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候学研究进展

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候学研究进展

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候学研究进展
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候学研究进展

专题综述

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候学研究进展

徐 丹1

袁 园2

过伟峰

3

1.南京中医药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29)

2.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29)

3.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处 (江苏 南京 210029)

摘 要 通过对近15年关于中风病急性期证候学研究文献的复习回顾,探讨中风病急性期证候分布、兼夹组合、演变规律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以期进一步完善中风病急性期的证候规范,为中风病的辨证诊断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候;综述

中图分类号 R 743.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 861X (2010)05 0095 04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基金资助

项目(2006CB 504807)

[作者简介]徐丹,女,在读硕士生,主要从事中风病证候分布、演变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通讯作者]过伟峰,研究员,硕士生导师。E ma i:l gw f w fg 2003@si na .com

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病的统称,因发病急骤、症见多端、病情变化迅速,故证候复杂多变。同时,中风发生后也会引起机体功能的变化,表现为各种客观指标的变化。因此,进行中风辨证分型的相关研究,全面了解其证候的发生发展变化、影响因素及与客观指标的关系,可以深化辨证诊断。本文主要通过对近15年关于中风病急性期证候学研究文献的复习回顾,来探讨中风病急性期证候学的研究现状,以期为中风病的辨证提供新的思路。1 证候分类规范化的研究

1.1 古代对中风病证候的认识 对中风病的认识,秦汉时期,#黄帝内经?中以临床表现作为命名依据,将该病命名为!偏枯?!偏风?!薄厥?!扑击?等,如#灵枢%刺节真邪?认为!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提出正虚邪盛是其证候关键所在。唐宋之前对中风病证候提倡!外风?理论,多以!内虚邪中?立论;唐宋之后,特别是金元时期,提倡以!内风?立论。刘河间认为!六气皆从火化?;朱丹溪提出!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的痰热理论;李皋认为!正气自虚?,以气

虚立论。清代王清任则以气虚血瘀证立论,创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偏瘫。叶天士认为!阳明气衰,厥阴风动?,提出了中风病!肝阳化风?理论。王安道归纳前人对中风的认识,明确提出了!类中?!真中?的概念,其所提!类中风?更接近于现代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1]

。经过了历代的理论研究和临床验证,火热、痰热、肝阳化风、气虚、血瘀等成为中风病的基本证候类型。此外,#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还首先提出了中风病中络、中经、中腑、中脏的证候分类法。1.2 现代对中风病证候分类规范化的研究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有所改变,影响疾病的因素亦日渐增多,如抽烟、饮酒、工作压力、生活环境变化等,因此,中风病证候的组成也随之复杂起来。而证候的诊断又因医者水平、个人学术观点、用药等因素的影响呈现纷杂之象。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组推行的#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2]

将中风病分为6个证型:风、火、痰、瘀、气虚、阴虚阳亢。这一分型为临床及科研提供了便利,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也被证实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3]

。就中风病急性

期证候分类,学者们亦进行了诸多研究。第二代#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4]

制定了中风病病名、病类、证类、疗效评定等标准,科学而严谨地规定了中风病急性期与恢复期以发病4周为限。卢明等

[5]

将出

血性中风急性期分为阳类证和阴类证,并发现411例出血性中风病患者发病时阳类证占82.7%,且在急性期中阳类证患者的比例始终保持在55.4%~83.8%,表明中风病急性期证候以阳证类为主。

2 证候分布、兼夹组合、演变规律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

2.1 证候分布、兼夹组合及演变规律的研究 中风病证候复杂,症状多样,基本证候要素为风、火、痰、瘀、气虚、阴虚阳亢,6个证候中,在急性起病时多见痰、瘀、风、火,且多以证候组合的形式出现[6]。梁伟雄等[7]对221例中风病急性期的患者,进行了证候分布规律的调查和研究,根据症状、舌象、脉象的频数分布,发现6种基本证型中,血瘀证和痰证是中风发病时的主要证型,6证发生的频率依次为:血瘀证67.9%,痰证52.0%,火热证30.3%,风证29.4%,阴虚阳亢证24.9%,气虚证24.4%。林建雄等[8]依据6大基本证型进行证候分布分析,发现最多见的证候为风瘀证,占12.3%;其次为风痰瘀证,占8.9%。

临床研究发现,中风病急性期多以证候兼夹出现。林建雄等[8]对122例中风病患者的证候组合形式进行研究,发现6大基本证候组合共表现出38种不同形式,其中以2证组合的诊断例数最多,占35.3%;其次是3证组合,占33.6%;而6证组合没有发现。梁伟雄等[7]研究发现,基本证候中以两证组合者最多见,占所研究的221例病例中的110例,其中尤以痰证+血瘀证为最多,占43.1%;其次为血瘀证+气虚证、风证+火热证;此外,依次为三证组合、单一证候和四证组合。各个证候间不仅存在兼夹组合情况,且具备正、负相关性。王顺道等[9]对1663例中风急性期患者研究后发现,证候间正相关系数较高的依次为:火证和阴虚阳亢证,风证和火热证,气虚证和痰湿证,气虚证和血瘀证;呈现负相关的证候依次为:火热证和气虚证,痰湿证和阴虚阳亢证,火热证和血瘀证。

随着病情的进展,证候也逐渐变化,呈现动态演变过程,并且具有一定规律。谢颖桢等[10]对234例中风急性期的患者调查后发现,风证是始发态的主要证候要素,发病第1天风证平均值最高,3d后迅速下降,7d后显著降低,火证、痰证则是中风病极期的主要证候要素。徐俊峰等[11]对595例缺血性中风患者的病程进行研究,将其分为4个时间点,即发病0~1d、发病2~3d、发病6~8d、发病12~16d,发现中风病急性期在第1时点,两证组合以风痰证、火痰证、风火证、痰瘀证为主,三证组合以风火痰证、风痰瘀证为主,与临床实际相符。同时发现中风病急性期证候要素组合的演变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多数都向着原有组合模式传变,如风痰证在第1、第4时点转化的条件概率最大的证候要素组合仍是风痰证,即风痰证在相邻的每个时点转化为风痰证的可能性最大。何刚等[12]将中风病发病后3~5d、14~16d、45~50d 分别定为第1、2、3观察点进行辨证量化诊断调查,结果第1观察点风证(55.56%)、痰证(54.63%)所占比例较大,其次为火热证、血瘀证;第2观察点痰证居首,其次为血瘀证、火热证;第3观察点气虚证、痰证、血瘀证所占比例较大。杨利等[13]研究认为,血瘀证和痰证在中风病证候中占多数,血瘀证与痰证常相兼为患,痰瘀互结是中风病的基本病理因素,并贯穿疾病始终。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看出,中风病急性期证候要素以风、火、痰、瘀为主,且证候在疾病的进展过程中常相互兼夹出现,其中以痰瘀、风火、风痰等最为多见,从而揭示了中风病急性期证候分布存在一定的规律可循。

2.2 证候的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

2.2.1 年龄与性别 中风病急性期证候受年龄、性别等因素影响。王大忠[14]对1340例中风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时发现,证候的分布与年龄相关,青壮年发病共70例,以风痰阻络证最为多见,占57.1%,其次为气虚血瘀、肝阳上亢、风火上扰;老年期发病占973例,风痰阻络证所占比重亦最大,其次为肝阳上亢、气虚血瘀、阴虚风动。阴虚风动证、肝阳上亢证的发生率随着年龄增加有明显的增高趋势;痰热腑实证则随年龄的增加而呈明显的下降趋势;随着年龄的增高,证候类型以虚证的发生率逐渐上升。王建华等[15]研究发现,男性患者痰湿证的发病率高于女性;气虚证、痰湿证、血瘀证的发生概率与年龄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风证、火热证的发生率,中青年组显著高于高龄组。王顺道等[16]对1663例中风病患者始发证候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男性痰湿证的均值和发生概率均高于女性(P<0.01或P<0.05);各年龄组之间,痰湿证和血瘀证的均值和发生概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呈增加趋势,组间均值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

2.2.2 伴随疾病 司维等[17]对106例中风患者病程中出现的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医证候与并发症的相关性,将有肺部感染与无肺部感染两组间各证型进行比较,发现肺部感染者火热证的出现频率较无

肺部感染者明显升高(P<0.05),肺部感染者痰证的出现频率较无肺部感染者亦显著升高(P<0.05)。王大忠[14]研究发现,中风病患者的伴发疾病中,心血管病与风痰阻络、风火上扰、肝阳上亢、气虚血瘀等证存在数量依存关系;而消化道出血则与痰湿蒙神、风痰阻络、风火上扰等关系密切。

2.2.3 疾病程度 中风病的轻重程度亦与证候分布相关。解庆凡等[18]对667例脑出血死亡与非死亡住院病例的证候进行了对照分析研究,发现风证、火热证、痰湿证的发生概率占始发态证候的前3位,起病时死亡组风证与气虚证的发生概率明显高于非死亡组(P<0.001);随时序变化,死亡组终末调查,火热证无明显变化,气虚证更加突出,进而提出气虚证是中风病死亡的主要病机,若起病时即表现为虚证和虚实夹杂证可提示预后不良。

2.2.4 理化指标 中风病证候类型与相关理化检查指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曹理璞[19]研究发现,大面积脑梗死在痰湿蒙神证中比例最高,局灶性脑梗死在风火上扰证中比例最高,而腔隙性脑梗死最多见于风痰火亢证。陈钟杰等[20]观察发现,证型出现率与梗死面积具有相关性,当梗死灶面积&1.5c m2,证型的出现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血瘀证(80.8%)、阴虚阳亢证(56.6%)、痰证(4

3.4%)、气虚证(20.2%)、风证(10.1%)、火热证(0%);当梗死灶面积在1.5~ 5.0c m2,各证型出现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阴虚阳亢证(70.0%)、血瘀证(50.0%)、痰证(35.0%)、风证(30.0%)、气虚证(20.0%)、火热证(15.0%);当梗死灶面积?5.0c m2,各证型出现率由高到低为火热证(65.6%)、痰证(40.6%)、风证(37.5%)、阴虚阳亢证(15.6%)、血瘀证(15.6%)、气虚证(12.5%)。梁健芬等[21]测定1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按中医证型分布,风痰阻络证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其他证型。张晋等[22]对20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发现风痰瘀阻证、痰热腑实证、气虚血瘀证患者中尿酸水平升高者分别占71%、75%、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虚风动证、肝阳暴亢证患者尿酸平均值均为低水平,表明高血尿酸与痰、瘀、气虚密切相关,且与痰瘀的关系更为密切。林松波等[23]对66例脑梗死(ACI)急性血瘀期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活性因子进行测定,发现标证中以!痰?、!瘀?为主的风痰瘀血、气虚血瘀、痰热腑实证均见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 PA)活性下降(P<0.05),其中以气虚血瘀证活性型t P A下降更为明显(P<0.01);而以本虚为主的阴虚风动证,则见活性型t PA含量增高(P<0.05)。王顺道等[24]研究发现,190例出血量<10m l的脑出血患者中,风证所占比例最大,占87.89%;痰湿证次之,占57.90%;再次为火热证,占5

4.90%。而68例出血量>35m l的脑出血患者中,风证所占比例为98.53%;其次为火热证,占60.29%;再次为痰湿证,占57.35%。

3 结语

中风病的研究中,目前缺乏被中西医学术界广泛认可的临床评价标准是影响对中医有效治疗方法进行客观评价的瓶颈之一[25]。目前的#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标准?)尚存在不足之处,基本证候要素欠缺,如!痰热腑实?证有别于传统中风证候类型,在临床中已经成为中风病的基本证候,但在#标准?中尚未体现出这一证候类型[26]。故自20世纪80年代起,中医界许多学者积极开展了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的研究,对中医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我们在从事国家!973?计划(((!瘀热病因在内科难治病发病中的机制及其分子基础研究?的课题研究工作中,提出了!病机证素?的概念,并从中风病的常见临床表现中提炼出八个病机证素,即瘀热、风阳、火热、痰热、痰湿、血瘀、气虚、阴虚,并深入探讨各病机证素在急性出血性中风的疾病发展中的证候分布、演变情况、影响因素(如年龄、生活习惯、基础疾病、发病节气等)及证候分布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等,以期揭示!瘀热?在出血性中风急性期发病中的重要地位,同时,根据周仲瑛教授的!瘀热?理论,提出了!凉血化瘀?法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27]。这一理论的提出,进一步完善了中风病的证候要素,体现了证候研究的规范化,为中风病的辨证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杜侃,卢明,杜宝新.对中风病证候研究的思考[J].浙江中医杂

志,2004,(12):513 515.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组.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试行)

[S].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1,17(3):64 66.

[3]张聪,高颖.#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应用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J].天津中医药,2007,24(1):12 14.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

[S].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6 57.

[5]卢明,杜宝新,陈红霞,等.出血中风急性期阳类证与阴类证动态

变化分析[J].江苏中医药,2008,40(8):23 25.

[6]黄炳山,李爱中.从600例中风探讨其病因病机[J].吉林中医药,

1986,6(2):14 15.

[7]梁伟雄,黄培新,刘茂才,等.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

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14(2):71 74.

[8]林建雄,冯晔,陈建霖,等.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候分布分析[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7(4):83 85.

[9]王顺道,任占利,杜梦华,等.中风病始发态证候发生与组合规律

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1996,11(3):17 20.

[10]谢颖桢,马洪明,程平荣,等.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不同OCSP分型

证候要素的特征[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1):44

45.

[11]徐俊峰,李保洋,高颖,等.缺血性中风病证候演变模式的研究

[J].天津中医药,2009,26(6):511 514.

[12]何刚,冯子驹,卢静,等.中风病证候分布及动态变化研究与探讨

[J].中国中医急症,2007,16(6):686 687.

[13]杨利,黄燕,蔡业峰,等.1418例中风患者痰瘀证候分布和演变规

律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4,31(6):459 460.

[14]王大忠.中风病证候分布与影响因素关系探讨[J].医药论坛杂

志,2005,26(18):67 68.

[15]王建华,王晓贞,王顺道.中医证候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J].北

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2(4):13 15.

[16]王顺道,任占利,杜梦华,等.中风病始发态证候影响因素的研究

[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4):43 46.

[17]司维,刘红梅,宁侠,等.中风病证候与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西

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6):488 490.[18]解庆凡,贾滋欣.113例脑出血死亡病例证候分析[J].中国中医

急症,1997,6(1):33 34.

[19]曹理璞.急性脑梗死辨证分型与梗死灶面积、数量的关系[J].江

苏中医药,2005,26(11):15 16.

[20]陈钟杰,李武峰.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型分析及辨证体会[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6(4):224.

[21]梁健芬,刘泰,胡跃强.急性脑梗死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浆同型半

胱氨酸水平的相关性[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2):1527 1528.

[22]张晋,陈志伟.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血尿酸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

[J].中医杂志,2006,47(10):773 774.

[23]林松波,连棋周,庞明,等.急性脑梗塞中医辨证分型血管内皮细

胞活性因子检测证的指标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 20(12):911 914.

[24]王顺道,任占利,杜梦华,等.中风病始发态证候与脑病理改变相

关关系的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1999,8(1):36 39.

[25]高颖.中风病病证结合临床评价标准研究的几个关键问题[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9):778 779.

[26]黄燕,郭建文,张燕婷,等.中风病证候动态演变规律研究[J].新

中医,2005,37(11):79 80.

[27]吴勉华,过伟峰,周学平,等.研究周仲瑛!瘀热?学说的思路与方

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10):1319 1321.

编辑:李 欣

收稿日期:2010 06 04

Progress on TC M Syndro mes of Apopl exy at Acute Stage

XU Dan YUAN Yuan GUO W ei feng

Nan ji n 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 lCh i n eseM edicine

ABST RACT Th is paper exp l ores the traditi onalCh i nesem ed i ci ne(TC M)s ynd ro m es d i strib u ti on,co m b i nati on,evol u tion la w and rel ated i n fl u ence fact ors of ap oplexy at acu te st age t h rough rev i e w i ng t h e literatures of t h e l ast15years on TCM syndro m es of apop l exy at acute st age i n ord er to perfect t h e standard i zation of TCM s ynd ro m e an d provi de cl u es f or syndro m e d ifferen tiati on of apoplexy. KEY WORDS Apop l exy;acute st age;TCM s yndro m e;revie w

中医内科学简答题论述题汇总

中医内科学简答题论述题汇总 1.哮病与喘证,支饮的鉴别 2.实喘与虚喘如何鉴别 3.肺胀与咳嗽的鉴别 4.肺胀与喘证,哮病的区别和联系 5.肺痨与虚劳的鉴别 6.肺痨的临床特点 7.肺痿与肺痈肺痨的关系 8.眩晕与中风,厥证的鉴别 9.试述你对无痰不作眩的理解 10.简述内经对眩晕病机的认识 11.试述脾胃损伤而致眩晕的主要机理 12.中风与痫病,厥证,痉病的鉴别 13.如何辨别中风闭,脱证 14.中风中经络与中脏腑有何不同 15.请用六个字概括中风的病机特点 16.简述中风的临床特征 17.不寐:为什么说胃不和则卧不安 18.简述痫病与中风的鉴别 19.癫证与狂病,痫病的区别(癫,狂,痫) 20.癫证与痴呆的区别 21.胸痹与悬饮,真心痛如何鉴别 22.如何辨别寒邪犯胃与脾胃虚寒 23.怎样理解胃痛通则不痛的治疗原则 24.胃痛和胃痞如何鉴别 25.痞满与鼓胀如何鉴别 26.如何判断胃痛虚实 27.如何辨别外邪犯胃和脾胃阳虚之呕吐 28.临床上怎样通过辨别病人的呕吐物来判断疾病的性质 29.如何辨别呃逆虚实 30.如何辨别噎膈与梅核气 31.如何判断腹痛的虚实 32.如何辨别腹痛与胃痛 33.怎样鉴别腹痛的寒热虚是,在气在血以及脏腑病位 34.如何辨别泄泻与痢疾 35.如何判断泄泻的寒热虚实 36.痛泻要方适用于何种泄泻,其临床表现是什么 37.为什么说脾虚湿盛是泄泻发生的关键 38.感受外邪导致便秘的病机是什么 39.泄泻与痢疾有何不同 40.泄泻与霍乱有何区别 41.临床怎样辨别痢疾的虚实 42.试述痢疾为何以湿热痢为本 43.黄疸和黄胖如何鉴别

44.如何辨别阴黄与阳黄 45.阳黄,急黄,阴黄在一定条件下如何相互转化(区别) 46.胁痛如何辨虚实 47.胁痛与悬饮如何鉴别 48.头痛与真头痛如何鉴别 49.头痛如何辨别外感与内伤 50.如何辨积与聚的不同 51.如何辨别积聚之虚实 52.鼓胀与水肿如何鉴别 53.为什么说鼓胀的病机重点为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 54.如何辨别疟疾与内伤发热 55.阳水与阴水如何鉴别 56.临床辨证如何判断水肿的病位 57.水肿常用的五种治疗方法 58.血淋与尿血有何区别 59.如何鉴别淋证与癃闭 60.为什么说六气之中以气郁为先 61.郁证梅核气与虚火喉痹如何鉴别 62.郁证脏躁与癫证如何鉴别 63.何为血证 64.咳血与吐血如何鉴别 65.血证的预后主要与哪些因素有关 66.如何鉴别尿血与血淋 67.何为脱汗,战汗,黄汗 68.简述消渴与瘿病的区别 69.消渴病的诊断依据 70.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如何鉴别 71.简述虚劳与肺痨的联系与区别 72.简述气虚与阳虚的区别于联系 73.在治疗虚劳血虚时,除用补血方法外,常配伍补气药,为什么 74.肥胖与黄疸,水肿病鉴别 75.简述厥证与中风的鉴别要点 76.血虚厥证的病机是什么 77.何谓痰饮,广义痰饮包括哪几种 78.悬饮与胸痹均以胸痛为必见之证,如何鉴别 79.溢饮的辨证论治 80.如何将悬饮与胸痹相区别 81.如何将溢饮与风水证相互区别 82.行痹,痛痹,着痹,热痹和痰瘀痹阻的临床特征如何 83.痹症与痿证的鉴别 84.痉证与痫证如何鉴别 85.治痿独取阳明的含义是什么?有何临床意义 86.肺热津伤为什么可以导致痿证 87.颤震与瘛瘲如何鉴别

中风病-中经络(气虚血瘀)病历

患者,男性,?岁,因"左侧肢体乏力?天"由门诊拟"中医:中风病;西医:脑梗塞恢复期"于2013年02月24日14:05:00时轮椅入院。 病例特点: 1、患者,男性,?岁,因"左侧肢体乏力?天"入院。既往? 2、入院时症见:神清,精神一般,面色晄白,气短乏力,自汗出,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饮食稍呛咳,左侧肢体乏力,偏身麻木,无法站立行走,无恶心呕吐或四肢抽搐,胃纳可,二便调,睡眠欠佳,无寒热汗出。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3、查体:生命体征平稳,两侧额纹对称,闭目有力,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侧鼻唇沟变浅,口角向?歪斜,两耳听力正常,两软腭上抬有力,悬壅垂居中,吞咽稍发呛,咽反射减弱,转颈、耸肩有力,伸舌稍偏?,未见舌肌萎缩及舌肌震颤。左侧颜面部及上、下肢肢体浅、深感觉较对侧减弱,左侧肢体肌张力稍高,上肢近端肌力?级,远端肌力?级,下肢近端肌力?级,远端肌力?级,右侧肢体肌力、肌张力基本正常。左侧肢体肱二头肌腱、肱三头肌腱、桡骨膜及膝腱反射、跟腱反射均活跃,右侧肢体腱反射正常,左侧霍夫曼征、巴彬斯基征及?征阳性,右侧肢体病理征未引出。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定左上肢?级,左手?级,左下肢?级。ADL评分:40分。 4、实验室检查:待返。 初步诊断: 中医诊断:中风病-中经络 气虚血瘀 西医诊断:脑梗塞恢复期 四诊摘要: 患者?性,?岁,神清,精神一般,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左侧肢体乏力,偏身麻木,胃纳可,二便调,睡眠欠佳,无寒热汗出。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辨病依据: 患者以"左侧肢体乏力"为主诉,无神昏现象,四诊合参,属于中医"中风病-中经络"的范畴。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故证属“气虚血瘀”。 辩证依据: 患者年老体弱,体内正气不足,血行不畅,瘀滞脑脉,上扰清窍,故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正气不足,经络不畅,肢体失养,故见肢体乏力。面色晄白,气短乏力,自汗出,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属"气虚血瘀"之证。 本病病因为年老体弱,气虚血瘀;病机为正气不足,血行不畅,瘀滞脑脉,阻滞经络;病位在脑,病性属虚;因起病以口舌歪斜、言语蹇涩、偏身麻木为主症而无神昏,故病位浅,经治疗预后尚可,但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中医鉴别诊断:"中经络"须与"中脏腑"鉴别,根据患者有无神志昏蒙可资鉴别。中风病须与痫证、厥证、口僻、痿病相鉴别: ①痫证:以发作性神昏、肢体抽搐为主要表现,神昏时四肢抽搐、口吐涎沫、或发出异样叫声、醒后一如常人。中风病神昏者常伴有半身不遂,神志转清后多留有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等; ②厥证:以突然神昏、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移时苏醒为主要表现,醒后无半身不遂等症,与中风病之神昏而半身不遂不同。 ③口僻:口僻以口眼歪斜为主症,主要表现为病侧额纹消失、闭目不能、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患者发病前可有同侧耳后疼痛,但不伴胡半身不遂、偏身麻木等症。部分中风病患者也可出现口眼歪斜,但多伴有眩晕、偏身麻木或肢体力弱等症状。 ④痿病:痿病以肢体痿软无力、肌肉萎缩为主要特征,多发病缓慢,渐进加重;少数患

(完整版)中风病中医辩证论治

中风的中医辨证论治 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合并症多及治愈率低的“四高一低”的特点。中西医结合是治疗该病的优势。 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病(中风)的论述 祖国医学将脑血管疾病多称为“中风”。中风为内科常见急症之一。其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证见多端,犹如自然界风性之善行数变,故前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对于中风病的治疗及预防,历代医家均极为重视。通过长期医疗实践积累,逐步形成了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独特的医疗优势。 一、中风病的发展源流 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疾病的认识经过了长期的临床实践。多认为发生中风病,系指患者真阴素亏,正气不足,或五志过极,或高梁厚味。或尺牍思劳过度,以致心肝火炽,内风旋动,气逆血菀于上,痰浊蒙闭清窍,表现为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蹇涩或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歪僻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种脑病。因本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与自然界

之风邪特性相似,故古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 历经几千年,经过无数医家的实践和钻研,对中风之病因病机病位的论述祖国医学认为中风之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下虚上实,以肝、脾、肾虚为本,风火痰瘀为标,病位在脑,但与五脏有关。形成了祖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二、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认为中风的发生,不外乎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兼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因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经脉痹阻,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涨,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络,蒙闭清窍而卒然仆倒,半身不遂,而发中风。 (一)内因 内因在中风发病中起主要作用,已为临床实践所反复证实。 (1)情志失调 情志即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情志是机体对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不会使人致病。只有长期情志变化刺激,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中风的发病。 七情中,又惟忧思郁怒为最甚。

中风的辨证论治

中风的辨证论治 1、了解病史及先兆中老年人,平素体质虚衰或素有形肥体丰,而常表现有眩晕、头痛,或一过性肢麻、口舌歪斜、言语謇涩。多有气候骤变,烦劳过度,情志相激,跌仆努力等诱因。若急性起病,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为首发症状者一般诊断不难。但若起病即见神志障碍者,则需深入了解病史和体检。 2、辨中经络与中脏腑临床按脑髓神机受损的程度与有无神识昏蒙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大类型。两者根本区别在于中经络一般无神志改变,表现为不经昏仆而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中脏腑则出现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神识恍惚或迷蒙为主症,并常遗留后遗症,中经络者,病位较浅,病情较轻;中脏腑者,病位较深,病情较重。 3、明辨病性中风病性为本虚标实,急性期多以标实证候为主,根据临床表现注意辨别病性属火、风、痰、血的不同。平素性情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发病后甚或项背身热,躁扰不宁,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则多属火热为患;若素有头痛、眩晕等症,突然出现半身不遂,甚或神昏、抽搐、肢体痉强拘急,属内风动越;素来形肥体丰,病后咯痰较多或神昏,喉中痰鸣,舌苔白腻,属痰浊壅盛为患;若素有头痛,痛势较剧,舌质紫暗,多属瘀血为患。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表现为气阴不足,阳气虚衰。如肢体瘫痪,手足肿胀,口角流涎,气短自汗,多属气虚;若兼有畏寒肢冷,为阳气虚衰的表现;若兼有心烦少寐,口干咽干,手足心热,舌红少苔,多属阴虚内热。 4、辨闭证、脱证闭者,邪气内闭清窍,症见神昏、牙关紧闭、口噤不开、肢体痉强,属实证,根据有无热象,又有阳闭、阴闭之分。阳闭为痰热闭阻清窍,症见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舌苔黄腻,脉象弦滑而数;阴闭为湿痰内闭清窍;症见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苔白腻,脉象沉滑或缓。阳闭和阴闭可相互转化,当依据临床表现、舌象、脉象的变化综合判断。脱证是五脏真阳散脱于外,症见昏愦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为中风危候。另外,临床上尚有内闭清窍未开而外脱虚象已露,即所谓“内闭外脱”者,此时往往是疾病安危演变的关键时机,应引起高度重视。 5、辨病势顺逆临床注意辨察病人之“神”,尤其是神志和瞳孔的变化。中脏腑者,起病即现昏愦无知,多为实邪闭窍,病位深,病情重。如病人渐至神昏,瞳孔变化,甚至呕吐、头痛、项强者,说明正气渐衰,邪气日盛,病情加重。先中脏腑,如神志逐渐转清,半身不遂未再加重或有恢复者,病由重转轻,病势为顺,预后多好。若目不能视,或瞳孔大不等,或突见呃逆频频,或突然昏愤、四肢抽搐不已,或背腹骤然灼热而四肢发凉及至手足厥逆,或见戴阳及呕血症,均属病势逆转,难以挽救。 治疗原则 中风病急性期标实症状突出,急则治其标,治疗当以祛邪为主,常用平肝熄风、清化痰热、化痰通腑、活血通络、醒神开窍等治疗方法。闭、脱二证当分别治以祛邪开窍醒神和扶正固脱、救阴回阳。内闭外脱则醒神开窍与扶正固本可以兼用。在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为虚实夹杂,邪实未清而正虚已现,治宜扶正祛邪,常用育阴熄风、益气活血等法。 分证论治

(完整版)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1)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2)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3)起病方式: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4)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 1.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2.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 1.中经络 (1)肝阳暴亢: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2)风痰阻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4)气虚血瘀: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5)阴虚风动: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2.中脏腑 (1)风火蔽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面红目赤,肢体强直,口噪,项强,两手握紧拘急,甚则抽搐,角弓反张。舌红或绛,苔黄而燥或焦黑,脉弦数。 (2)痰火闭窍:突然昏倒,昏愦不语,躁扰不宁,肢体强直。痰多息促,两目直视,鼻鼾身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 (3)痰湿蒙窍:突然神昏嗜睡,半身不遂,肢体瘫痪不收。面色晦垢,痰涎涌盛,四肢逆冷。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沉滑或缓。 (4)元气衰败:神昏,面色苍白,瞳神散大,手撒肢逆,二便失禁,气息短促,多汗肤凉。舌淡紫或萎缩,苔白腻,脉散或微。 二、治疗方案 (一)针刺治疗 1.治则:醒脑开窍针法为主,根据中风的不同症状,使用不同穴位配伍。 (1)中经络: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 (2)中脏腑(闭证):开窍启闭。 (3)中脏腑(脱证):回阳固脱、醒神开窍。 (4)中风并发症:疏通经络、通关利窍。 2.配方 (1)中经络 主穴I:内关、水沟、三阴交 主穴II:内关、印堂、上星、百会、三阴交

中医科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指南

中医科中风病脑梗死中 医诊疗指南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共识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临床表现为: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或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步履不稳等。 往往安静状态下急性起病,渐进加重,或有反复出现类似症状的病史。少部分患者可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伴有神志昏蒙。 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1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以上临床表现,结合起病形式、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诊断中风病。结合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可明确缺血性中风的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24h以上; (4)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变; (5)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有责任缺血病灶。 (二)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三)证候诊断 1.中脏腑

(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元气败脱证: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 (1)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2)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3)阴虚风动证: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4)气虚血瘀证: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中脏腑 (1)痰热内闭证 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推荐方药:羚羊角汤加减。羚羊角粉冲、生石决明先煎、夏枯草、菊花、龟板先煎、生地、丹皮、白芍、天竺黄、胆南星等。或选用羚角钩藤汤和温胆汤加减。羚羊角粉冲、生地、钩藤后下、菊花、茯苓、白芍、赤芍、竹茹、川牛膝、川芎、丹皮、半夏、陈皮、栀子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痰蒙清窍证 治法:燥湿化痰,醒神开窍 推荐方药:涤痰汤加减。制半夏、制南星、陈皮、枳实、茯苓、人参、石菖蒲、竹茹、甘草、生姜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3)元气败脱证 治法:益气回阳固脱

中医内科学-中风病教案

滨州医学院教案 (理论课用) 课程名称 中医内科学 授课教师 李史清 职称 主治医师 授课对象 专业:中医内科学2007年级中医班(组) 授课时间 2013 年11月18 日4-6 节 计划学时 3 授课课题:中风病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中风病的病因病机,掌握中风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掌握中风病的辨证分型、治则方案。

教学重点、难点:中风病的诊断、辨证以及中风病的治疗 教学法: 课堂讲述和讲解为主,结合图片演示 教学手段、用具:幻灯 教学内容提要、步骤及时间分配: 一、定义和概念(5分钟) 指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等,相当现代医学的脑血管病相似。二、病因病机(10分钟) 其病因病机与年老体衰、阳气不足、五志所伤、气滞血瘀、劳倦伤脾、痰浊化生、血脉凝滞等因素相关。本病其位在脑,与心、肾、肝、脾有关,病性多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 三、临床表现(5分钟) 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多急性起病,

好发年龄以40岁以上多见。 四、辅助检查(10分钟) 脑脊液检查、眼底检查、颅脑CT、MRI等检查 五、诊断(5分钟)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眼底检查、颅脑CT、MRI等检查,一般可确立诊断。 五、鉴别诊断(5分钟) 中风病与口僻 中风病与痫病 中风病与厥病 五、辨证论治(25分钟) 治则:急则治其标,治疗以祛邪为主。闭、脱二证当分别治以祛邪开窍醒神和扶正固脱、救阴固阳。 各型中风病的辨证特点及治疗。熟记各型的代表方药。 六、西医治疗(5分钟) 及早治疗,及早住院,并加强住院前的急救处理,治疗重点是防止梗死扩大,急性期的治疗首先应尽早恢复缺血区的血液供应,使脑血流达到缺血阈值以上,阻止缺血性损害的发展;三项基本原则即管理血压、适当处理脑水肿、积极处理各种并发症,防止猝死。 七、病例分析(5分钟) 1、本病中医诊断和辨证治疗是什么? 2、需要与哪些病证相鉴别? 3、现代医学诊断与治疗是什么? 八、小结(5分钟) 课堂教学内容简要小结。 思考题:一、中风病急性期的主要病机及其证候特征是什么? 二、临床上如何正确运用化痰通腑法?

中风病中医诊疗指南(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风病)

中风病 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多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是一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血管疾病。从病理上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 此外,临床以突发眩晕,或视一为二,或言语不清,或不识事物及亲人,或步履不稳,或偏身痛,或肢体抖动不止等为主要表现;而不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麻木等五大症状为主要表现;或兼见其中一两个症状但较轻者,可称为类中风,仍属中风病范畴。 中风病位在脑,病性属本虚标实。起病即见神昏者多为邪实窍闭,病位深,病情重;如昏聩不知,瞳神异常,甚至出现呕血、抽搐、高热、呃逆等,则病情危重,若正气渐衰,多难救治;以肢体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偏身麻木为主症而无神昏者,病位浅,经及时治疗多预后较好,但3/4中风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1.1 诊断要点 1.1.1 疾病诊断临床表现为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步履不稳等。急性起病,渐进加重,或骤然起病。一般出血性中风多动态起病,迅速达到症状的高峰,而慢性中风往往安静状态起病,渐进加重,或有

反复出现类似症状的病史。少部分缺血性中风患者可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伴有神志昏蒙。 i 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1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以上临床表现,结合起病形式、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诊断中风病。结合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可明确诊断。 中经络:中风病而无神志昏蒙者。 中脏腑:中风病而有神志昏蒙者。 起病即出现眩晕、视一为二、瞳神异常、饮水发呛等临床表现者,病情多迅速加重,直中脏腑而出现神志昏蒙。 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神昏者可延长至发病4周。 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在中风病主症的基础上备证候要素的主要临床特征如下: 风证:起病急骤,病情数变,肢体抽动,颈项强急,目偏不瞬,头晕目眩等。 火热证:心烦易怒,躁扰不宁,面红身热,气促口臭,口苦咽干,渴喜冷饮,大便秘结,舌红或

中医内科学(中风)模拟试卷4

中医内科学(中风)模拟试卷4 (总分:7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1,分数:22.00) 1.和中风关系密切的脏腑是 (分数:2.00) A.心、肝、肾√ B.心、脾、肝 C.脾、胃、肝 D.脾、肾、肝 E.心、肺、脾 解析: 2.中风偏枯不用,肢软乏力,面色萎黄,或肢体麻木,舌淡紫或有瘀斑,苔白,脉细涩或虚弱,治疗何方最佳 (分数:2.00) A.桃仁红花煎 B.天麻钩藤饮 C.当归四逆汤 D.黄芪桂枝五物汤 E.补阳还五汤√ 解析: 3.平素头晕头疼,耳鸣目眩,突然发生口眼喁斜,舌强语謇,或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舌红苔黄,脉弦。其治疗宜选用 (分数:2.00) A.镇肝熄风汤 B.菖蒲郁金汤 C.苏合香丸 D.牵正散加味 E.天麻钩藤饮√ 解析: 4.室外劳作,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身热面赤,舌苔黄腻,脉弦滑者,应首先灌服 (分数:2.00) A.紫雪丹 B.玉枢丹 C.安宫牛黄丸√ D.牛黄清心丸 E.苏合香丸 解析: 5.从病因学角度归类,对中风提出“真中”、“类中”的医家是 (分数:2.00) A.张仲景 B.李东垣 C.刘河间 D.王清任 E.王履√ 解析:

6.下列哪项不是辨别中风闭证与脱证的依据 (分数:2.00) A.口开目合与口噤不开 B.手撒肢冷与两手握固 C.二便自遗与大小便闭 D.躁动不安与静而不烦√ E.肢体软瘫与肢体强痉 解析: 7.中风脱证的治疗方法是 (分数:2.00) A.益气回阳,开窍豁痰 B.养阴熄风,通络开窍 C.回阳救阴,益气固脱√ D.益气养阴,化痰熄风 E.豁痰熄风,辛温开窍 解析: 8.平素头晕耳鸣,寐少梦多,与他人争吵后突发口眼喁斜,舌强语謇,半身不遂,舌红苔黄,脉弦滑。治疗选用 (分数:2.00) A.天麻钩藤饮 B.镇肝熄风汤√ C.牛黄清心丸 D.安宫牛黄丸 E.局方至宝丹 解析: 9.平素头晕耳鸣,腰酸,少寐多梦,突然发生口角喁斜,言语不利,手指动,半身不遂,舌质红好,脉弦细数。其病机是 (分数:2.00) A.脉络空虚,风邪人中 B.肝火偏旺,阳亢化风 C.肝肾阴虚,风阳上扰√ D.痰热阻滞,风痰上扰 E.以上均错误 解析: 10.中风的病理性质是 (分数:2.00) A.正虚邪实 B.阴损及阳 C.阴盛阳衰 D.本虚标实√ E.气血亏虚 解析: 11.阳闭的病因是 (分数:2.00) A.痰湿中阻 B.痰热壅盛 C.心火炽盛 D.肝火上炎 E.痰火瘀热√

中风病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

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证候诊断 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痰瘀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5.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治疗应标本兼顾、扶正祛邪,后遗症期则以扶正固本为主。因此,恢复期以益气活血、育阴通络为

阴阳辨证在中风中医辨证中的应用(一)

阴阳辨证在中风中医辨证中的应用(一) 【摘要】结合传统中医理论及中风的现代辨证研究文献,阐述了阴阳辨证在中风中医辨证中的应用。提出中风阴阳辨证是在以传统阴阳为辨证总纲的基础上,根据中风“痰瘀互结,腑实为常候”的病机共性,结合临床实际中患者因不同体质而出现的从化和类化的现象,进而发展为简化的阴类证和阳类证辨证,这可使中风的临床辨治简约化、快捷化以及规范化。【关键词】阴阳辨证;中风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用以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的一种哲学理论。战国时期《黄帝内经》将“阴阳”的概念引入中医学,中医学用阴阳学说来辨析人体疾病的生理病理而形成了阴阳辨证。阴阳辨证是中医辨证方法中最简单、也是最深奥的方法。 1中风阴阳辨证的中医理论基础 1 1阴阳辨证是中医辨证的总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治病必求于本。”《景岳全书·传忠录》又云:“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医道之大纲。阴阳无谬,治焉有差?”阴和阳是中医证候中最基本的二分法。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其他的理论学说,都是阴阳学说的发展〔1〕。阴阳辨证是基于中医的阴阳学说建立起来的。目前中医学中其他常见的辨证方法尚有病因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但是阴阳是证候分类的总纲,阴阳是辨证归类的最基本纲领〔2〕。 1 2阴阳辨证的临床应用宏观抽象的辨证思维不仅应适用于理论性的探讨,还应与临床实际结合起来,否则它对于临床医学来说就只是空架子。许多中医临床医家提倡运用阴阳辨证方法来进行临床辨治。清末名医郑钦安认为“一病有一病之阴阳”,“万病总是在阴阳之中”,“认证只分阴阳”,认为以阴阳为纲领分万病,可以使医者执纲挈领,不只囿于五行脏腑上追求,不被复杂的症状迷惑,不至陷入“见病医病”的粗浅地步〔3〕。近代老中医门纯德先生临证施治,总以阴阳为纲,认为为医之道,在于提纲挈领,把握关键,如此则病无遁形,治之多胜。其不仅用阴阳学说来认识和解释疾病,而且还用阴阳学说来指导制方遣药〔4〕。从广义来讲,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可以分“阴”和“阳”,阴阳辨证可以“统领”万病。但在许多疾病的临床实践中,临床医家关心的并不是阴阳分类的本身,而是阴阳分类的“外延”。如中医的“咳嗽”,临床并不是注重于分“阴”和“阳”,而是更注重一分“表里”:是外感咳嗽或是内伤咳嗽;二分“虚实”:是实证,还是虚证或虚实夹杂。所以,我们认为运用阴阳辨证来直接指导临床应与疾病本身固有的生理病理特点相结合。在传统的中医疾病中,有不少疾病是可以直接用阴阳分证辨证来指导临床诊治的。比较常见的如“水肿”、“黄疸”等。水肿辨证首先应辨阳水、阴水,阳水多因风邪外袭、水湿浸渍导致肺不宣降,脾不健运而成;阴水多因脾肾亏虚,气化不利所致。水肿根据阴阳两种分类直接应用的治疗方法是水肿的“阴阳分治”,阳水可发汗、利小便或攻逐,以祛邪为主;阴水治以健脾、温肾,扶正为主〔5〕。黄疸辨证以阴阳为纲,可分为“阳黄”和“阴黄”,阳黄由湿热所致,起病急,病程短,黄色鲜明如橘色。阴黄由寒湿所致,起病缓,病程长,黄色晦暗如烟熏〔5〕。因此可以直接导出黄疸的治法,在祛湿利小便和平调肝脾的基础上,阳黄应清利湿热,阴黄应温化寒湿,而且可以预见阴黄和阳黄的不同的预后。随着现代医学对疾病的病因病理的进一步明确,逐渐形成了中医的专病概念。不少医家在深入研究现代疾病的生理病理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现代专病的中医阴阳分证辨证。邓铁涛教授针对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提出阴阳分治的方法。他认为治疗心衰的重点必须调补心脾之气血阴阳。气属于阳,温阳即可以补气;血属于阴,滋阴即可以养血。因此心衰主要可分为两大类型,即心阳虚型与心阴虚型,故立温心阳和养心阴为治疗大法。邓老的这种阴阳分治方法的提出是基于对现代心衰疾病的病因病理的分析,是以“五脏相关,以心为本,他脏为标”、“本虚标实,以心阳亏虚为本,瘀血水停为标”等为心衰的病理基础〔6〕。此种方法简化了心衰的中医辨证,使阴阳辨证理论直接指导现代心衰的临

-中医辨病辩证依据

一.喘证: (1).患者以“--”入院,当属中医“喘证”范畴。喘证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致的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患者长期接触煤尘,损伤肺气,肺气失于充养,肺之气阴不足,易受外邪;感受外邪,外邪入里化热,邪热壅肺,灼津成痰,痰热郁遏肺气,肃降无权,故见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粘稠色黄,痰热郁蒸,故见身热;肺气失于宣发肃降,肺气上逆而见咳嗽。舌红,苔黄,脉滑数亦为痰热蕴肺之证。纵观舌、脉、症本病当属喘证;痰热蕴肺辩证范畴,病性属虚实夹杂;病位在肺,患者因肺气亏虚,易反复发病,愈后不佳。 (2)患者以“——”入院,属于中医“喘证”辨病范畴。喘证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致的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患者年过半百,其气已衰,肺肾亏虚,气失摄纳,故喘憋。舌淡,苔白脉沉弱亦为肾虚之证。肾气亏虚而见下肢水肿;纵观舌、脉、症本病当属喘证肺肾亏虚辩证范畴,病性属虚证;病位在肺肾,反复发病,当疗效差。 (3)患者以“―――”入院,故属中医“喘证”范畴,喘证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致的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患者因感受风寒,邪袭于肺,外闭皮毛,内遏肺气,肺卫为外邪所伤,肺气不得宣降,气机壅阻,上逆做喘,故见喘息,肺气不降故见咳嗽,寒为阴邪,其主收引,致毛窍收缩,腠理闭塞,故见恶寒、发热,其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滑,脉浮紧均为风寒雍肺之象。病位在肺,病性属实,预后良好。 鉴别诊断: 1.气短:两者同为呼吸异常,故应相鉴别。喘证以呼吸困难、张口抬肩、胸憋为主要特点,气短即少气,主要表现呼吸浅促,或短气不足以息,似喘而无声,可见气短不若喘证呼吸困难之甚。该患者喘息不能平卧,气粗声高,胸憋,可与气短相鉴别。 2.哮病:喘指气息而言,为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张口抬肩。哮指声响而言,必见喉中哮鸣有声,有时亦伴有呼吸困难。喘未必兼哮,而哮必兼喘。患者喘息不能平卧,呼吸困难,未见喉中哮鸣有声,故可与哮证相鉴别。 二.中风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 (1)患者主因“--”入院,中风是指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症。病情轻者可无昏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故患者辩证当属中医“中风”之辨病范畴。中风之病,以肝肾阴虚、气血衰少为致病之本,风、火、痰、气、瘀为发病之标。患者老年女性,素体肝肾阴虚,阴虚火旺,风阳内动,上扰于脑,夹于舌故见言语不利,风痰闭阻经络故见肢体活动不利,阴虚风动故见肢体颤动。舌质红,苔薄黄,脉弦。均为肝肾阴虚,风阳上扰之象。综观舌、脉、症,本病当属中风中经络肝肾阴虚风阳上扰辩证范畴,病性为虚实夹杂,病位在脑。患者虽发病急,但病邪较深,且年老体弱,故预后不佳。(2)患者主因“--”入院,中风是指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症。病情轻者可无昏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故患者辩证当属中医“中风”之辨病范畴。患者平素嗜食肥甘厚味,致使脾气受损,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湿生热,热极生风,

中风病的辨证要点

中风病的辨证要点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学》中风病的辨证要点是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卫人网整理如下: 1.了解病史及先兆中老年人,平素体质虚衰或素有形肥体丰,而常表现有眩晕、头痛,或一过性肢麻、口舌歪斜、言语謇涩。多有气候骤变,烦劳过度,情志相激,跌仆努力等诱因。若急性起病,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为首发症状者一般诊断不难。但若起病即见神志障碍者,则需深入了解病史和体检。 2.辨中经络与中脏腑临床按脑髓神机受损的程度与有无神识昏蒙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大类型。两者根本区别在于中经络一般无神志改变,表现为不经昏仆而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中脏腑则出现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神识恍惚或迷蒙为主症,并常遗留后遗症,中经络者,病位较浅,病情较轻;中脏腑者,病位较深,病情较重。 3.明辨病性中风病性为本虚标实,急性期多以标实证候为主,根据临床表现注意辨别病性属火、风、痰、血的不同。平素性情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发病后甚或项背身热,躁扰不宁,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则多属火热为患;若素有头痛、眩晕等症,突然出现半身不遂,甚或神昏、抽搐、肢体痉强拘急,属内风动越;素来形肥体丰,病后咯痰较多或神昏,喉中痰鸣,舌苔白腻,属痰浊壅盛为患;若素有头痛,痛势较剧,舌质紫暗,多属瘀血为患。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表现为气阴不足,阳气虚衰。如肢体瘫痪,手足肿胀,口角流涎,气短自汗,多属气虚;若兼有畏寒肢冷,为阳气虚衰的表现;若兼有心烦少寐,口干咽干,手足心热,舌红少苔,多属阴虚内热。

4,辨闭证、脱证闭者,邪气内闭清窍,症见神昏、牙关紧闭、口噤不开、肢体痉强,属实证,根据有无热象,又有阳闭、阴闭之分。阳闭为痰热闭阻清窍,症见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舌苔黄腻,脉象弦滑而数;阴闭为湿痰内闭清窍;,症见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苔白腻,脉象沉滑或缓。阳闭和阴闭可相互转化,当依据临床表现、舌象、脉象的变化综合判断。脱证是五脏真阳散脱于外,症见昏愦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为中风危候。另外,临床上尚有内闭清窍未开而外脱虚象已露,即所谓“内闭外脱”者,此时往往是疾病安危演变的关键时机,应引起高度重视。 5.辨病势顺逆临床注意辨察病人之“神”,尤其是神志和瞳孔的变化。中脏腑者,起病即现昏愦无知,多为实邪闭窍,病位深,病情重。如病人渐至神昏,瞳孔变化,甚至呕吐、头痛、项强者,说明正气渐衰,邪气日盛,病情加重。先中脏腑,如神志逐渐转清,半身不遂未再加重或有恢复者,·病由重转轻,病势为顺,预后多好。若目不能视,或瞳孔大不等,或突见呃逆频频,或突然昏愤、四肢抽搐不已,或背腹骤然灼热而四肢发凉及至手足厥逆,或见戴阳及呕血症,均属病势逆转,难以挽救。 下一篇:中风病的鉴别诊断

中医内科学所有病名名解!!!!!!!

1、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而导致肺失宣肃,卫表不和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 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2、咳嗽是由外感、饮食、情志、他病等原因引起肺失宣降,以气逆作声,咯吐痰液为主要 临床表现的病症。 3、哮病是宿痰伏肺由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触发引起痰气交阻,肺失宣降而形成 的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4、喘证是因六淫外邪、饮食不当、情志失调、久病劳欲等病因,导致肺失宣降,肾失摄纳, 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的病证。 5、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症 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发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 6、肺癌是由于饮食、劳倦、情志等因素长期损伤,导致正气亏虚,邪毒乘虚侵入,或痰瘀 内生,搏结于肺,而形成肺部积块,早期常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出现咳嗽、痰中带血或咯血、胸痛、发热、气急等症,但这些症状无特异性,易被忽视。 7、饮证是指三焦气化失常,体内水液运化输布失常,停留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8、胸痹主要由寒邪、饮食、情志、年老等因素引起心脉痹阻,临证以胸部闷痛为主症,甚 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 9、心悸主要由体虚、情志、、外邪等因素导致心神不安,临证以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 安,甚至不能自主,常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同时并见的一种病证。 10、自汗、盗汗是由于体虚久病、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而致阴阳失调,腠理不固,汗液外泄 失常的病证。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除外生理性汗出),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 11、湿阻是指湿邪阻滞中焦,脾胃运化功能减弱,以脘腹满闷、肢体困重、口淡纳呆、苔腻 等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12、呕吐是指由外邪、饮食、情志等因素引起的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致胃中的食物、痰涎 和水液等经口吐出,或仅有干呕恶心的一类病证。 13、噎嗝是由于饮食情志,房劳年老等因素导致食管阻隔不通,以吞咽食物时哽噎不顺,甚 则饮食难下或食入即吐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14、胃痛又称胃脘痛,主要由于外感、饮食、情志等因素引起的胃气阻滞不通,临证见心窝 部以下、脐以上的胃脘部疼痛为主症,或伴有脘胀、纳呆、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等症的一种病证。 15、泄泻是因感受外邪、饮食七情及脏腑亏虚等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水湿下渗,而出现以粪 便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并多伴有排便次数增多为特征的一类病证。16、痢疾是因感受外邪,饮食所伤,而导致邪滞于肠,气血壅滞,肠道传导失司,脂络受损, 肉败血腐,出现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17、腹痛主要由外感、饮食、情志、瘀血等因素引起的气机阻滞不通,以胃脘以下、耻骨毛 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或伴有呕吐、便秘等症的一种病证。 18、便秘是因情志、饮食、劳损等因素造成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导致的,以大便秘结不通,排 便时间或间隔时间延长,或粪质干结,排除艰难,或经常便而不畅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

中风病(脑梗塞恢复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证候诊断 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痰瘀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5.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治疗应标本兼顾、扶正祛邪,后遗症期则以扶正固本为主。因此,恢复期以益气活血、育阴通络为主要治法。 1.风火上扰证 治法:清热平肝,潜阳息风。 推荐方药: ①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钩藤(后下)、生石决明(先煎)、川牛膝、黄芩、山栀、夏枯草等。 ②羚角钩藤汤加减。羚羊角粉(冲服)、生地、钩藤、菊花、茯

中风病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病恢复期中医诊疗 方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 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证候诊断 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痰瘀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5.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