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质知识-断裂构造

地质知识-断裂构造

地质知识-断裂构造
地质知识-断裂构造

地质知识—断裂构造 [图片]

一、节理

(一)基本概念

1、节理:岩石受力作用形成的破裂面或裂纹,称为节理,它是破裂面两侧的岩石没有发生明显位移的一种构造。

节理的产状也可用走向、倾向和倾角进行描述。

2、节理组和节理系:在同一时期,同一成因条件下形成的,彼此相互平行或近于平行的一群节理叫节理组;在同一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有规律组合的节理组,叫节理系。

(二)节理分类

1、按节理的成因分类

节理按成因可分为原生节理、构造节理和表生节理。

(1)原生节理:指岩石形成过程形成的节理,如玄武岩的柱状节理

(2)构造节理:是岩石受地壳构造应力作用产生的,这类节理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和规律性,发育深度较大,对地下水的活动和工程建设的影响也较大。构造节理与褶皱、断层及区域性地质构造有着非常

密切的联系,它们常常相互伴生,是工程地质调查工作中的重点对象(相对于节理、表生节理)。

(3)表生节理:又称风化节理、非构造节理,是岩石受外动力地质作用(风、水、生物等)产生的,如由风化作用产生的风化裂隙等,这类节理限在空间分布上常局限于地表浅部岩石中,对地下水的活动及工程建设有较大的影响。

2、按力学性质进行分类

(1)张节理:在垂直于主张应力方向上发生张裂而形成的节理,叫张节理。张节理大多发育在脆性岩石中,尤其在褶皱转折端等张拉应力集中的部位最发育,它主要有以下特征:

裂口是张开的,剖面呈上宽下窄的楔形,常被后期物质或岩脉填充;

节理面粗糙不平,一般无滑动擦痕和磨擦镜面;

产状不稳定,沿其走向和倾向都延伸不远即行尖灭;

在砾岩或砂岩中发育的张节理常常绕过砾石、结核或粗砂粒,其张裂面明显凹凸不平或弯曲;

张节理追踪X型剪节理发育呈锯齿状。

(2)剪节理:岩石受剪应力作用发生剪切破裂而形成的节理,叫

剪节理,它一般在与最大主应力呈45°夹角的平面上产生,且共轭出现,呈X状交叉,构成X型剪节理。它具有以下特征:剪节理的裂口是闭合的,节理面平直而光滑,常见有滑动擦痕和磨光镜面;

剪节理的产状稳定,沿其走向和倾向可延伸很远;

在砾岩或砂岩中发育的剪节理常切砾石、砂粒、结核和岩脉,而不改变其方向;

剪节理的发育密度较大,节理间距小而且具有等间距性,在软弱薄层岩石中常常密集成带出现。

张节理剪节理

3、按节理与岩层走向关系分类

(1)走向节理:节理延伸方向大致与岩层走向平行。

(2)倾向节理:节理延伸方向大致与岩层走向垂直。

(3)斜交节理:节理延伸方向与岩层走向斜交。

4、根据节理与褶皱轴的关系,可将节理分为:

(1) 纵节理-节理走向与褶皱轴向平行

(2) 横节理-节理走向与褶皱轴向直交

(3) 斜节理-节理走向与褶皱轴向斜交

与岩层走向关系与褶皱轴向关系5、按张开程度进行分类

宽张节理:节理缝宽度 >5mm;

张开节理: 3~5mm;

微张节理: 1~3mm;

闭合节理: <1mm。

一、节理

(三)节理的野外调查

1、调查的内容

(1)地质背景:包括地层、岩性、褶皱和断层的发育;

(2)节理的产状:走向、倾向和倾角;

(3)节理的张开和填充情况:包括张开的程度、充填的物质等;

(4)节理壁的粗糙程度:粗糙的、平坦的、光滑的;

(5)节理的充水情况;

填写节理观测登记表:

2、研究内容

确定节理的成因、对节理进行分期、统计节理的间距、数量、密度,确定节理的发育程度和主导方向等。

节理的分期可根据节理的交切关系进行,比如后期形成的节理常将先期形成的节理错开,或者受到先期形成的节理的限制。

3、资料整理:节理玫瑰花图、等密图和电算处理等。

节理分期玫瑰花图

等密图

(四)节理的工程评价

1、节理的成因:构造节理分布范围广、埋藏深度大,并向断层

过渡,对工程稳定性影响较大。

2、节理的受力特征:张节理比剪节理的工程性能差。

3、节理产状:倾向和边坡一致的节理稳定性差。

4、节理密度和宽度:一般用节理发达程度来表示,节理越发达,对工程影响越大。

5、节理面间的充填物:充填有软弱介质的节理,工程地质条件差。

6、节理的充水程度:饱水的节理,其稳定性差。

二、劈理

(一)劈理的涵义

劈理是指岩石受力后,具有沿着一定方向劈开成平行或大致平行的密集的薄层或薄板的一种构造。沿着劈开的这种裂面称劈理面,相邻两劈理面之间所夹的薄板状岩片称微劈石。

劈理面的产状也用走向、倾向、倾角表示。

劈理使岩石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特征,劈理主要发育在构造变动强烈、应力集中的岩石地段,如褶皱构造的两翼、大断层的两侧及变质岩中,它不一定破坏岩石的完整性,但用力敲击时,岩石则容易沿

劈理面劈开。

(二)劈理的分类

1、流劈理:是岩石受力作用后,由片状、板状或扁平矿物颗粒产生定向排列而成。常见于变质岩中,如板岩中的板理,片岩、片麻岩中的片理等。在平行于矿物定向排列方向上形成易于裂开的劈理面,使岩石具有分割成无数薄片的特征。流劈理比较光滑,间距也小,仅几毫米。

大理岩中的流劈理

2、破劈理:是岩石中平行密集,并将岩石切割成薄片状的细微裂隙它是岩石受剪切作用形成的,与岩石中矿物的定向排列无关。因此,破理沿着最大剪切应力方向发育,其间距一般为几毫米~几厘米,大多发在硬脆岩石间的软弱岩石中或硬脆的薄层岩石中。破劈理与剪节理的区在于其密集性,其间没有明显的界限。破劈理的基本特征是劈理面平直滑,近于平行,延伸稳定,密集成带。

破劈理

3、滑劈理:滑劈

理也是岩石中平行

密集的细微剪裂面,

与破劈理的区别在

于沿劈理面有微小

的位移,滑劈理大多

发育在具有鳞片变

晶结构的板岩、千枚

岩及片中。

s1-流劈理

板岩中的滑劈理s2-滑劈理

滑劈理

(三)劈理的野外研究

在岩石强烈变形和变质岩区工作时,应注意对劈理的观察,大量测量其产状并均匀地标注在地质图或构造图上,还要采集定向标本,供室内显微观测或研究用,要区分劈理和层理、测定劈理的间隔等。

在野外,劈理的识别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切穿不同成分、颜色、粒度岩层的面,可能是劈理面。

2、劈理在不同岩性的岩层中分布的频度与层面交角可能不同,甚至出现转折或弯曲。

3、切穿岩层的夹层、透镜体、排列方向密集的破裂面,可能是

劈理面。

4、单个的劈理面一般延伸不远。

三、断层

(一)概念

岩层或岩体在构造运动影响下发生破裂,若破裂面两侧岩体沿破裂面发生了明显的相对位移,这种构造就称为断层。

断层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规模大小相差十分悬殊,规模大的断层延伸长度可达几百~一千多公里,而小的断层可在岩石标本上见到。断层的切割深度也不相同,有的可切穿地壳至上地幔。

断层破坏了岩石的连续完整性,对岩体的稳定性、渗透性、地震活动和区域稳定性都有重大影响,从而影响工程的稳定性,与工程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断层要素

1、断层面:构成断层的破裂面,也就是断层两侧岩体沿之产生显著滑动位移的面,叫做断层面,产状可用走向、倾向和倾角确定。断层一般不是单个的面,而是由一系列的破裂面或次级断层所组成的带,即断层带或断裂带。

2、断层线:是指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即断层面在地表的出露线,断层线延伸方向即是断层走向,延伸的消失点,称为断层的端点。

3、断盘:断层面两侧发生相对位移的岩体,

称为断(层)盘。当断层面倾斜时,位于断层面

上方的称为上盘、下方的称为下盘;当断层面

近于直立时,则以方位相称,如东盘、西盘等;

也可根据两盘相对移动的关系,把相对上升的

称为上升盘,把相对下降的称为下降盘。

4、断距:断层两盘岩体沿断层面发生相对

滑动的距离,称为断距。断距的大小常常是衡

量断层规模的重要标志,断距又分为总断距、

水平断距及垂直断距。

(三)断层分类

1、按断层面产状与岩层产状的关系分类

走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一致的断层;

倾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倾向一致的断层;

斜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斜交的断层。

2、按断层面走向与褶皱轴向或区域线之间的关系分类

纵断层: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或区域构造线方向平行的断层;

横断层: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或区域构造线方向垂直的断层;

斜断层: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或区域构造线方向斜交的断层。

3、按断层力学性质分类

压性断层:由压应力作用形成,其走向垂直于主压应力方向,多呈逆断层形式,断面为舒缓波状,断裂带宽大、常有断层角砾岩。

张性断层:在张应力作用下形成,其走向垂直于张应力方向,常为正断层,断层面粗糙,多呈锯齿状。

扭性断层:在剪应力作用下形成,与主压应力方向交角小于45。,常成对出现。断层面平直光滑,常有擦痕出现。

4、按断层两盘相对运动的关系进行分类

(1)正断层: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

断层,称为正断层。

正断层的产状一般较陡,倾角在45o~90o,

断层线比较平直,一般是由于重力作用或水平张

力作用形成的,并在垂直于张应力方向上发育。

正断层

(2)逆断层:下盘相对下降,上盘相对上升的

断层,称为逆断层。逆断层产状一般比较平缓,

倾角很少超过70o,断层线常呈舒缓的波状曲线,

断层面倾角大小又可分为:

冲断层:倾角>45o;

逆掩断层:25o~45°;

辗掩断层:<25o。

推覆构造:巨大的外来岩席,沿着一个近于水平的滑动面(倾角小,10o~15o),长距离的滑移(位移>15km),常看一较老的岩层覆于较新的岩层之上。

逆断层一般是受水平的挤压应力作用,沿剪切破裂面形成的,常与褶皱相互伴生,逆断层的规模一般较大,多为区域性的巨型构造。

逆断层示意图逆断层(手标本)

(3)平移断层:两盘岩体沿断层面走向作水平

相对运动的断层,称平移断层。

平移断层,断层面近于直立,断层线平直,

延伸很远,断层破碎带较窄,在断层面上常有近

于水平的擦痕。平移断层一般是在水平剪切应力

平移断层示意图的作用下形成的。

(4)枢纽断层

正、逆、平移断层的两盘相对运动都是直移运动。事实上,有许多断层常常有一定程度的旋转。

断盘的旋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旋转轴位于断层的一端,表现为横过断层走向的各个剖面上的位移量不等,一种是旋转轴不位于断层的端点,表现为旋转轴两侧的相对位移的方向不同,如一侧为上盘上升,而另一侧为上盘下降。

两种旋转均使两盘中岩层原来一致的产状不再平行一致。旋转量

比较大的断层,可称为枢纽断层。

三、断层

(四)断层的组合形态

1、正断层的组合形式

(1)阶梯状断层:几条产状大致相同的正断层,相互平行排列,各断层的一盘呈阶梯状向着同一方向依次下降的组合形态,称为阶梯状断层。

(2)地垒:两条以上平行的正断层,断层面相对倾斜,其中间岩块为共同的上升盘,两侧断层的上盘呈阶梯状依次下降,这种组合形态,称为地垒。

(3)地堑:

两条以上平行的断层,阶梯状断层

地垒

地堑

断层面相向倾斜,对称排列,其间为

共同的下降盘,两侧断层的断盘依次

上升,这种组合形态的断层称为地

堑。

另外还的环状和放射状断层:

放射状断层环状断层

2、逆断层的组合形

(1)叠瓦状断层:一

系列产状大致相同的断

层,相互平行排列,各断

层的上盘依次上冲逆掩,

在剖面上呈屋顶盖瓦式可鳞片状叠置,这种组合形式,称为叠瓦状断层。叠瓦状断层示意图

(2)对冲式断层:是

由两条相反倾斜,相对逆

冲的断层组成的组合形

态。

(3)背冲式断层:由

对冲式断层示意图背冲式断层示意图两条或两组相反倾斜的

逆冲断层组成,表现为自

一个中心分别向两个相

反方向逆冲,一般是自背

斜核部向外逆冲,总体上

常常呈扇状。

三、断层

(五)断层的识别

1、地貌上的标志

(1)断层崖和断层三角面:在断层两盘的相对运动中,上升盘常常形成陡崖。称为断层崖。如峨眉山金顶舍身崖、昆明滇池西山龙门陡崖。当断层崖受到与崖面垂直方向的地表流水侵蚀切割,形成沿断层面分布的三角形陡壁,称为断层三角面。如河南偃师的五佛山。

(2)断层湖、断层泉:沿断层带常形成一些串珠状分布的断陷盆地、洼地、湖泊、泉水等,可指示断层延伸方向。如我国云南东部顺南北向的小江断裂带分布了一串湖泊,自北向南有杨林海、阳宗海、滇池、抚仙湖、杞麓湖以及昆明盆地、宜良盆地、嵩明盆地、玉溪盆地等。

(3)错断的山脊、急转的河流:正常延伸的山脊突然被错断,往往是断层两盘平移运动的结果;横切山脊走向的平原或盆地与山岭的接触带,往往是断层通过的地方,如太行山前断裂带,使太行山在华北平原西缘拔地而起,成为华北平原的西部屏障;正常流经的河流突然产生急转弯,或一些顺直深切的河谷,都能指示断层延伸的方向,如鲜水河的支流在断层通过的地方突然发生转向。

断层三角面断层崖错断山脊

地质局笔试基础知识资料

一、单项选择 1、下列地点,地球的重力最大的是(B) A.赤道; B.南极; C.北回归线; D.北京。 2、花岗岩属于(A) A.酸性深成侵入岩; B.中性浅成侵入岩; C.基性深成侵入岩; D.基性浅成侵 入岩。 3、标志某两个地质时代之间的一次强烈的构造运动的地层接触关系称为( C )。 A.整合; B.平行不整合; C.角度不整合 4、世界最早的成煤期为(B ) A.侏罗纪; B.石炭纪; C.寒武纪; D.泥盆纪 5、下列地区中热流值最高的地区是(B) A.大陆区; B.太平洋; C.大西洋; D.印度洋。 6、黄铁矿属于( D ) A.氧化物矿物;B.卤化物矿物;C.含氧盐矿物;D.硫化物矿物 7、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地裂开,形成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 D ) A.断口;B.节理;C.片理;D.解理 8、寒武纪最重要的标准化石是(D) A.笔石; B.珊瑚; C.半淡水鱼; D.三叶虫 9、分布于洋中脊的地震特点是(C) A.震源浅而震级大; B.震源深而震级大; C.震源浅而震级小; D.震源深而震 级小。 10、确定地层时代主要根据(A) A.地层中所含的生物化石; B.地层之间的不整合面; C.地层的接触关系 11.下列不是矿物的是(A) A、琥珀; B、石英; C、方解石; D、自然金 12、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倾向相反,但两翼倾角不等,称为( B )。 A.倾伏褶曲; B.倾斜褶曲; C.倒转褶曲 13、若确定各地层时代则必须根据(A) A.地层中所含的生物化石; B.地层之间的不整合面; C.地层的接触关系 14、魏格纳在系统总结当时地学有关资料后认为,在( B)时全球只有一个巨大的原始大陆,他称之为泛大陆(Pangaea或联合古陆) A.石炭纪; B.二叠纪; C.三叠纪; D.侏罗纪 15、岩土透水能力的大小首先取决于(B)

地质剖面图的基本知识

地质剖面图的基本概念及制作方法 一.目的 1.了解地质剖面图的基本概念,学会编制地质剖面图。 2.掌握不整合在剖面图及平面图上的表现特点。 二.实习内容 (一)地质剖面图的基本概念 1)地质剖面图的定义:用规定的符号、花纹和颜色按一定的比例,沿一定的方向,表示一定的距离内,地下一定深度内地质现象的图件。地质剖面图分为实测剖面、信手剖面与图切剖面,但目前我们就了解两种。 2)地质剖面图的组成:地质剖面图由图名、比例尺(水平和垂直比例尺)、剖面方位、图例、责任表等组成。 (二)地质剖面图的编制方法 1)剖面线的选择:为了更好地反映图内的构造特征,剖面线应尽量选择垂直于地层走向、构造线方向,以及地层出露最完整,构造最清晰的地段。 2)剖面基线的选择:所谓的剖面基线是指剖面所反映深度的一条基准线。剖面基线的确定主要根据剖面线地形的起伏,比例尺的大小而定。 3)绘制剖面地形曲线。 4)投影地质界线 5)剖面方向与倾向夹角:ε=A(倾向)—C(剖面方向) 6)根据岩层产状勾绘地质界线(先不整合面以上的新地层,再不整合面以下的老地层) 7)整饰图件:图名、方位、图例、颜色等的标注,各单元的合理布置。一幅标准的剖面图各单元组成及布置如下。见插图6。

(三)不整合在地质图上的特点 1.平行不整合平行不整合在平面图上不整合线与新、老地层界线平行或重合,不整合面的产状与新、老地层产状相同。在平面图上用实线加虚线(新地层一端)表示,剖面图上用虚线表示。 2.角度不整合角度不整合在地质图与剖面图上的特点分两种情况: 1)当新、老地层的倾角不同,倾向大致相同时,不整合面(或界线)在平面图上与新、老地层大致平行,剖面图上与新地层平行、与老地层斜切。 2)当新、老地层的倾角与倾向均不同时,则不整合面(或界线)在平面图和剖面图上,均与新地层平行,与老地层斜切。见插图7 (四)勾绘角度不整合时注意事项: 1.先绘制不整合面界线,再绘制不整合面以上的新地层,最后绘制不整合面以下的老地层。 2.当不整合面以下的老地层界线被不整合面所切时,应将老地层的界线适当用虚线延长至剖面线,再将其交点投影到剖面线上。根据该交点的位置和老地层的倾角,可 在剖面图上勾绘出老地层的界线。见插图8。 3.当面方向与岩层垂直或基本垂直时,剖面图上的岩层界线按真倾角绘制。若剖面线方向与岩层走向不垂直时,二者所夹锐角<80o时,剖面图上岩层界线应按视倾角绘 制。 4.地质剖面图的比例尺一般要与地形图相同,如需放大,则水平比例尺也一致放大,避免歪曲剖面地形和岩层倾角。如在特殊情况下,也可只放大垂直比例尺,但要变 换岩层倾角。

十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

十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 一、迁西运动 迁西运动是发生于中国北方始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及构造—热事件。因XX迁西得名。在冀东,表现为迁西群遭受强烈的变形、以角闪岩相—麻粒岩相为主的变质作用和以钠质花岗岩为主的岩浆事件。在华北及东北南部各太古宙麻粒岩—片麻岩区最具有广泛性和一定代表性,属于一次主要的构造运动。铁架山运动、兴和运动与之相当,为迄今中国境内确定之最早的构造运动。 迁西构造期,简称迁西期,是始古太古代(4500-3600Ma)期间的构造期,迁西期是今中国及周边地区的第一个构造期,是古陆块形成和陆壳克拉XX的时期。由于年代过于久远,目前的研究还极不充分。 二、阜平运动 阜平运动是古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其时限置于3600-3200Ma。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 三、五台运动 五台运动(Wutai orogeny)由马杏垣等于1955年创名,是新太古早期的一次褶皱运动。是根据新太古界五台群与古元古界滹沱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广义的五台运动应包括甘泉不整合、探马石不整合及金洞梁不整合等3个褶皱幕。在华北除太行、吕梁及中条山

等地发现不整合界面外,阴山、燕山、辽东、吉南及豫西等地皆已获得与之有关的构造—热事件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在XX塔里木库鲁克塔格地区,达格拉格布拉克群与上覆古元古界的不整合应与之相当。在扬子古陆西缘XX群中麻粒岩相层位取得2451百万年的锆石U-Pb 年龄,可能亦属五台运动的构造—热事件之反映。 四、吕梁运动 是古元古代(2500-1800Ma)期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吕梁运动或称吕梁事件。 因为吕梁运动在吕梁山的表现最典型,故而得名。与此同时,五台山地区也有比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学术界称之为滹沱运动(以滹沱河命名),所以也有不少人把吕梁期称为滹沱期。吕梁运动的其他名称尚有中条运动(晋南)、兴东运动()、凤阳运动()和中岳运动(XX 登封)等。吕梁期相当于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2004)确定的古元古代成铁纪(2500-2300Ma)、层侵纪(2300-2050Ma)和造山纪(2050-1800Ma)的全部。 吕梁期的年代久远,目前只能对这期间的构造运动做粗略的描述。在吕梁期,可以识别出构成后世中国大陆的五个地块,即原始中朝地块、扬子地块、华夏地块、XX地块和准噶尔地块。其中原始中朝地块是在吕梁期第一次由塔里木克拉通和中朝克拉通等小陆块拼合而成的,从而形成了统一的结晶基底。 其他地块在吕梁期也发生了强度不同的构造运动,但都未能形成统一的结晶基底。

地质构造及地质图

二、地质构造及地质图 Ⅰ.名词解释 1.地质构造P23 构造运动引起地壳岩石变形和变位,这种变形、变位被保留下来的形态被称为地质构造。 2.地质作用P24 是指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最主要是地幔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 3.绝对年代法P25 是指通过确定地层形成时的准确时间,依此排列出各地层新、老关系的方法。 4.相对年代法P25 是通过比较各地层的沉积顺序、古生物特征和地层接触关系来确定其形成先后顺序的一种方法。 5.褶皱构造P32 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岩层产生的连续弯曲变形形态。 6.背斜P32 岩层弯曲向上凸出,核部地层时代老,两翼地层时代新。正常情况下,两翼地层相背倾斜。 7.向斜P32 岩层弯曲向下凹陷,核部地层时代新,两翼地层时代老。正常情况下,两翼地层相向倾斜。 8.节理P35 是指岩层受力断开后,裂面两侧岩层沿断裂面没有明显的相对位移时的断裂构造。 9.断层P37 是指岩层受力断开后,断裂面两侧岩层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时的断裂构造。 10.地质图P43 是把一个地区的各种地质现象,如地层、地质构造等,按一定比例缩小,用规定的符号、颜色和各种花纹、线条表示在地形图上的一种图件。 Ⅱ.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中选最佳答案,将其代码填在括号中) 1.岩层产状是指()。P31 A.岩层在空间的位置和分布B.岩层在空间的延伸方向 C.岩层在空间的倾斜方向D.岩层在空间的倾斜程度2.岩层的倾角表示()。P31 A.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夹角B.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交线方位角 C.岩层面最大倾斜线与水平面交线的夹角D.岩层面的倾斜方向

3.当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时,岩层是()。P30 A.缓倾岩层B.陡倾岩层C.水平岩层D.直立岩层4.岩层产状记录为145∠5时,表示岩层的走向为()。P32 A.5°B.145°C.35°D.175° 5.岩层产状记录为S45°E∠15°S时,表示岩层倾向为()。P31 A.N45°E B.S45°E C.S45°W D.N45°W 6.褶曲存在的地层标志是()。P34 A.地层对称重复B.地层不对称重复 C.地层不对称缺失D.地层对称缺失 7.褶曲按横剖面形态分类,主要依据褶曲()的相互关系分类。P33 A.枢纽和轴面产状B.轴面产状和两翼岩层产状 C.轴面产状和轴线产状D.枢纽和两翼岩层产状 8.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倾向相反,倾角不等的褶曲是()。P34 A.直立褶曲B.平卧褶曲C.倾斜褶曲D.倒转褶曲9.轴面倾斜,两翼岩层产状倾向相同,其中一翼为倒转岩层的褶曲是()。P34 A.直立褶曲B.平卧褶曲C.倾斜褶曲D.倒转褶曲10.地层对称重复,中间老,两边新,地层界线平行延伸,表示该地区存在()。P32 A.水平背斜B.水平向斜C.倾伏背斜D.倾伏向斜11.节理延伸方向与岩层延伸方向一致时,叫做()。P36 A.倾向节理B.斜交节理C.走向节理D.横向节理12.节理按成因分为原生节理,构造节理和()。P35 A.冷缩节理B.张节理C.成岩节理D.次生节理 13.正断层是指断层的()的现象。P37 A.上盘相对向上运动B.上盘相对向下运动 C.下盘相对向下运动D.两盘水平错动 14.逆断层是指断层的()的现象。P38 A.下盘相对向上运动B.下盘相对向下运动 C.上盘相对向下运动D.两盘水平错动 15.构造角砾岩是断层存在的()。 A.唯一标志B.重要标志C.必要条件D.充分条件16.地层出现不对称重复,缺失时,则有()存在。 A.向斜B.背斜C.断层D.角度不整合接触 17.当岩层走向与断层倾向一致时,叫做()。P39 A.走向断层B.倾向断层C.斜交断层D.横断层 18.泥裂开口所指的方向一定是()。P26 A.岩层的底面B.岩层的顶面C.地表的表面D.河床的底面

第四章 地质构造

2013-3-29 相背分离水平运动相向挤压 剪切垂直运动——差异升降地壳运动(构造运动) ——地壳的机械运动。 类型 沉 积 厚 度 与 地 壳 水平运动的表现: 大陆漂移学说. 垂直运动的表现: 垂直变位:指岩石圈沿地球半径方向发生的位移 实例:意大利塞拉比斯古庙的遗迹 垂直升降造成的地貌: 河流阶地 准平原和夷平面 垂直运动在地层中的反映: ①沉积厚度和沉积环境的变化 沉积环境反映垂直升、降变化 沉积厚度反映岩石圈升降的幅度 ②地层的接触关系: 整合接触:岩石圈缓慢下降 不整合接触:显著的升降和水平挤压作用 平行不整合:显著的升降 岩石的变形 地壳运动的结果:岩石变形变位,导致地质构造的形成。 岩石变形——地壳中岩石变改了原有的空间位置和形态。 弹性变形: 不留痕迹 塑性变形: 褶皱和断裂 变形的类型 地质构造——由于构造运动的影响,使岩石产生变形和变位,变位、变形后形成的产物就是地质构造。 包括:倾斜岩层、褶皱、断裂。 1.弹性变形. 2.塑性变形. 3.断裂变形. 一、倾斜岩层 岩层——主要是指成层的沉积岩,包括喷出岩和由二者经过变质作用而成的变质岩。 单斜岩层(单斜结构)指一系列岩层经过地壳运动,向同一方向倾斜,而且倾角近于一致时,成为单斜岩层。 往往是局部现象,在大范围内则是组成某些大型地质构造(褶皱)的一部分。 第二节 岩石的产状 第一节 构造运动 地质构造——岩石变形的产物包括褶皱、断裂 两大类。

地理方位角的表示 360o270o 180o 130o 90o 45o 290o / 0o S N W E SW SWW SSW NNE NEE 225o315oSE NW NE N45oW S50oW 二 岩层的产状及产状要素 1.产状——是指地质体(岩层、岩体、矿体等)在地壳中的空间位置和产出状态。 基本状态有:水平的、倾斜的和直立的,称为:水平岩层、倾斜岩层、直立岩层。另外还有倒转的等。 产状三要素: 1.走向:走向线———岩层面同任意水平面的交线(岩层层面上的任意一条水平线)。 走向———走向线两端所指的方向。以方位角来表示。 注意:我们强调了两端所指的方向,因此走向的方位角有2个, 相差180o 2. 倾向: 最大倾斜线———岩层面上与走向线垂上的向下延伸的线。 倾向——最大倾斜线的水平投影所指的方向,以方位角表示。倾向只有一个方向,且与走向垂直。 走向 = 倾向 + 90 o 3.倾角:岩层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最大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投影线之间的夹角。 产状的表示: 走向 / 倾向 < 倾角 125°/ NE <65° S29°E / SW <18° 倾向 < 倾角 35°< 65° 只要给定倾向、倾角两项可求知三要素. 特殊产状 : 水平岩层: 倾角=0° 倾向 — 走向 ∞ 直立岩层:倾角=90° 倾向 — 走向 α° 岩层厚度: 两层面之间垂直距离。 并非地面露头任一两点)。 概念:岩层上下两个面保持水平状态,即同一层面上各点海拔高度基本相同的岩层,称为水平岩层。其特征如下 1、在层序没有倒转的前提下,地质时代较新的岩层叠置在较老的岩层之上。当地形剥蚀切割轻微的地面只出露最新岩层;如切割强烈时,老岩层则出露于河谷,冲沟等低洼处,较新岩层分布于山顶或分水岭上,即岩层愈老出露2、水平岩层的露头形态,完全受地形控制,其出露线(岩层与地面的交线)在地质图上表现为与地形等高线 平行或重合,而不会相交。 3、水平岩层的厚度就是岩层顶面与底面标高之差。 4、水平岩层露头宽度,与岩层厚度和地形坡度的变化有关。 三、倾斜岩层 (一)岩层产状及其测定 1、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真倾角与视倾角之间关系为:tanβ= tanα.cosω(式中α为真倾角,β为视倾角,ω真倾向线与视倾向线之间夹角) 2、线状产状要素:倾伏向、倾伏角、侧伏向、侧伏角 二、水平岩层

构造地质学基础知识点

岩层:由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岩性基本一致的层状岩体。 层理:沉积岩中最普遍的一种原生构造,是通过岩石的成分、结构和颜色等特征在剖面上的突变或渐变所显现出开的一种成层构造。 三种基本层理:水平层理、波状层理、斜层理。(还有过渡类与特殊类的层理,如斜波状层理。 面向:指成层岩层顶面法线所指的方向,即成层岩系中岩层由老变新的方向。 产状:出产地点的岩层面在三维空间的方向与状态。 基本产状分为面状构造与线状构造。 面状构造有层理、节理、断层等。 线状构造包括所有呈线状习性的构造和各种平面的交线,如褶皱枢纽、轴迹和线理等。 面状构造的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面状构造表示方式: (1)象限角表示法:走向∠倾角,例如走向北东60゜,倾向150゜、倾角40゜,写成N60゜E∠SE40゜. ( 2 )方位角表示法:用倾向方位角∠倾角表示。如330゜∠35゜(NW30゜∠35゜),表示倾向是(从正磁北顺时针测量的方位角)330゜,倾角为35゜. 线状构造的产状要素:倾伏向和倾伏角或用其所在平面的侧伏角和侧伏向来表示。 水平岩层:同一层面上各点海拔基本都相同的岩层,也叫水平构造,水平岩层是未经构造运动的岩层,保留着原始状态。 沉积岩形成时由于地形起伏而造成的倾斜状态叫原始倾斜。 水平岩层的出露特征: (1)在地质地形图上,水平岩层的地质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水平岩层的出露和分布状态完全受地形控制。 (2)水平岩层的成岩顺序为上新下老。 (3)水平岩层的厚度就是该岩层顶、底面的标高差。 (4)水平岩层在地质图上的露头宽度取决与地面坡度与岩层厚度。 倾斜岩层:由于地壳运动,原始水平的岩层发生构造变动,形成的岩层。 倾斜岩层的出露特征: (1)当地形和岩层产状不变时,露头宽度取决于岩层厚度。厚宽薄窄 (2)当地形和厚度不变时,露头宽度取决与岩层倾角。角小出露大,角大出露小。直立岩层露头宽度最小,近于或等于岩层的真厚度时受地形的影响。 (3)岩层产状和厚度不变时,露头宽度取决于地形、坡度和坡向。分顺向坡与逆向坡,用V字形法则判断。 一定地貌条件下,倾斜岩层的分布规律: (1)倾斜岩层在平面上呈条带状分布。 (2)在没有发生倒转时,岩层的排列顺序为沿倾向方向逐渐变新。 (3)倾斜岩层在地质图上的宽度(露头宽度)取决于产状、地形和岩层厚度。 (4)岩层的出露形态受岩层的产状和地形的影响。

第3章 地质构造及对工程的影响

第3章 地质构造及对工程的影响 地壳运动:指由于地球内动力而引起的地壳变形和变位。 包括:升降运动:指垂直地表的运动(沿地球半径方向的上升或下降运动)。 水平运动:指平行于地表的运动(沿地球切线方向或沿水平方向的构造运动)。 地壳运动的结果:导致地壳岩石产生变形和变位,并形成各种地质构造(构造变动在岩层和岩体中遗留下来的各种构造形迹)。 第一节 水平构造和单斜构造 一、概念 沉积岩层形成时的原始产出状态(即产状)大多数是水平或近于水平。如果经受地壳运动(垂直抬升)的影响,改变了原始形成时的位置,但仍保持水平产状的一套水平岩层组成的构造,称为水平构造。 岩层受构造运动的影响,不仅改变了岩层形成时的位置,而且改变了原有的水平状态,使岩层面向同一方向倾斜,并与水平面具有一定的交角,便形成了单斜构造。常常是组成其它构造(褶曲一翼,断层一盘等)的一部分。 二、岩层产状 岩层的产状常用岩层的走向、倾向、倾角来确定,这三者称为产状要素。在野外产状要素直接用地质罗盘进行测量。 第二章 褶皱构造 褶皱指组成地壳的岩层,受构造应力的强烈作用,使岩层形成一系列波状弯曲而未丧失其连续性的构造。岩层的连续性整性末遭到破坏,是岩石塑性变形的表现。 褶皱构造的基本类型 一、褶曲:褶皱构造中的一个弯曲 二、褶曲的类型 1、褶曲的基本形态是背斜和向斜。 产状要素 走向 岩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称走向线走向线 两端所指的方向称走向 倾向 垂直于走向线沿层面向下所引的直线,称倾斜线。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方向,称为倾向 倾角 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间的夹角 褶曲 的要素 核:褶皱中心部分的地层 翼:核部两侧对称出露的地层 轴线:轴面与地面的交线 枢纽:轴面与层面的交线 枢纽在空间上的产出状态:枢纽水平、枢纽倾斜 轴面:指大致平分褶皱的一个假想面

《构造地质学》地质读图例题(精选)

构造地质学读图题精选 1、褶皱描述 褶皱的描述包括以下内容:褶皱名称(地名加褶皱类型)、分布地点及范围、延伸方向、核部及两翼地层、两翼产状及其变化、转折端形状、褶皱的位态分类、次级褶皱特征、与周围其它构造的关系以及褶皱形成时代等。现举暮云岭背斜为例说明之(见附图3)。 暮云岭背斜位于图幅中西部暮云岭一带、呈NE-SW向延伸;核部由下石炭统组成,宽约500m,长约2750m,平面上成不规则的长椭圆形,长宽比约为5∶1,近线形背斜。两翼由中、上石炭统及二叠系地层组成,两翼产状是:西北翼是NW315°∠60°-55°,东南翼是SE135°-∠40°-25°;可见西北翼较陡,东南翼较缓,轴面向南东倾,倾角约80°,转折端比较圆滑,翼间角约80°,为开阔褶皱。枢纽向NE、SW两端倾伏,中部隆起,背斜向南西一分为二成两个背斜和其中一个向斜。总之,本褶皱为一转折端圆滑的斜歪背斜,属褶皱位态分类中的倾优直立褶皱。背斜的北西和南东两翼与相邻的向斜连接。背斜形成于晚二叠世之后,早侏罗之前。 2、断层的描述 一条断层的描述内容一般包括:断层名称(地名+断层类型,或用断层编号)、位置、延伸方向、通过主要地点、延伸长度;断层面产状;两盘出露地层及产状:地层重复、缺失及地质界线错开等特征;两盘相对位移方向;断距大小;断层与其它构造的关系;断层形成时代及力学成因等。 如金山镇地区地质图(附图5)西部的纵断层,描述如下: “奇峰-雨峰纵向逆冲断层:位于奇峰和雨峰之东侧近山脊处,断层走向NE-SW,两端分别延出图外,图内全长约180km。断层面倾向NW,倾角20°-30。上盘(即上升盘)为组成奇峰-寸峰背斜的石炭系各统地层,下盘(即下降盘)为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地层,构成一个不完整的向斜。上升盘的石炭系各统岩层逆掩于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地层之上。地层断距约800m。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一致,基本上为一纵向断层。断层中部为两个较晚期的横断层所错断。断层形成时代与同方向、同性质的桑园-五里河逆冲断层等相同。即晚三叠世(T3)之后,早白垩世(K1)之前。三条断层构成叠瓦式。” 分析望洋岗地形地质图

地质基础知识汇总

第一章地质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岩石学基础知识 一、矿物 矿物是天然产物,通常具有一定的物理性质和比较固定的化学成份。有的矿物是由一种化学元素组成的单质矿物,如自然金、自然铜、金刚石等;有的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黄铁矿、方解石等。某些人工合成的矿物,如人造金刚石、人造水晶等,其化学成份与物理性质与自然矿物类似,但不是天然产物,称之为“人造矿物”或“合成矿物”。 目前,已发现的矿物约3000多种,但组成煤系地层岩石的常见矿物仅有20余种,称之为造岩矿物。常见的矿物有:石英、长石、方解石、黑云母、白云母、角闪石、黄铁矿、赤铁矿和铝土矿等。 二、岩石 岩石是由矿物或岩屑在地质作用下聚集而形成的,自然界中有些岩石是由一种矿物组成,如纯洁的大理岩是由方解石组成;而多数是由两种以上的矿物组成,如花岗岩主要由石英、长石、云母三种矿物组成;少数由火山玻璃物质、胶体物质或生物遗骸组成。 岩石具有一定的结构和构造特征,与矿物比较,岩石的物质组成不固定,物理性质不均匀。 岩石与矿产的关系密切,各种金属、非金属矿产(如煤炭、石油等)绝大多数蕴藏于岩石之中,与岩石具有成因和时空上的联系。 自然界中岩石种类名目繁多,但根据其成因可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1、岩浆岩 岩浆岩又称火成岩,它是地壳下面存在着高温高压的熔融硅酸盐物质(称为岩浆),受地壳运动的影响,沿着地壳薄弱带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温度降低,最后冷凝固结形成的岩石。 岩浆岩的主要矿物组成是硅酸盐矿物,主要氧化物是SiO 2。根据SiO 2 的百分 含量,岩浆岩可分为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和酸性岩。这些岩浆岩中的SiO 2含量依次逐渐增大。根据岩浆岩的产出深度和状态的不同,岩浆岩又可分为深成岩、浅成岩和喷出岩。 岩浆岩侵入煤系地层,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现象,也是影响煤矿生产的重要地质因素之一。岩浆岩侵入体对煤层的破坏性主要表现为:①煤层被侵入体所代替,破坏了煤层的连续、完整性,减少了煤炭的可采储量;②由于接触变质的影响,使煤的灰分增高,黏结性减弱,煤质变劣,降低煤的工业价值;③侵入体硬度较煤层大,会妨碍采掘工作的正常进行,增加生产成本;④侵入体在煤层中发育时,使采区和工作面布置困难,甚至造成废巷等损失。 岩浆岩与沉积岩及变质岩的主要区别标志有:①岩浆岩大多为块状的结晶岩石,部分因冷凝过快而呈玻璃质结构;②具有特有的矿物及结构构造;③与围岩有明显的界线,常含有围岩碎块,称“捕虏体”,接触处有热变质现象;④没有任何生物遗迹或化石。 2、变质岩 变质岩是指已存在的各种岩石(岩浆岩、沉积岩或早先形成的变质岩),在地壳中由于物理和化学条件的改变(高温、高压或化学性质活泼的气体、液体的影响),使原来岩石的结构、构造或矿物成份等发生变化而形成的新的岩石。如:

中国八大构造运动

阜平运动是新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也是我国已知的最早的一次地质构造运动。 阜平期阜平期的时限为2900(+-)——2600Ma 期末的构造运动称为阜平运动或铁堡运动(Tiebu orogeny)。 据五台—太行山区新太古界阜平群上亚群(龙泉关群)与上覆五台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其时限距今约26亿年。 2划分依据 五台群与阜平群无论在构造形态、构造方向、混合岩化作用、变质作用以及沉积建造上都有明显差异。因而主张将其放在阜平群与五台群之间,其时限置于26亿年。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 3分布 五台山东北边缘龙泉关以西约5千米的铁堡村南见有明显的低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二者之间尚保存有厚约1.5米的古风化壳,因之命名“铁堡运动”。 所造成的角度不整合还包括吕梁山区吕梁群与下伏界河口群之间、中条山区绛县群与下伏涑水杂岩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等。阴山、燕山及辽东、吉南、山东、豫西以及小秦岭等地亦然。 吕梁运动 古元古代(2500-1800Ma)期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吕梁运动或称吕梁事件。 因为吕梁运动在山西吕梁山的表现最典型,故而得名。与此同时,山西五台山地区也有比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学界称之为滹沱运动(以滹沱河命名),所以也有不少人把吕梁期称为滹沱期。吕梁运动的其他名称尚有中条运动(晋南)、兴东运动(黑龙江)、凤阳运动(安徽)和中岳运动(河南登封)等。吕梁期相当于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2004)确定的古元古代成铁纪(2500-2300Ma)、层侵纪(2300-2050Ma)和造山纪(2050-1800Ma)的全部。 吕梁期的年代久远,目前只能对这期间的构造运动做粗略的描述。在吕梁期,可以识别出构成后世中国大陆的五个地块,即原始中朝地块、扬子地块、华夏地块、哈尔滨地块和准噶尔地块。其中原始中朝地块是在吕梁期第一次由塔里木克拉通和中朝克拉通等小陆块拼合而成的,从而形成了统一的结晶基底。其他地块在吕梁期也发生了强度不同的构造运动,但都未能形成统一的结晶基底。 晋宁运动 晋宁运动(Jinning movement,Tsinning movement)由米士(P.Misch)于1942年创名,是新元古代中期的一次构造运动。 系据云南中、东部晋宁、玉溪等地南华系澄江砂岩与下伏中元古界—新元古界下部昆阳群之间的显著角度不整合确定。这次运动发生于距今8亿年左右。使昆阳群剧烈褶皱,而澄江组则为后造山磨拉石建造。此不整合在华南普遍存在。前澄江运动、皖南运动、休宁运动、雪峰运动等均与之相当。 分散的古陆核已经联合成为较大陆块,晋宁运动使其焊接,并进一步扩大固化形成为相对稳定的大型板块-扬子板块。

构造基础知识

名词解释 视倾角:当剖面与岩层的走向斜交时,岩层与该剖面的交迹线叫视倾斜线,视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间的夹角称为视倾角,也叫假倾角。 真倾角:当剖面与岩层的走向垂直时,岩层与该剖面的交迹线叫倾斜线,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间的夹角称为真倾角。 侧伏向与侧伏角:当线状构造包含在某一倾斜平面内时,此线与该平面走向线间所夹之锐角即为此线在那个平面上的侧伏角,构成侧伏锐角的走向线的那一端的方位叫侧伏向。 倾伏向与倾伏角:某一直线在空间的延伸方向,即某一倾斜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示的该直线向下倾斜的方位,叫倾伏向;倾斜直线与其水平投影之间所夹锐角叫倾伏角。 应力:单位面积的附加应力 差异应力:σ1、σ3的差值 应力轨迹:各个应力状态的连线 应变:在应力作用下物体形状和大小的改变量 线应变:变形的结果引起物体内质点之间的线段的变化,常用单位长度的改变量来表示。剪应变:变形的结果引起两条线段之间的夹角的变化叫做剪应变。 剪裂角:剪裂面与最大主应力的夹角 共轭剪裂角:两组共轭剪节理的夹角为共轭剪裂角。 均匀应变:物体内各质点的应变特征相同的变形。 非均匀应变:物体内各质点的应变特征发生变化的变形。 应变椭球体:应变椭球体:为了形象地描述岩石的应变状态,常设想在变形前岩石中有一个半径为1的单位球体,均匀变形后形成为一个椭球,以这个椭球体的形态来表示岩石的应变状态,这个椭球体便是应变椭球体。 旋转变形:应变椭球体主轴方向的物质线在变形前后方向发生改变的变形叫旋转变形。 非旋转变形:应变椭球体主轴方向的物质线在变形前后方向未发生改变的变形叫非旋转变形。 共轴递进变形:在递进变形过程中,如果各增量应变椭球体的主轴始终与有限应变椭球体的主轴一致,叫做共轴递进变形。 非共轴递进变形:在递进变形过程中,如果各增量应变椭球体的主轴与有限应变椭球体的主轴不一致,叫做非共轴递进变形。 增量应变:变形期中某一瞬间正在发生的小应变叫增量应变。

十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

十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 1迁西运动 迁西运动是发生于中国北方始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及 构造—热事件。因河北迁西得名。在冀东,表现为迁西群遭受强烈的变形、以角闪岩相—麻粒岩相为主的变质作用和以钠质花岗岩为主的岩浆事件。在华北及东北南部各太古宙麻粒岩—片麻岩区最具有广泛性和一定代表性,属于一次主要的构造运动。铁架山运动、兴和运动与之相当,为迄今中国境内确定之最早的构造运动。迁西构造期,简称迁西期,是始古太古代(4500-3600Ma)期间的构造期,迁西期是今中国及周边地区的第一个构造期,是古陆块形成和陆壳克拉通化的时期。由于年代过于久远,目前的研究还极不充分。2 阜平运动 阜平运动是古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其时限置于 3600-3200Ma。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 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3五台运动 五台运动(Wutai orogeny)由马杏垣等于1955年创名,是新太古早期的一次褶皱运动。是根据新太古界五台群与古元古界滹沱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广义的五台运动应包括甘泉不整合、探马石不整合及金洞梁不整合等3个褶皱幕。

在华北除太行、吕梁及中条山等地发现不整合界面外,阴山、燕山、辽东、吉南及豫西等地皆已获得与之有关的构造—热事件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在新疆塔里木库鲁克塔格地区,达格拉格布拉克群与上覆古元古界的不整合应与之相当。在扬子古陆西缘康定群中麻粒岩相层位取得2451百万年的锆石U-Pb年龄,可能亦属五台运动的构造—热事件之反映。4吕梁运动 是古元古代(2500-1800Ma)期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吕梁运动或称吕梁事件。 因为吕梁运动在山西吕梁山的表现最典型,故而得名。与此同时,山西五台山地区也有比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学术界称之为滹沱运动(以滹沱河命名),所以也有不少人把吕梁期称为滹沱期。吕梁运动的其他名称尚有中条运动(晋南)、兴东运动(黑龙江)、凤阳运动(安徽)和中岳运动(河南登封)等。吕梁期相当于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2004)确定的古元古代成铁纪(2500-2300Ma)、层侵纪(2300-2050Ma)和造山纪(2050-1800Ma)的全部。 吕梁期的年代久远,目前只能对这期间的构造运动做粗略的描述。在吕梁期,可以识别出构成后世中国大陆的五个地块,即原始中朝地块、扬子地块、华夏地块、哈尔滨地块和准噶尔地块。其中原始中朝地块是在吕梁期第一次由塔里木克拉通和中朝克拉通等小陆块拼合而成的,从而形成了统一的结

地质学基础知识考试复习资料

《地质学基础知识考试复习资料》 一、名词的解释 1、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2、大地水准面:平均海平面通过大陆延伸所形成的封闭曲面。 3、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4、造岩矿物:构成岩石的矿物,称为造岩矿物。 5、晶体: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呈规则排列的固体称为晶体。 6、同质多像: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温度、压力、介质)下,可以结晶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构造的晶体,构成结晶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这种现象称同质多像。 7、沉积作用:是被运动介质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 8、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在沉积的过程中,使原来粗、细、轻、重混杂在一起的物质,按一定顺序依次沉积下来,这种作用称机械沉积分异作用。 9、沉积岩:又称为“水成岩”,它是在地表或近地表条件下,由早先形成的岩石(母岩)经风化、剥蚀等一系列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风化产物,再经搬运、沉积和固结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10、沉积相:是指特定的沉积环境形成的一套有成因联系的沉积特征和生物特征的总和。 11、变质作用:由内力地质作用致使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作用称变质作用。 12、岩浆岩的产状:指岩浆岩体在空间上的形态、规模,与围岩的关系以及形成时所处的深度及地质构造环境等。 13、地层:地壳上部成带状展布的层状岩石或堆积物。 14、岩层:由上下两个岩性界面所限制的同一岩性的层状岩石称为岩层。 15、地层层序:地层上下或新老关系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教案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教案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构造运动的证据 (一)新构造运动的证据 1.地表的形态变化 前面我们所学的河流阶地及海蚀阶地等地质现象的形成和位置的变化就是地壳运动真实的记录。(说明地壳在缓慢上升。) 例1.广州七星岗海能崖,现在距离海岸线数十公里。 例2.辽宁盖县望儿山海蚀崖,距海岸线十公里,高出海面约60m。2.大地测量的证据 根据大地测量发现许多地区的大地现有平方向的位移又有垂直方向上的升降。 例1.河北邢台的形家湾自1920年至1955年35年中上升了140mm,平均每年上升4mm,而耿庄桥却下降32.1mm。前面说过的印度古大陆2cm/年向北推移。 例2.美国西部圣安德利斯大断裂西侧的地块,自2千多万年前以来,每年以几毫米至几厘米的速度,作顺时针方向的水平错动。 (二)老构造运动的证据 1.沉积地层的厚度 我们前面已学过,浅海环境下,海水深度一般不超过200米,但是我们却能见到上千米甚至上万米厚的浅海相沉积岩。如:喜玛拉雅山原来是古

地中海的浅海区,沉积地层的厚度达到3万米。这就说明该地区的地壳一边下降、一边接受沉积。同时在另一些地区却见不到该时期的沉积岩,说明那些地区此时地壳正在上升,因而缺少这一时期的地层。 2.岩相变化 岩相——就是反映沉积环境的沉积岩岩性和生物特征。是岩层形成环境的物质表现。 一般分为:海相、陆相、海陆交互相(三角洲相、滨海沼泽相) 河流相 湖泊相 滨海相 沼泽相 这种岩相的变化,说明了当时海陆的变迁,也说明了地壳当时处于上升还是下降的地质环境。 3.构造变形 我们在野外常常可以看到倾斜的岩层或波状起伏、弯曲的岩层,以及错、断开的岩层,说明地壳受到构造力的作用。 第一节构造运动的特征 一、构造运动的概念 构造运动——指由地球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构造变动——指由构造运动引起岩石的永久性变形。如褶皱变动、断裂变动。构造运动常和地壳运动混称,只不过构造运动包括整个岩石圈,但从研究意义上说,我们现今研究的内容和深度也只是在地壳的深度范围内。

地质剖面图的基本知识培训资料

地质剖面图的基本知 识

地质剖面图的基本概念及制作方法 一.目的 1.了解地质剖面图的基本概念,学会编制地质剖面图。 2.掌握不整合在剖面图及平面图上的表现特点。 二.实习内容 (一)地质剖面图的基本概念 1)地质剖面图的定义:用规定的符号、花纹和颜色按一定的比例,沿一定的方向,表示一定的距离内,地下一定深度内地质现象的图件。地质剖面图分为实测剖面、信手剖面与图切剖面,但目前我们就了解两种。 2)地质剖面图的组成:地质剖面图由图名、比例尺(水平和垂直比例尺)、剖面方位、图例、责任表等组成。 (二)地质剖面图的编制方法 1)剖面线的选择:为了更好地反映图内的构造特征,剖面线应尽量选择垂直于地层走向、构造线方向,以及地层出露最完整,构造最清晰的 地段。 2)剖面基线的选择:所谓的剖面基线是指剖面所反映深度的一条基准线。剖面基线的确定主要根据剖面线地形的起伏,比例尺的大小而 定。 3)绘制剖面地形曲线。 4)投影地质界线 5)剖面方向与倾向夹角:ε=A(倾向)—C(剖面方向)

6)根据岩层产状勾绘地质界线(先不整合面以上的新地层,再不整合面以下的老地层) 7)整饰图件:图名、方位、图例、颜色等的标注,各单元的合理布置。 一幅标准的剖面图各单元组成及布置如下。见插图6。 (三)不整合在地质图上的特点 1.平行不整合平行不整合在平面图上不整合线与新、老地层界线平行或重合,不整合面的产状与新、老地层产状相同。在平面图上用实线加虚线(新地层一端)表示,剖面图上用虚线表示。 2.角度不整合角度不整合在地质图与剖面图上的特点分两种情况:1)当新、老地层的倾角不同,倾向大致相同时,不整合面(或界线)在平面图上与新、老地层大致平行,剖面图上与新地层平行、与老地层斜 切。

地质学基础知识

地质学基础知识 1.1地球及地质作用 1、地质作用:由于自然动力所引起的地壳物质组成、内部购造和地壳形态变化与发展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2、地质作用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 3、内力地质作用:作用于整个地壳和岩石圈,能源主要来源于地球本身的称为内力地质作用。 4、外力地质作用:作用于地球表面,能源来自于地球外部称为外力地质作用。 5、内力地质作用又分为:构造运动、地震地质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 6、外力地质作用又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7、构造运动:地球内部动力引起地壳(或岩石圈)组成物质发生了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过程。8、构造运动的特点:普遍性和长期性。 9、构造运动的形式:升降运动(造陆、沿半径)水平运动(造山、沿球体平面沿切线方向) 10、地震:是地壳快速颤动或摆动的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 11、地震四要素:发震时刻、震级、震中、破坏烈度。

12、震源:地壳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称为震源。 13、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称为震中。 14、地震的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 15、按震源深度地震可分为:浅源地震,范围(0㎞~70km)中源地震,范围(70㎞~300㎞)深源地震,范围(300㎞~700㎞)。 1.2岩浆作用和火成岩 1、岩浆成份分类:二氧化硅、金属氧化物、少量金属元素和稀有元素、挥发性物质。 2、岩浆作用:岩浆从发育到往上运移再到冷凝固结成岩的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3、岩浆作用分为:喷出作用、侵入作用。 4、火成岩分为:喷出岩、侵入岩。 5、火山分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6、程度分火山按喷发剧烈为:猛烈式、宁静式。 7、喷发形式:中心式、裂隙式、熔透式。 8、喷出物质:以固态、气态、液态的形式存在。 1.3岩石 1、喷出岩的产状分为:火山锥、岩钟、岩熔流。 2、三大岩类: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第二部分》倾入作用与倾入岩 1、倾入作用:岩浆从地壳深部上升运移倾入周围岩石,而未达到地表。

备战2019年高考地理《自然地理十大基础图击破》专题09地质构造图练习

09地质构造图 典例在线 F 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 1 — 2题。 1 ?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 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 2 .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A. 1 B. 2 C. 3 D. 4 【答案】1. B 2 . B 【解析】1-读地质剖面示意團可机 乙为断层,该断层形成后,发生岩浆活动,形成岩浆岩丙,之后才形 成甲沉积岩。 2.團中共形成了 4次侵蚀面,苴中下面3次由于受挤压与表层侵蚀面不平行,说明岩层发生完全变形, 形 成褶皱构造;而中间两次侵蚀面平行,说明属于同一次褶輙过程。因此,形成褶细的次数是2次。 【点睛】地质构造包括褶皱和断层。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思路: (1)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 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 ;(2)岩浆岩可以按照 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一一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3)变质岩 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多受岩浆活动的影响,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 图例 口 砂岩 更岩 石灰岩 慢蚀面

技巧点拨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地质剖面图既可以体现静态的结构特征,也可以反映动态的演变过程。正确判读的关键是明确各种地 质构造、地壳运动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图1地质地貌示蠶图图2褶皱利断层构造示意图 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 (1)根据地层层序律确定:一般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如图1中川岩层位置靠下,岩层较老;I岩层位置靠上,岩层较新。 (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3)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 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如图1中w岩层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川和n。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 2.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 (1)看岩层是否连续,褶皱由连续的褶曲组成。如图2中的乙、丙为由连续的褶曲组成的褶皱。 (2)看岩层的形态和地貌形态:岩层向上拱起一般为背斜,未侵蚀前常成山岭(如图2中乙);岩层向下弯曲一般为向斜,常成谷地或盆地。 (3)看岩层的新老关系:核老翼新为背斜,核新翼老为向斜,这是判断背斜与向斜最可靠的依据。 (4) 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即岩块是否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如图 1 中n处、图2中甲处均为断层。若只有破裂而无位移,只能称为断裂而不能称为断层。

地质剖面图的基本知识

地质剖面图的基本概念及制作方法 目的 1. 2. 了解地质剖面图的基本概念,学会编制地质剖面图。 掌握不整合在剖面图及平面图上的表现特点。 ----------- *■. 实习内容 (一)地质剖面图的基本概念 1)地质剖面图的定义:用规定的符号、花纹和颜色按一定的比例,沿一定的方向,表示一定的距离内,地下一定深度内地质现象的图件。地质剖面图分为实测剖面、信手剖面与图切剖面,但目前我们就了解两种。 2)地质剖面图的组成:地质剖面图由图名、比例尺(水平和垂直比例尺)、剖面方位、图例、责任表等组成。 (二)地质剖面图的编制方法 1)剖面线的选择:为了更好地反映图内的构造特征,剖面线应尽量选择垂直于地层走向、构造线方向,以及地层出露最完整,构造最清晰的地段。 2)剖面基线的选择:所谓的剖面基线是指剖面所反映深度的一条基准线。剖面基线的确定主要根据剖面线地形的起伏,比例尺的大小而定。 3)绘制剖面地形曲线。 4)投影地质界线 5)剖面方向与倾向夹角:& =A(倾向)一C(剖面方向) 6)根据岩层产状勾绘地质界线(先不整合面以上的新地层,再不整合面以下的老地层 7)整饰图件:图名、方位、图例、颜色等的标注,各单元的合理布置。一幅标准的剖面图各单元组成及布置如下。见插图6。 剖面图各单元组成及布置 1?叭迟 咖-|A £1- 200 武汉市喻家山AT地质剖

(三)不整合在地质图上的特点 1平行不整合平行不整合在平面图上不整合线与新、老地层界线平行或重合, 不整合面的产状与新、老地层产状相同。在平面图上用实线加虚线(新地层一端)表示,剖面图上用虚线表示。 2 .角度不整合角度不整合在地质图与剖面图上的特点分两种情况: 1)当新、老地层的倾角不同,倾向大致相同时,不整合面(或界线)在平面图上与新、老地层大致平行,剖面图上与新地层平行、与老地层斜切。 2)当新、老地层的倾角与倾向均不同时,则不整合面(或界线)在平面图和剖面图上, 均与新地层平行,与老地层斜切。见插图7 佝浚不辖育的特原捕怕了 (四)勾绘角度不整合时注意事项: 1.先绘制不整合面界线,再绘制不整合面以上的新地层,最后绘制不整合面以下的老地 层。 2.当不整合面以下的老地层界线被不整合面所切时,应将老地层的界线适当用虚线延长至剖面线,再将其交点投影到剖面线上。根据该交点的位置和老地层的倾角,可在剖面图上勾 绘出老地层的界线。见插图& 3.当面方向与岩层垂直或基本垂直时,剖面图上的岩层界线按真倾角绘制。若剖面线方向与岩层走向不垂直时,二者所夹锐角<80o时,剖面图上岩层界线应按视倾角绘 制。 4.地质剖面图的比例尺一般要与地形图相同,如需放大,则水平比例尺也一致放大,避免歪曲剖面 地形和岩层倾角。如在特殊情况下,也可只放大垂直比例尺,但要变换岩层倾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