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夜市灯火

夜市灯火

夜市灯火

老孙打来电话,已是晚上六点。他说在郑州办完了事,想来开封找我玩。我问一起来的还有谁,他沉吟片刻,才吹气般地轻轻飘出一句:你嫂子。

认识老孙有十来年了。他是南阳人,40来岁,高个子,长得挺帅气。因为工作关系,每年去省里开会,我们经常遇到一起。他曾来过开封两次,每次都象即兴赋诗,来去如风。从郑州到开封,上高速只有四十分钟的车程,开会也好,办事也罢,见缝插针绕个弯就到,方便得很。

站在路口等了一会儿,老孙便驾着一辆崭新的黑色奥迪轿车赶到了。我拉门上车,说:“走吧,直接去夜市。”

跟这家伙不必客气。他这时候赶来,当然是为了吃。

老孙问:“现在去早不早?”

“刚好,还能赶上入场。——那场面可别错过。”

这时,坐在副驾驶位置上的女孩回过头来,微笑着向我问了声好。我其实早就注意到她了,二十几岁的样子,瘦瘦的,长发垂肩,打扮得非常漂亮。她显然不象“嫂子”,我拿不准该如何称呼她,所以才故意视而不见。

老孙没有给我们作彼此介绍。我只好礼节性地表示欢迎,然后一边指点路径,一边与老孙互叙别情。

正值人流高峰,路上显得格外拥挤。天色渐渐暗淡下来,古城在暮色中流动着嚣闹的气息。

在鼓楼广场旁边停好车,我们三个人沿着大街缓步而行。虽然是盛夏,但由于这些天一直阴雨绵绵,倒不是很热。街上,人如流水,车象穿梭,还看不到夜市的影子。看了看表,差几分钟不到七点,我知道极为壮观的一幕即将拉开,而老孙的脸上却露出疑惑和失望的神情。

女孩的手机响了。她闪到一边,唧唧咕咕地接起电话来。我这才有机会问老孙:“那辆奥迪不是你刚买的吧?”

“我哪来钱买车?找人借的。”

我悄悄指了一下女孩,问:“也是借的?”

老孙哈哈大笑起来。

转眼之间,街上沸腾了。

数百辆小吃车,就象从地底下突然冒出来的一样,忽拉一下涌向广场。老板、伙计前呼后拥,大声吆喝着,推着餐车飞奔而来。餐车上,旗番招展,火苗跳跃,缕缕青烟随风飘荡。警察吹着哨子在路口指挥交通,行人车辆各行其道,看似纷纷攘攘,却一切井然有序。仅仅过了两三分钟,诺大的广场便已齐刷刷地布满了摊点,成了一望无际的小吃街。

老孙呆呆地望着,半天没挪动脚步。这种场面我目睹过多次,却依然有种近乎呆滞的感觉。

女孩兴奋地叫了起来:“哇!真厉害,就象涨潮一样,一个浪头扑上来,就把大片沙滩填

满了!”

再看广场,摊主们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铺桌摆凳,翻勺弄铲,开始高声叫卖。叫卖声悠扬婉转、各具韵味,有的竟然有板有眼,跟唱歌、唱戏一样动听。

夜幕悄然降临,无数灯火几乎同时亮起。放眼望去,夜市广场灯火辉煌,犹如璀璨的星空。灯火之中,各式招牌悬挂在林立的摊位上,绵延不断,蔚为壮观。马家炒凉粉、沙家酱牛肉、黄家小笼包、宫庭杏仁茶、马豫兴桶子鸡、邢家锅贴……胜不胜数,目不暇接,仅看一看这些小吃的招牌,就让人不能不惊叹这里美食的丰富,勾动肚中的馋虫。

诱人的香味也浓烈起来了。炉灶上火光熊熊,热气蒸腾,浓香随烟雾散溢。那扑扑乱窜的火苗与明亮的灯光交相辉映,映出一派祥和、一片喜色。数不清的食客从四面八方蜂涌而至,此起彼伏的笑声在五味俱全的空气中回旋……

老孙和女孩犹豫着,不知走向哪家摊位才好。

其实,坐哪个摊位都是一样的。

平时到这里来,我喜欢带朋友先浏览一遍,走马观花,饱饱眼福。然后,随便找个摊位坐下,喝着茶,聊着天,东张西望选要想吃的东西。夜市上的摊点虽然很多,但不必一一到各个摊前去点,你坐在哪个摊位前,哪个摊位的主人就会将夜市上任何一家的小吃送到你面前。你可以慢慢悠悠地吃,慢慢悠悠地点,只要胃口足够的好,你一步不动,就可以吃到整个夜市上的所有小吃。买单时也不必一一付款,把钱交给这位摊主就可以走人,就象在大饭店结帐一样方便。

说着,看着,笑着,我们已在熙来攘往的人流中溜逛了一圈。老孙看得饶有兴致,女孩却有点按捺不住了。

在一个烧烤摊前,看到红红的碳火上滋滋作响的羊肉串,她抿了抿嘴唇,悄悄地咽着口水。我不禁暗暗发笑,提意就在这里坐下,他们立即同意了。

“羊肉串嘞,羊肉串,麻辣羊肉串。”维族打扮的生意人拖着长腔招揽生意,口打嘟噜,声音浑圆。女孩问这些人是不是真正的新疆人,老孙曾在新疆当过兵,最有发言权。他仔细端详一会儿说:“看长相、听声音,是维吾尔族人。”

要了小笼包、黄焖鱼、羊肉炕馍、炒凉粉、锅贴、冰糖红梨、风干兔肉、烤鹌鹑,又要了两扎啤酒。

我对女孩说,“你看看,哪种小吃没有吃过,再点。”

她说:“很多都没有听说过,都想吃。”

老孙嘿嘿坏笑着,说:“可不能来者不拒呀!挑最好的。”

女孩反唇相击:“不吃,怎么知道好不好?”

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的逗起嘴来。

说心里话,如果我是他们,一样会感到为难。有人说,天上有多少星星,开封夜市就有多少风味小吃。这话虽然夸张,却说明了夜市小吃之繁多。不久前,我在报纸上看到一条消息,说有人作了详细统计,开封夜市小吃的品种目前已经超过千种。

对此,我既没有感到意外,也没有怀疑,因为在我的印象中,夜市小吃的品种就应该有这么多。

放眼四望,除开封传统风味小吃外,全国各地的名吃在这里也应有尽有。陕西泡馍、兰州拉面、朝鲜冷面、山西刀削面、北戴河烧烤、云南米线、广东云吞、北京煎饼果子……套用一句超市的广告词来说,就是:只有想不到的,没有找不到的。

面对这么多的风味小吃,选择什么和舍弃什么,都是一件不大容易的事情。可是,不舍,

显然是不可能的。

人必须学会放弃,才能享受美好。

开封夜市始于北宋,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汉唐时期的京都长安、洛阳虽然繁华,但坊里隔离,宵令森严,自然形不成夜市。到了宋代,开封作为一国之都,经济发达,百业昌盛,商品交易极为火爆。在仅靠白天交易已无法满足人们需要的情况之下,宋太祖赵匡胤下令取消了汉唐以来的坊市制和夜禁制,夜市终于勃然兴起。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夜市直到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热闹去处,通宵不绝”。

从此,夜市作为古都遗风流传下来,灯火闪耀,传承不灭。

如今的开封夜市,早已成星罗棋布、遍地开花之势。包公湖夜市、宋都御街夜市、西司广场夜市、学院门夜市、大南门夜市、宋门夜市等,仅规模较大的饮食夜市就20来个。在这些夜市中,自由路的鸡血汤、北道门的牛羊肉、鹁鸽市的炒凉粉、午朝门的锅贴馄饨都非常有名,是老开封熟知常品的美味。但若论规模,论名气,鼓楼广场夜市当然首屈一指。

鼓楼广场位于市中心最为繁华的地段。这里原有钟鼓楼,系明代建筑,因遭兵焚水患被拆除,成为广场。广场不算大,方圆不过二百来米,但夜市以广场为中心,延及周围4条街,景象就显得格外壮观了。每当华灯初上,广场灯火通明,小贩们身着白服忙忙碌碌,各地食客摩肩接踵,迷人的夜市风光便成了这座七朝古都别具魅力的一景。

开封人把到夜市品尝小吃称之为“吃地摊儿”。一家老少傍晚到街上散步,走到哪里都可以大吃一顿;朋友好久没聚了,打个电话,闹哄哄一群人到夜市上喝个通宵;晚上下了夜班,不必担心饿肚子,百色千味的小吃可以尽情地猛吃。

近几年,外地到开封夜市来的人越来越多了。每天晚上,鼓楼广场边的停车场上,停的几乎全是挂外地牌照的各式汽车。开封周围的郑州、商丘、周口、新乡等城市,到这里来都是两个小时以内的路程,陪老人带孩子,拖朋友约情人,来夜市吃吃玩玩,想回去,也不过是兜兜风罢了。更不必说那些专程带开封旅游观光的人们。据说,每逢节假日,仅鼓楼夜市的日客流量最从可达万人。

到夜市吃风味美食,无疑已经演变为一种休闲方式。夜市虽然没有豪华饭店的档次,却集美食、赏景、交流为一体,具有任何饭店无法相提并论的文化特色。对于开封人来说,吃地摊儿或许还可以说是图实惠,一家三口花二十几块钱,就能把肚子撑圆。而对于外地人来说,逛夜市其实就是旅游,这里的灯火盛景,算得上天下独有,能让人尽享开封食文化的魅力。

老孙说:“没有谁能一次吃尽这里的小吃,有一些没有吃到也不算遗憾,因为我们吃的不光是美食,更重要的气氛。”

听了这句话,女孩默默地点了头,没再和他争辨。

鼓楼夜市喧嚣沸腾,正走向高潮。西北角的戏曲茶楼上高挂着大红灯笼,高亢、激昂的豫剧唱段从那里传向夜空,与叫卖声、欢笑声汇为一体。坐在声浪人海之中,全身心地浸泡在浓郁的香味里,心里却有一种说不出畅快甚至宁静之感。

细细地品尝各色小吃,香的醇厚,甜的细腻,辣的够劲,麻的过瘾,味道样样鲜美。小笼灌汤包子是最后上的,提起像灯笼,放下似菊花,皮薄如纸,灌汤流油,看一看就令人馋

涎欲滴。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一个包子下肚,满口鲜香,令女孩连声感叹:开封人怎么把包子做得恁有味呢?

其实,夜市的小笼包子并不算最好。

在夜市的西南角,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那便是闻名遐迩的第一楼。平时,门前总是停着全国各地的车辆;节假日要想订到房间,需提前两三天打电话;大厅当然可以坐,但十有八九去了要排队。第一楼的包子有一百多种,可分前十笼和后十笼,都是用精致的笼屉盛着端上来的。包子皮晶莹剔透,对着灯光几乎可以看到里面的馅。轻轻地提起来,咬上一小口,细细咀嚼,满口留香,回味无穷。

第一楼的包子名气很大,全国不少地方都分店。去年,我出差路过山东德州,发现那里的“开封第一楼”比鼓楼广场边的这个还大。可是,开封人并不大买它的帐,因为“老开封”都知道黄家的包子比第一楼更正宗……

听我这么一说,老孙不由得叹了一声:“如果不到开封,不身临其境地感受,还不大容易明白,吃在开封可以形成一种文化、一种人文景观,底蕴是如此深厚。”

是的,我们吃的不仅仅是小吃,更是一种文化。品尝美味是享受,感受气氛、欣赏景观、体验情趣,也是享受。在这灿灿灯火之中,细细咀嚼品味的,不是正流传千年的宋都风情吗?

我忽然打定注意,让老孙开着他借来的奥迪,带着他借来的女友,随我到开封城角角落落的夜市上都转转,那绵延不绝的灯火,一定会给带给他们更大震憾的。

(共3952字)

2004年9月12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