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区心理学研究综述

社区心理学研究综述

社区心理学研究综述
社区心理学研究综述

积极心理学研究

积极心理学研究与探索 积极心理学研究 学号:2009105070 姓名:陈林 院系: 外国语学院 专业:英语

摘要: 随着心理学进入21世纪,关注人类幸福感与优势的积极心理学运动日益声势浩大。积极心理学在教育界也得到了广泛响应。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的2000年1月《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开始涉足此领域的研究,矛头直指向过去近一个世纪中占主导地位的消极心理学模式,逐渐形成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积极心理学的出现给传统主流心理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倡导把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从“心理问题”转向“人的积极力量”,目前已经逐渐形成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影响着心理学的各个领域。本文就积极心理学的产生背景、研究概况做一综述,找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积极意义和不足之处,并对其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研究概况;评价;发展趋势

目录 1 积极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 4 - 1.1 积极心理学的起源............................................................................... - 4 - 1.2 积极心理学的产生............................................................................... - 5 - 2 积极心理学研究概况.................................................................................... - 6 - 2.1 基本含义 ............................................................................................... - 6 - 2.2 研究方法 ............................................................................................... - 6 - 2.3 研究内容 ............................................................................................... - 6 - 2.3.1 积极主观体验研究...................................................................... - 7 - 2.3.2 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 - 8 - 3 对积极心理学的评价.................................................................................... - 9 - 3.1 积极意义 ............................................................................................... - 9 - 3.1.1 强调对人性优点和价值的研究....................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 提出积极的预防思想....................................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 存在的不足........................................................................................... - 9 - 4 积极心理学发展趋势.................................................................................. - 10 - 5 结束语 .......................................................................................................... - 11 - 参考文献 .......................................................................................................... - 11 -

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趋向──质化研究方法述评

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趋向──质化研究方法述评 我们知道心理学脱离哲学的怀抱,是高举实验的旗帜屹立于科学之林的。一百多年来心理学在实证主义的指引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争取其科学性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然而实证主义的量化方法路径并不能解决人类心理行为的所有问题,近年来与量化研究相对应的质化研究正在悄然兴起,本文力图对这一研究现状作一简要的评述,并介绍它在心理学中的运用前景。 一、质化研究的蕴含及兴起的背景 质化研究 (qualitative research)通常被人们译为“定性研究”,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以及新加坡等地被译为“质化研究”“质的研究”等。陈向明认为定性研究的译名容易被误解为我国学术界目前通行的“定性研究”概念;国内学术界对定性研究所下的定义比较抽象、宽泛,通常将所有非定量的研究包括思辨、思考、解释等都划入定性研究的范畴。国内的研究方法论著中,定性研究有其特殊的含义,多指研究者对研究问题的思考、看法、构思,为了避免歧义,这里采用“质化研究”称谓。 那么国外的质化研究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呢?这里列举几种定义:“质化研究是用文字来描述现象,而不是用数字加以度量”;“质化研究的渊源同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社会语言学科相关联……是站在被研究者的角度来描述和分析文化、人及群体行为特征”;“质化研究是一种一致的质化范式设计,是在自然情境中以复杂的、独特的、细致叙述来理解社会和人的过程”;“质化研究是理解人的现场研究,一般以参与观察、无结构访谈或深度访谈来收集资料”;“质化研究是从非普遍性的陈述、个案中获得印象和概括的过程,是文化心理方法学的基石”。陈向明总结了质化研究的主要特点:“在自然环境下,使用实地体验、开放型访谈、参与型与非参与型观察、文献分析、个案调查等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细致和长期的研究;分析方式以归纳法为主,在当时当地收集第一手资料,从当事人的视角理解他们行为的意义和他们对事物的看法,然后在这一基础上建立假设和理论,通过证伪法和相关检验等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检验;研究者本人是主要的研究工具,其个人背景以及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影响必须加以考虑;研究过程是研究结果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必须

心理学论文文献综述格式要求 (1)

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 共享存在的障碍及解决途研究综述 申请学位: 学士学位 院 系: 专 姓 学 二〇 年 月 日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存在的障碍及解决途研究综述 文献信息资源共享问题一直是图书情报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重点,信息标题宋体三号加粗,居中; 正文部分全部宋体小四不用加粗,行距为固定值26磅。 文献综述整体字 数要求不少于3000字 序号用 1 1.1 1.1.1 2 2.1 这样的格式写,要 顶格写,标号跟后面的标题用两个 空格隔开,最多有 三级标题

技术的发展为信息共享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持和外部环境,人们也逐步探讨新的环境下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问题。本综述通过对2000 年以来该领域的文献进行分析、归纳,对我国现阶段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障碍及对策进行了研究。 1 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障碍 1.1 观念方面的障碍 图书情报界虽然在理论上认可了文献资源共享的必要性,但顽固的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仍有着巨大的支配力量,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意识薄弱,缺乏全局观念和合作精神,阻碍了资源共享的进程。李家清认为这种认识上的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受小农经济自我封闭观念的影响,各图书馆片面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各自为政,我行我素;二是受本位主义思想的影响,只愿共享,不愿共建;三是受重藏轻用思想的影响,对资源共享不积极、不热心[1]。徐加杰则进一步探讨了造成这种认识的原因:部分领导把“资源共享”当作解决经费困难的权宜之计,只注重大馆的发展投入和资源建设,没有考虑众多中、小馆的想法;二是由于中、小馆没有得到重视和投入支撑,而对文献资源的建设和共享抱着观望态度,指望所有的问题都通过大馆的资源共享来解决[2]。这些观念的存在自然地影响到共享活动的健康发展,阻碍了资源共享的进程。 1.2 管理体制和有关法规方面的障碍 文献信息资源共享要求高度的整体化,但由于我国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各自为政、互相之间缺乏有机联系,严重制约着我国文献资源共享的发展。刘广利认为我国图书馆事业分成公共、科研、高校等几个系统,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多元化行政管理体制造成文献资源建设平行分散、重复浪费。没有统一的协作协调方案,也没有一个权威性的组织机构进行统筹规划,缺乏馆际协作与资源共享的动力机制[3]。徐加杰也认为高校、公共、科研三大系统图书馆的资源共享实践了多年,因始终没有一个权威机构进行组织或协调,实施起来障碍重重[2]。而“现行的一些条例、法规,都是按系统颁布的,客观上加深了各自为政,强化了条块壁垒,往往会给统一规划、资源共享和网络建设带来了障碍”[4]。同

[宽恕,当代,心理学]宽恕:当代心理学研究的新主题

宽恕:当代心理学研究的新主题 " 宽恕(forgiveness)一直被看作为是一个宗教而不是科学研究的课题,直到20世纪后期 这种看法才开始发生改变[1]。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这种对于宽恕研究的兴趣在西方的学 术界中正在迅速增加,尤其在哲学和心理学研究中,它的理论和应用前景正日益凸显出来。 一、宽恕的哲学解读 有关宽恕的心理学研究与其在哲学上的研究紧密相关,因此,要想了解宽恕的心理学含义,首先必须对它的哲学渊源做一番探讨。哲学之所以对于宽恕产生兴趣,主要就是因为看到它在人际交往中所具有的道德影响意义[2]。对于宽恕的哲学研究通常涉及有关宽恕是否 应该被看作为是一种美德,以及如何利用宽恕来消除相互间的怨恨这样的问题[3][4]。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西方哲学界一直存在着一种倾向于强调道德原则的主导位置和轻视道德体验和道德态度的争论。换言之,这种哲学倾向更多关心对道德“存在”的研究,而不太重视道德“行动”。不过,正是由于这样一种争论的结果,在客观上它最终却导致了一种更看重宽恕行动的“德行理论”的兴起[5]。 其实,大部分的研究者都相信人际间的宽恕与和解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在其中,道德到底是如何被表达出来的。到目前为止,对于这个问题在西方的学术界依然存在争论,不过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看法。 决定与自主之间的冲突是哲学界在看待宽恕问题上的重要论争之一。传统的决定论相信过去的状态决定了一个特定的未来。任何现在的真实与合理必定是由于过去的真实与合理所决定,逻辑的与自然的法则是最为重要的法则。按照这种决定论的观点去推论,实际上,没有人能够去控制任何事情,因此,也没有任何人需要在任何事情上承担道德的责任。如果这种决定论的思想是合理的,那么,人们的行为就不存在对错之分,人们也无须要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6]。与此同时,自主论的倡导者们则强调虽然宽恕是一种自然现实, 但它毕竟不能等同于实际的现实世界。尽管决定论在现实世界中有它的合理性,但问题在于它否认个人的责任,一个具有绝对自主的人意味着它能够在一定的时间里选择做出任何相应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可以自由地去判断一定行为的道德意义[7]。由此也不 难看出,从本原上讲,宽恕作为一种道德媒介,本身即具有道德意义。 当同时有一个受害者和一个冒犯者存在时,而且这个冒犯者的冒犯行为显然不合理的情况下,宽恕完全有可能被看作为是一种道德媒介。在这种情况下,受害者指向冒犯者的感受一定是消极的,因为冒犯者给他带来了伤害。受害者同时也很想努力把这种消极体验去除掉,这些失败的体验给个体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尤其是当个体体验到了自尊的丧失时。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当个体忘记这种不快的体验,才有可能做到宽恕别人。但如果在不依赖任何外部帮助的情况下,受害者想要放弃这种不愉快的经验通常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做到。Haber相信“宽恕是单方面的”[8],在宽恕中只存在着一个单一的倾向,那就是由宽恕者做出宽恕。不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个个体是因为一个错误的理由而做出宽恕的话,他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思想及意义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思想及意义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对近一个世纪以来心理学中消极的研究范式的超越,其核心思想在于强调人本身所固有的积极因素,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主张研究人的美德和潜力,以帮助所有的人获得幸福为目标。。作为当代心理学的一种重要取向,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在于扩展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发展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改变了心理学的研究目标、促进了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是完善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拓展和深化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发展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技术、促进积极心理学的应用。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意义;发展趋势 一、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和产生背景 (一)积极心理学的概念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首先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的是心理学家Seligman和Csikzentmihlyi。1997年Seligman就任APA(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主席一职时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随后,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涉足这一研究领域,逐渐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 (二)积极心理学的产生背景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渊源,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的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这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中断了,战争及战后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变成了治愈战争创伤和治疗精神疾患,心理学对人的积极情绪的研究似乎被遗忘了。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一些心理学研究者开始探索和研究人的积极层面,大大地推动了积极心理学的发展。特别是马斯洛、罗杰斯等倡导的人本广义思潮,以及其所激发的人类潜能运动,对现代心理学的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心理学家对于心理活动的积极一面的重视。为现代积极心理学的崛起奠

心理学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何撰写论文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心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分为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其中思维是核心。个性指具有一定倾向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是人的个性心理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性格等,其中性格是核心。心理学研究的方法有:①观察法(指在日常生活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被试行为的外在表现研究其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根据观察者的身份可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②实验法(是指有目的地严格控制和创设一定条件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的现象以进行研究的方法,分为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③测验法(是指运用标准化的心理量表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定来研究心理的一种方法);④调查法(分为问卷调查,也称问卷法和访谈调查,也称访谈法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方法及其学科发展 一、心理学的含义 (一)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性质 心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边缘科学或中间科学。 二、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在心理学中,一般把统一的人的心理现象划分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部分:心理过程和人格。 (一)心理过程 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发生、发展的心理活动过程,根据其能动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关系的角度不同,分为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1.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或者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

心理学论文文献综述格式要求

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 院 系: 专 业: 姓 名: 学 号: 指导老师: 姓名 职称 二〇 年 月 日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存在的障碍及解决途研究综述 文献信息资源共享问题一直是图书情报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重点,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信息共享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持和外部环境,人们也逐步探讨新的环境下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问题。本综述通过对2000 年以来该领域的文献进行分析、归纳,对我国现阶段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障碍及对策进行了研究。 1 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障碍 1.1 观念方面的障碍 图书情报界虽然在理论上认可了文献资源共享的必要性,但顽固的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仍有着巨大的支配力量,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意识薄弱,缺乏全局观念和合作精神,阻碍了资源共享的进程。李家清认为这种认识上的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受小农经济自我封闭观念的影响,各图书馆片面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各自为政,我行我素;二是受本位主义思想的影响,只愿共享,不愿共建;三是受重藏轻用思想的影响,对资源共享不积极、不热心[1] 。徐加杰则进一步探讨了造成这种认识的原因:部分领导把“资源共享”当作解决经费困难的权宜之计,只注重大馆的发展投入和资源建设,没有考虑众多中、小馆的想法;二是由于中、小馆没有得到重视和投入支撑,而对文献资源的建设和共享抱着观望态度,指望所有的问题都通过大馆的资源共享来解决[2] 。这些观念的存在自然地影响到共享活动的健康发展,阻碍了资源共享的进程。 1.2 管理体制和有关法规方面的障碍 文献信息资源共享要求高度的整体化,但由于我国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各自为政、互相之间缺乏有机联系,严重制约着我国文献资源共享的发展。刘广利认为我国图书馆事业分成公共、科研、高校等几个系统,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多元化行政管理体制造成文献资源建设平行分散、重复浪费。没有统一的协作协调方案, 也没有一个权威性的组织机构进行统筹规划,缺乏馆际协作与资源共标题宋体三号加粗,居中; 正文部分全部宋体小四不用加粗,行距为固定值26磅。 文献综述整体字 数要求不少于 3000字 序号用 1 1.1 1.1.1 2 2.1 这样的格式写,要 顶格写,标号跟后 面的标题用两个 空格隔开,最多有 三级标题

心理学论文——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

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 (龚光军)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于美国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它的出现给传统主流心理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倡导把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从“心理问题”转向“人的积极力量”,目前已经逐渐形成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影响着心理学的各个领域。本文就积极心理学的产生背景、研究概况做一综述,找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积极意义和不足之处,并对其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关键词:背景;研究概况;评价;趋势 一、积极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它与传统心理学主要关注消极和病态心理不同,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看待正常人性,关注人类美德、力量等积极品质,研究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认知过程、积极的人格特征以及创造力和人才培养等,成为心理学的一种思潮(Sheldon M.& King L,2001)。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涉及有价值的体验,如幸福感、满足和满意(对过去而言)、希望和乐观(对未来而言)、充盈和快乐(对现在而言)。在个体层面上涉及积极的人格特性,如爱与召唤能力、勇气、灵性、人际交往技巧、审美观、韧性、宽容心、创造性、对未来的憧憬、洞察力、天才和智慧。在群体层面上涉及公民道德和推动个体更好的发展的社会机能,如责任、教养、利他、礼貌、适应、容忍力和职业道德(MartinE.P. Seligman & Mihaly Csikszentmihalyi,2001),以寻求人文关怀为宗旨,致力谋取人类幸福和社会繁荣,也就是说,积极心理学以积极的价值观来解读人的心理,试图激发人类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帮助个体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美好的生活。 (一)积极心理学的起源 积极心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包括当前世界愈演愈烈的种族和宗教冲突,人们对当代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困惑,广大普通民众对自己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在于挖掘和发展人性的共同部分,即人性积极的一面。“积极”一词来自拉丁语positism它的原意是“实际”或“潜在”的意思,这既包括内心冲突,也包括潜在的内在能力。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探讨,以及荣格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由此产生的人类潜能研究奠定了积极心理学发展的基础。但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使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几乎中断,战争及战后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变成了治愈战争创伤和治疗精神疾患,研究心理或行为紊乱以找到治疗和缓解的方法,心理学对人的积极性研究似乎被遗忘了。消极心理学模式在整个20世纪占据了心理学发展的主导地位。正如Sekligman所言:“当一个国家或民族被饥饿和战争所困扰的时候,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任务主要是抵御和治疗创伤;但在没有社会混乱的和平时期,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则成为他们的主要使命。”因此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代背景下,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虽然竭尽努力,但仍没有使主流的心理学研究主题发生根本的转移。再加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要

宽恕的心理学研究综述(推荐)

宽恕的心理学研究综述 宽恕(forgiveness)长期以来都是东西方哲学和神学探讨的一个主要课题,只是在最近的几十年,心理学家才开始研究宽恕这种心理现象。虽然宽恕的定义、宽恕的过程及宽恕的合理性尚存在着争论,但临床心理学家已出版了不少个案研究,表明宽恕的干预在临床上是很有助益的——它能有效地解决人们的抑郁、自责、后悔、内疚、愤怒、焦虑和恐惧等情绪问题,治疗那些在未成年时受过性虐待及无法接受父母或亲人的死亡的求治者,也有助于解决人格障碍、酗酒者家庭、婚姻关系破裂等问题。本文拟对宽恕的界定、与道德的关系、影响因素、研究方法作一初步的阐述。 1.何谓宽恕 1.1.宽恕的界定 在汉语中,“宽恕”与“恕道”同义,它是中国传统伦理学的重要范畴、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忠恕之道”的思想,把“忠”与“恕”相联系。他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参释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以仁》)。在孔子看来,忠是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中,尽心尽力对待别人;恕是推己及人,把他人与自己看成是同等的、平等的,把他人当作和自己一样对待,是自我与他人间的一种善意的共存意识。同时,孔子认为恕道的代表人物是“不念旧恶,怨是用希”的伯夷与叔齐(《理伦》),所以其弟子曾子也用“犯而不校”来概括恕道的内涵与特点(《泰伯》)。在《现代汉语词典》中, 宽恕指宽容饶恕,宽容指宽大能容人、有气量;饶恕则指免予责备或惩罚。 在西方,最早阐释宽恕的文献可能是希伯来圣经和新约。希伯来圣经中的宽恕包含 nasa、calacb 和kapbar,意为神的宽恕,指上帝对罪人的罪恶的监视、保密、净化或消除。新约中的宽恕来源于希腊文 apbiemi、apoluo、cbarizomai 和agape,意为上帝消除、放弃、赦免对罪人的惩罚,同时恢复罪人同自己的和谐关系及满足自己对罪人的无条件的爱。 心理学文献一般将宽恕定义为:宽恕涉及到两个人,其中的一个人在心理、情感、身体或道德方面受到另一个人的深度而持久的伤害;宽恕是使受害者从愤怒、憎恨、和恐惧中解脱出来,并不再渴望报复侵犯者的一个内部过程。 要对宽恕进行心理学的研究,就必须给宽恕下操作性定义。Pingleton把宽恕定义为受害者受到伤害后放弃报复和惩罚侵犯者的需求。Hargrave认为宽恕就是受害者不再憎恨侵犯者。North认为宽恕是受害者消除对侵犯者的愤怒和憎恨,并以同情、仁慈和爱的方式来对待他/她的过程。这些定义关注受害者受到伤害后对待侵犯者的态度及情绪的变化。Enright及其同事扩展了North的定义,认为宽恕应包含受害者对侵犯者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三方面,而 North 的定义中只涉及宽恕的情绪反应方面。因此,他们认为宽恕是受害者在受到不公正的伤害后,其对侵犯者的负面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消失,并出现正面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的过程。McCullough等的定义以共情、利他和迁就理论为基础,认为宽恕是促使受害者对侵犯者产生共情的一系列的动机变化过程,该过程降低了受害者报复和疏远侵犯者的动机,增强了受害者善待侵犯者的动机,并促使受害者与侵犯者和解。他们同时指出宽恕并不是动机,而是一个亲社会动机的变化过程。上述定义中,后两个定义较可操

积极心理学研究内容

积极心理学的思想来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它是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参照。积极心理学倡导者和提出者Seligman 自20 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开始研究“习得性无助”,在动物实验中,若给狗重复施加其无法躲闪的电击,狗就会出现“习得性无助”行为,它会对本可以避开的电击不再躲避。人的某些行为或行为结果在一定刺激下也会出现由于对环境事件的“习得性无助”而产生抑郁。在后来的研究中,Seligman 又发现,不仅无助是可以“习得”的,乐观也是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学会维持乐观的态度不仅有助于避免抑郁,而且实际上有助于提高健康水平。Seligman 指出,心理学有三项使命:一是研究消极心理,治疗精神疾病;二是让所有人生活得更加充实有意义;三是鉴别和培养人才。由于心理学过于重视对消极心理的研究,因此现在有必要进行积极心理学研究,从而拓展心理学在后两个方面的贡献。 就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来看,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主观水平上的积极体验研究;个人水平上的积极人格特质研究;群体水平上的积极社会环境研究。 积极主观体验研究 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它主张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体验。在对待过去方面,主要研究满足、满意等积极体验;在对待现在方面,主要研究幸福、快乐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将来方面,主要研究乐观和希望等积极体验。 (1)回顾过去———幸福而满足。心理学对幸福的研究主要用主观幸福感作为幸福的指标。对于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 世纪60 年代,但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到1969 年时仅有20 多篇研究论文,但现在对于幸福感的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兴趣,最近10 年间这方面的研究论文已有几千篇,这些研究中有相当多的部分是集中在生活事件和人格因素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这一领域,也有一部分是金钱与幸福感之间关系的研究。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积极心理学影响的逐渐扩大,一些心理学研究者对幸福的含义进行了新的解释,形成了心理发展意义的主观幸福感研究。在他们看来,幸福不仅仅是获得快乐,而且还包含了通过发挥自身潜能而达到的完美体验。Dinner 就是这一领域著名的研究者之一。他对与主观幸福感有关的气质和人格以及主观幸福感强烈的群体的个人背景进行回顾,然后进行更为广泛的跨文化研究,提出了宏观社会环境与幸福之间的关系。这些调查研究发现,并不是发生的事情决定了人们的幸福,而是决定于人们如何看待所发生的事情。包括婚姻关系、家庭成员关系、朋友关系、邻里关系等在内的社会关系和人格特质也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2)面对今天———快乐而充盈。研究发现,在每个年龄阶段虽然都存在着不快乐的人,但还必须承认,同时也有着许多快乐的人。Lyubomirsky 比较了那些快乐的和不快乐的人,发现他们在认知、判断、动机和策略上有所差异,并且这种不同经常是自动化的,而并未被意识到的,主要表现在快乐的人对社会性比较信息较那些不快乐的人稍微迟钝些。快乐与金钱的关系、快乐与信仰的关系以及快乐随着社会发展而有所变化等主题也有不少研究。比如,Diener 等调查了福布斯排行榜中最有钱的100 位美国人,结果发现,他们仅比一般美国人多一点点快乐而且还有一些人感到非常不快乐。甚至有人说自己已经不记得快乐的感受了。财富对快乐的影响如此小,有学者认为,主要是由于生活事件、环境及人口组成等因素在幸福感中所起的作用被差异中和了。 (3)憧憬未来———现实而乐观。拥有乐观精神是促使希望和乐观增长的关键,因为乐观可以让人更多地看到好的方面。Christopher Peterson 认为,乐观涉及到认知、情感和

浅谈心理学研究的现状及其展望

浅谈心理学研究的现状及其展望 引言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心理学逐渐从其它学科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一百多年的历史,各种心理学著作层出不穷。心理学发展成为现代心理学,并发展衍生出了许多派别和分支。例如教育心理学、生物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等。 一、国外心理学研究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重视心理学的研究,这一点相比我国要早得多。在国外,心理学的研究水平比较高,心理学的派别分支也分得比较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经济的发展水平与政府的支持。经济发达的国家,人们的认识水平也较高,政府大力支持心理学的研究,并且每年拨款支持心理学的研究,因此心理学研究硕果累累。 (一)教育心理学。所谓教育学研究的主要是关于教育方面的问题,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是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整个研究具有连续性。具体而言,教育心理学还研究个体个性的形成,个体的社会化,个体传授、学习、与掌握知识技能的一般规律。(二)生物心理学。所谓的生物心理学探索的主要是动物和人类行为发生的过程和心里活动的过程,以及相关的规律。生物心理学对整个心理学的影响都是深远的,例如条件反射理论对心理学的影响之大,心理学上著名的行为主义就是在条件反射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二十世纪以来,生物心理学流派出现了许多影响深远的研究理论,其

中比较出名的有功能系统学说。 (三)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产生是具有历史的意义的。行为主义一直以来,在心理学中都是占主导地位的,然而在五十年代以来,逐渐兴起了计算机语言、语言学、信息论和控制论,并导致了心理学上的认知革命,行为行为主义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走向衰落,而认知心理学由此产生。认知心理学主要是利用信息加工的方式来进行研究的。 二、我国心理学研究现状 我国的心理学总体而言,起步较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在发展历史上屡受挫折。这主要是由于经济的落后和认识上的不足,导致心理学的发展缓慢。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逐步意识到心理学的重要,并积极向发达国家学习,引进人才与心理学和著作,并成立自己的研究机构。 (一)教育心理学。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是我国秉着谦虚的态度,积极引进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理念,并吸取其中的精华,结合实际,展开自己的研究。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对我国的教育事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生物心理学。所谓生物心理学研究人的大脑和人的行为的科学。我国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所来研究生物心理学,研究领域广阔,并且取得的研究成果也比较丰硕。主要的研究领域包括三个,一是药物成瘾的问题。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国内环境复杂,药物成瘾问题比较严重,毒品交易时有发生。二是记忆与学习。对于这方面的研究,

厌恶心理研究综述

厌恶心理研究综述 苟勇 摘要:厌恶是人类六种情绪之一,可能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基本情绪。然而,厌恶和其他情绪相比又有些奇特,厌恶具有高度的文化烙印和强烈遗传特性。本文通过对厌恶基本概念的认识,分析了厌恶心理研究的现状,并对厌恶研究可能存在的问题和的最新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厌恶习得性脑岛 厌恶是什么?厌恶是一种情绪,也是最神秘的一种情绪。厌恶来自于习得性,并最终成为我们关于自身脆弱和有限的生命的独有认识。任何触发厌恶的事物,从各种物质、人体结构,再到我们世界观被粉碎,都可以引发我们的厌恶。所有厌恶都会引起回避,但特定的、转瞬即逝的厌恶感是不能被制约的。厌恶可以是明显的、内在的和简单的,或者是抽象的、哲学的和复杂的。﹝1﹞1厌恶的定义 进化心理学家认为,厌恶(disgust)是远古人类在疾病、资源缺乏等适应性压力下,通过自然选择而形成的进化心理机制。也有学者认为,厌恶是一种内脏情绪,有特定的面部表情,生理体验和行为倾向。厌恶是有同情心和文明的人的副产品,厌恶具有高度的文化烙印和鲜明的个体特征,厌恶也具有强烈的遗传性,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家庭的厌恶对象可能代代相传。 2研究现状

2.1厌恶的研究方法 2.1.1观察法。观察法为行为假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来源,例如,通过观察2~3岁儿童群体对厌恶的人或物的反应,根据观察结果,可以区分儿童厌恶情绪表现方式。观察被试者的日常行为和饮食习惯,记录厌恶对象名称。分析出厌恶的事物往往没有普遍性,但是每个事物可以划分成和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基本无素,每个元素都构成了厌恶情绪的一个层面。 2.1.2实验法。厌恶的实验研究主要包括厌恶量表研究和厌恶认知干预的研究。厌恶量表由心理学家(Jonathan Haidt)在读博士期间开发的,它被应用于实验及临床测验,量表中可以回答你的忍耐恶心事物程度。同时也可以让你知道哪些具体的事物,对被试者有多大“杀伤力”。厌恶的认知干预研究主要是确定精确描述各影响因素与厌恶判断之间的关系的整合法则,该方法旨在确定影响厌恶各因素间的内在关系。 2.2厌恶心理的影响因素研究 不同学者对引起厌恶心理的因素有不同看法,角度也是多方面的,大体上认为厌恶从一种简单的机制进化而来,它帮助我们避免吞咽毒药,警告我们远离一些危害。厌恶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情感。它取决于我们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的一部分和在社会群体中理解互惠的重要性,同样地,我们对于疾病感到厌恶并回避它,因为这会有损我们的健康。 2.2.1厌恶心理受家庭及社会环境的影响

积极心理学简介

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积极一词源出于拉丁语positum,含有实际的和潜在的意义。在心理学中,是指每个人实际的和潜在的能力,积极心理学0(positive psycholo-gy)是宾西法尼亚大学教授Martin E1 Seligman于1998年出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时倡议及定位的,是Seligman和Csik-szentmihalyi于2000年在美国心理学家6(American Psychologist)上刊登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中正式提出来的。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这股思潮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MartinE.P.Seligman,美国心理学家,主要从事习得性无助、抑郁、乐观主义、悲观主义等方面的研究。曾获美国应用与预防心理学会的荣誉奖章,并由于他在精神病理学方面的研究而获得该学会的终身成就奖。 1、定义 狭义: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是用一种更加开放、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和理解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 广义:谢尔顿(KennonM.Sheldon)和劳拉·金(LauraKing)他们的定义道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

人类走向幸福,其矛头直指过去传统的“消极心理学”。它是利用心理学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 这个概念很快受到了中国的心理学家孟万金、崔丽娟、任俊等人的引用。对于sheldon和king关于积极心理学的这一定义,其他的心理学家也有着自己的观点。先后给出了“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和美德的科学”和“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潜力和美德的科学”等不同译本。他们还将积极心理学定义为“以人的积极力量、善端和美德为研究对象”,随着积极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其概念也会得到更加全面,准确的诠释 中国大陆将其翻译为“积极心理学”,中国台湾翻译为“正向心理学”,中国香港翻译为“正面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 Seligman博士认为积极心理学的力量,是帮助人们发现并利用自己的内在资源,进而提升个人的素质和生活的品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需要会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积极心理学利用这些内在资源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以此获得美好的生活。人类的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

研究论文文献综述的写法详细介绍

一、何谓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学科、专业或专题的大量文献进行整理筛选、分析研究和综合提炼而成的一种学术论文,是高度浓缩的文献产品。根据其涉及的内容范围不同,综述可分为综合性综述和专题性综述两种类型。所谓综合性综述是以一个学科或专业为对象,而专题性综述则是以一个论题为对象的。学生毕业论文主要为专题性综述。 文献综述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历史现状、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分析和描述前人已经做了哪些工作,进展到何程度,要求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动态、前沿性问题做出较详细的综述,并提供参考文献。作者一般不在其中发表个人见解和建议,也不做任何评论,只是客观概括地反映事实。 二、文献综述的特点 1.综合性:综述要"纵横交错",既要以某一专题的发展为纵线,反映当前课题的进展;又要从本单位、省内、国内到国外,进行横的比较。只有如此,文章才会占有大量素材,经过综合分析、归纳整理、消化鉴别,使材料更精练、更明确、更有层次和更有逻辑,进而把握本专题发展规律和预测发展趋势。 2.评述性:是指比较专门地、全面地、深入地、系统地论述某一方面的问题,对所综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反映作者的观点和见解,并与综述的内容构成整体。一般来说,综述应有作者的观点,否则就不成为综述,而是手册或讲座了。 3.先进性:综述不是写学科发展的历史,而是要搜集最新资料,获取最新内容,将最新的信息和科研动向及时传递给读者。 4.综述不应是材料的罗列,而是对亲自阅读和收集的材料,加以归纳、总结,做出评论和估价。并由提供的文献资料引出重要结论。一篇好的综述,应当是既有观点,又有事实,有骨又有肉的好文章。由于综述是三次文献,不同于原始论文(一次文献),所以在引用材料方面,也可包括作者自己的实验结果、未发表或待发表的新成果。 5.综述的内容和形式灵活多样,无严格的规定,篇幅大小不一,大的可以是几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的专著,参考文献可数百篇乃至数千篇;小的可仅有千余字,参考文献数篇。一般医学期刊登载的多为3000~4000字,引文15~20篇,一般不超过20篇,外文参考文献不应少于1/3。 三、综述的内容要求 6.选题要新:即所综述的选题必须是近期该刊未曾刊载过的。一片综述文章,若与已发表的综述文章"撞车",即选题与内容基本一致,同一种期刊是不可能刊用的。 7.说理要明:说理必须占有充分的资料,处处以事实为依据,决不能异想天开地臆造数据和诊断,将自己的推测作为结论写。 8.层次要清:这就要求作者在写作时思路要清,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写到什么程度,前后如何呼应,都要有一个统一的构思。

积极心理学文献综述

积极心理学( Positive Psychology)是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首先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的是心理学家Seligman和Csikzentmihlyi。1997年Seligman就任APA主席一职时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随后,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涉足这一研究领域,逐渐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个性特征,积极的情绪对生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培养天才等方面。 国外研究现状 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当前,关于积极情绪的研究很多,主观幸福感、快乐、爱等,都成了心理学研究的新的热点。2001年4位获John Templeton 积极心理学奖的心理学家中的前3位(Jonathan Haidt;Laura A King;Mc Cullough)都是因他们关于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的研究而获奖。 在积极的个性特征方面,在积极情绪对生理健康影响方面,Hillson和Marie (1999)在问卷研究的基础上将积极的人格特征与消极的人格特征进行了区分,认为积极的人格特征中存在两个独立的维度:(1)正性的利己特征;(2)与他人的积极关系。而在积极的个性特征中,引起较多关注的是乐观(optimistic),因为乐观让人更多地看到好的方面。 积极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在保持生理健康上也有很大的意义。Salovey 和同事也讨论了情绪和身体健康的关系。George Vaillant(2000)认为:没有人能够在一生中都没有痛苦,都体验快乐,但积极的心理适应会渗透于整个人生。这些研究者都认为,促进心理健康是心理

心理学研究方法复习提纲

科学研究的特征:目的性、继承性、创新性、系统性、控制性 *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 ①研究对象特殊性; A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有意识、有心理的有机体——人,具有思想、情感、意志及特殊的气质、性格与学习能力;既是生物实体,也是社会实体;心理具有发展性和个体差异性。 B涉及的各种变量多且复杂,难以精确地解释和预测;不能对研究对象做出精确控制与操纵。C研究者和研究对象即主体与客体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类活动。 ②研究过程特殊性; A是主客体相互作用过程,研究对象控制与操纵欠精确;变量多且设计复杂、精细;易受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 ③研究方法特殊性; A需要符合伦理性原则。 B“黑箱方法”,难以准确描述脑内心理活动的具体过程与变化。 C难以进行严格的控制实验,较难确认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心理研究的目的: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客观性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发展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伦理性原则、教育性原则

心理学研究方法分类: ①按数据形式分: A量化研究:研究涉及到可量化的变量,并且研究结果中变量之间的关系以一种数量化的方式来呈现。 B质化研究:研究涉及的是难以进行量化的材料,研究的结论也常常是描述性的。 ②按研究目的分: A因果研究B相关研究 ③按对变量的干预情况分: A真实验研究B准实验研究C非实验研究 心理学研究设计方法: 变量数据获得方法:

实验法研究心理现象标志:费希纳1860年《心理物理学纲要》 科学心理学诞生标志:威廉冯特1879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理论研究:它主要通过理论论证、列举材料、总结分析等方式对心理现象或规律提出新的见解。如青少年早恋心理分析、教师心理健康及调适、试论心理健康教育运作模式等。 描述研究:它主要通过观察、访谈、案例分析(个案)等方式获得事实材料(证据)以表明或证明关于心理现象与规律的看法。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观察研究、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访谈研究、注意力不集中儿童的个案研究等。 实证研究:它主要通过测评、实验等方式获得数据材料以表明或证明有关心理现象与心理规律的看法。如不同类型学校学生自信心状况研究、教师期望改变影响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实验研究等。 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现状:多样共存 新特点:研究思路的生态化、研究方式的多分支化、研究方法的综合化、研究手段的现代化、研究结果的数学化、研究过程的计算机化 心理学研究基本环节: 1、问题的提出与课题的确定 2、文献的查阅与综述 3、研究类型的选择 4、变量的确定和控制 5、被试的取样 6、研究的实施 7、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8、结论的获得及其适用性 理论:一种能解释某些现象的具有逻辑关系的肯定陈述,是由一定的科学概念、概念间 的关系及其论证所组成的知识体系。即对一系列抽象变量之间可能关系的描述。 归纳:由事例出发形成理论 演绎:由理论出发形成假设 研究就是检验假设,修改理论的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