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JavaEE企业级应用开发教程(Spring+SpringMVC+MyBatis)》_课后习题

《JavaEE企业级应用开发教程(Spring+SpringMVC+MyBatis)》_课后习题

《JavaEE企业级应用开发教程(Spring+SpringMVC+MyBatis)》_课后习题
《JavaEE企业级应用开发教程(Spring+SpringMVC+MyBatis)》_课后习题

第一章

【思考题】

1、请简述Spring框架的优点。

2、请简述什么是Spring的IoC和DI。。

【答案】

1、Spring框架的优点如下:

(1)非侵入式设计:Spring是一种非侵入式(non-invasive)框架,它可以使应用程序代码对框架的依赖最小化。

(2)方便解耦、简化开发:Spring就是一个大工厂,可以将所有对象的创建和依赖关系的维护工作都交给Spring容器管理,大大的降低了组件之间的耦合性。

(3)支持AOP:Spring提供了对AOP的支持,它允许将一些通用任务,如安全、事务、日志等进行集中式处理,从而提高了程序的复用性。

(4)支持声明式事务处理:只需要通过配置就可以完成对事务的管理,而无需手动编程。

(5)方便程序的测试:Spring提供了对Junit4的支持,可以通过注解方便的测试Spring 程序。

(6)方便集成各种优秀框架:Spring不排斥各种优秀的开源框架,其内部提供了对各种优秀框架(如:Struts、Hibernate、MyBatis、Quartz等)的直接支持。

(7)降低了Java EE API的使用难度:Spring对Java EE开发中非常难用的一些API(如:JDBC、JavaMail等),都提供了封装,使这些API应用难度大大降低。。

2、IoC的全称是Inversion of Control,中文名称为控制反转。控制反转就是指在使用Spring框架之后,对象的实例不再由调用者来创建,而是由Spring容器来创建,Spring容器会负责控制程序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由调用者的程序代码直接控制。这样,控制权由应用代码转移到了Spring容器,控制权发生了反转。

DI的全称是Dependency Injection,中文称之为依赖注入。它与控制反转(IoC)的含义相同,只不过这两个称呼是从两个角度描述的同一个概念。从Spring容器的角度来看,Spring 容器负责将被依赖对象赋值给调用者的成员变量,这相当于为调用者注入了它依赖的实例,这就是Spring的依赖注入。

第二章

【思考题】

1、请简述Bean的生命周期。

2、请简述Bean的几种装配方式的基本用法

【答案】

1、Bean的生命周期的整个执行过程描述如下。

(1)根据配置情况调用Bean构造方法或工厂方法实例化Bean。

(2)利用依赖注入来完成Bean中所有属性值的配置注入。

(3)如果Bean实现了BeanNameAware接口,则Spring调用Bean的setBeanName()方法传入当前Bean的id值。

(4)如果Bean实现了BeanFactoryAware接口,则Spring调用setBeanFactory()方法传入当前工厂实例的引用。

(5)如果Bean实现了ApplicationContextAware接口,则Spring调用setApplicationContext()方法传入当前ApplicationContext实例的引用。

(6)如果BeanPostProcessor和Bean关联,则Spring将调用该接口的预初始化方法postProcessBeforeInitialzation()对Bean进行加工操作,这个非常重要,Spring的AOP就是用它实现的。

(7)如果Bean实现了InitializingBean接口,则Spring将调用afterPropertiesSet()方法。

(8)如果在配置文件中通过init-method属性指定了初始化方法,则调用该初始化方法。

(9)如果有BeanPsostProcessor和Bean关联,则Spring将调用该接口的初始化方法postProcessAfterInitialization()。此时,Bean已经可以被应用系统使用了。

(10)如果在 中指定了该Bean的作用范围为scope="singleton",则将该Bean 放入Spring IoC的缓存池中,将触发Spring对该Bean的生命周期管理;如果在中指定了该Bean的作用范围为scope="prototype",则将该Bean交给调用者,调用者管理该Bean 的生命周期,Spring不再管理该Bean。

(11)如果Bean实现了DisposableBean接口,则Spring会调用destory()方法将Spring 中的Bean销毁;如果在配置文件中通过destory-method属性指定了Bean的销毁方法,则Spring将调用该方法进行销毁。

2、Bean中主要包含三种装配方式,分别为基于XML的装配,基于Annotation的装配和自动装配,这三种装配方式的用法如下:

(1)基于XML的装配:Spring提供了2种基于XML的装配方式:设值注入(Setter Injection)和构造注入(Constructor Injection)。设置注入中的Bean类必须提供一个默认的无参构造方法,同时必须为需要注入的属性提供对应的setter方法。使用设值注入时,在Spring配置文件中,需要使用元素的子元素来为每个属性注入值。使用构造注入时,在配置文件里,需要使用元素的子元素来定义构造方法的参数,可以使用其value属性(或子元素)来设置该参数的值。

(2)基于Annotation的装配:使用基于Annotation的装配时,首先需要使用@Repository、@Service与@Constroller分别对实现类进行标注,然后用@Autowired或@Resource注解对注入的Bean的属性进行标注,最后在Spring的配置文件中,通过来开启注解处理器,或使用的配置方式即可实现Annotation的装配。

(3)自动装配:在元素中使用autowire属性,并将其属性值设置为byName或者byType即可实现自动装配。

【思考题】

1、请列举你所知道的AOP专业术语并解释。

2、请列举你所知道的Spring的通知类型并解释。

【答案】

1、AOP的专业术语包括Aspect、Joinpoint、Pointcut、Advice、Target Object、Proxy和Weaving,对于这些专业术语的解释,具体如下:

(1)Aspect(切面):在实际应用中,切面通常是指封装的用于横向插入系统功能(如事务、日志等)的类,如图3-1中的Aspect。该类要被Spring容器识别为切面,需要在配置文件中通过元素指定。

(2)Joinpoint(连接点):在程序执行过程中的某个阶段点,它实际上是对象的一个操作,例如方法的调用或异常的抛出。在Spring AOP中,连接点就是指方法的调用。

(3)Pointcut(切入点):是指切面与程序流程的交叉点,即那些需要处理的连接点,如图3-2所示。通常在程序中,切入点指的是类或者方法名,如某个通知要应用到所有以add 开头的方法中,那么所有满足这一规则的方法都是切入点。

(4)Advice(通知/增强处理):AOP框架在特定的切入点执行的增强处理,即在定义好的切入点处所要执行的程序代码。可以将其理解为切面类中的方法,它是切面的具体实现。

(5)Target Object(目标对象):是指所有被通知的对象,也被称为被增强对象。如果AOP框架采用的是动态的AOP实现,那么该对象就是一个被代理对象。

(6)Proxy(代理):将通知应用到目标对象之后,被动态创建的对象。

(7)Weaving(织入):将切面代码插入到目标对象上,从而生成代理对象的过程。

2、Spring中的通知按照在目标类方法的连接点位置,可以分为以下5种类型:

(1)org.aopalliance.intercept.MethodInterceptor(环绕通知)

在目标方法执行前后实施增强,可以应用于日志、事务管理等功能。

(2)org.springframework.aop.MethodBeforeAdvice(前置通知)

在目标方法执行前实施增强,可以应用于权限管理等功能。

(3)org.springframework.aop.AfterReturningAdvice(后置通知)

在目标方法执行后实施增强,可以应用于关闭流、上传文件、删除临时文件等功能。

(4)org.springframework.aop.ThrowsAdvice(异常通知)

在方法抛出异常后实施增强,可以应用于处理异常记录日志等功能。

(5)org.springframework.aop.IntroductionInterceptor(引介通知)

在目标类中添加一些新的方法和属性,可以应用于修改老版本程序(增强类)

【思考题】

1、请简述Spring JDBC是如何进行配置的。

2、请简述Spring JdbcTemplate类中几个常用方法的作用。

【答案】

1、在Spring的配置文件中配置JDBC时,需要定义了三个Bean,分别是dataSource、jdbcTemplate和需要注入类的Bean。在定义jdbcTemplate时,需要将dataSource注入到jdbcTemplate中,而其他需要使用jdbcTemplate的Bean,也需要将jdbcTemplate注入到该Bean中,这样配置完成后,Spring JDBC就可以使用了。

2、在JdbcTemplate类中,提供了大量的更新和查询数据库的方法,我们就是使用的这些方法来操作数据库的,其常用的方法包括execute()、update()和query()。其中execute()方法能够完成执行SQL语句的功能,update()方法可以完成插入、更新和删除数据的操作,query()方法可以用来处理各种对数据库表的查询操作。

【思考题】

1、请简述Spring中事务管理的两种方式。

2、请简述如何使用Annotation方式进行声明式事务管理。

【答案】

1、Spring中的事务管理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传统的编程式事务管理,另一种是声明式事务管理。其中,编程式事务管理是通过编写代码实现的事务管理,包括定义事务的开始、正常执行后的事务提交和异常时的事务回滚。声明式事务管理是通过AOP技术实现的事务管理,其主要思想是将事务管理作为一个“切面”代码单独编写,然后通过AOP技术将事务管理的“切面”代码植入到业务目标类中。

声明式事务管理最大的优点在于开发者无需通过编程的方式来管理事务,只需在配置文件中进行相关的事务规则声明,就可以将事务规则应用到业务逻辑中。这使得开发人员可以更加专注于核心业务逻辑代码的编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工作量,提高了开发效率。

2、Spring的声明式事务管理通过Annotation(注解)方式来实现时,开发者只需做两件事情:

1)在Spring容器中注册事务注解驱动,其代码如下:

2)在需要使用事务的Spring Bean类或者Bean类的方法上添加注解@Transactional。如果将注解添加在Bean类上,则表示事务的设置对整个Bean类的所有方法都起作用;如果将注解添加在Bean类中的某个方法上,则表示事务的设置只对该方法有效。

【思考题】

1、请简述MyBatis框架与Hibernate框架的区别。

2、请简述MyBatis的工作执行流程。

【答案】

1、Hibernate和MyBatis。这两个框架的主要区别如下:

(1)Hibernate:是一个全表映射的框架。通常开发者只需定义好持久化对象到数据库表的映射关系,就可以通过Hibernate提供的方法完成持久层操作。开发者并不需要熟练的掌握SQL语句的编写,Hibernate会根据制定的存储逻辑,自动的生成对应的SQL,并调用JDBC接口来执行,所以其开发效率会高于MyBatis。然而Hibernate自身也存在着一些缺点,例如它在多表关联时,对SQL查询的支持较差;更新数据时,需要发送所有字段;不支持存储过程;不能通过优化SQL来优化性能等。这些问题导致其只适合在场景不太复杂且对性能要求不高的项目中使用。

(2)MyBatis:是一个半自动映射的框架。这里所谓的“半自动”是相对于Hibernate 全表映射而言的,MyBatis需要手动匹配提供POJO、SQL和映射关系,而Hibernate只需提供POJO和映射关系即可。与Hibernate相比,虽然使用MyBatis手动编写SQL要比使用Hibernate的工作量大,但MyBatis可以配置动态SQL并优化SQL,可以通过配置决定SQL 的映射规则,它还支持存储过程等。对于一些复杂的和需要优化性能的项目来说,显然使用MyBatis更加合适。

2、MyBatis框架的工作执行流程如下:

(1)读取MyBatis配置文件mybatis-config.xml。

(2)加载映射文件Mapper.xml。

(3)构建会话工厂。

(4)创建SqlSession对象。

(5)使用Executor接口来操作数据库。

(6)使用MappedStatement类型的参数对映射信息进行封装。

(7)输入参数映射。

(8)输出结果映射。

【思考题】

1、请简述MyBatis核心对象SqlSessionFactory的获取方式。

2、请简述MyBatis映射文件中的主要元素及其作用。

【答案】

1、SqlSessionFactory对象的实例可以通过SqlSessionFactoryBuilder对象来构建,而SqlSessionFactoryBuilder则可以通过XML配置文件或一个预先定义好的Configuration实例构建出SqlSessionFactory的实例,通过XML配置文件构建出的SqlSessionFactory实例,其实现代码如下:

// 读取配置文件

InputStream inputStream = Resources.getResourceAsStream("配置文件位置");

// 根据配置文件构建SqlSessionFactory

SqlSessionFactory sqlSessionFactory =

new SqlSessionFactoryBuilder().build(inputStream);

2、在映射文件中,元素是映射文件的根元素,其他元素都是它的子元素。这些子元素及其作用如下所示:

的文件上传输入框。

2、解决中文文件名称下载时的乱码问题,需要从前端页面发送请求前先对中文名进行统一编码,然后在后台控制器类中对文件名称进行相应的转码。在具体实现时可分为如下两步:

(1)在下载页面中对中文文件名编码。可以使用Servlet API中提供的URLEncoder类中的encoder(String s, String enc)方法将中文转为UTF-8编码。

(2)在后台控制器类中对文件名根据不同的浏览器进行相应的转码。

【思考题】

1、请简述SSM框架整合思路。

2、请简述SSM框架整合时,Spring配置文件中的配置信息。

【答案】

1、由于Spring MVC是Spring框架中的一个模块,所以Spring MVC与Spring之间不存在整合的问题,只要引入相应JAR包就可以直接使用。因此SSM框架的整合就只涉及到了Spring与MyBatis的整合,以及Spring MVC与MyBatis的整合。Spring与MyBatis框架的整合时,通过Spring实例化Bean,然后调用实例对象中的查询方法来执行MyBatis映射文件中的SQL语句的,如果能够正确查询出数据库中的数据,那么就可以认为Spring与MyBatis框架整合成功。加入Spring MVC后,如果可以通过前台页面来执行查询方法,并且查询出的数据能够在页面中正确显示,那么就可以认为三大框架整合成功。

2、SSM框架整合时,Spring配置文件中配置信息主要包括:

(1)读取数据库常量配置文件db.properties的配置信息;

(2)数据源的配置信息;

(3)事务管理器的配置信息;

(4)开启事务注解的配置;

(5)MyBatis工厂SqlSessionFactory的配置信息;

(6)mapper文件扫描器的配置;

(7)扫描Service层的配置。

第十八章

【思考题】

1、请简述系统中各个层次的组成和作用。

2、请简述引入SQL文件的过程。

【答案】

1、BOOT客户管理系统根据功能的不同,将项目结构主要划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持久对象层(也称持久层或持久化层):该层由若干持久化类(实体类)组成。

(2)数据访问层(DAO层):该层由若干DAO接口和MyBatis映射文件组成。接口的名称统一以Dao结尾,且MyBatis的映射文件名称要与接口的名称相同。

(3)业务逻辑层(Service层):该层由若干Service接口和实现类组成。在本系统中,业务逻辑层的接口统一使用Service结尾,其实现类名称统一在接口名后加Impl。该层主要用于实现系统的业务逻辑。

(4)Web表现层:该层主要包括Spring MVC中的Controller类和JSP页面。Controller 类主要负责拦截用户请求,并调用业务逻辑层中相应组件的业务逻辑方法来处理用户请求,然后将相应的结果返回给JSP页面。

2、引入SQL文件主要步骤如下:

(1)创建数据库;

(2)选择所创建的数据库;

(3)使用source命令导入数据库文件

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

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 一、数据库设计的生存期 按照规范设计的方法,考虑到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开发的全过程,将数据库 设计分为六个阶段。如下图。 ① 需求分析 需求收集和分析, 需求。 ② 概念结构设计 对需求进行综合、归纳与抽象,形成一个独立于具体 DBMS 的概念模型(用 E-R 图表示)。 ③ 逻辑结构设计 将概念结构转换为某个DBMS 所支持的数据模型(例如关系模型),并对其 进行优化。 ④ 物理结构设计 为逻辑数据模型选取一个最适合应用环境的物理结构 (包括存储结构和存取 方法)。 ⑤ 数据库实施 需求A 祈断段 T 1 概念设计阶段 i 逻辑 q 丰计阶段 1 物理. 1 殳计阶段 j 数据E L 支实施阶段 数据库运荷? 维护阶段 得到用数据字典描述的数据需求,用数据流图描述的处理

运用DBMS 提供的数据语言(例如 SQL )及其宿主语言(例如C),根据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的结果建立数据库,编制与调试应用程序,组织数据入库,并进行试运行。 ⑥数据库运行和维护 数据库应用系统经过试运行后即可投入正式运行。在数据库系统运行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对其进行评价、调整与修改。 说明:设计一个完善的数据库应用系统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它往往是上述 六个阶段的不断反复。 二、数据库设计阶段的内容 设计步骤既是数据库设计的过程,也包括了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过程。下面针对各阶段的设计内容给出各阶段的设计描述。如下图。 阶段 濮块结构) 三、数据库设计阶段的模式 数据库结构设计的不同阶段形成数据库的各级模式,如下图 需求数据字睦、全系统中数据项、 分析數据證、数据存储的描述 数1E流图和判定我(利宦 闕)、数据字典中处理过程的 描述 设计 概念模型〔E?兄图) 模块设计 IPO表 编写模武装入 数JE 实施数揭库试 运行阶段 Create … L o豆恋■?. 程序编码 编译联结 测试 Tlain () * ■ A if???then ■■ i HUl 数据宇典 系窥说朋书包括: ①新系统要求、 方案和概图 ②反映新系统信息 流的数据流图 方法选择物理 存取路径建立设计

数据库基础与应用试题与答案(1)

第1题: 委托开发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要解决技术人员与企业的业务人员之间的沟通问题。对 第2题: 以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中心的信息管理强调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以管理信息系统为主要阵地,以解决大量数据处理和检索问题为主要任务。不对 第3题: 根据信息技术扩散模型,在集成阶段,企业通过总结经验教训,开始认识到运用系统的方法,从总体出发,全面规划,进行信息系统的建设与改造。不对 第4题: 对于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论述,建立了不同的模型。比较著名的模型有两个,一个是世界银行报告中提出的信息技术的扩散模型,另一个是诺兰模型。对 第5题: 战略目标集转化法虽然也首先强调目标,但它没有明显的目标导引过程。它通过识别企业“过程”引出了系统目标,企业目标到系统目标的转换是通过企业过程/数据类矩阵的分析得到的。不对第6题: 生命周期法按用户至上的原则,严格区分工作阶段,整个开发过程工程化。对 第7题: 原型法充分利用最新的软件工具很快形成原型。一方面,将系统调查、系统分析、系统设计三个阶段融为一体,缩短了开发周期。对 第8题: 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过程中,通过制作业务过程和数据的U/C矩阵可以帮助我们合理划分系统逻辑功能(即:系统功能模块的划分)。对 第9题: 对于企业来说管理信息系统只存在有无的问题,并无优劣之分。不对 第10题: 管理信息系统纯粹是一个技术系统,人的作用只是微乎其微。不对 第11题: 管理信息系统由信息的采集、信息的传递、信息的储存、信息的加工、信息的维护和信息的使用五个方面组成。对 第12题: 管理信息系统从概念上看由四大部件组成:信息源、信息处理器、信息用户和信息管理者。对 第13题: 管理信息系统能提供信息,具有支持企业或组织的运行、管理和记录功能。对 第14题: 管理信息系统很难实测企业的各种运行情况。不对 第15题: 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是必须通过传统物流服务方式才能实现信息传递。不对 第16题: 在信息管理中, 信息和数据是两个在概念上有所区别的术语,所以任何时候针对任何对象,信息和数据都是绝对而言的,不能混淆。不对 第17题: 在对这些信息的加工中,按处理功能的高低可把加工分为预加工、综合分析和决策处理。对 第18题: 许多企业都能从记录到的客户销售数据中经过仔细分析得到潜在的客户需求并极力追求进一步的市场份额,这说明了信息系统可以改进企业的生产销售方式。对 第19题: 管理信息系统是仅仅服务于管理控制层的信息系统,所以从广义上,MIS对各个子系统具有管理、控制、计划的功能。不对 第20题: 根据诺兰模型,在信息管理阶段,信息系统面向企业整个管理层次,从低层的事务处理到高层的预测与决策都能提供信息支持。对 第21题: 划分时应同时遵循两点原则:沿对角线一个接一个地画小方块,即不能重叠,又不能漏掉任何一个数据和过程;小方块的划分是任意的,但必须将所有的“C”元素都包含在小方块内。对 第22题: 对于有关产品和服务的活动在定义企业过程时应收集有关资料,和有经验的管理人员讨论、分析、研究,确定企业战略规划和管理控制方面的过程。不对 第23题: 由E-R图导出关系数据模型时,如两实体间是1:n联系,应把一方实体的关键字纳入另一方实体的关系中,同时把联系的属性也一并纳入另一方的关系中。不对 第24题: 项目质量管理是指为使项目能达到用户满意的预先规定的质量要求和标准所进行的一系列管理与控制工作。包括进行质量规划,安排质量保证措施,设定质量控制点,对每项活动进行质量检查和控制等。对 第25题: CIO是从企业的全局和整体需要出发,直接领导与主持全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CIO产生于信息管理发展的竞争情报阶段。对 第26题: 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管理,不仅要考虑信息系统的输入部分和输出部分,更应该重视将输入数据转换成输出信息的信息处理部分。对

数据库基础与应用层次实训习题

《数据库基础与应用》 第1题: 委托开发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要解决技术人员与企业的业务人员之间的沟通问题。对 第2题: 以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中心的信息管理强调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以管理信息系统为主要阵地,以解决大量数据处理和检索问题为主要任务。不对 第3题: 根据信息技术扩散模型,在集成阶段,企业通过总结经验教训,开始认识到运用系统的方法,从总体出发,全面规划,进行信息系统的建设与改造。不对 第4题: 对于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论述,建立了不同的模型。比较著名的模型有两个,一个是世界银行报告中提出的信息技术的扩散模型,另一个是诺兰模型。对 第5题: 战略目标集转化法虽然也首先强调目标,但它没有明显的目标导引过程。它通过识别企业“过程”引出了系统目标,企业目标到系统目标的转换是通过企业过程/数据类矩阵的分析得到的。不对 第6题: 生命周期法按用户至上的原则,严格区分工作阶段,整个开发过程工程化。对 第7题: 原型法充分利用最新的软件工具很快形成原型。一方面,将系统调查、系统分析、系统设计三个阶段融为一体,缩短了开发周期。对 第8题: 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过程中,通过制作业务过程和数据的U/C矩阵可以帮助我们合理划分系统逻辑功能(即:系统功能模块的划分)。对 第9题: 对于企业来说管理信息系统只存在有无的问题,并无优劣之分。不对 第10题: 管理信息系统纯粹是一个技术系统,人的作用只是微乎其微。不对 第11题: 管理信息系统由信息的采集、信息的传递、信息的储存、信息的加工、信息的维护和信息的使用五个方面组成。对 第12题: 管理信息系统从概念上看由四大部件组成:信息源、信息处理器、信息用户和信息管理者。对第13题: 管理信息系统能提供信息,具有支持企业或组织的运行、管理和记录功能。对 第14题: 管理信息系统很难实测企业的各种运行情况。不对 第15题: 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是必须通过传统物流服务方式才能实现信息传递。不对 第16题: 在信息管理中, 信息和数据是两个在概念上有所区别的术语,所以任何时候针对任何对象,信息和数据都是绝对而言的,不能混淆。不对 第17题: 在对这些信息的加工中,按处理功能的高低可把加工分为预加工、综合分析和决策处理。对 第18题: 许多企业都能从记录到的客户销售数据中经过仔细分析得到潜在的客户需求并极力追求进一步的市场份额,这说明了信息系统可以改进企业的生产销售方式。对 第19题: 管理信息系统是仅仅服务于管理控制层的信息系统,所以从广义上,MIS对各个子系统具有管理、控制、计划的功能。不对 第20题: 根据诺兰模型,在信息管理阶段,信息系统面向企业整个管理层次,从低层的事务处理到高层的预测与决策都能提供信息支持。对 第21题: 划分时应同时遵循两点原则:沿对角线一个接一个地画小方块,即不能重叠,又不能漏掉任何一个数据和过程;小方块的划分是任意的,但必须将所有的“C”元素都包含在小方块内。对 第22题: 对于有关产品和服务的活动在定义企业过程时应收集有关资料,和有经验的管理人员讨论、分析、研究,确定企业战略规划和管理控制方面的过程。不对 第23题: 由E-R图导出关系数据模型时,如两实体间是1:n联系,应把一方实体的关键字纳入另一方实体的关系中,同时把联系的属性也一并纳入另一方的关系中。不对 第24题: 项目质量管理是指为使项目能达到用户满意的预先规定的质量要求和标准所进行的一系列管理与控制工作。包括进行质量规划,安排质量保证措施,设定质量控制点,对每项活动进行质量检查和控制等。对 第25题: CIO是从企业的全局和整体需要出发,直接领导与主持全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CIO产生于信息管理发展的竞争情报阶段。对 第26题: 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管理,不仅要考虑信息系统的输入部分和输出部分,更应该重视将输入数据转

数据库基础与应用试题答案

委托开发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要解决技术人员与企业的业务人员之间的沟通问题。√ 以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中心的信息管理强调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以管理信息系统为主要阵地,以解决大量数据处理和检索问题为主要任务。× 根据信息技术扩散模型,在集成阶段,企业通过总结经验教训,开始认识到运用系统的方法,从总体出发,全面规划,进行信息系统的建设与改造。× 对于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论述,建立了不同的模型。比较著名的模型有两个,一个是世界银行报告中提出的信息技术的扩散模型,另一个是诺兰模型。√ 战略目标集转化法虽然也首先强调目标,但它没有明显的目标导引过程。它通过识别企业“过程”引出了系统目标,企业目标到系统目标的转换是通过企业过程/数据类矩阵的分析得到的。× 生命周期法按用户至上的原则,严格区分工作阶段,整个开发过程工程化。√ 原型法充分利用最新的软件工具很快形成原型。一方面,将系统调查、系统分析、系统设计三个阶段融为一体,缩短了开发周期。√ 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过程中,通过制作业务过程和数据的U/C矩阵可以帮助我们合理划分系统逻辑功能(即:系统功能模块的划分)。√ 对于企业来说管理信息系统只存在有无的问题,并无优劣之分。× 管理信息系统纯粹是一个技术系统,人的作用只是微乎其微。× 管理信息系统由信息的采集、信息的传递、信息的储存、信息的加工、信息的维护和信息的使用五个方面组成。√ 管理信息系统从概念上看由四大部件组成:信息源、信息处理器、信息用户和信息管理者。√ 管理信息系统能提供信息,具有支持企业或组织的运行、管理和记录功能。√ 管理信息系统很难实测企业的各种运行情况。× 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是必须通过传统物流服务方式才能实现信息传递。× 在信息管理中, 信息和数据是两个在概念上有所区别的术语,所以任何时候针对任何对象,信息和数据都是绝对而言的,不能混淆。× 在对这些信息的加工中,按处理功能的高低可把加工分为预加工、综合分析和决策处理。√ 许多企业都能从记录到的客户销售数据中经过仔细分析得到潜在的客户需求并极力追求进一步的市场份额,这说明了信息系统可以改进企业的生产销售方式。√ 管理信息系统是仅仅服务于管理控制层的信息系统,所以从广义上,MIS对各个子系统具有管理、控制、计划的功能。× 根据诺兰模型,在信息管理阶段,信息系统面向企业整个管理层次,从低层的事务处理到高层的预测与决策都能提供信息支持。√ 划分时应同时遵循两点原则:沿对角线一个接一个地画小方块,即不能重叠,又不能漏掉任何一个数据和过程;小方块的划分是任意的,但必须将所有的“C”元素都包含在小方块内。√

VBNET数据库编程基础教程

VBNET数据库编程基础教程 众所周知,https://www.doczj.com/doc/a4581664.html,自身并不具备对数据库进行操作的功能,它对数据库的处理是通过.NET FrameWork SDK中面向数据库编程的类库和微软的MDAC来实现的。其中,https://www.doczj.com/doc/a4581664.html,又是.NET FrameWork SDK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要了解https://www.doczj.com/doc/a4581664.html,的数据库编程,首先要明白https://www.doczj.com/doc/a4581664.html,的工作原理以及相关的对象、方法、属性。本文将结合具体实例为你简单介绍https://www.doczj.com/doc/a4581664.html,数据库访问对象以及https://www.doczj.com/doc/a4581664.html,数据库编程基本方法。 一、https://www.doczj.com/doc/a4581664.html,数据库访问对象 (一)https://www.doczj.com/doc/a4581664.html,简介 https://www.doczj.com/doc/a4581664.html,是由微软Microsoft ActiveX Data Object(ADO)升级发展而来的。是在.NET中创建分布式数据共享程序的开发接口。https://www.doczj.com/doc/a4581664.html,的数据存取API提供两种数据访问方式,分别用来识别并处理两种类型的数据源,即SQL Server 7.0(及更高的版本)和可以通过OLE DB进行访问的其他数据源。为此ADO.NE T中包含了两个类库,System.Data.SQL库可以直接连接到SQL Server的数据,System.Data.ADO库可以用于其他通过OLE DB进行访问的数据源。如Acces s数据。 (二)https://www.doczj.com/doc/a4581664.html,的名称空间 https://www.doczj.com/doc/a4581664.html,是围绕System.Data基本名称空间设计,其他名称空间都是从Syste m.Data派生而来。它们使得https://www.doczj.com/doc/a4581664.html,不仅访问DataBase中的数据,而且可以访问支持OLE DB的数据源。 当我们讨论https://www.doczj.com/doc/a4581664.html,时,实际讨论的是System.Data和System.Data.OleDb 名称空间。这两个空间的所有类几乎都可以支持所有类型的数据源中的数据。这里我们讨论与后文实例有关的类。即OleDbconnection、OleDbDataAdapter、D ataSet和DataView。 上面列举的类中没有OleDb前缀的,派生自System.Data空间,有此前缀的派生自System.Data.OleDb空间。在使用中,如果要引用OleDb前缀的类,必须导入System.Data.OleDb名称空间。语法如下: Imports System.Data.OleDb 使用没有此前缀的类必须导入System.Data名称空间。语法如下: Imports System.Data

数据库开发入门:VB+ADO

第七章数据库访问控件ADO 7.1 ADO控件 Visual Basic中可用的数据访问接口有三种:ActiveX数据对象(ActiveX Data Objects,ADO)、远程数据对象(RDO)和数据访问对象(DAO)。这三种接口的每一种都分别代表了数据访问技术的不同发展阶段。最新的是ADO,它是比RDO和DAO更加简单,然而更加灵活的对象模型。目前,通常使用ADO作为数据访问接口。 图7-1 ADO数据存取控件 ActiveX 数据对象拥有与其对应的可视化控件ADO Data控件(ADODC)。可视化的ADODC具有“向前”和“向后”等按钮,因此易于使用。ADO数据控件并非VB的标准控件,使用之前先要将ADODC加入工具箱 图7-2 添加新部件 右键单击工具箱空白处,选择“部件(O)…”命令。系统弹出“部件”窗口,从“控件”选项卡中找到“Microsoft ADO Data Control 6.0 (OLEDB)”,选中并单击“确定”按钮。于 是,工具箱中将出现ADO控件图标。

图7-3 添加ADO控件 7.2 使用ADO控件创建一个简单的前端数据库应用程序 实例CH7-1 浏览联系人 使用ADODC创建浏览联系人的界面,后台数据库使用ACCESS 2003“联系人示例数据库”Contact.mdb。 第1步:窗体上放置一个ADO Data 控件,命名为ADODC1。 第2步:在设计界面选定ADODC1,然后按F4键显示“属性”窗口。 第3步:在“属性”窗口中,单击“ConnectionString”显示属性设置对话框。

选中“使用连接字符串”,单击按钮, 选择“Microsoft Jet 4.0 OLE DB Provider”,单击,在“连接”选项卡中选择数据库文件名。如果数据库文件与当前的应用程序在同一个路径下,则可以省略路径名。

《数据库基础》课程标准

1.课程设置概述 1.1 课程在相关专业中的性质与定位 本课程是计算机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关系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学会SQL Server管理数据的方法:T-SQL语言、数据库和表的创建、数据库的查询、视图和索引、数据完整性的实现、存储过程和触发器等,并且能够在SQL Server提供的客户/服务器的平台上进行软件应用与开发。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有程序设计、网站建设等。 1.2 本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 本课程按照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把工作任务作为出发点,将理论知识的学习,操作技能的训练,职业素质的培养融为一体,将知识点与学习任务整合到工作任务中,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掌握课程知识点,并完成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同时培养学生的工作责任心、职业品质、职业规范等综合素质和能力,最终达成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与提高,具备较强的就业能力。 1.3 本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与特色 本课程按照学生掌握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技能的顺序进行组织,坚持以理论够用为度,以培养学生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技能为主,将课程知识点与学习任务整合到设计的项目中,通过大量来自工程实践领域的应用实例让学生完成理论知识到操作技能的转化。 其总体设计思路是:课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重点,改进传统教学中重知识教授为重点的课程模式,针对企业工作岗位需求,以工作任务组织教学内容,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并与具体项目实例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完成由知识到职业能力的转化,达到理论知识为工作项目服务,工作任务应用中深化理论知识的目标。教学过程中,按照学生掌握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技能的顺序进行组织,并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综合运用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分组讨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熟悉SQL Server 2012平台,熟练掌握从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物理实现及应用和维护等的数据库开发过程。教学效果的评价采用过程性评

SQL数据库编程基础以及实例

实验须知 ⒈实验前,请认真阅读本次实验的全部内容,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任务,做好必要的实验准备。遇到较为复杂的程序应事先设计算法,可能的话,应写出程序代码。 ⒉实验前,应注意收集平时学习中遇到的疑点,留作实验中验证、解决。 ⒊提前五分钟以上进入实验室,不得迟到。 ⒋实验中积极思考、及时记录,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或新的疑问的,及时记录,争取当堂完成实验报告。 ⒌珍惜实验时间,不开小差、不做与实验无关的事,更不得打游戏、 或上网聊天;如需要上网查阅资料的,应事先征得实验老师的同意。 ⒍保持实验室安静和清洁卫生,不得大声喧哗;不得在实验室吃东西。 ⒎实验结束时,整理好台桌和凳子,关闭电脑及显示器,安排值日同学,打扫实验室卫生。 ⒏实验报告应字迹工整,标点符号准确无误;书写程序时应使用缩进格式,必要时还可以添加适当的注释,增强程序的可读性。 ⒐如实认真填写问题解决与实验收获两部分,如果问题还未解决,也应将问题记下,留作今后解决。

目录 实验须知.............................................................................................................................. I 目录...................................................................................................................................... I 实验一、SQLServer2005的认识.. (1) 实验二数据库创建 (8) 实验三数据表结构的建立与维护 (11) 实验四数据查询 (13) 实验五数据表的操作 (17) 实验六视图 (19) 实验七索引、约束、规则 (24) 实验八Transact-SQL语句的使用 (27) 实验九存储过程和触发器 (30)

大学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基础知识

6、 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的 3 种基本关系运算中不包括( (A )比较 (B )选择 (C )投影 (D )联接 7、 用二维表结构来表示实体和实体之间联系的数据模型是( (A )表格模型 (B )层次模型 (C )网状模型 8、 客观存在可以区分的事物称为( )。 (A )实体集 (B )实体 (C )属性 9、 下列实体类型的联系中,属于一对一联系的是( )。 )。 (D )关系模型 D ) 联系 )。 (A )班级对学生的联系 (B )父亲对孩子的联系 (C )省对省会的联系 (D )商店对顾客的联系 10、 在DBS 中,DBMS^ OS (操作系统)之间的关系是( (A )并发运行 (B )相互调用 (C ) OS 调用 DBMS 11、 数据库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是( )。 (D ) DBMS 调用 OS )。 (A )数据库 (B )数据库系统 (C )数据库管理系统 (D )数据库技术 12、组成数据库系统的是( )。 (A ) 数据库、相应的硬件、软件系统和各类相关人员 第 1 章 数据库基础知识 1 选择题 1、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结构的相关数据的集合是( )。 (A )数据库 (B )数据库系统 (C )数据库管理系统 (D )数据结 构 2、下面有关对数据的理解,其中说法有误的是( )。 (A ) 数据是指存储在某一种媒体上,能够被识别的物理符号 (B ) 包括描述事物特性的数据内容 (C ) 包括存储在某一种媒体上的数据形式 (D ) 数据形式是单一化的 3、 下列关于数据库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 表的字段之间和记录之间都存在联系 (B ) 表的字段之间和记录之间都不存在联系 (C ) 表的字段之间不存在联系,而记录之间存在联系 (D ) 表中只有字段之间存在联系 4、 下列关于数据库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 数据库系统只是比文件系统管理的数据更多 (B ) 数据库系统中数据的一致性是指数据类型的一致 (C ) 数据库系统避免了数据冗余 (D ) 数据库系统减少了数据冗余 5、 数据库系统与文件系统的主要区别是( )。 (A ) 文件系统不能解决数据冗余和数据独立性问题,而数据库系统可以解决该问题 (B ) 文件系统只能管理少量数据,而数据库系统可以管理大量数据 (C ) 文件系统只能管理程序文件,而数据库系统可以管理各种类型文件 (D ) 文件系统简单,而数据库系统复杂

项目1 掌握数据库基础知识

项目一掌握数据库基础知识 项目导入 数据库技术是信息处理的基础,它不仅反映数据本身所代表的基本信息,还反映数据之间的联系,是相关数据的集合。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领域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目前,数据库技术已从第一代的网状、层次数据库系统,第二代的关系数据库系统,发展到以面向对象模型为主要特征的第三代数据库系统。其中建立在关系模型基础上的关系数据库是当前最流行的、应用最广泛的数据库,当前所开发的基于数据库的应用系统基本上都是关系数据库。因此,在本项目中,首先对数据库的基础知识进行初步的讨论,然后对数据库开发所使用的平台SQL Server 2005再作概况的介绍。 项目分析 数据库技术是为了解决计算机信息处理过程中大量数据有效地组织和存储的问题,在数据库系统中减少数据存储冗余、实现数据共享、保障数据安全以及高效地检索数据和处理数据而设计的,所以,数据库是相关数据的集合。 本教材中以学生管理数据库系统为教学案例,以关系数据库技术作为基础,不但需要对数据库的基础理论有一定的了解,同时还需要掌握一种数据库开发平台,即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的使用方法,才能在开发平台上有效地开发出一个实用的学生管理数据库系统。因此,本项目将包括数据库的基础知识介绍和数据库开发平台SQL Server 2005的使用能力训练两部分内容。 能力目标 1.了解学生管理数据库的基本需求; 2.了解数据管理技术的3个阶段; 3.掌握数据库、数据管理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 4.掌握SQL Server数据库的基本组成和有关知识。 知识目标: 1.能根据实际环境进行数据库应用系统的需求分析和功能设计; 2.具备使用数据库理论分析相关信息抽象数据的能力; 3.了解并掌握数据库开发平台SQL Server 2005的概况和基本设置方法。

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基础

第 C H A P T E R 1

设备。数据库系统特别关注内存、外存、I/O存取速度、可支持的终端数、性能稳定性、网络的支持能力、存储设备的扩充能力以及数据存取通道的能力等。不同的数据库系统对硬件的要求不同,应根据具体应用选择适当的硬件设备。 软件包括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操作系统(OS)、数据库引擎和应用开发支撑环境等程序。DBMS是DBS的核心,需要在OS的支持下才能工作。数据库引擎是数据库应用程序和数据库交互的中间驱动程序。应用程序是数据库终端用户用来实现业务的操作界面,是提高生产效率必不可少的程序。应用开发支撑环境是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者能够以低成本、高效率开发出数据库应用程序的高效、多功能、集成的交互式程序设计系统。目前,典型的数据库应用开发环境有Delphi、C++ Builder、PowerBuilder、Visual Basic、Visual C++、JBuilder、C#Builder以及.NET开发环境等。 数据库用户就是与DBS交互的用户,按照与系统交互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如下4类: ◆数据库管理员(DBA)负责定义和修改数据库结构,负责DBS的正常运行, 承担创建、监控和维护数据库的责任。 ◆专业用户数据库设计过程中使用专用的数据库查询语言操作数据的数据库设 计专业人士,例如系统分析员。 ◆应用程序员使用应用开发环境和数据操作语言开发应用程序的程序员。 ◆终端用户使用应用程序完成具体业务应用工作的人员。通常又将这类用户称 为“软件最终用户”。 “用户”在不同的应用语境和范围中有不同的含义。在DBS中“数据库用户”有上述含义和分类,但在DBMS中则不同。对于DBMS来说,应用程序需要使用登录账号登录DBMS后才能与DBMS通信,有时也将登录账号称为DBMS的“登录用户”。而对于应用程序而言,应用程序的用户是真正使用应用程序的业务工作人员或角色。 1.1.2 数据库系统的全局结构 从数据库系统的组成来考虑各组成模块之间的关系,数据库系统全局结构如图 1-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