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年北京政治会考说明题型示例——文化生活

2017年北京政治会考说明题型示例——文化生活

2017年政治《会考说明》文化模块

91.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敢于独树一帜、标新立异,不仅大大促进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而且导致了奴隶社会的最终解体。这充分说明

A.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决定性作用

B.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文化的重要条件

D.文化是影响社会制度更替的决定性因素

城市建筑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回答92-93题。

92.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古城北京被彻底改建,城墙和城门被陆续拆除.据说建筑学家梁思成当年曾为此流泪,抱着一块城砖对拆城墙的人说:“五十年后你们会后悔的!”梁思成之所以流泪,因为他深知文化遗产A.是一个国家风俗习惯的集中表现 B.是一个国家全部历史事件的凝结

C.是一个国家宗教发展的集中体现 D.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93. 2012年北京市将启动“名城标志性历史建筑恢复工程”

恢复北京原有的“凸”字形城廓。恢复名城标志性历史建筑,有利于

①展示当代文化,提升城市品质②展现古都风貌,彰显厚重底蕴

③保护传统建筑,推动文化创新④传承传统文化,打造文化名城

A.①② B. ①③ C.②④ D. ③④

94. 一个音符无法表达出优美的旋律,一种颜色难以描绘出多彩的画卷。世界是一座丰富多彩的艺术殿堂,各国人民创造的独特文化都是这座殿堂里的瑰宝。这段话主要阐述了

A.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 B.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C.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D.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

95. 就文化而言,“世界因不同而精彩,交流因不同而必要,创新因交流而迸发”。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尊重各民族的文明成果,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②世界上林林总总的文化,都值得我们弘扬③文化交

流有利于促进文化创新④各国应在文化上相互借鉴,共同繁荣

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

96.2011年6月11日是我国第六个文化遗产日。这一天,北京市正式启动了中轴线申遗文物工程。“文化遗产”的价值在于它

①是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②能够直接转化为物质财富

③是文化延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④是具有开发与利用价值的不可再生资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7.上面四幅图从不同方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它们分别属于的继承。

A.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思想传统文艺

B.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

C.传统思想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习俗

D.传统思想传统建筑传统习俗传统文艺

98..全国剪纸艺术之乡河北蔚县,积极利用剪纸艺术开发旅游纪念品,使以往人们仅仅用来贴窗花、自娱自乐的

小小剪纸,成长为产值数亿元的当地支柱产业。这表明

A.文化是经济的基础 B.科技带动文化发展

C.文化推动经济发展 D.经济促进文化发展

99.建筑是一首凝固的诗,“意趣幽远,境界隽永”。下面图中的建筑风格迥异,体现了世界文化的

A. 多样性

B. 继承性

C. 同一性

D. 稳定性

100.《荀子·劝学》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角度看,下列说法体现的道理与这句话一致的是

①孟母三迁②耳濡目染③东施效颦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1. 很多学校特别注重校园文化氛围的创设,把校训、校歌、格言警句等书写在校园中的醒目位置,“让墙

壁说话”。这样设计,原因是

①文化氛围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②文化活动促进文化理论的创新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文化环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2. 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用“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来说明各种文明之间只要秉承包容精神,就不会存在“文明冲突”。下列与这一思想相同的是

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B.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C.不约而同,不谋而合

D.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103. 世界各地有很多闻名遐迩的城市雕塑,如希腊雅典的雅典娜神像、丹麦哥本哈根的美人鱼等,它们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位。这些被人们称作“城市的眼睛”的雕塑

①意味着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②彰显着世界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③蕴含着城市生活美好的精神追求④决定着城市发展的文化方向

A.①② B.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04. 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春节、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白蛇传、梁祝、孟姜女等传说榜上有名。国家如此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因为

①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只有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发展经济

③非物质文化遗产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④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A.①② B.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05.贴窗花,写春联,辞旧迎新;年夜饭,压岁钱,阖家团圆;发微信,拜大年,走亲访友;花各异,韵相同,岁岁年年。中国式过年魅力无穷,在于它

A.涌动着人们对中华民族强烈的认同感

B.引导着现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潮流

C.汇集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大全

D.展现各民族和睦相处的美好图景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回答106-108题。

106. 探访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那些曾经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而起源于黄河、长江领域的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这段文字所强调的中华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是

A.源远流长 B.博大精深 C.异彩纷呈 D.丰富多彩

107.汉字结构独特,音形意韵,寓理于形,源远流长,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汉字是

①中华文化创新的源泉②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③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④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8..京剧、文房四宝、剪纸……这些极具传统特色的“中国元素”,在历史的演变中已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些“中国元素”

①引导着现代科技发展的潮流②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

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④显示了中华文化的个性特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9. 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以华夏为号,炎黄为旗,龙凤为图,汉字为记,凸显了中华民族的鲜明特征。

①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标志②中华文化有独具特色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③中华文化在世界多民族文化中独树一帜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10.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

①团结统一②爱好和平③勤劳勇敢④尊老爱幼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1.烽火狼烟,晨钟暮鼓,驿寄梅花,鸿雁传书。从这些古语中,我们能够看到

①人口迁徒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②大众传媒能够完全超越时空局限

③文化传播有多种媒介和多种手段④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媒介才能实现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12..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之诗、无行之舞、无图之画、无声之乐”。北京申办冬奥标识(图5)以中国书法“冬”字为主体,将滑道的形象、冰雪的运动形态与书法巧妙结合,人书一体,天人合一,冬字下方的两点顺势融为2022,生动自然。这一设计

A.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B.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C.使汉字成为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D.表明设计灵感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113. “笔墨当随时代”,绘画艺术要有时代精神,就要有创新。然而不继承优秀的传统遗产,创新很难有稳固的根基。这表明绘画艺术的发展要

A.正本清源,独树一帜 B.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C.薪火相传,推陈出新 D.各美其美,和而不同

114. 在中国的传统文学和艺术创作中,梅、兰、竹、菊常被作为托物言志的题材,承载作者对澹泊名利、洁身自好的人格境界的追求。如今,在一些公益广告中,它们仍然被赋予廉洁自律等内涵,这说明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B.传统文化蕴涵着传统思想

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 D.中华文化具有鲜明民族性

115. 徐悲鸿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并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中国画中。他融汇中西、纵贯古今,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绘画艺术创新的典范。这表明,文化创新需要

①批判传统,独领风骚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④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6. 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等校训深刻影响着当代学子。这说明优秀文化能够

①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②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③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④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17.“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

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这首诗,引起两岸同胞的共鸣。这种共鸣

①是实现中华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反映了中华文化是维系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

③体现出爱国主义深深地植根于两岸同胞的心中

④体现了两岸同胞具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118. .下列选项中,属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方针的是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B.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

C.努力研究,精益求精D.实事求是,力戒空谈

119. “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也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这句话告诉我们

A.增进智慧于道德修养彼此相互矛盾

B.单纯的知识修养可能造成人格缺失

C.增进智慧于道德修养都是无止境的

D.知识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道德修养

120. 下列名言警句中,能够正确反映艰苦奋斗精神的是

①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②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③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④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填空

14. 请你说出至少三种传统文化的主要形式,并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各举一个例证。

传统例证

传统例证

传统例证

参考答案:

传统习俗:春节贴春联、端午吃粽子、清明节祭扫

传统建筑:北京故宫、北京四合院、闽南民居

传统文艺:京剧、相声、闽剧、越剧、杂技

传统思想:“和为贵”思想、“大同”思想

传统节目:春节、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

15. 成语“耳濡目染”表达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___________的特点。

潜移默化

16.某高原地区一处果园遭到冰雹袭击,挂满枝头的苹果遍体鳞伤。苹果收获后,果园主人在每筐苹果里放了一封信,信中说:?亲爱的顾客:您好!这批货物各个伤痕累累,但请您看清楚,这都是冰雹的‘杰作’,是冰雹留下的疤痕,是高原地区出产的特有‘标记’和‘品牌’?。苹果运到市场后,消费者争先购买。

阅读上面短文,如果让你从市场交易原则方面给短文拟定一个标题,你的创意是。答案不唯一,如诚信的力量

17. 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无不体现着这个主题。

爱国主义

18.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正确的态度是:既要,又要,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19. 传统文化是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 ,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0.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什么样的文化建设,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

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引领文化前进方向的旗帜,就是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1.中华民族文化既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同时也具有同一性和互补性的特征。多样性是各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

同一性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我们既要保护文化多样性,同时也要增强同一性或共同性,以增

强,加强国家的认同。

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三、问答题

13.曾与古代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埃及文化、古印度文化、古巴比伦文化或衰落、或消亡、或融入其他文明,中华文明却一直走到今天。有人认为,促使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力量,是延续永久的文字力量,是不尚外侵的

农耕文明,是从思想有序到管理有序,是长期信守的中庸之道等。分析上述材料,请说明将“延续永久的文字

力量”作为重要原因的理由。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一种文字消亡,往往意味着一种文明中断和消失。

汉字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在几千年里,保存至今并延续广泛使用,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

14.某班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主题举行读书会,其中一组同学推荐了以下三本书。

如果从中挑选一本阅读,说出你的选择并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理由。

第一等级能具体阐述汉字或古建筑或西方艺术的文化价值。

第二等级能说明优秀文化对人的影响(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

15. 走进北京地铁4号线,车站内的壁画、浮雕设计彰显浓郁的文化特色。圆明园站的“万园之园的残垣断壁”,向乘客“讲述”着历史的沧桑;北京大学东门站的“湖光塔影”,让乘客仿佛漫步于“书香天下”的未名湖畔;国家图书馆站的“永乐大典”“四库全书”,让乘客宛如徜徉于书的海洋;西单站的“百年老字号”,让乘客

感受到商业文化的历史传承。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地铁4号线车站环境设计的文化功能。

记忆历史文脉,彰显城市文化,突出地域标志,丰富精神世界

16. 费孝通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根据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各美其美?

(2)怎样做到“美人之人”?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文化

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要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承认文化的多样性,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17.为什么说“文化软实力不软”?请你用聚焦文化竞争力的知识说明理由。

①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②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