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doc土地资源文献综述3

.doc土地资源文献综述3

.doc土地资源文献综述3
.doc土地资源文献综述3

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城建学部

文献综述

小产权房问题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

小产权房问题

摘要:

当前,房地产市场出现一个事关全国住房大局的问题,即农村“小产权房”问题。由于违法国家相关法律的规定,“小产权房”受到政府的严令禁止。但是其存在的数量之大、发展之迅速,以及其低廉的市场价格,受到了广大农民和城市中低收入者的青睐。“小产权房”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针对“小产权房”的决绝办法要区别对待。

关键词:小产权房;产权;成因;分析。

引言

小产权房是我国城乡二元土地所有制度下伴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和商品房价格快速上涨过程中出现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城市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农民也从中获得了土地开发的增值收益,其存在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1995-2010年间全国小产权房建筑面积累计超过7.6亿平方米,大约相当于同期城镇住宅竣工面积总量的8%。小产权房建设违反了我国现行农村土地利用相关法律法规,但涉及国家、农村集体、农村个人以及小产权房购买者等多方利益,如何妥善对待和处理小产权房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各级政府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一.小产权房定义、历史

有的学者(代其云、王朝正,2011)指出小产权房是指在农村集体土地上,由乡镇、村委会与开发商合作建设,或由乡镇、村委会自行建设,或由村委会审批、村民自行建设的商品性住宅。小产权房存在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2O世纪90年代初由农民自建的小产权房甚至早于住房商品化浪潮。

二.小产权房形成的原因

1.市场需求

齐琳表示近年来,全国各地房地产价格不断攀升,远远超过了绝大数普通百姓购买能力,而购房者强烈的住房愿望不得不更多地将目光转向房价便宜的郊区。而“小产权房”的价格只有同样位置商品房价格的40—60%甚至只有同样位置商品房价格的30%~40%。购房者买不起商品房的情况下,只有把目光转向小产权房。畅金钊、畅淳含认为由于小产权楼盘不存在土地出让金、各项税费等成本,因此即使以合法商品房价格的30%出售仍有较高利润可得,其利润率并不比开发

“大产权”的开发商低或者低多少。总之,供需两旺促使小产权房迅猛发展。

2.我国二元制的土地所有权制度。

陈克勋表示虽然集体土地所有权与国有土地所有权在宪法上具有平等性,但根据《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都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除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办企业或建住房除外,开发建设商品房,同样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因此,在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上兴建商品房出售,必须先由国家征地,转为建设用地,再由国家出让给建设开发单位,开发建设单位向国家缴纳土地出让金等税费后,才能开发建设商品房,向他人出售。这种二元制土地制度是小产权房出现的根本原因。

3、政府监管力度不够为其提供便利条件

江奇、谭术魁说作为一种市场行为,“小产权”房在房地产市场中能够存在这么长时间,能够从局部地区、个别城市扩展到全国,这恐怕应该是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失职,是一种管理上的严重缺位和行政不作为,乡镇政府实际上是这种行为的制造者和实际推动者。

三.小产权房的特征

关于小产权房的特征主要有下面这几个方面:

1.小产权房屋建房的土地是农村集体的土地,有村级集体土地或者村民小组的土地,其中有农民的宅基地,有未转为建设用地的耕地、荒地、甚至其中还有基本农田:这种建房用地未经过县级人民政府国土部门批准出让,不能取得土地使用证,是现行法律明文禁止的行为。

2.小产权房屋建房未经县级规划部门审批,未报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办理登记手续的,不能取得国家承认的房屋所有权证。

3.小产权房屋以乡镇的政府或某机构的名义印制并盖章的小产权证,发给购房户作为房产证明,在某乡镇内承认,但不具有法律效力,不受国家法律保护。

4.小产权房屋房屋不能进入房地产交易所办理转让、抵押手续,不能办理登记过户。

四.购买小产权房的风险

徐璐认为其一,小产权房屋没有国土证,如要求补偿土地出让金的话,还要交纳土地款,不知道要交多少。

其二、小产权房屋没有产权证,外来人员购买后居住时一旦国家政策要求清理时,没有法律保障。

其三、没有产权的房屋一旦国家要征地拆迁,没有合法产权的房屋不能得到拆迁安置补偿。

其四,这类房子不能上市交易过户,不得转让、抵押;

其五,小产权房一旦因房屋遇到产权纠纷、合同纠纷、侵权纠纷,都不能依法对抗第三人,因为房屋本身未受法律保护。

五.小产权房存在在问题

有的学者(程浩,2011)认为与以往小产权房市场运作模式不同的是,掀起新一轮热销态势的小产权房出现了两种明显的分化趋势:一是模拟城市商品房开发,在建筑规划设计、园林景观布置商业配套设施等方面都采用“类大产权房”的较正规运作模式;另一种则是以租代售,“类旅馆模式”生存。严峰指出“小产权房”的大量存在已是不争事实,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导致的:(1)“小产权房”是农民集体利益与政府及开发商利益博弈的结果(2)“小产权房”是广大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需求与高房价之间相对抗而产生的。有的(胡善平潘春宇,2011)指出随着商品房价格的不断攀升,作为产权房的替代品——小产权房,日益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问题,不断引起学者、开发商和国家的重视。所谓小产权房即是指在农民集体土地上建设的房屋,未缴纳土地出让金等费用,其产权证不是由国家房管部门颁发,而是由乡政府或村政府颁发,所以叫做“乡产权房”。土地法律制度是“私法公法化”的典型领域。关注“小产权房”问题,有助于推动我国土地管理法律制度的改革,早日实现城乡一体化,使国家真正成为“社会利益的天然和当然的代表”。

张弛认为小产权房的确有其违法性的实质,它违反了我国土地法中关于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的相关规定,甚至违反物权法中关于所有权的相关规定。如果是纯粹出于商品房开发的目的,要把集体土地变成国有土地,必须是为了满足公共利益的需要这样一个基本的约束性的条件。而小产权房中仅有一部分是为了满足集体组织成员的住房需要,其余的则是为了商业利益而并非公共利益。

赵丽霞指出往往小产权房处置伴随着农村土地的征收。这必须涉及土地所有、土地使用、土地征收和房屋拆除等法律关系,使得在操作中较为复杂。政策建议;一是坚决遏制小产权房数量上升势头。二是坚决维护行政公平,做到同房同权。三是土地征收先行,以降低小产权房处置难度。四是妥善保障居住性需求,注意尊重住房保值升值功能,坚决遏制投机性冲动。五是规范其回购房屋政策和相应标准。

杨勇认为土地商品价值的认知给农村集体土地带来了潜在的获利机会,产生了土地制度变迁的强烈需求。现时深圳市小产权房星罗棋布,小产权房的存在是一种事实,人民通过交易购买了小产权房,具有财产的权利。

王瑞表示国家若能出台明确的政策法规对宅基地型小产权房的建造、流转、物权、继承等事项作出规定的话,目前的“小产权”会变成“大产权”,房屋价格也会提升,传统意义上的城市标准商品房价格也会有下降,但因为城市与农村的资源配置差异,两者仍然会保持一个稳定的差价。因此,建房者出卖“小产权”

房而盘活不动产,获得较大收益,从而直接增加了财富;购房者可以付出较小代价获得基本住宅需求,从而间接增加财富;对政府来说则是有利有弊。

六.解决“小产权房”问题的对策

很多人都对解决小产权房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些具体的建议

李春明认为首先,对于已建成的楼盘和在建设的小产权楼盘,原则上不应拆除,应最大限度地予以保护,特别是符合城市整体规划和土地用地规划的小产权房项目。

其次,或将这些房屋变成经济适用房或廉租房,用于当地的社会保障,这样可以省去补交土地出让金的麻烦;或者,将这些房屋用于政策性租赁的方式交给农民组织管理,其长期的租金可作为农民的长期收益,解决土地被占用后的收入保障问题。

再次,还可以实行“类似按揭制”的方式解决小产权房问题,即把开发商扣除成本外的一切利润收缴起来按实际情况均分至每套房屋后作为购房首付交与相关农民集体或个人。

最后,对未建或正建的“小产权房”立即叫停;公告社会,对以后再建的“小产权房”一律拆除,并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给“小产权房”来一个“急刹车”。对违法侵占耕地,甚至是基本农田的,有违对耕地的特殊保护,应依法予以严肃查处。

裴岩认为解决“小产权房”问题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1)改变“城乡二元土地产权结构”,建立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2)“小产权房”的问题不能一刀切,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尽快解决现存的小产权房问题。

结论

现有小产权房规制政策的研究,基于不同的立场、视角或方法,给出了不同的看法或建议,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一些研究贴近实际,看法客观,建议中肯,结论可靠。但是,多数研究都是基于媒体报道、网络传播或机构调查的二手资料,信息不全面,质量不高,可信度较差;一些研究给出的看法有失公允,带有浓烈的情感色彩或明显的个人好恶倾向;一些建议止于理论探讨缺乏现实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一些结论脱离事实或缺乏可信的材料支撑。从研究方法上看,多数研究定性分析多,量化研究少;以经济、法律分析方法为主,政治分析方法欠缺;研究路径单一,比较研究很少见。

参考文献:

[1] 代其云王朝正论城乡结合部的小产权房的合法化路径.《法制与社会:旬刊》 2011年第36期页码范围:219-220页

[2]程浩小产权房研究综述《经济研究导刊》 2011年第28期页码范围:123-127页

[3]严峰小产权房法理分析与解决途径《新疆人大》 2012年第1期页码范围:40-41页

[4] 王瑞房产税与小产权房的未来出路分析《法制与社会:旬刊》 2011年第35期页码范围:193-193页

[5] 胡善平潘春宇小产权房问题背后的道义经济学《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7期页码范围:725-729页

[6] 张弛经济法视角下农村“小产权房”流转问题的法律治理《甘肃理论学刊》 2011年第6期页码范围147-150页

[7] 畅金钊畅淳含小产权房的分类、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西部金融》 2011年第10期页码范围:47-48页

[8] 陈克勋对小产权房处置的思考《重庆国土房产》 2011年第4期页码范围:47-48页

[9] 江奇谭术魁“小产权房”供地市场的制度成因研究——基于博弈论视阈《中国房地产:学术版》 2011年第3期页码范围:42-48页

[10]徐璐“小产权房”问题的法律思考《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页码范围:40-45页

[11]赵丽霞小产权房:爱上容易拥有难《大众理财顾问》 2012年第2期页码范围:80-81页

[12]杨勇史玉琼破解小产权房问题的对策《甘肃金融》 2011年第3期页码范围:75-75页

[13]齐琳小产权房“合法转正”路难行《政府法制》 2011年第34期页码范围:7-7页

[14]李春明关于小产权房的处理意见《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 2011年第12期页码范围:280-280页

[15] 裴岩。农村小产权房法律问题研究《法制与社会:旬刊》 2011年第29期页码范围:194-194页

土地复垦文献综述word版本

土地复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 土地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耕地不断减少、人地矛盾突出,如何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土地复垦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作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有效增加耕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研究土地复垦、搭建土地复垦相关理论、探讨土地复垦的有效模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国外研究现状 “土地复垦”一词来源于国外,欧美常用Restoration、Reelamation、Rehabilitation三个词进行描述,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习惯用“Rehabilitation”,英国则常常用“Restoration”。目前,越来越多的专家认为这三个词具有相同的含义,国外常常用这三个词中的一个代表其他词以表示所有的“恢复”工作(胡振琪等,2004)。 国外政府十分重视土地复垦工作的开展。美国、英国、加拿大、匈牙利、德国等政府对复垦资源给予补贴,或者建立复垦基金,并疏通各种渠道筹集复垦资金,支持土地复垦工作。另外各国内都有专门的土地复垦学术团体、研究机构,如美国为推动土地复垦研究、技术革新专门成立“国家矿山地复垦研究中心”,并由国会每年拨款140万美元作为土地复垦研究专项资金,组织多学科攻关,美国的露天采矿与土地复垦学会还每季度出版一期会讯,每年组织一次全国学术会议。 美国和德国是最早开始土地复垦的国家,在美国,主要研究露天矿的复垦(特别是煤矿),对复垦土壤的重构与改良(包括培肥)、重建植被、侵蚀控制和农业、林业生产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较深入,对矿山固体废弃物的复垦、湿地复垦、复垦

公园规划设计文献综述上课讲义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文献综述 1、城市公园产生背景 城市公园是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城市生态系统、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的休息地,是市民的另一种生活方式,也是日常生活和身心再生所必需的“平常景观”,是居民日常工作与生活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市公园设计在地块划分时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绿色块,而是弥漫于整个城市用地中的绿色液体[1]。 随着我国人口迅速增长、环境的恶化,以及人们对于休闲游憩的需求与日俱增,城市的生态园林环境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的绿肺,是城市生态园林环境的重要体现。所以,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对城市公园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 2、城市公园的发展 2.1西方园林的发展 纵观世界造园的发展,至今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而服务于大众的公园出现才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公园是随着社会的变革、城市的发展以及更重要的是,随着民主思想意识的诞生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3]。 早在19 世纪末,西方城市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开始建造公共绿地等城市景观系统。1880 年,著名美国设计师奥姆斯特德设计的“波士顿公园体系”便成为了世界公园景观设计和建设的蓝本。之后,公园景观又逐渐开始结合灯光、建筑艺术、休闲设施等等元素[4]。 2.2我国园林的发展 中国古典园林建造的历史始于何时,至今尚无明确的定论。但从园林建筑的使用性质来分析,园林主要是供游憩、文化娱乐、起居的要求而兴建,而使用者则必须占有一定的物质财富和劳动力,才有可能建造供他们游憩享乐的园林。故而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园林大多数为皇家园林或权贵大臣的府邸园林,同时寺庙园林也是我国古代一笔财富。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提出将广州的越秀山辟为公园(现为越秀公园),当时的一批民主人士也极力宣传西方当时诞生不久的“田园城市”的思想,积极响应倡导筹建公园。于是在一些城市相继出现了一批公园,并已经初步具备了动植物展示、儿童活动、运动、展览等设施功能,但1949年前我国的公园数量还是很少,容量也很有限。 跨进21世纪,我国城市公园的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建设生态城市和发展旅游事业直接刺激和促进了城市公园的发展,使城市公园的数量猛增,投入规模加大[3]。 3、城市公园的设计要素 景观规划设计涉及范围已远远超出我们常说的“景观”的概念和范畴,不仅仅包含了绿化种植设计,公共小品设计,还要考虑到满足视觉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等综合因素的设计,已经逐渐成为人类塑造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的一门综合性技术学科。 现代城市公园的艺术景观设计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中,已由普通的城市广

EPC模式文献综述word版本

文献综述 一、EPC模式概念及其特点 1、EPC总承包模式的概念 EPC总承包模式是指由一家承包商或承包商联合体受业主委托,按照合同约定对整个工程的勘察、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竣工验收)直至交付使用等进行全过程总承包的方式,也称为EPC工程总承包等。业主仅大致提出投资的意图和要求,其他工作均由EPC承包商来完成。EPC总承包模式的概念侧重于承包商的全过程参与性,承包商作为除业主以外的主要责任方参与工程所有设计、采购及施工。 2、EPC项目的特点 EPC项目是由工程总承包企业按照合同约定,承担工程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服务等工作,并对承包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造价全面负责。因此它与其他项目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 (1)规模大:因为EPC项目都是一些大型的建设项目,比如电站、化工厂、冶金 以及大型的公用体育场馆等,涉及到工程的设计、设备的采购和建设施工、整个项目的试运行,因此一般来讲,项目的规模都比较大。 (2)周期长:EPC项目从立项开始到项目竣工验收以后并交付业主使用的时间一般 为三到五年,有的长达十到十五年或更长,全程需要总承包企业负责。(3) 涉及面广: EPC项目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多,关系复杂,特别是一些国际工程 项目,中国的华为公司就一直致力于非洲一些国家的大型电信设施建设,其中大部分是采取的EPC总承包模式。 (4) 总价固定:按照FIDIC合同条款,EPC项目的一般采用项目总价固定的合同 方式,即:项目立项前业主和承包商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协定工程的总价。(5) 风险高:EPC项目要比设计或施工等单项承包复杂得多,风险也大得多,因 为它必须面对设计、采购、施工安装和试运行服务全过程的风险,所以总承包项目风险控制的难度必然更大。 二、EPC项目的实施现状 在国外,理论界一直以来都将它作为设计/建造模式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它的文献很少。1999年,FIDIC(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认识到这种模式与设计建造模式的根本区别及其广泛的应用前景,编写了《设计采购施工(EPC)交钥匙工程合同条件》,从而确定了EPC模式在工程承包模式体系中的独立性地位。目前全球最大的255家国际工程承包商几乎都提供EPC模式的承包业务,国际上许多大型的工程项目也都已或正在采用这种承包方式,长期的应用和实践基础上,使国外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EPC模式下的风险管理体系,这是需要我国进一步学习的。 我国EPC合同模式的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初,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化工、石化等行业的设计、施工企业积极开展EPC工程总承包,成效显著。2003年3月,建设部印发了《关于培育发展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指导意见》(建市[003]30号文),此文件的出台,为企业开展工程总承包指明了方向。此后,2004年建设部印发《工程项目管理试行办法》(建市[2004]200号文),2005年颁布《关于加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建质[2005]1l9号文),提出要

whm-交通与土地利用文献综述

交通与土地利用文献综述Transportation and Land Use Literature Review +++ 二零一三年五月

Homework 2 交通与土地利用文献综述 +++ 摘要:本文主要从概念界定、相互关系、模型综述、评价研究等方面,界定了交通系统和城市土地利用概念,叙述其相互关系,简要介绍研究模型和相关评价研究。论述交通与土地利用的相互关系和模型研究,望对于以后开展相关研究和实践具有借鉴和启示作用。 关键词:交通系统,土地利用,模型综述,评价 0 引言 城市建设的交通需求与城市道路的交通供给,是两个相互矛盾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方面。城市的发展需要进行大规模高强度的地块开发,进而使得城市交通出行急剧增加。受城市道路交通供给能力的限制,当城市建设超过一定程度时,将会导致城市交通状况恶化、交通拥挤不堪,限制各种城市建设项目作为经济实体能力的充分发挥,制约城市的总体发展。因此,系统地综述交通与土地利用关系研究对于以后开展相关研究和实践具有借鉴和启示作用。 1 概念界定 1.1城市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这一术语最初来自农业经济学,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人类依据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进行有目的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改造的活动过程。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则指。居民区、工业、商业区、零售区、政府机关空间及休闲区等城市功能范畴的空间分布或地理模型。 城市土地利用指的是城市建设用地以及正常运转所需要的土地,其中不仅包括已用于建设的土地,还有城市中部分尚未开发土地,该部分土地已列入城市规划开发范围内。 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形态、土地价格、土地利用强度都是与城市土地利用相关的概念[1]。 ●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土地利用类型指的是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位,是反映土地用途、性质及其分布规律的基本地域单位,是人类在改造利用土地进行生产和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具有不同利用方向和特点的土地利用类别。居住、就业和娱乐为主要用途的土地类别是产生交通需求的主要用地类型。 ●土地利用结构 土地利用结构是指某一地区各种类型的土地面积在所研究区域土地总面积中占的比重,可以通过土地利用混合程度来描述。土地利用结构可以直接反映一

文献综述城市规划

文献综述城市规划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浅谈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未来 姓名:李里 摘要:在阅读多篇文章以后,总结出中国目前新城镇建设存在的普遍问题,由于追求快速城镇化,造成城市建设与城市空间都存在问题,同时建设时并没有考虑保护环境这一方面。目前,生态城市成为最新的城市改造建设模式,取代了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 关键词:城镇建设,生态城市,海绵城市,低碳城市 一、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新城建设中突出的问题是:新城求洋求新,导致千城一面的城市,形象特色危机;大拆大建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和历史文脉隔断;部分新城人气不足,活力缺少,建设成效与期望差距甚远;过于关注形象和规模,新城认为不足,配套缺失;不够重视经济测算,造成一定的财政负担,前期投入多,后期收效不大。 不少城市的领导为了追求任期业绩,既不尊重投入产出规律,也不考虑经济效果和创新,更不考虑资金的回收问题。对老城区部分青红皂白一律推到重建,这是一种最原始、最不科学、最粗野的城市更新方式,造成一些有保留价值的建筑、设施、古木、风貌等的破坏,是城市的有形和无形资产严重受损,甚至完全消失。城市文脉是一座城市在长期建设中形成的历史的、文化的、特有的、地域的、景观的氛围和环境,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积淀。目前,城市中普遍存在着低水平的、低层次的简单城市更新,不注重保护和延续城市的文脉,是城市的文脉收到认为的破坏和割裂。城市正在走向雷同,特有风貌消失。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文化、科技各个领域交流的扩大,城市更新改造中大量地运用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的设计理念大大促进了城市更新的进程和步伐。但是由于各地“追风”现象十分严重,效仿和追大潮成为时尚,是城市更新中出现了雷同,城市正在被克隆,正在失去领域的、文化的、传统的、多样化的特色,建筑正在失去个性和灵魂。在城市更新改造中,将保护建筑视为获得眼前利益的捷径,千方百计的肆意

关于耕地质量保护的文献综述

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当前我国耕地保护质量研究综述 姓名: 张朕 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 土地资源管理 班级: 土管102 学号: 20210224 指导教师: 王群职称:副教授 2013年6 月13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当前我国耕地保护质量研究综述 指导教师:王群 作者:张朕 摘要:耕地是土地的精华,耕地保护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在耕地高强度开发和耕地数量日趋减少的背景下,如何保护耕地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无论后备耕地资源丰富与否,国家和政府均应把保护耕地质量作为缓解耕地供需矛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基于这样一种态势,本文对耕地质量保护现状进行论述,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期望对更好的保护耕地质量有所裨益。 关键词:耕地保护;质量;存在问题;综述 Present Research Summarization on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Protection in China Zhang Zhen Wang Qun Abstract:The essence of the land is cultivated land.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is a global strategy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nd society. China is a country ,more people and less land.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high strength development of cultivated land which keeps decreasing,how to protect the quality of cultivated land is of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Whether reserved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are rich or not, therefore, countries and governments should regard the protecting the quality of cultivated land as the fundamental measures to eas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cultivated land and realizing the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Based on tha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cultivated land, and puts forward some practical and feasible countermeasure, expecting to protect the quality of cultivated land well. Key words: protection of cultivated land;quality ;existing problems;ways of protection 引言 耕地保护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直接牵扯到子孙后代的生存。对耕地保护的重要性、迫切性,可以说在中国上下已经形成共识。从社会和经济角度来看,耕地保护强调的是耕地质量的保护和提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必须严格按照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要求,做到本地耕地总量只能增加,并努力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无论在思想意识上,还是实际运作中,当前对耕地质量动态平衡的认识和做法与中央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从今年来报刊上论及耕地质量的文章尚不及耕地数量的文章的十分之一就可见一斑。因此,亟待全面认识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及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完整、准确地理解和贯彻《通知》精神,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确保我国农业持续高效地发展。 1

文献综述范例(土木工程)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献综述 节能建筑的基础理论与设计原理 专业土木工程 姓名张桐 学号 090350112 指导教师 二Ο一二年三月十九日

一.引言 1.“节能建筑”是什么? 节能建筑(energy-saving building)的定义为设计和建造采用节能型结构、材料、器具和产品的建筑物;在此类建筑物中部分或全部利用可再生能源。节能建筑是指遵循气候设计和节能的基本方法,对建筑规划分区、群体和单体、建筑朝向、间距、太阳辐射、风向以及外部空间环境进行研究后,设计出的低能耗建筑,其主要指标有:建筑规划和平面布局要有利于自然通风,绿化率不低于35%;建筑间距应保证每户至少有一个居住空间在大寒日能获得满窗日照2小时等。 节能建筑的有少消耗资源,高性能品质,减少环境污染,长生命用期,多回收利用的五大特征。 2.研究的重要性——21世纪建设科技的主旋律 中国的建筑节能,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建筑业在墙体改革及新型墙体材料方面有了发展。与此同时,一批高能耗的高档旅馆、公寓和商场出现了。如何在发展中降低建筑能耗,使之与当时能源供应较紧缺的现状相协调,成为相关部门关注的重点。为此,建筑节能工作首先从减少采暖能耗开始,1986年建设部颁布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新建居住建筑,在1980年当地通用设计能耗水平基础上节能30%%,《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是我国第一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它的颁布,开启了我国建筑节能新阶段。以它提出的指标为目标,建筑节能的

设计、节能技术纷纷发展起来,一系列的标准和法规先后制定。 20世纪90年代,建筑节能的地位进一步提高,节能工作有效开展。1990年,建设部提出“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的战略目标。1994年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建筑节能作为项目之一被郑重提出;从1994年起,国家对北方节能建筑实施免征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一批节能小区相继建成。1995年《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修订并于次年执行,修订后的《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将第二阶段建筑节能指标提高到50%%。同年,建设部发布《建筑节能“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这个专门的规划以及1996年9月建设部发布的《建筑节能技术政策》和《市政公用事业节能技术政策》,为其后建筑节能的发展明确了方向,同时也表明建筑节能地位的空前提高。建筑节能的地位最终由1998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确定下来,建筑节能成为这部法律中明确规定的内容。 21世纪的到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建设领域明确了必须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科技工作将“四节一环保”作为科技攻关的主要方向,取得了明显效果。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了以节能50%%为目标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体系,部分地区执行更高的65%节能标准。2008年《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标识管理暂行办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施行,《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民用建筑节能标准体系已基本形成,基本实现对民用建筑领域的全面覆盖。

当前我国农村。文献综述

《当前我国农村“新土地抛荒”现象的原因与对策探究》 文献检索与综述报告 10政本李婷(16) 一、文献检索工具、方法、过程介绍 在陈久老师的指导下,本课题研究者充分利用国际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读秀、万方数据等网络工具收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同时根据原文的参考文献、二级参考文献、引证文献、二级引证文献等收集到了更为丰富、全面的相关资料。此外,研究者还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图书馆浏览了大量图文书籍。 为了更详细地了解我国农村抛荒问题的历史渊源和国内外土地抛荒现状,研究者采用了顺查法、倒查法、追溯法、导师指导法、网络查找法等文献资料收集方法,收集了我国自1987年改革开放以来的大量土地政策、中央一号文件等资料,查询了美国、日本、英国等典型资本主义国家的土地制度和土地抛荒惩罚性政策。 二、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一)国外研究现状 课题研究者通过查阅图书和网络资料发现,国外关于农村土地抛荒问题的研究较少,大部分国外专家是从农村土地流转的角度来研究土地制度问题,例如:国外土地流转制度的比较和借鉴[J]. 东南学术. 2009(02)、美国关于土地征收补偿的规定及借鉴等等。 (二)国内研究现状 1、农村抛荒现象的历史追溯:首先说明一下,本课题研究者在题目中使用了“新土地抛荒”的概念,是因为现阶段农村的抛荒与1990年代中后期因为农业税费负担沉重而导致的土地抛荒不同,这里看到的土地大量抛荒出现在税费改革之后,也就是2002年之后的土地抛荒。21世纪以来,沿海地区经济迅猛发展,

同时,许多农民不能满足田地带给自己的收益。在田里辛苦一个月还不如出去打几天工,所以,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外出打工。除此之外,许多农村子女考入大、中、专院校,学业有成之后大部分都留在城市里安家落户,他们将父母接到城市里,而家里的田要么给别人耕作,要么让它荒着。 为什么以往一直以农事为主,以耕地为生的大批农民要如此义无反顾地南下,为什么他们可以白白抛荒了这么多良田而宁愿背井离乡地在外地买粮,以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是什么样的理由让他们可以承受离开亲人的艰苦,可以承受离开一直生养自己的土地而去他乡漂泊的辛酸?为什么近些年政府对三农问题的一系列惠农政策在村里没有充分体现出来?为什么取消了农业税农田却反而被抛荒了?为什么三农问题年年是政府工作的重点,却换不来农村农民农业的根本性好转?这一问题引发了国内许多知名经济学家、各高校学者等人的关注。 2、综合介绍: 通过上网搜索,我发现国内对农村耕地抛荒问题的研究成果已经有很多,如学术论文、期刊、图书、报纸等等,这让我可以借鉴到许多前人的经验成果。 通过整理,我将这些研究成果按照其不同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分类: 一是最为普遍的农民自身原因类,如2008年8月19日新华网论坛上发表的《中国农村耕地严重抛荒的成因及对策》、刘键,陈雩桢发表在《四川农业科技》2002年第5期的《农村耕地抛荒问题剖析》、张光宏,梁丹辉在2008年10月发表的《建设新农村视角下的耕地抛荒问题研究》、2012-12-20 发表于中华粮网的《农田抛荒的反思》、夏莉艳.农村劳动力流失与农业基础稳固 [期刊论文] -经济问题探索2009(5)等。这些专家学者主要是从农民自身找原因,认为农村出现大面积抛荒的原因是农民期待更高的收益,希望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享受更好的生活。因此,要从社会保障的角度解决这一问题,提倡建设类似于社区的乡村; 二是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土地抛荒原因的文章,如周全绍在《宿州学院学报》发表的《农村土地抛荒现象的经济学分析》、陈晓华在人民网发表的《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解决农村土地抛荒问题》、期刊论文——农村土地抛荒的经济学分析与对策 - 甘肃农业2006(6)、胡家勇在经济学动态发表的《马克思土地产权制度理论研究》。这些学者主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农村土地产权的归属问题,认为农民可以将闲置的土地流转出去,从而达到闲置土地的最大化利用;

文献综述

第2章文献综述 2.1 监事会资本 随着2006年新的公司法对监事会制度的完善,有关监事会的研究日益增多,主要集中在监事会的特征研究,监事会制度研究以及监事会运行效率问题等等。在监事会的实证研究中,学者们使用频率最高的监事会衡量指标主要有规模(张逸杰等,2006;杜光文, 2010;)、监事会活动强度,即会议次数(傅蕴英。2004;王生年、白俊,2009)、监事会激励,即成员持股(韩葱慧、沈琳,2010)、监事会薪酬(司茹,2007)、监事年龄(马施、李毓萍,2009)、监事会主席变更(马施、李毓萍,2009)、职工监事比率(李越冬,2009)、具有财务背景的监事人数(司茹,2007)、专业水平—具有专业职称的监事比例如高级经济师CPA 等(李越冬,2009)等等。 刘银国(2004)使用博弈论方法,提出通过改进监事会成员的知识结构和增强监事会成员的独立性来提高监事会监督水平和效率的建议。蒋松桂和蒋峦(2006)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的监事会规模普遍较小,外部监事比例较低的现象可能会影响监事会监督效果的有效发挥。钟良和石水平(2007)对深圳中小企业板块上市公司研究发现,监事会规模小使之处于弱势地位,监事会成员学历较低,不利于监督职能的实现。王聪和陈亮(2009)分析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规模、相对偏低的监事会成员素质、监事会成员的组成和来源局限了监事会的监管职能。赵岩和李卓如(2009)以上市公司2004-2007 年非标审计意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监事会对非标审计意见的认同度,发现监事会模棱两可的态度逐渐趋于明确,在最具有代表性的保留意见上,其财务监督作用逐步显现。上述研究都没从监事会监督资源配置角度解释监事会监督有效或无效的原因。 虽然使用的指标不少,但是都是被单独拿出来使用的,很少有学者能使用一个完善的指标体系来衡量监事会,即使是南开大学的监事会评价系统,也并不是最完善的。南开的监事会评价系统强调了监事会运行状况,监事会结构和规模以及监事胜任能力,其中前两项是从监事会总体来考虑的,后一项是从监事成员本身的角度考虑的,在对监事成员进行评价时,虽然涉及了一些监事会人力资本的指标,但是对监事的社会影响力、行业了解程度、专业知识等指标却没有体现。 鉴于以前研究的缺陷,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视角定位在监事会成员的技能、经验、专业素质、职位了解程度、社会影响力等这些监事成员的个性指标,并且将所有监事成员的这些个人指标进行综合,构造出一个用以衡量监事会整体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水平的指标——监事会资本。监事会资本是一个全新的构念,目前尚没有成熟的研究体系,国内

城乡规划学文献综述

农业观光产业园相关文献综述 摘要: 伴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与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城郊的土地利用模式与人们的消费方式均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农业观光园作为一种全新的模式进入我国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在全国性大规模建设的浪潮下,很多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逐渐凸显。本文总结与梳理了多篇相关文献的内容与思想,对农业观光产业园的发展方向进行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农业观光;规划设计;生态景观 1.国内外研究现状 农业旅游在国外已有多年历史,最早的都市型农业发展思想可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城市学者霍华德提出的“花园城市”的理论,到了20世纪60 年代,美国一些经济学家又提出“都市农业区域”和“都市农业生产方式”等,进一步拉近了城市与农业间的关系。同时期已出现了以观光旅游为主要职能的观光农园。国外都市型农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荷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并根据城市特点构建了各具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 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城市型农业开始初露头角,当时的农业观光园主要是“农家乐”的形式。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全方面发展,越来越多城市居民具备了休闲旅游的经济消费实力。20 世纪 90 年代初出现了高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形式的观光园。到后来又出现了农业观光园的新形式——复合式农业观光园。虽然在我国农业观光园种类多,发展快,但由于开发期较短,致使领域理论研究相对滞后。 2.呼和浩特农业观光园分析 在城郊结合地带开发农业观光园,不但可以减少土地浪费,减少化肥等使用,促进生态环境的整治和绿色农业发展。同时,良好品质的绿色食品能够增加农业的附加值,增加农业积累,使生态保护的投入有资金保障,形成良性循环。呼和浩特农业观光园发展优势可总结为以下几点:(1).呼和浩特的农业观光园起步不久,处于发展上升期阶段,行业竞争并不激烈,潜在消费人群数量可观。(2). 近郊草原地貌与观光农业优势互补,新城独具风格的景观。(3).呼和浩特大青山一代集中了动物园、高尔夫度假村、滑雪场等休闲场所,可与农业观光园形成良好的互动。 但呼和浩特地处生态较脆弱区域,发展都市型农业的品种与规模都有限,因此农业观光园的规划建设一定要抓准定位,不可盲目照搬其他地区的经验,而是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客服薄弱环节,突出特色。

文献综述家庭农场综述

文献综述 1. 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农业经济结构发生的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和农业发展方式得到改变,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的农业政策无疑更好的印证了发展现代农业真正潮流和形式的到来。家庭农场这一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规模经营成为了重要研究课题。针对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家庭农场发展合理性、发展前提条件、发展现状等问题的研究,以及发展模式的深入、继续探讨符合国内不同省际之间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来发展地方家庭农场的发展已经成为必要和迫切的课题。 2.研究现状 2.1对国外家庭农场的研究 朱博文[1]认为土地私有是国外农场的根本特性。国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农场都是在私有制基础上逐步实行土地相对集中,生产要素完全有市场调节,最终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起来的。刘志雄[2]认为美国农场的组织形式主要分为家庭农场、合伙农场、公司农场三种形式。其中张妮妮[3]研究显示这三种组织形式以家庭农场为主,2007年农场数量为206.9万个,家庭农场比重为97.6%。贾佳佳[4]认为美国家庭农场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农场土地私人所有;经营规模化和组织方式多样化;生产经营的专业化;农场主拥有的土地权利是稳定而有保障的。而早在1959年列宁[5]就提出过资本主义农业发展存在两条道路,一条是普鲁士改良道路,一条是美国的改良道路,而在地主经济不存在的情况下农民在后一种情况下占据优势,成为独一无二的代表,逐渐转化为资本主义农场主。克拉夫和马伯格[6]在《美国文化的经济基础》一书中提出家庭农场在美国社会中始终有其经济意义以及象征意义。个人家庭农场制度,是所有西方文化国家为了社会的和政治的原因二促成的

关于土地资源的文献综述

关于土地资源的文献综述 内容摘要:通过翻阅一些资料和文献,深入了解了中国土地资源的现状,一串串数据明显的显示出中国目前土地资源的稀缺与存在冲突,不容乐观。不可否认,土地永远是一种稀缺资源,而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而言,相比起牺牲土地所产生的种种“利润”,安居乐业的百姓和欣欣向荣的企业更为重要,值得深思。 关键词:土地资源稀缺冲突 早在1994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在其《谁来养活中国》一书中警告说:“2030年,中国的粮食缺口将达到3.69亿吨,不仅中国无法养活自己,世界市场也负担不起。”尽管中国的研究者对布朗的预测方法和依据提出过许多质疑,但无不承认“中国的粮食缺口将会越来越大,粮食问题将会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此种情况下,我国政府不能不作出反应。2006年明确提出,18亿亩耕地是未来5年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2007年再次强调,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 但是这仍是一场艰难的博弈,既要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突破,又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土地,这或许是冲突的根源。 根据查阅的资料、文献以及实际观察看,土地资源正处于警戒线边缘,有以下几方面重要原因: 一、土地沙漠化。中国荒漠化形势十分严峻根据1998年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办公室等政府部门发表的材料指出,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全国沙漠、戈壁和沙化土地普查及荒漠化调研结果表明,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4%,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近年来,中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发生越来越频繁,且强度大,范围广。 二、土壤侵蚀。土壤的水蚀和风蚀现象严重。目前需要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为356万平方千米,其中水力侵蚀面积为165万平方千米,风力侵蚀面积为191万平方千米。我国每年表土流失量在50亿吨以上,居世界之首。我国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不仅广泛发生在农村,而且发生在城镇和工矿区,几乎每个流域、每个省份都有。从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分布来看,东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9.1万平方公里,中部地区51.15万平方公里,西部地区296.65万平方公里。 三、土地污染。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壤开发强度越来越大,向土壤排放污染物也越来越多,土壤污染日益严重,尤其是农村面源污染所造成的土壤污染问题日益加深。我国土壤污染的总体情况可以用“四个增加”来概括:土壤污染的面积在增加,土壤污染物种类在增加,土壤污染的类型在增加,土壤污染物的含量在增加。据调查,我国一些地区的土壤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据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峻,已对生态环境、

农村耕地利用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

农村耕地利用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 ——以长沙四县市为例摘要:通过对长沙四县市耕地利用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长沙市 耕地闲置状况严重,达到总耕地面积的9.37%,主要是由劳动力短缺、农业基础设施不足、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以及建设施工四个方面原因引起,已经影响到“两型社会”的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在分析耕地闲置的危害性后,提出对策解决长沙市耕地闲置问题,优化耕地资源配置。 关键词:耕地利用;闲置问题;对策 导入语:湖南是农业大省,被誉为“鱼米之乡”,用占全国3%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6%的粮食,在粮食安全方面为我国作出了很大贡献,也为湖南省的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基础和支撑作用。200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机遇与挑战诞生在长株潭。长沙作为长株潭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它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城市群的发展,而在长沙农村地区出现的耕地闲置现象,主要是弃耕抛荒,破环了资源节约理念,阻碍了“两型社会”建设步伐。解决耕地闲置,提高耕地利用率对推动“两型社会”建设有着重大意义。 正文: 一、调查目的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耕地保护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耕地资源的利用方式也发生了较大转变,表现为耕地面积的减少和耕地资源向建设用地等其他用地的转变,这严重影响到了粮食安全问题。研究耕地利用状况

不仅对反映区域社会经济的基本态势极具意义,而且也能给政府对耕地保护决策提供一定参考。 二、耕地闲置现状 经过问卷调查和对部分村干部和居住在村里的部分农民的走访,发现在农村土地利用主要存在着被闲置荒芜的问题,而且这一现象还很严重。长沙市包括浏阳市、长沙县、望城县、宁乡县,现有耕地面积24.68万hm2,其中水田22.43万hm2,旱土2.25万公顷。据调查统计,2007年全市耕地抛荒面积有2.3138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9.37%,其中季节性抛荒2.28万hm2,常年性抛荒338 hm2。季节性抛荒主要集中在冬、春季。常年性抛荒中,因外出务工无劳动力耕种抛荒面积为43hm2,承包户不愿转包造成抛荒面积1 hm2,土地整理未完工和被征用未开发99 hm2,因干旱缺水不能耕种面积为61 hm2,望天田67 hm2,煤田渗漏33 hm2,水系破坏34hm2[1]。 三、耕地闲置的原因 调查中发现,长沙市农民弃耕抛荒主要有以下原因。 1、种粮比较效益低,农村劳动力短缺。长沙地处省会,第二、三产业较发达,农民工工资上涨,一般人员每个工作日为50元,技术工80元[1],而水稻生产比较效益相对较低,加之农资价格上涨,农民普遍认为“在家种田,不如外出挣钱”。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宁可抛荒,也不耕种生产。 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较差。农业受自然制约程度大,当前长沙市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用于农村灌溉的山塘水坝年久失修,有的排灌机械缺乏必要的维护,难以抵抗旱、涝等自然灾害。农业投入成本高,风险大,收入没保障,农户就干脆不种,任其荒芜。 3、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长沙个别村镇存在“有田无人种和有人无田种”的现象,有些农户自己不想种田,也不愿转让给别人种。主要因为少数地方仍未与农户签订并发放土地承包合同书,已签订的存在着手续不完善,程序不到位等纠纷问题,因此承包户不愿将耕地转包。由于土地承包管理不规范,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造成了部分农民弃耕抛荒。

土地整治文献综述

土地整治文献综述 摘要:土地整治已经成为了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平台。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分析研究,从土地整治模式、土地整治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土地整治相关技术4个方面总结了现在的研究进展,继而提出了土地整治的研究展望。关键词:土地整治、研究综述、研究展望 literature review of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adjustment Abstract: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adjustment has become the gripper and platform that promot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new type of urbanization, and realiz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Through the analysi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 study, from the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adjustment mode,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adjustment planning,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adjustment planning,and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adjustment technology summarizes the current research progress,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research advances in the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adjustment. Key words: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adjustment literature reviews literature prospect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维系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支撑社会经济系统发展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和战略储备[1-2]。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土地需求刚性上升与供给刚性制约的矛盾日益加剧。在新形势下,土地整治不仅是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大力推进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的重大举措,也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适时开展土地整治现状研究,关注土地整治国内外研究进展,不断拓展土地整治的内涵外延,使之成为保发展、守红线、促转变、惠民生的重要抓手和基础平台。 土地整治是借助一系列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治理,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率的活动,是土地整理、开发及复垦的统称,具体内容包括农用地整治、城镇工矿用地整治、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未利用地开发和土地复垦。土地整治是盘活存量土地、强化节约集约用地、适时补充耕地和提升土地产能的重要手段。目前,土地整治已经由自然性工程转变为综合性社会工程,逐步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和节约优先战略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1国内外土地整治研究进展 1.1 土地整治模式研究 国外开展土地整治实践的历史比较悠久,相关的模式研究也比较成熟,主要

土地资源管理学科(120405)

土地资源管理学科(120405)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方针,培养研究生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正确的政治立场,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的创新精神,较高的专业素质,可在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政府机关、企业和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生产、推广和管理工作。 1.政治思想要进一步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学术正派,团结协作,品行端正,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和责任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努力奋斗的理想。 2.业务水平要求掌握本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理论研究或技术研究中有新见解。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3.学术素养及能力掌握本学科某一领域试验设计方法、试验技术及数据处理手段;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诚实工作的能力;具备较强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洞察力和获取知识能力;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技术实验等实践能力;具有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善于与他人沟通与合作,遵守学术规范。 4.身心素质具有能够承担本学科范围内各项专业工作的良好体魄。 二、学术方向 1.土地资源与信息技术综合运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定位技术等现代化手段,研究区域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研究土地资源要素的发生、发展规律,探讨区域土地资源特性的空间和时间变异规律;研究土地资源信息处理与管理;研究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方法和模式。 2.土地规划与管理研究和优化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结构、比例、空间布局、总体功能以及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和内部的关系,使土地利用与区域的自然特征、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促进土地资源整体功能的发挥,具体包括土地资源区域规划、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村居民点及景观环境规划设计等。 3.土地利用工程研究改善土地质量、提升土地效能和优化土地生态环境的工程技术措施总和。包括土地开发工程、土地整理工程、土地复垦工程、土地防护工程、土地整治等工程。 4.土地经济与管理研究土地资源开发与环境建设过程中的经济规律,重点研究土地资源利用的经济机制及其对资源配置的反作用规律,探讨土地资源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参与社会经济活动过程所表现的资产特性及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规律。 三、基准学制、学习年限与总学分

参考文献

1史培军,宫鹏,李晓兵等.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方法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30 2Turner ⅡB.L,Skole D.L,Sanderson S.et al. 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Science/Research Plan. IGBP Report No.35 and HDP report No 7,Stockholm and Geneva, 1995 3Harvey D. The Urbanization of Capital.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5 4Irwin E G, Geoghegan J. Theory, data, methods: developing spatially explicit economic models of land usechange.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2001, 85: 7-24 5Turner B L II , Clark W C , Kates R W etal. The earth as transformed by human action in global and regional changes in the Biosphere over the past 300 year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ith Clark University) 6FAO. Integrated approach to th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land resources.Draft report of the UN Secretary-General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apter 10 of Agenda 21(UNCED) to the Commission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oma, 1994 7Treitz P, Rogan J. Remote sensing for mapping and monitoring land-cover and land-use change: An introduction.Progress in Planning, 2004, 61: 269~279 8Region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Union (IGU) .Abstracts of Geographical Renaissance at theDawn of the Millennium.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ICC), Durban, South Africa, 2002 9张志成.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遥感监测与区域对比——以福州和台北为例.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5 10李秀斌.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国际研究动向[J].地理学报,1996,51(6):553-57 11熊勇珍, 陈传明.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研究综述.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8(6): 117~118 12李雪梅,李忠峰.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进展及其意义[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6):1-2 13Lambin E F,Baulies X,Bockstael N.etal 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M].IGBP Report No 48 and IHDP No 10 Stockholm,1999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