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思修第1章练习题

思修第1章练习题

思修第1章练习题
思修第1章练习题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C )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C )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界定的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来界定的

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C )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D )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与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与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B )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

础( B )

A、运动

B、实践

C、精神生产

D、物质生产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C )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9、有一首描述缺了钉马掌的钉子会导致战争失败、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 D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D )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D )

A、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结合

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 )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14、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 )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C )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1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D )

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

D、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

17、“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这一观点是(B )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

C、片面强调逻辑重要性的观点

D、割裂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观点

18、“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 A )

A、归纳与演绎

B、分析与综合

C、抽象到具体

D、实践到认识

19、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 D )

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

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

20、我国古代哲学家范缜讨论人的肉体和精神的关系时,指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 ( B)

A.有神论观点

B.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法观点

D.唯心主义观点

21、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 D )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坚持科学的实践观来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22、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这位哲学家的这种观点属于( A )

A.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

B.机械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23、汉代大儒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个观点属于 ( D )

A.辩证法

B.诡辩论

C.唯心论

D.形而上学

24、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 D )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25、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这段表述所指明的辩证法的重要观点是 ( B )

A.实践的观点

B.发展的观点

C.科学的观点

D.联系的观点

26、马克思曾批评费尔巴哈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者”,而主张唯物主义应该成为新的彻底的唯物主义。这说明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等人的一个根本缺陷是 ( A )

A.历史唯心主义

B.不可知论

C.辩证唯物主义

D.相对主义诡辩论

27、美术学院的老师带着学生们去户外写生。大家在凤凰古城的山坡上,描绘眼前古城山水的美丽风景。学生们给出的画作各不相同。老师点评说,面对同样的景物,我们画出不同的意境,表达各自的感受。这就是艺术的基本原则。这里体现出的哲学(C )

A.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D.物质具有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28、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专门为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和准备性的实践形式是 ( D )

A.经济建设实践

B.人类社会交往实践

C.阶级斗争

D.科学实验

29、2008年夏天我国四川某些地区发生洪灾,造成重大财产和生命损失。有学者指出,当时的气象预报低估了当地的降雨量,是造成灾害损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更有学者指出,该地区的植被破坏是灾害损失的主要原因。这些情况说明 ( B )

A.人认识和把握自然界的能力是值得怀疑的

B.人类应促进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支配地位

D.自然界状况是人类无法认识的

30、中国有句俗话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句话说明 ( A )

A.意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B.意识是人随意创造的

C.意识不受认识客体的制约

D.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是主观的

31、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B )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32、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他用这句话来感叹时间的流逝,他这句话说的是( C )

A.时间的客观性

B.时间的绝对性

C.时间的一维性

D.时间的无限性

33、北京奥运会提出的口号有:“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其中包含的涵义有( A )

A.人类社会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

B.世界各国家、民族是没有差异的

C.人类的文化观念和想法是完全相同的

D.人类世界是充满矛盾的

34、有这样一则古代故事:“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有千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该故事说明的哲学道理有 (A )

A.世界是不断变化永恒发展的

B.事物的发展是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质变的辩证过程

D.人们的物质生产生活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生活的过程

35、毛泽东同志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指出,对待本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A )

A.辩证否定观

B.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C.量变质变原理

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36、印度一位教授曾对一棵树算了两笔不同的账: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大树,按市场上的木材价格计算,最多值300多美元;但从它产生的氧气、减少大气污染、涵养水源、可以为鸟类与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的生态效益看,则价值20万美元。这种算账方法强调了( B )

A、事物的运动变化

B、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C、人类认识的主观性

D、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37、荀子在《劝学篇》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里强调的是 ( B )

A.质变和量变相互渗透

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C.质变体现量变的成果

D.质变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

38、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 ( A )

A.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

B.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C.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

D.认识和实践相统一原理

39、在19世纪初,火车在发明后的一段时间里受到了人们的质疑。那时候,马车比火车跑得都要快,人们往往讥笑火车的低速度。但是到了20世纪之后,火车早已战胜了马车,成为人们最主要的运载工具之一。火车战胜马车的哲学依据是 (C )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规律

D.内因外因的辩证关系规律

40、古希腊诡辩论者提出“飞矢不动”,指出飞行着的箭在飞行轨道上的每一个点上是静止不动的,所以飞行的箭是不动的。该派主张否认事物运动是 ( A )

A.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B.原因与结果的统一

C.抽象性与具体性的统一

D.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41、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其哲学基础是 ( D )

A.矛盾的内因和外因关系原理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原理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原理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

42、《道德经》里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是代表了一种典型的 ( D )

A.唯物主义观点

B.有神论观点

C.原始神秘主义观点

D.朴素辩证法观点

43、成语“过犹不及”指的是 ( B )

A.要确定事物的质

B.要把握事物的度

C.要区别事物的两面性

D.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44、《孙子兵法》指出“阴阳相克,奇正相生”,是一种 ( A )

A.辩证法的观点

B.可知论的观点

C.唯物主义观点

D.宿命论观点

45、“君子和而不同。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这一思想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 ( D )

A.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

B.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及其关系

C.量变和质变及其关系

D.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

46、2006年6月的世界杯足球赛小组赛上,巴西、德国、英格兰等传统强队稳步跻身16强,而亚非地区大多数球队未能出线。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B )

A.足球比赛的胜负是偶然性事件

B.球赛胜负和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

C.比赛的胜负双方是纯粹对立的

D.球赛的胜负是由球队整体决定,与球员个人因素无关

47、下面哪些命题恰当地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 A )

A.情人眼里出西施

B.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C.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

D.心之官则思

48、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C )

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

49、就意识的能动性而言,“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观点( C )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是唯意志主义的一种表现

C.是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

D.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一种表现

50、“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 A )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

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51、中国古代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一种(A )

A.抹煞事物质的稳定性的相对主义观点折衷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绝对主义的观点

52、“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这就是要人们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D )

A.矛盾普遍性原理运动、发展的原理

C.普遍联系的原理

D.矛盾特殊性原理

53、“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那些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这段话告诉我们( D )

A、要学会分清事物矛盾的性质 B.要懂得对事物进行矛盾分析

C.要学会解决不同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要抓住主要矛盾,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54、“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 C )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特殊性

D、矛盾的同一性

55、“拔苗助长”的事例是 ( C )

A.重视可能性的表现

B.忽视可能性的表现

C.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

D.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56、庄子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这个命题的哲学思想是(C)

A. 辩证法的

B. 承认事物的内在联系的

C. 否认事物差别的相对主义观点

D.将事物差别绝对化的形而上学观点

57、黑格尔说,割下来的手就不是真正的人手了。这句话表达的哲学道理是(D)

A. 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B. 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C. 否认联系的形而上学观点

D. 承认普遍联系的辩证法观点

58、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其答案是约59%、90分看似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然而,在一项环环相扣的连续不断的工作中,如果每个环节都打点折扣,最终得出的成绩就是不及格。这里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是( B )

A、肯定中包含否定

B、量变引起质变

C、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D、可能和现实是相互转化的

59、有一幅对联,上联“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的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的,静止是( A )

A.运动的衡量尺度

B.运动的内在原因

C.运动的普遍状态

D.运动的存在方式

60、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C )

A、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B、是否承认联系的普遍性

C、是否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61、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传统文化必须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依据的哲学道理是(D )

A、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原理

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理

C、内容决定形式的原理

D、辨证的否定的原理

62、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D)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

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D、有其因必有其果

63、“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B)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64、“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吾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吾不能,是不为

也,非不能也。”《孟子》中的这段话启示我们,做事情时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二者的区别在于(C)

A、人的主观努力程度

B、对人是否有利

C、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

D、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

66、最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加速器,让两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高速运动,发现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这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C)

A、客观性

B、有限性

C、相对性

D、一维性

67、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这一论断的含义是(C)

A、变是世界的本原

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68、柏拉图的“理念论”是(C)的理论。

A、唯物主义

B、二元论

C、唯心主义

D、怀疑论

69、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D)

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70、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种观点属于(B)

A、唯物主义决定论

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

D、相对主义诡辩论

71、《坛经》“时有风吹幡动,----僧曰风动,---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惠能关于运动的观点是(D)

A、运动是物质之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72、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备一定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属于(D)

A、不可能性

B、微小的可能性

C、现实的可能性

D、抽象的可能性

73、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B)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C、奴隶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封建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资本主义时期的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74、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A)

A、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B、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

C、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体

D、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

75、爱因斯坦指出:“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C )

A.哲学是一切科学之科学

B.哲学是各门学科的知识基础

C.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D.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76、列宁指出:当然,就是物质与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这里讲的“有限的范围”是指:( B )

A.物质能否被意识所正确反映

B.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C.意识是否根源于物质

D.意识是否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77、“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应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这一论断是:(B)

A.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意识的“物活论”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解释意识起源的正确观点

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感觉论观点

D.把意识与物质等同的庸俗唯物论的观点

78、《传习录》记载:“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这一观点的错误是:(C)

A.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B.承认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C.认为人的意识是万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D.认为人对花的感觉是主观与客观的同一

79、“时间空间是一切事物的贮藏所”,这是:( A )

A.机械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B.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C.唯心主义的时空观

D.朴素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80、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这说明:( C )

A.运动时世界的本原

B.世界上只有运动,没有静止

C.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D.运动与静止时绝对对立的

8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C )

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B.动即是静,静即是动

C.静止是物质的运动的特殊状态

D.只有绝对的运动,没有相对的静止

82、“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个论断是:( D)

A.唯物论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决定论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83、“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 C )

A.形而上学观点

B.唯物辩证法观点

C.诡辩论观点

D.不可知论观点

84、科学家洛仑兹提出“蝴蝶效应”理论,他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得克萨斯州引起龙卷风”,这个说法( A )

A.说明一种事物和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中介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

B.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

C.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联系的客观性

D.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

85、哲学发展的历史表明,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 C )

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

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D.矛盾双方融合促使事物发展

86、区分和认识事物的前提和基础是:( C )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特殊性

C.矛盾的斗争性

D.矛盾的同一性

87、任何事物内部都具有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否定方面是指:( B )

A.事物发展的积极方面

B.促使事物灭亡的方面

C.保持事物存在的方面

D.符合事物发展和人的需要的方面

88、按照辩证法的观点,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体现了:( A )

A.根本性的质变

B.单纯的量变

C.质变过程的量的扩张

D.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89、区分和认识事物的前提和基础是:( C )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特殊性

C.矛盾的斗争性

D.矛盾的同一性

90、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D)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绝对性和相对性

C.整体与局部

D.同一性和斗争性

91、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说,绝不会有人去组织一个“月食党”以促进或阻止月食的到来,但要进行社会革命就必须组织革命党,这是因为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有所不同,它是(C )

A. 不具有重复性的客观规律

B. 由多数人的意志决定的

C. 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D. 比自然规律更易于认识的规律

二、多项选择题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BC )

A、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D、画饼不能充饥

2、“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AB )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

3、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合动,动不含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BC )

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运动是静止的总合

4、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CD )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

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5、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是指( ABC )

A、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

C、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D、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

6、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结起来的画面。”这段话所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 A BCD )

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

B、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C、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

D、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7、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 BCD )

A、因祸得福,祸福相依

B、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C、培育出新优质品种

D、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8、某山村小镇自20世纪70年代发现矾矿以来,办了三个矾矿厂。由于没有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每天排放大量矿烟,致使村民中大多数人患有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这一做法从哲学上看违背了( AB)

A、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B、事物联系复杂多样性的原理

C、事物运动发展的原理

D、事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原理

9、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DB )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10、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AB )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11、下列工作方法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是( ABC )

A、“抓典型”

B、“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

C、“一切经过实验”

D、“欲擒故纵”

12、下列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矛盾观的是( ABCD )

A、“一分为二”

B、“和二为一”

C、“万物莫不有对”

D、“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3、下列命题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有( CD )

A、水往低处流

B、日出于东落于西

C、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14、下列格言中或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 AD )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15、古语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是说,奢靡逐步发展会导致危亡。其中包含的哲学原理道理有( CD )

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量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6、下列现象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有( ACD )

A、生产力的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B、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不同的体积

C、在一定温度下鸡蛋孵出小鸡

D、由遗传和变异的矛盾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的变化

17、“是就是,否就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ABC)

A、它对否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B、它对肯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C、它否定了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

D、它否认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18、辩证的否定认为(ABCD )

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B、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C、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D、否定是扬弃

19、下列命题蕴涵着中国传统哲学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思想是( ABC )

A、“不平不陂,无往不复”

B、“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C、“荣枯代谢而弥见新”

D、“和实生物”

20、割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会导致( BD )

A、激变论

B、直线论

C、庸俗进货论

D、循环论

21、“脱离了整体的手是名义上的手”说明了( BD )

A、整体依赖于部分

B、部分依赖于整体

C、整体是部分之和

D、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就丧失了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22、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是因为( ABD )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

D、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之中

23、"过犹不及"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B)

A、要坚持适度原则

B、"过头"与"不及"都是错误的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4、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BCD )

A、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25、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ABD)

A、事物发展是螺旋式上升

B、事物发展是波浪式前进

C、事物发展周而复始的循环

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

26、下列各项属于矛盾同一性的有(ABC )

A、同志间的相互帮助

B、祸与福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C、磁铁南极和北极的相互依存

D、两个事物的绝对同一

27、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AC )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世界是如何发展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D、世界的本质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

28、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估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生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从根本上说,是因为(BCD)

A、新生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后,是新出现的事物

B、新生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C、新生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D、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生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29、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商务印书馆先后出版了多个版本的《新华字典》,除了一些旧的词条,增加了一些新的词条,并对若干词条的词义给了修改。例如1971年版对“科举这个词的解释是:”从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而设立分科考生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1992年版删去“反动“二字,1998版又删去“为了维护其统治而设”直到2008年版删去了这句话。一本小字典记载着词语的发展变化也记录了时代前进的印证,字典词条释义的变化表明人们的意识( ACD )

A、是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B、取决于词语含义的改变

C、随着社会生活变化而变化

D、需要借助语言这一物质外壳表达出来

30、近一年多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在全球蔓延,在危机面前,人们应该积极主动应对,化危为机。下列名言中符合意识能动性原理的是(ABCD)

A、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B、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C、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同时产生的

D、事不必难,知难不难

31、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AD)

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

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

32、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金秋时节农民采摘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果农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受到的启示是(ABD)

A、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

B、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C、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利用的关系

D、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33、2006年7月12日凌晨,刘翔在瑞士洛桑国际田联超级大奖赛男子110米栏比赛中,以12秒88勇夺冠军,打破了由英国名将科林?杰克逊保持了13年之久的12秒91的世界记录。科林?杰克逊在谈起自己已被打破的记录时,没有一丝沮丧:“我一点也不失望,正相反,我感到非常兴奋”。他说:“记录本来就是用来被打破的。”这在哲学上的启示是(ABCD)

A、创新是永无止境的

B、不断超越前人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C、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

D、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

34、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体现这种一致性的公式有(ABC)

A、个别——一般——个别

B、实践——认识——实践

C、群众——领导——群众

D、团结——批评——团结

35、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CD)

A、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

B、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C、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同于事物自身

D、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36、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对的。这是因为( ABE )

A、意识根源于物质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D、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E、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37、哲学上把未经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一自然”,把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二自然”。关于二者的正确的哲学判断是(BD)

A、第一自然是物质的,第二自然部分是物质,部分是意识

B、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第二自然是人类实践创造的物质形态

C、第一自然是脱离人的物质世界,第二自然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D、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界,都是人类认识与改造的对象

38、IBM公司制造的“深蓝”计算机战胜了世界顶能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这一事实表

明(BD)

A、电脑具有比人脑更高级的运动形式

B、电脑是人脑的延伸,是人类扩展自己智力的工具

C、人脑的运动与电脑一样,归根到底是电子等物质粒子的运动

D、电脑是物化了的人的意识,电脑战胜人脑,实质上是人类自己战胜自己

39、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为的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这段话应理解为(CD)

A、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

B、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

C、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的结果

D、自在自然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

40、下列例子中表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是( BCD )

A、冰——水——汽

B、团结——批评——团结

C、光的微粒说——光的波动说——光的波粒二象性

D、麦种——麦苗——麦粒

41、“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一观点(BCD)

A、夸大了偶然性的作用,是唯心主义非决定性

B、既承认偶然性的作用,又承认必然性的作用,是辩证决定论的观点

C、说明事物发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综合作用的结果

D、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

42、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是因为(ABD)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

D、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之中

E、社会规律没有客观性

44、长江的年龄到底有多大?这里说的长江“年龄”,是指从青藏高原奔流而下注入东海的“贯通东流”水系的形成年代。如果说上游的沉积物从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顺廷而下到达下游,这就表明明长江贯通了,这就是物源示踪。我国科学家采用这一方法以研究长江中下游盆地沉积物的来源,从而判别长江上游的物质何时到达下游,间接指示了长江贯通东流的时限。他们经过10多年的研究,提出长江贯通东流的时间距今约2300多万年。这一研究成果从一个侧面显示出( BD)

A. 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物质运动是永恒的

B. 时间和空间是通过物质运动的变化表现出来的

C. 时间和空间是标示物质运动的观念形式

D.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三、判断题

1、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F)

2、世界统一于存在。(F)

3、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 F )

4、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F)

5、“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T)

6、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F)

7、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T)

8、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都是无条件存在的,绝对的。( F )

9、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F)

10、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F)

11、历史决定逻辑,逻辑“修正”历史。( T )

12、现代科学思维言法的产生与辩证思维方法无关。(F)

13、人工智能的出现可以替代人类的思维。(F)

14、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F)

15、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T )

16、“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物质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T )

17、和谐意味着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F )

18、重点论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T)

19、“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以几个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确定了”。这是机械决定论。(T)

20、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F)

2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经达到数百万种。这说明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F)

【AAA】2018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绪论和第一章题库思修题库

1、以下关于思想道德和法律的关系表述错误的是(A)。 A、思想道德为法律提供制度保障。 B、思想道德为法律提供思想指引和价值基础 C、思想道德和法律都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D、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发挥思想道德的引领和教化作用,又要发挥法律的 规范和强制作用。 2、以下关于思想道德和法律的关系表述错误的是(B)。 A、法律为思想道德提供制度保障 B、法律为思想道德提供思想指引和价值基础 C、思想道德和法律都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D、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发挥思想道德的引领和教化作用,又要发挥法律的 规范和强制作用。 3、以下关于思想道德和法律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有(C)。 A、法律为思想道德提供制度保障 B、思想道德为法律提供思想指引和价值基础 C、思想道德和法律都不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D、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发挥思想道德的引领和教化作用,又要发挥法律的 规范和强制作用。 4、以下关于思想道德和法律的关系表述有误的有(D)。 A、法律为思想道德提供制度保障 B、思想道德为法律提供思想指引和价值基础 C、思想道德和法律都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D、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要发挥法律的规范和强制作用,并不需要发挥思想 道德的引领和教化作用 5、以下关于思想道德和法律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D)。 A、法律为思想道德提供制度保障 B、思想道德为法律提供思想指引和价值基础 C、思想道德和法律都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D、思想道德不能够促进人们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维护法律权威。 6、以下关于法律和思想道德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B) A、思想道德能够促进人们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维护法律权威。 B、思想道德为法律提供制度保障。 C、思想道德和法律都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D、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发挥思想道德的引领和教化作用,又要发挥法律 的规范和强制作用。 7、下列关于社会价值的说法错误的是(A) A、社会价值是社会和他人对于个体的意义 B、社会价值主要通过劳动、创造和贡献表现出来 C、社会价值是作为客体的人满足作为主体的人的关系 D、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对于社会和他人的意义 8、下列关于社会价值的说法错误的是(B) A、对社会贡献得越多,其人生价值就越大 B、社会价值是社会和他人对于个体的意义 C、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对于社会和他人的意义 D、社会价值是作为客体的人满足作为主体的人的关系 9、大学生要科学认识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勇敢面对和正确处理各种人生矛盾就应做到 (A)。 A、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B、追求享乐主义。 C、追求个人主义 D、追求拜金主义

武汉理工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习题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第一章练习 发布时间:2012-12-17 17:30:11 【】共点击:332次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一、思考练习题: 1、结合自身实际,谈谈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2、当代大学生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信念? 3、如何认识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的关系? 4、任何认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5、结合历史现实,谈谈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认识。 二、问题探讨 1.为什么说:理想信念问题解决好,才能获得人生的正确方向和强劲动力,才能有充实的精神生活?

2、案例分析 一个大学生的反贫困之旅 1998年9月,徐海珊考进中南民族学院法律系,成了都市里的大学生。但是,他无法忘记生他养他的故乡——粤北农村,还有在那块土地上艰辛劳作的父老乡亲。于是,他开始关注中国农村问题。 在校期间,徐海珊创办了人口资源环境研究会,并设立了反贫困委员会,他在该会会报《关怀》的创刊词里这样写道:“贫困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每一个问题都隐藏着危机,甚至是灾难。回避与隐讳于事无补,悲观与绝望雪上加霜,我们要做的只能是也必须是——关怀:呐喊与实践。” 徐海珊在大学的4年间,他三进西部,三进大别山,北进中原,进行了扎扎实实的社会调查,行程4万多里,足迹遍及中西部11个省、自治区的51个县、市、区、旗(其中有25个是国家级贫困县),记下的调查笔记有数十万字,拍下的照片有十多斤重。《苍生:一个青年学子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思索与呐喊》一书便是他的思考。他在书中对有关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三农”问题、文化贫困、农村教育;生态环境、女童教育、社会公正、法治精神、

道德衰退等社会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并积极关注农民工、乡村孤儿、残障人群等贫困群体。这本书是一部当代中国社会的调研报告。 通过对中国农村的考察,他认为,不经历农村,就不了解现在的中国,不体验贫困,就不了解中国的现在。他背着300本自费出版、还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扫盲读物《幸福课堂》,踏上了去西部的路。徐海珊去了国家级贫困县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的云龙乡,还见到了坚持自费办学十几年的杨正富。回到武汉后,他将刚刚拿到的专业奖学金全部寄往西南民族贫困地区,在云龙乡安康小学设立了“立志助学基金”。徐海珊下定决心用最宝贵的学生时代去倡导、构建和实践中国校园慈善公益事业;几年里,徐海珊一直将它作为大学时代的社会理想,并为此竭心尽力。他说:“悯怀弱者就是责任担纲;黎民不饥不寒,你我同心同行。” 为此,从1999年开始,徐海珊就着手构建中国校园慈善公益事业体系。他发起大型公益捐赠活动、办主题影展、设专题论坛、建希望图书室、自费出版《大学生文化扶贫报》……他继续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呐喊、呼吁。

2018思修第一章题目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 1. 理想与空想的主要区别是()。 A.产生方式不同 B.是否有实现的可能性 C.是否符合当代价值取向 D.没有明显区别 正确答案:B 2. 关于理想,表述错误的是()。 A.人们对未来的主观愿望和追求 B.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是对现实的超越 C.理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理想的内容具有客观性 D.社会生活条件的不同及主体的差异性使理想具有多样性的特征 正确答案:A 3. 人们的某种信念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说明信念具有()。 A.超前性 B.稳定性 C.创造性 D.科学性 正确答案:B 4. 长远理想是从理想的()。 A.层次上划分的 B.对象上划分的 C.内容上划分的 D.时序上划分的 正确答案:D 5. 一个人如果没有崇高理想或者缺乏理想,就会像一艘没有舵的船,随波逐流,难以顺利地到达彼岸。人只要有了崇高的理想,就会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平凡中看到伟大,在遭受困难和挫折时能充满信心,坚持胜利。这就是理想在人生中的()。 A.精神向导作用 B.精神支柱作用 C.精神动力作用 D.思想武器作用 正确答案:A 6. 理想的超越性表现为()。 A.同一定社会的历史条件相联系 B.同一定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联系 C.能为社会大多数人谋利益 D.来源于社会现实又高于社会现实 正确答案:D 7. 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 A.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B.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

C.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正确答案:D 8. 下面关于理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理想具有现实性,也具有预见性,是推动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巨大力量 B.理想的实现不一定通过实践 C.理想与空想的区别在于,理想具有实现的可能性,空想则没有 D.理想在现实中产生,但它不是对现状的简单描绘,而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正确答案:D 9. 对于理想和信念的关系,错误的理解是()。 A.理想和信念总是如影随形,相互依存的 B.信念一定能保证理想的实现 C.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保证 D.理想亦是信念,信念亦是理想 正确答案:B 10. 邓小平在总结中国历史经验时曾深刻地指出:“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这里强调说明的是()。 A.人与人之间必须团结互助 B.艰苦奋斗是革命斗争的传家宝 C.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对立统一的 D.科学信念是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 正确答案:D . 11. 理想和现实的统一性表现在()。 A.理想就是现实 B.有了坚定的信念,理想就能变为现实 C.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 D.理想总是美好的,而现实中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丑陋的一面 正确答案:C 12. 当教师,要当一个模范教师;当科学家,要当一个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当解放军战士,要当一个最英勇的解放军战士;当工人,要当一个新时代的劳动模范;当农民,要当一个对改变农村面貌有贡献的农民。这些都是人生理想中()。 A.生活理想的表现 B.社会理想的表现 C.道德理想的表现 D.职业理想的表现 正确答案:D 13. 下列属于科学信念的是()。 A.金钱万能,有钱就有一切 B.个人本身就是目的,社会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一种手段 C.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D.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全世界最终必然实现共产主义

思修第一章习题

第一章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的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的有益于青年,一贯的有益于革命,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才是最难最难的呵!”这说明了(C)。 A人才成长的道路 B实现人生理想的途径 C 个人修养是一个不断的长期的曲折的实践过程 D 修养的境界是一个人修养所达到的实践水平或程度 2.下列对信念的理解中,正确的是( B ) A信念强调的是认识的正确性 B信念表达的是一种真诚信服的态度 C信念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D信念体现的是人们对人生目标的追求,具有合理性、科学性 3.理想和现实的统一性表现在( C ) A理想就是现实 B有了坚定的信念,理想就能变为现实 C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现实的未来 D理想总是美好的,而现实中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丑陋的一面 4.在理想的内容体系中,( B )是其中的核心。 A职业理想 B社会理想 C生活理想 D道德理想 5.信念一旦形成( B )改变。 A不可 B.很难 C不必 D容易 6.人生理想的实现就是把理想从观念转变为( C )。 A态度 B行动 C现实 D结果 7.人们对未来的工作部门、工作种类以及业绩的向往和追求是( A )。 A.职业理想 B.社会理想 C.生活理想 D.道德理想 8.在今天,社会倡导、人们呼唤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艰苦创业、大胆革新、乐于奉献等理想人格,并以此作为做人的楷模和标准。这样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生理想中( C ) A生活理想的内容 B职业理想的内容 C道德理想的内容 D社会理想的内容 9.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 D ) A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B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C民族独立,当家作主求解放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0.对于理想和信念的关系,错误的理解是( D ) A理想和信念总是如影随形,相互依存的 B理想是信念的根据和前提 C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保证 D理想和信念是互不相干的两种意识形式 11.下列各项,不是从理想的内容上来划分的是( D )

思修题库第二章知识分享

思修题库第二章

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 一、单项选择题 1.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态度是( B ) A.理想B.信念C.人生观 D.价值观 2.由于成长环境和性格等方面的不同,人们会形成不同的理想信念;即使同一个人,也会形成关于社会生活不同方面的许多理想信念。这说明,理想信念具有( D ) A.片面性 B.政治性C.共同性 D.多样性 3. 一个人如果没有崇高理想或者缺乏理想,就会像一艘没有舵的船,随波逐流,难以顺利地到达彼岸。人只要有了崇高的理想,就会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平凡中看到伟大,在遭受困难和挫折时能充满信心,坚持胜利。这就是理想在人生中的 ( A ) A.精神向导的指路明灯作用 B.精神支柱作用 C.精神动力作用 D.思想武器作用 4.理想的超越性表现为 ( D ) A.同一定社会的历史条件相联系 B.同一定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联系C.能为社会大多数人谋利益 D.来源于社会现实又高于社会现实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理想的实现,需要每个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平凡做起。这是因为 ( C ) A.理想是人们为之奋斗的目标 B.社会实践是产生科学知识的源泉C.把理想变为现实,要靠努力奋斗,在实践中才能达到 D.有了坚定的信念,理想就会自然得到实现 6.邓小平明确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邓小平的这句话意思是说( B ) A.理想信念是我们的指路明灯 B.理想信念是我们的精神支柱 C.理想信念是我们的精神动力 D.有科学和不科学的区分 7.现阶段科学的理想信念的基础是 ( B )

18版思修第一章练习题

绪论、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要求) 1、“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句话说明() A.自然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B.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C.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是人的本质属性 D.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不是人的本质属性 2、人生观主要内容的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其中,人生观的核心是() A.人生目的 B.人生态度 C.人生价值 D.人生信仰) 3、人生观主要内容的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其中,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是( ) A.人生目的 B.人生态度 C.人生价值 D.人生信仰 [ 4、人生态度属于人生观的范畴,是指( A.人生实践活动的总目标 B.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C.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 D.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愿 5、人生价值属于人生观的范畴,是指( A.人生实践活动的总目标 B.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 C.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D.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愿 6、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涌现过形形色色的人生观,但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值得终身践行的科学而高尚的人生观是() A.享乐主义的人生观 B.拜金主义的人生观 · C.极端个人主义的人生观 D.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 7、爱因斯坦说:“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而不应看他取得什么。”这意味着在人生价值中()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题库。。。有答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题库。。。有答案 绪论单选题 1、德是人才素质的( D ) A、基础 B、内容 C 、条件 D、灵魂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还有( C ) A、和谐相处 B 、法制观念 C 、社会主义荣辱观 D 、可持续发展 3 、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D) A 、法律素质 B、心理素质 C 、文化素质 D 、道德素质 4、法律素质是指人们知法、守法、用法、(C )的素养和能力。 A、爱法 B、懂法 C 、护法 D、学法 5 、自主学习是一种(C)的学习,它要求同学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A 、科学 B、综合 C、能动 D、自觉 6 、唐代思想家(C)有句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A 、柳宗元 B 、李翱 C、韩愈 D 、刘禹锡 第一章单选题 1.一个人如果没有崇高理想或者缺乏理想,就会像一艘没有舵的船,随波逐流,难以顺利到达彼岸。这主要说明了理想是(A )。 A、人生的指路明灯 B 、人们的主观意志和想当然 C 、人们对未来缺乏客观根据的想象 D、人们对某种思想理论所抱的坚定不移的观念和真诚信服的态度

2.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我们党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最高理想,属于人生理想中(D)。 A 、生活理想的内容B、职业理想的内容C、道德理想的内容 D 、社会理想的内容 3. 信念是( A )。 A、认识、情感和意志的融合和统一B、一种单纯的知识或想法 C 、强调的是认识的正确性D、惟一的,不是多种多样的 4 .追求崇高的理想需要坚定的信念。从本质上讲,信念表达的是一种( A ) 。 A 、主观态度B、客观知识C、实践活动D、行为准则 5.“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功夫花不开。”理想是美好的,令人向往的,但理想不能自动实现。把理想变为现实的根本途径是(A)。 A、积极投身社会实践B、认真学习科学理论C、逐步确立坚定信念D、大胆畅想美好未来 6.下列有关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中,属于社会理想的是(D)。 A 、“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B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谋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位,干一番益于人民的事业 D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7.社会主义信念是一种科学信念。这主要因为社会主义信念(C )。 A、已经为当今世界多数人所确立 B、反映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C、是以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为基础的 D 、表达的是一种坚定不移的观念和坚决执行的态度 第二章单选题 1、爱国主义是调节( D )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 A 、个人与个人B、个人与群体C、个人与社会D、个人与祖国 2 、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C)的纽带。 A 、国家主权B、领土完整C、民族团结D、骨肉同胞 3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 A )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中的独立主体。 A 、国家B、社会C、人民D、领土 4、(B)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 A 、爱国主义B、时代精神C、爱好和平D、自强不息 5 、(C)是时代精神的核心。 A 、勤劳勇敢B、团结统一C、改革创新D、保家卫国 6、爱国主义包含着情感、思想和(D )三个基本方面。 A 、观念B、意志C、认识D、行为 7 、(C )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 A 、爱国B、维护统一C、国防D、和平 8 、坚定的民族(A)和自豪感,是维护国家利益、促进民族进步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强大精神动力。 A、自尊心 B、团结 C、情感 D、独立

2018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绪论和第一章题库思修题库

1、以下关于思想道德和法律的关系表述错误的是( A )。 A、思想道德为法律提供制度保障。 B、思想道德为法律提供思想指引和价值基础 C、思想道德和法律都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D、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发挥思想道德的引领和教化作用,又要发挥法律的 规范和强制作用。 2、以下关于思想道德和法律的关系表述错误的是( B )。 A、法律为思想道德提供制度保障 B、法律为思想道德提供思想指引和价值基础 C、思想道德和法律都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D、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发挥思想道德的引领和教化作用,又要发挥法律的 规范和强制作用。 3、以下关于思想道德和法律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有( C)。 A、法律为思想道德提供制度保障 B、思想道德为法律提供思想指引和价值基础 C、思想道德和法律都不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D、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发挥思想道德的引领和教化作用,又要发挥法律的 规范和强制作用。 4、以下关于思想道德和法律的关系表述有误的有(D )。 A、法律为思想道德提供制度保障 B、思想道德为法律提供思想指引和价值基础 C、思想道德和法律都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D、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要发挥法律的规范和强制作用,并不需要发挥思想 道德的引领和教化作用 5、以下关于思想道德和法律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 D )。 A、法律为思想道德提供制度保障 B、思想道德为法律提供思想指引和价值基础 C、思想道德和法律都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D、思想道德不能够促进人们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维护法律权威。 6、以下关于法律和思想道德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 B ) A、思想道德能够促进人们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维护法律权威。 B、思想道德为法律提供制度保障。 C、思想道德和法律都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D、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发挥思想道德的引领和教化作用,又要发挥法律 的规范和强制作用。 7、下列关于社会价值的说法错误的是( A ) A、社会价值是社会和他人对于个体的意义 B、社会价值主要通过劳动、创造和贡献表现出来 C、社会价值是作为客体的人满足作为主体的人的关系 D、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对于社会和他人的意义 8、下列关于社会价值的说法错误的是( B ) A、对社会贡献得越多,其人生价值就越大 B、社会价值是社会和他人对于个体的意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期末复习题第一章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一、单项选择题 1.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态度是( B ) A.理想B.信念 C.人生 观 D.价值观 2.由于成长环境和性格等方面的不同,人们会形成不同的理想信念;即使同一个人,也会形成关于社会生活不同方面的许多理想信念。这说明,理想信念具有( D ) A.片面性 B.政治性 C.共同 性 D.多样性 3. 一个人如果没有崇高理想或者缺乏理想,就会像一艘没有舵的船,随波逐流,难以顺利地到达彼岸。人只要有了崇高的理想,就会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平凡中看到伟大,在遭受困难和挫折时能充满信心,坚持胜利。这就是理想在人生中的 ( A ) A.精神向导的指路明灯作用 B.精神支柱作用 C.精神动力作用 D.思想武器作用 4.理想的超越性表现为 ( D ) A.同一定社会的历史条件相联系 B.同一定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联系C.能为社会大多数人谋利益 D.来源于社会现实又高于社会现实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理想的实现,需要每个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平凡做起。这是因为 ( C ) A.理想是人们为之奋斗的目标 B.社会实践是产生科学知识的源泉C.把理想变为现实,要靠努力奋斗,在实践中才能达到 D.有了坚定的信念,理想就会自然得到实现 6.邓小平明确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邓小平的这句话意思是说( B ) A.理想信念是我们的指路明灯 B.理想信念是我们的精神支柱 C.理想信念是我们的精神动力 D.有科学和不科学的区分 7.现阶段科学的理想信念的基础是 ( B )

大学思修第一章复习知识点

大学思修第一章复习知识点 一、单项选择题1.自主学习是一种( A )的学习。A.能动B.被动C.自觉D.不自觉2.创新学习是一种以( B )为基础,采取创造性方法,积极追求创造性成果的学习。A.解放思想B.求真务实C.实事求是D.与时俱进3、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是。A.理论型人才B.研究型人才C.设计型人才D.技术应用型人才4.在大学阶段,( B )是同学们的主要任务,是大学生活的中心内容。A.参加社团活动B.学习C.提高班干工作能力D.锻炼身体5.德是人才的( B )。A.基础B.灵魂C.条件D.重要内容6.智是人才的( A )。A.基础B.灵魂C.条件D.重要内容7.体是人才

的( C )。A.基础B.灵魂C.条件D.重要内容8.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最根本的是要学习和践行( D )。A.集体主义B.传统的儒家思想C.“五爱”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9.人的素质是个多层次的有机统一体,其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是( B )。A.文化素质B.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C.良好的身体素质D.雄辩的口才10.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马克思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学习上一定要培养( C )的优良学风。A.求实B.一丝不苟C.勤奋D.敢为人先11.创新就是要不拘陈规,敢为人先,进行( B )的学习和思维。A.自觉性B.创造性C.科学性D.艰苦性12.坚持( A ) ,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A.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B.共同理

想C.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D.社会主义荣辱观13.树立( B ) ,就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A.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B.共同理想C.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D.社会主义荣辱观14.培育和弘扬( C ),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1 A.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B.共同理想C.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D.社会主义荣辱观15.树立和践行( D ),就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A.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B.共同理想C.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D.社会主义荣辱观16.“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产生的。”马克思这段话是指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就必须要承担。A.人生价值 B.人生目的 C.人生理想 D.人生责任17.提高独立生活能力,就是要

2018思修第一章题目(精品文档)

精品范文,下载后可编辑 . 1. 理想与空想的主要区别是()。 A.产生方式不同 B.是否有实现的可能性 C.是否符合当代价值取向 D.没有明显区别 正确答案:B 2. 关于理想,表述错误的是()。 A.人们对未来的主观愿望和追求 B.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是对现实的超越 C.理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理想的内容具有客观性 D.社会生活条件的不同及主体的差异性使理想具有多样性的特征 正确答案:A 3. 人们的某种信念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说明信念具有()。 A.超前性 B.稳定性 C.创造性 D.科学性 正确答案:B 4. 长远理想是从理想的()。 A.层次上划分的 B.对象上划分的 C.内容上划分的 D.时序上划分的 正确答案:D 5. 一个人如果没有崇高理想或者缺乏理想,就会像一艘没有舵的船,随波逐流,难以顺利地到达彼岸。人只要有了崇高的理想,就会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平凡中看到伟大,在遭受困难和挫折时能充满信心,坚持胜利。这就是理想在人生中的()。 A.精神向导作用 B.精神支柱作用 C.精神动力作用 D.思想武器作用 正确答案:A 6. 理想的超越性表现为()。 A.同一定社会的历史条件相联系 B.同一定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联系 C.能为社会大多数人谋利益 D.来源于社会现实又高于社会现实

正确答案:D 7. 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 A.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B.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 C.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正确答案:D 8. 下面关于理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理想具有现实性,也具有预见性,是推动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巨大力量 B.理想的实现不一定通过实践 C.理想与空想的区别在于,理想具有实现的可能性,空想则没有 D.理想在现实中产生,但它不是对现状的简单描绘,而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正确答案:D 9. 对于理想和信念的关系,错误的理解是()。 A.理想和信念总是如影随形,相互依存的 B.信念一定能保证理想的实现 C.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保证 D.理想亦是信念,信念亦是理想 正确答案:B 10. 邓小平在总结中国历史经验时曾深刻地指出:“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这里强调说明的是()。 A.人与人之间必须团结互助 B.艰苦奋斗是革命斗争的传家宝 C.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对立统一的 D.科学信念是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 正确答案:D . 11. 理想和现实的统一性表现在()。 A.理想就是现实 B.有了坚定的信念,理想就能变为现实 C.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 D.理想总是美好的,而现实中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丑陋的一面 正确答案:C 12. 当教师,要当一个模范教师;当科学家,要当一个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当解放军战士,要当一个最英勇的解放军战士;当工人,要当一个新时代的劳动模范;当农民,要当一个对改变农村面貌有贡献的农民。这些都是人生理想中()。 A.生活理想的表现 B.社会理想的表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四章题库试题及答案(选择题)

第四章 一、单选题: 1、道德可以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际活动,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这说明道德具有( D ) 。 A认识功能B导向功能C辩护功能D调节功能 2、“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格言警句表达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 B ) 。 A求真务实,敬重诚实守信B爱国奉献,以天下为己任C勤劳勇敢,追求自由解放D乐群贵和,强调人际和谐 3、在我国古代思想文化中,有重视荣辱的思想观念。下列古语中,表达了这种重视荣辱观念的是( A ) 。 A“宁可毁人,不可毁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D“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4、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对于完善人的质量来说,这主要强调的是( C ) 。 A省察克治的重要性B慎独自律的重要性C陶冶情操的重要性D学思明理的重要性 5、个体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面,自觉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进行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革新、自我完善的活动,称为( B ) 。 A道德认识B道德修养C道德调节D道德发展 6、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道德的起源,认为道德( C )。 A起源于人性中的情感、欲望B起源于人先天具有的某种良知和善良意志C产生于人类的历史发展和人们的社会实践中D起源于“天”的意志、“神”的启示或“上帝”的意志 7、道德能够说明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生活的规律和原则,认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认识自己对家庭、他人、社会的义务和责任,使人们的道德实践建立在向善避恶的认识基础上,引导人们正确选择道德行为。这说明道德具有( C )。 A调节功能B激励功能C认识功能D评价功能8、古人说:“人无志,非人也。”“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天行健,君予以自强不息。”这些话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 D )。 A勤劳勇敢,追求自由解放的美德B求真务实,敬重诚实守信的美德 C乐群贵和,强调入际和谐的美德D励志自强,崇尚精神境界的美德 9、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 A )。 A诚实守信为重点 B崇尚科学为重点C艰苦朴素为重点 D文明礼貌为重点 10、个人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 B )。 A人的自然本性B个体的社会实践C个人的内心体验D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 11、亚里士多德说:“我们由于从事建筑而变成建筑师,由于奏竖琴而变成竖琴演奏者。同样,由于实行公正而变为公正的人,由于实行节制和勇敢而变为节制的、勇敢的人。”这表达了在进行道德修养时,应该( D )。 A认真学习,提高道德认识 B坐而论道,凝练道德规范C严格要求,完善道德质量D勤于实践,加强道德行为训练 12、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 A )的反映。 A社会经济关系B人的本性C社会上层建筑D政治制度13、( C )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18版思修第一章练习题

绪论、第一章“人生得青春之问”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得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要求) 1、“人得本质不就是单个人所固有得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就是一切社会关系得总与。” 这句话说明( ) A、自然属性就是人得本质属性 B、社会属性就是人得本质属性 C、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都就是人得本质属性 D、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都不就是人得本质属性 2、人生观主要内容得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其中,人生观得核心就是( ) A、人生目得 B、人生态度 C、人生价值 D、人生信仰 ) 3、人生观主要内容得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其中,人生观得表现与反映就是( ) A、人生目得 B、人生态度 C、人生价值 D、人生信仰 4、人生态度属于人生观得范畴,就是指( A、人生实践活动得总目标 B、人得生活实践对于社会与个人所具有得作用与意义 C、人们在实践中形成得对于人生目得与意义得根本瞧法 D、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得对人生问题得一种稳定得心理倾向与基本意愿 5、人生价值属于人生观得范畴,就是指( A、人生实践活动得总目标 B、人们在实践中形成得对于人生目得与意义得根本瞧法 C、人得生活实践对于社会与个人所具有得作用与意义 D、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得对人生问题得一种稳定得心理倾向与基本意愿 6、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涌现过形形色色得人生观,但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值得终身践行得科学而高尚得人生观就是() A、享乐主义得人生观 B、拜金主义得人生观 C、极端个人主义得人生观 D、为人民服务得人生观 ) 7、爱因斯坦说:“一个人对社会得价值,首先取决于她得感情、思想与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而不应瞧她取得什么。”这意味着在人生价值中() A、个人价值就就是社会价值 B、社会价值就就是个人价值

思修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概要

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 D )的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向往,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人生奋斗目标上的体现。 A.实现必然性 B.不可实现性 C.超越客观性 D.实现可能性 2.理想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推动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巨大力量,就在于它不仅具有现实性而且具有( B ) A 实践性 B 预见性 C 层次性 D 科学性 3.理想与空想的区别在于( C )。 A.是否具有主观能动性 B.是否是自然形成的 C.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性 D.是否是创新思维的结果 4.( B )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A.信仰 B.信念 C.理想 D.毅力 5.从本质上讲,理想和信念都是人类在( B )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和精神现象。 A.思想发展 B.社会实践 C.科学研究 D.哲学思维 6.在科技十分落后的古代,人们梦想过许多东西,如千里眼、顺风耳、飞毯、神枪之类,但像现代生活中普及的电话、电视、电脑等,是那时的人们连想都想不到的。这说明,理想具有( B ) A.共同性 B.时代性 C.阶级性 D.思想性 7.一个人如果没有崇高理想或者缺乏理想,就会像一艘没有舵的船,随波逐流,难以顺利到达彼岸。这主要说明了理想是( A ) A.人生的指路明灯 B.人们的主观意志和合理想象 C.人们对未来缺乏客观根据的想象 D.人们对某种思想理论所抱的坚定不移的观念和真诚信服的态度 8.“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这个比喻表达的是( B )

思想道德修养第四章题库

第四章注重道德传承加强道德实践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有关道德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语言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B、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C、人类最初的道德是以风俗习惯等形式表现出来的 D、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答案:A 2、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国家、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下列关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为了个人利益可以牺牲集体利益 B、促进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的实现 C、集体主义是对个人的压制和个性的束缚 D、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不会发生矛盾 答案:B 3、下列属于中国革命道德主要内容的是() A、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B、崇尚和谐,爱好和平 C、谦敬礼让,恪守诚信 D、廉洁自律,宽厚待人 答案:A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的是() A、“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B、“人非尧舜,谁能尽善”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答案:B 5、道德的功能集中表现为() A、认识功能 B、调节功能 C、导向功能 D、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律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 答案:D 6、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这反映了中华传统美德基本精神中的()

A、推崇“仁爱”原则,迫求人际和谐 B、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C、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格守诚信 D、重视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答案:D 7、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其中不属于道德的主要功能的是() A、认识功能 B、规范功能 C、调节功能 D、激励功能 答案:D 8、我国古代先贤主张“吾日三省吾身”,强调“察色修身”和“以身戴行”,这些话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精神中() A、强调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 B、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C、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D、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答案:A 9、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功效与能力是() A、认识功能 B、调节功能 C、规范功能 D、激励功能 答案:B 10、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指导人们行为准则的主导性原则是() A、爱国主义 B、集体主义 C、为人民服务 D、社会主义荣辱观 答案:B 11、道德调节的主要形式是() A、道德评价 B、社会舆论 C、传统习惯 D、内心信念 答案:A 12、关于道德发展的论述错误的是() A、道德进步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 B、道德发展总是向前的、进步的,不会倒退 C、人类道德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D、道德调控的范围不断扩大,调控的手段越来越丰富 答案:B 13、早在1939年毛泽东就提出,是否()是区别革命道德和一切剥削阶级道德的根

思修第一章测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单元测试 绪论、第一章 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当前,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大学生的( B)比以往更显得重要的紧迫。 A.文化修养 B.思想道德修养 C.价值取向 D.政治修养 2. 理想从内容上划分有 (B ) A 个人理想 B 政治理想、道德理想、生活理想和职业理想 C 社会理想 D 科学理想 3. "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这个比喻 表达的是( B ) A 理想来源于现实,等同于现实 B 理想要变成现实,必须经过人们的实践和辛勤劳动 C 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成为了现实的理想才是科学的理想 D 只要投身实践,任何美好想象都能成为现实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 D )。 A.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树立共同理想 C.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D.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5、下列有关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中,属于社会理想的是( D ) A、“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谋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位,干一番益于人民的事业 D、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6.空想一般是( C ) A、在实践中形成和具有实现可能的对美好未来的想象 B、与生活愿望相结合,但离现实较远的对未来的想象 C、缺乏客观根据的随心所欲的对未来的想象 D、现时有很大距离,但在将来有实现可能的一种未来想象

7.下列属于科学信念的是(D ) A、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B、金钱万能,有钱就有一切 C、个人本身就是目的,社会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一种手段 D、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全世界最终必然实现共产主义 8.( A )是我们民族进步的灵魂,它居于时代精神的核心地位。 A.改革创新 B.解放思想 C.实事求是 D.艰苦奋斗 9.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句话说明了学习必须做到(B ) A 严谨 B 勤奋 C 求实 D 创新 10. 我国的发展还面临着一系列挑战这也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挑战。(D) A世界科技文化发展的挑战 B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的挑战 C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任务的挑战 D以上三者都面临 11.下列那个不是理想具有的特征是( D )。 A、超前性 B、阶级性 C、科学性 D、主观性 12.下列属于科学信念的是(D ) A、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B、金钱万能,有钱就有一切 C、个人本身就是目的,社会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一种手段 D、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全世界最终必然实现共产主义 13.人们的信念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体现了信念的( C ) A 多样性B层次性C稳定性D对立性 14 . 大学阶段,大学生们面临的首要问题是(D ) A多交一些新朋友 B 多接触一些新鲜的事物 C 学会赶时髦 D 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 15.从事某种社会活动所需要的自身基础和内在条件的素质决定于(D) A.先天的遗传 B.后天的培养 C.学习的能力 D.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经验

18版思修第一章练习题

绪论、第一章 “人生得青春之问”练习题 、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得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要求) “人得本质不就是单个人所固有得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就是一切社会关 系得总与。”这句话说明() 自然属性就是人得本质属性 B 、社会属性就是人得本质属性 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都不就是人得本质属性 人生观主要内容得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其中,人生观得核心就是() 人生目得B 、人生态度C 、人生价值D 、人生信仰) 人生观主要内容得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其中,人生观得表现与反映 就是() A 、人生目得B 、人生态度C 、人生价值 D 、人生信仰 4、人生态度属于人生观得范畴,就是指( A 、人生实践活动得总目标 B 、人得生活实践对于社会与个人所具有得作用与意 义 C 、人们在实践中形成得对于人生目得与意义得根本瞧法 D 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得对人生问题得一种稳定得心理倾向与基本意愿 5、人生价值属于人生观得范畴,就是指( 人生实践活动得总目标 人得生活实践对于社会与个人所具有得作用与意义 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得对人生问题得一种稳定得心理倾向与基本意愿 6、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涌现过形形色色得人生观,但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值得终 身践行得科学而咼尚得人生观就是() A 、享乐主义得人生观 B 、拜金主义得人生观 C 、极端个人主义得人生观 D 、为人民服务得人生观) 7、爱因斯坦说:“一个人对社会得价值,首先取决于她得感情、思想与行动对增 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而不应瞧她取得什么。”这意味着在人生价值中 () A 、个人价值就就是社会价值 B 、社会价值就就是个人价值 1、 A 、 C 、 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都就是人得本质属性 2、 3、 B 、 人们在实践中形成得对于人生目得与意义得根本瞧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