统。

企业信息化项目立项申请报告材料

目录 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章、公司基础描述. (2) 第二章、总体建设目标 (5) 第三章、基础规划 (5) 第四章、指导原则 (10) 第五章、系统结构和功能 (12) 第六章、关键技术 (16) 第七章、投资预算 (18) 第八章:人员培训和技术援助 (19) 第九章、工程实施与进度计划 (21) 第十章、项目风险分析与控制 (27) 第十一章、效益分析 (33) 编制方案的依据 (38)

第一章、公司基础描述 (公司基本情况介绍,公司发展、业绩、行业地位等等) ***公司在成立初期,公司领导就已经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公司领导认为,身为制造业企业实现信息化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基本前提;只有实现制造业企业的整体信息化,才能构造整个企业供应链的信息化平台,实现电子商务;并且多次提出制造业企业信息化不是效益工程,而是生存工程。在此指导思想下,公司对信息系统的引入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这包括规范化、标准化工作,专业的信息化应用人才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普及,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优化调整,架构相应的企业文化。计算机信息中心作为信息化建设实施部门,现人员编制为5人。为保证信息系统的有效实施,制定了信息化建设化五年规划信息化建设项目招投标管理办法、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并于公司签订了信息化建设目标责任书。公司到目前为止已成功实施了:工业园网络系统、企业技术中心CAD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OA)、财务电算化(用友ERP-U850)、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用友NC-HRM)、内外部网站系统等、公司级邮件系统。为后期的信息系统实施奠定了基础。 1、公司工业园区网络系统整体千兆光纤主干、百兆到桌面,信

第一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第一章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1、何为数据?何为信息?信息和数据有何区别? 所谓数据是由原始事实组成的。要表示数据通常有三个方面事情要做:数据名称、数据类型、数据长度。 当原始事实按照具有一定意义的方式组织和安排在一起时,它就成了信息。 信息是按一定的规则组织在一起的数据集合,是对数据进行处理而产生的。这种组织规则和方式具有超出数据本身以外的额外价值。 2、什么叫系统?五个基本要素?特性?有哪几类系统?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多个元素(部件)有机集合而成的,能够执行特定功能的综合体。 五个基本要素:输入,处理,输出,反馈,控制。 特性:目的性,整体性,层次性,相关性,开放性,稳定性,相似性。 按抽象程度分类:概念系统,逻辑系统,实在系统 按系统功能分类:社会,经济,军事,企业管理 按与外界关系分类:封闭式与开放式 按系统内部结构分类:开环系统和闭环系统。 3、什么是系统方法?什么是系统观点?说出系统方法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 系统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是一种立足整体、统筹兼顾、使整体与部分辩证地统一起来的科学方法。 所谓系统观点,就是不着眼于个别要素的优良与否,而是把一个系统内部的各个环节、各个部分,把一个系统的内部和外部环境都看成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着的综合体,从整体上追求系统的功能最优。 系统方法解决问题的主演步骤: ①定义问题:列出一个或一组希望达到的目标 ②列出资源和约束:供选择的技术或手段以及每个系统所需的“成本”或资源 ③给出方案:一个或一组数学模型 ④评估被选方案 ⑤选择最佳方案并实施 ⑥总结解决方案的有效性 4、什么是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可以输入、处理、输出数据和信息,并提供反馈、控制机制以实现某个目标的元素或组成部分的集合。 5、什么叫管理?如何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管理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是管理者在一定的条件下,为了实现预定目标,对各种资源和实践环节进行规划安排、优化控制的总称。 管理信息系统是运用系统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以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为工具和手段,具有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存储和传递等功能,同时具有预测、控制、组织和决策等功能的人——机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的特征: ①它是一个人——机系统,在管理信息系统中,需要充分发挥人和计算机系统的长处,一些工作由计算机系统处理,一些工作要由人进行处理,使人和计算机系统和谐工作。

第一章 安全科学基础

第一章安全科学基础 第一讲安全问题与安全科学发展历程 [教学目的] 通过本讲的学习,使同学们了解安全问题、国内外安全科学的发展历程,掌握安全科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安全科学的哲学基础。 [教学重点] 1.安全科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2.安全科学的哲学基础 [教学难点] 1.安全科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安全问题与安全科学发展历程 一、安全问题 在远古的石器时代,人类的安全问题主要来自自然灾害,人们一切活动受周围环境控制,处于被动适应地位。 跨入农业社会后,人类的安全问题来自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 在工业时代,人类的安全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气污染问题 大气污染主要包括有毒气体污染和粉尘污染。 (二)核灾害 此类灾害主要是由于核反应堆失控而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动植物灭绝,还有核能所带来的环境灾害不能低估。 (三)化学污染问题 它污染了空气和水源、侵蚀了土壤、扰乱了大气循环、化学循环和生物循环,使地球患上了“综合不适症”。 (四)航天航空工业灾害 随着通讯和交通工具的现代化,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人们可以在24小时内环球旅行一次,但空难、海难和车祸也使人们心有余悸。 (五)交通运输事故 目前,8名分别来自澳大利亚、美国和英国的科学家就一项《2000年公路安全蓝图》的计划进行研究,估计在未来15年中,全世界将有600万人死于公路交通事故,35000万人因车祸受伤。这远远超过有史以来任何一年战争伤亡人数,或瘟疫死亡人数。这就使安全问题随着人类科学技术和文明程度的提高由战争、传染病转到交通、污染方面了。

(六)工业、矿山灾害 现代工业是一把“双刃剑”,不仅创造了巨大的财富,而且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各种灾害。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灾害的原有属性,使许多自然灾害成为人为灾害,使许多危害程度轻的灾害上升为人类无法控制、造成巨大损失的灾难。 煤矿开采不但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灾害,也给采矿工作者造成了沉重伤害。 技术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越来越变的普及化、复杂化和大规模化,使得技术带来的益处与恶果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和尖锐,迫切需要发展一门新的交叉科学——安全科学。 二、安全科学的发展历程 (一)我国安全科学的发展历程。 我国安全科学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建国初期到70年代末。 劳动保护的行政管理和业务监督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设立了专门机构并配备了相当数量的专职人员。 第二阶段从70年代末到现在。 劳动保护的行政管理和宣传教育工作得到加强。 30余所设置安全工程本科专业的学校和20余所设置安全工程专科教育的学校。已形成包括学历教育、继续工程教育、职工安全教育和官员安全教育的完整教学体系。 (二)国外安全科学的发展历程。 起初,资本所有者把损害工人的生命和健康,压低工人的生存条件本身看作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后来不得不拿出一定资金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再来发展到系列的安全科学有关的组织和科研机构。到70年代末,安全教育已经在美国发展起来。 日本在研究安全方面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却较快。 综上所述,安全科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经验型阶段(事后反馈决策型):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安全仅仅以技术形式依附于生产,从属于生产,仅仅在事故发生后进行调查研究、统计分析和采取整改措施,以经验作为科学,安全处于被动局面,人们对安全的理解与追求是自发的模糊的。 事后预测型(预期控制型):人们对安全有了新的认识,运用事件链分析、系统过程化、动态分析与控制等方法,达到防治事故的目的。 总之传统的安全技术建立在事故统计基础上,这基本属于一种纯反应式的。安全科学缺乏理性,人们仅仅在各种产业的局部领域发展和应用不同的安全技术,以至对安全规律的认识停留在相互隔离、重复、分散和彼此缺乏内在联系的状态。 综合系统论(综合对策型):认为事故是人、技术与环境的综合功能残缺所致,安全问题的研究应放在开放系统中,安全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动态性的特点。从事故的本质中去

(完整版)管理信息系统

ERP系统如何帮助联想提升管理水平 案例思考题: 一、 ERP可以解决企业管理中的哪些问题? 答:ERP可以解决企业管理中的以下问题: 1、ERP的实施使得联想计算机业务进入飞速扩张期时,在财务系统方面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提升,起到了对 业务的支撑作用,而不再是财务数据模糊,得不到实时的数据支持。同时也改变了以前财务部门所扮演的 角色,提升了其在管理上的重要性,进行了从被动管理到主动管理的演变,加大了数据库的准确性和完善 性。ERP的财务系统能更好地实现整合性的功能化财务数据的搜集和整理,采用滚动成本核算法,实物账 和资金账同时产生,通过对物流、资金流进行无缝管理,极大地降低了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财 务数据处理的及时性、准确性,为实现财务管理的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分析提供了第一手材料,最 终还可以自动化地形成直观的财务分析报告,便于决策层可以随时了解真实准确的企业运营状况。 2、ERP在企业管理中,使得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销售、采购、库房、生产的全部过程都和财 务紧密挂钩,同时数据建设更为一致,所有作业都能够在系统中实时地反映出来,避免出现“跑冒滴漏” 的现象,整个集团实现了真正的一体化和透明化。 3、ERP解决销售的问题,ERP可以通过合理的调配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来帮助你的企业很好的处理这些问 题,实现对订单和计划执行的动态跟踪,全面准确地掌握销售情况,提高资金回笼的时效性。 4、ERP可以通过相应的管理模块实现高效的生产流水线模式,减少了生产中个别物料短缺造成的生产中断, 提高生产线劳动效率,同时又可减少办公文档及传递工作,提高办公效率,减少职工加班时间,即使在处 理紧急任务时也能预先设计出最合理的生产流程,降低无效劳动。 5、ERP的管理系统可以实现采购信息的发布和搜集,及时把握和分析供货商的相关信息(包括信誉、生产 能力),供货商的延续性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采购过程的公开公正化管理,最终通过准确的采购计划,保 证了物料供应,为采购人员节省了大量精力,降低采购管理成本。 6、ERP系统的合理规划能及时设定准确的需求计划,可以在恰当的时间得到恰当的物料,不必留有库存, 降低相应的成本和风险。如果是拥有多个生产基地的集团企业还可以实现多个生产厂的库存和在途物料地 信息共享,由系统自动生成准确的批次物料需求计划,减少库存资金占用,提高库存资金周转次数。 二、案例中ERP在制造和分销性企业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为什么能发挥这些作用? 答:ERP在制造和分销性企业的主要功能有: 1、分销管理 销售的管理是从产品的销售计划开始,对其销售产品、销售地区、销售客户各种信息的管理和统计, 并可对销售数量、金额、利润、绩效、客户服务做出全面的分析,这样在分销管理模块中大致有三方面的 功能。 (1)对于客户信息的管理和服务 它能建立一个客户信息档案,对其进行分类管理,进而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客户服务,以达到最高效率 的保留老客户、争取新客户。在这里,要特别提到的就是最近新出现的CRM软件,即客户关系管理,ERP 与它的结合必将大大增加企业的效益。 (2)对于销售订单的管理 销售订单是ERP的入口,所有的生产计划都是根据它下达并进行排产的。而销售订单的管理是贯穿了 产品生产的整个流程。它包括: a客户信用审核及查询(客户信用分级,来审核订单交易)。 b产品库存查询(决定是否要延期交货、分批发货或用代用品发货等)。 c产品报价(为客户作不同产品的报价)。 d订单输入、变更及跟踪(订单输入后,变更的修正,及订单的跟踪分析)。 e交货期的确认及交货处理(决定交货期和发货事物安排)。 (3)对于销售的统计与分析 这时系统根据销售订单的完成情况,依据各种指标做出统计,比如客户分类统计,销售代理分类统计 等等,再就这些统计结果来对企业实际销售效果进行评价: a销售统计(根据销售形式、产品、代理商、地区、销售人员、金额、数量来分别进行统计)。 b销售分析(包括对比目标、同期比较和订货发货分析,来从数量、金额、利润及绩效等方面作相应的 分析)。 c客户服务(客户投诉纪录,原因分析)。 2、库存控制 用来控制存储物料的数量,以保证稳定的物流支持正常的生产,但又最小限度的占用资本。它是一种 相关的、动态的、及真实的库存控制系统。它能够结合、满足相关部门的需求,随时间变化动态地调整库 存,精确的反映库存现状。这一系统的功能又涉及: a为所有的物料建立库存,决定何时定货采购,同时作为交与采购部门采购、生产部门作生产计划的依 据。 b收到订购物料,经过质量检验入库,生产的产品也同样要经过检验入库。 c收发料的日常业务处理工作。

(管理信息系统)基本概念篇

第一篇基本概念篇 1.管理信息系统:用于管理的处理信息的系统,或者说用系统的方式,通过信息媒介控制,达到管理的目 的。由管理、信息、系统组成。它是由管理出发或者说是伟管理的目的,通过信息手段来计划和控制的系 统。 2.管理就是收集信息、分析事物或者是“通过他人完成工作” 3.信息是进过加工后,能过对决策者的行为产生影响的数据(信息的特点:事实性、扩散性、共享性、时 效性) 4.系统是为了某种目的而相互联系的部件的总称。 5.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及其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1)对运营管理的影响p 9 管理信息系统对管理的影响是自下向上发展的。A.首先,是对生产管理或者运营管理产生的影响:主要目标是提高效率,而提高效率主要体现在减少人力或提高劳动生产率B.其次,MIS用于管理以提高效率。 做出不同的方案,从中选择最好的一个。 几个错误的论点P11:习惯论、失业论、风险论、 2)对管理行为的影响p 12 对管理行为影响的主要方向是管理科学化,另一方面表现为管理者的决策习惯的改变 3)对组织的影响:管理组织是保证管理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是管理的重要问题。以下为几种的组织 形式P13-P17 4)对企业战略的影响 管理信息系统可以说是企业的战略资源。当战略目标确定以后,资源就成了决定因素。当企业制定战略的时候就要考虑到信息系统战略 6.管理信息系统: 1)含义:它是一个利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手工作业,分析、计划、控制和决策模型,以及数据库的用 户----机器系统。他能提供信息,支持企业或者组织的运行、管理和决策功能 2)性质:P27 3)概念P29:由信息源、信息处理器、信息用户、信息管理者组成P29。信息源是信息产生地,信息处 器担任信息的传输、加工、保存等任务;信息用户是信息的使用者,它应用信息进行决策;信息管理者 责信息系统的设计实现,在以后实现,他负责信息系统的运行和协调。 根据各部件之间的联系可分为开环和闭环结构。计算机实时处理的系统均属于闭环系统,而批处系统均属于开环系统。但对于一些较长的决策过程来说,批处理系统也能构成闭环系统。 4)开发:成功的要素:确定系统目标、组织系统性队伍、遵循开发步骤、但必须在坚强的领导下才能 完成。 7.信息: 1)含义:信息是经过加工后的数据,它对接受者的行为能产生影响,它对接受者的决策具有价值。 2)信息价值的衡量方法:一是按所花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来计算,另一种是按使用效果来衡量。 3)性质P55:事实性(是信息的中心价值、信息处理的第一要务);等级性;可压缩性(只有正确地舍弃信息,才能正确的实用信息);扩散性;传输性;分享性;增值性;转换性 8.信息生命周期:要求、获得、服务、退出 P60 1)信息的收集 信息的识别:由决策者进行识别、系统分析员分析和亲自观察识别、两种方法结合 信息的采集:自下而上的广泛收集、有目的的专项收集、随机累积法(P62) 信息的表达:用文字表述、数字表达、图像表达 2)信息的传输(香农模型P65):传输——编码器——信道——译码器——接收器 原理和指标:信道(单工、双工、半双工)、编码和解码、变换 3)信息的加工 P6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