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中子路

《论语》中子路

《论语》中子路
《论语》中子路

浅析《论语》中的子路

摘要:子路是《论语》中孔子批评最多的弟子之一,但他也是《论语》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孔门弟子。《论语》对他的记载生动,丰富。勇敢、刚强、直率、鲁莽的子路受到了后人更多的关注和喜爱,这是由于他的勇敢鲁莽体现出未受文明侵蚀的一种天然之美。

关键词:论语;子路;性格;才华;品德;为学

中图分类号:b2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037-02

孔子有弟子三千,“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1]但在《论语》一书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则是子路,有42条目。据杨伯峻《论语译注》统计,出现子路之名(含季路、由)共出现82次,远远多于其他弟子出现的次数[2]。可见其地位之重要。在《论语》中我们不难看到一个形象生动而丰富的子路。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一字季路,春秋鲁卞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性格爽直率真,有勇力才艺,敢于批评孔子。孔子了解其为人,评价很高,认为可备大臣之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并说他使自己“恶言不闻于耳”。做事果断,信守诺言,勇于进取,曾任卫蒲邑大夫、季氏家宰,是孔子“隳三都”之举的最主要合作者之一。后为卫大夫孔悝家宰,在内讧中被杀。

“勇敢、刚强、直率、鲁莽”,这是孔子对子路的总体评价,也是《论语》中的子路给我们最直观的印象。而子路忠诚、尊师、忠义、守信的一面也给后人诸多启示。

论语中关于教育的句子

、“教育就是要使人成其为人,其根本在于个人而不在于社会。”——鲁迪格尔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4.9)——读书人有志于道,却又以自己穿的衣服不好、吃的饭菜不好为耻,这种人不值得与他谈论。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6.20)——孔子说:“对于任何学问事业,懂得他的人不如喜爱他的人,喜爱他的人不如嗜好他的人。”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7.3) ——品德不加以修养,学问不加以讲习,听到合于义的道理不能去照着做,有缺点却不能改正,这是我所忧虑的。 1、“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礼记》 2、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 习人生之道。——陶行知 3、“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 处。”——陶行知 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 5、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李贽 6、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无益。譬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今夫石田虽水润沃, 其干可立待者,以其不纳故也。——张载

7、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斯宾塞 8、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地退步。——斯宾塞 9、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陶行知 10、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陶行知 11、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达尔文 12、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陶行知 13、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行知 14、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叶圣陶 15、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就是说咱们当教师的人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

《论语》教育思想

《论语》中所蕴含地教育思想 《论语》是我国第一部以语录体形式地著作,它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地一部书,是儒家最重要地一部经典著作. 《论语》大部分记言,小部分记事,只有极少数篇章称得上是比较完整地文章.全书篇,共章,约多字.篇与篇、章与章之间没有内在联系,篇名无义,用地是每篇开头地几个字.它所记录地内容很广,包括哲学、道德、政治、教育、时事、生活等方面.下面就其中所蕴含地部分教育思想进行解读,以飨同仁. .有教无类 此节出自《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说地是:“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所谓“类”,即指按政治地位地贵贱、庶鄙等划分种类.西周时代地学校被世袭地奴隶主贵族所垄断,不仅奴隶主贵族与平民、奴隶之间有严格地阶级界限,就是奴隶主阶级内部也等级森严,有贵贱尊卑之分.因此,当时地教育则集中在上层阶级,叫做“学在官府”,是没有平等可言地.孔子所提出地“有教无类”地内涵是:任何人我都可给他以教育,不分贵贱、庶鄙等界限,使教育及于平民,从而实现教育地人人平等.这一思想地提出则打破了“学在官府”地局面,适应了“士”阶层地兴起及文化学术下移地历史潮流,其实质是要求将教育对象从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这与我们当前所提倡地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地理念是一脉相承地,目地就是要求使受教育者地起点平等,让所有地受教育者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愉快生活、学习、成长,让人人都能成才. “有教无类”与孔子提出地“因材施教”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地两个方面.二者说地是集体教育与个别指导地结合,是共性与个性地统一.“因材施教”要在“有教无类”地指导下进行,“有教无类”要靠“因材施教”来落实.孔子弟子三千,贤士七十二,可以说,他对他们地个性了如指掌,因此,才有了因人而教,扬长避短地生动地教育局面.这一思想与我们目前“面向全体”、“发展个性”地思想一致. 这一伟大地思想和《论语?雍也第六》中提出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是一致地.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此节出自《论语·雍也第六》.是孔子“因材施教”地具体体现.

《论语_子罕第九》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论语?子罕第九》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我个人以为,从教育的角度看,若要达于“道”的层面,成为圣人,很重要的就是要有实践的基础,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也与小时候就参与实践有关。 【译文】子牢说:“老师说过,‘我不能被当世所用,所以精通了各种技艺。'” 【解读】子牢也是孔子的学生,姓琴,名牢,字子开,卫国人。孔子小的时候家庭困难,又要生存,因为不能做官,所以就不得不学习各种各样维系生存的本事。因此成就了多才多艺的孔子。 【原文】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译文】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我没有知识啊。有为农夫来问我,我对他问的问题一无所知。我只能从这个问题的两端分析琢磨来解开问题的全部。” 【解读】这一章讲的是孔子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不懂的问题从事物的正反、已知未知两个方面入手来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球的问题的解决。这也是儒家中庸思想的具体体现。 【译文】孔子说:“凤鸟不来了,黄河也不再出现河图了,我这一辈子也快完了吧!【解读】凤鸟是传说中的神鸟。传说有圣王出现的时候,黄河中就有龙马背负八卦图出现。孔子说这句话的时候一定是行将离世的时候,一方面慨叹世道的衰微,一方面是对自己生命即将终了的无奈。 【原文】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g?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译文】孔子遇见穿丧服的人、着官员服装的人以及盲人,碰面的时候,他们即使很年轻,也一定站起来;走过去时,一定要快步离开。 【解读】这一章说的是孔子日常中面对的礼仪和心态。遇到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孔子都是深怀着敬畏的心态。既表现对生命的敬畏,也从另一方面诠释着“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这句话。《季氏第十六》篇孔子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这里提到的这三者都于天命相关,所以孔子表现出了敬畏之心。 【原文】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译文】颜渊感慨地说:“我仰望老师的思想,越看越觉得伟岸高大,努力钻研,越是钻研就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他就在眼前,忽而又到了后面。老师一步步地的诱导我前进,用文献丰富我的知识,用礼来约束我的言行,是我想停止学习和前进都不可能。我用尽了自己的才力,像是见到了他的思想高高地耸立在我的眼前,我虽然想要努力追上,却没有道路可走了啊。” 【解读】读《论语》我们会发现,对于孔子的才德有人评价,有人怀疑。作为老师的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即便是经常在老师身边的那些学生也没有那一个人能比颜渊这个学生更了解自己的老

论语练习题

10、《论语》十则练习课 授时: 总课时数: 一、基础驿站 1. 给下列字准确注音。 愠() 罔() 凋() 恕() 2.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 为人谋而不忠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见贤思齐焉 吾与点也 殆( 勿 ( 诲 ( 施 ( (5) 3. 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 不亦说乎 (2) 诲女知之乎 (3) 不知为不知,是 富而可求也 知也 4. 下列对课文句子翻译错误的有一项是( (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 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 A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识。) C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几个人一起走路,一定有我的老师在里面。 ) (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 D 、“土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 ) 5.文学常识填空。 (1 )《论语》是 ________________ 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传弟子编辑而成。 (2)孔子,名 _____________ ,字 的 ______________ 家、 _______________ 家、 《论语》始终如一地贯穿了他的这一思想。 二、综合园地 选择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 ) 为人谋而不忠乎(谋,出主意。忠,尽心。)B 、传不习 乎 (习,复习)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自省即省自,检查自己)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宽恕) 下列选项中没有通假现象的一项( ) 不亦说乎 B 、诲女知之乎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 、觉见卧闻,俱用精神。 家经典著作之一,属于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书,共 _体散文,是记 O 它由孔子的弟子和 ____ 时 __________ 国人,我国古代伟大 家。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 6、 A 7. A C 8.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论语〉十则》中流传至今的成语有: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 、— (2) 体现孔子用于实践的思想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孔子心目中“君子”的标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9.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孔子很注重学习,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最新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名句资料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名句 1、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5、《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请简要回答。谈学习态度的:学而时习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谈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6、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回答者:teacher073 《论语》中的教育名言读论语,抓教育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之所以“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这样令人赞颂的光辉业绩,除了具备良好的教学素质外,主要得益于他的教育思想。因此,我们与其艳羡其业绩,不如深入《论语》当中,分析他的教学理念,探讨他的具体做法,然后运用于我们的工作中。 一、德智并重 孔子教学很注重人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的统一,提出了“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

一论断,认为德才兼备、温文尔雅、表里如一才能算是真正的人才。 1.德育为先。他的教育内容是德才并重,尤其重视加强道德教育。他说:“君子无终食之问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指出“仁”是君子的根本品德,是德育的总概念。“仁”的内涵非常广泛,如“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更包括爱人、忠、恕、孝、悌、恭、宽、信、敏、惠、勇、敬、温、良、俭、让、诚等一系列美德。但每种美德都只是反映了仁的一个侧面,只有将它们集合、归纳、凝聚为一体,才能称得上“仁”,但是它的精神内核核心却很凝练,就是“爱人”。要做到“爱人”,必须先做到“忠恕”和“孝悌”。孔子的德育是为培养封建社会的“君子”而服务的,但它形成于德育实践过程中,基本上反映了德育的客观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对我们当前的道德教育,尤其是“素质教育”,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 2.智育重法。理想的智育是把知识转化为智慧,只有在智慧引导下,才可能展开真正意义上的心智活动。一般来说,知识的关注点是现成的答案、现成的公式、现成的历史事件的归纳,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是求知的过程。因此,我们有必要来一个智育观念的更新。必须明确,知识不过是智育的载体,学生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所得到的获取知识的能力。孔子认为除了极少数的“圣人”外,绝大多数的人要获得知识与技能必须“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论语.季氏》)。“学习”一词就来自孔子的“学而时习之”,可见智育的首要目的是教给学习者以良好的学习方法,其次才能引导他们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来进行卓有成效的学习。这一指导思想和我们现在的某些单纯的应试教育、技能教育相比,无疑更正确、更科学、更合理、更人文。 3.德智并重。孔子是历来主张智育与德育并重的。因此,他教导弟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要求弟子们学习目标立志于“道”,执守于“礼”,遵循于“仁”,而博览、涉猎、游学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他的教学内容也与其培养目标相适应,提出了“四教”,即“文、行、忠、信”。在智育与德育之间,孔子既重视智育,更重视德育,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做学生的人,在家便要孝顺父母,出外便要敬爱尊长,做事则要谨慎而又诚实可信,能与众人友好相处而又亲近有德的人,如此躬行实践,注意道德修养的同时学习文化知识,德、智并重,但是将道德修养放在了学习的前面,而且孔子在其教育实践中也确实注重德育为先,他对弟子的教育,始终贯穿着道德的主线。我们只有加大道德教育的力度,真正扭转“以考试成绩定成败”的指向,将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都列入升学考试之中,尤其是后者要定出相应的有权威的指标,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那种“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关键时不要”的重智轻德现象。 二、教学态度

论语关于师生关系的句子和它的解析

论语关于师生关系的句子和它的解析论语》中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从多方面加以考察。 (1)诲人不倦:课堂上的师生关系 孔子上课,经常表扬那些好学的学生。 颜渊就是其中最闻名的一个。 《论语·子罕》记孔子的话说:“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等于说,课上到最后,孜孜不倦的仅仅剩下颜渊一个。 看五四时代那么多学者开课,都有学生逃课,再回过头来听孔子说“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就很亲切。 听话听音。 既然“语之而不惰者”是颜渊,那么,“语之而惰者”是谁呢?不知道。 孔先生似乎没去学生处查过 ___。

进而言之,“语之而惰者”到哪儿去了呢?也不知道。 恐怕有逃课的,也有上课打瞌睡的。 《论语·公冶长》有宰予昼寝的记录,属于不逃课也不听课的。 孔子也为此发过脾气,说“朽木不可雕也”。 遇到紧要关头,孔子的学生中逃课的人更多。 《论语·先进》:“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从陈蔡者,《史记·孔子世家》谓有颜渊、子贡、子路;《弟子列传》谓有子张;《吕氏春秋·慎人篇》谓有宰予,合计五人。 他皆无考。 其他的同学哪儿去了呢?不知道。 孔先生后来似乎也没给他们处分。 如果有份处理决定,不至于无考。

就是跟着走的五个人,也不是人人步步紧跟。 《论语·先进》:“子畏于匡,颜渊后”。 这就是说,就连颜渊,遇匡人之难之际,也有逃课记录。 《吕氏春秋·劝学篇》则谓颜渊“随夫子行,忽遇匡人之难”,“自必潜身远害,或从他道迂行,此其所以相失在后也”,为颜渊逃课做了一点解释。 (2)各言尔志:考试中的师生关系 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对学生进行考试,似乎都是进行“开卷考试”,而且是讨论式的“开卷考试”。 他的试卷从来没有偏题怪题,常见的考题是“各言尔志”、“各言其愿”,有点类似香港高校内地招生时出过的一些题目。 香港高校内地招生,香港岭南大学有一题是“谈谈你的理想和兴趣”,并且要求“就一个点来谈,不要面面俱到”;香港中文大学传播系有一题是“有何职业规划”。

一起学《论语》9.26子罕篇——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一起学《论语》9.26子罕篇——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一起学《论语》9.26 子罕篇——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原文】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白话】 孔子说:“三军虽众却能夺取其将帅,匹夫立志却难以改变其志向。” 【释词】 三军:周朝时,大国诸侯拥有三军。

夺:丧失,夺取。郑汝谐:“可夺者,所主在人;不可夺者,所主在我。” 帅:将帅。 匹夫:谓庶人也,即普通人。《注疏》:“士大夫已上有妾媵,庶人贱,但夫妇相匹配而已,故云‘匹夫’。” 【先贤精义】 《论语注疏》曰:此章言人守志不移也。 孔安国曰:三军虽众,人心不一,则其将帅可夺而取之。匹夫虽微,苟守其志,不可得而夺也。 《论语正义》曰:三军之帅,以人为卫,故遇强敌,可覆而取之。匹夫守志,志有一定,不可得而夺也。 蔡节曰:此章言三军之帅尚或可夺,以明匹夫之能守其志,终不可得而夺耳。 郑康成曰:匹夫之守志,重于三军之死将者也。

侯氏曰:三军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故帅可夺而志不可夺,如可夺,则亦不足谓之志矣。 康有为曰:立志,为学者第一事。志不立,则天下无可为者。 刘宗周曰:志,气之帅也。气之刚大,塞天地,配道义,皆志为之。今人只无志者多,恁地鹘突;若志一立,天地鬼神避之,何夺之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皆此志也,故曰“志立而学半”。 张栻曰:志者,中有所主也。此所谓志,谓守其道而不渝,如虞人非其招不往之类是也。若守任私意,而不知徙义,则是失其所主,谓之“任意”则可耳,非志也。 陈祥道曰:三军之所恃者,帅也;匹夫之可守者,志也。以匹夫视三军,不若三军之众;以帅视志,不若志之固。盖见善明,然后用心刚;用心刚,则心之所之者其锐不可挫,其固不可攻。故首阳之饥不能降伯夷之

《论语》试题六及答案

《论语》试题六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错误的一项( C ) A.“日知其所亡"是知新 B.“月无忘其所能”是温故 C.“日之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结合起来正好是孔子的“可以为师矣” D.是孔子的“学如不及,忧恐失之。”的写照。 2、“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中的“弃”是什么意思?( C ) A.弃养 B.舍去 C.抛弃 D.遗弃 3、下列不是出自《论语》的成语是哪一个? ( B ) A、朽木粪土 B、杯水车薪 C、祸起萧墙 D、一匡天下 4、“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对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是(C) A.道听途说,违背了“敬、诚、慎”等儒家原则,是被有道德的人唾弃的。 B.听到小道消息就四处传播,这是背弃道德的行为。 C.不去区分是非的好好先生,是败坏道德的小人。 D.在道上听到不可靠的传闻,途中又向别人传说,这是背离道德准则的行为。 5、孔子曰:“君子有九思”。其中“事思敬”的意思是:( B )。 A.做事的时候要懂得尊敬他人。

B.做事要想想是否谨慎。 C.做事发脾气时要想想是否会不好的结果。 D.做事时要对人怀有敬意。 6、子贡问孔子:“有可以用来终生奉行的话吗?”孔子回答的话是( C ) A.君子求诸己 B.君子矜而不争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君子不以言举人 7、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思是:( B )。 A.行善事,可以锋利其兵器。 B.工匠要想做好他们的工作,就一定要弄好他们的工具。 C.有善心的人,必然会找到有利的兵器。 D.做事从善心出发,必然成为自己的利器 8、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指“恭、宽、( B )、敏、惠。” A.诚 B.信 C.善 D.真 9、《论语》中每篇的题目基本上是按什么来命名的? ( B ) A、每篇的主题 B、每篇的开头两个或三个字 C、每篇第一章的主题 D、每篇中出现最多的词语 10、《论语》是“论”字,做何解?( D ) A说 B议论 C通“伦”,人伦道德 D编纂 11、孔子由“仁”进而提出统治者要“仁政”,这种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B )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浅析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作者:————————————————————————————————日期:

浅析《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荣昌安富中学 对于孔子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有批判的部分,从中可以得到借鉴,也有继承的部分。当然,继承也不是毫无批判地硬搬和摸仿,而是吸取其中有益的东西、优秀的东西,加以弘扬、改造和创新,使之有用于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下面对《论语》一书中的教育思想,作些粗浅分析。 一、“博文”“约礼”,德智并重 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包括思想意识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前者的阶级性是明显的,后者中有的文化知识具有阶级性,有的则不具有阶级性。然而,作为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包含教育目的、培养为谁服务的人等则在本质上具有阶级性。《论语》于此有充分反映。 在《论语》中,孔子十分强调“礼”,他明确地说:“人而不仁,如礼何?”认为“仁”是“礼”的本质和核心。孔子不仅多次地向弟子们讲解“礼”、“仁”的涵义和要求,教导他们遵“礼”、依“仁”,还提出了对弟子们的全面要求。孔子两次谈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即君子要广泛地学习文献,并用礼节来加以约束规范,也就可以不致于离经叛道了。孔子也正是这样要求弟子的,所以颜渊说:“夫子……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使弟子们“弗畔”,这就是孔子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很明显,孔子是智育与德育并重的。因此,他教导弟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要求弟子们学习目标在“道”,执守于“礼”,遵依于“仁”,而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

关于孔子的教育名言名句大全100句

关于孔子的教育名言名句大全100句 导读:1、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孔子《论语》 2、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孔丘《论语》 3、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孔丘 4、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论语》 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论语》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论语》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论语》 8、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孔子《论语》 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论语》 10、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丘《论语.季氏》 1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论语》 1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论语》 13、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论语》

1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论语》 1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论语》 1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论语》 17、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论语》 1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论语》 19、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论语》 2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丘《论语·卫灵公》 21、言必信,行必果。——孔子 2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论语》 2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论语》 2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论语》 2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2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丘《论语》 27、与人交,推其长者,讳其短者,故能久也。——孔子 28、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孔子《论语》 29、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论语》

论语·子罕

《论语·子罕》名言 1.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原文】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译文】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解读】“毋意”就是在待人处事上遵从客观规律,不用自己的主观意念来代替、来理解客观的事物;“毋必”就是不以主观意识来对待客观世界,不追求客观规律之外的必然结果;“毋固”就是在自然规律这个“道”面前不固执自己的成见,随时调整自己的主观意见,让道一以贯之;“毋我”就是凡事不以"自我"为中心,不过分强调自我,注意与周围人的团结协作。“绝四”是孔子的一大特点,这涉及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人只有首先做到这几点才可以完善道德,修养高尚的人格。 2.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原文】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译文】孔子说:“在外事奉公卿,在家孝敬父兄,有丧事不敢不尽力去办,不被酒所困,这些事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 【解读】“出则事公卿”,是为国尽忠;“入则事父兄”,是为长辈尽孝。忠与孝是孔子特别强调的两个道德规范。它是对所有人的要求,而孔子本人就是这方面的身体力行者。在这里,孔子说自己已经基本上做到了这几点。 3.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原文】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译文】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解读】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这对于立志有所作为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塑造。 4.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论语》试题一及答案

《论语》试题一 一、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孔子所做的贡献是:() A、创立私学 B、统一文字 C、创立儒学 D、删订六经 2、孔子71岁时,得意门生___病卒,孔子哀叹道:“天丧予!”() A、子贡 B、子路 C、冉有 D、颜回 3、______是中国数量最多、时代最久的私家档案,对于研究中国明清史,特别是明清经济史具有重要价值。 A、孟府档案 B、孔府家谱 C、颜府档案 D、老子家谱 4、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 A、戚戚 B、凄凄 C、泣泣 D、齐齐 5、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他批评的是( )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 6、从2006年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首次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国际奖项“孔子教育奖”。孔子的下列名言中,对我们的学习有直接指导意义的是() ①因材施教②温故而知新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7、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是纪念()。 A、文天祥 B、孔子 C、老子 D、屈原 8、属于孔子编订的古籍有() ①《诗经》②《尚书》③《春秋》④《论语》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9、下列各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阐述的是学与思的关系 B、“人不知而不愠”强调的是学习知识在于提高自己。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显示了孔子为学的谦虚风度。 D、“温故而知新”强调了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10、孔子的思想在日本也有很大影响,江户时代,德川家康对儒学很重视,他说:欲为天下之主者,不可不通《四书》之理,即不能全通,亦当熟玩____之书。 A、《大学》 B、《论语》 C、《孟子》 D、《中庸》 11、下列属于儒家倡导的思想道德标准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C、万物虚无,祸福相倚 D、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12、明末李贽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其思想核心是(): A、反对迷信崇拜 B、主张学以致用 C、维护封建礼教 D、抨击腐朽统治

《论语》中的教育观

《论语》中的教育观 孔子的教育观、教学方法,最为后人称道的, 主要包括: “有教无类”(卫灵公15·39)、 “因材施教”、 “尊师爱生”、 “践行兼顾”、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方面。 这在当代依然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与现实价值。 据史书记载,孔子一生教育培养了三千多学生。但有名字记录流传的,大约有七十余位。其中有十位,更是孔子最赏识的优秀弟子。他们是:德行:颜回(字子渊)、闵损(字子骞)、 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 言语:宰予(字子我)、端木赐(字子贡); 政事:冉求(字子有)、仲由(字子路); 文学:卜商(字子夏)、言偃(字子游)。(先进11·3)从学生们的年龄及其籍贯看,大致可以推定孔子在三个不同历史时期中,共吸收了三批重要的学生。 第一批是孔子30岁到45岁之间所收的早年学生,这批学生比孔子大约要年轻七八岁到十五岁之间。他们大都是在鲁国出生的青年。这批学生有: 仲由(子路,少孔子9岁)鲁人,卞之野人,尝食藜霍,负米百里之外。

颜由(季路,颜回之父)鲁人。 曾点(曾参之父)鲁人。 公冶长(孔子之侄女婿)齐人,曾坐过牢。 孟懿子(鲁国贵族)。 南宫敬叔(鲁国贵族)。 冉耕(伯牛,少孔子7岁,冉雍之叔伯辈)鲁人。 闵损(子骞、少孔子15岁)鲁人,事父母至孝。 第二批是孔子45至60岁左右,由出仕鲁国到周游列国期间所收的弟子。这批学生年龄大多少孔子三十岁左右,以鲁国和卫国年青人为主。孔子游历列国,停留最长时间是在卫国。孔子说:“鲁卫之政,兄弟也。”这一期间,孔子开始在政治上(51岁为鲁中都宰,54岁为鲁大司寇,摄行相事)和学术上都取得很大成就,颇有声望,因此得以举荐他的学生出仕于多国,诸如举荐冉求、冉雍为季氏宰,举荐子路为季氏宰及卫国大夫孔悝(kuī)为邑宰,举荐子贡代表鲁国出使齐、吴、越、晋等国。 这批学生有: 冉求(少孔子29岁)鲁人,助季氏聚敛,孔子叫学生“鸣鼓而攻之”。端木赐(子贡,少孔子31岁)卫人,利口巧辩,善于外交。 冉雍(仲弓,少孔子29岁)鲁人,孔子说:“雍也可使南面”。 颜回(少孔子30岁)鲁人,《论语》称:“回也,屡空”,“贤哉,回也”。高柴(子羔,少孔子30岁)卫人,《史记》载:“柴也愚,长不盈五尺”。宰我(前522-458),与子贡大抵同年辈,鲁人,利口辩词,与孔子辩三年二丧。孔子斥之为“不仁”。昼寝,孔子斥之为“朽木不可雕”。 商瞿(少孔子29岁)鲁人,孔子传《易》于瞿。

子罕篇第九(带拼音)

子罕篇第九 9.1 子罕言利与y ǔ命与y ǔ仁。 9.2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9.3 子曰:“麻冕mi ǎn ,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9.4 子绝四:毋w ú意,毋必,毋固,毋我。 9.5 子畏于匡ku āng 。曰:“文王既没m ò,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s àng 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y ú斯文也;天之未丧s àng 斯文也。匡ku āng 人其如予何?” 9.6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y ú?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ji āng 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sh ào 也贱,故多能鄙b ǐ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9.7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9.8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9.9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f ú!” 9.10 子见齐z ī衰cu ī者,冕mi ǎn 衣裳ch áng 者与瞽g ǔ者,见之虽少sh ào ,必作;

过之必趋。” 9.11 颜渊喟ku ì然叹曰:“仰之弥高,钻zu ān 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9.12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ji ān ,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w éi 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y ǔ与其死于y ú臣之手也,无宁n ìng 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9.13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y ùn 椟d ú而藏c áng 诸?求善贾g ǔ而沽g ū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g ǔ者也!” 9.14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9.15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yu è正,《雅》《颂》各得其所。” 9.16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s āng 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9.17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sh ě昼夜。” 9.18 子曰:“吾未见好h ào 德如好色者也。” 9.19 子曰:“譬p ì如为山,未成一篑ku ì ,止,吾止也。譬如平地,

五年级必读小学生《论语》选择题(有答案)

1.《论语》 1.《论语》中与“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表达道理相同的成语是(C) 适可而止 B.恰如其分 C.过犹不及 D.不疾不徐 2.通过成语学而乐之可以想到《论语》中的哪句话?(D) A.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B.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C.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D.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B)。 A.孔子提出,不符合于道的荣华富贵,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种东西,就如同天上的浮云一般。 B.这句话的解释是:吃粗粮,喝温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是天上的浮云。 C.于:介词,对,对于的意思 D.饭:作动词用,吃的意思 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C) A.孔子很注重学习,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B.孔子的弟子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孔子以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 C.《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前后两章之间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D.士不可不弘毅的弘意思是:广大。 5.“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中出则弟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外出要尊敬师长。弟同“梯” B.外出要尊敬兄长。弟同“剃” C.外出要尊敬兄长。弟同“悌” D.外出要尊敬师长。弟同“梯” 6.子曰:“有教无类”反映了孔子_______,_______的方式论,注重_____,_______教育的教育思想(A)。 A.因材施教,启发式,童蒙,启蒙 B.全民教育,函数论,一视同仁,启蒙 C.经邦济世,一视同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D.因材施教,函数论,童蒙,启蒙 7.“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的出处是(D) A.《论语雍也篇》 B.《论语子罕篇》 C.《论语为政篇》 D.《论语季氏篇》 8.下列关于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错误的一项(C) A.“日知其所亡"是知新 B.“月无忘其所能”是温故 C.“日之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结合起来正好是孔子的“可以为师矣” D.也是孔子的“学如不及,忧恐失之。”的写照。

《论语》教育思想

《论语》中所蕴含的教育思想 《论语》是我国第一部以语录体形式的著作,它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最重要的一部经典著作。 《论语》大部分记言,小部分记事,只有极少数篇章称得上是比较完整的文章。全书20篇,共512章,约15000多字。篇与篇、章与章之间没有内在联系,篇名无义,用的是每篇开头的几个字。它所记录的内容很广,包括哲学、道德、政治、教育、时事、生活等方面。下面就其中所蕴含的部分教育思想进行解读,以飨同仁。 1.有教无类 此节出自《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说的是:?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所谓?类?,即指按政治地位的贵贱、庶鄙等划分种类。西周时代的学校被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所垄断,不仅奴隶主贵族与平民、奴隶之间有严格的阶级界限,就是奴隶主阶级内部也等级森严,有贵贱尊卑之分。因此,当时的教育则集中在上层阶级,叫做?学在官府?,是没有平等可言的。孔子所提出的?有教无类?的内涵是:任何人我都可给他以教育,不分贵贱、庶鄙等界限,使教育及于平民,从而实现教育的人人平等。这一思想的提出则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适应了?士?阶层的兴起及文化学术下移的历史潮流,其实质是要求将教育对象从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这与我们当前所提倡的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目的就是要求使受教育者的起点平等,让所有的受教育者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愉快生活、学习、成长,让人人都能成才。 ?有教无类?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二者说的是集体教育与个别指导的结合,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因材施教?要在?有教无类?的指导下进行,?有教无类?要靠?因材施教?来落实。孔子弟子三千,贤士七十二,可以说,他对他们的个性了如指掌,因此,才有了因人而教,扬长避短的生动的教育局面。这一思想与我们目前?面向全体?、?发展个性?的思想一致。 这一伟大的思想和《论语?雍也第六》中提出的?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是一致的。 2.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此节出自《论语·雍也第六》。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 说的是:?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这是典型的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具体诠释,至今仍在沿用,而且永远也不会过时。这是孔子对后人教育上的最大贡献。

论语子罕第九(9.1)详解及学习体会

论语子罕第九(9.1)详解及心得体会 “利”、“命”、“仁”之讨论 —《子罕篇第一章》 卷九·子罕第九 【本篇引语】本篇共包括31章。本篇涉及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弟子对其师的议论;此外,还记述了孔子的某些活动。 【原文】9·1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一、注解之争 《论语?子罕》篇首章"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历来注解争议较多。 朱熹《论语集注》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罕,少也。程子曰:“计利则害义,命之理微,仁之道大,皆夫子所罕言也。”〕 张居正评《论语》——子罕第九(1) 译文孔子很少谈到功利、命运和仁德。 罕是少。利是人情之所欲。命是气运之流行,如死生祸福之类,幽远而难必仁是心之德。门人记说:夫子平日教人,虽言无不尽,然亦有所少言者,则有三件:利与命与仁是已。盖利与义相反,学者而谋利则廉耻之道乖;有国家者而好利则争夺之祸起,其端甚微,其害甚大。故夫子罕言之,欲人知所戒也。天命靡常,其生死祸福寿夭穷通之理窈冥而难知,幽远而难必,人惟宜尽人道之所当为者,而默以听之。若语人以命,则人将一一取必于天,而怨尤之心生矣,故夫子亦罕言,欲人之自修也。仁具于心,乃四端万善之统体,其道至大而难尽,若强以示人,则未免有躐等之患矣。故夫子亦罕言之,欲人之渐进也。夫观圣人之所罕言,则吾人之所当务者可知矣。 后来许多注家多认为《论语》里虽然言"利"的场合相对不多,但是言"命"特别是言"仁"的场合是非常多的,这就形成一个很大的矛盾,从当前注解情况看,解决这一矛盾的方式可分为两类: 其一,大体上坚持朱熹的注解。将"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句读"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杨伯峻说:"......《论语》中讲'仁'虽多,但一方面多半是和别人问答之词,另一方面,'仁'又是孔门的最高道德标准,正因为少谈,孔子偶一谈到,便有记载。不能以记载的多便推论孔子谈得也多。孔子平生所言,自然千万倍于《论语》所记载的,《论语》出现孔子论'仁'之处若用来和孔子平生之言相比,可能不是少的。诸家之说未免对于《论语》一书过于拘泥,恐怕不与当时事实相符(指上文所述并不罕言'仁'之论--引者),所以不取......。"(《论语译注》)杨的大意是说,《论语》之中论"仁"较多,并不能推翻罕言"仁"的事实,所以继续将此句解为:"孔子很少(主动)谈到功利、命运和仁德。" 其二,不赞同朱熹的注解。将"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句读"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康有为说:"考之《论语》,孔子言命、仁至多,......即《论语》言'仁'已四十二章,若以为罕言,则孔子所多言者为何也?"(《论语注》)。近现代注家多有此问。很多学者认为此句当断为"

《论语》练习题

《论语》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 1、《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 作之一。《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语言基本上是口语,明白易懂。文字简括,一般只叙说自己的观点,而不加以充分的论证。《论语》与 《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是儒家学派的经书。 2、关于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为“至圣”“圣人”。其思想核心是“仁”,反对残暴统治,同情人民疾苦。孔子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 二、字词积累: 1、通假字: (1)不亦说(yu è)乎。(“说” 同“悦”,愉快。) (2)诲女(r ǔ)知之乎。(“女”同“汝”,你。) (3)是知(zh ì)也。(“知”同“智”,聪明。) 2、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时: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按一定的时间。 (2)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 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新的体会,新的发现。 (3)见贤思齐焉。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人,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3、古今异义:

1)可以为师矣 可以: 古义, 可以凭借。 今义, 表示允许 4、一词多义: (1)而: ①学而时习之 /其不善者 而改之/ 温故而知新。 而: 表承接。 ②人不知 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思 而不学则殆。 而:表转折, 却。 (2)知: ①人不 知而不愠。 知:了解。 ②温故 而知新。 知:领悟。 ③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知:明 白。 ④是知(zh ì) 也。 知:同“智”,聪明。 5、涉及的成语: 1)不亦乐乎( 2)温故知新(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4)见贤思齐( 5)三人行,必有我师 6)择善而从 人 : (7)任重道远( 8)死而后已 ( 9)岁寒松柏:( 10)己所不欲,勿施于 (11) 学而不厌: (12) 诲人不倦: (13) 不耻下问: 三、区分内容: 1 学习方法: 或能够。 (2)是知也。 断的动词。 (3)死而后 已。 (4)三人行。 是:古义, 这, 这个,这样。今义 , 表示肯定判 已:古义, 停止。 三:古义 , 表示多 今义, 已经。 今义, 三,表示

论语关于教育的句子

论语关于教育的句子 1、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 5、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6、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8、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9、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10、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1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1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1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15、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 17、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1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19、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20、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21、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22、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2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24、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25、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出自《论语·子路》 26、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27、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28、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29、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3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31、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3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3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3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35、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36、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