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学史 第四章基本定律第五章原子分子论

化学史 第四章基本定律第五章原子分子论

化学史 第四章基本定律第五章原子分子论
化学史 第四章基本定律第五章原子分子论

一、教学目的:

1.掌握化学基本定律的建立;

2.掌握原子----分子论的建立及其基本思想;

3.了解道尔顿、阿佛伽德罗、康尼查罗的重要贡献及其生平。

二、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课堂讨论。

三、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授课

四、学时分配:2学时

五、重点、难点:

重点:1. 化学基本定律的建立;

2.掌握原子----分子论的建立及其基本思想。

六、思考(作业):

1.为什么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是真正科学的原子学说?为什么近代化学之父不是拉瓦锡而是道尔顿?

2.道尔顿的科学成就有哪些?其成功给我们什么启示?

3.简述化学符号的发展简史,并列举其中涉及的化学家。

4.阿佛加德罗、拉瓦锡等均学习法学,却因兴趣而改行,终有大成,这些给我们什么启示?如何看兴趣、学业、职业和成就的关系?人生经常因为种种原因,面临学业、兴趣、职业的困惑,你将如何理解?

5.简介第一次国际化学会议(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结果)。

6.阿伏加德罗、康尼查罗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七、辅导安排

随堂辅导

八、教学内容:

第四章化学基本定律的建立

一.质量守恒定律与当量定律的建立

1.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反应必然引起物质性质的变化,那么,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量的关系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著名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1711—1765)不相信当时流行的燃素说,通过许多定量化学实验来证实自己的观点.他做金属煅烧实验,与波义耳不同的是,他在密闭的玻璃瓶内煅烧金属后,不开启玻璃瓶就进行称量,发现尽管金属经过煅烧已经变成了煅灰,但重量并无变化.

他断定,金属在敞开的容器中煅烧增重是由于金属与空气结合的缘故,从而否定了波义耳的“火微粒”和“燃素”的存在.

1756年,他从大量实验中概括出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全部物质的重量,常等于全部反应产物的重量.

到了1760年,罗蒙诺索夫在《论物体的固性和液性》一文中,进一步阐述了这个观点.

1774年,拉瓦锡通过多次定量实验,也得出了与罗蒙诺索夫相同的结论:在化学反应中,不仅物质的总质量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而且物质中所含的任一元素的质量也保持不变.

质量守恒定律的建立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和哲学意义.它是自然界最基本的定律之

一.

2.当量定律的建立

化学史上第一个把数学与化学相结合并取得重大成果的人是德国化学家里希特(1762---1807).在他的名著《化学元素测量术》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化学计算”这一术语,创立了计算化学反应中各种物质之间质量比的方法,运用数学方法来阐明化学反应的规律等.

里希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酸碱反应进行了研究.从大量的实验研究中概括了一些十分重要的思想:

(1) 化合物都有确定的组成,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之间存在着定量关系.

(2) 当两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一定量的一种物质总是需要确定量的另一种物质.

(3) 两种中性盐进行复分解反应时,生成物也是中性的.如果知道了反应前两种盐的成分,就可以算出反应后两种盐的成分等.

据此提出了当量定律:各物质相互化合时彼此之间存在着固定质量比.(很遗憾,由于过分偏重数学,当时没有受到重视)

1802年,法国化学家费歇尔(1754—1831)结合自己的科学实践,深刻地认识到里希特中和实验数据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做了大量实验,总结出了费歇尔酸碱当量表.如要中和793份石灰,需要1000份硫酸,712份盐酸,1405份硝酸等.费歇尔的工作深刻而又清晰地揭示了当量定律.当量定律往后的发展,都渊源于里希特和费歇尔的研究成果.道尔顿曾把费歇尔的当量表作为论证原子学说的依据之一.

二.定比定律的确立

物质的定比定律说明组成化合物的各元素质量比是恒定的,因此也称定组成定律.

首先建立定比定律的化学家是法国的普劳斯(1754—1826).普劳斯不仅分析了同一化合物天然的和人造的样品,得出具有相同的组成成分重量比,而且还分析了从不同地方取得的同一化合物的样品,也得出相同的组成成分重量比.这就是定比定律.

定比定律的确立,对化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它为近代原子学说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并提供了大量的实验材料.

现在已知许多固体化合物的组成也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制备方法不同,其组成可以在一个小范围内变化.例如:普通的硫化铁中铁的含量可以在63.5%到60.1%之间变化.现代化学的发展给定比定律带来了理论上的合理限制,因为任何真理都不是绝对的,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科学发展的逻辑就是如此.

三. 倍比定律

A、B两元素相互化合生成几种化合物时,与一定量A或B元素相结合的B或A元素的各质量间互成简单整数比.

可以说,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几位化学家分别独立建立了这一定律.

1804年,道尔顿分析了甲烷和乙烯的组成,得知与同量碳相化合的氢的重量比为2:1.通过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和自己的实验验证,道尔顿明确地提出了倍比定律,并以此论证其原子学说.

第五章原子---分子论

自拉瓦锡提出质量守恒定律后,1791年,德国化学家里希特又确定了当量定律,这一定律指出:物质在进行化学反应时,只要是纯净物质都严格地遵守彼此相当量进行.八年后,法国化学家普劳斯确定了定组成定律.四年后,英国中学教师道尔顿首先确定了倍比定律.

物质在化学过程中为什么有这些基本定律?这些准确的数量关系又说明了什么?科学家们思考着这些问题.

解开化学过程严格的数量关系之迷的是道尔顿.

一、道尔顿(近代化学之父)原子论的建立

1、生平

·出身贫穷:1766年9月6日生于英国西北一农村,他的父亲是一个农民,兼做家庭纺织业,收入低微,生活困苦.兄弟姐妹六人,十五岁那年冬天,最小的妹妹因冻饿而死,不到半年,弟弟也因病而死.

·乡村小学毕业为道尔顿最高学历.1781年秋天,道尔顿离家到肯代尔校友学校当数学教师,四年后担任该校的校长.1793年,出版了《气象观察与研究》一书,1794年春被选为文学哲学学会会员.1832年被授予牛津大学博士学位,同年被吸收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家教糊口:1799年,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科研,他担任了每天只需上两节课的家庭教师.自办私塾25年——盛名不富,简朴惊人——1833年戴维、法拉第为之请命,政府方予道尔顿养老金

献身科学:终身未娶——1837年轻度中风后仍做实验——1844年7月27日与世长辞.悼念活动持续两星期之多.

2、原子论建立——近代原子学说的奠基人

道尔顿全面地研究了在他之前有关原子的一切思想.1803年10月21日,道尔顿在曼彻斯特文学哲学会做了原子论的报告,他在报告的结论中指出:“在我之前也有关于原子微粒的各种学说,他们的共同点都在于认为原子微粒是一种大小相同的球,而我认为,同一种元素的原子(极小的、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的微粒)彼此之间是相同的,但不同元素的原子则不同.

原子是有重量的,原子不可再分也无法称量,但我们可以求得它们的相对重量.我们把最轻的元素----氢的原子量规定为1,就可以求得其他元素的相对原子量.”

道尔顿在报告中还公布了他的第一张原子量表,这也是世界上第一张原子量表.

道尔顿的著作《化学哲学新体系》于1808年出版,该书系统地阐述了近代原子学说,其基本点是:

(1)化学元素由非常微小的、不可再分的物质粒子-----原子组成.原子在所有化学变化中均保持自己独特性质.原子既不能创造,又不能消灭.

(2)同一元素的所有原子的性质,特别是重量,完全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的性质及重量不同.原子的重量是元素的基本特征.

(3)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简单数目的比例相结合,形成化合物.化合物原子称为复杂原子,它的质量为所含各种元素原子质量之总和.同种化合物的复杂原子,其性质和重量也必然相同.

3、意义

最早提出原子论的一是古希腊哲学家德模克利特(公元前476一370),他认为物质是由许多微粒组成的,这些微粒叫原子,意思是不可分割。近代科学巨人牛顿也是一位原子论者,但他笔下的原子乃是一些大小不同而本质相同的微粒。道尔顿的原子论就不一样,他认为相同元素的原子形状和大小都一样,不同元素的原子则不同,每种元素的原子质量

都是固定不变的,原子量是元素原子的基本特征。相比之下,可以发现道尔顿的原子论有了本质的发展。

道尔顿原子论所提出的新概念和新思想,很快成为化学家们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理论。首先用它清晰地解释了当时正被运用的定比定律、当量定律。同时这一理论使众多的化学现象得到了统一的解释。特别是原子量的引入,原子质量是化学元素基本特征的思想,引导着化学家把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结合起来,从而把化学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道尔顿原子学说的建立,标志着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前进了一大步,它为以后物理、化学、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特别是促进了化学的迅速发展,开辟了化学全面、系统发展的新时期.

恩格斯指出:“化学中的新时代是随着原子论开始.” “近代化学之父不是拉瓦锡,而是道尔顿.”

4、其他贡献

气象学研究:1787年21岁开始——坚持做气象记录达57年之久——1793年27岁时因气象学成果引注意,出版了《气象观察与研究》一书.

气体的研究:1801年总结出气体分压定律——1804年提出倍比定律——奠定原子学说基础.

色盲理论:本身色盲——与色盲作斗争,发现色盲遗传定律——即使不是化学之父,在生理学上也被纪念——欧洲色盲病称之为“道尔顿症”

5、化学符号简史

炼丹(金)家的秘密符号——1787年拉瓦锡等人在《化学命名法》中进行归类——1808年道尔顿提出“圆圈”式元素符号——1813年贝采里乌斯提出具有现代形式的元素符号(用化学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代表元素的方法)——1860年第一次国际会后通用

中文元素符号——徐寿创译

6.不足之处

道尔顿的原子论也有一些不足和自相矛盾的地方.例如,他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但又说有复杂原子,并说复杂原子可以分为简单原子.可以这样认为:道尔顿的原子论在两方面都没弄清楚.一方面,他坚持原子不可分,这说明在比原子小的方面他弄错了;另一方面,他说有复杂原子,但又不承认分子,这说明,比原子大的方面他也弄错了.尽管如此,道尔顿在两个世纪以前,能提出科学的原子论,确实是了不起的事.

道尔顿的原子论,在化学上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但是,他的原子论在解释某些化学现象时却遇到了很大困难.这样,人们就在新的科学事实和原子论基础上,提出了分子假说,并进而发展为分子论.

二、阿伏加德罗——分子学说的建立者

1、生平:

1776年8月9日出生于意大利都灵市,1792年进入都灵大学学习法学.1796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开始从事律师工作.从1800年起,兴趣转移到数学和物理学方面.1809年被聘为维切利皇家学院物理学教授.1811年被选为都灵科学院院士. 1850年退休,1856年7月9日在都灵逝世

阿佛加德罗懂得许多国家的文字.他尤其喜欢“为科学而研究科学”.他埋头工作,因而

无论在意大利还是在国外,一直默默无闻.然而,他那不朽的功绩却不会被后人遗忘.当人们求得一摩尔粒子的数目后,就把这个数字叫做阿佛加得罗常数

.

2、化学成就

1811年发表了一篇论文,题目是《原子相对质量的测定方法及原子进入化合物时数目比例的确定》,文中提出了分子概念,他认为,原子是参加化学反应的最小质点,而分子是某些游离态的单质或化合物能独立存在的最小质点.分子由原子组成,单质分子由相同元素的原子组成,化合物的分子则由不同元素的若干原子组成.在化学变化中是由不同物质的分子间各原子的重新结合.

同时指出:“一切气体在相同条件下相同体积中含有相等数目的分子”----分子学说(阿伏加德罗定律)——区别原子与分子,分子由原子组成

阿伏加德罗定律

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注意:1.范围:气体 2.条件:同温同压同体积 3.特例:气体摩尔体积;

推论:[为理想气体状态下]

P:压强V:体积n:物质的量R:常数T:温度(开尔文=273+t, t为摄氏度)

1. p1V1/T1=p2V2/T2

2.pV=nRT=mRT/M(R为常数)

3.同温同压V1/V2=N1/N2=n1/n2 ρ1/ρ2=n1/n2= N1/N2

4.同温同体积p1/p2=n1/n2=N1/N2

5.同温同压同质量V1/V2=M2/M1

6.同温同压同体积m1/m2=M1/M2

阿伏伽德罗常数

阿伏伽德罗常数指摩尔微粒(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等)所含的微粒的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一般取值6.023×1023/mol。12.000g12C中所含碳原子的数目, 具体数值是6.0221367×1023.包含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的物质的量是1mol.

权威道尔顿、贝采里乌斯“原子不可能结合”理论反对——淹没达半个世纪.

1860年9月,阿佛加德罗的同乡,意大利著名化学家康尼查罗在德国卡尔鲁斯特第一次国际化学大会——康尼查罗的小册子重提阿伏加德罗的理论——才被引起注意.

德国化学家迈尔在散会途中读后注意到——1864年出书宣传之——从此被广泛接受——此时阿佛加罗已经去世8年——阿伏加德罗常数纪念.

分子论得到承认以后,原子---分子论的理论体系完备了,从理论的角度,统一了分歧,消除了误解,扫清了障碍,对各种化学现象都做出了科学合理的解释.

原子----分子论的形成和发展表明:历史是曲曲折折前进的,错误的燃素说曾被奉为金科玉律,正确的分子论却有50年不被承认.因循守旧、迷信权威是一般人阻碍科学进步的习惯力量;而科学权威们则往往又固执自信,拼命维护自己的成见,这则是来自名人大家阻碍科学进步的保守力量.同时,新理论不被承认还有认识论上的原因.

三、康尼查罗——分子学说的推广者

1、生平

1826年6月13日出生于意大利西西里岛巴勒莫.父亲是警察局长1841年,年仅15岁就考入巴勒莫大学医学系.1845年去比萨学习化学.1848年参加推翻那不勒斯王朝的斗争.革命失败后,1849年去法国从事化学研究.

1851年回国,在巴勒莫大学任化学教授.1853年发表康尼查罗反应(芳香醛类化合物同碱液作用生成相应的醇和酸的反应)的研究——1870年意大利统一后于罗马大学任教.1910年5月10日在罗马去世(84岁,执教化学60年).

2、重要化学成就

他的最大贡献是,宣传和发扬了阿佛加德罗的分子学说,决定性地证明只有一门化学科学和一套原子量.1860年参加第一次国际化学大会推广分子论,名著《化学哲学教程提要》澄清了混乱。

3、第一次国际化学大会

·时间地点:1860年9月3日—5日德国卡尔鲁斯特

·建议人:凯库勒

·会议目的:统一化学界在原子、分子、当量、化学式、化学符号等上的分歧,结束化学的混乱状态。

·会议结果:议而无果,起作用的是康尼查罗的小册子《化学哲学教程提要》。

《化学哲学教程提要》所陈述的主要内容。

1.强调指出阿佛加德罗的分子假说是盖·吕萨克气体化合定律的自然结论,从而说明了分子假说是有根据的。

2.提出一些化学家不接受阿佛加德罗分子假说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过分地信赖了贝采里乌斯的电化二元论。有机化学中的卤素取代氢的实验事实恰好证明电化二元论是不全面的。

3.说明了怎样根据分子假说,运用蒸气密度法来求分子量。同时他运用气体密度法测定了氢、氧、硫、氯、砷、汞、溴等单质和水、氯化氢、醋酸等化合物的分子量。

4.在测定分子量的基础上,结合分析化学的资料,进而提出一个确定原子量的合理方法。还论证了阿佛加德罗假说与杜隆——珀替定律的关系。

5.指出当量与原子量不同,它是原子参加化学反应的数量单位,当量和原子价的乘积就是原子量。

6.根据大量的实验资料证明无论在无机化学还是在有机化学中,原子量只有一套。

化学定律对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同样适用。

7.确定了写化学式的原则。

虽然康尼查罗并没有发现什么新的物质,也没有提出什么特别的学说.但是,他所作的工作使近代化学走上了正确轨道,从此化学就逐步进入研究原子和分子的阶段.他的伟大功绩受到全世界科学家们的尊重.

自从道尔顿于1803年提出原子学说,1811年阿佛加德罗提出分子假说以来,化学理论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崎岖迂回,康尼查罗为澄清其混乱,作出了十分有意义的贡献,合理论证,并最终确立了原子---分子学说的正确,随即这一学说得到了化学界的普遍承认.

原子--- 分子学说的确立是化学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了元素周期律和化学结构理论的诞生,毫不夸张地可以这样说, 没有正确的原子量和分子式,周期律和化学结构理论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对此,元素周期律发现者门捷列夫做出了肯定性的回答:“我的周期律的决定时刻在1860年.我参加了卡尔鲁斯特

代表大会,在会上我聆听了意大利化学家康尼查罗的演讲,正是他发现的原子量给我的工作以必要的参考材料……而正是在当时,一种元素的性质随原子量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思想冲击了我.”

随着原子---分子学说的确立,化学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化学史论文(1)

化学史期末考核论文 题目:中国化学史对世界化学史的影响课程名称:化学史 姓名: 学号: 系别:化学系 专业:应用化学 班级: 指导教师(职称): 实验学期:2012 至2013 学年第一学期

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过渡与联系 指导教师 (化学系) 摘要:化学从研究对象可分为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多少年来,人们人为地把它们分为界限分明的两门学科。直到维勒从无机物氰酸铵制得尿素。事实,世间万事万物均由有机无机共同组成。且有机物、无机物间可相互转换。近年,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科学的发展,使得这一界限真正已被突破,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相结合出现了一门交叉学科。金属有机化学正是两者之间的交叉学科。有机化学与无机化学结合在一起共同造福于人类。 关键字:无机化学有机化学氰酸铵尿素金属有机化学 正文:化学这门学科,从研究对象来分,可分为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二大类。过去,一般认为无机化学是研究无生命物质的化学,有机化学是研究有生命物质的化学。1828年德意志化学家维勒从无机物氰酸铵制得尿素,从而破除了有机物只能由生命力产生的迷信,明确了这两类物质都是由化学力结合而成【1】。 1有机化学与无机化学的过渡 维勒在1828年给柏则里的信中写道:“我要告诉阁下,我不用人或狗的肾脏制成尿素。”在这之前,“生命力论”认为动植物体内存在着一种生命力,只要依靠这种生命力才能产出有机化合物,即有机物最初只能在动植物体内产生。化学家在实验室只能将有机物转化为新的有机物,而不能用无机物制作有机物。自然界的矿物等无机物千年万年亘古不变,是没有生命的。他们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维勒道的两位老师格曼琳和贝采乌斯都是“生命力论”的维护者和宣扬者。如今,维勒却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尿素,强烈的冲击了形而上学的生命力论,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界的诞生提供了科学依据。他填补了生命力论制造的无机物同有机物之间的沟鸿,在这条鸿沟中架起了桥梁。第一次从无机物制备了有机物,

关于化学的学习心得体会5篇(通用)

关于化学的学习心得体会5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一般分为学习体会,工作体会,教学体会,读后感,观后感。以下是关于化学的学习心得体会5篇,欢迎阅读参考! 关于化学的学习心得体会(一) 科学的目的除了应用以外,还有发现世界的美,满足人类的好奇心。物理化学自然也是科学,所以同样适用。 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表面化学……物理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大致如此。然而,在刚刚开始学物化的时候,我几乎被一大堆偏微分关系式所吓晕。尤其是看那一大堆偏微分的公式,更是让我觉得头痛。然而通过阅读以及对以前高数的复习,我慢慢地能理解偏微分的含义了。由于物化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因此我们除了上课要认真听讲更重要的是联系以前学习过的知识,将它们融会贯通,这才能学习好物化。 物化是有用的,也是好玩的,这些是学习物化的动力,那么,怎样才可以学好物化呢? 对我来说,主要就是理解-记忆-应用,而串起这一切的线索则为做题。理解是基础,理解各个知识点,理解每一条重要公式的推导过程,使用范围等等。我的记性不太好,所以很多知识都要理解了之后才能记得住,但是也正因如此,我对某些部分的知识点或公式等的理解可能比别人要好一点,不过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就好像有一些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那或许可以放弃对推导过程的理解,毕竟最重要的是记住这条公式的写法及在何种情况下如何使用该公式,这样也就可以了,说到底,对知识的记忆及其应用才是理解的基础物理化学不在于繁杂的计算,而是思路。 我觉得学习物化时应该逐渐的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物理化学的理论框架,要培养出物理化学的思维方式,而且应该有自己的看法,要创新。物化离不开做题。 认真地去做题,认真地归纳总结,这样才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这样才能逐渐建立起自己的框架,而且做题也是一个把别人的框架纳入自己的框架的过程。从另

化学三大守恒定律

化学三大守恒定律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对于溶液中微粒浓度(或数目)的比较,要遵循两条: 一是电荷守恒,即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等于阴离子所带总数; 二是物料守恒,即溶液中某一组分的原始浓度应该等于它在溶液中各种存在形式的浓度之和。(物料守恒实际属于个数守恒和。) ★电荷守恒 1.化合物中元素正负代数和为零 2.溶液呈电中性:所有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等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 3.除六大,四大外都,部分水解。产物中有部分水解时产物 4.这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是多少,离子前写几。 例如:NaHCO 3:c(Na + )+c(H + )=c(OH -)+c(HCO 3-)+2c(CO 32- ) ★物料守恒 物料守恒可以理解为原子守恒的另一种说法,即“任一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指原子核中相等的原子,就是)和数量分别保持不变”。 ⒈含特定元素的微粒(离子或分子)守恒 ⒉不同元素间形成的特定微粒比守恒 ⒊特定微粒的来源关系守恒 【例1】在0.1mol/LNa3PO4溶液中: 根据P 元素形成微粒总量守恒有: c[PO 4 3-]+c[HPO 42-]+c[H 2PO 4-]+c[H 3PO 4]=0.1mol/L 根据Na 与P 形成微粒的关系有: c[Na + ]=3c[PO 43-]+3c[HPO 42-]+3c[H 2PO 4- ]+3c[H 3PO 4] 根据H2O 电离出的H+与OH-守恒有:c[OH -]=c[HPO 42-]+2c[H 2PO 4-]+3c[H 3PO 4]+c[H + ] 【例2】以NaHCO 3溶液为例 若HCO 3-没有和水解,则c (Na +)=c (HCO 3- ) 现在HCO 3-会水解成为H 2CO 3,电离为CO 32-(都是1:1反应,也就是消耗一个HCO 3- ,就产生一个H 2CO 3或者CO 32-),那么守恒式中把Na + 浓度和HCO 3- 及其产物的浓度和画 等号(或直接看作钠与碳的守恒): 即c(Na + )==c(HCO 3-)+c(CO 32- )+c(H 2CO 3) 【例3】在0.1mol/L 的H 2S 溶液中存在如下过程:(均为) H 2S=(H + )+(HS -) (HS -)=(H + )+(S 2-) H 2O=(H + )+(OH -) 可得物料守恒式c(S 2-)+c(HS - )+c(H 2S)==0.1mol/L,(在这里物料守恒就是S--描述出有S 元素的和分子即可) 【例4】Na 2CO 3溶液的电荷守恒、物料守恒、质子守恒 ·电荷守恒 c(Na+)+c(H+)=2c(CO 32-)+c(HCO 3-)+c(OH-) 上式中,阴阳总要相等,由于1mol 电荷量是2mol 负电荷,所以碳酸根所带电荷量是其的2倍。 ·物料守恒 c(Na+)是离子物质的量的2倍,电离水解后,碳酸根以三种形式存在所以 c(Na+)=2[c(CO 32-)+c(HCO 3-)+c(H 2CO 3)] ·质子守恒 水电离出的c(H+)=c(OH-)

初三化学质量守恒定律_知识点_习题及答案

1第五单元: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说明: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②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 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原子的“三不变”)。 3、化学反应前后 (1)一定不变宏观:反应物、生成物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不变 微观: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2)一定改变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变微观:分子种类一定变 (3)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变 二、化学方程式 1、遵循原则: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②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书写:(注意:一写、二配、三标、四等) 3、含义:以2H2+O2点燃2H2O为例 ①宏观意义: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 ②微观意义: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分子 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化合生成2个个水分子 (对气体而言,分子个数比等于体积之比) ③各物质间质量比(系数×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化合生成36份质量的水 4、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包括 ①哪些物质参加反应(反应物);②通过什么条件反应:③反应生成了哪些物质(生成物);④参加反应的各粒子的相对数量;⑤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等等。 5、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三、化学反应类型 1、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③置换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④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2、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物质得到氧的反应 还原反应:物质失去氧的反应 氧化剂:提供氧的物质

化学史期末论文

坚守科学救国信念的勇者——丁绪贤 20082401163李露 摘要:丁绪贤(1885~1978),字庶为,我国近代分析化学家、化学史家与化学教育家。作为坚守科学救国信念的清末留洋学者,丁绪贤重视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与先进技术的引进,革新了我国半微量定性分析化学技术。更值得关注的是,他前瞻性地认识到化学与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对于化学史的深刻研究,研究自然科学史是提倡科学、改进教学的有力措施,并在教学和研究中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走在了当时国内化学家的前列。作为中国第一本化学史类的著作,丁绪贤的《化学史通考》一书开创了我国化学史研究之先河。 关键词:丁绪贤化学史研究爱国热忱人格科学思维 丁绪贤的学术生涯 1885年10月11日,丁绪贤出生于安徽阜阳的一个书香门第。丁绪贤自幼聪明好学,精通文史,曾乡试为秀才。由于当时国家贫弱,屡遭列强欺凌,世风遂倡科学救国。受维新思想影响,丁绪贤决意弃科举就实学,于1904年考入由江苏、安徽在南京合办的江南高等学校,并于1908年春考取安徽省公费留学的第一名而得以前往英国深造,就读于伦敦大学化学系。在攻读期间,丁绪贤师从著名化学家拉姆塞(William Ramsay,1852~1916),受到严格训练,打下牢固的科学基础。1912年拉姆塞退休后,他又在物理化学家唐南(F.G.Donnan,1870~1956)指导下撰写论文,于1914年获得荣誉科学学士(B.Sci.Honour)称号,并继续深造于伦敦大学研究部。1917年,丁绪贤归国后,以高等院校为主阵地,积极投身于科学与教育事业,曾辗转南北,历任北京大学、安徽大学、东吴大学、浙江大学等校教授,长期从事化学科研与教学工作,为当时国内多所院校的化学研究与化学教育领域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在治学育人之余,作为中国近代高等化学教育事业开拓者之一,丁绪贤曾担任东吴大学、安徽大学等校理学院院长,为国内有关高校化学系乃至理学院的创建与发展殚精竭虑。此外,他认为要发展科学,必须要有专门的科学组织,因此积极参与我国科学及化学的发展和传播事业,热心化学学术团体的工作。1932年8月4日,在中国化学会成立大会上,丁绪贤和陈裕光、

华师大一附中高一化学期末

华东师大一附中2011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末化学学科测试卷 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N-14 O-16 Na-23 S-23 Cl-35.5 K-39 Br-80 I-127 一 选择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本题共20分) 1、考古时常用C 146来测定文物的历史年代,下列关于C 14 6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核外有14个电子 B .核内有6个中子 C .中子数比质子数多2个 D .与C 126互为同素异形体 2、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 .冰水混合物 B .纯净的盐酸 C .漂粉精 D .碘酒 3、氯化钠固体溶解于水时,溶液温度变化不显着是因为 A .只发生水合过程 B .只发生扩散过程 C .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与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近似相等 D .水合过程吸收的热量与扩散过程放出的热量近似相等 4、下列表示物质结构的化学用语或模型正确的是 A .二氧化硅的分子式:SiO 2 B .氢氟酸的电子式: C .氨的电子式:H:N:H D .二氧化碳的结构式:O=C=O 5、下列各组物质,原子间的化学键类型不同的是 A .HCl 、HNO 3 B .HI 、Na 2O C .MgCl 2、NaF D .H 2O 、NH 3 6、下列关于化学家的贡献对应正确的是 A .道尔顿:发现电子 B .居里夫人: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 C .汤姆生:近代原子论 D .卢瑟福:原子结构行星模型 7、下列实验操作或实验事实与物质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A .用加热的方法分离碘和氯化钠固体 B .用水封的方法保存液溴 C .浓盐酸放置在空气中浓度减小 D .氢氟酸保存在塑料瓶中 8、以下各组表示卤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变化规律中,错误的是 A .氧化性:F 2>Cl 2>Br 2>I 2 B .还原性:F -HCl>HBr>HI D .熔沸点:F 2>Cl 2>Br 2>I 2 9、下列微粒不具有氧化性的是 A .Br 2 B .F - C .H + D .Fe 3+ 10、在同温同压下,下列是决定气体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 A .气体的种类 B .气体的分子数 C .分子本身的大小 D .分子间的平均距离 二 选择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本题共30分)) 11、下列有关物质的判断错误的是 A .只要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B .某化合物内一定存在离子键的标志是熔融状态下能导电 C .金属氧化物都是碱性氧化物 D .含有共价键的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12、能用右图所示装置实施的气体制取方案是 A .用饱和食盐水和稀硫酸为原料制取HCl B .用大理石和稀硫酸制取CO 2 C .用铁和盐酸为原料制取H 2 D .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为原料制取O 2 H . .

化学研究进展讲座感想

化学研究进展讲座感想 经过本课程的学习,我充分了解了前沿化学的一些发展状况,这在很大程度上激起了我无限的好奇心以及追求科学的兴趣。8次讲座的内容都与人类的发展息息相关,我的感受颇深。 回顾化学的发展史,曲折而充满了奇趣。从远古的工艺化学时期,炼丹术和医药化学时期,燃素化学时期到近代的定量化学时期,再到现代的前沿化学,化学研究在渐渐深入,也渐渐地越来越深入地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不仅如此,现代的化学也渗透到了其它领域。多方面的发展,解决了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但又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接下来,我想就有关方面谈谈我的感想。 一现代化学促进了人类的发展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还对人们的生活,科技产业的发展造成了深刻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化学已成为一门满足社会需要的中心科学,创造着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提供粮食和控制人口 现代社会人口的增长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粮食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满足人类的需求。在发展生物技术的同时,化学杀虫剂和灭鼠剂对粮食增产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时,化学家

和生物学家极力配合,利用现代激光光谱等先进技术,有效地揭示了光合作用的复杂的化学反应机制。这不仅有利于农业增产,而且对工业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化学生长调节剂的研究也对农作物的发育改良产生了不可估摸的作用,农业经济意义巨大。 化学也为粮食储藏和食品加工提供丰富多样的保护剂、防腐剂、呈味剂、助味剂、着色剂以及各种补增营养的添加剂。天然有机物化学、味道化学、食品化学等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2.提供现代化的材料和新能源 化学材料的发展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了各种可能性,实现了人们很久以来梦寐以求的愿望。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化学纤维工业的发展提高了棉花的产量;塑料在建筑,通讯,包装方面发挥了广泛的用途;交通工具对合成橡胶的需求量日益增加。高分子材料显示出了它无穷的魅力。 无机材料也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催化剂的开发、分子剪裁剪技术的采用,有可能制成各种得心应手的材料。集成电路的加工,光导通讯材料等都有赖于化学功能材料的发展。

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质量守恒定律练习题

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质量守恒定律练习题 质量守恒定律练习题 1.下列叙述,与质量守恒定律相矛盾的是() ①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 ②铁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大于铁质量 ③碱式碳酸铜加热分解后,生成的氧化铜质量比碱式碳酸铜减少了 ④3.24 g硫和3.2 g氧化合,生成了3.2 g二氧化硫 A.②和③ B.①和④ C.②③④ D.④ 2.某物质加热分解产生氧化铜和水。则该物质含有的全部元素是()A.Cu、O B.Cu、O、H C.O、H D.Cu、H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2XY+Y 2 =2Z中,Z的化学式为() A.XY 2 B.X 2 Y 2 C.X 2 Y 4 D.X 2 Y 4.在化学反应:M+N = P+Q中,a g M和b g N完全反应,生成c g P。则生成Q的质量为() A.(b+c-a) g B.(a-c+b) g C.(a+c-b) g D.(c-a+b) g 5.根据质量守恒定律,4 g碳和4 g氧气充分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 A.18 g B.11 g C.8 g D.5.5 g 6.4 g A物质与5 g B物质混合反应,能生成6 g C物质,剩余3 g B。若将7 g A与3 g B混合反应,则生成C物质的质量是() A.9 g B.10 g C.8 g D.3 g 7.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一定没有改变的是() A.分子的种类 B.分子的数目 C.物质的种类 D.原子的数目

8.根据蜡烛燃烧后生成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事实,可以推断石蜡(蜡烛的主要成分)的组成里一定含有() A.碳一种元素 B.氢一种元素 C.碳和氢两种元素 D.碳、氢、氧三种元素 9.将A、B、C各10 g的混合物加热后,A全部参加反应,生成4 g D,同时增加了8 g C,则反应中A与B的质量比是() A.1:5 B.l:4 C.4:l D.5:l 10.现有m g KClO3跟2 g MnO2混合加热,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物质的质量是n g,则生成氧气的质量是() A.(m-n) g B.(m+2-n) g C.(m+2+n) g D.(n-2) g 11.某元素R的氧比物中,R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8,R的相对原子 质量为14,则R氧化物的化学式是() A.RO B.RO 2 C.R 2 O D.R 2 O 5 12.在化学反应A+B = C+D中,80 g A和2 g 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40 g D,则生成C的质量是___ g。 1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氯酸钾加热完全分解后剩余的固态物质的质量_____氯酸钾质量(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4.化学反应A+B=C中,3 g A和足量B反应,可得11 g C。如有12 g A,能和_____g B完全反应。 15.质量守恒定律表示:_____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_____反应后_____的各物质的_____。根据这个定律,3 g碳在10 g氧气中充分燃烧后可以生成二氧化碳_____g。 16.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原子_____的过程。也就是说,在一切化学反应里,反应前后_____没有改变,_____也没有增减。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17.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问题 (1)氯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比原反应物的质量轻。 (2)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镁条的质量增加。 18.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将错误的说法改正。

2020年化学史常识知识竞赛复习试题库及答案

范文 2020年化学史常识知识竞赛复习试题库及答案 1/ 9

2020 年化学史常识知识竞赛复习试题库及答案 1、 K 金的意义商店里出售的金首饰,上面都表有 K 数。 K 数是表示金的纯度的指标,K 数越高,表示含金量越高,价格也越高。 24K 表示含金量达 99.5%以上,这种金很软,强度也较差;18K 表示含金量为 75%左右,这种金比纯金的硬度和强度大;有些金笔笔尖是 14K 金(含金量 58.3%),硬度就更大些,也更耐磨。 2、砷的发现关于砷的发现,西方化学史家们都认为是 1250 年德国的马耐斯以雄黄为原料首先制得了砷。 近年来我国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实际上,我国古代炼丹家才是砷的最早发现者。 据史记记载,约在 317 年,我国的炼丹家葛洪用雄黄、松脂、硝石三种物质炼制得到砷。 3、亚硝酸盐的用途及对人体的危害在氮的化合物中,有一类盐叫做亚硝酸盐,如亚硝酸钠、亚硝酸钾等,它们可用于印染、漂白等行业,并广泛用做防锈剂,也是建筑业常用的一种混凝土掺加剂。 在一些食品如腊肉、香肠等中,常加入少量亚硝酸盐作为防腐剂和增色剂,不但能防腐,还能使肉的色泽鲜艳。 但是亚硝酸盐是一种潜在的致癌物质,过量或长期食用对人的身体会造成危害。 所以,国家对食品中亚硝酸盐的含量有严格的限制。 长时间加热沸腾或反复加热沸腾的水,由于水分的蒸发,使水中

的硝酸盐浓度增加,饮用后部分硝酸盐在人体内被还原成亚硝酸盐,也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3/ 9

亚硝酸钠是亚硝酸盐的一种,它是无色或浅黄色的晶体,有咸味。 亚硝酸钠是一种工业用盐,由于它的外观类似食盐,曾多次发生过被误当食盐食用的事件。 如果误食亚硝酸钠或食用有过量亚硝酸钠的食物,会出现嘴唇、指甲、皮肤发紫,头晕、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时可致人死亡。 另外,腐烂的蔬菜等中也含有亚硝酸盐,不能食用。 4、勒夏特列简介勒夏特列是一位精力旺盛的法国科学家,他研究过水泥的煅烧和凝陶瓷和玻璃器皿的退火、腐蚀剂的制造以及燃料、玻璃和炸药的发展等问题。 他对乙炔气的研究,致使他发明了氧-乙炔焰,并用于焊接。 勒夏特列特别感兴趣的是科学与工业之间的关系,以及怎样从化学反应中得到最高的产率。 他因于 1888 年发现了勒夏特列原理而闻名世界。 5、 PH 值及溶液 PH 值的实际意义化学上常用 PH 值来表示溶液酸碱性的强弱。 测定溶液的 PH 值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例如,在化工生产中,许多反应必须在一定 PH 值的溶液中才能进行。 对一些氧化还原反应,在酸性介质中或在碱性介质中进行,其产物往往不同。 在农业生产中,农作物一般适宜在 PH 等于 7 或接近 7 的土壤里生长。

化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3篇

化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3篇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知识和实验技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带来的化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化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一: 经过多年的一对一教学经验,我认为一个优秀的化学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功。 首先,具备广博的基础知识和过硬的学科专业知识。过硬的学科专业知识是保障每一位化学教师能正确理解和解释化学教材中的每 一个知识点的关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一个学科不再是单一的,各个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趋于综合化,单有过硬的学科专业知识难以适应化学学科发展的需要。 其次,具有娴熟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过程的设计,包括课导入(知识点的导入)、新授、过渡、提问、讨论、思考、练习、总结、作业布置等等。一个章节、一个课题、一个知识点的设计不可能千篇一律。例如化学课(含知识点)的导入,形式多样:(1)以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化学史和生活中的许多小故事生动有趣,扣人心弦,通过讲故事导入新课,不仅可以营造愉悦轻松的课堂氛围,而且还能快速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习效率。(2)以身边熟悉的自然现象导入新课。如初中化学学习“分子和原子”知识的时候,正逢“八月桂花香”

这一自然现象,因一般学校绿化时均栽种有桂花树,借助这一自然现象很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3)以实验方式导入新课。(4)借助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5)以回顾旧知,引入新知的形式导入新课,等等。新课导入的方式方法很多,只要符合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服务教学的都可以用于我们的教学实际中。 再次,具有极强的教学组织能力。 最后,具备扎实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功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开展以实验为基础的探究活动,不仅能够为学生充分发挥实验能动性提供重要途径,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化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二: 通过网上观看课改地区优秀教学视频和有关“教学理论—课堂结构”的多篇论文阅读,对“先学后讲,分层训练,跟踪指导”的课堂模式有感如下: 1、先学后教,分层训练,跟踪指导的课堂模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效益。但也有专家和很多老师提出学案在给学生学习带来辅助的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甚至限制了老师的思维,束缚了师生的手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由教教材变成了教学案,忽视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2、多媒体辅助的同时很多老师削弱了黑板的作用,忽视了教师

化学史论文(1)

化学史论文(1)

化学史期末考核论文 题目:中国化学史对世界化学史的影响课程名称:化学史 姓名: 学号: 系别:化学系 专业:应用化学 班级: 指导教师(职称): 实验学期:2012 至2013 学年第一学期

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过渡与联系 指导教师 (化学系) 摘要:化学从研究对象可分为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多少年来,人们人为地把它们分为界限分明的两门学科。直到维勒从无机物氰酸铵制得尿素。事实,世间万事万物均由有机无机共同组成。且有机物、无机物间可相互转换。近年,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科学的发展,使得这一界限真正已被突破,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相结合出现了一门交叉学科。金属有机化学正是两者之间的交叉学科。有机化学与无机化学结合在一起共同造福于人类。 关键字:无机化学有机化学氰酸铵尿素金属有机化学 正文:化学这门学科,从研究对象来分,可分为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二大类。过去,

一般认为无机化学是研究无生命物质的化学,有机化学是研究有生命物质的化学。1828年德意志化学家维勒从无机物氰酸铵制得尿素,从而破除了有机物只能由生命力产生的迷信,明确了这两类物质都是由化学力结合而成【1】。 1有机化学与无机化学的过渡 维勒在1828年给柏则里的信中写道:“我要告诉阁下,我不用人或狗的肾脏制成尿素。”在这之前,“生命力论”认为动植物体内存在着一种生命力,只要依靠这种生命力才能产出有机化合物,即有机物最初只能在动植物体内产生。化学家在实验室只能将有机物转化为新的有机物,而不能用无机物制作有机物。自然界的矿物等无机物千年万年亘古不变,是没有生命的。他们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维勒道的两位老师格曼琳和贝采乌斯都是“生命力论”的维护者和宣扬者。如今,维勒却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尿素,强烈的冲击了形而上学的生命力论,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界的诞生提供了科学依据。他填补了生命力论制造的无机物同有机物之间的沟鸿,在这条鸿沟中架起了桥梁。第一次从无机物制备了有机物,沟通了这二大类化学【2】。 但是,多少年来这两门化学的界线仍然存在着。 “有机化学”这一名词于1806年首次由贝采利乌斯提出。当时是作为“无机化学”的对立物而命名的。有机化学它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制备、结构、性质、应用以及有关理论的科学,又称碳化合物的化学。 从19世纪初到1858年提出价键概念之前是有机化学的萌芽时期。在这个时期,已经分离出许多有机化合物,制备了一些衍生物,并对它们作了定性描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发现,有机化合物燃烧后,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他的研究工作为有机化合物元素定量分析奠定了基础。1830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发展了碳、氢分析法,1833年法国化学家杜马建立了氮的分析法。这些有机定量分析法的建立使化学家能够求得一个化合物的实验式。当时在解决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各原子是如何排列和结合的问题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最初,有机化学用二元说来解决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问题。二元说认为一个化合物的分子可分为带正电荷的部分和带负电荷的部分,二者靠静电力结合在一起。早期的化学家根据某些化学反应认为,有机化合物分子由在反应中保持不变的基团和在反

新版华师大科学八年级下期末考试试卷

初二(下)期末测试题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振动停止后,发声体仍能发声 C、声音在真空中可以传播 D、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2.平面镜中的“花”的大小取决于( ) A.花本身的大小B.平面镜的大小 C.花到平面镜的距离D.平面镜放置的高低 3.关于虚像和实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看到虚像是人的幻觉,并没有光线进入人的眼睛 B、光的反射一定成虚像,光的折射—定成实像 C、实像能在光屏上得到,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得到 D、平面镜成虚像,凸透镜一定成实像 4.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凸透镜、光屏和烛焰的 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能成一清晰的像.则() A.所成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B.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C.把凸透镜向左移动,调整光屏的位置,得到的像变小 D.把凸透镜向右移动,调整光屏的位置,得到的像变小 5.甲、乙、丙三根电阻丝由同种材料组成,甲、乙同样粗,但乙较长,乙、丙同样长,但丙较细,则它们的电阻值() A、可能一样大B、丙最大C、乙最大D、甲最大 6. 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a、b、c是三只相同的小灯泡,则下列说法错 误的是() A、当S1断开、S2闭合时,c灯不发光、a、b灯发光 B、当S1、S2都闭合时,a、b、c三灯均发光 C、当S1闭合、S2断开时,a灯不发光、b、c灯发光 D、当S1、S2都断开时,a、c灯不发光、b灯发光 7. 如图,电源电压不变,闭合开关S,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a端移动 过程中,()

初三化学史入门教学

初三化学史入门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化学发展史,了解炼丹术和炼金术,了解我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徐寿对化学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故事、史料认识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的发展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了解化学、关注化学、学好化学、热爱化学、报效祖国。教学方法提供史料→教师引导→讨论归纳→激发兴趣→培养学科素养教具准备投影仪、史料胶片、物质样品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又要学习一门新的课程,那就是化学。化学是研究什么的呢?怎样才能学好化学?这门学科有趣 味吗?这门学科是怎么发展的呢?下面我们就学习化学发 展史。板书:初三化学史入门教学引言:在学习化学发展史以前,首先请同学们听三个有趣的故事。第一个故事是发生在1994年的美国某地。那天,大学里面一座大楼失火了。“呜,呜,……”消防车问讯赶来。这时一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大楼门口警卫森严,不许消防队员进去。“火烧眉毛了,还不许我们进去?”消防队员着急的问。“不行,没有国防部的证明,谁都不许进!”原来,大楼里面的科学家们正在极端秘密地研究一种化学元素──铀。为什么研究铀要那么保密呢?第二个故事发生在1781年,英国有位著名的化学家叫普利斯特里,他很喜欢给朋友表演化学魔术。

每当有朋友来到他的实验室参观时,他便拿出一个空瓶子,给大家表演。可是,当他把瓶口移近蜡烛的火焰时,忽然发出“啪”的一声巨响。朋友们吓了一跳,有的甚至钻到桌子底下去。原来,瓶子里事先装进氢气和氧气,点火会发出爆炸声。一次,他表演完“拿手好戏”后,在收拾瓶子时,注意到瓶子上有水。经过反复实验,他终于发现,氢气燃烧后变成了水。第三个故事发生在1890年。在庆祝德国化学会成立25周年的大会上,著名化学家凯库勒,讲述了自己怎样解决了有机化学史上一大难题。“那时侯,我住在伦敦,日夜思索着苯分子的结构是什么样的。我徒劳地工作了几个月,毫无收获。一天,我坐马车回家,由于过度劳累,在摇摇晃晃的马车上睡着了。我作了一个梦,一条蛇首尾相连,变成一个环。我从梦中惊醒,当天晚上,在梦的启发下,我终于画出了苯分子的环式结构,解决了有机化学史上的一大难题。” 提问:同学们听完了这三个故事,有什么感想呢?板书:一、从三个故事看化学发言:对同学们的发言有针对性的点评。讲述:故事一从一个很小的侧面说明化学是何等的重要。美国在1945年研制出第一颗原子弹,当年的8月6日和9日分别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引起世人瞩目。我国在1964年10月16日在西北上空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研制成功,从而结束了我国没有核弹的历史。故事二说明研究化学一定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质量守恒定律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重难点: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运用。 【课前预习】 1.托盘天平的使用:使用天平时,首先要检查__________,称量时,称量物放在_____,砝码放_____。砝码要用______夹取。 2.写出两个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境导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泪”哪去了呢,消失了吗? 二、自主探究: (定量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 【提出问题】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有没有变化呢? 【猜想】。 【阅读】课本P90、91实验。 ▲注意:白磷着火点低易自燃,且有剧毒,实验中要用镊子夹取,切不可用手直接取用。【实验探究】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结论】 【反思评价】 1.方案一中,锥形瓶底部的细沙在何作用?为什么在玻璃管一端系一个小气球?如果不系,会有什么后果? 2.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参加 ..的各物质的,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 3.冰融化后,得到水的质量与原来冰的质量相等,这个变化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提出问题】质量守恒定律是否对任何化学变化都适用呢? 【猜想】。 92

进行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需在体系中进行。 【交流讨论】课本P93讨论中的三个问题 【阅读&思考】阅读课本P93第一段,思考以下问题: 1.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是因为,所以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2.在化学反应前后哪些量肯定没有变化,哪些量一定发生变化,哪些量可能发生变化?【归纳小结】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参加 ..的各物质的,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 2、解释: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有“五个不改变,两个一定变,一个可能变”: ■注意:①反应物的总质量是指参加反应的;②质量守恒定律的前提是化学反应。③所有化学反应均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若有形式上不遵守质量守恒的情况,一定是有某些物质被遗漏或逸散到空气中。) 3、应用: ⑴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求反应中某物质的质量。 例:12.4g磷完全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28.4g,消耗氧气________g ⑵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根据化学方程式确定物质的化学式。 例:硝化甘油(C3H5N3O9)可用于治疗心绞痛,因为它在人体内被缓慢氧化生成A气体:4C3H5N3O9+5O2=12A+12CO2+10H2O,则A的化学式为() A.NO B.NO2 C.N2 D.N2O 解析:本题的思维切入点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

化学史论文

化学史论文 摘要:玛利亚·居里是第一位获得两项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是科学史上不朽的丰碑,更是世界上最杰出的女性之一,她对科学的追求、对名利的淡薄和对生活的态度无一不是我们学习的标杆。 关键字:科学追求放射学自由淡泊 一、艰辛求学路 1867年11月7日,玛丽亚·斯科沃多夫斯卡出生在波兰一个普通教师家庭,5个兄弟姐妹里,玛利亚最小也最聪明。时局动荡,姊妹又多,家庭经济困难,再加上当时的俄国沙皇统治下,女子不得入读大学。1876年,玛利亚只身来到华沙西北的农村当家庭教师。在此期间,玛利亚坚持自学,参加波兰爱国青年的“流动大学”。七年过后,她与姐姐们互相资助着终于去到巴黎,踏上求学之旅。 记得读小学时在思想品德课本上读到过有关玛利亚的事迹,那正是她在巴黎求学期间的故事。1891年,玛利亚来到梦寐以求的巴黎,8年来没能被现实磨灭的梦想终于实现,她非常勤奋用功学习,每次都早早来到教室坐在离讲台最近的位置。生活依然很艰苦,为了省下马车钱,玛利亚在学校附近租了一个顶阁,没火没灯没水的居住环境使她已很满足。阁楼上冬冷夏热,在没有钱买厚棉被的岩洞里,睡觉的时候,玛利亚将屋里的凳子压在被子上取暖。这样清贫艰苦的生活不但没有使她却步,反而令她更加努力地用丰富的知识充实自己。 三年时间里,玛利亚分别以第一第二的成绩毕业于物理系和数学系,并加入李普曼教授实验室,开始科研活动。1894年,在玛利亚研究各种钢铁与磁性科研项目期间结识了志趣相投的青年科学家——皮埃尔,并结为伉俪,此后我们将玛利亚尊称为居里夫人。此后的第二年,她又以第一名的成绩完成大学毕业生任职考试,然后又决定考博士,就连长女的出生也不能阻挡她对学习和科研的追求,从1899年到1904年间,夫妻俩发表了32篇学术论文。她是欧洲第一位女博士,是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获得两项诺贝尔奖的人。 二、放射学的开创者 1896年,法兰西共和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关于铀的工作报告引起了居里夫人极大的兴趣,铀及其化合物能不断的放出射线,向外辐射能量,这些能量来自于哪里?这种与众不同的射线性质又是什么?居里夫人决定揭开它的秘密,于是开始了对放射性物质的研究。在这片当时鲜有人研究的处女地里,居里夫人最终在1896年相继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和钋,完成了近代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奠定了现代放射化学的基础,居里夫人也因此被人们称为放射学之母。一战期间居里夫人还致力于研究将放射器械运用于医疗方面,倡导用放射学救护伤员,推动了放射学在医学领域的运用。 居里夫人将一生奉献给放射学。早期,艰苦的研究环境、繁重而艰巨的实验普查让这位对科学态度严谨的女科学家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晚年却因受到过度射线照射死于恶性白血病,甚至她的大女儿也同样因为受过度放射线的照射死于白血病。当年居里夫人的研究手稿至今还有很强的放射性,但在她看来,科学研究比她本身的健康要重要得多。如果没有居里夫人,就没有当今任何有关癌症的放射性疗法的存在。是她,用生命换来了全世界癌症病人生存的希望。 三、唯一没被盛名宠坏的人 除了对科学的卓越贡献,居里夫人所表现出的面对生活不幸的坚强、对荣誉的淡薄、对祖国的热爱、对弱势力的同情、、追寻公正、平等、自由和与歧视斗争到底的意志,无一不是她留给世界的能与前者相提并论的珍贵遗产。

化学史试卷

《化学史》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年级:班级:姓名:学号: 一、单选题(10×1分=10分) 1.“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化学史可以给人以智慧。”这句话是下列哪位化学家说的?() A.波义耳 B.徐寿 C.葛洪 D.傅鹰 2.下列不属于拉瓦锡对化学的贡献的是()。 A.推翻“燃素说”,对燃烧作出正确的解释,创立氧化学说 B.证明金刚石的成分是C的同素异形体 C.促成了世界第一个合成氨工厂的投产 D.推动酸碱学说的发展 3.于 1803首先提出科学的“原子”概念的化学家是()。 A.道尔顿 B.阿伏加德罗 C.康尼查罗 D.法拉弟 4. 李比希是()的创始人。 A.近代化学 B.近代化学教育 C.现代化学 D.现代化学教育 5.被英国《Nature》杂志称之为“一件迷人的艺术品”的教育著作是()。 A.《空间的化学》 B.《分子建筑术》 C.《化学研究》 D.《化学原理》 6.日本化学家福井谦一最大的贡献是()。 A.导电高分子的发现及开发 B.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 C.用氢化反应催化剂分别实现了光学异构体的不对称合成 D.提出前线轨道理论 7.元素周期律的提出过程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①拉瓦锡首次分类;②年迈尔“六元素表”;③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④年英国化学家纽兰兹“八音律”;⑤法国化学家尚古多“螺旋图”;⑥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三元素组”。 A.①⑥⑤④②③ B.①④⑤②⑥③ C.①⑥⑤②④③ D.①②⑤④⑥③

8. 阿伏加德罗是()学说的建立者。 A.离子 B.原子 C.分子 D.电子 9.在第一次国际化学大会上起作用的是( )。 A.《化学哲学教程提要》 B.《化学纲要》 C.《化学研究》 D.《空间的化学》 10.第一个提出()概念的是贝采尼乌斯。 A.反应速率 B.反应物 C.催化剂 D.物质守恒定律 二、多选题(10×2分=20分,选错或少选均不可得分) 1.下列关于法拉第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发现电磁效应和电解定律 B.提出酸的含氢学说 C.第一个发现苯,并研究其性质 D.发明安全矿灯 2.1832年完成苦杏仁油的研究,发现了安息香基,有力地支持了取代学说的化学家是()。 A.维勒 B.柯尔贝 C. 贝采尼乌斯 D.维勒 3.苯环结构学说的意义有()。 A.理论上促进了化学理论的发展 B.应用上促进了煤焦油化学工业 C.炼焦工业和煤气工业的公害 D.指导了染料、药品、炸药等有机产品的进一步合成 4.()是人类认识原子微观结构的三个里程碑。 A.X射线的发现 B.显微镜的发现 C.电子的发现 D.放射性的发现 5.我国现代民族化学工业的代表人物是()。 A.徐寿 B.侯德榜 C.范旭东 D.吴蕴初 6.()是三大天然能源。 A.煤 B.太阳能 C.石油 D.天然气 7. 1995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之一是张青莲院士测定的()的原子量被采用。 A.Ir B.Sb C.Ce D.Eu

智慧树知道答案医用化学课后作业答案.docx

智慧树知道答案医用化学课后作业答案问:曾国藩的“不要钱、不怕死”六字出自于《与湖南各州县公正绅耆书》。() 答:错误 问:梁启超是中国著名文学家,著有《饮冰室合集》。()(4.0分) 答:正确 问:在拉普拉斯的专著《天体力学》的第一版和第二版的序言里,都谈到了什么? 答:暗星 问:治乱世当用重典是曾国藩的治世思想。() 答:正确 问:关于《红楼梦》后半部分的写作情况可以由脂评本提供给我们。() 答:√ 问:()著有《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的作者。 答:李约瑟

问:赤潮发生后,蓝细菌大量死亡的时候会导致水中氧气含量大幅度增加,对水中其他生物产生威胁。() 答:错误 问:波兰钢琴学派对民间音乐怀有深厚的感情,他们能够准确地把握本民族音乐的特点。 答:正确 问:调查计划是调查安排的依据,调查安排是调查计划的具体化。 答:正确 问:发现正电子的科学家是杨振宁和李政道。() 答:× 问:()是中国第一位国际科学史主席。 答:刘钝 问:()是湘军为解决运输问题而专门设立的。 答:长夫 问:美国学派只吸取德奥学派的精华加以融合。 答:错误

问:西多奥里把威廉奥卡姆的实验法应用到对虹的观察中。() 答:× 问:湘军新制中对于兵源的要求非常严格,规定有农夫土气者不可录用。()答:× 问:湘军新制中,绅士、文生是军官主要担任者。() 答:√ 问:()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答:诗歌、绘画、音乐、建筑 问:文艺复兴的中心思想是 ( ) 。 答:第一空:人文主义 问:马克思主义爱情观提出,爱与性的关系是什么? 答:节制 问:戏剧形式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复杂。() 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