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文学资料分析

中国古代文学资料分析

中国古代文学资料分析
中国古代文学资料分析

李清照

[1] 翟明女. 人生如花,花浸情思─李清照词作中花意象解读[J]. 名作欣赏. 2011(35)

[2] 苗守艳论李清诗词的语言艺术[J].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05)

[3] 侯海燕. 论李清照词中的颜色词运用技巧[J].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11(04)

[4] 王勇. 李清照词语言运用术简论[J]. 语文学刊. 2011(11)

[5] 谢穑. 谈宋代女性词人对后世女性文学的影响——以明清两代为例[J]. 作家. 2010 (20)

[6] 桑柔说风说云,说花说雾自我风神的另一种塑造法——李清照《醉花阴》[J]. 文史知识. 2010(10)

[7] 卢森焕. 酒中有真意——试谈李清照词中“酒”的意蕴[J]. 文学界(理论版). 2010(09)

[8] 张潭秋婉约轻灵细柔——浅析李清照词“花”的意象[J]. 华章. 2010(24)

[9] 全朝阳. 李清照词作中疑问句作用探析[J]. 长城. 2010(08)

[10] 吴青蔓. 浅谈李清照词中“酒”的意象美[J]. 科技信息. 2010(23)

[11] 李莹莹李清照词的学解读[D]. 延边大学2010

[12] 邹帆. 清代李清照研究[D]. 湖北大学2012

[13] 李伟. 李清照接受史研究[D]. 河北大学2009

[14] 谭伟红. 李清照的词学思想[D]. 华中师范大学2011

[15] 吴忠迁. 家国巨变与词境开拓[D]. 河北师范大学2013

[16] 刘姝麟. 李煜与李清照词作中的艺术世界[D]. 云南大学2012

[17] 董正春文赋中的李清照山东社会科学1993年05期

[18] 董娜. 李清照与纳兰性德愁情词比较研究[D]. 曲阜师范大学2013

[19] 杨秀英. 伤怀与超越[D]. 安徽大学2010

[20] 李荷蓉李清照咏梅词与宋代梅文化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21] 黄玫菱. 李清照词的接受史研究[D]. 复旦大学2012

[22] 毕秋燕. 李清照词的量词修辞研究[D]. 扬州大学2011

[23] 户伯涛李清照《词论》研究之批评[D]. 东华理工大学2012

[24] 梁国兰. 女性生命的律动[D]. 首都师范大学2008

[25] 庞雪. 李清照词学接受转折期的批评与辨析[D]. 东北师范大学2006

[26] 王沛. 论李清照个性心理的复杂性[D]. 陕西师范大学2002

[27] 谷英姿. 论李清照创作中的女性本体意识[D]. 东北师范大学2007

[28] 汤贵仁. 李清照的价值观念及其历史地位[J]. 泰安师专学报. 1998(01)

[29] 周桂峰. 李清照与东京汴梁[J].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01)

[30] 周桂峰. 赵明诚与李清照夫妻感情论析[J]. 淮阴师专学报. 1992(03)

[31] 朱靖华. 论李清照是齐鲁文化性格的妇女典型[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2(03)

[32] 周桂峰. 第一座丰碑——论李清照《词论》在词学批评史上的地位[J]. 淮阴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01)

[33] 靳极苍. 李清照“改嫁”性质辩析J]. 求索. 1989(04)

[34] 记崇恩,万江. 李清照《词论》试探[J]. 东岳论丛. 1984(06)

[35] 郑国弼. 李清照改嫁辨正[J]. 齐鲁学刊. 1984(02)

[36] 杨敏如李清照词浅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论(社会科学版). 1979(05)

[37] 王汝弼. 论李清照[J]. 文史哲. 1962(02)

[38] 任映红. 九十年代李清照研究述评[J].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1997(01)

[39] 姜晓红. 从《词论》看李清照的词学观[J]. 怀化学院学报. 2006(07)

[40] 江晓梅,郭继海. 李清照“别是一家”之说论略[J]. 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2 (04)

[41] 何琼虹试论李清照词的风格[J]. 云南电大学报. 1994(03)

[42] 张小平. 论李清照的生活历程对其词风的影响[J].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5)

[43] 张弛. 评李清照的词学理论[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04)

[44] 陈在东,阎秀平清新峻爽李易安——李清照词风新探[J].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1997 (05)

[45] 周桂峰. 李清照《词论》“托名伪作”说尚难成立[J].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8(04)

[46]万丽蓉,王永革. 李清照词前期创作风格浅论[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04)

[47] 许艺人比黄花瘦[J]. 中文自修. 2010(02)

[48] 邹帆. 清代李清照研究[D]. 湖北大学2012

[49] 张春梅. 萧观音与李清照诗词比较[D]. 新疆师范大学2012

[50] 钟高翔. 宋代女性词花意象女性意识研究[D]. 湖北民族学院2010

[51] 杨艳梅. 论易安审美意象[J]. 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 1999(06)

[52] 刘姝麟. 李煜与李清照词作中的艺术世界[D]. 云南大学2012

[53] 郭丽. 李清照词中主要意象的认知机制[D]. 重庆大学2008

[54] 谭伟红. 李清照的词学思想[D]. 华中师范大学2011

[55] 张丽. 李清照和秦观词差异性比较研究宁夏师范大学2003

[56] 刘海涛. 李清照词中“愁”之成因新探[J]. 菏泽学院学报. 2011(01)

[57] 耿春梅细琢淡品欢空——李清照词的术特色析名作欣赏. 2011

[58] 刘巧娜. 李清照的女性意识与宋代文化语境的关系[J]. 大众文艺. 2010(19)

[59] 刘丽芳,陈洪丽. 诗以美求心以情应——试论李清照与勃朗宁夫人爱情诗词的美学差异[J]. 作家. 2010(16)

[60]王兰芳走进李清照——坚毅刚健、婉约清新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

[61]赵红卫齐鲁文化与李清照文化品格探析潍坊学院学报 2012年05期[62] 宋冬霞李清照与鱼玄机女性意识比较研究[J]. 学术界. 2010(01)

[63] 张忠纲,綦维. 李清照的女性意识[J]. 文史哲. 2001(05)

[64] 杨海燕,郭大章. 李清照前后词风比较研究[J]. 鸡西大学学报. 2011(03)

[65] 艾朗诺. 李清照的传记:明清时期[J].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2011(03)

[66] 韩占红浅析李清照作品中的文化人格[J]. 大众文艺. 2011(04)

[67] 熊叶娟. 宋代李清照的生平及评价[J]. 大众文艺. 2011(10)

[68] 李星. 解析李清照词中的“愁中愁”[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02)

[69] 曹辛华. 李清照事迹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10(06)

[70] 刘刚. 浅析李清照词表现出的女性情怀[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08)

[71] 甘少迎李清照词中的美学意蕴[D]. 安徽大学2012

[72] 郭丽. 李清照词中主要意象的认知机制[D]. 重庆大学2008

[73] 谭伟红. 李清照的词学思想[D]. 华中师范大学2011

[74] 王沛. 论李清照个性心理的复杂性[D]. 陕西师范大学2002

[75] 付美华论李清照的“小歌词”[D]. 山东师范大学2007

[76] 张丽. 李清照和秦观词差异性研究辽宁师范大学2003

[77] 谷英姿. 论李清照创作中的女性本体意识[D]. 东北师范大学2007

[78] 邹帆. 清代李清照研究[D]. 湖北大学2012

[79] 李伟. 李清照接受史研究[D]. 河北大学2009

[80] 吴忠迁. 家国巨变与词境开拓[D]. 河北师范大学2013

[81] 户伯涛李清照《词论》研究之批评[D]. 东华理工大学2012

[82] 刘姝麟. 李煜与李清照词作中的艺术世界[D]. 云南大学2012

[83] 云志君. 从浙西词派词集序跋看其词学思想[D]. 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84] 卜茹雯. 王昶词学思想及其实践[D]. 华东师范大学2012

[85] 付美华论李清照的“小歌词”[D]. 山东师范大学2007

[86] 梁国兰. 女性生命的律动[D]. 首都师范大学2008

[87] 庞雪. 李清照词学接受转折期的批评与辨析[D]. 东北师范大学2006

[88] 谷英姿. 论李清照创作中的女性本体意识[D]. 东北师范大学2007

[89] 王朝霞. 论李清照词与中学生文学素质的提升[D]. 华中师范大学2006

[90] 连慧英易安词论[D]. 华中师范大学2006

[91] 蓝海龙. 李清照与徐灿比较研究[D]. 内蒙古大学2006

[92] 王沛. 论李清照个性心理的复杂性[D]. 陕西师范大学2002

[93] 胡旭. 李清照的女性意识探讨[J]. 才智. 2011(05)

[94] 张丽. 李清照和秦观词差异性比较辽宁师范大学2003

[95] 王慧英. 寻求确定女性文学身份的孤独猎人[D]. 河南大学2007

[96] 洪秀芸. 隔世重洋的叛逆女性解构[D]. 福建师范大学2007

[97 谷英姿. 论李清照创作中的女性本体意识[D]. 东北师范大学2007

[98] 庞雪. 李清照词学接受转折期的批评与辨析[D]. 东北师范大学2006

[99] 付美华论李清照的“小歌词”[D]. 山东师范大学2007

[100] 王晓芳. 试析《漱玉词》的艺术风貌[D]. 华中师范大学2003

[101] 马艳珍. 一花独放犹见春——对易安词中女性形象的再认识[D]. 内蒙古大学200 4

[102] 王慧英. 寻求确定女性文学身份的孤独猎人[D]. 河南大学2007

[103] 于丽新. 李清照朱淑真诗词意象比较[D]. 东北师范大学2007

[104] 李伟. 李清照接受史研究[D]. 河北大学2009

[105] 邹帆. 清代李清照研究[D]. 湖北大学2012

[106] 谭伟红. 李清照的词学思想[D]. 华中师范大学2011

[107] 吴忠迁. 家国巨变与词境开拓[D]. 河北师范大学2013

[108] 刘姝麟. 李煜与李清照词作中的艺术世界[D]. 云南大学2012

[109] 户伯涛李清照《词论》研究之批评[D]. 东华理工大学2012

[110] 董娜. 李清照与纳兰性德愁情词比较研究[D]. 曲阜师范大学2013

[111] ] 朱靖华. 论李清照是齐鲁文化性格的妇女典型[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2

[112] 庞云. 看清照词中意象的翻译[D]. 湖南大学2012

[113] 张春梅. 萧观音与李清照诗词比较[D]. 新疆师范大学2012

[114] 黄玫菱. 李清照词的接受史研究[D]. 复旦大学2012

[115] 户伯涛李清照《词论》研究之批评[D]. 东华理工大学2012

[116] 陶然. 李清照南渡后行迹及戚友关系新探[J]. 文学遗产. 2009(03)

[117] 张丹品读李清照的《漱玉词》[J]. 文学教育(上). 2009(12)

[118] 汪昭坤. 李清照《声声慢》阐释史[J]. 文学教育(上). 2009(11)

[119] 吕春影. 李清照与金石档案[J]. 兰台世界2010(01)

[120] 李首鹏“别是一家”女儿心——论李清照词中的女性心理[J]. 名作欣赏. 2010(08) [121] 余恕诚. 李清照《词论》中的“乐府”、“声诗”2008(03)

[122] 彭国忠. 李清照《词论》价值重衡[J]. 文学遗产. 2008(03)

[123] 陈玉兰. 论李清照南渡词核心转换及其象征意义[J]. 文学遗产. 2008(03)

[124] 梁国兰. 女性生命的律动[D]. 首都师范大学2008

[125] 谭伟红. 李清照的词学思想[D]. 华中师范大学2011

[126] 袁群. 李清照与勃朗宁夫人比较研究[D]. 南昌大学2010

[127] 刘苏丽. 李清照诗词中的情感隐喻研究[D]. 西华大学2011

[128] 李伟. 李清照接受史研究[D]. 河北大学2009

[129] 谭伟红. 李清照的词学思想[D]. 华中师范大学2011

[130] 吴忠迁. 家国巨变与词境开拓[D]. 河北师范大学2013

[131] 户涛李清照《词论》研究之批评[D]. 东华理工大学2012

[132] 董娜. 李清照与纳兰性德愁情词比较研究[D]. 曲阜师范大学2013

[133] 王朝霞. 论李清照词与中学生文学素质的提升[D]. 华中师范大学2006

[134] 李伟. 李清照接受史研究[D]. 河北大学2009

[135] 徐安琪李清照《词论》与王国维《人间词话》之比较研究广东名族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136]李少迎李清照词中的美学意蕴[D]. 安徽大学2012

[137] 刘姝麟. 李煜与李清照词作中的艺术世界[D]. 云南大学2012

[138] 谭伟红. 李清照的词学思想[D]. 华中师范大学2011

[139] 王沛. 论李清照个性心理的复杂性[D]. 陕西师范大学2002

[140] 付美论李清照的“小歌词”[D]. 山东师范大学2007

[141] 舒红霞. 李清照的梅花情结[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1) [142] 赵瑞洁从李清照看男权语境下女性的言说[J].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1(02) [143] 陈武阳. 李清照主体创作中的自我张扬论略[J]. 江西社会科学. 1998(12)

[144] 刘冷李清照《分得知字韵》诗写作年代考辨[J].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Z1)

[145] 严国荣. 李清照创作动机探微[J].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4(01)

[146] 吴梅芳. 变“闺中闲吟”为“破国亡家之低泣”——试论李清照前后期词变化[J].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02)

[147] 韩章训李清照诗词创作差异论[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04) [148] 沙灵娜. 李清照诗词浅论[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01) [149] 何琼虹试论李清照词的风格[J]. 云南电大学报. 1994(03)

[150] 姚鹏举. 论李清照的喜好博弈与其性格及诗词创作的关系[J]. 文教资料. 2011

[151] 李恺虹. 对李清照词中“享乐”思想的探析[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9)

[152] 万丽蓉,王永革. 李清照词前期创作风格浅论[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04)

[153]胡安芬. 青春溪水里的一朵浪花——李清照《如梦令》赏析[J]. 爱满天下. 2002(0 4)

[154] 方波,唐碧珍从“闺思闲愁”到“苦寂悲愁”——李清照前后期词风变化之研究[J]. 绥化学院学报. 2009(03)

[155] 高宜增. 豪放与婉约言志与言情——李清照同期诗词风格之比较[J]. 殷都学刊. 2009(01)

[156] 孙力. 婉约之中见豪放——谈李清照诗词的创作风格[J].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2009(02)

[157] 张丽华. 李清照的诗词人生[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 2009(07)

[158] 朱华. 婉约中的丈夫之风——李清照创作风格的独特性[J]. 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 2008(04)

[159] 段淑萍. 论李清照的豪放情怀[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2)

[160] 罗建新. 倜傥有丈夫气——论李清照作品中的男性化色彩[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顾之京. 从“煞拍”论李清照的咏梅词[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02)

[161] 孙崇恩. 易安词新论[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03)

[162] 曹小欣. 此花不与群花比——试论李清照的咏梅词[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0

[163] 赵雅丽. 透过咏梅词解读李清照的人格魅力[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8)

[164] 李文. 易安咏梅词探微[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6)

[165] 张文生. 李清照咏梅词的思想与艺术[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 (02)

[166] 封家骞. 避俗创新意趣无穷——简析李清照的咏梅词[J].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1998(02)

[167] 高慎涛词人李清照的孤寂形象及文化内涵[J]. 语文学刊. 2004(10)

[168] 王富红探得梅花魂魄——李清照咏梅词的个性特征[J]. 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1 (01)

[169] 李荷蓉李清照咏梅词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170] 禹媚论李清照咏梅词的人格情结与命运咏叹[J].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06)

[171] 李荷蓉李清照咏梅词与宋代梅文化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172] 胡春玲,王妍. 李清照咏花词感探微[J]. 北方论丛. 2003(03)

[173] 李首鹏论李清照咏梅词[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4)

[174] 周生杰此花不与群花比——试论李清照的咏梅词[J].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01)

[175] 成雯. 李清照咏梅词绥化师专学报. 2003(04)

[176] 刘松梅. 李清照咏梅词透视[J].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03)

[177] 舒红霞. 李清照的梅花情结[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1)

[178] 刘泽宇. 李清照咏梅词述评[J].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1(04)

[179] 罗静. 李清照词——女词人才华横溢的一生[J]. 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 1)

[180] 杨彦.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绪[J]. 河南农业. 2010(10)

[181] 程丽. 汉魏六朝女诗人作品与李清照词的相通[J]. 徐特立研究(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8(03)

[182] 赵玲. 李清照人生经历与词作联系探[J]. 长治学院学报. 2008(06)

[183] 张宏. 李清照词中酒之意象[J]. 山东文学. 2009(08)

[184] 李桂云. “怎一个、愁字了得!”——论李清照词风的忧愁沉郁[J]. 大众文艺(理论). 2008(06)

[185] 孙春燕,任磊,李晶晶. 梅魂傲骨——李清照词中的“梅花”意象[J]. 华章. 2010(10)

[186] 徐娟. 李清照作品的女性特色[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02)

[187] 张岩. 李清照前期词义[J]. 固原师专学报. 1986(03)

[188] 刘刚. 浅析李清照词表现出的女性情怀[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08)

[189] 户伯涛李清照《词论》研究之批评[D]. 东华理工大学2012

[190] 刘姝麟. 李煜与李清照词作中的艺术世界[D]. 云南大学2012

[191] 梁国兰. 女性生命的律动[D]. 首都师范大学2008

[192] 庞雪. 李清照词学接受转折期的批评与辨析[D]. 东北师范大学2006

[193] 付华. 论李清照的“小歌词”[D]. 山东师范大学2007

[194] 谷英姿. 论李清照创作中的女性本体意识[D]. 东北师范大学2007

[195] 庞雪. 李清照词学接受转折期的批评与辨析[D]. 东北师范大学2006

[196] 王朝霞. 论李清照词与中学生文学素质的提升[D]. 华中师范大学2006

[197] 连英. 易安词论[D]. 华中师范大学2006

[198] 蓝海龙. 李清照与徐灿比较研究[D]. 内蒙古大学2006

[199] 王沛. 论李清照个性心理的复杂性[D]. 陕西师范大学2002

[200] 张丽. 李清照和秦观词差异性比较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2003

[201] 王慧英. 寻求确定女性文学身份的孤独猎人[D]. 河南大学2007

[202] 谷英姿. 论李清照创作中的女性本体意识[D]. 东北师范大学2007

[203] 何顺莉. 浅析李清照词的愁绪[J].(下半月). 2011(06)

[204] 吴云. 一寸柔肠千缕愁思——浅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J].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3)

[205] 李星. 解析李清照词中的“愁中愁”[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02)

[206] 王晓芳试析《漱玉词》的艺术风貌华中师范大学2003

[207] 吴木琴. 浅论李清照的愁情词[J]. 南方论刊2001(10)

[208] 阳文湘. 浅论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J]. 职业. 2006(S1)

[209] 罗静. 李清照词研究——女词人才华横溢的一生[J]. 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 9(01)

[210] 杜玉荣,杜启昌,赵葆英. 浅谈李清照词的创作特色[J].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7(02)

[211] 张金同. 略论李清照词的意境[J]. 固原师专学报. 1988(03)

[212] 王勇. 无限情愁物象间——由意象解读李清照词《声声慢》[J]. 语文天地. 2010(1 7)

[213] 王妍. 情到深处愁苦生——论李清照后期词的愁美意境[J]. 美与时代(下半月). 2 009(05)

[214] 李星. 解析李清照词中的“愁中愁”[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02)

[215] 常丽娟. 李清照的愁思. 文学教育(上). 2007(02)

[216] 钱惠梅. “而今识尽愁滋味”——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J].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3)

[217] 肖胜云. 论李清照词作中的“愁”[J]. 湖湘论坛. 2007(06)

[218] 邢转勤. 李清照诗词中的愁情美[J]. 文学教育(下). 2008(11)

[219] 向莉. 浅析李清照的言愁词[J]. 文学教育(上). 2008(05)

[230] 杨海霞. 李清照词“愁”情的抒情艺术浅析[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06)

[231] 黄敏. 论李清照词的多维接受[J]. 韶关学院学报. 2004(08)

[232] 杨新民. 易安词新论[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02)

[233] 张鄂增. 婉约词坛中的明星——易安词艺术评析[J]. 无锡南洋学院学报. 2003(0 4)

[234] 王小庆. 论易安词的思想价值[J]. 职大学报. 2004(03)

[235] 古今. 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词意境探胜[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991(02)

[236] 王海燕. 试论《野草》的陌生化语言[J]. 襄樊学院学报. 2002(04)

[237] 毛岫峰. “尚故实”与易安词[J].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1(03)

[238] 赵山林. 谈谈李清照词的评价问题[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 4(03)

[239] 吴世锋. 浅谈李清照词中意于言外的表现手法[J].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08 (19)

[240] 孙翀. 试探李清照《如梦令》的艺术情趣[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01)

[241] 宋冬霞. 李清照与鱼玄机女性意识比较研究[J]. 学术界. 2010(01)

[242] 高铭铭. 论李清照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挣扎[J]. 文学教育(上). 2007(03)

[243] 李伟. 青荷独秀香渺远——试析李清照及其作品体现的女性意识[J]. 青年文学家. 2010(15)

[244] 宋佳东. 试论李清照的小女子情调与丈夫气[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05)

[245] 王菊芹. 男权话语下的女性抒写——论李清照词作中的女性意识[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4)

[246] 戴永新. 论李清照的女性意识[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01)

[247] 郭慧英. 论李清照咏花词中的女性意识[J]. 船山学刊. 2007(03)

[248] 刘巧娜. 李清照的女性意识与宋代文化语境的关系[J]. 大众文艺. 2010(19)

[249] 向梅林. 论李清照词的女性意识[J]. 船山学刊. 2007(04)

[250] 胡旭. 李清照的女性意识探讨[J]. 才智. 2011(05)

[251] 张锡梅. 解读李清照词中的女性自我意识[J]. 大理学院学报. 2007(05)

[252] 宋佳东. 从李清照诗词透视其女性意识[J]. 世纪桥. 2007(09)

[253] 向梅林. 论李清照词中的女性主体意识[J]. 中州学刊. 2007(05)

[254] 高铭. 论李清照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挣扎[J]. 文学教育(上). 2007(03)

[255] 向梅林. 论李清照词的女性意识[J]. 船山学刊. 2007(04)

[256] 张丽娜. 论李清照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本体意识[J].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6)

[257] 张忠纲,綦维. 李清照的女性意识[J]. 文史哲. 2001(05)

[258] 党玉明. 自是花中第一流──浅论李清照的女性意识[J].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S2)

[259] 戴永新. 九十年代以来李清照研究新特点撮要[J]. 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4)

[260] 张忠纲,綦维. 李清照的女性意识[J]. 文史哲. 2001(05)

[261] 周桂峰. 李清照研究回顾与展望[J].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03)

[262] 杨艳梅. 论易安词的审美意象[J]. 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 1999(06)

[263] 王克安. 近50年李清照研究综述[J]. 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5)

[264] 李楠浅谈李清照词的抒情特色现代企业教育2012年16期

[265] 朱靖华. 论李清照是齐鲁文化性格的妇女典型[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2(03)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中作业

班级:汉语言113班

姓名:马兰兰

学号:15号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莫砺锋教授演讲) 莫教授以南京大学为例进行演讲,多次提及程千帆先生。 两大主要问题: 一、功底欠厚 二、眼光欠佳 一、功底欠厚 莫先生现身说法,以他当年读研实例说明。 当时南大研究生物质条件欠佳,书籍都摆在床上,可谓“年年岁岁一床书”(《长安古意》句)。程先生来研究生寝室视察,看到他们书籍欠缺(莫先生只有几本古代文学专业书,还有一半是外文专业书。莫先生本科外语专业出身),不是很满意,便开出书目而且还拨款给他们买书。 (一)语言文字功底——极重要 初入南大读研,程千帆先生要求每位研究生写三篇自传: 汉语白话文一篇、汉语文言文一篇、外语一篇 1、汉语文言文 《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辨志:郑玄注“谓别其心意所趣乡(同‘向’)也” 2、外语 南大许多古代文学教授外语水平出类拔萃,出访哈佛燕京学社。而其他学校的代表多是外国文学、外国史教师。 在学术已成为世界性活动的当今,即使是中国古代相关研究也和世界密不可分。选题勿重复,观点勿冲突。 E.G.域外汉学家宇文所安教授著作虽有译本,但还是读原著为好。 主张读一手文献。 3、汉语白话文 古代研究者勿轻视。因为这反映出一个人的表达能力。标准:清晰、简明、文从字顺、优美。 E.G.闻一多先生《唐诗杂论》,观点、见解、文笔俱佳。 (二)读书 以朱子为例。《朱子语类》“论读书之法”类将读书喻为“煎汤剂”(中药)“煮物”。 1、广泛涉猎——“猛火” 勿为论题所限 研究唐代文学也要了解先唐文学,以此了解唐人文化基础。E.G.《文选》 诗学、史学、哲(经)学。了解时代背景。 2、精细研读——“文火” 体会、涵泳

黄季刚(侃)先生细读者20余部。 若能记诵,则受用无穷。 E.G.1学问狂。戴东原(震)先生背诵十三经注疏。 E.G.2马茂元先生《唐诗选》乃当代学者唐诗选本最优者,据传他会背1万余首唐诗。 E.G.3王国维先生:韦庄《秦妇吟》使其当时曝得大名,有“《秦妇吟》秀才”之称。但由于作者担心遭公卿抨击而要求子孙从文集中删去,全诗失传,后近代学者众人得法藏(“伯”号)敦煌文献卷子,见一长诗,无人识得。王先生见诗中两句,立知此是《秦妇吟》全文。原因: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中载“内府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句,王先生据此判断。——博览群书之故。(三)文献学(校雠学) 以书本为处理对象。 陈垣先生《史源学杂文》其孙陈智超序提及陈老先生当年课前引《诗经·郑风·扬之水》“无信人之言,人实诳女(同“汝”)”。 1、搜集材料 (1)完整程度 必看作者全集 E.G.1王力先生《汉语诗律学》中,提及《全唐诗》中唐诗“犯孤平”现象仅有三例。 下苦功,成就高。 E.G.2 钱锺书先生《宋诗选注》选吕本中《兵乱后杂诗》(组诗)“五”首之三,但实是二十九首。原因在于方回《瀛奎律髓》对此组诗已经二十九选五。 (2)真伪——极重要 莫先生读《全唐诗》,先读到宫廷诗时昏昏欲睡,至卷三八王绩诗使其眼前一亮。卷三八王绩《在京思田园见乡人问》20余句(风格类似王维《杂诗》) 此诗见于敦煌手抄本《王无功文集》。 但《全唐诗》卷三八又有一诗《答王无功<在京思田园见乡人问>》,作者朱仲晦,唐无此人生平资料,但朱熹字“仲晦”,实是南宋诗歌被误收入《全唐诗》。这是一种“异代对话”,如屈原《天问》、柳宗元《天对》。 选题难——一流、二流诗人几乎已被论尽。 《全唐诗》卷四六七有牟融一人诗作占全卷,60余首,从数量来看,适合做硕士论文。此人似乎是张籍、朱庆馀同时人,但唐代查无此人,仅汉代有同名《理惑论》作者。 ——此人诗作是明代书商伪造,《全》不察,误收。 平时阅读也要考虑版本。 E.G.《唐诗三百首》无李贺诗。莫师在为理科本科生上公共选修课时凭黄巢二首《咏菊》断定学生所持《唐诗三百首》为伪书。(因乾隆朝文字狱极盛) 莫师对清代(尤其中期)评价不高,反对影视剧过度美化。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第一编辅导 第一节先秦文学的发展轨迹和主要特征 一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1史前传说时期 上古歌谣的特点:一是内容多与人们的劳动生活和宗教活动有关;二是形式上篇幅、句式短小,节奏、韵律简单。此外,学习时还须注意:1、记住教材所举的几首作品的基本内容,如《弹歌》、《女承筐》、《返其宅》等;2同时记住记载这些歌谣的古籍。 2夏商时期 这一时期留存下来的有文学意味的文献主要有甲骨卜辞、《周易》中部分爻辞和《尚书》中的《盘庚》篇。 甲骨卜辞中的某些比较完整记录占卜活动过程的文辞,可以看作是我国词散文的萌芽和原始形态。 《周易》中产生于商代的爻辞,多为合辙协韵的歌谣,可视为我国诗歌的源头。 《尚书》中《盘庚》一篇可信为商代作品,已具有了一定的文学性。 3西周春秋时期 这一时期的文学形式有诗歌和散文两种。《诗经》是这时期诗歌创作的结晶;散文有《尚书》中的《周书》、编年体史书《春秋》和说理性散文《论语》、《墨子》、《老子》。 4战国时期 这一时期历史散文有《左传》、《国语》、《战国策》;诸子散文有《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 这时期诗歌创作的成就也是巨大的,其标志是南方楚国大诗人屈原的产生。 二上古诗歌诗乐舞一体的特点 中国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这在我国古籍中有明确的记载。《吕氏春秋·古乐》云: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 孔子:“《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孔颖达疏云:“乐之为乐,有歌有舞,歌以咏其辞,而声以播之,舞则动其容,而以曲随之。” 《礼记·乐记》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 约在春秋以后,诗歌从乐舞中逐步分化独立出来,专向文学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三先秦文学文史哲不分的基本形态 伴随着文字的产生而出现的先秦文学,并非纯文学。先秦时期,文化呈现一种综合的形态。先秦有些文学作品是史学或哲学著作。史学和哲学著作也富有文学意味。 在我国上古时代,巫史是难以分开的,巫实为当时文化工作者,即是当时的思想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这直接导致了当时文史哲不分的文学存在形态。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些史学和哲学散文具备相当强的文学性。 先秦诗歌与巫史活动也有着明显的联系。它经历了这样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由宗教颂赞祷祝诗演进到政治叙事诗,再演进到言志抒情诗。 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先秦有些文学作品,并非一时一人所作,它们或由集体创作,或经过后人加工修改,原始作者和创作年代都难以指实。 四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先秦经历了一个由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嬗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主要承担者的身份、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文学作者也因之而不断变化。这个过程大致经由巫到史,到贵族再到士。 第二节作品选讲 这一节课我们来重点解读几篇先秦文学的代表作品。 (一)诗经·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二)诗经·秦风蒹葭(1) 蒹葭(2)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3),在水一方。溯洄(4)从之,道阻且长(5)。溯游(6)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7),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8)。溯洄从之,道阻且跻(9)。溯游从之,宛(10)在水中坻(11)。 蒹葭采采(12),白露未已(13)。所谓伊人,在水之涘(14)。溯洄从之,道阻且右(15)。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6)。 [注释] (1)这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可得的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见到意中人的深切感情。秦:指春秋时的秦国,故址在今陕西、甘肃一带。 (2)蒹葭(jiān jiá):泛指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 (3)伊人:这人。一方:另一边。方:旁。 (4)溯(sù)洄:沿着弯曲的河道向上游走。从:追,寻求的意思。阻:险阻,道路难走。 (5)道阻且长:道路有许多阻难而且漫长。 (6)游:指直流的水道。宛:仿佛,好像。说好像在水的中央,言近而不至。 (7)凄凄:同“萋萋”,茂盛的样子。(晞)(xī):干。(8)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9)跻(jī):升,高起,指道路越走越高。(10)宛:宛然,宛如,好像的意思。 (11)坻(chí):水中小洲或高地。(12)采采:众多的样子。已:止。 (13)未已:未止,也是未干的意思。(14)涘(sì):水边。(15)右:迂回曲折。 (16)沚(zhǐ):水中小沙滩,比坻稍大。 [译文] 浩荡的芦苇,莽莽苍苍,晶莹的露珠,化为白霜。我所心爱的人,在河水的那一方。若要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险阻而且漫长;若要顺流而下去找她,飘然宛如在水中央。 摇曳起伏的芦苇,青而未黄,芦苇上的露珠呀,还闪着银光。我所心爱的人,在水边那高高的崖上。若要逆流而上去寻她,十里山川千尺岗;若要顺流而下去找她,飘然宛在水中央。 变幻不定的芦苇,苍苍莽莽,岸边的露水尚未干爽。我所心爱的人,在河水遥远彼方。若要逆流而上去寻她,迂回曲折,道路漫长;若要顺流而下去找她,飘然宛在水中央。 (三)九歌·湘夫人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 沅有茝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网薜荔兮为帷,擗蕙x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出自曹操的诗____ C ___。 A.《短歌行》B.《篱里行》C.《龟虽寿》D.《观沧海》2.《洛神赋》的作者是(B )。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亭"意象 摘要: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总要借助大量意象的组合来描绘一定的环境,渲染一定的气氛,进而表达、抒发某种情感,在这些含量丰富的意象之中,亭意象是意象群落中审美意蕴较为丰富的一种。而亭意象的审美意蕴主要通过外观造型、色彩调配和意境等方面表现出来。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中亭意象审美意蕴的研究,可以从中体验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特征和精髓。 关键词:亭;亭意象;亭意境 亭子作为一种意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频繁出现,尤其是魏晋南北朝之后,亭子大肆修建,文人墨客多在有亭子之处或宴会、游玩,或观景格物,或送别亲友,总之,亭子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与气质。亭意象是众多意象中的一个,深刻地挖掘其意义,有利于我们加深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感受国学的魅力。要比较全面的了解亭子这一意象,需从造型、色彩、景观和意境来解析。 一、造型之美 亭是无墙、无门、无窗但有顶且顶的样式十分丰富的一种建筑物,它具有空间开敞、内外通透、灵巧别致、形象鲜明、飘逸洒脱,居高傲视等特征。亭的外观美被文人们充分地发掘了出来,常被比喻为君子傲视独立的形象,代表一种开放的姿态和广阔的空间与宽阔的胸怀,其意象也因造型上的特征而具有卓尔不群、飘逸灵动的美,生发出通透、轻灵、飘逸、超拔等审美蕴涵。 1. 空灵览翠———通透之美 亭无墙、无门、更无窗,四面通透,既能八面迎风,又可远望群山、近观池鱼,坐、站之间,即可深察万物、悟天地宇宙之理。不像宫室馆阁将人几乎封闭与其中,让人无法将视野引向宇宙自然,引向天地万物,使人在获得了安憩的同时,可以观照外部宏大宽广的世界。 由于亭具有无墙、无门、无窗的特性,游客在亭中观景,视线不会受到遮蔽,视野就显得特别开阔,又因为亭多建在高处,立于其中,远景近景皆在眼底,所以通透的亭成为了观赏远山近水的绝佳平台,古人也将其把亭赏景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亭在诗文中也因此具有了高敞、空灵、通透的意象特征。充分体现这些特征的诗歌有很多,如陆游在其作品《巴东令廨白云亭》中说:“常倚曲栏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1](P52)韩愈《诸亭》云:“莫教安四壁,面之看芙蓉。”[2](P850)此二者都说其虚设四壁,可以远观的功能。宋朝杨万里在其诗歌《晚登净远亭》中说道:“簿书才了晚衙催,且上高亭眼暂开。野鸭成群忽惊起,定知城背有船来。”[3](卷七十二)言公务冗繁无趣,登高亭开倦眼,;唐鲍君徽《东亭茶宴》:“闲朝向晓出帘栊,茗宴东亭四望通。远眺城池山色里,俯聆弦管水声中。”言因亭通透而可以极目四望,远眺四周的城池山色而不被障目。唐刘禹锡《洗心亭记》:“余始以是亭环视无不适,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故名洗心。”[4](P84)亭因适乎目而适于心,目无阻拦而心中豁然清爽,亭的空灵能让人的心洗尽覆在其上的杂尘,这就不仅仅停留在观赏的层面上了,而是由目转心,亭的通透之美感染了诗人,使壅塞的内心变得透亮。又如明李东阳《南山草亭记》载:“邑人陈君德修居东北隅,尝诛茅构亭适际山半以周览宇宙,流观江湖,凭 几据榻,则目迴颈,间有舟车杖履旬日之所不能至,盖兹山之尤胜者也。”[5](卷三十一)在亭中而可“周览宇宙”,放目四顾,可以看到“舟车杖履旬日之所不能至”的风景,也是因亭的通透之故。文人喜欢在亭中观览,源自于内心对自由的渴望和去蔽的追求。 2.有亭翼然———飘逸之美 名列“唐宋八大家”的欧阳修在其作品《醉翁亭记》中曾这样描写亭的外观:“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6](P357)“翼然”,这就是亭的外部特征给欧阳修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笔记

20XX年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一编复习笔记 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第一节上古歌谣 识记: ①《尚书·尧典》、《吕氏春秋·古乐》、《诗大序》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毛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②《弹歌》、伊耆氏《蜡辞》和《周易·贲卦》六四爻辞。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制造弓弹打猎的生活情状) 伊耆氏《蜡辞》: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咒语) 《周易·贲卦》: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筮辞) 理解: ①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原始歌舞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最初的歌舞往往就是他们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是庆祝、祭典活动本身。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②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 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第二节神话传说 1.神话及其产生 识记:神话的性质。 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 . 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社会)并征服自然(社会)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理解:神话的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宗教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认为神话伴随着初民的劳动生活而产生,宗教起源说指实为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宗教活动。 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内容总是反映着劳动生活,初民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与漫长时期的劳动生活有直接关系,劳动生活是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宗教起源说:初民的敬畏和崇拜观念,产生于他们对生活经验的最初思考,这便是最初的宗教观念。当他们从崇拜敬畏,变而为企图解释和支配自然力时,神话也就产生了。神话的产生与原始宗教有极大联系。 简单运用: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1.一般说来,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 2.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3.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在实际的存在形态上,每一个神话系统中往往都是神话和传说交织并存的。 2.我国神话的主要特征

全国各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研究生排名

上一篇下一篇共167篇 全国各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排名2011年12月15日21:56:49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排名 排名 A等 1复旦大学A+ 2华东师范大学A+ 3浙江大学A+ 4武汉大学A+ 5南京师范大学A+ 6北京大学A+ 7四川大学 A 8北京师范大学A 9安徽师范大学A 10西北师范大学A 11陕西师范大学A 12南开大学A 13南京大学A 14中山大学A 15暨南大学A 16苏州大学A 17上海师范大学A 18首都师范大学A 19山东师范大学A 20扬州大学A 21兰州大学 A 22中国人民大学 A 23山东大学 A 24福建师范大学A B+ 等(36 个) :黑龙江大学、西南大学、湖南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湖北大学、河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北京语言大学、辽宁大学、河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安徽大学、郑州大学、吉林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南昌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广州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青岛大学、厦门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汕头大学、浙江工业大学 B 等(36 个) :湘潭大学、渤海大学、广西大学、宁夏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学院、西藏民族学院、深圳大学、烟台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江南大学、温州大学、漳州师范学院、山西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聊城大学、徐州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学院、重庆工商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安庆师范学院、云南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信阳师范学院、重庆师范大学、南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鲁东大学、新疆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册复习资料

.《毛诗大序》的“情志统一”说 “情志统一”说是《毛诗大序》提出来的一个诗论观点,文章里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从这里可以看出《毛诗大序》是承认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情与志是统一的。情,是感情,志,是志意怀抱,但具体所指,根据文中的论述,当多指对人伦教化、政教礼义得失的观点和看法。感情受到激发,就会发言成诗,而诗歌抒发这种感情,表达心中的志意。《毛诗大序》强调诗歌“吟咏情性”,但在情志关系上,它更重在志。这基本上是继承先秦“诗言志”的观点,但它正确地阐明了诗抒情言志的特点,说明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已较先秦时代进一步深化了。情志说对后来文学批评的影响很大,后世对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多集中在情和志上。"情志统一"说:即“志之所之”和“吟咏情性”——对诗歌本质认识的深化。它吸收了《乐记》的观点,但又有了发展,认为诗歌既是“志之所之”,又是“吟咏情性”,提出了情志统一的诗歌本质论。见于《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的保守性,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不能超越礼义的大防。《诗大序》基于儒家的视角,特别重视以政教为核心的诗的社会作用。所谓“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云云,正是指诗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教化作用。序文已认识到这种教化作用与情感之间的关系,所以说“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不过,序文将情感作用(如“动天地感鬼神”云云)与社会作用都夸大了。由于诗歌被视为一种教化的工具,在《毛诗序》看来,《诗经》中的每篇作品都是对某种教化观念的隐喻,如以“后妃之德”解《关雎》,这就未免牵强附会。同时,序文认为政治与诗歌既然是不可分的,那么时代政治之盛衰自然对诗歌发展产生极大影响,因而提出了“变风变雅”之说。后来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篇中说:“时运交移,质文代变”,这与序文的观点是相通的。 .《毛诗大序》的诗“六义”说 《毛诗大序》提到“诗有六义”的说法:“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风,指风教臣民百姓,并且可以表达臣民心声,讥刺上政。赋,用作动词,指铺叙直说。比,比喻。兴,起的意思。兼有发端和比喻的双重作用。雅是正的意思。颂,周王朝和鲁、宋二国祭祀时用以赞神的歌舞。 《毛诗大序》在解释风、雅的意义时,接触到了文艺创作的概括性与典型性的特征,所谓“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者,是说诗歌创作以具体的个别来表现一般的特点。也就是说,《毛诗大序》对风、雅的解释符合现代文艺理论中以个别表现一般的观点。 .《毛诗大序》的“讽谏”说 《诗大序》:“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讽谏”就是讽刺的意思,但仔细体会词义,讽谏”是讽而谏,就是在讽刺之中包含着“谏(劝说)”的意思,因此在讽刺的程度上较“讽刺”要稍微弱一点。《毛诗大序》提出了“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这就充分肯定了文艺批判现实的意义和作用。老百姓可以用用文艺的形式对上层统治者进行批判,而且“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这就包含着一定的民主因素。它为后来进步的文学家用文学创作干预现实,批判社会黑暗政治提供了“初步的理论依据,对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作了比较明确的论述。但是它又主张不要过于激烈显露,要“主文而谲谏”,要温和委婉,仍

古代文学作品赏析

古代文学作品赏析 文学体裁是指文学作品的具体样式,它是文学形式的因素之一,简称"文体"。常 见的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小说剧、寓言等。下面是学习啦的小编为你们整理 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古代文学作品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 是“铺采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 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 六文”。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词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柳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渐衰。著名的有南朝梁吴均写的《与朱元思书》。 原是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 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较强。如韩愈的《原毁》、黄宗 羲的《原君》。 “辩”即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如韩愈的《讳辩》、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 说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 文为论说文。《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我们学 过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师说》、《马说》、《少年中国说》、《捕蛇者说》、《黄 生借书说》。 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 二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 《过秦论》等。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先秦文学 上古传说文学 神话基本特性: 1、神话都就是想象的或幻想的。 2、神话就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与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与说明。 3、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 我国神话系统 (一)创世神话《开天辟地》、《女娲造人》 (二)自然灾害神话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 (三)战争神话皇帝大战蚩尤 神话主要特征: 1、无论就是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就是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围绕着人都生存这个主题。 2、神话中的人物都充满着昂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与英雄气概。 3、不论就是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1、神话的艺术规则为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2、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诗经》 《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 1、婚恋诗 2、抒发多种人生感慨的诗 3、政治讽喻诗 4、史诗及其她

《诗经》的文学成就: 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四言诗的典范 4、章法结构(重章复沓)与语言特色(质朴畅达,词汇丰富,双声叠韵连绵词与叠字的大量运用) 先秦散文 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就是《尚书》,它以记言为主。 《左传》的叙事艺术: 它就是春秋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裁功夫 2、采用全知叙事视角 《左传》的写人艺术: 叙写历史时注重刻画人物,许多人物形象都性格鲜明。 1、以言语,行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2、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环境中营造 《左传》的辞令艺术“ 《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史。约前1000年到前440年 《战国策》铺排纵姿的文学特色: 1、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2、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 3、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2021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南京师范大学考研一本通 中国古代文学

本人的考研历程 一年的考研路,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现在回想起来,依旧很怀念考研那段时间,虽然很枯燥乏味,却异常充实和平静。于是我决定记下一些经验和体会,与后来人共享共勉。说是经验,其实是算不上的。不如说是过去“一年的路程”吧,每个人的或许都有不同,不一定适合其他人,算是总结,也算是一种纪念吧。 “越美好,越害怕得到”,记得去年这时候,我在考研教室的标记姓名的红色纸片上这样写道,作为座右铭。一年过去了,我想到的仍然还是这句话。 在初试之前,从未想过自己能够考上,虽然学校距离南师只有几个小时的距离,但我离南师的距离却不是按照天就可以数完的,一直觉得很远很远。大概是专业课老师听到我要考南师后的一句“不可能”令我担心,亦可能是看到中国古代文学的真题,什么也不会的迷茫,令自己感到南师太过遥远。那种远,很难想象的那种远。 初试成绩出来后,仍然很担心过不了复试,只要录取比例不是1:1,就可能被刷,担忧一直到拟录取名单出来,其实拟录取名单出来后,还是不太敢相信,万一公示十天内发生什么别的事呢?万一老师分数核算错误呢?万一有很多,每一个带来的都是天翻地覆。好在结局最终尘埃落定,拿到这一纸通知书对我来说意味着太多东西。我感谢那段时间不顾一切奋斗的自己。 考研并不是期末考试,不是你熬夜突击几晚就能出成绩的,所以贵在坚持,贵在每天的进步。如果你下定决心考研,那么你得做好心理准备,接下来一年你不再有周末,不再有寒暑假,你只能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去学习,因为你玩的那一刻,你的对手可能甩你一大截了。 考研是一场持久战,只要你坚持到最后,你便是英雄。记得高中时老师给我们念过一篇文章,是一个差生逆袭北大之路,虽说是属于心灵鸡汤类,但她说的有一句话,却是鼓励我坚持到最后,即“忍不住的时候再忍一下”。考研期间真的会遇到各种诱惑和问题,我们是社会关系中的一部分,自然是无可避免的。例如闺蜜过生日,一起逛街,还有论文相关事情,你要想获得一个绝对安静的环境,真是难之又难。可能这时候你必须权衡一下,对于闺蜜来说,真正为你考虑的人,不会因为你暂时的冷落而离开你,所以考研的话,你必须学会拒绝,就算自己想要出去玩的话,也要告诉自己“忍不住的时候再忍一下”。我本身是一个极贪玩

中国古代文学史1复习资料

三、先秦三古七段 上古:先秦两汉1先秦2秦汉 中古:魏晋至唐中叶 3魏晋-明中叶4唐中叶至南宋5元初至明中叶 近古:明中叶-“五四6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7鸦片战争至“五四” 先秦文学的特点:文史哲不分,诗乐舞结合 掌握三首诗歌《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 《蜡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神话产生与内容:1、自然神话2创世神话3英雄神话 神话的演变1、历史化2、宗教化3、文学化扩充下如何历史化等等 《诗经》又称《诗三百》存目311篇,其中《南陔》、《白华》等六篇“笙诗”,有目而无辞, 故实有305篇。 《诗经》主要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至前6世纪)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采诗、献诗、删诗孔子 风: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160篇。 雅:小雅、大雅,共105篇 颂:周颂31,鲁颂4,商颂5,共40篇。 《毛公鼎》,长四百九十七字, “抵得一篇尚书”。 《尚书》的概念: 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尚书》原称《书》,“尚”通“上”,指“上古之书”;又称《书经》。《尚书》的内容:《虞书》2篇,《夏书》2篇, 《商书》5篇, 《周书》19篇。 《春秋》: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7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二百四十二年。 《春秋》笔法:“不虚美,不隐恶,以一字寓褒贬。”(教材在扩充) 春秋三传:《左传》与《春秋公羊传》(公羊高)、《春秋榖梁传》(谷梁赤)合称“春秋三传”。《左传》的叙事特征 1、以叙事体现道德评价。2、叙事手法的多样化:倒叙、预叙、插叙、补叙等。3、注重完整叙述事件的过程与因果关系,且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4、富有戏剧性。5、善于写人,个性鲜明,以对话为主要表现手段。6、善于写战争。7、擅长细节描写。 《国语》的成书与体制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鉴赏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创作背景]这是王勃供职长安时写的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因送别对象赴蜀地做官,诗中表现出的气象与一般送别诗不同。 [鉴赏步骤] 首联点明送别之处和友人即将宦游之地,背景苍茫,气势雄伟,渲染出送别的气氛,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颔联写对友人的安慰,动之以情,说你我同是宦游之人,离别在所难免。 颈联写对友人的鼓励,喻之以理。其妙处:既申述了作者对离别的看法,又揭示了人生的道理,情理兼融,富有概括性;一扫一般离别诗中的悲凄情调,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情怀;化用曹植诗句,但较之更精炼更含蓄。 尾联写对友人的劝勉,劝他不要在分手的岔路口,象小儿女一样流泪沾巾。 [写作特色] 全诗以"离别意"为诗眼,分别抒写了送别时对友人的安慰、鼓励、劝勉等不同的感情层次,境界开阔,情调高朗,表现出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 从章法来看,首联扣住题意,颔联加以承接,颈联转出新意,尾联就题结束,完全符合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规则。从韵律来看,全诗押平声韵,首句入韵,平仄安排也基本符合律诗要求。可见这是一首比较成熟的五言律诗。 从军行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思想内容]《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写征战军旅之事。此诗抒写报国立功的慷慨之气。 [鉴赏步骤] 首联交代从军的原因。战争由敌人入侵引起,而且烽火已传到京城,说明军情紧急;作为一个热血青年,心情自然不能平静,产生从军报国的念头。这为全诗定下豪迈雄放的基调。颔联写出师场面的威武。"牙璋"、"铁骑"连同上下文中的"烽火"、"军旗"、"战鼓",是古代战争题材不可或缺的意象;"凤阙"、"龙城"象征敌我双方,空间跨度大;"辞"、"绕"表明用兵神速。 [鉴赏步骤] 颈联写战斗场面的激烈。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来表现:大雪纷飞,军旗上的彩画为之暗淡;北风怒吼,夹杂着进军的战鼓声。这一联写战斗激烈,不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意象来暗示。 尾联以书生投笔从戎作结,进一步表现了报国立功的思想情怀。 从军行 [写作特色] 这首边塞诗没有正面描写环境的艰苦和战斗的激烈,而是集中歌咏青年书生投笔从戎、报效祖国的尚武精神和壮烈情怀。 对仗工整,节奏鲜明,语调刚健,笔势飞动,充分表现了强烈的书生意气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古代文学史一测验1 1.单选题 1.1 以下作品包含在《九歌》中的有 a《哀郢》 b《河伯》 c《抽思》 d《怀沙》 1.2《大雅》中的五篇史诗是反映哪代人的历史的 a夏人 b商人 c周人 d秦人 1.3 《左传》写人主要表现在 a性格化人物明显多于类型化人物 b是史传文学人物塑造成熟的标志 c把人物置入矛盾冲突的环境中塑造 d注意刻画人物的心理 1.4荀子是先秦最后一位 a阴阳家大师 b兵家大师 c法家大师9 d儒家大师 1.5李益写得最多最好的诗为 a边塞诗 b山水诗 c田园诗 d唱和诗 1.6下列作品中,属于王符《潜夫论》的是 a《谏营昌陵疏》 b《艺增篇》 c《抑谶重赏疏》 d《实贡篇》 1.7东汉《北征赋》的作者是 a赵壹 b班固 c张衡 d班彪 1.8杜牧诗歌中最受推崇的诗体是 a五言古诗 b七言律诗 c五言绝句 d七言绝句 1.9下列作品中属于女诗人蔡琰创作的是 a《娇女诗》 b《艳歌行》 c《悲愤诗》 d《美女篇》 1.10 汉书》不同于《史记》的体例特点是 a取消“列传” b保留“书” c不设“世家” d保留“表” 1.11《诗经》中的赋、比、兴与风、雅、颂原本合称a六艺 b六能 c六体 d六诗 1.12《小雅·十月之交》属于 a婚恋诗 b史诗 c农事诗 d政治讽喻诗 1.13《诗经》收录的诗歌的时限 a夏商周 b春秋至战国 c西周晚期至战国初期 d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 1.14汉代传授《诗经》的曾有四家,而后来独行于世的只有 a鲁诗 b齐诗 c韩诗 d毛诗 1.15对于韩非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末燕国公子 b韩非死于韩国狱中 c著有《五蠹》、《孤愤》 d与荀卿俱事李斯为师 1.16以下表述符合《国语》一书是 a《国语》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b《国语》以记事为主 c《国语》完整系统地叙述历史事件 d《国语》作者相传是左丘明 1.17谢灵运诗歌追求的是 a清水芙蓉之美 b典丽华赡之美 c热烈明畅之美 d刚健雄放之美 1.18以下对《诗经》抒情性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的作品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叙事诗占多数。 b《诗经》抒发情感的方式是较为含蓄的。 c象征化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形成了《诗经》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d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着作者的真挚感情。 1.19 《郑风·将仲子》属于《诗经》婚恋诗中的哪类诗 a抒发恋爱和相思的甜蜜 b表现恋爱的曲折和苦恼 c描写夫妻间真挚情爱 d弃妇诗 1.20韦应物后期诗歌的风格是 a沉郁顿挫 b闲淡简远 c刚健明朗 d雄奇奔放 1.21《庄子》中所谓“卮言”指的是 a名人的话 b奇幻谲诡的故事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串讲笔记

一、知识点: 1、我国古代没有专门的神话集,神话材料散见于古书当中。保存材料较多的有《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P.21 2、《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雅、颂在本质上是一种音乐上的分类。P.27 3、从内容方面对《诗经》进行分类,可分成祭祀诗(《维天之命》、《载芟》)、颂赞诗(《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怨刺诗,揭露时艰、讽谕朝政的诗歌(《民劳》、《节南山》、《小弁》)、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征役诗,反映战争问题和军旅生活的诗(《采薇》、《无衣》)。P.34-P.49 4、《尚书》以记言为主。P.58 5、《战国策》的散文艺术具有很高的成就,前人称赞它“辩丽横肆”。P.77 6、《战国策》有很多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骥服盐车”、“南辕北辙”等。P.79 7、诸子百家包括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众多的学派。P.85 8、孔子之后,与儒家学派相抗衡,在当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翟创立的墨家学派。P.91 9、《墨子》的中心思想是兼爱、非攻。《墨子》显露出由语录体向成熟的论说文过渡的痕迹。墨家还提出以“三表”做为立言的标准,“三表”又称“三法”。P.92 10、《老子》一书共八十一章。P.94 11、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晚年和弟子万章等人编撰了《孟子》一书,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建立在性善论的前提下。P.98P.99 12、《庄子》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P.105 13、《荀子》共有三十二篇,系汉代刘向编定。荀子主张“法后王,统礼义,一制度”。P.117 14、荀子有《成相》和《赋篇》两篇韵文。清代卢文弓召(chāo)称《成相》为“后世弹词之祖”。P.120 15、韩非的主张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韩非的寓言有“守株待兔”、“郑人买履”。P.121P.124 16、《吕氏春秋》以道家黄老学派的观点为主流。P.125

南开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真题1998-2012

1998中国文学史 一、名词解释(共24分,每小题4分) 1.台阁体 2.乐府诗 3.竹林七贤 4.《录鬼薄》 5.话本 6.谴责小说 二、简答题(共36分,每小题6分) 1.何谓“建安风骨”? 2.何谓“诗六艺”? 3.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与主要主张。 4.词和散曲在体制上有何异同? 5.默写李商隐《无题·相间时难别亦难》 6.简述《西厢记》的故事情节。 三、论述题(任选二题,共40分,每题20分) 1.从《离骚》看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2.试述苏轼、辛弃疾词艺术风格的异同。 3.结合作品,谈明清小说人物塑造从类型化向性格化的演进轨迹。1999中国文学史 一、名词解释(共24分,每小题4分) 1.古诗十九首 2.叶儿 3.索隐派 4.《全唐文》 5.楚辞 6.南社 二、简答题(共36分,每小题6分) 1.何谓“诗无达诂”? 2.何谓“沉郁顿挫”? 3.简述柳永对词体发展的贡献。 4.简述章回小说的产生及文体特征。 5.默写陆游词《卜算子·驿外断桥边》。 6.简述《儒林外史》的结构特征。 三、论述题(任选二题,共40分,每小题20分) 1.论建安诗歌对文人诗歌发展的贡献。 2.如何理解唐代古文运动的得与失? 3.谈《西厢记》中张生形象的演变及对主题改造的意义。 2000中国文学史 一、名词解释(共24分,每小题4分) 1.一人永占 2.诚斋体 3.阳羡派 4.《元曲选》 5.风骚 6.志人小说 二、简答题(共36分,每小题6分) 1.司马迁有那些经历与《史记》的写作有关?

2.二晏的词风有何异同? 3.白居易的诗歌应当怎样分类? 4.简述元代杂剧的文体特征。 5.默写杜甫诗《登高》。 6.简述《红楼梦》的版本系统。 三、论述题(任选二题,共40分,每小题20分) 1.试比较玄言诗与陶渊明诗的异同。 2.试论苏轼对词体发展的贡献。 3.从成书方式的演变谈谈,明清小说自身的进步。 2001中国文学史 一、名词解释 1.南施北宋 2.子弟书 3.四家诗 4.《中原音韵》 5.西昆体 6.常州词派 二、简答题(共36分,每小题6分) 1.简述汉赋发展概况。 2.王维、孟浩然的诗风有何异同? 3.韩愈各类文章有何特点? 4.简述骈文与散文的文体特征。 5.默写阮籍《咏怀诗·夜中不能寐》。 6.简述张生形象的演变过程。 三、论述题(任选二题,共40分,每小题20分) 1.如何评价“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 2.试论李煜个人身世经历与其对词体发展贡献的关系。 3.试比较《水浒传》与《西游记》的特征区别及其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2002中国文学史 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4分) 1.永明体 2.阳湖派 3.《游仙窟》 4.《山中白云词》 5.《青楼集》 二、简答(共40分,每题10分) 1.下面是南宋两位学者朱熹和李仲蒙对“赋比兴”的解释。试比较两种说法的异同,并予简要评价。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集传》卷一) 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尽物者也;索物以拖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南宋胡寅《斐然集》卷十八《致李叔易》引李仲蒙语) 2.举例说明杜甫诗歌语言凝练的特色。 3.简述欧阳修的散文成就。 4.试析公安派创作主张与中晚期社会思想的关联。 三、标点下文(10分) 陆德明苏州吴人也初受学于周弘正善言玄理陈太建中太子征四方各儒讲于承光殿德明年始弱冠住参焉园子祭酒徐克开讲恃责纵辩众莫敢当德明独与抗对合朝赏叹解褐始兴王国左常待迁国子助教陈亡归乡里隋炀帝嗣位以为秘书学士大业中广召经明之士四方至者甚众遣德明与鲁达孔褒俱会门下省共相交难无出其右者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袁行霈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袁行霈版)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 一.熟读 《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 1、神话 2、神话的历史化 三.填空 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就是? 《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就是 :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与嫦娥奔月 ,它保存在《淮南子》中。 四.简答 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就是什么? 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五.论述 根据您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第二章《诗经》 一.背诵与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1、风雅颂 2、赋比兴 3、四家诗 三.填空 1。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 年间的 305 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 ,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就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就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等十五“国风”,共篇。 5、《诗经》中的“雅”分与 ,前者有篇,后者有篇,共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颂、颂、颂,它们分别有篇、篇与篇作品,共40篇/ 7、汉代传习《诗经》的有四家,它们的最早传授者分别就是与。现在流传下来的就是 ,这就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 8、《诗经》的旧注本,最重要的就是《毛诗正义》与《诗集传》。《毛诗正义》就是西汉毛亨传,东汉笺,唐疏。《诗集传》就是南宋注的。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就是与。 10、《诗经》的艺术特色,从、、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与论述。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它们与、、合称为诗之“六义”。朱熹有三句话解释《诗经》的表现手法,其原文就是“” ,“” ,“”。 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与 5篇。 四.简答 1、《诗经》就是怎样编定成书的?《诗经》中作品的年代与作者情况如何? 2、您同意“孔子删诗”的说法不?为什么? 3、《诗经》主要包括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就是举代表作品进行说明。 4、《诗经》反映周民族发祥、发展的史诗有哪几篇作品?请简述它们的内容。 5、《七月》一就是诗怎样描写奴隶的痛苦生活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