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跨文化交流

跨文化交流

跨文化交流
跨文化交流

浅谈“跨文化交流”

摘要:随着经济和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趋势。跨地域、跨文化的相互了解、相互交流有助于开放自我、开放社会,更好地实现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间人们的共同进步。改革开放30多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国门或者参与跨文化的交际,跨文化之间的交流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而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时的实际技能,需要通过学习不断得到提高。然而文化上的差异往往会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带来较大的困难,有时还会造成不必要的误解,阻碍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因此,我们应该对跨文化交流的过程、目的、技巧、影响机制等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本文主要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了跨文化交流的障碍以及其形成的原因作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避免这些交流障碍,提高交流技巧与能力的观点和方法。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价值观、语言文化、行为语言、因素“跨文化交流”一词译自英文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该词是由美国人类文化学者霍尔于1959年在他的《无声的语言》一书中首先提出的。

跨文化交流从理论上说,是来自不同文化的人群,由于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处事方式,往往会导致相互间对同一事件产生不同的理

解和看法。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因此需要对不同文化间如何充分发挥跨文化交流的有效性进行深入的研究。

文化仿佛像空气一样,人们平常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在实际交流中却处处离不开文化。它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通过不同层面的种种因素对交流产生影响。在实际的交流过程中,人们通常把自己所熟悉的、习惯性的方式,当作是最正确的、理所当然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方式。这种把自己的文化模式置于其它文化模式之上的行为,必然会削弱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妨碍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下面我们从观念、语言、行为三个主要因素来分析其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价值观的影响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

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人类的精神财富,如科学、教育、文学、艺术等。”文化涵盖的范围很广,包括社会制度、政治与法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习俗、道德、宗教、家庭观念等等。

从文化表面上的不同,我们可以把不同文化深层次的差异归结在不同的观念或称价值观上。所谓价值观,就是判断是非好坏的标准。对于隶属于某个文化的人来说,判断行为的好与不好,都是受这个价值观支配的。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差异促成了人们认识上的差异。当文化价值系统发挥作用时,它便产生激发力,影响着人们的感觉、

态度、行为举止和选择标准。因此,相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就会产生类似的行为态度,而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则会产生不同的行为态度。

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往往是不同的价值观发生了对立。一般来说,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上的差异主要表现为“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对立。中国的文化传统历来强调群体意识,从国家到集体,最后才是个人。而西方则强调“个人主义”,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强调自我支配、自我控制、不受外来约束,反对权威对个人的支配。

以中美价值观的差异为例,我们可以把中美价值观的本质差别归纳为:美国人突出个人,以个人主义为核心;而中国传统文化贬低个人,以家族主义为核心。曾经有位中国学者将中美价值观的具体差异归纳为:中国人注重互动和相互倚靠,美国人注重自立和独立;中国人讲集体至上,美国人讲个人至上;

中国人注重保住“面子”,不但要保住自己的“面子”,还力求保住对方的“面子”,美国人不讲“面子”,有时也许要保住自己的面子,但是想不到要保住对方的面子;中国人注重亲密无间,美国人注重保持个人隐私;中国人喜好共性,美国人喜好个性;中国人偏好人际和谐,美国人喜欢个人竞争。

比如“成熟”这个词,在西方人的观念中,其含义是能表述真实的自我,能摆脱他人的影响和限制,以及能独立面对他人和现实,

因为这体现了西方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但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成熟”的含义则是一个人已趋向于与家庭、社会及工作单位的协调一致,体现了中国人集体主义、注重人际关系的价值观。

由于价值观告诉人们哪些行为是好的、有价值的、得体的,所以人们往往希望自己习以为常的文化规范能得到对方的认同。直到在交流沟通中发现一句客气的话竟使对方不快;一个不经意的动作竟引起对方反感,才意识到什么地方出了问题。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避免在交流中出现这些问题呢?概括的说,不同的文化之间只有差异没有优劣,而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不卑不亢、以礼相待,谦虚好学,勿用自己的标准去评价他人的行为。具体来说,就是要在交流中注意以下方面:

学会尊重彼此间的文化。要学会客观地看待文化差异,尊重交流双方各自的社会价值观,了解各自的文化背景,尊重不同文化的社会习俗和生活习惯。

培养宽容心。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时,要具有接收不同事物的宽容心胸,应该尝试站在别人的立场来考虑问题,以适当的方式接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提出的建议。

避免思想的模式化。当你与不同文化的人交往与合作的时候,请记住他们也不愿意自己被你模式化。你要能透过模式化的表面,去发现对方独特的个性特征。

避免错误的思维定式。如认为自己正在用一种正确的方式去进行

交流;认为在自己所处的文化中所学到的人际关系基本规则普遍适用于所有文化。这些错误的思维定式会大大阻碍沟通与交流的有效性。

其实,文化间的差异并不是件坏事。如果我们能够把文化差异转化为一种彼此交流的动力,那么我们就可以交到很多朋友,并且有效的减轻观念差异给我们的交流带来的阻碍和影响。

语言文化的影响

人们在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同时,也在传递着其所特有的文化内涵。所以,语言文化是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而要做到有效的跨文化交流就必须克服东西方语言文化上的障碍。

一般来说,西方人在表述事情的经过时,语言十分直白,语感是直观的,语言中的信息量是丰富的,寓意是明确的,这符合西方人的传统文化习惯和性格。而在中国人的语言是含蓄的,语言里包含的信息量却较少,大部分信息隐含在语境之中,所以和中国人进行语言文化交流,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所谈论话题的来龙去脉或文化背景方面。这两种语言文化上的区别,经常会使中西方的人们在语言交流中产生误解,由此而引发不必要的矛盾。

这里有一个典型的例子:1950年,毛泽东主席访问莫斯科,同斯大林谈判并签订中苏友好条约,他对斯大林说,“我们订条约,不仅要好看,还要好吃。”随行的翻译当时认为,在外交场合他不好擅自对原话进行解释,可是当他将这十四个字直接翻成俄语后,斯

大林愕然,不知何所指。其实,毛主席是想说条约不仅要体现中苏平等互利的原则,苏方还应给中方提供切实有效的援助。毛主席的说法通俗委婉,还带点幽默,然而由于中俄思维和表达方式的差异,斯大林无法理解,使双方的交流出现了障碍。又如,外国人在学习中文的时候,要学会正确使用像“我说一点肤浅的意见,不对的地方请批评指正”这样的句子,除了需要语言本身的知识外,还必须得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知识,才能够将其运用在适当的场合。不需要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语句,几乎都是有关事实或状态方面的描写。例如:“他是一位老师”、“今天天气很不错”等等,这些句子原样译成任何语言都可以。然而,有许多句子直译过去要么不通,要么不符合对方的社会、文化规则而不被理解,会对交流产生不必要的障碍。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语言交流障碍的原因除了不同的语言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交际双方没有取得文化认同。文化认同原则可以被认为是指导跨文化交流顺利进行的语言原则。所以在以语言为媒介的跨文化交流中,除了要扫清不同语言所带来的交流障碍外,还应该遵守其语言的文化语用规则,以及了解文化习俗、生活习惯等社会文化背景,努力达成不同文化间的认同,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和保持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并达到所期望的交流目的。

行为语言的影响

行为语言包括面部表情、声音暗示、身体动作、穿着打扮等许多方面。行为语言在交流中起补充、强调、替代、调整的作用。同时,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也可以独立地传达信息,而且能传递语言行为难以表达的内涵、意念和感情。所以,行为语言交流也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交流沟通手段。

行为语言交流与语言交流一样具有文化属性,我们可以从行为语言来判断对方的身份、地位、职业、受教育程度以及说话意图等文化上的差异性。非语言行为如手势、表情、眼神等,还有助于交流者更直接、更充分地表达情感。例如在演讲中常借助于手势来表现强烈的情感和有力的气势。另外,非语言交流有时可替代语言交际。例如人们习惯用“v”字型手势来表示“胜利”的意思。而如果是在语言交流出现困难时,非语言交流的重要性就更凸现出来。我们也许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无法用语言与他人进行准确的交流时,便会很自然的转而使用如手势、表情等非语言交流手段,而此时的非语言交流就成为有效传达信息的主要方式。

在跨文化交流中,非语言行为也是跨文化交流中非常重要的手段,人们大都比较注意行为语言的正确性和可接受性,却往往忽视了非语言行为的文化差异及其影响,结果在交际中误解和冲突频频发生。举一个外交上的例子来说:前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第一次访问美国,在抵达美国时高举紧握的双手向美国人表示致意和友好,然而事实上却相反。因为在美国人看来,这种手势象征着胜利,

他们认为他是在向美国人显示威风呢!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应特别注意非语言交际手段的适宜性,以免引起文化冲突,导致交际的失败。再如,一位英国籍的文学教授在埃及首都开罗的艾因·沙姆斯大学给学生讲授诗歌。讲课时,稍一放松,他便把身体靠在座椅靠背上,一只腿自然前伸,鞋底正对着全班学生。这个在英国习以为常的动作,在穆斯林文化中却是最不礼貌的侮辱性姿势。第二天,开罗各家报纸便以特大标题报导了学生的抗议活动。可见,跨文化交流中的非语言行为障碍是很常见的,往往给人们的跨文化交流和沟通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人们对本文化的非语言行为往往习以为常,而对别种文化的非语言行为却比较敏感。值得注意的是,非语言行为的差异比语言行为文化差异所引起的文化冲突还要严重,因为非语言行为一般是情感或情绪的表露。

在一般的日常生活中,这种障碍或许可以通过进一步的了解和交流得以消除,但有的情况下,这种障碍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和产生不必要的损失。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跨文化交流中非语言行为的障碍问题是很容易出现的。如何才能减少这种障碍,使我们的交流顺利有效呢?那么就需要我们遵守跨文化交流中非语言行为的规范。“行为规范是决定交流者行为的基础,是文化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的一套恰当、得体和有效地表现其文化的标准。”规范是跨文化交

流中一个重要的原则,它包括风俗习惯、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等各方面因素。因此,我们在交流前要细心了解、交流中注意遵守对方国家的社会规范,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预测不同文化中人们的行为方式,并且一旦出现失误,才有可能分析错误的根源。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其文化禁忌,千万不可鲁莽行事,要做到“入乡随俗”,尽量降低交流的失误。

结语

总之,我们也要从各种渠道丰富不同社会与文化的各种知识。一般来说,一个人的文化知识越丰富,观念与来自其他文化的观念重叠越多,造成误解的可能性就越小。我们需要通过阅读、观察、提问并参观不同种族、民族的地区来获取知识和信息。对于那些要随时接触具体的文化、民族、种族、或宗教背景的人,通过互联网查询这种快速有效的方法来解决。另外,我们也要不断在实践中获得经验。经验的形成和积累是提高交流技巧必不可少的过程。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获得经验的方法很多,你可以与一位来自另一种文化的人就跨文化沟通的问题进行一些深入的交谈。或者多为自身创造一些机会,例如自愿在其他文化的团体或群体中服务,使你能更好的去观察、倾听并获得一些建议,从而更好的理解他们,对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流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国、跨文化的交往活动日益频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跨国往来与日俱增,大量跨国公司的出现,

使得工作伙伴的文化背景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跨文化交流也变得日益重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越来越多的人需要经常与不同文化群的人进行接触和交往,或者到不同文化的国家去学习、进修。因此,他们都需要学习、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时的实际技能。正是基于这一点,研究跨文化交流的实际意义要大于理论意义。而作为交流主体的我们更应该学习如何跨越交流的障碍,掌握交流的技巧,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发展,为今后我们能够进行顺利高效的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学习和对话,对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对一个民族的文化提升,对一个社会的文化建设和发展,甚至对一个人的个性培养和文化熏陶,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萨莫瓦尔(美)等.《跨文化交流》.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01月出版

(2)鲍宗等.《文化》.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 . 2002年07月出版

(3)余卫华.《跨文化研究读本》.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年02月出版

(4)拉彼德(美). 《文化和认同》.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0年 09月出版

(5)理查德·刘易斯(英).《文化的冲突与共融》. 新华出版

社 .2002年01月出版

(6)布拉德·福得等(美). 《跨越文化的障碍》.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 2001年05月出版

跨文化交际论文参考问题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题目: 中西方时间观念的比较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比较 中西方教育的比较 中西方问候语的比较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 中西方宗教文化对比 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差异 从文字比较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礼貌中的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 论中西方激励机制的差异比较和在医疗管 理中的应用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中西方文化差 异对比分析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对交际模式的影响  从历史中透视中西方经济差异形成的原因 浅谈跨越中西方文化障碍 日常生活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析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  中西方古代体育和谐思想比较研究 中西方传统犯罪控制思想之比较 土地与海洋的对话——中西方文化与人格 差异之浅见  汉英商标翻译与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西方孝文化探析  从文化视角看中西方教育思想的差异 中西方语言与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哲学语言观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从素质教育看中西方教育的差异及思考  中西方立宪文化差异比较——以价值观为 视角 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因素——中西方价值观念差异 中西方股票期权制度实际操作的差异性分 析 英美社会与文化论文 1. The Contrast and Analyses of Customs

in Britain and China 英国和中国习俗之研究 2.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English Names 英语姓名的文化内涵 3. Black Culture and American English 黑人文化与美国英语 4. The Phenomenon of “Political Correctness” in American English 论美国英语中的政治正确现象 5. English Euphemism and Culture 文化因素与委婉语 6.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Address Terms: English and Chinese 英汉称呼语中的文化差异 7.Influence of Greek Myths to British and American Culture 希腊神话与英美文化 8. An Investigation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and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Among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关于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 敏感度的调查 9.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in Translating Tourist Materials 中国旅游资料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 10. Cross-Cultural Training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中国大学中的跨文化培训 11. Acculturation Strategies among Chinese Overseas Students 中国海外留学生的文化适应策略 12. On Tour Commentary Translation---A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 从跨文化角度看导游词翻译 13.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on the Internet 互联网上的跨文化交际 14.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atrical Tricks to

如何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

如何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 姓名:陈楠 学号:2011010210120 班级:11级旅游管理4班

摘要: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使得文化背景各不相同的人们聚集在一起。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对于旅游者来说可以大大提升旅游体验的品质,对于旅游从业人员来说,可以提高外国游客的满意度,从而增加旅游外汇收入。本文将从旅游领域,分析跨文化交流的产生、障碍,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性,对如何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力提高旅游 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活动,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途径。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跨国旅游,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旅游的文化交流作用愈发凸显,同时也会出现文化的碰撞与冲突。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已经不再只局限于人文科学领域,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成为了一门必修课。 一、旅游跨文化交流的产生 跨文化交流是指具有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民族成员相互间进行交往的活动,也指同一语言的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的交流。还有人认为跨文化交流是泛指一切在语言文化背景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流。 旅游活动是人们出于休闲、商务以及其他目的,短期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前往他乡的旅行活动。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以文化景观的形式面对旅游者,它是地表上的文化印记,显示出一个地区的综合特征,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包括可见的物质外貌,如聚落的形态与

格局,房屋建筑风格,服饰差异等实物性的文化外在表现。还包括意识形态的非物质文化景观,如语言、艺术、宗教、精神方面的内容。旅游者在旅行中会见到很多和自己的家乡不一样的东西,特别是跨国旅游。每个人在理解事物时,都是从自己的经历、文化背景来思考的。当旅游者到与自己的文化背景迥异的地方去旅游,易于误解、不解的东西越多。对于跨文化的解读是双方面的,旅游者对目的地跨文化解读的同时,当地人也在对旅游者进行跨文化解读。这就形成了旅游的跨文化交流。但是由于跨文化交流者的文化差异,社会规范差异等,跨文化交流不像普通交流一样简单。 二、跨文化交流的障碍 (一)文化差异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把差异理解为障碍。由于差异,旅游者与当地人交流时不像与本地人打交道那么容易。而文化差异是横亘于交流者之间的鸿沟。文化差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价值取向不同人们的行为规则、思维方式、处世哲学、道德标准等无不受价值观影响。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无意识地习得了本文化的价值系统,成为他们的处世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然而,每一种文化都有特有的价值体系、判断标准。在一种文化中被看作是正常之举,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西方文化的特点是个人价值至上;而东方文化的特点是集体价值至上。在以集体取向的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礼让,提倡相互支持和对集体的责任,追求随遇而安;而在个人取向的西方文化中,随遇而安则被看

从中外电影文化差异看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中外电影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陈若昕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华中科技大学 摘要: 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了狭义文化的早期经典学说,即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作为每个民族长时间智慧的沉淀,文化有着其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当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为人们的跨文化交际设置了一些障碍,如何引导当代学生尽可能的摆脱这个困境,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而在这个文化产业飞速发展的时代,电视、电影也成为了我们认识不同文化重要的方式,现代社会的文化体验都已经深刻的受到了大众传媒交际的影响,电影在人们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中也必定能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电影、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教育 1.漫谈中外电影中跨文化交际元素 1.1好莱坞电影与中国元素 功夫:《功夫熊猫》中的盖世五侠,就《功夫熊猫》这部电影来看,里面涉及到了“中原五侠”,即蛇、虎、鹤、螳螂、猴,这主要是依据中国南方拳法里极为有名的“五形拳”所设计的角色。原本“五形”是指虎、蛇、龙、豹、鹤,但是由于成龙主演的诸多武侠电影在好莱坞极为影响力,因而这部电影的武侠取材主要来源于五形拳却受到1978 年,先后出现于荧屏的成龙主演的武侠电影《蛇鹤八步》以及《蛇形刁手》的影响,影片将其作以细微改动,主要是将鹤拳以及蛇拳作为主題。,《冰河世纪2》里总会像李小龙那样“啊”的一声的小松鼠,《黑客帝国》里摆起了黄飞鸿的经典动作的尼奥。 中国话:《赤焰战场》里飙了一句中文“几年前,我住在,武汉。”的布鲁斯·威利斯让底下的观众骚动了好一会儿。电影里外国人说中文的例子并不少见,早在2001年《珍珠港》的开头,亚历克·鲍德温饰演的军官就临时教了即将参与战斗的美国兵一句中文:“我是一个美国人。”以防遭遇空袭,美国军人迫降在中国,向当地人传达信息,能有得救的可能。《碟中谍3》里,汤姆·克鲁斯在路上狂奔大喊:“让开!让开!小心!”一句简单的中文,

英语教学与跨文化教育(一)

英语教学与跨文化教育(一) 【摘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种文化之间交往日益频繁和紧密,跨文化交流成为现代社会的主题之一。随着国际合作交流的进一步深入,社会对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需求将越来越大。文章分析了跨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必要性,并对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开展文化教学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英语教学;跨文化教育;交际能力;文化教学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各国之间合作与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这种全球化的背景必然导致一种多元文化并存、互动及融合局面的出现,不可避免地将人类社会推进跨文化时代,跨文化教育也就应运而生。具体而言,跨文化教育的产生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推动:一方面是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就是文化本身的发展,这使得跨文化教育成为可能和必需。但是目前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有如下发现: 无论在校园里或是在外事活动场合,只要我们稍一留心就会发现,有些学生、年轻的翻译,尽管英语语音、语法学得不错,但说话往往不得体。例如: 一位在中国工作过多年的英国教师正在办公室里办公,这时,一个学生敲门进来,然后问到:“isMissLiuin?”这位外籍教师觉得很奇怪,心想你明明看见刘老师不在,为什么还问这样的问题?事后的评论是:Whatastupidquestion! 这类对话大致是“中文的思想+英文的形式”。形式固然正确,但却忽略了讲话是否得体这一重要方面。英语教学对于文化、心理上的差距很少加以注意,学生又往往机械模仿,学了什么用什么,对语言学习中的浅滩暗礁心中全然无数。外语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交际的人才。外语教学专家区分交际中的语言错误和文化错误,并认为后者的性质更为严重。沃尔夫森说:“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与此相比,违反说话规则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现在,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而且应该包括文化教学,这一点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可见,深入地了解语言所表现的文化内涵是将语言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的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文化知识和文化适应能力是交际能力的重要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交际能力是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Hymes提出的交际能力的四大重要参数——合语法性、适合性、得体性和实际操作性,其中适合性和得体性的实质就是语言使用者的社会文化能力,即交际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也进行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的教育。否则,语言教学是不完整的。 我国英语教学长期以来普遍侧重于句子结构和语法结构分析,教师多半只是向学生传授单词、语句和抽象的语法知识,教学的对象被认为只是语言本身,只是培养学生的“纯语言能力”,学习目的只是能够掌握英语的正确语法,地道的语音语调和一定的词汇量。客观上,英语考试成为英语教学和学习主动性的终结者。同时,语言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因素还容易被教师们忽视,特别是语言文化中隐含的价值观问题。这既不利于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提高对文化价值观的敏感性,自觉区分文化价值观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又不利于建构起既吸取中国传统价值观之长,又以开放的心态选择西方合理的文化价值观的科学价值体系。我们的语言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是同时获得的,而学习英语很难有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这种思想忽视和客观缺失是造成现在大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总体上说,很多英语教师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所以,英语跨文化教育应当尽快被提到议事日程上。 一、跨文化教育 跨文化教育(interculturaleducation),一般是指在两种文化之间进行的一种教育。在英语当中,与之相近的词汇还有“cross-culturaleducation”(多种文化的教育)和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 U2Pa课文翻译定稿2014

Unit 2 Passage A 1. 中国的核心价值与儒家思想有关,儒家思想的道德准则是对人际关系中道德品质的总结,孔子就用它来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时期,统治阶级用这五伦来处理每件事,这就形成了一个分级的社会,即臣忠于君,子孝于亲的社会。 2. 在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强调人的尊严以及现实生活的重要性。他们提倡人不仅有享受美好生活的权利,更要具备完善自己和创造奇迹的能力。这就是人文主义的基本理念。自那以后,人们开始尊重人性,随即有发展出了我们今日称之为“自由”的思想,即民主。 3. 以美国为例,优秀的个人价值观就是独立、努力以及生活成功、个人成就与乐于助人三方面实现平衡。就社会价值观而言,美国人在这6方面领先:言论自由、个人自由、个人权利、公开争论、独立思考和。而中国的价值观则提倡努力工作、尊重学习、诚实守信、独立自由和持久忍耐。亚洲人值得推崇的6个社会价值观是社会有序、和谐一致、政府问责、开拓思路、言论自由和尊重权威。 4. 与美国人不同的是,东亚人通常更尊重权威,赞誉社会有序,可与他们一致的是亚洲人也尊重新观念,政府问责及言论自由。 5. 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与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体文化密不可分。 6. 个人主义就是人们注重个体、强调个体需要。一般来说,西方文化倾向于个人主义。 7. 集体主义文化即把自身当作是集体(家庭、单位、部落、国家)的一员,一般认为集体的需要高于个体。大多数亚洲文化,包括中国在内,倾向于集体主义。 8.个人主义是指在一个社会里个人权利是首要的。大多数西方人士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身份和人格,这应该得到认可并强化。因此,如果不理解个人主义,则无法理解西方的文化和西方人。唯有理解了个人主义,我们才能明白西方人对家庭、友谊和隐私的看法。个人主义的核心是追求个人利益和成就,作为一项社会的基本品质,它被高度地重视,并被人们真心铭记和认真领会。 9. 在基督教的传统文化中,个人主义不但对彼此重要,而且对社会对上帝都重要。个人主义从他们的祖先那里传承下来,因而对西方人而言,个人主义不是自私而是正直。他们如此重视个人主义,以至于他们认为如果有人不去实践个人主义,那就是错的行为。“自助者天助”,从这句谚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人对个人主义的态度。可是对中国人来说,个人主义是贬义词,是利己主义,它就意味着自私的人品和散漫的纪律。 10.传统的中国信条,尤其是儒家思想,欣赏集体主义。它强调群体合作,强调个体的成功归功于单位、组织或社团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中国人认为为了集体而牺牲个人利益是非常高尚的品质,继而谦逊待人、善解人意的品质也受到高度赞扬。 11. 让我们从这两个事例来看文化的基本差异:学校 学校的组织形式可以看出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文化的差异。例,中国的中学、甚至大学,学生通常群体组合,他们被编成班,所有同班同学学习同一课程。相反,美国高中和大学的学生都是个体的组合,他们通常根据自己的兴趣至少选择几门课程,因此他们经常到不同的班级上不同的课,也没有类似中国的“班” 12. 另一个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区别的例子就是宴会。比如,在中国,宴会通常是大家围坐在一起享受美食或观赏节目,有的观看,有的会亲自参与节目。相反,美国典型的宴会就是鸡尾酒会。在晚会中大家成双成对,或三五成群一起聊天,间或走动走动,换换聊天对象。 13.下面是西方个人主义文化和集体主义文化更具体的区别。

如何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如何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宁五中张永宏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英语教学现状,探索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具体分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三大组成,思考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义文化语用文化 多年来,我国的英语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传统的听说法“with its end less and mind-numbing repetitive drills”和古老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语法—翻译法。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语言形式的正确与否或使用是否流畅,而较少注重结合语言使用的场合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经过十几年的英语学习,即使是有些成绩很好的学生也不能用所学的英语同外国人进行有效地交流。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人们必然对英语教学提出新的要求。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教学的这种缺陷。 首先,何为跨文化交际呢?“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既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社会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的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和语言习惯等诸语境因素,造成人们不同的说话方式或习惯话语。这就可能使交际双方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地推论,从而产生冲突、误会或交际的故障。 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针对文化冲突提出来的,它是一种在理解、掌握外国文化知识与交际技能的基础上,灵活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1、近年来,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 对外交往日益频繁, 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 广泛, 特别是社会信息化提高, 国际互联网的开通使更多的人足不出户便涉及到跨 文化交际。中国成功地加入WTO后,国际市场对能用英语熟练有效地交际的复合型人才的大量需求给外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其现实意义。 2、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助于我们要打破以往“就语言教语言”的模式,把交际因素引 进到英语教学中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揭示那些隐伏在语言背后的,易引起误会和冲突的文化因素。掌握语言不只是掌握语法、音位和语义规则,还必须考虑到外国社会文化背景造成的语言之外的规则。 3、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利于处理好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二 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

如何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如何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 草塔镇中杨柳慧 )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英语教学现状,探索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具体分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三大组成,思考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义文化语用文化 多年来,我国的英语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传统的听说法“wit h its end less and mind-numbing repetitive drills”和古老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语法—翻译法。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语言形式的正确与否或使用是否流畅,而较少注重结合语言使用的场合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经过十几年的英语学习,即使是有些成绩很好的学生也不能用所学的英语同外国人进行有效地交流。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人们必然对英语教学提出新的要求。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教学的这种缺陷。 首先,何为跨文化交际呢?“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既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社会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的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和语言习惯等诸语境因素,造成人们不同的说话方式或习惯话语。这就可能使交际双方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地推论,从而产生冲突、误会或交际的故障。 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针对文化冲突提出来的,它是一种在理解、掌握外国文化知识与交际技能的基础上,灵活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素质教育]世界跨文化教育理论流派综述

[素质教育]世界跨文化教育理论流派综述 [素质教育]世界跨文化教育理论流派综述 【正文】 跨文化教育(interculturaleducation),一般是指在两种文化之间进行的一种教育。在英语当中,与之相近的词汇还有“cro-cultural educatio”(多种文化的教育)和“tra- culturaleducation”(异文化的教育)等。从教育人类学的角度看,人类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建立在某种特定文化基础之上的,教育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换言之,每一个人都具有一定的民族所属,而每一种教育也都与特定的民族文化密不可分。按照教育的民族属性,它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单一文化教育”和“跨文化教育”两大类。前者是指受教育者所受教育基本上仅局限于一个民族的文化,具有单一的民族属性,如早期的美洲印第安民族教育等。而后者,则是在两种不同文化之间进行的。如移民教育、殖民地教育、留学生教育、多民族国家中的少数民族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等,均属于跨文化教育的范畴。也就是说,在单一层民族教育的背景上实施异文化教育的现象,都可以视为跨文化教育。跨文化教育的实践,在人类历史上久而有之。但人类对这一社会现象进行较为系统的科学研究,则始于本世纪。特别是在美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里,各界学者自20世纪上半叶起对跨文化教育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并从不同的立场、目的和学科角度提出各自的观点和主张,形成了众多的理论派流。时至今日,跨文化教育研究已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扩展到加拿大、前苏联、澳大利亚、日本、东南亚及中国等诸多国家。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择选一些影响较大的跨文化教育及相关理论流派作一简略介绍,供我国有关教育研究人员借鉴和参考。 一、文化变迁论 1、文化人类学派的观点本世纪初期,伴随西方殖民地的扩大和传教士的布教等活动,西方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入世界各地。许多非西方国家在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后,其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迅速瓦解崩溃。以此为背景,有关文化变迁的研究进一步引起世界各国人类学界的强烈关心。在早期的进化论学派、传播学派、功能学派、历史学派等研究的基础之上,美国人类学会于1935年在其下属的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TheocialcienceResearchCouncil=RC)当中,指派罗伯特·莱德菲尔德(RobertRedfield)、赖福·林顿(RalfLinton)、米尔维勒·赫斯克维兹(MelvilleHerskovits)3名人类学者负责成立了一个专门从事“文化变迁”(或称“涵化”)研究的委员会,对有关文化变迁的概念、研究课题、研究方法等进行研究整理。经过1年左右的细致深入研究,于1936年发表了一份题为《文化变迁研究备忘录》的研究报告。虽然该报告仅有4页,但却给文化变迁下了一个非常精辟的定义,并将到当时为止的有关研究课题和涉及领域进行了科学的分类,对后来的文化变迁研究产生很大影响。 该报告书主要由五个方面的内容构成。首先,他们将文化变迁(acculturation)定义为:“不同文化集团持续而直接接触的结果,使其中的一方或双方的原有文化发生变化的现象。”(注:江渊一公著:《异文化间教育学序说》,第68页,日本九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版。)其次是研究的路线,包括有参考价值的论文索引、资料的分类、分析的方法。第三是对文化变迁问题

跨文化教学大纲

《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233201 课程名称:英语跨文化交际 总学时:16学时 试验或上机学时:无 先修课及后续课:先修课:涉外礼仪 一、课程说明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继《涉外礼仪》之后的专业必修课。 2.教学目标及意义: 本课程是与专业基础课同时开设的专业课,旨在通过学习跨文化交际基础理论,结合涉外礼仪实践,分析跨文化交际案例,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并在语言学习的同时,更多关注相关国家的文化,特别是通过与本族文化的对比,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3. 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强调,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提高处理跨文化交际冲突的灵活性,即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运用能力,相关国家文化知识以及相关专业的能力和交流能力。通常认为语言运用能力特指外语知识和外语技能,忽视了学习者对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的要求,特别是灵活运用已有的本国和目的国的相同之处,相似之处和差异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交际的主要媒介是语言但语言并非唯一的媒介。诸多非语言手段,如手势,面部表情,时间和空间的使用等,都具有重要的交际功能。而任何交际,无论是语言的还是非语言的,都是在特定文化环境中进行的,必然受到该文化中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传统习惯、交往规约等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这些文化内涵也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文化之间,在方方面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实践证明,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这些差异常常成为障碍。要减少此类交际障碍,促成有效交流,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必不可少。 任何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文化之中,思想、语言、行为等都受到该文化的影响与支配。 文化意识即指对此有清醒的认识。跨文化意识首先涉及对文化多元的认识。对文化而言,既有国别文化的不同,一国之内亦有主流文化与种种亚文化之分,同时个体间的差异也不容忽视。因此,不能理所当然地以本文化的规则来评价不同文化背景人的交际行为。 其次,不同文化间既有异(个性),也有同(共性),要辩证的看待文化。另外,应该树立文化平等观。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跨文化交际目的是理解和沟通,促进各民族间的长期友谊和共同发展,在培养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意识的同时,还要认真思考汉语与英语文化在主要方面的异同之处,分析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对应策略。 本课程以语言学习为前提,强调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利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通过对交际与语言,语言与文化,文化与价值观的学习和讨论,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通过对文化现象的思考和讨论,反思语言学习过程,增加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通过课堂活动和案例学习,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 4.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内容包括:交际与文化,语言与文化,文化与价值观,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

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与大学生社会发展适应能力的提高

第19卷第5期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V ol.19 No.5 2006年05月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y. 2006 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与大学生社会发展适应能力的提高 林莉 (武汉科技学院,湖北武汉 430073) 摘要:文章指出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大学生社会发展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并从几个方面 讨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提出增设文化系列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 关键词:全球化;跨文化交流;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60(2006)-0086-03 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和市场经济在全世界各国不断扩大,资本、商品、服务、信息以及人才开始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和扩张。我们的时代是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交流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一个突出特征。全球的生产方式、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随着全球生产力的高度民主发展和人类思想文化的极大提高,有可能在本质上趋同,但由于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特点,而且这些文化传统和特点已经经过历史的积淀,如今奔腾在各国、各民族的血液中,文化传统和民族特性则永远会是多元的。人类要建设一个丰富多彩的未来,也必须保持文化上的多样性。全球化在文化领域的一个重要表现特征是各国、各民族文化通过世界性的交流,打破了原来闭关自守的界限,走向开放和多元。可以说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并存是我们未来所面临的现实。 影响社会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因素。而人的质量又直接与教育有关。在全球化背景下,今后决定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力强弱的,不再是普通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多少,而是掌握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高层次人才的多少,是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全球化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大力提升大学生的跨文化交流素质己成为共识。 1 有关跨文化交流能力 跨文化交流能力是多维素质构成的能力综合体,是国际意识、交际能力和文化创造力的结合。 国际意识要求人们以宽广的国际视野来看待一切。以宽广的胸怀接纳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才能促进交流,共同发展。具备国际意识才能走向世界。 交流能力由四个方面的因素构成: 语言能力。按Chomsky的语言能力概念,包括语音、语法和词汇等知识能力以及听、说、读、写、译等五种技能能力。 社会语言能力。是指依据各种语境因素,恰当地运用与理解适合于不同社会场合和环境的言语的能力。 语篇能力。要能够合理地将语言形式与意义组织起来,构成不同体裁的前后连贯的口头和书面语篇。 策略能力。要求能够运用各种交际策略来处理和解决由于外在条件或其他方面能力欠缺所导致的交际困难与问题。 文化创造力不仅要求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能力,而且要求能够对所接受的文化信息进行理性的判断,还要求具有将新的文化信息与已知的文化模式相融合的能力。它体现为多学科间的交融与渗透;应对各种纷繁复杂文 收稿日期:2006-02-27 作者简介:林莉(1968-),女,讲师,研究方向:比较教育.

(20101204现代教育科学删减版)历史述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跨文化教育实践

历史述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跨文化教育实践 赵萱张佩萍陈佳*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上海200062;建青实验学校,上海200051;建平中学,上海200135)[摘要]文中通过梳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促进跨文化教育发展的历史实践,旨在为我国未来开展跨文化教育所借鉴。 [关键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跨文化教育;历史梳理 人类历史上跨文化教育实践源远流长,在UNESCO推动下,跨文化教育逐渐成为现代教育思潮。 一、历史溯源 (一)酝酿与积累:探讨教育肩负的历史使命(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UNESCO致力于通过教育、科学及文化来促进各国间合作,为和平与世界安全做出贡献,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末颁布的条约肯定教育肩负着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国际理解与和平的重任。《儿童的权利:教育肩负的复杂文化责任公约(1989)》规定:“儿童的教育应注重培养尊重自身的文化身份、语言和价值观以及所居住的国家的民族价值观”。《移民工人及其家庭成员国际保护法(1990)》中提出:“移民工人子女的教育应为他们的母语和文化教学提供便利。”除了颁布上述对于缔约国有约束性的国际条约之外,UNESCO还提出了很多宣言和建议,呼吁会员国采取行动。《青年的国际理解精神的培养和有关国际组织的教学(1948)》提出:“当前教育要使儿童和青少年做好准备,能有意识地积极参与建设一个多元的、和平、安全及人人享有更完满生活这一共同目标的世界社会。”《增进联合国宣言中所倡导的和平,相互尊重和人民之间的理解宣言(1965)》强调教育在促进和平、团结、国际层面合作的作用。《作为学校课程和生活之组成部分的国际理解教育(1968)》中提出:“教育应帮助增进人们对世界和各国人民的了解,帮助青少年形成以相互欣赏和尊重的精神态度,应增进对世界各国及民族之间相互依存的理解。”《促进国际了解,合作与和平的教育以及关于人权和基本自由宣言(1974)》强调了学习不同文化、教授外语对于促进国际理解、世界和平的巨大作用。《反对种族主义和种族偏见宣言(1978)》肯定教育对抗种族歧视发挥的作用。《墨西哥城文化政策宣言(1982)》中指出教育应培养尊重他人、团结协作、国际化视野、全球共生意识、传递世界各国文化与价值观。1世界文化十年活动(1988-1997)提倡编写教材帮助青少年儿童理解各种文化及其表现形式。2 (二)理论与实践的拓展:跨文化教育(20世纪90年代至今) *作者-:赵萱(1985-),浙江金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系博士在读,研究方向:教育文化与社会..张佩萍(1961,8-),浙江普陀,上海市建青实验学校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陈佳(1976-),上海市建平中学英语教师,中学二级.

跨文化交流-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流》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60662B/060672B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 □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实验(上机)学时:0 学分:2 适用对象:汉语国际教育 先修课程:中国文化概论、汉英语言比较等 一、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门较为重要的专业选修课。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学生将来面对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要学会跟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交流。有效的交流不仅仅是一个语言技巧问题,还涉及到许多文化因素。本课程教学目标包含如下几点:一、介绍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交际类型;二、分析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三、帮助学生了解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和习俗;四、解决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种种困惑;五、逐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实际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文化交流基础理论部分精讲、细讲,采用理论结合实例(包括多媒体资料)的授课方式,课上、课后布置适量的翻译作业巩固课堂所学,促进了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教学应注重理论结合实际。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跨文化交际的概念、意义、历史。 第二节跨文化交际学的学科性质和发展历史。 重点和难点:了解跨文化交际的意义、历史、学科发展史,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概念。 第二章文化与交际 掌握文化与交际的概念,了解文化的特性、交际的种类,理解文化与交际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文化的定义与特性。 第二节交际的概念和种类。 第三节文化与交际的关系。 重点与难点:文化和交际的概念,文化和交际的关系。 第三章语言交际

第一节语言与交际的关系,其中包括语音、语义、句法、语用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 第二节语言的翻译 重点与难点:掌握语义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了解语言与跨文化交际关系。 第四章非言语交际 第一节非言语交际的研究概况。 第二节非言语交际的概念、功能、特征。 第三节非言语的词义和语用。 第四节人体语、时间语、空间语。 第五节其他非言语。 重点与难点:掌握一些常见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体态语,非言语在实际交际中的使用。 第五章文化与思维方式 第一节不同文化中的思维方式。 第二节中国人与英美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第三节思维方式与跨文化交际。 重点与难点:理解人们在不同文化中的思维方式,了解思维方式与跨文化交际之间的关系,掌握中国人与英美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第六章人际间的交互作用 第一节姓名、称呼语和亲属语中的文化内涵。 第二节在处理日常生活中跨文化的人际间的交互作用,如:邀请、约会、付帐、馈赠、请求、恭维、招待等行为中的文化差异。 第三节社会角色中的文化内涵,如男和女、父母和孩子、社会身份等。 重点与难点:学会处理日常生活中跨文化的人际关系,掌握称呼语和社会

以大学生的立场浅谈跨文化沟通重要技巧——理解

以大学生的立场浅谈跨文化沟通重要技巧——理解 随着时代的进步,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这也就使得跨文化沟通交流显得愈加的重要。 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信息、情感、思想的传递。跨文化沟通与一般的沟通有所不同,其关键就是沟通的对象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这种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导致沟通方式、过程、结果的差异。因此,误解、猜忌、迷惑甚至敌意等一系列问题在跨文化沟通过程中经常出现。跨文化沟通是当今各个国家、各种企业、各种组织不可回避的一件大事。借助跨文化沟通, 可以实现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管理等方面的有效交流,增强互相理解、互相学习、相互信任, 实现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妥协、相互改变, 寻求共性, 找到文化由此达彼的桥梁,使沟通双方受益。与一般的沟通相比, 跨文化沟通难度更大。沟通不当, 轻则造成沟通无效, 闹笑话重则造成误解或关系恶化。沟通得当的话, 则会促进交流, 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为了更成功地与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交流, 我们不仅应该知道“说什么” , 也应该知道“如何恰当地表达自己”以及“如何得体地表现自己”。一个成功的跨文化沟通者,不仅要对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拥有足够的知识和技巧,更重要的是要对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的心里有全面地了解。 这种多元化背景下跨文化沟通的压力,并不单单表现在国际商贸

交流中,我们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急剧的跨文化沟通任务。 在我国,高校跨地域招生、就业已成为普遍现象;仅以2009年为例。在我国1900万的在校大学生里,就有近500万的大学生是跨地域求学。而这仅仅是较小范围的跨文化沟通。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理念的深入人心,中外高校间国际交流与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外籍教师在高校教学科研活动中作用越来越大,外国留学生比例也在不断提高,高校校园日益成为多元文化交汇的重要场所。 在这种多元文化背景下,对高校师生跨文化沟通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具备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不仅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体现,也是大学生在学习工作中必备的重要技能之一。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学术科研领域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国际最新的研究思想保持接触,不断进行学术创新,也为他们在日后的工作中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国际商务活动中能够游刃有余。此外,高校大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高校适应当代经济环境,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程度,是衡量高校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它为当代高校调整教学课程设臵、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管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供依据。因此,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培养大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对于大学生个人成长和高校教学改革都具有重要意义。 而虽然目前我国各高校都在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努力与国际接轨,各层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越来越广泛,双语教学的科目也在不断加。各高校还通过各种途径与国外知名高校互派教师学生,进行多种学术

培养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适时适量渗透文化知识教育,尤其是跨文化交际中需要注意的知识,恰是调动气氛的良好工具,有助于实施情感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英语知识的学习。那么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营造英语氛围,培养英语思维能力 非英语语言国家的儿童学习英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英语语言环境,学生难以形成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阻碍了英语学习。因此,营造一个浓郁的英语氛围,对于学习英语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上,教师教学用语尽可能说英语,模拟仿真英语环境;创造模拟英语情景的练习活动,给学生提供交际训练的机会;善用现代音像手段和网络资源,给学生呈现一个多姿多彩的英语世界;在墙上张贴一些配以中英文介绍的著名世界风光图,适时介绍给学生,或是贴上生活中常用的英语问候语,提醒学生注意使用;利用校园广播指导学生进行英语晨读有了这些浓厚的英语环境,学生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英语的无处不在,学生在这种英语环境中听英语、说英语、看英语或亲身体验英语,直接、自然地学习英语,有利于培养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使他们逐步获得用英语进行思维和日常交流的能力。 (二)激活教材内容,比较文化差异 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可以帮助学生避免语用失误。中西文化差异在语言交流中涉及面非常广,如日常见面时的问候、告别、称赞、致谢、道歉以及体态语等,现行的教材中有许多地方都出现了能够体现这种文化差异的话题,教师应该努力激活教材内容,进行文化比较,帮助学生领会文化异同现象。比如,教学Weather 这个单元时,教师可以借这个话题告诉学生:西方人认为,在日常交往中,直接打听别人的经济收入、年龄、宗教和政治信仰、婚姻状况等是一种侵犯,因为那是属于与提问者无关的内容。而用谈论天气的办法来打开与西方人谈话的话题是非常明智的。例如,中国人和西方人面对“赞赏”表达的方式不同,中国人受到别人的赞赏时习惯“谦虚”地说“没什么”以示礼貌,而西方人则比较直率,常常会高兴地道上一句“Thank you very much.”所以,在教学这一句型时,教师应该告诉学生,西方人认为对方的赞美是诚心诚意的,所赞扬的事是值得的,

浅析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浅析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跨文化交际是指人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之间的交流。由于生态,物质社会,不同的民族地区和语言习惯上的差异,各地也有不同的社会文化和习俗世界,为了适应跨文化交际的趋势,发展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我们必须提高我们的 跨文化交际能力。接下来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析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网络通信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影响 网络的高度的技术技能培养文化传播的不同模式,从本土到全球跨文化交际范围,导致新的矛盾和文明的冲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跨文化交际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得到了很多西方国家的信息,他们特别是通过了解一些外国的电视节目,音乐作品,畅销书,以及互联网软件。通过网络,西方的文化撞击着中国本土文化,由于长期的刻板文化印象。人们总是习惯用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差异方面衡量别人,导致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障碍。 网络通信可以促进跨文化交际,通过的时间和空间,链接来自不同地区的限制跨文化,扩大交际跨文化交际领域。就像每一个硬币都有两面,网络通信具有开放性和匿名性的特征,因此,网络通信也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了挑战。许多网络语言是以英文的形式,并且大部分的网络信息,都以英文出版。面对这种情况,不同地区的人在一起交流。最后,网络加强了人们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地位的认识和相识,提高了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宏观和微观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包括宏观的跨文化传播和微观跨文化交际。我们现在谈论的跨文化沟通往往是指知识,信念,态度,阶级,地域和空间的概念相结合。每个国家的文化有其自身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它的政体,习俗,服饰,隆重庆祝节日和禁忌。宏观的跨文化沟通是指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它包括国家之间的国际交流和国家的人民,地区和地区的人。比如国际间的交流,我们对国际传播研究的重点是东部和西部的国家之间的国际交流。我们已经说过关于东西方文化不仅具有宗教的概念,但也有政体和认知的概念。当我们提到西方国家,不仅是地域在西半球,还有国家在政治制度或认知方面我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异的国家。因此,除了欧洲国家,北美和加拿大,澳大利亚都属于西方国家。宏观的跨文化沟通包括几个不同的文化圈遍布世界,

世界跨文化教育理论流派综述

世界跨文化教育理论流派综述 【内容提要】跨文化教育是当今世界的教育研究热点之一。 它作为一个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 涉及到教育人类学、 比较教育学、 民族心理学、社会学、民族学、文化学、传播学等众多学科,并形成了许 多理论和流派。 本文拟就其中在世界上影响较大的,如文化变迁、文化同化、文化融 合、文化适应、跨文化交流、跨文化理解、多元文化与多元文化教育等理 论流派,作一简要的介绍和评述。 【关键词】世界跨文化教育理论流派【正文】 跨文化教育,一般是指在两种文化之间进行的一种教育。 在英语当中, 与之相近的词汇还有多种文化的教育和异文化的教育等。 从教育人类学的角度看,人类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建立在某种特定文 化基础之上的,教育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换言之,每一个人都具有一定的民族所属,而每一种教育也都与特定 的民族文化密不可分。 按照教育的民族属性,它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单一文化教育和跨文化教

育两大类。 前者是指受教育者所受教育基本上仅局限于一个民族的文化,具有单 一的民族属性,如早期的美洲印第安民族教育等。 而后者,则是在两种不同文化之间进行的。 如移民教育、殖民地教育、留学生教育、多民族国家中的少数民族教 育和多元文化教育等,均属于跨文化教育的范畴。 也就是说,在单一层民族教育的背景上实施异文化教育的现象,都可 以视为跨文化教育。 跨文化教育的实践,在人类历史上久而有之。 但人类对这一社会现象进行较为系统的科学研究,则始于本世纪。 特别是在美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里,各界学者自 20 世纪上半叶起 对跨文化教育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并从不同的立场、目的和学 科角度提出各自的观点和主张,形成了众多的理论派流。 时至今日,跨文化教育研究已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扩展到加拿 大、前苏联、澳大利亚、日本、东南亚及中国等诸多国家。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择选一些影响较大的跨文化教育及相关理论流 派作一简略介绍,供我国有关教育研究人员借鉴和参考。 一、文化变迁论 1、文化人类学派的观点 本世纪初期,伴随西方殖民地的扩大和传教士的布教等活动,西方文 化源源不断地传入世界各地。 许多非西方国家在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后,其民族固有的传统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