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计算机网络 第五章-运输层习题答案

计算机网络 第五章-运输层习题答案

计算机网络 第五章-运输层习题答案
计算机网络 第五章-运输层习题答案

?问题5-1:TCP协议是面向连接的,但TCP使用的IP协议却是无连接的。这两种协议都有哪些主要的区别?

答:这个问题很重要,一定要弄清楚。

TCP是面向连接的,但TCP所使用的网络则可以是面向连接的(如X.25网络),但也可以是无连接的(如现在大量使用的IP网络)。选择无连接网络就使得整个的系统非常灵活,当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下面是TCP和

显然,TCP提供的功能和服务要比IP所能提供的多得多。这是因为TCP使用了诸如确认、窗口通知、计时器等机制,因而可以检测出有差错的报文、重复的报文和失序的报文。

?问题5-2:从通信的起点和终点来比较,TCP和IP的不同点是什么?

答:用下面的图就可说明。

进程A和进程B的通信是使用面向连接的TCP提供的可靠的传输。

主机X和主机Y的通信是使用无连接的IP提供的不可靠的传输。

请注意:对TCP来说,通信的起点和终点是运输层上面的两个套接字(socket),而应用层的应用进程正是通过应用层和运输层之间的套接字来使用TCP提供的服务。TCP协议根据报文段首部中的端口号找到目的端口,将报文段交付给目的进程。请注意:套接字是由IP地址和端口号决定的,套接字也可称为“插口”。

对IP来说,通信的起点和终点是连接在网络上的两个主机。IP协议根据数据报首部中的目的IP地址找到目的主机,将数据报交付给目的主机。

请注意可靠传输的范围和不可靠传输的范围是不同的。

我们还应当注意的是:虽然在两个套接字之间的通信是面向连接的,但IP数据报在下面的网络中传输时是独立地选择路由,而不是沿着某一条固定的路径传输。然而在上面的端口看来,TCP报文段好像都是从一个虚拟的、可靠的通信管道中传输到对方的端口。

?问题5-3:端口(port)和套接字(socket)的区别是什么?

答:从本书经常使用的套接字定义来看,套接字包含了端口,因为套接字= (IP地址,端口号)。套接字是TCP连接的端点。套接字又称为“插口”。

但我们已经讲过,套接字(socket)有多种意思。当使用API时,套接字往往被看成是操作系统的一种抽象,这时,套接字和一个文件描述符是很相似的,并且是应用编程接口API 的一部分。套接字由应用程序产生,并指明它将由客户还是服务器来使用。当应用进程创建一个套接字时,要指明该套接字使用的端口号。

端口则是应用层服务的的一种代号,它用来标志应用层的进程。端口是一个16 bit的整数。各种服务器使用的端口号都是保留端口号,以便使客户能够找到服务器。例如万维网服务器使用的端口号是80。

在发送数据时,应用层的数据通过端口向下交付到运输层。在接收数据时,运输层的数据通过适当的端口向上交付到应用层的某个应用程序。

?问题5-4:一个套接字能否同时与远地的两个套接字相连?

答:不行。一个套接字只能和另一个远地套接字相连。

如果许多个客户同时访问同一个服务器,那么对于这种情况,请参考教材的第6章的图6-30及相应的文字解释。

?问题5-5:数据链路层的HDLC协议和运输层的TCP协议都使用滑动窗口技术。从这方面来进行比较,数据链路层协议和运输层协议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运输层的TCP协议是端到端(进程到进程)的协议,而数据链路层的HDLC协议则是仅在一段链路上的结点到结点的协议。此外,TCP的窗口机制和HDLC的也有许多区别。如TCP是按数据部分的字节数进行确认,而HDLC则是以帧为确认的单位。需要注意的是,现在使用得最多的PPP链路层协议并不使用确认机制和窗口机制。因此像PPP协议这样的链路层协议就和运输层协议有相当大的区别。

?问题5-6:TCP协议能够实现可靠的端到端传输。在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的传输还有没有必要来保证可靠传输呢?

答:在旧的OSI体系中,在数据链路层使用HDLC协议而在网络层使用X.25协议,这些协议都有确认机制和窗口机制,因而能够保证可靠传输。但是技术的进步使得链路的传输已经相当可靠了,因此在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重复地保证可靠传输就显得多余了。现在因特网在链路层使用的PPP协议和在网络层使用的IP协议都没有确认机制和窗口机制。如果出现差错就由运输层的TCP来处理(若使用UDP协议则运输层也不处理出错的问题)。

?问题5-7:在TCP报文段的首部中只有端口号而没有IP地址。当TCP将其报文段交给IP 层时,IP协议怎样知道目的IP地址呢?

答:显然,仅从TCP报文段的首部是无法得知目的IP地址。因此,TCP必须告诉IP层此报文段要发送给哪一个目的主机(给出其IP地址)。此目的IP地址填写在IP数据报的首部中。

?问题5-8:在TCP传送数据时,有没有规定一个最大重传次数?

答:我们知道以太网规定重传16次就认为传输失败,然后报告上层。但TCP没有规定最大重传次数,而是通过设置一些计时器来解决有关传输失败的问题。

?问题5-9:TCP都使用哪些计时器?

答:TCP共使用以下四种计时器,即重传计时器、持续计时器、保活计时器和时间等待计时器。这几个计时器的主要特点如下:

重传计时器

当TCP发送报文段时,就创建该特定报文段的重传计时器。可能发生两种情况:

1.若在计时器截止时间到之前收到了对此特定报文段的确认,则撤销此计时器。

2.若在收到了对此特定报文段的确认之前计时器截止期到,则重传此报文段,并将计时器

复位。

持续计时器

为了对付零窗口大小通知,TCP需要另一个计时器。假定接收TCP宣布了窗口大小为零。发送TCP就停止传送报文段,直到接收TCP发送确认并宣布一个非零的窗口大小。但这个确认可能会丢失。我们知道在TCP中,对确认是不需要发送确认的。若确认丢失了,接收TCP并不知道,而是会认为它已经完成任务了,并等待着发送TCP接着会发送更多的报文段。但发送TCP由于没有收到确认,就等待对方发送确认来通知窗口的大小。双方的TCP都在永远地等待着对方。

要打开这种死锁,TCP为每一个连接使用一个持续计时器。当发送TCP收到一个窗口大小为零的确认时,就启动持续计时器。当持续计时器期限到时,发送TCP就发送一个特

殊的报文段,叫做探测报文段。这个报文段只有一个字节的数据。它有一个序号,但它的序

号永远不需要确认;甚至在计算对其他部分的数据的确认时该序号也被忽略。探测报文段提醒接收TCP:确认已丢失,必须重传。

持续计时器的值设置为重传时间的数值。但是,若没有收到从接收端来的响应,则需发送另一个探测报文段,并将持续计时器的值加倍和复位。发送端继续发送探测报文段,将持续计时器设定的值加倍和复位,直到这个值增大到门限值(通常是60秒)为止。在这以后,发送端每隔60秒就发送一个探测报文段,直到窗口重新打开。

保活计时器

保活计时器使用在某些实现中,用来防止在两个TCP之间的连接出现长时期的空闲。假定客户打开了到服务器的连接,传送了一些数据,然后就保持静默了。也许这个客户出故障了。在这种情况下,这个连接将永远地处理打开状态。

要解决这种问题,在大多数的实现中都是使服务器设置保活计时器。每当服务器收到客户的信息,就将计时器复位。超时通常设置为2小时。若服务器过了2小时还没有收到客户的信息,它就发送探测报文段。若发送了10个探测报文段(每一个相隔75秒)还没有响应,就假定客户出了故障,因而就终止该连接。

时间等待计时器

时间等待计时器是在连接终止期间使用的。当TCP关闭一个连接时,它并不认为这个连接马上就真正地关闭了。在时间等待期间中,连接还处于一种中间过渡状态。这就可以使重复的FIN报文段(如果有的话)可以到达目的站因而可将其丢弃。这个计时器的值通常设置为一个报文段的寿命期待值的两倍。

?问题5-10:是否TCP和UDP都需要计算往返时间RTT?

答:往返时间RTT只是对运输层的TCP协议才很重要,因为TCP要根据平均往返时间RTT 的值来设置超时计时器的超时时间。

UDP没有确认和重传机制,因此RTT对UDP没有什么意义。

因此,不要笼统地说“往返时间RTT对运输层来说很重要”,因为只有TCP才需要计算RTT,而UDP不需要计算RTT。

?问题5-11:假定TCP开始进行连接建立。当TCP发送第一个SYN报文段时,显然无法利用教材中5.6.3节所介绍的方法计算往返时间RTT。那么这时TCP又怎样设置重传计时器呢?

答:这时TCP显然无法利用已有的公式算出往返时间RTT。实际上TCP是选择(也就是猜测)一个比较长的时间作为初始的往返时间RTT。等到收到至少一个确认报文段时才能利用公式计算出比较合理的往返时间RTT。

?问题5-12:糊涂窗口综合症产生的条件是什么?是否只有在接收方才产生这种症状?答:糊涂窗口综合症产生的条件是:当发送应用程序产生数据很慢,或者接收应用程序吸收数据很慢,或者两者都有。因此发送方和接收方都可能产生这种症状。

不管是上述情况中的哪一种,都使得发送数据的报文段很小,这就引起操作效率的降低。例如,若TCP发送的报文段只包括一个字节的数据,则意味着我们发送41字节的数据报(20字节的TCP首部和20字节的IP首部)才传送1字节的数据。数据的传送效率是1/41,它表示我们非常低效率地使用网络的容量。

?问题5-13:能否更详细些讨论一下糊涂窗口综合症及其解决方法?

答:发送端产生的症状

如果发送端为产生数据很慢的应用程序服务,例如,一次产生一个字节。这个应用程序一次将一个字节的数据写入发送端的TCP的缓存。如果发送端的TCP没有特定的指令,它就产生只包括一个字节数据的报文段。结果有很多41字节的IP数据报就在互连网中传来传去。

解决的方法是防止发送端的TCP逐个字节地发送数据。必须强迫发送端的TCP收集数据,然后用一个更大的数据块来发送。发送端的TCP要等待多长时间呢?如果它等待过长,它就会使整个的过程产生较长的时延。如果它的等待时间不够长,它就可能发送较小的报文段。Nagle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

Nagle算法

Nagle算法非常简单,但它能解决问题。这个算法是为发送端的TCP用的:

1. 发送端的TCP将它从发送应用程序收到的第一块数据发送出去,哪怕只有一个字节。

2. 在发送第一个报文段(即报文段1)以后,发送端的TCP就在输出缓存中积累数据,并等待:或者接收端的TCP发送出一个确认,或者数据已积累到可以装成一个最大的报文段。在这个时候,发送端的TCP就可以发送这个报文段。

3. 对剩下的传输,重复步骤2。这就是:如果收到了对报文段x的确认,或者数据已积累到可以装成一个最大的报文段,那么就发送下一个报文段(x + 1)。

Nagle算法的优点就是简单,并且它考虑到应用程序产生数据的速率,以及网络运输数据的速率。若应用程序比网络更快,则报文段就更大(最大报文段)。若应用程序比网络慢,则报文段就较小(小于最大报文段)。

接收端产生的症状

接收端的TCP可能产生糊涂窗口综合症,如果它为消耗数据很慢的应用程序服务,例如,一次消耗一个字节。假定发送应用程序产生了1000字节的数据块,但接收应用程序每次只吸收1字节的数据。再假定接收端的TCP的输入缓存为4000字节。发送端先发送第一个4000字节的数据。接收端将它存储在其缓存中。现在缓存满了。它通知窗口大小为零,这表示发送端必须停止发送数据。接收应用程序从接收端的TCP的输入缓存中读取第一个字节的数据。在入缓存中现在有了1字节的空间。接收端的TCP宣布其窗口大小为1字节,这表示正渴望等待发送数据的发送端的TCP会把这个宣布当作一个好消息,并发送只包括一个字节数据的报文段。这样的过程一直继续下去。一个字节的数据被消耗掉,然后发送只包含一个字节数据的报文段。这又是一个效率问题和糊涂窗口综合症(见下图)。

就停下来了。这样就防止了这种症状。

迟延的确认还有另一个优点:它减少了通信量。接收端不需要确认每一个报文段。但它也有一个缺点,就是迟延的确认有可能迫使发送端重传其未被确认的报文段。

可以用协议来平衡这个优点和缺点,例如现在定义了确认的延迟不能超过500毫秒。?问题5-14:为什么TCP在建立连接时不能每次都选择相同的、固定的初始序号?

答:如果TCP在建立连接时每次都选择相同的、固定的初始序号,那么设想以下的情况:

(1)假定主机A和B频繁地建立连接,传送一些TCP报文段后,再释放连接,然后又

不断地建立新的连接、传送报文段和释放连接。

(2)假定每一次建立连接时,主机A都选择相同的、固定的初始序号,例如,选择1。

(3)假定主机A发送出的某些TCP报文段在网络中会滞留较长的时间,以致造成主机

A超时重传这些TCP报文段。

(4)假定有一些在网络中滞留时间较长的TCP报文段最后终于到达了主机B,但这时传

送该报文段的那个连接早已释放了,而在到达主机B时的TCP连接是一条新的TCP

连接。

这样,工作在新的TCP连接下的主机B就有可能会接受在旧的连接传送的、已经没有意义的、过时的TCP报文段(因为这个TCP报文段的序号有可能正好处在现在新的连接所使用的序号范围之中)。结果产生错误。

因此,必须使得迟到的TCP报文段的序号不处在新的连接中所使用的序号范围之中。

这样,TCP在建立新的连接时所选择的初始序号一定要和前面的一些连接所使用过的序号不一样。因此,不同的TCP连接不能使用相同的初始序号。

?问题5-15:能否利用TCP发送端和接收端交换报文段的图来说明慢开始的特点?

答:慢开始的特点可以用下图来说明。

拥塞窗口cwnd的初始值是1(为方便起见,这里将拥塞窗口的单位设为报文段)。

以后每收到一个对新的报文段的确认,就将发送端的拥塞窗口cwnd加1。

可以看出,拥塞窗口cwnd按照指数规律增长。所谓“新的报文段”就是指“未被确认过的报文段”。由于报文段在因特网中传输时,有可能在某个路由器处滞留一段时间,但以后又被交付到接收端(重复交付)。接收端对每一个收到的无差错的报文段都可能给出确认。

因此,对同一个报文段,发送端有可能收到几个重复的确认。但除了第一个确认可以使发送

1。

因为在拥塞避免的开始,发送端的拥塞窗口swnd = ssthresh,这时可以发送好几个报文段。按照RFC 2581文档,每经过一个往返时间RTT,拥塞窗口就增加一个MSS的大小(以字节为单位)。

在我们讨论原理时,以报文段个数作为窗口单位较为方便,因此在图中每经过一个RTT,发送端拥塞窗口swnd就在ssthresh的基础上加1。

在图中将发送端发送报文段用一个粗箭头表示(因为这里面包含有许多个报文段,很难

段的确认”。这里假定收到对所有报文段的确认所需的时间就是RTT。

问题5-17:TCP连接很像一条连接发送端和接收端的双向管道。当TCP在连续发送报文段时,若要管道得到充分的利用,则发送窗口的大小应怎样选择?

答:我们可以用下面的图来说明这一问题。

图中在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两个白色长条表示TCP全双工通信的发送管道和接收管道。管道是对信道的一种抽象,便于讨论问题(可以不涉及下层互连网络的细节)。

假定在t = 0时发送端使用慢开始算法来发送报文段,因此在t = 0时只能发送一个报文段(图中标有1的绿色长方条就代表报文段1)。图中的时间都是按离散的时间单位表示。

为简化分析,我们还假定,发送窗口仅由发送端的拥塞窗口来确定,接收端不对发送窗口加以限制。

后一个比特正好发送完毕。

t = 4,报文段1的前沿到达接收端。

t = 5时,接收端将报文段1接收完毕。

假定接收端立即发送确认报文段。我们所用的标记是:对报文段n的确认报文段我们用具有标记n的红色小长方条表示。

t = 9,对报文段1的确认的前沿到达发送端。

t= 10,发送端将发送窗口加1变为2(可以发送报文段2和3),并开始发送报文段2(这一步图中省略了,没有画出)。

t = 11,报文段2走完发送管道的四分之一,发送端开始发送报文段3。

t = 12,报文段2和3填满发送管道的一半。

t = 14,报文段2的前沿到达接收端。

t = 15,接收端收完报文段2,并发送对报文段2的确认。

t = 16,接收端收完报文段3,并发送对报文段3的确认。

t = 19,对报文段2的确认前沿传播到发送端。

t= 20,发送端收到对报文段2的确认,将发送窗口加1变为3(可以发送报文段4, 5和6),并开始发送报文段4(这一步图中省略了,没有画出)。对报文段3的确认的前沿也

在这个时间传播到发送端。

再以后的过程我们用下面的另一张图来说明。

t = 21,发送端收到对报文段3的确认,将发送窗口再加1变为4(可以发送报文段4, 5, 6和7),并开始发送报文段5。此时,报文段4已完全进入发送管道,前沿到了管道的四分之一处。

发送端每收到一个对没有确认过的报文段的确认,就将发送窗口加1。因此在陆续收到确认4 ~ 7后,将发送窗口加4,即增大到8,可以连续发送报文段8 ~ 15。

管道空间是有限的。从图中表示的例子可以看出,这样的管道至多可容纳4个报文段。当发送窗口很小时,管道在大部分时间内是比较空的(见前面的第一张图)。这说明在TCP 连接中传输数据的效率比较低。

当发送窗口增大时,管道逐渐被填满。可以看出,在t = 34 ~ 38时,发送管道一直是被填满的,这说明发送管道被利用得很充分。因为报文段的传输需要时间,因此对报文段的确认总是会滞后一段时间。上面的例子表明,在单方向发送报文段(另一个方向发送确认)的情况下,发送管道和接收管道往往不能同时被充分利用(除非发送窗口的数值较大)。但如果双向都能发送数据报文段,那么发送管道和接收管道就都能够被利用得较充分。

我们还可看出,接收管道(即接收端发送确认报文段的管道)在任何情况下都没有填满。这是因为确认报文段很短,只需很短的时间就可发送出去。但接收一个数据报文段需要较多的时间,这就造成确认报文段不可能连续地从接收端发送出去。

问题5-18:假定在一个互联网中,所有的链路的传输都不出现差错,所有的结点也都不会发生故障。试问在这种情况下,TCP的“可靠交付”的功能是否就是多余的?

答:不是多余的。TCP的“可靠交付”功能在互联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至少在以下所列举的情况下,TCP的“可靠交付”功能是必不可少的。

(1)每个IP数据报独立地选择路由,因此在到达目的主机时有可能出现失序。

(2)由于路由选择的计算出现错误,导致IP数据报在互联网中兜圈子。最后数据报首

部中的生存时间TTL的数值下降到零。这个数据报在中途就被丢弃了。

(3)在某个路由器突然出现很大的通信量,以致路由器来不及处理到达的数据报。因此

有的数据报被丢弃。

以上列举的问题表明了:必须依靠TCP的“可靠交付”功能才能保证在目的主机的目的进程接收到正确的报文。

?问题5-19:TCP是通信协议还是软件?

答:协议与实现协议的软件之间的区别,类似于编程语言的定义与编译器之间的区别。与编程语言的情况类似,编程语言的定义与编程语言的实现之间的区别有时也会比较模糊。大家与TCP软件打交道的机会远远比与TCP协议规范打交道的机会要多,因而会很自然地把某个协议的具体实现当作是协议的标准。尽管如此,我们必须明确地区分两者。

总之,TCP是通信协议,而不是一个软件。

?问题5-20:在计算TCP的往返时间RTT的公式中,本教材过去的版本是取α = 7/8。但现在的新版本是取α = 1/8。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改变?

答:过去的版本是参考有的国外教材,这个教材上把RTT的计算公式写为:

平均往返时延RTT =α? (旧的RTT) + (1 -α) ? (新的往返时延样本) 而取α = 7/8。

现在的新版本是考虑到最好和RFC文档的写法一致,这样可能会更加便于读者查阅RFC文档。现在的RTT计算公式是:

新的RTT S= (1 -α) ? (旧的RTT S) +α? (新的RTT样本)

而取α = 1/8。但这两种不同的写法在实质上并无不同,得出的计算结果是一样的。

另外有些改动的地方是:

(1) RTT以前译为“往返时延”,现在改为“往返时间”。这样更加准确一些,因为RTT 的后面一个T是Time,应当译为“时间”。以前用的“往返时延”来自“Round-Trip Delay”。

(2) 以前没有用RTT S这个符号,是为了使符号不要太多。现在看来,多用一个符号可能会更清楚一些(RFC文档也有这个符号,但他们使用的文本文件,不便于用下标,因此他们用的符号是SRTT,表示Smoothed RTT(平滑的RTT)。

计算机网络试题及答案最新版

一、选择题 题目1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有()。 选择一项: A. 用户管理 B. 病毒管理 C. 资源共享正确 D. 站点管理 题目分析: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有:(1)资源共享;(2)数据通信;(3)集中管理;(4)增加可靠性;(5)提高系统的处理能力和安全功能。其中,资源共享和数据通信是计算机网络最基本的两大功能。 正确答案是:资源共享 题目2 网络资源子网负责()。 选择一项: A. 信息处理 B. 数据通信 C. 数字认证机制

D. 路由 题目分析: “资源子网”主要负责:(1)全网的信息处理;(2)为网络用户提供网络服务;(3)资源共享功能。 正确答案是:信息处理 题目3 通常按网络覆盖的地理范围分类,可分为局域网、()和广域网三种。 选择一项: A. 星型网络 B. 有线网 C. 城域网 D. 无线网 反馈 Your answer is incorrect. 题目分析:

计算机网络按网络覆盖的地理范围进行分类可以分为:(1)局域网;(2)城域网;(3)广域网。 正确答案是:城域网 题目4 为了简化计算机网络的分析与设计,有利于网络的硬件和软件配置,按照计算机网络的系统功能,一个计算机网络中实现网络通信功能的设备及其软件的集合称为网络的()。 选择一项: A. 无线网 B. 通信子网 C. 有线网 D. 资源子网 反馈 Your answer is incorrect. 题目分析: 计算机网络系统是由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组成。通信子网:一个计算机网络中实现网络通信功能的设备及其软件的集合。资源子网:网络中实现资源共享功能的设备及其软件的集合。

计算机网络第五章课后答案

第五章 5—01 试说明运输层在协议栈中的地位和作用,运输层的通信 和网络层的通信有什么重要区别为什么运输层是必不可少 的 答:运输层处于面向通信部分的最高层,同时也是用户功能中 的最低层,向它上面的应用层提供服务 运输层为应用进程之间提供端到端的逻辑通信,但网络层是为 主机之间提供逻辑通信(面向主机,承担路由功能,即主机寻 址及有效的分组交换)。 各种应用进程之间通信需要“可靠或尽力而为”的两类服务质量,必须由运输层以复用和分用的形式加载到网络层。 5—02 网络层提供数据报或虚电路服务对上面的运输层有何 影响 答:网络层提供数据报或虚电路服务不影响上面的运输层的运 行机制。但提供不同的服务质量。 5—03 当应用程序使用面向连接的TCP 和无连接的IP 时,这种传输是面向连接的还是面向无连接的 答:都是。这要在不同层次来看,在运输层是面向连接的,在 网络层则是无连接的。 5—04 试用画图解释运输层的复用。画图说明许多个运输用户 复用到一条运输连接上,而这条运输连接有复用到IP 数据报上。 5—05 试举例说明有些应用程序愿意采用不可靠的UDP ,而 不用采用可靠的TCP 。 答:VOIP:由于语音信息具有一定的冗余度,人耳对VOIP 数据报损失由一定的承受度,但对传输时延的变化较敏感。 有差错的UDP 数据报在接收端被直接抛弃,TCP 数据报出错 则会引起重传,可能带来较大的时延扰动。因此VOIP宁可采 用不可靠的UDP,而不愿意采用可靠的TCP 。 5—06 接收方收到有差错的UDP用户数据报时应如何处理 答:丢弃 5—07 如果应用程序愿意使用UDP 来完成可靠的传输,这可 能吗请说明理由 答:可能,但应用程序中必须额外提供与TCP 相同的功能。5—08 为什么说UDP 是面向报文的,而TCP 是面向字节流 的 答:发送方UDP 对应用程序交下来的报文,在添加首部后就向下交付IP 层。UDP 对应用层交下来的报文,既不合并, 也不拆分,而是保留这些报文的边界。 接收方UDP 对IP 层交上来的UDP 用户数据报,在去除首部后就原封不动地交付上层的应用进程,一次交付一个完整的 报文。 发送方TCP 对应用程序交下来的报文数据块,视为无结构的

计算机网络基础习题(含答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局域网的网络硬件主要包括服务器、工作站、网卡和 ____________ A. 网络拓扑结构 B .计算机 C .网络传输介质 D .网络协议 2. 目前,局域网的传输介质主要是同轴电缆、双绞线和 ____________ A. 电话线 B ?通信卫星 C ?光纤D ?公共数据网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代计算机网络是以网为中心的计算机网络 A. 分组交换B .共享交换C .对等服务D .点对点 4?网络节点是计算机与网络的___________ 。 A.接口 B .中心C .转换D .缓冲 5. 上因特网,必须安装的软件是_________________ A. C语言B .数据管理系统 C .文字处理系统 D . TCP/IP协议 6.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 A. 将数字信号变换为便于在模拟通信线路中传输的信号称为调制 B. 在计算机网络中,一种传输介质不能传送多路信号 C. 在计算机局域网中,只能共享软件资源,不能共享硬件资源 D. 以原封不动的形式将来自终端的信息送入通信线路称为调制解调 7. 为网络提供共享资源的基本设备是_________________ A.服务器 B.工作站C .服务商 D.网卡 A.软件 B .线路C .服务商D 9. 要使用WindowsXP系统电脑上网,首先要对 A. Modem B .工作站C .服务器 10 .若干台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在 _________ .协议 __________ 进行设置 D .网络和拨号连接 的支持下,用双绞线相连的系统属于计算机网络。 A.操作系统 B . TCP/IP协议C .计算机软件D .网络软件 11.计算机网络最突出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 。 A.共享软、硬件资源 B .处理邮件C .可以互相通信 D .内存容量大 12 .广域网和局域网是按照 __________ 来分的。 &计算机网络系统由硬件、________ 口规程三部分内容组成

计算机网络习题及答案

计算机网络习题及答案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计算机网络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一、选择题 √1、完成路径选择功能是在OSI模型的()。 A.物理层 B.数据链路层 C.网络层 D.运输层 2、在TCP/IP协议簇的层次中,保证端-端的可靠性是在哪层上完成的() A.网络接口层 B.互连层 C.传输层 D.应用层 √3、在TCP/IP体系结构中,与OSI参考模型的网络层对应的是()。 A.网络接口层 B.互联层 C.传输层 D.应用层 4、在OSI七层结构模型中,处于数据链路层与传输层之间的是()。 A.物理层 B.网络层 C.会话层 D.表示层 √5、计算机网络中可以共享的资源包括()。 A.硬件、软件、数据 B.主机、外设、软件 C.硬件、程序、数据 D.主机、程序、数据 √6、网络协议组成部分为()。 A.数据格式、编码、信号电平 B.数据格式、控制信息、速度匹配 C.语法、语义、定时关系 D.编码、控制信息、定时关系 二、填空题 √1、按照覆盖的地理范围,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Internet采用_______协议实现网络互连。 3、ISO/OSI中OSI的含义是________。 √4、计算机网络是利用通信线路将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连接起来,使其能够和 ________ 和________。 5、TCP/IP协议从上向下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4层。 6、为了实现对等通信,当数据需要通过网络从一个节点传送到到另一个节点前,必须在数据的头部(和尾部) 加入____________,这种增加数据头部(和尾部)的过程叫做____________或 ____________。 √7、计算机网络层次结构划分应按照________和________的原则。 8、ISO/OSI参考模型将网络分为从低到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七层。 9、建立计算机网络的目的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三、问答题 1、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2、ISO/OSI与TCP/IP有和区别 3、什么是数据的封装、拆包 √4、TCP/IP各层之间有何关系 √5、画出ISO/OSI参考模型和 TCP/IP协议的对应关系,并说明为什么采用层次化的体系结构

计算机网络_第5章习题答案

第五章练习题答案 5.1 网络互连有何实际意义?进行网络互连时,有哪些共同的问题需要解决? 答:网络互连使得相互连接的网络中的计算机之间可以进行通信,也就是说从功能上和逻辑上看,这些相互连接的计算机网络组成了一个大型的计算机网络。网络互连可以使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进行通信,方便了信息交流,促成了当今的信息世界。 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不同的寻址方案;不同的最大分组长度;不同的网络介入机制;不同的超时控制;不同的差错恢复方法;不同的状态报告方法;不同的路由选择技术;不同的用户接入控制;不同的服务(面向连接服务和无连接服务);不同的管理与控制方式;等等。 注:网络互连使不同结构的网络、不同类型的机器之间互相连通,实现更大范围和更广泛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5.2 转发器、网桥和路由器都有何区别? 答:1)转发器、网桥、路由器、和网关所在的层次不同。转发器是物理层的中继系统。网桥是数据链路层的中继系统。路由器是网络层的中继系统。在网络层以上的中继系统为网关。 2)当中继系统是转发器或网桥时,一般并不称之为网络互连,因为仍然是一个网络。路由器其实是一台专用计算机,用来在互连网中进行路由选择。一般讨论的互连网都是指用路由器进行互连的互连网络。 5.3 试简单说明IP、ARP、RARP和ICMP协议的作用。 答:IP:网际协议,TCP/IP 体系中两个最重要的协议之一,IP 使互连起来的许多计算机网络能够进行通信。无连接的数据报传输. 数据报路由。 ARP(地址解析协议)实现地址转换,将IP地址映射成物理地址。RARP(逆向地址解析协议)将物理地址映射成IP 地址。 ICMP:Internet 控制消息协议,进行差错控制和传输控制,减少分组的丢失。 注:ICMP 协议帮助主机完成某些网络参数测试,允许主机或路由器报告差错和提供有关异常情况报告,但它没有办法减少分组丢失,这是高层协议应该完成的事情。IP 协议只是尽最大可能交付,至于交付是否成功,它自己无法控制。 5.4 分类IP地址共分几类?各如何表示?单播分类IP地址如何使用? 答:IP 地址共分5 类,分类情况如下所示: A 类0 Netid Hostid(24比特) B 类10 Netid Hostid(16比特) C 类110 Netid Hostid(8比特) D 类1110 组播地址 E 类11110 保留为今后使用 IP 地址是32 位地址,其中分为netid(网络号),和hostid(主机号)。根据IP 地址第一个字节的数值,能够判断IP 地址的类型。

计算机网络技术习题答案

计算机网络技术答案单选题(65题) 填空题(50题) 1.传输层、数据链路层 2.调频、调相 、 、OSPF 6.双绞线、光纤 7.传播 8.频分复用 9.点对点 11.电气特性 13.物理 15.慢启动 16.传输层、网络接口层 17.电路交换、分组交换 、 、20

21.透明网桥 22.差错报告、询问 23.静态 27.报文 28.曼彻斯特 30.或传输控制协议 32.星型、环型 33.同步 、 35.单工、半双工 36.源路由网桥 、HFC 38.动态 、 40.环回测试 42.询问 46.香农定理 47.循环冗余检验 48.随机接入 49.存储转发 50.RARP或逆地址解析协议 51. TCP 52. POP3 53. DHCP 54.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55. 统一资源定位符 56. TFTP 57. 随机早期检测 58. 1 59. 虚拟专用网

60. 协议 61. 具体 62. 以太网 63. 随机 64. 65 名词解释(20题) 1.计算机网络:一些互相连接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 CD:带有冲突检测的载波监听,以太网的协议。 3.端口号:16个比特长,具有本地意义,标识应用层和传输层之间交互的接口。 4.私有地址:只用于内部,不能用于互联网通信的地址,包括10/8、12和16。 5.地址解析协议:完成IP地址到MAC地址的映射。 6.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的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 :可变长子网掩码,也称为子网的子网,可以在一个子网中使用不同的掩码。 8.套接字:48个比特长,由IP地址和端口号组合,标识连接的一个端点。 9.服务访问点:同一系统中相邻两层的实体进行信息交换的地方,是一个逻辑接口。 10.生成树:生成树把交换机冗余造成的物理环路改造成逻辑无环的树形结构,从而改进交换性能。 :开放最短路径优先协议,是基于链路状态的路由协议,用于大型互联网。 :无分类域间路由协议,构成超网,消除了传统的有类地址划分。 13.网络性能:网络性能是衡量计算机网络质量的指标,常见有带宽、时延、吞吐量等。 14.流量控制:匹配计算机网络发送端和接收端的数据速率,使得发送方的发送速率不要太快,接收方来得及接收。 15.拥塞控制:就是防止过多数据注入到网络中,这样可以使网络中的路由器或者链路不致过载。 16. 协议: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 17. 地址转换协议:公有地址和私有地址在进出公网和私网而进行的转换过程。18.ICMP:因特网控制报文协议,允许主机或路由器报告差错情况和提供有关异常情况的报告。 19.10BASE-T:10表示数据率10Mbit/s;BASE表示电缆上的信号是基带信号;T表示双绞线。 20.实体:在数据通信中,表示任何可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 21. BGP:边界网关协议,是不同AS 的路由器之间交换路由信息的协议。 22. DNS:域名系统,是因特网使用的命名系统,用来把便于人们使用的域名转换成IP地址。23:Peer-to-Peer:对等连接方式或计算模式,网络边缘的端系统中运行的程序之间的一种通信方式,不区分是服务请求方还是服务提供方。

计算机网络试题(含答案)

一、填空题 1.网络协议主要由三个要素组成:()、()和同步。 2.假设两个主机A,B通过一个路由器进行互联,提供主机A和主机B的应用进程之间 通信的层是(),通过主机与主机之间通信的层是()。 3.通信的目的是传送消息,如语音、文字和图像等。()是运送消息的实体。 4.在计算机网络中的信道使用多种复用技术,()是指所有用户在不同的时间 占用相同的频带。()是指所有的用户在同样的时间占用不同的频带宽度。 5.数据链路层使用的信道主要有两种类型:()信道和()信道, 前者最常使用的协议是PPP, 后者最常使用的协议有CSMA/CD。 6.以太网使用CSMA/CD协议可以使很多计算机以多点接入的方式连接在一根总线 上,协议的实质是()和()。 7.当网桥刚接入到以太网时,它的转发表是空的,这时若网桥收到一帧数据,网桥就 是按照()算法处理收到的帧,然后把帧转发出去。 二、选择题 1.IP数据报穿越Internet过程中可能被分片。在IP数据报分片以后,下列哪些设备负 责IP数据报的重组()。 A.源主机 B.目的主机 C.分片途径的路由器 D.分片途径的路由器和目的主机 2.下列哪个地址属于C类地址()? A.141.0.0.0 B.10.10.1.2 C.197.234.111.123 D.225.33.45.56 3.关于RIP协议和OSPF协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都是基于链路状态的外部网关协议。 B.RIP是基于链路状态的内部网关协议,OSPF是基于距离向量的内部网关协议。 C.都是基于距离向量的内部网关协议。 D.RIP是基于距离向量的内部网关协议,OSPF是基于链路状态的内部网关协议。 4.下列哪一个选项不属于路由选择协议的功能?() A.获取网络拓扑结构的信息。 B.选择到达每个目的网络的最优路径 C.构建路由表 D.发现下一跳的物理地址。 5.每一条TCP连接唯一的被通信两端的两个端点所确定,TCP连接的端点是指 ()。 A.IP地址 B.MAC地址 C.端口号 D.套接字

计算机网络_第5章习题答案

第五章练习题答案 网络互连有何实际意义进行网络互连时,有哪些共同的问题需要解决 答:网络互连使得相互连接的网络中的计算机之间可以进行通信,也就是说从功能上和逻辑上看,这些相互连接的计算机网络组成了一个大型的计算机网络。网络互连可以使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进行通信,方便了信息交流,促成了当今的信息世界。 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不同的寻址方案;不同的最大分组长度;不同的网络介入机制;不同的超时控制;不同的差错恢复方法;不同的状态报告方法;不同的路由选择技术;不同的用户接入控制;不同的服务(面向连接服务和无连接服务);不同的管理与控制方式;等等。 注:网络互连使不同结构的网络、不同类型的机器之间互相连通,实现更大范围和更广泛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转发器、网桥和路由器都有何区别 答:1)转发器、网桥、路由器、和网关所在的层次不同。转发器是物理层的中继系统。网桥是数据链路层的中继系统。路由器是网络层的中继系统。在网络层以上的中继系统为网关。

2)当中继系统是转发器或网桥时,一般并不称之为网络互连,因为仍然是一个网络。路由器其实是一台专用计算机,用来在互连网中进行路由选择。一般讨论的互连网都是指用路由器进行互连的互连网络。 试简单说明IP、ARP、RARP和ICMP协议的作用。 答:IP:网际协议,TCP/IP 体系中两个最重要的协议之一,IP 使互连起来的许多计算机网络能够进行通信。无连接的数据报传输. 数据报路由。 ARP(地址解析协议)实现地址转换,将IP地址映射成物理地址。RARP(逆向地址解析协议)将物理地址映射成IP 地址。 ICMP:Internet 控制消息协议,进行差错控制和传输控制,减少分组的丢失。 注:ICMP 协议帮助主机完成某些网络参数测试,允许主机或路由器报告差错和提供有关异常情况报告,但它没有办法减少分组丢失,这是高层协议应该完成的事情。IP 协议只是尽最大可能交付,至于交付是否成功,它自己无法控制。 分类IP地址共分几类各如何表示单播分类IP地址如何使用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七版复习题带答案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七版复习题带答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第一章 1、(09-33)在OSI参考模型中,自下而上第一个提供端到端服务的层次是() A.数据链路层B.传输层C.会话层D.应用层 2、(10-3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网络体系结构中所描述的内容是() A.网络的层次 B.每一层使用的协议 C.协议的内部实现细节 D.每一层必须完成的功能 3、(10-34)在下图所示的采用“存储-转发”方式分组的交换网络中,所有链路的数据传输速度为100Mbps,分组大小为1000B,其中分组头大小20B,若主机H1向主机H2发送一个大小为980000B的文件,则在不考虑分组拆装时间和传播延迟的情况下,从 H1发送到H2接收完为止,需要的时间至少是() A:80ms B: C: D: 4、(11-33)TCP/IP参考模型的网络层提供的是() A.无连接不可靠的数据报服务 B.无连接可靠的数据报服务 C.有连接不可靠的虚电路服务 D.有连接可靠的虚电路服务 5、(12-33)在TCP/IP体系结构中,直接为ICMP提供服务协议的是:() A. PPP B. IP C. UDP D. TCP 6、(13-33)在OSI参考模型中,下列功能需由应用层的相邻层实现的是() A.对话管理 B.数据格式转换 C.路由选择 D.可靠数据传输 7.(13-35)主机甲通过1个路由器(存储转发方式)与主机乙互联,两段链路的数据传输速率均为10Mbps,主机甲分别采用报文交换和分组大小为10kb的分组交换向主机乙发送1个大小为8Mb(1M=106)的报文。若忽略链路传播延迟、分组头开销和分组拆装时间,则两种交换方式完成该报文传输所需的总时间分别为() 、1600ms 、1600ms 、800ms、 D、1600ms、801ms 8.(14-33)在OSI参考模型中,直接为会话层提供服务的是() A.应用层 B表示层 C传输层 D网络层 参考答案:

计算机网络习题及答案

计算机网络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一、选择题 √1、完成路径选择功能是在OSI模型的()。 A.物理层 B.数据链路层 C.网络层 D.运输层 2、在TCP/IP协议簇的层次中,保证端-端的可靠性是在哪层上完成的() A.网络接口层 B.互连层 C.传输层 D.应用层 √3、在TCP/IP体系结构中,与OSI参考模型的网络层对应的是()。 A.网络接口层 B.互联层 C.传输层 D.应用层 4、在OSI七层结构模型中,处于数据链路层与传输层之间的是()。 A.物理层 B.网络层 C.会话层 D.表示层 √5、计算机网络中可以共享的资源包括()。 A.硬件、软件、数据 B.主机、外设、软件 C.硬件、程序、数据 D.主机、程序、数据 √6、网络协议组成部分为()。 A.数据格式、编码、信号电平 B.数据格式、控制信息、速度匹配 C.语法、语义、定时关系 D.编码、控制信息、定时关系 二、填空题 √1、按照覆盖的地理范围,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 √2、Internet采用_______协议实现网络互连。 3、ISO/OSI中OSI的含义是________。

√4、计算机网络是利用通信线路将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连接起来,使其能够和________ 和________。 5、TCP/IP协议从上向下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4层。 6、为了实现对等通信,当数据需要通过网络从一个节点传送到到另一个节点前,必须在数据的头部(和尾部) 加入____________,这种增加数据头部(和尾部)的过程叫做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7、计算机网络层次结构划分应按照________和________的原则。 8、ISO/OSI参考模型将网络分为从低到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七层。 9、建立计算机网络的目的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三、问答题 1、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2、ISO/OSI与TCP/IP有和区别 3、什么是数据的封装、拆包 √4、TCP/IP各层之间有何关系 √5、画出ISO/OSI参考模型和 TCP/IP协议的对应关系,并说明为什么采用层次化的体系结构

最新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七版复习题带答案

第一章 1、(09-33)在OSI参考模型中,自下而上第一个提供端到端服务的层次是()A.数据链路层 B.传输层 C.会话层 D.应用层 2、(10-3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网络体系结构中所描述的内容是() A.网络的层次 B.每一层使用的协议 C.协议的内部实现细节 D.每一层必须完成的功能 3、(10-34)在下图所示的采用“存储-转发”方式分组的交换网络中,所有链路的数据传输速度为100Mbps,分组大小为1000B,其中分组头大小20B,若主机H1向主机H2发送一个大小为980000B的文件,则在不考虑分组拆装时间和传播延迟的情况下,从H1发送到H2接收完为止,需要的时间至少是() A:80ms B:80.08ms C:80.16ms D:80.24ms 4、(11-33)TCP/IP参考模型的网络层提供的是() A.无连接不可靠的数据报服务 B.无连接可靠的数据报服务 C.有连接不可靠的虚电路服务 D.有连接可靠的虚电路服务 5、(12-33)在TCP/IP体系结构中,直接为ICMP提供服务协议的是:() A. PPP B. IP C. UDP D. TCP 6、(13-33)在OSI参考模型中,下列功能需由应用层的相邻层实现的是() A.对话管理 B.数据格式转换 C.路由选择 D.可靠数据传输 7.(13-35)主机甲通过1个路由器(存储转发方式)与主机乙互联,两段链路的数据传输速率均为10Mbps,主机甲分别采用报文交换和分组大小为10kb的分组交换向主机乙发送1个大小为8Mb(1M=106)的报文。若忽略链路传播延迟、分组头开销和分组拆装时间,则两种交换方式完成该报文传输所需的总时间分别为()

计算机网络习题和答案解析

第二章习题 2. 3,1 单项选择题 [1 1适合在传输介质上传输的对象是( D )。 A.信息 B.数据(C.信号 D.二进制数 [2] 。 [3]利用一根同轴电缆互连主机构建以太网,则主机间的通信方式为( C )。 A.全双工 B.半双工 C.单工 D.不确定 [4] 一个1Mbps的网卡将1000比特数据全部发送到传输线上需要( D ). A Is B. C. D. [5]E1标准采用的复用方式是( A )。 A.同步时分复用 B.统计时分复用 C.频分复用 D.码分多址 [61若采用同步TDM方式通信,为了区分不同数据源的数据,发送端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C )。A.在数据中加上数据源标识 B。在数据中加上时间标识 C.各数据源使用固定时间片 D.各数据源使用随机时间片 [7]若采用同步TDM方式通信,接收端要将信号解复用,接收数据时要按照( B )。 A.时间片上的目的地址 B.数据上的时间标识 C.数据上的数据源标识 D.与源端相同的时间顺序 [8] 若采用统计TDM方式通信,只有当数据源有数据发送时才分配时间片,并在时间片中( )。A.仅附加发送信道序号 B.仅附加接收信道序号 C.附加发送信道序号和接收信道D.无须附加信息 [9]交换机采用的多路复用方式是( )。 A.同步TDM B.统计TDM C.FDM D.WDM [10]现有16路光信号通过过波分复用系统复用到一根光纤上,每条支路的速率为2. 5Gbps,则复用后的速率为( D )。 A. 2. 5Gbps B. lOGbps C. 20Gbps D. 40Gbp [11]传统的模拟电视系统采用的复用方式是( C )。 A.同步TDM B.统计TDM C.FDM D.WDM [12]当对数据率不同的多路信号采用同步TDM方式复用时,通常采用的技术是( )。 A.脉冲填充 B.压缩时隙 C.降低数据率 D.限制数据源 [13] 与同步TDM相比,统计TDM需要解决的特殊殊问题是( A )。 A.性能问题B.线路利用率问题 C.成帧与同步 D.差错控制 [17] 数据通信系统中发送装置的主要功功能是( D )。 A.将信号从信源发送到信宿 B.将信源的数据转发到传输介质上 C.将模拟信号转变成数字信号 D.产生适合在传输系统中传输的信号 [18] 在数据通信系统中,发送装置的作用一般不包括( C )。 A.调制信号 B.适配电压 k C.检错和纠错 D.暂存数据 [19] 以下为数字数据的是( D )。 A.声音 B.电视视频 C.气压值 D。硬盘保存的图像文件 [20] 传输计算机内的文件可用的信号形式有( )。 A.微波信号 B.脉冲信号 C.红外线信号 D.A、B、C都可以 [21]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计算机网络第五章习题答案

第五章传输层 5—01 试说明运输层在协议栈中的地位和作用,运输层的通信和网络层的通信有什么 重要区别?为什么运输层是必不可少的? 答:运输层处于面向通信部分的最高层,同时也是用户功能中的最低层,向它上面的应 用层提供服务 运输层为应用进程之间提供端到端的逻辑通信,但网络层是为主机之间提供逻辑 通信(面向主机,承担路由功能,即主机寻址及有效的分组交换)。 各种应用进程之间通信需要“可靠或尽力而为”的两类服务质量,必须由运输 层以复用和分用的形式加载到网络层。 5—02 网络层提供数据报或虚电路服务对上面的运输层有何影响? :网络层提供数据报或虚电路服务不影响上面的运输层的运行机制。但提供不同的服务质量。 5—03 当应用程序使用面向连接的TCP和无连接的IP时,这种传输是面向连接的还是 面向无连接的? 答:都是。这要在不同层次来看,在运输层是面向连接的,在网络层则是无连接的。 5—04 试用画图解释运输层的复用。画图说明许多个运输用户复用到一条运输连接上 ,而这条运输连接有复用到IP数据报上。 5—05 试举例说明有些应用程序愿意采用不可靠的UDP,而不用采用可靠的TCP。 答:VOIP:由于语音信息具有一定的冗余度,人耳对VOIP数据报损失由一定的承受度,但对传输时延的变化较敏感。有差错的UDP数据报在接收端被直接抛弃,TCP数据报出错则会引起重传,可能带来较大的时延扰动。因此VOIP宁可采用不可靠的UDP,而不愿意采用可靠的TCP。 5—06 接收方收到有差错的UDP用户数据报时应如何处理? 答:丢弃 5—07 如果应用程序愿意使用UDP来完成可靠的传输,这可能吗?请说明理由 答:可能,但应用程序中必须额外提供与TCP相同的功能。 5—08 为什么说UDP是面向报文的,而TCP是面向字节流的? 答:发送方UDP 对应用程序交下来的报文,在添加首部后就向下交付IP 层。UDP 对 应用层交下来的报文,既不合并,也不拆分,而是保留这些报文的边界。接收方UDP 对IP 层交上来的UDP 用户数据报,在去除首部后就原封不动地交付上层的应用进程,一次交付一个完整的报文。发送方TCP对应用程序交下来的报文数据块,视为无结构的字节流(无边界约束,课分拆/合并),但维持各字节 5—09 端口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端口要划分为三种? 答:端口的作用是对TCP/IP体系的应用进程进行统一的标志,使运行不同操作系统的计 算机的应用进程能够互相通信。熟知端口,数值一般为0~1023.标记常规的服务进程; 登记端口号,数值为1024~49151,标记没有熟知端口号的非常规的服务进程; 5—10 试说明运输层中伪首部的作用。 答:用于计算运输层数据报校验和。 5—11 某个应用进程使用运输层的用户数据报UDP,然而继续向下交给IP层后,又封

计算机网络-谢希人-第七版习题答案

习题答案 第1章多媒体技术基础知识 一、填空题 1.图像声音视频影像动画 2.感觉媒体表示媒体显示媒体存储媒体传输媒体 3.多媒体操作系统多媒体硬件系统媒体处理系统工具用户应用软件 4.多媒体压缩和解压缩技术多媒体存储技术多媒体数据库技术多媒体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同步技术多媒体虚拟现实技术 5.感觉媒体表示媒体 6.只读型一次写型重写型 7.超链接(Hyperlink) 8.人工智能领域 9.集成化、智能化、嵌入化、网络化 10 .扩展 二、选择题(可多选) 1.D 2.A 3.A B 4.A 5.B 三、简答题 1.什么是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的特性有哪些? 答案:多媒体计算机技术通过计算机对文字、图形、图像、音频信息、视频影像、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数字化采集、编码、存储、加工、传输,将它们有机地集成组合,并建立起相互的逻辑关联,使之成为具有交互功能的集成系统。所以,多媒体技术就是计算机综合处理多种媒体的技术。 多媒体技术的特性有: (1) 信息载体的多样性 (2) 集成性 (3) 交互性

(4) 协同性 (5) 实时性 2.与单纯的下载方式相比,这种对多媒体文件边下载边播放的流式传输方式具有哪些优点:答案: (1) 启动延时速度都大幅度地缩短 (2) 对系统缓存容量的需求大大降低 (3) 流式传输的实现有特定的实时传输协议 3.请从多媒体自身特征出发解释传统电视为何不属于多媒体? 答案: 传统电视却乏交互性,不能根据用户需要浏览电视节目,因此,传统电视不属于多媒体。4.简述虚拟现实的关键技术。 答案: 虚拟现实涉及到多学科、多领域的技术应用,其中比较关键的技术有:大规模数据场景建模技术、动态实时的立体听觉、视觉生成技术、三维定位、方向跟踪、触觉反馈等传感技术和设备,交互技术及系统集成技术等。 5.简述多媒体数据压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答案: 必要性:在多媒体系统中,为了达到令人满意的图像、视频画面质量和听觉效果,必须解决视频、音频信号 数据的大容量存储和实时传输问题 可能性:多媒体声、文、图、视频等信源数据有极强的相关性,也就是说有大量的冗余信息,数据压缩就是将庞大的数据中的冗余信息去掉,保留相互独立的分量。 第2章多媒体计算机系统 一、填空题 1.通用计算机(工作站等) 能够接收和播放多媒体信息的输入输出设备各种多媒体适配器通信传输设备及接口装置 2.MPC 3.平面式扫描仪手持式扫描仪滚筒式扫描仪胶片扫描仪 4.接触式三维扫描仪时差测距三维扫描仪三角测距三维扫描仪结构光源三维扫描仪非接触被动式扫描三维扫描仪。 5.Windows系列 BeOS MacOSX。 6.表面声波技术触摸屏电阻技术触摸屏电容技术触摸屏红外线扫描技术触摸屏矢量压力传感技术触摸屏

计算机网络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单项选择题,请将答案填写在括弧中.每空1分,共40分) 1.最早的计算机网络产生的时间和名称是(D) A1959年SAGE B1969SAGE C1959年ARPANET D1969年ARPANET 2.IEEE802协议标准中不提供的服务原语有(B) A Request B Indication C Response D Confirmation 3.在OSI参考模型中,第N层与第N+1层之间的关系是( A ) A第N层是第N+1层的服务提供者B第N+1层从第N层接收报文并添加报头C第N层使用第N+1层提供的服务D第N层与第N+1层没有直接关系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计算机网络物理层的特性是( D ) A机械特性B电气特性 C功能特性D规程特性 5.在OSI参考模型中,物理层的功能是( B ) A建立和释放连接B透明地传输原始比特流 C在物理实体间传送数据帧D发送和接受用户数据 6.计算机网络传输的信息单位是数据单元,对等实体间传送的数据单元是(B) A SDU B PDU C IDU D SDH 7.在OSI参考模型中,提供流量控制功能的是[1]( B ).提供建立、维护和拆除端到端连接功能的是[2]( D ).为数据分组提供路由功能的是[3]( C )。 [1] A 1、2层 B 2、4层C3、5层 D 5.6层 [2] A物理层B数据链路层 C 会话层D传输层 [3] A物理层B数据链路层 C 网络层D传输层 8.第二代计算机网络由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组成,通信子网包括( B ) A 物理层、数据链路层、传输层B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 C物理层、网络层、应用层D物理层、数据链路层、会话层

计算机网络_第5章习题答案解析

第五章练习题答案 5.1网络互连有何实际意义?进行网络互连时,有哪些共同的问题需要解决? 答:网络互连使得相互连接的网络中的计算机之间可以进行通信,也就是说从功能上和 逻辑上看,这些相互连接的计算机网络组成了一个大型的计算机网络。网络互连可以使处于 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进行通信,方便了信息交流,促成了当今的信息世界。 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不同的寻址方案;不同的最大分组长度;不同的网络介入机制;不 同的超时控制;不同的差错恢复方法;不同的状态报告方法;不同的路由选择技术;不同的 用户接入控制;不同的服务(面向连接服务和无连接服务);不同的管理与控制方式;等等。 注:网络互连使不同结构的网络、不同类型的机器之间互相连通,实现更大范围和更广 泛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5.2转发器、网桥和路由器都有何区别? 答:1)转发器、网桥、路由器、和网关所在的层次不同。转发器是物理层的中继系统。网桥是数据链路层的中继系统。路由器是网络层的中继系统。在网络层以上的中继系统为网关。 2)当中继系统是转发器或网桥时,一般并不称之为网络互连,因为仍然是一个网络。路由器其实是一台专用计算机,用来在互连网中进行路由选择。一般讨论的互连网都是指用 路由器进行互连的互连网络。 5.3试简单说明IP、ARR RARP口ICMP协议的作用。 答:IP :网际协议,TCP/IP体系中两个最重要的协议之一,IP使互连起来的许多计算 机网络能够进行通信。无连接的数据报传输?数据报路由。 ARP(地址解析协议)实现地址转换,将IP地址映射成物理地址。RARP(逆向地址解析协议)将物理地址映射成IP地址。 ICMP: Internet 控制消息协议,进行差错控制和传输控制,减少分组的丢失。 注:ICMP协议帮助主机完成某些网络参数测试,允许主机或路由器报告差错和提供有关异常情况报告,但它没有办法减少分组丢失,这是高层协议应该完成的事情。IP协议只 是尽最大可能交付,至于交付是否成功,它自己无法控制。 5.4分类IP地址共分几类?各如何表示?单播分类IP地址如何使用? 答:IP地址共分5类,分类情况如下所示: A 类0 Netid Hostid (24 比特) B 类10 Netid Hostid (16 比特) C 类110 Netid Hostid (8 比特) D类1110组播地址 E类11110保留为今后使用 IP地址是32位地址,其中分为netid (网络号),和hostid (主机号)。根据IP地址第一个字

计算机网络习题7答案

一、填空题 1、在数据链路层,数据的传送单位是()。答案:帧 2、在网络通信中,在数据链路层广泛使用()方式进行差错检测。答案:CRC 3、所谓()就是不管所传数据是什么样的比特组合,都应当能够在链路上传送。答案:透明传输 4、物理层要解决()同步的问题;答案:比特;数据链路层要解决()同步的问题。答案:字节或字符 5、所谓()就是从收到的比特流中正确无误地判断出一个帧从哪个比特开始以及到哪个比特结束。答案:帧定界 6、Internet中使用得最广泛的数据链路层协议是( )协议。答案:PPP 7、10BASE-T标准规定的网络拓扑结构是________,网络速率是________,网络所采用的网络介质是________,信号是________。答案:星型,10Mb/s,双绞线,基带信号或数字信号 8、在IEEE802局域网体系结构中,数据链路层被细化成________和________两层。答案:MAC,LLC 9、共享型以太网采用____________媒体访问控制技术。答案:CSMA/CD 二、选择题 1、HDLC是____。 A.面向字符型的同步协议B.面向比特型的同步协议 C.异步协 议 D.面向字计数的同步协议 2、网络接口卡(NIC)位于OSI模型的 . A 数据链路层 B 物理层 C 传输层 D 网络层 3、数据链路层可以通过__ ____标识不同的主机. A 物理地址 B 端口号 D. C IP地址 D 逻辑地址 4、HDLC协议的成帧方法使用。 A 计数法 B 字符填充法 C 位填充法 D 物理编码违例法

5、在OSI中,为实现有效、可靠数据传输,必须对传输操作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完成这项工作的层次是。 A、物理层 B、数据链路层C、网络层 D、运输层 参考模型中,下列负责流控和差错控制的是。 A 应用层 B 表示层 C 数据链路层 D 网络层 7.交换机能够识别地址。 A、DNS B、TCP C、网络层 D、MAC 8.在OSI参考模型中,网桥实现互联的层次为 A. 物理层 B. 数据链路层 C. 网络层 D. 高层 的核心技术是它的随机争用型介质访问控制方法,即( ) CD Ring bus 10.在星型局域网结构中,连接文件服务器与工作站的设备是( ) A、调制解调器 B、交换器 C、路由器 D、集线器 11.局域网参考模型将数据链路层划分为MAC子层与( ) BASE-TX 12.共享式以太网传输技术的特点是() A. 能同时发送和接收帧、不受CSMA/CD限制 B. 能同时发送和接收帧、受CSMA/CD限制 C. 不能同时发送和接收帧、不受CSMA/CD限制 D. 不能同时发送和接收帧、受CSMA/CD限制 13.局域网中,媒体访问控制功能属于() A. MAC子层 B. LLC子层 C. 物理层 D. 高层 14.全双工以太网传输技术的特点是()

计算机网络试题库含答案

计算机网络试题库 单项选择题 1.1 1. 以下属于物理层的设备是(A) A. 中继器 B. 以太网交换机 C. 桥 D. 网关 [设备] 1.2 2. 在以太网中,是根据___地址来区分不同的设备的(B) A. LLC地址 B. MAC地址 C. IP地址 D. IPX地址 [局域网] 1.3 3. IEEE80 2.3u标准是指(B) A. 以太网 B. 快速以太网 C. 令牌环网 D. FDDI网 [局域网] 1.4 4. 下面哪种LAN 是应用CSMA/CD协议的(C) A、令牌环 B、FDDI C、ETHERNET D、NOVELL [局域网] 1.5 5. FDDI 使用的是___局域网技术。(C) A、以太网; B、快速以太网; C、令牌环; D、令牌总线。 [局域网] 1.6 6. TCP 和UDP 协议的相似之处是(C) A、面向连接的协议 B、面向非连接的协议 C、传输层协议 D、以上均不对

[协议] 1.7 7. 应用程序PING 发出的是___报文。(C) A、TCP 请求报文。 B、TCP 应答报文。 C、ICMP 请求报文。 D、ICMP 应答报文。 [IP协议] 1.8 8. 小于___的TCP/UDP端口号已保留与现有服务一一对应,此数字以上的 端口号可自由分配。(C) A、199 B、100 C、1024 D、2048 [TCP协议——端口] 1.9 9. 当一台主机从一个网络移到另一个网络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B) A、必须改变它的IP 地址和MAC 地址 B、必须改变它的IP 地址,但不需改动MAC 地址 C、必须改变它的MAC 地址,但不需改动IP 地址 D、MAC 地址、IP 地址都不需改动 [IP协议—网络地址] 1.10 10. IEEE80 2.5 标准是指(C) A、以太网 B、令牌总线网 C、令牌环网 D、FDDI 网 [局域网] 1.11 11. ARP 协议的作用是(D) A、将端口号映射到IP 地址 B、连接IP 层和TCP 层 C、广播IP 地址 D、将IP 地址映射到第二层地址[IP协议—ARP协议]

计算机网络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计算机网络》课程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计算机网络按地理范围分类,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OSI七层模型中,层传输信息帧,层进行路由选择,层是真正的“端到端”的层。有三种不同类型的帧,分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 4.在HDLC协议中,若要传输的数据位是00,在链路上传输的数据是_______,接收方最后接收的数据是 ______。 5.数据链路层在局域网参考模型中被分成了两个子层:______与LLC层;LLC层完成通常意义下的数据链 路层功能,如______和流量控制等。 6.在数据链路层中采用3比特对数据帧编号,若采用后退n-帧重传的策略,则发送窗口最大是、 接收窗口是;采用选择重发协议,则发送窗口最大是、接收窗口是。 7.协议的三要素为_ 、、。 8.会话层中同步点的设置包括和。 9.传输数据时,出错位数与总的传输位数之比为。 协议的作用是_ 。从网络协议层次功能划分来看,它属于网络层次的协议。 协议的功能是 _ 。 12.为解决网络拥塞问题,传输层的数据发送方需要维护窗口和窗口,数据发送方的发 送能力与这两个窗口的关系是。 13.在OSI参考模型中,服务原语划分为四种类型,分别为请求(Request),指示(Indication)_______和 ____________。 14.在ISO的OSI模型中,一般提供数据的压缩和加密的是__________。为数据分组提供在网络中路由功 能的是__________;传输层提供__________的数据传送。 15.对一个4比特信息串,欲求它的海明码字,最少需要插入的冗余码位数为。 16.试写出几种局域网组网介质:、、。 17.常见的无线介质包括、、、。其中应用于卫星与地 面通信的介质是、。 18.计算机网络的主要目的是和。 19.在OSI七层模型中,把传输的比特流划分成帧,决定使用哪条路径通过 子网,为用户进程间建立连接,对用户数据的进行加密解密处理。 20.若有一IP子网掩码为,该子网最多可有主机台。 21.常用的网桥包括___ _和___ _。 协议的作用是___ _。从网络协议层次功能划分来看,它属于___ _ 层次的协议。 地址的长度为__ 比特,IPv6地址的长度为 __位 24.计算机网络中,分层和协议的集合称为计算机网络的__ _ _ 。 25.有线传输介质主要有同轴电缆、_______和_______三种。 26.对模拟数据进行数字信号编码时采用脉冲编码调制技术,则当采样的模拟信号带宽为4kHz时,每秒 钟至少采样_________次,若量化级别为256,则需要采用_________位二进制数码表示。 27.模拟信号传输的基础是载波信号,对其进行调制的三种基本形式为幅移键控法、______和_______。编码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编码。 29.有两种基本的差错控制编码,即检错码和_________,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检错码 为_________。 的信元长度是固定的_________字节,其中信头长度_________字节。 RM的物理层协议定义了硬件接口的一系列标准,归结为四个特性,即_________、_________、功能特性和规程特性。 地址和MAC地址之间的互相映射可以通过__________协议和__________协议来实现。 33.双绞线电缆分成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两大类。 有两种链路配置,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采用的是__ _ 路由算法。而RIP协议则采用的是__ _ 路由算法。 模型中的传输层利用_______层所提供的服务,并向_______层提供它的增值服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