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波粒二象性测试题

波粒二象性测试题

波粒二象性测试题
波粒二象性测试题

波粒二象性测试题

一、选择题

1、入射光照射到金属表面上发生了光电效应,若入射光的强度减弱,但频率保持不变,那么以下说确的是()

A.从光照射到金属表面到发射出光电子之间的时间间隔明显增加

B.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减小

C.单位时间从金属表面逸出的光电子的数目减少

D.有可能不再产生光电效应

2、爱因斯坦由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猜测光具有粒子性,从而提出光子说。从科学研究的方法来说这属于()

A.等效代替B.控制变量

C.科学假说D.数学归纳

3、如图1所示,画出了四种温度下黑体辐射的强度与波长的关系图象,从图象可以看出,随着温度的升高,则()

A.各种波长的辐射强度都有增加

B.只有波长短的辐射强度增加

C.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的方向移动

D.辐射电磁波的波长先增大后减小

4、对光的认识,以下说确的是()

图1 A.个别光子的行为表现为粒子性,大量光子的行为表现为波动性

B.光的波动性是光子本身的一种属性,不是光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C.光表现出波动性时,不具有粒子性;光表现出粒子性时,不具有波动性D.光的波粒二象性应理解为:在某些场合下光的波动性表现明显,在另外一些场合下,光的粒子性表现明显

5、光子打在处于静止状态的电子上,光子将偏离原来的方向而发生散射,康普顿对散射的解释为()

A.虽然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但频率保持不变

B.光子从电子处获得能量,因而频率增大

C.入射光引起物质电子做受迫振动,而从入射光中吸收能量后再释放,释

放出的散射光频率不变

D .由于电子受碰撞后得到动量,散射后的光子频率低于入射光的频率

6、一束绿光照射某金属发生了光电效应,则下列说确的是( )

A .若增加绿光的照射强度,则逸出的光电子数增加

B .若增加绿光的照射强度,则逸出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增加

C .若改用紫光照射,则可能不会发生光电效应

D .若改用紫光照射,则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增加

7、用波长为λ1和λ2的单色光1和2分别照射金属1和2的表面。色光1照射

金属1和2的表面时都有光电子射出,色光2照射金属1时有光电子射出,照射金属2时没有光电子射出。设金属1和2的逸出功为W 1和W 2,则有( )

A .λ1>λ2,W 1>W 2

B .λ1>λ2,W 1

C .λ1<λ2,W 1>W 2

D .λ1<λ2,W 1

8、在验证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实验中,下列说确的是( )

A .使光子一个一个地通过单缝,如果时间足够长,底片上将会显示衍射图样

B .单个光子通过单缝后,底片上也会出现完整的衍射图样

C .光子通过狭缝的运动路线像水波一样起伏

D .单个光子通过单缝后的运动情况具有随机性,大量光子通过单缝后的运动情况也呈现随机性

9、在做光电效应的实验时,某金属被光照射发生了光电效应,实验测得光电子的最大动能E k 与入射光的频率ν的关系如图2所示,由实验图线可求出

( )

A .该金属的极限频率和极限波长

B .普朗克常量

C .该金属的逸出功

D .单位时间逸出的光电子数

10、某激光器能发射波长为λ的激光,发射功率为P ,c 表示光速,h 为普朗克常量。则激光器每秒发射的光子数为( ) A .hc P

λ B .c hP λ C .h cP λ D .λPhc

图2

二、填空题

11、质量为60kg 的运动员,百米赛跑的成绩为10s ,运动员的德布罗意波的波长约为_______m 。

12、如图3所示,一验电器与锌板相连,在A 处用一紫外线灯照射锌板,关灯后,

指针保持一定偏角。

(1) 现用一带负电的金属小球与锌板接触,则验电器指针偏角将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 使验电器指针回到零,再用相同强度的钠灯发出的黄光照射锌板,验电器指针无偏转。那么,若改用强度更大的红外线灯照射锌板,可观察到验电器指针______(填“有”或“无”)偏转。

13、在光电效应实验中,如果实验仪器及线路完好,当光照射到光电管上时,灵敏电流计中没有电流通过,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在一个可视为逐个释放可见光光子的实验中,光屏每秒钟获得的能量为13105-?J ,则相邻两个光子的平均距离约为___________m (普朗克常量h=6.63×10-34J ·s ,可见光的频率取6×1014Hz ,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三、计算题

15、分别用波长为λ和43

λ的单色光照射同一金属板,发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之比为1:2,以h 表示普朗克常量,c 表示真空中的光速,则此金属板的逸出功为多大?

16、在X 射线管中,由阴极发射的电子被加速后打到阳极,会发射包括X 光在的各种能量的光子,其中光子能量的最大值等于电子的动能。已知阳极与阴极之间的电势差为U 、普朗克常量为h 、电子电荷量为e ,光速为c ,求可知该X 射线管发出的X 光的最大频率。

17、为引起人眼的视觉,进入人眼的绿光的能量至少为每秒E =10-16 J 。假设在漆黑的夜晚,在距人s =100m 远处点亮一只绿光小灯泡,为使人看到它的光线,小灯泡的功率至少为多大?(人用一只眼看,瞳孔直径为4 mm)

18、红宝石激光器发射的激光是一道一道的闪光,每道闪光称为一个光脉冲。现有一红宝石激光器,发射功率为1.0×1010W,所发射的每个光脉冲持续的时间Δt=1.0×10-11 s,波长为693.4 nm.问每列光脉冲的长度是多少?其中含有的光子数n是多少?

一、选择题

1.C 2.C 3.AC 4.ABD 5.D 6.AD 7.D 8.A 9.ABC 10.A

二、填空题

11.1.1×10-36m

12.(1) 减小 (2) 无

13.入射光波长太大或反向电压太大。入射光频率小于这种金属的极限频率(即入射光波长大于这种金属的极限波长),不能发生光电效应现象,即无光电子逸出。另一种可能是光电管上所加反向电压过大,逸出的光电子减速运动,速度为零后又返回,使电路中没有电流通过。

14.m 2104.2?

三、计算题

15.解析 根据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W h E k -=ν和λνc

=得 W c h E k -=λ ①

W c h E k

-='λ43 ② 且 k E :1='k E :2 ③ 由方程①②③得

λhc

W 32= 16.h eU

解析 由动能定理可知,加速电场对电子所做的功等于电子动能的增量,由题意可知,光子的最大能量等于电子的动能,则有:

eU hv m =,故x 光的最大频率

h eU

v m =。 17.10-6 W

解析 由题意知E =2π41s P ?×π(2d

)2 解得P =2216d Es =23216)104(1001016--??? W=10-6

18.3.0×10-3 m 3.5×1017个

解析 每列光脉冲长度L = c Δt =3×108×1.0×10-11 m=3.0×10-3 m ,每个

E 1=h λc

,每列光脉冲含有的光子数n =1E t P ?=3.5×1017个。

(完整版)光的波粒二象性教案

光的波粒二象性 教案示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微粒说的基本观点及对光学现象的解释和所遇到的问题. (2)了解波动说的基本观点及对光学现象的解释和所遇到的问题. (3)了解事物的连续性与分立性是相对的,了解光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 (4)了解光是一种概率波.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初步建立光与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以及用概率描述粒子运动的观念. 3.情感目标 理解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和研究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辩证发展的过程.根据事实建立学说,发展学说,或是决定学说的取舍,发现新的事实,再建立新的学说.人类就是这样通过光的行为,经过分析和研究,逐渐认识光的本性的. 二、重点、难点分析 1、这一章的内容,贯穿一条主线——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的发展过程.结合各节内容,适当穿插物理学史材料是必要的.这种做法不但可使课堂教学主动活泼,内容丰富,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唯物辩证思想教育.本节就课本内容,十分简单,学生学起来十分枯燥.课本所提到的内容,都是结论性的,加入一些史料不仅可能而且必要. 2、本节中学生初步接触量子化、二象性、概率波等概念,由于没有直接的生活经验,所以在教学中要重点让学生体会这些概念. 三、主要教学过程 光学现象是与人类的生产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人类在对光学现象、规律的研究的同时,也开始了对光本性的探究. 到了17世纪,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逐渐形成了两种学说.

(一)光的微粒说 一般,人们都认为牛顿是微粒说的代表,牛顿于1675年曾提出:“光是一群难以想象的细微而迅速运动的大小不同的粒子”,这些粒子被发光体“一个接一个地发射出来”.用这样的观点,解释光的直进性、影的形成等现象是十分方便的. 在解释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时,同样十分简便.当光射到两种介质的界面时,要发生反射和折射.在解释反射现象时,只要假设光的微粒在与介质作用时,其相互作用,使微粒的速度的竖直分量方向变化,但大小不变;水平分量的大小和方向均不发生变化(因为在这一方向上没有相互作用),就可以准确地得出光在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一与实验事实吻合的结论. 说到折射,笛卡儿曾用类似的假设,成功地得出了入射角正弦与折射角正弦之比为一常数的结论.但当光从光疏介质射向光密介质时,发生的是近法线折射,即入射角大,折射角小.这时,必须假设光在光密介质的传播速度较光在光疏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大才行. 一束光入射到两种介质界面时,既有反射,又有折射.何种情况发生反射,何种情况下又发生折射呢?微粒说在解释这一点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为此,牛顿提出了著名的“猝发理论”.他提出:“每一条光线在通过任何折射面时,便处于某种为时短暂的过渡性结构和状态之中.在光线的前进过程中,这种状态每隔相等的间隔(等时或等距)内就复发一次,并使光线在它每一次复发时,容易透过下一个折射面,而在它(相继)两次复发之间容易被这个面所反射”,“我将把任何一条光线返回到倾向于反射(的状态)称它为‘容易反射的猝发’,而把它返回到倾向于透射(的状态)称它为‘容易透射的猝发’,并且把每一次返回和下一次返回之间所经过的距离称它为‘猝发的间隔’”.如果说“猝发理论”还能解释反射和折射的话,那么,以微粒说解释两束光相遇后,为何仍能沿原方向传播这一常见的现象,微粒说则完全无能为力了. (二)光的波动说 关于光的本性,当时还存在另一种观点,即光的波动说.认为光是某种振动,以波的形式向四周围传播.其代表人物是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他认为,光是由发光体的微小粒子的振动在弥漫于一切地方的“以太”介质中传播过程,而不是像微粒说所设想的像子弹和箭那样的运动.他指出:“假如注意到光线向各个方向以极高的速度传播,以及光线从不同的地点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地方发出时,光射线在传播中一条光线穿过另一条光线而相互毫不影响,就能完全明白这一点:当我们看到发光的物体时,决不可能是由于从它所发生的物质,像穿过空气的子弹和箭一样,通过物质迁移所引起的”.他把光比作在水面上投入石块时产生的同心圆状波纹.发光体中的每一个微粒把振动,通过“以太”这种介质向周围传播,发出一组组同心的球面波.波面上的每一点,又可以此点为中心,再向外传播子波.当然,这样的观点解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比微粒说的“猝发理论”方便得多,以水波为例,水波在传播时,反射与折射可以同时发生.一列水波在与另一列水波相遇时,可以毫无影响的相互通过.

对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理解与认识(毕业论文)

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 对波粒二象性的理解与认识 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物理 08-8班 学生姓名:努尔麦麦提·阿不都克热木指导老师:巴哈迪尔老师 答辩日期:2013年5月11日 新疆师范大学教务处

对波粒二象性的理解与认识 摘要:波粒二象性是指某物质同时具备波的特质及粒子的特质。波粒二象性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现代观察认为微观粒子,无论是光子,电子以及其它所有基本粒子,在极微小的空间内作高速运动时有时显示出波动性(这时粒子性不显著),有时显示出粒子性(这时波动性不显著).这种在不同条件下分别表现为波动和粒子的性质,或者说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就称为波粒二象性(简称象性)。 波粒二象性理论的提出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人们对光本性的认识出发,到把波粒二象性推广到一切物质,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波粒二象性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探索物理学与哲学的联系,并对其中所体现的哲学观点做了尝试性总结 关键词:波粒二象性,波动性,粒子性,电子衍射,德布罗意波

目录 1.引言 (4) 2.光的波粒二象性 (5) 2.1光的波动性. (5) 2.2光的粒子性. (6) 2.3光的波粒二象性. (8) 3电子衍射实验 (10) 3.1.电子衍射实验 (10) 3.2实验数据与处理. (14) 4.波粒二象性的意义和后期成果 (15) 5.结论 (16) 参考文献 (17) 致谢 (18)

引言 1801年,杨氏进行了著名的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实验所使用的白屏上明暗相间的黑白条纹证明了光的干涉现象,从而证明了光是一种波。 1882年德国物理学家施维尔德根据新的光波学说,对光通过光栅后的衍射现象进行了成功的解释。 1887年,德国科学家赫兹发现光电效应,光的粒子性再一次被证明! 二十世纪初,普朗克和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的量子学说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设,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因此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 在新的事实与理论面前,光的波动说与微粒说之争以“光具有波粒二象性”而落下了帷幕。即:光既是一种波又是一种粒子!光的波动说与微粒说之争从十七世纪初笛卡儿提出的两点假说开始,至二十世纪初以光的波粒二象性告终,前后共经历了三百多年的时间。牛顿、惠更斯、托马斯.杨、菲涅耳等多位著名的科学家成为这一论战双方的主辩手。 二十世纪来临之时,这个观点面临了一些挑战。1905年由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研究的光电效应展示了光粒子性的一面。随后,电子衍射被预言和证实了。这又展现了原来被认为是粒子的电子波动性的一面。这个波与粒子的困扰终于在二十世纪初由量子力学的建立所解决,即所谓波粒二象性。它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使得任何物质在一定的环境下都能够表现出这两种性质。量子力学认为自然界所有的粒子,如光子、电子或是原子,都能用一个微分方程,如薛定谔方程来描述。这个方程的解即为波函数,它描述了粒子的状态。波函数具有叠加性,即,它们能够像波一样互相干涉和衍射。同时,波函数也被解释为描述粒子出现在特定位置的几率幅。这样,粒子性和波动性就统一在同一个解释中。

(完整版)波粒二象性

关于波粒二象性的理解与展望 摘要:本文从光电效应出发,阐述了波粒二象性的提出及近些年来对波粒二象性的一些实验等方面进行叙述,以求对波粒二象性的认识。 关键词:波粒二象性 Which—Way实验波粒二象性的同时观察 正文: 光学是一门古老的基础学科,人们对光本性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一方而人们通过光的衍射、干涉等现象认识到光具有波动性,另一方而人们在对光电效应及黑体辐射等实验现象的解释中发现又必需把光当成一种粒子。从经典物理的角度来看,光的这两种不同的特性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然而,爱因斯坦却把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统一了起来,提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 1.波粒二象性的提出 1887年,光电效应被德国物理学家赫兹发现,这种特殊的光效应令波动说与粒子说都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首先,虽然光的波动说在当时已经成为主流,但波动说完全无法解释光电效应现象。另一方面,一直以来都能解释波动说无法解释的光学现象的粒子说也只能对光电效应做出部分解释,虽然根据粒子说理论,可以认为光电效应中的电子是被光的粒子撞击出去的,但为什么蓝光可以引发光电效应而红光不能,这点连粒子说也无法解释。可以说,光电效应令两派学说同时面临瓶颈。 1905年为了解释光电效应,爱因斯坦受到普朗克能量子假说的启发,提出了光量子的假说。他在著名论文《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试探性的观点》一文中总结分析了在光学发展中“微粒说”和“波动说”长期争论的历史,指出了经典理论存在的困难,他认为只有把光的能量也看成是不连续分布,而是一份一份地集中在一起,就能对光电效应做出合理的解释说明。这样爱因斯坦发展了普朗克的能量子的概念,创造性地提出了光量子(即光子)的概念,并把它用之于光的发射和转化上,光子的能量为E=hν,其中ν为光的频率,这样能很合理地解释光电效应等现象。 在1917年,爱因斯坦又指出光子不仅有能量,而且还具有动量,其中动量 p=h 或者p=hk 式中波矢k=2π λ ,这样就把标志波动性质的频率ν和波长λ通过一个普适常量——

高考物理近代物理知识点之波粒二象性真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高考物理近代物理知识点之波粒二象性真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一束光射向半圆形玻璃砖的圆心O ,经折射后分为两束单色光a 和b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 .a 光的频率小于b 光的频率 B .a 光光子能量小于b 光光子能量 C .玻璃砖对a 光的折射率大于对b 光的折射率 D .a 光在玻璃砖中的速度大于b 光在玻璃砖中的速度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只要光照射的时间足够长,任何金属都能发生光电效应 B .一群氢原子从4n =能级跃迁到基态时,能发出6种频率的光子 C .比结合能越大,原子核越不稳定 D .核反应 238234 492 902U Th He →+为重核裂变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钍的半衰期为24天,1g 针经过120天后还剩0.2g B .发生光电效应时,入射光越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就越大 C .原子核内的中子转化成一个质子和电子,产生的电子发射到核外,就是β粒子 D .根据玻尔的原子理论,氢原子从n=5的激发态跃迁到n=2的激发态时,核外电子动能减小 4.如图所示为光电管的示意图,光照时两极间可产生的最大电压为0.5V 。若光的波长约为6× 10-7m ,普朗克常量为h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c ,取hc=2×10-25J·m ,电子的电荷量为1.6× 10-19C ,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该光电管K 极的逸出功大约为2.53×10-19J B .当光照强度增大时,极板间的电压会增大 C .当光照强度增大时,光电管的逸出功会减小 D .若改用频率更大、强度很弱的光照射时,两极板间的最大电压可能会减小 5.如图是 a 、b 两光分别经过同一双缝干涉装置后在屏上形成的干涉图样,则

对波粒二象性的理解和认识_光学小论文

对波粒二象性的理解 和认识 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 黄金 PB11210054

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光就伴随着我们。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阳光,有了光,才有了我们色彩斑斓的生活。人们对光学最初的研究,也是从“人类为何能看到周围的物体开始”。经历了半个多学期的光学学习我对光又有了全新的认识。 大学以前,我们接触到的主要是几何光学,它让我们对光有了最初的认识。它让我们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同时又引出了光的反射、折射等基本性质。费马定理更是让我们对光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我们似乎觉得这好像就是光的全部。其实不然,大学又为我们开启了一扇全新的大门,让我们更进一步的认识光,了解光。 光的干涉衍射让我们知道了光是一种波。而对于光电效应和黑体辐射等问题的研究又让我们看到了光的电磁性!既能像波浪一样向前传播,又表现出粒子的特征,我们称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从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发现到发展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也是一段无比辉煌的阶段。光一直被认为是最小的物质,虽然它是个最特殊的物质,但可以说探索光的本性也就等于探索物质的本性。历史上,整个物理学正是围绕着物质究竟是波还是粒子而展开的。17 世纪以前,人们对光的认识只停留在简单的几何光学的层面上,例如光的反射、折射等光的直线传播现象,这也是光学的初期发展。十七世纪初期,人们逐渐发现了与光的直线传播不完全符合的事实,意大利人格里马第率先观察到了光的衍射现象,接着1672-1675 年间胡克也观察到了光的衍射现象,并且和波意耳互相独立地研究了薄膜所产生的彩色干涉条纹,衍射现象,简而言之,就是光波遇到小障碍物或小孔时,绕过障碍物进入几何

阴影区继续传播,并在障碍物后的观察屏上呈现出光强的不均匀分布的现象。所有这些现象的发现都为光的波动理论的萌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7 世纪下半叶,英国物理学家牛顿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开始了对光学的研究。通过白光实验并根据光的直线传播的性质,他提出了光是微粒流的理论,然而他的这一理论因无法解释光在绕过障碍物之后所发生的衍射现象,遭到了以惠更斯为代表的波动学说的强烈反对。光的研究在18 世纪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发展,由于牛顿在学术界的权威和盛名,大多数科学家仍在支持光的微粒学说,不过笛卡儿学派中瑞士的欧拉和法国的伯努利却捍卫并发展了光的波动理论。 人们探索的脚步永不停息。到了十九世纪,初步发展起来的波动光学的体系已经形成。杨氏(托马斯?杨)和菲涅耳的著作对光学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著名的“杨氏双缝干涉试验”还第一次成功地测定了光的波长,光学界沉闷的空气再次活跃起来。后来菲涅耳用杨氏干涉原理补充了惠更斯原理,形成人们所熟知的惠更斯--菲涅耳原理,1800年光的偏振现象的发现,更证明了光是横波的事实。1845年,法拉第发现光的振动面在强磁场中的旋转,从而揭示了光现象和电磁现象的内在联系,同时使人们认识到在研究光学现象的时候必须把光学现象同其他物理现象联系起来考虑。后来麦克斯韦在1865 年的理论研究中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这一结论后来被赫兹用试验所证实。19 世纪末到20 世纪初,光的研究深入到光的发生,光和物质的相互作用的微观体系中,然而光的电磁理论却不能解释光和物质的相互作用的某些现象,例如黑体辐射中能量按波长的分布的问题;赫兹发现的光电效应等。

波粒二象性试卷(含答案)

第十七章波粒二象性(重点) 1、关于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A.大量光子的效果往往表现出波动性,个别光子的行为往往表现出粒子性 B.光在传播时是波,而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就转变成粒子 C.高频光是粒子,低频光是波 D.波粒二象性是光的根本属性,有时它的波动性显著,有时它的粒子性显著 2、关于光的本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光电效应反映光的粒子性 B.光子的能量由光的强度所决定 C.光子的能量与光的频率成正比 D.光在空间传播时,是不连续的,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光叫做一个光子 4、关于物质波的认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子的衍射实验证实了物质波的假设是正确的。 B.物质波也是一种概率波。 C.任一运动的物体都有一种波和它对应,这就是物质波。 D.宏观物体尽管可以看作物质波,但他们不具有干涉、衍射等现象。 5、下列关于光电效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若某材料的逸出功是W,则它的极限频率 B.光电子的初速度和照射光的频率成正比 C.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和照射光的频率成正比 D.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随照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 6、一金属表面,爱绿光照射时发射出电子,受黄光照射时无电子发射.下列有色光照射到这金属表面上 时会引起光电子发射的是() A.紫光B.橙光C.蓝光D.红光 7、用绿光照射一光电管能产生光电效应,欲使光电子从阴极逸出时的最大初动能增大就应() A.改用红光照射B.增大绿光的强度 C.增大光电管上的加速电压D.改用紫光照射 8、用一束绿光照射某金属,能产生光电效应,现在把入射光的条件改变,再照射这种金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把这束绿光遮住一半,则可能不产生光电效应 B.把这束绿光遮住一半,则逸出的光电子数将减少 C.若改用一束红光照射,则可能不产生光电效应 D.若改用一束蓝光照射,则逸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将增大

(完整版)波粒二象性试题汇总

用很弱的光做双缝干涉实验,把入射光减弱到可以认为光源和感光胶片之间不可能同时有两个光子存在,如图所示是不同数量的光子照射到感光胶片上得到的照片。这些照片说明() A.光只有粒子性没有波动性 B.光只有波动性没有粒子性 C.少量光子的运动显示波动性,大量光子的运动显示粒子性D.少量光子的运动显示粒子性,大量光子的运动显示波动性

2.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只是因其波长太小,不易观察到,但并不能否定其具有波粒二象性。关于物质的波粒二象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不仅光子具有波粒二象性,一切运动的微粒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B.运动的微观粒子与光子一样,当它们通过一个小孔时,都没有特定的运动轨道 C.波动性和粒子性,在宏观现象中是矛盾的、对立的,但在微观高速运动的现象中是统一的 D.实物的运动有特定的轨道,所以实物不具有波粒二象性

3.电子属于实物粒子,1927年戴维逊和革末完成了电子衍射实验,该实验是荣获诺贝尔奖的重大近代物理实验之一。如图所示是该实验装置的简化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亮条纹是电子到达概率大的地方 B.该实验说明物质波理论是正确的 C.该实验再次说明光子具有波动性 D.该实验说明实物粒子具有波动性

(2016·宁波期末)一个德布罗意波波长为λ1的中子和另一个德布罗意波波长为λ2的氘核同向正碰后结合成一个氚核,该氚核的德布罗意波波长为 A. λ1λ2 λ1+λ2B. λ1λ2 λ1-λ2 C .λ1+λ2 2D. λ1-λ2 2

1.(多选)为了验证光的波粒二象性,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将光屏换成照相底片,并设法减弱光的强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使光子一个一个地通过双缝干涉实验装置的单缝,如果时间足够长,底片上将出现双缝干涉图样 B.使光子一个一个地通过双缝干涉实验装置的单缝,如果时间很短,底片上将出现不太清晰的双缝干涉图样C.大量光子的运动显示光的波动性 D.光只有波动性没有粒子性

【高中物理】《波粒二象性》测试题

《波粒二象性》测试题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考试时间6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选的得0分.) 1.在下列各组的两个现象中都表现出光具有波动性的是() A.光的折射现象、色散现象 B.光的反射现象、干涉现象 C.光的衍射现象、偏振现象 D.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光电效应现象 解析:因为色散现象说明的是白光是由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故A错;由于反射现象并非波动所独有的性质,故B错;直线传播并非波动所独有,且光电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故D错;只有衍射现象和偏振现象为波动所独有的性质,所以C正确. 答案:C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说明光具有波动性 B.光的频率越大,波长越长 C.光的波长越大,光子的能量越大 D.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0×108 m/s 解析:干涉和衍射现象是波的特性,说明光具有波动性,A对;光的频率越大,波长越短,光子能量越大,故B、C错;光真空中的速度为3.0×108 m/s,故D对. 答案:A、D 3.现代科技中常利用中子衍射技术研究晶体的结构,因为热中子的德布罗意波长与晶体中原子间距相近.已知中子质量m=1.67×10-27 kg,可以估算德布罗意波长λ=1.82×10-10 m 的热中子动能的数量级为() A.10-17 J B.10-19 J C.10-21 J D.10-24 J

解析:由p =h λ及E k =p 22m 得,E k =h 2 2mλ2= 6.6262×10-682×1.67×10-27×1.822×10-20 J ≈4×10-21 J,C 正确. 答案:C 4.下列关于光电效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金属的逸出功与入射光的频率成正比 B .光电流的大小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 C .用不可见光照射金属一定比用可见光照射同种金属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大 D .对于任何一种金属都存在一个“最大波长”,入射光的波长大于此波长时,就不能产生光电效应 解析:逸出功与入射光无关,反映的是金属材料对电子的束缚能力;A 错误;光强越大,单位时间内入射的光子数越多,逸出的电子数也越多,光电流越大,B 错误;红外线的频率比可见光小,紫外线的频率比可见光大,由E k =hν-W 0知,C 错误;由产生光电效应的条件知,D 正确. 答案:D 5.下列有关光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光电效应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光子可以转化为电子 B .大量光子易表现出波动性,少量光子易表现出粒子性 C .光有时是波,有时是粒子 D .康普顿效应表明光子和电子、质子等实物粒子一样也具有能量和动量 解析:光电效应中,光子把能量转移给电子,而不是转化为电子,A 错误;由光的性质可知,B 正确;波动性和粒子性是光的两个固有属性,只是在不同情况下一种属性起主要作用,C 错误;康普顿效应表明光具有能量和动量,能量ε=hν,动量p =h λ ,D 正确. 答案:B 、D 6.一激光器发光功率为P ,发出的激光在折射率为n 的介质中波长为λ,若在真空中速度为c ,普朗克常量为h ,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激光在真空中的波长为nλ B .该激光的频率为c λ C .该激光器在t s 内辐射的能量子数为Ptnλ hc

光电效应与光的波粒二象性

高中精品试题 高中精品试题 光电效应与光的波粒二象性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Ⅱ 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一、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小题只有 一个选项正确,有的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 答的得0分. 1.下列关于光电效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若某材料的逸出功是W ,则它的极限频率h W v 0 B.光电子的初速度和照射光的频率成正比 C.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和照射光的频率成正比 D.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随照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 解析:由光电效应方程k E =hv -W 知,B 、C 错误,D 正确.若k E =0,得极限频率0v =h W ,故A 正确. 答案AD 2.在下列各组所说的两个现象中,都表现出光具有粒子性的是 ( ) A.光的折射现象、偏振现象 B.光的反射现象、干涉现象 C.光的衍射现象、色散现象 D.光电效应现象、康普顿效应 解析:本题考查光的性质. 干涉、衍射、偏振都是光的波动性的表现,只有光电效应现象和康普顿效应都是光的粒 子性的表现,D 正确. 答案D 3.关于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大量光子的效果往往表现出波动性,个别光子的行为往往表现出粒子性 B.光在传播时是波,而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就转变成粒子 C.高频光是粒子,低频光是波 D.波粒二象性是光的根本属性,有时它的波动性显著,有时它的粒子性显著 解析:根据光的波粒二象性知,A 、D 正确,B 、C 错误. 答案AD 4.当具有 5.0 eV 能量的光子照射到某金属表面后,从金属表面逸出的电子具有最大的初 动能是1.5 eV.为了使这种金属产生光电效应,入射光的最低能量为 ( ) A.1.5 eV B.3.5 eV

大学物理期末试卷(带答案)

大学物理期末试卷(A) (2012年6月29日 9: 00-11: 30) 专业 ____组 学号 姓名 成绩 (闭卷) 一、 选择题(40%) 1.对室温下定体摩尔热容m V C ,=2.5R 的理想气体,在等压膨胀情况下,系统对外所做的功与系统从外界吸收的热量之比W/Q 等于: 【 D 】 (A ) 1/3; (B)1/4; (C)2/5; (D)2/7 。 2. 如图所示,一定量的理想气体从体积V 1膨胀到体积V 2分别经历的过程是:A B 等压过程; A C 等温过程; A D 绝热过程 . 其中吸热最多的 过程 【 A 】 (A) 是A B. (B) 是A C. (C) 是A D. (D) 既是A B,也是A C ,两者一样多. 3.用公式E =νC V T (式中C V 为定容摩尔热容量,ν为气体摩尔数)计算理想气体内能 增 量 时 , 此 式 : 【 B 】 (A) 只适用于准静态的等容过程. (B) 只适用于一切等容过程. (C) 只适用于一切准静态过程. (D) 适用于一切始末态为平衡态的过程. 4气缸中有一定量的氦气(视为理想气体),经过绝热压缩,体积变为原来的一半,问气体 分 子 的 平 均 速 率 变 为 原 来 的 几 倍 ? p V V 1 V 2 A B C D . 题2图

【 B 】 (A)2 2 / 5 (B)2 1 / 5 (C)2 1 / 3 (D) 2 2 / 3 5.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可知: 【 D 】 (A )功可以全部转化为热, 但热不能全部转化为功。 (B )热可以由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但不能由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 (C )不可逆过程就是不能向相反方向进行的过程。 (D )一切自发过程都是不可逆。 6. 如图所示,用波长600=λnm 的单色光做杨氏双缝实验,在光屏P 处产生第五级明纹极大,现将折射率n =1.5的薄透明玻璃片盖在其中一条缝上,此时P 处变成中央 明纹极大的位置,则此玻璃片厚度为: 【 B 】 (A) 5.0×10-4 cm (B) 6.0×10-4cm (C) 7.0×10-4cm (D) 8.0×10-4cm 7.下列论述错误..的是: 【 D 】 (A) 当波从波疏媒质( u 较小)向波密媒质(u 较大)传播,在界面上反射时,反射 波中产生半波损失,其实质是位相突变。 (B) 机械波相干加强与减弱的条件是:加强 π?2k =?;π?1)2k (+=?。 (C) 惠更斯原理:任何时刻波面上的每一点都可作为次波的波源,各自发出球面次波;在以后的任何时刻,所有这些次波面的包络面形成整个波在该时刻的新波面 (D) 真空中波长为500nm 绿光在折射率为1.5的介质中从A 点传播到B 点时,相位改变了5π,则光从A 点传到B 点经过的实际路程为1250nm 。 8. 在照相机镜头的玻璃片上均匀镀有一层折射率n 小于玻璃的介质薄膜,以增强某一波长 的透射光能量。假设光线垂直入射,则介质膜的最小厚度应为: 【 D 】 (A)/n λ (B)/2n λ (C)/3n λ (D)/4n λ P O 1 S 2 S 6. 题图

波粒二象性介绍

波粒二象性 波粒二象性示意圖說明,從不同角度觀察同樣一件物體,可以看到兩種迥然不同的圖樣。 在量子力學裏,微观粒子有时會显示出波动性(这时粒子性較不显著),有时又會显示出粒子性(这时波动性較不显著),在不同条件下分别表现出波动或粒子的性质。這種量子行為稱為波粒二象性(英语:wave-particle duality),是微观粒子的基本属性之一。[1]:105-106 波粒二象性指的是微觀粒子顯示出的波動性與粒子性。這是量子力學的基要概念,是專門針對古典概念無法完整描述量子物體的物理行為而提出的假說。標準的量子力學詮釋將這佯謬解釋為宇宙的基礎性質,而其它種詮釋可能會有標新立異的論述。本條目主要採用的是學術界廣泛認可的哥本哈根詮釋來解釋量子行為。採用這種詮釋,波粒二象性是更廣義的互補性概念的一方面,即量子現象可以用一種方法或另外一種共軛方法來觀察,但不能同時用兩種相互共軛的方法來觀察。[2]:242, 375-376 目录 1 理論概述 2 “波”和“粒子”的数学关系 3 历史 4 發展里程碑 4.1 惠更斯、牛顿 4.2 杨、费涅尔、麦克斯韦、赫茲 4.3 普朗克黑體輻射定律 4.4 爱因斯坦與光子 4.5 德布羅意與物質波 4.6 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 5 大尺寸物體的波動行為 6 應用 7 參閱 8 註釋 9 參考文獻

理論概述 在古典力学裏,研究对象总是被明确区分为「纯」粒子和「纯」波动。前者组成了我们常说的「物质」,後者的典型例子則是光波。波粒二象性解决了这个「纯」粒子和「纯」波动的困扰。它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使得任何物质有時能够表现出粒子性质,有時又能够表现出波動性质。量子力学认为自然界所有的粒子,如光子、电子或是原子,都能用一个微分方程,如薛定谔方程来描述。这个方程的解即为波函数,它描述了粒子的状态。波函数具有叠加性,它们能够像波一样互相干涉。同时,波函数也被解释为描述粒子出现在特定位置的机率幅。这样,粒子性和波动性就统一在同一个解释中。[註 1] 之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不到物体的波动性,是因为他們皆质量太大,导致德布罗意波长比可观察的極限尺寸要小很多,因此可能发生波动性质的尺寸在日常生活经验范围之外。这也是为什么经典力学能够令人满意地解释“自然现象”。反之,对于基本粒子来说,它们的质量和尺寸局限於量子力学所描述的範圍之內,因而与我们所习惯的图景相差甚远。 “波”和“粒子”的数学关系 物质的粒子性由能量和动量刻画,波的特徵则由频率和波长表达,这两组物理量由普 朗克常数联系在一起: 历史 托马斯·杨做雙縫實驗得到的干涉圖樣。 在十九世纪後期,日臻成熟的原子论逐渐盛行,根据原子理论的看法,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原子构成,例如,約瑟夫·汤姆孙的阴极射线实验证實,電流是由被称为电子的粒子所组成。在那時,物理學者認为大多数的物质是由粒子所组成。与此同时,波动论已经被相当深入地研究,包括干涉和衍射等现象。由於光波在楊氏雙縫實驗、夫琅禾费衍射實驗中所展现出的特性,明显地说明它是一种波动。 不过在二十世纪来临之时,这些观点面临了一些挑战。1905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對於光 电效应用光子的概念來解释,物理學者开始意识到光波具有波動和粒子的双重性质。1924年,路易·德布羅意提出“物质波”假说,他主張,「一切物质」都具有波粒二象性,即具有波動和粒子的双重性质。根据德布罗意假说,电子是應該会具有干涉和衍射等波动现象。1927年,

光的波粒二象性

光的波粒二象性 作为被列入世界上十大经典物理实验之一的双缝实验,让很多物理学家和科学家们伤透脑筋。双缝实验是一种光学实验,大家一起往下看吧。 在量子力学里,双缝实验是一种演示光子或电子等等微观物体的波动性与粒子性的实验。双缝实验是一种“双路径实验”。在这种更广义的实验里,微观物体可以同时通过两条路径或通过其中任意一条路径,从初始点抵达最终点。 这两条路径的程差促使描述微观物体物理行为的量子态发生相移,因此产生干涉现象。另一种常见的双路径实验是马赫-曾德尔干涉仪实验。双缝实验还被列入了世界十大经典物理实验之中,但是有人却认为双缝实验十分的难以理解。如果电子是互不干涉地运动,穿过双缝落到黑板上是两道痕迹。如果电子是以波的形式运动,由于波之间存在干涉,穿过双缝落到黑板上是一道道痕迹。一开始实验表明电子以波的形式运动。即使一个个电子发射,黑板上还是一道道痕迹。于是科学家想知道为什么一个个电子发射也会有波的现象,于是将高速摄像机对准双缝以便观察。重点来了:当想进一步观察时,粒子却是是互不干涉地运动,穿过双缝落到黑板上是两道痕迹!!!双缝实验,著名光学实验,在1807年,托马斯·杨总结出版了他的《自然哲学讲义》,里面综合整理了他在光学方面的工作,并在里面第一次描述了双缝实验:把一支蜡烛放在一张开了一个小孔的纸前面,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点光源(从一个点发出的光源)。现在在纸后面再放一张纸,不同的是第二张纸上开了两道平行的狭缝。从小孔中射出的光穿过两道狭缝投到屏幕上,就会形成一系列明、暗交替的条纹,这就是现在众人皆知的双缝干涉条纹。 试验本身没什么问题,证明了光有波粒二象性,但是科学家们想观察清楚如何会这样,于是他们在微观层面上来观察,架设高速摄像机,观察光子是如何一个一个通过缝隙形成波干涉的,这时候神奇的事情出现了,光子波的特性消失了!又变成人类最容易理解的粒子,只出现了两条条纹。这才引出了超级可怕和诡异的电子双缝干涉实验和后来石破天惊的的“延迟选择实验”,给整个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思想冲击。单光子双缝干涉实验现在有一种仪器,每次只发射出一个光子,这时如果遮板上仍然有两个缝隙A和B(遮板与上述传统实验一样)。依照传统理论,该光子每次有且仅有以下三种情况中的一种:被遮板挡住、通过A缝、通过B缝。 因为要观察投射面的光斑分布,所以不必考虑第一种情况。也就是说,只要光子通过了遮板,要么从A缝通过,要么从B缝通过。按照这种传统理论推导,在投射面会形

光的波粒二象性

1.了解事物的连续性与分立性是相对的. 2.了解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 3.了解光是一种概率波. 【教材内容全解】 光电效应以及以后发现的康普顿效应都证明了光是一种粒子,但光的干涉现象和光的衍射现象又表明光是一种波.我们可以看出,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即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光是一种粒子,它和物质作用是“一份一份”的,但我们无法用宏观世界的规律来描述这些粒子的运动规律,当光子数很少时,可以清楚地看到光子的痕迹,但光子的数量很多时,我们就无法把它们区分开,看起来就是连续的,正如沙堆是一颗颗沙粒组成的,但是建筑工地上的一堆沙子包含的沙子太多了,测量沙堆的体积可以认为它们是连续的.从波动性来看,单个光子的运动无法预测,但大量的光子就有了规律,它们出现在某个区域内的可能性就能看出来,这是微观世界具有的特殊规律.这样的现象表明,大量光子运动的规律表现出光的波动性,单个光子的运动表现出光的粒子性,光子在空间各点出现的可能性大小(概率)可以用波动的规律来描述,物理学中把光波叫做概率波. 光既然是一种概率波,但它和水波、绳子上的波等机械波在本质上完全不同,决定光子在空间不同位置出现概率的规律表现为波的规律.课本图21-3的实验中,光子在和感光胶片作用时的表现和通常的粒子一样,在通过狭缝时却和我们印象中的波一样,正如光子的能量E=hv 和动量λ h c hv p ==,等式的左边表示粒子性,等式右边表示波动的性质,这两种性质通过普朗克常量h 定量地联系起来,这是光的波粒二象性的体现,但不能把它简单地理解为光子以波浪式前进.从波的特性可以看出,光子波长越长,越容易看到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波动性越明显;光波的频率越高,粒子性越明显,穿透本领越强. 【难题巧解点拨】 例 关于光的本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光子说并没有否定光的电磁说 B .光电效应现象反映了光的粒子性 C .光的波粒二象性是综合了牛顿的微粒说和惠更斯的波动说得出来的 D .大量光子产生的效果往往显示出粒子性,个别光子产生的效果往往显示出波动性 解析 光既有粒子性,又有波动性,但这两种特性并不是牛顿所支持的微粒说和惠更斯提出的波动说,它体现出的规律不在是宏观粒子和机械波所表现出的规律,而是自身体现的一种微观世界特有的规律.光子说和电磁说各自能解释光特有的现象,两者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而微粒说和波动说是互相对立的. 答案 A 、B 点拨 本章主要是对微观世界的规律进行了讲解,要对微观世界了解,就不能再以宏观世界的规律进行理解.我们的经验局限于宏观物体的运动,微观世界的某些属性与宏观世界

高考物理近代物理知识点之波粒二象性难题汇编及答案

高考物理近代物理知识点之波粒二象性难题汇编及答案 一、选择题 1.氢原子能级关系如图,下列是有关氢原子跃迁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大量处于n =3能级的氢原子,跃迁时能辐射出2种频率的光子 B .用n =2能级跃迁到n =1能级辐射出的光子照射逸出功为4.54eV 的金属钨能发生光电效应 C .用能量为10.3eV 的光子照射,可使处于基态的氢原子跃迁到n =2能级 D .氢原子从n =3能级向基态跃迁时,辐射出的光子能量为1.51eV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只要光照射的时间足够长,任何金属都能发生光电效应 B .一群氢原子从4n =能级跃迁到基态时,能发出6种频率的光子 C .比结合能越大,原子核越不稳定 D .核反应 238234 492 902U Th He →+为重核裂变 3.三种不同的入射光线甲、乙、丙分别照射在三种不同的金属a 、b 、c 上,均恰能使金属中逸出光电子。已知三种光线的波长λ甲>λ乙>λ丙,则( ) A .用入射光甲照射金属b ,可能发生光电效应 B .用入射光乙照射金属c ,一定发生光电效应 C .用入射光甲和乙同时照射金属c ,可能发生光电效应 D .用入射光乙和丙同时照射金属a ,一定发生光电效应 4.如图所示为光电管的示意图,光照时两极间可产生的最大电压为0.5V 。若光的波长约为6× 10-7m ,普朗克常量为h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c ,取hc=2×10-25J·m ,电子的电荷量为1.6× 10-19C ,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该光电管K 极的逸出功大约为2.53×10-19J B .当光照强度增大时,极板间的电压会增大

对波粒二象性的理解

量子力学 题目: 专题理解:波粒二象性 学生姓名 专业 学号 班级 指导教师 成绩 工程技术学院 2016 年 1 月

专题理解:波粒二象性 前言: 波粒二象性(wave-particle duality)是指某物质同时具备波的特质及粒子的特质。波粒二象性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量子力学里,微观粒子有时会显示出波动性(这时粒子性较不显著),有时又会显示出粒子性(这时波动性较不显著),在不同条件下分别表现出波动或粒子的性质。这种量子行为称为波粒二象性,是微观粒子的基本属性之一。但从经典物理学的观点来看,“微粒”和“波”是相互排斥的概念,或者说“波”与“微粒”是两种截然对立的存在。一个东西要么是波,要么是微粒,即“非此即彼”。那么究竟自由理解波粒二象性呢?通过对量子力学课程的学习以及查阅相关资料,我对其有了更深的理解并做了以下整理与总结。 一、波粒二象性理论的发展简述 较为完全的光理论最早是由克里斯蒂安·惠更斯发展成型,他提出了一种光波动说。稍后,艾萨克·牛顿提出了光微粒说。光的波动性与粒子性的争论从未平息。十九世纪早期,托马斯·杨完成的双缝实验确切地证实了光的波动性质。到了十九世纪中期,光波动说开始主导科学思潮,因为它能够说明偏振现象的机制,这是光微粒说所不能够的。同世纪后期,詹姆斯·麦克斯韦将电磁学的理论加以整合,提出麦克斯韦方程组。应用电磁波方程计算获得的电磁波波速等于做实验测量到的光波速度。麦克斯韦于是猜测光波就是电磁波。1888年,海因里希·赫兹做实验发射并接收到麦克斯韦预言的电磁波,证实麦克斯韦的猜测正确无误。从这时,光波动说开始被广泛认可。 为了产生光电效应,光频率必须超过金属物质的特征频率,称为其“极限频率”。根据光波动说,光波的辐照度或波幅对应于所携带的能量,因而辐照度很强烈的光束一定能提供更多能量将电子逐出。然而事实与经典理论预期恰巧相反。1905年,爱因斯坦对于光电效应给出解释。他将光束描述为一群离散的量子,现称为光子,而不是连续性波动。从普朗克黑体辐射定律,爱因斯坦推论,组成光束的每一个光子所拥有的能量等于频率乘以一个常数,即普朗克常数,他提出了“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1916年,美国物理学者罗伯特·密立根做实验证实了爱因斯坦关于光电效应的理论。物理学者被迫承认,除了波动性质以外,光也具有粒子性质。 在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启发下,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在1924年提出一个“物质波”假说,指出波粒二象性不只是光子才有,一切微观粒子,包括电子和质子、中子,都有波粒二象性。他把光子的动量与波长的关系式p=h/λ推广到一切微观粒子上,指出:具有质量m 和速度v 的运动粒子也具有波动性,这种波的波长等于普朗克恒量h 跟粒子动量mv 的比,即λ= h/(mv)。这个关系式后来就叫做德布罗意公式。根据德布罗意假说,电子是应该会具有干涉和衍射等波动现象。1927年,克林顿·戴维森与雷斯特·革末设计与完成的戴维森-革末实验成功证实了德布罗意假说。 2015年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科学家成功拍摄出光同时表现波粒二象性的照片。

波粒二象性阶段测试题

波粒二象性阶段测试题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1~6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7~9小题有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爱因斯坦由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猜测光具有粒子性,从而提出光子说,从科学研究的方法来说,这属于( ) A .等效替代 B .控制变量 C .科学假说 D .数学归纳 2.关于德布罗意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所有物体不论其是否运动,都有对应的德布罗意波 B .任何一个运动着的物体都有一种波和它对应,这就是德布罗意波 C .电磁波也是德布罗意波 D .只有运动着的微观粒子才有德布罗意波,对于宏观物体,不论其是否运动,都没有相对应的德布罗意波 3.关于热辐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一般物体的热辐射强度只与物体的温度有关 B .黑体只吸收电磁波,不反射电磁波,所以黑体一定是黑的 C .一定温度下,黑体辐射强度随波长的分布有一个极大值 D .温度升高时,黑体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增大的方向移动 4.经150 V 电压加速的电子束,沿同一方向射出来,穿过铝箔射到其后的屏上,则( ) A .所有电子的运动轨迹均相同 B .所有电子到达屏上的位置坐标均相同 C .电子到达屏上的位置坐标可用牛顿运动定律确定 D .电子到达屏上的位置受波动规律支配,无法用确定的坐标来描述它的位置 5.光子有能量,也有动量,动量p =h λ ,它也遵守有关动量的规律。如图所示,真空中,有“∞”形装置可绕通过横杆中点的竖直轴OO ′在水平面内灵活地转动,其中左边是圆形黑纸片(吸收光子),右边是和左边大小、质量相同的圆形白纸片(反射光子)。当用平行白光垂直照射这两个圆面时,关于装置开始时的转动情况(俯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对波粒二象性的理解和认识

对波粒二象性的理解与认识 摘要:光的波粒二象性被发现之后,德布罗意由此得到启发,大胆地把这二象性推广 到物质客体上去,提出了实物粒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理论。本文结合所学知识,通过对波粒二象性发展的简单梳理,阐述了目前自己对其的理解与认识。 引言 量子论和相对论是近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 两者都改变了人们对物质世界的根 本认识并对20世纪的科学技术、生产实践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相对论以相对时空观取代源于常识的绝对空观, 量子力学则用以物质粒子的波粒二象性为基础的 概率来描述物质粒子的行为, 使物质粒子的行为具有了神秘的不确定性。经过课本 上的知识的学习,我进行了进一步的了解总结与思考。 1.光的波粒二象性 光究竟是粒子还是波?这个问题涉及对光的本性的不同认识。1672年,牛顿向英国皇家学会递交了一篇《关于光和色的新理论》的论文。他认为光是由许多机械微粒组成的,提出了光的微粒说。19世纪托马斯·扬和其他一些人决定性的证明了, 光的粒子理论是错误的。他们认为,光更应该是一种波。关于波,我们熟悉的一种特性是,干涉。托马斯·扬利用他的著名的双缝实验装置制造出两个光波源, 并观察到光也 有类似的干涉图案。这样,在19世纪下半叶,光的波动说占了统治地位。 但是,没有过多久,19世纪末进行的一些实验,发现了一些新的实验现象,不能用光 的波动理论解释。这些实验里面最著名的就是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而爱因斯坦在普朗克的量子假说基础上提出的光量子假说,对光电效应成功地解释,又复兴了以前的光的粒子论。但这一次并没有否定波动说, 而是由此得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的 结论。 2.物质波 1923 年, 德布罗意在光有波粒二象性的启示下, 提出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的 假说。德布罗意认为, 任何运动着的物体都伴随着一种波动, 而且不可能将物体的运动和波的传播分开, 这种波称为相位波。存在相位波是物体的能量和动量同时满足 量子条件和相对论关系的必然结果。后来薛定愕解释波函数的物理意义时称为,物 质波,。 德布罗意的物质波理论是在没有得到任何已知事实支持的情况下提出来的, 所 以还只能是一种假说。1 927 年初, 戴维孙和革末通过电子束在镍单晶体表面上散射的实验,观察到了和X射线衍射类似的电子衍射图像,首先证实了德布罗意假说的正确性。同年G. P. 汤姆逊用多晶体薄膜做电子衍射实验,也观察到了和X射线衍射类似的电子衍射图像,实验观测和由德布罗意理论得到的结果非常一致, 这充分证明 了电子具有波动性, 再一次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向人们展示了德布罗意理论是正确的。 以后, 人们通过实验又观察到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都具有波动性。实验证明了物质具有波粒二象性, 不仅使人们认识到德布罗意的物质波理论是正确的, 而且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