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沪科版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沪科版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沪科版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沪科版

物质的密度

达标测评题

一、单选题

1.关于物质的密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某种物质的密度是这种物质单位质量的体积。

B、将一杯水分成两杯,则每个杯中水的密度都为原来的1/2。

C、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征。

D、根据密度公式ρ=m/v,可知密度ρ与m成正比,密度与V成反比。

2.小红有一只能装下1kg水的瓶子,她的这只瓶子还能装下1kg的[ ]

A、白酒

B、盐水

C、食用油

D、煤油

3.若空气的密度约为1.29kg/m3,则一口(3间)普通教室内空气的质量大约是[ ]

A、3kg

B、30kg

C、300kg

D、3000kg

4.甲乙两物体的质量之比为3:1,体积之比为1:3,则二者的密度之比是:

A、 9:1

B、 3:1

C、 1:1

D、1:9

二、填空题

5.铝的密度为2.7×103kg/m3,其物理意义是。

6.物理学里,把某种物质的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其定义式为在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常用的单位还有。

三、实验探究题

7.某同学为测“蒙牛”牌牛奶的密度,现有天平、玻璃杯、量筒等器材和一盒牛奶,设计方案如下:

A、用天平称出玻璃杯质量m1

B、将适量牛奶倒入杯中,测出总质量m2

C、将玻璃杯中牛奶倒入量筒中测得体积V

D、根据数据算出密度ρ=(m2-m1)/V

(1)你认为这个方案有哪些不足之处?

(2)请你提出改进这个方案的办法。

四、知能应用:

8.小丽有一块亚运会纪念币,它的质量是16.1g为了测量它的体积,把它放入一盛满水的量筒中,测得溢出的水重为1.8×10-2N , 求制作纪念币的金属密度。

达标测评题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1.C 2.B3.C4.D

二、填空题:5.每m3铝的质量为2.7×103kg;6.单位体积质量ρ=m/V

三、实验探究题:

7.(1)不足之处:实验步骤C的操作中由于杯壁中会沾附牛奶倒取不净,会导致体积测量值偏小而导致密度测量值偏大;

(2)改进方案:

A、将适量牛奶倒入杯中,测出总质量m1

B、将玻璃杯中牛奶倒入量筒中测得体积V

C、用天平称出玻璃杯和剩余牛奶的质量m2

D、根据数据算出密度ρ=(m1-m2)/V

四、知能应用

8.解:溢出的水的质量:

溢出的水的体积:

金属的体积:

金属的质量

m=16.1g=16.1×10-3kg 金属的密度:

物体的浮与沉_教案

物体的浮与沉 【教学目标】 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知道密度计、潜水艇、汽球、轮船的工作原理; 2.观察物体的浮沉现象,学会由现象分析其本质,之后总结规律; 3.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学会用沉与浮的知识解决与浮力有关的知识。 【教学重难点】 1.正确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知道物体下沉、悬浮、漂浮的原理。 2.结合物体的密度、液体密度理解浮沉条件及密度计、潜水艇、热汽球、轮船的工作原理。 【教学过程】 一、物体的浮沉条件:浸没。 1.当F浮>G时,上浮ρ液>ρ物 2.当F浮=G时,悬浮ρ液=ρ物 3.当F浮<G时,下沉ρ液<ρ物 教师强调:物体的上浮与下沉都是过程状态,下沉的最后物体将处于平衡状态,此时浮力与底面的支持力等于物体的重力;上浮的最终结果是物体漂浮在液面上,此时浮力与重力相等并结合阿基米德原理引导学生讨论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教师小结: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其浮沉取决于它所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有时也可用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关系直接判断。 二、引导学生看实验室提供的器材: 提出问题:如何使小瓶子在水中实现上浮、下沉和悬浮? 让学生先讨论,提问个别学生说思路。可适当提示。 老师引导全体学生理清思路:空瓶子时,浮于水面。 装满水时,下沉。 装适量的水时,悬浮。 教师总结:可以看出,瓶子装水的多少可以控制瓶子的上浮与下沉。

老师出示:“潜水艇”模型,引导学生了解潜水艇的工作原理 1.潜水艇:靠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上浮与下沉的。 上浮:放水;下沉:充水。 老师小结:潜水艇这么复杂的设备,利用的原理却如此简单。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提出问题:刚才空玻璃瓶子会浮于水面,可玻璃块却会沉入水中,这是为什么? 学生思考。 老师分析:因为瓶子空心,排开的水多,受到的浮力大,所以会浮于水面。这就告诉我们一个很有用的道理:如果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我们要让它浮于水面,就可以采用“空心法”。引导出用钢制的轮船如何航行在海面。 2.轮船: 原理:采用“空心法”增大可利用的浮力来使船浮在水面 排水量: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10。 从河---海:上浮些。 老师利用空瓶子类比轮船讲解。 老师提示也可以用可吸管代替轮船研究轮船从河里开到海里的问题。并说明为使吸管能稳定在水中,我们要往吸管中倒入少量的细沙,降低重心,提高稳度。 让学生动手完成实验:比较吸管在哪种液体中上浮些。 老师与学生共同分析:盐水中吸管会上浮些的原因,强调浮力不变。 提示学生:若在吸管的水面位置做好记号,就是简易的密度计了。 (老师出示密度计,并演示) 3.密度计: (1)用途:测量ρ液。 (2)原理:漂浮F=G。 (3)构造:刻度不均匀上小下大。 教师解释并与学生一起看书。引导学生阅读盐水选种。 4.盐水选种:浸泡法。 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浮力解决问题的实例,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老师边总结边提问:上面讲的都是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的例子,哪物体在气体中会浮吗? 平时我们见到的节日彩球,电视上的热气球,气艇都是利用空气浮力的,那它们是如何实现升空和降落的呢?

电阻串并联教案

R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和推导理解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和计算公式。 2.会利用串联、并联电路特点的知识,解答和计算简单的电路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经历从猜想与假设到实验验证的过程。 2.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在实验中认识总电阻与原串联或并联的电阻之间的“等效替代”关系。 【教学重点】 串联和并联电路总电阻的计算公式及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用“等效替代”的观点分析串联和并联电路。 【教学准备】 学生电源、不同阻值的电阻、电流表、电压表、开关、导线。 【教学方法】实验法、探究法、理论推导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引入 修电子仪器时,需要一个20Ω的电阻,但不巧手边没有这种规格的电阻,只有10 Ω、5 Ω等多个电阻,那么,能不能用几个10 Ω和5 Ω的电阻组合起来代替呢?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电阻的串联 1.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 演示如图1的实验,让学生读出串联电路的电流和总电 压。 如果用一个电阻R 来代替R 1和R 2,使原来的电路变成图2 所示的样子,并且代替以后的电路的电流和总电压保持不变。 这个代替串联电阻而使电路的状态不变的电阻R 称之为串联电阻R 1和R 2的总电阻。R 1和R 2叫R 的分电阻。 (引导学生与合力和分力的概念进行对比) 提出问题:那么电阻串联后,总电阻变大还是变小呢?总电阻和分电阻有什么关系呢? 猜想与假设 引导:复习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然后分析,将电阻串联,相当于是增加了导体的长度,所以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大。 怎么验证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把电阻分别接入同一电路中,用电流表分别测出电流的大小(电压一定时,电流越大,电阻越小),进行比较。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1)将一个定值电阻R 接在课本图14-13的A 、B 之间,闭合开关、观察电流表的示数。 (2)将两个电阻R 串联起来,接在A 、B 之间,闭合开关、观察电流表的示数。 (3)在A 、B 之间换上三个串联着的电阻R ,合上开关前先预计一下电流表的示数会发生什么变化,再合上开关。看看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 分析论证 学生结合实验现象,充分交流讨论,得出结论: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大。

《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沪科版八年级)

7.5《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知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可能出现的状态. 2、通过探究了解控制浮沉的方法,并能用控制变量法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分析,进一步建立理性的推论. 3、通过探究和分析,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并通过交流与合作得到其结论. 4、通过阅读,了解物体浮沉条件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并激发爱国主义的激情和勤奋学习、科技强国的思想。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 难点:灵活利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 弹簧测力计、量筒、泡沫塑料、密封的小玻璃瓶(及配重)、橡皮泥、硬币、蜡块.【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教学情境。 看一看:热气球升空 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视频——热气球升空,借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说明以上内容都跟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物体的浮与沉”有关。 二、新课学习 (一)、活动10.1怎样使物体上浮或下沉 猜一猜: 把一些物品,如橡皮泥、硬币、泡沫塑料、小玻璃瓶和自备的各种小物体,浸没在水中松手后,它们如何运动? 试一试: 通过动手探究得出结论: 上浮的物体有:泡沫塑料、密封的小玻璃瓶、蜡块…… 下沉的物体有:实心橡皮泥、硬币、内装许多配重的小玻璃瓶…… 议一议:怎样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怎样使漂浮的物体沉下去? 做一做:带着问题继续进行探究。

想一想:对各组采取的措施,用交流的方法汇集起来,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从重力和浮力的关系归纳出所采用的方法的实质。 得出:物体的上浮或下沉是由重力和浮力的相互关系决定的。因此,使物体液体中上浮的方法有两种: 其一是减小重力。如,减少玻璃瓶中的配重、或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将实心物体挖成空心; 其二是增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如,增大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或增大液体的密度(向水中撒盐)。 所采用方法的实质是:改变了物体的重力或浮力。 2.活动10.2 探究物体浮沉的条件 首先根据活动10.1实验结论:可以通过改变物体所受重力和浮力的大小来控制物体的浮与沉来提出问题。 物体上浮和下沉时,它受到的重力与浮力各有什么关系? 猜一猜:让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猜想。各种猜想都可。 做一做:测量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浮力探究物体浮沉的条件。 设计实验方案:测出浮力和重力进行比较。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量筒、水、小瓶、配重物。 本活动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自主探究归纳出物体的浮沉条件。本活动中物体和重力是用弹簧测力计称出来的。它是影响本实验准确度的主要因素。 议一议 1.怎样测量物体所受的重力?(用弹簧秤测) 2.怎样利用提供的器材测量或计算物体上浮、下沉、漂浮时受到的浮力? 实验设计中可能学生不能达到这一要求,引导学生从实验设计的几个问题展开讨论,逐一得到结论,为实验步骤的设计创造必要的条件。 交流总结得出实验步骤: (1)用调节好的弹簧测力计称出小瓶的重力G。 (2)向量筒中装入一定数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 (3)把小瓶放入量筒中,观察小瓶所处的状态,并记下水面的位置V2。

苏科版《物体的浮与沉》教案

10.1物体的浮与沉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知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可能出现的状态. 2、通过探究了解控制浮沉的方法,并能用控制变量法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分析,进一步建立理性的推论. 3、通过探究和分析,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并通过交流与合作得到其结论. 4、通过阅读,了解物体浮沉条件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并激发爱国主义的激情和勤奋学习、科技强国的思想。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 难点:灵活利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 弹簧测力计、量筒、泡沫塑料、密封的小玻璃瓶(及配重)、橡皮泥、硬币、蜡块.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教学情境。 看一看:热气球升空 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视频——热气球升空,借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说明以上内容都跟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物体的浮与沉”有关。 二、新课学习 (一)、活动10.1怎样使物体上浮或下沉 猜一猜: 把一些物品,如橡皮泥、硬币、泡沫塑料、小玻璃瓶和自备的各种小物体,浸没在水中松手后,它们如何运动? 试一试: 通过动手探究得出结论: 上浮的物体有:泡沫塑料、密封的小玻璃瓶、蜡块…… 下沉的物体有:实心橡皮泥、硬币、内装许多配重的小玻璃瓶…… 议一议:怎样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怎样使漂浮的物体沉下去? 做一做:带着问题继续进行探究。 想一想:对各组采取的措施,用交流的方法汇集起来,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从重力和浮力的关系归纳出所采用的方法的实质。 得出:物体的上浮或下沉是由重力和浮力的相互关系决定的。因此,使物体液体中上浮的方法有两种: 其一是减小重力。如,减少玻璃瓶中的配重、或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将实心物体挖成空心; 其二是增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如,增大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或增大液体的密度(向水中撒盐)。 所采用方法的实质是:改变了物体的重力或浮力。

(完整word版)串并联电路的教案

第四节、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学习电路的串联和并联,理解串、并联电路的电压关系、电流关系和电阻关系,并能运用其解决有关关问题。 2、掌握电组的串并联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压电阻和分流电阻阻值的计算,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引导学生关心实际问题,有志于把所学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教学重点是串、并联电路的规律。 难点:难点是串并联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 教授法类比法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初中我们已经学习过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同学们回忆初中有关这方面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1串并联电路的认识 (1)什么是电路的串联? 把几个导体元件依次首尾相连的方式 (2)什么是电路的并联? 把几个元件的一端连在一起另一端也连在一起,然后把两端接入电路的方式 2 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电流 (1)串联电路: 串联电路各处的电流相同 I=I1=I2=I3 (2)并联电路:

并联电路的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的电流之和 I=I 1+I 2+I 3 3、电压特点 (1)串联电路: R 1 R 2 R 3 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电压之和 U=U 1+U 2+U 3 (2)并联电路: 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U=U 1=U 2=U 3 4电阻特点 (1)串联电路: R1 R2 R3 R 1 12U U U =+12U U U I I I =+1212U U U I I I ∴=+12 R R R =+

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

《§7.5 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 肇源县古龙镇第一中学王金辉 一、教材内容分析 《物体的浮与沉》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沪科版)八年级第七章第五节的内容。本节重点讲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本节课从前后联系来看,有利于巩固学生对浮力的认识,在理论推导过程中判断物体的浮与沉有利于强化学生对浮力的计算。有利于为今后学习力与运动的关系打下了必要的埋伏,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的安排的目的:教材的这种结构能较好地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使学生明白物理规律既可以直接从实验得出,也可以用已知规律从理论上导出,而且这里还要让学生初步形成力与运动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物体的受力分析以及初步的认识了浮力的产生,基本能够运用一些方法来求解简单的浮力,但是大家都知道与浮力的相关内容一直为学生所害怕,其实浮力与学生生活相当紧密。我分析,(1)因为他们很多来自于生活的前期经验及认识其实是错误的,可能这正是学生倍感困惑的原因。由于有了主观想象性的干扰,自然会对结论产生影响。(2)在学习了浮力之后要求学生要有具备分析问题,分析物理过程和原理的能力,还要有教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对于一个只有感性认识的初二学生来说,确实有点困难。但是应该来说,学生现在还是略微具备了从应用所学到的物理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而这节课就是强化和巩固了学生的这一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与现代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和重要应用。 2、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浮力,会比较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初步形成力与运动的关系。 3、通过运用实验的方法解决判断物体的浮与沉问题,使学生初步领会如何判断物体的浮与沉的基本思想; 4、能利用浮沉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及应用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浮沉条件的探究,使学生体验猜想的验证过程,培养合作意识;

201x版九年级物理全册15.1电阻和变阻器学案无答案新版沪科版

2019版九年级物理全册15.1电阻和变阻器学案无答案新版沪科版【目标导学】: 1.了解电阻的概念,知道电阻是导体的一种性质 2.了解电阻器的作用,知道我国家庭常见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阻 3.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知道电阻大小的影响因素 4.熟悉滑动变阻器的构造、正确使用方法以及在电路中的作用 5.知道生产生活中滑动变阻器的一些简单应用 【重点导引】: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导体电阻的影响因素 2.会正确对滑动变阻器接线,并知道阻值变化情况 【课前导问】: 思考1:在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实验中,蓝色和白色灯泡的亮度不一样,你觉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思考2:为什么教室用的电风扇可以调节风速?家里用的床头灯可以调节亮度? 【课堂导学】: 一、电阻: 水在水管中流动会受到阻力;同样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也会受到阻力。 1.电阻:导体对电流的阻碍叫电阻,用R表示。 国际单位:欧姆(Ω) 其他辅助单位:kΩMΩ 说明:收音机和电视机电路中连接着许多具有一定电阻的元件叫电阻器(常简称为电阻),可以用来调节电路中的和,电路符号是。 2.我国家庭常见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阻如下表,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常见用电器电阻R/Ω 白炽电灯(15w)3227 白炽电灯(60w)807

电熨斗(600w) 80.7 电烤箱(900w) 54 电暖器(1000w) 48.4 3.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导体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你觉得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呢? 二、科学探究: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实验猜想: 2.请根据你的想法设计出实验探究的电路图: 思考3: 1)通过什么方法可以比较电阻的大小呢? 2)在实验中我们具体怎样实现控制变量? 3.实验过程分析: 1)本实验通过比较 进而去比较电阻丝的电阻大小的; 2)下表是给出的几种不同的导线,导线数据如下: ①为 研究电阻与导体材料是否有关,应在上表中选用导线C 和导线 ; ②为研究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是否有关,应在上表中选用导线C 和导线 ; 导线代号 A B C D E F G 材料 锰铜 钨 镍铬 锰铜 钨 锰铜 镍铬 长度(m ) 1.0 0.5 1.5 1.0 1.2 1.5 0.5 横截面积(mm )2 3.2 0.8 1.2 0.8 1.2 1.2 1.2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教案

一、电阻的串联 如果电路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电阻一个接一个地顺序相连,并且在这些电阻中通过同一电流,则这样的连接方式称为电阻的串联。 在电路中,电阻的连接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简单和最常用的是串联与并联。 一、电阻的串联 如果电路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电阻一个接一个地顺序相连,并且在这些电阻中通过同一电流,则这样的连接方式称为电阻的串联。图1(a)所示为N个电阻串联 的电路。 图1电阻的串联 N个电阻串联可用一个等效电阻R eq来代替,如图1(b)所示,等效的条件是在同 一电压U的作用下电流I保持不变。等效电阻等于各个串联电阻之和,即 (1) 显然,等效电阻R eq必大于任一个串联的电阻。 串联电阻上的电压有如下分压公式 (2) 可见,串联电阻上电压的分配与电阻成正比。式(2)称为分压公式。 电阻串联的应用很多。譬如在负载的额定电压低于电源电压的情况下,通常需要与负载串联一个电阻,以降落一部分电压。有时为了限制负载中通过过大的电流,也可以与负载串联一个限流电阻。如果需要调节电路中的电流时,一般也可以在电路中串联一个变阻器来进行调节。另外,改变串联电阻的大小可以得到不同的

输出电压。 二、电阻的并联 如果电路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电阻连接在两个公共的结点之间,则这样的连接方式称为电阻的并联。在各个并联支路(电阻)上的电压为同一电压。图2(a)所示是N个电阻并联的电路。 图2电阻的并联 N个电阻并联也可用一个等效电阻R eq来代替,如图2(b)所示。等效电导等于并联的各电导之和,即 (3) 或 (4) 电阻并联时各电阻中的电流为: (5) 可见,并联电阻上电流的分配与电导成正比,即与电阻成反比。当其中某个电阻较其他电阻大很多时,通过它的电流就较其他电阻上的电流小很多,因此,这个电阻的分流作用常可忽略不计。 一般负载都是并联运用的。负载并联运用时,它们处于同一电压之下,任何一个负载的工作情况基本上不受其他负载的影响。并联的负载电阻愈多(负载增加),

【公开课教案】:1 串、并联电路中的电阻关系【公开课教案】

串、并联电路中的电阻关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串联和并联电路的连接方式,掌握串、并联电路的电流和电压特点。 2、掌握电阻的串、并联的计算。 3、知道常用的电压表和电流表都是由小量程的电流表G(表头)改装而成的。 4、了解电流表(表头)的原理,知道什么是满偏电流和满偏电压。 5、理解表头改装成常用电压表和电流表的原理,会求分压电阻和分流电阻的阻值。 (二)过程与方法 知道常用的电压表和电流表都是由小量程的电流表改装而成的。通过分压电阻和分流电阻阻值的计算,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引导学生关心实际问题,立志于把所学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电阻的串、并联的计算。 教学难点 表头G改装成大量程电压表V和电流表A的原理,并会计算分压电阻和分流电阻。教学方法 自学指导、讲授法 教学用具 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在初中我们已经学过有关串联和并联的知识,这节课我们要深入研究串、并联电路中各部分的电流、电压及电阻的关系。 (二)进行新课 1、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流 教师:(投影)(如图所示) 串联电路 并联电路

引导学生推导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学生阅读教材,进行推导: (1)在恒定电流的电路中各处电荷的分布是稳定的,因此,在相等时间内,通过串联电路各部分的电荷量必须相等,故有串联电路各处的电流相等。即I0=I1=I2=I3。 (2)在并联电路中,要保持电路各处电荷量分布稳定不变,相同时间内流过干路0点的电荷量必须等于各支路1、2、3各点的电荷量之和。因此,串联电路的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即I0=I1+I2+I3。 2、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压 教师:在上图并联电路中,用φ0、φ1、φ2、φ3分别表示电路中0、1、2、3各点的电势,用U01、U12、U23、U03分别表示0与1、1与2、2与3、0与3的电势差。引导学生推导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学生阅读教材,进行推导: (1)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电压之和。即 U01+U12+U23=U03 (2)并联电路的总电压与各支路电压相等。用U1、U2、U3代表上图中三个电阻两端的电压,即 U1=U2=U3=U 3、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教师活动:(投影)图2.4-3和图2.4-4(如图所示) 图2.4-3电阻串联后作为一个整体,它相当于一个电阻 图2.4-4电阻并联后作为一个整体,它相当于一个电阻 引导学生推导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阻规律。 学生阅读教材,进行推导: (1)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部分电路电阻之和。即 R=R1+R2 对于多个电阻的串联 R=R1+R2+…… (2)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支路电阻的倒数之和。即

初二物理《物体的浮与沉》教案

物体的浮与沉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在液体里浮沉的4种基本状态;(上浮及下沉,既可以是物体的一个运动过程――相对某段时间,也可以是一种状态――相对某一个时刻。漂浮及悬浮同样如此。我们现在分析的是物体的受力情况――应该指状态。) 2.理解物体在液体里浮沉的条件; 3.知道物体浮沉条件在生活、科技上的简单应用,能应用本节课探究的结果解释生活中一些相关的物理现象,增强知识迁移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认识物体的浮与沉现象; 2.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感受物体的浮与沉与物体的重力和浮力有关,并得出相应的规律;3.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及两力平衡知识分析简单的浮沉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自主活动和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并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物体在液体里浮沉的4种基本状态及对应条件。 难点:轮船(漂浮物体)所受浮力的变化。根据学生当前的学习能力采用分层教学,合理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及两力平衡知识分析简单的浮沉问题。要学生注意(1)悬浮与漂浮的不同特征:悬浮是物体完全浸没在液体中,既没有露出液面,也不接触底面――物体的顶部在液面下;物体漂浮时,则或多或少总有一部分露出液面――物体顶部在液面上。悬浮的物体,如果所受到的重力或浮力改变了,物体就不能继续保持悬浮;而漂浮的物体,在重力发生变化或浮力变化后,通过调整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体积,仍可保持浮力与重力两力平衡――继续漂浮。 (2)物体漂浮时,浮力与重力两力平衡。当物体所受的重力增大时(如轮船装上货物),物体会往下沉一些,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增大,浮力就增大,结果浮力与重力再次平衡。当物体所受的浮力增大时(如液体由清水改成盐水时),物体会往上升一些,浮力就减小,结果浮力与重力也重新平衡。只有在物体所受的重力大于物体全部浸没在液体中所受到的浮力时(重力大于物体能得到的最大浮力),浮力与重力不能再平衡,物体就会沉没。针对程度不同的学生讲到不同分寸。 (三)准备知识 1.知道二力平衡的概念,能用二力平衡的条件来解决一些简单的物理问题。 2.学过阿基米德原理,知道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四)实验器材准备 1.浮沉子(矿泉水瓶子+口服液瓶子) 浮沉子选用透明的口服液瓶子做,底部(瓶口)绕金属丝,使其在清水中仅露出顶部,放进矿泉水瓶子(材料太单薄的瓶子不行)里,大瓶里水要九成以上满。实验器具保证学生能清晰见到:挤压矿泉水瓶子,水进入口服液瓶子,小瓶子下沉;放手后,水流出口服液瓶子,小瓶子上浮,排除了其它因素的干扰。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 电阻和变阻器教案

第一节电阻和变阻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阻是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的物理量,知道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理解电阻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能根据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判断比较不同导体电阻的大小。 3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会把滑动变阻器正确地连人电路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知道电阻箱的构造,会读出电阻箱的示数。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电阻及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2.通过学生探究活动,研究电阻大小与材料种类、长度、横截面积的关系,渗透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控制变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半导体及超导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开阔视野,激发学生求知欲。 2.通过多种活动形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电阻的概念、变阻器的使用及其作用 难点: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变阻器能改变电路中的电流的原理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一】复习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规则。为什么电流表要串联在被测电路中,电压表要并联在被测电路中? 【导语二】类比水在水管中流动要受到阻力,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也会受到阻力。 【导语三】出示预先准备的各式各样的电线.电线、导线、电缆线、电话线、闭路电视

线…让学生观察,剥开导线的绝缘外皮,看一下导线的芯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是用铜做的、是用铝做的。电线芯是用容易导电的金属来做的,是导体。电线芯的外面包了一层橡胶或塑料,是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常用的导线通常是用铜或铝做的,特别重要的用电设备的导线还要用昂贵的银来做。大家见过用钢、铁做芯的导线吗?我们已经知道钢、铁也是导体,又多又便宜,那么为什么不用钢铁来做导线呢?让同学们大胆地猜想。引入新课。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电阻 【做一做】如图电压相同,通过AB和CD的电流不相 同,为什么? 【点拨】 (1)电阻是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用字 母R表示。 (2)电阻的单位: 国际单位:欧姆,简称:欧(Ω)。 常用单位:兆欧(MΩ),千欧(kΩ)。1kΩ=103Q 1MΩ=103Ω 1Ω的含义:当导体两端电压为1V,通过的电流为1A,这段导体的电阻为1Ω (3)在电子技术中经常用到具有一定电阻值的元件——电阻器.用来调节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如调节收音机和电视机音量大小的电位器,调光台灯的控光旋钮,改变灯的亮度。电阻器在电路中的符号是。 让同学们阅读信息窗中常见用电器的电阻阻值 2.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 (1)导体的电阻可能与导体的材料有关 (2)导体的电阻可能与导体的粗细有关 (3)导体的电阻可能与导体的形状有关 (4)导体的电阻可能与导体的长度有关 (5)导体的电阻可能与导体的温度有关

串并联电路教学设计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学习电路的串联和并联,理解串、并联电路的电压关系、电流关系和电阻关系,并能运用其解决有关问题。 2.掌握电阻串、并联的计算和简化电路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串并联电路的电压、电流、电阻的分析过程,提高逻辑思维能 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学会在学习中灵活运用。 重点、难点: 重点:教学重点是串、并联电路的规律。 难点:混联电路的简化和总电阻的计算 学情分析:学生对串并联电路并不陌生,但对混联电路不容易判断,教 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回忆和归纳。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展示上海世博会夜景视频,由灯的连接导入。 二、新课讲解板书: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1、先让学生回忆初中有关这方面(串、并联电路的规律)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学,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将串联和并联加以对比,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 点拨:一是要从理论上认识串、并联电路的规律,二是过程分析的不同,引入电势来分析。从而让学生体会到高中和初中的区别,也能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2、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从理论角度自己推导有关结论,老师最后归纳小结得出结论: (1)串联电路 ①电路中各处的电流强度相等。I=I1=I2=I3=… ②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U=U1+U2+U3+… ③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个电阻之和。R=R1+R2+R3+… ④电压分配:U1/R1=U2/R2 U1/R1=U/R ⑤n个相同电池(E、r)串联:E n = nE r n = nr (2)并联电路 ①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U=U1=U2=U3=… ②电路中的总电流强度等于各支路电流强度之和。I=I1+I2+I3+… ③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个电阻的倒数之和。

浮与沉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浮与沉 教学设计思想: 《浮与沉》这一课共安排了三个逐层递进的教学活动,目的是在学生已有的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以水为载体物体的浮沉现象,并亲自感受水中物体的浮力。而教学的重点则放在让学生初步尝试用一些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又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想象和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用不同方法或多种方法去解决同一问题。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根据生活经验预测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2.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沉浮。 3.根据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状态给物体分类。 4.能找出改变物体沉浮的办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意识到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是最好的结果。 三、科学知识目标 说出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举出人们利用浮力解决日常生产生活中问题的实例。 教学重点和难点: 引导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 材料与用具: 活动1:橡皮泥、棉花、砂、皮筋、钉子。

活动2:水槽、水瓶、橡皮、泡沫塑料。 活动3:水槽、塑料球。 课时建议: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教师:大家翻开书P33,看看这幅图中哪些物体会浮起来?哪些物体会沉下去? 学生看图并举手回答。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那么大家想不想亲自做个实验看看哪些物体沉下去,哪些物体浮上来呀? 学生:想。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物体的浮与沉。 (二)新课教学 ◆活动1:物体的浮沉 教师:四人一组,每组派个代表来领材料。 学生领材料。 教师:大家看看手中的材料,猜猜哪些物体在水中可以浮起来?哪些可以沉下去呀?学生猜测并回答。 教师:大家对这些答案有没有什么不同意见呀。说说你的原因? 学生讨论发表不同意见并说明原因。 教师:下面我们就来做个实验验证一下大家的猜测。 实验方法: ①大家根据预测将材料按沉浮分成两类并记录下来。 ②水槽中盛满水,轻轻地将材料贴近水面后再放入水中,每次放一种材料,注意观察实验中出现的现象等。 ③记录实验结果。 ④将预测的和实际的实验结果作比较。

电阻串并联教案(优质课)

《电阻的串联与并联》项目教学案例 姓名:吴春丽 单位:禹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电阻的串联与并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识别简单的串并联电路,知道串并联电路的工作特点,并 能区别生活中的实例。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动手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注重学生对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难点】 知道串并联电路的工作特点,能连接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并能识别生活中的实际电路。 【教学用具】 1.实验模拟电路板 2.电池两节 3.小灯泡两个 4.导线若干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类比法 【教学用时】 2课时 【教学设计】 首先让学生对串并联电路有一个字面上的认识,引出学生容易理解并且在初

中可能接触过的串联电路基本知识,并且进行简单的讲解,让学生利用实验电路板摆出串联电路的模型。 然后通过小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到本节课的重点部分,电阻的并联电路。通过形象的例子,让学生从主观上对并联电路的特点进行认识,能够很好的解决难点部分的知识传授,进而引入到让学生能够完成实际电路的连接,并能识别生活中的串并联电路的实际例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电路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哪些? 答:电源、负载、连接导线、控制和保护装置。 2.部分电路欧姆定律的内容? 答:I=U/R(在此要重点强调三个字母代表什么?I、U、R分别代表电流、电压、电阻,此式表明了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引入教学 拿出准备好的实验电路板和小灯泡等实验用具,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独立的进行实验探究,更好的让学生融入到学习中去。 三、串联电路 1.定义 在电路中,若干个电阻依次连接,中间没有分岔支路的连接方式,叫做电阻

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五章第四节电阻的串联和并联教案新版沪科版

*第四节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学习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理解串、并联电路的电压关系、电流关系和电阻关系,并能运用其解决有关问题。 2.进而利用电阻的串、并联规律分析电表改装的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复习、归纳、小结把知识系统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学会在学习中灵活变通和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重点:电阻在串、并联电路中的规律。 难点:难点是电表的改装。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二)情景引入、展示目标 复习上课时内容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播 1.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先让学生回忆初中有关这方面(串、并联电路的规律)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学,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将串联和并联加以对比,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 老师点拨:一是要从理论上认识串、并联电路的规律,二是过程分析的不同,引入电阻来分析。 学生自己先推导有关结论,老师最后归纳小结得出结论:(并适当拓展) (1)串联电路 ①电路中各处的电流强度相等。I=I1=I2=I3=… ②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U=U1+U2+U3+… ③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个电阻之和。R=R1+R2+R3+… ④电压分配:U1/R1=U2/R2 U1/R1=U/R ⑤n个相同电池(E、r)串联:E n = nE r n = nr (2)并联电路 ①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U=U1=U2=U3=…

②电路中的总电流强度等于各支路电流强度之和。I=I1+I2+I3+… ③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个电阻的倒数之和。 1/R=1/R1+1/R2+1/R3+ 对两个电阻并联有:R=R1R2/(R1+R2) ④电流分配:I1/I2=R1/R2 I1/I=R1/R ⑤n个相同电池(E、r)并联:E n = E r n =r/n 再由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①几个相同的电阻并联,总电阻为一个电阻的几分之一; ②若不同的电阻并联,总电阻小于其中最小的电阻; ③若某一支路的电阻增大,则总电阻也随之增大; ④若并联的支路增多时,总电阻将减小; ⑤当一个大电阻与一个小电阻并联时,总电阻接近小电阻。 2.电压表和电流表 ----串、并联规律的应用 常用的电压表和电流表都是由小量程的电流表G(表头)改装而成。 (1)表头G: 构造(从电路的角度看):表头就是一个电阻,同样遵从欧姆定律,与其他电阻的不同仅在于通过表头的电流是可以从刻度盘上读出来的。 (2)描述表头的三个特征量(三个重要参数)④ ①内阻Rg:表头的内阻。 ②满偏电流Ig:电表指针偏转至最大角度时的电流(另介绍半偏电流) ③满偏电压Ug:电表指针偏转至最大角度时的电压,与满偏电流Ig的关系Ug=IgRg,因而若已知电表的内阻Rg,则根据欧姆定律可把相应各点的电流值改写成电压值,即电流表也是电压表,本质上并无差别,只是刻度盘的刻度不同而已。 通过对P52的“思考与讨论”加深这方面的认识。 (3)表头的改装和扩程(综合运用串、并联电路的规律和欧姆定律) 关于电表的改装要抓住问题的症结所在,即表头内线圈容许通过的最大电流(Ig)或允许加的最大电压(Ug)是有限制的。 让学生讨论,推导出有关的公式:要测量较大的电压(或电流)怎么办?通过分析,学生能提出利用电阻来分压(或分流)。然后提出:分压(或分流)电阻的阻值如何确定? 通过例1、2的分析、讲解使学生掌握计算分压电阻和分流电阻的方法---最后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得出一般公式。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板书设计 1.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

9.3《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浮力和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以及物体的浮沉条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是本章的一个教学重点,也是一个教学难点。本节内容在各级各类考试中,尤其是近几年的中考命题中,考查的较多,主要是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理念。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浮沉现象的实验研究,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通过浮沉条件的实际应用,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知道密度计、潜水艇、热气球的原理;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应用浮力方面的具体事例,培养爱国热情。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物体的受力分析以及初步的认识了浮力的产生,基本能够运用一些方法来求解简单的浮力,但是大家都知道与浮力的相关内容一直为学生所害怕,其实浮力与学生生活相当紧密。我分析:(1)因为他们很多来自于生活的前期经验及认识其实是错误的,可能这正是学生倍感困惑的原因。由于有了主观想象性的干扰,自然会对结论产生影响;(2)在学习了浮力之后要求学生要有具备分析问题,分析物理过程和原理的能力,还要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对于一个只有感性认识的初二学生来说,确实有点困难。但是应该来说,学生现在还是略微具备了从应用所学到的物理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而这节课就是强化和巩固了学生的这一能力。 教材分析: 《物体的浮与沉》是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沪科版)八年级第九章第三节的内容。 教材首先通过图示方法激发学生想到“物体的浮沉究竟取决于什么?”这个问题,接着由这个问题出发联想到物体在液体中的受力情况,以及运动状态变化情况,顺理成章地安排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探究活动,并有意突出了实验方案的设计环节。最后,为了让学生明确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的意义和价值,专门安排了关于浮沉条件的应用四个方面的实例,即密度计、盐水选种、潜水艇和热气球。本节的教学重点是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难点是理解物体的浮沉与物体受力的关系,物体的浮沉与物体的密度及液体密度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能根据浮沉条件解决浮力问题。 2、知识轮船、密度计、潜水艇、热气球和飞艇的工作原理。 过程与方法:

沪科版14.1_电阻和变阻器(教案)

第十四章探究电路 【本章概述】 本章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是要让学生认识电阻,学会使用常见的变阻器(滑动变阻器和变阻箱)。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影响电流大小的因素,理解欧姆定律并能应用于解决简单电路问题;了解家庭电路的构成;正确使用测电笔;知道安全用电常识。在科学究素质方面,突出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分析与论证、评估等环节,同时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并向学生介绍用“图线法”分析实验数据,归纳物理规律,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乐于参与科学实践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让学生增加与他人的协同、合作能力。 【本章教学要求】 1.理解电阻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了解变阻器及其应用 2.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3.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有安全用电的意识。 4.能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 【本章教学重点】欧姆定律的学习和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一些科学探究方法和科学思维方法。 【本章教学难点】经历探究过程中“评估与反思”、“交流与合作”等环节,强化参加这两个环节的具体体验。

【本章课时分配】 【本章教学建议】 本章在内容组织上。将“过程与方法”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探究和实验贯穿全章始终。学生在本章学习中将会经历多方面的动手实验操作,较全面的感受科学探究过程中的若干要素,如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等。对比在教学时应予足够的注意。 第一节电阻和变阻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阻是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的物理量,知道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理解电阻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能根据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判断比较不同导体电阻的大小。 3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会把滑动变阻器正确地连人电路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知道电阻箱的构造,会读出电阻箱的示数。

沪科初中物理八下《9第3节 物体的浮与沉》word教案 (3)

9.3 物体的浮与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知道密度计、潜水艇、汽球、轮船的工作原理;能应用沉浮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浮沉条件的过程。 2.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动手能力 3. 通过探究了解控制浮沉的方法,并能用控制变量法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分析,进 一步建立理性的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浮力在科技方面的实例,体会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2.通过阅读,了解物体浮沉条件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并激发爱国主义的激 情和勤奋学习、科技强国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知道物体下沉、悬浮、漂浮的原理 难点:结合物体的密度、液体密度理解浮沉条件及密度计、潜水艇、热汽球、轮船的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烧杯水小空瓶密度计2支盐水农作物种子潜水艇模型酒精灯塑料袋火柴等 教学方法观察法、分析法、实验法、自学指导法、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我们都知道泡沫或木头被压入水中,放手后要上浮,铁块在水中要下沉,潜水艇或鱼儿在水中就更自由了,可以下沉,又可上浮,还可以停在水中任一深度处,那么,物体是怎样实现浮沉的?这就是本节要学的内容。 进行新课 一、怎样使物体上浮或下沉

猜一猜:把一些物品,如橡皮泥、硬币、泡沫塑料、小玻璃瓶和自备的各种小物体,浸没在水中松手后,它们如何运动? 通过动手探究得出结论: 上浮的物体有:泡沫塑料、密封的小玻璃瓶、蜡块…… 下沉的物体有:实心橡皮泥、硬币、内装许多配重的小玻璃瓶…… 议一议:怎样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怎样使漂浮的物体沉下去? 做一做:带着问题继续进行探究。 想一想:对各组采取的措施,用交流的方法汇集起来,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从重力和浮力的关系归纳出所采用的方法的实质。 得出:物体的上浮或下沉是由重力和浮力的相互关系决定的。因此,使物体液体中上浮的方法有两种: 其一是减小重力。如,减少玻璃瓶中的配重、或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将实心物体挖成空心; 其二是增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如,增大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或增大液体的密度(向水中撒盐)。 所采用方法的实质是:改变了物体的重力或浮力。 二、探究物体浮沉的条件 首先根据活动一实验结论:可以通过改变物体所受重力和浮力的大小来控制物体的浮与沉来提出问题。 物体上浮和下沉时,它受到的重力与浮力各有什么关系? 猜一猜:让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猜想。各种猜想都可。 做一做:测量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浮力探究物体浮沉的条件。 设计实验方案:测出浮力和重力进行比较。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量筒、水、小瓶、配重物。 本活动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自主探究归纳出物体的浮沉条件。本活动中物体和重力是用弹簧测力计称出来的。它是影响本实验准确度的主要因素。 议一议 1.怎样测量物体所受的重力?(用弹簧秤测) 2.怎样利用提供的器材测量或计算物体上浮、下沉、漂浮时受到的浮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