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一统的汉朝》

《大一统的汉朝》

《大一统的汉朝》
《大一统的汉朝》

《大一统的汉朝》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主讲教师:董雯(吉林市教育学院)

第一部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归纳汉初统治者的统治政策,理解文景之治的含义;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政策和政治思想上的措施,记住汉武帝时期是西汉的鼎盛时期;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创设情境和阅读教材,由学生归纳出汉初统治者的统治政策,从而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创设情境,分组讨论,学习汉武帝解决诸侯国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讨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难点,从而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2)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汉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2、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如何理解“大一统”的含义。

四、教学方法:阅读分析法,讨论法,直观教学法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前学生自己动手查找资料。

六、学习方法: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运用阅读理解方法感知教材,运用分析讨论法掌握知识,深化知识,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七、设计理念:意在张扬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仅给学生以知识,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对其进行思想教育。

六、教学环节

(一)导入:由电视剧《汉武大帝》的主题曲《最后的倾诉》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新授内容:

1.汉武帝的大一统

①“大一统”出现的原因(条件)。

②汉武帝在政治上、思想上采取的措施。

③“大一统“局面出现的含义。

(通过过程体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增强学生的创新发散思维,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东汉的统治

3.小结(略)

4.练习(略)

5.板书设计: 条件 主观:雄才大论 顺应潮流

客观:文景之治 奠定基础

汉武帝的大一统 内容

作用: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第二部分 课堂实录

1、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课间播放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的主题曲《最好的倾诉》(循环播放),最后定格在汉武帝。

师:你们知道这是那部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曲吗?这个人认识吗? 生:知道,汉武帝。

师:对,他就是汉武帝,在毛泽东的笔下,汉武帝可以与秦始皇相

提并论。秦始皇的功绩我们都知道,那么汉武帝的功绩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走进这位青史留名的汉武大帝。

2、体验过程,激活思维,培养能力

师:指导学生看教材61页,并解释课题“大一统的汉朝”。师生共同

分析“大一统”出现的背景原因。

生:回忆西汉王朝的建立者,时间,都城。(温故而知新)

师:西汉初年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出示课件史料(民失

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

政治上:削弱诸侯国的势力 思想上: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而将相或乘牛车。)(一)

(学生读史料,解释内容,教师适当的点拨,共同得出“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困”的结论)

师:面对西汉初年的经济形势,师生共同分析原因。(联系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战争)

师:面对此情此景,西汉初年的统治者是怎么办的呢?

生:在书中找到答案。

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出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采取的措施和产生的效果。

生:找到并齐读。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加以点拨,并指明这为汉武帝时期鼎盛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出示汉武帝的图片,请学生讲述汉武帝的轶事,在学生讲述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并指出雄才大略是大一统局面出现的主观因素。

(突出强调教师的“导”的作用,循循善诱,渐入佳境。)

师:即位之初,是不是汉武帝就可以无忧无虑的治理国家呢?出示史料(“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骑,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造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宝玉器,多于京师”)(二)

面对此种情形,汉武帝怎么办才能实现它远大的政治抱负?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汉武帝的做法。

生:找教材,归纳出两步:建侯国,削弱诸侯国的势力。

师:汉武帝这么做采纳了谁的建议?

生:主父偃

师:(板书)汉武帝不费一兵一卒,不失寸土,就巧妙地解决了诸侯王问题,他巧在哪儿?

生:讨论汉武帝为什么这样做?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各组派代表发言交流。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并适当予以点拨。针对学生发言没有提到的要点,教师要启发学生答出;对于有创造性思维火花的同学应及时予以表扬,鼓励其他同学向他学习。这样做培养了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意识。】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加以点拨。

【学生1发言:如果汉武帝出兵打,会两败俱伤,诸侯国也有可能联合起来,汉武帝也不一定胜利。

教师点拨:汉武帝不做无把握之事。

学生2发言:打仗不可以,皇帝得为老百姓着想。

教师点拨:和为上策,得为天下苍生着想。

学生3发言:汉武帝不一定能打过诸侯国,死伤人数太多,对其统治不利。

教师点拨:死伤人数太多,天下就大乱了。】

师:汉武帝用软刀子杀人,一点点的削弱王国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师:一个烦恼解决了,汉武帝是不是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呢?不是,又出现了另一个烦恼。削弱王国的势力,遭到诸侯王门下诸子百家各派人物的指责,这些人物批评皇帝,指责中央,对皇帝的统治

极为不利。面对批评,汉武帝该怎么办呢?是否像秦始皇那样焚书坑儒?

生:阅读教材,归纳出汉武帝的做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师:(板书)解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含义,组织学生讨论“汉武帝为什么在诸子百家中要选择儒家”。

【学生以四人一组方式讨论交流,学生自愿发表见解。教师到学生中去倾听学生的想法,对有困难的小组予以指导,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对有创新火花的学生予以表扬;对学生发言中没有考虑的方面予以适当指导。】

【学生1发言:采用法家,百姓会像秦朝时那样造反;道家,随便

指责皇帝,对统治不利;

教师点拨:鼓励并给予掌声。

学生2发言: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对皇帝说三道四;法家太严厉,不得民心;采用儒家的观点,既能使百姓听话,安分守

己,又体现出天子的仁慈。

教师点拨:得民心者得天下,得民心才能长治久安。】

师:汉武帝为什么会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呢?出示课件董仲舒的观点,(他宣传天使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全国人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他又认为,为了维护政治上的一统,据需要实行思想上的统一。如果“师异道,人异论,百家诸方,指意不同”,人君就无法维持统一。)(三)

师:(读史料)请学生思考这种说法对谁最有利?

生:对皇帝有利。

师:(板书)解释“独尊儒术”不是不允许其他各家学说的存在,只是在选官上不同,并且这种思想从汉武帝时起,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为了达到此目的,汉武帝具体怎么做的呢?

生:阅读教材63页第一段,归纳出汉武帝的做法。

师:通过削弱王国的势力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实现了政治上、思想上的大一统,那么到底什么是“大一统”呢?

【先由学生自由发言讨论,再出示史料(“万物要一统于上天,国家要一统于皇帝——董仲舒”)(四)(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

师生共同分析,最后教师小结“大一统”的意义:大一统不仅是由一个政权把中国各个部分联合起来,而且还实施有效的管理,就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

师:西汉之后的历史由学生阅读教材63、64页小字部分,找出两个时间、两个人物、一个盛世并画出时间轴。

3、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几个人物?你对谁印象最深?说出理由。【学生畅所欲言,教师不加以限制,适当点评,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

4、布置作业

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要求写成一篇小短文,谈谈本节课所学知识要点以及你的感受,200字左右。

5、教师寄语

结合本课内容,联系下一课的内容:大一统的经济军事上的措施。(承上启下,埋下伏笔。)

大一统的汉朝导学案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学习目标】 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重点、难点】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观察法等 一、自主学习: 知识梳理 原因: 文景之治 采取的措施: 表现: 原因 汉武帝的大一统 政治: 措施 思想文化: 意义: 时间: 东汉的建立 建立者: 都城: 盛世局面: 析疑:大一统就是中央政府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自学指导: 1.阅读教材67—68页“文景之治”一目,结合“史料链接”思考 (1)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什么样的经济形势?这种局面是怎样造成的?(联系前面所学内容思考) (2)面临这种形势,汉初几代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2.阅读68—69页“汉武帝的大一统”一目,思考: (1)汉武帝是如何逐步削弱诸侯国势力的?达到怎样的效果?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谁提出来的?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这一建议?你如何理解汉武帝的这一措施?(可在组内讨论) 3、阅读69—70页小字,了解东汉的统治。

二、小组讨论:汉武帝为促进和巩固大一统局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即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三、课堂检测: 基础巩固: 1、从人类诞生到今天,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为了统治地位,都非常注重加强思想领域的控制。汉武帝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听取了下列哪位人物的建议( ) A 孔子 B 李斯 C 韩非 D 董仲舒 2、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使一个民族成为有素质、有礼仪、有教养的民族。儒家思想在我国居于统治地位开始于( ) A 春秋战国 B 秦朝 C 西汉 D 东汉 3、为了宣扬封建正统思想----儒学,西汉时期出现了国家举办的学校,并成为我国古代最高学府。它是( ) A 大学 B 太学 C 书院 D 翰林院 4、公元纪年法是现在世界上通用的纪年方法,我国也采用,你知道我国历史上跨公元前后的朝代是( ) A 夏朝 B 秦朝 C 西汉 D 东汉 拓展延伸: 阅读下列材料: 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 ——《汉书》 请回答:①材料中的其家是指谁的家? ②汉武帝接受此人的建议,在思想文化方面是怎样加强控制的? ③在政治上,汉武帝是怎样削弱诸侯国的势力的? 史料链接 【课后反思】

大一统的汉朝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总第12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汉初统治者采取比较宽松政策的原因及措施、文景之治的含义 2、掌握汉武帝大一统在政治、思想上采取的措施及影响 3、了解光武帝时出现的“光武中兴”的局面及东汉的衰亡 【学习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学习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自主学习,探求新知】: 一、.阅读教材67—68页“文景之治”一目,完成下列问题 1、背景:西汉初年,______________,到处一片荒凉景象。 2、出现原因:汉高祖和_______、_______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负担,注重发展____________;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_______,提倡_________,并以身作则;重视“____________”。 3、表现: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到__________后期,国家的粮仓丰满,府库里存有大量的铜钱。 4、文景时期,重视“____________”,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历史上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______________”。 二、.阅读68—69页“汉武帝的大一统”一目,完成下列问题 1、汉武帝重视人才,破格提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政治上:为增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_________的建议,颁布推恩令。 3、思想上:汉武帝还接受董仲舒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把儒家的_________为主要教材,从而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4、文化上: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创办________,以儒家的 _________为主要教材,从而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三、阅读69—70页小字,了解“东汉的统治”一目,完成下题 1、建立:公元______,西汉皇族______称帝,定都______,史称东汉。刘秀即______。 2、光武中兴: (1)措施:多次下令减轻农民的____________;惩处____________;任用 ____________ (2)作用:__________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快乐学习】 探究点一:文景之治的局面是怎样出现的?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有何关系?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课题:《大一统的汉朝》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汉初统治者采取比较宽松政策的原因及措施、文景之治的含义、汉武帝大一统在政治思想 上采取的措施、光武帝时出现的“光武中兴”的局面。同时对东汉后期 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也要做一些了解。 2.能力目标 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点: 汉武帝的大一统。本课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讲述了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因为本课重点在于讲“兴”。而汉武帝在经济政治思想上都让汉朝达到了顶峰。由此我们确定本课的重点子目是“汉武帝的大一统”。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大一统”的含义,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一个观点。对于七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这些在认识上是有些难度的,内容上比较抽象,不变学生理解。 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且达到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在教学教学过程中着重采用导学法、谈话法、讲解法、讨论法等力图达到学、思、练的有机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结合有关资料进行思考的能力。并在

一系列的教法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建和谐的课堂气氛。将本属于学生的课堂交还到他们手中。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景法导入新课 教师:现在老师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中有同学看过《大汉天子》这部电视剧吗?就是由著名演员黄晓明主演的。 学生:看过(没有) 教师:好,我听到有同学看过的,有没看过的,没看过也没关系,现在呢,我就请大家欣赏一段视,来自《大汉天子》的片头曲,这首歌叫《守业更比创业难》请大家认真看,然后回答老师的问题。 学生:(认真观看视频中) 教师:好不好看?视频中气势恢宏的场面,是不是似乎能让我们身临其境,回到大汉朝,感受那份士气如宏呢。 学生:是。 教师: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洛阳,历史上称之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通过刚刚的视频音乐《守业更比创业难》,我们都知道汉高祖刘邦艰苦创业之后,他及他的继承者面临着更艰难的守业问题。如何来更好地守业?他们又是怎样做的? 现在我们就在本课的学习中来寻找答案。在这里老师给同学们整理了一个汉高祖刘邦的个人小档案,就像同学们平时搜集的明星小档案一样,我们也用这种方法来整理我们历史上的明星们, 汉高祖刘邦个人小档案(课件展示) 教师:在进入本课学习之前,先了解一下我们今天这堂课的知识脉络,我们本堂课的知识内容主要分为三个子目,一、文景之治;二、汉武帝的大一统;三东汉的统治。其中第二子目,汉武帝的大一统既是我们本课学习的重点,又是难点,而本课的第三子目,东汉的统治是选学内容,只须有个大概史实的了解就可以了。

大一统的汉朝

《大一统的汉朝》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 2、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重点难点】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讨论 【课前预习】 一、文景之治 1.休养生息政策: 原因:①__________ ___②__________ ______ 2.文景之治 措施:①________ ___ ②_______ ______ ③___ ____________ 结果: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 _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1、原因: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 ___________ 2、措施: ①政治上,________________ ___ ②思想上,________________ ___ 3、结果: 实现了_________________ ___ 开始进入_________________ _ 三、东汉的统治 1、西汉灭亡于__________年。 2、东汉建立于__________年,定都__________,建立者__________。 3、光武中兴是_________在位时的局面。 4、东汉衰落 5、东汉瓦解 【课内学习】 活动一、文景之治的含义是指什么? 活动二、汉武帝的在哪些面进行了大一统? 【当堂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西汉第一个皇帝是()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武帝 D.汉景帝 2.汉初统治者对人民采取轻徭薄赋政策的客观原因是() A.吸取秦亡的教训 B.重视“以德化民” C.经济困难 D.人心思安 3.以注意节俭而著称的西汉皇帝是()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4.西汉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项是() A.中央实行盐铁专卖 B.平定“七国之乱” C.颁布“推恩令” D.发行五铢钱 5.下列帝王中,与秦始皇对待儒学态度截然不同的是() A.汉高祖 B.汉景帝 C.汉武帝 D.光武帝 6. 阅读下列材料: “到这个时期(西汉),国家的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 (1)这段话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情况?(2)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什么? (3)你认为出现这一治世局面的原因有哪些?(4)你能说出秦亡汉兴的原因吗? 【课堂小结】 原因: 文景之治采取的措施: 表现: 原因 汉武帝的大一统政治: 措施思想 文化: 意义: 时间: 东汉的建立建立者:都城: 盛世局面: 【拓展延伸】“秦皇”与“汉武”在我国古代史上谁的功劳大? 【作业布置】P68/P69动脑筋 第1页(共1页)张洪中学七八年级政史备课组 1

《大一统的汉朝》

《大一统的汉朝》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主讲教师:董雯(吉林市教育学院) 第一部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归纳汉初统治者的统治政策,理解文景之治的含义;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政策和政治思想上的措施,记住汉武帝时期是西汉的鼎盛时期;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创设情境和阅读教材,由学生归纳出汉初统治者的统治政策,从而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创设情境,分组讨论,学习汉武帝解决诸侯国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讨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难点,从而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2)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汉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2、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如何理解“大一统”的含义。 四、教学方法:阅读分析法,讨论法,直观教学法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前学生自己动手查找资料。 六、学习方法: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运用阅读理解方法感知教材,运用分析讨论法掌握知识,深化知识,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七、设计理念:意在张扬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仅给学生以知识,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对其进行思想教育。 六、教学环节 (一)导入:由电视剧《汉武大帝》的主题曲《最后的倾诉》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新授内容: 1.汉武帝的大一统 ①“大一统”出现的原因(条件)。 ②汉武帝在政治上、思想上采取的措施。 ③“大一统“局面出现的含义。 (通过过程体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增强学生的创新发散思维,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东汉的统治 3.小结(略) 4.练习(略)

[初中历史]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人教版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课程标准 内容标准: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活动建议: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 标准解读: 1、把秦汉时期定位为“统一国家的建立”有什么意义? 统一国家是秦汉时期最重要的特征,也是这个时期对中国历史作出的最大贡献。它不仅仅是秦汉时期的一个重要现象,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甚至是中国文明本身的一个重要特征。换言之,把统一国家建立作为学习主题,是以整个中国古代时期统一国家发展的历史为背景和学习目标的,是把统一国家作为整个中华文明的重要方面或内容来学习的。 2、如何在统一国家建立的背景上“评价”古代帝王? 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大一统”,这是古代人的说法。汉武帝的“大一统”是借用了《公羊传》的说法,是用“春秋大一统”的观念,来表现当时加强集权的措施。以此来评价汉武帝,可保证这个评价的基本方向是沿着统一国家建立的学习主题进行的。同时也可说明,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顺应了统一国家建立的历史潮流,是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的,因而这个评价基本上是肯定的。 3、单纯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能否提供评价的全部资料? 但评价历史人物不应仅仅停留在这样的一个方向上,任务是复杂的,他的历史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对历史的作用不是单纯的。因此,除了在历史发展潮流的主流之外,还应考虑通过其他方面对历史任务进行全面认识和评价。比如汉武帝,增加些有关他好大喜功、滥用民力、文学修养、过而能改、家庭不和、残酷杀戮等方面的小资料,可丰富其人物形象,有助于对他进行全面评价。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本课的讲授将与多媒体课件和历史小品有机结合,通过情景拟想、阅读概括、联系对比等多种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并通过小论文的形式初步学习全面的评价历史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他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编排历史小品“洛阳庆功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收集汉武帝的历史人物资料 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历史小品1)汉初庆功宴 西汉初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治理天下,实现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联系旧课)那么首先要吸取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回忆)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秦的暴政——(思考)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的战乱造成怎样的后果? 文景之治 (课件展示)“民失作业,而大饥谨。……人相食,死者过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