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必修第二册《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必修第二册《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必修第二册《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必修第二册《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氮及其化合物

【教学目标】

(1)掌握氮的重要性质,了解氮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用途。

(2)掌握氮的氧化物的性质,氮的重要化合物的用途及硝酸的相关注意事项。

(3)掌握氮族元素的性质,理解氮族元素原子结构与性质递变规律。

【教学重点】

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及转化

【教学难点】

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及相关实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硫的相关性质,掌握非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那我们又知道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氮气,这节课我们就带着已有的学习方法,对氮及其化合物知识展开学习!

二、知识讲解

使用建议说明:《氮及其化合物》知识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内容之一。试题常以氮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为载体,考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实验、计算等,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考点1氮气、氮的氧化物、硝酸

使用建议说明:考纲要求了解氮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了解氮的氧化物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了解硝酸的主要性质;通过浓硫酸、硝酸分别与不活泼金属、非金属的反应,认识浓硫酸、硝酸的强氧化性;通过比较浓硫酸与稀硫酸,浓硝酸与稀硝酸性质的差异,认识浓度、反应条件对反应产物的影响。

一、氮气(

N)

2

(1)分子结构:电子式为,结构式为N N

,氮氮叁键键能大,分子结构稳定,化学性质不活泼。

(2)物理性质:纯净的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空气中约占总体积的78%。

(3)化学性质:常温下性质稳定,可作保护气;但在高温、放电、点燃等条件下能与2H 、2O 、II A 族的Mg 、Ca 等发生化学反应,即发生氮的固定(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有自然固氮和人工固氮两种形式)。2N 中N 元素0价,为N 的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①与2H 反应:223N 3H 2NH +高温、高压催化剂

②与2O 反应:22

N O 2NO +放电

③与活泼金属反应:232N 3Mg Mg N +点燃

(4)氮气的用途:化工原料;液氮是火箭燃烧的推进剂;还可用作医疗、保护气等。 二、氮的氧化物

(1)氮的氧化物简介:

(2)NO 和2NO 的重要性质和制法 ①性质:2

22NO O 2NO +(易被氧气氧化,无色气体转化为红棕色)

; ()

224()2NO N O 无色红棕色(平衡体系);

2233NO H O

2HNO NO ++(工业制硝酸)

; 222NO NO 2NaOH

2NANO H O +++(尾气吸收)

; 2NO 有较强的氧化性,能使湿润的KI 淀粉试纸变蓝。

②制法:NO :()()33223Cu 8HNO 3Cu NO 2NO 4H O +=+↑+稀(必须________法收集NO );

2NO :()()33222Cu 4HNO Cu NO 2NO 2H O +=+↑+浓(必须___________法收集

2NO )

(3)氮的氧化物溶于水的计算

①2NO 或2NO 与2N (非2O )的混合气体溶于水可依据

2233NO H O

2HNO NO ++利用气体体积变化差值进行计算。

②2NO 和O 2的混合气体溶于水时由22234NO O 2H O 4HNO ++进行计算,

当体积比()()22V NO :V O 4:1=时,恰好反应;4: 1>时,2NO 过量,剩余NO ;4: 1<时,2O 过量,剩余2O 。

③NO 和2O 同时通入水中时,由22234NO O 2H O 4HNO ++进行计算,

原理同②。

④NO 、2NO 、2O 的混合气体通入水中,先按①求出NO 的体积,再加上混合气体中NO 的体积再按③方法进行计算。

三、硝酸(3HNO ) (1)物理性质:

无色、刺激性气味、易挥发液体,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常用浓硝酸的质量分数大约为69%。

(2)化学性质

硝酸为强酸,具有以下性质: ①具有酸的通性; ②不稳定性:3

2224HNO 4NO O 2H O ↑+↑+光或热

③强氧化性:无论浓、稀硝酸均具有强氧化性,与金属反应时不放出氢气。 A 、与金属反应:()()33222Cu 4HNO Cu NO 2NO 2H O +=+↑+浓;

()()332223Cu 8HNO 3Cu NO 2NO 4H O +=+↑+稀3;

()

3323Ag 4HNO 3AgNO NO 2H O ++↑+稀;

常温下浓硝酸与铁、铝发生钝化。 B .与非金属反应:()

3222C 4HNO CO 4NO 2H O +↑+↑+浓。

C .与其他还原剂反应,如H 2S 、SO 2、Fe 2+等。

D .与有机物反应:硝化反应、酯化反应、与蛋白质发生颜色反应等。 (3)制法

①实验室制法:硝酸盐与浓硫酸微热,

()()

32443NaNO H SO NAHSO HNO ?

++↑固浓(不能用强热和稀硫酸)

; ②工业制法:氨的催化氧化法,3224NH 5O 4NO 6H O ++?

催化剂;

2

22NO O 2NO +;2233NO H O 2HNO NO ++;

尾气处理:222NO NO 2NaOH 2NaNO H O +++

(4)用途:制硝酸盐、氮肥、炸药、染料等。

考点2 氨气和铵盐

使用建议说明:氨气与铵盐部分是常考内容,考纲要求了解氨气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了解氨气的实验室制法,了解铵盐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所以此处内容大家再授课时务必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把控。

1、氨气(3NH )

(1)分子结构:由极性键形成的三角锥形的极性分子,N 原子有一孤对电子;N 为3-价,为N 元素的最低价态;

(2)物理性质:无色、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能溶解700体积的氨气,易液化(可作致冷剂);

(3)化学性质: ①与2H O 反应:32324NH H O

NH H O

NH OH

+-

+?+, 溶液呈弱碱性,氨水的成份为:3NH 、2H O 、32NH H O ?、4

NH +、OH -、+H ,氨水易挥发;

②与酸反应:34NH HCl NH Cl +,33

43NH HNO NH NO +(有白烟生成)

; ③还原性(催化氧化):

32

24NH 5O 4NO 6H O ++?

催化剂(N 为3-价,最低价态,具有还原性)

; (4)实验室制法()4

2322Ca OH 2NH ClCaCl 2NH 2H O ?

++↑+;

工业上采取2N 与2H 在高温高压催化剂条件下合成氨气; (5):化工原料,制硝酸、氮肥等,作致冷剂。

2、铵盐

(1)物理性质:白色晶体,易溶于水; (2)化学性质: ①受热分解:43

322NH HCO NH H O CO ?

↑++↑(30 ℃以上可分解)

,43NH Cl

NH HCl ↑+↑;

②与碱反应:()42322Ca OH 2NH Cl

CaCl 2NH 2H O ?

++↑+,

铵盐与碱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432NH OH NH H O +

-

+↑+(该性质可用

于氨气的制取和铵根离子的检验)。 三、例题精析

使用建议说明:此处内容主要用于教师课堂的精讲,每个题目结合试题本身、答案和解析部分,教师有的放矢的进行讲授或与学生互动练习。

例题1只用一种试剂就能将4NH Cl 、()442NH SO 、NaCl 、24Na SO 四种溶液区分开,这种试剂是( )

A .NaOH 溶液

B .3AgNO 溶液

C .()2Ba OH 溶液

D .2BaCl 溶液

【答案】C

【解析】分析四种盐溶液,两种铵盐,可以用碱液区分,两种硫酸盐都可用2Ba +区分,故选用()2Ba OH 即可区分。

例题2下列关系图中,A 是一种正盐,B 是气态氢化物,C 是单质,F 是强酸。当X 无论是强酸还是强碱时都有如下转化关系(其他反应产物及反应所需条件均已略去),当X 是强碱时,过量的B 跟2Cl 反应除生成C 外,另一产物是盐酸盐。

A ――→X

B ――→CL 2

C ――→O 2

D ――→O 2

E ――→H 2O F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当X 是强酸时,A 、

B 、

C 、

D 、

E 、

F 中均含同一种元素,F 可能是24H SO B .当X 是强碱时,A 、B 、C 、D 、E 、F 中均含同一种元素,F 是3HNO C .B 和2Cl 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D .当X 是强酸时,C 在常温下是气态单质 【答案】D

【解析】A 是正盐,既可以与强酸反应又可以与强碱反应,并且生成产物B 都是氢化物,A 必须是铵盐,B 如果是酸根离子形成的氢化物能与2Cl 反应,说明其有还原性,有还原性的氢化物常见的是2H S ,故A 是()42NH S ,A 项,当X 是强酸时,B 就是2H S ,那么C 是S ,D 是2SO ,E 是3SO ,F 就是24H SO ,A 对;B 项,当X 是强碱时,B 就是3NH ,C 就是2N ,D 就是NO ,E 就是2NO 、F 就是3HNO ,故B 对;C 项,不管B 是2H S 还是3NH ,与氯气发生的都是氧化还原反应,C 对;D 项,当X 是强酸时C 是S ,是固态单质,D 错。

例题3物质的量之比为2: 5的锌与稀硝酸反应,若硝酸被还原的产物为2N O ,反应结束后锌没有剩余,则该反应中被还原的硝酸与未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

之比是( )

A .1: 4

B .1: 5

C .2: 3

D .2: 5

【答案】A

【解析】设2 mol n Z 参与反应,因Zn 无剩余,则最终生成了()322 mol n NO Z ,

显然含有34 mol NO -

,这部分是没有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的3HNO ;32HNO N O →过

程中N 元素的化合价+5价→+1价,根据得失电子守恒有:()()32HNO 4n Zn n ?=?,则()3HNO 1 mol n =,即有1MOLHNO 3被还原。

例题4用如图装置制取、提纯并收集表中的4种气体(A 、B 、C 表示相应仪器中加入的试剂),其中可行的是( )

【答案】C

【解析】由装置图可知,制取气体采用固体与液体常温下反应,且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 为净化提纯装置。A 项不能用NaOH 溶液作干燥剂,因为NaOH 不仅与挥发出的3HNO 反应,也与2NO 发生反应;B 项Cu 与浓硫酸只能在加热条件下才能发生反应,且2SO 不能用酸性4KMNO 干燥;D 项不能用浓硫酸干燥

3NH ,且收集3NH 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例题5甲、乙两个研究性学习小组为测定氨分子中氮、氢原子个数比,设计如下实验流程:

制取氮气→装有足量干燥剂的干燥管→装有氧化铜的硬质玻管→装有足量浓硫酸的洗气瓶→测定生成氮气的体积

实验中,先用制得的氨气排尽洗气瓶前所有装置中的空气,再连接洗气瓶和气体收集装置,立即加热氧化铜。反应完毕后,黑色的氧化铜转化为红色的铜

(3222NH 3CuO

N 3Cu 3H O ?

+++)

。下图A 、B 、C 为甲、乙两小组制取氨气时可能用到的装置,D 为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甲小组测得:反应前氧化铜的质量1m g 、氧化铜反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2m g 、生成氮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1L V 。乙小组测得:洗气前装置D 的质量3m g 、洗气后装置D 的质量4m g 、生成氮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2V L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A 的名称:________。

(2)甲、乙两小组选择了不同的方法制取氨气,请将实验装置的字母编号

(3)甲小组用所测得数据计算出氨分子中氮、氢的原子个数之比为________。 (4)乙小组用所测得数据计算出氨分子中氮、氢的原子个数比明显小于理论值,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圆底烧瓶 (2)①()4423242NH SO Ca(OH)2NH 2H O CaSO ?

+↑++

②B

(3)()1125V :7m m -

(4)浓硫酸吸收了未反应的氨气,从而使计算的氢的含量偏高

【解析】(1)仪器A 的名称为圆底烧瓶。(2)①氢氧化钙与硫酸铵反应生成硫酸钙、氨气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42

3242NH SO Ca(OH)2NH 2H O CaSO ?

+↑++;②浓氨水是液体,氢氧化钠是

固体,为使氨气逸出,把氨水滴入固体氢氧化钠中,随着氢氧化钠溶解放热,氨气挥发放出气体,故选B 装置。(3)反应前氧化铜的质量为1m g 、氧化铜反应后转化成的铜的质量为2m g ,则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为()12m m g -,生成的水中氧元素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则生成的水中氧原子的个数

为()1216A m m N ?-?

?

???

;水中氢原子个数是氧原子个数的两倍,因此氢原子个数为()12216A m m N ?-?

?????

生成的氮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1L V ,则氮气中氮原子的个数为1A

2V N 22.4??

???

;因此氮、氢原子个数比为()()121A 1122V N 25V :7m m 22.41:6m m N ?-???

?=-?

? ?????

。(4)乙小组用所测数据计算出氨分子中氮、氢的原子个数比小于理论值,其原因是洗气瓶D 中的浓硫酸不但吸收了反应生成的水,还吸收了未反应的氨气,从而使计算的氢的量偏高。

四、课堂运用使用建议说明:在对课堂知识讲解完,把握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以及练习精讲了之后,再用练习马上进行课堂检测,根据学生情况建议分3个难度层次:易,中,难。

基础

1.氨水显弱碱性的主要原因是( ) A .通常状况下,氨的溶解度不大 B .氨水中的32NH H O ?少量电离 C .溶于水的氨分子只有少量发生电离 D .氨本身的碱性弱

2.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不仅与物质的结构有关,还与物质的浓度和反应温度有关。下列各组物质在反应中的产物与物质的浓度有关的是( )

①Cu 与3HNO 溶液②Cu 与3FeCl 溶液③Z n 与24H SO 溶液④Fe 与HCl 溶液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①③④

3.下列关于浓硝酸和浓硫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常温下都可用铝制容器贮存

②露置在空气中,容器内酸液的质量都减轻 ③常温下都能与铜较快反应

④露置在空气中,容器内酸液的浓度都降低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 1.B 2.A 3.D 【解析】

1、氨气极易溶于水,溶于水的氨气大部分与水结合成一水合氨(32NH H O ?),32NH H O ?少部分电离成4NH +和OH -,因此氨水呈弱碱性。氨气本身不能电离,也不显碱性。

2、本题考查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影响因素。铜与浓硝酸反应生成2NO ,与稀硝酸反应生成NO ,硝酸氧化性的强弱与浓度有关;铜与氯化铁溶液反应,与浓度和温度无关,产物唯一;锌与硫酸反应:稀硫酸生成氢气,浓硫酸则生成二氧化硫,硫酸氧化性的强弱与其浓度有关;铁与盐酸反应只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

3、常温下,二者均能使铝钝化,①正确;露置在空气中,浓硫酸吸水质量增加,②错误;浓硫酸在常温下与铜没有明显的反应,③错误;在空气中,浓硝酸挥发、浓硫酸吸水,二者浓度都降低,④正确。

巩固

4、在下列反应中,3HNO 既表现出氧化性,又表现出酸性的是( ) A .2322H S 2HNO S 2NO 2H O +↓+↑+ B .()3322CuO 2HNO Cu NO H O ++

C .3

2224HNO 4NO O 2H O ?

↑+↑+

D .()()33223Cu 8HNO 3Cu NO 2NO 4H O +=+↑+稀

5、下列关于氨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氨水显碱性,是因为氨水是一种弱碱 B .氨水和液氨成分相同

C .氨水中物质的量浓度最大的粒子是3NH (除水外)

D .1MOL ·L -1的氨水指在1L 溶液中含3NH 、32NH H O ?、4

NH +物质的量之和为1MOL

7、下面是实验室制取氨气的装置和选用的试剂,其中错误的是( )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8、用以下三种途径来制取相同质量的硝酸铜:

甲:铜与浓硝酸反应;乙:铜与稀硝酸反应;丙:铜先跟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氧化铜再跟稀硝酸反应。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三种途径所消耗的铜的物质的量相等

B .三种途径所消耗的硝酸的物质的量相等

C .所消耗铜的物质的量是途径甲>途径丙>途径乙

D .所消耗的硝酸的物质的量是途径甲>途径丙>途径乙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所有铵盐受热均可以分解,产物均有3NH

B .所有铵盐都易溶于水,所有铵盐中的N 均呈-3价

C .4NH Cl 溶液中加入NaOH 浓溶液共热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432NH OH NH H O -

?

+↑+

D .4NH Cl 和NaCl 的固体混合物可用升华法分离 【答案】 4、D 5、D 6、B 7、A 8、A 9、C 【解析】

4、A 中3HNO 只表现氧化性;B 中3HNO 只表现酸性;C 中3HNO 既表现氧化性,又表现还原性;D 中3HNO 既表现氧化性,又表现酸性。

5、溶于水的氨气大部分与水反应生成32NH H O ?,所以除水外,物质的量浓度最大的粒子是32NH H O ?;32NH H O ?是一种弱碱,在水中发生部分电离使溶液呈碱性;氨水中共含有六种粒子,分别是2H O 、3NH 、32NH H O ?、4NH +、OH -和少量的H +,是一种混合物,液氨是纯净物。

6、稀硝酸与铁粉反应,铁首先被氧化成3Fe +,过量铁粉将3Fe +还原,最终得到3Fe +,滴入KSCN 溶液不显红色,A 错误;常温下,Fe 、Al 在浓3HNO 或浓24

H SO

中发生钝化,生成致密的保护膜阻止了反应进行,B 正确;Al 箔能与稀3HNO 反应放出气体,C 错误;浓硝酸具有氧化性,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D 错误。

7、实验室制取氨气的方法有:铵盐与碱加热制取氨气,常用4NH Cl 与2Ca(OH)()

OH c -反应,

固体与固体反应,因为有水生成,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③错误;在浓氨水中加入CaO ,CaO 与水反应使溶液中()OH c -增大,消耗了水,并且放出大量的热,使32NH H O ?分解放出氨气,②正确;加热浓氨水,加快氨气挥发,④正确;①是错误的,因为氯化铵分解生成的3NH 与HCl 冷却后又生成4NH Cl ,不能得到3NH 。

8、由于制取的()32Cu NO 的量相同,据铜原子守恒可知A 正确。

9、A 项,有的铵盐受热分解产生氨气(如4NH Cl ),有的铵盐受热分解不产生氨气(如硝酸铵);D 项,可用加热法分离4NH Cl 和某些固体(不分解、不升华的固体)的混合物,但其过程为先受热分解,再降温化合,而不是升华。

拔高

10、(1)写出浓硫酸与木炭粉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用上图所示各装置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上述反应所产生的各种产物。这些装置的连接顺序(按产物气体从左至右的流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装置的编号)。

(3)实验室可观察到装置①中A 瓶的溶液褪色,C 瓶的溶液不褪色,A 瓶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B 瓶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C 瓶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

(4)装置②中所加的固体药品是________,可验证的产物是________,确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装置③中所盛溶液是________,可验证的产物是________。 11.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用如下实验装置及化学药品(碱石灰为氢氧化钠和生石灰的混合物)制取氨气。请你参与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1)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位同学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氨气,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位同学用上述装置制取氨气时,其中有一位同学没有收集到氨(实验操作都正确),你认为没有收集到氨气的同学是________(填“甲”、“乙”或“丙”)。

(4)检验氨气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简述操作方法、现象和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三位同学都认为,采用上述各自的装置,还可用于加热碳酸氢铵固体的方法来制取纯净的氨气,你认为哪位同学能够达到实验目的________(填“甲”、“乙”或“丙”)。他们还认为,装置中的43NH HCO 固体可用4NH Cl 固体代替,你认为________(填“能”或“不能”)。

12.将128 g 铜置于一定量的浓硝酸中并微热。当铜片完全消失时,共收集到2NO 和NO 的混合气体44.8 L (标准状况)

。 (1)写出上述过程中,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完成该反应至少需要量取110 mol L -?的浓硝酸________mL 。 (3)混合气体中2NO 的体积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L ,NO 的体积________L (均为标准状况下)。

(4)将收集上述气体的容器倒扣在盛有水的水槽中,并向其中缓慢通入2

O 使其充分反应,若要使溶液恰好充满容器,则理论上需要参加反应的2O 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mol 。

【答案】

10.(1)()24222C 2H SO CO 2SO 2H O ?

+++浓

(2)④ ② ① ③

(3)验证2SO 的存在 充分吸收2SO

验证2SO 是否已被吸收完全 (4)无水硫酸铜 水

由于产物通过①、③时会带出水蒸气,所以②必须放在①、③之前 (5)澄清的石灰水

2CO

11.(1)42

2322NH Cl Ca(OH)CaCl 2NH 2H O ?

++↑+

(2)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氨气极易溶于水 (3)乙

(4)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如果试纸变蓝,则氨气已满(或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试管口,如果产生白烟,则氨气已满)

(5)丙 不能

12.(1)23

22Cu 4H 2NO Cu 2NO 2H O +-

++++↑+

2323Cu 8H 2NO 3Cu 2NO 4H O +-

++++↑+

(2)600 (3)22.4

22.4 (4)1 【解析】

10.C 与浓硫酸发生反应:()

24222C 2H SO CO 2SO 2H O ?

+++浓。反应中的

生成物有三种:2SO 、2CO 、2H O 。在检验这三种产物时要避免相互干扰,如检验2CO 时一般用澄清石灰水,而2SO 也会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在检验2CO 之前必须先除去2SO ;同时,在气体通过水溶液后,水蒸气会随之带出,所以必须在通过水溶液之前检验水的存在,由上分析可知装置的连接顺序是④→②→①→③。

11.(1)实验室用氢氧化钙和氯化铵在加热条件下制备氨气,反应方程式为

42

2322NH Cl Ca(OH)CaCl 2NH 2H O ?

++↑+。

(2)氨气易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氨气密度比空气小,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3)氨气为碱性气体,通过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时,与硫酸反应而被吸收,故答案为乙。(4)氨气为碱性气体,与水反应生成32NH H O ?,电离出OH -,溶液呈碱性,检验时可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如果试纸变蓝,则氨气已满,或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试管口,如果产生白烟,则氨气已满。(5)碳酸氢铵加热分解生成氨气、二氧化碳和水,其中可用碱石灰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只有丙能做到,氯化铵加热分解生成氨气和氯化氢,在温度较低时又重新生成氯化铵,不能只用氯化铵制备氨气。

12.(1)首先是浓硝酸与铜发生反应产生硝酸铜、二氧化氮和水,然后当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硝酸变稀后,稀硝酸与铜发生反应,产生硝酸铜、一氧化氮

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23

22Cu 4H 2NO Cu 2NO 2H O +-++++↑+;

2323Cu 8H 2NO 3Cu 2NO 4H O +-

++++↑+。

(2)反应中被还原的3HNO 生成NO 、2NO 混合气体,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1

44.8 L 22.4 L mol 2 mol -÷?=,未被还原的

硝酸生成()32Cu NO ,1128 g 64 g mol 2 mol -÷?=,由氮原子守恒可知,()()()3322HNO 2Cu NO NO NO 2 mol 2 2 mol 6 mol n n n ??=+=?+=??、,故需要硝酸的体积16 mol 10 mol L 0.6 L 600 mL -=÷?==。(3)设混合气体中2NO 、NO 的物质的量

分别为 mol x 、 mol y ,根据电子转移守恒及二者体积列方程计算,再根据m

V N V =?计算各自的体积;根据电子得失守恒及二者体积,可得:322x y +=?;2x y +=,

解得1x =、1y =,故二氧化氮的体积11 mol 22.4 L mol 22.4 L -=??=,NO 的体积11 mol 22.4 L mol 22.4 L -=??=。

(4)反应又生成3HNO ,分析整个过程可知,铜提供的电子等于氧气获得的电子,由电子守恒可知,故需要氧气的物质的量为

()2 mol 24 1 mol ?÷=。

五、课堂小结

使用建议说明:此处内容主要用于教师对本节课重点内容进行总结,一方面是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内容的回顾,更重要的是针对这节课学生出现的问题再次进行复习提问等,以达到让学生课上掌握的目的,同时可以对下节课内容进行简单的铺垫,以体现出本节课内容与下节课内容之间的关系。

学习目标定位:知道3NH 的物理性质特点以及氨水显碱性的原因;学会氨气的实验室制取、收集和检验方法;学会铵盐的性质及4NH +的检验方法;通过浓硫酸、硝酸分别与不活泼金属、非金属的反应,认识浓硫酸、硝酸的强氧化性;通过比较浓硫酸与稀硫酸,浓硝酸与稀硝酸性质的差异,认识浓度、反应条件对反应产物的影响。

1、氮气的性质及用途

2、氮氧化合物的性质

3、氨气的物理性质

4、氨与水的可逆反应

5、氨的催化氧化

6、氨气的制取

7、铵盐的性质

8、硝酸的强氧化性 六、课后作业

使用建议说明:此处内容主要用于教师根据学生掌握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后作业的布置,掌握好的同学可以适当的布置难度大一些的作业,成绩一般的同学可以以基础题和巩固题目为主,但是一定要控制作业的数量,给学生布置的作业一般不要超过5题,这样学生才能保证做题的质量。

基础

1.下列对于硝酸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浓硝酸和稀硝酸都具有氧化性

B .铜与硝酸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 .金属与硝酸反应不能制取氢气

D .可用铁或铝制容器盛装冷的浓硝酸

2.各取0.1 mol Cu 分别投入足量的下列酸中(必要时可加热):①浓硫酸、②浓硝酸、③稀硫酸、④稀硝酸,充分反应后在相同条件下得到的气体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A .②>④>①>③

B .②>①>④>③

C .①>②>④>③

D .③>④>①>②

3.某同学在实验室中发现了一瓶无色而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根据气味判断可能是氨气,但不能确定是氨气。下列提供的方法中,能帮他检验该气体是否为氨气的是( )

A .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打开的瓶口

B .将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在打开的瓶口

C .用蘸有浓硫酸的玻璃棒靠近打开的瓶口

D .将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打开的瓶口 【答案】 1.B 2.B 3.A 巩固

4.关于氨的喷泉实验形成的原理解释正确的是( ) A .氨水呈碱性

B .氨气极易溶于水,烧瓶内外形成压强差

C .氨气易液化

D .3NH 溶于水后形成的溶液易挥发

5.下列反应中,说明氨有还原性和碱性的是( ) A .3222NH 3CuO 3Cu N 3H O +++ B .32428NH 3Cl 6NH Cl N ++

C .3224NH 6NO

5N 6H O ++?

催化剂

D .34NH HCl NH Cl +=

6.(1)在浓硝酸中放入铜片:

①开始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铜有剩余,则反应将要结束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待反应停止后,再加入少量25%的稀硫酸,这时铜片上又有气泡产生,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 1.92 g Cu 粉与一定量浓3HNO 反应,当Cu 完全反应时,收集到标准状况下1.12 L 气体,则消耗硝酸______mol ,生成2NO ______mol 。

(3)若向Cu 中加入硫酸和硝酸的混酸溶液制取4CuSO 溶液,则混酸中硫酸与硝酸的最佳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

7.如下图所示,图中每一方格表示有关的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其中A 、C 为无色气体。请填写下列空白:

(1)物质X 可以是_____________,C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F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G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4.B 5.B

6.(1)①()

()33222Cu 4HNO Cu NO 2NO 2H O ++↑+浓

铜片逐渐消失,溶液逐渐变绿,有红棕色气体逸出 ②()

()33223Cu 8HNO 3Cu NO 2NO 4H O ++↑+稀

③加入稀硫酸后,H +与原溶液中的3NO -构成强氧化性的条件,又能与过量的Cu 反应

(2)0.11 0.015 (3)3:2

7.(1)()432NH CO 或43NH HCO

3NH

2NO 3HNO

(2)222

2322Na O 2CO 2Na CO O ++ 32

24NH 5O 4NO 6H O ++?

催化剂

拔高

8.38.4 mg 铜跟适量的浓硝酸反应,铜全部作用后,共收集到气体22.4 mL (标准状况),反应消耗的3HNO 的物质的量可能是( )

A .31.010 mol -?

B .31.610 mol -?

C .32.210 mol -?

D .3 2. 410 mol -?

9.实验室采用下列方法制取3NH :

①固体()2Ca OH 与4NH Cl 共热。

②43NH HCO 固体中加NaOH 固体(过量),常温下即能产生3NH ;装置如图甲。 ③NaOH 固体中加入浓氨水。 ④4NH Cl 浓溶液中加生石灰。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②方法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明③方法制取氨气的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什么此法不加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从下面的仪器中选择④方法制取氨气的发生装置________(写字母,要求使用仪器最少、合理)。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综合测试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综合测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答案的字母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1. 史载,周王朝最初分封的封国,面积很小,二十个或三十个封国联合起来,也没有王畿大。周王朝这样做的目的在于() A.强化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 B.推动诸侯国扩展疆域 C.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D.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 2. “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西周宗法制度的精神。其中的“天”是指( ) A.确定继统人选的天子 B.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C.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 D.表现自然主义的天道 3、《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是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这反映出贾母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4.依照周朝礼制的规定,只有天子才能享用八排六十四人规格的乐 舞礼仪;而诸侯六排、大夫四排。后来鲁国大夫季氏越级用六十四人的庭院奏乐舞蹈,孔子对此非常愤怒:“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反映了() A.西周贵族的家庭文化生活 B.西周社会的生活礼仪 C.孔子对贵族生活的关注 D.周朝生活礼仪的政治色彩5. “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列国纷争,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从制度沿革的角度看,下列制度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A.郡县制度 B.官僚制度 C. 皇帝制度 D.朝议制度 6.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属下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以下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他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 D.南海郡相当于他的封地7.著名学者钱穆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钱穆先生的观点是() A.唐朝皇帝还未拥有足够的专制权力B.唐朝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C.唐朝三省相互牵制 D.唐朝实行集体决策机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优质教案

第16课伟大的抗日战争 【新课导入】 以凤凰卫视凤凰大视野栏目组在纪录片《中国远征军》录制过程中关于“你听说过中国远征军吗?”的街头随机采访导入新课:当年数十万远征军将士为保家卫国而埋骨异域,可他们大多数人至今无法魂归故里。抗战的烽火硝烟过去不及百年,我们的脑海里却已无丝毫关于他们的记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新课教学】 一.走进历史之日军罪行 1946年5月到1948年11月,由美苏中等11国法官组成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对日本甲级战犯进行审理,国际检察局向法庭提交了对日本战犯的起诉书。 设问:你认为国际检察局会起诉日本战犯在二战尤其全面侵华战争时期触犯哪些罪名? (学生自主学习P74-P75页并简单归纳侵华日军的罪行) 1.1937年7月7日,日本在北平制造_______,也称_______,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也是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开端,抗战进入战略防御阶段。 2.1937年8月13日,制造_______,进攻上海。 3.1937年12月,攻陷南京后,对_____和平居民进行_____。 4.1941年河北省丰润县_______惨案。 5.在中国东北成立研究细菌战的部队,即_______,用活人进行实验。 教师: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卢沟桥事变,从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为迫使国民政府投降,又制造八一三事变,进攻上海,从而威逼南京。这幅图反映的是八一三事变后,遭到日机轰炸后的上海南站的情景,图中一个幼儿孤独的坐在废墟中哭泣,他的亲人在轰炸中应该不幸离他远去。而这幅图则是日本国内媒体《东京日日新闻》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道。这些铁一般的事实正是当年国际检察局起诉日本战犯的三大罪名(破坏和平罪、杀人罪、普通战争罪及反人道罪)共55项罪行之一部分(见下图)。

2018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 10课鸦片战争试题含解析

2018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 争试题含解析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 鸦片战争 编者选题表 知识点题号 易中 鸦片战争1、23、4、7 战火再燃65 一、选择题 1.鸦片战争前的半个多世纪,英国政府公然违背国际道德,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其直接目的是( ) A.扭转对华的贸易逆差 B.腐蚀清政府的官员 c.抢占市场和掠夺原料D.为发动战争寻找借口 解析:A 鸦片战争前的半个多世纪,英国向中国猖狂走私鸦片是因为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英国处于入超地位,急需扭转对华贸易逆差,A项正确。 2.(2017·辽宁大连期末)据不完全统计,从1689年到1839年,清朝官方正式记载的涉外司法诉讼约有39起,这些案件多数由中国政府依照本国法律审理,但外国人自审案件也有11起。这说明当时( ) A.外国已经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 B.统治者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 c.中国的涉外法律相对西方先进 D.涉外司法诉讼以贸易纠纷为主 解析:B 根据材料,在1689~1839年这段时间的涉外司法诉讼本应全由中国政府依照本国法律审理,但有较多由外国人自行审理,这说明当时清政府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B项正确。外国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是通过1843年的《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获得的,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中国的涉外法律相对西方先进,也没有体现涉外司法诉讼以贸易纠纷为主,c、D两项错误。 3.(2017·山东潍坊期末)1840年12月,琦善照会英方:“其书写禀帖(下级呈上级文书)、谕帖(上级给下级的手令)者,本系历久成规……今既据请存体面,虽系体制攸关,然称谕者,不见增荣;称禀者,不见受

高中数学必修1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高中数学必修1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1.1集合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练习(第5页) 1.用符号“∈”或“?”填空: (1)设A 为所有亚洲国家组成的集合,则:中国_______A ,美国_______A , 印度_______A ,英国_______A ; (2)若2 {|}A x x x ==,则1-_______A ; (3)若2{|60}B x x x =+-=,则3_______B ; (4)若{|110}C x N x =∈≤≤,则8_______C ,9.1_______C . 1.(1)中国∈A ,美国?A ,印度∈A ,英国?A ; 中国和印度是属于亚洲的国家,美国在北美洲,英国在欧洲. (2)1-?A 2 {|}{0,1}A x x x ===. (3)3?B 2{|60}{3,2}B x x x =+-==-. (4)8∈C ,9.1?C 9.1N ?. 2.试选择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 (1)由方程2 90x -=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2)由小于8的所有素数组成的集合; (3)一次函数3y x =+与26y x =-+的图象的交点组成的集合; (4)不等式453x -<的解集. 2.解:(1)因为方程2 90x -=的实数根为123,3x x =-=, 所以由方程2 90x -=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为{3,3}-; (2)因为小于8的素数为2,3,5,7, 所以由小于8的所有素数组成的集合为{2,3,5,7}; (3)由326y x y x =+??=-+?,得14x y =??=? , 即一次函数3y x =+与26y x =-+的图象的交点为(1,4),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上海)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2 二、课程设计思路. 3 三、课程目标. 6 四、内容标准. 7 信息技术基础. 7 算法与程序设计. 10 多媒体技术应用. 13 网络技术应用. 16 数据管理技术. 19 人工智能初步. 21 五、实施建议. 24 教学建议. 24 评价建议. 26 教科书编写建议. 32 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34 六、案例. 35

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过程中,在通过交流与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能,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 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为契机,充分调动家庭、学校、社区等各方力量,为高中学生提供必备的软硬件条件和积极健康的信息内容,营造良好的信息氛围;使学校学习与社会学习相连续,使当前学习与未来发展相连续;既关注当前的学习,更重视可持续发展,为学生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 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充分考虑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强调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关注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性,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鼓励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强调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社会生产、日常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 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鼓励高中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并在此过程中分享思想、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强友谊,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二、课程设计思路 1、课程设计思路与模块结构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已经超越了单纯计算机技术训练的阶段,成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信息素养培养的教育。因此,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设计坚持如下三点:第一、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结构形式;第二、切实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课程内容;第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的课程目标。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共包括六个模块。 必修部分只有一个模块“信息技术基础”,2学分。它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是学习后续选修模块的前提。该模块着重强调在大众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与理性建构相结合的过程,感受并认识当前社会信息文化的形态及其内涵,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建议该模块在高中一年级第一、二学期开设。 选修部分包括“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五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选修部分强调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八知识点

专题八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 一、“冷战”概念介绍(要求了解即可) “冷战”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包括互相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 外交对抗、封锁禁运、军备竞赛、组建军事集团、发动代理人战争等。 二、美苏冷战的原因 1、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的根本对立。 2、美国和苏联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双方关系逐渐恶化。 3、美国确立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而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 三、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 ? 基本特征:遏制共产主义并且不诉诸战争 ? “铁幕”演说中“铁幕”的含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1、杜鲁门主义(1947年提出) ①内容: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 ②实质: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 ③标志: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 2、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计划) 【注意】(马歇尔计划把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排除在援助范围之外) ①根本目的:以经济手段稳定西欧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 ②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注意的延续和扩大。 ③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苏联和东欧国家成立“经互会” 3、柏林危机 ①是美苏“冷战”的第一次高潮。 ②表面上是美、英、法与苏联的较量,实际上是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较量。 4、北约成立(1949年成立) ①性质:是一个军事和政治组织。 ②根本目的:通过军事手段控制西欧 ③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1955年,成立华约 ④1955年,华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四、美苏冷战的历史影响 1、美苏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部分。 2、美苏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和战争的威胁之下。 3、美苏势均力敌,不敢轻易动兵,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4、美苏两国争夺势力范围,干涉别国内政,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五、“冷战”中的热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注意】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不属于冷战范围。 1、朝鲜战争: 影响:①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 ②“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2、越南战争 影响:导致了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苏联的军事实力大体赶上了美国。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5课辛亥革命最新公开课教案

第 15 课
课题:辛亥革命 学校:大方三中 教学课时:2 课时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教师:曹飞 教学目标:
辛亥革命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 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b5E2RGbCAP 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 学生独立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p1EanqFDPw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评价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20 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
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第 二次是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 第三次是邓小平领导下的改革开放。今 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位伟大人物和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孙中山和辛亥革命。DXDiTa9E3d 知识链接:辛亥革命的概念: ⑴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 全过程。⑵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RTCrpUDGiT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 (爆发原因)
社会背景: 1、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 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5PCzVD7HxA 2、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 ,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 级力量不断壮大; 革命准备: 1、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课本 62 页 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 著名的革命宣传家:邹容、陈天华和章炳麟。 章炳麟指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实现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邹容则在《革命军》中写道: “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 , “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 革命” 。他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独立、民主、 自由的“中华共和国” 。jLBHrnAILg 2、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课本 63 页 (兴中会、同盟会等建立的时间、地点、人物、性质) (1)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时间:1894 年 创立人:孙中山地点:美国檀香山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2018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10课 鸦片战争练习试题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鸦片战争 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 1.鸦片战争前的半个多世纪,英国政府公然违背国际道德,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其直接目的是( ) A.扭转对华的贸易逆差 B.腐蚀清政府的官员 C.抢占市场和掠夺原料 D.为发动战争寻找借口 解析:A 鸦片战争前的半个多世纪,英国向中国猖狂走私鸦片是因为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英国处于入超地位,急需扭转对华贸易逆差,A 项正确。 2.(2017·辽宁大连期末)据不完全统计,从1689年到1839年,清朝官方正式记载的涉外司法诉讼约有39起,这些案件多数由中国政府依照本国法律审理,但外国人自审案件也有11起。这说明当时( ) A.外国已经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 B.统治者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

C.中国的涉外法律相对西方先进 D.涉外司法诉讼以贸易纠纷为主 解析:B 根据材料,在1689~1839年这段时间的涉外司法诉讼本应全由中国政府依照本国法律审理,但有较多由外国人自行审理,这说明当时清政府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B项正确。外国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是通过1843年的《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获得的,A 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中国的涉外法律相对西方先进,也没有体现涉外司法诉讼以贸易纠纷为主,C、D两项错误。 3.(2017·山东潍坊期末)1840年12月,琦善照会英方:“其书写禀帖(下级呈上级文书)、谕帖(上级给下级的手令)者,本系历久成规……今既据请存体面,虽系体制攸关,然称谕者,不见增荣;称禀者,不见受辱……即不用禀谕,亦尚可行。”这体现了( ) A.清朝统治者完全放弃天朝上国心态 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鸦片战争爆发后仍严格使用“禀谕”格式 D.清政府长期奉行的外交文书范式有了改变 解析:D 鸦片战争对清政府的触动不大,没有产生清朝统治者完全放弃天朝上国心态的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内容,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爆发后仍严格使用“禀谕”格式与材料中“即不用禀谕,亦尚可行”不符,故C项错误;从“即不用禀谕,亦尚可行”可知清政府改变了以往的外交文书范式,故D项正确。

PS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教学内容:1.Photoshop的基本操作 教学目标:了解Photoshop 工作界面;了解窗口的大小调整 重、难点:工具箱 教学过程: 一、启动Photoshop 首先确认计算机中已经安装了Photoshop中文版软件,下面介绍该软件的启动方法。【案例解析】 具体操作步骤请参考教材。 【案例小结】 掌握软件的正确启动方法是学习软件应用的必要条件。其他软件的启动方法与Photoshop 的基本相同,只要在【开始】/【程序】菜单中找到安装的软件并单击即可。 二、Photoshop 工作界面 下面介绍Photoshop 工作界面各分区的功能和作用。 【命令简介】 在工作区中打开一幅图像,Photoshop 的工作界面如图所示。 Photoshop 界面按其功能可分为标题栏、菜单栏、属性栏、工具箱、状态栏、图像窗口、控制面板和工作区等几部分,下面分别介绍各部分的功能和作用。 1、标题栏位于界面的最上方,显示为蓝色的区域,其左侧显示的是软件图标和名称。当工作区中的图像窗口显示为最大化状态时,标题栏中还将显示当前编辑文档的名称。标题栏右侧的按钮,主要用于控制界面的显示大小。 2、菜单栏位于标题栏的下方,包含Photoshop 的各类图像处理命令,共有10个菜单。每个菜单下又有若干个子菜单,选择任意子菜单可以执行相应的命令。 3、属性栏位于菜单栏的下方,显示工具箱中当前选择按钮的参数和选项设置。在工具箱中选择不同的工具时,属性栏中显示的选项和参数也各不相同。例如,单击工具箱中的【横排文字】工具后,属性栏中就只显示与文本有关的选项及参数。在画面中输入文字后,单击【移动】工具来调整文字的位置,属性栏中将更新为与【移动】工具有关的选项。 4、工具箱位于界面的左侧,包含各种图形绘制和图像处理工具。当将鼠标光标放置在工具箱上方的蓝色区域内,按下鼠标左键并拖曳即可移动工具箱的位置。单击工具箱中最上方的按钮,可以将工具箱转换为单列或双列显示。 5、状态栏位于图像窗口的底部,显示图像的当前显示比例和文件大小等信息。在比例窗口中输入相应的数值,可以直接修改图像的显示比例。 6、图像窗口是表现和创作Photoshop作品的主要区域,图形的绘制和图像的处理都是在该区域内进行。Photoshop 允许同时打开多个图像窗口,每创建或打开一个图像文件,工作区中就会增加一个图像窗口。 7、工作区是指工作界面中的大片灰色区域,工具箱、图像窗口和各种控制面板都处于工作区内。为了获得较大的空间显示图像,可按Tab键将工具箱、属性栏和控制面板同时隐藏;再次按Tab键可以使它们重新显示出来。 8、控制面板默认位于界面的右侧,在Photoshop 中共提供了21种控制面板。利用这些控制面板可以对当前图像的色彩、大小显示、样式以及相关的操作等进行设置和控制。将鼠标光标移动到任一组控制面板上方的灰色区域内,按住左键并拖曳,可以将其移动至界面的任意位置。 三、退出Photoshop 退出Photoshop 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优质教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知识结构: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公九卿制 中朝(内朝):决策机构 两汉:汉承秦制外朝:执行机构 东汉扩大尚书台的权力 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隋朝:三省制度建立,三省是最高行政机构 中书省:决策 唐朝:三省六部制尚书省:执行(吏、户、礼、兵、刑、工) 门下省:审议 二府(中书门下、枢密院):分割军权 宋朝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 三司制:分割财权 中书省:行政机构 元朝枢密院:军事机构 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初: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 两汉汉武帝:设刺史( 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东汉:州、郡、县三级制 隋朝州、县两级制 道、州、县三级制 唐朝 中后期藩镇割据局面 路、州、县三级制 北宋 派文臣做地方官,消弱地方的实力 元朝:行省制度下,设路、府、州、县 (三)总结从元到汉的演变趋势 1、中央集权不断的加强,严格控制地方行政 2、相权与皇权的矛盾,专制主义不断加强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秦朝政治制度的主要概况,复习秦朝中央政治制度的形成。解释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从一般的意义上讲,它可以包含以下一些内容;皇帝制度、中央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地方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军事制度、法律制度、监察制度、财政制度、文教文书符玺等制度、民族政策及有关制度、职官管理制度等。 以故事的形式叙述课本的前言部分,引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在

中央,君权与相权此消彼长一直是封建社会难以避免的问题,也是封建统治者一直想解决的问题,那么,根据史实说明从汉至元的历代统治者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收到的成效如何呢?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今天来学习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2、讲述新课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秦朝扫平六国,一统天下,以为一劳永逸,却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秦王朝二世而亡。那么刚刚建立起的中央集权制度是不是也随着王朝的灭亡也崩溃了呢?西汉的建立有没有把这种制度也推翻呢?让我们来阅读课本中的资料回放。 (学生阅读) 补充历史背景,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出材料中心内容,主要是强化皇帝的个人独尊、皇权的至高无上。对汉朝中央政治制度与秦朝的进行比较。 1、史称“汉承秦制”,西汉以布衣为相,借鉴了秦朝的制度,但也有所变化。(教学中注意秦汉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关系)皇帝制度,是承秦制继续实行,但又在秦朝基础上,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皇帝名号、礼仪等制度。中央行政设三公,秦时即有,汉朝亦设。设问汉丞相与秦丞相的职权有何不同?这种变化有何影响? 职权:秦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受御史大夫牵制。 汉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影响:君权受到严重削弱。

高中数学必修四第一章知识点梳理1

高中数学必修四第一章知识点梳理 一、角的概念的推广 ●任意角的概念 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转到另一个位置所成的图形。 ●正角、负角、零角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成的角叫做正角,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所成的角叫做负角, 一条射线没有作任何旋转所成的叫做零角。 可见,正确理解正角、负角和零角的概、关键是看射线旋转的方向是逆时针、顺时针还是没有转动。 ●象限角、轴线角 当角的顶点与坐标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 轴的非负半轴重合时,那么角的终边在第几象限(终边的端点除外),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 当角的顶点与坐标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 轴的非负半轴重合时,终边落在坐标轴上的角叫做轴线角。 ●终边相同角 所有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连同角α在内,可构成集合S={β|β=α+k ?360°,k ∈Z},即任一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都可以表示成角α与整数个周角的和。 二、弧度制 ●角度定义制 规定周角的 360 1 为一度的角,记做1°, 这种用度作为单位来度量角的单位制叫做角度制,角度制为60进制。 ●弧度制定义 1、长度等于半径的弧度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的角。用弧度作为单位来度量角的单位制叫做弧度制。1弧度记做1rad 。 2、根据圆心角定理,对于任意一个圆心角α,它所对的弧长与半径的比与半径的大小无关,而是一个仅与角α有关的常数,故可以取为度量标准。 ●弧度数 一般地,正角的弧度数是一个正数,负角的弧度数是一个负数,零角的弧度数是0.如果半径为r 的圆的圆心角α所对的弧的长为l ,那么,角α的弧度数的绝对值是r l =||α。 α的正负由角α的终边的旋转方向决定,逆时针方向为正,顺时针方向为负。 三、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设α是一个任意大小的角,α的终边上任意点P 的坐标是(x,y ),它与原点的距离r (0r = >) ,那么 1、比值 y r 叫做α的正弦,记做sin α,即sin y r α=。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五资料

编号01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课标: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学习重点:新的外交方针、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的外交政策指导下的外交活动。 三、预习并完成填空: (一)“另起炉灶”与“一边倒” 1、背景:(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以 阵营和以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 2、外交原则:奉行的外交政策。 4、外交成就:(1)与、保加利亚等国家先后建立外交关系。(2)1950年,中苏两国签订《》,对于加强中苏两国的友谊和合作,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目的:为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和为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2、提出: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3、发展:(1)1954年,周恩来分别与和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在中印两国总理的联合声明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改为“”。(2)在会议上,周恩来又把“”修改为“”。

4、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 (三)走向国际舞台 1、日内瓦会议 (1)召开:年4—7月,在召开。 (2)目的:和平解决朝鲜和问题。 (3)特点:特点: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4)成就:最终达成《》。 (5)意义:缓和了和的紧张局势。 2、万隆会议 (1)召开:年4月,29个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在举行。(2)特点:这是第一次没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3)中国的贡献:周恩来提出“”的方针,最终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4)意义:显示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这被人们誉为“”。 编号02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课标: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二、学习重点: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背景、经过及意义;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中日建交及其影响;理解中美、中日关系改善的原因。 三、预习并完成填空: (一)重返联合国 1、背景:(1)由于美国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占据。(2)广大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3)孤立新中国的政策逐渐破产。(4)中国综合国力上升,逐步提高。 2、概况:年10月,联合国第届大会通过提案,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3、影响:(1)这是中国外交战线上的一个重大胜利。(2)中国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 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中美关系解冻 1、原因: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发展,中美两国都有改善关系的共同要求。 2、过程:(1)年4月,通过“”;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2)1971年7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秘密访华,为访华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一章练习题与答案

集合与函数基础测试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题5分,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要求) 1.函数y ==x 2-6x +10在区间(2,4)上是( ) A .递减函数 B .递增函数 C .先递减再递增 D .选递增再递减. 2.方程组20{=+=-y x y x 的解构成的集合是 ( ) A .)}1,1{( B .}1,1{ C .(1,1) D .}1{ 3.已知集合A ={a ,b ,c },下列可以作为集合A 的子集的是 ( ) A. a B. {a ,c } C. {a ,e } D.{a ,b ,c ,d } 4.下列图形中,表示N M ?的是 ( ) 5.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0{=? B. }0{?? C. }0{?? D. }0{∈? 6、设集合A ={x|x 参加自由泳的运动员},B ={x|x 参加蛙泳的运动员},对于“既参 加自由泳又参加蛙泳的运动员”用集合运算表示为 ( ) A.A∩B B.A ?B C.A ∪B D.A ?B 7.集合A={x Z k k x ∈=,2} ,B={Z k k x x ∈+=,12} ,C={Z k k x x ∈+=,14}又,,B b A a ∈∈则有( ) A.(a+b )∈ A B. (a+b) ∈B C.(a+b) ∈ C D. (a+b) ∈ A 、B 、C 任一个 8.函数f (x )=-x 2+2(a -1)x +2在(-∞,4)上是增函数,则a 的范围是( ) A .a ≥5 B .a ≥3 C .a ≤3 D .a ≤-5 9.满足条件{1,2,3}?≠M ?≠{1,2,3,4,5,6}的集合M 的个数是 ( ) A. 8 B. 7 C. 6 D. 5 10.全集U = {1 ,2 ,3 ,4 ,5 ,6 ,7 ,8 }, A= {3 ,4 ,5 }, B= {1 ,3 ,6 },那么集合 { 2 ,7 ,8}是 ( ) A. A B B. B A C. B C A C U U D. B C A C U U 11.下列函数中为偶函数的是( ) A .x y = B .x y = C .2x y = D .13+=x y 12. 如果集合A={x |ax 2+2x +1=0}中只有一个元素,则a 的值是 ( ) A .0 B .0 或1 C .1 D .不能确定 二、填空题(共4小题,每题4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3.函数f (x )=2×2-3|x |的单调减区间是___________. 14.函数y =1 1+x 的单调区间为___________. 15.含有三个实数的集合既可表示成}1,,{a b a ,又可表示成}0,,{2b a a +,则=+20042003b a . 16.已知集合}33|{≤≤-=x x U ,}11|{<<-=x x M ,}20|{<<=x x N C U 那么集合 M N A M N B N M C M N D

高中信息技术信息与信息技术教案

信息与信息技术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的第一章节,内容涉及信息的概念和信息的特点;信息社会及其特点;信息处理的概念及特点;信息技术的概念及组成。这些内容比较抽象和枯燥,因此,教师只是泛泛而谈,学生肯定不感兴趣,所以,针对此特点,进行分组讨论的方式,利用这种方法使学生参与进来,让他们自己去分析和发现自己身边有关信息方面的问题,通过教师设置讨论题目,使教学具有方向性和针对性。 二、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对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已经比较强。这一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是比较成熟的,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也是比较活跃,能够和同学一起来进行一些问题的探讨、交流。他们有着广阔的视野、强烈的使命感,关注信息技术在生活及其周边的影响。再者,现在社会的信息化水平在不断提高,学生对信息方面的认识并不是一概不知,只不过是没有经过系统的整理。 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信息技术”这两个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设计思想 设计思想:将教学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再创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既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又能培养他们用客观、辩证的方法判别事物的能力,同时也更利于教师掌握教学信息的反馈,及时调节改进教学策略。 四、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能够掌握信息的概念和基本特征,信息技术的概念、应用和影响 (2)明确信息在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3)明确信息技术对自己和社会发展起到的巨大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组讨论,学生能够理解信息、信息技术的概念,信息的基本特征; (2)通过讨论,学生能够理解信息、信息技术在信息社会中的不可替代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讨论过程中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了解当今信息社会发展的形式,感受到学习信息技术的紧迫感,激发学习欲望; (3)通过学习,努力提高鉴别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和水平,更有效的利用信息;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能够掌握信息的概念和基本特征,信息技术的概念、应用和影响 教学难点:对“信息”这一概念的理解, 六、教学策略 新课程改革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学生打造终身学习平台;关照全体学生的发展;强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运用信息技术创新实践的能力,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要把新课程的理念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体现出来,我认为应该关注两点:一是教师教学观的变革,除了重视“双基”外,还要注意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由“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转变。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应用“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学习地积极主动性,进而达到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独立而富有个性地思维,倡导主动参与团队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倡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亲身体验探究过程,在深入思考和交流讨论中获得感悟与深入理解。 以新课标为指导思想我对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进行了重新整合,目的是让掌握信息与信息技术、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专题一

必修一知识点专题一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世袭制 夏—王位世袭制的确立(传子,家天下) 商---兄终弟及、父死子继; 西周---嫡长子继承制; 2.分封制,宗法制:夏商---逐步形成;西周---发展完备;春秋战国---逐渐解体; 3、分封制 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扩大周的疆域。 基本内容:①分封对象和主要国家: A、王族(姬姓贵族); B、功臣; C、先代贵族等; 齐、鲁、燕、卫、宋、晋 权利和义务:受封者权利——世袭的统治权 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影响: A、积极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疆域。 B 弊端: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形成割据混战局面。 4、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核心内容和显著特征:嫡长子继承制。 其他:大宗、小宗是相对而言的;形成周天子---诸候---卿大夫---士,由宗法决定的严密等级。影响:A、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B、也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巩固分封制; C、影响深远,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如孝道,宗亲观念的形成(家谱、祭祖) 5、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A、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B、“分”是“宗”在政治上的表现(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C、“宗”是“分”的主要依据和血缘纽带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六王毕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东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秦王朝。 2、四海一 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北部边防,设九原郡 统一岭南地区,修灵渠(最初服务于军事)沟通湘水和漓水,岭南设郡(南海郡),归入中央王朝管理的开始 “西南夷”,开辟“五尺道”,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开始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皇帝制度 秦始皇确定皇帝称号

高一数学必修1第一章笔记

高一数学必修1重点笔记 一、集合(集)的含义和表示 知识点1: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巩固: 1.判断题 (1)北京大学2017年入学的全体学生组成一个集合。() (2)某校爱好足球的同学组成一个集合。() (3)数1,0,5,1/2,3/2,6/4组成的集合有6个元素。() (4)由元素1,1,2,3,4,5组成的集合用列举法表示为{1,1,2,3,4,5}。()2.判断下列每组对象能否构成一个集合: (1)着名的数学家 (2)某校2017年在校的所有高个子同学 (3)不超过20的非负数 (4)方程x2-9=0在实数范围内的解 (5)直角坐标平面内第一象限的一些点 知识点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或?!有且只有一种情况成立 巩固: 1.用符号“??”或“?填空?

(1)设A为所有亚洲国家组成的集合,则:中国_______A,美国_______A,? 印度_______A,英国_______A;? (2)若A={x|x2=x},则- 1_______A;???? (3)若B={x|x2+x-6=0},则3_______B;? (4)若C={x?N|1≦x≦10},则8_______C,. 2.已知集合A是由元素a+2,(a+1)2,a2+2a+2构成的集合,且1?A,求a的值。 知识点3:元素的表示符号是a、b、c、d 集合的表示符号是A、B、C、D… 常用数集:N 自然数集(非负整数集)关联记忆:Nature自然 !注意0,是考最多的 N*或N? 正整数集 Z 整数集关联记忆:整(zheng)数 Q 有理数集关联记忆:O孤零零的有人理 R 实数关联记忆:R图像实实在在的人巩固: 1.给出下列命题:() (1)N中最小的元素是1; (2)若a?N,则-a?N; (3)若a?N,b?N,则a+b的最小值是2; 其中正确的命题个数是: 2.关于集合,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N B.π?Q ?N* D.??Z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设计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设计 课题:在internet上获取信息 教材版本及章节:《信息技术》第三版第三章第四节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搜索引擎的使用,以及如何根据自己需要的内容来确定搜索的关键词 (2)让学生掌握从网上下载网页、图片、文字和文件的基本方法 技能目标:(1)培养学生在网上获取信息、下载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与我国的传统艺术相结合,唤起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利用关键词搜索信息的方法,网页、图形、文字、文件等信息的下载 教学难点:文字的保存和文件的下载 2、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将学习和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但这种联系又有别于以往我们熟悉的事物,而是一种并不为学生所了解的事物,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基于上述理论,在学习信息搜索的时候,我们采用“皮影艺术”这样一个不为学生所熟悉的“情境”导入新课,引出本节课的讲解内容,然后介绍一些常用的搜索引擎,以及如何利用搜索引擎来搜索我们所需要的资料。学生初步掌握有关方法之后,让学生思考如何进一步了解更为详细的信息,以此引导学生积极去思考:可以通过关键字的调整,搜索到更为具体的信息。 在确认学生已经能够通过搜索引擎查找到我们需要的资料后,再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如果我们要组织一个班会活动,介绍有关皮影艺术的一些情况,并且需要一些图片的展示和文字的说明,应该如何来搜集资料呢?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把搜索到的资料保存起来?然后讲解有关网页、图形、文字的不同的保存方法。之后继续提出问题:为了增加大家对皮影艺术的感官感受,有同学认为应该下载一个皮影戏来让大家欣赏一下,那么这个又该如何来下载呢?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问题,然后让小组派出代表来演示如何下载文件,教师根据实际的情况给出一定的评价。 最后,引导学生对本堂课所学的知识做一个回顾,在学习了网络下载的有关知识的同时,我们对于我国的传统艺术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3、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我们创设这样一个情境: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社会也在不断地前进。影视技术的不断改进,数码产品的不断更新,都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而与此同时,一些传统的艺术,也逐渐在被人们遗忘。我们海宁是盛产皮革的地方,皮革除了用于穿着和饰品之外,也是制作皮影的原材料,皮影艺术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已经逐渐处于消亡的边缘了。然而庆幸的是,网络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空间,让我们能有机会与传统艺术进行一次亲密的接触。 (2)新课讲授 ①利用搜索引擎搜索有关信息 A、搜索引擎的概念 介绍一些知名的搜索引擎(Google、百度、雅虎、搜狐等)

高中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教案三篇

高中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教案三篇 【导语】如何将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 篇一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在学生了解信息的概念及一般特征的基础上,本节课主要介绍信息技术的历史,以及发展趋势,并分析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生活学习的影响。 二、教学对象分析 信息技术基础(必修)课程面对的是高一年级的新生,该年级的学生至少初中三年都接触过信息技术课,大多学生思维敏捷、动手能力强,有独立的思维能力,接受知识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的学习,让他们在课堂上能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信息技术的定义、发展历程及各种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身边的信息技术的发掘和对信息技术的历史的探索,让学生能够了解信息技术的内容、应用和发展,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合理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习惯。 四、教学重点 1、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 2、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3、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 五、教学难点 1、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各种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提问法、引导法,师生一起小结等等。 七、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信息的四个特征?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 1、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这一节。首先,请大家用 2分钟的时间阅读本节课开头的一则资料回答问题:材料说明了什么? 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在游客生命处于危机的时刻,他们利用什么工具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得到救助? 学生1:手机。 学生2:利用手机的微弱信号,发出求救信息才得以脱险。 师生一起总结:这段材料说明信息及其信息技术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 教师活动: IT(InformationTechnology) 信息技术: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为信息技术。可以说有了人类就有了信息技术,在人类历发生过了五次的信息技术革命: 教师活动:给学生3分钟看书第6页,要求尽可能记住“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第一次:语言的使用 第二次:文字的创造 第三次:印刷术的发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