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油气勘探地质工程与评价》油气藏地质评价

《油气勘探地质工程与评价》油气藏地质评价

油气资源评价基础知识

1.油气藏的形成原理 生油层:具有良好的油气源岩是沉积盆地形成油气聚集的首要条件。通常将能够生成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称为生油岩,由生油岩组成的地层称为生油层。 储集层:能够储存和渗滤油气的岩层,它必须具有储存空间(孔隙性)和储存空间一定的连通性(渗透性)。储集层中可以阻止油气向前继续运移,并在其中贮存聚集起来的一种场所,称为圈闭或储油气圈闭。 盖层:盖层是指位于储集层之上能够封隔储集层使其中的油气免于向上逸散的保护层。不同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将盖层分为不同类型。一般是根据盖层的岩性、分布范围、成因、均质性和组合方式等进行分类。 2 油气藏类型 2.1 构造油气藏:造油气藏是指构造运动使储油层发生褶皱、断裂等形变,从而形成了圈闭条件的油气藏。由于这种圈闭较易于用地质测量和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确定,因此,这种油气藏发现的较早,研究也较充分,是目前已发现的油、气藏中的主要类型。常见的构造油气藏有背斜油气藏、断层油气藏等。 2.2 地层油气藏:地层圈闭是指储集层由于纵向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即与地层不整合有关的圈闭。在地层圈闭中的油气聚集,称为地层油气藏。 地层圈闭与构造圈闭的区别:构造圈闭是由于地层变形或变位而形成;地层圈闭则主要是由于储集层上、下不整合接触的结果,储集层遭风化剥蚀后,又被不渗透地层所超覆,形成不整合接触。 2.3 岩性油气藏:由于储集层岩性变化而形成的圈闭,其中聚集了油气、就成为岩性油气藏。储集层岩性的纵向变化可以在沉积作用过程中形成,也可以是成岩作用过程中形成。但是大多数岩性圈闭是沉积环境的直接产物。由于沉积环境不同,导致沉积物岩性发生变化,形成岩性上倾灭及透镜体圈闭。 2.4 水动力油气藏:由水动力或与非渗透性岩石联合圈闭,使静水条件下不能形成圈闭的地方形成油气圈闭,称为水动力圈闭。其中聚集了商业规模的油气后,称为水动力油气藏。这类油气藏易形成于地层产状发生轻度变化的构造鼻和挠曲带、单斜储集层岩性不均一和厚度变化带以及地层不整合附近。在这些部位,当渗流地下水的动水压力和油气运移的浮力方向相反、大小大致相等时,可阻挡和聚集油气,形成水动力油气藏。 2.5 复合油气藏:油气圈闭受多种因素的控制。当多种作用起大体相同的作用时,就成为复合圈闭,即如果储集层上方和上倾方向是由构造、地层、岩性和水动力等因素中两种或两种以上因素共同封闭而形成的圈闭,可称为复合圈闭。在其中形成的油气藏称为复合油气藏。从勘探实践来看,大量出现的主要是构造-地层、构造-岩性等复合油气藏。特殊情况下也可以形成地层或岩性-水动力油气藏。 3油气资源评价 油气资源量:在特定时期内所估算的地层中已发现(包括已采出)和待发现的油气聚集的总量。 油气储量:已发现的储层中原始存在、可能采出的油气总量,通常表示资源量中的已发

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及勘探方法

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及勘探方法 目录 1 隐蔽油气藏的概念及研究现状 (1) 2 隐蔽油气藏的分类 (2) 3.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 (5) 3.1 层序地层理论 (5) 3.2 坡折带理论 (6) 3.3 复式输导体系理论 (7) 3.4 相势控藏理论 (7) 4 隐蔽油气藏勘探的方法和技术 (8) 4.1 高精度层序地层学指导下的准确选区选带是隐蔽油藏勘探的基础 (9) 4.2 地震资料高分辨率采集、高保真处理是隐蔽油藏勘探的保障 (11) 4.3 多井多层位标定、构造精细解释、变速成图是隐蔽油藏勘探成功的关键 (12) 4.4 地震属性分析、频谱分解、地震正反演等预测技术是隐蔽油藏勘探的手段 (14) 4.5已钻井重新认识、“滚动勘探”模式是隐蔽油藏勘探的重要途径 (16) 4.6 应用油气化探技术勘探隐蔽油气藏 (16) 4.7按照隐蔽油气藏的类型选择勘探方法 (17) 5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18) 5.1 存在问题 (18) 5.2 发展趋势 (18) 参考文献 (19)

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可供勘探的构造圈闭日益减少,隐蔽油气藏已成为未来最具储量接替前景的勘探目标。所谓隐蔽油气藏通常是指以地层、岩性为主要控制因素、常规技术手段难以发现的油气藏⑴。隐蔽油气藏成条件复杂、圈闭形态不规则、埋藏和分布具有隐蔽性、勘探难度较大,人们对隐蔽油气藏研究还不系统,对它的认识还不够完善。本文结合国内外隐蔽油气藏勘探的理论研究现状,总结了隐蔽油气藏勘探的思路与技术,分析了隐蔽油气藏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隐蔽油气藏研究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以指导日后隐蔽油气藏勘探。 1隐蔽油气藏的概念及研究现状 关于隐蔽圈闭,最早在1964年由美国著名石油学家Levorsen进行了完整的论证,随后世界各国都加强了对地层圈闭、岩性圈闭和古地貌圈闭的油气勘探。目前普遍认为,隐蔽圈闭是指用常规技术方法和手段难以识别的圈闭,它们主要是 由于沉积、古构造运动、水动力变化及成岩作用所引起的,包括地层超覆、地层不整合、上倾尖灭、透镜体、古河道、潜山、礁体及裂缝圈闭等。隐蔽油气藏是指油气在隐蔽圈闭中的聚集。隐蔽油气藏的概念最早由卡尔(1880) [2]提出。威尔逊(1934)提出了非构造圈(Nonstructural trap)是“由于岩层孔隙度变化而封闭的储层”的观点[3]。莱复生(1936)提出了地层圈闭的概念[4],并发表了题为“地层型油田”的论文;Lveorsen在1966年发表的遗作《隐蔽圈闭》 (obseurea ndSubtletrpas) 提出现代意义的隐蔽油气藏的概念,认为是隐蔽和难以琢磨的圈闭。后来哈尔布特H(T.Halbouyt1982)等对这个概念作了的进一步阐述,其含义主要是泛指在油气勘探上难以识别和难以发现的油气藏,并不是专指 非背斜或地层岩性类型的油气藏⑸。萨维特认为隐蔽圈闭是用目前普遍采用的勘探方法难以圈定其位置的圈闭;朱夏指出,隐蔽圈闭也包括某些构造圈闭,圈闭是否隐蔽,取决于它们本身的形式和成因类型;庞雄奇等将隐蔽油气藏定义为:在现有理论和技术条件下,从物探和测井等资料上不能直接发现或识别出来的油气藏概称为隐蔽油气藏。 对于隐蔽油气藏的概念目前还存在不同的认识,主要的差异在于构造成因油藏是否属于隐蔽油气藏,如邱中健曾将极其复杂的小断块油气藏列入隐蔽油气藏的范畴,薛良清则认为隐蔽油气藏主要指非构造的地层、岩性圈闭被油气充注后形成的油气藏。潘元林等认为隐蔽油气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时期、不同技 术经济条件下,其含义也有所不同,而与具体的油气藏类型没有直接的关系,并认为就勘探的难易程度而言,构造油气藏具有特定的空间形态和分布规律,不论 是传统的勘探方法,还是现代的勘探技术方法,它们都是比较容易发现的;虽然

油藏评价阶段造成探明储量计算偏差的主要因素分析

第17卷第6期油气地质与采收率V o.l17,N o.6 2010年11月Petro leum G eo l o gy and Recovery E fficiency N ov.2010油藏评价阶段造成探明储量计算 偏差的主要因素分析 鲁国明 (中国石化股份胜利油田分公司,山东东营257000) 摘要:针对胜利油区油藏评价阶段探明储量计算出现偏差的区块(单元),对比储量复算前后各项储量参数的变化,分析各项储量参数变化对储量变化影响的大小,确定造成储量偏差的首要参数,进一步分析造成该参数发生偏差的主要影响因素,确定了造成油藏评价阶段探明储量计算偏差的4项主要因素,即油藏认识、地震资料、井控程度和试油(采)资料。选取4个典型油藏,对造成油藏评价阶段探明储量计算偏差的主要因素分别进行了进一步的解剖分析,对今后探明储量计算中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探明地质储量;偏差因素;油藏认识;井控程度;地震资料;试油(采)资料 中图分类号:TE11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03(2010)06-0030-05 油藏评价阶段探明储量计算既是对前期勘探发现储量的综合评价,又是下步开发方案编制和实施的基础,对油藏从前期的勘探发现到进一步的开发建产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受该阶段资料录取程度、各种原始资料分析和认识程度的限制,油藏评价阶段对油藏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计算的探明储量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偏差,分析产生偏差的主要因素对于在勘探阶段明确工作的重点、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作量投入和提高储量计算的精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主要偏差因素 通过对2004年底以前上报的济阳坳陷胜利油区67个油田839个区块(单元)探明储量上报后的开发井钻探情况和油藏储采关系的分析,选择其中32个油田的73个油藏评价阶段计算原始地质储量可能存在偏差的区块(单元)进行了地质储量重新计算,对比重新计算前后含油面积、有效厚度、有效孔隙度、含油饱和度等各项储量参数变化,分析每项储量参数变化对储量变化产生的影响,按照造成储量偏差大小排队后,确定了每个单元造成储量偏差的首要储量参数[1-3]。深入分析造成该参数发生偏差的主要因素,按核减储量和增加储量分别统计各主要影响因素引起的储量变化占总储量变化的比例,大体归纳为油藏认识、地震资料、井控程度和试油(采)资料4个方面,其他因素如有效孔隙度、含油饱和度解释和参数取值方法等造成储量计算偏差的情况不太明显,不是主要因素(表1)。 表1储量变化影响因素 变化原因 影响储量百分比,% 核减储量增加储量油藏认识20.430 地震资料15.400 井控程度16.8612.03 试油(采)资料 未试油15.5157.07 试油不够26.495.23其他 5.3125.67 2典型油藏解剖 2.1油藏认识因素 油藏特征认识偏差引起储量计算失误是评价阶段比较容易发生的一种问题。比较常见的是由于对储层的沉积特征和油藏的控制因素认识出现偏差,将零散分布、具有各自独立油水系统的岩性油藏误判为具有统一油水界面的构造油藏,储量计算时容易误认为油层大面积连续分布,按最低部位油层井 收稿日期:2010-09-13;改回日期:2010-10-19。 作者简介:鲁国明,男,高级工程师,博士,从事储量综合研究和管理工作。联系电话:(0546)8557333,E-m ai:l dzcl g m@sl o.f co m。

隐蔽油气藏分类与勘探方法认识

隐蔽油气藏分类与勘探方法认识 摘要:随着隐蔽油气藏勘探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对于其认识与深入理解日趋重要。近年来对于隐蔽油气藏的分类复杂多样,勘探方法层出不穷,本文通过参考大量文献,总结出了部分可行的分类方法以及其部分勘探方法,为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字:隐蔽油气藏,分类,勘探方法,层序地层学,三维地震 0引言 近年来,随着勘探程度的逐渐提高,油田可采储量与采出资源量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于是寻找隐蔽圈闭和隐蔽油气藏就成为大多数油区的主要勘探方向。(季敏等,2009) 自20 世纪80 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对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和研究已取得了显著的勘探成果和理论认识,尤其是对渤海湾盆地的研究和勘探最为深入和系统。但在隐蔽油气藏(隐蔽圈闭)的涵义和分类方面,仍存在较大的争议,甚至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混乱。目前我国对其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和分类归属。笔者依据对国内外文献的调研和我国隐蔽油气藏勘探与研究历程的回顾,现对其进行部分总结并阐述自己的认识。(牛嘉玉等,2005) 1我国对隐蔽油气藏的研究 几乎与国际同步,我国地质界对非构造油气藏也在进行不断探索。我国学者对隐蔽油气藏的理解和定义形成了2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隐蔽油气藏”在涵义上等同于“非构造圈闭油气藏”,即直接沿袭和引用了A. I. Levorsen的初始定义;另一种观点是以朱夏先生为代表,认为隐蔽油气藏除非构造油气藏外,还应包含某些类型的构造油气藏,将“隐蔽油气藏”定义为在现有勘探方法与技术水平条件下较难识别和描述的油气藏圈闭成因类型。圈闭识别、描述和评价的

难易程度取决于勘探技术及方法的发展水平、盆地的勘探阶段以及盆地的类型。也就是说,在盆地不同的勘探阶段,随着针对性勘探技术方法的发展与完善,对各类圈闭目标的识别与描述愈来愈明朗化。所以,其隐蔽油气藏涵盖的圈闭成因类型也在不断变化。 从我国学者对隐蔽油气藏的两种理解和已取得的认识来看,无论是等同于非构造圈闭,还是对A. I. Levorsen的初始定义加以扩展(包含某些难识别的构造圈闭),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隐蔽油气藏作为一种油气勘探圈闭目标特性的分类,在勘探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时刻提醒油气勘探工作者们应积极开发和探索各类隐蔽圈闭目标的识别技术与方法,并明确了科技工程攻关的目标。在理论层面上,对隐蔽油气藏的石油地质理论研究都应归属于各种油气藏圈闭成因类型的研究,即针对它所涵盖的各种油气藏圈闭成因类型来进行石油地质理论的研讨。任何试图脱离盆地类型以及盆地勘探阶段对隐蔽油气藏进行的统一分类均是无意义的。其根本原因在于:隐蔽油气藏所涵盖的类型因盆地类型以及盆地勘探阶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其主体由各种非构造油气藏构成。在油气藏分类方面,对非构造油气藏的分类争议较大,方案较多,一直未能形成较为统一的意见。从而,对非构造油气藏进行较为科学合理的圈闭成因分类将更利于指导隐蔽油气藏的勘探。(牛嘉玉等,2005) 2隐蔽油气藏的分类 关于隐蔽油气藏的分类,国内外的许多学者都进行过探讨。这些分类方法主要是以传统的隐蔽油气藏的定义为基础,把地层圈闭油气藏作为隐蔽油气藏的主体,其不同之点在于对地层圈闭的概念和定义有争论。近年来,有将岩性油藏从地层油藏中分出来的趋势。(庞雄奇,2007) 在20 世纪50 年代,前苏联的多位学者对非构造油气藏也开展了大量的探讨与实践。其油藏圈闭成因分类与美国有所不同,更加突出岩性因素(砂岩上倾尖灭、砂岩透镜体等),专门划分出岩性圈闭大类;而美国分类中的地层圈闭则包含了砂岩上倾尖灭和透镜体等类型。我国老一代石油地质学家也早已有若干圈闭成因分类方案和论述,他们结合陆相沉积盆地物源近、岩性岩相变化快等特点,均突出了“岩性”控制因素,将岩性圈闭定为与地层和构造同级的一大类。地层

复杂油气藏的解释评价及测井系列-测井技术06

复杂岩性油气藏的测井系列及解释评价 魏钢王忠东 (辽河石油勘探局测井公司,辽宁盘锦 124011) 摘要:近些年来,在各种碳酸盐岩、火成岩、变质岩等复杂岩性地层中均发现了较为可观的工业油、气藏,但要如何高效、准确的利用测井资料来寻找开发此类油气藏,如何有效地对这类油气藏进行解释评价,仍然是较为复杂的难题。本文针对辽河油田复杂油气藏类型多的特点,充分利用丰富的测井资料及测井新技术对几种复杂岩性油气藏的配套测井系列及测井解释评价提出几点认识。 关键词:复杂油气藏测井系列新技术储层评价 WEI GANG,WANG ZHONGDONG WELL-LOGGING SERIES AND INTERPRETATION TO COMPLICATED OIL AND GAS RESERVOIRS. (Well logging Co.,Liaohe Petroleum Exploration Bureau,Panjin,liaoning 124011 ,China) ABSTRACT: Recent years,considerable industrial oil and gas reservoirs were found in all kinds of carbonatite、igneous rock、metamorphic rock,but how to use well-logging material high efficiently and accurately continue to find these kinds of oil and gas reservoirs ,and how to evaluate these reservoirs is still very complicate difficult problem.According to the feature of various oil and gas reservoir in LiaoHe oil field,efficiently useing abundant well-logging material and advance well-logging technology ,this paper gives some cognitions about well-logging interpretation and well-logging series to several complicate oil and gas reservoirs. Subject Terms: complicate oil and gas reservoir low resistivity sand rock well-logging series advance technology reservoir evaluation 引言 辽河油田含油气储层的岩性多种多样,既有常见的沉积岩,也有岩浆岩和变质岩。具体岩性有砂泥岩、灰岩、白云岩、灰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泥质白云岩、花岗岩、粗面岩、玄武岩、凝灰岩、辉绿岩、安山岩、英安岩、角砾岩以及石英岩等。其中碳酸盐岩、火成岩、及变质岩复杂岩性地层电阻率普遍较高,三孔隙度曲线接近骨架值,很难反映储层的特征,用常规测井曲线较难判断储层参数(φ,k,Sw),结合测井新技术较为容易地解决了这一困难,针对这些特殊岩性油气藏主要加测了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或井周声波成像测井,另外在其中部分井又增加了核磁测井、阵列声波测井,其应用评价效果比较显著。

油藏工程第一阶段在线作业

第1题面积注水方式时,注采强度最高的井网方式是。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井网调整 第2题非均质油藏,一般采用什么注水方式。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注水开发 第3题一般采用哪种方法求采油指数?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注水开发 第4题在有天然裂缝的油藏和进行过大量压裂改造的油藏中进行注水时,必须考虑得因素。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注水开发 第5题下面几种油气储量类别中,地质认识程度最高的是。 您的答案:E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基本常识 第6题含油边缘内的下部支托着油藏的水,称为。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基本常识 第7题油气聚集在由于地层超覆或不整合覆盖而形成的圈闭中,称为。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基本常识 第8题下列哪个是油气田开发详探阶段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基本常识 第9题下列哪个是详探阶段要进行的工作之一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基本常识 第10题油层的连通性、层间干扰是下列哪里阶段要认识的问题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基本常识 第11题井网密度越大采收率越高。 您的答案:错误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井网调整

第12题油水粘度比越大,面积波及系数越大,注水效率越高。 您的答案:错误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注水开发 第13题在地层条件下,天然气的压缩因子大于1。 您的答案:正确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井网调整 第14题油层的非均质性是影响采收率的主要因素之一。 您的答案:正确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油藏评价 第15题渗透率分布越不均匀采收率越高。 您的答案:错误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井网调整 第16题容积法和物质平衡法都可以用来计算油田地质储量。 您的答案:正确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井网调整 第17题在物性相近的情况下,砂岩和泥质砂岩可以划分为同一开发层系。 您的答案:错误

岩性油气藏勘探方法与技术

岩性油气藏勘探方法与技术 岩性油气藏勘探现状及勘探前景 一、勘探现状 随着中国陆上含油气盆地逐步进入高成熟勘探阶段,探索岩性油气藏的重要性也日趋明显。岩性油气藏是目前中国陆上油气勘探的四大重要领域之一(其他 3 个领域是前陆冲断带油气藏勘探、叠合盆地中下部组合和老区精细勘探)。也是目前中国陆上实现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现实领域。从中国陆上近年来岩性油气藏探明储量规模来看,已经从90 年代初的20%逐步上升到目前的55%左右,初步显示出岩性油气藏在增储上产方面的重要意义。从具体盆地来看: 在松辽、鄂尔多斯、渤海湾等盆地年增储规模均在亿吨以上;在准噶尔、塔里木、四川等盆地其增储地位日显重要;在二连、海拉尔、柴达木等盆地成为新 的增储领域;在酒泉、吐哈等盆地此方面勘探也有新的发现。总体来看中国陆上大部分含油气盆地在岩性油气藏勘探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勘探实践证明,中国陆上绝大部分含油气盆地应具有发育岩性油气藏的良好地质背景。 二、勘探前景 从中国陆上主要含油气盆地剩余油气资源量来看,七大盆地(松辽、渤海湾、鄂尔多斯、准噶尔、塔里木、柴达木、四川盆 —1— 地)剩余石油地质资源总量179.2亿t,岩性地层91.3亿t,占总石油地质资源量的51%。具体到各个盆地来看: 松辽盆地剩余资源41。3亿t,其中岩性-地层26.6亿t;渤海湾盆地剩余资源32.7亿t,其中岩性-地层12.7亿t;鄂尔多斯盆地剩余资源33.7亿t,其中岩性-地层27.6亿t;准噶尔盆地剩余资源20.3亿t,其中岩性-地层10.3亿t;塔里木盆地剩余资源38.3亿t,其中岩性-地层 8.5亿t;柴达木盆地剩余资源10亿t。其中岩性-地层4亿t;四川盆地剩余资源2.9亿t,其中岩性-地层196亿t。由此可见,中国陆上主要盆地都具有开展岩性

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方法技术研究现状及进展

收稿日期:2008-10-25;修回日期:2008-12-15 作者简介:王威,1983 年生,男,西南石油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油气田开发地质研究. 地址:<610500)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西南石 油大学硕士07级7班. E-mail: 第 21 卷第 2 期 2009 年 6 月 岩性油气藏 LITHOLOGIC RESERVOIRS V ol.21 No.2 Jun. 2009 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方法技术研究现状及进展 王威,李臻,田敏,周锦程,李凝 <西南石油大学石油项目学院) 摘要:中国陆相含油气盆地岩性-地层圈闭<油气藏)具有圈闭边界条件复杂、形态不规则、赋存状态隐 蔽、成藏条件复杂、油气运聚机理多样等地质特征. 当前,中国形成了层序地层分析方法、“三相”联合解释 技术等岩性油气藏勘探地基础研究方法以及叠前地震反演技术、地震属性分析技术、流体势分析技术、含 油气检测技术等地震信息多参数综合评价方法. 今后宜加强岩性油气藏勘探地基础地质研究,不断完善 岩性油气藏勘探地标准和规范,重视地质和物探研究地有机结合,建立多学科、多专业地项目组,适时组织 岩性油气藏勘探关键技术攻关,抓好岩性油气藏勘探地技术储备工作. 关键词:岩性-地层油气藏;层序地层学;叠前地震反演;地震属性;流体势 中图分类号:TE132.1 +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26<2009)02-0121-05 0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地快速发展, 能源需求在不断扩大.在构造油 气藏己基本落实地情况下,岩性 油气藏成为油气勘探地重要方 向,岩性圈闭己经成为石油勘探 地重要目标. 近几年岩性-地层 油气藏探明储量占中国石油探明储量地 65% 左右, 已成为储量增长地主要来源 [1] . 目前,我国石油陆上 剩余石油资源中,岩性-地层油气藏占 40% 以上,这 是我国陆上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最有潜力、最现 实地油气勘探领域 [2,3]

第十章 油气藏综合地质研究(含参考文献)

第十章油气藏综合地质研究 通过区域勘探和圈闭预探发现油气田之后,就开始进入油藏评价和开发阶段了。为了评价油藏、指导开发过程并提高开发效益,需要不断地对油气藏进行研究。实际上,油气藏地质研究贯穿于整个油藏评价和开发的全过程。由于各开发阶段的任务和资料基础不同,油气藏研究的内容及研究精度也不同。本章在前述各章的基础上,系统介绍各开发阶段的任务、资料及研究内容。 第一节油气藏开发阶段及任务 广义的开发阶段包括油藏评价、开发方案设计、开发方案实施、开发管理调整等阶段[57]。其中,油藏评价阶段是油气勘探至开发的过渡阶段。 一、油藏评价阶段 油藏评价阶段是指从圈闭预探获得工业性油气流到提交探明储量的油气勘探评价过程。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探明油气藏、评价油气藏和开发可行性评价。 该阶段油藏地质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描述油气藏的形态和规模、揭示油气藏内部结构和油气分布状况,指导勘探部署,提高勘探程度,以尽可能少的探井控制和探明更多的油气地质储量,并为开发可行性评价提供地质依据。根据勘探进程,该阶段又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第一口发现井所取得的各项资料为基础,充分利用地震信息,对油气藏类型、储集体规模、油气层分布等进行概要性的描述,提交控制储量和提出评价井井位意见,以优化勘探部署,达到以尽可能少的探井控制更多油气储量的目的。 第二阶段:以油气藏评价井所取得的各种资料为基础,充分发挥地震和多井综合评价的优势,对油气藏结构和参数的分布进行基本的描述,建立油藏概念模型,提交探明储量,并为开发可行性研究及先导开发试验区的选择提供必要的地质依据。 这二个描述阶段既有区别,又相互衔接。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和资料的积累,油藏地质研究要滚动进行,不断提高精度;当勘探目标在两个阶段无明显差别时,可合并描述。 在探明油气藏之后,需对其进行开发可行性评价,主要内容为: ①计算评价区的探明地质储量并预测可采储量; ②提出规划性的开发部署; ③对开发方式及采油工程设施提出建议; ④估算可能达到的生产规模,并进行经济评价。 二、开发方案设计阶段 油藏经过开发可行性研究,被确认为具有开采价值后,即可进入开发设计阶段。在此阶段,主要是通过补充必要的资料,开展各种室内实验、油井试采及现场先导试验,进一步提高对储层的认识程度,保证开发方案设计的进行。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编制油田开发方案,进行油藏工程、钻井工程、采油工程、地面建设工程的总体设计,对开发方式、开发层系、井网和注采系统、合理采油速度、稳产年限等重大开发战略问题进行决策。所优选的总体设计要达到最好的经济技术指标。因此,总体评价必须保证这些重大开发战略决策的正确性。 372

油藏描述在石油工业中的作用

油藏描述在石油工业中的 地位和作用 油藏描述可以定义为研究和定量描述油气藏地质特征,并对油气藏进行解释,预测以及评价的综合性技术与方法。油气藏特征主要包括圈闭特征、储集层特征以及流体特征。油气藏描述的类型安阶段划分,可以分为评价阶段油气藏描述、开发初期油气藏描述、开发中后期油气藏描述;安油气藏描述的方式分类,可以分为三维静态描述和四维动态描述。 油气藏描述所需的主要资料包括岩心,测井,地震,生产测试以及产能资料;油气藏描述主要应用的理论包括构造地质学,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地震地质学,测井地质学,地球化学,石油地质学以及油气藏工程学等;主要技术与方法包括地质分析,石油地质实验,地震资料解释,测井资料处理与解释。计算机软件应用,试井资料解释等。油气藏描述是一个多学科相互交叉与渗透的综合性学科,该学科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定量性,预测性以及技术与方法先进性的特征。随着科学与技术的不断进步,该学科的技术与方法始终处于不断更新和发展之中。 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单井到多井的飞跃;二是定性半定量到定量的飞跃;三是单学科、多学科分体到多学科一体化的飞跃;四是研究过程自动化、成果可视化。要实现多学科综合和多种技术的发展,主要应该从三方面着手,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和发展单相技术水平,它是整个油藏描述得以实现的基石,也是多学科综合运用的前提条件,发展的准确、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着多学科和多种技术的集合效果。另一方面,由于地质统计学能够方便地综合运用各种资料,如地质、地震、测井、生产等信息,而现代油藏描述的方向就是强调多种技术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因而应把地质统计学更广泛地应用于油藏描述;第三方面,要建立完善的综合运用多学科以实现高效油藏描述的机制,它是一门独立于单相技术之外的科1不断提高和发展单相技术水平,促进整个油藏描述水平的提高发展水平技术,为确定性建模提供准确的第一性资料。发展和建立最优化的数据库,从中可进行地球物理和地质建模及生产模拟。目前建立高质量的数据库,如历史拟合和建模等主题已引起世界各石油公司的关注。总之,各学科描述技术要紧密适应地质描述及建模的需求发展。 广泛地将地质用于油藏描述统计学应 现代油藏描述的直接目的在于准确提供油藏数值模型,为勘探开发奠定基础。传统的油藏模型是以少量确定性参数(钻井取芯及测井),以常规统计学方法进行参数求取及空间分布内插。结果所提供模型不能准确反映地质体变化的非均质性及随机性。由于地质变量在空间具有随机性和结构化的特点,为了准确求取油藏各项特征参数,近二十年来发展的区域化变量理论和随机模拟理论为油藏描述提供了一种新的工具,使油藏非均质特征得以更确切地描述,可以建立较符合地下实际情况的模型。地质统计学在油藏描述中的应用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参数估计,地质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就是应用线性加权的方法对地质变量进行局部的最优化估计。二是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储层非均质性对勘探开发都有重要影响,储层模型中对非均质性的描述与表征是关键。 地质统计学中的随机建模技术就是针对非均质性研究提出来的,随机技术是联系观察点和未采样点之间的桥梁。其目的是以真实和高效的方法在储层模型中引入小型和大范围的非均质性参数。三是各种资料的综合应用,油藏描述涉及多

圈闭及油气藏分析

1、下图为某储集层顶面构造图,上覆有良好盖层,在图中标出圈闭溢出点的位置,勾绘出最大闭合范围,求出闭合高度,确定圈闭类型。 某储集层顶面构造图 A B D C E F 溢出点a 溢出点b 溢出点c 溢出点f 溢出点d 溢出点e

2、下图为某油田H层油层顶面构造图,H油层为一巨厚砂岩层,在图中找出各圈闭的溢出点,圈出最大闭合范围,分别求出各圈闭的闭合高度;1号至7号油井底水距油层顶面高度分别为100米,40米,50米,450米,200米,300米,50米,确定油藏数目及油藏类型,圈出各油藏含油边界,求出各油藏最大含油高度;分析NE、NW两组断裂开启与封闭的性质并简述其理由。

1 A B D C E 溢出点d 溢出点a 溢出点b 溢出点e 溢出点c 溢出点f 1号油气藏含油边界 2号油气藏含油边界

1、根据以上两表格分析,图中共有2个油气藏(1号与2号)。 分析如下:由表格3可得,1、2号油井的油水界面海拔高度相等,均为-850m,拥有统一的油水界面,故1、2号油井所在的圈闭A形成的油气藏为同一油气藏,属于断块油气藏,最大含油高度为300m;油井3、4、5、6、7的油水界面海拔高度相等,均为-950m,拥有统一的油水界面,它们构成的4个圈闭B、C、D、E、均属于同一油气藏,属于断块油气藏,最大含油高度为100m; 2、分析NE、与NW两组断裂开启与封闭的性质 根据以上分析,断层圈闭B、C、D、E、均属于同一油气藏,故NE此组断裂处于开启状态,油气能在它们之间运移。断层圈闭A的NW此组断裂处于封闭状态,因为断层圈闭A具有独立的油水界面,单独成藏,故与相邻的油气藏不具有连通性。

砂岩岩性油藏与低渗透油藏对比

砂岩岩性油藏与低渗透油藏 对比 姓名:高小龙 学号:2014222019 时间:2014年10月31日

一、砂岩岩性油藏 由于岩性油气藏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复杂,勘探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勘探上具有高难度和高风险的特点,这类油气藏的理论研究和勘探技术,一直是国内外石油地质学家研究和探索的重要内容。有关岩性油气藏的特征、成藏条件、分布规律、成藏机理、分布预测方法和技术,特别是成因机理(包括地质条件、动力、相态、排驱方向及含油气性等),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创造性进展。 1、研究内容 岩性圈闭是指储集层岩性或物性变化所形成的圈闭,其中聚集了油气,称为岩性油气藏。 储集层岩性的纵横向变化可以在沉积作用过程中形成,也可以在成岩作用过程中形成,但大多数岩性圈闭是沉积环境的直接产物。由于沉积环境不同和成岩作用的差异,导致沉积物岩性或物性发生变化,形成岩性上倾尖灭体、透镜体及物性封闭圈闭等 根据储集体类型,岩性油气藏可分为4类,即砂岩、泥岩、碳酸盐岩和火成岩岩性油气藏,主要为砂岩类。按圈闭的成因,岩性油气藏可分为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砂岩透镜体油气藏、物性封闭岩性油气藏和生物礁油气藏等4种。

油气藏和生物礁油气藏等4种[3]。根据有效烃源岩与储集体的配臵关系,可将岩性油气藏分为两类,即接触烃源岩的岩性油气藏和不接触烃源岩的油气藏,前者被烃源岩包围或部分接触,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可通过烃源岩的层理、裂缝及砂层直接进入储集体;后者烃源岩与储集体之间存在几十甚至几百米厚的泥质岩层,只有通过断层、裂缝等油气输导体系才有可能成藏。 (1)由于岩性-地层油气藏形成和赋存的隐蔽性和复杂性,勘探开发所需的方法与技术仍存在许多不适应,加上岩性油气藏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复杂,导致勘探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勘探上具有高难度和高风险的特点。 (2)岩性油气藏成藏过程是一个受多因素影响的、复杂的、动态的地质过程,其中初次运移是形成岩性油气藏的关键。与岩性油气藏有关的成藏机理是水溶对流、水溶泄流、单相渗流、混相涌流机制。 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形态一般比较复杂,不像构造油气藏那样形态规则,我想造成这一点的最根本原因是沉积体系和沉积形态的不同。我想,岩性油气藏一般应该湖相沉积居多,特点是沉积块体小,连续性差,泥岩比砂岩多很多,所以难以形成大范围的砂泥岩互层的背斜构造,也就难以形成大湖相和海相的长期稳定沉积的构造油

第8章 油气田评价

第八章油气藏评价 ●概述 ●油气藏评价的工作程序 ●油气藏评价的部署原则 ●油气藏评价部署实例分析 ●油气藏描述

概述 1.油气田评价阶段的界定:油气田评价勘探阶段是指从圈闭获得工业油气流开始到探明油气田的全过程。 2.油气田评价任务及目标:搞清含油气地质体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弄清油气水性质与分布状况,建立含油气地质体模型,对油气藏进行综合评价,为编制开发方案提供依据。此阶段的结束,将提交探明储量。 3.油气田评价阶段研究的基本问题: (1)构造特征 (2)储层特征 (3)油、气、水特征: (4)储量特征 (5)开发生产特征

第一节油气田评价的工作程序一、地震精查 评价勘探项目建立以后,要根据具体情况迅速补充完善地震精查,如果地质情况复杂,则有必要部署三维地震勘探。其目的在于提交各类圈闭的构造要素和详细的分层构造图,开展储层横向预测,进行烃类检测,并在此基础上提供评价井井位。 初探阶段要安排地震精查,测网密度要达到0.5km×1km或 0.5km×0.5km,满足最终成图比例1:50,000或1:25,000的精度要求。 (1)查明圈闭(油气藏)的准确形态,落实断层、高点分布等构造细节,提交接近油气藏顶面的精细构造图。 (2)开展地震资料的目标处理和储层横向预测,研究储层的空间分布和物性变化。 (3)进行烃类直接检测和含油气性的模式识别。 (4)评价井设计:数目、位置、井深剖面、完钻深度、井眼轨迹、取样要求等方面的地质设计以及与之配套的钻井工程设计工作。

二、评价井钻探 评价井是在已经证实有工业性油气的构造、断块或其他圈闭上,在地震精查的基础上,为查明油气藏类型、评价油气田规模、生产能力以及经济价值为目的的探井。 评价井钻探的主要目的在于: (1)探边,确定油气水边界、油气水界面,探明含油气范围; (2)查明油气层的分层厚度,岩性与物性特征,明确储层四性关系; (3)采集油气藏内部流体特征资料; (4)取得油气层的试油试采资料,如温度、压力、开发特性资料,划分开发层系,确定合理的开采方式。

油藏描述

油藏描述概论 1、油藏描述概念 油藏描述源自英文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一词。早在1979年,斯仑贝谢公司就已针对油藏描述这一课题设计出了一些软件。油藏描述,简言之,就是对油藏进行综合研究和评价。它是以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储层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的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地质、地震、测井和试油试采等信息,最大限度地运用计算机手段,对油藏进行定性、定量描述和评价的一项综合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其任务在于阐述油藏的构造面貌、沉积相和微相的类型和展布,储集体的几何形态和大小、储层参数分布和非均质性及其微观特征、油藏内流体性质和分布,乃至建立油藏地质模型、计算石油储量和进行油藏综合评价。为实现上述任务,应最大限度地使用计算机手段,并自动绘制反映油藏特征的各种图件,充分揭示它在三维空间的变化规律,为进行油藏数值模拟,合理选择开发方案,改善开发效果,提高石油采收率提供从分可靠的依据。 2、油藏描述技术发展史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斯仑贝谢公司首先研究了油藏描述软件系统,并在阿尔及利亚等地区进行了应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他的许多石油公司、软件公司,也先后开展了油藏描述技术软件系统的研究。 80年代初,油藏描述的基本方法是以测井资料为主,对关键井测试分行、油田测井资料数据标准化处理。油田参数转化、单井综合测井评价、参数集总、计算网格值与作图、单井动态模拟及其成果质量控制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①强调研究测井与地质资料在深度上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②综合常规测井、地层倾角与地震、地质资料,准确的描述油藏构造及其储集层的几何形态; ③全油藏测井资料数据的标准化,将各种非地层因素和误差的影响减到最 小程度; ④用最新技术从测井资料中提取反映地质特征的大量有效信息,对非井剖 面做测井相分析,用岩心资料鉴别测井相的岩相类型;

我国油气储量的含义及评审程序

我国油气储量的含义及评审程序 我国油气资源/储量的概念 在我国的国家标准《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分类》(GB/T 19492-2004)中,给出了油气资源/储量的分级分类体系以及各级储量的定义。不同级别的储量反映了油气勘探开发阶段的不同,一个完整的勘探开发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区域普查阶段、圈闭预探阶段、油气藏评价阶段、产能建设阶段、油气生产阶段。这五个阶段的储量级别依次上升,大致对应于资源量、预测地质储量、控制地质储量、探明地质储量、可采储量(剩余可采储量)。可见资源量的级别是最低的,可采储量的级别最高。所有级别的储量计算都依赖于当时所拥有的资料丰富程度。资源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在可预见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够探明的油气资源总量。预测地质储量是指在圈闭预探阶段预探井获得油气流或综合解释有油气层存在时,对有进一步勘探价值的可能存在的油气藏,计算出来的可信度很低的地质储量。控制地质储量是指在圈闭预探阶段预探井获得工业油气流并经过初步钻探,对认为可供开采并能获得经济效益的油气藏,计算出来的可信度较大的地质储量。探明地质储量是指在油气藏评价阶段,对评价钻探证实油气藏可供开采并能获得经济效益的油气藏,计算出来的可信度很高的地质储量。可采储量是指在目前技术、经济条件下能够从油气藏采出的油气储量,它是地质储量与采收率的乘积。 据全国第三次资源评价结果,我国石油远景资源量为1085.57亿吨,天然气远景资源量为55.89万亿立方米。至2006年我国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为265.1亿吨,占石油资源量的24.4%;已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为6.69万亿立方米,占天然气资源量的12%。由此可见,经过几十年的勘探开发,目前已探明的油气储量只占资源量的1/4~1/8,还有相当大一部分资源埋藏于地下等待进一步勘探开发。 不同级别的储量 遵循不同的评审程序 储量申报遵循严格的评审程序,不同级别的储量遵循的评审程序不同。通常情况下,油气资源量的计算一般由国家机关组织国内三大石油公司分别完成,评价结果作为国家制定油气资源战略决策的宏观依据。预测地质储量和控制地质储量的计算,目前均由三大石油公司各自按照相关程序进行操作,评价结果作为各石油公司制定战略规划的依据,一般不对外披露。探明石油

油藏描述

油藏描述读书报告 油藏描述源自英文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一词。早在1979年,斯仑贝谢公司就已针对油藏描述这一课题设计出了一些软件。油藏描述,简言之,就是对油藏进行综合研究和评价。它是以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储层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的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地质、地震、测井和试油试采等信息,最大限度地运用计算机手段,对油藏进行定性、定量描述和评价的一项综合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其任务在于阐述油藏的构造面貌、沉积相和微相的类型和展布,储集体的几何形态和大小、储层参数分布和非均质性及其微观特征、油藏内流体性质和分布,乃至建立油藏地质模型、计算石油储量和进行油藏综合评价。为实现上述任务,应最大限度地使用计算机手段,并自动绘制反映油藏特征的各种图件,充分揭示它在三维空间的变化规律,为进行油藏数值模拟,合理选择开发方案,改善开发效果,提高石油采收率提供从分可靠的依据。 1 油藏描述的主要内容 油藏描述就是对油藏各种特征空间进行三维空间的定量描述和表征及其预测。 从其发展过程及所能解决的问题,油藏描述可分为对油气田的静态描述和动态描述两个阶段。静态描述是油藏描述的基础,动态描述则是静态描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1.1 静态描述 静态描述主要包括:对油田地质构造、储集层几何形态的研究,岩相和沉积环境的研究,储集层参数的空间分布与油气地质储量计算等,具体有以下几方面任务:综合运用测井资料、地层倾角测井资料、地震资料、地质资料等研究和确定油田地质构造(包括对断层情况的分析研究)及储集层几何形态;确定井剖面地层的岩相,研究油田及盆地的沉积相;准确的计算储集层的基本参数,并研究它们的空间分布,编制等厚度图、等空隙度图、等渗透率图、等含有饱和度图等;计算油气地质储量;研究岩石的力学性质、预测地层压力等。 1.2 动态描述 动态描述主要是研究油气田开发过程中油气藏基本动态参数的变化规律,确定产液剖面和注入剖面,进一步修正与完善对油气藏的静态描述,主要完成以下任务:研究油气田的开发过程中,油气藏基本参数的变化规律,估计油气压力、相对渗透率、油气饱和度,确定生产井的产液剖面、注入井的吸水剖面、监视油气边界的移动,对油气田进行动态描述;进行单井或整个油藏的动态模拟,为制定最佳开发方案、提高油气采收率提供依据。 1油藏描述的方法和技术 由于油藏描述综合了近代石油地质学、地球物理学与计算机科学中的许多最新成果,从而大大地提高和丰富了这一技术揭示油藏原貌的能力。同时,在这一基础上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油藏评价模式:以三维地震、高分辨率地震做为建立油藏估计宏观结构的主要手段,以现代测井技术为主体组成关键井评价系列,做为评价油藏内幕结构的主要的主要手段,进一步高清资源分布,建立储量。这样就能保证在钻探少量探井和关键井的情况下,不仅发现油藏,而且迅速地搞清油藏的特征、规模、和大小,从而减小勘探的风险性,提高早期发现、早期预测和早期评价的能力和精度。 1.1技术要点 强调地震和测井信息采集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取心和测试工作的针对性;强

油气藏经营管理考试问题答案

1、油藏经营管理发展经历的3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上世纪70以前 在这一阶段主要强调了油气藏工程与计算机实现自动化管理作为主要内容。Wyllie强调了油气藏管理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机的自动化,Essley论述了油气藏工程技术的发展。认为油气藏工程是油气藏经营管理活动中唯一重要的技术。在这一期间,油气藏工程学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试井技术、油气藏数值模拟技术、油气藏开发评价技术、提高采收率技术和油气田开发理论等。 第二阶段为上世纪70-80年代 Craig等人强调用地质、地球物理和油气藏模拟技术进行详细油气藏描述的价值。Harris 和Hewitt提出了在油气藏经营管理中应用Synegism的地质远景。尽管地质学家和油气藏工程师的合作很成功,但其他专业技术的价值并未充分认识。但此时,油气藏经营管理逐步强调地质—开发工程—经济评价技术的协同化。既要对油气藏本身建立微观经济的管理体系,又要将油气田开发摆在宏观经济的石油、天然气市场中,突出经营的思想。在此阶段,油气藏描述技术在油气田开发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油气藏工程师与地质师密切合作被提到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形成了第二阶段的特点。如:油气田开发地震、沉积相理论、测井解释等油气藏描述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许多油气公司推出了油气藏描述和油气藏工程一体化软件 第三阶段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油气资源的新发现越来越少,油气田开发的对象逐步转向难开发的地下资源。如高含水、低渗透和稠油等油田以及水驱气藏、凝析气藏和低渗透以及裂缝性碳酸盐岩等特殊气藏,开发难度越来越大,这时要成功地开发好一个油气田,并获得好的经济效益,除了油气藏工程师与地质师紧密配合外,尚需要钻井、采油(气)、地面工程、经济评价与分析以及其他专业如法律等人员的配合。 目前,从理论到实践均已趋于成熟,形成了以多学科协同为主要特色的方法论。成为现代油气藏经营管理概念发展的第三阶段,在这一阶段,国外油气公司已普遍将现代油气藏经营管理作为其高效开发油气田的一种基本模式。 在我国,70年代以前, 油气藏工程被认为是管理一个油气藏最为重要的技术,油气藏工程几乎成了油气藏管理的代名词。这种思维方式至今在很多人的头脑中仍然占有一定位置, 甚至在实际管理和操作中某些方面也仍没完全跳出这个圈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油气开发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显然,需要一个更具效率的工程来进行油气藏管理,从而使油气藏得到妥善管理,从而利益最大化。而在世界范围内,70 年代以前, 油气藏管理仅仅是以研究驱替机理为主要内容。80 年代加强了工程与地质的协作, 特别是油气藏研究中地球物理方面知识的引入使油气藏的描述更为精确。80年代以来又逐步发展为要求各个专业协同作战, 这些专业包括油气藏工程、开采和地面设施设计工程、建设工程、钻井和完井工程、岩石物理学和测井、油藏热动力学、油气藏特征和模拟工程、地质和地球物理学以及经济分析和管理。 2、油藏经营管理实施的基本步骤 油藏经营管理必须以油田或区块为具体对象,根据开发的各个不同阶段,以油藏经营管 理部门为核心,组织各部门,多学科共同协调管理,其一般步骤如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