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种群动态模拟

生物种群动态模拟

生物种群动态模拟
生物种群动态模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实验报告

学院名称:理学院 专业年级:2011级信计1班 姓 名: 学 号:2011014816 课 程:数学模型与数学建模 报告日期:2013年12月14日

1 实验题目: 生物种群动态模拟

2 实验问题陈述: 在这个问题中我们采用较复杂的增长模型

g (p )=(r/c)(p-c)(1-p/k),

其中参数c 表示种群水平的最小值,低于这个水平出现的负增长,假设参数a=10∧-7,最小值的种群水平是蓝鲸3000条,长须鲸15000条。

(a)两种鲸鱼种群能否共存?建一个动力系统模型描述种群的动态。 (b)画这个模型的向量场。确定每个平衡态的位置。 (c)确定状态空间每个平衡态是否稳定。

d)假设存在5 000条蓝鲸和70 000条长须鲸。 关于这两种鲸鱼的将来这个模型能预测些什么?

3 实验目的:(1)建立恰当的动力系统模型来描述待求解问题;

(2)画出模型向量场并确定平衡态位置; (3)确定状态空间中的平衡态是否稳定; (4)预测这两种鲸鱼的将来情况。

4 实验内容

对于单个种群的增长,有

B dB r B dt =,F dF r F dt

=. 当竞争种群存在时,有模型

()()B F F B dB

r C F B dt

dF r C B F dt

?=-???

?=-?? (4.2.1) 这就是两个种群的竞争模型。

在鲸鱼种群竞争的问题中,已知:0.05B r =,0.08F r =;4

1510B K =?,44010F K =?;由假设5,B F C C α==,但α未知。由此可得模型为

()()0.050.08dB

F B dt

dF B F dt

αα?=-???

?=-?? (4.2.2) 这是一个有两个状态变量的微分方程组。主要依赖于定性分析的方法了解这两个种群

的动态特征。

这是一个二维的自治系统,相空间应该是二维的平面(,)N B F =。针对实际问题的要求,应该在这个平面的第一象限{(,):0,0}S B F B F =≥≥中讨论系统的动态。

为叙述方便,将模型(4.2.1)记为:()1',B f B F B =,()2',F f B F F =,其中,

()1,0.05B F f B F r C F F α=-=-,()2,0.08F B f B F r C B B α=-=-。

5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5.1 分析Ⅰ——种群的动态特征

(一)平衡点:()*

00,0x =,*

1,F B B F r r x C C ??

=

???

(二)等倾线:

(三)定性分析:

*0

x 不稳定。关于*1x 有: 'F F B F F

B F B B F B r r r

C r B r B C B F F C C C C ????????

=+-++≈- ?

??? ?????????

'B

F B

F B F B F B F F r r r C r F r F C B F B C C C C ????????

=+-++≈- ?

??? ?????????

0,0,0B F p q r r ==-,在*

1

x 附近的轨线为同心圆。 (四)周期性:系统的解为在相平面12(,)x x 的第Ⅰ象限内的封闭轨线。

① 轨线方程

()()

B F F B B r c F dB dF F r c B -=

- F B B F r r c dB c dF B F ????

-=- ? ?????

有解 (

)()F

B B F r c B r c F

B

e F e S

--=

② 系统的解是相平面(),B F 的第Ⅰ象限内的封闭曲线。

③ 周期:给定0t ,存在10t t >,使得()()()()0101,B t B t F t F t ==,且对于任何

01t t t <<都不成立上述关系,则称10T t t =-为种群波动的周期。

5.2 分析Ⅱ——人类控制活动的影响

① 周期平均:()x t 为周期为T 的函数,则称

()00

1

t T

t x t dt T

+?

为()x t 的周期平均。

由方程可知'/F B F F r c B =-,于是有

()()

()

000

1

0t T

F t T F B t F t r c B dt dF F

++-==?

? ()00*1t T F F t B B r r B t dt B T c c +-===-? ()

00*

1t T B t F

r F t dt F T c +==? ② 人类控制行为的影响

按比率12,εε对,B F 进行捕杀,则有模型

()()1122''B F B F F B F B B r B c BF B r B c BF F r F c BF F r F c BF

εεεε=--=--=--=-- (5.2.1)

模型的周期平均(即平衡点)为

*22*1F F F

B B B

B B

F F

r r r B c c c r r F c c εεε-+-=

=>--=< (5.2.2)

6 实验程序(Matlab或者其它软件语言陈述)

6.1 绘制向量场

clear;clc

syms B F

alpha = 0.00001;%1*10^(-7);

DB = 0.05*B-alpha*B*F;

DF = 0.08*F-alpha*B*F;

[Bsteady,Fsteady] = solve(DB,DF);

disp('平衡点为:')

disp([Bsteady Fsteady])

M=10;

Bmin=0; Bmax=5000;

Fmin=0; Fmax=70000;

[X1,X2]=meshgrid(Bmin:(Bmax-Bmin)/M:Bmax,Fmin:(Fmax-Fmin)/M,Fmax); dX1 = 0.05*X1-alpha*X1.*X2;

dX2 = 0.08*X2-alpha*X1.*X2;

quiver(X1,X2,dX1,dX2,'r');

axis([Bmin Bmax Fmin Fmax]);

hold on

ezplot(DB,[Bmin Bmax Fmin Fmax]),hold on

ezplot(DF,[Bmin Bmax Fmin Fmax])

xlabel('蓝鲸');ylabel('长须鲸');

运行程序可得:

平衡点为:

[ 0, 0]

[ 8000, 5000]

4

蓝鲸

长须鲸

(2 F)/25 - (B F)/100000 = 0

使用MATLAB 绘制向量场 function zqjh() x=input('x='); y=input('y=');

[x,y]=meshgrid(0:1:15,30:1:45); u=x.*(0.05-0.01*y);%方程B'=Bf1(B,F) v=y.*(0.08-0.01*x);%方程F'=Ff2(B,F) quiver(x,y,u,v); grid; hold; x=2:0.01:6;

plot(x,50-(10/3).*x); hold on %水平集LB x=0:0.01:15;

plot(x,40-0.5.*x);%水平集LF end

在MA TLAB 界面中,输入 x=3.5 y=38.2

Current plot held

其中,为了方便,对模型表达式做了一些处理:4

4

10,10x B y F =?=?。 运行程序可得:

-2

0246810121416

283032343638404244

46

注:上图即为鲸鱼竞争种群动态的向量场。其中,横坐标为B ,纵坐标为F ,较陡的直线是水平集B L 的部分,较平缓的直线是水平集F L 的部分。图中的箭线指示该点相轨线前进的方向,箭线的长短表明该点相轨线前进速度的大小。

7.实验总结

分析不同竞争力下的蓝鲸与长须鲸的种群共存动态状况。本次实习模型涉及到了平衡态、水平集等知识,并得到在竞争力为-710时的鲸鱼竞争种群动态的向量场图,使得两种群的竞争状态表现的更加直观,这类模型的建立有利于对珍惜生物品种的生存状况及发展前景的分析,可以更好的保护它们。

群落的动态

第七章群落的动态 生物群落的动态(dynamics)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群落的内部动态(包括季节变化与年际间变化)、群落的演替和地球上生物群落的进化。 7.1 生物群落的内部动态 生物群落的内部动态主要包括季节变化与年际间变化。由于群落的季节变化在在上一章群落的时间结构一节中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这里就不再讲了。 生物群落的年变化是指在不同年度之间,生物群落常有的明显变动。但是这种变动只限于群落内部的变化,不产生群落的更替现象,通常将这种变动称为波动(fluctuation)。群落的波动多数是由群落所在地区气候条件的不规则变动引起的,其特点是群落区系成分的相对稳定性、群落数量特征变化的不定性以及变化的可逆性。在波动中,群落的生产量、各成分的数量比例、优势种的重要值以及物质和能量的平衡方面,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根据群落变化形式,可将波动分为3种类型: 1、不明显波动其特点是群落各成员的数量关系变化很小,群落外貌和结构基本保持不变。这种波动可能出现在不同年份的气象、水文状况差不多一致的情况下。 2、摆动性波动其特点是群落成分在个体数量和生产量方面的短期波动(1-5年),它与群落优势种的逐年交替有关。例如在乌克兰草原上,遇干旱年份,旱生植物(针茅等)占优势,草原旅鼠(Lagurus lagurus)和社田鼠(Microtus socialis)也繁盛起来;而在气温较高且降水比较丰富的年份,群落以中生植物占优势,同时喜湿性动物和普通田鼠增多。 3、偏途性波动这是气候和水分条件的长期偏离而引起一个或几个优势种明显变更的结果。通过群落的自我调节作用,群落还可恢复到接近原来的状态。这种波动的时期可能较长(5-10年)。例如草原看麦娘占优势的群落可能在缺水时转变为匍枝毛莨占优势的群落,以后又会恢复到草原看麦娘占优势的状态。 不同的生物群落具有不同的波动性特点。一般说来,木本植物占优势的群落

生物种群的特征及动态

第三章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统 第一节生命系统的层次 生命的种类多样,不同生命形式的生物,所处的环境不同。只有进行生命活动的层次性分析和相应环境条件的层次性分析,才能真正认识生物生命活动的本质。生命系统具有层次性,生态学的研究也相应地划分成若干层次。生态学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宏观生态学、微生态学和分子生态学。宏观生态学是以个体和群体为中心与环境关系的生态学。微生态学是以单细胞为中心与环境关系的生态学。分子生态学是以生物活性分子特别是核酸分子为中心与分子环境关系的生态学。 第二节生物种群的特征及动态 一、种群概念及特征 1.种群的概念 种群(population)是指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Population这个术语从拉丁语派生,含人或人民的意思,一般译为人口。以前,有人在昆虫学中译为虫口、鱼口、鸟口等,后来我国生态学工作者统一译为种群,但也有译为“居群”、“繁群”的,台湾译为“族群”,日语中译为“个体群”。种群的分界线是人为划定的,生态学研究者往往根据研究的方便成划定出种群的分界线,例如,实验室饲养的一群小家鼠,可称为一个实验种群。 一般认为,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在自然界中,门纲目科属等分类单元是学者按物种的特征及其在进化中的亲缘关系来划分的,唯有种(species)才是真实存在的。因为组成种群的个体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死亡和消失的,又不断通过新生个体的补充而持续,所以进化过程也就是种群中个体基因组成和频率从一个世代到另一个世代的变化过程。因此,从进化论的观点看,种群是一个演化单位。从生态学观点来看,种群又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2.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三方面: ①数量特征(密度或大小)。这是所有种群都具备的基本特征。种群的数量越多、密度越高,种群就越大,种群对生态系统功能的作用也就越大。种群的数量大小受四个种群基本参数(出生率、死亡率。迁人率和迁出率)的影响,这些参数同时受种群的年龄结构、性别比率、内分布格局和遗传组成的影响。了解种群的特征有助于理解种群的结构,分析种群动态。 ②空间分布特征。它包括内分布格局即种群内部的个体是聚群分布、随机分布还是均匀分布和地理分布格局即种群分布在什么地理范围内。 ③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遗传组成,是一个基因库。种群的遗传特征是种群遗传学和进化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二、种群的增长 1.种群的群体特征 种群具有个体所不具备的群体特征,这些特征大体分三类: (1)种群密度。 (2)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natality)、死亡率(motality)、迁入和迁出率。出生和迁入是使种群增加的因素,而死亡和迁出是使种群减少的因素。

生物技术基础名词解释

生物技术基础名词解 释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第一章 1、现代生物技术:也称生物工程。在分子生物学基础上建立的创建新的生物类型或新生物机能的实用技术,是现代生物科学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2、基因重组:gene recombination 造成基因型变化的核酸的交换过程。 3、酶工程:enzyme engineering 酶制剂在工业上的大规模应用,主要由酶的生产、酶的分离纯化、酶的固定化和生物反应器四个部分组成。 4、蛋白质工程:protein engineering 按人们意志改变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或创造新的蛋白质的过程。 5、快速无性繁殖: 7、生物工程:bioengineering应用生命科学及工程学的原理,借助生物体作为反应器或用生物的成分作工具以提供产品来为社会服务的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等。 8、细胞工程:cell engineering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通过类似于工程学的步骤在细胞整体水平或细胞器水平上,遵循细胞的遗传和生理活动规律,有目的地制造细胞产品的一门生物技术。 9、发酵工程:是指采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利用微生物的某些特定功能,为人类生产有用的产品,或直接把微生物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的一种新技术。 10、转基因工程:转基因工程又叫重组DNA技术,重组是指在体外将分离到的或合成的目的基因(object gene),通过与质粒、病毒等载体(vector)重组连接,然后将其导入不含该基因的受体细胞(host cell),使受体细胞产生新的基因产物或获得新的遗传特性。 11、生物固氮:是指固氮微生物将大气中的氮气还原成氨的过程。 12、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由美、英、日、中、德、法等国参加并于2001年完成的针对人体23对染色体全部DNA的碱基对(3×109)序列进行排序,对大约25 000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构建人类基因组遗传图谱和物理图谱的国际合作研究计划。 13、愈伤组织:callus;calli(复) 原指植物体的局部受到创伤刺激后,在伤口表面新生的组织。它由活的薄壁细胞组成,可起源于植物体任何器官内各种组织的活细胞。现多指切取植物体的一部分,置于含有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培养液中培养,诱导产生的无定形的组织团块。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 、DNA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DNA双链解开成两条单链的过程叫DNA的变性。DNA的变性是DNA二级结构破坏、双螺旋解体的过程。DNA的变性中以DNA的热变性最常见。 1.增色效应:DNA变性时其溶液0D260增高的现象。:热变性的DNA是在一个相当窄的温度范围内完成。在这一范围内。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紫外光吸收值达到最大值的50%时的温度称为DNA 的解链温度,又称融解温度(meltingtemperature,Tm)。其大小与G+C含量成正比。 2、复制子:(replicon)是DNA复制是从一个DNA复制起点开始,最终由这个起点起始的复制叉完成的片段。DNA 中发生复制的独立单位称为复制子。每个复制子使用一次,并且在每个细胞周期中只有一次。 3、启动子:promoter DNA分子上能与RNA聚合酶结合并形成转录起始复合体的区域,在许多情况下,还包括促进这一过程的调节蛋白的结合位点。 4、内含子:(introns)是真核生物细胞DNA中的间插序列。这些序列被转录在前体RNA中,经过剪接被去除,最终不存在于成熟RNA分子中。内含子和外显子的交替排列构成了割裂基因,在前体RNA中的内含子常被称作“间插序列”。 5、限制性内切酶:生物体内可以识别并切割特意的双链DNA序列的一种内切核酸酶,简称限制酶。它们能将外来的DNA切断,即能够限制异源DNA的侵入并使之失去活力,但对自己的DNA却无损害作用,这样可以保护细胞原有的遗传信息。 6、酶切位点:DNA上一段碱基的特定序列,限制性内切酶能够识别出这个序列并在此将DNA序列切成两段。 7、PCR:聚合酶链式反应,其英文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是体外酶促合成特异DNA片段的一种方法,由高温变性、低温退火(复性)及适温延伸等几步反应组成一个周期,循环进行,使目的DNA得以迅速扩增,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省时等特点。它不仅可用于基因分离、克隆和核酸序列分析等基础研究,还可用于疾病的诊断或任何有DNA,RNA的地方.

【市级联考】广东省广州市普通高中2019届高三下学期理科综合测试(一)生物试题(解析版)

2019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 理综生物试题 1.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和遗传 B. 线粒体:丙酮酸氧化分解与ATP合成 C. 液泡:植物进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D. 中心体:与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详解】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A正确;线粒体是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可以对丙酮酸氧化分解并有ATP的合成,B正确;植物进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C错误;中心体在有丝分裂时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D正确。 【点睛】真核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这是因为线粒体内有大量的与有氧呼吸有关的呼吸酶,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但是有些生物照常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原因是也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呼吸酶,所以有氧呼吸不一定有线粒体。 2.“无细胞蛋白质合成系统”是以外源DNA 或 mRNA为模板,人工添加所需原料和能源物质,以细胞提取物为条件合成蛋白质的体外基因表达系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人工添加的原料中应包含氨基酸 B. 该系统具备完成转录和翻译的能力 C. 为保证编码目标蛋白的mRNA数量应适当添加RNA酶 D. 与胞内蛋白质合成相比,该系统的蛋白质合成过程更易被人工调控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信息给予的形式考查基因的表达过程,旨在考查考生信息获取的能力与知识迁移运用能力,知识点

较为综合,难度适中。 【详解】基因的表达包括翻译过程,翻译是以氨基酸为原料的,A正确;由题干信息“无细胞蛋白质合成系统是合成蛋白质的体外基因表达系统”可知,该系统具有表达能力,即具备完成转录和翻译的能力,B正确;RNA酶会破坏RNA结构,故为保证编码目标蛋白的mRNA数量,不应添加RNA酶,C错误;因该系统是在细胞外进行,操作环境更便利,故与胞内蛋白质合成相比,该系统的蛋白质合成过程更易被人工调控,D正确。【点睛】正确解答此题需要明确“表达”的含义:包括转录和翻译过程。 3.下列关于物质转运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可受同种因素影响,如温度 B. 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如池水中的K+进入丽藻细胞 C. 蛋白质可经核孔进入到细胞核中,如DNA聚合酶、RNA聚合酶 D. 胞吐运输的都是生物大分子,如乙酰胆碱、胰岛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核孔的功能、质壁分离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物质跨膜运输的特点和影响因素,理解质壁分离的水分运输方向,识记核孔的功能和结构,属于中档题。 【详解】温度可影响蛋白质的功能,进而影响需要载体蛋白协助的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A正确;池水中的K+进入丽藻细胞方式为主动运输,该过程需要耗能,B正确;一些大分子蛋白质如DNA聚合酶、RNA聚合酶等可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C正确;胞吐运输的不一定都是生物大分子,如神经递质中的NO等,D错误。【点睛】K+的跨膜运输方式不一定是主动运输,如在神经细胞电位变化时,通过离子通道进出细胞时,不消耗能量。 4.下列有关真核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象与鼠相应组织和器官的大小差异主要决定于细胞数量的多少 B. 人的成熟红细胞中,与血红蛋白合成有关的基因处于活动状态 C. 克隆羊的成功证明已分化的动物细胞可直接发育成完整的个体 D. 衰老的细胞中,黑色素的合成加快,因此老年人会长“老年斑” 【答案】A 【解析】 【分析】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四版(童诗白)课后答案第三章

第3章 多级放大电路 自测题 一、现有基本放大电路: A.共射电路 B.共集电路 C.共基电路 D.共源电路 E.共漏电路 根据要求选择合适电路组成两级放大电路。 (1)要求输入电阻为1kΩ至2kΩ,电压放大倍数大于3000 ,第一级应采用( A ),第二级应采用( A )。 (2)要求输入电阻大于10MΩ,电压放大倍数大于300 ,第一级应采用( D ),第二级应采用( A )。 (3)要求输入电阻为100kΩ~200kΩ,电压放大倍数数值大于100 , 第一级应采用( B ),第二级应采用( A )。 (4)要求电压放大倍数的数值大于10 ,输入电阻大于10MΩ,输出电阻小于100Ω,第一级应采用( D ),第二级应采用( B )。 (5)设信号源为内阻很大的电压源,要求将输入电流转换成输出电压,且1000o ui i U A I =>,输出电阻R o <100 ,第一级应采用采用( C ),第二级应( B )。 二、选择合适答案填入空内。 (1)直接耦合放大电路存在零点漂移的原因是( C 、D )。 A .电阻阻值有误差 B .晶体管参数的分散性 C .晶体管参数受温度影响 D .电源电压不稳 (2)集成放大电路采用直接耦合方式的原因是( C )。 A .便于设计 B .放大交流信号 C .不易制作大容量电容 (3)选用差动放大电路的原因是( A )。 A .克服温漂 B .提高输入电阻 C .稳定放大倍数 (4)差动放大电路的差模信号是两个输入端信号的( A ),共模信号是两个输入端信号的( C )。 A.差 B.和 C.平均值 (5)用恒流源取代长尾式差动放大电路中的发射极电阻,将使单端电路的( B )。 A .差模放大倍数数值增大 B .抑制共模信号能力增强 C .差模输入电阻增大 (6)互补输出级采用共集形式是为了使( C )。 A.放大倍数的数值大 B.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大 C.带负载能力强 三、电路如图T3·3所示,所有晶体管均为硅管,β均为200,'200bb r =Ω,静态时 0.7BEQ U V ≈。试求: (1)静态时T l 管和T 2管的发射极电流。 (2)若静态时0O u >,则应如何调节R c2的值才能使0O u =? 若静态0O u =V ,则R c2=?,电压放大倍数为多少?

生物技术复习资料汇总

第一章生物技术总论 1.生物技术:是指人们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和其他基础学科的科学原理,按照预先的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为人们生产出所需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学科。 2.传统生物技术:主要是通过微生物的初级发酵来生产产品,包括制造酱、醋、面包、奶酪、酸奶及其他食品的传统工艺。 3.现代生物技术:指在20世纪中叶后随着一些生物学领域的重要发现,以及随后产生的新手段和新技术,从而形成以现代生物科学研究成果为基础,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新兴学科。 4.现代生物技术的标志:是以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建立为基础。以70年代DNA重组技术的建立为标志 5.生物技术的重要性:1)生物技术是解决全球性经济问题的关键技术,可以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诸如食品短缺问题、健康问题、环境问题、及资源问题;2)生物技术广泛应用于医药卫生、农林牧渔、化工和能源等领域,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新兴产业的形成;3)生物技术还与与伦理、道德、法律等社会问题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国计民生产生重大的影响。 6.生物技术的特征:高效益,高智力,高投入,高竞争,高风险,高势能。 7.生物技术的种类:时间上分:传统生物技术,现代生物技术;操作对象和操作对象的不同: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生化工程等 8.现代生物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1)改善农业生产、解决食品短缺,包括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及品质,培育抗逆的作物优良品系,培养动物的优良品系。2)提高生命质量,延长人类寿命。3)解决能源危机、治理环境污染。4)制造工业原料、生产贵重金属。 第二章基因工程 9.基因工程:按照人为的愿望,进行严密的设计,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移等技术,有目的地改造生物种性,使现有物种在较短的时间内趋于完善,从而创造出新的生物类型,这就是基因工程。 10.基因工程克隆载体:外源基因必须先同某种传递者结合后才能进入细菌和动植物受体细胞,把这种能承载外源DNA片断(基因)带入受体细胞的传递者称之为基因克隆载体。11.目的基因:基因工程的目的是通过优良性状基因的重组,获得有价值的新物质,为此须从现有生物群体中,分离出可用于克隆的相关基因,这样的基因通常称之为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主要是结构基因。 12.结构基因:是决定合成某一种蛋白质分子结构相应的一段DNA。结构基因的功能是把携带的遗传信息转录给mRNA(信使核糖核酸),再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特定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 13.转化:携带基因的外源DNA分子通过与膜结合进入受体细胞,并在其中稳定维持和表达的过程; 14.转导:通过噬菌体颗粒感染,把DNA导入受体细胞的过程。 15.感受态细胞: 16.受体细胞:从技术上讲是能摄取外源基因并能使其稳定维持的细胞;从目的上讲是有应用和研究价值的细胞; 17.植物转基因技术:是将功能基因导入植物的基因组中,从而引起植物体性状的可遗传改变的技术。 13.基因工程的主要操作内容:1)目的基因的获取:从生物基因组中,分离出带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断。2)重组体的制备:将目的基因的DNA片断插入到载体分子上。3)重组体的转化:将重组体转入到受体细胞中。4)克隆鉴定:挑选转化成功的细胞克隆。5)目的基因表达:使导入寄主细胞的目的基因表达出需要的基因产物。 14.基因工程的特征:跨物种性,无性扩增。 跨物种性: 外源基因到另一种不同的生物细胞内进行繁殖。无性扩增: 外源DNA在寄主细胞内可大量扩增和高水平表达 15.基因工程诞生的理论基础:DNA是遗传物质,DNA双螺旋结构,中心法则和遗传密码。 1、DNA是遗传物质:核酸的组成和分类?(DNA和RNA ) 2、DNA双螺旋结构:1953年James D. Watson和Francis H. C. Crick 揭示了DNA分

集体备课《种群和生物群落》

集体备课《种群和生物群落》 教学目标:1、理解种群和生物群落的概念 2、学会识别种群,区别不同的生物群落 3、了解种群的基本特征、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 4、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包括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生命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重点难点:种群、群落的概念、种群的特征 教学课时: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课堂引入:同种或不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的关系怎样?生物与其生活环境之间又有什么联系? 一、认识生物种群 读图:这些生物是同一种生物吗?为什么? 苔藓金鱼藻灵芝蝗虫 强调:如果某种生物对人类是有益的,人们总是希望它们越来越多;如果某种生物对人类是有害的,人们总想使它们越来越少。由此可见: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要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首先要了解种群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主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视频演示:种群知识介绍 1、种群密度――指一定范围(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种群密度随环境条件和物种的不同而不同。 2、性别比例――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强调:不合理的性别比例会导致出生率下降进而引起种群密度下降。为了有利于人类生活,有时候会人为地控制生物的性别比。 3、出生率――一年内,平均每千个个体中活产的新个体数。 死亡率――一年内,平均每千个个体中的死亡个体数。 强调: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重要因素。 出生率>死亡率:种群中个体的数量增加 死亡率>出生率:种群中个体的数量减少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的影响,最终要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来直接表现,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制定计划生育政策的必要性。 小结:种群是指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它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统计学特征。此外,有的种群还具有社群结构等特征,如灵长类的首领制和等级制等。而每个种群的大小或数量总是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种群动态。了解种群的特征,掌握种群的动态规律,是我们科学管理、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控制有害动物的基础,也是我国制定“一对夫妇只生一个”的人口政策的重要科学依据。

(完整版)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知识点总结

模拟电子技术复习资料总结 第一章半导体二极管 一.半导体的基础知识 1.半导体---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质(如硅Si、锗Ge)。 2.特性---光敏、热敏和掺杂特性。 3.本征半导体----纯净的具有单晶体结构的半导体。 4. 两种载流子 ----带有正、负电荷的可移动的空穴和电子统称为载流子。 5.杂质半导体----在本征半导体中掺入微量杂质形成的半导体。体现的是半导体的掺杂特性。 *P型半导体: 在本征半导体中掺入微量的三价元素(多子是空穴,少子是电子)。 *N型半导体: 在本征半导体中掺入微量的五价元素(多子是电子,少子是空穴)。 6. 杂质半导体的特性 *载流子的浓度---多子浓度决定于杂质浓度,少子浓度与温度有关。 *体电阻---通常把杂质半导体自身的电阻称为体电阻。 *转型---通过改变掺杂浓度,一种杂质半导体可以改型为另外一种杂质半导体。 7. PN结 * PN结的接触电位差---硅材料约为0.6~0.8V,锗材料约为0.2~0.3V。 * PN结的单向导电性---正偏导通,反偏截止。 8. PN结的伏安特性 二. 半导体二极管 *单向导电性------正向导通,反向截止。 *二极管伏安特性----同PN结。 *正向导通压降------硅管0.6~0.7V,锗管0.2~0.3V。 *死区电压------硅管0.5V,锗管0.1V。 3.分析方法------将二极管断开,分析二极管两端电位的高低: 若 V 阳 >V 阴 ( 正偏 ),二极管导通(短路); 若 V 阳

高中生物种群的特征教案新人教版

高中生物种群的特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3 、教学目标及课标、考纲要求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种群的基本特征 (二)难点: 种群的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

问题数量特征很重要,比如我们经常在电视听到这样的内容:中 学生国人口某年有多少?大熊猫还剩多少只 要统计这些个体数量该如何操作对于 大熊猫数量不是很多,我们可以来, 但如果让你说出南草场草地上有多少 ?蝗虫有多少只? ? 逐个计数把它数出蒲公 英?在数量较 探讨大的情况下如何统计? 各自采取 请同学们看,在大家的桌上有一张发下来的纸,假设这方法估算 副图代表一块面积为100m2的草地。图中黑色圆点代表蒲公培养英,白色圆点代表其它植物。请同学们估算一下这块草地上学生的观蒲公英的数量。学生察和科学请一位同学说一下他估算的结果,并说明他是如何进行表达自己思维能力估算的。的方法和 教师点评学生的统计方法结果。 教师介绍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常用的科学方法之一是样方法 样方法定义: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 内, 随机抽取若干个样看课 调查种方,通过计算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 得 每个样方的种群密本总结探 群密度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讨:样方发 计值。中,样方的计算该样方中个体数大小、样方 的多少、样 方的取样为用注解:图中圆球为某个样方中的要测量个体数原则、及样样方法实问题:该样方中要测量的个体数目是多少?方边缘的地调查种 用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时,要注意一下几点:计数问题群密度作 ①样方的大小铺垫 样方的大小应该根据所调查对象的大小和分布情况而 定。 ②样方的数量 相对多一些较好,样方数量越多,统计的结果越接近真 实情况。用样 ③取样方法方法重新 没有确定的位置,要做到随机取样。介绍等距取样法和估算蒲公 五点取样法英的数量 ④如果在边缘处,计数时可以把左上相邻两边及夹 角上及另一角上的计算在内,其余不 计。 请学生回答估算结果。

《生物技术基础实验-Ⅰ》教学大纲.doc

《生物技术基础实验-1》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231209 课程名称:生物技术基础实验-1 实验学时:80 %1.实验课的性质、任务与目的 地位: 生物技术基础实验- I所依托的理论课主要有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微生物三门课程。因此,生物技术基础实验-1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学生在完成化学基础实验后向生物学专业实验过渡的桥梁,是培养“生物”意识的起始,对后续专业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 作用: 普通生物学是高等院校理工类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程。实验环节的教学对于学生加深理解并掌握基木概念、原理、理论和研究方法,培养其实验技能、形象思维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微生物学一门以实验科学为基础的学科,生命学科很多理论上的突破都是基于微生物学实验而取得的。对生物技术专业来说,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设置,不仅是必需,而旦是需要加强的。微生物实验课程是进行本专业其它学科的学习所必需具备的主要基础知识之一。任务:生物化学实验的任务是教授生物化学实验技术的基础理论及应用,并通过具体的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常用的生物化学实验技术理论和方法,并能进行独立的实验操作,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综含素质的提高。 通过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牢固树立无菌概念,熟练掌握一整套的无菌操作技术,学会常规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了解在生物学科研工作中常用的材料、方法和手段,尽量多提供动手机会,使学生具备训练有素的操作能力,并且能够运用理论知识来分析解释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和结果,作出正确的推理和判断,使理论与实验课的学习相辅相成,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作风,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目的: 1 .使学生了解“生物大分了的分离和纯化方法,糖、蛋白质及主要次生代谢产物的定性、定量和有关生物化学性质的分析技术。 2.使学生掌握酶活性测定、动力学分析等基本知识、方法和基木技能技巧。

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科学:5.1《种群和群落》教案

种群和群落 教学目标 1.了解种群和生物群落是生态学研究的两个重要层次;了解种群的概念、特征和生物群落的概念、 组成,简单了解种群和生物群落的关系。 2.通过了解种群和群落的概念,促使学生参与形成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提高形成概念和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能力。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种群和群落的生态调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了解种群和群落的概念,使学生树立时空观念和变化发展、相互联系、统一整体等观点。 3.通过对种群和群落动态规律的研究,使学生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 重点、难点分析 1.种群的概念是本课题的重点。在教学中,要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实例出发,进行种群概念的教学,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他们身边就存在具体的各种种群,而不是死背种群的概念。 2.种群的特征是本课题的难点 3.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及其结构是学习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基础,而生态系统生态学又是生态学的核心内容,为学习生态系统生态学知识打好基础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生物群落的概念及其结构也是学习的重点,尤其是群落的概念。群落不是一定空间内各种生物简单的集合,而是通过种内的斗争或互助,种间的共生、竞争、捕食等关系进行种内和种间的信息交流、能量的传递、物质的循环建立起的有机整体。只有剖析一个典型的生物群落,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群落,万万不可以空谈群落的概念。 群落与种群是什么关系,在教学中也必须阐明。可以说群落是占有一定空间的多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这些不同生物种群彼此相互作用,保证群落内的每一个生物种群都比单独存在时更加稳定。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思路: 本课题内容的教学严防空洞无物,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生态调查,使学生对种群和群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供典型的讨论素材,在学生充分讨论分析的基础上再进行归纳。 (一)、关于种群概念的教学。种群的概念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得出。如:猫狗花草的个体与整体。 也可根据书本图8.1.1-8.1.4设计: 活动:根据图8.1.1-8.1.4讨论回答 1、图8.1.1和图8.1.2中的赤麻鸭生活在哪里?(湖塘边的陆生环境)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全套教案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教案 1、本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电气信息类专业的主要技术基础课。其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常用半导体器件和典型集成运放的特性与参数,掌握基本放大、负反馈放大、集成运放应用等低频电子线路的组成、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基本分析方法和工程计算方法;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和深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打好基础。 2、本课程教学要求: 1.掌握半导体器件的工作原理、外部特性、主要参数、等效电路、分析方法及应用原理。 2.掌握共射、共集、共基、差分、电流源、互补输出级六种基本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特点及分析,熟悉改进放大电路,理解多级放大电路的耦合方式及分析方法,理解场效应管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分析方法,理解放大电路的频率特性概念及分析。 3.掌握反馈的基本概念和反馈类型的判断方法,理解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熟练掌握深度负反馈条件下闭环增益的近似估算,了解负反馈放大电路产生自激振荡的条件及其消除原则。 4.了解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组成和典型电路,理解理想运放的概念,熟练掌握集成运放的线性和非线性应用原理及典型电路;掌握一般直流电源的组成,理解整流、滤波、稳压的工作原理,了解电路主要指标的估算。 3、使用的教材: 杨栓科编,《模拟电子技术基础》,高教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目: 康华光编,《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第四版,高教出版社 童诗白编,《模拟电子技术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凤言编,《电子电路基础》第二版,高教出版社, 谢嘉奎编,《电子线路》(线性部分)第四版,高教出版社,

陈大钦编,《模拟电子技术基础问答、例题、试题》,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唐竞新编,《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解题指南》,清华大学出版社, 孙肖子编,《电子线路辅导》,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谢自美编,《电子线路设计、实验、测试》(二),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绪论 本章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放大电路的基本知识;要求了解放大电路的分类及主要性能指标。 本章总体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采用多媒体教学) §1-1 电子系统与信号0.5 §1-2 放大电路的基本知识0.5 本章重点: 放大电路的基本认识;放大电路的分类及主要性能指标。 本章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本章课时安排: 1 本章的具体内容: 1节 介绍本课程目的,教学参考书,本课程的特点以及在学习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和学习方法; 介绍放大电路的基本认识;放大电路的分类及主要性能指标。 重点: 放大电路的分类及主要性能指标。

生物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3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3.1 种群的基本特征 种群(population)是在同一时期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在一定义表示种群是由同种个体组成的,占有一定领域,是同种个体通过种内关系组成一个统一体或系统。种群可由单种生物或构件生物组成。由单种生物组成的种群,每一个体都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由构件生物组成的种群,受精卵首先发育成一结构单位或构件,然后发育成更多的构件。构件生物各部分之间的连接可能会死亡或腐烂,这就形成很多分离体,这些分离体来自同一受精卵其基因相同,这样的个体称无性系分株(ramets)。 自然种群有3个基本特征:①空间特征,种群具有一定分布区域;②数量特征,每单位面积(或空间)的个体数量(密度)是可变动的;③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基因组成,区别于其他物种,但基因亦处于变动之中。 种群是生态学的重要概念之一,除生态学外,进化论,遗传学、分类学和生物地理学都使用这个术语。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在自然分类的种以上单位是就其进化的亲缘关系划分的,只有物种(species)真实存在。物种能否持续存在,取决于种群能否不断产生新的个体以替代消失的个体。种群是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亦是物种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又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群落是由种群所组成。 3.2 种群动态 3.2.1 种群的密度和分布 4.2.1.1 种群的大小和密度 一个种群的大小,是一定区域种群个体的数量,也可以是生物量或能量。种群的密度是堂信面积单位体积或单住生境中个体的数目。密度变化很大,如土壤节肢动物每平方米可能有成千上万只,而大型哺乳娄动物可能每平方公里只有几头。对从受精卵形成的个体和构件生物体应有差异,研究植物种群,要注意由无性繁殖构成的无性系。 3.2.1.2 种群数量统计 研究种群动态首先要统计种群的数量,第一步是研究种群的边界许多种呈大面积连续分布,种群边界不明显,实际工作时、往往要根据自己研究需要确定其研究范围。数量统计通常用密度,尤以植物种群而言单位面积实有个体数是常用统计密度方法。鼠类等的研究即取用相对密度,以每置100铗日捕获率作其相对密度。 3.2.1.3 种群的空间结构 种群的个体在其生话空间的位置或布局,称种群的分布型或分布

种群和群落专题练习有解析答案

8.1种群和群落专题练习(有解析答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1.在一块草原上有8户牧民在放羊,每户放一群羊,其中有6户放的是绵羊,2户放的是山羊,这些羊属于() A.一个种群 B.一个群落 C.两个种群 D.8个种群2.下列有关种群和物种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鼎湖山的一对雌雄昆虫能交配繁殖,产生可育的后代,则它们属于同一物种 B.青海一片草原中所有藏羚羊个体所含有的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组成了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C.南海中的海马各年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D.海南岛的气候适合种植高产杂交水稻,合理密植水稻时,其数量可以大于K值3.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进化必然伴随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B.种群密度总是随着种群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 C.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是动物分层分布的原因 D.火灾后森林中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4.对某地区新引入一种鸟的种群增长率(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1~7年的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如下表。下列对该鸟种群描述正确的是() A.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B.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呈“J”型增长 C.种群增长受种群密度的制约 D.第3~4年中种内斗争最激烈 5.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 ②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 ③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④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⑤决定种群密度大小的最直接原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A.①③⑤B.②⑤C.②④⑤D.③④ 6.环境条件变差时对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是( ) A.层次不变,层次结构简单化 B.层次减少,层次结构不变 C.层次减少,层次结构简单化 D.层次不变,层次结构不变 7.为除去有害于农作物的某种害虫I而引人蜘蛛后,对两个种群进行调查,得出如下图所示的结果。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蜘蛛引入前,害虫I没有危害农作物 B.在A期间,若对害虫撒杀虫剂,蜘蛛的数量将增加得更快 C.在B期间,蜘蛛数量减少原因是蜘蛛的食物不足 D.在C期间的平衡状态与A期间和B期间发生的两个种群间的相互作用没有关系8.如图所示,曲线1和曲线2代表种群1和种群2的耐热范围。种群2能竞争过种群1的温度范围是()

第七章生物与环境 种群和生物群落_生物论文

种群和生物群落教学目标1.了解科群和生物群落是生态学研究的两个重要层次;了解种群的概念、特征和生物群落的结构、概念,以及种群和生物群落的关系。2.通过了解种群和群落的概念,促使学生参与形成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提高形成概念和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能力。通过了解种群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和群落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全面地、联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种群和群落的生态调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通过了解种群和群落的概念,使学生树立时空观念和变化发展、相互联系、统一整体等观点。通过了解种群特征和群落结构,对学生进行适应、整体等生命科学观点教育,并注意联系人类种群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重点、难点分析1.种群的概念是本课题的重点。生态学工作者为了研究方便,往往根据研究的需要,划定一定的空间范围,研究某时期种群的状况,因此,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种群就无从谈起。学习种群概念时,必须强调种群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这是学习群落、生态系统的基础。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具体形式,它是物种繁殖的单位,群落构成的单位,物种进化的单位。在教学中,要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实例出发,进行种群概念的教学,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他们身边就存在具体的各种种群,而不是死背种群的概念。2.种群的特征是本课题的难点。说它是难点,就难在学生不善于将种群的各种特征与物种保护,农、林、牧、渔,人口等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去理解该理论在实践上的重要的指导作用。将似乎空洞的理论用丰富材料充实起来,使之活化,才能化难为易。3.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及其结构是学习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基础,而生态系统生态学又是生态学的核心内容,为学习生态系统生态学知识打好基础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生物群落的概念及其结构也是学习的重点,尤其是群落的概念。群落不是一定空间内各种生物简单的集合,而是通过种内的斗争或互助,种间的共生、竞争、捕食等关系进行种内和种间的信息交流、能量的传递、物质的循环建立起的有机整体。只有剖析一个典型的生物群落,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群落,万万不可以空谈群落的概念。群落与种群是什么关系,在教学中也必须阐明。可以说群落是占有一定空间的多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这些不同生物种群彼此相互作用,保证群落内的每一个生物种群都比单独存在时更加稳定。教学过程设计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二、教学思路:本课题内容的教学严防空洞无物,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生态调查,使学生对种群和群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供典型的讨论素材,在学生充分讨论分析的基础上再进行归纳。1.关于种群概念的教学。种群的概念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得出。然后可设问: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是否是一个种群?一片森林中全部的蛇是否是一个种群?以强化种群是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的正确认识。教师应归纳出以下几点:(1)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如:北京八一湖冬季有野鸭种群,就不能说什么季节都有野鸭种群。(2)我们所见到的物种实际是种群,所以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具体形式。在种群这个集合体内,个体之间可以自由繁殖后代,所以种群也是物种的繁殖单位。同一种群内,基因可以自由交流,由于地理隔离或生殖隔离最终导致物种的变化,可见,种群也是物种的进化单位。此外,种群也是群落的构成单位。2.关于种群特征的教学。种群的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是种群的基本特征。在教学中要防止理论上的空谈,一定要结合具体物种的种群进行教学,这样做不但有利于对种群特征的理解,而且使学生认识到对种群特征的调查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如猫熊(即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为了保护这一珍稀物种,就要对某一保护区的猫熊进行种群调查,调查的内容就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种群特征,并依此对猫能种群的现状和未来做出科学的判断,以及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又如我国进行人口普查实际就是对我国人口种群特征的调查,并依此对我国人口的现状和未来做出科学的判断,以及制定应采取的人口政策。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和归纳的问题有:(l)种群的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都在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出生率和死亡率则

高中生物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任何生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种群作为一个整体具有一些个体所不具备的特征。在“第1节种群的特征”中,我们认识到种群主要有四个基本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这也是我们的教学重点,本身概念不难理解,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掌握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课文中介绍了两种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其中样方法主要是用来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在用样方法作调查时一定要做到随机取样。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比较强、活动范围比较大的动物。种群的这四个特征也不是没有联系的,其实都是围绕种群数量这个核心来讲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实际调查种群密度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种群的特征。 教学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种群的特征。 第2课时,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三维目标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3.通过学生野外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掌握样方法的实际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 4.通过学生自己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理解迁入率和迁出率对种群密度的决定作用。 5.通过图表分析,了解我国人口各阶段的增长情况及各阶段形成的原因。 6.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种群调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7.通过了解种群的概念,使学生树立时空观念和变化发展、相互联系、统一整体等观点。通过了解种群特征,对学生进行适应、整体等生命科学观点教育,并注意联系人类种群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

生物制药技术知识要点

第一章 1、生物技术与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并列,是四大科学技术支柱,生物技术是以生 命科学为基础,利用生物体的特性和功能,设计构建具有预期性状的新物种或新品系,并与工程相结合,利用这样的新物种,进行加工生产,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一个综合性的技术体系。 2、生物技术可以分为传统生物技术、近代生物技术、现代生物技术。 3、近代生物技术的特点:(1)产品类型多(2)生产技术要求高(3)生产设备规模大 (4)技术发展速度快 4、现代生物药物四大类型:(1)应用重组DNA技术(2)基因药物(3)来自动、植 物和微生物的天然生物药物(4)合成与部分合成的生物药物 5、根据生物药物的功能途径可分为:(1)治疗药物(2)预防药物(3)诊断药物 6、生物技术药物的特性 (1)分子结构复杂(2)具有种属特异性(3)治疗针对性强、疗效高(4)稳定性差(5)基因稳定性(6)免疫原性(7)体内半衰期短(8)受体效应 (9)多效性和网络性效应(10)检验的特殊性 7、生物技术制药的特征:(1)高技术(2)高投入(3)长周期(4)高风险(5)高收益 第二章 1.基因工程药物分类:(1)免疫性蛋白(2)细胞因子(3)激素(4)酶类 2.基因工程生产药物的优点在于: (1)可大量生产过去难以获得的生理活性蛋白和多肽,为临床使用建立有效的保障。(2)可提供足够数量的生理活性物质,以便对其生理、生化和结构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扩大这些物质的应用范围。 (3)可以发掘更多的内源性生理活性物质。 (4)内源性生理活性物质在作为药物使用时,存在不足,可通过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对其进行改造。 (5)可获得新型化合物,扩大药物筛选来源。 3.基因工程药物制造的主要步骤:目的基因的克隆,构建DNA重组体,构建工程菌,目的基因的表达,外源基因表达产物的分离纯化,产品的检验。 4.制备基因工程药物的基本过程:获得目的基因—构建重组质粒—构建基因工程菌—培养工程菌—产物分离纯化—除菌过滤—半成品检定—成品检定—包装 5.目的基因的获得: (一)反转录法:(1)mRNA的纯化(2)cDNA第一链的合成(3)cDNA第二链的合成 (4)cDNA克隆(5)将重组体导入宿主细胞(6)cDNA文库的坚定 (7)目的cDNA克隆的和鉴定 (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 (三)化学合成法 (四)筛选基因的新方法 (五)对已发现基因的改造 6.基因表达:是指结构基因在生物体中的转录、翻译以及所有加工过程。 7.基因高效表达:是指外源基因在某种细胞中的表达活性,即剪切下一个外源基因片段,拼接到另一个基因表达体系中,使其能获得既有原生物活性又可高产的表达产物。 8.宿主菌应满足以下要求:具有高浓度、高产量、高产率;能利用易得廉价原料;不致病、不产生内毒素;发热量低,需氧低,适当的发酵温度和细胞形态;容易进行代谢调控;容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