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全球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及其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世界气候影响计划署提出研究气候对人类影响的十个方面:①人类的健康和工作能力;②住房建筑和新住宅区;③种养农业;④水资源开发和管理;⑤林业资源;⑥渔业和海洋资源;⑦能源的生产和消费;⑧工商业活动;⑨交通和运输;⑩各种公共服务。其中,气候变化,海平面升降,土地覆盖和生态系统变化、环境污染等,以及对农业和粮食供给、淡水资源、沿海地区的土地资源、人类健康等方面的影响最受人们关注。

全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按其所达到的程度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变化、生产生活变化、社会经济变化三个层次。其中第一个层次主要属于全球变化的环境影响,主要是指自然生态系统在全球变化中的改变;第二个层次主要属于全球变化对全球农业、林业、渔业生产潜力等人类生存环境和生产系统的影响等;第三个层次属于全球变化的社会经济影响,主要是指全球变化造成的或可能造成的社会和经济后果,如全球变化对人的生理与健康的影响,全球变化对社会经济各个部门的生产和发展的影响,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等。

1. 自然环境的变化

全球变化从改变资源的供需关系,改变自然灾害的频率和强度,以及改变自然系统本身的脆弱性等途径改变土地的承载力,这是全球变化影响的第一个层次。

全球变化意味着资源条件的变化,表现为资源数量或质量的变化。温度的增减意味着热量资源的增加或减少,降水的变化意味着水资源的增加或减少,土地沙漠化与土地退化意味着土地生产力的下降,森林的减少意味着可利用的木材资源匮乏等。

全球变化造成某些环境因素对人类的限制程度的增加或减少,从而导致人类对资源需求的变化。如我国北京冬季气候变暖,会使得对冬季供暖用的燃料的需求减少;对棉衣保暖性能的要求降低,从而减少对棉花和羊毛等的需求。而炎热的夏季对制冷设施的需求增加,。因而消耗更多的电力。

目然环境的变化造成资源数量在一定范围内的增减,会相应地造成某些灾害的强度与频率的改变。如我国东北地区的低温冷害的强度和频率,在温暖时期均明显地低于寒冷时期。20世纪60年代以来,非洲气候变化导致严重干旱,使非洲的一些国家遭受了非常沉重的打击,灾害毁坏了他们的牧场和庄稼,造成牲畜的大量死亡,夺尝了数十万人的生命。

全球变化过程能够增强或减弱一些人类难以避免的、具有破坏力的自然现象。如地震、火山灾害的频率和强度在地壳运动的活动期均普遍增加,而在地壳运动的稳定期普遍减弱

,全球变暖可能导致某些作物病虫害的增加。等等。

2.生产生活的变化

全球变化影响的第二个层次是和资源与灾害的变化相联系的生产系统的变化,包括直接受资源与灾害影响的生产水平或生产结构的变化,以及为满足全球变化所引起的人类需求的改变,而进行的生产系统产业结构的调整。

直接受资源与灾害影响的生产领域,主要包括农业、林监、渔监生产等人类支持系统,全球变化对它们的影响集中体现在生产能力的变化方面,并最终表现为土地承载力的变化。以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为例,气候变化不仅直接导致一个地区的产量变化,而且能够通过影响适宜耕作区范围的变化,作物界线的迁移,以及耕作制度的改变而进一步对生产能力构成影响。在我国,降水变化100 毫米可引起亩产潜力约50千克的变化;温度变化10℃,大致相当于全国各茬作物变化一个熟级,产量变化10%。

全球变化对生产系统的间接影响,包括改变了生产系统运行的边界条件,为维持系统的正常运转需要适当地增加或减少有关投入。例如,海面上升对沿海的城市和农田均构成重大威胁,为此需要增强沿海防护堤的建设。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高寒地区的道路建设需要考虑冻土融化的问题。全球变化的间接影响,也包括由于全球变化而引起的新的需求所导致的产业结构的某些调整,如我国历史上河南、陕西等的竹产业显示随气候的冷暖期变化而发生兴衰变化。

3.社会经济的变化

全球化影响的第三个层次是对社会经济及人类本身的影响,其不利的方面表现为重大生命损失、社会矛盾的激化、社会秩序的破坏、地区冲突的加剧甚至文明的兴衰等。

全球化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广泛而极不利的影响,造成重大的生命损失。这些影响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从长期看,间接影响可能起主导作用。以气候变化为例,变暖对健康的直接影响包括(主要是心肺)因热浪强度和持续时间而造成死亡率和发病率增加,而较冷地区温度上升会导致寒冷死亡减少。极端天气的增加会造成死亡、受伤、心理紊乱的范围扩大。气候变化的间接影响主要包括:传染病(如疟疾、黄热病和一些病毒性肺炎)传播媒介的潜在传播,原因是传染病媒介有机体活动的地理范围扩大;卫生基础设施的破坏,导致抗御对健康伤害的能力降低;随气候变化而增强的大气污染、粉尘、霉菌孢子等带来的呼吸和过敏方面的疾病发病率上升;由于气候变化而对生产力(如农业)产生的不利影响,导致一些地区人们营养状况下降;淡水供应受到限制,也会影响人类健康。

全球变化影响所

达的层次总是从低到高,即从自然环境上升到生产、生活、社会与经济系统。全球变化的幅度越大,其影响的层次也越高。较短时间的环境变化所引起的资源在数量上的变化,可以造成生产上起伏波动,其产生的影响可能是暂时的、区域性的,但已有可能对历史的进程起加速或减缓的作用;较长时间的变化会导致资源在一定时期内发生不可逆转的质的变化,这种变化后果是长期的,严重时足以改变一个地区乃到全球范围的历史进程,甚至造成某些文明的衰落和促使新文明的产生。

4.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我国气候变化的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1985年以来,我国已连续出现了17个全国大范围的暖冬。西北、华北、东北地区气候变暖最为明显,由于降水的逐渐减少,华北地区已出现暖干化趋势。

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将是全方位、多尺度和多层次的。对气候变化反应最为敏感的农业,未来将面临三个突出问题。

首先,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将增加,产量波动将增大。研究表明:气候变暖后,灌溉和雨养春小麦的产量将分别减少17.7%和31.4%;早稻、晚稻、单季稻均呈现出不同幅度的减产;玉米总产量将平均减产3%-6%。

其次,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动。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影响的研究表明,冬小麦的安全种植北界将由目前的长城一线北移到沈阳一张家口一包头一乌鲁木齐一线。据计算,到2050年,气候变暖将使三熟制的北界北移500千米;两熟制地区将北移至目前一熟制地区的中部,一熟制地区的面积将减少23.1%。我国主要作物品种的布局也将发生变化。华北目前推广的强冬性冬小麦品种,将由半冬性的冬小麦品种所取代;比较耐高温的水稻品种将在南方占主导地位;东北地区玉米的早熟品种逐渐被中、晚熟品种取代。

最后,农业生产条件改变,农业成本和投资大幅度增加。气候变暖后,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将加快,造成地力下降。气候变暖后,农药的施用量将增大。随着气候变暖,作物生长季延长,昆虫在春、夏、秋三季繁衍的代数将增加。温度高还为各种杂草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因此,气候变暖可能会加剧病虫害的流行和杂草蔓延。病虫害出现的范围也可能向高纬度地区延伸。

但是,气候变暖不会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重大影响。气候变暖使我国农业生产地区的热量资源普遍增加,多熟制向北推移,作物品种由早熟向中晚熟发展,生育期延长,单产增加。在现有的种植制度、种植品种和生产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到2030年由于气候变暖的影响,全国主要作物总产量将平均减少5

%~10%左右。但是,通过技术改进和适应能力的提高,这种影响可以降到最小。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十年内,气候变化不会对我国的粮食安全造成重大影响。

5.应对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带来影响的措施

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专家认为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带来的影响:

第一,可以调整农业结构和种植制度。调整农业结构就是针对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可能影响,改进作物、品种布局,有计划地培育和选用抗旱、抗涝、抗高温和低温等抗逆品种,采用防灾抗灾、稳产增产的技术措施及预防可能加重的农业病虫害。

第二,可以发展生物技术,选育适应气候变化的新品种。要加强光合作用、生物固氮、生物技术、抗御逆境、设施农业和精确农业等方面的技术开发和研究,建立及强化农技推广体系,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选育优良品种是最根本的适应性对策之一。

第三,可以调整管理措施。通过有效利用水资源、控制水土流失、增加灌溉和施肥、防治病虫害、推广生态农业技术等来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

第四,可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应变能力和抗灾减灾水平。加强节水农业和科学灌溉的研究、推广及应用,研制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生产新工艺,开发自动化、智能化农业生产技术,强化综合防治自然灾害的工程设施建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