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西省特高压的发展及影响

山西省特高压的发展及影响

山西省特高压的发展及影响
山西省特高压的发展及影响

山西省特高压的发展及影响

摘要:特高压输电工程建设能够满足我国未来快速的电力增长需求,满足电网规模逐步扩大、跨区联网基本形成的网络联结要求。该文介绍了1000kV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概况,分析了山西省发展特高压的原因及发展状况,并叙述了对山西省的有利影响。

关键词:特高压;试验示范工程;运行情况

0 引言

我国地域辽阔,能源储备和电力负荷分布极不均衡。在电网建设中,能源分布和电力传输始终是一个需要综合考虑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立长距离、大容量、低损耗的输电系统已成为我国电网发展的必然。山西省是一个煤炭大省,在电力方面,一向以火电输出为主,山西省发展特高压是非常重要的。特高压交、直流输电网最大特点就是可以长距离、大容量、低损耗输送电力,除此之外,还可以大幅度提高电网自身的安全性、可靠性、灵活性和经济性,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1. 1000kV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概况

晋东南—南阳—荆门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是目前世界上运行电压最高、代表国际输变电技术最高水平的交流输变电工程。该工程于2006年8月由国家发改委正式核准,线路全长640公里,变电容量两端各3000千伏安,工程静态投资56.88亿元、动态投资200亿元。该工程连接华北和华中电网,北起山西的晋东南变电站,经河南南阳开关站,南至湖北的荆门变电站。该电网既可将山西火电输送到华中缺能地区,也可在丰水期将华中富余水电输送到以火电为主的华北电网,使水火电资源分配更加合理。系统最高运行电压达到1100kV,工频电场、工频磁场、可听噪声和无线电干扰等四项电磁环境主要指标仅相当于现有500kV输电系统水平。从2009年1月6日商业运行至今,共输送电量34.6亿千瓦时,折合原煤输送155.7万吨;受两端变压器容量(300万千瓦)限制,最大输送电力280万千瓦。

1000kV特高压试验示范工程输电线路的运行情况良好,经受了特高压大负荷试验和2月初冰雪天气的考验。组织设计、制造、施工、运行、科研等方面专家,开展了多方协同专

家巡线,运行中未发现影响线路安全运行的缺陷。还开展了以线路健康水平为重点的设备评价,分基础、杆塔、导地线、绝缘子、金具、接地装置、附属设施、通道环境等八个单元,涵盖线路投运前性能评价、线路试运行情况评价、线路运行维护情况评价、线路技术监督情况评价、线路技术改造计划制定、执行及效果情况评价六方面,总体评价为“完好”。

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的成功投运和安全稳定运行,标志着我国在特高压输电领域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在远距离、大容量、低损耗的特高压核心技术和设备国产化上取得重大突破。持续做好特高压运行管理工作,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能源工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山西发展特高压的原因

2.1我国多地电力供应紧张

最近几年,我国电力供应紧张逐渐成为社会热门话题。在许多地区的高峰时段,电力供应又出现了拉闸限电的现象,已经成为影响人民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近年来,电力需求量持续大幅度增加,造成电力供应相对不足,出现供不应求的电力供应紧张局面。

电力供需严重不平衡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我国76%的煤炭资源分布在北部和西北部;80%的水能资源分布在西南部;绝大部分陆地风能、太阳能资源分布在西北部。同时,70%以上的能源需求却集中在东中部。

根据全国电力工业统计快报(2010年)统计,分省份看,2010年,全社会用电量较多的省份主要有广东(4060亿千瓦时)、江苏(3856亿千瓦时)、山东(3300亿千瓦时)、浙江(2825亿千瓦时)、河北(2692亿千瓦时)、河南(2355亿千瓦时);用电量较少的省份主要有海南(158亿千瓦时)、青海(465亿千瓦时)、宁夏(547亿千瓦时)、吉林(572亿千瓦时)。

“十一五”期间,全社会用电量年均增速超过15%的省份(西藏除外)主要有内蒙古(18.04%)、青海(17.63%)、新疆(15.87%),均属于西部资源省份,西部地区的年均增速达到12.99%,居各地区之首,反映出西部地区在“十一五”期间发展速度最快,带动西部地区用电量占全国用电量的比重持续上升。此外,广西、海南、安徽的年均增速超过13%。“十一五”期间用电量年均增速低于10%的省份主要有:黑龙江(5.90%)、上海(6.95%)、北京(6.99%)、吉林(8.62%)、广东(8.71%)、山西(8.91%)、辽宁(9.11%),主要分布在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以及经济发展水平领先的东部省份。

2.2 煤炭资源丰富

山西是中国第一产煤、输煤大省及能源重化工基地,煤炭资源优势得天独厚,储量大、

分布广、品种全、质量优、易开采。应充分发挥能源资源优势,加快山西电力的发展。

山西省每年输出煤炭4亿吨以上,输煤不仅给运输业带来巨大压力,而且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山西煤炭运往沿海地区的经济效益也越来越低。据测算,变输煤为输电,经济效益可增加3倍以上。建立坑口电厂,就地将煤转化为电输送出去,既可以破解煤炭输送难题,又能满足山西省内外对能源的需求,还可以为山西经济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2.3技术优势

作为一个新兴电压等级,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的运行技术在中国没有先例可循,在国际上也没有完全成熟的经验可以照搬。

1000kV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是中国第一个特高压工程且是世界第一个将以额定电压长期运行的特高压工程,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的成功投运和安全稳定运行,标志着我国在特高压输电领域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在远距离、大容量、低损耗的特高压核心技术和设备国产化上取得重大突破。

晋东南作为该线路的起点,山西省相关部门参与了大量的工作。山西省在特高压输电工程中的过电压与绝缘配合、外绝缘特性、电磁环境以及特高压设备的长期带电考核、检验与运行检测技术研究等方面已取得一定进展,所得的部分试验和数据分析结果可直接用于我国特高压交、直流输电工程建设。在与其它地区相比,山西省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

2.4政策优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迅猛增长,人们对自然界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同时由于对煤炭等燃料使用的增加,使得大气中的有害物质越来越多,大气受到的污染越来越严重。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等大气问题受到世界各国普遍关注。中国必须实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国家对特高压的发展给予很大的政策支持。2011年5月12日,国务院公布了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细则。在产业调整和振兴的主要任务中,细则明确提出,要以特高压交直流输电示范工程为依托,推进750千伏、1000千伏交流以及±800千伏直流输变电设备自主化。特高压输电工程已被列入“十二五规划”。

发展特高压,山西省的态度积极主动。2010年年底,山西省获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中,“变输煤为输电”是重要内容,特别强调了加大煤炭资源就地转化能力。“十二五”期间,山西省“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转型为核心工作,山西省电力公司将紧紧围绕三大煤炭基地的综合开发统筹规划,科学合理,布局,大力发展特高压电网,加大晋电外送的步伐。

3. 山西省特高压发展状况

作为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起点,作为“西电东送”北通道重要组成部分和电网“北电南送、水火互济”的主要网络,山西电网将在承担山西三大煤电基地每年数千万千瓦电力外送和对“三华”大电网潮流调控和安全稳定运行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山西省电力公司已正式启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晋东南变电站的扩建工作,专门成立了特高压扩建工程建设领导组。扩建工程将新增300万千瓦主变1台,并新装线路串联补偿装置,2011年年底扩建工程完成,晋东南变电站稳定外送能力将增加2倍以上,达500万千瓦以上。同时,晋中、晋北特高压工程前期工作进展顺利,为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山西省电力公司有关部门介绍,借助首个特高压交流工程,山西向华北输送的电力可达300万千瓦,相当于一年就地消化标准煤700万吨,特高压已成为山西电力外送的最佳渠道。为依托特高压输电远距离、大容量、低损耗的优势,山西进一步加大电力建设力度。2009年至今,投资1000亿元建设25个坑口电厂和9000千米输电线路。山西省政府与山东、湖南、江苏签署合作协议,“十二五”期间,山西省拟通过特高压电网分别向三省各输送1000万千瓦电力负荷,每年可就地转化原煤5000万吨。

特高压工程的投运为山西进一步开拓电力市场、扩大输电规模、加快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提供了更为坚强的支撑。仅2009年,山西通过特高压线路外送电量就达55.48亿千瓦时,相当于就地转化煤炭200万吨。根据山西电力工业“十二五”规划,山西将加快晋北、晋中、晋东三大煤电基地建设,到2015年,全省电力装机容量将达7817万千瓦。

在晋北,有大同煤田和宁武煤田,规划建设1000千伏晋北特高压站,并形成国家特高压电网规划中的“北横”通道:陕北—晋北—石家庄—济南—潍坊2回特高压线路,将晋北煤电基地(开展前期工作电源装机容量1892万千瓦)电源汇集至晋北特高压站,通过特高压“北横”通道送往河北、山东电网。

在晋中,有西山煤田和沁水煤田的一部分,规划建设1000千伏晋中特高压站,并形成国家特高压电网规划中的“中横”通道:靖边—晋中—豫北—徐州—连云港2回特高压线路,将晋中煤电基地(开展前期工作电源装机容量1840万千瓦)电源汇集至晋中特高压站,通过特高压“中横”通道送往河南、江苏电网。

在晋东南,有霍西煤田、沁水煤田的大部分和数量众多的小煤田,煤炭储量非常丰富。目前1000千伏长治变电站扩建工程已完成一部分,今后将形成国家特高压电网规划中的“西纵”通道:蒙西—晋中—晋东南—南阳—荆门—长沙2至3回特高压线路,晋东南煤电基地(开展前期工作电源装机容量4040万千瓦)电源汇集至晋东南特高压站,通过特高压“西纵”通道送往河南、湖北、湖南电网。

到2015年,依托晋北、晋中和晋东三大煤电基地,山西将全面建成“西纵”、“北横”和“中横”3条特高压输电通道,再加上现有的4条500千伏网对网输电通道(输电能力1100万千瓦)和1条500千伏点对网输电通道(输电能力330万千瓦),电力外送能力将达到5010万千瓦。

4.特高压对山西省的影响

4.1 特高压打开“晋电外送”新通道,是山西山西经济转型关键。

山西电网属于外送型电网。“十一五”期间,1条特高压和9条500千伏外送通道的建成投运,使晋电外送规模迅速扩大。目前,山西电网向外送电的通道有:大同二电厂至房山3回500千伏线路、神头二电厂至保北2回500千伏线路、阳泉至石北2回500千伏线路、潞城至辛安2回500千伏线路、晋东南至南阳至荆门1回1000千伏线路;阳城电厂330万千瓦机组以点对网的方式向江苏送电;通过忻州保德220千伏变电站以110千伏电压向陕西榆林地区送电。

截至11月底,我省累计外送电量616.48亿千瓦时,其中特高压外送电量38.34亿千瓦时。还将继续通过500千伏西电东送通道向京津唐冀地区输送电力,通过500千伏点对网向江苏省送电,通过特高压电网向华中地区的河南省、湖北省送电。预计今年年底,全省新投产并网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825.3万千瓦,2012年度预计新投产容量达到672.75万千瓦。

早在2009年,山西省政府就与山东和湖南两省政府分别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江苏省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备忘录。“十二五”期间拟通过特高压分别向三个受电省份输送各1000万千瓦,总计3000万千瓦的电力负荷,每年可实现就地转化原煤5000万吨。

根据测算,输电与单纯输煤相比,对山西省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是6∶1,就业拉动效应为2∶1。因此,建设火电厂与输电线路,将发出来的电力输送出去,比单纯输煤更有效益。“十二五”是山西省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特高压输电可谓打开了晋煤外运的新通道。特高压作为山西对外开放的空中平台,在加快山西转型跨越发展,实现煤炭大省向“立体能源中心”的转型发展中,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2 特高压电网在资源优化配置方面优势明显。

事实证明,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扩建工程的成功投运,为山西能源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高速通道,发挥了优化配置资源的重要作用。

一是缓解了公路铁路输煤压力。建立坑口电厂,就地将煤转化为电输送出去,破解了煤

炭输送难题。山西省调电厂2009年上半年平均供电煤耗355克/千瓦时折算,截至10月31日, 34.47亿千瓦时的“北电南送”电量相当于就地转化原煤122.37万吨,相当于通过特高压电网由山西向华中地区输送原煤2.04万多车皮。

二是促进了山西富余电量的消纳。山西公司2009年2月份与省调18家单机容量30万千瓦以上发电企业签订山西电网1000千伏的特高压送电协议;山西公司在11月份国家电力市场月度增量交易中,成功竞得全部月度增量交易市场份额0.72亿千瓦时。这些电量提高了山西省30万千瓦及以上发电机组约300个利用小时,缓解了经济增速下滑给发电市场带来的压力,保障了电网的均衡发展。

三是火电利用小时数的增加。如果没有特高压线路,火电机组平均利用小时数将下降240小时。目前,山西火电利用小时数从2006年的3800小时提高至目前的5200小时,减轻了煤炭价格高涨的负面影响。

特高压电网的发展优化了资源配置,推动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春冬两季,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枯水期,也是用电高峰期,“北电南送”缓解南方用电紧张的同时也从根本上改变了能源运输方式,减少了运输带来的煤炭、石油的碳排放。

4.3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

根据测算,将煤炭从当地装车,经过公路、铁路运输到秦皇岛港,再通过海运、公路运输到华东地区,电煤价格则增至1000多元/吨标准煤。折算后每千瓦时电仅燃料成本就达到0.3元左右。而在煤炭产区建坑口电站,燃料成本仅0.09元/千瓦时。坑口电站的电力通过特高压输送到中东部负荷中心,除去输电环节的费用后,到网电价仍低于当地煤电平均上网电价0.06—0.13元/千瓦时。

发展特高压,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还增加了就业,节约土地资源,成为山西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输电与单纯输煤相比,对山西省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是6∶1,就业拉动效应为2∶1。因此,建设火电厂与输电线路,将发出来的电力输送出去,比单纯输煤更有效益。

4.4 环境效益

特高压更是清洁能源大发展的必要支撑。山西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自开展大气环境监测以来至2006年,所有城市没有一个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即人类长期居住所需要的空气质量最低要求)。用特高压输电,直接把清洁的电力输送到华东、华北、广东等人口稠密的负荷中心,可以减少因铁路和公路运输远距离发电用煤所排放的废气对大气环境的污染,降低对环境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1]刘振亚.特高压电网[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刘振亚.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研究成果专辑[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特高压输电工程简介

特高压输电工程简介 ABSTRACT: Transporting electrical power with ultra-high voltage has been very popular these days, but most people in the society do not know much about it. In this essay, we will have a short cover about ultra-high voltage technology and focus on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of ultra-high voltage for China to develop this technology, some difficulties in this process, and finally some sample projects in destruction. KEY WORDS:ultra-high voltage, electrical power 摘要:特高压输电,作为近年来国家重点发展的示范项目,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社会中的绝大部分群体对这一新兴概念并不十分了解,本文对我国特高压输电工程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和讨论,重点介绍我国现阶段特高压输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期间面临的一些反对意见和应对措施、我国现阶段对特高压工程的研究进展情况,以及目前已建成的或在建的特高压示范工程规划。 关键词:特高压,电力系统 目前我国常用的电压等级有:220V、380V、6kV、10kV、35kV、110kV、220kV、330kV、500kV。交流220kV及以下的称为高压(HV),330kV到750kV为超高压(EHV),交流1000kV及以上为特高压(UHV),通常把1000KV到1150kV这一级电压称为百万伏级特高压。对于直流输电,±600kV及以下的为高压直流(HVDC),±600kV以上为特高压直流(UHVDC)。 对于我国发展特高压输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电力快速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30 年以来,我国用电总量快速增长。1978 年,全社会用电量为2498 亿千瓦时,到2007 年达到32565 亿千瓦时,是1978 年的13 倍,年均增长9.45%。改革开放之初,我国逐步扭转了单纯发展重化工业的思路,轻工业得以快速发展,用电增速呈现先降后升的态势,“六五”、“七五”期间年均增长分别达到6.52%、8.62%,其间,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带动下,我国用电增速曾连续6 年(1982~1987 年)逐年上升,是改革开放以来最长的增速上升周期。1990 年以来,在小平南巡讲话带动下,我国经济掀起了新的一轮发展高潮。“八五”期间,全社会用电增长明显加快,年均增长10.05%。“九五”期间,受经济结构调整和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用电增速明显放缓,年均增长6.44%,尤其是1998 年,增速仅为2.8%,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水平。进入“十五”以来,受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和扩大内需政策拉动,我国经济驶入快速增长轨道,经济结构出现重型化,用电需求持续高速增长,年均增长12.96%,尤其是2003 年、2004 年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用电增长高峰,增速分别为15.3%和15.46%。“十一五”前两年,我国用电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增速均高于14%。 由此可以看出,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推动和发展,我国用电量逐年增加,在工业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带动下,预计我国到2020 年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6.5~7.5 万亿千瓦时,年均增速将达到5.5%~6.6%;人均用电量达到4500~5200千瓦时,相当于日本上世纪80 年代的水平。所以,要求现有的电力系统增大发电容量,满足用电需求。 (2)我国资源和电力负荷分布不均衡 受经济增长,尤其是工业生产增长的强劲拉动,我国电力需求实现高速增长,但是,我国用电增长地区分布不均。总体来看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用电强劲增长,西部地区高耗能产业分布较多的省区用电增长幅度也较大,中部地区增长较慢,我国电力系统的负荷也呈现出结构性变化。但是,我国的资源分布却呈现出相反的情况,水能、煤炭等电力资源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远离东部的集中用电区域,这同

我国特高压规划及其发展步伐

我国特高压规划及其发展步伐 1、国家电网公司在"十二五"规划 国家电网公司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今后我国将建设联接大型能源基地与主要负荷中心的"三纵三横一环网"特高压骨干网架和13项直流输电工程(其中特高压直流10项),形成大规模"西电东送"、"北电南送"的能源配置格局。其中, 3个纵向输电通道为: 1)锡盟~北京东~天津南~济南~徐州~南京; 2)张北~北京西~石家庄~豫北~驻马店~武汉~南昌; 3)陕北(蒙西)~晋中~晋东南~南阳~荆门~长沙。 3个横向输电通道为: 1)蒙西~晋北~石家庄~济南~潍坊; 2)靖边~晋中~豫北~徐州~连云港; 3)雅安~乐山~重庆~长寿~万县~荆门~武汉~皖南~浙北~上海。 特高压双环网为:淮南~南京~泰州~苏州~上海~浙北~皖南~淮南长三角。 到2015年,基本建成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具有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特征的坚强智能电网,形成"三华"(华北、华中、华东)、西北、东北三大同步电网,使国家电网的资源配置能力、经济运行效率、安全水平、科技水平和智能化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2、国家电网公司在"十三五"规划 根据"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国家电网将建成"五纵五横"特高压交流骨干网架和27条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形成4.5亿kW的跨区跨省输送能力,建成以"三华"电网为核心,通过直流和东北、西北、南方电网互联,联接各大煤电基地、大水电基地、大核电基地、大可再生能源基地和主要负荷中心的统一坚强智能电网。 我国特高压的发展步伐 1、我国第一条特高压输电线路 晋东南-南阳-荆门是我国第一条特高压输电线路,也是世界上目前运行电压最高、技术水平最为先进的交流输变电工程。该线路全长654km,静态投资约57亿元,于2006年8月开工建设,2009年1月投入商业运行。经过一年多试运行后,2010年8月特高压交流输电试验示范工程获得国家验收通过。这标志着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从示范阶段进入大规模建设阶段。 该项目是我国自主研发、自主设计和自主建设的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送电距离最远、技术水平最先进的交流输电工程。工程于2007年4月26日核准,2010年7月8日投

十论山西转型跨越发展

十论山西转型跨越发展——山西日报(山西日报20100721期——山西日报20100731期) 在2010年7月29日下午举行的山西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新当选的山西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袁纯清在讲话中提到:?我们必须以无畏的胆略和务实的举措,从煤炭依赖、政府依赖、计划依赖中解放出来,从封闭守成,小农意识,畏难情绪中解放出来……要牢牢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布局各项工作,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让想干发展的人有舞台,让干好发展的人有回报,形成人人想发展,个个谋发展,处处干发展的浓厚氛围,要牢牢树立转型跨越是山西发展必由之路的思想。 解放思想放胆争先——一论山西转型跨越发展 ?任何事物都是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关键看有没有胆气,敢不敢干……一定要敢往大处想,敢往大处做。? ?面对发展的关键期、攻坚期,领导干部要带头解放思想,敢为人先、敢于争先,立足本地打造企业平台,眼睛向外拓展发展空间……? 一个多月来,省委书记袁纯清走遍了三晋大地,从南到北,从东

到西,一路走、一路问,一边看、一边想,一面听、一面讲,其中解放思想是他反复提到的话题。 对于山西这样一个内陆省份、能源资源大省,解放思想远比占有技术更为重要,远比拥有资金更为珍贵。强调解放思想,抓准了山西的要害,抓住了制约山西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 改革发展的历史证明,经济社会中每一次大的发展变迁,都是以思想解放为先导的。思想解放了,经济社会发展就快,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高的幅度就大;而思想观念受到束缚,经济社会发展就慢,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就难以有效提高。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解放生产力的过程,就是激发内在动力的过程,就是释放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过程,也必将成为山西今后一段时间和?十二五?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过程。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经济发展的质量,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速度。 现在山西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攻坚期和机遇期,经济要转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要求,发展要跨越是山西面临的最紧迫的课题,也是山西3400万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和福祉所在!而要在转型发展中实现新的跨越,就必须破除僵化保守、阻碍发展的思想。山西发展所取得的一切进步和成就,都与解放思想有着内在的联系;山西发展的差距和不足,也无不与思想还不够解放紧密关联。改革开放以来,山西同全国一样,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与发展较快的省市比较,山西在发展方式、社会事业、创新能力、对外开放、利用外资以及发展环境等诸

浅谈高压直流输电对交流电网继电保护影响

浅谈高压直流输电对交流电网继电保护影响 摘要:目前在交流电网的继电保护工作中尚且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需要工作人 员引起注意并且加以解决,比如直流输电的交流母线通过多条线路和多落点接入 交流电网,对含有直流馈入的电网做仿真分析,在直流馈入点附近采用受影响小 的继电保护装置等等,这些都是可取的措施。 关键词:高压直流;输电;交流电网;继电保护;分析 1导言 近年来我国尤其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用电需求增长很大,但是我国能源丰富地 区大都在西部,这种能源和负荷分布不平衡的局面促使我国实行“西电东送”工程,因此,大力开发西南水电,采用特高压直流将电能输送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势在必行。 2直流偏磁成因 对于特高压直流输电来讲,较之于常规高压直流输电有所区别,而且运行方 式也非常的复杂,即便是一个双极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其运行方式也可能达到二 十多种。当电极不对称以大地作为回路运行过程中,直流电流就会以大地作为一 部分构成一个回路,如此强大的电流会在接地极址位置形成相对比较恒定的电流场,进而对接地极与周围交流系统产生巨大的影响。实践中可以看到,距离接地 极址越近,则直流电场就越大,反之亦然。 2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继电保护的整体情况和存在问题 2.1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继电保护的整体情况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换流技术为基础的交流电网继电保护技术就开始有了 进步,尤其是在高压直流输电上取得了更可喜的发展成果。在当前情况下,用作 长距离高能量电能传输的更多的是依靠半控型器件晶闸管的电流源换流器高压直 流输电(CSCHVDC);而由全控型器件构成的电压源换流器高压直流输电(VSC-HVDC)则偏向于受端弱系统。与此相对应的,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的电网构造从之前的两端系统拓展成多段的体系;电网的线路也发生了改变,从之前单纯的海底 电缆形式转变成架空线路和电缆共存的形式;此外,高压直流输电在运输的地域 宽度、功率大小、电压高低等方面都展现了更突出的优势。目前的直流输电电网 继电保护工作在开展时,主要依靠ABB和SIEMENS公司,分为几种不同的保护方式。 2.2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继电保护的现存问题 从保护效果的形成机制看,目前的直流输电继电保护工作成效不高,主要是 因为设计理念不先进、方案可实施性不强,主保护工作不力是因为系统的灵敏性弱、故障处理不到位、整体规划不强、采样率要求太高和对干扰的抵抗程度低等等。而后备保护工作不到位,则是因为保护的时效性不强、低电压保护缺少根据 等等原因。就交流电网的保护配置方面看,直流输电的保护类型太过单调,不够 可靠,一旦发生故障不能及时处理。 3交流电网的现状 自从第一个交流发电站成立以来,交流电网凭借以下的优势迅速的发展并被 广泛的使用。一是利用建立在电磁感应原理基础上的交流发电机可以很经济方便 地把机械能(水流能、风能)、化学能等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交流电源和 交流变电站与同功率的直流电源和直流换流站相比,造价大为低廉。二是交流电 可以方便地通过变压器升压和降压,这给配送电能带来极大的方便。随着技术的 不断深入,交流电网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交流输电不能做

公司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公司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物业管理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发展起来,经历了20多年,已逐步走入千家万户。物业管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原有开发商的附属单位到现在的自主营利、自负盈亏,已形成一个独立的行业,其表现出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日益明显,这期间物业管理企业走过了一段相当艰难的路程。 1994年8月8日,宁波市第一家物业管理公司——新街物业管理公司成立,并开始对新街小区实施了物业管理。15年后,物业管理得到了快速发展,市场主体也在快速增加,根据有关部门相关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仅宁波市就有经营资质的物业管理企业225家,从业人员3.4万余人,管理物业项目(住宅小区、大楼、别墅区)1513个,管理面积9829万平方米,享受物业管理服务住户近60万户,中心城区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88%。可以说,物业行业为宁波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速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绿城物管公司为占领长三角地区市场空间,在05年组建并成立了宁波分公司,经过近四年的运作和发展,风雨之后终见彩虹,但是对公司未来的发展我们不容乐观,我们只有在不断进步当中,总结经验、找准差距,应运对策,公司才能得以健康发展,才能立于同行业不败之地。以下是我进入公司两年,通过在三个园区一个部门的工作实践中,结合目前物管行业的发展现状, 对我们宁波公司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如下分析: 一、回顾公司的昨天:起步较晚,发展迅速。

宁波物管市场现有经营资质的物业公司225家中,我们绿城宁波分公司也属其中一家,公司成立于2005年,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从当年第一个外接楼盘慈溪清水湾开始,07年又相继接管了新时代小区、聚金家园小区,08—09年外接楼盘紫郡花园、江南一品到内接楼盘桂花园、绿园、皇冠花园等,短短四年公司已经管理13个项目,面积达300万方(包括已签未交付),目前宁波分公司员工已有400多人,发展速度之快足以见证物业管理的发展空间之大。 二、俯视公司的现状: 宁波公司发展过快,人才出现紧缺;员工主动服务意识缺少、淡薄,员工的培训力度还需加强;与同行相比培训力度尚有差距;其次,基层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也显现出不足,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过快、物业专业人才紧缺: 公司要发展,就要不断地向外拓展,不断拓展的同时,人才应该跟上公司的发展需求,然而宁波分公司过快的发展速度,出现物业管理人才的紧缺,熟、懂工程强、弱电,公司内部管理、办公自动化软件操作、硬件管理等专业的物业管理人才更是稀少,如何提升内部优秀员工及引进同行业中的物业精英,成为了当前公司应该面对的重头问题。 (二)、服务意识淡薄,团队凝聚力尚佳,员工的培训力度需进一步加强,整体现状与高端物业相比仍有差距: 1、员工主动服务意识淡薄: 目前园区除接管较早的新时代、聚金家园、慈溪清水湾和紫郡花

我国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我国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市) 【摘要】直流输电是目前世界上电力大国解决高电压、大容量、远距离送电和电网互联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主要介绍了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特点,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在我国发展的必要性以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特高压直流输电,特点,问题,必要性,发展前景 0.引言 特高压电网是指由特高压骨干网架、超高压、高压输电网、配电网及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共同构成的分层、分区,结构清晰的大电网。其中,国家电网特高压骨干网架是指由1000kV级交流输电网和±600kV级以上直流输电系统构成的电网。 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起源于20 世纪60 年代,瑞典Chalmers 大学1966 年开始研究±750kV 导线。1966 年后前苏联、巴西等国家也先后开展了特高压直流输电研究工作,20 世纪80 年代曾一度形成了特高压输电技术的研究热潮。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和国际大电网会议(Cigre)均在80 年代末得出结论:根据已有技术和运行经验,±800kV 是合适的直流输电电压等级,2002 年Cigre又重申了这一观点。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中国用电需求不断增加,中国的自然条件以及能源和负荷中心的分布特点使得超远距离、超大容量的电力传输成为必然,为减少输电线路的损耗和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需要一种经济高效的输电方式。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恰好迎合了这一要求。 1.特高压直流输电的技术特点 1.1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 特高压直流输电的系统组成形式与超高压直流输电相同,但单桥个数、输送容量、电气一次设备的容量及绝缘水平等相差很大。换流站主接线的典型方式为每极2组12脉动换流单元串联,也可用每极2组12脉动换流单元并联。特高压直流输电采用对称双极结构,即每12脉动换流器的额定电压均为400kV,这样的接线方式使运行灵活性可靠性大为提高。特高压直流输电的运行方式有:双极运行方式、双极混合电压运行方式、单击运行方式和单极半压运行方式等。换流阀采用二重阀,空气绝缘,水冷却;控制角为整流器触发角15°;逆变器熄弧角17°。换流变压器形式为单相双绕组,油浸式;短路阻抗16%-18%;有载调压开关共29档,每档1.25%。换流站平面布置为高、低压阀厅及其换流变压器采用面对面布置方式,高压阀厅布置在两侧,低压阀厅布置在中间。 1.2 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主要特点 (1)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中间不落点,可点对点、大功率、远距离直接将电力送往负荷中心。在送受关系明确的情况下,采用特高压直流输电,实现交直流并联输电或非同步联网,电网结构比较松散、清晰。 (2)特高压直流输电可以减少或避免大量过网潮流,按照送受两端运行方式变化而改变潮流。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潮流方向和大小均能方便地进行控制。 (3)特高压直流输电的电压高、输送容量大、线路走廊窄,适合大功率、远距离输电。 (4)在交直流并联输电的情况下,利用直流有功功率调制,可以有效抑制与其并列的交流线路的功率振荡,包括区域性低频振荡,明显提高交流的暂态、动态稳定性能。 (5)大功率直流输电,当发生直流系统闭锁时,两端交流系统将承受大的功率冲击。 1.3 与超高压直流输电比较 和±600千伏级及600千伏以下超高压

高压直流输电与特高压交流输电的优缺点比较

高压直流输电与特高压交流输电的优缺点比较 从经济方面考虑,直流输电有如下优点: (1) 线路造价低。对于架空输电线,交流用三根导线,而直流一般用两根采用大地或海水作回路时只要一根,能节省大量的线路建设费用。对于电缆,由于绝缘介质的直流强度远高于交流强度,如通常的油浸纸电缆,直流的允许工作电压约为交流的3倍,直流电缆的投资少得多。 (2) 年电能损失小。直流架空输电线只用两根,导线电阻损耗比交流输电小;没有感抗和容抗的无功损耗;没有集肤效应,导线的截面利用充分。另外,直流架空线路的“空间电荷效应”使其电晕损耗和无线电干扰都比交流线路小。 所以,直流架空输电线路在线路建设初投资和年运行费用上均较交流经济。 直流输电在技术方面有如下优点: (1) 不存在系统稳定问题,可实现电网的非同期互联,而交流电力系统中所有的同步发电机都保持同步运行。直流输电的输送容量和距离不受同步运行稳定性的限制,还可连接两个不同频率的系统,实现非同期联网,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2) 限制短路电流。如用交流输电线连接两个交流系统,短路容量增大,甚至需要更换断路器或增设限流装置。然而用直流输电线路连接两个交流系统,直流系统的“定电流控制”将快速把短路电流限制在额定功率附近,短路容量不因互联而增大。 (3) 调节快速,运行可靠。直流输电通过可控硅换流器能快速调整有功功率,实现“潮流翻转”(功率流动方向的改变),在正常时能保证稳定输出,在事故情况下,可实现健全系统对故障系统的紧急支援,也能实现振荡阻尼和次同步振荡的抑制。在交直流线路并列运行时,如果交流线路发生短路,可短暂增大直流输送功率以减少发电机转子加速,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4) 没有电容充电电流。直流线路稳态时无电容电流,沿线电压分布平稳,无空、轻载时交流长线受端及中部发生电压异常升高的现象,也不需要并联电抗补偿。 (5) 节省线路走廊。按同电压500 kV考虑,一条直流输电线路的走廊~40 m,一条交流线路走廊~50 m,而前者输送容量约为后者2倍,即直流传输效率约为交流2倍。 下列因素限制了直流输电的应用范围: (1) 换流装置较昂贵。这是限制直流输电应用的最主要原因。在输送相同容量时,直流线路单位长度的造价比交流低;而直流输电两端换流设备造价比交流变电站贵很多。这就引起了所谓的“等价距离”问题。 (2) 消耗无功功率多。一般每端换流站消耗无功功率约为输送功率的40%~60%,需要无功补偿。 (3) 产生谐波影响。换流器在交流和直流侧都产生谐波电压和谐波电流,使电容器和发电机过热、换流器的控制不稳定,对通信系统产生干扰。 (4) 缺乏直流开关。直流无波形过零点,灭弧比较困难。目前把换流器的控制脉冲信号闭锁,能起到部分开关功能的作用,但在多端供电式,就不能单独切断事故线路,而要切断整个线路。 (5) 不能用变压器来改变电压等级。 直流输电主要用于长距离大容量输电、交流系统之间异步互联和海底电缆送电等。与直流输电比较,现有的交流500 kV输电(经济输送容量为1 000 kW、输送距离为300~500 km)已不能满足需要,只有提高电压等级,采用特高压输电方式,才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山西省综合资源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山西省综合资源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作者:赵阳 37 摘要:山西是资源储备大省,同时也是资源开采大省和能源消耗大省。山西经济社会资源发展与资源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异常突出。本文分析了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基本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利用的途径。 关键词: 山西是国家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也是中部典型的资源型地区。资源开发利用是把双刃剑,资源优势很容易变成“资源陷阱”。长期以来,大规模、群体性和高强度的资源开发,形成了山西高度依赖的经济体系。山西经济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粗放经营推动,靠资源的成本优势维持产品的竞争优势,经济发展付出的资源代价相当大。全省矿产资源拥有量丰富,但多年大规模开发矿产资源引发的资源短缺矛盾日逐尖锐。水、土地和森林资源严重缺乏,资源供应日益趋紧,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全面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即是解决山西资源支撑不足困境的必然选择,又是实现“二次资源”价值化的现实出路,对中部各省资源开发路径的选择,亦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1.煤炭行业。 推广煤炭绿色、安全、经济开采技术、装备和工艺,坚持先抽后采、煤气共采、煤与伴生资源共采,减少矿井废弃物排放量。加大边角煤、薄煤层以及高硫高灰煤的开采力度,提高煤炭回收率。优先采用输煤皮带、地下输煤通道等封闭储装运仓储系统,实现“煤不露天、煤不落地”,减少输送过程的损失以及造成的环境污染。通过矸石矿井回填、矿井水循环利用、煤层气液化、煤炭气化以及循环发电等方式,实现煤矿固、液、气相废物的综合利用。 推广煤系高岭土超细、增白、改性技术,推进煤炭地下气化技术。 通过“环境综合整治、土地复垦和生态景观重建”等模式来实施生态环境修复和土地复垦工程。 多途径开发利用煤层气、煤矸石、矿井水等煤系共伴生矿产资源,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以煤矸石直燃发电、治理沉陷区和裂缝区、煤矸石建材及制品以及复垦回填等大宗利用为重点,研发推广煤矸石制备化工产品、生产复合肥料、提取稀有元素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煤矸石综合利用技术和产品。

特高压直流输电的现状与展望

特高压直流输电的现状与展望 摘要:特高压直流输电大多用于长距离输电,例如海底电缆、大型发电站输电等,在我国,其是指通过1000kV级交流电网和±600kV级以上直流电网要求构成 的电网系统。放眼现在,直流输电在电力传输中的地位与日俱增,尤其在结合计 算机等技术后,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整体调控更加可靠。本文将通过分析我国 特高压直流输电的现状,以及探究今后发展的展望,讨论特高压直流输电如何在 个别恶劣环境中进行应用的问题。 关键词:特高压;直流输电;现状;展望 1 特高压直流输电的现状 1.1 发展速度快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由于部分发达国家需要向部分地区进行远距离、大 容量输电的需求,开始了对特高压直流输电的研究。从开始阶段的不到一千公里,五十万千伏直流输电电压,输电功率六百万千瓦,到如今的上千公里,八十万千 伏直流输电电压,其中的发展速度无疑是飞快的。除此之外,由于现代科技更为 发达,再加上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实时地检测,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在调节方面 的优化,可谓是跨越了一大步。此外,相较于以往的电线,光纤的使用也使得特 高压直流输电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得以提高,大大提高了其输电效率。并且, 特高压直流输电的应用范围也大大扩增,不再局限于几个发达国家。 1.2 效率更高 在远距离大容量输电方面,相较于交流输电,或者是超高压输电方式,特高 压直流输电通常会是更好的选择,其在经济投资、能源损耗以及工程规模方面都 要优于交流输电和超高压输电。例如,在特高压和超高压两种方式之间,面对相 同的输电工程,姑且定为10GW的输送功率,2千米的输送距离,超高压输电需 要240亿元的投资,在输电过程中有将近1.15GW的损耗,其工程规模为135米,而特高压输电只需要200亿元的投资,在输电过程中只有1GW的损耗,工程规 模也只有120米;而相等电压等级情况下的交流输电方式,需要315亿元的投资,在输电过程中更是有1.7GW的线损,工程规模也远远大于前面两种方案。所以, 在远距离大容量电力输送过程中,特高压直流输电的输电效率更好。 1.3 我国特高压直流输电现状 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尝试建设超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即葛洲坝直流 输电工程,虽然开始较晚,但发展十分迅速。经过这些年的技术积累,我国现已 具备建设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技术,并于2010年,完全通过我国自主研发, 成功建造了在当时而言,技术领先全球、输电能力最大的±800kV的向家坝特高压 直流输电工程。在今后3~5年中,我国还将在其他地区建设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预计将会达到二十个左右。 2 特高压直流输电的特点 2.1 技术性能更加稳定 直流输电技术基本不存在系统稳定的问题,可以实现电网的非同期互联。简 单来说,就是指直流输电在连接连两个交流系统时,可以在非同步时期运行,在 效果方面,通过交变直,直变交,将两个直流系统隔离,使得两边能够独立运行。除此之外,在运行期间,如果线路发生短路,直流输电能够及时地进行调节,恢 复时间也很短,例如直流输电单极故障的恢复时间一般不超过0.4秒,除此之外,还可以抑制振荡阻尼和次同步振荡的影响。

国内外特高压输电技术发展情况综述

国内外特高压输电技术发展情况综述 (一) 调研题目:关于特高压输电技术国内外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调研目的:通过认真分析和研判从检索、查询、索取等多渠道获得大量的技术文献,掌握了特高压输电技术国内外的发展情况,据此完成本调研 报告,为我省未来特高压的规划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编写人员:何旭东、王瑗、刘斌蓉 调研时间:2005.4. ~2005.9 调研地点:成都 1.背景 自从电能作为人们生活中廉价而又清洁的能源以来,随着电网的不断发展壮大,输电电压经历高压、超高压两个发展阶段,目前又跨入了特高压输电的新的历史时期。这种发展标志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电力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近来,由于石油价格的暴涨,1993年11月在宜昌召开的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系统与电网技术综合学术年会上发表《关于着手开展特高压输电前期科研的建议》以来,各方面的人士对特高压输电技术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那么何谓特高压输电呢?特高压输电系指比交流500kV输电能量更大、输电距离更远的新的输电方式。它包括两个不同的内涵:一是交流特高压(UHC),二是高压直流(HVDC)。具有输电成本经济、电网结构简化、短路电流小、输电走廊占用少以及可以提高供电质量等优点。根据国际电工委员会的定义:交流特高压是指1000kV以上的电压等级。在我国,常规性是指1000kV以上的交流,800kV以上的直流。 我们国家是在何种情形下进行特高压研究的呢?不妨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看: 从能源利用上来说,看国际上常以能源人均占有量、能源构成、能源使用效率和对环境的影响,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程度。目前我国人均年消耗的能源水平很低,如果在21世纪中叶赶上国际中等发达水平,能源工业将要有大的发展。据最近召开的世界能源第十七次会议预测,世界能源工业还要进一步发展,到2030年,世界的能源产量将翻一番;到21世纪末再翻一番,其中主要集中在中国、印度、印尼等发展中国家。我国电力将在未来15~20年内保持快速增长,根据我国电力发展规划,到2003年、2010年、2020

高压直流输电优缺点

浅谈特高压直流输电 将电能从大型火力、水力等发电厂输送到远方负荷中心地区时会遇到远距离输电问题。要实现远距离的大功率传输,需采用超高压或特高压输电技术。在特高压输电技术中有交流和直流两种方案,可根据技术经济条件和自身特点加以选择。特高压交流输电是目前国内外最基本的远距离输电方式,而特高压直流输电不存在同步稳定性问题,是大区域电网互联的理想方式。下面我将结合自己所学知识与查阅的资料对特高压直流输电进行概括的阐述。 直流输电是指将送端系统的正弦交流电在送端换流站升压整流后通过直流线路传输到受端换流站,受端换流站将直流逆变成正弦的工频交流电后降压和受端系统相连。而对于换流站,它的核心元件是换流器,,由1 个或数个换流单元串联而成,电路均采用三相换流桥,材料多采用可控硅阀。它的基本工作原理是,控制调节装置通过控制桥阀的触发时刻,可改变触发相位,进而调节直流电压瞬时值、电阻上的直流电流、直流输送功率。同时,相同的触发脉冲控制每个桥阀的所有可控硅元件。当三相电源为对称正弦波的情况下,线电压由负到正的过零点时,脉冲触发桥阀,同时阀两端电压变正,阀立即开通。6 个脉冲发生器分别完成对单桥换流器的6 个桥阀的触发,恰好交流正弦波电源经过1 个周期,线电压又达到下一个过零点进行第二个触发周期。一般,工程上为了获得脉波更小的直流输电电压,通常采用12脉的双桥换流器。 与交流输电相比,直流输电技术具有以下特点:输电功率大小、方向可以快速控制调节;直流输电系统的接入不会增加原有系统的短路容量;利用直流调制可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水平;直流的一个极发生故障,另一个极可以继续运行,且可以利用其过负荷能力减少单极故障下的树洞功率损失;另外直流架空线路走廊宽度约为相同电压等级交流输线路走廊宽度的一半。而对于特高压直流输电,它不但具有常规直流输电的特点,而且还能够很好的解决我国一些现存的问题: 1、我国一次能源分布很不均衡, 水利资源2/ 3分布在西南地区, 煤矿资源2/ 3 分布在陕西、山西及内蒙古西部。而电力需求又相对集中在经济发展较好较快的东部、中部和南部区域。能源产地和需求地区之间的距离为1 000~ 2 500 km。因此我国要大力发展西电东送, 实现南北互供, 全国联网。特高压直流输电在远距离输电方面较为经济, 而且控制保护灵活快速, 是实现南北互供的较好途径。 2、我国东部、中部、南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 用电需求大, 用电负荷有着较高的增长率。特高压直流输电能够实现大容量输电, 规划的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送电容量高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北京市绿化隔离带可持续经营技术及效益评价 二、项目所属领域国内外研究开发现状和发展趋势 1、由城市绿地到城市林业的发展 城市绿地是城市中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它是城市系统中能够执行“吐故纳新”负反馈调节机制的子系统。这个系统一方面能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为城市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境;另一方面能增强城市景观的自然性、促进城市居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它是城市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绿地(green space)一词,各国的法律规范和学术研究对它的定义和范围有着不同的解释,西方城市规划概念中一般不提城市绿地,而是开敞空间(Open Space),我国建国以来一直延用原苏联的绿地概念,包括城市区域内的各类公园、居住区绿地、单位绿地、道路绿化、墓地、农地、林地、生产防护绿地、风景名胜区、植物覆盖较好的城市待用地等。 尽管各国关于开敞空间(或绿地)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它们都强调了开敞空间(或绿地)在城市中的自然属性,即都是为了保持、恢复或建立自然景观的地域。绿地作为城市的一种景观,是城市中保持自然景观,或使自然景观得到恢复的地域,是城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体现,是城市中最能体现生态性的生态空间,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为人工设计的植物景观、自然植物景观或半自然植物景观。绿地在城市中的功能和作用主要包括:组织城市空间的功能、生态功能(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游憩休闲功能、文化(历史)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功能、城市防护和减灾功能。 城市绿地发展和研究进程包括:城市绿地思想启蒙阶段、城市绿地规划思想形成阶段、城市绿地理论和方法的发展阶段、城市绿地生态规划和建设阶段。 吴人韦[1]、汪永华[2]、胡衡生[3]等从城市公共绿地的起源开始介绍了国外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认为国外的城市绿地建设经历了从公园运动(1843~1887)、公园体系(1880~1890)、重塑城市(1898~1946)、战后大发展(1945~1970)、生物圈意识(1970年以后)等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的城市绿地发展过程,其中“重塑城市”阶段提出了“田园城市”和城市绿带概念,绿带网络提供城区间的隔离、交通通道,并为城市提供新鲜空气。“有机疏散”理论中的城市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原则,对以后的城市绿化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193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绿带法案(Green Belt Act)。1944年的大伦敦规划,环绕伦敦形成一道宽达5英里的绿带。1955年,又将该绿带宽度增加到6~10英里。英国“绿带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大城市无限蔓延、鼓励新城发展、阻止城市连体、改善大城市环境质量。早在1935年,莫斯科进行了第一个市政建设总体规划,规划在城市用地外围建立10公里宽的“森林公园带”;1960年调整城市边界时,“森林公园带”进一步扩大为10~15公里宽,北部最宽处达28公里;1971年,莫斯科采用环状、楔状相结合的绿地布局模式,将城市分隔为多中心结构。目前,德国城市森林建设已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成绩,其树种主要为乡土树种,基本上是高大的落叶乔木(栎类、栗类、悬铃木、杨树、核桃、欧洲山毛榉等)[4]。在绿化城

中国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的现状及发展(自撰)

中国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的现状及发展 我国电力的建设当中。特高压输电能同时满足电能大容量、远距离、高效率、低损耗、低成本输送的基本要求,而且能有效解决目前500kV 超高压电网存在的输电能力低、安全稳定性差、经济效益欠佳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建设特高压电网已经成为我国电力发展的必然趋势。 电力系统。电力系统中输送和分配电能的部分称为电力网,电网是电 电网是电能传输的载体,在发电厂发出电能后,如何将电能高效地传送给用户,就成为电网的主要功能。在对电力系统以及电网的基本概念及要求全面的了解的基础上,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我国特高压输电线路的发展现状以及我国引入特高压的必要性。特高压的英文缩写为UHV。在我国,特高压是指交流1000千伏及以上和直流正负600千伏以上的电压等级。特高压能大大提升我国电网的输送能力。 不同电压等级的输电能力 理论上,输电线路的输电能力与输电电压的平方成正比,与输电线路的阻抗成反比。输电线路的输送能力可以近似估计认为,电压升高1倍,功率输送能力将提高4倍。考虑到不同电压等级输电线路的

阻抗变化,电压升高了1倍,功率输送能力将大于4倍。表1—1给 出了以220kV输电线路自然功率输电能力为基准,不同电压等级,从高压、超高压到特高压但回输电线路自然功率输电能力的比较值。 注:以220kV线路输送自然功率132MW为基准同样,输电线路的输送功率与线路阻抗成反比,而输电线路的阻抗随线路距离的增加而增加,即输电线路越长,输电能力越小。要大幅提高线路的输电能力,特别是远距离输电电路的功率输送能力,就必须提高电网的电压等级。电网的发展表明,各国在选择更高一级电压时,通常使相邻两个输电电压之比等于2。特大容量发电厂的建设和大型、特大型发电机组的采用,可以产生更大规模的效益。他们可以通过输电网实现区域电网互联,可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电力资源优化配置,进行电力的经济调度。 1 、特高压电网的发展目标 发展特高压输电有三个主要目标:(1)大容量、远距离从发电中心(送端)向负荷中心(受端)输送电能。(2)超高压电网之间的强互联,形成坚强的互联电网,目的是更有效地利用整个电网内各种可以利用的发电资源,提高互联的各个电网的可靠性和稳定性。(3)在已有的、强大的超高压电网之上覆盖一个特高压输电网目的是把送端和受端之间大容量输电的主要任务从原来超高压输电转到特高压输电上来,

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现状及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现状及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发表时间:2018-11-17T14:55:25.48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8期作者:朱振伟李天轩 [导读] 摘要:通过总结特高压直流输电的特点和国外特高压直流输电的研究结论,在分析我国西部水电和煤炭资源集中分布以及东部沿海工业发达地区对电能需求日益增加等情况的基础上,指出在开发我国西部水电和“三西”(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煤电资源时采用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实现远距离大容量输电的应用前景。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宿迁供电分公司江苏宿迁 223800 摘要:通过总结特高压直流输电的特点和国外特高压直流输电的研究结论,在分析我国西部水电和煤炭资源集中分布以及东部沿海工业发达地区对电能需求日益增加等情况的基础上,指出在开发我国西部水电和“三西”(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煤电资源时采用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实现远距离大容量输电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现状;应用前景 1 引言 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起源于20 世纪60年代,瑞典Chalmers大学1966年开始研究±750kV导线。1966年后前苏联、巴西等国家也先后开展了特高压直流输电研究工作,20世纪80年代曾一度形成了特高压输电技术的研究热潮。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和国际大电网会议(Cigre)均在80 年代末得出结论:根据已有技术和运行经验,±800kV是合适的直流输电电压等级,2002 年 Cigre又重申了这一观点。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中国用电需求不断增加,中国的自然条件以及能源和负荷中心的分布特点使得超远距离、超大容量的电力传输成为必然,为减少输电线路的损耗和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需要一种经济高效的输电方式。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恰好迎合了这一要求。 2 特高压直流输电现状 20 世纪 80 年代前苏联曾动工建设长距离直流输电工程,输送距离为2400km,电压等级为±750kV,输电容量为 6GW。该工程将哈萨克斯坦的埃基巴斯图兹的煤炭资源转换成电力送往前苏联欧洲中部的塔姆包夫斯克,设计为双极大地回线方式,每极由两个 12 脉动桥并联组成,各由 3×320Mvar Y/Y 和 3×320Mvar Y/Δ单相双绕组换流变压器供电;但由于 80 年代末到90年代前苏联政局动荡,加上其晶闸管技术不够成熟,该工程最终没有投入运行。由巴西和巴拉圭两国共同开发的伊泰普工程采用了±600kV 直流和 765kV 交流的超高压输电技术,第一期工程已于 1984 年完成,1990 年竣工,运行正常。 3 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特高压直流输电无需复杂的系统设计,基本可以采用±500kV 和±600kV 直流输电系统类似的设计方法,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是外部绝缘和套管的设计等问题。特高压直流输电的输送容量大,输电距离长,输电能力主要受导线最高允许温度的限制。交流线路的无功补偿对远距离大容量输电系统至关重要;而直流输电线路本身不需要无功补偿,在换流站利用站内的交流滤波器和并联电容器即可向换流器提供所需的无功功率。一般来讲,对于远距离大容量输电直流方案优于交流方案,特高压方案优于超高压方案。表 1 为输送功率为 10GW 输送距离为 2000km 时交、直流以及不同电压等级直流的投资及线路走廊占用情况比较。 表1 10GW 电力输送 2000km 的交、直流输电方案 由表 1 可见,特高压直流输电适用于远距离大容量的电力输送。 4 我国能源和负荷的分布特点 水能资源和煤炭作为我国发电能源供应的两大支柱,今后的开发多集中在西南、西北和晋陕蒙地区,并逐渐向西部和北部地区转移,而东部沿海地区和中南地区的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导致能源产地与能源消费地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使得我国能源配置的距离、特点和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并决定了能源和电力跨区域大规模流动的必然性。 (1)水电东送规模 三峡水电站(包括地下电站)的总装机容量为22.4GW,“十二五”初期将全部建成投产。综合分析一次能源平衡、输电距离及资源使用效率等因素,可知金沙江下游水电站主送华中、华东电网是合理的。 (2)煤电基地的电力外送规模 各煤电基地的电力外送规模有望得到较大发展。现已建成和规划采用 500kV 交流和±500kV 直流跨区送电的坑口电站的电力外送规模总计15GW。2020 年煤电外送将新增 84GW,主要送往华中东部四省、华东地区和华北京津冀鲁四省市以及广东地区。 (3)东部电力市场空间 华中东部四省。按低负荷水平预测,2020 年需电量将为 600TWh,负荷将为 110GW,装机容量缺额将为 138GW。扣除本地水电和必要的气电以外,2020 年之前尚有 47GW 的市场空间,其中2010~2020 年约为 32GW。华北的京津冀鲁。按低负荷水平预测,2020年需电量将为 840TWh,负荷将为 140GW,装机容量缺额将为 168GW。扣除本地核电、蓄能电站以外,2020 年之前尚有 90GW 的市场空间,其中2010~2020 年约为 45GW。初步测算,到 2020 年水电跨区送电规模总计约 70GW,煤电外送约 84GW,而东部受电地区的市场空间约为 127GW;而能源与负荷的距离大多数超过了 1000km,采用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比较合适。 5 特高压直流输电的初步发展规划 2020 年前后西部水电的大部分电力通过直流特高压通道向华中和华东地区输送,其中金沙江一期溪洛渡和向家坝水电站、二期乌东德和白鹤滩水电站向华东、华中地区送电,锦屏水电站向华东地区送电,宁夏和关中煤电基地向华东地区送电、呼伦贝尔盟的煤电基地向京津地区送电大约需要 9 条输电容量为 6GW 的±800kV 级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根据 10 年发展规划,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建设进度如

中国管理研究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徐淑英《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29日11 版) 过去20多年来,中国管理学研究关注西方情境的研究课题,验证西方发展出来的理论,并借用西方的研究方法论。而旨在解决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和针对中国管理现象提出有意义的理论解释,这方面的研究却迟滞不前。围绕到底是追求“中国管理理论”(即在中国管理情境中检验西方理论)还是“管理的中国理论”(即针对中国现象和问题提出自己的理论)的争论,很多学者作出了积极探索。中国的管理学研究者应遵循科学探究的自主性原则,保持对常规科学局限性的警觉,从事既能贡献普遍管理知识,又能解决中国管理问题的研究。 国际管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现象 全球化商业活动的增加,不仅使得全球化的跨国公司对管理知识的需求大大增加,而且那些处于新兴经济体(比如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中的公司,由于在国际市场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非常渴望得到管理实践所需的知识。除了新兴经济体外,许多发达地区的管理研究也十分活跃。有学者观察到了国际学者的一种明显偏好:从主流管理学文献(基本上是基于北美,特别是美国的文献)中套用已有的理论、构念和方法来研究本土的现象。这导致了JamesMarch(詹姆斯·马奇)所认为的组织研究的“趋同化”。这个趋势是值得注意的,因为它有可能放慢有效的全球管理知识的发展速度,也会阻碍科学的进步。这样的趋势在中国也是存在的。

科学研究总是有目的的:执著于寻找真相(reality)和追求真理(truth)。科学的研究方法确保了科学家的发现是接近于真理的,这也是所有科学研究应该达到的严谨性(rigor)标准。然而对于管理学这门应用科学来说,真理本身是不够的。管理研究的第二个目标是获取有益于提高实践水平的知识,这就是管理学者应该达到的切题性(re levance)标准。但现在大部分的中国学者都是严谨有余,切题不足。 目前,套用西方发展起来的理论在中国进行演绎性研究主导了中国管理学研究领域。用这种方法进行的研究倾向于把成果发表在国际性杂志上,尤其是国际顶尖杂志。这类研究成果验证了已有理论或者对其情境性边界进行了延伸研究,说明了如何使用现有研究成果来解释一些新情境下出现的独特现象和问题。但这样的研究倾向对现有的理论发展只能提供有限的贡献,因为它的目的并非寻找对地方性问题的新的解释。这种方法也限制了对中国特有的重要现象以及对中国有重要影响的事件的理解。 笔者并不认为学者的目标就是发展新的理论,而是提请注意这一事实:绝大部分中国的研究都不约而同地采用西方已有理论来解释中国现象。这一趋势形成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 首先是因为缺乏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和对科学目的的正确理解。一些研究者错误地认为,科学的目的是发表文章,而非寻找对重要现象的恰当理解和解释。中国学者可以很快学会如何正确使用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