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毽子里的铜钱-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毽子里的铜钱-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毽子里的铜钱-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毽子里的铜钱-教学设计

毽子里的铜钱

《毽子里的铜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学期第十单元的第三课。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遵循《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感、价值观。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概述:

小学语文教材采用的是单元制编写,其特点是内容相近的两篇或三篇文章编排在一起,体现一个主题,通过这一主题让学生理解一方面的知识掌握一方面技能。教材的各单元之间又是以一学期教学总目标为基准串联在一起的,如果把每一单元比喻成珍珠的话,那学期总目标就是串起这些珍珠的线。第十单元是金钱单元,因为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继一系列的“尊敬师长、民族团结、维护尊严”的单元学完之后,确立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 学情分析:

现阶段的学生聪明、好学,思维活跃,喜欢小组合作学习,只是理解重点词语或句子时理解的还不够深刻。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学习了课文后,学生了解文章是围绕“毽子里的铜钱”讲述了一个孩子和一位卖烤山薯老人之间发生的普通而又感人的小故事;让学生从中体会卖山薯老人和小作者同样拥有的一颗善良的心和他们彼此的关爱的情怀。

2.在学习课文中,学生能初步体会散文的美,有感情地朗读。

过程与方法:

1.在理解课文过程中,学生能够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内容及人物的性格特征。(引导、讲授、探究、合作等方法)

2. 在充分理解关键词的基础上,学生能准确无误地灵活运用这些词语在自己的写作之中。(知识能力实践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体会卖山薯老人和作者的人物形象,感受他们心地的善良,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

体谅的道理。

重点:理清文章脉络,理解人物品质。

难点:学生怎样才能理清文章脉络,理解人物品质。

四、探究式教学模式:

围绕老人两次给小君送山薯这个故事创设情境,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老人的品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对课文知识点进行探究。

五、教学策略选择:

主要运用讲授式、启发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策略,通过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复习导入,渗透方法,创设情景,产生学习需求。

回忆上节课内容,找同学说说:课文围绕“毽子里的两枚铜钱”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围绕“毽子里的两枚铜钱”讲述了一个小姑娘和一位卖烤山薯老人之间发生的一件感人的故事。)(复习与新知识联系紧密的旧知识,唤醒学生对有关知识及其形成过程的记忆。)第二环节:深入学习,通过重点词理解句、段、篇及人物的品格。

深入理解课文:

1.质疑:还想解决哪些问题?(学生提问)

2.理清思路:

遇到一篇叙事文怎么学?

如何能深入理解人物?

如何能深入理解这些句子?

深入理解人物,抓住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句子深入理解。(边复习边出示PPT)(复习与新知识联系紧密的旧知识,唤醒学生对有关知识及其形成过程的记忆。)

3.深入了解

画出描写老人的语句,想想这是个怎样的老人?

集体讨论抓住外貌特征的词语:黑漆漆、满脸的皱纹很深很深、微驮着的背、栉风沐雨等能看出老人是个生活艰辛的老人。(以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来创设问题情境,体现了“语文来源于生活”的思想,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求知欲望,明确了探索的目标与方向)

因为老人生活并不富裕,所以他会计较二婶少给的那一个铜板

其实老人并不是个计较的老人,读读相关语句,体会老人的品质。

通过老人第一次给我烤红薯能体会到老人怎样?

出示幻灯片:

老人一声不响,却笑呵呵地伸手在烘缸里取出一个小小的烤山薯,往我手里一放说:“给你吃。”(感受句子里带颜色的字,看看能不能将来用在写作之中)

通过老人第二次给我烤红薯又能体会到老人怎样?(小组合作学习,照顾到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汇报交流,归纳概括)

出示幻灯片:

他好半天才明白我的意思,马上把铜钱放回我的口袋里,摸摸我的头说:“小姑娘,我怎么会拿你的钱呢?不过你的好心肠,我永远不会忘记的。”他又从烘缸里取出一个小山薯给我说:“再给你一个。”(感受句子里带颜色的字,看看能不能将来用在写作之中)

两次做对比体会老人感情变化,说说这是个怎样的老人?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小姑娘是个怎样的人呢?(学生在讨论中产生互补,在思维上相互启迪。)

从哪看出来的,找出相关语句。

出示幻灯:

我越发觉得心里不安,忽然想起毽子里面有两个铜钱儿。只是两个铜钱啊,怎么抵得过一个铜板呢?但我还是急急忙忙撕开毽子的包布,挖出两枚亮晶晶崭新的铜钱,递到老人手里说:“老伯伯,给您。”(感受句子里带颜色的字,看看能不能将来用在写作之中)(学习课文和写作方法相结合,学为用做准备。)

文中还有哪些地方看出了小姑娘的善良,找一找。

老师范读最后一自然段,集体读最后一自然段

小君做到了“后来格外懂得体谅这样的老人”那我们学了这篇课文后呢?

第三环节:巩固新知,拓展延伸。

本文作者琦君是台湾最著名的抒情小说作家,代表怍《橘子红了》;另外《故乡的桂花雨》、《一对金手镯》、《琦君说童年》也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