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金匮要略中的治未病思想

浅谈金匮要略中的治未病思想

浅谈金匮要略中的治未病思想
浅谈金匮要略中的治未病思想

浅谈《金匮要略》之治未病

“治未病”学说,是中医学独特的预防医学理论。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最早出自于《黄帝内经》之中,仲景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继承并发展了这一理论学说。“上工治未病,何也”。《金匮要略》开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仲景以整体观为指导思想,对发病、预防、病因、病机、诊断、护理等均作了原则性提示,为全篇杂病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而提出的“治未病”思想也就此统领其后篇章,并贯穿始终。

首先,开篇条文(1)从脏腑整体观出发论述治未病。言五脏六腑虽各有其功能,彼此间应于五行,存在生克乘侮关系,故一脏有病,传其所克。肝病实而疏泄太过,易传于脾,“实脾”以防肝病相传;肝病虚而疏泄不及,则用“甘味药调之” 等,阐明脏腑疾病传变规律,强调治未病,论述已病防变、整体调节、虚实异治等原则。

条文(2、7)从天人整体观出发论述治未病,论述了未病前的养慎防病措施以及病后的早期治疗。并将天人比拟水舟,用“水能浮舟,亦能覆舟”阐明“养慎” 的道理,以防客气邪风中人而发病。此后,条文(3)、(4)、(5)、(6)分别从四诊法论述治未病理论,如:“鼻头色青,腹中痛”,为肝病传脾;“鼻头色微黑”,为肾水侮脾;鼻头“色黄者”,为心阳虚而寒,病及其子,肺阳虚而寒,累及其母(3 条)等。条文(8)从自然整体观提示顺应自然气候。以上都强调了未病先防的思想。

而条文(11、12)从内外整体观(脉证参合以推测预后)进行论述,说明脏属阴、腑属阳;口近乎内,四肢属外。故脏病深重难治,即“入脏即死”;腑病浅轻易治,故“入腑即愈”等,均强调了已病防变的思想。

综上条文,《金匮要略》开篇已将仲景治未病的思想题为纲领。

而其后篇,进一步阐述治未病理论及其重要性。概言之,包括误治与失治等方面,强调了正确治疗、及时治疗及调摄的重要性,对治未病的思想做进一步的阐发。

阴阳毒病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百合病言“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历节病言“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并且指出在饮食上,过食酸咸容易导致致历节病;衄家“不可汗“,汗出则“脉紧急,直视不能眴,不得眠”;亡血者“不可发其表,汗出即寒慄而振”等,均强调了对疾病传变的预防要点。“太阳病,发汗太多”及、风病,下之”、“疮病虽身疼痛,不可发汗”致痉病;“若下之早则哕”、“湿家下之”见“汗出,微喘,小便利” 为湿病误下病变;“发汗则致心烦、口躁,误攻下则致呕吐、呃逆,误涌吐则致虚烦不安等为百合病汗、下、吐法误治病变。以上则强调疾病误治易导致疾病变生他病。“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为湿病失治则外湿传内;百合病失治可见口渴发热;

血痹病轻证失治可变重证;虚劳病失治可致“风气百疾”等。由此阐述了各病失治所产生的变

证,从而也强调了正确治疗的重要性。

再者,而从方药看,亦可窥见仲景治未病的思想。试举例,如防肝病传脾,用当归芍药散。情志不遂、肝气郁结,随气上逆发为奔豚,故用选方用平肝泻火、平冲降逆、泻肝的同时又调理脾胃,即为防肝木乘脾导致脾胃升降失常之故。同时,从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若五脏元贞通畅, 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适中经络,未传于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合九窍闭塞”等诸多条文中,均可见仲景对于养生调摄的重视,进一步可见其对防病思想的重视。

综上,根据对原文浅做分析,对《金匮要略》仲景治未病的思想可见一斑。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误诊误治案例和解析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误诊误治案例和解析 学院:二临 专业:针灸推拿五年制 课程:中医误诊误治辨析 姓名:沈楚楚 学号:053014115 完成时间:2015.5.1

摘要 目的:研究误诊误治案例,减少实践失误 方法:选择应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药方造成的误诊误治案例结果:通过案例了解到不同性质症候的异同和辨别方法 结论:病症的相似或人为因素容易造成误诊误治,我们需提高辨别病症的能力 关键词:【伤寒论】、【金匮要略】、误诊误治、分析、解析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千百年来流传的经典中医著作。医师常常喜欢运用其中的良方,但是实际临床操作中由于辨病的失误,常有误诊误治的事情发生。一剂汤剂中哪怕是一味药的失误增减也可能带来极大的祸端。 案例分析与解析 (一)【伤寒论】选例 案1 腹痛误治 吴xx,男,13岁,1978年5月10日就诊。 患者因腹痛,在当地用驱蛔药无效,后来省城求医。治疗20多天后,拟诊为结核性腹膜炎,改用链霉素抗结核治疗无效。后考虑慢性阑尾炎,用青霉素治疗亦无效。后转中医治疗。询其腹痛隐隐,时而绕脐腹痛,时而膝下两侧不适,大便不畅,2-3天一行,便软不硬,食纳量少,脸色淡而少华,舌苔薄白而润,脉弦缓有力。因其前期治疗均未有效,病势不急,痛不消失,无任何阳性特征,仍属肝脾不和,姑拟四逆散加味试治。处方:柴胡5g,枳壳9g,白芍9g,炙甘草5g,山药12g,扁豆10g,广木香3g,神曲10g。嘱服2剂,2剂后,腹痛已罢。再服两剂后一切良好。[1] 腹痛:腹痛泛指胃脘以下,耻骨以上范围内的部位疼痛而言。包括大腹、

小腹、少腹、脐腹。[2] 病因病机:引起疼痛的原因有很多,七情六淫、饮食失节、气机郁滞、血脉瘀阻及湿阻、虫积、食积等因素。[2] 诊断要点:从疼痛部位看,痛在大腹多属脾胃,痛在脐腹多属大小肠,痛在脐下正中多属膀胱,痛在脐下两侧多余肝肾经有关:从病邪辨,腹痛不外乎寒、热、虚、实之类。寒痛,遇寒更甚,得热稍缓,形寒怯冷,口不渴、舌苔白,脉沉迟或沉紧;热痛,时热时止,口渴,小便赤,大便秘结或下利,舌苔。黄,脉洪数;虚痛,痛势绵绵喜按;实痛,胀满攻痛拒按;气滞痛,攻痛无定痛;血瘀痛,刺痛而固定不移;另有湿滞腹痛、食积腹痛、虫积腹痛等。[2] 【误案分析】本案几经周折,仍只能以腹痛待查,此病机仍为肝脾不和,气机阻滞。四逆散中的柴胡、枳壳有升有降,芍药、甘草缓急中和,加入山药、扁豆以健脾,木香、神曲,以顺气和胃,使之肝脾得调,胃气得顺,故可获效。[1] 案2自汗 符xx,女,68岁,1997年初诊。 病者自汗半月余。询其病史,因感冒服板蓝根、感冒灵等中西医成药甚多,继之汗出不止,全身汗出如洗,怕冷畏风,穿着甚多,卧床覆被以热水袋敷之,则身暖汗出较少。起床进食,饮水后汗又出。精神疲惫,饮食尚可,二便正常,睡眠安静,脉缓而弱,舌淡润。处方:生黄芪15g,防风10g,白术10g,白芍10g,炙甘草5g,生姜3片,大枣3枚。服5剂后,患者告知,服一剂,汗出缓解,但服2、3剂后,汗出如前,且有增无减。患者证与第一诊方相似,并用麻黄根之类无效,遂用桂枝加附自汤:桂枝10g,制附片10g,白芍10g,生姜3片,大枣3枚,炙甘草5g,嘱文火久煎,分3次服用。9月26日告谓,汗出止,身体舒适,痊愈。[1] 自汗:不因劳累活动,不因天热及穿衣过暖和服用发散药物等因素而自然汗出的表现。 指发热汗出,亦称自汗出。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

经典著作学习体会

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之---脾胃病辩证 仲景曰:“四季脾旺不受邪。”这一预防为主的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未病先防,立足脾胃。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胃不受损伤,纳化功能正常,气血化生有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持此以滋养,则疾病无从发生。若饮食不节,寒温不调,五味偏嗜,导致脾胃损伤,纳化无权,气血化生匮乏,则发为百病。说明未病先防脾胃损伤,是预防疾病发生的重要措施。二是已病防变,当先实脾。仲景认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强调肝虚,在“补用酸,助用焦苦”的同时,当“益用甘味之药调之”。盖甘能益脾,调和中气,脾胃俱旺,不仅可以预防病邪传变,防止肝侮之,而且化源渐充,肝虚得养,还有助肝病恢复,一举两得,说明已病防变,当先实脾,强调疾病在转变途中调补脾胃很有临床指导意义。中气乃脾胃之气,脾胃同居中焦,职司受纳运化,化生气血,滋养脏腑。脾胃俱病,纳化失司,气血化源不继,气血一亏,脏腑失养,便失去阴平阳秘的生理状态,由此而变生各种病症。如悸,衄,手足烦热,咽干口燥梦失精。虚劳里急,妇人腹中痛之虚寒,皆阴阳不相维系之症,此证并非阴阳之虚,乃气血不足。此时,若“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故仲景以甘温建中立法,处以小建中汤或黄芪建中汤之类,建立中气,恢复中阳,裨使中气立,脾阳复,脾胃纳化转输有权,水谷归于正化,则气血渐生,营卫

调和,阴阳乖戾而改复平。临床上气虚之甚往往阳气亦虚,脾阳一虚,非温不去,故仲景于此,总以温中健脾为法治之。如脾阳衰微,中焦寒盛之寒疝,用大建中汤温中散寒止痛。中阳不足,寒饮内结,上乘阳位的胸痹虚寒证,用人参汤补中助阳,建立中气。脾和其他脏腑一样,均有阴阳之分。脾阴不足,则纳少,便难,食后腹胀,口唇微干,喜饮,肌肉消瘦,手足烦热,舌淡红或偏红,苔少或无苔,脉细。其治疗当滋养脾阴为法。观仲景治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之薯蓣丸,以薯蓣为君,薯蓣即淮山药,山药甘平,不惟入脾,而且入肾,不惟益阴,而且固精,可谓甘平益脾阴之重要。胃强脾弱的脾弱证,仲景创以麻子仁丸,以养阴寓以泻热润肠,体现了补脾阴之法度。脾居中州,灌溉四旁。五脏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中亦有五脏之气。五脏之间,在生理上相互资生,互相制约;在病理上互相影响,互为因果。脾胃病变可影响它脏,它脏病变也可影响脾胃,故仲景于此,常以补脾与它脏并调。如八味肾气丸治疗脾肾阳虚之虚劳腰痛;当归芍药散泻肝安脾;吴茱萸汤散寒化饮、补中益气等等。 治疗脾胃病首先要辨脏腑,脾与胃互为表里,脾主运化,又主统血,胃主受纳腐熟,脾升胃降,燥湿相济,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输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胃系统病的证候表现多围绕脾胃功能的失职展开。脾运失常,常表现为腹满、宿食、下利等。脾气虚弱,气不摄血,血不归经,则出现《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所述“吐血不止”或“下

中医治未病思想

中医治未病思想 词性解释: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产生和发展的治疗原则,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故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口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及早预防中医治未病 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治未病包含三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1摄生防病。摄生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精与神守持于内,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

开朗,乐观愉快,这样就能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对于外界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要求人们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同时还要节欲保精。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否则,就会导致疾病、早衰。此外,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强身健体的方法,如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 2既病防变。疾病发生后,必须认识疾病的原因和机理,掌握疾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规律,争取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其传变。例如治疗肝病结合运用健脾和胃的方法,这是因为肝病易传之于脾胃,健脾和胃的方法即是治未病。渊源 中医养生文化,不能不讲老子和孔子,两者代表了两种养生思想:老子是“清静无为”,“保养精气、顺乎自然、气功修炼”。老庄是养生学的开创者。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养生思想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两种思想形成了一个静动结合的思维方式,贯穿在中医养生学发展过程中。“仁者寿”、“智者寿”、“欲而不贪”是儒家在养生道德理念上的重要思想。 “治未病”中心 主要掌握自然规律,根据天地阴阳法则调和各种方式,有节制、有规律地安排饮食和起居。其中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形与神俱”。

《金匮要略》血痹病浅谈

《金匮要略》血痹病浅谈 发表时间:2011-12-06T14:20:25.550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年第10期作者:孙得利[导读] 治疗时轻证可用针刺法以导引阳气,阳气行则邪气去,对于肢体萎软,甚至肌肉萎缩还可配合按摩、梅花针等治疗 孙得利 (泾川县中医医院甘肃平凉 744300)作者简介;孙得利(1966-),男,中医内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应用经方治疗内科杂病。【摘要】血痹是临床常见病,是内以卫阳不足为主因,外为风邪诱发,血行不畅所致,以肢体局部麻木为主症,治疗上轻者针刺即可,重者受邪较深,针刺治疗已难以胜任。近年来由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交通工具飞速发展,人们以车代步屡见不鲜,已成为时尚,日常工作锻炼的较少,体质从某种意义上有所下降,机体循环缓慢,各种器官的功能也随之减退,有“萎而不用”的迹象,临床上表现为肢体萎软麻木,甚至肌肉萎缩不用,因此,用黄芪桂枝五物汤以甘温益气,通阳行痹为主治疗,收到了一定的疗效。【关键词】金匮要略;血痹;病因病机;证治;应用【中图分类号】R11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0492-02血痹是临床常见病,是内以卫阳不足为主因,外为风邪诱发,血行不畅所致,以肢体局部麻木为主症,治疗上轻者针刺即可,重者以益气温阳行痹为主。下面从几个方面谈一下血痹的病因病机及证治,以供同道商榷。 1病因病机 血痹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第十》中有:“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1],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灵枢·九针论第七十八》中有:“邪入于阴,则为血痹”[2]说明血痹的病因是有“邪”,病位入于“阴”,痹者闭也,闭塞不通之意。以上都只是提出了血痹的一个病机概念。 《灵枢·口问第二十八》“邪之所在,皆为不足”。《素问·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都阐述了邪正相搏,正气为主导的中医发病学思想。 《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帝曰: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岐伯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素问·逆调论篇第三十四》“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强调了痹证的发生既有风、寒、湿邪的侵袭,更有脏腑营卫气血的失调,突出反应了《内经》既重视内因,也不忽略外因的发病学观点,也就是说《内经》已经认识到在卫外不固,血脉空虚的基础上,外邪客袭是痹证发生的病机所在。《素问·五脏生成篇第十》之“痹”,虽为说明是何痹,但是从“血凝于肤者为痹”可以看出,它与“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的“荣卫之气,亦令人痹”极其相似。《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综上所述,内以卫阳不足为主因,外为风邪诱发,血行不畅所致是其主要病因病机。 2临床症状及治疗 把血痹当成一种病真正的提出来还始于《金匮要略》,血代表病邪(风寒之邪)已经侵入血分,痹则是病机概念,旨在说明阴血因风寒之邪的影响滞而不通的状态。《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3]。以上论述了凡养尊处优的人,肌肉虽然丰盛,实则筋骨脆弱,腠理不固,因而抵抗病邪的能力薄弱,每因稍事活动即体倦汗出;或心烦不安而睡时辗转反侧,即使这样的微风,亦足以引起血痹。另外,如果感受邪气较重阳气不足,阴血涩滞,患者除了出现局部肌肤麻木不仁,还可兼有酸痛感,所以说“如风痹状”。 治疗时轻证可用针刺法以导引阳气,阳气行则邪气去,对于肢体萎软,甚至肌肉萎缩还可配合按摩、梅花针等治疗。《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证重者,受邪较深,针刺治疗已难以胜任,故用黄芪桂枝五物汤以甘温益气,通阳行痹,即《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所说:“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之意,临床上亦可针药并用,效果更佳。 3 临床应用 黄芪桂枝五物汤这张方剂具有振奋阳气,温通血脉,调畅营卫的作用,所以,凡证属气虚血滞,营卫不和者,皆可应用。临床上可用于小儿麻痹后遗症、周围神经损伤、风湿病、腓肠肌麻痹等属营卫不和,血行滞涩者,病在上肢者常加桑枝、羌活、鸡血藤等,下肢者常加木瓜、杜仲、牛膝等。参考文献 [1]《黄帝内经素问》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3 [2]《灵枢经》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4 [3]《金匮要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

中医养生论文

中医养生论文我国中医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自殷商年代,人们的祈祷活动就体现了对养生的向往;春秋时期,更有道家的养生观,尤以老子和庄子的学说为代表;儒家更有孔孟学说为代表,以仁爱为核心,中庸为准则。它采用的是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即用形象思维方式,以观察,直接领悟,去类比象的方法,研究阴阳五行,藏象气血,经络,四诊八纲等,注重整体观。主要体现在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健康观,邪正交争,阴阳失调的疾病观和治未病,治病求本的防治观。 中医在生理上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即心在腑为小肠,在体为脉,在窍为舌;肝在腑为胆,在体为筋,在窍为目;脾在腑为胃,在体为肉,在窍为口;肺在腑为大肠,在体为皮毛,在窍为鼻;肾在腑为膀胱,在体为骨,在窍为耳及二阴。在病理上,中医重视某一部分的病变对其他部分的影响。在诊断上,从整体出发,察外而知内,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在治疗上,中医从整体出发,注意脏腑体窍之间的联系。 中医养生的诊法为望闻问切,并通过此收集病情。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病人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性等本质做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中医养生的基本准则有六点,一是要顺应自然,注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起居有常,动静合宜,衣着适宜,调配饮食,以适应四

时气候等环境的变化,还要不断调整心态,以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二是要形神兼备,它不仅指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要注意精神的调摄,使形体强健,精神充沛,身体和精神得到协调发展,动以养形,以形劳而不倦为度,静以养神,以神清而不烦为度。三是要保精护肾,即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调养肾精,使精气充足,体健神旺,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四是要调养脾胃,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胃协调,可促进和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五是要综合调养,即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针对人体的各个方面采取多种调养方法,包括顺四时,慎起居,调饮食,戒色欲,调情志,动形体,以及针灸,推拿按摩,药物养生等诸方面内容。六是要持之以恒,即养生贯穿一生,练功贵在精专,养生重在生活性。 中医养生的内容主要有精神养生,饮食养生,运动养生。 1精神养生;中医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亦称“七情”。其中怒喜思忧恐为五志,五志与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内经》有“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悲”等理论。此观点被历代医家应用于养生学中,情志调摄对于防病祛疾、益寿延年起着不可低估的微妙作用。从精神上保持良好状态,以保障机体功能的正常发挥,来达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 异常的情志活动,可使情绪失控而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人体内阴阳紊乱,从而出现百病丛生、早衰,甚至短寿的后果。

浅谈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学习《金匮要略》的心得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应该说积累下来了不是文化瑰宝,在传统文化中,一直闪着耀眼光芒的一颗明星,那就是“中医”。中医四大经典中,两本是仲景所著,仲景不是神人是什么?经过几番查阅资料后,仲景是处在动乱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民弃农业”,都市田庄多成荒野,人民颠沛流离,饥寒困顿。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尤其是洛阳、南阳,会稽(绍兴)疫情严重。“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对这种悲痛的惨景,仲景目击心伤。据载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伤寒病占百分之七十。“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伤寒论》自序)。于是,他发愤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当时,在他的宗族中有个人叫张伯祖,是个极有声望的医生。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去拜他做老师。张伯祖见他聪明好学,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而张仲景竟尽得其传。何颙在《襄阳府志》一书中曾赞叹说:“仲景之术,精于伯祖”。真是青出于蓝而甚于蓝。 《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表现了仲景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这告诉我们,要成为一名良医,得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后人尊称他为“医宗之圣”。静静想想,牛顿说过:我的成功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取得的。我想仲景也不例外,只不过历史亡失,并没有把所有的历史记录下来,仲景之前除了《内经》外,应该还有不少很优秀的医学著作。但是,内因是取到成功的根本,仲景的个人才能才是他成为千古圣人的根本原因。不然,仲景之后又有多少人能够写出像《伤寒杂病论》这样的千古经典巨著呢?屈指可数。 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这样写道:“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也存在致病因素可使人发病,记得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世界主题,其实我们可以自豪的说:你们out了,几千年前,仲景早就这样要求我们了。仲景就是仲景!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中医闪烁的一点就是治未病,不仅是要未病防变,还要已病防传,一脏有病课传变他脏,调治未病之脏,这样才能防止疾病蔓延,促使机体功能恢复。我想这还得以后到了临床自己慢慢体会才是。 如: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此病属于虚寒肺痿仲景巧妙的运用仅仅两味药,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干姜辛温温复脾肺之阳。两药辛甘合化,重在温中焦之阳以暖肺,因肺为气之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阳振,肺课温,寒课消,实乃培土生金之意。区区两味药,被仲景用得出神入化! 仲景在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提到: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泻心汤方:亦治霍乱。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 方中虽无止血之品,但本方却有止血之功,泻心汤主治因心火亢盛,不仅扰乱心神,且邪热迫血妄行,形成的吐血,忸血。面红目赤,心烦不安,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泻火即可止血,大黄通腑泻热,釜底抽薪。芩、连以泻心火,三药苦寒直折其热,火降血亦安。仲景从审因论治着手,这对我们的临床实践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桂林古本和宋本伤寒论区别

《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据称为东汉张仲景所着《伤寒杂病论》第十二稿之世传抄本,历来未见于世。直至清末,世居岭南的张仲景六十四世孙——张绍祖方始传书予其徒桂林左盛德,左再传予其徒罗哲初。尔后于1934年罗哲初借予黄竹斋抄写成《白云阁藏本》(略称《白云阁本》),1939年由张伯英资助而方校刊公世。因为本书在民国之前未见记载,学者对此版本的真伪,仍有争议。现在通行版本包括了:1939年黄竹斋《白云阁本》。1956年罗哲初之子罗继寿将世传抄本(直排)原稿献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后由广西人民出版社于。1960年出版不完全简体字化的直排版;1980年出版简体字横排版。1980年由黄竹斋高足米伯让,补刻三页书版“勘误表”,由陕西中医药研究院,依原黄竹斋所刻之《白云阁藏本》版重印二百部,称“《白云阁本》重刻版”。1986年,台湾正体字版书籍与电子档(直排)是由中医整合研究小组赖鹏举医师等人所推行,主要参考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本。2006年由民间自动发起校正的民间中医网校正版本(横排),以广西人民出版社的1960年版和1980年版为底本,参以中医整合研究小组版本、《白云阁本》重刻版、黄竹斋《会通本》等,各版本不一致处均保持正文与广西人民出版社版本一致,另加注脚说明不一致处。 【特色】根据《桂林古本》刊行序文,称仲景撰有一十三稿;现存宋本之《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为第七稿,而《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为第十二稿,共十六卷。一至二卷,为脉学;三至五卷,讨论温病。六至十六卷,除了少数文字略有改动,与后世传本大致相同。《桂林古本》与传统版本最大的差异是加入了温病的内容,就完整度及一致性(条文不矛盾)上来说,《桂林古本》较为齐全,故得到一些人的支持,认为它才是真正善本。《桂林古本》较通行本《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者合参,多出篇章:“平脉法第一”、“平脉法第二”共两卷奇经八脉病脉证并治,出现在《桂林古本》卷二“平脉法第二”篇。温病脉证并治。六淫病脉证并治——伤暑病、热病、湿病、伤燥病、伤风病、寒病。 【条目差异】《金匮要略》中的黄疸病出现在《桂林古本》卷十“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篇。补宋本所缺之五藏结处方,出现在《桂林古本》卷九“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篇。宋本四逆散在《桂林古本》的名称为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汤,出现在《桂林古本》卷十一“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篇。桂林古本卷三《伤寒例》前有“六气主客”一篇,黄竹斋1935年手抄罗哲初珍藏原本,无此内容。故于1939年所刊白云阁藏本及1948年自印《伤寒杂病论会通》,均无此篇。早于此前(1932)公世之《长沙古本》亦无此篇。不知何时何人补入“桂林本”中,目前无法查考。 【争议】现代中医学者如刘渡舟认为《桂林古本》乃伪书,写作时间不早于明清二代,是后世伤寒派医家增补伤寒论条文而成。 【方剂差异】以汤、散,剂型的使用上,桂林本的散剂是药物打成散而煮汤,而后去滓服之(如五苓散),变成所谓的“煮散”。煮散在宋朝时相当盛行,《梦溪笔谈》说:“汤、散、丸,各有所宜。古方用汤最多,用丸、散殊少。煮散古方无用者,唯近世人为之。”若《梦溪笔谈》所说为真,从剂型来看,桂林古本的时代可能不早过宋朝。存在类似后世医家的治方:《桂林古本》卷十六“辨妇人各病脉证并治”篇黄耆当归汤方类似金元四大家李杲的当归补血汤,惟《桂林古本》黄耆:当归=6:1,而李杲所用比例为5:1。 【药名差异】今版伤寒论或是康平本伤寒论,乃至杨绍伊先生根据《千金方》与《脉经》等书所考的《伊尹汤液经》这三个版本中的当归四逆汤(在康平本为当归回逆汤),皆是以通草为名;唯独桂林古本以木通为名。木通之名最早是在唐朝陈士良的《食性本草》中才出现,故桂林古本的着作时间可能不早于唐朝。 【方名差异】玄武汤在宋真宗年间,因避讳而改称真武汤。唐本及康平本伤寒论皆称玄武汤,但是桂林古本则沿用传统真武汤之名。 【病名差异】大量使用温病学派的病名。如在吴鞠通《温病条辨》举出的八种温病病名及分类,全部被承袭使用。

浅谈中医“治未病”(一)

浅谈中医“治未病”(一) 【关键词】治未病;疾病预防;中医中药 人类健康是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拥有未来的基石。中医学有“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名言,也就是倡导养生保健,防患于未然。我们将从日常生活习惯的改变、饮食结构的调整、身心的自我调理等方面,探讨如何“治未病”,如何防微杜渐、未雨绸缪,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 1“未病”及“治未病”的含义 “未病”不是“胃病”,是未来的“未”,指的是未发生的疾病。对老百姓来说,这是个新概念,因为它跟“胃”是谐音字,没有看到字,很容易就会认为“治未病”是“治胃病”。 “未病”,就人体而言,就是指未来可能发生的疾病。中医“治未病”起源于我国的《黄帝内经》。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原创性的中医,有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经典的中医理论著作,它全面系统总结了春秋战国时期以及以前中医发展的历程和实践经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距今也有2500多年了。《黄帝内经》分为《素问》、《灵枢》两部分,共18卷,126篇,13方,博大精深,具有“通贯三才,包罗万象”的多学科知识,其中包括了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等,它标志着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确立。 《黄帝内经》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中医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针灸方药、养生预防等各方面内容,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黄帝内经》这部医学著作是假托黄帝和他的臣子歧伯所著,前后由多位中医名家共同完成,所以中医也称为“歧黄之术”。《黄帝内经》的方法论和认知论和古希腊的医学思想其实有很多的相通之处,但是到了今天,西医已经逐渐占据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原本的传统中医逐渐萎缩,甚至西化。 《灵枢·逆顺》也提出“上工刺其未生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后,“治未病”的思想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与完善,成为中医药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思想价值在于将“治未病”,作为奠定医学理论的基础和医学的崇高目标,倡导人们珍惜生命,注重养生,防患于未然。而将能够掌握治未病思想理念、擅治未病的医生称为“上工”,也说明了中医对“治未病”的重视程度。事实上,中医药学几千年医疗保健中一直都在应用“治未病”的思维方式,为此,“治未病”成为中国传统健康养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它秉承中医学的整体观、辨证观,个体服务的特色,实质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治未病”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天人相应、形神合一、辨证施养、平衡阴阳、精神内守、正气为本六个方面,不治已病治未病。“未病”有以下三层含义:首先,“未病”为“无病”,即机体尚未产生病理信息的健康人,也就是没有任何疾病的健康状态。其次,“未病”为病而未发,即健康到疾病发生的中间状态。再则,“未病”可以理解为已病而未传。 2“治未病”的意义 2.1中医“治未病”,是让人们不生病,少得病,迟得病,延年益寿的需要我们要崇尚“治未病”的核心理念。治未病之先,防患于未然,养生防病,实现康寿;治未发之前,防微以杜渐,重视先兆,防止发病;治未盛之时,见微知着,治防重,择时而治;治未传之脏,掌握疾病传变规律,已病防传;治传与否,当辨虚实,妙用承制;治未效,整体调控,重在调治所不胜所胜。目的是让人不生病、少生病、迟生病,带病延年、提高生存质量。科学养生,指导人们改变陋习,提高生活质量,工作质量,学习质量,自行管理健康,把握健康,赢得健康,享受身心健康的快乐与和谐社会的幸福生活。 2.2治未病是节约卫生资源,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需要人们如何把握自己的健康呢?

中医治未病理念与方式探析论文

中医治未病理念与方式探析论文 治未病科服务区域定位明确,具体服务区域有:辨识体检区:设中医体质辨识诊室3个、现代医学体检区(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的区域);健康咨询与指导区,其中设有中医专家诊室(健康咨询与指导的区域);传统疗法门诊(健康干预区域);辅助区域(包括健康宣教区、候诊区、特色疗法室等)。四大功能区域联合在同一层楼,一体化的规划建设更有利于服务对象的就诊,形成“治未病”的一站式服务模式。 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要以理清思路为先导,以建成“中心”为目标,以软建设(制度、方案、规范、文化理念)和硬建设(房舍、人才、设备、设施)为内涵。治未病科位于我院门诊楼五楼,占地面积逾两千多平方米,拥有宽敞舒适的服务环境。内设多个专科,独立的检查室,拥有先进的中、西医体检设备和数字化健康管理系统。汇集了脾胃病、心脑血管、老年病、呼吸、针灸推拿等多学科中医专家队伍。治未病科配备专职医护人员18人;其中中医类别人员15人,占83.3%,人员配备满足“治未病”服务功能的需要。治未病科配备了健康状态信息采集设备、健康状态信息管理设备、健康状态辨识及风险评估设备、健康咨询与指导教育、健康干预等设备,如:中医四诊仪、和谐中医养生治未病软管理系统、现代医学体检设备、打印机、电话、专用文柜、中医文化宣传栏、宣教电视等多媒体影像设备,以及

各类针灸针、火罐、刮痧板、梅花针、磁耳珠、王不留行籽等器械器具,温灸盒、电针机等中医治疗设备。设备配置能满足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需要。2.3建立具有中医养生指导功能的治未病软管理系统我院治未病科建立了中医养生治未病软管理系统,主要功能有①建立治未病健康档案;②中医体质辨识;③中医体质调理;④中医四季养生方案;⑤统计分析;⑥主任知识库管理;⑦健康短信发送平台。 我院治未病科采用DS01-A舌面脉信息采集体质辨识系统进行舌象、面色、脉象诊测的信息采集及辅助体质辨识,供中医辨证参考用。DS01-A舌面脉信息采集体质辨识系统,由舌象、脉象、面色诊测信息采集单元和体质辨识单元组成。对舌、面特定部位的图像进行采集、存储与输出;对脉搏信号进行采集、存储与输出;把ZYYXH/T157-2021《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转化为电子化格式,通过问诊,得出体质辨识结果。做到四诊的统一化客观化系统化。 修订《东莞市中医院基本服务和技术操作规范汇编(治未病科分册)》并执行。根据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健康干预方案,指导服务对象进行健康干预(包括中医健康教育和养生指导以及中医传统疗法的干预等),开展的针刺、灸法、火罐、推拿、天灸、刮痧、蜡疗等多种中医预防保健技术,符合国家相关技术操作规范要求。做到针药并施内调外治,充分运用传统疗法技术治未病。

金匮要略读书心得

乌头汤治疗腰突症(急性腰腿痛)的临床 应用体会 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顾钧青 在骨伤科临床工作了15年,腰突症引起的急性坐骨神经痛的发作,经常会遇见。初上骨伤科临床时,对中医经典不够重视,总以为治疗痛证的最好方法就是活血化瘀,桃红四物几乎成了自己处理伤科疾病的基本方。但后来临床上发现很多急性腰腿痛的患者单纯应用桃红四物之类的活血剂止痛效果并不理想。 腰突症急性发作主要是由突出的髓核组织,压迫刺激了神经根,同时诱发周围的无菌性炎症,导致神经根水肿所致。急性腰突症发作时,患者一侧下肢疼痛非常剧烈,常常夜不能寐,普通的消炎止痛片对此基本无效,西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就是甘露醇配合地塞米松静滴,以起到消炎,缓解神经根水肿的目的。但该方法有时亦无效,且现在大多数患者均担心激素的副反应,甘露醇引起的肾功能损害也时有报道,一般静滴3天后就要停药,因而在这种情况下来中医骨伤科求治的并不少。 跟随老师抄方时,遇到这种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发作的病人,老师总是喜欢用比较大剂量的川草乌,并配合黄芪、白芍、甘草等药,而且每每起效迅捷,病人也感到非常神奇。后来自己也翻了一些其他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著作,发现重用川草乌来治疗腰突症或其他关节病的急性疼痛,居然是很多老中医的共同体会。这其中原因何在?那些老中医家传的源头又在哪? 川乌,麻黄,芍药,黄芪,甘草,这几味药,就是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篇中的乌头汤。原文为“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乌头汤方, 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于痹症的治疗,贡献给后世很多极有影响的方剂。例如麻黄加术汤、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以及集三附子汤于一身的桂枝芍药知母汤等等。而一般认为,《金匮》在痹症治疗中,温经散寒止痛效力最强的,就是乌头汤了。后世一般认为该方主治寒湿历节之证。寒湿留着关节,经脉痹阻不通,气血运行不畅,是以关节剧痛,不得屈伸为特征。寒湿之邪,非乌头、麻黄则不能去;而病在关节,则又非如皮毛之邪可一汗而解,故用黄芪之补托,既助乌头温经,又监麻黄过散;因本证为急,其痛为剧,故以芍药甘草汤佐之,以活血通经,缓急止痛;同时芍药甘草酸甘化阴,亦能制约乌头太过辛热,白蜜甘缓,可解乌头之毒也。诸药合用,为温经散寒,除湿止痛之良剂。以上都是汤方理论,几年下来,自己在应用乌头汤时,也有了一些粗浅的临床体会。 首先,在应用乌头汤治疗腰突症引起的急性坐骨神经痛时,川草乌的应用应该是个关键。虽然原文记载的是川乌,但实际临床应用时,因川乌起效迅速,草乌药效持续时间则较长,所以一般往往二者同时配合使用,相须相使,以达到更好的药效。我应用的剂量一般是川草乌各9-15克,感觉剂量的大小与药效有直接关系,6克以下的止痛效果明显会差一点。由于现在都是药品炮制过的,所以一般发生毒性反应的情况并不多,印象中这些年也就发生过两例,一例是舌头发麻,另一例是心脏不适,都是一过性的,没有酿成太大的后果。但还是要注意,

伤寒论金匮要略背诵条文

《伤寒论》背诵篇 太阳病辩证纲要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病本证 【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6】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桂枝汤主之。 【7】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8】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9】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1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1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疼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15】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16】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17】太阳中风,脉浮紧,恶寒发热,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

肉瞤,此为逆也。 【18】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19】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20】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2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2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23】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水逆,五苓散主之。 【24】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25】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太阳病变证

中医_治未病_思想浅析

-70-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11 VOL.(3) NO.18 成,哲学是解释自然现象及问题的追问与反思,是万事万物之间各种相关联系的最朴素的诠释,中医的理论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以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和证明而定型,中药的“五味”的阴阳区分和五行归属,使得中药自然纳入中医体系,关键是用这种方法有能重复之效验,故而中医理论得到固化和确定。从现在看来,中医理论是一种工具,把形似无关的中药和人体疾病联系起来,这种联系也许是一些在宏观层面,或者是从肤浅的视角揭示某种规律或真理存在的苗头和提示,中医就是用一种朴素的哲学观提前发现了人体一些未知的相关,如:心肾相关是根据五行理论提出,在现代医学揭示出两脏器有神经递质相关联时,已在中医发现之后很久了。最后还得指出,中医单药运用非常成熟和系统,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单药运用疗效很好,中医存药废医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中药是有效地,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运用是有效的,中医的效不能独立于中医理论之外。 6 中医“效”的临床实践 古代医家以“效”来指导临床方案的修订,集中表现在:效不更方,即坚持守方守法的原则,在慢性疾病的治疗中尤为重要;效必更方,在外感疾病中,外邪解后获得初步之效,随即换方以治余患,如《伤寒论》条文:“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旋复代赭汤主之”;不效更方,是临床的常识,早在《伤寒论》就有很多诸如“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等的条文;不效不更方,是临床真正识得病机的表现,需要的实力和胆识,如《伤寒论》条文:“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抓住了疾病之病机,静待药效的的积累,不贪一日之功,是临床的高境界。综上,古医家驾驭中医的“效”的能力是很强的,并经过了认真思考。 7 中医的发展与阶段性“效”的总结 中医临床是传承、践行“效”,中医科研是归纳、求证“效”。若能循着“效”的轨迹,以“效”为线索,从有效处模仿,从有效处研究,反思中医的理论,优化中医系统,那中医不仅能保持原味,同时中医“效”最终能得到合理、可信、科学的解释。 编号:ER-11090100(修回:2011-09-21) 中医“治未病”思想浅析 Analysis on the thought of treating future disease in TCM 陈忠明 (商丘市中医院,河南商丘,476000) 中图分类号:R2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860(2011)18-0070-02 【摘要】“治未病”是祖国医学防治疾病的重要原则。首先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明确提出了防重于治的预防思想,对后世预防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所谓“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Abstract】Treating future disease is the important principle of TCM disease prevention. The first, Suwen·Siqi Tiaoshen Dalun said that wiseman don’ t treat the patient who had got the disease, but treating future disease. It propose the prevention ideas that preven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reating, it make a valuable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preventive medicine. Treating future disease included Prevention before getting disease and prevent lesion when getting disease. 【Keywords】Treating future disease; Prevention before getting disease; Prevent lesion when getting disease 1 未病先防的原则是: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饮食有节,适度活动,药物预防 ①顺四时而适寒暑:《灵枢·岁露篇》说“人与天地相参应也,与日月相应也”,“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自然界的四时气候变化,必然会影响人体,使之发生相应的生理和病理反应。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与自然界息息相关,自然界的四时气候变化,必然会影响人体,使之发生相应的生理和病理反应。根据天地之阳气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所以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丹溪心法》曰“故宜夜卧早起于发陈之春,早起夜卧于蕃秀之夏,以之缓形无怒而遂其志,以之食凉食寒而养其阳,圣人春夏治未病者为此;与鸡俱兴容平之秋,必待日光于闭藏之冬,以之敛神匿志而私其意,以之食温食热而养其阴,圣人秋冬治未病者如此”。人体三阴三阳之气,与在天之风、寒、暑、湿、燥、火是相应的,是上下相因,内外相贯,护于经络之外的,一旦为病邪所伤,气气相干,才入于经络而发病。六淫的产生,一是六气的变化异常;二是人体正气虚弱,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的低下[1]。所以应“顺四时而适寒暑”,才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自然变化固然对人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影响极大,但是“主性命者在乎人”,“修短寿夭,皆自人为”。人类可以通过修身养性来

浅谈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浅谈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09级中医1班宋修发 (200802020122)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题记 初次接触《金匮要略》,那是刚进入中医学院上中基的课上,那时仅仅是听老师提起而已。当时觉得名字很独特,并无更多的感谢。直到今年,期待已久的金匮课姗姗来迟。 请允许我先谈谈自己一段经历。高考过后,记得我小舅问我读什么专业,我说:“中医学”,当时他说,中医的人不止会阴阳、八卦、算命、还会跳神的!出于长辈我也只是笑笑就过了。刚进入中医学院,我们接触的专业课时《中医基础理论》,当时我们学习阴阳学说,下课后,我想起小舅的话,不知道中医是不是像他说的一样,神乎其神的。浅浅学习,当然不能下结论。 眨眼工会,三年级开始了,我们开始正式进入《金匮要略》的学习,半个学期的功夫下来,我感触颇多: 一、仲景,神人也!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应该说积累下来了不是文化瑰宝,在传统文化中,一直闪着耀眼光芒的一颗明星,那就是“中医”。中医四大经典中,两本是仲景所著,仲景不是神人是什么?经过几番查阅资料后,仲景是处在动乱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民弃农业”,都市田庄多成荒野,人民颠沛流离,饥寒困顿。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尤其是洛阳、南阳,会稽(绍兴)疫情严重。“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对这种悲痛的惨景,仲景目击心伤。据载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伤寒病占百分之七十。“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伤寒论》自序)。于是,他发愤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当时,在他的宗族中有个人叫张伯祖,是个极有声望的医生。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去拜他做老师。张伯祖见他聪明好学,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而张仲景竟尽得其传。何颙在《襄阳府志》一书中曾赞叹说:“仲景之术,精于伯祖”。真是青出于蓝而甚于蓝。 《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表现了仲景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这告诉我们,要成为一名良医,得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后人尊称他为“医宗之圣”。静静想想,牛顿说过:我的成功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取得的。我想仲景也不例外,只不过历史亡失,并没有把所有的历史记录下来,仲景之前除了《内经》外,应该还有不少很优秀的医学著作。但是,内因是取到成功的根本,仲景的个人才能才是他成为千古圣人的根本原因。不然,仲景之后又有多少人能够写出像《伤寒杂病论》这样的千古经典巨著呢?屈指可数。 二、人与自然 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这样写道:“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也存在致病因素可使人发病,记得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世界主题,其实我们可以自豪的说:你们out了,几千年前,仲景早就这样要求我们了。仲景就是仲景! 三、治未病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中医闪烁的一点就是治未病,不仅是要未病防变,还要已病防传,一脏有病课传变他脏,调治未病之脏,这样才能防止疾病蔓延,促使机体功能恢复。我想这还得以后到了临床自己慢慢体会才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