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指导书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指导书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指导书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Windows XP 基本操作

一.实验目的

1.了解Windows XP 的桌面并掌握其基本操作

2.掌握Windows XP的文件管理

3.掌握控制面板部分工具的使用

4.掌握Windows XP附件工具的使用

5.掌握汉字输入法的使用

二.实验内容

1.WindowsXP 的桌面及基本操作

1):启动Windows Xp,并观察桌面,了解“桌面”的组成。在本实验结束以后安全退出Windows Xp。

2):分别打开“我的电脑”、“资源管理器”和“我的文档”窗口,然后做下列操作。

a、试用不同的方法打开这些窗口,观察、了解窗口的组成并会用相应的术语称呼。

b、针对某一对象,如文件或文件夹图标、按钮、菜单等,做鼠标的基本操作练习:“指向”、“单击”、“双击”、“单击右键”和“拖曳”。

c、改变窗口的大小、在桌面上移动窗口的位置。

d、在“资源管理器”窗口中,做下列操作:

窗口最大化、还原、最小化、单击任务栏上的图标按钮显示窗口、显示或隐藏工具栏、移动左右窗格分隔条、按“大图标、小图标、列表、详细资料、缩略图”方式查看、移动已显示的滚动条、对文件或文件夹排序、排列图标、对齐图标等。

e、以不同方式排列上述三个已打开的窗口:层叠、横向平铺、纵向平铺。

2、Windows XP的文件管理

(1)、在E盘新建一文件夹并取名为“abc”,然后在“abc”下面再创建一文件夹并命名为“123”。

(2)、将“记事本”(对应程序为C:\WINNT\notepad.exe)、“计算器”(对应程序为C:\WINNT\SYSTEM32\calc.exe)复制到上述“123”文件夹中。

(3)、将上述“abc”文件夹复制到C盘根目录C:\下。

(4)、将E盘上述“123”文件夹中的“记事本”程序移动到“abc”文件夹中。

(5)、将E盘上述“abc”文件夹移动到桌面上。

(6)、搜索整个C盘中文件名第2个字符为“b”且扩展名为“.doc”的所有文件,然后将其中文件复制到桌面上,再将桌面上这几个文件删除到回收站。

(7)、搜索“Mspaint.exe”文件的位置,并在“桌面”上新建一个文件夹“我的程序”,将搜索到的“Mspaint.exe”文件复制到“我的程序”文件夹中,并改名为“画图.exe”。

3、控制面板部分工具的使用

1. 显示环境的设置。

(1)重新设置桌面墙纸,并设置“拉伸”显示属性。

(2)更改屏幕保护程序,设置等待时间为1分钟。

(3)设置屏幕显示颜色为“256色”,屏幕显示区域为800×600像素。

2. 取消任务栏上输入法的指示器显示。观察有无变化后再将其还原

3、创建一个名字为“boy”,密码为“boy”的标准用户。然后注消当前用户,并以“boy”重新登录计算机。本实验结束后,再删除“boy”用户。

4、选择“开始 | 程序 | 附件 | 系统工具 | 磁盘碎片整理程序”命令,然后选择要整理的磁盘,单击“碎片整理”按钮即可进行,4、附件工具的使用

1、启动记事本。

请选用任何一种自己熟悉的输入法输入下述中文内容:

Windows XP是美国Microsoft(微软)公司开发的新一代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它集中了Windows 95/98/Me与Windows NT4.0/2000的精华,分为家庭版(Home Edition)和专业版(Professinal Edition)。

Windows XP是基于Windows 2000内核、继承了Windows Me 特性、将稳定性和兼容性充分结合并大幅度提高了系统性能的新一代视窗(Windows)操作系统。Windows XP的特性包括:界面美观友好、使用方便容易、运行稳定可靠、通讯安全快捷、资源丰富共享、兼容性能超群等等。要求如下:

a、写出进行以上操作时使用了那些编辑手段。

b、将上文中所有的“操作系统”一词改为“OS”。

c、打开【编辑】菜单并选定〖撤销〗项,发生了什么情形。

d、将文档以自己的姓名命名保存到“我的文档”文件夹内并关闭

2、启动“计算器”

计算:十进制转换成二进制105、236、12380

二进制转换成八进制10010、1111101010

3、启动写字板

按住Alt+Print screen 键复制当前活动窗口到写字板上,并以“写字板内容”保存到E盘上。

五、汉字输入法

在“控制面板”中打开“区域选项”对话框,选择“语言”标签,选择“文字服务和输入语言”,在“详细信息”对话框内选择某一已安装的输入法,单击“删除”按钮可以从系统中取消该输入法。“添加”按钮可以安装新的输入法。

实验二文档的基本操作及排版

一.实验目的

1.掌握Word文档基本操作

2.掌握Word文字编辑和文档排版

二.实验内容

1.文档编辑与保存

(1)在Word中输入下列文字,保存文档为lx1.doc,并关闭文档。计算机不但具有高速运算能力、逻辑分析和判断能力、海量的存储能力,同时还有快速、准确、通用的特性,使其能够部分代替人类的脑力劳动,并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目前,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可以说已经进入了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数值计算也称科学计算。主要涉及复杂的数学问题。在这类计算中,计算的系数、常数和条件比较多,具有计算量大、计算过程繁杂和计算精度要求高等特点。数值计算在现代科学研究中,尤其在尖端科学领域里极其重要。

数据处理也称事务处理,泛指非科技工程方面的所有任何形式的数据资料的计算、管理和处理。它与数值计算不同,它不涉及大量复杂的数学问题,只是要求处理的数据量极大,时间性很强。目前,计算机数据处理应用已非常普遍。

(2)打开lx1.doc,为文档增加标题文字“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3)将正文第2段在结尾复制两遍,形成两个新段落;将正文第3段在结尾复制两遍,形成两个新段落。

(4)在正文末尾插入当前系统日期及Wingdings字体的符号“ ”。

2.格式排版

(1)标题文字“计算机的应用领域”设置为“标题3”样式、居中;将其中文字“计算机的”设置为红色、字符间距加宽6磅、文字提升6磅、加着重号;将其中文字“应用领域”设置为二号。为标题加15%的底纹及2.25磅的阴影边框(注意:应用范围为段落。

(2)设置正文各段,段前间距0.5行,段后间距2.5磅,首行缩进2字符,单倍行间距。

(3)正文第1段设置为宋体、小四;文字“海量的存储”添加1.5磅单线框;文字“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出现,开辟了使用计算机

的新领域”加宽6磅、文字提升6磅、加着重号。将正文第一段前两个字设置为首字下沉,下沉行数2行,距正文0厘米。

(4)文档末尾文字“2004年5月1日星期六 ”,位置居右。

(5)利用格式刷,将正文第2段中所有文字“计算”的格式设置为红色、加粗。

(6)将第2段、第3段加上红色、五号的菱形项目符号,项目符号缩进0.5厘米、文字位置缩进0.3厘米;将第3、4、5段分成三栏,有分隔线。

(7)将所有文字“计算机”替换为“微型计算机”。

(8)新建样式名为“计算机”,格式为黑体、五号、倾斜、下划线,将该样式应用于正文最后一段。

3.文档页面设置

(1)文档插入页码,位置“页面底端(页脚)”,对齐方式为右侧。

(2)设置纸型为A4,页面上下边距均为2厘米,左右边距均为2.5厘米,装订线为0.5厘米。

(3)设置文档页眉文字“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居中、字体楷体GB2312、字号小五。

三.样张

微型计算机的

......应用领域

机不但具有高速运算能力、逻辑分析和判断能力、海量的存储能力,同时还有快速、准确、通用的特性,使其能够部分代替人类的脑力劳动,并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目前,电子微型计算机

的应用可以说已经进入了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国

....

际互联网的出现

.......,开辟了使用微型计

........

算机的新领域

......。

◆数值计算也称科学计算。主要涉及复杂的数学问题。在这类计算中,计算的系数、常数和条件比较多,具有计算量大、计算过程繁杂和计算精度要求高等特点。数值计算在现代科学研究中,尤其在尖端科学领域里极其重要。

◆数据处理也称事务处理,泛指非科技工程方面的所有任何形式的数据资料的计算、管理和处理。它与数值计算不同,它不涉及大量复杂的数学问题,只是要求处理的数据量极大,时间性很强。目前,微型计算机数据处理应用已非常普遍。

数值计算也称科学计算。主要涉及复杂的数学问题。在这类计算中,计算的系数、常数和条件比较多,具有计算量大、

计算过程繁杂和计

算精度要求高等特

点。数值计算在现代

科学研究中,尤其在

尖端科学领域里极

其重要。

数值计算也称科

学计算。主要涉及复

杂的数学问题。在这

计算

类计算中,计算的系数、常数和条件比较多,具有计算量大、计算过程繁杂和计算精度要求高等特点。数值计算在现代科学研究中,尤其在尖端科学领域里极其重要。

数据处理也称

事务处理,泛指非科

技工程方面的所有

任何形式的数据资

料的计算、管理和处

理。它与数值计算不

同,它不涉及大量复

杂的数学问题,只是

要求处理的数据量

极大,时间性很强。

目前,微型计算机数

据处理应用已非常

普遍。

数据处理也称事务处理,泛指非科技工程方面的所有任何形式的数据资料的计算、管理和处理。它与数值计算不同,它不涉及大量复杂的数学问题,只是要求处理的数据量极大,时间性很强。目前,微型计算机数据处理应用已非常普遍。

2004年5月1日星期六

实验四制作表格及图表

一.实验目的

1.掌握Word表格的制作和排版

2.掌握Word中公式的使用

3.掌握根据表格生成图表的操作

二.实验内容

1.创建和编辑表格

(1)创建如下表格,并存为lx2.doc。

姓名高等数

学大学物

计算机大学英

李力86 78 90 80

张华78 80 86 75

赵明明76 70 78 68

王晓辰90 80 89 78

姚天98 88 75 84

杨阳67 72 80 70

(2)在第E列的右边插入一列,列标题为“总分”;在表格最后增加一行,行标题为“平均分”。

(3)删除“姚天”和“杨阳”所在行。

(4)利用公式计算学生总分(函数Sum(left) );计算各科平均分,保留两位小数(函数Average(B2:B5) )。

(5)在“总分”列右侧插入一列,列标题为“说明”,合并该列的其他单元格。

2.表格格式

(1)为表格增加标题文字“学生成绩表”,居中、隶书、三号字、加粗。

(2)表格的对齐方式为居中;第1行背景色“灰色-10%”,高度0.9厘米,文字中部居中;后续各行行高为0.7厘米。

(3)第1行标题文字为黑体、小四号字、红色;姓名文字加粗、居中;所有成绩数据居右。

(4)表格外边框设为2.25磅单实线,第1行下边框和第A列右边框为1.5磅双实线,第6行上边框为1.5磅单实线。

(5)为表格左上角单元格增加斜线,并调整科目和姓名的位置。

(6)调整各列的宽度,第A列的宽度为2.5厘米,平均分布各科目成绩列的宽度。

3.选中表格内四位同学的各科成绩(A1:E5),在表格下方生成直方图。

三.样张

学生成绩表 科目

姓名

高等数学 大学物理 计算机 大学英语 总分 说明 李 力

86 78 90 80 334 张 华

78 80 86 75

319 赵明明

76 70 78 68 292 王晓辰

90 80 89 78 337 平均分 82.50

77.00 85.75 75.25 320.50 020

40

60

80

100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大学英语平均分

李 力张 华赵明明王晓辰

公式编辑器及绘图工具的使用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公式编辑器使用

2.掌握图形绘制、编辑和艺术字操作

3.掌握图片操作

二.实验内容

1.利用公式编辑器编辑以下公式,保存为lx3.doc 。 222)(21

)(σμπσ--=x e x f ∑==n

k k k L W WPL 1

2.插入剪贴画“办公室→计算机”,调整其高度为30%,宽度为20%,环绕方式为浮于文字上方,亮度60%,对比度60%。

3.插入艺术字“信息技术基础”,逆时针旋转45度角,艺术字形状为“”。

4.利用绘图工具,绘制以下图形。

(1)绘制笑脸;绘制禁止符,添加文字“禁止通行”;绘制横排文本框,输入文字。

(2)设笑脸背景色为红色,边框线为虚线、2.25磅粗、黑色;设禁止符阴影为“阴影样式1”;设文本框三维效果为“三维样式1”。

(3)将笑脸叠放到顶层,旋转笑脸;将上述三个图形组合在一起。

(4)插入任意文件夹中的一个图片文件,并调整它的格式。

5.绘制流程图(参考:自选图形中的流程图)。

开始

输入a 、b a>b 输出a 输出b

结束

Y N 禁止通行 计算机信息

技术基础

实验六工作表的编辑和格式化

一.实验目的

1.掌握Excel2000创建工作表的方法

2.掌握工作表操作、窗口的拆分

3.掌握公式和函数计算

4.掌握工作表排版

二.实验内容

1.工作表创建

(1)在工作表Sheet1中输入以下数据。将工作簿保存为E1.XLS。

(2)在“姓名”列左边插入“学号”列,使用拖拽填充的方法输入学号。在“性别”列右边插入“捐款”列,输入数据。

2.工作表操作

(1)将Sheet1更名为“学生成绩表”,复制该工作表,新工作表更名为“学生工作表备份”。在Sheet3前插入新工作表Sheet4和Sheet5,删除Sheet4,隐藏Sheet3。

(2)在Sheet1中选中第2行,拆分工作表窗口,观察后撤销拆分。

3.学生成绩计算

(1)计算总分、最高分、平均分(函数sum、max、average)。

(2)计算总评,其中“总分>=270”的为优秀(函数if)。

(3)H13单元格输入文字“优秀率”,计算优秀率(函数CountIf、CountA)。

4.工作表格式化

(1)第1行前插入空行,输入文字“计算机1班成绩表”,设为蓝色、粗楷体、16磅大小、下划双线,区域“A1:I1”合并及居中。

(2)第2行前插入空行,输入文字“制表日期:2004-5-1”,设

为隶书、倾斜,区域“A2:I2”合并居中,并将文字居右。

(3)将标题行设置为粗体、居中、垂直居中。

(4)表格外框为最粗单实线,内框为最细单实线,“最高分”行上框线与标题行下框线为双线。

(5)标题行、最高分、平均分单元格的图案设为“灰色-25%”。

(6)优秀率单元格图案设为“灰色-25%”,文字方向30°;优秀率的格式为百分比、垂直居中、水平居中;平均分保留2位小数;捐款为货币格式“¥”。

(7)设置所有“总分≥270”的总分为“天蓝”色图案,文字加粗、倾斜;设置“总分<180”的总分为红色、加粗、倾斜。

(8)标题行行高20磅,其他各行为“最适合的行高”;各列宽度设置为“最适合的列宽”,“总评”列宽为7.8磅。

5.选定马红军、李梅的各科成绩、总分、总评成绩及其对应标题行单元格(B3,B7:B8,E3:G3,E7:G8),复制并转置粘贴在工作表Sheet2中,清除其格式(选择性粘贴中的转置)。

6.在Sheet2的E1:E6区域填充“星期日→星期六”序列;在F1:F6区域填充步长为3的等比序列;G1单元格输入字符“300222”;G2单元格输入字符“2-1”;G3单元格输入字符“2/3”;G4单元格输入分数“2/3”;G5单元格输入系统当前日期;G6单元格输入系统当前时间。

7.在Sheet2的B8单元格中,计算“学生成绩表”工作表中各科的总平均成绩(外部引用)。

8.设置纸张大小为A4,横向打印;上下页边距为3,水平居中;页眉文字为“学生成绩报表”,隶书、加粗、16磅,页脚为页号“第1页”。

9.对“学生工作表备份”工作表,使用自动套用格式的“三维效果1”格式。

三、样张

1.学生成绩表样张

2.Sheet2样张

实验七数据图表化与数据处理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图表的创建、编辑和格式化

2.掌握数据表的管理

二.实验内容

1.打开E1.XLS文件,插入Sheet6、Sheet7工作表,将“学生成绩表”数据表复制到Sheet5、Sheet6、Sheet7中。

2.图表制作

(1)在Sheet5中,对前五名学生的三门课程成绩,创建“三维簇状柱形图”图表,标题为“学生成绩表”。

(2)将该图表移动、放大到B11:H25区域,图表类型改为“柱形圆柱图”。删除高等数学和计算机基础的数据系列,再添加“计算机基础”的数据系列。

(3)设定计算机基础系列显示数据值,数据标志大小为16号、上标效果;计算机基础系列颜色改为绿色,并移到大学英语系列之前。

(4)设定图表文字大小为12磅;标题文字字体为隶书、加粗、14磅、单下划线。添加分类轴标题“姓名”,加粗;添加数值轴标题“分数”,粗体、12号、45度方向。

(5)设定图表边框为黑色粗实线,圆角,阴影;背景墙颜色为单色填充效果;图例位置靠右,文字大小为9磅。

(6)将数值轴的主要刻度改为10,字体大小为8磅。

(7)取王大伟、李梅的高等数学和大学英语成绩,创建“三维簇状柱形图”图表,图例靠上,位置在“图表1”中。

3.数据处理

(1)将Sheet6中数据表,筛选总分小于240及大于270的女生记录。

(2)将Sheet7中数据表按性别排序,性别相同的按总分降序排列。

(3)将Sheet7中数据表,按性别分类汇总,在“性别”列统计人数;再次按性别分类汇总,统计各科成绩及总分的平均分。利用分级显示按钮分级显示汇总结果。

(4)建立如下图所示数据透视表(参考数据透视表向导)。

实验八演示文稿的建立与编辑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演示文稿的创建

2.掌握演示文稿格式化

3.掌握幻灯片动画和超级链接的制作

4.掌握演示文稿的放映

5.通过本设计型实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阅读能力、查阅资料能力、动手能力等。

二.实验内容

(1)演示文稿主题自己任意选择,内容不限(要求健康、积极向上),例如:

①个人介绍(简介,成长(童年、少年、大学……),学习,生活,工作,理想,爱好,朋友,随感,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知识、经验小集锦等)。

②课程、学院、班级演示文稿。

③各种专业知识、专题的演示文稿等。

确定主题后,对演示文稿内容进行全面策划(目录、布局、颜色搭配等),搜集、准备素材。

(2)符合演示文稿制作的基本规则,注意文稿主题、合理组织目录结构。

(3)页数:≥20页。其中主要页面≥8页,内容较为全面、充实。

(4)风格统一,统一中又有变化,页面布局、颜色搭配合理等。

(5)文字(字体)、图片(.jpg,.gif,.png文件)等的合理使用,文字滚动效果的实现,灵活使用动画效果。

(6)灵活使用链接、按钮等相关技术。

(7)灵活使用幻灯片切换方式

(8)灵活使用演示文稿样式、模板等。

三、设计型实验的具体要求

本实验为设计型实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查阅资料、搜集素材等,并设计完成一个完整的演示文稿。

实验课内上机时间2学时,课外上机时间6学时。

实验九幻灯片制作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

2. 掌握基本文字图形的编辑、母版的设计、“相册”功能的使用以及超级链接、导航器的制作方法;

3. 自定义图形的使用;

4. 掌握页眉页脚的设置、模板的使用以及安全性的设置;

5. 学会自制结构图的绘制;

6. 掌握如何导入大纲以及大纲级别的调整;

7. 掌握公式编辑及表格绘制的方法;

8. 掌握自定义动画和绘制自定义路径的方法;

9. 会设置页面的切换效果。

二实验内容:

1.月饼相册

①创建幻灯片文件“糕点节.PPT”。

②创建相册。使用“创建相册”功能,插入文件夹中的图片“snooy 月饼”、“叮当猫月饼”、“米豆果月饼”、“奶薄荷月饼”、“南瓜月饼”、“双黄月饼”。每页显示两张图片,带标题,图片相框的形状为“椭圆形”。

③定义文件母版的格式。主标题“字号”为44,“字体”为“隶书”,各级文本“字体”为“华文新魏”,“字号”使用默认值,“颜色”为“蓝色”。在母版上添加图片“加菲月饼”,适当缩小,放置在页面左上角。

④标题和标注。第1页主标题“糕点节”,副标题“——中秋特辑”。第2~4页主标题分别为“明星月饼”、“风味月饼”、“营养月饼”。为所有的图片添加标注,标注文本为图片各自的名称,标注的形状为自选图形中的“云形标注”。

⑤制作导航器。选择自选图形中的“横卷形”,添加文本“明星月饼”、“风味月饼”、“营养月饼”,并将它们分别链接到相应的页面;“字体”为“华文彩云”,“字号”为18,“颜色”为“蓝色”;为导航器设置动画,“进入”方式为单击时快速“渐变缩放”。把导航器放置到所有页面。

2.正态分布。

大学计算机基础及实验教程习题问题详解

习题1的答案 1.选择题 1、B 2、A 3、B 4、D 5、C 6、A 7、C 8、D 9、B 10、C 11、A 12、C 13、D 14、 B 15、 C 16、B 二、问答题 1、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代?各以什么器件为其主要特征? 答:根据电子器件的发展过程,可将计算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7年)电子管时代。这一时期的计算机是以电子管作为基本电子元件,主存储器是延迟线或磁鼓,使用机器语言,主要用于数值计算。 第二代计算机(1958-1964年)晶体管时代。这一时期的计算机是以晶体管作为基本电子元件,主存储器以磁芯存储器为主,辅助存储器开始使用磁盘,开始使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和操作系统。第三代计算机(1965-1970年)小规模集成电路时代。这一时期的计算机是以小规模的集成电路作为基本电子元件,主存储器开始使用半导体存储器,外部设备、操作系统和高级语言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机型开始多样化、系统化,从而提高了计算机的效率,方便了用户的使用。 第四代计算机(1970年至今)大规模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这一时期的计算机是以大规模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作为基本电子元件,主存储器仍为半导体存储器器,外部设备和操作系统等更进一步发展,机型向巨型和微型化方向发展。 2.一般情况下,通用计算机可以分为哪几类? 答:通用计算机按其规模、速度和功能等又可分为巨型机、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微型机及单片机。 3.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计算。指计算机应用于完成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中所提出的数学问题(数值计算)。科学计算一般要求计算机速度快、精度高,存储容量相对大。科学计算是计算机最早的应用方面。(2)信息处理。信息处理也称数据处理。人类社会中的各种信息需要及时地采集、存储并按各种需要加以整理、分类、统计,把它们加工成人们需要的形式,也就是说需要对信息加以处理,才能使之得以利用 (3)过程控制。过程控制是指采用计算机对连续的工业生产过程进行控制。采用计算机进行生产过程控制,可提高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4)计算机辅助系统。为了提高设计质量、缩短设计周期、提高设计的自动化水平,借助于计算机帮助设计人员进行工程设计,称之为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另外,还有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测试(CAT)、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等计算机辅助系统。 (5)多媒体技术。把数字、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和动画等多种媒体有机组合起来,利用计算机、通信和广播电视技术,使它们建立起逻辑联系,并能进行加工处理(包括对这些媒体的录入、压缩和解压缩、存储、显示和传输等)的技术。 (6)计算机通信。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结合的产物,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将处在不同地域的计算机用通讯线路连接起来,配以相应的软件,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7)人工智能。研究解释和模拟人类智能、智能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其主要任务是建立智能信息处理理论,进而设计可以展现某些近似于人类智能行为的计算系统 4、“存贮程序控制”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电子计算机的工作原理采用的是·诺伊曼原理思想。·诺伊曼原理的核心是“存贮程序控制”。 “存贮程序控制”原理的基本容是: (1) 采用二进制形式表示数据与指令; (2) 将程序(数据和指令序列)预先存放在主存贮器中,使计算机在工作时能够自动高速地 从存贮器中取出指令,并加以执行;程序中的指令通常是按一定顺序一条条存放,计算机工作时,只要知道程序中第一条指令放在什么地方,就能依次取出每一条指令,然后按指令规定的操作执行相应的操作。 (3) 由运算器、存贮器、控制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五大基本部件组成计算机系统,并

电脑DIY实验指导书

电脑DIY实验指导书 《电脑DIY》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了解计算机的组成3-13 一、实验目的 1、观察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2、通过观察了解计算机系统中各个部件的连接方法; 3、了解各部件在系统中的作用。 二、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认真阅读本实验内容,准备打开主机箱的工具并按要求准备做好记录。 三、实验指导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四、实验内容 1、观察系统外部设备的连接状况,记录各外设的名称、型号和与主机连接点情况; 2、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外设去掉,用准备好的工具将主机箱打开; 3、观察主机的结构,记录主机箱内包含的部件的名称、规格等,如图所示:

电脑DIY 实验指导书 4、了解各部件的作用,看清楚部件的安装位置; 5、将主机箱安装好,并把外设连接好; 6、整理好使用过的用品,实验结束。 五、实验报告要求 1、将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部件或设备按顺序记录在实验报告单上; 2、将你认为没有看明白的部分写出来。 这一次实验认识了计算机的组成,了解了cpu 、主板、内存的分类,认识了主板的南北桥芯片的作用和位置,知道了在以后购买时候应当注意的内容,知道如何选择硬件。了解了各个部位的主要硬件指标。

电脑DIY实验指导书 实验二计算机硬件的组装3-24 一、实验目的 1、在识别各个部件和板卡的基础上,将它们组装在一起; 2、通过对计算机系统的组装,进一步熟悉各部件的功能; 3、掌握安装和拆卸计算机部件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二、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准备好必要的工具,认真阅读各部件的使用说明书,并按要求准备做好记录。 三、实验指导 在实验过程中要按安装步骤进行安装,找准各部件的安装位置,注意在拆装的过程中要用力均匀,防止损坏设备。 四、实验内容 1、按要求做好准备工作; 2、可将主板放置在绝缘泡沫板上; 3、将CPU、内存条和CPU风扇等安装在主板上; 4、将主板装入主机箱,拧紧主板的固定螺丝; 5、把电源固定在机箱的相应位置,并接好主板电源线; 6、安装显卡、声卡等内置板卡,并设置好主板跳线; 7、安装好硬盘、软驱和光驱等部件; 8、检查并确认安装正确无误; 9、连接好显示器、键盘和鼠标后可开机试验; 10、能正常启动后,请关机、断电并按相反顺序将各部件拆卸开放回原来位置。

测试技术实验指导书及实验报告2006级用汇总

矿压测试技术实验指导书 学号: 班级: 姓名: 安徽理工大学 能源与安全学院采矿工程实验室

实验一常用矿山压力仪器原理及使用方法 第一部分观测岩层移动的部分仪器 ☆深基点钻孔多点位移计 一、结构简介 深基点钻孔多点位移计是监测巷道在掘进和受采动影响的整个服务期间,围岩内部变形随时间变化情况的一种仪器。 深基点钻孔多点位移包括孔内固定装置、孔中连接钢丝绳、孔口测读装置组成。每套位移计内有5~6个测点。其结构及其安装如图1所示。 二、安装方法 1.在巷道两帮及顶板各钻出φ32的钻孔。 2.将带有连接钢丝绳的孔内固定装置,由远及近分别用安装圆管将其推至所要求的深度。(每个钻孔布置5~6个测点,分别为;6m、5m、4m、3m、2m、lm或12m、10m、8m、6m、4m、2m)。 3.将孔口测读装置,用水泥药圈或木条固定在孔口。 4。拉紧每个测点的钢丝绳,将孔口测读装置上的测尺推至l00mm左右的位置后,由螺丝将钢丝绳与测尺固定在一起。 三、测试方法 安装后先读出每个测点的初读数,以后每次读得的数值与初读数之差,即为测点的位移值。当读数将到零刻度时,松开螺丝,使测尺再回到l00mm左右的位置,重新读出初读数。 ☆顶板离层指示仪 一、结构简介: 顶板离层指示仪是监测顶板锚杆范围内及锚固范围外离层值大小的一种监测仪器,在顶板钻孔中布置两个测点,一个在围岩深部稳定处,一个在锚杆端部围岩中。离层值就是围岩中两测点之间以及锚杆端部围岩与巷道顶板表面间的相对位移值。顶板离层指示仪由孔内固定装置、测量钢丝绳及孔口显示装置组成如图1所示。

二、安装方法: 1.在巷道顶板钻出φ32的钻孔,孔深由要求而定。 2.将带有长钢丝绳的孔内固定装置用安装杆推到所要求的位置;抽出安装杆后再将带有短钢丝绳的孔内固定装置推到所要求的位置。 3.将孔口显示装置用木条固定在孔口(在显示装置与钻孔间要留有钢丝绳运动的间隙)。 4.将钢丝绳拉紧后,用螺丝将其分别与孔口显示装置中的圆管相连接,且使其显示读数超过零刻度线。 三、测读方法: 孔口测读装置上所显示的颜色,反映出顶板离层的范围及所处状态,显示数值表示顶板的离层量。☆DY—82型顶板动态仪 一、用途 DY-82型顶板动态仪是一种机械式高灵敏位移计。用于监测顶底板移近量、移近速度,进行采场“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的预报,探测超前支撑压力高 峰位置,监测顶板活动及其它相对位移的测量。 二、技术特征 (1)灵敏度(mm) 0.01 (2)精度(%) 粗读±1,微读±2.5 (3)量程(mm) 0~200 (4)使用高度(mm) 1000~3000 三、原理、结构 其结构和安装见图。仪器的核心部件是齿条6、指针8 以及与指针相连的齿轮、微读数刻线盘9、齿条下端带有读 数横刻线的游标和粗读数刻度管11。 当动态仪安装在顶底板之间时,依靠压力弹簧7产生的 弹力而站立。安好后记下读数(初读数)并由手表读出时间。 粗读数由游标10的横刻线在刻度管11上的位置读出,每小 格2毫米,每大格(标有“1”、“22'’等)为10毫米,微读数 由指针8在刻线盘9的位置读出,每小格为0.01毫米(共200 小格,对应2毫米)。粗读数加微读数即为此时刻的读数。当 顶底板移近时,通过压杆3压缩压力弹簧7,推动齿条6下 移,带动齿轮,齿轮带动指针8顺时针方向旋转,顶底板每 移近0.01毫米,指针转过1小格;同时齿条下端游标随齿条 下移,读数增大。后次读数减去前次读数,即为这段时间内的顶底板移近量。除以经过的时间,即得

硬件基础实验指导书与答案

《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实验指导书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软件学院 2017年5月

目录 64位操作系统下使用MASM (3) 实验上机操作范例 (5) 实验一CPU结构 (15) 实验二指令格式 (22) //实验三循环程序设计 (25) 实验四综合程序设计(一) (32) 实验五综合程序设计(二) (36) 实验六高级汇编技术 (42)

64位操作系统下使用MASM 1.安装DOSBox。双击DOSBox0.74-win32-installer.exe。 2.运行DOSBox。双击桌面的DOSBox快捷方式,如图1所示。 图1 运行DOSBOX虚拟机 3.将MASM文件夹里的全部文件拷贝到一个目录下,比如d:\masm下,然后将这个目录挂载为DOSBox的一个盘符下,挂载命令为Mount c d:\masm 。然后切换到挂载的c盘,如图2所示。

图2 挂载masm文件夹3.编译汇编源程序,如图3所示。 图3 汇编源程序4.连接和运行源程序,如图4所示。 图4连接和运行源程序

实验上机操作范例 【范例】完成具有如下功能的分段函数 1 X>0 Y = 0 X=0 -1 X<0 其中:X存放在内存单元中,Y为结果单元。【问题分析】根据题意画出程序流程图,如图1所示。 图1 分段函数的程序流程图 根据程序流程图编写如下程序 DSEG SEGMENT X DW ? Y DW ? DSEG ENDS CSEG SEGMENT ASSUME CS: CSEG, DS: DSEG

START:MOV AX, DSEG MOV DS, AX LEA SI, X MOV AX, [SI] AND AX, AX JNS LP1 MOV Y, 0FFH ; X<0 JMP END1 LP1: JNZ LP2 MOV Y, 00H JMP END1 LP2: MOV Y, 01H END1: MOV AH, 4CH INT 21H CSEG ENDS END START 汇编语言程序的开发分为以下4个部分:编辑(生成.asm文件)—→汇编(生成.obj文件)—→连接(生成.exe文件)—→调试。 下面介绍汇编语言源程序从编辑到生成一个可执行文件(.exe文件)的过程。利用Microsoft公司提供的MASM6.15版本的工具包(包括MASM.EXE、LINK.EXE、ML.EXE、DEBUG32.EXE等),如图2所示。

混凝土结构实验指导书及实验报告(学生用)

土木工程学院 《混凝土结构设计基本原理》实验指导书 及实验报告 适用专业:土木工程周淼 编 班级::学 号: 理工大学 2018 年9 月

实验一钢筋混凝土梁受弯性能试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适筋梁的受力过程和破坏特征; 2.验证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强度理论和计算公式; 3.掌握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实验方法及荷载、应变、挠度、裂缝宽度等数据的测试技术 和有关仪器的使用方法; 4.培养学生对钢筋混凝土基本构件的初步实验分析能力。 二、基本原理当梁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适中时,梁正截面受弯破坏过程表现为典型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弹性阶段(I阶段):当荷载较小时,混凝土梁如同两种弹性材料组成的组合梁,梁截面的应力呈线性分布,卸载后几乎无残余变形。当梁受拉区混凝土的最大拉应力达到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且最大的混凝土拉应变超过混凝土的极限受拉应变时,在纯弯段某一薄弱截面出现首条垂直裂缝。梁开裂标志着第一阶段的结束。此时,梁纯弯段截面承担的弯矩M cr称为开裂弯矩。第二阶段——带裂缝工作阶段(II阶段):梁开裂后,裂缝处混凝土退出工作,钢筋应力急增,且通过粘结力向未开裂的混凝土传递拉应力,使得梁中继续出现拉裂缝。压区混凝土中压应力也由线性分布转化为非线性分布。当受拉钢筋屈服时标志着第二阶段的结束。此时梁纯弯段截面承担的弯矩M y称为屈服弯矩。第三阶段——破坏阶段(III阶段):钢筋屈服后,在很小的荷载增量下,梁会产生很大的变形。裂缝的高度和宽度进一步发展,中和轴不断上移,压区混凝土应力分布曲线渐趋丰满。当受压区混凝土的最大压应变达到混凝土的极限压应变时,压区混凝土压碎,梁正截面受弯破坏。此时,梁承担的弯矩M u 称为极限弯矩。适筋梁的破坏始于纵筋屈服,终于混凝土压碎。整个过程要经历相当大的变形,破坏前有明显的预兆。这种破坏称为适筋破坏,属于延性破坏。 三、试验装置

2015《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实施过程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实施过程 一、实验目的 1.掌握Windows的基本操作; 2.掌握“计算机”的使用; 3.掌握对文件与文件夹管理的基本操作; 4.掌握磁盘管理的常用操作; 5.掌握控制面板的基本设置; 6.掌握软件的安装和卸载; 7.掌握在Windows 7下使用常用的DOS和Windows命令。 二、实验内容 1.Windows的基本操作 ①设置计算机为休眠状态,然后重新恢复;设置计算机为注销,然后重 新进入。观察对比这两种状态进入前后的情况并记录。 ②打开计算器程序,分别用不同的模式,完成以下任务并记录结果:计 算10的阶乘;将十进制数5684分别转换为二进制、八进制和十六进制;将16英尺的长度转换为以米为单位的长度。 ③打开画图程序,再使用Windows任务管理器将其关闭 2.对磁盘的操作 ①查看磁盘信息和修改磁盘卷标。 ②检查磁盘。 ③清理磁盘。 ④整理磁盘。 ⑤磁盘格式化 3.对文件和文件夹的操作 (1)搜索文件

在C盘搜索文件名为explorer.exe文件,并记录其位置、文件大小、占用空间大小和创建时间。 (2)文件和文件夹创建、复制、移动和更名等操作; 4.控制面板的基本使用 ①将时区设置为格林威治标准时间,观察当前时间和日期,并记录。然 后重新设置回北京时间和中国时区。 ②将鼠标右键设置主要键,双击速度设置为最快并体会其感觉。 ③添加一个名叫“classmate”标准用户类型的账户, ④将桌面主题设置为“Windows 7 Basic”样式 ⑤设置屏幕保护程序为“三维文字”, ⑥使用控制面板中“添加或删除程序”安装一个由教师提供的软件,正 确安装后删除该软件。 ⑦关闭Windows里面的“Windows小工具平台”的功能。 5.DOS命令和Windows命令使用方法 ①执行“运行”,在弹出的“运行”对话框运行explorer.exe命令,观察 执行结果。 ②在“命令提示符”窗口中执行ipconfig.exe命令,记录本机IP地址。 6.文件和文件夹综合操作 在Windows的“命令提示符”窗口下,使用DOS命令完成文件和文件夹创建、复制、移动和更名等操作; 三、思考、探索与提高 1.如果将文件属性改为隐藏,通过什么方法能查看到这些隐藏文件? 2.如果只知道一个文本文件内容中带有“大学计算机基础”字符串,如何在电脑中查找到该文件? 3.为什么一个文件的大小与其占用空间大小不一致? 4.试分析快速格式化的优点和不足。 5.试分析定期进行磁盘检查、磁盘清理和整理磁盘的优点。 6.如何利用Internet时间服务器进行当前计算机时间的校正? 7.如何显示鼠标指针踪迹?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指导书

计算机组成原理 实验报告 学号: 姓名: 提交日期: 成绩: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Computer Organization Lab Report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 姓名:____学号:_____ 实验日期:____

一.实验目的 1. 熟悉Dais-CMX16+达爱思教仪的各部分功能和使用方法。 2. 掌握十六位机字与字节运算的数据传输格式,验证运算功能发生器及进位控制的组合功能。了解运算器的工作原理。 3. 完成算术、逻辑、移位运算实验,熟悉ALU运算控制位的运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实验环境 Dais-CMX16+达爱思教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实验原理 实验中所用的运算器数据通路如图1-1所示。ALU运算器由CPLD描述。运算器的输出经过2片74LS245三态门与数据总线相连,2个运算寄存器AX、BX的数据输入端分别由4个74LS574锁存器锁存,锁存器的输入端与数据总线相连,准双向I/O输入输出端口用来给出参与运算的数据,经2片74LS245三态门与数据总线相连。 图1-1 运算器数据通路 图1-1中,AXW、BXW在“搭接态”由实验连接对应的二进制开关控制,“0”有效,通过【单拍】按钮产生的负脉冲把总线上的数据打入,实现AXW、BXW写入操作。 表1-1 ALU运算器编码表 算术运算逻辑运算 M M13 M12 M11 功能M M13 M12 M11 功能 M S2 S1 S0 M S2 S1 S0 0 0 0 0 A+B+C 1 0 0 0 读B 0 0 0 1 A—B —C 1 0 0 1 非A 0 0 1 0 RLC 1 0 1 0 A-1

土工实验指导书及实验报告

土工实验指导书及实验报告编写毕守一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二OO九年五月

目录 实验一试样制备 实验二含水率试验 实验三密度试验 实验四液限和塑限试验 实验五颗粒分析试验 实验六固结试验 实验七直接剪切试验 实验八击实试验 土工试验复习题

实验一试样制备 一、概述 试样的制备是获得正确的试验成果的前提,为保证试验成果的可靠性以及试验数据的可比性,应具备一个统一的试样制备方法和程序。 试样的制备可分为原状土的试样制备和扰动土的试样制备。对于原状土的试样制备主要包括土样的开启、描述、切取等程序;而扰动土的制备程序则主要包括风干、碾散、过筛、分样和贮存等预备程序以及击实等制备程序,这些程序步骤的正确与否,都会直接影响到试验成果的可靠性,因此,试样的制备是土工试验工作的首要质量要素。 二、仪器设备 试样制备所需的主要仪器设备,包括: (1)孔径0.5mm、2mm和5mm的细筛; (2)孔径0.075mm的洗筛; (3)称量10kg、最小分度值5g的台秤; (4)称量5000g、最小分度值1g和称量200g、最小分度值0.01g的天平;

(5)不锈钢环刀(内径61.8mm、高20mm;内径79.8mm、高20mm或内径61.8mm、高40mm); (6)击样器:包括活塞、导筒和环刀; (7)其他:切土刀、钢丝锯、碎土工具、烘箱、保湿器、喷水设备、凡士林等。 三、试样制备 (一)原状土试样的制备步骤 1、将土样筒按标明的上下方向放置,剥去蜡封和胶带,开启土样筒取土样。 2、检查土样结构,若土样已扰动,则不应作为制备力学性质试验的试样。 3、根据试验要求确定环刀尺寸,并在环刀内壁涂一薄层凡士林,然后刃口向下放在土样上,将环刀垂直下压,同时用切土刀沿环刀外侧切削土样,边压边削直至土样高出环刀,制样时不得扰动土样。 4、采用钢丝锯或切土刀平整环刀两端土样,然后擦净环刀外壁,称环刀和土的总质量。 5、切削试样时,应对土样的层次、气味、颜色、夹杂物、裂缝和均匀性进行描述。 6、从切削的余土中取代表性试样,供测定含水率以及颗粒分析、界限含水率等试验之用。

大学计算机基础

习题及实验(一) 第一部分习题 一、简答题 (略) 第二部分选择题答案(p3) 1.C 2. A 3. B 4. C , C 5. B , B 6. A 7. A, B, B 8. B, D 9. D 10. C 注: 7.(1) 应为: 1010011.001 习题及实验(二) Windows XP 第一部分习题 一、简答题 1. 简述Windows“资源管理器”窗口的组成。 答:Windows资源管理器”窗口上部是菜单栏和工具栏。工具栏包括标准按钮栏、地址栏和链接栏。窗口中分为两个区域:左窗口和右窗口。左窗口中有一棵文件夹树,显示计算机资源的结构组织,称为“文件夹树型结构框”或“文件夹框”。右窗口中显示左窗口中选定的对象所包含的内容,称为“当前文件夹内容框”,或简称为“文件夹内容框”。左窗口和右窗口之间是一个分隔条。 窗口底部是状态栏。 2. 什么是“快捷菜单”?如何打开Windows XP的快捷菜单?不同对象的快 捷菜单的内容是否相同? 答:当用鼠标右击一个对象(项目)时,会出现一个快捷菜单。不同对象的快捷菜单的内容是不相同的。 3. 简述文件和文件夹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命名规则。 ①在文件名或文件夹名中,名字总长度最多可以有255个字符。其中, 包含驱动器和完整路径信息, ②命名必须遵循唯一性原则,即在同一目录下的文件名必须惟一。

文件名或文件夹名中出现的合法字符包括:26个英文字母(大、小写)、0~9十个数字和一些特殊字符。特殊字符包括:$、&、@、!、^、~、_、?、(、)、{、}等。不能出现以下字符:\、│、/、:、*、?、“、<、>等9个字符。 ③不区分英文字母大小写。 4. 回收站的功能是什么?怎样利用回收站恢复被删除的文件及彻底删除回 收站中的文件? 答:回收站”就相当于一个垃圾箱,用于暂时存放从硬盘文件夹或桌面上被删除的文件及其他对象。 双击桌面上的回收站图标,在打开的窗口中选中要恢复文件,单击“文件”菜单下的“还原”。 双击桌面上的回收站图标,在打开的窗口中选中要恢复文件,单击“文件”菜单下的“还原”。 双击桌面上的回收站图标,在打开的窗口中单击“文件”菜单下的“删除”。 5.在Windows XP中运行应用程序有哪几种方法?最常用的是什么方法? 1.使用“应用程序的快捷方式”启动程序 2.通过在“我的电脑”或“资源管理器”中双击程序图标 3.使用“运行”命令启动程序 4.通过文档启动应用程序 5.在MS?DOS方式下运行应用程序 最常用的是1、2、4三种。 6.叙述在Windows XP的资源管理器中,用编辑菜单和鼠标拖曳两种方法实现文件移动和文件复制的过程。 答:用编辑菜单: 1、选定要复制的文件。 2、单击应用程序“编辑”菜单下的“复制”命令。 3、在目标地单击“编辑”菜单中“粘贴”命令。 用鼠标拖曳: 步骤1:选定要复制的文件。 步骤2:按下Ctrl键的同时用鼠标将其拖动到目的窗口中 7.在不同窗口间进行切换的方法有哪些?怎样使所有打开的窗口全部最小化? 答:第一种方法:用鼠标单击“任务栏”上的窗口图标按钮。 第二种方法:在所需要的窗口还没有被完全挡住时,单击所需要的窗口。 第二种方法:用快捷键Alt+Esc或Alt+Tab。 单击任务栏快速启动栏中的“显示桌面”图标可使所有打开的窗口全部最小化。 8.如何卸载程序?

计算机硬件实验指导书模板

第一部分EL实验系统的结构 EL-l微机实验教学系统由功能实验板、可选的CPU板、二块小面包板三部分构成, 可安装在45*30*10cm的实验箱内。总框图如下: 面包板: 1)通用面包板 2)金属圆孔组成的通用实验板 CPU板: 1)8086 PC总线板 2)8086 CPU板 3)8051 CPU板 4)8098 CPU板 5)80C198 CPU板 功能实验板: 由若干相对独立的功能接口电路组成, 它们是: D/A电路、A/D电路、发光二极管电路、开关量输入电路、RAM/ROM电路、简单I/O电路、8253可编程定时器/计数器电路、8255并行接口电路、总线驱动电路、8279接口电路、单脉冲发生器、LED显示电路、键盘电路、复位电路、8250串行接口电路。 ( 一) 功能实验板结构

1、输出显示电路 1)数码显示电路。 该电路由6位共阴极数码管, 3片75452, 2片74SL07组成, 74LS07为段驱动器, 相应输入插孔为CZ4。75452为位驱动器, 相应输入插控为CZ3(LD1, LD2, LD3, LD4, LD5, LD6)。 2)LED灯显示电路。 该电路由2片74LS04, 12只发光二极管( 红、绿、黄各4只) 组成。12只二极管相应的输人插孔为CZ2(LI1, LI2, LI3, LI4, LI5, LI6, LI7, LI8, LI9, LI10, LIl1, LIl2) 2、信号发生电路 1)开关量输入电路: 该电路由8只开关组成, 每只开关有两个位置, 一个位置代表高电平, 一个位置代表低电平。该电路的输出插孔为CZl(Kl, K2, K3, K4, K5, K6, K7, K8)。 2)时钟输入电路: 该电路由1片74LSl6l组成: ·当CPU为PC总线时, 输入时钟为AT总线的CLK, ·当CPU为805l、8098、80C198时, CLK的输入时钟为晶振频率, ·当CPU为8086时, CLK是2MHz。 输出时钟为该CLK的2分频(CLK0), 4分频(CLKI), 8分频(CLK2), 16分频(CLK3), 相应输出插孔CZ47(CLK0, CLKl, CLK2,

CAD上机实验指导书及实验报告

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 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报告撰写格式与要求 (试行) 一、实验报告格式要求 1、有实验教学手册,按手册要求填写,若无则采用统一实验报告封面。 2、报告一律用钢笔书写或打印,打印要求用A4纸;页边距要求如下:页边距上下各为2.5厘米,左右边距各为2.5厘米;行间距取固定值(设置值为20磅);字符间距为默认值(缩放100%,间距:标准)。 3、统一采用国家标准所规定的单位与符号,要求文字书写工整,不得潦草;作图规范,不得随手勾画。 4、实验报告中的实验原始记录,须经实验指导教师签字或登记。 二、实习报告、课程设计报告格式要求 1、采用统一的封面。 2、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手写或打印,手写一律用钢笔书写,统一采用国家标准所规定的单位与符号,要求文字书写工整,不得潦草;作图规范,不得随手勾画。打印要求用A4纸;页边距要求如下:页边距上下各为2.5厘米,左右边距各为2.5厘米;行间距取固定值(设置值为20磅);字符间距为默认值(缩放100%,间距:标准)。 三、报告内容要求 1、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设备、实验操作过程、原始数据、实验结果分析、实验心得等方面内容。 2、实习报告内容包括:实习题目、实习任务与要求、实习具体实施情况(附上图表、原始数据等)、实习个人总结等内容。 3、课程设计报告或说明书内容包括:课程设计任务与要求、总体方案、方案设计与分析、所需仪器设备与元器件、设计实现与调试、收获体会、参考资料等方面内容。 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 教务处 2009-8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计算机绘图(CAD) 实验项目AutoCAD二维绘图实验 专业班级 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实验成绩 2016年11月日

武汉科技大学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与习题参考答案.

武汉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技术系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与习题参考答案 供教师参考 第1章徐新第2~5章张葵;第6章丁胜;第7~8章李顺新;第9章王思鹏;第10章李琳;第11章吴志芳 张葵整理 若有建议及意见,请发邮件至zhangkui@https://www.doczj.com/doc/a910840629.html,,对您提出的建议及意见,将不胜感谢! 2012年7月18日

目录 目录 (2) 第1章计算机文化与信息表示基础习题 (1) 第2章计算机系统习题 (2) 第4章中文Office 2003习题 (5) 第5章计算机网络基础习题 (8) 第6章程序设计基础习题 (10) 第7章数据结构与常用算法习题 (12) 第8章软件工程基础习题 (15) 第9章数据库技术基础习题 (17) 第10章多媒体技术基础习题 (19) 第11章信息安全基础习题 (20)

第1章计算机文化与信息表示基础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5 DBBAA 二、填空题 1. 逻辑上相关的记录的集合某台二级存储设备上的一块已命名的区域 2. 一种作为计算机系统资源共享的一组相关数据的集合 3. 位、字节和字 三、判断改错题 1. √ 2. √ 3. ×(改正:计算机中存储数据的基本单位是字节。) 4. √ 5. ×(改正:20B中共有二进制位数为20*8。) 更正:书中P155此题题干修改为:20B中共有二进制位数为20。 四、简答题 1. 简述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答:(1)第一代:1946---1958年,电子管计算机;(2)第二代:1958---1964年,晶体管计算机;(3)第三代:1964---1971年,集成电路计算机;(4)第四代:1971----今天,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2.什么是信息?什么是数据?二者有何关系? 答:(1)信息是人们按照预先的目的,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不同的角度观察,以反映客观事物状态和特征的某种概念或经过加工后的数据,是人们进行各种活动所需要的知识。 (2)数据是指存储在某一媒体上可加以鉴别的符号资料。(3)它们的关系是:数据是载荷信息的物理符号;信息是人们消化理解了的数据,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3.简述在计算机中为什么常采用二进制数表示数据。 答:计算机采用二进制来存储数据和程序的原因有4个:(1)物理上容易实现。(2)运算规则非常简单。(3)可靠性高。(4)易于实现逻辑运算和逻辑判断。 4.什么叫位、字节、字?各有什么特点? 答:位是计算机存储数据的最小单位,一个二进制位只能表示2种状态。字节是数据处理的基本单位,计算机的存储器以字节为单位存储信息,一个字节等于8个二进制位。计算机处理数据时,CPU通过数据总线一次存取、加工和传送的字节数称为字。一个字所包含的字节数取决于机器的字长,它反映了计算机数据处理的速度。 5. 简述计算机中信息组织的层次结构。 答:任何信息系统都有一个数据组织的层次结构。该层次结构从位、字符开始,进而形成数据元、记录、文件和数据库。(1)位是计算机存储数据的最小单位。(2)八个二进制位组成一个字节,可以表达一个字符(字母、数字或标点符号)。(3)一组字符可以表达一个单词(两个字节可以表示一个汉字),一组单词或一个汉字词组可以形成一个数据元。(4)将逻辑上相关的数据元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一个记录。(5)文件是逻辑上相关的记录的集合。(6)数据库是一种作为计算机系统资源共享的一组相关数据的集合。一组相关的文件可以形成数据库。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指导书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指导书适用TD-CMA实验设备

实验一基本运算器实验 一、实验原理 运算器内部含有三个独立运算部件,分别为算术、逻辑和移位运算部件,要处理的数据存于暂存器A和暂存器B,三个部件同时接受来自A和B的数据(有些处理器体系结构把移位运算器放于算术和逻辑运算部件之前,如ARM),各部件对操作数进行何种运算由控制信号S3 0 CN来决定,任何时候,多路选择开关只选择三部件中一个部件的结果作为ALU的输出。如果是影响进位的运算,还将置进位标志FC,在运算结果输出前,置ALU零标志。ALU中所有模块集成在一片CPLD中。 逻辑运算部件由逻辑门构成,较为简单,而后面又有专门的算术运算部件设计实验,在此对这两个部件不再赘述。移位运算采用的是桶形移位器,一般采用交叉开关矩阵来实现,交叉开关的原理如图1-1-2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一个4X4的矩阵(系统中是一个8X8的矩阵)。每一个输入都通过开关与一个输出相连,把沿对角线的开关导通,就可实现移位功能,即: (1) 对于逻辑左移或逻辑右移功能,将一条对角线的开关导通,这将所有的输入位与所使用的输出分别相连,而没有同任何输入相连的则输出连接0。 (2) 对于循环右移功能,右移对角线同互补的左移对角线一起激活。例如,在4位矩阵中使用‘右1’和‘左3’对角线来实现右循环1位。 (3) 对于未连接的输出位,移位时使用符号扩展或是0填充,具体由相应的指令控制。使用另外的逻辑进行移位总量译码和符号判别。 原理如图1-1-1所示

图1-1-1 运算器原理图 运算器内部含有三个独立运算部件,分别为算术、逻辑和移位运算部件,要处理的数据存于暂存器A和暂存器B,三个部件同时接受来自A和B的数据(有些处理器体系结构把移位运算器放于算术和逻辑运算部件之前,如ARM),各部件对操作数进行何种运算由控制信号S3 0 决定,任何时候,多路选择开关只选择三部件中一个部件的结果作为ALU的输出。如果是算术运算,还将置进位标志FC,在运算结果输出前,置ALU零标志。ALU中所有模块集成在一片CPLD(MAXII EPM240)中。 逻辑运算部件由逻辑门构成,较为简单,而后面又有专门的算术运算部件设计实验,在此对这两个部件不再赘述。移位运算采用的是桶形移位器,一般采用交叉开关矩阵来实现,交叉开关的原理如图1-1-2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一个4X4的矩阵(系统中是一个8X8的矩阵)。每一个输入都通过开关与一个输出相连,把沿对角线的开关导通,就可实现移位功能,即:

《流体力学》课程实验(上机)指导书及实验报告格式

《流体力学》课程实验指导书袁守利编 汽车工程学院 2005年9月

前言 1.实验总体目标、任务与要求 1)学生在学习了《流体力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伯努利方程实验、动量方程实 验,实现对基本理论的验证。 2)通过实验,使学生对水柱(水银柱)、U型压差计、毕托管、孔板流量计、文丘里流量计等流体力学常用的测压、测流量装置的结构、原理和使用有基本认识。 2.适用专业 热能与动力工程 3.先修课程 《流体力学》相关章节。 4.实验项目与学时分配 5. 实验改革与特色 根据实验内容和现有实验条件,在实验过程中,采取学生自己动手和教师演示相结合的方法,力求达到较好的实验效果。

实验一伯努利方程实验 1.观察流体流经实验管段时的能量转化关系,了解特定截面上的总水头、测压管水头、压强水头、速度水头和位置水头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对伯努利方程的理解和认识。 2.掌握各种水头的测试方法和压强的测试方法。 3.掌握流量、流速的测量方法,了解毕托管测速的原理。 二、实验条件 伯努利方程实验仪 三、实验原理 1.实验装置: 图一伯努利方程实验台 1.水箱及潜水泵 2.上水管 3.电源 4.溢流管 5.整流栅 6.溢流板 7.定压水箱 8.实验 细管9. 实验粗管10.测压管11.调节阀12.接水箱13.量杯14回水管15.实验桌 2.工作原理 定压水箱7靠溢流来维持其恒定的水位,在水箱下部装接水平放置的实验细管8,水经实验细管以恒定流流出,并通过调节阀11调节其出水流量。通过布置在实验管四个截面上的四组测压孔及测压管,可以测量到相应截面上的各种水头的大小,从而可以分析管路中恒定流动的各种能量形式、大小及相互转化关系。各个测量截面上的一组测压管都相当于一组毕托管,所以也可以用来测管中某点的流速。 电测流量装置由回水箱、计量水箱和电测流量装置(由浮子、光栅计量尺和光电子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指导书

计算机组成原理 实 验 指 导 书 软件学院 2015.9

实验报告要求 一、该实验为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仿真训练项目,包括实验1-5,每个实验6分,共30分,计入最终考核成绩。 二、每人每个实验写一份实验报告。要求在熟悉仿真软件和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按照实验步骤,认真观察实验结果数据,做好记录或截图,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写出实验心得体会。 三、每个实验应在相对应的理论知识讲授完毕后进行,实验完成后以答辩形式组织考核打分。实验报告需要同时上交电子版和A4纸打印版,封面参考附件。

附件 计算机组成原理 实验报告 学院(系):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年月日

实验1 Cache模拟器的实现 一.实验目的 (1)加深对Cache的基本概念、基本组织结构以及基本工作原理的理解。 (2)掌握Cache容量、相联度、块大小对Cache性能的影响。 (3)掌握降低Cache不命中率的各种方法以及这些方法对提高Cache性能的好处。 (4)理解LRU与随机法的基本思想以及它们对Cache性能的影响。 二、实验内容和步骤 1、启动CacheSim。 2、根据课本上的相关知识,进一步熟悉Cache的概念和工作机制。 3、依次输入以下参数:Cache容量、块容量、映射方式、替换策略和写策略。 4、读取cache-traces.zip中的trace文件。 5、运行程序,观察cache的访问次数、读/写次数、平均命中率、读/写命中率。思考:1、Cache的命中率与其容量大小有何关系? 2、Cache块大小对不命中率有何影响? 3、替换算法和相联度大小对不命中率有何影响? 三.实验结果分析 四.实验心得

电磁场实验指导书及实验报告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题目利用Matlab模拟点电荷电场的分布姓名xxxx 学号xxxxxxxxxx 班级电气xxxx班 任课老师xxxx 实验日期2010-10

电磁场理论 实验一 ——利用Matlab 模拟点电荷电场的分布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单个点电荷及一对点电荷的电场分布情况; 2.学会使用Matlab 进行数值计算,并绘出相应的图形; 二.实验原理: 根据库伦定律:在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与这两个电荷的电量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两个电荷的连线上,两电荷同号为斥力,异号为吸力,它们之间的力F 满足: R R Q Q k F ? 212 = (式1) 由电场强度E 的定义可知: R R kQ E ? 2 = (式2) 对于点电荷,根据场论基础中的定义,有势场E 的势函数为 R kQ U = (式3) 而 U E -?= (式4) 在Matlab 中,由以上公式算出各点的电势U ,电场强度E 后,可以用Matlab 自带的库函数绘出相应电荷的电场分布情况。 三.实验内容: 1. 单个点电荷 点电荷的平面电力线和等势线 真空中点电荷的场强大小是E=kq /r^2 ,其中k 为静电力恒量, q 为电量, r 为点电荷到场点P(x,y)的距离。电场呈球对称分布, 取电量q> 0, 电力线是以电荷为起点的射线簇。以无穷远处为零势点, 点电荷的电势为U=kq /r,当U 取

常数时, 此式就是等势面方程.等势面是以电荷为中心以r 为半径的球面。 平面电力线的画法 在平面上, 电力线是等角分布的射线簇, 用MATLAB 画射线簇很简单。取射线的半径为( 都取国际制单位) r0=, 不同的角度用向量表示( 单位为弧度) th=linspace(0,2*pi,13)。射线簇的终点的直角坐标为: [x,y]=pol2cart(th,r0)。插入x 的起始坐标x=[x; *x].同样插入y 的起始坐标, y=[y; *y], x 和y 都是二维数组, 每一列是一条射线的起始和终止坐标。用二维画线命令plot(x,y)就画出所有电力线。 平面等势线的画法 在过电荷的截面上, 等势线就是以电荷为中心的圆簇, 用MATLAB 画等势 线更加简单。静电力常量为k=9e9, 电量可取为q=1e- 9; 最大的等势线的半径应该比射线的半径小一点 r0=。其电势为u0=k8q /r0。如果从外到里取7 条等势线, 最里面的等势线的电势是最外面的3 倍, 那么各条线的电势用向量表示为: u=linspace(1,3,7)*u0。从- r0 到r0 取偶数个点, 例如100 个点, 使最中心点的坐标绕过0, 各点的坐标可用向量表示: x=linspace(- r0,r0,100), 在直角坐标系中可形成网格坐标: [X,Y]=meshgrid(x)。各点到原点的距离为: r=sqrt(X.^2+Y.^2), 在乘方时, 乘方号前面要加点, 表示对变量中的元素进行乘方计算。各点的电势为U=k8q. /r, 在进行除法运算时, 除号前面也要加点, 同样表示对变量中的元素进行除法运算。用等高线命令即可画出等势线 contour(X,Y,U,u), 在画等势线后一般会把电力线擦除, 在画等势线之前插入如下命令hold on 就行了。平面电力线和等势线如图1, 其中插入了标题等等。越靠近点电荷的中心, 电势越高, 电场强度越大, 电力线和等势线也越密。

西南交大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报告

大学计算机基础 实 验 报 告 教学班级: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课程教师:______________ 实验辅导教师:_____________ 西南交通大学 2011年9月

实验一微机基本操作与上网冲浪 教学班级: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实验日期:___________ 实验地点:_________(机房) 指导教师签名:__________ 实验成绩:___________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启动与关闭; 2.掌握常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存储设备的用法。 3.掌握搜索引擎的使用; 4.掌握下载与解压缩的方法; 5.掌握软件安装的方法。 二、实验任务 1.启动与关闭计算机。 2.利用“键盘盲打练习”软件进行键盘的指法练习。 3.硬盘信息查询。 4.利用搜索引擎搜索成都商报,阅读当日报纸新闻。 5.利用下载工具FlashGet在网上下载“NetAnts”软件压缩包,利用压缩工具winRar解压缩该包,并安装该软件。 三、实验检查内容 [ ] 1.能否热启动计算机 [ ] 2.能否下载打字软件(辅导老师可协助将软件下载到教师机上,学生通过网上邻居获取) [ ] 3.能否安装打字软件 [ ] 4.打字速度/分钟 [ ] 5.查看C区总容量 [ ] 6.查看磁盘整理程序对C区的分析报告,看是否需要整理[ ] 7.写出当日成都商报的头版头条标题 [ ] 8.是否将NetAnts软件安装在D区

实验二文件资源的管理与操作 教学班级: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实验日期:___________ 实验地点:_________(机房) 指导教师签名:__________ 实验成绩:___________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文件的复制、移动、删除; 2.掌握文件的重命名、属性的设置; 3.掌握文件的查找; 4.掌握文件夹选项操作。 二、实验任务 1.查找文件“notepad.exe”,在D盘上以自己的学号为名建立一个新的文件夹,在此文件夹内建一名为“记事本”的文件夹,将文件“notepad.exe”复制到“记事本”文件夹下面,属性修改为“只读”,然后在桌面上创建“notepad.exe”文件的快捷方式。 2.显示“我的文档”文件夹下所有文件的扩展名。 三、实验检查内容 [ ] 1.是否在D区建立以自己学号为名的文件夹 [ ] 2.是否在学号文件夹中创建名为“记事本”的文件夹 [ ] 3.是否将“notepad.exe”文件复制到“记事本”文件夹中[ ] 4.“notepad.exe”文件的属性是否修改为“只读” [ ] 5.是否在桌面上创建“notepad.exe”文件的快捷方式 [ ] 6.是否显示文件的扩展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