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会计学原理名词解释

(完整版)会计学原理名词解释

(完整版)会计学原理名词解释
(完整版)会计学原理名词解释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计主体将会按当前的规模或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中断,并明确指出经营活动是会计主体的主要活动。9

责权发生制:也称应收应付制,它是以应收,应付为标准来核算本期本期收入和费用

的一种计量基础,即在收入和费用应该发生时进行计量,而不必等到实际收到现金或

实际支付现金时才计量。20

收付实现制:是以实际收到现金或实际支付现金为标准来核算本期收入和费用的一种

计量基础,即在收入和费用实际收付现金时进行计量,而不必考虑是否应该收付。20

会计核算:是指会计人员依据会计法规对经济活动进行核实与计算。9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反映和监督的特定单位或组织,是会计工作为之服务的对象。10

货币计量:是指主要运用货币计量尺度,并假定币值稳定,来记录和反映会计主体的

经营活动。13

会计计量:是指在会计确认的基础上,根据计量对象的性质和特点,选择一定的计量

尺度和计量基础,采用规定的计量方法,确定应计入某一会计期的金额,是会计核算

的定量阶段。19

复式记账:是指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关

账户中进行记录的方法。22

成本计算:是指记录各成本计算对象的价值耗费,即对应该计入成本计算对象上的全

部费用进行归集和分配,以确定各成本计算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记录方法。23

编制会计报表:根据账簿记录,采用一定的表格形式,概括地、综合地反映会计主体

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一种方法。23

会计对象:指会计所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在企业可具体表现为企业再生产过程中货币

形态的经济活动,也就是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26

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

利益的资源。28

营业周期:是指企业从购买用于加工的资产起,至实现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整个期间。

29

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将要变现或耗用的资产。29

固定资产:是指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

个会计期间(一年)的有形资产。29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29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29

权益:是指资产提供者所享有或者可主张的经济利益,反映或者说明产权归属。31

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投入资本所享有或可主张的经济利益,在数额上等于资产扣

除负债后的剩余。31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32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

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33

会计科目:就是在会计要素的基础上,根据各会计要素的具体经济内容和核算与管理

的需要,再进行分类的结果,就是再分类的项目名称。43

账户:是以会计科目为名称,具有专门的结构,用来连续、系统和完整的记录经济业

务的工具。48

借贷复制记账法:是按照复式记账原理,以借和贷两个字作为记账符号,以“有借必

有贷、借贷比相等”作为记账规则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60

会计分录:是指明经济业务所涉及的账户名称、记账方向以及金额的一种记录,能直

接明了的反映出账户之间所形成的借贷对应关系。66

资本公积:是指由于投入资本而引起的各种增值,主要来源与投资者的额外投入。76

生产资料:为了进行生产经营,企业必须具备所需的厂房、建筑物、机器设备以及运输设备等固定资产(劳动手段)和原材料等流动资产(劳动对象),这些生产的物化

要素统称为生产资料。79

主营业务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产

生的收入。88

留存收益:是指从历年实现的净利润中提取的留存于企业的内部积累。115

制造成本:是指制造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归集到一定成本计算对象上的生产费用,包括“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账户。115

损益: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收入,与之相匹配将得到价值补偿的成本、费用、税金及附加,是形成净利润的基础。115

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的发生和完成情况、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是登记账簿的重要依据。133

原始凭证: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时取得或填制的凭证,是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情况的书面证明,也是会计核算最原始的凭据。134

记账凭证:又称为分录凭证,是会计人员在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的基础上,运用设置的会计科目和复式记账,以会计分录的形式描述经纪业务的书面凭证。135

会计凭证的传递:是指会计凭证从填制或取得时起,经过审核、记账、装订到归档保管为止,在本单位各有关部门和人员之间的传递程序、传递手续和传递时间。148

账簿:是由具有专门格式的帐页装订成册,或用其他方式连接而成,是若干账户的集合,用来登记会计凭证数据,以全面、连续、序时、系统地记录经济业务,并据以进行计算和分析,为企业管理提供有用信息的会计簿籍。151

日记账:是逐日逐笔按顺序连续记录经济业务的序时账簿。156

特种日记账:是专门用以序时登记某一类经济业务的日记账。156

平行登记法:是指每一笔经济业务,都要根据会计凭证,既在总分类账上进行总括记录,同时又要在所属的明细分类账上进行详细记录,并且登记的原始依据相同,计入账户的方向一致,金额相等。(同时、同向、同额)166

结账:是指在本期全部经济业务记账的基础上,加计出所有账户的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与贷方发生额合计,并计算出期末余额。174

财产清查:是通过对实物、现金的实地盘点和对银行存款、往来款项的核对,来查明各项财产物资、货币资金和往来款项的实有数与账存数是否相符的一种的专门方法。181

未达事项:在财产物资的采购和结算管理中,因物资运输和凭证传递的脱节,会出现物资已到而账单未到,或账单已到而物资未到等未达事项,进而引起账实不符。182

全面清查:是对属于本企业的各种实物财产、货币资金和往来款项等进行全面清理、盘点和核对。183

局部清查:是指根据需要对一部分财产物资进行清查。183

定期清查:是按预先安排的时间对财产物资进行的清查,一般是在年度、季度、月度末结账后进行。183

不定期清查:是财产清查的时间事先没有计划安排,而是根据经营管理的实际需要,临时安排时间所进行的财产清查。183

永续盘存制:又称账面盘存制,是指对于各项财产物资的增加数和减少数,平时都必须根据会计凭证在有关明细账簿中进行连续登记,随时结出余额并与财产物资的实地盘点数相核对的一种制度。(以账管物)185

实地盘存制:是指对于各项财产物资,平时在账上只登记增加数,不登记减少数,月末根据实地盘点数,倒推出本月各项财产减少数的一种制度。(以存定耗)185

未达账项:是指由于结算凭证在开户银行和企业之间进行传递,造成一方先收到凭证而登记入账,另一方因尚未收到凭证等原因而未登记入账的会计事项。187

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企业定期提供的反映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一般由会计报表、会计报告附表和附注以及财务报告说明书组成。198

会计报表:也称财务报表,是指具有专门格式、由会计人员按会计期间定期编制、披露会计信息的表格。包括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199

附表:是针对会计报表有关列示项目披露更为详细的明细资料的表格,是会计报表列示项目的进一步延伸和补充,它依赖于相应列示项目而存在,是会计报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采用表格的形式披露,目的是为了细化列示项目的内容。199

财务报表附注:是对会计报表所做的文字说明或明细资料,是会计报表的组成部分。主要采用文字的披露形式,目的是为了揭示会计报表列示项目以外的相关内容。200

财务状况说明书:是根据会计报表资料和其他有关资料,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分配情况等所做的文字说明。200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静态报表)203

财务状况:通常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总额、构成及其相互关系,是各项资产与权益在某一时点上的结存量,说明资金的总体规模和结构。203

利润表:也称损益表或收益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会计报告。(动态报表)214

流量表:是反映特定会计要素的流量与存量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类会计报表。(动态报表)217

现金等价物:是指企业持有的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价值变

动风险很小的投资。218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是指反映构成所有者权益的各组成部分当期的增减变动情况的会

计报表。(动态报表)225

会计循环:如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试算平衡结账和编制会

计报表等,形成带有一定规律性的会计信息产生和加工的步骤,通常称之为会计循环。(侧重于会计核算有规律性的步骤)234

会计核算形式:是指不同的凭证和账簿组织、不同的核算流程和记账方法相互结合的

形式。也称为会计核算组织形式、账务处理程序等。(侧重于凭证和账簿的设置、核

算流程和登记总账的方法)236

初级会计学 名词解释+简答

自考“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 1.会计的反映职能: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经济信息的功能。 2.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具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3.会计:(理解)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经济信息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4.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或会计假设):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原则。 5.持续经营:是指会计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企业是否将破产清算。 6.货币计量: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经营成果,或其他单位的经济活动都通过货币计量予以综合反映,其他计量单位虽也要使用,但不占主要地位。 7.有用性原则:又称相关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应当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会计提供的信息要同决策相关联。 8.一贯性原则:是指各个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处理会计业务的方法和程序在不同会计期间要保持前后一致,不能随意变更,以便于对前后时期会计资料进行纵向比较。 9.配比原则:是指对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配合起来进行比较,在同一会计期间登记入账,以便计算本期损益。 10.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企业应按收入的权利和支出的义务是否属于本期来确认收入、费用的入账时间,而不是按款项的收支是否在本期发生。 11.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并能为企业提供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 12.负债:是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还的债务。 13.所有者权益:(一般了解)是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 14.收入:指企业由于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提供他人使用本企业的资产而发生的或即将发生的现金(或其等价物)的流入,或债务的清偿。

会计学基础~名词解释

会计学基础名词解释 1. 可靠性:可靠性又称真实性,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 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2. 会计确认: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确认某经济业务事项,应记 入会计账簿,并列入会计报告的过程,包括要素项目确认和时间确认。 3. 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 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4. 负债: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 流出企业的现实义务。 5. 收入:指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 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6. 费用: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 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7. 复式记账法:指对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 同时在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记账方法。 8. 盘存账户:是用来反映各项货币资金及财产物资的增减变化及 其实存数的账户。这类账户反映企业的主要资产,如“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原材料”、“库存商品”、“周转材料”、“固定资产”、“工程物资”等账户。 9. 会计凭证:是用来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按一定格式 编制的据以登记会计账簿的书面证明。 10. 原始凭证:是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情况的原始证明文件,记载 着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内容、金额、经办人等信息,与记账凭证相比,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一种很重要的凭证。 11. 记账凭证:是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按照经济业 务的性质和应用的会计科目加以归类整理,确定会计分录而编制的直接据以登账的会计凭证。 12. 会计账簿:是按照会计科目开设账户并由具有一定格式且相互 联系的若干账页所组成,以会计凭证为依据,系统、序时、分类的记录各项经济业务的簿籍。 13. 序时账簿:序时账簿又称日记账,是根据原始凭证或记账凭 证,对某类经济业务或全部经济业务,按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

管理经济学 名词解释简答题

概念术语 1.管理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把传统经济学(主要是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和经 济分析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决策实践的学科。 2.企业价值最大化也就是股东财富的最大化。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界都把它当 做企业决策的长期目标。在这里,企业价值是指企业未来预期利润收入的现值之和。 3.机会成本是指资源用于其他用途中最好用途是所可能得到的净收入。或者说, 资源利用某一用途的机会成本就是必须放弃的次好方案的价值。这一概念是管理经济学的基础,有效的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都必须从这一角度去看成本。 4.外显成本和内涵成本外显成本是指企业实际的支出,通常能在会计账上表现 出来,故也就等于会计成本。内涵成本是指非实际的支出,是在会计账上未表现出来的开支。它所以未能在账上表现是因为它属于机会成本性质。具体来说,内涵成本等于机会成本与外显成本之差。 5.经济利润等于销售收入与机会成本之差。经济利润是企业决策的依据。 6.正常利润和会计利润正常利润是指企业家如果把自己的才能和资本用于其他 相同风险的事业可能得到的收入,也是企业为了防止这些资源向其他企业转移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支付。它是企业全部机会成本的组成部分。会计利润等与销售收入与会计成本之差。 7.需求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条件下,消费者愿意购买并能够买得起的 某种产品或劳务的数量。 8.需求函数是指某种产品或劳务的需求量与影响这一数量的诸多因素(如产品 的价格、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消费者的爱好、居民收入和广告等)之间关系的一种数学表示式。 9.需求曲线是假定在除产品本身价格之外其他因素均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反映 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关系的表示式,即QD=f(P)。 D为脚标 10.需求的变动与需求量的变动需求的变动是指非价格因素(如居民收入、 消费者的爱好、其他产品的价格等)发生变化而引起的需求曲线的位移。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因价格因素发生变化而引起的需求量沿需求曲线所发生的变动。 11.供给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生产者愿意并有能力提供某种 产品或劳务的数量。 12.供给函数就是供给量与影响这一数量的诸因素(如产品的价格、生产中 可替代产品的价格和产品的成本等)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数学表达式。 供给曲线是指,假定的在除价格之外的其他因素均不变的条件下,价格与供求两之间关系的表示式,可记为QS=f(P) S为脚标

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超全)

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超全)

1、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连续、系统地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会计信息和调高经济效益。 2、清晰性原则:是指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利用。 3、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凡为取得本期收益而发生的支出,即支出的效益仅及于本会计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及于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资金性支出。 4、会计核算的方法:是对会计对象(会计要素)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地反映和监督所应用的方法. 5、会计的反映职能: 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经济信息的功能。 6、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具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7、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工作的看见和时间反胃、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原则。 8、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会计主体前提是

指会计反映说的一个特定单位的经济活动。 9、持续经营:是指企业会计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其是否将破产清算。它明确了会计主体工作的时间范围。 10、会计分期:是指把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较短的等距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按期编制会计报表。是对会计工作时间范围的具体划分。 11、货币计量:是指对所有会计对象采用同一货币作为统一尺度来进行计量,并把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的数据转化为按统一货币单位反映的会计信息。 12、客观性原则:又称真实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加以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这是对会计工作的最基本要求。 13、相关性原则:又称有用性原则,是指企业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同决策相关联。 14、可比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以便在不同企业之间进行横向比较。 15、一贯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以便于对前后时期会计资料进行纵向比较。 16、及时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即会计事项的处理,必须在经济业务发生

管理经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管理经济学:是一门如何把经济学(主要是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决策的学科。 2、经济模型:是指经济理论的数学表述。经济模型是一种分析方法,它极其简单地描述现实世界的情况。现实世界的情况是由各种主要变量和次要变量构成的,非常错综复杂,因而除非把次要的因素排除在外,否则就不可能进行严格的分析,或使分析复杂得无法进行。通过作出某些假设,可以排除许多次要因子,从而建立起模型。这样一来,便可以通过模型对假设所规定的特殊情况进行分析。经济模型本身可以用带有图表或文字的方程来表示。 3、边际分析法:是微观经济学分析和研究资源最优配置的基本方法。 4、机会成本:是指资源用于次好用途所能获得的价值,只有用机会成本做决策,才能判断资源是否得到了最优使用。 5、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经济利润是决策的基础,会计利润不能用于决策。会计利润=销售收入-会计成本 经济利润=销售收入-机会成本 6、正常利润:指企业主若果把这笔钱投资于其他相同风险的事业可能得到的收入。 7、外显成本和内含成本:外显成本是指企业实际的支出,通常能在会计账上表现出来;内含成本是指非实际的支出,是会计账上未表现出来得开支,它等于机会成本和外显成本的差额。 经济利润=销售收入-(外显成本+内含成本) 二、思考题 1、管理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它与微观经济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答:管理经济学是一门如何把经济学(主要是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决策的学科。管理经济学研究与微观经济学之间存在者密切的联系,他们都把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都研究企业的行为。在研究对象上,管理经济学研究的是现实的企业,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抽象的企业;在对企业目标的假设上,微观经济学追求利润最大化,管理经济学的短期目标是多样化的,长期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在对企业的环境假设上,微观经济学假设企业的外部环境信息为自己知道,而管理经济学研究外部环境是不确定的;在研究目的上,微观经济学研究企业行为的一般规律,管理经济学研究企业决策。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是什么? 答:企业的短期目标有:投资者,顾客,债权人,职工,政府,社会公众。长期目标是实现企业长期利润的最大化。

会计学基础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 会计的反映职能: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经济信息的功能。 2. 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具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3. 会计:(理解)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经济信息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4.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或会计假设):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原则。 5.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企业是否将破产清算。 6. 货币计量: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经营成果,或其他单位的经济活动都通过货币计量予以综合反映,其他计量单位虽也要使用,但不占主要地位。 7. 有用性原则:又称相关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应当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会计提供的信息要同决策相关联。 8. 一贯性原则:是指各个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处理会计业务的方法和程序在不同会计期间要保持前后一致,不能随意变更,以便于对前后时期会计资料进行纵向比较。 9. 配比原则:是指对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配合起来进行比较,在同一会计期间登记入账,以便计算本期损益。10. 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企业应按收入的权利和支出的义务是否属于本期来确认收入、费用的入账时间,而不是按款项的收支是否在本期发生。 11. 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并能为企业提供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 12. 负债:是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还的债务。 13. 所有者权益:(一般了解)是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 14. 收入:指企业由于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提供他人使用本企业的资产而发生的或即将发生的现金(或其等价物)的流入,或债务的清偿。 15. 费用:指通过配比方式确认的为取得收入而发生的各种耗费。这个定义是指狭义的费用,仅限于同提供商品和劳务有关的资产耗费,即营

《政府经济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1.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 2.政府经济学是专门研究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管理规律的学科。 3.信息的不对称通常是指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易的双方,由于所掌握的信息量不相等,不能旬效开展公干竞争,从而对资源配置产生扭曲。 4.社会公平是指社会成员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一种价值判断,受社会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的经济地位等多种因素影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性。 5.消费的非竞争性则是指消费过程中的这样一种性质:一些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一些人从这一产品中的受益不会影响另一些人从这一产品中的受益,受益对象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换言之,增加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 6.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主要由政府来提供。 7.生产的外部经济性指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经营活动,对他人产生了积极影响。 8.产权是经济当事人对其财产(物品或资源)的法定权利,这一权利是排他的、可转让的和永久的。 9.所谓多数裁定原则,是指要通过一个方案,必须有一半以上的人赞同。多数裁定原则还可以具体分为简单多数原则、有条件多数原则。 10.所谓中位选民,是指他的偏好落在所有选民偏好序列的中间。 11.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以购买者的身份在市场上采购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12.转移性支出是指预算资金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等。 13.公共投资是指政府将一部分公共资金用于购置公共部门的资产,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所形成的支出,它是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基本手段,也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前提与基础。 14.行政管理支出,就是指政府财政用于国家各级立法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司法机关行使公共管理职能所需要的经费开支。 15.社会救济,又称为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向由于贫困及各种灾害等原因造成的不幸者组成的社会脆弱群体,无偿提供物质援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16.财政贴息是指出于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需要,通过财政对使用某些规定用途的银行贷款的企业就其支付的贷款利息提供的一种补贴。 17.政府收入规模,是指政府究竟可以组织多少财政收入,也被称为政府收入的数量界限。 18.政府收入效应是指经济主体因为政府组织收入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映,或者说是指因国家征税而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致生产者的决策所产生的影响。 19.课税对象是指对什么征税,是税收征收的目的物,它反映税种征税的基本范围和界限。 20.纳税人即纳税义务人,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21.增值税是对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从事进出口的单位和个人取得的增值额为课税对象征收的税种。 22.印花税是对经济活动和经济交往中书立、使用、领受应税凭证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 23.国有资产是指在法律上出国家代表全体人民拥有所有权的各类资产。具体来讲,是指国家以各种形式投资及其收益、拨款、接受馈赠、凭借国家权力取得或者依据法律认定的各类财产或财产权利。 24.罚没收入指法院、检察院、海关、工商、税务、质监等国家司法机关和行政执法机关,对各类违法行为给予罚款取得的收入、没收财物的变价款收入等。 25.自由公债也称为自由认购公债,即不附带任何强制性条件,由应募者自由认购的公债。 26.公债风险是指政府在运用公债组织收入和安排支出过程中,由于财政制度和财政手段的缺陷,以及多种不确定的经济因素所造成损失和困难的可能性。 27.政府预算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编制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 28.复式预算是按收入来源和支出性质的不同,将预算年度内的全部财政收支编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 29.公平分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是指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内和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下,社会成员之间和可以支配的经济资源之间的均衡和协调。 30.充分就业是与失业相对应的一个经济范畴,是指儿是有工作能力的并且符合法律规定具有工作资格的人均可以找到有报酬的工作的一种社会就业状态。 31.扣除法也叫列支法,是指居住国政府行使居民税收管辖权时,将纳税人的国内所得和国外所得汇总后,扣除纳税人来源于国外所得所缴纳的外国税额而仅就其余额按居住国政府规定的税率征税的方式。 32.抵免法是指居住国政府行使居民税收管辖权时,通过允许纳税人以在国外缴纳的税款冲抵本国汇总国内外所得按本国税率所计征的税额的方法。

基础会计学考试试题

201401批次《基础会计学》课程考前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属于内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是()。 A.企业的所有者 B.财政部门 C.企业的经营管理者 D.企业的债权人 2.下列各项,()属于会计再次确认标准。 A.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B.货币计量 C.权责发生制 D.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 3.某企业月初有短期借款40万元,本月向银行借入短期借款45万元,以银行存款偿还短期借款20万元,则月末"短期借款"账户的余额为()。 A.借方65万元 B.贷方65万元 C.借方15万元 D.贷方15万元 4.下列各项中,属于所有者权益的是()。 A.应交税费 B.实收资本 C.银行存款 D.应收账款 5.下列项目中,不属于会计记录专门方法的是()。 A.复式记账 B.成本计算 C.财产清查 D.编制财务预算 6.下列各种清查方法中,适用于现金清查的方法是()。 A.技术推算法 B.账面价值法 C.评估确认法 D.实地盘点法 7.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基本结构,左边为()。 A.增加方 B.减少方 C.借方 D.贷方 8.总分类账簿应采用()。 A.活页账簿 B.卡片账簿 C.订本账簿 D.备查账簿

9.企业对于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交易或事项应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反映这一质量特征的要求是()。 A.可靠性 B.可比性 C.可理解性 D.重要性 10.将现金存入银行,应编制()凭证。 A.现金收款 B.现金付款 C.银行存款收款 D.银行存款付款 11.采用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时,下列各项中,属于科目汇总表的作用是()。 A.反映账户之间的对应关系 B.简化记账凭证的编制 C.全面了解发生的经济业务 D.起到试算平衡的作用 12.在借贷记账法下,所有账户借方余额的合计数表示下列会计要素中()的总额。 A.资产 B.负债 C.所有者权益 D.费用 13.利润表作为企业的重要会计报表之一,其反映的内容是()。 A.资产总额及其构成 B.负债总额及其构成 C.所有者权益总额及其构成 D.经营成果总额及其构成 14.下列各项中,属于会计人员填制记账凭证时对经济业务进行分类的依据是()。 A.复式记账 B.会计科目 C.会计要素 D.引起会计恒等式变化的经济业务 15.下列核算组织程序中,()是各种核算组织程序的基础。 A.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 B.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 C.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 D.分录日记账核算组织程序 16.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期末余额一般在()。 A.借方 B.借方和贷方 C.贷方 D.借方或贷方 17.企业购进材料时,以现金支付的材料搬运费应记入()的借方。 A.生产成本 B.库存现金

会计学名词解释和简答

会计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 会计科目:对会计要素按其经济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名称。 明细分类账:是总账的补充,是按照总分类账户所属的明细账户开设,用于分类地登记某一类经济业务事项,提供某一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的明细会计核算资料的账簿。 会计凭证:用来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并作为登记账簿依据的书面证明。 收付实现制:以收到或支付的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等的依据。 会计等式:反映了会计基本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是设置账户、复式记账、编制资产负债表等会计核算方法的理论依据。 总分类账:是按照总分类账户开设,用于分类登记全部经济业务事项,提供各种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的总括会计核算资料的账簿。 记账凭证: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编制会计分录,并据以登记账簿的书面文件。 永续盘存制:是指对各种财产物资进行日常核算时,通过账面记录,随时反映财产物资的增、减和结余数量与金额,并通过财产清查,将账存数和实存数进行核对,以保证账实相符。 二、简答 1.平行登记概念和原则 概念:对发生的每项经济业务根据会计凭证一方面要在总分类账户中进行总括地登记,另一方面还要在所属的明细分类账户中进行明细登记。 原则:(1)记账内容要一致; (2)记账方向要相同; (3)记账金额要相等。 2.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的账务处理步骤 (1)根据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填制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

(2)根据收款凭证和付款凭证逐日逐笔登记库存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 (3)根据各种记账凭证及所附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登记各种明细分类账; (4)根据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定期汇总编制科目汇总表; (5)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分类账; (6)会计期末,将库存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以及各明细分类账分别与总分类账相关账户进行核对,两者当期发生额和余额应该对相符; (7)根据核对无误的总分类账和有关明细分类账的资料编制会计报表。 3.设置账簿的基本原则 (1)满足需要; (2)符合实际; (3)组织严密; (4)简便实用。 4.什么是试算平衡,其平衡关系包括哪些方面? 概念:指在结算处一定时期全部账户发生金额和余额的基础上,根据资产总额等于权益总额的平衡关系和记账规律来检查和验证账户记录是否正确的一种 专门方法。 平衡关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全部账户的借方期初余额合计数等于全部账户的贷方期初余额合计数; (2)全部账户的借方本期发生额合计数等于全部账户的贷方本期发生额合计数; (3)全部账户的借方期末余额合计数等于全部账户的贷方期末余额合计数;

《会计学基础》考试试题与答案

《会计学基础》考试试题及答案、要收好了哦2011.12.22阅读(16) | ? ? ? ? ? ?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会计最基本的职能是() A、控制职能 B、监督职能 C、核算职能 D、计算职能 2.会计监督主要是利用()职能提供的各种价值指标进行的货币监督。 A、核查 B、核算 C、计 算 D、控制 3.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是() A、所有者权益 B、实收资 本 C、未分配利润 D、盈余公 积 4.会计任务的提出取决于会计职能和经济管理的要求,并受()特点的制约。 A、会计方法 B、 会计程序 C、会计主体 D、 会计对象 5.收付实现制基础是以收到或支付()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的依据 A、权 利 B、责任 C、现 金 D、成本 6.会计的基本环节是() A、会计决策 B、

C、会计分析 D、会计核算 7.亏损就其本质而言是() A、负债的减少 B、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C、收入的减少 D、成本的减少 8.在会计期末,收入减费用计算出的利润按规定程序进行分配以后,其留归企业部分为 () A、资产的增加 B、营业利润的增加 C、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D、未分配利润的增加 9.用来反映和监督企业库存各种商品实际成本的增减变支及其结存情况的账户是() A、制造费用账户 B、生产成本账户 C、库存商品账户 D、半成品账户 10.产品生产过程业务核算的主要内容是() A、产品消费费用 B、管理费用计算 C、制造费用计算 D、产品成本计算 11.用来反映和监督各项资产物资和货币资金的增减变动及其结存情况的账户是() A、集合分配账户 B、计算账户 C、盘存账户 D、结算账户 12.债权结算账户亦称() A、现金结算账户 B、权益结算账户 C、负债结算账户 D、资产结算账户 13.原始凭证应该具备的共同的基本内容通称为() A、凭证名称 B、凭证要素 C、经济要素 D、凭证因素 14.典型的累计凭证是企业的() A、制造费用分配表 B、领料单 C、限额领料单 D、收料单 15.属于反映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是() A、产品生产成本表 B、制造费用明细表 C、利润分配表 D、利润表 16.反映企业期末尚未支付的现金股利和应付未付给投资者的利润的账户是() A、应付账款 B、应付股利 C、利润分配 D、应付税费 17.反映企业已实现而尚未分配的利润数额的账户是() A、利润分配 B、

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汇总

资源为什么是稀缺的: 1.一定时期内物品本身是有限的 2.一定时期内利用物品进行生产的技术是有限的 3.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市场经济应具备的特点: 1,企业是独立的经济单位 2,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3,通过价格机制调节经济 市场价格为什么处于市场信息的核心地位: 1.价格对经济有着很强的调节作用 2.可以作为指示器反映市场供求情况 3.价格的变动可以调整市场的需求和供给、 4.可以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 价格机制调节经济的条件 1.存在独立的经济主体 2.存在市场 3.市场竞争的完全性与公平性 供求定理 (123) 偏好的性质: 1.可传递性 2.完全性 3.非饱和性 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的区别: 1.假设不同。基数效用论假设消费者消费商品所获得的效用可度量,获得的效用可以准确地用基数表示出来,序数效用论则认为消费者消费所得到的效用只可以排序,即只可以用序数表示。 2.分析方式不同。基数效用论使用MU在预算约束下的效用最大化为分析工具,序数效用论使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作为分析工具。 3.均衡条件表达式不同。 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的联系: 1.都是从市场需求一方着手,证明需求曲线上任何一点都是效用最大 2.都是消费者行为理论,都把都把消费者的行为看作在既定收入下追求最大效用的过程

3.都以边际效用理论作为基础 4.推导出的曲线都具有相同趋势且符合需求规律。 水与钻石的的价格悖论: 水对人类的重要性固然大于钻石,水的总效用也固然大于钻石,但是商品的价格和价值不是由总效用决定的,而是由最后一单位边际效用决定的,由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水资源是相对较多的,因此人们从最后一单位水中得到的边际效用很小,因此愿意出价低。而钻石相对稀缺,供给量较少,人们从最后一单位钻石中得到的边际效用较大,因此人们愿意出价高 货币的边际效用 货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随着人们收入量的的增加,每一单位货币收入给消费者带来的边际效用越小 无差异曲线的特点: 1.向右下方倾斜 2.不可相交 3.凸向原点 4.同一平面上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 5.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满足程度越高 6.无差异曲线上的每一点所代表效用相同 影响序数效用论消费者均衡的因素 1.收入变化(由此可推恩格尔曲线) 2.价格变化(收入效应(由商品价格的变动引起收入的变动,又由收入的变动而引起商品需求量的变动),替代效应(由商品价格的变动而引起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引起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完全竞争厂商的存在条件(特点): 1.存在足够多的消费者和生产者 2.信息是完全的 3.资源是自由流动的 4.各厂商生产的产品无区别 完全垄断市场的形成条件: 1.厂商对自然资源/矿产/技术的控制

基础会计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基础会计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 一会计的产生 含义:会计是生产(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条件:1 生产过程较为复杂,由于管理的要求才产生了对会计的需要; 2 生产力有一定的发展,剩余产品出现,才有可能产生会计。 二会计的基本职能 (一)反映(核算)职能:处理、转换经济数据,为各类报表使用人提供信息 特点: 1、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从价值量角度反映。 2、反映已经发生的事实。 3、有综合性、连续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内容: 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财产收发、增减和使用;债券债务的发生和结算;资本、基金的增减和经费的收支;收入、费用、成本的计算;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其他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事项。 (二)会计监督(控制)职能 特点: 1、伴随会计核算进行,具有完整性、连续性。 2、利用价值指标,以财务活动为主,具有综合性。 3、具有强制性和严肃性。 内容: 1、会计资料真实可靠; 2、经济业务合法性; 3、财产安全和完整; 4、财经法纪执行。 三会计的任务:反映财务情况、监督经济活动、提供会计信息。 四会计的目标:为用户提供决策和有用的财务信息 五会计定义: 以为用户提供决策有用的财务信息为目标,以核算和监督企业和各单位经济过程为内容的一种管理活动,也是管理经济,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工具。 六会计的特点 1 会计既是一种管理经济的活动,又是经济管理的工具 2 以企业、事业等单位为服务对象

3 以货币为主要的计量尺度 七会计学学科分类 财务会计:(对外报送会计)管理会计:(对内报送会计) 八会计方法-------实现会计职能的手段。 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分析方法;会计检查方法 上述三种方法以会计核算方法为基础,互相联系,形成了会计方法体系。 九会计核算方法 内容: 1、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 2、复式记账 3、填制和审核凭证 4、登记账簿 5、成本计算 6、财产清查 7、编制会计报表 会计核算与其它核算的关系 业务核算:业务活动中各种手续及其产生记录 统计核算:业务活动中数据搜集、整理与分析 会计核算:以货币计量业务活动信息 三者关系:PPT 第二章 一会计对象 就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客体,即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资金: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项财产物资的货币表现及货币本身。 资金循环:资金从货币形态开始,经过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最后回到货币资金的运动过程。 资金周转:周而复始的资金循环 该过程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考察:PPT 1、资金进入企业:通过筹资活动(发行股票或债券、借款)取得资金。 2、资金的循环周转:表现为供应、生产、销售过程. 3、资金退出企业:经营过程或资金循环周转完成时, 交纳所得税、分派盈利、偿还借款等形式而退出企业。 二会计要素 概念:指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特征所作的基本分类,分为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和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 内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审计学简答和名词解释

审计学简答题名词解释 1.按照审计所依据的基础和使用的技术分类,审计分为哪几类 答:按照审计所依据的基础和使用的技术分类,审计可分为三类,第一类,账项基础审计,又称为详细审计,是在被审计单位规模较小、业务较少、账目数量不多以及审计技术和方法不发达的特定审计环境下产生的。第二类为制度基础审计、第三类为风险导向审计三类。 2.审计按照审计主体分类分为哪几类 答:审计按照审计主体分类,可以将审计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政府审计,又称为国家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依法所进行的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代表政府依法对国务院各部门、地主各级政府、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等的财政和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在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的过程中,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第二类为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专职审计机构或人员实施的审计,是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能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第三类为注册会计师审计,又称为民间审计、社会审计,是指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核批准成立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的审计。 3.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包括哪些 答: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有五类,第一类为独立、客观、公正,其中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执行鉴证业务的灵魂,所谓独立性,是指实质上的独立和形式上的独立。客观性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力求公平,不因成见或偏见、利益冲突和他人影响而损害其客观性。公正性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提供专业服务时,应当坦率、诚实,保证公正。第二类为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关注。其中专业胜任能力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具有专业知识、技能或经验,能够胜任承接的工作,应有关注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保持职业谨慎,以质疑的思维方式评价所获取证据的有效性,并对产生怀疑的证据保持警觉。第三类为保密,保密性要求注册会计师与客户的沟通,必须建立在为客户信息保密的基础上。第四类为职业行为,职业行为要求注册会计师的行为应符合本职业的良好声誉,不得有任何损害职业形象的行为。这一义务要求注册会计师履行对社会公众、客户和同行的责任。第五类为技术准则,它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遵照相关的技术准则提供专业服务。其中,应当遵守的技术准则有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和与执业相关的其他法律、法规和规章。 4.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01号——审计证据》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保持职业怀疑态度,运用职业判断,评价审计证据的什么 答:(1)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是指审计证据的数量足以支持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判断证据是否充分,应当考虑六方面因素:审计风险、具体审计项目的重要程度、注册会计师及其业务助理人员的经验、审计过程中是否发现错误或舞弊、审计证据质量、总体规模与特征。(2)审计证据的适当性,审计证据的适当性是对审计证据质量的衡量,即审计证据在支持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相关认定,或发现其中存在错报方面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关性和可靠性是审计证据适当性的核心内容,只有既相关又可靠的审计证据才是高质量的。 5.在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中属于鉴证业务准则的是哪些 答:(1)鉴证业务基本准则。(2)审计准则是用以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历史财务信息的审计业务。(3)审阅准则是用以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历史财务信息的审阅业务。(4)其他鉴证业务准则是用以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历史财务信息审计或审阅以外的其他鉴证业务,根据鉴证业务的性质和业务约定的要求,提供有限保证或合理保证。 6.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必备条款包括哪些内容

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

1、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连续、系统地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会计信息和调高经济效益。 2、清晰性原则:是指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利用。 3、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凡为取得本期收益而发生的支出,即支出的效益仅及于本会计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及于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资金性支出。 4、会计核算的方法:是对会计对象(会计要素)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地反映和监督所应用的方法. 5、会计的反映职能: 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经济信息的功能。 6、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具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7、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工作的看见和时间反胃、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原则。 8、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会计主体前提是指会计反映说的一个特定单位的经济活动。 9、持续经营:是指企业会计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其是否将破产清算。它明确了会计主体工作的时间范围。 10、会计分期:是指把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较短的等距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按期编制会计报表。是对会计工作时间范围的具体划分。 11、货币计量:是指对所有会计对象采用同一货币作为统一尺度来进行计量,并把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的数据转化为按统一货币单位反映的会计信息。 12、客观性原则:又称真实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加以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这是对会计工作的最基本要求。 13、相关性原则:又称有用性原则,是指企业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同决策相关联。 14、可比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以便在不同企业之间进行横向比较。 15、一贯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以便于对前后时期会计资料进行纵向比较。 16、及时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即会计事项的处理,必须在经济业务发生时及时进行,讲求时效,以便于会计信息的及时利用。 17、配比原则:是指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收入与其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计量和记录,而不能呢个提前或延后,否则就会造成经营成果虚假不实。 18、权责发生制原则:就是按照权利和责任是否发生来确认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 19、历史成本原则:亦称原始成本或实际成本原则,指对会计要素的记录,应以经济业务发生的时的取得成本为标准进行计量计价。按照会计要素的这一计量要求,资产的取得、耗费和转换都应按照取得资产时的实际支出进行计量计价和记录;负债的取得和偿还都按取得负债的实际支出进行计量计价和记录。 20、谨慎原则:又称稳健原则,审慎原则,是指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 21、重要性原则: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 22、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他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23、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式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24、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式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25、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 26、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总流入。 27、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是通过配比方式确定的为取得收入而发生的各种耗费。 28、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收入扣除各种费用后的盈余。 29、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1年或者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只要包括现金及银行存款、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待摊费用、存货。 30、长期投资:是指不准备在1年内变现的投资,包括持有时间准备超过1年(不含1年)的各种股权性质的投资,不能变现或不准备随时变现的债券、其他债权投资和其他长期投资。 31、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1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

宏观经济学复习 第一章 名词解释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一年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之和。 名义GDP:是指一定时期内,用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产出价值 实际GDP:它以不变的价格来计算某个时期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国内生产净值:从国内生产总值中扣除折旧的结果 国民收入: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实际报酬的总和,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 个人收入:即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个人从各种途径所获得的收入的总和,指个人实际得到的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即缴纳了个人所得税以后留下的可以为个人所支配的收入 简答题 1.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理解该概念时应注意哪几个方面?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理解时应注意六个方面的含义: 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是一定时期内生产而不是所受卖掉的最终该产品价值; 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2.国民收入有几种核算方法? 可以从三种角度来核算国民收入。 第一种是从生产角度出发,把各个部门所提供的全部物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扣除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中间产品的价值总和,即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这种方法称为生产法。 第二种是从收入角度出发,将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收入相加起来计算国民收入,再推算出国内生产总值,这种方法称为收入法。 第三种是从支出的角度出发,将市场需求者所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支出进行加总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这种方法称为支出法。国民收入核算常用收入法和支出法。 3.写出五个基本的国民收入总量,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论述题 试述核算国民收入的三种方法。 (一)产品流动法产品流动法又称为产品支出法、支出法、最终产品法、增值法。它是从产品的使用出发,将一个国家在一年内消费者所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和劳务的货币支出进行加总,来计算该年内全社会所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在运用产品流动法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时,为了避免重复计算,所相加的一定要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是最后供人们使用的产品或劳务,或者说是扣除了生产各个阶段上重复计算后的产品和劳务。中间产品是在以后的生产中作为投入品的那些产品和劳务。在计算最终产品的产值时,也可以运用增值法,即只计算在生产各阶段上所增加的价值。 (二)要素所得法要素所得法又称所得或收入法、要素收入法,这种方法是从收入角度出发,将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收入相加起来,即把劳动所得到的工资,土地所得到的地租,资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