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融理论前沿课题作业(3)

金融理论前沿课题作业(3)

金融理论前沿课题作业(3)
金融理论前沿课题作业(3)

金融理论前沿课题作业(3)

一、名词解释

1.泡沫经济:如果一个国民经济或区域出现了价格泡沫;泡沫资产总量在宏观总量中占到了相当的比重;泡沫资产与经济的各方面发生了系统性联系;泡沫资产使汇价潜伏着危机。这时,国民经济处于泡沫经济之中。

2.理论价格:不出偏差时的定价,由经济基础条件决定的理论价格。

3.“蓬齐对策”:指对待债务的一种对策,债务不是靠着将来某一时刻的实际偿还,而是靠将不的资债来偿还。借款者将无限期的滚动负债,用所借款来偿还的利息与本金。

4.道德风险:通常来描绘个人在获得保险公司的保险以后,减少预防风险的措施,甚至采取行动,导致发生风险的概率增大的现象。实际上,道德风险的原意更准确的表述为风险概率大的更愿意投保。

5.群体行为:所谓群体行为是一种行为模仿或者称之为观念传染,是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解释经济现象的一种方式,相近的概念是羊群效应。

6.金融危机:金融风险大规模积聚爆发的结果。是起始于一国或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际金融市场或金融系统的动荡超出金融部门的控制能力,造成其金融制度混乱,进而对整个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过程。

7.货币危机:货币危机指一国货币遭受冲击,引发本币急剧贬值或导致国际储备货币大幅度减少的过程。

8.银行危机:指大量实际存在的或潜在的银行挤兑和破产,导致银行取消债务的内部兑换性,或迫使政府提供大规模援助。

9.金融危机预警:是指对宏观经济金融领域未来可能出现的危险或危机提前发出警报的一种经济活动,目的在于减小或避免损失。其系统是指运用某种统计方法预测某经济体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生货币危机、银行危机以及股市崩溃的可能性大小的宏观金融监测系统,除指标体系外,还包括主要的法律框架和组织结构等制约安排。

10.预警指标:是指能够对金融危机发生提前警报的经济金融指标,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

11.FR概率模型:指Frankel和Rose在1996年以100个发展中国家在1978-1992年这段时间内发生的金融危机为研究对象,以各个国家的年度数据为样本数据,建立的可以统计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概率模型。

12.STV横界面模型: SachsTornell和Velasco,1996年采用的一种方法。他们集中分析危机成因类似的一组国家,同时选择对危机形成有重要作用的一组变量。从讲量经济学角度而言,由于其中使用的数据为模型面数据,然后用这些横界面数据回归而建立的模型,因此叫做STV横界面回归模型。

13.KLR信号分析法:预警金融危机的一种方法。Kaminsky,1:zonbo和Beinhart所建立。他们选择一毓指标并根据其历史数据确定其临界值,是某个临界值在某个时间区间内突破,就意味着该指标发出了一个危机信号。危机信号越多,危机的可能性越大。

14.非对称信息:指市场交易者或者鉴定契约的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多的信息这样一种状况。信息不对称是市场机制发生问题主要原素之一。

15.逆向选择:指买卖双方信息在不对称情况下,差的商品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好的商品不完成交易,次品充斥市场,从而影响经济效率的行为过程。

16.道德风险:扩展意义的道德风险指在契约签订之后,由于信息不对称,契约的一方通过采取对自己有利又不至于被发现的行动,使得契约的另一方蒙受损失的行为。

17.激励相容:在存在道德风险的情况下,如何保证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称为代理人)按照契约的另一方(委托人)的意愿行动,从而使双方都能趋向于效用最大化。

18.风险偏好:即人们对不确定性的态度。按照不确定性是否会带来效用损失,人们可以分为风险偏好者、风险中性者和风险厌恶者三类。

19.风险最优分担合同:即最优风险配置合同,由风险中性者——银行承担投资项目风险取得不确定的收益,而风险厌恶者——企业则取得固定收益的借款合同。

二、简答题

1.何谓泡沫?它是如何产生的?

泡沫是一种经济失衡现象,可以定义为某种价格水平相对于经济基础条件决定的理论价格的非平稳性的向上偏移。导致泡沫的原因很多:在实际经济活动中,与预期相关联的过度投机行为,幼稚投机者的交易行为、范规失灵、诈骗行为和

道德风险等都有可能导致泡沫现象。P210第二段有更详细的论述。

2.信息传播和交易的扩大为什么会产生泡沫?

信息迅速、广泛传播和交易手段的便利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市场因为信息传播与交易而出现了投资狂热,就可能成为促成投机性资产泡沫膨胀的因素。信息的迅速传播有时会误导市场,导致投资(机)者对经济的错误预期,从而吸引大量投资进入市场,促使资金价格脱离基本经济面而上升,其结果就形成投机性价格泡沫。

3.泡沫产生有哪些环境因素?

①经济环境的变化可以通过改变预期的形式导致泡沫。当经济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尤其在这种环境变化还存在许多想

象窨时,就可能导致市场产生不合实际经济情况的预期。一旦预期高估了环境变化对价格的影响,就可能引发泡沫现象。

②经济环境变化,可能导致原来的经哜活动规范失衡,从而成为导致泡沫形成的因素。③经济形势的变化还会导致实行

固定汇率制国家的本币被高估,出现制度失衡,形成泡沫。

4.什么是金融危机?简述金融危机的分类与特点。

①关于金融危机的概念copy名词解释题的“金融危机”内容答案。②分类:不同标准有不同分类,我们按照金融危机

发生的起始完成及其影响范围,将金融危机划分为货币危机、银行危机和资本市场危机。③特点:突发性、可预测性、传染性。

5.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的构成。

①如果是论述或者全面答案,要求回答定义:金融危机预警系统是指应用某种统计方法。②系统主要由预警方法、预警指

标、预警模型、制度安排与管理信息系统等多方面构成,此外还包括一些细节方面的事宜,如数据库、单个指标与指标体系的临界值、金融危机的判断标准、警报发出后的应对措施

6.如何看待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的效果?

三种主要金融危机预警理论的评价。

总体而言,现有金融危机预警系统具有相对准确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危机,但仍然存在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

7.抵押在债务合同中的作用。

抵押是借款合同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存在抵押品时,银行的放款的安全性将提高,但同时借款者的成本也会增加,正因为这样,借款者愿意向银行支付的利息也会较低,对银行来说其收益未必增加。

8.标准债务合同存在的原因。

标准债务合同可以(1)降低银行的监督成本;(2)对企业经营者提供更好的激励。。

9.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临界条件。

直接融资的临界条件:满足激励相容条件,可以使直接融资取得成功的临界利率水平。在此利率之下,企业家将选择符合投资者利益的稳健经营方案。

间接融资的临界条件:间接融资取得成功的条件,即企业选择稳健经营方案的收益足以弥补银行的资金成本与监督成本之和,

10.预警理论的优缺点。

三、论述题

1.在我国建立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的必要性,着重阐述应如何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危机预警系统。

必要性:①是避免和降低损失的需要。②是防止和降低国外金融危机传染和冲击的需要。③防范和化解自身金融风险的需要。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危机预警系统,必须从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入手,步步为营,个个落实。

这些步骤包括①预警方法,即指导思想和出发点的确立;②在预警模型的选择上必须设计多指标结合模型,能够包括中国金融情况的指标体系就是选择预警模型的根本,不然就不能预警作用;③选择预警指标必须是能够使指标发生异样变化时,能够衡量金融危机的可能性的指标,这即需要经验的总结,也需要超前思维的指导。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④制度安排。⑤建立信息系统。

2.试论泡沫经济的成因。

①市场经济是产生投机泡沫的必要条件。②经济货币化、经济增长以及金融衍生工具的大量涌现,如泡沫提供了资金等。

③金融全球一体化、自由化带来的国际资本流动,对价格波动和泡沫推波助澜。④经济规范失衡可能成为泡沫经济的制

度原因。⑤对投资市场有具有影响的基金经理人对市场产生泡沫的示范效应,它也是泡沫破产的主要因素之一。⑥蓬阄

政策、道德风险和群体行为可以作为多种价格泡沫成因的微观解释。

3.结合信贷配给分析我国银行的惜贷现象。

(“惜贷”指银行存差(存款余额超过贷款余额的部分)持续扩大,银行不愿意对企业发放贷款而将资金转入其他用途。“惜贷”现象表明我国银行也在实行信贷配给。一方面,许多企业融资困难,存在对资金的超额需求;另一方面,银行面对存差扩大,却不愿意扩大贷款规模。

导致银行“惜贷”的原因是:不完全信息情况下,银行无法识别借款企业的风险,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导致高昂的银行监督成本,银行就实施信贷配给,对许多企业不发放贷款或者根据非价格条件配给资金。

“惜贷”会影响社会的投资水平和经济增长。为了消除负面影响,可以通过引入抵押、提高企业资本金或采取能降低银行监督成本的其他措施。)

07最新答案:

信贷配给现象是指在面临贷款的份额需求时,银行并不总是根据借款人愿意提供的贷款利率配置信贷资金,而是通过非利率方式实现信贷资金铁供求均衡。我国的“惜贷”现象的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之一是由于经济衰退加大了企业风险后,银行为了避开风险而在监管控制强度提高时采取的措施,目标是避险,但并非产生于贷款的超额需求之时。这一点与信贷配给是有区别的。因为信贷配给尽管也是为了避免高的风险,但此时,信贷需求处于超量之中。而借出少时,资金的需求者处于不足状态,因此我认为,信贷配给不能解释“惜贷”现象。信贷配给是不以高利率贷款而“惜贷”,是干脆就不贷款,只要贷款人存在任何程度风险,二者都不给风险者贷款,但实质及条件都是不同的。

四、材料分析题

材料1:十多年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将通胀作为货币政策目标,当时的货币政策一目了然:只要将消费物价通胀率长期保持在低水平,就能够达到经济与金融稳定的目标。但十多年来的经验表明,物价稳定并不能确保金融稳定。20世纪80-90年代的日美发生股市大崩盘时,两国物价都是处于低水平。这一新问题促使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转变观点,认为把保持通胀作为唯一目标还不充分。他们认为,有时中央银行需要提高利率以遏止资产(如证券和房地产)价格的上升势头,以避免泡沫破灭时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

材料2:对于规模最大和业务较复杂的银行来说,1988年资本标准的缺陷造成大量监管资本的套利机会,这使得规范的以风险为基础的资本比率的实际意义越来越值得怀疑。

请仔细阅读材料,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争论的经济背景是什么?

随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的放大,金融的独立性渐强,资产价格日渐摆脱实体经济基础而独立运行的态势,并且出现了低通胀与高资产价格迅速上升共同存在的现象。这是20世纪末二十年在全球经济金融资本发生最具影响力的事件变化。这种变化在最初10年被子认为引起了货币政策的执行。因为资产价格的波动给国民经济带来了负面影响,以至于长达十几年增长的日美经济也会被资产价格泡沫的影响而萎靡不振。因此,在二十年前,资产价格对货币政策影响较小,这时货币政策可以以物价作为控制目标,以控制金融经济的稳定运行。二十年后,资产价格的运行使得金融完全可以脱离物价水平的变动而引发金融危机,但金融危机反过来又会导致实体经济的崩溃,因此,专家认识到,货币政策应该考虑资产价格对经济的影响力。

2.材料中提到了监管资本套利机会,请解释什么是监管资本套利行为?

P198监管资本的套利行为是指银行管理层使用某种方式降低所需监管资本的数量,但同时又没有实际减小银行的风险,目的纯粹是减小监管资本的数量。这是由于风险计算方法过于简单所导致的,监管资本套利折增加已经引起了一种“双输”局面,银行被返持有与自身经济风险无关的资本水平,而且很可能因为降低经济资本而受到处罚;同时,监管当局面对的事实是不同银行实际相同标准已变得没有意义,规范的监管风险为基础的资本比率的实际意义越来越值得怀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