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二次方程》专题训练一

苏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二次方程》专题训练一

苏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二次方程》专题训练一
苏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二次方程》专题训练一

初中数学试卷

《一元二次方程》专题训练一 姓名________

一、填空题

1.关于x 的方程()()012222=-++--m x m x m m 是一元二次方程,则m =___.

2.方程()121-=+x x x ,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__________________,指出各项系数________;

3.方程(3)(1)0x x -+=的解是 ;

4.用配方法将方程122=+x x 变形为2()x h k +=的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5.已知a 、b 实数且满足()()0122

=++-+b a b a ,则b a +的值为 ; 6.已知1322++x x 的值是10,则代数式1642++x x 的值是 ;

7.填空:()22____31-=+-x x x ()223____x x x -+=- ()22____22-

=+-x x x ;

二、按要求解下列方程: (1)0122=-x (直接开平方法) (2)23210x x --=(公式法)

(3)()配方法02

122=--y y (4)x x 22-=(尽可能多的方法)

三、用适当方法解下列方程:

(1)0922=-x (2)x x 6132=-

(3)()05322

=--x (4)04722=--t t

(5)2(x+1)2=x 2-1 (6)()()4421=++t t

《一元二次方程》专题训练二 姓名________

1.方程x x 4232=+的判别式=-ac b 42 ,所以方程的根的情况是 ;

2、已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x 2 +kx +1 =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则k = .

3. 已知2210mx x -+= 是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

(1)若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则m 的值为 _____________;

(2)若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则m 的范围是 _____________.

4.如果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2(21)10k x k x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那么k 的取值范围是( )

A.k >14-

B.k >14-且0k ≠

C.k <14-

D.14

k ≥-且0k ≠ 5、关于x 的方程(a -5)x 2-4x -1=0有实数根,则a 满足()

A .a ≥1

B .a >1且a ≠5

C .a ≥1且a ≠5

D .a ≠5

6、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420x x k ++=有两个实数根,求k 的取值范围及k 的非负整数值.

7. 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30x x k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1)求k 的取值范围.

(2)请选择一个k 的负整数值,并求出方程的根.

8、当实数k 为何值时,关于x 的方程x 2-4x +3-k =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并求出这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9.已知:关于x 的方程(k+2)x 2-x+2=0,

(1)k 取何值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求出这时方程的根。

(2)k 取何值时,方程有实根?

10、m 为任意实数,试说明关于x 的方程()()03312=+---m x m x 恒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一元二次方程》专题训练三 姓名________

1、如果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x 2+px +q =0的两根分别为x 1=2,x 2=1,那么p ,q

的值分别是 ( )

(A )-3,2 (B )3,-2 (C )2,-3 (D )2,3

2.已知方程2520x x -+=的两个解分别为1x 、2x ,则1212x x x x +-?的值为( )

A .7-

B .3-

C .7

D .3

3. 一元二次方程x 2+kx-3=0的一个根是x=1,则另一个根是( )

A.3

B.-1

C.-3

D.-2

4、已知2是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x 2+4x -p =0的一个根,则该方程的另一个

根是 .

5、已知一元二次方

)

2110x x -

=的两根为1x 、2x ,则1211x x +=_____________. 6.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3)0x k x k +++=的一个根是2-,则另一个根是

____

7、.设a b ,是方程020102=-+x x 的两个实数根,则22a a b ++的值为

8、已知方程x 2-4x+m=0的一个根为-2,求方程的另一根及m 的值.

9. 已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2(21)0x m x m +-+=有两个实数根1x 和2x .

(1)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2)当2212

0x x -=时,求m 的值.

10、在等腰△ABC 中,三边分别为a 、b 、c ,其中5a =,若关于x 的方程()2260x b x b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求△ABC 的周长.

《一元二次方程》专题训练四 姓名________

1.一元二次方程220x x +-=的两根之积是( )

A .-1

B .-2

C .1

D .2 2.用配方法解方程2250x x --=时,原方程应变形为( )

A .()216x +=

B .()216x -=

C .()229x +=

D .()229x -= 3.三角形两边的长是3和4,第三边的长是方程212350x x -+=的根,则该三角形的周长

为( )

A .14

B .12

C .12或14

D .以上都不对 4.如果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2(21)10k x k x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那么k 的取值

范围是( )

A.k >14-

B.k >14-且0k ≠

C.k <14-

D.14

k ≥-且0k ≠ 5.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0235)1(22=+-++-m m x x m 有一个根为0,则m 的值等于

( )

A.1

B.2

C.1或2

D.0

6.已知a 、b 、c 分别是三角形的三边,则方程(a + b )x 2 + 2cx + (a + b )=0的根的情况是

( )

A .没有实数根

B .可能有且只有一个实数根

C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D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7.等腰三角形的边长是方程0862=+-x x 的解,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__ __

8.解方程

(1)01522

=--x x (2)x 2-8x-10=0(配方法)

(3)

23(3)(3)0x x x -+-= (4))1(322+=x x

9.先用配方法说明:不论x 取何值,代数式2

57x x -+的值总大于0。再求出当x 取何值时,代数式257x x -+的值最小?最小是多少?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全册期末复习试卷(提升篇)(Word版 含解析)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全册期末复习试卷(提升篇)(Word 版 含解析) 一、选择题 1.如图,四边形ABCD 内接于 O ,若40A ∠=?,则C ∠=( ) A .110? B .120? C .135? D .140? 2.在半径为3cm 的⊙O 中,若弦AB =32,则弦AB 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为( ) A .30° B .45° C .30°或150° D .45°或135°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 的直径为10,若圆心O 为坐标原点,则点()8,6P -与O 的位置关系是( ) A .点P 在O 上 B .点P 在 O 外 C .点P 在 O 内 D .无法确定 4.如图,已知AB 为 O 的直径,点C ,D 在O 上,若28BCD ∠=?,则ABD ∠= ( ) A .72? B .56? C .62? D .52? 5.如图,OA 是⊙O 的半径,弦BC ⊥OA ,D 是优弧BC 上一点,如果∠AOB =58o,那么∠ADC 的度数为( ) A .32o B .29o C .58o D .116o 6.已知⊙O 的半径是4,圆心O 到直线l 的距离d =6.则直线l 与⊙O 的位置关系是 ( )

A .相离 B .相切 C .相交 D .无法判断 7.如图,在△ABC 中,点D 、E 分别在边BA 、CA 的延长线上,AB AD =2,那么下列条件中能判断DE ∥BC 的是( ) A . 1 2 AE EC = B . 2EC AC = C . 1 2 DE BC = D . 2AC AE = 8.二次函数2 (1)3y x =-+图象的顶点坐标是( ) A .(1,3) B .(1,3)- C .(1,3)- D .(1,3)-- 9.数据3、4、6、7、x 的平均数是5,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 A .4 B .4.5 C .5 D .6 10.二次函数y =()2 1x ++2的顶点是( ) A .(1,2) B .(1,?2) C .(?1,2) D .(?1,?2) 11.二次函数y =x 2﹣2x +1与x 轴的交点个数是( ) A .0 B .1 C .2 D .3 12.小明同学发现自己一本书的宽与长之比是黄金比约为0.618.已知这本书的长为20cm ,则它的宽约为( ) A .12.36cm B .13.6cm C .32.386cm D .7.64cm 13.如图,点P (x ,y )(x >0)是反比例函数y= k x (k >0)的图象上的一个动点,以点P 为圆心,OP 为半径的圆与x 轴的正半轴交于点A ,若△OPA 的面积为S ,则当x 增大时,S 的变化情况是( ) A .S 的值增大 B .S 的值减小 C .S 的值先增大,后减小 D .S 的值不变 14.用配方法解方程2250x x --=时,原方程应变形为( ) A .2(1)6x -= B .2(1)6x += C .2(1)9x += D .2(1)9x -=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归纳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归纳 第2章 有理数 1.像10、13、155、117.3、0.55%这样的数是正数.它们都是比0大的数。 像-2、-13、-155、-117.3、0.55%这样的数是负数.它们都是比0小的数。 特别提醒: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正整数,零和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3.有理数:能够写成分数形式n m 的数叫做有理数。有限小数和循环小数都是有理数。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实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4.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作数轴; 数轴有三要素:原点、单位长度和正方向,三者缺一不可 。 数轴上的点和实数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5.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大. 正数都大于零,负数都小于零,正数大于负数. 两个正数,绝对值大的正数大;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负数小。 6.绝对值:数轴上表示一个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这个数的绝对值。 相反数:符号不同、绝对值相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其中一个数叫做另一个数的相反数。 7.绝对值的性质: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用字母表示:

?? ???-==)0()0(0)0(||<>a a a a a a 8.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等的异号加减,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有理数的加法同样拥有交换律和结合律(和整数得交换律和结合律一样)用字母表示为: 交换律:a+b=b+a 结合律:(a+b)+c=a+(b+c) 9.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10.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两个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再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 几个不等于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 有理数乘法运算律: 交换律:a×b= b×a 结合律:(a×b)×c=a×(b×c) 分配律:(a+b)×c=a×c+b×c 11.有理数除法法则: 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两个不等于0的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 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12.求几个相同因数积的运算,叫做乘法,乘方的结果叫幂。 应当注意,乘方是一种运算,幂是乘方运算的结果.

苏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九年级(上)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图形与证明(二) 1.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1.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2.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1.2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1.判定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称“HL”)。 2.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3.角平分线的判定: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推论:直角三角形中,30°的角所对的直角边事斜边的一半。 1.3: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 1.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 定理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定理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定理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2.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 从边: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对角线: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矩形的性质定理: 定理1:矩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 定理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4.矩形的判定定理: 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5.菱形的性质定理: 定理1:菱形的4边都相等。 定理2:菱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6.菱形的判定定理: 1.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7.正方形的性质定理: 正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4条边都相等,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正方形即是特殊的矩形,又是特殊的菱形,它具有矩形和菱形的所有性质。 8.正方形的判定定理: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2、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 1.4: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 1. 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 定理1: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底角相等。 定理2: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精选】苏科版七年级上册数学 有理数易错题(Word版 含答案)

一、初一数学有理数解答题压轴题精选(难) 1.点在数轴上分别表示有理数,两点间的距离表示为 .且 . (1)数轴上表示2和5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_, 数轴上表示?2和?5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_, 数轴上表示1和?3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_; (2)数轴上表示x和?1的两点A和B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_,如果|AB|=2,那么x=________; (3)当代数式|x+1|+|x?2|取最小值时,相应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答案】(1)3;3;4 (2)1;-3 (3)?1?x?2 【解析】【解答】解:(1)、|2?5|=|?3|=3; |?2?(?5)|=|?2+5|=3; |1?(?3)|=|4|=4; ( 2 )、|x?(?1)|=|x+1|,由|x+1|=2,得x+1=2或x+1=?2, 所以x=1或x=?3; ( 3 )、数形结合,若|x+1|+|x?2|取最小值,那么表示x的点在?1和2之间的线段上, 所以?1?x?2. 【分析】(1)根据数轴上任意两点间的距离等于这两点所表示的数的差的绝对值即可算出答案; (2)根据数轴上任意两点间的距离等于这两点所表示的数的差的绝对值得出AB=,又 |AB|=2 ,从而列出方程,求解即可; (3)|x+1|+|x?2| 表示数x的点到-1的点距离与表示x的点到2的点距离和,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得出当表示x的点在-1与2之间的时候,代数式|x+1|+|x?2|有最小值,从而得出x的取值范围. 2.如图所示,一个点从数轴上的原点开始,先向右移动3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5个单位长度,可以看到终点表示的数是﹣2,已知点A、B是数轴上的点,请参照图并思考,完成下列各题. (1)如果点A表示数﹣3,将点A向右移动7个单位长度,那么终点B表示的数是________,A、B两点间的距离是________; (2)如果点A表示数3,将A点向左移动7个单位长度,再向右移动5个单位长度,那么终点B表示的数是________,A、B两点间的距离为________; (3)如果点A表示数﹣4,将A点向右移动16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25个单位长度,

苏科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教案

《有理数》知识点总结归纳 正数和负数 ⒈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负数:比0小的数正数:比0大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注意:①字母a可以表示任意数,当a表示正数时,-a是负数;当a表示负数时,-a是正数;当a表示0时,-a仍是0。(如果出判断题为:带正号的数是正数,带负号的数是负数,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例如+a,-a就不能做出简单判断) ②正数有时也可以在前面加“+”,有时“+”省略不写。所以省略“+”的正数的符号是正号。 2.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若正数表示某种意义的量,则负数可以表示具有与该正数相反意义的量,比如: 零上8℃表示为:+8℃;零下8℃表示为:-8℃ 3.0表示的意义 ⑴0表示“没有”,如教室里有0个人,就是说教室里没有人; ⑵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如: 有理数 1.有理数的概念 ⑴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为整数(0和正整数统称为自然数) ⑵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为分数 ⑶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都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这样的数称为有理数。 理解:只有能化成分数的数才是有理数。①π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不能写成分数形式,不是有理数。②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都可化成分数,都是有理数。 注意:引入负数以后,奇数和偶数的范围也扩大了,像-2,-4,-6,-8…也是偶数,-1,-3,-5…也是奇数。 2.有理数的分类 ⑴按有理数的意义分类⑵按正、负来分 正整数正整数 整数 0 正有理数 负整数正分数 有理数有理数 0 (0不能忽视)正分数负整数 分数负有理数 负分数负分数 总结:①正整数、0统称为非负整数(也叫自然数) ②负整数、0统称为非正整数 ③正有理数、0统称为非负有理数 ④负有理数、0统称为非正有理数 数轴 ⒈数轴的概念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知识梳理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知识梳理 第一章一元二次方程 1.1一元二次方程 1、概念: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1)形如ax2+bx+c=0(a、b、c是常数,a≠0),其中ax2、bx、c分别叫做二次项、一次项和常数项,a、b分别叫做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 (2)特殊的一元二次方程 ax2=0(a≠0,b=0,c=0) ax2+c=0(a≠0,b=0,c≠0) ax2+bx=0(a≠0,b≠0,c=0) 注意:二次项系数a≠0 (3)化一元二次方程为一般形式的方法: 整理一元二次方程的常用手段是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等 (4)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的特征: 等号的左边是按x的降幂进行排列,右边等于0 3、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 从实际问题中抽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1)审题,认真阅读题目,弄清未知量和已知量之间的关系 (2)设出合适的未知数 (3)确定相等关系 (4)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1.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直接开平方法 1、如果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左边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完全平方式,右边是一个非负数,就可以用直接开平方法求解 2、直接开平方法的使用范围和理论依据:

(1)直接开平方法适合解形如x2=b和(x-a)2=b的方程,其中b≥0,因为若b<0,方程无解 (2)直接开平方法的实质是吧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求方程的根,因此要注意方程应该有两个根 配方法 配方法是通过配方将一元二次方程左边化为完全平方的形式,再利用直接开平方法求解,这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配方法。配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它以a2±2ab+b2=(a ±b)2为依据,其基本步骤为: (1)在方程两边同除以二次项系数a,把二次项系数化为1; (2)把常数项移到等式的右边; (3)方程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4)方程左边写成完全平方式,右边化简为常数; (5)利用直接开平方法解方程。 公式法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为x= a2 ac 4- b b-2 ± (b2-4ac≥0)。把 x= a2 ac 4- b b-2 ± 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一般步骤: (1)把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2)确定a、b、c的值 (3)求出b2-4ac的值,若b2-4ac<0,则方程无解;(4)若b2-4ac≥0,代入求根公式求出x1,x2

苏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归纳

)的方程两边直接开平方而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的方 ③化二次项系数为 方,即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化原方程为 可以用两边开平方来求出方程的解;如果 公式法:公式法是用求根公式求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它是通过配方推导出来的.一元二 ± 因式分解的方法:提公因式、公式法、十字相乘法。 .一元二次方程的注意事项:

、一个四边形的四个顶点都在同一个圆上,这个四边形叫做圆的内接四边形。、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

x n,我们把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通常,平均数可以用来表示一组数据的

并不总是相同的,有时有些数据比其他的更重要.所以,我们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根据其重要程度,分别给每个数据一个” n个数据,个数据的权数,则称为这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 .将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排列,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奇数个数时)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偶数个数时)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在生活中可用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这三个特征数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它们各有不同的侧重点,需联系实际选择。 )如何理解 众数是指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它的大小只与一组一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一组数据的众数可能有一个或几个,也可能没有。 .描述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可采取许多方法,在统计中常先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再求这组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和的平均数,用这个平均数来衡量这组数据的波动大小 -)-)-)-) (二)通常,一组数据的方差越小,这组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小,这组数据也就越稳定. .标准差:有些情况下,需用到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即,

一般地,设一个试验的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有 中的一个结果出现.如果每个结果出现的机会均等,那么我们说这 出现的机会都一样,那么我们就称这个试验的结果具有等可能性. 表示一次试验所有等可能出现的结果数) 树状图它可以帮助我们不重复、不遗漏地列出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 小结:当一次试验要涉及两个因素(例如掷两个骰子)并且可能出现的结果数目较多时,为不重不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整理

有理数 1.有理数的概念 ⑴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为整数(0和正整数统称为自然数) ⑵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为分数 ⑶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都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这样的数称为有理数。 理解:只有能化成分数的数才是有理数。①π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不能写成分数形式,不是有理数。②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都可化成分数,都是有理数。 注意:引入负数以后,奇数和偶数的范围也扩大了,像-2,-4,-6,-8…也是偶数,-1,-3,-5…也是奇数。 2.有理数的分类 ⑴按有理数的意义分类⑵按正、负来分 正整数正整数 整数 0 正有理数 负整数正分数 有理数有理数 0 (0不能忽视) 正分数负整数 分数负有理数 负分数负分数 总结:①正整数、0统称为非负整数(也叫自然数) ②负整数、0统称为非正整数 ③正有理数、0统称为非负有理数 ④负有理数、0统称为非正有理数 数轴 ⒈数轴的概念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注意:⑴数轴是一条向两端无限延伸的直线;⑵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三者缺一不可;⑶同一数轴上的单位长度要统一;⑷数轴的三要素都是根据实际需要规定的。 2.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的关系 ⑴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正有理数可用原点右边的点表示,负有理数可用原点左边的点表示,0用原点表示。 ⑵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但数轴上的点不都表示有理数,也就是说,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不是一一对应关系。(如,数轴上的点π不是有理数) 3.利用数轴表示两数大小 ⑴在数轴上数的大小比较,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⑵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⑶两个负数比较,距离原点远的数比距离原点近的数小。 4.数轴上特殊的最大(小)数 ⑴最小的自然数是0,无最大的自然数; ⑵最小的正整数是1,无最大的正整数; ⑶最大的负整数是-1,无最小的负整数 5.a可以表示什么数

苏科版九年级数学全册知识点整理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全册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图形与证明(二) 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 2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称“HL”)。 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角平分线的判定: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直角三角形中,30°的角所对的直角边事斜边的一半。 3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 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定理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定理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定理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判定——从边: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从角: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对角线: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矩形的性质与判定: 定义:有一个角的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定理1:矩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 定理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判定: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 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定理1:菱形的4边都相等。 定理2:菱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判定:1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 正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4条边都相等,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正方形即是特殊的矩形,又是特殊的菱形,它具有矩形和菱形的所有性质。 判定: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2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 1.4 等腰梯形的性质与判定 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定理1: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底角相等。 定理2: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判定:1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2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1.5 中位线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的一半。 1 / 1

苏科版七年级上册数学试卷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七年级数学 (满分:150分 测试时间:120分钟) 题 号 一 二 三 总分 合分人 1-10 11-18 19 20 21 2 2 23 2 4 25 26 得 分 一.选择题(每题有且只有一个答案正确,请把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前的字母填入下表相应的空格内,每题3分,计3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下列式子中,正确的是 A .55-=- B .55-=- C .10.52-=- D .1122 --= 2、实数a 、b 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下列式子成立的是 2011.01 学校 姓名 考试 班级 密 封

A .a +b>0 B .a >-b C .a +b<0 D .-a

苏科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同步全解

苏科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2012 目录 第一章图形与证明(二) (4) 本章综合解说 (4) 1.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4) 学习目标 (4) 知识详解 (4) 课外拓展 (8) 1.2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8) 学习目标 (8) 知识详解 (8) 课外拓展 (13) 1.3 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 (14) 学习目标 (14) 知识详解 (14) 课外拓展 (18) 1.4 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 (19) 学习目标 (19) 知识详解 (19) 课外拓展 (23) 1.5 中位线 (24) 学习目标 (24) 知识详解 (24) 课外拓展 (28) 中考链接 (28) 单元总结 (30) 单元测试 (33) 第二章数据的离散程度 (38) 本章综合解说 (38) 2.1 极差 (38) 学习目标 (38) 知识详解 (38) 课外拓展 (41) 2.2 方差与标准差 (42) 学习目标 (42) 知识详解 (42) 课外拓展 (45) 2.3 用计算器求标准差和方差 (46) 学习目标 (46) 知识详解 (46) 课外拓展 (48)

中考链接 (49) 单元总结 (50) 单元测试 (51) 第三章二次根式 (55) 本章综合解说 (55) 3.1 二次根式 (55) 学习目标 (55) 知识详解 (55) 课外拓展 (58) 3.2 二次根式的乘除 (58) 学习目标 (58) 知识详解 (58) 课外拓展 (61) 3.3 二次根式的加减 (61) 学习目标 (61) 知识详解 (61) 课外拓展 (63) 中考链接 (64) 单元总结 (65) 单元测试 (66) 第四章一元二次方程 (70) 本章综合解说 (70) 4.1 一元二次方程 (70) 学习目标 (70) 知识详解 (71) 课外拓展 (73) 4.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73) 学习目标 (73) 知识详解 (73) 课外拓展 (77) 4.3 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问题 (77) 学习目标 (77) 知识详解 (78) 课外拓展 (81) 中考链接 (81) 单元总结 (82) 单元测试 (84) 第五章中心对称图形(二) (87) 本章综合解说 (87) 5.1 圆 (87) 学习目标 (87) 知识详解 (87) 课外拓展 (90) 5.2 圆的对称性 (91)

最新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数学(上)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数学与我们同行 知识点1 数字与生活 生活中我们所遇到的很多数字都蕴含着很多的数学问题,数学已成为人们表达与交流的工具。例如,身份证号码、学生的学籍号、火车的列次等。 知识点2 图形与生活 生活中充满了图形,多姿多彩的图形不仅美化了我们的生活,还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和数学知识。 知识点3 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基础上设计相关的图形及制作相关图案。这类题病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动手操作包括折叠、裁剪、拼图等各种活动。 知识点4 找规律 这类问题主要是通过一些数字或图形信息,寻求其内在的共同之处,也就是具有规律性的问题。 知识点5 统计知识 在进行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时,往往需要收集数据,并把数据加以分类、整理,需要求出数据的平均数,或者制成统计表、统计图,用来反应所了解的情况,这样的工作就是统计。 第二章有理数 2.1正数与负数 正数:大于零的数,正数前面可以放“+”来表示(通常省略不写)。正数可分为正整数和正分数。 负数:小于零的数,负数前面放上“-”来表示。负数可分为负整数和负分数。 注意: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同时,0属于偶数、整数、非正数、非负数、非正整数、非负整数。 我们把正整数、零和负整数统称为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 2.2 有理数与无理数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我们把能够写成分数形式m n(m、n是整数,n≠0)的数叫做有理数。 实际上,有限小数和循环小数都可以化为分数,它们都是有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有理数 有理数知识点提示: (1)有理数可按不同标准分类,标准不同,分类也不同。 (2)在分类时,要注意0的地位和意义。 (3)有理数的分类方法有很多,不论采取哪种分类方法,在对有理数分类时,都要做到不重不漏。 (4)习惯上,把正整数、0统称为非负整数(也叫自然数);把负整数、0统称为非正整数,正有理数、0统称为非负有理数,负有理数、0统称为非正有理数。 无理数知识点提示 (1)只有满足“无限”和“不循环”这两个条件,才是无理数。 (2)圆周率π是无理…… (3)无理数与有理数的和差一定是无理数。 (4)无理数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有理数一定是无理数。 (5)无理数分为正无理数和负无理数。 注意: (1)容易出错的原因是不按标准分类,即分类标准混乱;(2)易将0忽略,0既不是正数, 也不是负数;(3)如π2 有分数线,但它不是分数,是无理数。 2.3数 轴 单位长度: 像这样规定了原点、单位长度和正方向的直线叫做数轴。 数轴定义包含三层含义:①数轴是一条可以向端无限延伸的直线;②数轴有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③注意“规定”二字,是说原点的位置、正方向的选取、单位长度的大整 数 分 数 正整数 零 负整数 自然数 正分数 负分数

江苏苏科版九年级数学课本电子稿

篇一:2016苏科版最新教材初中数学目录 苏科版最新教材初中数学 2016年9月 目录 七年级上 第1章数学与我们同行 1.1生活数学 1.2活动思考 第2章有理数 2.1正数与负数 2.2有理数与无理数 2.3数轴 2.4绝对值与相反数 2.5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 2.6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 2.7有理数的乘方 2.8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数学活动算“24” 小结与思考 复习题 第3章代数式 3.1 字母表示数 3.2 代数式 3.3代数式的值 3.4合并同类项 3.5去括号 3.6整式的加减 数学活动月历中的数学 小结与思考 复习题 第4章一元一次方程 4.1从问题到方程 4.2解一元一次方程 4.3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数学活动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调查小结与思考复习题 第5章走进图形世界 5.1丰富的图形世界 5.2图形的运动 5.3展开与折叠 5.4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 数学活动设计包装纸箱

复习题 第6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一) 6.1线段、射线、直线 6.2角6.3余角、补角、对顶角 6.4平行 6.5垂直 数学活动测量距离 小结与思考 复习题 课题学习制作无盖的长方体纸盒数学活动评价表 七年级下 第7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二) 7.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7.3图形的平移 7.4认识三角形 7.5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 数学活动利用平移设计图案 第8章幂的运算 8.1同底数幂的乘法 8.2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 8.3同底数幂的除法 数学活动生活中的“较大数”与“较小数” 第9章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 9.1单项式乘单项式 9.2单项式乘多项式 9.3多项式乘多项式 9.4乘法公式 9.5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数学活动拼图·公式 第10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10.1二元一次方程 10.2二元一次方程组 10.3解二元一次方程组*10.4三元一次方程组 10.5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数学活动算年龄 第11章一元一次不等式 11.1生活中的不等式 11.2不等式的解集 11.3不等式的性质 11.4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11.5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问题 11.6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数学活动一元一次不等式问题的调查第12章证明 12.1定义与命题

苏科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习试卷

苏科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习试卷 一、选择题 1.已知3 sin α=,则α∠的度数是( ) A .30° B .45° C .60° D .90° 2.某大学生创业团队有研发、管理和操作三个小组,各组的日工资和人数如下表所示.现从管理组分别抽调1人到研发组和操作组,调整后与调整前相比,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团队平均日工资不变 B .团队日工资的方差不变 C .团队日工资的中位数不变 D .团队日工资的极差不变 3.已知△ABC ,以AB 为直径作⊙O ,∠C =88°,则点C 在( ) A .⊙O 上 B .⊙O 外 C .⊙O 内 4.若x=2y ,则x y 的值为( ) A .2 B .1 C . 12 D . 13 5.两个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是9:16,则这两个三角形的相似比是( ) A .9︰16 B .3︰4 C .9︰4 D .3︰16 6.在Rt △ABC 中,∠C=90°,BC=4,AC=3,CD ⊥AB 于D ,设∠ACD=α,则cosα的值为 ( ) A . 45 B . 34 C . 43 D . 35 7.分别写有数字﹣4,0,﹣1,6,9,2的六张卡片,除数字外其它均相同,从中任抽一张,则抽到偶数的概率是( ) A . 16 B . 13 C . 12 D . 23 8.方程x 2﹣3x =0的根是( ) A .x =0 B .x =3 C .10x =,23x =- D .10x =,23x = 9.把二次函数y =2x 2的图象向右平移3个单位,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后的函数关系式是 ( ) A .22(3)2y x =-+ B .22(3)2y x =++ C .22(3)?2y x =- D .22(3)?2y x =+ 10.二次函数2 2y x x =-+在下列( )范围内,y 随着x 的增大而增大. A .2x < B .2x > C .0x < D .0x >

苏科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数学参考答案

七年级数学参考答案 一、填空填:(每小题2分,共20分) 1.-12 2.> 3.-ab 2或-a 2b 4.608914.7281 5.(1-40%)a(或a-40%a 或60%a 或0.6a) 6.x 2+x 7.< 8.(略) 9.11 10.3, 1.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1~14 ADCA 15~18 ADBA 三、解答题: 19.-|-3.5|<-12<0<112 <+2.5<-(-4). (2分) 数轴上点表示正确.(4分) 20.(1)原式=2-2 (3分) =0. (4分) (2)原式=(-13-16)+(14-12)=-12-14 (3分) =-34 .(4分) (3)原式=1-14 (3分) =34 . (4分) (4)原式=-1+2-8 (3分) =-7.(4分) 21.(1)原式=-a-4b. (3分) (2)原式=2x+5x-3y-6x-2y (2分) =x-5y. (3分) (3)原式=5ab 2-3[2a 2b-2a 2b+4ab 2] =5ab 2-6a 2b+6a 2b-12ab 2 (2分) =-7ab 2. (3分) 22.由已知,得a=-1.(1分) (1)当a=-1时,a 3-1=-2; (2分) (2)(a-1)(a 2+a+1)=-2(1-1+1)=-2;(4分) (3)发现a 3-1=(a-1)(a 2+a+1). (6分) 23.所求多项式:(2a 2-4ab+b 2)+(-3a 2+2ab-5b 2)(2分) = 2a 2-4ab+b 2 -3a 2+2ab-5b 2(3分) = 5a 2-6ab+6b 2. (4分) 四、解答题:24.(1)图略;(画图正确给4分) (2)C 村离A 村为:2+4=6(km);(4分) (3)小华一共走了:2+3+9+4=18(km).(6分) 25.原式=7x 3-6x 3y+3x 2y+3x 3+6x 3y-3x 2y-10x 3=0;(2分) 当x=-2007,y=2008时,原式=0.(4分) 26.(1)当a=15时,b=0.8(220-15)=164(次). (2分) (2)当a=45时,b=0.8(220-45) =140(次). (3分) 因为22×60÷10=132<140, 所以他没有危险.(4分) 27.(1)游泳池面积:mn.(1分) 休息区面积:14 πn 2.(2分) (2)绿地面积:ab-mn-14 πn 2. (3分) (3)设计不合理.(4分) 理由:由已知,得a=1.5b,m=0.5a,n=0.5b. 所以12ab-mn-14 πn 2=π16>0.即小亮设计的游泳池面积达不到要求. (5分) 28.(1)付款:方案一:1062元;方案二:1079元:方案三:1039元:方案四:1056元.(2分) 所以选择方案三付款省钱.(3分) (2)正确填写下表(4分) 规律:商品标价接近600元的按促销方式②购买,标价接近800元的按促销方式①购买.或标价大于600元且小于720元按促销方式②购买,标价大于720元且小于800元按促销方式①购买.(6分) (其它表述正确,或能将两种购物方式抽象概括成一次函数并能正确解答的均可给分)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试卷及答案

九年级上数学摸底试卷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亲爱的同学们请相信自己,沉着应答,你一定能愉快地完成这次测试之旅,让我们一同走进这次测试吧。祝你成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 1. 将图1所示的图案通过平移后可以得到的图案是( ) 2. 如图2,AB ∥CD ,直线l 分别与AB 、CD 相交,若∠1=130°,则∠2=( ) (A )40° (B )50° (C )130° (D )140° 3. 实数a 、b 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3所示,则a 与b 的大小关系是( ) (A )b a < (B )b a = (C )b a > (D )无法确定 4. 二次函数2)1(2 +-=x y 的最小值是( ) (A )2 (B )1 (C )-1 (D )-2 5. 图4是广州市某一天内的气温变化图,根据 图4,下列说法 中错误.. 的是( ) (A )这一天中最高气温是24℃ (B )这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为16℃ (C )这一天中2时至14时之间的气温在逐渐升高 (D )这一天中只有14时至24时之间的气温在逐渐降低 6. 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 (A )22 2 )(n m n m -=- (B ))0(1 2 2≠= -m m m (C )422)(mn n m =? (D )6 4 2)(m m = 7. 下列函数中,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x ≥3的是( ) (A )1 = y (B )1=y

(C )3-=x y (D )3-=x y 8. 只用下列正多边形地砖中的一种,能够铺满地面的是( ) (A )正十边形 (B )正八边形 (C )正六边形 (D )正五边形 9. 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为5cm ,侧面积为65πcm 2,设圆锥的母线与高的夹角为θ(如图 5)所示),则sin θ的值为( ) (A ) 125 (B )135 (C )1310 (D )13 12 10. 如图6,在 ABCD 中,AB=6,AD=9,∠BAD 的平分 线交BC 于点BG=24,则 E ,交DC 的延长线于点 F ,B G ⊥AE ,垂足为G ,ΔCEF 的周长为( ) (A )8 (B )9.5 (C )10 (D )11.5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18分) 11. 已知函数x y 2 = ,当x =1时,y 的值是________ 12. 在某校举行的艺术节的文艺演出比赛中,九位评委给其中一个表演节目现场打出的分数如下:9.3,8.9, 9.3,9.1,8.9,8.8,9.3,9.5,9.3,则这组数据的众数是________ 13. 绝对值是6的数是________ 14. 已知命题“如果一个平行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那么这个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写出它的逆命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如图7-①,图7-②,图7-③,图7-④,…,是用围棋棋子按照某种规律摆成的一行“广”字,按照这种 规律,第5个“广”字中的棋子个数是________,第n 个“广”字中的棋子个数是______ 16. 如图8是由一些相同长方体的积木块搭成的几何体的三 视图,则此几何体共由________块长方体的积木搭成

苏教版初一数学上知识点整理

⑴按有理数的意义分类 ⑵按正、负来分 初一数学上知识点总结归纳 代数初步知识 1.代数式:用运算符号“+ — X 十 代数式(字母所取得数应保证它所在的式子有意义,其次字母所取得数还应使实际生活或生产有意义; 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2. 列代数式的几个注意事项: (1) 数与字母相乘,或字母与字母相乘通常使用“ ? ”乘,或省略不写; (2) 数与数相乘,仍应使用“X”乘,不用“? ”乘,也不能省略 乘号; (3) 数与字母相乘时,一般在结果中把数写在字母前面,如 a x 5应写成5a ; 1 3 (4) 带分数与字母相乘时,要把带分数改成假分数形式,如 a x 1丄应写成-a ; 2 2 (5) 在代数式中出现除法运算时,一般用分数线将被除式和除式联系,如 3十a 写成?的形式; a (6) a 与 b 的差写作a-b ,要注意字母顺序;若只说两数的差,当分别设两数为 a 、 b 时,则应分类, 写 做a-b 和b-a . 3. 几个重要的代数式:(m n 表示整数) (1) a 与b 的平方差是: a 2-b 2 ; a 与b 差的平方是:(a-b ) 2 (2) 若a 、b 、c 是正整数,则两位整数是: 10a+b ,则三位整数 是:100a+10b+c ; (3) 若m n 是整数,则被5除商m 余n 的数是:5m+n ;偶数是:2n ,奇数是:2n+1;三个连 续整数是: n-1、n 、n+1 ; 负数:比0小的数 正数:比0大的数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注意:①字母a 可以表示任意数,当 a 表示正数时,-a 是负数;当a 表示负数时, 示0时,-a 仍是0。(如果出判断题为:带正号的数是正数,带负号的数是负数,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例如+a,-a 就不能做出简单判断) ② 正数有时也可以在前面加“ +”,有时“ +”省略不写。所以省略“ +”的正数的符 号是正号。 2. 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若正数表示某种意义的量,则负数可以表示具有与该正数相反意义的量,比如: 零上8C 表示为:+8C ;零下8 C 表示为:-8 C 3.0表示的意义 ⑴0表示“没有”,如教室里有0个人,就是说教室里没有人; ⑵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不是有理数; 有理数1.有理数的概念 ⑴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为整数(0和正整数统称为自然数) ⑵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为分数 ⑶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都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这样的数称为有理数。 理解:只有能化成分数的数才是有理数。①n 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不能写成分数形式,不是有理数。② 有限小数和无限循连接数及表示数的字母的式子称为 (4)若b > 0,则正数是:a 2+b ,负数是: 正数和负数1?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a 2 -b ,非负数是: aj_,非正数是: 2 -a -a 是正数;当 a 表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下教学计划

沙沟初级中学九年级数学科教学计划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 课次课题周次课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准备 第七章锐角三角函数1 3 12 1.通过实例认识锐角三角函数 (sinA、cosA、tanA). 2.知道30°、45°、60°角的三 角函数值. 3.会使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它 的三角函数值,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它 对应的锐角. 4.能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和直角三 角形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5.理解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 的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 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 角三角形,进一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数学 思想方法. 6.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思考、探索,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使用数学 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锐角三角函数的概 念; 2.运用三角函数解决 和直角三角形有关的简单 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 1.根据学生已有的知 识经验,充分利用课本提供 的问题情境和设置的活动, 经历观察、思考、操作、实 践等活动过程,利用直角三 角形中两条边的比引入锐 角三角函数的概念. 2.渗透数形结合的数 学思想.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4.要求学生会正确使 用科学计算器.

沙沟初级中学九年级数学科教学计划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 课次课题周次课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准备 第八章统计的简单应用4 5 6 1.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 数据的活动,了解数据分析的过程,能 用计算器处理较为复杂的统计数据. 2.体会样本和总体的关系,知道 可以用样本的平均数、方差来估计总体 的平均数和方差. 3.根据统计结果做出合理的判断 和预测,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比 较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交 流. 4.能根据问题查找有关资料,获 得数据信息;对日常生活中的某些数据 发表自己的看法. 5.了解统计在社会生活及科学领 域中的使用,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 问题. 6.注重学生从事数据的收集、整 理、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加强统计和 概率的联系. 7.在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 教学重难点: 1.能通过各种媒体获 取数据,全面分析数据信息 进行决策,感受全面分析对 于统计决策的重要性. 2.能设计适当的调查 方案,通过调查问卷进行数 据的收集,并对数据进行适 当的整理. 3.了解简单随机抽样, 能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 取样本. 教学建议: 1.在教学法上,以学 生合作探究活动为主. 2.呈现的数据信息必 须和学生日常生活相联系. 3.注意数据呈现方式 的多样性,加强前后知识的 联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