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新版_剑桥英国文学史_18世纪卷的批评_盛宁

对新版_剑桥英国文学史_18世纪卷的批评_盛宁

对新版_剑桥英国文学史_18世纪卷的批评_盛宁
对新版_剑桥英国文学史_18世纪卷的批评_盛宁

动 态

对新版《剑桥英国文学史》

18世纪卷的批评

《剑桥英国文学史》和《牛津英国文学史》堪称是英美文学研究领域中的两部重头大戏。前者自1907年出版问世,到1917年全部20卷出齐,而后者自1945年开始策划编写,直到半个世纪后的1997年才将全部15卷出齐。而此时,使用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剑桥文学史则早已进入垂暮之年,重修一部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新版文学史于是就又成了当务之急。经过多年的筹划,新版剑桥英国文学史的两三个分卷终于陆续开始登场,继2003年初推出了“现代前期”(Early Modern)卷之后,去年又推出了相当于旧版“18世纪”卷的“1660-1780年”卷。这一卷总计945页,与上一版相比,篇幅缩减了三分之一强,但在编写宗旨、所涵盖的内容以及结构和篇幅分配方面,其变化之巨则全然不可以道里计。美国耶鲁大学英语系专治18世纪英国文学的资深教授克劳德?罗森,在英国《泰晤士报文学增刊》(M arch10,2006)上发表长篇书评,将新版此卷与旧版及牛津版文学史进行比较,对所存在的问题作了严厉、但发人深省的批评。

罗森说,当年旧版文学史的撰写者大多是文学领域名声显赫的大师级学者,而今天的新版则基本上由分门别类的专家(“偏才”的别称)集体合作而成。从理论上说,集体合作或可保证较高的总体质量,但实际上还是取决于各撰稿人的水平,而且往往还会产生各说各的、缺乏通盘衔接的毛病。过去那种单打独挑式的写法(如牛津版的文学史),反倒可以使全书上下连贯,前后照应,例如C.S.刘易斯为《牛津英国文学史》撰写的第四卷《16世纪的英国文学》(不含戏剧,1954),内容博大精深,文词挥洒自如,不仅是牛津英国文学史,甚至可说是整个文学史文类中罕有其匹的佼佼者。但这样的例子极其罕见,今天恐怕再也没有人能独自驾驭这一卷所涵盖的那样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而一向采取分头撰写的剑桥版文学史,则要求撰稿人之间必须水平相当,而总编撰人更必须有极好的平衡协调能力。

罗森认为,新版剑桥文学史(18世纪卷)的三章背景性的概论写得很好,对这一时期的出版发行业的发展、作家从为赞助人写作向独立的专业性写作的转型以及对当时作家圈状况的研究,都有推陈出新的发明。关于戏剧的两章也是该卷中的上乘之作。罗森指出,关于复辟时期戏剧舞台的评述,尤其好在它提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美学理念,使我们重新接受了英雄悲剧中原先那种被认为是“好走极端、与英国传统 格不入”的倾向。而关于18世纪中晚期的戏剧,撰稿人以其实实在在的才学改变了我们许多的传统认识。他提出:这一时期的悲剧实在是乏善可陈,“喜剧要好得多”,但仍“缺乏文学性,既不够深刻,也没有什么原创性”;而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老戏重排要远比新剧的创作更加火爆,因为当时的审批法案对演出的数量加以限制,仅此这一点对英国戏剧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就比剧目审查制度还要厉害。

论及该卷存在的问题,罗森显然认为主要在文学重点人物、作品的选定和评价方面。旧版的18世纪卷包括了四个分卷,其中有三个分卷分别以“德莱顿时代”、“爱迪生和斯梯尔到蒲伯和斯威夫特”以及“约翰逊时代”命名,而新版里这一时期设立专章讨论的文学家却总共只有两人:德莱顿和斯威夫特。关于德莱顿,罗森认为该卷的评述全面周到,尤其是对于德莱顿在政治上和宗教信仰上的180度大转变作出了非常必要而有用的解释,对其主要作品也有简短而到位的讨论,所有这些都值得肯定。然而,关于斯威夫特的一章,罗森则认为,从这一章的标题“体系讽刺:斯威夫特1com”到文中比比皆是的互联网习语,尽管形式上看来很新颖,所论话题也相当广泛,行文中既有夹枪带棒的攻击,也有指桑骂槐的影射,撰稿人以这种很独特的方式对斯威夫特的讽刺寓意一一加以阐释,罗森说,这一部分或许是全卷写得最生动活泼的章节,但是,你却不会到那里去寻找可资参考的信息。令罗森最感到不解的是约翰逊居然没有设专章,甚至没有比较详细的讨论;18世纪的“传记文学”也没有专章讨论,于是鲍斯韦尔的《约翰逊传》这部“时代经典”,就只能安插在“日记和

?

7

4

1

?

自传”一章中,被当作鲍斯韦尔日记的“变体”而一笔带过。

该卷总编撰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约翰?里切蒂教授说,他认为文学典律不能只限于那些文坛和社会的精英人士,他要纠正旧版的剑桥史偏重于男人的倾向。因此,在这卷新版文学史中,“男性”、“精英”这类字眼都隐隐约约带上了一层贬义。然而,罗森发现,该卷其实并没有如主编人声称的那样,真的强调了那些所谓“工人阶级作家”

(他们其实就是出身稍稍低微一点而已)的阶级

性,相反,这种把侧重点挪向“次要作家”的结果,反倒削弱了对重要作家的关注。罗森说,在这卷煌煌900多页的18世纪英国文学史中,竟然就没有对亚历山大?蒲伯有过一点像样的评述,甚至没有点评过他的任何一首诗,对蒲伯的全部讨论仅限于他的一篇《论批评》(不到两页),以及在论及他的论敌安布罗斯?菲利普的《田园牧歌诗》时,在不到一页半的篇幅中顺带的提到他一笔。而那位出身“贫穷牧师”、同样在威斯敏斯特学校和剑桥大学受过教育的诗人查尔斯?丘吉尔,则得到了连续四页的讨论。同样,被认为是18世纪最重要的五位小说家———笛福、理查逊、菲尔丁、斯摩莱特和斯特恩,在现在的新版中已经被一大批同辈的和后辈的小说家包围,他们大多是女作家,而其中的三位———艾弗拉?本恩、德拉里韦尔?曼雷和伊莱扎?海伍德还设立了专章。不仅如此,本恩和海伍德在“哲学与文学”一章中也有讨论,海伍德一人所得到的篇幅甚至超过了洛克与贝克莱的总和。

新版的文学史声称要关注“历史”也让人感到困惑。罗森说,此卷中其实很少看到把文学作品置于历史事件背景下的讨论,即使对斯威夫特和埃德蒙?伯克的讨论也不例外。相反,罗森回忆说,旧版的剑桥文学史的第八、第十和第十一卷中,至少有四章(75页)对历史人物的讨论,五章(105页)对宗教和宗教作家的讨论,四章(110页)对哲学家的讨论,三章(92页)对政治作家的讨论。相比之下,新版的这卷文学史中,既没有对洛克的讨论,也几乎没有对贝克莱的讨论,而这两人在旧版中都是设了专章的。

罗森说,试图让业内人觉得满意,而不是真正对高质量的学问感兴趣,是这一卷文学史给人的总

体印象。负责本卷“女性诗人”一章的撰稿人曾这样说过,“今天,谁也不再会把18世纪小说史写成‘梦之队’(笛福、理查逊、菲尔丁、斯特恩和斯摩莱特)的大巡游了。‘次要作家’已经被发现,……肯定卓越的新办法也已出现。”然而,罗森接下来问道:不知此位撰稿人是否意识到,就在她为本卷写下这段话的时候,“梦之队”基本上都已坐在了替补席的冷板凳上,也像是在实行所谓的“轮流上场”呢!

罗森给自己的书评取名为“Yahoo ”,还重重的加上了一个感叹号“!”,副标题是“对出自多人之手的一部文学史的评点修改”。今天的读者都知道,“Yahoo ”是当下一个互联网搜索引擎的网站名。殊不知,它原先却是斯威夫特杜撰出的一种怪物,《格列佛游记》里对这畜牲有让人极其恶心的描写。它既丑又癞,面目可憎,急了甚至会用自己的粪便向人发起攻击。罗森眼中的这部文学史,难道真的就像“耶胡”那么可怕吗?我们还是去读一读原书,得出自己的结论吧。

(宁)

贝克特———充满矛盾的作家

今年是萨缪尔?贝克特(1906-1989)诞生

100周年,法国《读书》杂志第344期发表专文,

着重评析了他充满矛盾的一生与他创作之间的密切关系。

贝克特生于爱尔兰的都柏林,家境比较富裕,但他的童年并不幸福。1923年他进入都柏林三一学院,学会了拉丁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1928年毕业后到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担任英语助教。他是个新教徒,却喜欢与超现实主义诗人和画家交往,并且成为同乡乔伊斯的秘书和朋友,1931年他回到三一学院不久,辞去了法语助教的职务,从此在法国、爱尔兰、英国和德国之间奔波,“身心疲惫,像一棵被鼻涕虫啃食的白菜。”在他心爱的表妹和父亲相继去世后,他因忧伤过度而酗酒堕落。1937年,他与信仰天主教的爱尔兰决裂,来到巴黎定居,不料在街头被一个醉汉一刀

?

841?外国文学评论 No .3,2006

英国文学史及选读__期末试题及答案

考试课程: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考核类型:A 卷 考试方式:闭卷出卷教师: XXX 考试专业:英语考试班级:英语xx班 I.Multiple choice (30 points, 1 point for each) select from the four choices of each item the one that best answers the question or completes the statement. 1._____,a typical example of old English poetry ,is regarded today as the national epic of the Anglo-Saxons. A.The Canterbury Tales B.The Ballad of Robin Hood C.The Song of Beowulf D.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inght 2._____is the most common foot in English poetry. A.The anapest B.The trochee C.The iamb D.The dactyl 3.The Renaissance is actually a movement stimulated by a series of historical events, which one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such an event? A.The rediscovery of ancient Roman and Greek culture. B.England’s domestic rest C.New discovery in geography and astrology D.The religious reformation and the economic expansion 4._____is the most successful religious allegory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A.The Pilgrims Progress B.Grace Abounding to the Chief of Sinners C.The Life and Death of Mr.Badman D.The Holy War 5.Generally, the Renaissance refers to the period between the 14th and mid-17th centuries, its essence is _____. A.science B.philosophy C.arts D.humanism 6.“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Shakespeare, Sonnets18)What does“this”refer to ? A.Lover. B.Time. C.Summer. D.Poetry. 7.“O prince, O chief of my throned powers, /That led th’ embattled seraphim to war/Under thy conduct, and in dreadful deeds/Fearless, endangered Heaven’s perpetual king”In the third line of the above passage quoted from Milton’s Paradise Los t, the phrase“thy conduct”refers to _____conduct. A.God’s B.Satan’s C.Adam’s D.Eve’s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题与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一 一、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以意逆志 2、发愤著书说 3、妙悟说 4、六义说 5、无我之境 二、简答(每题10分,共30分) 1、试述《诗大序》的主要诗学观点。 2、试析《文心雕龙》的理论结构。 3、试述唐宋文道观的异同。 三、论述(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孔子“兴观群怨”说的理论内涵,并指出王夫之对此说的发展创新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试述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的理论内涵。后世还有哪些文论家提出过类似观点?试述之。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一答题要点 答案要点: 一、解释(每题10分,共30分) 1、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深刻理解作品的方法。“逆”,此处即为“求”的意思;“志”,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意”的理解历代有分歧,旧注指说诗者之意,近代指作者之意,两者实际很难分开。所谓“以意逆志”,是指解说作品时,不要抓住其中片言只语而望文生义,也不应对某些夸张修饰作机械理解,而应当着眼于作品的实际,把握作品的全篇内容,加上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探索作者的志趣倾,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最重要的文论命题。愤,指作为创作动力的“怨愤”,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揭示了“愤” 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以“愤”为创作动力,其作品具有较高的品质和质量。 3、妙悟说:是严羽提出的学诗的重要方法。妙悟原为佛语,指佛理高深莫测,不可言传,因而认识佛理不能靠逻辑推理或语言文字的解说,只有心领神会的方式才能进行。严羽认为学诗与学佛相似,诗歌意境空灵虚幻,变化无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诗境的把握同

中国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1)

批评史名词解释 1.《论语》的“兴、观、群、怨”说:《论语?阳货》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提出了“兴、观、群、怨”说。用现代的话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2.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一种艺术和美的最高境界。它揭示出,最完美的文艺作品都必须进入道的境界,进入自然朴素而没有任何人为痕迹的本真境 界。“象”的本原意义是什么?是“道”或“道理”。当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时,也大致可以说“大音希声,大道无形”,相当于老子所谓“道隐无名”。应解释为“最大的乐声反而听起来无声响,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行迹” 3.《论语》的“尽善尽美”说:孔子论雅乐与正声时说过《韶》乐是"尽美矣,又尽善也",又主张"放郑声",因为"郑声淫",又说"恶郑声之乱雅乐也"。其主要观点即是提倡雅乐,反对郑声。要求文学作品“尽善尽美”、雅正中和,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到底什么样才叫“尽善尽美”呢?孔子还说过的另一句话很重要,就是《论语·为政》篇的“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从音乐上讲,中和是一种中正平和的乐曲,也即儒家传统雅乐的主要美学特征。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要过于激烈,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思无邪,语出《论语•为政第二》,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评价诗歌总集《诗经》的著名观点。心无邪意;心归纯正思无邪”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文学创作理论上,孔子强调作者的态度和创作动机。程伊川说:“思无邪者,诚也。”也就是说要“修辞立其诚”,要求表现真性情,也就是诗人要有真性情,在庞杂的内容中实现“文以载道”,在客观效果上“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4诗经的比兴联想方式几四言体式的关系【解释】:兴:联想;观:观察;群:合群;怨:怨恨。古人认为读《诗经》可以培养人的四种能力。后泛指诗的社会功能。【出自】:《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5“虚静”和“物化”说道家把虚静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范式来对待,在它那里,虚静是作家艺术家进行审美创造必备的心理状态,物化则是作家艺术家进行审美创造应该达到的境界。这一境界的形成虽然有虚静参与,但是,已经迥异于虚静的创造内涵,它和虚静一样,也成为审美创造的独立范畴。 6"三表法"墨子提出了判断事物是非的三项标准,称为“三表法”:一表是古代圣王的作为,二表是百姓民众利害,三表是“百姓耳目之实”,即根据百姓耳闻自睹的事例来判断是非。 7“发愤著书”在《史记》的《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提出了他的“发愤著书”说。司马迁作为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在文学理论方面的重要建树是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论,并在此基础上感同身受,归纳出了“发愤著书”说.司马迁通过对屈原等人的作品的具体分析,结合自己因李陵案受到统治阶级残酷迫害的体验,把它归结为“怨”。司马迁通过分析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的事迹和作品揭示了一个真理:文要想要立德立功的机会很少,便转求立言,人常常是在横逆固穷的环境下,受激励而发愤完成伟大的事业,创作出伟大的著作。 8《毛诗序》 [1孟子的“以意逆志”说 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在《孟子?万章上》

英国文学史及选读 复习要点总结

《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第一册复习要点 1. Beowulf: national epic of the English people; Denmark story; alliteration, metaphors and understatements (此处可能会有填空,选择等小题) 2. Romance (名词解释) 3. “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 a famous roman about King Arthur’s story 4. Ballad(名词解释) 5. Character of Robin Hood 6. Geoffrey Chaucer: founder of English poetry; The Canterbury Tales (main contents; 124 stories planned, only 24 finished; written in Middle English; significance; form: heroic couplet) 7. Heroic couplet (名词解释)8. Renaissance(名词解释)9.Thomas More——Utopia 10. Sonnet(名词解释)11. Blank verse(名词解释)12. Edmund Spenser “The Faerie Queene” 13. Francis Bacon “essays” esp. “Of Studies”(推荐阅读,学习写正式语体的英文文章的好参照,本文用词正式优雅,多排比句和长句,语言造诣非常高,里面很多话都可以引用做格言警句,非常值得一读) 14. William Shakespeare四大悲剧比较重要,此外就是罗密欧与朱立叶了,这些剧的主题,背景,情节,人物形象都要熟悉,当然他最重要的是Hamlet这是肯定的。他的sonnet也很重要,最重要属sonnet18。(其戏剧中著名对白和几首有名的十四行诗可能会出选读) 15. John Milton 三大史诗非常重要,特别是Paradise Lost和Samson Agonistes。对于Paradise Lost需要知道它是blank verse写成的,故事情节来自Old Testament,另外要知道此书theme和Satan的形象。 16. John Bunyan——The Pilgrim’s Progress 17. Founder of the Metaphysical school——John Donne; features of the school: philosophical poems, complex rhythms and strange images. 18. Enlightenment(名词解释) 19. Neoclassicism(名词解释) 20. Richard Steele——“The Tatler” 21. Joseph Addison——“The Spectator”这个比上面那个要重要,注意这个报纸和我们今天的报纸不一样,它虚构了一系列的人物,以这些人物的口气来写报纸上刊登的散文,这一部分要仔细读。 22. Steel’s and Addison’s styles and their contributions 23. Alexander Pope: “Essay on Criticism”, “Essay on Man”, “The Rape of Lock”, “The Dunciad”; his workmanship (features) and limitations 24. Jonathan Swift: “Gulliver’s Travels”此书非常重要,要知道具体内容,就是Gulliver游历过的四个地方的英文名称,和每个部分具体的讽刺对象; (我们主要讲了三个地方)“A Modest Proposal”比较重要,要注意作者用的irony 也就是反讽手法。 25. The rise and growth of the realistic novel is the most prominent achievement of 18th century English literature. 26. Daniel Defoe: “Robinson Crusoe”, “Moll Flanders”, 当然是Robinson Crusoe比较重要,剧情要清楚,Robinson Crusoe的形象和故事中蕴涵的早期黑奴的原形,以及殖民主义的萌芽。另外注意Defoe的style和feature,另外Defoe是forerunner of English realistic novel。 27. Samuel Richardson——“Pamela” (first epistolary novel), “Clarissa Harlowe”, “Sir Charles Grandison” 28. Henry Fielding: “Joseph Andrews”, “Jonathan Wild”, “Tom Jones”第一个和第三个比较重要,需要仔细看。他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作家,另外Fielding也被称为father of the English novel. 29. Laurence Sterne——“Tristram Shandy”项狄传 30. Richard Sheridan——“The School for Scandal” 31. Oliver Goldsmith——“The Traveller”(poem), “The Deserted V illage” (poem) (both two poems were written by heroic couplet), “The Vicar of Wakefield” (novel), “The Good-Natured Man” (comedy), “She stoops to Conquer” (comedy),

中国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

第一章 文学观念: 关于文学的思想和认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往往文学观念是不同的,如文学价值观、文学本质观、文学历史观等。 文艺观念: 关于文艺的思想和认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往往文艺观念是不同的,如文艺价值观、文艺本质观、文艺历史观等。 第二章 “兴、观、群、怨”: “兴”是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故而朱熹解释为“感发意志”,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诗歌的这种美学作用,可以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所以孔安国注曰“引譬连类”。“观”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的,而孔子所说的“观”比较侧重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郑玄注曰“观风俗之盛衰”,朱熹注曰“考见得失”。“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朱熹注“和而不流”。孔子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孔安国注“怨刺上政”。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即用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知人论世”即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 “以道制欲”“乐合同,礼别异”: “以道制欲”是一个哲学上的命题,也是一个美学和文艺学上的命题。从哲学上讲,是不允许人性的自由发展,抑制人的个性,只能让它按照礼义的方向发展。从文艺和美学上讲,要求文艺创作严格地以礼义为基本内容,把礼义作为审美的前提条件,不允许有越出礼义的文艺创作和审美观点。“乐合同,礼别异”是儒家关于以礼节外,以乐和内的思想。“礼别异”即用儒家的礼仪制度来节制人们的行为;“乐合同”即用符合儒家伦理思想的诗乐作用于人心,使人们的思想感情平和中正,不生非分之想,使人们的思想感情都统一在儒家的共同原则上。 “温柔敦厚”: 儒家的诗教。孔颖达注曰:“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性情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曰温柔敦厚诗教也。”要求作诗者“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即合于“中和”的要求。 第三章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老子提出的命题,意思是说真正美妙的声音是听不见的,真正美妙的形象是看不见的。老子认为具体的声音只是声音美的一部分,不是全美,故非“大音”,而“无声”则可以使你去想象全部最美的声音,而不受有限声音的局限,故而是“大音”。“大象无形”由此类推。这对文艺美学来说,涉及艺术形象创造的虚实结合、有无相生问题。对后世的“意境”理论产

2014-2015英国文学史及选读期末试题B

····································密························封························线································ 学生答题不得超过此线

····································密························封························线································ 学生答题不得超过此线

····································密························封························线································ 学生答题不得超过此线

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号姓名考试科目英美文学史及作品选读【(1)】B卷闭卷共 5 页 学生答题不得超过此线····································密························封························线································

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号姓名考试科目英美文学史及作品选读【(1)】B卷闭卷共 5 页 学生答题不得超过此线····································密························封························线································

(完整word版)吴伟仁--英国文学史及选读--名词解释

①Beowulf: The national heroic epic of the English people. It has over 3,000 lines. It describes the battles between the two monsters and Beowulf, who won the battle finally and dead for the fatal wound. The poem ends with the funeral of the hero. The most striking feature in its poetical form is the use if alliteration. Other features of it are the use of metaphors(暗喻) and of understatements(含蓄). ②Alliteration: In alliterative verse, certain accented(重音) words in a line begin with the same consonant sound(辅音). There are generally 4accents in a line, 3 of which show alliteration, as can be seen from the above quotation. ③Romance: The most prevailing(流行的) kind of literature in feudal England was the Romance. It was a long composition, sometimes in verse(诗篇), sometimes in prose(散文), describing the life and adventures of a noble hero, usually a knight, as riding forth to seek adventures, taking part in tournament(竞赛), or fighting for his lord in battle and the swearing of oaths. ④Epic: An epic is a lengthy narrative poem, ordinarily concerning a serious subject containing details of heroic deeds and events significantly to a culture or nation. The first epics are known as primacy, or original epics. ⑤Ballad: The most important department of English folk literature is the ballad which is a story told in song, usually in 4-line stanzas(诗节), with the second and fourth lines rhymed. The subjects of ballads are various in kind, as the struggle of young lovers against their feudal-minded families, the conflict between love and wealth, the cruelty of jealousy, the criticism of the civil war, and the matters and class struggle. The paramount(卓越的) important ballad is Robin Hood(《绿林好汉》). ⑥Geoffrey Chaucer杰弗里.乔叟: He was an English author, poet, philosopher and diplomat. He is the founder of English poetry. He obtained a good knowledge of Latin, French and Italian. His best remembered narrative is the Canterbury Tales(《坎特伯雷故事集》), which the Prologue(序言) supplies a miniature(缩影) of the English society of Chaucer’s time. That is why Chaucer has been called “the founder of English realism”. Chaucer affirms men and women’s right to pursue their happiness on earth and opposes(反对) the dogma of asceticism(禁欲主义) preached(鼓吹) by the church. As a forerunner of humanism, he praises man’s energy, intellect, quick wit and love of life. Chaucer’s contribution to English poetry lies chiefly in the fact that he introduced from France the rhymed stanza of various types, especially the rhymed couplet of 5 accents in iambic(抑扬格) meter(the “heroic couplet”) to English poetry, instead of the old Anglo-Saxon alliterative verse. ⑦【William Langland威廉.朗兰: Piers the Plowman《农夫皮尔斯》】

(完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笔记_整理-名词资料

美刺说: ①出自《诗经》。美是赞美,刺是讽刺。 ②当时的人已经认识到了文学作品有批判和歌颂两大功能,尤其是认识到文学的批判功能。 ③这种用诗歌来颂美匡恶的思想,到了汉代《诗大序》中就发展成为“美刺说”。 言志说: ①出自《尚书?尧典》和《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②原文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③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普遍认识。 ④所谓的赋诗言志是指借“诗三百”中现成的诗篇表达自己的看法。而所谓“志”主要是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赋诗言志时,经常出现断章取义的情况。 观志观风说: ①出自《左传》、《国语》。 ②观志就是通过诗歌观察作者的思想感情;观风就是通过诗歌观察民风民情。 ③实际是与言志说和美刺说紧密相连的,是从统治者的角度对前两种学说的解释。 三不朽: ①出自《左传》。 ②原文是:“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以其为不朽。” ③立德,指建立一个民族、一个政权,主要是指治国;立功,即立边功和武功;立言之“言”指有关政教的言辞,后世泛指文化学术类。 ④其中“立言”又在“立德”、“立功”之下。这一认识成为后世儒家文学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诗教 ①出自《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②“诗教”是古代文学理论术语。意谓《诗经》中虽然对君主的政治弊病有所讽刺,但态度温和委婉,即所谓的“温柔敦厚”。 ③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中心,其实强调了三方面的内容,其一是诗歌宣达心志;其二是诗歌的政治功用;其三是诗歌的教化功能。 “兴观群怨”说: ①孔子在谈学诗的重要性时提出“兴观群怨”说。 ②即诗有启发感染的作用;诗有认识社会,了解政治得失的作用;诗在社会生活中有交流感情的作用;诗有讽刺和批评不良政治的作用。 “文质彬彬”: ①出自《论语》。 ②原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③意思是: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文采和质朴兼

古代文学批评史

批评史 诗言志:出自《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其中“志”是指合乎礼教的思想感情和不受礼教束缚的情性。“诗言志”被朱自清认为是文学理论的“开山的纲领”。 知人论世:出自《孟子。万章下》。“知其人”,就是要了解作家的生平事迹、 风化说:出自《诗大序》:“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其中“风”是指《诗经》中的十五国风。“教”是教育、教化之意。 文气说:出自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论述了作家个性与文章风格的关系。 意象:意、象二字初现于《周易》:“圣人立象以尽意”,“意”是指作家的主观情感,“象”是指感情投射于其上的自然之物。 ★知音:出自刘勰《文心雕龙》中的《知音》篇。《知音》是篇文学批评与鉴赏论,解决“文情难鉴”的问题。不足之处是对批评家的生活体验、对作家的生平与创作背景的研究谈得不全面。 ★《诗式》:是唐代诗僧皎然所作的一部重要诗格。该《诗式》诗论主张最有价值的部分即诗歌意境的创造和诗境与禅境的思想。 点铁成金:出自黄庭坚《答洪驹父书》:“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活法:南宋初期吕本中《夏均父集序》中“活法者,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是指一种灵活的创作方法,在规矩中寻求变化,变化中又遵循法则。 《毛诗序》是中国第一篇系统、完整的文学批评论文: 《修竹篇序》在理论上为唐诗的发展廓清了道路:《修竹篇序》是陈子昂见到东方虬《咏孤桐篇》之后写的诗篇。其短序虽是对东方虬诗歌的评论、赞赏,但实则是陈子昂提倡文风、诗风改革的一篇宣言,其理论主张有:

★苏轼的诗文理论主张: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宋代文学革新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博采儒、道、佛三家之长, 怎样理解李清照《词论》中“别是一家”:李清照《词论》最高较系统地提出对词体艺术特征的认识,词“别是一家”说,是《词论》的理论核心,是李清照词学批评的基本出发点,是宋代词学注重词体艺术的本体精神的表现。 ★元好问标举“杜诗学”的依据: 虽然《杜诗学》一书早已失传,其内容不得而知,但作者论诗以杜为宗标志着“杜诗学”的创立,是杜诗研究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 2、文学批评繁荣的表现。 (1)文学观念日趋明确。 魏晋六朝文学批评以“诗缘情”为旗帜。《文选》选文的标准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即情义与辞采并重。《诗品》亦有相同标准。 (2)文学理论批评家、文学理论批评与专论、专著大量涌现。如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等大量文学批评名著问世。 (3)文学术语、文学概念的产生。如风骨、气韵、气象、格、气格、意境、体气、体性、体势、兴趣、意兴、形似、神似、言意等概念。 (4)对文学的规律、性质与体裁的研究,对作家、作品的研究。魏晋六朝标举“诗缘情”,注重刻画个人内心世界,侧重艺术规律的探讨,反对共性扼杀个性,充分表现个性。魏晋多名士。 (5)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提出了绮丽、绮靡、浏亮、四声、用事、对偶等概念。 (6)对文体有了新的认识。 一填空题: 1、朱自清先生说“诗言志”是我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

中国文学批评史

“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 “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说:这是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方法论,是孟子对体无完肤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一般以为,“以意逆志”的“意”乃指读者之意。孟子的这种文学批评方法论,为中国文学提供了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评论的。 “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这是宋代江西诗派领袖黄庭坚提出的诗歌创作法则,他认为诗意无穷而人才有限,遣词造句独创最难,于是教人以取巧之方,创此说,点铁成金是取古人之陈言加以点化,夺胎换骨是蹈袭古人之诗意加以形容,这两种说法不过是以故为新的英名下,教人横加剽窃而己。 不平则鸣: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著名的“不平则鸣”说,这个说法继承并发扬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的精神,他认为文艺作品主要产生于不同的思想感情,这是符合封建社会文学创作的实际情况的,韩认为作品越是发现了不平的思想感情,就越能反映时代的真实面貌,而作家就能成为真正的善鸣者这就鼓舞了有正义感和不满现实的作家用文字作武器反抗黑暗现实,在中国文学理论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穷而后工”说:“诗穷而后工”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中表露的比较重要的思想,涉及到文学创作的两个问题:一是诗人穷而“自放”,能与外界事物建立起比较纯粹的审美关系;二是郁积的情感有助于诗人“兴于怨刺”,抒写出更为曲折入微却又带有普遍性的人情,这是对前人思想的深入发展。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这是明代公安派在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式方面提出的主张。所谓“性灵”相对于性情和感情,所谓“格套”指表现形式方面凝固的框子和清规戒律,“公安派”文论,强调自由抒写真情实感,独创见解,反对虚伪矫饰,随声雷同,和任何形式的束缚,对文学创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公安派”的性灵,用感之说,也有放弃对社会的责任感,追求士大夫阶级闲情逸致的需要存在着严重的消极因素。 童心说:李贽在《童心说》一文中提出了“童心”的文学观念。李贽将认知的是非标准归结为童心。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李贽天真自然为美的文艺观,崇尚个性,强调作家灵活运用、突破常规的创作精神,认为创作过程中的冲突之美来源于作者内心世界对于不公平的外部世界的抗争,是由人及文的一种精神创造过程。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语出王国维《人间词话》,是王国维从作者塑造形象时感情色彩的强烈与淡泊,执着与超然的角度提出的两种境界。有我之境,是指作家带着浓厚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事物,故物皆含有明显的作家主观感情色彩。无我之境,是指作家在对客观事物的描写中,把自己的意趣隐藏于其中,表面上看不出有作家主观的感情色彩。实际上绝对的“无我”是不可能的,所以“无我”不是有无之无,而是感情浓淡的程度不同。《尚书·尧典》:也称《书经》,战国之前流传下来的关于上古历史与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记载了我国最早的文学理论思想,具体表现如下:1.诗言志:重志;重情;情志并重;2.诗歌的教育作用: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3.诗乐舞三位一体 《典论·论文》的文学思想(一)关于文学批评的态度和原则。曹丕批评了当时文学批评中存在的“贵远贱今,向声背实”的不良倾向,以及“文人相轻”、“暗于自见”的错误态度,提出了“审己度人”的批评标准.。(二)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之关系。曹丕以七子为代表,指出作家的才能各有所偏,而通才是极少的。“文非一体,鲜能备善”。王粲长于辞赋,徐干风格舒缓。陈琳、阮瑀擅长章表书记。(三)文体论。曹丕论述了文体有四科八种,“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铭诔两体,自汉以来溢美之辞非常普遍,提出“实”字加以规范;书论之体重在说理,不能逞以华丽之辞,故提出“理”字加以规范。诗赋的特点是“丽”,说明曹丕看到了文学作为艺术的美学特征。此说具有重大的意义。(四)文气说。曹丕的《论文》强调了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曹丕的“气”指的是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曹丕的“文气”说不同于孟子的“养气说”,因为孟子的养气主要指的是道德内容,曹丕的“文气”则是先天赋予的、没有伦理道德色彩的自然禀性。(五)文学价值论。曹丕对文章价值给予了从未有过的崇高评价。他把文章提到了比立德、立言更重要的地位,认为只有文章才是真正不朽的事业,可以使作者扬名后世。 《典论.论文》在文学批评史上的贡献与主要不足。贡献: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篇开新风气的作品。1、开篇就提出文学批评的态度问题。2、提出了著名的“文以气为主”说;3、提出了本同末异,四科八体之说;4、在文章末

文学批评史(1)

文学批评史 名词解析 1、诗言志:诗言志是先秦时代对于文艺本质的一个基本认识,最早体现于《诗经》关于作诗目的的叙述中。“志”指的是人的情感、意志,“诗言志”是指诗乃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 2、兴、观、群、怨:兴观群怨出自《论语·阳货》,是孔子对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给予的高度评价。“兴”是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孔子所说的“观”比较侧重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孔子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 3、思无邪:孔子借它来概括全部《诗经》的特征。《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是句首语气词,无实意。无邪就是“雅正”。“思无邪”意在提倡一种“中和”之美。孔子赞美《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 4、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出自《孟子·万章下》。孟子的原意是与古人为友,须读懂他的作品,而欲理解作品,必须了解其作者,而欲了解其作者,又须把握其所处的时代。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形式风貌,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艺术素养以及时代精神、社会风气是息息相关的,这是文学批评要进行知人论世的理论基础。此说是对其“以意逆志”说的重要补充,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具有重大的影响。 5、虚静:“虚静”是庄子所强调的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同时也是能否创造合乎天然的艺术之关键。“虚静”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有它的两重性。一方面它要求人必须“无知无欲”“绝圣弃智”。比如他所提出的导致“虚静”的方法:心斋、坐忘。可见“虚静”是排斥人的一切具体认识与实践活动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另一方面,它可以使人进入一个“大明”的境界,能从内心深入把握整个宇宙万物,洞察它的变化发展规律。庄子认为只有达到“虚静”,才能排除一切主观和客观杂念对自己的干扰,才能智照日月,洞鉴万物,深入领会创造对象的外在形态特点和内在规律,集中精力进行复杂的创造活动,使创造者与被创造者融和为一,使主体和客体进入到“物化”的状态,这时就能创造出与自然同化的技艺产品来。 6、心斋:文艺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心斋”、“坐忘”。庄子文论的哲学基础是“道”。“心斋”、“坐忘”是文艺创作主体实现和完成“道”的两种方式。创作主体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摆脱功功利影响的经验观照就是“心斋”、“坐忘”。文艺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必须达到物我两忘、虚静空灵的精神境界。“庄周梦蝶”即是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 7、风骨:“风骨”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提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学审美标准。“风骨”是指作家的高尚人格和精神风貌在作品中的体现。具体地说,风是指作家的思想感情、精神气质特征。骨是指作品中客观内容所表现的一种思想力量,是语言文辞所依附的枝干,所以“沉吟铺词,莫先于骨”,“辞之待骨,如体

英国文学史及选读2017期末复习名词解释中英

名词解释 ENGLISH LITERATURE--DEFINITION OF TERMS 1 were pass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3) Robin Hood is a famous ballad singing the goods of Robin Hood. Coleridge’s 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 is a 19th century English ballad. 2Critical Realism of the 19th century flourished in the forties and in the beginning of fifties.2)The realists first and foremost set themselves the task of criticizing capitalist society from a democratic viewpoint and delineated the crying contradictions of bourgeois reality. But they did not find a way to eradicate social evils.3) Charles Dickens is the most important critical realist. 3With the advent of the 18th century, in England, as in other European countries, there sprang into life a public movement known as the Enlightenment. The Enlightenment on the whole, was an expression of struggle of the then progressive class of bourgeois against feudalism. The social inequality, stagnation, prejudices and other survivals of feudalism. They attempted to place all branches of science at the service of mankind by connecting them with the actual deeds and requirements of the people. 启蒙主义:启蒙主义是在18世纪在英国发生的。总体上,启蒙主义是当时的资产阶级对封建主义,社会的不平等、死寂、偏见和其他的封建残余的一种反对。通过将科学的各个分支与人民的日常生活和需要联系起来,启蒙主义者们努力将他们变成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工具 4-of-Consciousness” or “interior monologue”, is one of the modern literary techniques. It is the style of writing that attempts to imitate the natural flow of a character’s thoughts, feelings, reflections, memories, and mental images as the character experiences them. It was first used in 1922 by the Irish novelist James Joyce. Those novels broke through the bounds of time and space, and depicted vividly and skillfully the unconscious activity of the mind fast changing and flowing incessantly, particularly the hesitant, misted, distracted and illusory psychology people had when they faced reality. The modern American writer William Faulkner successfully advanced this technique. In his stories, action and plots were less important than the reactions and inner musings of the narrators. Time sequences were often dislocated. The reader feels himself to be a participant in the stories, rather than an observer. A high degree of emotion can be achieved by this techniqu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