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咏叹调《星光灿烂》的演唱及作品分析

咏叹调《星光灿烂》的演唱及作品分析

咏叹调《星光灿烂》的演唱及作品分析
咏叹调《星光灿烂》的演唱及作品分析

咏叹调《星光灿烂》的演唱及作品分析

【摘要】普契尼是十九世纪后半叶到二十世纪初出现的伟大作曲家之一。《托斯卡》是普契尼最具代表作品的三幕歌剧。《托斯卡》是普契尼由贾可萨根据莎尔多的剧本改编创作而成的,该歌剧讲述的是男主角卡瓦拉多西与女主角托斯卡的悲惨的爱情故事。咏叹调《星光灿烂》是来之于歌剧《托斯卡》的选段,是卡瓦拉多西去刑场之前,在死囚牢房里给托斯卡写诀别信时唱的一段咏叹调。本文是从了解作者、歌剧、剧中演唱主角与咏叹调本身的角度出发,辅之以整曲的细节处理,让演唱此咏叹调者获得一份除谱面之外的一份较完整的《星光灿烂》的资料,为演唱者对把握此作品时提供较准确的艺术处理方法。

【关键词】普契尼;《托斯卡》;卡瓦拉多西;《星光灿烂》;艺术处理

普契尼是十九世纪后半叶到二十世纪初出现的伟大作曲家之一,这一时期的歌剧作品追求“真实主义”,创作题材选自日常生活,紧张的情节、炫技式的抒情曲调、真实的情感、更多的朗诵宣叙调等为当时的作曲家的创造追求。普契尼的音乐中引用了话剧的对话方式,不以歌唱阻碍剧情的展开,除直接采用各国民歌外,还善于使用新手法。《托斯卡》是普契尼由贾可萨根据莎尔多的剧本改编创作而成的。普契尼在该剧中运用了很多的创新的意大利歌剧手段,剧中人物卡瓦拉多西的演唱中有相当的表现,咏叹调和器乐编配上有主要的表现,让歌剧在艺术性方面有很大的增加。

一、普契尼的《托斯卡》

(一)《托斯卡》的剧情介绍

1800年,卡瓦拉多西与歌剧演员托斯卡正是热恋之时,保护政治犯而遭受牢狱之灾。斯卡皮亚警监迷恋美丽的托斯卡,以托斯卡委身予斯卡皮亚为条件,使卡瓦拉多西得以从牢房出来。不得已的托斯卡只能答应,决定在斯卡皮亚写完假的处决令后,在他没防备的时候用刀杀死他。黎明时分,卡瓦拉多西赴刑场,托斯卡告诉其这是假处决,不料这是斯卡皮亚耍的诡计,卡瓦拉多西被行刑。这时斯卡皮亚遇刺被发觉,且托斯卡被怀疑是谋杀的罪人。托斯卡绝望了,最后呼喊着“斯卡尔皮亚,上帝面前见”之后从墙上跳下摔死。

(二)《托斯卡》中的卡瓦拉多西

在《托斯卡》中卡瓦拉多西职业是画家,第一幕中,卡瓦拉多西在教堂描绘一幅美女的画面,在画中他感受到的是对心爱之人托斯卡的想念和自己对艺术和谐的向往,歌词中写到:“在各种美的事物中,有一种奇妙的调和。我亲爱的托斯卡有一头乌黑亮丽的头发、还有一对闪亮的黑眼,而里面这位知名的女士却是金发碧眼,我虽身在画前,心里所思所想都只有托斯卡!”,充分体现了卡瓦拉多西多自由,浪漫主义的性格,为了帮助政治犯人安杰洛蒂,不惜将自己置身安危之中,援助安杰洛蒂,他那种正义的的精神表露无遗。歌剧第二幕,他为了帮

合唱分析《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到1973年根据陕北民歌改编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复三部曲式。 引子(1-6小节):旋律悠长,宽广。 A乐段(7-27小节):旋律悠长,具有陕北特色,使人眼前呈现出一副陕北景色;B乐段(28-98):突然转入热闹场面其。中有包含B1、B2、B3小乐段。从整体上说表现人民对红军的欢迎之情。 A乐段再现(99-111小节):音乐回复到开始的绵长节奏中,表现的是人民在向中央红军挥手道别。 [教学目标] (一)能够对西北民歌和西北民歌风格的音乐作品感兴趣,喜欢演唱、聆听教材 中的西北民歌和根据西北民歌改编的音乐作品。 (二)聆听男声独唱《上去高山望平川》和合唱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体验 西北地区民歌的风格。 (三)知道陕北“信天游”和青海“花儿”的知识。 [作品分析]https://www.doczj.com/doc/a813490129.html,/programs/view/N_C2SeKGfuA/音频资料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一首陕北民歌改编的合唱曲。歌曲反映了中央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陕北人民热烈欢迎子弟兵的心情与场面。 歌曲曲调采用陕北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信天游。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属于山歌类。流行于陕西北部、宁夏东部和内蒙古西部部分地区。信天游歌词一般为七言两句体,上句用比兴,下句点出主题,这是信天游的显著特色。 一道道山来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 满天的乌云风吹散,毛主席来了睛了天。 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咱们革命的力量大发展。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 信天游的曲式多用上下句。上句经常分成两个短句,一扬一抑,下句则一气

呵成。下句常用重复或变化重复上句的手法,形成对比。曲调起伏较大,音调高亢、舒展、宽广。自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来,陕北成为革命根据地后,信天游被用来讴歌新生活,音调更加刚健、明朗;同时吸收了当地其他民歌的体裁,使 音乐更加丰富。 合唱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一首用管弦乐队伴奏的大型合唱曲。歌曲情绪热烈、宽广,男声领唱与女声合唱、混声合唱相互配合。歌曲的节奏,尤其是领唱部分的节奏比较自由,4/4拍、2/2拍、3/2拍和2/4拍相互交替变换。调 性为d音上的商调式。 曲式结构为兼具三部曲式的变奏曲式。歌曲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奏,主题和主题变奏Ⅰ(第一段、第二段歌词)。 第二部分:简短的间奏,变奏Ⅱ(分节歌反复)和间奏、变奏Ⅲ(第三段、第 四段、第五段歌词)。 第三部分:主题旋律的间奏,再现变奏Ⅰ,结尾句(第六段歌词)。 第一部分 前奏。前奏是一段形式变化多样、色彩丰富的陕北场景。前奏开始是一段悠扬、节奏自由的笛子独奏华彩,紧接着是热烈的管弦乐队合奏。伴随着出现背景性的合唱音响:“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红艳艳,红艳艳……”展示了一幅陕北黄土高原的风光画卷,以及人们迎接红军的热烈、亲切场面。 歌曲主题。男声领唱为主,衬托着女声伴唱,唱出了歌曲的主题: 这个主题是由三个乐句组成的乐段。 第一乐句: 第二乐句:

音乐作品分析

音乐作品分析 1. 乐段是构成独立段落的最小的结构。乐段的特征:①乐段是音乐作品中表现完整 乐思或相对完整乐思的最小结构,是建立在单一主题上的,最小的完整曲 式。②乐段的组成部分是乐句,乐句间相互用终止式划分开来,又通过终 止式的功能关系联合成有机的曲式结构。③乐段常由几个乐句组成,这些 乐句之间具有问答呼应的关系。④主调音乐风格的乐段,在陈述发展和结 束乐思时,和声的表现手法起很大作用。⑤乐段的结构规模一般不太长, 但形式完整,统一,能体现鲜明的音乐形象。⑥乐段可以作为独立乐曲的 曲式,也可以是较大型作品的一部分。 2. 单乐段划分依据原则:①依据和声——调性布局可以分为开放性乐段(乐段不结 束在原调的完全终止),收拢性乐段(乐段结束在原调的完全终止),转调 乐段(乐段结束在从属调)等;②依据主题材料及乐思发展的状况可以分 为:重复性乐段,飞重复性乐段,展开性乐段,“无终旋律”式的乐段等; ③依据乐段拥有的乐句数量可以分为:二乐句乐段,三乐句乐段,四乐句 乐段,多乐句乐段等;④依据结构的模式可以分为:方整性乐段,不方整 乐段等。 3. 乐段的补充,扩充和约缩 A .补充——乐句或乐段末尾形成终止式以后的收束性扩展称为补充。补充的典型 形式是:①延长或反复主和弦,如肖邦《g 大调前奏曲》最后8小节。主和弦的延长常常构成主音持续音,并常常出现下属系的和声或向下属系的离调和转调;②反复终止和弦,如贝多芬《第十一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9~12小节。③用正格终止结束以后再用变格终止作为补充终止,如格里格《加德》最后9小节。 B .补充——乐句或乐段在内部(即在用终止式结收束以前)进行结构的扩展,称 为扩充。扩充的方法有:①动机或乐节的反复,模进,模仿或变奏。②延长终 止和弦。③在阻碍终止或不完全终止后,重复前面的乐节或乐句,最后以完全终止结束。④用复调手法,变奏手法或调性发展的手法扩充内部结构。

艺术歌曲《怀念曲》的分析与演唱指导

艺术歌曲《怀念曲》的分析与演唱指导 【摘要】由黄永熙作曲、毛羽作词的艺术歌曲《怀念曲》是一首非常经典的作品,经久不衰。本文通过对作品的分析,旨在帮助演唱者更好的理解和演唱这首歌曲。 【关键词】怀念曲;歌曲分析;演唱指导 【正文】 由黄永熙作曲、毛羽作词的艺术歌曲《怀念曲》是一首非常经典的作品。今天我们找不到更多关于二位的个人资料,但是就传世的作品而言,黄永熙在当时的艺术歌曲创作的队伍里,占有不可忽视的一席之位。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首歌的歌词,分为了两个部分,即“把”和“问”。通过这两个动作,词作者开展了一系列的想像。第一段:“把印着泪痕的笺,交给那旅行的水,何时流到你屋边,让它弹动你的心弦。”这里的笺,寄托了“我”的情感,寥寥两行字,却道出了一种“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的坚贞和无奈。“何时流到你屋边,让它弹动你的心弦”这两句,十分符合中国文人墨客的对爱情的追求——两情相悦、心心相印。让“我的笺”弹动“你的心弦”,本身也是一个十分唯美的画面,使人有一种“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的唯美之感。 第二段:“我曾问南归的燕,可带来你的消息?她为我命运呜咽,希望似梦,心无依”直接给人一种心碎的感觉。“我”问“归燕”“你”的消息,换来的却只是“她对我命运呜咽”。“我”本是世间痴情人,可怜并不是每一个痴情人都能换来有情人终成眷属。词作者这里并没有通过自己的口表达,而是通过“归燕”表达这种情感,反而更突出了“我”的悲苦。“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吟唱出“希望似梦,心无依”时,更是叫人肝胆欲裂。世间最难解的便是“情”,词作者的“情”似梦,似流水,虽然梦终会醒,流水永不停,但是却是那样的美好,那样的纯洁,那样的永恒。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歌曲的旋律。歌曲的旋律一如词作一样,十分工整、精致、充满了诗情画意。乐曲是一个标准的二段式乐曲,歌曲采用的是分节歌的形式。整首歌曲都只用了一个节奏型,即“x――xx|xx-x|x―――|x-00|”,只是在结尾处稍加拉宽,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旋律的写作上是典型的起承转合的手法,旋律十分优美,第一段以叙述为主,第二段经过了高潮之后逐渐回落,最后以绵延的结尾结束。从每一句的起音即“5、5、5、2”和“ 、6、5、3”也可以看出这一点。这也使得这首歌的旋律更加符合了中国诗歌的音律。 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这首歌曲的伴奏。歌曲的前奏是第一段旋律的变体和缩小,交代了主题动机,而伴奏部分只是采用了用波音演奏的柱式和弦和分解和弦,轻柔恬静,似乎有一种“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的清新之感。第一段歌曲中右

曲式与作品分析教案

凯里学院 教案 课程名称:曲式与作品分析 开课院部:音乐学院 主讲教师:何家国 授课班级:音乐学本科三年级 授课学时: 64学时

课程名称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编号110104003 授课专业音乐学班级2009级本科课程类型 必修课专业课();专业必修课(√);公共基础课() 选修课专业选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 考核方式考试(√)考查() 课程教学 总学时数 64 学分数 4 学时 课堂讲授学时数32 实践课学时数32 实验学时数0 课堂讨论学时数8 使用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曲式分析基础教程》 (第二版) 高为杰、陈丹布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主要教学参考书 书名作者出版时间及出版社 《曲式与作品分析》 《音乐分析与创作》 吴祖强 杨儒怀 2002年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5年人民音乐出版社

章节名称第一章绪论 授课方式集体授课与个别讲解相结合授课时数 2 教学方法分析法、例证法、实例分析法 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曲式这一概念,理解一些基本术语,建立初步的学科概念,为以后学习做好准备。 教学基本内容1、曲式的定义及概述 2、基本术语:主题;结构单位;收拢性结构与开放性结构;基本部分与 从属部分;曲式的调性布局以及结构的补充与扩充。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主题;次级结构与整体结构;收拢性结构与开放性结构。难点:怎样理解曲式这一抽象概念以及主题的意义与判断。

教学过程 音乐是时间艺术,因此,作为音乐结构的曲式就是由各种音乐要素所构成的一些或同或异在一个由起止的时间过程中按照一定的逻辑加以分布、组合所形成的整体结构关系。可以这样理解曲式:学生都学习过文章的分段方法,同样道理,音乐也是可以被分为一段一段的,文章中有一段,一句,半句,个别字,一首乐曲也是可以逐层细分结构的,只不过要用到一些曲式原则,并且掌握各级结构之间的关系。这就是对乐曲结构的曲式分析。当然,曲式学的内容也是随着音乐艺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的,这就需要不断更新、扩充我们的知识,做深一层的曲式学研究。 主题:在一首乐曲或一个音乐段落中,能够乐曲或该乐段的基本面貌的乐思,也称作主导乐思。其长度通常是一个乐句或乐段。 主题主要是通过音调要素来体现的,虽然随着音乐的进行,伴随主题的速度、力度、音色、织体等要素在改变,但是,富有特性的主题音调的面貌是完全可以听出来,看出的。(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提示主题出现时各种要素的变化。 主题分为单一材料与复合材料两种构成方式。(逐一分析并讲解曲例1和2) 次级结构与整体结构:一首完整乐曲的趋势结构就是该乐曲的整体结构。由于表达完整乐思最小的单位是乐段,因此,乐段是最小的整体结构,其内部的乐句、乐节、乐汇不能构成独立的结构单位,也就是说以乐段为主体结构的曲式,不能再划分出次级结构。因此,次级结构必须存在于大于乐段的曲式结构中。如二段曲式、三段曲式等。整体结构与次级结构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收拢性结构与开放性结构:用乐曲自身的主要调性来完全终止既为收拢性结构,反之在不稳定功能或转调来终止,则为开放性结构。收拢性结构乐曲具有稳定,结束感较强特点,常常是这一结构单位的结束。而开放性结构则多为作曲家构思需要,为了求得乐思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结构中间的衔接与融合。 基本部分与从属部分:担负揭示及展开主要乐思的段落,成为基本部分,而在基本部分前后的引子、连接、过渡、补充、结尾等段落成为曲式的从属部分。两者具有相对性,有时从属部分也具有独立性,也起到表现音乐的作用。如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尾声部分。

外国音乐作品赏析

外国音乐作品赏析 音乐剧《猫》赏析 通过本学期的外国音乐作品赏析课学习,我了解到音乐剧是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综合舞台艺术,集歌、舞、剧为一体,广泛采用高科技的舞美技术,追求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的完美结合。这是音乐、歌曲、舞蹈和对白结合的一种戏剧表演形式,剧中的幽默、讽刺、感伤、爱情、愤怒作为动人的组成部分,与剧情本身一起,通过演员的语言,音乐和舞蹈动作以及固定的演绎传达给我们。《猫》可以说是当今世界音乐剧中最成功的作品,1981年5月11日首演于新伦敦剧院。音乐剧《猫》是百老汇历史上上演时间最长的作品之一,被授予“世纪音乐剧”称号。它的作者是安德鲁·洛伊德·韦伯。这部作品在1983年获得最佳音乐剧奖等7项托尼奖。剧中一曲《回

忆》,已经成为音乐剧音乐经典。我就在课堂学习中通过领略《猫》的魅力,走近音乐剧,了解音乐剧。 光怪陆离的舞台,满眼堆放着各式废弃物,在明亮的灯束下,一只只猫或坐或立,或舞或歌,《猫》的故事就这样上演了:杰里科猫族每年都要举行一次聚会,众猫们会在这一年一度的盛大聚会上挑选一只猫升天得以获得新生。于是,形形色色的猫纷纷登场,用歌声和舞蹈来讲述自己的故事,来取得这唯一的机会。其中“魅力猫”年轻时是猫族中最美丽的一个,她厌倦了猫族的生活到外面闯荡,但尝尽了世态炎凉,再回到猫族时已经变成一只蓬头垢面、丑陋无比的老猫了。猫儿们起初不愿接受这个背叛猫族的流浪者,然而她以一曲《回忆》最终打动了所有在场的猫,成为可以升天的猫。此外还有“领袖猫”“摇滚猫”“犯罪猫”“迷人猫” “超人猫”“魔术猫”等,这群五花八门、各不相同并被拟人化了的猫儿们组成了猫的大千世界。在舞会上,它们各显身手,或歌或舞或嬉戏,上演了一出荡气回肠的“人间悲喜剧”,诉说着爱与宽容的主题。 《猫》的剧情很简单,猫与猫之间的关系也不是那么明细,我想这也正使作者更专注于对音乐,舞美的高质量追求。作品中高质量的音乐,新颖的舞台布景,演员的精湛技艺和服装的精妙都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以下是我对《猫》这部音乐剧的艺术特征的赏析。 一、令人震撼的舞美 设计者用猫的眼光看世界,在舞台上建造了一个供猫表演的巨型游乐场,逼真的情境给音乐剧的表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铺垫,我想在现场欣赏的观众一定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再说《猫》的服装与化妆,设计者极大的发挥想象力,将几十种猫的形象惟妙惟肖的展现给我们,每一只猫身上的条纹都十分逼真,服装和道具也与它们各自的身份,地位,性格密切相关。例如,“领袖猫”的皮毛很长,而且没有花纹,身材高大魁梧,显得有威严有气势。而其中最重要的角色“魅力猫”格里泽贝拉,为了显示无情的岁月在她的身上留下的痕迹,她的皮毛选用了很暗淡的颜色,并且看起来像布满尘垢,很久没有梳理,脸色也很灰暗,眼角向下拉,满眼沧桑,是一位光华已尽的中年妇人写照。

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鉴赏论文

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鉴赏论文我最喜欢的一部音乐作品 ——《黄河大合唱》 摘要: 摘要《黄河大合唱》是所有中国人都很熟悉的一首民族音乐,在无数的大合唱比赛中都能听到其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旋律,每当听到这首歌,我都不禁不住激动万分、热血沸腾。《黄河大合唱》是一首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她产生于日本侵略者步步紧逼侵略中国的危急时刻,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的歌曲。 关键词:音乐、旋律、黄河、乐曲、合唱、鉴赏 1.音乐创作的时代背景 乐曲诞生于日战前最为惨烈的日子,那是一九三八年十一月武汉沦陷后的事,著名诗人光未然带着抗敌演剧三队撤退,经过黄河,亲临黄河的险滩急流,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并聆听了高亢悠长、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1939年1月,他抵达延安,开始着手创作《黄河大合唱》的歌词,很快就在春节联欢会上朗诵了歌词。冼星海听后异常兴奋,仅用一周时间就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作品的全部曲作。《黄河大合唱》就是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极其困难关头而诞生的。 2.音乐表演与音乐欣赏 全曲由《黄河船夫曲》(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女声合唱)、《河边对口曲》(对唱、合唱)、《黄河怨》(女声独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和《怒吼吧~黄河》(合唱)等8个乐章组成。各个乐章都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在表现内容、演唱形式和音乐形象等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同时,全曲又由表现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几个基本音调始终贯串于整个大合唱,在音乐布局上以《序曲》呈

示基本主题、首尾合唱呼应、中间各乐章交替发展和末乐章的总结概括,以及每乐章之前的朗诵为先导等,使整个作品又具有高度的统一性。音乐语言明快简练、通俗易解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合唱手法丰富多彩和乐队的交响性发挥,全曲的宏伟规模和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这部作品具有独创性的艺术特色。《黄河大合唱》凝聚着冼星海的卓越才华和杰出创造性,被认为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 2.1《序曲》 管弦乐队演奏的《序曲》概括地对全曲进行了极富特点的描绘(乐队效果色彩浓郁。音乐 刻画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象征着崇高伟大的民族精神:几个主题经过发展后交织征一起,形成了序曲的高潮。 2.2《黄河船夫曲》 这是一首惊心动魄的合唱曲。它以磅礴的气势、紧张的情绪、近似呼喊的音调,描绘了黄河船夫迎着惊涛骇浪顽强地驶向彼岸的动人画面。音乐素材吸取了北方民歌和船夫号子的某些音调和节奏,经过独具匠心的艺术加工,提炼出了动作性很强、短促有力的主导动机。这个动机贯穿全曲,经过发展、变化,使音乐具有坚毅、勇敢、奋进的特征。在演唱上采用了领唱、合唱的形式,造成了一呼百应,锐不可挡的气势。中间部分将此动机的节奏展宽,改为拍子,速度放慢,和声进行也很平稳;着意刻画了英勇的船夫们战胜风浪,终于登上了彼岸的胜利心情和自豪感。与前段的情绪上形成鲜明的对比,也为下段音乐的出现作了准备。下一段音乐是在前段抒情性、平静的音乐之后展开的,它以雄健的气势、饱满的感情、斩钉截铁的力度和较快的速度把歌曲推向高潮,唱出了:紧接着,紧张的划船音调再次出现,并加进了喘气的声音,力度也逐渐减弱,给人以船夫们驾船破浪,冲向远方的联想。这段尾声“象征着斗争的不断性”(冼星海语),预示着经过艰苦的奋

一、《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考试范围

一、《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考试范围 1.第三章多声部音乐调性的识别与和声分析 本章考试内容是分析古典乐派——浪漫乐派的音乐作品 包括:调性的识别、转调、离调、换调,副属和弦等内容。 声与作品分析基本要求 一、和声分析的次序 (一)分析全曲基本调式调性布局 (二)分析段落和声结构 (三)分析乐句和声结构 (四)分析转调与离调和声 二、和声分析的基本思路 (一)和声终止式 1.半终止 2.完全终止 (二)关注和声低音 和声的原位与转位 2.第四章音乐材料陈述与展开 (1)音乐材料陈述主要是:稳定性陈述与非稳定性陈述两种类型 (2)音乐的材料展开手段主要是: 1)变奏,织体变化、和声变化、旋律变奏、调式调性、速度、配器等。 2)延展,重复、模进、分裂、紧缩、扩大等。 3.第五章音乐作品曲式结构的基本原则音乐分析中曲式构成有两种原则

原则一: 原则二: (1)并列原则 (1)呼应原则 (2)再现原则 (2)三部性原则 (3)变奏原则 (3)起承转合原则 (4)回旋原则 (4)变奏原则 (5)奏鸣原则 (5)回旋原则本讲课主要采用第二种原则 4.第六章规范化曲式之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本学期讲课至第六章第三节为止。 第一节一部曲式(一段式) 一、一部曲式定义 二、乐段分类 (乐段内部结构) (一) 单乐段 1. 一句类乐段 2. 二句类乐段 3. 三句类乐段 4. 四句类乐段 5. 五句类乐段 (二) 展开型乐段 (三) 平行复乐段 三、一部曲式的和声 (一) 和声结构的开放性 (二) 和声结构的收拢性 四、一部曲式的从属部分 五、一部曲式的应用 提示:重点掌握复乐段 第二节单二部曲式(二段式) 一、定义:两个内容不同或相近的乐段,建立在对比与统一基础上,

50音乐学专业曲式与作品分析

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曲式与作品分析》考试纲要 第一部分课程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设置说明 《曲式和作品分析》是为培养和检验应考者的曲式和音乐作品分析基本理论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曲式分析基本理论;二是音乐作品内容分析。要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各种曲式类型的特征以及判断依据,能分析具体的音乐作品的曲式特征及音乐内容特征。 二、参考书目 《曲式分析基础教程》(高为杰陈丹布编著) 第二部分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 第一章:绪论 1、曲式的定义及概述。 2、有关曲式结构的一些基本术语概念。 3、曲式发展的基本结构原则。 4、音乐的陈述类型。 第二章:一段曲式 1、识记:什么是一段曲式;乐句、乐节和乐汇之间的区别;一段式的分类原则。 2、理解:一段曲式的特征;乐段内部各单位的相互关系;复乐段的结构意义。 3、重点分析曲目:格里格《我爱你》 巴托克《献给孩子们》。 4、分析要求:能在乐谱上划分乐句;作简要的和声分析;说明音乐内容。 第三章:二段曲式 1、识记:什么是二段曲式?二段式呈示段的特征;什么是再现的二段式?什么是无再现的二段式? 2、理解:二段式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之间的对比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重点分析:舒曼《初衷》 格里格《索尔维格之歌》。 4、分析要求:在乐谱上划分乐句;判断曲式形式;画出曲式结构图;分析音乐内容。

第四章:三段曲式 1、识记:什么是三段曲式?什么是引伸型中段?什么是并置型中段? 2、理解:引伸型中段和并置型中段各有哪些特点? 3、重点分析:肖邦《玛祖卡舞曲》OP33NO2 《在银色的月光下》。 4、分析要求:判断何种类型的三段曲式;画出结构图式;分析中段写法;说明音乐内容。 第五章:三部曲式 1、识记:三部曲式的基本结构图;中部的写法可分为哪两种基本类型?什么叫三声中部? 2、理解:三部曲式的基本特征;呈示型中部与展开型中部有哪些不同? 3、重点分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NO1第三乐章 肖邦《降E圆舞曲》OP18 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 4、分析要求:在乐谱上划分乐句、乐段;判断曲式类型;画出结构图式;分析音乐内容。 第六章:变奏曲式 1、识记:变奏曲式的定义;什么是固定低音变奏?什么是装饰变奏? 2、理解:变奏曲式依据变奏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3、重点分析:阿连斯基《固定低音》OP5.NO5 莫扎特《主题与变奏》 刘庄《钢琴变奏曲》 4、分析要求:能较准确地描述变奏曲主题及各个变奏的创作手法特征及调性布局。 第七章:回旋曲式 1、识记:什么是回旋曲式?画出其图式。 2、理解:回旋曲式插部与叠部之间的关系。 3、重点分析:洗星海《到敌人后方去》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4.NO2第三乐章。 4、分析要求:在乐谱上标出叠部和插部;画出曲式结构图。 第八章:奏鸣曲式、回旋奏鸣曲式及其他 1、识记:奏鸣曲式的定义、结构图式;回旋奏鸣曲式的定义、结构图式。 2、理解:奏鸣曲式的呈示部、展开部及再现部各有哪些特征?回旋奏鸣曲式与奏鸣曲式、回旋曲式各有哪些不同? 3、重点分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NO.1第一乐章

浅谈《映山红》作品分析与演唱

浅谈《映山红》的作品分析与演唱 作者:张强 中文摘要 我国当代著名作曲家傅庚辰创作的《映山红》歌曲影响了几代人,是中国当代歌曲中的经典作品之一。本文以傅庚辰创作的红歌中《映山红》的作品分析与演唱为研究对象,总结了《映山红》这首歌曲创作中题材、体裁、创作手法、演唱等方面的突出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可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音乐语言唱出的了人民的心声。 关键词:映山红;作品分析;演唱;傅庚辰;创作;题材;体裁;红歌; 人民的心声; 傅庚辰,这是一个在中国乐坛上很有分量的名字,他所创作的作品《红星照我去战斗》、《地道战》、《映山红》、《雷锋,我们的战友》、《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等作品堪称中国当代歌曲的经典。经近半个世纪的时光考验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红歌”是红色歌曲的简称,是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所产生的歌颂和赞扬我们中国共产党的歌曲,它讴歌了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和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表达了人民群众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充满了信心,反映了中华民族在曲折中前进的历程,是中国革命与改革开放的真实写照。它包括革命歌曲和爱国主义教育歌曲。这首《映山红》也是红歌中的经典之作。红歌彰显时代精神,给人激情和奋斗动力,表现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这首《映山红》歌曲的创作灵感来源于《闪闪的红星》剧本中的歌词,是傅庚辰在音乐组一次开会的办公室里发现的,歌词这样写着:“夜半三更盼天明,寒冬腊月盼春风,若要盼得亲人回,岭上开遍映山红。”这几句话在“四人帮”实行文化专制的时代让傅庚辰怦然心动。这几句歌词给了他从未有过的力量,使他把已经编好的剧本歌曲全部换掉,重新谱写了这首《映山红》,正所谓红军就是我们的亲人,后面就改成了“若要盼得红军来,岭上开遍映山红”。作者用诗

曲式与作品分析报告

关于曲式与作品分析: 1、定义:曲——即乐曲;式——即样式、形式。曲式就是指音乐作品的样式,也可以说是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 2、名称:曲式与作品分析——Musical Form and Analysis =MFA 。 3、目的:既然课程的名称是“曲式与作品分析”,学习这门课程,一方面要让学生从这门课程中学习曲式的基本原理并掌握各种范型;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最终能从曲式入手,通过分析,实现对音乐作品的全面把握和深入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各自专业的促进(表演者能从中获得诠释音乐的依据,理论专业者能从中把握评研音乐的标准,作曲专业者能从中学习创作手法)。 第一章 音乐的基本材料——音乐语言 正像诗歌用语言文字,图画用线条、色彩,建筑用砖头、石块等构成一样,音乐的构成,也有它自己的特殊材料,就是音乐语言。音乐语言也被称之为音乐构成的基本要素,包括①旋律线;②节奏;③节拍;④和声、复调、调式调性⑤速度;⑥力度;⑦音区、音域;⑧音色;⑨演唱(奏)法;⑩织体等。音乐语言构成了音乐表现的基本手段。 第一节、旋律 摘要:(旋律的重要性及定义......,旋律的分析要点....主要包括旋律的外形、隐伏骨架和高潮。) 一、有关旋律 1、从旋律的重要性来说,它是“音乐的灵魂”;从它总是横向的流动这一特性来说,它是“乐音运动的轨迹”;从它与纵向音高的相互关系出发,它是“它

是和声的表层”,从欣赏的角度入眼,它是“音乐作品的外观轮廓”或是“音乐情感的直接体现”。所以,旋律非常重要。 2、定义:第一、“狭义的”旋律仅指横向音高或旋律线,也就是说它只指“音高”而不指“音长”。在单独分析音乐的音级、音高、音列等因素时,“旋律”就取这种所指。 第二、“广义的”旋律是指包含了“音高”和“音长”这两个方面,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曲调”。当分析需要和节奏、节拍或织体等因素相联系时,旋律就取这种意义。 二、旋律分析的要点 1、旋律的外形 广义的旋律是一个有机体,包含有音高、节奏、调式、调性、音域、音区等多种要素,但是为了分析的目的,单从旋律的外形来看,我们必须把旋律中的其它要素抛开,仅从旋律自身运动的价值——音高运动的相互关系予以透视。 (1)大山型(大波浪型):由跨度较大的音程、起落较宽的幅度构成,它常和某种崇高的感情、宽广的歌唱或壮阔豪迈的性格相联系;如《黄河颂》、《我爱你中国》、《天鹅》; (2)连续上行的旋律常表现高涨、激昂的情绪。 如下例(贝多芬《第一交响曲》第三乐章) 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贝多芬《第十四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黄水谣合唱指挥作品分析

《黄水谣》指挥分析报告 一、《黄水谣》的创作时代背景 《黄水谣》是一首经改编后的混声合唱曲,选自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我国现代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中的第四首。 《黄河大合唱》创作于日寇大肆侵略我国、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1939年;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即张光年)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习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1939年1月抵达延安后,光未然完成了《黄河》词作,并在年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人民音乐家洗星海同志听后异常兴奋,在延安一个简陋的窑洞里,抱病连续写作六天,于3月31日创作完成了《黄河大合唱》这部不朽的大型声乐名作。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由邬析零指挥),引起巨大反响。作品共有八个乐章,每章开首均有配乐朗诵。五月十一日由冼星海指挥再度演出,很快传遍整个中国,鼓舞着中华儿女夺取抗战的胜利。《黄河大合唱》至今有66周年,久唱不衰,其表现出的伟大民族精神,影响着整个中国的现在和未来。 二、人民音乐家、著名作曲家冼星海简介 《黄河大合唱》的曲作者冼星海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原籍广东番禺,1905年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的家庭。1918年入岭南大学

附中学小提琴,1926年入北大音乐传习所、国立艺专音乐系学习。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小提琴和钢琴,并发表了著名的音乐短论《普遍的音乐》。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从师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院在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学习。留法期间,创作了《风》、《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十余首作品,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并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抗战开始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后去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动。1935年至1938年间,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利亚》、《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1938年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女大”兼课、教学,于1939年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1940年去苏联学习、工作,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此间,写有交响曲《民族解放》、《神圣之战》,管弦乐组曲《满江红》,管弦乐《中国狂想曲》以及小提琴曲《郭治尔-比戴》等,现已收集到他的作品近三百件。由于他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所作的巨大贡献,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三、《黄水谣》的曲式结构简析 《黄水谣》在《黄河大合唱》中原是一首民谣式的齐唱歌曲,后改编成四部混声合唱,为AB A ′三段体结构。E大调,2/4拍。第一段(A)和第三段(A ′)都是女声的二部合唱,和声简洁,多为3度

曲式分析总结

曲式分析总结

绪论 关于曲式与作品分析: 1、定义:曲——即乐曲;式——即样式、形式。曲式就是指音乐作品的样式,也可以说是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 2、名称:曲式与作品分析——Musical Form and Analysis=MFA。 3、目的:既然课程的名称是“曲式与作品分析”,学习这门课程,一方面要让学生从这门课程中学习曲式的基本原理并掌握各种范型;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最终能从曲式入手,通过分析,实现对音乐作品的全面把握和深入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各自专业的促进(表演者能从中获得诠释音乐的依据,理论专业者能从中把握评研音乐的标准,作曲专业者能从中学习创作手法)。 第一章音乐的基本材料——音乐语言 正像诗歌用语言文字,图画用线条、色彩,建筑用砖头、石块等构成一样,音乐的构成,也有它自己的特殊材料,就是音乐语言。音乐语言也被称之为音乐构成的基本要素,包括①旋律线;②节奏;③节拍;④和声、复调、调式调性⑤速度;⑥力度;⑦音区、音域;⑧音色;⑨演唱(奏)法;⑩织体等。音乐语言构成了音乐表现的基本手段。 第一节、旋律 摘要:(旋律的重要性及定义,旋律的分析要点主要包括旋律的外形、隐伏骨架和高潮。) 一、有关旋律

1、从旋律的重要性来说,它是“音乐的灵魂”;从它总是横向的流动这一特性来说,它是“乐音运动的轨迹”;从它与纵向音高的相互关系出发,它是“它是和声的表层”,从欣赏的角度入眼,它是“音乐作品的外观轮廓”或是“音乐情感的直接体现”。所以,旋律非常重要。 2、定义:第一、“狭义的”旋律仅指横向音高或旋律线,也就是说它只指“音高”而不指“音长”。在单独分析音乐的音级、音高、音列等因素时,“旋律”就取这种所指。 第二、“广义的”旋律是指包含了“音高”和“音长”这两个方面,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曲调”。当分析需要和节奏、节拍或织体等因素相联系时,旋律就取这种意义。 二、旋律分析的要点 1、旋律的外形 广义的旋律是一个有机体,包含有音高、节奏、调式、调性、音域、音区等多种要素,但是为了分析的目的,单从旋律的外形来看,我们必须把旋律中的其它要素抛开,仅从旋律自身运动的价值——音高运动的相互关系予以透视。 (1)大山型(大波浪型):由跨度较大的音程、起落较宽的幅度构成,它常和某种崇高的感情、宽广的歌唱或壮阔豪迈的性格相联系;如《黄河颂》、《我爱你中国》、《天鹅》; (2)连续上行的旋律常表现高涨、激昂的情绪。

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大纲

《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课程编号:412009 412010 课程名称:曲式与作品分析 英文名称:Musical Form and Analysis of Musical Composition 学分:4 总学时:36/学期*2 = 72 课程开设院(系):音乐系 适用专业:音乐学本科专业 前期课程:《基本乐理》、《和声》、《视唱练耳》。 一、说明 (一)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音乐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一门实用性、技能型课程。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对各类音乐作品不同结构形态而开设的一门基础理论课,对学生学习其它音乐理论课、技能课有着指导意义。 本课程以曲式结构类型的教授为基础,同时注重对作品的构成材料和内在联系等微观的分析,以便更好地把握音乐表现的各个层面。 (二)基本要求 在教学中通过对中外音乐作品的具体分析,讲述音乐作品中形式与内容的辨证关系、乐思的产生极其发展的整体结构原则等,使学生掌握音乐作品中曲式结构的原则极其特征,掌握分析音乐作品的必要知识与基本技能,并通过分析音乐作品的各种结构类型与表现因素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理解并表现音乐作品的能力。 (三)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作品分析能力,有初步通过听辩音响判断作品曲式结构的能力。通过对一些定型化的、较为规范的曲式结构模式和曲式结构的教学,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外优秀音乐作品的整体框架以及作曲家在音乐创作时的整体构思,同时极大提高学生运用乐理、视唱、和声、音乐史等知识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四)本课程的教学方式和其它教学环节的安排

1、本课程以辨证唯物论观点,依据中外音乐创作长期实践所形成的、具有普遍规律的曲式体系,对典范音乐作品进行具体分析。 2、教学形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学生作业,进行课堂辅导与集体讨论。 3、力求启发式教学、加强课堂提问与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进度 第一章绪论(4学时) §1、曲式及其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 §2、曲式发展的基本结构原则 §3、音乐作品分析的内容与方法 §4、曲式与作品分析的意义 第二章一段曲式(14学时) §1、一段曲式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一段曲式的内部结构 §3、一段曲式的主要类型 §4、音乐作品实例分析 第三章二段曲式(单二部曲式)(16学时) §1、二段曲式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二段曲式的主要类型 (1)、带再现的二段曲式 带再现二段式作品分析 (2)不带再现的二段曲式 不带再现二段式的作品分析 §3、二段曲式与复乐段的区别等 §4、双重二段曲式 复习(2学时) 第四章三段曲式(单三部曲式)(12学时) §1、三段曲式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三段曲式的结构与类型 引申性中段及其作品分析

音乐知识与作品赏析之收获及感受

主讲教师:张宁 第一章概述 一、什么是音乐 音乐是一种声音和时间的艺术,是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上流动的音响来创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或描写客观事物,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 音乐是有组织的声音 声音包括乐音和噪音,是按照声音的频率划分的,过去人们以为乐音才是音乐,到了近现代音乐家们把噪音也作为一种音乐的创作元素称为噪音音乐。 二、为什么要开设音乐欣赏课 三、音乐欣赏的过程——心理状态 1、知觉欣赏的层次 2、情感欣赏的层次 3、专业欣赏的层次 四、怎样欣赏音乐 1、作者和作品的时代背景 一首音乐作品,总是表现了作曲家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反映了一定的时代特征。因此,要比较深刻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就必须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2、作者的创作个性 不同的作曲家由于生活时代、经历、素养和艺术趣味的不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创作思想和个性,这就使得作品具有不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另一方面,作曲家的创作思想和创作个性也会随着其本人的经历而发生变化。 3、民族特征 一切音乐作品都植根于民族民间音乐。不同的地域和民族,其民间音乐具有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征。好的音乐作品不仅具有強烈的时代气息,同时也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4、音乐语言的表现功能 音乐语言要素: 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区 音色和声复调调式曲式... 一部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美,必须通过这些要素的有机结合才能表现出来。(一)旋律: 1、概念:又叫曲调,是按照一定的高低长短和强弱关系组成的音的线条。 2、因素:高低和长短 1 1 5 5 6 6 5 — 4 4 3 3 2 2 1 —??????1、高低——音高 乐音体系、音列 音阶: 1 2 3 4 5 6 7 (ì) 唱名:Do re mi fa sol la si (do) 音名:c d e f g a b (C) 2、长短——节奏 1、组织起来的音的长短关系,即节奏。 2、节奏的属性 1)强弱关系

合唱作品的艺术特征研究--以《去一个美丽的地方》为例

尚德义合唱作品的艺术特征研究 ——以《去一个美丽的地方》为例 摘要:尚德义先生作为我国歌曲艺术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其作品寻求艺术的真善美、创作手法独具个性、并富含浓厚的民族风格、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极高的艺术价值。文章对尚德义先生合唱作品的艺术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对其艺术创作风格、创作背景和旋律特点的研究,并以混声四部合唱《去一个美丽的地方》为例,对尚德义先生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材料运用、歌曲音阶旋律艺术的表达、词曲的完美结合形式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分析。其内容主要包括:重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音乐旋律曲调的融合;注重歌词旋律的结合性,将深刻的思想赋予优美的旋律中得到表达与体现;注重歌曲旋律的流畅性,将音乐创作技巧与歌词的天然融合,彰显歌曲的感染力。 关键词:尚德义合唱作品;《去一个美丽的地方》;艺术特征;民族特色;研究 引言 中国的合唱艺术起步较晚,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西方传入,是音乐领域中最年轻的成员,而真正快速发展期应该说是建国以后。随着时代发展,全国掀起了合唱“风暴”,大到国际合唱比赛,小到各省市合唱专场等。但是,在合唱艺术越来越得到重视的同时,问题也随之出现。许多合唱团在演唱作品时,只会想怎样把歌词、旋律唱准,没有深入了解,使许多作品的内涵精髓没能很好的表现出来。这样对我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十分不利。尚德义先生在艺术歌曲方面获得的巨大成就,理论界对其歌曲的研究工作却仅仅停留在只言片语层面,当下,开展合唱作品的深入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和紧迫,因此,本人选择尚德义合唱作品的艺术特征研究——以《去一个美丽的地方为例》作为本科的毕业论文。希望能够为中国合唱歌曲创作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一、作者的简介及其合唱作品概述

曲式与作品分析考试题参考答案

音乐学院《曲式与作品分析》考试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10分) 1. 在一首乐曲或一个音乐段落中,能体现该乐曲或段落的基本性格面貌的乐思,称之为(主题)。 2. 一首乐曲中的某个结构单位,如果用它自身的主要调性的主功能来完全终止,那么该结构单位称为(收拢性结构)。 3. 乐段的内部结构可以细分为(乐句)、(乐节)、(乐汇)。 4. 乐段最后落于主调的属和弦,以和声的半终止结束,称之为(开放乐段)。 5. 段落之间还可能形成尾首重叠的关系,称为(侵入终止)。 6. 音乐作品的结构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主要的要素包括:(旋律)(和声)(织体)(调式调性). 7. 乐段的调性结构可分为(单一调性)和(转调)的结构 二、名词解释(共 2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10 分) 1. 复乐段 复乐段是一种特殊的结构。复乐段的“复” ,为重复或复合的意思。它既是一个量的概念,即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乐段的分量,又是一个质的概念,即两个(或两个以上)乐段的内容为重复关系。复乐段以其包含乐段数量的差别,可分别称之为二重复乐段、三重复乐段等。但三重及三重以上的复乐段实际上非常罕见,因此,通常所谓的复乐段,也即指二重复乐段。 2. 三部性原则三部性原则是在呼应原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三部 性结构就是在遥相呼应的两部分之间,插入一个中间部分。

三部性原则在音乐中的具体体现,可用图式:A—E —A来表示,即主题(呈式)——离题(对比或引伸展开)——返题(主题再现)。三部性原则的核心是再现,因而也可以称之为再现原则 三、简答题(共四小题,每小题5分,共25 分) 1. 音乐的非稳定性陈述语言有哪些特征? 答:音乐的非稳定性陈述语言有以下几个特征: (1)乐思材料比较片段化、零碎化。 (2)调性与和声呈不稳定功能。这种不稳定功能的最基本的体现是避免全曲的主要调性而在从属调性上进行。调性与和声的不稳定功能的进一步强化则体现为不确立一个明确的调性为目标,避免主和弦或避免完全终止式,不在一个调性上作较长的停留,较多使用不协和和弦等等。 (3)结构上不规整,不形成正规的乐句或乐段结构。结构的分裂是体现结构不稳定功能的常用手法。 2. 乐句、乐节、乐汇有什么特点?答:乐句是乐段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乐段内部的曲式成分。其长度一般约为4至8 小节,具有一定的节奏音型和旋律的起伏,乐句的和声包含相对完整的内容,句尾通常要出现和声终止式。 乐节指长度约为2至4小节的、规模较小的音乐片段,多数乐节 相当于半个乐句的长度。 乐节内若能再细分,则可以划分出乐汇。乐汇是由两个以上的乐

当代中国合唱艺术的发展简单分析

当代中国合唱艺术的发展简单分析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49年成立以来,我们国家的合唱艺术也在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的变化着,中国的合唱艺术走着一条曲折和艰辛的道路,在这形成的过程中,我们的合唱艺术有过辉煌的成就但也有着巨大的挫折。合唱作为一种伟大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艺术高度上不仅代表的是人类的智慧结晶,更主要的伟大之处在于合唱这种团队合作的艺术表现方式对于人性团结,沟通的诠释和展示及合唱艺术本身的熏陶作用,目前我国合唱艺术的状况令人忧喜半参。从历史的角度看,发展与问题并存,中国合唱未来更应该体现民族文化,积极走出一条特色的中国合唱道路。 关键词:关键词:合唱艺术;发展 1. 前言 我们国家的合唱艺术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合唱就已经盛行了,《诗经》、宫廷雅乐很大部分其实是以合唱的形式演绎的,在悠久的中华文化遗迹中不同的记载表现了合唱在古代的出现,甚至有宫廷专门的机构负责,由此看来,合唱其实早就出现在我国的灿烂文化中了,更是我国文化的一块瑰宝。除了主流的汉族文化,至今也有一些少数民族当中保存着相当多的多声部合唱民歌。我们国家在20世纪初期从国外引进了群众合唱的形式,这样我们国家的合唱艺术才真正开始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在中国专业的合唱艺术事业发展的很缓慢。在中国合唱艺术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20世纪50年代的初期民歌合唱; “全国音乐周”前后的创作合唱艺术的高潮; 20世纪60年代左右合唱经历了一次大的变革; 20世纪70年代左右合唱的畸形发展; 新时期合唱艺术的探索和创新。 2. 20世纪50年代的初期民歌合唱 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兴趣民歌合唱艺术,一些艺术家将各地的民歌改编成为一种适合合唱的形式,这也成为了当时的一种潮流,在这个时期,人们所熟知的歌曲有《三十里铺》、《牧歌》、《新疆好》、《小河淌水》等作品,这些作品到现在还在被人们所传唱,这些成为当时合唱艺术的一个小高潮。,民歌合唱获得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们国家获得解放后,艺术的氛围更宽松,民歌成为当时的主要合唱主体和创作灵感。二是我们在50年代建国初期,业余和专业的合唱队开始逐渐建立起来,队员的演唱能力有了迅速的提高。外国的合唱团影响,当时捷克斯洛伐克国家歌舞团、波兰的玛佐夫舍歌舞团、罗马尼亚民间歌舞团等 曲目:《牧歌》是民歌的一个类别,流行于我国蒙古、藏、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内容多表现放牧生活、爱情生活、赞美家乡、歌唱牛羊等。一般具有音调开阔悠长、节奏自由的特点。歌唱声音也比较高亢,有的自弹乐器伴奏,有的无奏。 《小河淌水》这是一首来自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的云南民歌,属于南方音乐。歌词质朴自然,富于想象。全曲是羽调式,五个乐句,速度稍慢,以从容舒展、比较自由的节奏和回环起伏、清新优美而具有云南地方特色的旋律,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深远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