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天天练人教版高一必修2第6章易错疑难集训

天天练人教版高一必修2第6章易错疑难集训

天天练人教版高一必修2第6章易错疑难集训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和aaBB,这两对基因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要培育出基因型为aabb的新品种最快捷的方法是()

A.人工诱变育种B.基因工程育种

C.单倍体育种D.杂交育种

2.各种育种方法或技术都有其优劣之处,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工诱变可以定向产生有利于人们的性状

B.基因工程可以实现基因在不同物种之间的转移

C.杂交育种难以将不同物种的优良基因集中在一起

D.传统的育种方法周期长,可选择的范围有限

3.如图表示用某种二倍体农作物①和②两个品种分别培育出④⑤⑥三个品种的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通过Ⅰ、Ⅱ过程培育⑤所依据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B.由③培育出④的常用步骤Ⅲ是花药离体培养

C.通过步骤Ⅲ和V培育得到⑤的育种方法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D.由③培育出的⑥含八个染色体组

4.西瓜消暑解渴,深受百姓喜爱。已知西瓜的染色体数目2n=22,品种甲、乙都能稳定遗传,如图是几种育种方法流程图,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⑧过程获得单倍体植株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B.②过程常用的试剂2是秋水仙素

C.③过程获得无子西瓜B属于不可遗传变异

D.④⑤的育种方式是杂交育种

5.下图为DNA分子在不同酶的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化,下面选项中能依次表示限制酶、DNA聚合酶、DNA连接酶、解旋酶作用顺序的是()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

C.①④②③D.①④③②

6.限制酶MunⅠ和限制酶EcoRⅠ的识别序列及切割位点分别是—C↓TTAAG—和

—G↓AATTC—。如下图表示四种质粒和目的基因,其中,质粒上箭头所指部位为酶的识别位点,阴影部分表示标记基因。适于作为图示目的基因载体的质粒是()

A.B.C.D.

7.下列有关基因工程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培育抗虫棉,导入抗虫基因时只能以受精卵为受体细胞

B.重组DNA技术所用的工具酶是限制酶、DNA连接酶、运载体

C.常选用细菌作为重组质粒的受体细胞是因为细菌繁殖快

D.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就能成功表达

二、综合题

8.通过各种方法改善农作物的遗传性状,提高粮食产量一直是科学家不断努力的目标。如图表示一些育种途径,请回答相关问题。

(1)途径①的育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所利用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2)最常用的试剂M是________,该试剂能让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的机理是

_______________。途径②相对于途径①,其优势在于_____________。

(3)可定向改变生物遗传性状的是途径________,途径③育种方法所利用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经途径③所得到的植株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水稻(2n=24,自然状态下为纯合子)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如图是与之有关的一些遗传育种途径。请回答下列问题:

(1)A→B过程中,用60Co来处理____________________ ,更易得到突变体。(2)以矮秆易感病(ddrr)和高秆抗病(DDRR)水稻为亲本进行杂交,培养矮秆抗病水稻新品种过程中,F1自交产生F2,其中矮秆抗病类型出现的比例是__________,为提高F2矮秆抗病类型的纯合度可进行__________和筛选,直至不再发生性状分离。(3)图中的G途径是指____,具体操作是____,与多倍体育种具体操作的不同之处是___________。

10.基因工程是在现代生物学、化学和工程学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基本操作流程如图所示,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中A是_______,最常用的是_______;在基因工程中,需要在限制酶和________酶的作用下才能完成剪接。

(2)不同种生物之间基因能够移植成功,从分子水平分析,进行基因工程的主要理论依据是___________,也说明了生物共用一套________。

(3)研究中发现,番茄体内的蛋白酶抑制剂对害虫的消化酶有抑制作用,会导致害虫无法消化食物而被杀死,人们成功地将番茄的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导入玉米体内,使玉米获得了与番茄相似的抗虫性状,玉米这种变异的原理属于_________________。

(4)科学家在某种植物中找到了抗枯萎病的基因,并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将该基因导入金茶花叶片细胞的染色体DNA上,经培养长成的植株具备了抗病性,这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非选择题

11.科学家将鼠体内能够产生胰岛素的基因与大肠杆菌的DNA分子重组,在大肠杆菌中发现了胰岛素。如图所示,图中1~11表示物质或结构,①~⑤表示过程,请据图回答:

(1)图中①②表示从供体细胞的DNA中直接分离基因获得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2)图中3代表__________,在它的作用下将质粒和目的基因切出

____________________末端。

(3)经9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将7、6“缝合”形成8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往往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基因,以便将来进行检测。(4)图中⑤表示将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参考答案

1.D

【分析】

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详解】

先把AAbb跟aaBB杂交,得到AaBb,然后让其自交,筛选出双隐性个体,即可得aabb的新品种,所以最简捷获得基因型为aabb新品种的育种方法是杂交育种。故选D。

【点睛】

该题抓住题干中培养“aabb”的植株,培养隐性纯合子只需通过杂交后再选育即可。

2.A

【分析】

杂交育种育种周期长,只限于能进行有性生殖的同种生物,所以该育种方法可选择的范围有限,难以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人工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而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盲目性较大;基因工程育种可以按照人们的意愿,定向改造生物,人为地增加了生物变异的范围,可实现种间遗传物质的交换。

【详解】

A. 人工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A错误;

B. 基因工程育种可以打破生殖隔离,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实现基因在不同物种之间的转移,B正确;

C. 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所以难以通过杂交育种将不同物种的优良基因集中在一起,C正确;

D. 传统的育种方法是杂交育种,育种周期长,且只限于能进行有性生殖的同种生物,所以该育种方法可选择的范围有限,D正确。

3.D

【解析】

【分析】

根据图示分析可知,Ⅰ→Ⅱ表示杂交育种,Ⅰ→Ⅲ→Ⅴ表示单倍体育种,Ⅰ→Ⅳ表示多倍体育种,据此分析。

【详解】

A. 步骤Ⅰ和Ⅱ分别是杂交和自交,通过该过程培育出⑤的过程是杂交育种,其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A正确;

B. 图中Ⅰ、Ⅲ、Ⅴ步骤获得⑤的过程称为单倍体育种,其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其中由

③培育出④的常用步骤Ⅲ是花药离体培养,B正确;

C. 图中Ⅰ、Ⅲ、Ⅴ步骤获得⑤的过程称为单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的优点是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C正确;

D. ③是二倍体,经秋水仙素处理后,染色体数目加倍,所以品种⑥为四倍体,含四个染色体组,D错误。

4.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品种甲、乙都能稳定遗传,即属于纯合子;品种甲经过②秋水仙素处理形成四倍体,与二倍体品种乙杂交形成三倍体植株;三倍体植株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形成正常的生殖细胞,因此形成无子西瓜;品种乙经过①生长素处理,形成无子西瓜;品种甲和乙经过④⑤即杂交过程,形成子代;四倍体西瓜和品种乙通过植物细胞融合技术形成杂种体细胞,再形成单倍体植株。

【详解】

A. ⑧过程是杂种植株获得单倍体植株过程,获得单倍体植株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A正确;

B. ②过程为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过程,常用的试剂2是秋水仙素,B正确;

C. ③过程获得无子西瓜B的原理为染色体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C错误;

D. ④⑤过程是杂交育种过程,D正确。

5.C

【分析】

分析图解:图①双链DNA分子中间出现了黏性末端,图②两个具有黏性末端的DNA片段连接成一个完整的DNA分子,图③中DNA分子的双链解开,图④是以解开的单链DNA作

为模板形成子链的过程。

【详解】

限制酶可在特定位点对DNA分子进行切割,对应题图①;DNA聚合酶在DNA分子复制时将单个脱氧核苷酸连接成脱氧核苷酸链,对应题图④;DNA连接酶连接DNA片段,对应题图②;解旋酶的作用是将DNA双链解开,对应题图③。能依次表示限制酶、DNA聚合酶、DNA连接酶、解旋酶作用顺序的是①④②③。

故选C。

6.A

【分析】

分析题图:目的基因两侧都是限制酶EcoRⅠ的切割位点,因此应选用限制酶EcoRⅠ切割含有目的基因的外源DNA分子。限制酶MumⅠ和限制酶EcoRⅠ的识别序列及切割位点分别是-C↓AATTG-和-G↓AATTC-,可见两者切割后产生的黏性末端相同,用DNA连接酶可将两者切割后的DNA连接形成重组DNA分子。

【详解】

A、用限制酶MunⅠ切割A质粒后,不会破坏标记基因,而且还能产生与目的基因两侧黏性末端相同的末端,适于作为目的基因的载体,A正确;

B、质粒没有标记基因,不适于作为目的基因的载体,B错误;

C、质粒含有标记基因,但用限制酶切割后,标记基因会被破坏,因此不适于作为目的基因的载体,C错误。

D、质粒含有标记基因,但用限制酶切割后,标记基因会被破坏,因此不适于作为目的基因的载体,D错误。

故选A。

【点睛】

7.C

【分析】

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是:①提取目的基因、②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相结合、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④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原核生物繁殖快、多为单细胞、遗传物质相对较少,有利于目的基因的复制与表达,因此常用大肠杆菌等原核生物作为受体细胞;植物细胞的全能性较高,可经植物组织培养过程成为完整植物体,因此受体细胞可以是受精卵也可以是体细

胞,而动物基因工程中的受体细胞一般是受精卵。

【详解】

A.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较高,目的基因可导入植物体细胞或受精卵,A错误;

B. 运载体不是工具酶,B错误;

C. 常用细菌作为受体细胞,原因是其繁殖快、代谢快,C正确;

D. 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后,不一定能成功表达,需要进行检测和鉴定,D错误。

8.杂交育种基因重组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④染色体变异AAaaBBb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途径①是杂交育种,途径②是单倍体育种,途径③是多倍体育种,途径④是基因工程育种,据此分析。

【详解】

(1)据图分析,途径①为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

(2)试剂M是秋水仙素,其作用机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途径②为单倍体育种,与杂交育种相比,其最大的优点是能够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3)途径④是基因工程育种,可以定向改变生物的性状;途径③为多倍体育种,其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经途径③获得的多倍体植株的基因型为AAaaBBbb。

【点睛】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几种常见的育种方法,要求学生识记几种育种方法的原理、方法、特点,难度适中。

9.萌发的种子或幼苗3/16 连续自交人工诱导染色体加倍用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幼苗多倍体育种可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而单倍体育种不能处理种子,只能处理幼苗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中所示的育种途径有诱变育种、基因工程育种、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据此分析。

【详解】

(1)基因突变易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时),因此应该选择分裂旺盛的材料来进

行诱变处理,因此A→B过程中,用60Co来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更易得到突变体。(2)以矮秆易感病(ddrr)和高秆抗病(DDRR)水稻为亲本进行杂交,F1为DdRr,F1自交产生F2,F2中有D_R_:D_rr:ddR_:ddrr=9∶3∶3∶1,其中矮秆抗病类型有ddRR(1/16)、ddRr(2/16)两种,故矮秆抗病类型出现的比例是3/16;为提高F2矮秆抗病类型的纯合度,可进行连续自交,直至不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

(3)单倍体育种过程包含两个主要环节:一是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二是人工诱导染色体加倍获得纯合个体,图中的G途径是指人工诱导染色体加倍,具体操作是用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幼苗;单倍体育种过程中不产生种子,不能处理种子,只能处理幼苗,而多倍体育种可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点睛】

本题考查常见的育种方法及其过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育种过程的相关操作,并能识别图中字母代表的含义,难度适中。

10.运载体质粒DNA连接不同生物的DNA分子结构基本相同遗传密码基因重组目的基因(抗枯萎病的基因)已表达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是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流程,其中A为运载体,②表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③表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④表示筛选含有重组DNA的受体细胞,据此分析。

【详解】

(1)图中A是运载体,最常用的载体是质粒;图中“剪接”过程需要用限制酶切割含有目的基因的外源DNA分子和运载体,还需要DNA连接酶将目的基因和运载体来接起来。(2)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移植成功,从分子水平分析,原因是不同生物的DNA结构基本相同,且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3)将番茄的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导入玉米体内,使玉米获得了与番茄相似的抗虫性状,这种育种方法是基因工程育种,其变异的原理属于基因重组。

(4)科学家在某种植物中找到了抗枯萎病的基因,并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将该基因导入金茶花叶片细胞的染色体DNA上,经培养长成的植株具备了抗病性,这说明目的基因已成功表达。

【点睛】

本题结合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流程图,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识记基因工程的

原理、工具、操作步骤及应用,难度适中。

11.目的基因限制酶可互补配对的黏性DNA连接酶重组DNA分子标记重组DNA导入受体细胞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①②表示获得目的基因的过程;3表示限制性核酸内切酶,4是质粒,③④表示连接目的基因和质粒,8为重组质粒;⑤表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过程,10是受体细胞;11表示重组载体随大肠杆菌的繁殖而进行扩增。

【详解】

(1)通过①②得到7,7是目的基因,该过程属于直接从供体细胞的DNA中分离目的基因的过程。

(2)3代表限制酶,作用是将质粒和目的基因切出可互补配对的黏性末端。

(3)9是DNA连接酶,作用是将目的基因和运载体连接起来形成8即重组DNA分子。为便于检测,8应含有标记基因。

(4)⑤表示将重组DNA导入受体细胞的过程。

【点睛】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识记基因工程的操作工具及作用,掌握基因工程的具体操作步骤,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含义,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关于高级高中地理必修一难点

关于高级高中地理必修 一难点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二分二至如何判断 (1)根据地轴倾斜方向判断;(2)根据地球公转方向判断。 17、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 (2)昼夜长短; (3)产生和。 18、春秋分日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在图中画出太阳光线、晨昏线,注出南北极点、昼夜半球。 春秋分日:(1)全球昼夜;(2)正午太阳高度由向递减。 19、夏至日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在图中画出太阳光线、晨昏线,注出南北极点、昼夜半球。

夏至日:(1)北半球昼,夜,纬度越高昼越,夜越,出现极昼,南半球相反;(2)正午太阳高度由向递减。 20、冬至日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在图中画出太阳光线、晨昏线,注出南北极点、昼夜半球。 冬至日:(1)北半球昼,夜,纬度越高昼越,夜越,出现极夜,南半球相反;(2)正午太阳高度由向递减。 7、在下图中注出地球外部圈层。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在作用、作用、作用。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得,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受热,产生辐射,辐射绝大部分被 吸收,所以,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3、大气保温作用: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产生辐射,其中绝大部分以 辐射方式把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作用。 请在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中,注出太阳辐射、大气削弱作用、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 4、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 5、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太阳辐射的分布不均,造成的温度差异。 7、热力环流是指,它是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解析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使学生掌握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名称和特点,能利用人口资料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3.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 4.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 2.利用相应的文字资料和练习题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3.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完成读图思考。 4.讲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借助图表、案例分析和讨论,认识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差异,启发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深入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2.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 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 1.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2.比较两种“低增长率”的人口增长模式的本质区别。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10年来人口增长 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劳 动人口数量和增 长情况 人口变化的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主要从事采集 和狩猎 人口数量化少, 增长缓慢 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 低,抵御疾病和灾难 水平差,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利用简单的工 具从事农业活 动 人口数量增多, 增长速度加快 耕作和灌溉技术发 展,食物供应变得稳 定而可靠,死亡率下 降 工业革命以后工业生产活动 迅速扩大和发 展 人口数量继续 增加,增长速度 更加迅猛 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 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 造自然的能力,人们 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 完善的医疗服务,死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质子( Z 个) 核外电子( Z 个) ★熟背前 20 号元素, 熟悉 1~20 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 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8 个( 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 2 个),次外层不超过 电子层: 一(能量最低) 二 三 四 五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 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 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二、元素周期表 1. 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 电.子.层.数.相.同. 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 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 结构特点: 人教版化学必修 知识 点 、原子结 构 元 素 周 期 表 周期 7 个横行) 7 个周期) 第一周期 短周期 第二周期 第三周期 第四周期 第五周期 第六周期 第七周期 长周期 核外电子层数 1 2 3 主族:Ⅰ A ~ⅦA 共 7 个主族 副族:Ⅲ B ~Ⅶ B 、Ⅰ B ~Ⅱ B , 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 零族:稀有气体 18 18 32 共 7 个副族 B 和Ⅰ B 之间 元素种类 种元素 种元素 种元素 种元素 种元素 种元素 未填满(已有 26 种元素) 族 (18 个纵行) (16 个族) 三、元素周期律 1. 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 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 的必然结果。 原子核 中子( N 个) 1. 原子( Z X ) 注意: 质量数 (A ) =质子数 (Z ) +中子数 (N ) 原子序数 =核电荷数 =质子数 =原子的核外电子 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 18 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2n 2; 32 个。 ③最 ( 对于原子来说 )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高一下册必修(二)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2015-2016学年度山东省滕州市第三中学高一物理下册必修(二) 第五章:曲线运动 第一节:曲线运动同步练习题(无答案) 一、选择题 1.关于曲线运动,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②曲线运动一定是匀速运动 ③在平衡力作用下,物体可以做曲线运动④在恒力作用下,物体可以做曲线运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关于运动的合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合运动的速度一定比每一个分运动的速度大 B.分运动的时间一定与它们的合运动的时间相等 C.合运动的位移等于分运动位移的代数和 D.合运动的速度等于分运动速度的矢量和 3.如图,一辆装满货物的汽车在丘陵地球匀速行驶,由于轮胎太旧,途中放了炮,你认为在图中A.B.C.D四处,放炮的可能性最大处是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4.下雨天为了使雨伞更快甩干,小刚同学将撑开的带有水滴的伞绕着伞柄在竖直面内旋转,伞面上的水滴随伞做曲线运动。若有水滴从伞面边缘最高处O飞出,如图所示.则飞出伞面后的水滴将可能() A.沿曲线oa运动, B.沿曲线ob运动 C.沿曲线oc运动, D.沿圆弧od运动 5.一质点在某段时间内做曲线运动,则在这段时间内: () A.速度一定在不断地改变,加速度也一定不断地改变 B.速度一定在不断地改变,加速度可以不变

C.速度可以不变,加速度一定不断地改变 D.速度可以不变,加速度也可以不变 6.如图所示,将质量为的重物悬挂在轻绳的一端,轻绳的另一端系一质量为的小环,小环套在竖直固定的光滑直杆上,光滑定滑轮与直杆的距离为。现将小环从定滑轮等高的A处由静止释放,当小环沿直杆下滑距离也为时(图中B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环刚释放时轻绳中的张力一定大于 B.小环到达B处时,重物上升的高度也为 C.小环在B处的速度与重物上升的速度大小之比等于 D.小环在B处的速度与重物上升的速度大小之比等于 7.如图所示,B为竖直圆轨道的左端点,它和圆心O的连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一小球在圆轨道左侧的A点以速度平抛,恰好沿B点的切线方向进入圆轨道,已知重力加速度为,则A.B之间的水平距离为() A. B. C. D. 8.用跨过定滑轮的绳把湖中小船拉靠岸,如图所示,已知拉绳的速度v不变,则船速() A.不变, B.逐渐增大 C.逐渐减小, D.先增大后减小 9.一艘小船沿垂直河岸的航向渡河,在水流的作用下,小船抵达对岸的下游。今保持小船的航向和船在静水中速度的大小不变,则()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重难点解析3.2

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学习目标定位, 1.结合洋流分布模式图,理解洋流分布规律,掌握主要洋流的名称和具体分布。 2.通过探究形式,学会判读寒暖流的方法,能够依据风带判断洋流流向。 3.结合具体事例,理解洋流对全球水热平衡、气候、海洋生物及渔场分布、航海、海洋污染的影响。 知识体系导引 知识点一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1.洋流 (1)概念: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 (2)分类(按性质) 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 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 (3)影响因素:盛行风、陆地形状和地转偏向力。 洋流的命名原则是“流经地区+洋流性质”。如:南太平洋洋流系统中由北部流向南部的叫东澳大利亚暖流,由南部流向北部的叫秘鲁寒流,其他大洋的情况与之类似。 2.分布规律(以北半球冬季为例)

以副极地为中心的以副热带为中心的洋流 北赤道暖流,D日本暖流,E北 太平洋暖流,F加利福尼亚寒流,

【思考】当日本北海道附近的海域受严重污染时,加拿大西海岸会不会受到影响?为什么? 答案:有可能。洋流能加快污染海域的净化速度,但同时也能扩大污染范围。而这些污染物主要是随洋流的运动而做大规模移动。北海道附近的污染物随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阿拉斯加暖流可到达加拿大西海岸。 [知识链接] 渔场的形成条件和地理分布特征 影响渔场形成的因子概括起来分四大类:水文、气象、位置、生物。 分析如下: ①水文: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寒暖流交汇、冷海水上泛、淡水河流注入等处。 ②气象:风影响气温和水温变化,也就可以影响到渔场稳定和变化趋势。 ③位置:鱼群多分布在沿海大陆架海域。 ④生物:浮游、底栖生物多的地方,鱼群也多。 重点一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探究活动】 结合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洋流随风而动,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盛行风的分布决定了洋流的模式。另外,受陆地形状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洋流的运动方向会发生改变。如图为全球盛行风带与洋流模式的对应关系示意图。 材料二在北印度洋海区,由于受季风影响,洋流具有明显的季

高中地理必修一+必修二重点

地理第一次默写内容 1.河流的侵蚀类型? 溯源侵蚀、下蚀、侧蚀 2.河流以哪一种侵蚀方式为主,主要考虑什么因素? 地势落差 3.一条河流上游以什么外力作用为主?中游以什么外力作用为主?下游以什么外力作用为主? 侵蚀;搬运;堆积。 4.冲积扇的位置及成因?冲积扇从扇顶到扇沿沉积物颗粒大小分布规律? 出山口。 在山区,由于地势陡峻,洪水期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当水流流出山口时,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降低,河流搬运能力减弱,泥沙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称为洪积扇。 颗粒由大变小。 5.三角洲发育的条件? 丰富的泥沙来源; 河口水流缓慢。 6.每一个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的名称?分异的基础?自然带的更替规律? 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热量;纬线延伸,纬度更替。 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水分;经线延伸,经度更替。 垂直分异规律;水热状况;等高线延伸,从山麓到山顶更替。 7.影响山体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几个因素? 山体所在纬度;山体海拔;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向阳坡、迎风坡水热充足。8.影响山体垂直自然带分布海拔高度的因素? 山体所在纬度;阳坡、阴坡。迎风坡,背风坡。 9.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山体所在纬度;迎风坡,背风坡;坡度陡缓。 10.在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中哪些要素大致可以纬度的高低?哪些可以判断半球信息? 同海拔山地,自然带带谱简单复杂;基带;不同山体雪线的高低。

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度。 11.人口的增长取决于哪些方面?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要素? 人口自然增长;人口机械增长。 人口基数和自然增长率。 1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人口增长方面的差异?差异产生的原因是?各自会产生哪些问题?各自的解决办法? 发达国家增长缓慢。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生活条件好;有良好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受教育水平高,生育观念的转变,出生率下降。 发展中国家增长很快。经济落后,现代化水平低,劳动力需求量大,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不完善,受“养儿防老”传统观念的影响,出生率高;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 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13.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以及各自的特点?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一般各自属于哪个类型? 原始型,高高低。传统型,高低高。现代型,低低低。 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发达国家,现代型。 发展中国家,传统型。

高一化学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表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一、周期表总结的总结 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1、依据 横行:电子层数相同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从左到右排列 纵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从上向下排列 2、结构 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短周期(第1、2、3周期) 周期:7个(共七个横行) 周期表 长周期(第4、5、6、7周期) 主族7个:ⅠA-ⅦA 族:16个(共18个纵行)副族7个:IB-ⅦB 第Ⅷ族1个(3 1个)稀有气体元素 二.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 (一)碱金属元素: 1、原子结构 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1个 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易导热、导电、有展性。 (2)递变性(从锂到铯):①密度逐渐增大(K 反常) ②熔点、沸点逐渐降低 结论: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性质同样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3、化学性质 (1)相似性: (金属锂只有一种氧化物) 4Li + O 2 Li 2O 2Na + O 2 Na 2O 2 2 Na + 2H 2O = 2NaOH + H 2↑ 2K + 2H 2O = 2KOH + H 2↑ 2R + 2 H 2O = 2 ROH + H 2 ↑ 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2)递变性:①与氧气反应越来越容易②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 结论:①金属性逐渐增强②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总结:递变性:从上到下(从Li 到Cs ),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碱金属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增强,即金属性逐渐增强。所以从Li 到Cs 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点燃 点燃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_全册教案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播放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4)会表示有关于几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柱、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2)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三、教学用具 (1)学法: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概括。 (2)实物模型、投影仪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提出问题:在我们生活周围中有不少有特色的建筑物,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这些建筑的几何结构特征如何?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相互交流。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及时给予评价。 2.所举的建筑物基本上都是由这些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展示具有柱、锥、台、球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你能通过观察。根据某种标准对这些空间物体进行分类吗?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思考、交流、讨论,对物体进行分类,分辩棱柱、圆柱、棱锥。

2.观察棱柱的几何物件以及投影出棱柱的图片,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发表本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得出棱柱的主要结构特征。(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2)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3)每相邻两上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平行。概括出棱柱的概念。 4.教师与学生结合图形共同得出棱柱相关概念以及棱柱的表示。 5.提出问题:各种这样的棱柱,主要有什么不同?可不可以根据不同对棱柱分类? 请列举身边具有已学过的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并说出组成这些物体的几何结构特征?它们由哪些基本几何体组成的? 6.以类似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讨论、概括出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并得出相关的概念,分类以及表示。 7.让学生观察圆柱,并实物模型演示,如何得到圆柱,从而概括出圆标的概念以及相关的概念及圆柱的表示。 8.引导学生以类似的方法思考圆锥、圆台、球的结构特征,以及相关概念和表示,借助实物模型演示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概括。 9.教师指出圆柱和棱柱统称为柱体,棱台与圆台统称为台体,圆锥与棱锥统称为锥体。 10.现实世界中,我们看到的物体大多由具有柱、锥、台、球等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组合而成。请列举身边具有已学过的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并说出组成这些物体的几何结构特征?它们由哪些基本几何体组成的?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后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是不是棱柱(举反例说明,如图) 2.棱柱的何两个平面都可以作为棱柱的底面吗? 3.课本P8,习题1.1 A组第1题。 4.圆柱可以由矩形旋转得到,圆锥可以由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圆台可以由什么图形旋转得到?如何旋转? 5.棱台与棱柱、棱锥有什么关系?圆台与圆柱、圆锥呢? 四、巩固深化 练习:课本P7 练习1、2(1)(2) 课本P8 习题1.1 第2、3、4题 五、归纳整理 由学生整理学习了哪些内容 六、布置作业

最新高一地理必修一学情分析及应对措施

高一地理必修一学情分析及应对措施 一、高一地理必修一学情分析 1.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不够,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关键原因 地理必修一是自然地理,涉及许多学科内的准备知识,如地球、地图的基本知识,气候的基本知识等。为了减轻初中生的学业负担,教材内容已大大简化,再加上现实的中考制度,河南省对初中地理和生物学科大大淡化——能够通过初二结业考试即可,所以一些初中学校地理教学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导致学生上高中后地理学习显得十分被动。同时,与高一地理有关的一些立体几何、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要在高一下或者高二才能学到,这种教学中的知识“断层”,增加了学生对有关地理知识理解的难度。 2.对地理学科的特点了解不够,缺乏良好的地理学习方法——客观原因 尽管地理课本开篇《致同学们》很有新意地介绍了高中地理学科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教材编写体例、学习方法等内容,但要真正领会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空间性、实践性以及文理知识的交叉性等特点还需一个过程。许多学生心目中的地理还是停留在讲述地名、物产加数字的水平上,认为学地理只要划一划,背一背就能了事。很多学生学习地理重记忆、轻理解,忽视理性思考和推理,对地理学科形成了“地理书有趣,地理课好听,地理题难做”的感受。 3.地理学习的兴趣不高,缺乏主动学习的自觉性——主体原因 学生进入高中后,往往在各种因素的引导下,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地理是一门副课的错误思想。由于现实的高考科目设置导向,部分学生刚入高中,就把自己的奋斗目标和爱好志趣定位在理科上,从而在潜意识中产生学地理简直是在“浪费”时间,这些学生没有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内在需要,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4.师资流失,难度提高,缺乏学好地理知识的信心——重要原因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人口的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和共同决定 2、回顾历史,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最根本原因是 3、世界人口增长的最快速时期是 4、目前各大洲人口数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 5、目前各大洲人口增长速度由快到慢的顺序是 6、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 7、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速的主要原因是 8、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口增长缓慢的原因 9、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这会带来什么问题 10、自然增长率= 11、人口增长模式的三类型(按发展顺序) 12、原始型的特点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传统型的特点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现代型的特点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13、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为;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处于阶段 14、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和 15、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和 16、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总特点是;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17、二战后,由人口迁出地变为人口迁入地;由人口迁入地变为人口迁出地 18、我国人口迁移,80年代中期以前的特点,方向;80年代中期以后的方向,原因。 19、新中国成立后,始终是人口迁出地的省份 20、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 21、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2、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是主要因素 23、我国古代出现三次人口南迁,主要原因与有关 24、环境对人口的容量是有限度的,这种限度可以用表示,重要指标是 25、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比的是,与环境人口容量成反比的是 26、“木桶效应”揭示,决定一个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数量是最的资源 27、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叫

鲁教版地理 必修一 重点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1.影响太阳辐射的主要因素 (1)地理纬度——太阳高度; (2)地形、海拔高度——大气密度; (3)天气状况——对太阳辐射的削弱程度; (4)昼夜长短——日照时间。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通信; (2)产生“磁暴”,影响海上航行; (3)在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4)对地球天气、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二节地球的形成和演化1.记住重要的地质年代及主要事件

2.说出几个重要的成矿期 (1)前寒武纪——铁矿成矿期; (2)古生代后期——煤炭成矿期; (3)中生代——煤炭成矿期。 第三节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中纵波和横波的特性 (1)纵波特性:传播速度快,能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2)横波特性: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2.岩石圈的组成 软流层以上的地幔上部和地壳组成岩石圈。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第一节大气圈与大气运动1.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 (1)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

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具有选择性:①红外线被二氧化碳、水汽吸收;②紫外线被臭氧、氧原子吸收;③可见光不能被大气直接吸收。 (2)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 地面长波辐射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热量来源。 (3)大气通过逆辐射对地面保温。 大气通过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2.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 (1)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受冷冷却下沉,即热升冷降; (2)近地面大气因受热而密度降低,形成低气压,因受冷而密度增加,形成高气压。即热低压冷高压; (3)水平运动的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4)近地面的气压始终高于高空的气压。 第二节水圈与水循环 1.表层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1)空间分布规律:表层海水温度随纬度的增加而降低; (2)时间分布规律:夏季温度较高,冬季温度较低。 2.影响海水盐度的主要因素 ①陆地淡水注入;②降水量与蒸发量;③海域的封闭状况;④结冰与融冰;⑤沿岸洋流。 3.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 (1)世界海洋表层海水盐度从副热带海区向赤道和两极逐渐降低; (2)世界海洋盐度总体上沿纬线呈带状分布,尤其南半球40°—60°海域最明显;

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每一节课都有详细的三维目标分析,重难点分析和突破方法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 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 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使学生掌握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名称和特点,能利用人口资 料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3.使学 生能进一步理解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 4.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 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 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 2.利用相应的文字 资料和练习题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及自然 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3.利用图表分析法、比 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和同 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 政策,完成读图思考。 4.讲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借助图表、案例分析和讨论,认识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差异,启发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深入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2.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 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 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 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学难点 1.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2.比较两种“低增长率”的人口增长模式的本质区别。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完整版)高一必修二人教版化学知识点新非常全.doc

高中化学必修 2 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 Z 个) 原子核注意: 中子( N 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原子( A X)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Z 核外电子(Z 个) ★熟背前20 号元素,熟悉1~ 20 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 子数是2n 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 个( 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 2 个),次外层不超过18 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 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 对应表示符号: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 ..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 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 种元素 短周期 第二周期 2 8 种元素 周期 第三周期 3 8 种元素 元 ( 7 个横行) 第四周期 4 18 种元素 素 ( 7 个周期) 第五周期 5 18 种元素 周 长周期 第六周期 6 32 种元素 期 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 26 种元素) 表 主族:Ⅰ A ~Ⅶ A 共 7 个主族 族 副族:Ⅲ B ~Ⅶ B 、Ⅰ B ~Ⅱ B ,共 7 个副族 ( 18 个纵行) 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 B 和ⅠB 之间 ( 16 个族) 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 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 .................. 化的必然结果。 .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第三周期元素 11 Na Mg 13 Al Si 15 P 16 S 17 Cl Ar 12 14 18

最新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五章 曲线运动 一.曲线运动 1.曲线运动的速度: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时刻变化,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方向是:沿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故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一定有加速度。 2.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物体所受的合力的方向与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或 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 3.运动速度、位移的合成和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二、平抛运动 1.定义:以沿水平方向的初速度将物体抛出,物体在只受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2.平抛运动性质:是加速度不变,a =g 的匀变速曲线运动,轨迹是抛物线。 3.平抛运动处理方法: 平抛运动可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①平抛运动的位移:?? ? ??==2021gt y t v x ② 平抛速度: ???==gt v v v y x 0 t 秒末的合速度2 2y x t v v v += t v 的方向x y v v = θtan 注意:平抛运动的时间与初速度无关,只由高度决定:g h t 2= 三.匀速圆周运动 1.匀速圆周运动定义:物体沿着圆周运动,并且速度的大小处处相等的运动。 2.匀速圆周运动性质:是加速度大小不变、方向时刻变化(指向圆心)的非匀变速曲线运动,轨迹是圆。 3.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物理量. ①线速度v :T r t s v π2= ??= (物体通过的圆弧长s ?与所用时间t ?的比值) 单位m /s , 方向沿圆弧切线方向,时刻改变。 ②角速度ω:T t π θω2= ??= (物体通过的圆弧对应的圆心角θ?与所用时间t ?的比值)单位是rad/s ③周期T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转过一周所用的时间。 4.线速度v 与角速度ω关系:r v ω= 四、向心加速度和向心力 1.向心加速度a 向: r r v a 22 ω==向 方向:指向圆心。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超全 完整版

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 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大气层)太阳活动影响 外日冕太阳风磁暴、极光 内 色球耀斑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日珥 光球太阳黑子对地球上气候的影响 1.3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公转自转 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 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周期恒星年(365d6h9m10s)恒星日(23时56分4秒)一真正周期 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 一最快 远日点(7月初) 一最慢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 /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相同,线速度大小相同; 赤道1670Km\h,两极为0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o。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 昼夜长短的变化: 1)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 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高中地理必修二重点知识考点整理(精选.)

高一地理必修2 重点知识考点整理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1.能根据人口增长轨迹图分析说明世界人口增长经历的阶段划分、人口增长特点、原因。(1)三个阶段:古代、近代、现代; (2) 对应的时间是公元1770年以前,1770年至1950年,1950年至今。 (3)人口增长缓慢;人口加速增长;人口爆炸式增长。 (4)原因:古代(1770年前)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人口增长缓慢。 近代:(公元1770-1950)生产力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口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保持较高,人口呈加速增长。 现代:(1950 年以后)主要原因是:科技进步,人们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进一步改善,国际环境稳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民族解放,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事业改善,出生率高,死亡率下降,人口呈爆炸式增长。 2. 能根据“三率”判断人口增长模式(即人口再生产类型),四个阶段的名称及对应的三种模式。并会说明每个阶段人口增长的特征及原因。 (1)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对应模式:(原始型)第二阶段:对应模式:(传统型) 第三阶段:对应模式:(传统型) 第三阶段:对应模式:(现代型)(2)特征:第一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低,且波动较大。 第二阶段:出生率高、死亡率下降、自然增长率提高,人口急剧增长。 第三阶段:出生率开始下降,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到低水平,自然增长率逐渐下降,人口增长速度开始减缓。 第四阶段: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有些国家人口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 (3)原因:第一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下。(目前只有极少数分布在热带原始森林深处的土著居民) 第二阶段:生产力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死亡率明显下降,平均寿命上升。(目前主要是东非一些国家:如坦桑尼亚、肯尼亚等,发达国家则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属于这一阶段) 第三阶段: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家庭观念发生变化,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等导致出生率明显下降,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到低水平。(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于这一阶段,发达国家则在20世纪50年代处于这一阶段) 第四阶段:生活水平高,社会文化、家庭观念发生变化,导致出生率进一步降低,出生率与死亡率差距很小,自然增长率很低,甚至呈零增长或负增长。(目前主要是发达国家处于这一阶段。) 3 明确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不同;人口问题政策不同。 (1)发展中国家主要是:。 采取的人口政策是:。 (2)发达国家主要是:。

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二单词表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人教版新课标英语必修二单词 Unit 1 △cultural adj. 文化的 △relic n. 遗物;遗迹;纪念物 rare adj. 稀罕的;稀有的;珍贵的 valuable adj. 贵重的;有价值的 survive vi. 幸免;幸存;生还 vase n. 花瓶;瓶 dynasty n. 朝代;王朝 △Taj Mahal 泰姬陵 △ivory n. 象牙 △dragon n. 龙 △amber n. 琥珀;琥珀色 in search of 寻找 △Frederick William I 腓特烈·威廉一世(普鲁士国王) △Prussia n. (史)普鲁士(位于北欧) amaze vt. 使吃惊;惊讶

amazing adj. 令人吃惊的 select vt. 挑选;选择 honey n. 蜜;蜂蜜 design n. 设计;图案;构思vt. 设计;计划;构思fancy adj. 奇特的;异样的vt. 想象;设想;爱好style n. 风格;风度;类型 decorate v. 装饰;装修 jewel n. 珠宝;宝石 artist n. 艺术家 belong vi. 属于;为……的一员 belong to 属于 △Peter the Great 彼得大帝(俄国皇帝) in return 作为报答;回报 △Czar n. 沙皇 troop n. 群;组;军队 △St Petersburg n. 圣彼得堡(俄罗斯城市)reception n. 接待;招待会;接收 △Catherine Ⅱ叶卡捷琳娜二世(俄国女皇) at war 处于交战状态 remove vt. 移动;搬开 less than 少于 wooden adj. 木制的

高一必修一地理重点难点

高一必修一地理重点难点 高一必修一地理重点难点:地球运动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1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途中时间 14、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区时差=时区差 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高一必修一地理重点难点:农业 (1)茶叶生长的有利条件: ①气候湿润多雨;②排水良好的坡地。 (3)尼罗河三角洲(南疆)盛产长绒棉的原因: 夏季光照充足,降水稀少,土壤肥沃,有便利的灌溉条件。 (4)澳大利亚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①有大面积干旱半干旱区域,草原优良; ②自流井多,可供牲畜饮水; ③无大型野生肉食动物。 (5)西欧(美国东北部)发展乳畜业的有利条件: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一、元素周期表★熟记等式: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 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 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置换反应。 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置换反应。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 == Z + N 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二、元素周期律 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 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 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 ③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 2、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最高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负化合价数= 8—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 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能力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同周期:左→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多,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氧化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逐渐增强,碱性——→逐渐减弱 三、化学键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才是共价化合物。NaOH中含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NH4Cl中含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Na2O2中含非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H2O2中含极性和非极性共价键 一、化学能与热能 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电能(电力) 火电(火力发电)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缺点:环境污染、低效原电池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优点:清洁、高效 2、原电池原理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1)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2)电解质溶液(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