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语文课程论与教学论》考研整理笔记

《中学语文课程论与教学论》考研整理笔记

《中学语文课程论与教学论》考研整理笔记
《中学语文课程论与教学论》考研整理笔记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编语文课程论

第一章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功能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

1. 如何认识语文课程的性质?

(1)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性质,也是其基本特点。就一般情况而言,语文在作为工具使用过程中,已渗入了人文内容,语文在发挥工具的功能时,也在发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功能。由于语文表达的含蓄和注重内涵,注重内心感悟和整体把握,注重“物我合一”,体现了把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在一起的特质。

(2)语文课程与邻近课程的联结。

①体现为语文课程特性的语言文字在其他课程中有广泛运用,使语言文字运用的领域和范围扩大了;

②其他课程的名词术语丰富了学生的词汇,其他科目说明性的逻辑的语言,会以其准确、简练的特点给学生运用语言以有力的帮助。

2.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内涵分别包含什么内容?

工具性:语文是个人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群间交流信息、沟通心灵的工具,还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记录和文化传承的代码。单就学校而言,它又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工具。

人文性:所谓人文性是指以人性、人道为本位的价值取向。作为中小学的语文课程,无处不体现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语文课程从来都根植于人文精神的情感、态度和价值之中。它处处在展示人性,形成人化的情境。

第二节语文课程的功能与地位

一、语文课程的功能

“多重功能”和“独特功能”

(一)知识传递功能。①文字语言知识和文学知识②社会知识

(二)能力培养功能。①读、写、口语交际能力②综合性活动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功能。①情感教育功能②态度教育功能③价值观教育功能

(四)文化教育功能。①文化知识教育②文化熏陶

(五)启迪心智、健全人格功能。

(六)规范文字、推广普通话功能

(七)各课程学习的奠基功能。

二、语文课程的地位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它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是全面发展的基础;是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的基础。

第二章语文课程的理念和目标

第一节语文课程的理念

语文课程理念:

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③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④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一、构建应用性与审美性并重的语文课程

1、语文课程的应用性

语文能力:指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能顺利完成某种语文活动所具备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语文能力是一种专业能力,是用语言文字进行理解和表达的双向交流的能力。语文能力的结构由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组成。语言和言语的关系:

区别---语言是用来表情达意的具有一定规则的完整符号系统,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交际工具,而言语是人们对语文符号系统的掌握和运用的过程,及其运用成果。语言是社会性的,而言语是个人性的;语言是潜在性的,而言语是显在性的;语言是重规则的,而言语是重运用的。

联系---语言离不开言语,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通过人们的言语活动发挥其交际工具的作用,都须从言语中汲取新的要素不断发展。言语也离不开语言,任何个体只有借助语言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并由此接受别人言语活动的影响。

2、语文课程的审美性

语文审美教育:是以美学和审美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创造能力和审美心理结构为直接目的,以塑造全面发展的完美个性为最终指向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换言之,即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

第二节语文课程的目标

一、确立教程目标的意义与依据

语文课程目标(语文教育目标):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形式规定。它客观反应语文教育规律,预示着语文教育发展方向,是语文学科编选教材,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设计教学程序及安排教学组织形式等一系列教育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检验和评价语文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一)意义:

①对于学生:是学习的指南。

②对于教师:是教师施教的依据。教师正确理解和把握课程目标具有先行的前提的意义。

③对于语文教材编写者:为语文教材的设计,确定了内容区域、难易程度以及前后教学阶段的继承关系,为语文教学的内容、层次和内部关系勾画出了蓝图。也是检验和评价语文教材的重要标准。

④对于学校和社会:是家长、学校和社会评价教学质量的准绳。

(二)依据:

1.社会需要

2.客观条件

3.主观认识

4.历史经验和外国经验

二、初、高中语文课程目标

(一)初中语文课程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二)高中语文课程目标

①积累?整合

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会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②感受?鉴赏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③思考?领悟

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④应用?拓展

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方面有所发展。

⑤发现?创新

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

(三)语文课程目标的特性

⑴基础性:

①基础性是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态度和基本方法。

②能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从基础走向提高;

⑵全面性:

①面向全体学生;

②全面提高学生。

⑶多元性:

①语文课程结构的多元化导致目标的的多元化;

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倡导,导致思维的多元化。

⑷综合性:

①工具性目标和人文性目标的协调一致;

②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训练的协调一致。

⑸实践性:

①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实践。

②普通高中语文“课标”要求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践和注重应用。

第三章语文课程资源

第一节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

一、语文课程资源的范围

1、语文课程资源:是指能够转化为语文课程和服务于语文课程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总称。广义的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狭义的概念仅指形成课程资源的直接来源。

2、分类

1)根据来源,可分为校内语文课程资源和校外语文课程资源

2)根据功能,可分为素材性语文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语文课程资源

素材性语文课程资源:是指直接作用于语文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语文课程的素材或来源的那些资源。

条件性语文课程资源:是指那些间接作用于语文课程的资源,它们并不是学生语文学习和掌握的直接对象,但却影响着学生语文学习和掌握的效果,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条件。

3)根据呈现方式,可分为人力性语文课程资源、文本性语文课程资源、活动性语文课程资源和媒体性语文课程资源

4)根据存在方式,可分为显性语文课程资源和隐性语文课程资源

二、语文课程的利用

1、语文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

1)学习筛子:即课程资源与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和条件相一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

2)语文筛子:即课程资源要与语文教学的内容和目标相适应,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充实而有序,利于语文素质的提高。

3)教育筛子:即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有利于实现教育目标,体现社会发展需要。

2、语文课程利用的原则:①优先性原则,②适应性原则,③和谐性原则

3、中学语文课程资源利用的策略:1)信息捕捉;2)价值辨识;3)资源利用:读取、链接、重组。

第二节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

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领域:

1)学校资源:教材资源、教师资源、学生资源、校本资源

2)社区资源

3)家庭资源

4)自然资源

5)网络资源

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和途径

(一)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

1.从问题角度看

(1)可以由课内向课外开拓,由课堂教学中产生的实际问题引发开去,探寻课外学习资源,从课外学习资

学校资源

(2)可以由书本知识向学习生活、社会生活延伸,让书本知识在生活中获得新的生长点;

(3)可以从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拓展开来,上升到更高层面进行探讨。

2.从课题角度看,

(1)可以以社区发生的重要事件为背景和对象,把他们纳入课程学习的视野,进行语文学习资源的开发;

(2)可以以国际国内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事件为课题,充分利用报刊图书影视网络进行深入探讨;

(3)可以以教科书中涉及的有关重要议题特别是综合性学习,设计的课题为研究主题,调动发掘可以利用的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

3.从学习情境看,

(1)可以到大自然中探求语文学习资源,

(2)可以到家庭中发掘语文学习资源,

(3)可以到校园社区中获取语文学习资源,

(4)可以以专家学者教师为语文学习的课程资源。

制约课程资源开发的因素:

①社会发展水平与需要;

②学生发展水平与需要;

③教师的观念、素质与风格;

④学校、社区的资源条件。

(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领域

1)立足课堂学习,开发教材资源①引导学生做教材的对话者②引导学生做教材的创编者

2)挖掘教师潜能,开发教师资源①在教学中开发资源②在交流中生成资源③在合作中激活资源

3)拓展教育时空,开发校本资源①校史室,一本厚重的书籍②图书馆,一道文化的大餐③校园景点,一片诗意的天地

4)融入社会活动,开发社区资源①角色体验,深入社区生活②专题活动,培养综合能力

5)利用家长优势,开发家庭资源①请家长参与教学②请家长参与活动

6)设计崭新课程,开发网络资源①网上探秘,变有限为无限②网上交流,变个人空间为群体交互式立体空间

第二编语文教材论

第一章语文教材总论

第一节语文教材的价值和类型

一、语文教材的价值

1.语文教材:特指根据教学大纲或教学需要而编写或制作的用于教学或与教学有关的材料,专指语文教科书,泛指一切对人们的语言行为可以产生影响的口头的、书面的语言材料。

2.语文教材的价值:

1)对学生的价值。

①是启迪学生思考、发展智慧的早期渠道;

②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基本依据;

③是学生培养自学能力和进行自我教育的工具;

④是学生接受价值观和情感教育的重要媒体;

⑤是学生获得各种知识信息,特别是语文知识信息的基本源泉;

⑥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铺路基石

2)对教师的价值。

①是教师扩展知识的基础;

②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凭借;

③是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关键

3)对编写者的价值。

①是编写者发表学术见解、发展学术派别的一个阵地;

②是体现编写者自己的知识、思想和文字水平的一个客体;

③是对编写者把科学知识体系变为教学体系的能力的一种考验。

4)对出版者的价值。出版语文教材能为出版社赢得社会声誉与商业利益。

5)对国家的价值。

①是体现国家方针政策的有力手段;

②是培育青少年一代成为社会主义社会未来人才的有效工具。

二、语文教材的类型:

(1)依地位区分:必修教材;选修教材

(2)依性质区分:识字教材;语言教材;文学教材;文化教材;文言教材;写作与说话教材;语文知识教材(3)依教育观区分:学科中心教材;生活中心教材

(4)依构成手段区分:语言教材;非语言教材

(5)依使用地区范围区分:国家教材;地方教材;校本教材

第二节语文教材的编写与使用

一、语文教材的编写:

1)应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①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

②教材应显示出新思维、新感受;

③教材应注意到新的学习方式;

④教材的形式应具有现代特征。

2)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①教材要注意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②教材还要吸收本民族以外的世界文化。

3)应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

①教材要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教材要具有开放性和弹性。

二、地方教材、校本教材的编写

编写乡土教材的目的和长处:

目的:在于使语文课程教育更密切地同本乡本土的实际相联结,使教学更富有乡土气息,更有力地为本地的建设服务。

长处:

②可使学生更切实地接触社会,增强对社会发展的责任感;

③可使教师更熟悉、更关心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推动教育改革,使语文教学的内容同当地的社会发展联系得更紧密。

三、语文教材的使用

语文教师如何科学使用语文教材?

(1)以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为前提。

(2)教师自主地解释和评价教材。

(3)在依照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前提下,可适当压缩分量、调整顺序和精选内容。

(4)对有些教材的内容,在指导学生进行对文本的思考和理解的同时,还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校内外的环境进行观察和调查。

(5)根据需要,可以补充课文以外的文章和音像教材。

(6)注意语文教材同其他学科的教材特别是政、史、地教材的有机配合。

第三编语文教学论

第一章语文教学论与语文学习论

第一节语文教学论

一、语文教学论的性质:它基本上是由教学论和语言学联结而成。它依据对语文教学实际的研究,探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发生的种种问题,从而使它成为独具特征的领域。

二、语文教学论的对象:作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一部分,它侧重研究语文教学过程及其规律。它以语文课程论和教材论为基础,探讨体现课程性质、实现课程理念、达到课程目标的内容、过程、原则和方法等。即语文教学的本直观、语文教学的内容观、语文教学的方法论。

三、语文教学论的任务:给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的学生和中学语文教师指出一条从事语文教学实践的路径,并使其更具有从事语文教学的决心和信心。即

①要认识到教学经验的局限性

②要认识到教育艺术的局限性

③要认识到专业知识的局限性

④要了解运用教学论的过程

四、语文教学论与相关学科

五、语文教学论的研究方法:

1)实地观察法:就是对语文教学的具体特征进行有意识的考察,以积累现象材料,作为实验和研究的依据

2)现状调查法:就是对语文教学的实际进行情况搜集、记录、整理和分析工作,以便认清实际,辨明趋向。3)分析研究法:就是透过实验中的现象和事实,发现其内在联系,进而获得理性认识的方法,也就是要通过实验中反映出来的情况,对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作出判断。

4)科学实验法:就是根据设计方案有意安排并进行适当控制的研究方法,它是小规模、小范围的实践。

5)历史比较法:就是以过去的语文教学为对象,用发展的观点,对各个历史时期的语文教学论做分析比较。

第二节语文学习论

一、语文学习的性质

语文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自觉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二、语文学习的类型

1)接受学习:是由教师将确定性知识通过讲授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的一种学习类型。

2)发现学习:是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寻求问题答案的一种学习类型。它要求学生在全部学习过程中都能积极参与,并进行创造性思考,乃至获得个人的答案。

三、语文学习的内容

1)语文知识;

2)语文能力:读、写和口语交际能力,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需要的语文综合能力。语文能力这一内容是语文学习论探讨的主要内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由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决定的。

四、语文学习的过程

意义:最有用的学习是学习过程的学习,是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语文学习论应着重研究接受学习过程中的学生主体作用,发现学习中创造性思考问题的方法,以显示出语文学习过程的更大价值。

特点:多样性和复杂性。

五、语文学习的方式

1)自主的探究的学习方式;

2)合作的学习方式

第三章阅读教学

第一节阅读理念与阅读教学理念

一、阅读理念

(一)读者的主体地位

确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阅读和阅读教学的新理念,从根本上是基于以下几点:

1)学生具有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感受;

2)学生是具有潜能的发展中的人;

(二)文本解释的多元化

1)多元化阅读方向。义务教育和高中语文两个“课标”倡导阅读的多元性和开放性。义务教育语文课标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高中语文课标在课程设置上指出:遵循共同基础和多样选择相统一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2)多元化阅读路径。分层次阅读和多角度阅读。

二、阅读教学理念

(一)阅读教学理念:

1)对话互动理念。两个语文“课标”所体现的精神和理念是师生间的对话。阅读教学是通过对话,相互作用,共同提高,以形成师生间的真诚合作,分享学习的乐趣。

2)自主性学习理念。两个语文“课标”都表明,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和阅读的自主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扮演的角色应该是组织者、促进者和参与者。作为教学组织者,教师要给学生的阅读以必要的空间和条件;作为教学促进者,教师要在学生的全部阅读过程中起到引导、促进的作用,同时可以适当讲授。

3)培养阅读能力理念。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可以从阅读学和教学心理学两方面得到解释。

1)从阅读学的角度看,阅读是个人从文本中提取意义并重组文本的过程。阅读是学生通过文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创造信息的过程,换个说法,阅读是学生个人与文本之间建构意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处理信息特别是创造信息取决于读者,而这恰恰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出发点。

2)从教学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具有无限潜能的人,他们是学习中的主人,都有不同于他人的特性。

3)从哲学的角度看,内因决定外因,文本和教师都是外因,只有学生这一内因才会在阅读中起决定性作用。

从阅读学、教学心理学和哲学等出发的这种阅读过程本质观,决定了学生的阅读自主性。

▲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关系。

第一,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存在着互相依赖的一面。虽然没有语文知识也可能获得语文能力,但是有了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获得就会更自觉更有富成效。因此,有必要提供虽非系统和完整但却能满足日常读写和口语实际需要的语文知识。

第二,语文知识的提供是为了满足语文能力培养的需要,而没有独立的意义,这也是应该认清的。对于实践性特征明显的语文课程来说,其根本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而不是传授语文知识。学生懂得了语文知识,却读不懂文本,写不出文章,说不出得体的话,就不能说他学好了语文。语文课程的宗旨,是培养学会使用语言的人,而不是谈论语言的人。

第二节阅读教学中的体验与感悟

1)体验和感悟的性质与意义:

①是实现教育“以人为本”的需要,是培养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才能的根本措施。

②是学习者自身的心理活动的产物,是学生主动探求的结果、自我意识的唤醒和主体意识的展现,是教师对学生自主意识的引导、激发与尊重。

③引导学生生成体验和加深感悟,是“课标”倡导的科学训练观的核心内容。

④“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而要把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更加离不开学生切实的体验和感悟等心理过程。

2)体验和感悟的目标:

①体悟情。人的情感是促进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完善的推动力量。

②领悟理。引导学生对“理”的体验,增强对作品的深刻感受。

③发现“人”。引导学生对“人”有所体验和感悟。

④感受美。培养学生体验美的能力,培养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

3)生成体验和感悟的方法:

①文本性体验。就是通过课文的阅读来让学生生成“体验”。

②形象性体验。就是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③参与性体验。就是通过设计体验性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以获得对作品中形象与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

4)生成体验和感悟的原则:

①让体验在交流和交锋中获得提升。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自谈体验,还要有相互的交流乃至交锋。

②交流体验要有必要的分析和评价。学生的体验离不开必要的分析与评价,必要的分析是体验的理性提升,准确的评价是对体验的肯定。

③师生相互交流,以求教学相长。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持人”,是积极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应该在平等的交流中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在平等的讨论中形成师生的共识或存疑。

④坚持人文目标与工具目标的统一。阅读教学应即要求学生的人文性体验,又要求学生的工具性理解。

第三节阅读教学的层次与角度

一、问题意识与提问策略

(一)培养问题意识

语文教师首先要有问题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有学生有了问题意识,能够提出问题,进而寻求问题的答案,才会增长智慧,科学才能进步,社会才会发展。

(二)讲求问题策略

二、阅读教学的层次

语文阅读教学如何实现分层次阅读?

“分层次”是从纵向发展方面着眼,力求区分出不同阶段、不同梯级的阅读,以求实现高水平的阅读。一般认为,阅读可以区分为四个阶段,也就有四级思维水平。即:

①直觉的阅读。它能够了解文本字面的含义,直接感受到文本的表面意思。这是最低级的阅读水平,但却是阅读的基础。

②理解的阅读。它能够对文本进行分析、概括和比较,即对文本做出理性的解释。

③评价的阅读。它能够对文本做出独自的判断,乃至给予批判。这是高级阅读思维技能,应该努力追求。

④创造性阅读。它能够在文本之外寻找答案,或者能进行具有独特感悟的欣赏,或者能进行应用性的实际操作。

三、阅读教学的角度

语文阅读教学如何实现多角度的阅读?

“多角度”是从横向发展方面着眼,力求丰富和充实的阅读。

①转换读者的社会地位形成多角度;

②转换学科领域形成多角度;

③转换时空形成多角度;

④从怀疑形成多角度;

⑤从事物的相互关系中形成多角度;

⑥设置假定性问题形成多角度。

第四节阅读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和教学模式研究的意义

(1)教学模式的涵义

语文教学模式:是对语文教学过程的基本特征做出的简要概括。它是依据教学理论概括语文教学过程之后得出的简要“公式”。它是对语文教学过程研究的自然结果,也是推动教学实践的客观需要。

(2)教学模式研究的意义

二、我国的阅读教学模式

(一)三段六步教式

(二)三步教段

(三)四步教段

(四)读、议、练、讲模式

(五)读、划、批、写模式

(六)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模式

第五节各类文体的阅读教学

一、记叙文阅读教学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基本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①内容的真实性;

②选材的典型性;

③语言以质朴为主,又不乏生动形象,有较强的情感色彩。

(二)中学生学习记叙文的心理特点

(三)记叙文的教学策略:

①依据记叙文的文体特点教和学。

②立足于记叙文的教学实际,拓展阅读与思考的空间,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

③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情感教育。

④利用各种条件,巧设教学情境,提高记叙文教学效果。

二、议论文阅读教学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剖析事物、辨析事理、发表见解、提出主张为主要目的的文体。

(一)议论文的文体特点:

①内容的说理性;

②观点的鲜明性;

③论证的逻辑性;

④语言准确、严密、鲜明、生动。

(二)中学生学习议论文的心理特点

(三)议论文的教学策略:

①依据议论文的文体特点教和学。

②立足于议论文的教学实际,拓展阅读与思考的空间,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

③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验文章美感,以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说明文阅读教学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旨在介绍、说明事物或事理,给读者以相应知识的文体。

(一)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①说明性、

②知识性、

③客观性、

④平易性。

(二)中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心理特点

(三)说明文的教学策略:

①依据说明文的文体特点教和学。

②合理运用直观化、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强化体验式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③联系学生经验实际,把课内教学与课外探究结合起来,在具体操作中学习知识,激发兴趣,提高能力。

第六节古诗文阅读教学

(一)教学内容:

1、语言层面的教学即指导学生认读文字,掌握、积累词汇,把握古代汉语的句法。

2、文化层面的教学即指导学生感悟并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认识并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3、审美层面的教学即指导学生发现景物之美、生活之美、形象之美、心灵之美和语言表达之美。

(二)教学方法:

1)帮助学生形成阅读古诗文的自主意识;

2)帮助学生养成阅读古诗文的良好习惯,包括利用注释和工具书的习惯、整理归纳的习惯、积累背诵的习惯;3)指导学生掌握阅读古诗文的基本方法,包括熟读背诵、翻译讲解、圈点评注。

第七节阅读教学的基本方式

阅读教学的基本方式:独白式教学、对话式教学、探究式教学

优点:

①能够以定论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充分显示出教师在掌握知识方面的优势,能够保持知识的准确性、条件性和深刻性。

②教师往往寥寥数语就能阐明一个问题,使教学经济而有效。

缺点:

①只从教师单方面输出信息,使学生难以自我思索,更难以自我卷入。

②学生没有同教师对话、交流的机会,从而处于被动的地位。

二、对话式阅读教学

优点:

①可以培养学生回答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②给学生提供了反问的机会和分辨、论争的余地。

缺点:

①教师的提问难以适应所有学生。

②教师问学生答的一对一教学,其他学生往往仍处于半被动状态。

三、探究式阅读教学:即两“课标”中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自我学习意识,能自觉地把握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并具有自觉反应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指在群体中的互助性学习方式。探究学习,是指学生能够自己发现问题,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

第八节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

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朗读和默读、摘记和提要

一、朗诵和默读

(一)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是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活动,是用声音增强原作力量的手段。1)朗读的价值:

①使学生领会课文的内容和意义,感受文章的气势和韵味,体会感情的力量。

②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沟通起来。

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④学生的朗读质量,是考察他们对文章学习得怎样的一个尺度。

2)朗读教学的一般要求:读音、停顿、速度、语调。

读音:吐字清晰,发音正确,是朗读教学起码的要求。

停顿:停顿就是句子当中、句子之间、层次之间和段落之间的间歇,它是语言节奏的一种表现,也是朗读的一个基本要求。

速度:朗读的速度应与课文的思想内容相适应。内容决定速度。

语调:语调就是声音的高低、强弱和快慢等的变化,也就是声音的抑扬顿挫。它的实质是朗读者对朗读的内容通过有声语言所表示的态度。语调是构成朗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3)朗读的方式:教师范读、学生单人朗读、分担角色朗读、齐声朗读。

4)教师的指导:

1)朗读指导的着眼点。既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更应着眼于加深对课文的领会。

2)朗读指导的要点。

3)指导学生评价朗读。

(二)默读。

1)默读的教育作用。

①利于加快阅读速度;

②利于加快正确而深入的理解;

③利于培养自觉的阅读态度和习惯;

④关系整个学习进程和质量。

2)默读的特点和要求。

特点:默读是内隐的活动,不是外显的;默读是内部的精神活动,没有外部的标志。

要求:正确、迅速、适应。

·朗读教学和默读教学的地位:

①朗读和默读应该互相配合,交替进行。在阅读教学中,它们同等重要。

②朗读和默读的地位是变化的。随着年级的升高,应逐步加重默读的训练。

二、摘记和提要

(一)摘记:就是有选择而又扼要地记下文章中的重要内容。

1)摘记的要求:

①要养成摘记的习惯;

②要养成边摘记边思考的习惯;

③随着年级的增长,要逐渐培养速写的习惯;

④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提要:就是把课文内容的全部或局部,提纲挈领地区分为若干部分,用标题式的词句揭示出来。

2)编写提要的作用和要点:

作用:

①起加深理解、巩固记忆的作用;

②是一种严格的思考能力训练;

③是一种大有益于语言文字的训练。

要点:

①应无误地表达课文原意;

②语言要简练;

③要有逻辑性。

第四章作文教学

第一节作文与作文教学的理念

一、作文的理念:

(一)开放性与自由表达

1)作文的开放性,首先意味着作文可以在能够允许的空间内进行,而不局限于课堂、学校的狭窄范围;其次还意味着作文可以在允许的任何时间内进行。

自由表达,首先意味着作文的内容可以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以及自然界任何领域的生活,不受任何题材的限制;同时也意味着可以运用任何体裁来表达。

2)作文的开放性和自由表达主要依据是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语文课程的主要目标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包括写作能力。作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生活是取之不尽的源泉,作文的开放性,有利于开掘生活的源头活水,从而走向社会、走向自然、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培养关心社会、热爱自然、爱护生命、同情弱者的爱心,使自己的文章更富人文底蕴和人格力量。此外,社会是发展的、开放的,语文课程同样也应该是开放并富有创新活力的,它要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作文作为语文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要开放并富有活力。同时,应注意到网络作文这一种方式。学生通过网络搜集相关信息,有利于扩大自己的视野,活跃思维;它改变了传统的作文思维习惯与作文写作模式,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利于自由表达。

(二)个性化与有创意的表达

1)作文的个性化即学生有个性地表达,主要体现为学生写作时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文之所以必须重视个性化是由于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与自我和社会对话的最好的一种交流方式,也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可以说,个性化的写作是作文的根本标志,作文应该展示人格的魅力,表现人性的灿烂。写作个性化,要求学生在写作中说真话,抒真情。写作的过程就是他们学习做人的一种历练。写作是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2)写作的个性化往往体现为有创意的表达。作文的创意化主要体现在一个“新”字上。新是作文的生命。之所以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达,是因为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要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写作时要运用多种思维方式,要善于捕捉自己不同于别人的独特的感受,有所创新。不造假,是对作文最起码的要求;写出个性,有创意,才是作文的关键所在。要有创意,就要运用联想和想象,写想象中的事物,要写“想象作文”,同时培养多样化思维,从多种角度和方向去观察。

二、作文教学的理念:

1)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参与生活和关注社会;

2)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写作;

3)重视写作全过程的指导;

4)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①提倡为学生建立写作档案;

②教师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恰当的方式呈现学生作文的评价结果。

第二节中学生的作文兴趣与习惯

一、中学生的作文兴趣

(一)中学生作文兴趣的一般特点

(二)培养中学生作文兴趣的意义和方法

二、中学生的作文习惯

(一)中学生作文习惯的一般特点

(二)培养中学生良好作文习惯的意义和方法:

1)培养良好的作文习惯,首先要端正学生的写作态度。使学生认识到作文是学习、生活、工作的需要,是为了锤炼自己的思想、语言,活跃自己的思维,实现“要我写”到“我要写”的转化;

2)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文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写作的主人。材料,靠自己搜集和积累;题目,靠自己寻找和拟定;中心,靠自己确立。此外,对书写、标点、作文修改都要有一定的常规要求。

第三节作文教学的原则与要求

一、作文教学的原则:

1)作文和阅读联结。就是指导读文章时,也要给予写作的指导。指导阅读时,也应从作文教学的观点对文章的表达进行分析与鉴赏,或追求写作过程中的体验,从而使学生了解作文的基础知识或技能,使读的指导同时有益于写的指导。

①以阅读教材为基础进行的创造性表达活动;

②和阅读课文紧密联结的表达活动。

2)作文和生活联结。就是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和联想事物。让学生靠自己的观察表达事物,是作文教学的一条基本途径。指导学生观察和调查,是人们普遍采取的方法。为使作文和生活联结,要尽量使学生处于一种非写不可的情境中。

二、作文教学的要求:

1)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

2)多给予学生练习写作的机会;

3)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所谓读者意识,就是在写作时要在心目中假设读者,也就是要预先想到读者是谁。

之所以要特别注意培养读者意识,是因为:

①写作时会忘记读者对象的存在,而感觉不到读者对象的制约。

②读者对象不同,即使题材相同,立场和态度等许多方面都会不同。

第四节作文教学过程:

1)写前和写前指导:是学生写作和教师指导的重要阶段。包括学生的取材、构思、确定主题、选择文体以及教师指导等。

2)写中和写中指导:是学生把思想认识转化为书面语言的过程。包括把草稿修改成定稿。

3)写后和写后指导:是教师对学生作文给予分析评价的过程。评价不限于对写作能力的评价,还会涉及到对思想和态度的评价,所以写后指导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

一、作文前的学生准备与教师指导

命题作文的利弊:

1)利:

①利于学生思想的迅速集中,在短时间内朝向一个目标思考;

②利于学生间互相评价和批改;

③利于密切配合阅读教学,巩固和发展阅读收获;

④能直接体现作文教学的意图,避免学生的写作偏向某一个方面。

2)弊:它有可能要求学生无确定对象地写文章,不是从实际存在的要求出发,而是为作文而作文,这就不易写出实际内容,更不易写出真情实感;如果命题脱离学生实际,学生无话可说,只好硬凑文章,那就不仅达不到目的,反而会束缚思想,浪费时光。

选题作文的利弊:

1)利:

①利于发挥学生个人的特点,体现出学生的个性;

②利于培养学生的取材能力和拟题能力;

③可以在遣词造句上下更多功夫。

2)弊:它不能完全适应作文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学生自己最熟悉的事物,未必就需要着重的训练和表达,他们

二、作文中的学生活动与教师指导

作文批改的要求:

1)教师提示学生批改;

2)多就少改,多批少改;

3)既要书面批改,又要当面批改;

4)围绕一个中心,力求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三、作文后的学生活动与教师指导

作文讲评的要求:

1)评价的内容应不限于作文本身,还应包括写作态度和习惯。它应是认识、经验、技能和行为的综合评价。2)选取的事例有普遍性。

3)有重点,有中心。

4)态度热情恳切,形式生动活泼。

5)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第五节各类文体的写作教学:

1)自叙文的写作教学。①引导观察;②启发感悟;③提供条件;④鼓励创意。

2)实用文的写作教学。①促生写作动机、②创造实践机会、③注意客观材料、④强调语言特点、⑤训练逻辑思维。

3)研究性文章的写作教学。①指导选题、②指导研究、③指导表述、④指导交流。

4)文学作品尝试写作教学。①营造自主写作的氛围、②培养形象思维的能力、③传授文学表达的基本技巧、

④拓宽文学写作的取材空间。

第五章口语交际教学

第一节口语与口语交际

一、口语

(一)口语的概念

口语:即口头语言,是人类语言的基本形式,包括言语、语音、语调、语态、语气和节奏等。其最大特征是直接性和整体性。

二、口语交际

(一)口语交际的概念

口语交际:指人们运用连贯标准的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表情达意的社会活动。其特征是瞬时性、简约性、交际性和互动性。

言语交际:运用有声语言进行口语交际称为言语交际。它是口语交际的主体,没有它,口语交际也就不复存在。非言语交际:运用无声语言进行口语交际称为非言语交际。它是言语交际的补充,有体态语言、服饰语言和距离语言等几种形式。

第二节口语交际教学

一、语文教学视野中的口语交际教学

口语交际教学:指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规范、简明、连贯而得体的口头语言,再辅以适当的非言语的形式与人交流,实现某种交际能力的教学活动。

二、口语交际教学的特征

①突出交际性、

②强调互动性、

②注重语境性。

三、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

①耐心专注地倾听;

②自信负责地表达;

③灵活机智地应对。

听话教学和说话教学:听话教学和说话教学分别从听和说的角度培养学生听和说的能力,共同构成听说教学。从教学观念的角度而言,它以语言能力的四个组成方面----听说读写为基础,因而侧重于较为系统的听说能力训练。简而言之,“听得清,说得明”是听说教学追求的主要目标。

第三节口语交际教学策略:

1)交际策略。

①确定交际目的。

②承担具体的交际任务。

2)场景策略。

①教师设计场景。

②学生设计场景。

3)互动策略。

①学会倾听。

②从容表达。

③听说互动。

第四节口语交际教学的设计

一、口语交际教学的设计思路

二、口语交际教学设计的基本形式:

1)板块式结构。指将教学分为不同的板块来进行,有并列式和递进式两种。

2)框架式结构。指围绕某一主题,从不同的方面、以不同的形式提供框架线索。

第六章语文综合性学习指导

第一节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念与目标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念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提出:

1)是为了适应课程的综合化趋势而产生的;

2)是语文课程自身改革和发展的必然产物;

3)是研究性学习和语文实践活动相结合的产物。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理念:

1)注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发展其个性特长,培养其问题意识。

2)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其体验,培养其实践能力。

3)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培养其求真务实的品格和创新精神。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

1)强调实践,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

2)强调分享与合作,培养学生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兴趣,获得参与探究的积极体验。

5)培养学生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提高文化品位。

6)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

第二节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与特点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1)综合性。

①体现在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多维整合;

②体现在学习方式的整合,即将实践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方式综合运用;

③体现在学习空间的拓展,将语文学习由课内迁移到课外,实现了学校语文教育、家庭语文教育和社会语文教育的整合;

④体现在学生学习领域的扩展,加强了语文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丰富了课程资源。

2)实践性。既是指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同时也指实现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语文实践。这种实践显然不仅是课堂内的学习,更包括课外的各个领域的语文学习。这种鲜明的实践性,要求学生不仅要努力扩展自己参与语文实践的机会,积累语言和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同时还要自觉运用语文知识和

3)自主性。

①体现在活动内容的自主选择;

②体现在综合性学习整个过程的自主设计和实施,自主制定活动计划,自主搜集信息,主动探索和研究,自主进行评价和交流;

③体现在学习方式的自主选择以及学习进程、学习时间和学习场所的自主安排等方面。

4)合作性。

①学生与学生的合作;

②学生和教师的合作;

③学生还要以各种形式与学校、社会、家庭中的其他成员进行合作。

5)生成性。重过程轻结果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最鲜明、最根本的价值取向,它主要体现为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体验的生成性,这是综合性学习独有的一大特点。

第三节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与评价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

1)确定探究主题。包括课内延展式、学科联结式、生活应用式。

2)制订学习方案。

3)开展探究活动。

4)交流与分享探究成果。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

1)在评价目标上,由注重语文能力转变为强调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2)在评价着眼点上,由注重结果转变为注重过程。

3)在评价主体上,由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自主评价和互相评价为主。

4)在评价方式上,由单一的定量评价转变为多样化的综合评价。应注重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他人评价和自主评价相结合,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通过多维度、多侧面的综合评价,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效果。

第四编语文教师论

第一章语文教师的使命与素养

第一节语文教师的时代使命和地位:

1)语文教师应该是素质教育的实践者。

2) 语文教师应该是教育改革的探索者。

3)语文教师应该是课程文化的建设者。

4)语文教师应该是母语学习的促进者。

5)语文教师应该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

第二节语文教师素养的提高

一、语文教师的素养:

1)情意素养

①专业理想:是指教师对所从事的事业的向往和追求。

②专业情操: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带有理智性的价值评价的情感体验。

③专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教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

④专业人格:是指教师成功从事教学工作所具有的的人格特征。

⑤专业自我:是指教师对从事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里倾向。

2)知识素养

①本体性知识:即学科知识。

②条件性知识:即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

③实践性知识:即课堂教学情境知识,也就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

④背景性知识:即教师教学中常常涉及到的各种知识,如哲学、美学、传播学等知识。

3)能力素养

①教学实践能力:包括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操作能力、教学评价能力。

②教学研究能力:包括进行课题研究的能力、开展教育调查的能力、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的能力。

③专业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肢体语言表达能力、现代教育技术操作能力。

④交往合作能力:包括与学生、教师、领导、家长的交往合作。

二、语文教师素养的提高:

1、亲近阅读是语文教师获得源头活水的最佳渠道,也是提高自身素养的最有效途径。

2、专业对话是在专业领域里,对教育活动涉及到的各个方面与同仁交流、切磋和研讨。

3、校本培训是学校对教师进行的校内培训活动。

4、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第二章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

第一节备课

一、备课的内容:

1)备学生。

①备学生的认知水平。

②备学生的身心特点。

③备学生的兴趣爱好,找准学生的兴奋点。

2)备课标。

语文“课标”是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它在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上都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备课时必须认真研究,准确理解和把握其内涵,用“课标”理念来关照语文教学,用“课标”提倡的教学方式组织和开展课堂教学。

3)备教材。

语文教材是学生课程学习的主要凭借。挖掘教材、利用教材是备课的首要任务。教师应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结合现代社会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研究教材的价值。

①深入钻研教材,对教材进行居高临下的把握,使教学内容形成一个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的体系;

②敢于超越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二、备课的方法:

1)抓准教学目标。

3)理清教学思路。

4)选择教学方式。

5)策划教学活动。

6)设计探究问题。

7)创造拓展连接。

第二节说课

一、说课的特点:

“说课”是指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依据教材、“课标”、教学理论和教学实际,运用口头语言的表达形式,面对领导、评委或同行叙说授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以及理论依据的教学活动。

特点:

①说理性。说课不仅要说出“怎样教”,而且要说清“为什么这样教”,即运用教育学、心理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等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去阐明“这样教”的道理。这就促使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和钻研教育教学理论,培养运用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教学问题的能力,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②科学性。说课的内容和方法必须具有高度的科学性。教师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以科学的方法解决教学中的矛盾和问题,要遵循教学原则去设计教学程序,教材的处理、挖掘及传达要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思想性。这就促使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学习有关教育理论,充实说课理论依据,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③预见性。是指通过说课对课堂实际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接受情况等作出较为准确的预计。

二、说课的内容:

(一)说教材。说教材是说教师“教什么”的问题,是说课最基础的内容。说教材包括以下内容:

1)说教材。包括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取舍和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2) 说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标准和尺度,教学目标要正确、具体、全面。3)说“课标”。说明“课标”对教学的总要求,以及本课题如何体现“课标”的要求。

4)说结构、体系。说明本课题所在章节、单元结构的性质、与其他相关知识的纵横联系,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说教法。说教法是说教师“怎么教”的问题。

说教法要说明:

①选择怎样的方法;

②选择这种方法的依据;

③运用此教法应注意哪些问题。

(三)说学法。说学法是说学生如何学和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学的问题。

(四)说教学程序。说教学程序是说课堂教学过程和步骤的安排以及为什么这样安排。

教学程序要说清:

1)新教材的掌握过程和教学技术、教学资源的利用;

2)新教材的巩固和重难点的落实;

3)教学条件的准备和教学情境的设置,特别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措施和方法;

4)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展开策略;

5)温故知新,由此及彼的教学安排;

6)作业的布置;

7)板书的设计。

第三节上课

一、好课的标准:

1)好课应是充满“关怀”的课;

2)好课应是保持“自然”的课;

3)好课应是焕发“活力”的课;

4)好课应是留足“空间”的课;

5)好课应是富有生命气息和个性气息的课。

二、好课的要求:

2)少些独语,多谢对话。

3)少些评判,多些尊重。

4)少些理性,多些情趣。

5)少些预设,多些生成。

6)少些包办,多些自主。

7)少些灌输,多些探究。

第四节评课

评课:“评课”是参加听课的教师对执教者的讲课进行客观的科学评价。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也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

一、评课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要抓住关键和要害,突出重点,提倡“一课一得”的课堂教学评价。

2)客观性原则。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3)层次性原则。要根据评课对象区别对待。

4)激励性原则。要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评课的内容:

1)评教学内容。

①教材的把握是否科学;

②教学目标的确立是否正确;

③重难点的处理是否恰当;

④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媒体应用是否自然得体;

⑤教学目标的实现及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

2)评学生状况。

①评学生的注意状态;

②评学生的参与状态;

③评学生的交往状态;

④评学生的生成状态;

⑤评学生的情绪状态;

⑥评学生的思维状态。

3)评教师素质。

①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否正确、先进;

②教师的专业基础是否扎实、丰厚;

③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否准确、生动;

④教师的板书是否规范、美观等。

第三章语文教师的科学研究

第二节语文教师科学研究的方法

语文教师科学研究的方法:是指语文教师在教育科学研究中,为达到研究目的而采用的途径、手段和工具的总和。包括:

1)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为解决学校、班级或教育中的实际问题所采取的一种“行动”与“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特征:

①为行动而研究,重在以先进的理论指导行动和实践的改进。

②对行动进行研究,抓住行动中值得关注的对象作为研究的问题。

③在行动中研究,教师在自身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现、分析、研究问题,进而改进自身工作。

实施:

①确定问题;

②制定计划;

③行动实施;

④分析评价;

⑤完成研究报告。

2)教育叙事研究:是指研究者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和分析,从而发掘和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

特征:

①是行动者直接融入并成为主体的研究。

②是一种事实性、情境性、过程性的研究。

③是一种反思性的研究。

④是一种质的研究,是教育行动研究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

内容:

①研究教师的教育思想。

②研究教师的教育活动。

③研究教师的教育对象。

过程:

①确定研究问题;

②选择研究对象;

③进入研究现场;

④进行观察访谈;

⑤整理分析资料;

⑥撰写研究报告。

第三节语文教师科学研究的程序:

1)选择课题。

⒈选题的原则:

①科学性原则;

②创新性原则;

③价值性原则;

④可能性原则。

⒉选题的渠道:

①从语文实践中选题;

②从社会需要中选题;

③从科学理论中选题;

④从学术信息中选题。

2)掌握资料。

①搜集资料要广、真、勤;

②筛选资料要严、精;

③运用资料要准、优。

3)研究实践。

研究实践要注意:①求是。②求实。③求效。

4)撰写论文。

⒈教育论文的特点:①科学性、②创造性、③学术性。

⒉教育论文撰写的要求:

①立论、推论和表述的科学性;

②论点、论据和论述的逻辑性。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现代语言学理论与流派)【圣才出品】

第12章现代语言学理论与流派 12.1 复习笔记 本章要点: 1. The Prague School and 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 (FSP) 布拉格学派与功能句子观 2. The London School and context of situation 伦敦学派与语境观 3. Halliday and 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 韩礼德与系统——功能语法 4. Bloomfield and American Structuralism 布隆菲尔德与美国结构主义 5. Chomsky and 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 乔姆斯基与转换——生成语法 常考考点: 各流派的代表人物、理论基础、特点、主要观点、重要概念;语言普遍性和人类行为关系等。 本章内容索引:

I. Saussure and modern linguistics II. The Prague School 1. Main points and contribution 2. 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 (FSP) 3. Communicative Dynamism (CD) III. The London School 1. Introduction 2. Malinowski’s theories 3. Firth’s theories 4. Halliday and 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 5. Systemic grammar and Functional grammar (1) Systemic grammar (2) Functional grammar IV. American Structuralism 1. Introduction 2. Three stages of the development V. 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 1. Introduction 2. The Innateness Hypothesis 3. Generative Grammar 4. Stage of development of TG Grammar 5. Main features of TG Grammar

刘晓艳考研英语笔记教案资料

刘晓艳英语阅读课堂笔记:1、原句重复出现,200%错。正确的都是有改动的,即同意替换。 2、文章是按顺序出题的。你要觉得不是,就是你做错了。 3、选项中意思完全相反的2个选项,其中之一是对的(要有这个意识)。 4、就一般而言,some people ,表作者不认同的观点。few people ,表作者的观点。 5、用文章里举例的句子来作为选项,直接排除。200%错。(要有能辨别这个选项是不是文章中例子的能力)。 6、某某人说的话,或者是带引号的,一定要高度重视。尤其是在段落的后半部分。很有可能就是某个问题的同意替换。即题眼。 7、有的时候,一句话可以设2 个问题。不过这种情况很少出现了,非常少。 8、文章基本以5 段为主(也有6 段、7 段的),要把握每段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一段一个题,只是一般来说喔。 9、一篇文章总会有5、6+个长难句,且总会在这里设问题。所以,长难句必须要拿下! 10、每段的第一句很重要。尤其总分结构的段。有的时候第一句话就是题眼。考研英语,总分结构或者总分总的段落很多。 11、若文章首段以why 为开头的,这里若设题的话,选项里有because 的,往往就是正确选项。不过这种类型的题,很少见了。 12、有时候每段的第一句话,仅仅是一个表述。而在第2 或3 句以后,会出现对比或者转折。一般来说,转折后面的是作者的态度。你要注意的是,作者对什么进行了转折。那个关键词你要找出来。 13、在应该出现答案的地方,没有答案,接着往下读。答案可能会在下一段的开头部分。因为文章都是接着说的。要有连贯性。这和7选5的技巧有些相似。不过这种情况并不多见。 14、一个长句看不懂,接着往下看,下一句可能是这个长句的解释说明。是

“英语”语言学概论第六章笔记

Chapter 6 Pragmatics 语用学 1.What is pragmatics? 什么是语用学? Pragmatics can be defined as the study of how speakers of a language use sentences to effect successful communication. As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is essentially a process of conveying meaning in a certain context, pragmatics can also be regarded as a kind of meaning study. It places the study of meaning in the context in which language is used. 语用学研究的是说某种语言的人怎样用句子去实现成功的交际。 由于交际的过程从本质来说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表达意义的过程,因而语用学的本质是一种意义研究。它是一种将语言置于使用的语境中去的意义研究。 2.Pragmatics and semantics 语用学和语义学 Pragmatics and semantics are both linguistic studies of meaning, but they are different. What essentially distinguishes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is whether in the study of meaning, the context of use is considered. If it is not considered, the study is restricted to the area of traditional semantics; if it is considered, the study is being carried out in the area of pragmatics. 语用学和语义学都是对意义的语言学研究,但两者是不同的。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于研究意义时是否考虑了语言使用的语境。没有考虑到语境进行的研究就没有超出传统语义学的研究范围;相反,考虑到语境进行的研究就属于语用学的研究范围。 3.Context 语境 Context is essential to the pragmatic study of language. It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as constituted by the knowledge shared by the speaker and the hearer. 语境是语言的语用研究中不可缺少的概念。它一般被理解为说话者和听话者所共有的知识。The shared knowledge is of two types: the knowledge of the language they use, and the knowledge about the world, including the general knowledge about the world and the specific knowledge about the situation in which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is taking place. 共有的知识包括他们所使用的语言方面的知识和双方对世界的认识,包括对世界的总的认识和对正在进行的语言交际所处的环境的具体认识。 4.Sentence meaning and utterance meaning 句子意义和话语意义The meaning of a sentence is abstract, and de-contextualized, while utterance meaning is concrete, and context-dependent. Utterance is based on sentence meaning; it i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abstract meaning of a sentence in a real situation of communication, or simply in a context. 句子的意义是抽象的,非语境化的,而话语的意义是具体的,受语境制约的。话语意义基于句子意义;它是一个句子的抽象意义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体现,或简而言之,在一个语境中的具体化。 5.Speech act theory 言语行为理论 Speech act theory is an important theory in the pragmatic study of language. It was originated with the British philosopher John Austin in the late 50’s of the 20th century.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语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最初是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According to speech act theory, we are performing actions when we are speaking.

文学概论题库-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文学概论试题库 一、选择题 1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A哲理性B荒诞性? ? ? C象征性? ? ? ? D抽象思维直接参与2抒情偏于表现作者主观世界,是用话语的(? ? ? ) A抒情动作? ? ? B抒情内容? ? ? C声音组织? ? ? D画面组织3抒情反映现实现实生活方式的特殊性(? ? ? ) A? ? 象征性? ? ? B主观性? ? ? C评价性? ? ? ? D精神方面4抒情话语的突出功能是(? ? ? ? ) A表现功能? ? ? ? ? B通讯功能? ? ? C意义功能? ? ? D形式功能 5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有(? ? ? ) A倒装与歧义? ? ? ? B夸张与对比? ? ? C借代与用典? ? ? ? D 比喻与象征 6“风格即人”的提出者是(? ? ? ) A亚里士多德? ? B钱钟书? C王夫之? ? D布封 7下列与风格内涵有关的是(? ? ? ) A创作个性? ? ? B多样性? ? ? C稳定性? ? D相对性 8风格的特性是(? ? ? ? ) A独创性? ? ? ? ? B多样性? ? ? C稳定性? ? D相对性 9将文学风格分为四对八体的是(? ? ? ) A《文心雕龙》? ? ? ? B《诗品》? C《修辞学发凡》? ? ? D 《诗学》 10文学接受客体指(? ? ? ) A认识属性? ? ? ? ? B? 审美属性? ? C文化属性? ? ? ? D整体属性 11文学接受的主体指(? ? ? ? ) A阐释者? ? ? B审美者? ? C认识者? ? D思想者 12“期待视野”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者(? ? ? ? ) A黑格尔? ? ? ? ? B姚斯? ? C刘勰? ? D布封 13“隐含读者”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 ? ? ? ) A莱蒙托夫? ? ? B姚斯? ? ? C布封? ? ? D伊瑟尔? 14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会达到(? ? ? ? ? ? ) ? A净化? ? ? ? B共鸣? ? C领悟? ? D延留 15下列语言学批评流派的有(? ? ? ? ) A新批评? ? ? B自然主义批评? C俄国形式主义? ? D结构主义 16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提出者(? ? ? ? ? ) A马克思? ? ? B恩格斯? ? C列宁? ? ? D毛泽东? 17思想标准的基本内涵是(? ? ? ) A真实性? ? ? ? B革命性? ? C情感性? ? ? D倾向性? 18艺术标准的基本内涵(? ? ? ) A意蕴表现的深刻性? ? B进步的倾向性? ? C文体构成的完美性? ? D形象创造的鲜明性19文学批评的美的观点与历史观点是(? ? ? ) A批评风格? ? ? ? B最高标准? ? ? C批评方法论? ? ? D批评原则? 20属于心理批评的有(? ? ? ) A人本主义心理学? ? ? B原型心理学? ? C格式塔心理学? ? D精神分析学? 21孔子当年游齐,闻《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这是欣赏活动中的(? ? ? )效果。 A领悟? ? ? B延留? ? C净化? ? ? D共鸣 22最早指出文学本文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的人是(? ? ? ) A伊瑟尔? ? ? ? B加达默尔? ? C英加登? ? ? D弗洛伊德? 23接受动机可分为(? ? ? ) A审美动机? ? ? B求知动机? C借鉴动机? ? ? D施教动机24刘勰把风格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等八种的根据是(? ? ? ) A? 语言表现? ? B? 体裁类型? ? C? 结构安排? ? ? D? 形象创造 25抒情性作品的基本要素是(? ? ? ) A抒情内容? ? ? B抒情话语? ? C抒情现实? ? D抒情自我26抒情性作品的结构是(? ? ? ) A声音? ? B画面? ? C情感经验? ? ? D情景关系 27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 ? ? ) A结构? ? ? ? B声音? ? ? C故事? ? ? D视角? 28当代叙事学理论的研究重点为(? ? ? ? ) A人物、情节、环境? ? B叙述方式? ? C叙述的声音特点? ? ? D说话者与受话者的关系? 29文学话语的沟通功能的两个基本方面是(? ? ? ) A叙事功能? ? ? ? B抒情功能? ? C描述外在事物? ? ? D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 30从表意方式的角度可以把审美意象分为(? ? ? ? ) A表意式意象? ? B表情式意象? ? C寓言式意象? ? D符号式意象? 31中国古典文论中从意境审美风格上分类的是(? ? ? ? ? ) A刘勰? ? ? ? B曹丕? ? C司空图? ? D? 刘熙载 32提出意境有“韵外之致”、“味外之味”的是(? ? ? ? )A刘勰? ? ? ? B曹丕? ? C司空图? ? D? 刘熙载 33组成文学活动要素的是(? ? ? ) A读者? ? ? B世界? C作家? D? 作品 34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 ? ? ) A实践性? ? ? B艺术性? ? C价值取向? ? D? 综合性 35“移情说”的提出者是(? ? ? ) A立普斯? ? ? B克罗齐? ? C弗洛伊德? ? D? 布洛

戴伟栋语言学笔记(全)

Chapter 1 What is language? [A] The origins of language Some speculations of the origins of language: ①The divine source The basic hypothesis: if infants were allowed to grow up without hearing any language, then they would spontaneously begin using the original god-given language. Actually, children living without access to human speech in their early years grow up with no language at all. ②The natural-sound source The bow-wow theory: the suggestion is that primitive words could have been imitations of the natural sounds which early men and women heard around them. The “Yo-heave-ho” theory: the sounds produced by humans when exerting physical effort, especially when co-operating with other humans, may be the origins of speech sounds. Onomatopoeic sounds ③The oral-gesture source It is claimed that originally a set of physical gestures was developed as a means of communication. The patterns of movement in articulation would be the same as gestural movement; hence waving tongue would develop from

考研英语笔记

首先,这个文档不同于别的参考书,它是以一句话为单元,给您讲解单词,语法, 译文,适合基础薄弱的同学。 第二,请同学先用这个文档把里面的单词,语法和句子都弄明白了,再听这个视 频。这个视频只是讲解绿色标注的部分内容,还有详细讲解后面的选项。 黄伟英语原创 Section ⅡReading Comprehension Part A Directions: Read the following four texts. Answer the questions below each text by choosing [A], [B], [C] or [D]. Mark your answers on ANSWER SHEET1. (40 points) Text 1 第一段 Come on –Everybody’s doing it. [译文] 赶快加入吧——大家都在这样做。 That whispered message, (half invitation and half forcing), is what most of us think of(when we hear the words peer pressure. )

whisper v. 小声说 whispered message 耳语 think of 想起 forcing adj. 强迫的,施加压力的;n. 强制 peer pressure 同辈压力 黄伟英语原创 同辈压力(peer pressure)是指同辈人互相比较中产生的心理压力,一个 同辈人团体对个人施加影响,会促使个人改变其态度、价值观戒行为使其遵守团 体准则。 【语法】 主干:That whispered message….. is what most of us think of….. 从句1:what most of us think of 由what 引导的做is 的表语从句揑入语:half invitation and half forcing 地点状语从句:when we hear the words peer pressure. 【译文】 这一半是邀请一半是强迫的耳语是我们大多数人在听到“同辈压力”这个词 时会想到的 It usually lead s to no good-drinking, drugs and casual sex.

语言学概论整理

语言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1.语言学定义:专门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的科学。语言学的任务就是研究语言的性质、功能、结构及其运用等问题,揭示语言存在和发展的规律,使人们理解并掌握语言的理性知识。 第一节、语言研究与语言学 1.神话传说 2.语文学研究 ①语文学:是从文献角度研究语言文字学科的总称。它以文献评审为主,目的在于解释、 注疏和考订。 ②东方语言学:古印度、古中国 古印度语言学:公元前4、5世纪时,口语和《吠陀》时代的语言差别越来越大,甚至许多地方已经不能为一般人所读懂了。为了确保准确无误地理解《吠陀》的宗教内容,就必须对《吠陀》的语言作注释。著名的《巴尼尼经》(Pāninisūtra)正是当时从解说《吠陀》语言开始,进而研究梵语的整个结构的产物。《巴尼尼经》又名《八章书》,是巴尼尼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一部梵语语法。巴尼尼用3,983条经句极其概括地叙述了梵语的语音结构、语词的构成和变化规则。巴尼尼语法是一部汇集了许多世纪的语法学家研究成果的语法法典,对梵语的语音、语法现象分析和描写得十分细致,代表了古代印度语言研究的水平。印度语言研究的最初动力,是必须把梵语文化中最古老的吠陀时期由口头流传下来的一些宗教和礼仪文献保存下去,巴尼尼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后人学习和研究梵语。布龙菲尔德说:巴尼尼的著作是“人类智慧的丰碑之一”。 ③西方语言学:古希腊语言学、古罗马语言学、中世纪至18世纪末的西方语言学 谈谈语文学和语言学的关系: 语言学就是专门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的科学。语言学的任务就是研究语言的性质、功能、结构及其运用等问题,揭示语言存在和发展的规律,使人们理解并掌握语言的理性知识。语言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之前,人们对于语言的学习和研究只是为了给古代经典文献作注释,我们称那段时期的语言研究为语文学。语文学是从文献角度研究语言文字学科的总称。它以文献评审为主,目的在于解释、注疏和考订。 3.历史比较语言学:威廉琼斯的论文拉开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的序幕 4.现代语言学: ①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 索绪尔:现代语言学的历史,是从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开始的。索绪尔的代表作是《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被誉为“现代语言学之父”,《普通语言学教程》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之作。索绪尔的语言学思想和19世纪以前的语文学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把语言看成是由各个符号之间的关系组成的有价值的结构系统。 《普通语言学课程》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普通语言学教程》是由索绪尔的两位弟子兼同事根据学生们的听课笔记整理而成的。《普通语言学教程》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之作。索绪尔区分了语言和言语,语言属于全社会,是抽象的;言语属于个人,是具体的。索绪尔认为语言是符号系统,“是一个纯粹的价值系统”。每个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所指和能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符号之间存在着线性的句段关系和联想的聚合关系。索绪尔把语言现象分为“共时”和“历时”两种,“共时”是指时间历程中的某一点上的语言状态,“历时”是指以时间历程中的某一点到以后的语言现象。索绪尔认为,语言学的对象是语言,由于语言有它的内部要素,也有它的外部要素,所以语言学也可以分为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总之,《普通语言学教程》的语言学

《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改

名词解释 一、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二、文学艺术:是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的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八、合目的性: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根据一定需要而设计的,就是劳动过程结束时的结果,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就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 九、合规律性:指人的生活活动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合乎或遵循一定规律的。 十、人的活动的美学意义动物的感觉只能是出于所属的种的尺度,因此它是遗传机能赋予的感性的感觉;人的感觉除此之外还与后天的学习、思考、锻炼相关,他在具有感性形式的同时,又积淀着理性的内容。 十一、世界:是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主要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然万物与社会的历史与现实。主观世界包括人的思想感情,也包括宗教信仰意义上的超验世界。 十二、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首先,在文学本质论上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其次,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其三,表现论不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而是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高扬“文学天才”的作用。 十三、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作为本体的作品,并不是指传统理论中的内容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是仅仅指作品形式。 十四、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系统。十五、巫术:就是一套约定俗成的有目的和意义的行为方式系统,也可以说是一套前文明的世界观。 十六、为什么劳动是文学发生的起点:首先,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最后,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十七、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性体现在:一种情况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就过去了,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另一种情况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不是成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如18世纪的德国和19世纪的俄国。 十八、文学的含义: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十九、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第一,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第二,文学总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第三,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第四,文学蕴含着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二十、文学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文学作为意识形态,一方面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他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地和有距离的,它往往要与上层建筑中的政治、法律等中介的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关系,而经济基础对于文学的作用也不是直接的,也要通过政治等中介环节才能发生支配性的作用。 二十一、审美意识形态: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

语言学考研笔记整理(共16页)

语言学考研笔记整理 一、语言和语言学 1.语言的本质 (1)自然属性:语言从本质上来说是一套符号系统。 (2)社会属性: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3)心理属性:是人类进行思维的工具。 语言的自然属性从本质上来说是一套符号系统。 2.什么是符号?语言符号和其它符号的不同特点。 符号:用甲事物指代乙事物,甲即乙的符号。 语言符号的特点:①有声的;②成系统的;③分层次的装置,语音→音素→音节→语素→词;④音义结合是任意的,是约定俗成的(不可论证,无理据);⑤线条性:语言符号在输出时是一个接一个的,不能全盘端出。 语言符号与客观事物的关系。 3.语言最基本的社会功能:交际功能。 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 符号:是形式和内容(意义)的统一体。 (1)语言符号的形式:声音(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听觉可感知。 (2)语言符号的内容:意义(语义)是人们对现实现象的概括反映。 (99年填空) 4.语言符号的特点:①任意性和强制性;②线条性;③系统性。 人的语言和动物语言有何不同? 简要说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强制性。 答:①任意性:语言符号的音与义之间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它们的结合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表现:某种具体语言的音义结合关系;形成人类语言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原因。②强制性:符号的任意性知识是就创制符号时的情形说的。符号一旦进入交际,也就是某一语音形式与某一意义结合起来,表示某一特定的现实现象以后,它对使用它的社会成员来说就具有了强制性。任何人不能借口任意性而随意改变音义之间的结合关系。符号的音义结合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改变也要由社会来决定。

考研英语作文超全笔记

英语作文(英一&&英二)超全笔记 题型及注意事项 一、题型(40min) (一)大作文:图画、图表作文25min 150-200 (二)小作文 15min 100 1.Letter (1)公务书信(不熟的人) (2)私人书信(熟悉的人) 2.告示 notice 二、评分原则与方法 (一)书写工整、卷面整洁、字迹清晰 (二)?注意: 1.单词、语法第一位:正确、准确、多变 2.结构第二位 三段论 句子之间多用逻辑关系词 多用代词代替已经出现过的名词 3.内容不重要,用来凑字数(积极向上) 三、考研写作常见问题 (一)语域问题:语言的正式性与非正式性 1.缩写词不正式 2.泛指的不定代词 you 不正式,正式文体常用 one 代替 eg:One(You) never know what measures the president will take. 3.正式文体的引导词 that 不可以省略 4.插入语使句子更正式 状语; 同位语 (二)语法常见问题 1.名词单复数:可数名词不可单独使用,要?冠词或者变复数,分不清就? the 2.主谓一致 3. 时态

以一般现在时为主 描述图画经常用现在进行时 描述图标经常用一般过去时 举例子经常用一般过去时 4.词性误用 5.中文思维 四、注意 图中有文字一定要仔细看 高分亮点 一、高分词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With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improving, …..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 With deepening globalization, ….. 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improve their problem-solving skills 提高外语水平 improve their foreign language proficiency 经常锻炼 regularly take exercises / exercise on a regular basis 养成阅读的习惯 develop the habit of reading 勇敢面对并战胜困难 bravely face and conquer their di?iculties 保护环境/提高环保意识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improve their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节约能源 save energy 更好地了解外国文化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foreign cultures 为自己的传统文化感到骄傲 be proud of/celebrate/embrace traditional culture 对父母孝顺 be filial to their parents 随着经济的繁荣

语言学概论 精讲一官方笔记

语言学概论第一节课官方笔记目录 一、课件下载及重播方法 二、本章/教材结构图 三、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 四、配套练习题 五、其余课程安排 一、课件下载及重播方法 二、教材节构图

三、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 第一部分语言和语言学 ◆模块一认识人类的语言 知识点一语言的性质和类型 (一)语言的概念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是由语音和语义构成的符号系统,是人类进行社会交际和思维认知的工具。 (二)人类语言与其他动物鸣叫系统的区别是: 1、内容更多: 表达无极限(时间、空间),想说、可说、能说。 2、用处更大: 交际、标志、记录、思维、认知等功能。 3、能够创造: 极强的生成能力和极高的运转效率。

注意:只有人类才有语言人类具有语言能力,是人跟其他动物区别的最重要的标志 (二)语言和民族、国家的关系 确定不同的语言,首先涉及的是语言跟民族和国家的关系 1.语言是识别民族和国家的标志——“相互能够听懂”(欧洲国家) 相同民族——相同语言;同一国家——同一语言 2.语言并非识别民族和国家的标志(欧洲以外的国家) 犹太人的语言与民族身份;海外华人的民族身份与语言;满族与满语 3.西方学界的双重标准——“相互能够听懂” 弱国——用语言识别民族;对“汉语”的看法。 强国——不用语言识别民族,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 (三)语言的特点和语言类型 1、语言的特点 不同的语言有自己的特点,各种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差距显著。根据语言的特点,把语言进行分类,主要有“语言的谱系分类”和“语言的形态分类” 2、语言的类型 (1)语言的谱系分类

从语言的“历时”角度划分不同的语言,建立“语言的谱系分类”, 即语言的亲属关系分类。根据各种语言在语音、语汇、语法等方面是否有共同的来源和相似性的大小对语言进行的分类。 谱系分类是一个层级系统:语系—语族—(语支)—语言—方言—次方言(土语) 语系:语系是谱系分类中最大的类,语系、语族、语支、语群这种谱系分类的层级体系,反映了原始基础语随着社会的分化而不断分化的历史过程和结果。 世界上的语言大致分为七、八个语系。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区别在于是否有区分意义的声调和词的形态变化)语族:语系的下一级叫语族,同一语族的语言不但有相同的来源,相似点也更多,如印欧语系下分印度语族、伊朗语族、日耳曼语族等。 (2)语言的形态分类 即语言的结构类型分类。主要分为两种: ①形态语(综合性语言) 通过词的形态变化来体现各种结构意义的语言,主要有屈折语(词的形态变化丰富,如德语、俄语)、黏着语(词的形态变化为前后词缀,如维吾尔语、日语) ②孤立语(分析性语言)——汉语 语法手段无需谓词词形变化表现“时、体、态”;无需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配套复习辅导用书 笔记及习题(文学接受过程)【圣才出品】

第15章文学接受过程 15.1 复习笔记 一、文学接受的发生 (一)期待视野 1.期待视野的含义 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式,称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2.期待视野的层次 (1)文体层的期待视野 文体层的期待视野即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种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体味到某种文体所可能具有的特定艺术韵味和魅力。 (2)形象层的期待视野 形象层的期待视野即读者由于作品中的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从初次接触到的形象和情景中,看到某种符合人物性格特征或符合某种特定情绪的氛围的展示与渲染。 (3)意蕴层的期待视野 意蕴层的期待视野即读者对作品的较为深层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人生态度、思想倾向等方面的期待。

此外,诸如作家的姓名,作品的篇名、题记、开本以及装帧设计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读者的期待视野。 3.期待视野的形成 与期待视野的形成有关的因素: (1)由生活实践和文化教养形成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即读者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等。这些都会影响读者期待视野的形成。 (2)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即读者对各种文学体裁、文学发展史、文学发展现状、文学自身的技巧、手法、创作规律、艺术特征的熟悉和了解。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与之相关的文体期待、形象期待、意蕴期待等。 (3)特定的生理机制,即读者的性别、年龄、气质类型等生理特征,所有这些,也会影响读者的期待视野。如女性读者往往期待细致入微的情绪感受,男性读者会更期待粗犷不羁的情感宣泄等。 总之,从整体上来看,正是由这些源于世界观、人生观、文学艺术素养和特定生理机制的先在欲求、先在经验,逐渐形成了读者阅读活动中的某种心理图式,这便是期待视野。 4.期待视野的类型 按其接受主体的状况划分: (1)个人性期待视野,是指一般读者在阅读某一具体作品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期待视野; (2)集体性期待视野,主要是指专门从事研究和批评的特殊读者所拥有的期待视野。 (二)接受动机 1.审美动机 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怡情悦性的娱乐动机,即是读者希望通过接受文学作品而获得情感愉悦并感到自由、轻松、平衡、协调的阅读期待。

语言学 重点笔记 考研可用

Chapter 1 Introduction Teaching objectives To define language and its defining features ◆To distinguish the distinctive terms in linguistics ◆To master functions of language Teaching difficulties 3 origins 4 scholars’ viewpoints 5 defining features 6 distinctive terms 7 functions of language What is language? Sapir’s definition (1921) “Language is a purely human and non-instinctive method of communicating ideas, emotions and desires by means of voluntarily produced symbols 语言是人类所独有的,用任意创造出来的符号交流思想、感情和愿望的非本能的方法。——撒皮尔,1921 Hall’s definition (1968) Language is “the institution whereby humans communicate and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by means of habitually used oral-auditory arbitrary symbols.” 语言是人们通过惯用的任意口头—听觉符号进行交际 和互动的惯例。——霍尔,1968 Chomsky’s definition (1957) “From now on I will consider language to be a set of (finite or infinite) sentence, each finite in length and constructed out of a finite set of elements.” 从现在起,我将语言看作是一系列(有限的或无限的)句子,每个句子的长度有限,并由有限的成分组合而成。——乔姆斯基,1968 许国璋先生认为把语言定义成交际工具不够科学,至少不够严谨.他对语言的定义做了如下概括: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当它作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时候,它是表达相互反应的中介; 当它作用于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时候,它是认知事物的工具; 当它作用于文化的时候,它是文化的载体. Language can be generally defined as a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语言是一个用于人类交际的、具有任意性的语音符号系统。 The design/defining features (识别性特征) Arbitrariness (任意性) Productivity/Creativity(创造性) Duality (双重性) Displacement (空间移位性) Cultural transmission(文化传递) Arbitrariness means that there is no logical connection between meanings and sounds.

考研英语词汇复习笔记

考研英语词汇复习笔记 翻硕复习的一大重头戏就是词汇,而词汇量是巨大的,必须要有日常的积累和复习,并且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才能最有效地积累词予匚量。下面是关于英语词汇的学习笔记,以供大家参考。(1) 1. bereave :使某人丧失(尤指亲属)bereave Sb Of Sb an accident WhiCh bereaved Him Of his Wife 使他丧失妻子的事古攵the bereaved husband 死了妻子的男人 the bereaved丧失亲人的人 bereavement(n):丧亲之痛,丧失亲人 deprive : take Sth away from sb;PreVent Sb from enjoying Or USing Sth剥夺sb/sth的sth;阻止某人 享有或使用Sth deprive sb/sth Of Sth deprive Of OneS CiVil rights剥夺某人的公民权deprivation(n):剥夺;贫困;被剥夺的事物WideSPreaCl deprivation 普遍贫困 MiSSing the HOIiday WaS a great deprivatiOrL错失假日是极大的损失。 deprived(adj):贫困的,穷苦的deprived ChildhOOd 贫苦的童年

2. abdomen : Part Of the body below the CheSt and CliaPhragm,cOntaining the stomach.腹部 abdominal(adj)腹部的an abdominal OPeratiOn 月复咅8手术belly : (口)front Of the HUman body from the WaiSt to the groin;belly 肚子,胃 With an empty belly 空着肚子 in the belly Of a ShiP 在船腹里 belly OUt(动词用法):鼓涨,凸出The Wind bellied OUt the SaiIS 3. c onSeCrate : devote sth/sb to Or reserve sth/sb for a SPeCial (esp religious) PUrPOSe 扌巴sth/sb 献给 sth/sb 做某种(尤其宗教)用途COnSeCrate sth/sb to Sth COnSeCrate OneS Iife to the SerViCe Of GOd,to the relief Of SUffering献身于为神服务(解除世人痛苦)的事业 devote : give OneS time z energy to sth/sb; dedicate 为某人付出,向某人奉献,献身于devote Oneself/sth to sb/sth devoted(adj):热爱的,非常忠实的Z全心全意的a devoted SOn

语言学概论00541史上最全(吐血整理) 汇总 简单题+名词解释 小抄笔记

27.书面语:书面语是用文字记录的语言形式,它是文字产生或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书面语是经过加工、提炼和发展了的口语的书面形式。 26.口语:就是有声的口头语言,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口头存在形式。它是书面产生的基础。 28.语言相关论:语言相关论是萨丕尔和沃尔夫提出的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观点,主张语言决定思维,不同的语言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29.大脑语言功能临界期:大脑语言功能临界期是指大脑的单侧化,大脑左半球的分区以及语言的遗传机制,都只提供人具有语言能力的潜在可能性,这些潜能必须在一定期限内被一定的语言环境激活才可能起作用。26.语言符号的所指 :语言符号的所指是符号的形式所指的意义内容。 29.机器翻译:通过计算机把一种语言自动翻译成另一种或多种自然语言的信息处理技术。 26.语音:语音是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用于人与人之间交际并表达一定意义的声音。 27.词:词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28.语用:语用指语言运用,即人们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对语言的实际运用。 29.文字: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27.单纯词:单纯词是由一个构词语素构成的词。 29.屈折:屈折是通过词的内部发生语音的交替变换来改变词的语法意义的手段。 28.意译词:是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把外语中某个词的意义翻译过来。 27.仿译词:是用本族语言的语素逐个对译外语原词的语素造成的词,它不仅把原词的词义翻译过来,而且保持了原词的内部构成方式。 29.主谓词组:两个成分之间具有被说明和说明关系的词组是主谓词组。 27.复辅音:一个音节内处于同一个肌肉紧张的渐强阶段或渐弱阶段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辅音的组合。 27.双语现象:某一言语社团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的社会现象,具体而言是社团内的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双语并用的现象。 28.亲属语言:从同一种语言中分化出来的各个语言叫亲属语言,亲属语言之间具有历史同源关系。 26.调位:利用音节内的音高差别来起辩义作用的语音单位叫做调位,调位是一种非音质音位,依附在音位的组合序列上。 29.词组:实词与实词之间具有直接联系的相对独立的词群。 28.语素:语素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 28.词尾:附着在词干后的,能改变词的语法形式,但不能构成新词的语素。 29.语素:音义结合的最小语言单位。 26.词类: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它指可以替换出现在语法结构某些共同组合位置上的词的类,即具有聚合关系的词的类。 27.词法:(1)词法主要描写词的形态特征和词形变化规则。例如,俄语的名词在形式上有单数和复数的区别,有阳性、阴性、中性等性的区别,有主格、宾格、属格等格的区别,这些都是典型的词法现象。(2)由于印欧语言中构词单位、构词方式和词类都与词的形态变化相关,因此构词和词类问题也成为词法的一部分。27.语法意义:语法意义是语法形式所体现的意义,是语言中通过一类形式或功能所获得的意义。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如“动词+名词”有动宾关系的意义,汉语所有的同类组合都是如此,这种意义就是一种语法意义。 27.语法形式:语法形式就是能体现表达某种语法意义的形式。表示某一类语法意义或者有共同作用的形式,如词类形式、组合形式、虚词形式,就是语法形式。语法形式不是个别的语音形式和词语形式,但能产生某一类意义或者有共同作用的语音表现形式或者词形变化形式也是语法形式。 27.语法手段:根据语法形式的共同特点所归并的语法形式的基本类别叫做语法手段。语法手段可分为词法手段和句法手段两大类。通过词形的变化来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是词法手段;通过结构的变化来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是句法手段;例如英语名词后加s表示复数,英语动词后面加ed表示过去时,就是词法手段中的词形变化。 28.自源文字:自源文字指独立发展起来的文字。如古埃及文字、苏美尔文字、汉字,这些文字的形体、体系都是由最早使用该文字的人们独创的。 29.语音合成(1)语音合成是语音信息处理研究中的主要工作。 (2)语音合成就是让计算机模拟人的发音器官的动作并发生类似的声音。如汉语的语音合成目前已初步实现自动生成声韵调结合的音节。 26.句子:句子是词或词组按一定规则组合成的、能表达相对完整的意义、前后有较大停顿并带有一定的语气和句调的语言单位。 27.异化:语流中两个相同或相近的音,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影响而变得不相同或不相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