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科教学基本要求(高中物理)概要

学科教学基本要求(高中物理)概要

学科教学基本要求(高中物理)概要
学科教学基本要求(高中物理)概要

第一单元直线运动

学习要求

一、学习内容

1.质点物理模型

2.路程位移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

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4.自由落体运动竖直上抛运动

5.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6.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的研究

7.学生实验:

(1)用DIS测定位移和速度

(2)用DIS测定加速度

二、学习要求

1.理解质点,物理模型: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物理模型的作用和特点,知道建立物理模型的条件,能指出物理模型和实际物体的区别。

2.理解路程,位移,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记住它们的符号和单位还能指出它们的矢量还是标量。认识路程与位移、时间与时刻、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速度与加速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能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和图象求解未知物理量,解决简单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文通。

4.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知道重力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能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自由落体问题,理解竖直上抛运动:理解竖直上抛运动的性质,能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竖直上抛运动问题。

5.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能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处理初速不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文通。

6.知道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的研究:知道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的研究概括,感受伽利略研究落体运动的基本方法和主要贡献。

7.知道DIS的含义、特点及DIS实验的主要器件,学会用DIS测定位移、速度、加速度。

说明:

(1)关于“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学习,本单元仅限于讨论相对于同一参照系的直线运动。(2)不要求学习和讨论“打点计时器”。

(3)不要求学习和讨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

第二单元力和物体的平衡

学习要求

一、学习内容

1.形变弹力

2.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

3.互成角度两力的合成力的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

4.共点力的平衡

5.力矩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的平衡

6.学生实验:

(1)研究共点力的合成

(2)研究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的平衡条件

二、学习要求

1.知道变形,弹力:知道形变,知道弹性形变是产生弹力的原因,能根据弹性形变判断弹力的方向,知道在弹性限度内,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2.理解滑动摩擦力:知道产生滑动摩擦力的条件,能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理解动摩擦因数,会用滑动摩擦力公式进行计算。知道静摩擦力:知道静摩擦力和最大静摩擦力,能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能根据力的平衡条件求静摩擦力的大小。

3.理解互成角度两力的合成,理解力的分解: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领会等效替代的思想。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求解合力或分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进行计算。

4.理解共点力的平衡:理解物体的平衡,理解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能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求解有关未知量。

5.理解力矩,理解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的平衡:理解力矩的概念,知道转动平衡状态,能用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的平衡条件求解有关未知量。

6.(1)学会研究共点力的合成:知道实验目的和器材,学会用橡皮筋等简单器材研究两个分力与合力的关系,能通过实验测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2)学会研究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的平衡条件:知道实验目的和器材,学会用力矩盘通过实验探究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的平衡条件。

说明:

(1)不要求学习胡克定律及进行相关计算。

(2)关于静摩擦力不涉及静摩擦因数。

(3)在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时,限于用作图法或直角三角形知识求解,不要求运用一般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求解。

(4)不要求学习一般物体的平衡条件,不要求把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和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的平衡条件联立求解。讨论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的平衡必须“确有”一

个固定转动轴,不要求把任意点作为固定转动轴。

第三单元力和物体运动的变化

学习要求

一、学习内容

1.牛顿第一定律

2.牛顿第二定律

3.国际单位制

4.牛顿定律的应用

5.牛顿对科学的贡献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二、学习要求

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理解惯性,知道惯性是一切物体固有的属性,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能用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概念解释简单的实际问题。

2.掌握牛顿第二定律: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和步骤,熟练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相关的动力学问题。

3.知道国际单位制:能规范地表达物理量的单位,并能正确进行单位换算。

4.通过牛顿定律的应用,认识我国基础建设的巨大成就,激发爱国主义精神。

5.知道牛顿对科学的贡献,知道经典力学的局限性:知道牛顿的科学贡献,领略科学家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知道经典力学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说明:

(1)“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仅限于单个物体,且物体质量与合外力都不变的情况。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关联物体的动力学问题仅作选学内容。

(2)学生实验“用DIS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和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仅作选学内容。

第四单元相互作用

学习要求

一、学习内容

1.牛顿第三定律

2.动量

3.动量守恒定律

二、学习要求

1.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知道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有作用力必定有反作用力;在较简单的相互作用中能分析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并画出示意图,理解牛顿第三定律及其表达式,包括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线、作用点的关系等。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性质总是相同的。

2.理解动量:知道动量,包括知道它的大小与方向;知道什么是动量的变化量。

3.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知道动量守恒的条件,会用动量守恒定律计算两个相互作用物体作用前后的相关物理量。知道反冲运动遵循动量守恒定律,知道火箭发射是一种反冲运动;了解我国火箭事业的巨大成就。

说明:

(1)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仅限于一维情况,涉及计算仅要求对定律的直接作用,不要求与其他规律综合运用。

(2)学生实验“用DIS验证动量守恒定律”鉴于目前条件,仅作为选学要求。

第五单元曲线运动和万有引力

学习要求

一、学习内容

1.平抛运动

2.匀速圆周运动

3.万有引力定律

4.第一宇宙速度人造地球卫星

二、学习要求

1.掌握平抛运动:懂得运用分析、类比、综合等方法去研究平抛运动。理解平抛运动可以看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会求解平抛运动的下落高度、初速度、水平射程和运动时间等相关未知量。

2.理解匀速圆周运动:知道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条件。理解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及其相互关系,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理解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理解向心加速度是描述物体做圆周运动时速度方向变化快慢的物理量,会用公式计算向心加速度的大小;理解向心力在圆周运动中所起的作用,并能解决质点在竖直平面上做圆周运动经最高点和最低点时向心力的分析计算。

3.理解万有引力定理:知道卡文迪许扭秤实验,懂得百年艰苦探索的可贵,知道精确测量万有引力衡量的科学意义。知道万有引力,理解万有引力定律,并能进行相关分析和计算。4.理解第一宇宙速度,掌握人造地球卫星:知道第一宇宙速度,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了解人造地球卫星的原理及其应用。

说明:

(1)关于向心力的计算,仅限于由一个力直接提供向心力的情况。

(2)学生实验“描绘平抛运动的轨迹”,仅作演示实验要求。

第六章机械能

学习要求

一、学习内容

1.功功率

2.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3.功和能量变化的关系

4.机械能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5.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6.学生实验:机械能守恒定律

二、学习要求

1.理解功: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理解功的概念及数学表达式,能计算恒力做功。理

ρ=

解功率:理解功率的概念及数学表达式,知道瞬时功率,知道平均功率。理解公式F v 的物理意义,能用它解决功率恒定时,牵引力跟速度大小成反比的问题。

2.理解动能:理解动能的概念及数学表达式,能计算物体的动能。理解重力势能: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及数学表达式,能计算物体的重力势能。知道弹性势能:知道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

3.知道功和能量变化的关系:知道在能量相互转化过程中,转化了的能量的多少,可以由做功的多少来确定,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物体能量的转化过程,知道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4.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理解机械能,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领会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通过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况下物体的功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且机械能保持不变的简单问题。了解历史上关于“永动机”的争论,懂得在科技研究中尊重事实、遵循科学规律的重要性。

5.掌握动能定理:知道动能定理的使用条件,理解动能定理的推导,研究摆球振动时动能与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规律,即摆球几乎总是摆置同样的角度。

6.学会研究机械能守恒定律:知道实验目的和器材,会设计实验方案,研究摆球振动时动能与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规律,即摆球几乎只是摆至同样的高度。

说明:

(1)对变力做功不作要求:

(2)对弹性势能不要求进行计算。

第七单元振动与波动

学习要求

一、学习内容

1.振动简谐运动

2.振幅周期频率

3.单摆及其振动周期

4.机械波的形成横波横波的图像纵波

5.波速和波长、频率的关系

6.波的叠加波的干涉波的衍射

7.学生实验: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

二、学次要求

1.知道振动:知道机械振动的概念。知道机械振动是物体机械运动的一种形式,了解地震常识。理解简谐运动:知道简谐运动是一种理想化模型。通过弹簧振子模型,知道简谐运动的图象及其物理意义,理解物体做简谐运动的条件和特征,能定性地说明回复力的作用。2.理解振幅,周期,频率:理解简谐运动的振幅,理解振动的周期和频率及它们的关系。3.理解单摆及其振动周期。知道将单摆看做简谐振动的条件,理解单摆的周期公式。通过探索单摆的摆动规律,了解物理学家艰辛的探索过程,认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4.知道机械波的形式:知道波是振动的传播。知道机械波及其产生条件。知道波是传递能量的一种形式。理解横波,横波的图象,知道纵波:知道波的形成过程。理解横波的概念,理解横波的图形及其物理意义。知道纵波的概念知道波的图象跟振动图象的区别。

5.理解波速和波长、频率的关系:知道波长。理解波速、波长和频率的物理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6.知道波的叠加,波的干涉,波的衍射:知道波的叠加现象,知道波的干涉现象及其产生条件。知道波的干涉实质是波的一种特殊的叠加现象,知道干涉图样中加强点、减弱点的振动情况。知道波的衍射现象以及能够观察到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知道波的衍射是波的特有现象。

7.学会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知道实验目的和器材,学会对有关物理量测量精度的把握,初步知道有关误差的来源。在实验中养成耐心、细致的学习习惯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

(1)对竖直方向的弹簧振子的分析不作要求;

(2)不要求对横波图像做复杂的计算和讨论;

(3)对波的干涉、衍射,不要求进行定量的讨论。

第八单元 内能和气体的性质

一、学习内容

1.分子 阿伏伽德罗常数

2.分子的动能 分子的势能 物体的内能

3.能的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

4.气体的状态参量 热力学温标

5.气体实验定律

6.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7.学生实验:

(1)用DIS 研究温度不变时,一定质量气体的压强与体积的关系。

(2)用单分子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

二、学习要求

1.知道分子,阿伏伽德罗常数: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知道分子的大小和质量;知道分子动理论的主要论点。知道阿伏伽德罗数2316.0210A N mol -=?。

2.知道分子的动能,分子的势能,物体的内能:知道分子有不断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知道分子的动能跟温度有关,知道分子有势能。知道分子的势能跟物体体积有关,知道物体的内能是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知道物体的内能跟温度和体积有关。知道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在学习内能时,能联系热机、冰箱、空调等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认识物理学与技术、社会的关系。

3.理解能的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理解能的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及其重要意义,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能、内能、光能、核能、化学能、生物能等能量之间的转化。知道新能源(风能、水能、太阳能、潮汐能等)的开发和利用。知道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

4.知道气体的状态参量:知道气体的状态和状态参量:体积、温度、压强。会计算气体的压强。知道热力学温标:知道热力学温标,知道绝对零度的意义,知道热力学温标与摄氏温标间的关系。

5.理解气体实验定律:玻意耳定律、查理定律和盖·吕萨克定律。知道气体定律在技术和社会中的简单应用。知道p V -、p T -、V T -图象。

6.掌握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知道理想气体。掌握理解气体的状态方程,能运用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进行相关的计算。在学习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时,可从任意两个气体实验定律出发,通过理论推导得出,以学会运用推理的方法。

7.(1)学会用DIS 研究温度不变时,一定质量气体的压强与体积的关系:知道实验目的和器材,会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用归纳法与控制变量法得出玻意耳定律。

(2)学会用油膜法去估测分子的大小:知道实验目的和器材,通过实验探究,学会利用单层分子形成的油膜估测分子直径,并且认识建立物理模型在间接测量方法中的重要作用。 说明:

(1)关于能的转化和能力守恒定律,只要求定性讨论各种能力之间的转化和守恒,不要求应用能量守恒定律进行定量计算。

(2)气体实验定律的应用,只涉及质量不变的单一气体。

(3)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的应用,只限于每一容器内气体质量不变的情况,且计算不要过于复杂,不要求p V -、p T -、V T -图象的转换。

(4)学生实验“用DIS研究温度不变时,一定质量的气体的压强与体积的关系”按目前条件,仅作为演示要求。

(5)学生实验“研究压强不变时,一定质量气体体积与温度的关系”,仅作选学要求。

第九单元电场

学习要求

一、学习内容

1.电荷量基元电荷电荷守恒定律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真空中的库仑定律

3.电场

4.电场强度电场线匀强电场

5.电势能

6.电势电势差

7.电场力做功与电势差的关系

8.匀强电场中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9.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二、学习要求

1知道电荷量,基元电荷,电荷守恒定律:知道电荷量的概念。知道基元电荷。知道电荷总量是守恒的。

2理解电荷间相互作用:知道两种电荷,理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理解真空中的库仑定律:知道点电荷的概念,理解真空中库仑定律的含义以及其公式的表达,知道静电力常量。通过真空中库仑定律跟万有引力定律的比较,认识“类比”的科学方法。

3.知道电场: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发生的。知道电场是电荷周围空间存在的一种物质。知道电场可以叠加。

4.理解电场强度:理解电场强度的概念及其定义式。认识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知道电场强度是描述电场的力的性质的物理量。理解点电荷的电场强度计算式。理解电场线:知道电场线可以形象的表示电场的方向和强弱,从而感悟建立物理模型的研究方法,理解匀强电场:理解匀强电场的特点。

5.理解电势能:理解电势能的概念。

6.理解电势:理解电势的概念。知道沿电场线方向电势逐点降低。理解电势差:理解电势差的概念及其定义式,知道电势和电势差的关系,知道电势差的值与零电势的选择无关。

7.理解电场力做功和与电势差的关系:理解电场力对电荷做的功跟电荷量,电势差的关系。

8.理解匀强的电场中电场强度与电势差的关系:理解在匀强电场中两点间的电势差跟电场强度的关系。会推导得出其关系式。

9.掌握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掌握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规律:在电场中加速和在匀强电场中偏转的情况。学会运用猜想,类比,演绎等方法。

说明:

(1)应用真空中库仑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时,只限于两个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学习电场时,可以计算一个点电荷周围的场强,但不要求讨论不在一直线上的电场叠加问题。

(3)关于电势能和电势的学习,不要求讨论点电荷电场的电势公式,也不要求讨论点电荷电场中电势的正负问题。

(4)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仅限于带电粒子的初速度平行于或垂直于电场方向的情况。

(5)有关带电体在电场中运动的计算问题,限于仅受电场力作用的情况。

(6)学生实验“用DIS描绘电场的等势线”,因限于目前条件,仅作选学要求。

第十单元电路

学习要求

一、学习内容

1.简单的串联、并联组合电路及其应用

2.多用表的使用

3.简单的逻辑电路简单的模块式电路

4.电动势

5.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6.闭合电路中的能量转化

7.学生实验:

(1)用多用电表测电阻、电流和电压

(2)研究简单逻辑电路和组装模块式电路

二、学习要求

1.掌握简单的串联、并联组合电路及其应用:掌握简单的串联、并联组合电路的基本特点。了解电路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能解决简单的串联、并联组合电路的分析计算。2.理解多用表的使用:知道多用表的构造及各组件的作用,会用多用表测电阻、电流和电压。

3.知道简单的逻辑电路:知道简单的逻辑电路元件:“与”门、“或”门“非”门的基本功能。知道简单的模块式电路:知道简单的模块式电路是有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三部分组成的。

4.知道电动势:知道电源的电动势由电源本身性质决定。通过对化学电源的了解,懂得回收废干电池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5.掌握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掌握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及其公式。掌握端电压随外电阻变化的规律。能熟练地应用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电路的分析计算。

6.理解闭合电路中的能量转化:理解闭合电路中的能量转化关系。

7.(1)学会用多用表测电阻、电流和电压:知道实验目的和器材,会选择量程,会正确测量和读数。

(2)学会研究简单逻辑电路和组装模块式电路:知道实验目的和器材,初步学会设计研究简单逻辑电路的方案。知道组装用的模块功能。初步学会设计、组装调试模块式电路。

说明:

(1)串、并联电路性质的运用,只限于串、并联关系易于分析的电路。

(2)在解决电路的问题时,不涉及电表内阻对电路的影响(电流表的内阻视为零,电压表的内阻视为无穷大)。

(3)运用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解题时,只限于含一个电源的闭合电路。

(4)不要求计算闭合电路中的能量转换。

(5)学生实验“用DIS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仅作选学要求。

(6)学生实验“研究简单逻辑电路和组装模块式电路”,限于目前条件,仅作为演示实验。

第十一单元磁场

学习要求

一、学习内容

1.磁场磁场对流的作用

2.左手定则

3.磁感应强度磁通量

4.安培力

5.洛伦兹力

6.学生实验:测定直流电动机的效率

二、学习要求

1.知道磁场,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知道磁场,知道电流周围存在磁场。知道磁场对电流有力的作用。知道磁感线,知道几种典型的磁感线分布。知道磁感线与电场线的区别,会用安培定律。

2.理解左手定则:会用左手定则判断磁场对电流作用力的方向。

3.理解磁感线强度,磁通量:理解磁感应强度的概念及其定义式,记住磁感应强度的单位:特(T)。理解磁通量的概念及定义式,记住磁通量的单位:韦(Wb),知道磁通量与磁感应强度的关系。认识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4.理解安培力:理解安培力的概念,会用安培力公式进行相关计算。了解我国磁浮列车的建设成就,感悟我国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

5.理解洛仑磁力:知道洛仑磁力是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理解洛仑磁力大小的计算式,会判断洛仑磁力的方向。

6.学会测定直流电动机的效率:知道实验目的的和器材,会按照实验目的、实验步骤,独立完成实验测量。除了测定直流电动机在正常工作条件下的效率外,还可以另设方案,探究影响直流电动机效率的因素。

说明:

(1)安培力的计算仅限于电流I与磁感应强度B互相垂直的情况。

(2)关于洛仑磁力的学习,只要求讨论运动电荷的速度与磁感应强度的方向垂直或平行的情况。而且不涉及洛仑磁力与其他物理规律结合的综合运用问题。

第十二单元电磁感应

学习要求

一、学习内容

1.电磁感应现象

2.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3.导体切割磁感线时感应电流的方向——右手定则

4.导体切割磁感线时感应电动势的大小

5.楞次定律

6.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7.学生实验:

(1)感应电流的产生

(2)感应电流方向判定(楞次定律)

二、学习要求

1.知道电磁感应现象:了解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生过程。

2.理解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会用实验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在探究中能适当运用猜想、假设、归纳等方法。

3.理解导体切割磁感线时感应电流的方向——右手定则:会用右手定则判断导体切割磁感线时,感应电流的方向。

4.理解导体切割磁感线时感应电动势的大小:理解导体切割磁感线时产生感应电动势的大小的表达式。

5.掌握楞次定律:掌握楞次定律的内容,会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会用实验研究楞次定律。

6.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内容,能将电磁感应规律与欧姆定律、安培力公式结合起来进行简单的综合运用,学会运用分析、综合、类比等方法。能初步应用电磁感应原理说明生活与技术的有关现象,从法拉第的发现到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历程中感悟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动力。

7.(1)学会研究感应电流的产生:知道实验目的和器材,会根据提供器材设计观察实验,得出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感应电流产生的结论。

(2)学会设计感应电流方向的判定实验:知道实验目的和器材,会设计记录表格和操作步骤,通过实验,归纳得出判定感应电流方向的规律性表述。

说明:

导体切割磁感线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计算,仅限于B、L、v三者相互垂直的简单情况。

第十三单元交流电、电磁波和光的本性

学习要求

一、学习内容

1.交流电的产生交流电的特征交流电的图象

2.理想变压器高压输电

3.电磁场电磁波

4.电磁波谱及其应用

5.光的折射定律

6.光的干涉光的衍射

7.光的电磁说

8.光电效应光子说

9.光的波粒二象性

10.学生实验:用针插法测定玻璃的折射率

二、学习要求

1.知道交流电的产生:知道交流电及其产生。理解交流电的特征:理解表征交流电特征的几个基本物理量。理解交流电的图象:理解交流电电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2.理解理想变压器:知道理想变压器的基本结构。理解输入电压与输出电压、输入电流与输出电流的关系。理解高压输电:知道高压输电的基本原理。

3.知道电磁场,电磁波:知道电磁场,知道电磁波是变化的电场和磁场在空间的传播。了解通信事业的发展,知道电磁波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知道电磁波有时会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从交流电、电磁波的广泛应用认识科学理论转化为技术应用是一个创新过程,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自觉性。

4.知道电磁波波谱及其应用:知道电磁波谱,知道无线电波、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机γ射线的特征及其主要应用。

5.理解光的折射定律:理解光的折射定律的内容,理解折射率与光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的关系。

6.知道光的干涉:知道光的干涉现象及其产生的条件。知道光的衍射:知道光的衍射现象及观察到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

7.知道光的电磁说;知道光的电磁说及其建立过程,知道光是一种电磁波。

8.知道光电效应和光子说:知道光电效应现象及其基本规律,知道光子说,知道光子的能量跟频率有关。

9.知道光的波粒二象性:知道一切微观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了解人类对光的本性认识的大致历程,懂得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是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

10.学会用针插法测定玻璃的折射率;知道实验目的的器材,在理解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学会测定玻璃的折射率。

第十四单元原子和宇宙

学习要求

一、学习内容

1.原子的核式结构

2.物质的放射性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3.原子核的组成

4.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5.重核裂变链式反应核反应堆

6.宇宙的基本结构天体的演化

二、学习要求

1.知道原子的核式结构:知道a粒子散射实验,知道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2.知道物质的放射性:知道天然放射性现象。理解放射性元素的衰变:知道反射性衰变,会写α、β衰变方程。

3.知道原子核的组成:知道原子核由中子和质子组成。

4.理解原子核的人工转变:知道原子核的人工转变,会写人工转变的核反应方程。

5.知道重核裂变,链式反应:知道裂变的概念,知道裂变中能释放出巨大的能力。知道重核裂变,知道链式反应。知道核反应堆:知道核反应堆的基本构成,了解核电站及我国核工业的发展,懂得能源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树立节能观念和环境意识。

6.知道宇宙的基本结构,天体的演化:知道宇宙的基本结构,知道天体演化的主要阶段。了解人们探索微观和宏观世界的曲折历程,进一步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和宇宙观。

说明:

结合能与质能方程仅作为选学内容。

(最新)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常规25条)

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基本要求 一、教学准备与设计 第1条研读课标(指导纲要)、学习教材。认真研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或《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从整体上把握信息技术课程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根据课程标准或指导纲要,感知教材、理解教材,牢固地掌握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阅读和浏览相应的教学参考书、配套教学资料光盘、学科专题网站,紧跟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了解学科技术前沿,更新学科知识体系,补充和完善教材内容,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第2条研究学生。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兴趣需求、已有学科知识基础,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把握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第3条准确全面设计教学预案 (1)教学设计应具备授课课题、设计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教学策略与手段、课前准备、教学过程、作业设计与板书设计等内容。 (2)教学目标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在表述时应体现三位一体的思想。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差异往往较大,可设立多级学习目标,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教学过程的设计应体现清晰的过程结构,应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安排教学环节,通过选用有效教学方法突破教学难点,环节与环节之间要注意衔接与过渡。 (4)根据教学目标经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预计学生的学习问题,预设各种教学方案。教学方法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范例教学法”“尝试教学法”“主题活动法”“游戏竞赛法”等,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与组合。 (5)板书设计要体现一节课的关键知识点,根据教学要求合理选择板书的呈现形式,并注意简练、规范、美观。 第4条科学编制教学计划。要以课程标准和课程指导纲要为依据,根据学生实际和学校的具体教学条件,科学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 第5条认真准备教学必须的软、硬件环境,整理开发教学相关资源。上课前要认真准备教学所需的计算机、网络、学习软件、练习平台等软、硬件环境,依据教学设计的需要,收集整理或自主设计制作教学所需的相关资料。设计制作必须的教学课件。 二、教学组织与实施 第6条课堂引入应遵循简短、高效原则,要发挥计算机的技术优势、调动各种感官,以达到吸引学生和质疑问难的目的。要围绕教材重点、学习关键点精心组织教学提问,根据能力差异体现问题的开放性与层次性,问题的来源可以是预设的,也可以是师生交互、操作实践中动态生成的。

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调查问卷

《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们: 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师生共建高效课堂,学校课题组决定开展本次问卷调查。请你们务必据实填写,相信你们一定能把真实想法表达出来。 下列各题中,选出你认为正确的选项,在还可在12题中补充你的想法。 1、你对“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小组展示为主”的课堂模式持何态度() A、赞同 B、不赞同 C、无所谓 D、思维无法自主学习 2、你觉得老师在课堂上讲解多长时间(分钟)为宜?() A、30 —45 B、20--30 C、10—20 D、5—10 E、教师因内容而定 3、你对“物理”这门学科有何看法?() A、难学 B、好学 C、有兴趣学 D、思维跟不上 4、你的物理老师平常上物理课常用那些手段?() A、多用讲授,语言具有启发性 B、能引导探究,并有小组内交流合作。 C、插入多媒体课件。 D、做演示实验 5、每一节课的“学习目标”你清楚吗?:() A、不清楚。 B、清楚。 C、老师清楚,我跟着就行。 D、因有预习,故知道难点 6、你认为咱样的“学案”可以指导你高效学习?() A、有目标要求 B、有学法指导 C、有内容提要 D、有例题示范 7、你的物理老师对配套资料上的例题、习题是怎么处理的?() A、按顺序讲解 B、仅讲有代表性的题 C、授课中使我们会了,没有必要讲 D、让我们作,共性问题要求讲 8、你认为学好“物理”学科最重要的是什么?() A、掌握概念和规律。 B、掌握解题方法。 C、多做练习题。 D、学会思考 E、多做实验 F、多掌握基本模型

9、在高三复习中你认为那一阶段复习最有效?() A、一轮 B、二轮 C 、三轮 D、自行梳理E、考试太多,没法消化 10、在课堂上你没有积极参与问题交流或展示的原因是:() A、因为害怕说错,担心同学笑话我 B、因为老师不给我机会。 C、因为我不会,无话可说。 D、让表达能力强的同学说 11、物理课堂教学中你希望老师怎样做?() A、重组教材工作,不照本宣科 B、生动有趣的讲解。 C、多启发思维 D、多讲例题 12、课堂上学生主讲、老师只是点拨和引导可以吗?() A、不行,对知识总是掌握不好。 B、可以,学生讲解,我们记得更牢固;教师点拨和引导,掌握得很好。 C、对于重、难点必须由老师讲 D、如何思维得靠老师来培养 13、你觉得怎样引入新课最好?() A、引起学习兴趣 B、引起对问题的质疑 C、能提出问题 D、明确学习目标 14、你对待作业的态度是什么?() A、合适的量,会认真完成。 B、时间不够,有时只能应付。 C、随便抄一份或者干脆不交 D、喜欢思考和总结 15、你有没有笔记本和纠错本?() A、没有,觉得没有必要,做了也不看 B、有,将重点的知识点归纳,便于复习 C、有,但仅抄写老师在黑板上写的 D、有,不仅记老师写的,还记老师说的 16、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课是怎样的?( ) A、老师讲的精彩的 B、教学手段多样的 C、启发得当的 D、举一反三的

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规范达标基本要求》知识竞赛试题

小学数学学科 《教学规范达标基本要求》知识竞赛试题 一、填空(48%) 1. 规范要求教师的提前备课量至少是(),教龄()年内教师应该写详案.()写一份任教班级的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2. 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应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3.预备铃响后,任课教师必须在()候课,督促、检查学生做好课前各项准备工作. 4. 备课要根据()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应()而(),教学环节的构建和情境的创设都须注重()的设计,一节课的教学环节不宜过多;根据教学实际与学校现有条件选择教学方法、教学媒体 . 5.集体备课主要进行()备课,加强对()、()、()和()的研讨.集体备课要以()为基础,()与()相结合的方式,不可(),不能(). 6.课堂教学要注意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切入重点要快,尽可能在前()分钟完成教学的主要任务.每节课留给学生的课堂作业时间不得少于()分钟. 7.课堂教学要精心设计()与()部分的板书,板书的书写规范.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要()、(),相互补充,发挥各自的作用. 8.学生的数学作业可分为()作业与()作业.要合理选择作业的内容和形式,注重作业设计的()性和()性,以求实效. 9.作业反馈要及时,课堂作业()天清,家庭作业()日清;学生的错题订正做到及时().重视作业讲评,对共性的错误作出()指导,对作业中做题方法新颖巧妙、思路简捷、一题多解等典型范例,适时向全班进行交流,达到共同提高. 10..学业测评可采取()与()两种方式.学业测评以()为基本依据,结合(),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全面关注学生的成长. 11. ()检测作为学业检测的主要手段,目的在于诊断和反馈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情况,以改进教学.教师在编制试卷前,应根据()要求和()确定检测范围,理清知识点,及相关知识点的目标要求,形成试卷编制的基本框架.编制的试卷要有()、()与(). 12.在义务教育阶段各个学段中,《数学课程标准》都安排了()、()、()、 ()四个领域的学习内容. 二、多项选择(8%) 1.《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实现() A.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B. 大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空间观念、统计观念 C.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D.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2. 确定课时教学目标应根据(),准确、具体、恰当,体现三维目标,突出教学重点和难

浙江省高中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009版)必修1部分

浙江省高中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009版)必修1部分 1.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基本要求 1.了解质点的定义,知道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2.初步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3.理解参考系概念,知道对于不同的参考系,运动的描述可能是不同的。 4.理解坐标系概念,会用一维坐标系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以及位置的变化。 发展要求 1.根据选择的参考系描述物体的运动,根据对运动的描述判断所选择的参考系。2.会用二维坐标系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以及位置的变化。 说明 1.不要求在三维坐标系中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的变化。 2.不要求理解与掌握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的工作原理。 3.对运动描述的转换只要求参考系与物体运动方向在同一直线上。 1.2 时间和位移 基本要求 1.了解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区别和联系,会识别时间间隔和时刻。 2.理解位移概念,知道位移是矢量,会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的大小和方向。 3.知道矢量与标量运算的差异,会进行一维情况下的矢量运算。 4.了解位置、位移、路程等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5.知道时间间隔与位移、路程,时刻与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 6.理解x-t图象的物理意义,会利用x-t图象计算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发展要求 掌握位移大小与路程相等的条件。 说明 本章只要求一维情况下的位移矢量运算。 1.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基本要求 1.理解速度概念,领会速度概念的比值定义方法。 2.理解平均速度概念,会利用平均速度的定义式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 3.知道瞬时速度是表示某一时刻的速度,了解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及联系。4.理解速度的矢量性,知道速度的方向即物体运动的方向。 5.知道速度与速率的区别及联系。 发展要求 1.体会平均速度概念的等效思想方法。 2.在讨论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联系的过程中,体会近似处理的思想方法。 说明 1.不要求用极限的方法定义瞬时速度。 2.不要求计算多过程和多物体运动中需要联立方程求解的问题。 3.不要求选用变速运动物体作参考系求解问题。 4.不要求引入平均速率的概念。

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词组半句翻译练习4

235.Almost al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he speech given by Mr Green. 几乎所有的人对格林先生的发言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236.Only in this wa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nglish.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精通英语。 237.Could 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he instructions myself? 我可以自己看一看说明书吗? 238.Some peopl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hocolate. 有些人十分喜好(酷爱)吃巧克力。 239.He came back to ______________________ me. 他回来和我说几句话。 240.Students must ___________________to a good library. 学生必须有机会使用好的图书馆。 241.Father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heir children's personalities. 父亲对孩子们的个性有巨大的影响。 242.He ___________________ his ability since he failed in the exam. 自从考试不及格,他就对自己的能力丧失了信心。 243.News medi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eople's mind. 新闻媒介对人的思想有很大的影响。 244.We shall hav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to the manager about it. 我们除了向经理投诉这件事之外,别无选择。 245.You mus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he old people. 你必须尊敬老年人。246.I hav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y roommate. 我和我的舍友相处有困难。 247.We saw him ____________________, so we stepped aside. 我们看见他正向我们走来, 就让到一边。 248.It is because of all these achievements that w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he possibility of further progress. 就是这些成绩让我们对将来的发展怀着坚定的信念。 249.No one can ________________ the wheel of history. 没有人能够阻挡历史的车轮。 250.If he can just__________________ a little longer, we can get help to him. 如果他能再坚持一会儿, 我们就能使他得到帮助了。 251.They __________________ the hand of friendship to me. 他们向我伸出了友谊之手。 252.We__________________ finish the work before dark, but the heavy rain 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原计划在天黑以前干完这项工作, 可给大雨耽搁了。 I (39个) 253.He is always coo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anger. 他面对危险总是镇静自若。 254.He is so mild that I have never heard him speak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总是很温和,以至于我从来没听过他大声说话。 255.________________, I'm glad you __________________ , for it will serve as a warning to you.

高中物理选修3-2《划时代的发现》公开课教学设计

课题:4.1划时代的发现 (人教新课标选修3-2) 教材分析 《划时代的发现》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2)中的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本节主要介绍了电流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相关的物理学史,提供了丰富、生动的历史资料,目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拓展空间。本节的重点是电流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过程,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家的研究不是凭空产生的,例如奥斯特研究电流磁效应受到康德等哲学家的“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这一思想的影响。法拉第研究磁生电是受到了奥斯特和对称性思想的影响。在他们认定目标后都是经历无数次失败之后才取得成功。因此,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应着重让学生体会到奥斯特、法拉第的科学思想、科学信念和科学态度,从而启迪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培养其勇于探索科学的精神。 学情分析 通过对选修3-1磁场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熟知电流的磁效应,掌握了通电导体周围磁场分布特点及方向的判断,并能灵活运用相关规律分析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受力及运动,对电与磁之间的联系有了初步的认知,但学生对电流磁效应的发现的历史背景及历程并不熟悉,尤其这其中蕴含的物理文化知之甚少。此外,学生在初中物理部分已经学习过了电磁感应现象,知道导体棒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闭合回路中会产生感应电流,学生对电磁感应现象发现的历史历程还是比较陌生,对相关的物理学史了解较少,但学生对这些现象发现的历程细节充满着浓厚兴趣,期待着机会去领略感受其中物理文化精髓。本节课正是基于学生的这些学情进行教学设计展开物理教学。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流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发现的过程,并了解相关的物理学史。 (2)知道电磁感应、感应电流的定义。 ◆过程与方法 (1)领悟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分析论证、归纳总结等要素在研究物理问题时的重要性。 (2)经历电磁感应现象发现过程中失败实验的探究体验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艰难历程。 (3)通过对电磁统一历程的学习和感受,体会物理学简单、和谐、对称、统一之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科学家对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的某些猜想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性。 (1)通过对法拉第科学探索精神的学习,启迪学生形成正确科学观和世界观。 (2)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逐步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电流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过程。

高中物理素质教学的五种模式

高中物理素质教学的五种模式 发表时间:2011-06-02T17:49:41.827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1年第10期供稿作者:邓听言 [导读] 本文探讨高中物理素质教学模式: 邓听言 摘要:本文探讨高中物理素质教学模式: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自主式课堂教学模式、合作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等,介绍它们的具体流程和实施办法。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精神;教学模式;科学探究 作者简介:邓听言,任教于广西横县中学。 什么是素质教育?尽管说法有很多种,概括起来就是要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具有科学素养的人。而我国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内涵至少包括四个方面:1.了解或理解基本科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学会或掌握相应的基本技能;2.进一步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3.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4.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中也明确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努力使学生成为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完整的、和谐的人。 高中物理教学要紧跟国家的教学改革步伐,努力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主要还是在课堂教学改革,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树立以学生为本、师生平等的民主意识,改变以往应试学习为终身学习,学生也要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如何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教师首先要针对不同的物理知识特点,选择比较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如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自主式课堂教学模式、合作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等。不管采取那种模式教学,都要注意物理学科的四个特点:1.与生活实践联系密切、应用广泛;2.是带有方法论性质的科学;3.是一门实验科学;4.是一门严密、定量的精密理论科学。例如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可分为两类:①引导发现式:创设情景—观察探究—推理证明—总结练习;②探究训练式:遇到问题—搜集资料和建立假说—用事实和逻辑论证—形成探究能力。它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钻研,着眼于思维和创造性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仿照科学家探究未知领域知识的途径,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去掌握知识,培养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一、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具体教案 高中第二册第一章第二节电场强度设计如下探究过程: 本模式适用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使学生领略到概念和规律形成的过程,在学习中实现掌握知识和方法。在课堂上,教师的主要的任务就是怎么样合理、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儿、自主课堂教学模式:可用下面的流程进行 该模式适用于陈述性知识点的学习。重点在于培养自学能力,当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后,教学真可谓实现“教,就是为不教”的更高境界。 三、合作式课堂教学模式:是个人与群体之间为达到某一确定目标,彼此通过协调作用而形成的联合行动。具体流程是: 本模式主要用于活动课的学习,目的是为了形成民主学术氛围,使学生在相互的交往、协作中体会到“互补是一种需要”的真正含义。在创新中促进学生间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又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都必须在课堂中完成。因而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一直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笔者认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虽然不可能找到固定的模式,但是可以提出几项基本要求,以期引起大家的重视。 一、教学观念现代化 实践证明: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观念不解决,再好的教材,再完善的教学方法,使用起来也会“走样”。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现代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合理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学得主动、生动活泼。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建立符合现代教学观的崭新体系,努力做到“五个转变”和确立“四种教学观”。 “五个转变”是指:①由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全面的素质教育;②由“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启发式的教学方法;③由局限于课堂的封闭教学转变为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开放性教学;④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发展能力的教学;⑤由教学方法的“一刀切”转变为因材施教。 “四种教学观”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确立如下四种观念:①整体观。即是用整体观点指导课堂教学,从整体上进行数学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各种因素(教师、学生、教材等)的积极性,使它合理组合,和谐发展,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②重学观。就是要求教者重视

学法指导,积极地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③发展观。不但要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更重要的要培养能力,发展智力;④愉快观。要把愉快因素带进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获取知识。 二、数学目标明确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教材所包含的知识因素和能力训练的具体要求,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途径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目标制定明确,便能发挥如下功能:对指引师生的教与学,有定向功能;对教改程序的有效进行,有控制功能;对知识与能力的双向发展,有协调功能;对减轻学生因题海战术而盲目训练所造成的负担,有效率功能;对教改工作的科学评价和管理,有竞争功能;对统一标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稳定功能。 由此可见,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应制定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注意根据教材内容定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思想感情教育等项的达标要求。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可制定如下教学目标:①基础知识方面:结合直观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分数的读法和写法;②基本能力方面:能应用分数表示图形里的阴影部分,能在图中画出阴影部分来表示分数,在数线上标出一定的分数;③思想情感教育方面:培养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自觉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并且把这些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各项要求组成一个整体,做到在教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这样就能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教育三个方面得到协调发展,全西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收到良好

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 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而内化的带有物理学科特性的品质,是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知识积淀、思维品质、能力表现、科学思想以及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物理观念 从物理学视角形成的关于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等的基本认识,是物理概念和规律等在头脑中的提炼和升华。“物理观念”包括物质观念、运动观念、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及其应用等要素。 2.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是从物理学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是基于经验事实建构理想模型的抽象概括过程;是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科学思维方法的内化;是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观点和结论提出质疑、批判,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与品质。“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其中,学科思想方法属于科学思维的范畴,是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 3.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是提出物理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做出解释,以及对实验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实验探究”主要包括问题、证据、解释、交流等要素。 4.科学态度与责任 科学态度与责任是在认识科学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的关系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对科学和技术应有的正确态度以及责任感。“科学态度与责任”主要包括科学本质、科学态度、科学伦理、STSE等要素。 2017年高考全国卷物理试题以“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为考查内容,以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为考查要求”,落实物理考试大纲的考核要求,强化能力立意,引导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2017年高考考纲的修订和2017年高考物理试题的特点要求物理教学要注重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思想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要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提升分析、综合能力,提升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要注重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关注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关注生产、生活,学以致用,学有所用。 必备知识、关键能力、价值观的融合和表现就是核心素养。

小学学科教学基本要求

教学环节基本要求 丰乐镇中心小学为加强我校教学管理,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特制定教学环节基本要求,各位教师必须认真执行。 一、计划要求 教师应在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通读教科书的基础上,在开学伊始制定好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1、认真做好学生基本情况分析,尤其是班级学优生和学困生情况分析,要做到恰如其分,切合实际。 2、要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认真确定本学期要达到的各项教学目标。既要有基本要求,又应有较高要求。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创新意识的树立及创新精神的培养。 3、要深入领会编者意图,吃透整册教材内容编排体系,熟知全册教材的前后联系及知识、能力各方面的衔接与迁移。 4、要合理编排好教学进度授课计划,课时安排以教师用书安排为基准。 5、必须认真选择好教研课题,拟定措施要得力,有促进作用。课后辅导对象要明确,辅导措施要有利于学生进步与发展。 6、期末必须认真总结,细心反馈,写好教学心得。 二、备课要求 1、认真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备课应做到六备,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作业、备教具、备学具。

2、教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有重、难点,有教学双向互动,师生共研的主要环节,新授课必须要有板书设计。教案要体现教师教学上的特色风格,不允许一味抄袭教参与别人教案。 3、教师备课要做到功在课前,效在课堂,要坚持隔周集体备课制,绝不允许课后备及大量超前备。 4、教师按教案授课后,必须认真小结,写好教后反思,总结成功经验,反思不足之处,拟定整改意见及探究思路,帮助自身教学提高。 5、凡参与集体备课教师,课前一定要把中心发言人教案与自身实际及学生个体相结合进行合理修改,授后务必要从“认同、反思、探究”三方面写好教后感。 三、上课要求 1、教师要严密组织课堂教学,坚持教书育人,管教管导,严格要求学生,要建立良好课堂教学秩序,严禁教师课堂上借故离开或接待客人、接听电话。 2、教师上课一定要携带教案,避免盲目性,杜绝随意性,要注意讲练结合,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注重学法指导及学生能力培养。要形成擅于打破“一言堂”,敢于建立“群言堂”的课堂教学氛围。 3、教师课堂仪表要端庄,教态要亲切。语言要准确、清楚,要说普通话,板书要准确,画图要规范,字迹须工整,要按要求完成每节课教学任务,严格做到不拖堂、不欠帐。

高中物理导学案教学模式概述及设计策略お-2019年精选文档

高中物理导学案教学模式概述及设计策略お 随着新课程的开展与深化,“导学案”、“活动单”充实着我们的课堂,对于高中物理教学亦不能外,本文就高中物理导学案教学模式的特点,及其设计策略谈几点笔者的思考,望能有助课堂教学实践. 1 导学案教学模式概述 1.1 导学案教学的目的 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主要是教师讲授,学生记录整理,再通过习题训练进行巩固.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始终是被动地听、被动地记,偶有师生之间的对话也是教师问,学生被动地答.将导学案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实现从“被动学”到“主动学”,直至“自主学”的蜕变,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其学习能力. 1.2 导学案教学模式的环节划分 导学案教学模式具体讲是怎样一种教学模式呢?该教学模式可以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学生结合导学案进行课前的预习.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通过分析解决教师所发导学案上的有关问题,明确对应章节的所学内容,明确已知和未知,这样可以更加明确上课的目的;

第二环节,学生在课堂上对导学案上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思考、讨论、探究.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学生拿出自己对导学案问题的结论和存疑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设计探究的基本思路,进行自主探究.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将各组学生讨论学习的结论罗列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整理、总结; 第三环节,学生结合导学案上的内容进行分析巩固. 1.3 优秀导学案的特点 由上文可知,“导学案” 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讲义,而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要载体.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否能正常进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导学案的质量.优秀的高中物理导学案应该有这样一些特点: (1)注重体现教师的主导性,教师要认识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 (2)导学案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注重物理探究活动的设计; (3)导学案对学生的学习要起到引而不发的作用,推进学[HJ1.55mm]生自主学习,并提供足够的素材帮助学生探究物理规律,巩固物理所学; (4)导学案应该体现物理教学的探究性,导学案应该渗透科学探究的思路,这一点会有助于学生科学方法的养成; (5)导学案的设计要切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基础. 2 高中物理导学案设计策略

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常规(完整版)

安居三小数学学科教学常规要求 备课是一切教学常规活动的起始阶段,更是教师自我提高的有效方式。为了进一步规范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做到备课为教学服务,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服务,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服务,促使学校从“粗放型”管理走向“精细化”管理,基于以上思考,特制定本细则。 一、学期教学计划 学期初,要认真领会《数学课程标准》理念,通览全册教材及有关教学资源,并依据学校工作计划,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教学计划主要内容包括: 1.学生情况分析。主要分析本班各层次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能力、学习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 2.教材内容分析。把握本册教材与前、后教材的联系,理清本册知识脉络;在明确各单元内容在全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 3.教学具体措施。教师要依据学科教学、学生的学习现状、存在的实际问题,写清具体、明确、易行的措施,体现一定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4.教学进度表。以表格的形式呈现,教师要写出单元和课时的教学时数及各部分教学内容的课时分配和时间安排。 二、设计教学方案 备课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和学法。要做到提前一周备课。体现个人教学特色。采用电子备课教案的要在每一个环节写出备课意见及建议且有二次备课的痕迹。反思杜绝泛泛的描述,要针对教学中生成的问题写,做到具体有实效。根据新课程理念,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关于教材内容的处理 注重梳理教材的体系,通读教材,正确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认真钻研挖掘教材,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明确知识的生长点、重点、难点、关键点和延伸点。并注意挖掘内隐的数学思想方法,适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对教材进

学校学科教学常规管理要求

学校学科教学常规管理要求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效落实课程标准要求,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学校建立如下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一、备课基本要求 1.备课必须根据教材内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点、难点,做到切实可行,操作性强。 2.各学科提倡实行超前一周备课并写好教案,内容包括: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板书设计、教学步骤、练习作业、时间安排等,课后要有教后反思。 3.教师备课要做到:一备课程标准,教案必须符合课程标准要求;二备教材,内容包括学期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三备学生,做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了解学生的知识、智力水平,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四备方法,应根据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及学生年龄特点、知识水平,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学法应与教法同步,在备教法同时,围绕如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好基础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来指导学法。 4.在集体备课中,要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及老教师的作用,并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 5.备课(写教案)必须在课前完成。学期备课要在开学上课前完成;单元备课要在教本单元新课前备好;课时备课要在上新课前完成。 6.自然科学应做的实验,教师备课时要亲自操作一次,并准备好

必要仪器设备,以保证上课时实验成功与安全。需要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要预先协调好,以免上课时手忙脚乱,耽误上课时间。 7.教务处将在每学期期中、期末会同教研组长定期检查备课、作业;平时根据需要不定时检查。 二、上课基本要求 1.按课表上课。课程调度权属教务处,教师不得擅自停课,不得私自调课、代课。 2.教学目标要明确,教材处理要科学,教学方法要新颖、切合实际,教学手段灵活多样,大力提倡借助学校数字化平台实施教学。 3.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上课前10分钟应准备好教材、资料、备课本、书写工具、演示仪器、教具等。教师进入教室,不许中途出入,不许在课中令学生出堂为教师提取教学用品。 4.举止文明,穿着大方,仪表端正。在教室里不准抽烟,不坐着上课,不挖苦讽刺、体罚学生。 5.教师必须严格执行课堂规则,教学行为规范。到点上课不迟到,按时下课不拖堂。 6.认真组织教学(英语课用英语组织教学),严格课堂纪律。 7.每一堂课要达到下述基本要求:①目的明确;②讲授正确;③重点突出;④难点突破;⑤讲练结合;⑥效果落实。 8.教师上课要面向全体学生。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9.课堂讲授坚持启发式,杜绝满堂灌。讲授范围和详略依课程标准、教材而定,依教学目标而定,依学生学情而定。讲授的主旨在于

高中物理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 北京第九十四中学高一物理组李兆锋执笔 2008年 3月 【课题】教科版《物理1》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8节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课标》研读】 1.《课标》原文 (一)运动的描述 (3)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4)能用公式和图像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2.《课标》研读 知识性行为动词2个;技能性行为动词1个;体验性行为动词3个。由此不难看出,新课程在重视知识的同时,更加强调学生的体验过程。 【教材分析】 教材中安排了两个活动一个讨论交流,即:活动1“飞机跑道的设计”;活动2“飞机制动系统的设计”;讨论交流“一起交通事故的分析”。“设计”两个字反映出编者意在把学生放在自主学习的位置,活动中要求学生“1.画出设计分析草图;2.写出设计依据的公式; 3.算出你的结果”。也适合对学生进行过程和方法的训练,如果在加上“ 4.拿你的设计方案和同学交流”,就多了一个探究要素。因此,这节课不应该是一节普通的习题课,而应该是一节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课。 考虑到活动1和活动2本身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设计中将讨论交流“一起交通事故的分析”等内容作为后续课程,旨在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设计思路】 本节的内容是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教材给出的实例比较典型,但是略显平淡。为此,我们在教学中特别选择了当年震惊世界的“协和飞机失事”事件为线索,设置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热情。通过独立思考、交流讨论,让学生体会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落实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中深化对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2.尝试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在探究活动中体会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2.使学生在对设计结果的分析、论证和交流中,尝试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创设真实的、富有震撼力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领会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3.通过“协和飞机失事”原因的分析,使学生领悟细节决定成败,提高责任意识。

探析对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

探析对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 探析对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 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 ,课堂教学就没有进步,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也就得不到有效的保护.网络教学课如何评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呢?以下是由为大家整理 的探析对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你喜欢,请 继续关注。 1.教育观念的开放性 网络教学模式实践后不难发现,由于资源和活动的开放性,如果控 制不好,容易出现教学结构松散,目标不明确等问题.这些问题如何解决?笔者认为出现这些问题,是因为网络教学资源的特点决定的.网络上的 物理信息资源具有开放性,资源的传播与交流具有多向性,而且借助于 计算机媒体实现了知识在时空上的跨越.正是因为网络教学资源具有这 些特点,所以我们的网络教学模式下的高中物理课堂具有高度的开放性 和交互性,学生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更具个性化和自主化,课堂显得无序.无序化的课堂导致思维散度较大,有可能偏离教学重心,不过牵引太 多又会限制学生的思维。 笔者认为两者权衡起来看,学生的思维发散更重要.如何控制课堂呢?物理教师必须改进教育理念,扮演好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对于提供给 学生的教学信息资源要精选,对于学生选择的组合及其对应的探究过 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确保指引能够具有针对性. 教学时空的开放性

纵观当前的教学时空,教室是学生获知的主要来源,网络教学模式 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空间上有很大的变化,学生间交互性的活 动探究形式可以打破同桌、同组的空间限制,甚至于有时还可以是在校外的交流.另外,传统的一节课40分钟或45分钟,教师采用灌输式教学是可以完成教学内容.采用网络教学模式,要想完整地实施课堂探究整 个过程45分钟显然不够,为此教学时间应具有开放性,对探究内容进行科学的设计,确保45分钟的自主、合作探究具有高效率,同时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探究延伸到课外. 3.教学评价的开放性 没有评价,课堂教学就没有进步,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也就得不到 有效的保护.网络教学课如何评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呢?笔者认为不 能仅仅盯着学生的成绩这一个评价标准,我们应提高教学评价的开放度,关注学生的活动参与度、学生活动的主动性、一节课学生活动与教师 活动的比例,当然也应该关注于教学任务完成的情况,即关注三维教学 目标是否达成,是如何达成的,整个课堂创新性的东西是否多等等.总之,网络技术与物理学科教学有很相近的地方,那就是创新与生成,将两者 有机的整合意义深远,无论对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或是教学模式都是 一次优化,如果能够得到推广势必能够推动高中物理教学更为有效、高效. 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 引导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高中物理课堂中利用实验创设情境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以下是由为 大家整理的浅谈个人对高中物理的看法,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你喜欢,请继续关注。

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常规完整版

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常规要求(试行) ——备课常规—— 备课是一切教学常规活动的起始阶段,更是教师自我提高的有效方式。为了进一步规范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做到备课为教学服务,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服务,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服务,促使学校从“粗放型”管理走向“精细化”管理,基于以上思考,特制定本细则。? 一、学期教学计划 学期初,要认真领会《数学课程标准》理念,通览全册教材及有关教学资源,并依据学校工作计划,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教学计划主要内容包括: 1.学生情况分析。主要分析本班各层次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能力、学习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 2.教材内容分析。把握本册教材与前、后教材的联系,理清本册知识脉络;在明确各单元内容在全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 3.教学具体措施。教师要依据学科教学、学生的学习现状、存在的实际问题,写清具体、明确、易行的措施,体现一定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4.教学进度表。以表格的形式呈现,教师要写出单元和课时的教学时数及各部分教学内容的课时分配和时间安排。 二、设计教学方案 备课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和学法。要做到提前一周备课。体现个人教学特色。采用电子备课教案的要在每一个环节写出备课意见及建议且有二次备课的痕迹。反思杜绝泛泛的描述,要针对教学中生成的问题写,做到具体有实效。根据新课程理念,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关于教材内容的处理 注重梳理教材的体系,通读教材,正确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认真钻研挖掘教材,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明确知识的生长点、重点、难点、关键点和延伸点。并注意挖掘内隐的数学思想方法,适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对教材进

普通高中2017级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普通高中2017届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目录 上篇必修课程 必修1 机械运动与物理模型 (4) 相互作用与运动定律 (4) 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 (5) 必修2 静电场 (6) 电路及其应用 (7) 下篇选修课程 选修1-1 曲线运动与万有引力定律 (9) 磁场 (9) 电磁感应及其应用 (10) 传感器 (10) 选修1-2 固体、液体和气体 (12) 热力学定律 (12)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12)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 (12) 电磁振荡与电磁波 (13) 选修1-3 光及其应用 (14) 动量与动量守恒定律 (14) 原子与原子核 (14)

2017年北京市、天津市、山东省和海南省将进入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在新方案、新课标、新高考、旧教材的现状下,为统筹安排高中三年教学,实现旧教材与新方案、新课标的有效衔接,积极稳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特制定《普通高中2017届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2017年高一新生高中物理课程结构(必修和选修Ⅰ) 注: 1. 上图中每个模块的主题源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修订版”(以下简称“修订版”)的模块内容,但有些主题的位置有所移动。 2. 必修课程中有学生必做实验10项,选修Ⅰ课程中有学生必做实验11项,具体内容与“修订版”的规定相同。 3. 若与“修订版”配套的选修Ⅰ系列课程的教科书2018年秋季出版,则建议在选修Ⅰ课程的教学中使用新教科书。

一、上篇: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包括必修1、必修2两个模块。必修课程学完后,学生可参加用于高中毕业的学业水平考试。 (一)必修1 本模块由“机械运动与物理模型”“相互作用与运动定律”“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三个主题组成。 【内容与要求】 1.1 机械运动与物理模型 (1)经历质点模型的建构过程,了解质点的含义。知道将物体抽象为质点的条件,能将特定实际情境中的物体抽象成质点。体会建构物理模型的思维方式,认识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2)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通过实验,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能用公式、图像等方法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科学思维中的抽象方法和物理问题研究中的极限方法。 (3)定性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机械运动。通过实验认识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结合物理学史的相关内容,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1.2 相互作用与运动定律 (1)认识重力、弹力与摩擦力。通过实验,了解胡克定律。知道滑动摩擦和静摩擦现象,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2)通过实验,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矢量和标量。能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通过实验,探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物体受力、质量的关系。理解牛顿运动定律,能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4)了解单位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意义。知道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 1.3 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 (1)理解功和功率。了解生产生活中常见机械的功率大小及其意义。 (2)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能用动能定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