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欧盟的成立及发展进程中的相关措施

欧盟的成立及发展进程中的相关措施

欧盟的成立及发展进程中的相关措施
欧盟的成立及发展进程中的相关措施

欧盟的成立及发展进程中的相关措施

欧洲统一思潮存在已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进入高潮。1946年9月,英国首相丘吉尔曾提议建立“欧洲合众国”。1950年5月9日,法国外长罗伯特·舒曼提出欧洲煤钢共同体计划(即舒曼计划),旨在约束德国。1951年4月18日,法、意、联邦德国、荷、比、卢六国签订了为期50年的《关于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条约》。1955

年6月1日,参加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六国外长在意大利墨西拿举行会议,建议将煤钢共同体的原则推广到其他经济领域,并建立共同市场。1957年3月25日,6国外长在罗马签订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两个条约,即《罗马条约》,于1958年1月1日生效。1965年4月8日,6国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统一起来,统称欧洲共同体。条约于1967年7月1日生效。欧共体总部设在比利时布鲁塞尔。1991年12月11日,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了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的《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2年2月1日,各国外长正式签署马约。经欧共体各成员国批准,马约于1993 年11月1日正式生效,欧共体开始向欧洲联盟过渡。

在内部建设方面,欧共体实行一系列共同政策和措施。

①实现关税同盟和共同外贸政策。1967年起欧共体对外实行统一的关税率,1968年7月1日起成员国之间取消商品的关税和限额,建立关税同盟(西班牙、葡萄牙1986年加入后,与其他成员国间的

关税需经过10 年的过渡期后才能完全取消)。1973年,欧共体实现了统一的外贸政策。马约生效后,为进一步确立欧洲联盟单一市场的共同贸易制度,欧共体各国外长于1994年2月8日一致同意取消此前由各国实行的6400多种进口配额,而代之以一些旨在保护低科技产业的措施。

②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1962年7月1日欧共体开始实行共同农业政策。1968年8 月开始实行农产品统一价格;1969年取消农产品内部关税;1971年起对农产品贸易实施货币补贴制度。

③建立政治合作制度。1970年10月建立。1986年签署,1987年生效的《欧洲单一文件》,把在外交领域进行政治合作正式列入欧共体条约。为此,部长理事会设立了政治合作秘书处,定期召开成员国外交部长参加的政治合作会议,讨论并决定欧共体对各种国际事务的立场。1993年11月1 日马约生效后,政治合作制度被纳入欧洲政治联盟活动范围。

④基本建成内部统一大市场。1985年6月欧共体首脑会议批准了建设内部统一大市场的白皮书,1986年2月各成员国正式签署为建成大市场而对《罗马条约》进行修改的《欧洲单一文件》。统一大市场的目标是逐步取消各种非关税壁垒,包括有形障碍(海关关卡、过境手续、卫生检疫标准等)、技术障碍(法规、技术标准)和财政障碍(税别、税率差别),于1993年1月1日起实现商品、人员、资本和劳务自由流通。为此,欧共体委员会于1990年4 月前提出了实现上述目标的282项指令。截至1993 年12月10日,264 项

已经理事会批准,尚有18项待批。在必须转化为12国国内法方可在整个联盟生效的219项法律中,已有115项被12国纳入国内法。需转化为成员国国内法的法律,平均已完成87%。1993年1月1日,欧共体宣布其统一大市场基本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行。

⑤建立政治联盟。1990年4月,法国总统密特朗和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联合倡议于当年底召开关于政治联盟问题的政府间会议。同年10月,欧共体罗马特别首脑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政治联盟的基本方向。同年12月,欧共体有关建立政治联盟问题的政府间会议开始举行。经过1年的谈判,12国在1991年12月召开的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上通过了政治联盟条约。其主要内容是12国将实行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并将最终实行共同的防务政策。

此外还实行了共同的渔业政策、建立欧洲货币体系、建设经济货币联盟等措施。

欧盟的政治一体化进程

欧盟的政治一体化发展趋势 年级:09国际政治 学号:1025409008 姓名:金鑫

欧盟的政治一体化发展趋势【摘要】:1993年11月1日《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生效、欧共体改为欧洲联盟,欧盟形成以后就开始考虑东扩。如今,欧盟经历了6次扩大,成为一个涵盖27个国家,总人口超过4.8亿的当今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联合体。在经济一体化日趋成熟的今天,欧盟正在谋求它的政治一体化。。。。。。 【关键字】:欧盟、政治、进程 一、欧盟的形成过程 欧盟的前身是欧洲共同体,1991年12月,在荷兰小镇马斯特里赫特召开欧共体第46届首脑议,通过《政治联盟条约》和《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统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该条约规定欧共体的基本目标是建成“更为紧密的国家联盟”,条约扩大了欧洲议会的权力,加强了欧洲委员会的决策权,确定了部长理事会贯彻执行欧洲委员会决策的权力,并制定了共同的外交、防务和社会政策,从而使部分超国家机构权力得到加强。从1993年11月1日马约生效、欧共体改为欧洲联盟开始,历届欧盟首脑会议都把政治一体化作为重要的议事议程。1999年1月1日的欧元启动也促进了欧洲政治一体化进程。因为随着欧元的发行,欧盟才真正开始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独立的欧洲中央银行是西欧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联邦机构,它的启动运作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欧元国家传统的国家职能,使欧洲联盟的超国家机构开始具有政治功能,这意味着欧洲政治一体化开始进入实质性阶段,欧盟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日益扩大。 欧盟形成以后就开始考虑东扩,欧盟东扩主要是从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的现实出发,一方面,欧盟希望促进中东欧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并最终实现整个欧洲的持久和平与稳定,另一方面,从经济利益上看,中东欧国家与欧盟为邻,劳动力素质较高,但劳动成本低于欧盟国家,是欧盟较为理想的投资场所。此外,中东欧国在历史背景和文化心理上始终自视为欧洲的一部分,加入欧盟不仅可以获得心理上的认同感,更可以获得多方面的安全保障,同时能捞到实实在在的经济实惠,因此入盟和东扩是双方互有所需的结果。如今,欧盟经历了6次扩大,成为一个涵盖27个国家,总人口超过4.8亿的当今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联合体。 二、欧盟的政治一体化进程 欧盟如今是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性国际组织。但是,其经济一体化迅速推进,然而政治一体化则举步维艰。给人的印象是经济上的巨人,政治上的侏儒。为了推进政治一体化,欧盟不断进行着尝试 欧盟政治一体化经历了尝试、启动和发展三个阶段。早在20世纪50年代,欧共体就开始尝试政治一体化。到70年代,政治一体化取得了一些成绩,发展了一套“欧洲政治合作的机制”,尽管这一机制独立于欧共体共同机构之外,并且具有明显的政府间性质,但毕竟还是启动了欧洲的政治合作。1979年6月欧洲议会举行了首次直接选举。到80年代中期,随着欧洲一体化的再次启动,政治联盟的目标又开始浮现,1986年2月,欧共体各国签署《单一欧洲法令》,为今后欧洲联盟的建立做了法律上的准备。1992年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首次

欧盟环境政策的新发展及启示

欧盟环境政策的新发展及启示 x 邓 翔1 瞿小松2 路 征 3[内容摘要]近年来,欧盟环境政策的改革和发展备受关注,在第六个环境行动计划即 将结束之际,欧盟又提出了一系列环境行动指南和规划,包括生态创新行动计划、生 态管理和审核计划、环境合规性援助计划、资源效率路线图、海洋战略框架、绿色公 共采购等。本文对上述欧盟环境政策的最新发展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对其整体政策效 果做出了评价,最后指出了欧盟环境政策对我国环境政策制定的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欧盟;环境政策;环境治理;经验启示 作者简介:邓 翔(1963)),男,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成都,610064),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瞿小松(1989)),男,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成都,610064)。研究方向:欧盟经济。路 征(1982)),男,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成都,610064),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长期以来,欧盟委员会及其成员国都一直将环境政策作为其共同政策优先考虑的议题,并且,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欧盟也是建立全球气候变暖政策的最先的倡导者和发起者。欧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环境政策和行动计划,欧盟及其成员国的环境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各项环境指标稳步提升。从1973年欧共体发表5第一个欧共体环境行动计划6以来,欧盟至今已完成了六个环境行动计划,最近一个环境行动计划)))/环境2010:我们的未来,我们的选择0 (规划期:2002年6月22日至2012年7月21日)也已到期(EC,2001)。[1]总的 来讲,欧盟环境行动计划从最初只涉及环境立法的基本原则,然后纳入环境影响评价并注重环境法律的执行,最近则重点关注全球范围内重大环境问题的治理,这一演变过程表明欧盟在不断加强环境行动计划的应用性,也更加注重各成员国的具体实践。最近,欧盟提出了其未来十年的发展战略)))/欧洲20200(EC,2010),[2]目标是将欧盟建设成为一个知识性、可持续和包容性的经济体,从而帮助欧盟和各成员国促进就业、提升生产率和社会凝聚力。在此背景下,欧盟环境总局也相应提出了一系列环境行动指南和计划,其内容涵盖了生态创新、资源效 论文得到了四川大学/让1莫内最佳欧洲研究中心0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号71173149)的资助。

欧盟外交政策

----------------------- Page 1----------------------- Keynote Address on European Union Foreign Policy Concluding Session, EU Enlargement: Implications for the EU and Australia The Rt Hon Christopher Patten EU Commissioner for External Relations National Europe Centre Paper No. 92 Address to the National Press Club, Canberra Thursday 17 April 2003 ----------------------- Page 2----------------------- The war in Iraq has undeniably been a setback in our attempts to create a common European foreign policy. This is not wholly surprising since it raises such difficult issues even if the conflict itself was mercifully quick. What are the consequences for our relationship with the world’s only super-power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us? And relations between the west and the Islamic world, and prospects for peace in the Middle East? How can we deal with global threats like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without strengthening institutions of global governance like the UN? Member States have been and continue to be all over the place on Iraq, even if there is more common ground at the level of public opinion. The usual attempts to paper over differences through insipid declarations have fooled no-one.(Sources: https://www.doczj.com/doc/a98316310.html,)

欧盟经济的特点与形势

---------------------------------------------------------------范文最新推荐------------------------------------------------------ 欧盟经济的特点与形势 一、相关研究文献综述欧盟经济模式的讨论可以上追至19世纪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当时,德国由于产业革命进行较晚,工业基础薄弱,敌不过英国工业品的强力竞争。而经济学论坛上占主导地位的思潮是以英国斯密、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为主要内容的自由放任和自由贸易观点,德国学者李斯特从德国工业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实际情况出发,指出了英国古典学派自由贸易观点具有世界主义的根本缺陷以及不重视各个特定国家的发展阶段和各自特殊利益的倾向,从而必然以世界范围的经济学来代替国家主义的经济学,为了给本国指明发展民族工业和取得权力的道路,李斯特用德国新兴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来同英国资产阶级的世界主义相对抗,用德国的实际来同英国的理论相对抗。由此初步形成了实行保护主张的德国经济发展模式和主张自由贸易的英国经济模式。二战结束后,受马歇尔计划的推动,欧盟经济进入了平稳增长、社会和谐的30年“黄金时期”(“trenteglorieuses”,1945年至1975年)。一般来说,政界和学界通过回顾欧盟经济成功发展历程,总结出了两种经济模式,即以德国、法国为代表的“大陆模式”和英国、爱尔兰为代表的“盎格鲁模式”。[1]“大陆模式”在主张市场竞争的同时,强调有序竞争和社会责任,主张高税收高福利。“盎格鲁模式”则主张实行自由市场经济,强调市场竞争,反对市场垄断,不主张国家过多干预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或者说,两种经济模式回归到经济学的主题之一,即公 1 / 10

浅析欧盟共同安全-外交(CFSP)与德国政策

浅析欧盟共同安全\外交(CFSP)与德国政策 摘要:欧盟是当今世界上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地区联盟,而德国作为欧盟重要成员国,研究其政策与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即CFSP的建构和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欧盟;共同安全与外交(CFSP);德国政策 一、欧盟的建立与CFSP的出现 1993年1月1日欧盟《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生效,代表了欧盟成立,欧洲一体化开启新的多功能主义篇章,CFSP取代ERc成为欧盟第二根支柱,协调各国防务和外交政策,对外立场和态度力争一致性。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common Foreignand security Policy,简称cFSP)是对欧共体和西欧联盟(WEU)政治合作机制的扩展、强化和提升,是欧洲政治联盟计划的主要内容,源于欧共体时期的ERc,是美国影响西欧经济政治军事统一思想和法国人让·莫内开创并主导的事实功能主义模式一体化思想与欧共体50年代西欧联盟成立、60年代戴高乐法国寻求防务合作、70年代法国总统皮蓬对于开启欧洲政治合作(EPc)的努力八十年代《单一欧洲法令》(sEA)实践相结合,在各国在政治一体化中都有所权转移,防务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成果和新发展。 二、欧盟共同安全、外交与德国政策 1.德国的统一政策与《新欧洲宪章》的出现。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使得欧洲国家必须改变当前的防务格局适应新的发展趋势。1990年11月19日,欧洲安全会议第二次首脑会议在巴黎召开,法国希望将德国拉人欧洲体系的,密特朗总统发表关于欧洲未来方向特别是安全、经济合作等方面的重要讲话,希望构建欧洲安全新结构。最终北约和华约成员国家发表《联合申明》将积极构建合作伙伴关系,参加会议的各国首脑签署《新欧洲巴黎宪章》同意开创新欧洲安全格局。德国的统一改变了旧的欧洲合作模式,各国彼此尊重,为新欧洲共同安全和外交合作提供了机会。 2.德国在统一后积极参加cFsP的建立工作。在《巴黎宪章》的签署标志着欧洲各国信任加强,欧洲的建设开启新起点。欧共体各国经过长期的发展,经济一体化程度加深,但面临海湾危机和前南危机,各国却无法保证自己的利益,混乱的局势使得各国都普遍认识到欧洲只有加强同一个声音,才能保障欧洲及其周边的安全与稳定,才能够期待运用经济能力来获取更多政治保障和话语权。德国

中国与欧盟关系的现状

中国与欧盟经贸关系的现状评估——经济外交视角的考察 近年来,无论是中国与欧盟双边关系,还是中国与欧盟各新老成员国之间的双边关系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从经济外交视角来看,中欧双边经贸关系取得了丰硕成果,总体上可以概括为“战略提升、贸易突破、瓶颈制约、难题待解”。 一、战略提升:中国与欧盟及其主要国家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与其他国家建立以共同利益为基础、以平等协商、求同存异和不针对第三方为特点的新型伙伴关系,为构筑面向21世纪的多极化世界格局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与欧盟伙伴关系战略的提升源于2003年相继发表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两份文件:一份是2003年9月欧盟发表的《走向成熟的伙伴关系--欧中关系之共同利益和挑战》的战略文件,阐述了欧盟对华政策和行动的指导方针及发展框架;另一份是2003年10月中国政府发表的第一个对欧关系文件——《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旨在昭示中国对欧盟的政策目标,规划今后5年的合作领域和相关措施,加强同欧盟的全面合作,推动中欧关系长期稳定发展。 进入2004年,中国与欧盟双边的关系进一步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定位得到了确立,中国与欧盟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04年5月随着欧盟历史上的第五次扩大,欧洲政治与经济的地缘版图发生重大变化,更加凸现了建立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性。2005年欧中庆祝建交30年,进一步展现了二者在世界政治经济多极化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与此同时,在国家层面上,中国与欧盟最重要的国家也逐一建立了相应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国与欧盟各个新老成员国的经贸关系在新的框架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当然,由于欧盟的不断扩大,新老成员国的发展水平差别较大,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欧盟的对外经济决策的实施,从而也对中欧双边经贸关系带来了一些新的变数。 二、贸易突破:欧盟成为中国首位贸易伙伴带动了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 《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中特别指出“中国致力于发展中欧富有活力和长期稳定的经贸合作关系,并期待欧盟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与投资伙伴”,以欧盟东扩为契机,这一良好愿望得以提前实现。在2004年中欧双边贸易领域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根据中国海关统计,2004年中欧双方进出口贸易达1772.8亿美元,增幅为33.6%,欧盟超过美国日本和日本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同时中国也

欧盟试题1

试题1 一、名词解释:(20分) 1、欧洲联盟 2、欧盟理事会 3、欧盟委员会: 4、欧洲议会 5、关税同盟 二、填空: 1、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包括:、、、。 2、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 3、欧盟东扩的积极影响:、、、。欧盟东扩的消极影响:、、、。 4、欧盟的安全技术标准主要涉及、、、、 。 三、简答题:(40分) 1、欧盟东扩对欧盟的影响。 2、欧盟东扩对中东欧国家的影响。 3、欧盟东扩对中欧经贸关系的影响。 4、中欧经贸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欧盟对华投资呈现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6、简述中国对欧盟投资的特点 7、简述欧盟共同贸易政策的目标。 8、欧盟如何贯彻实施国别与地区政策? 四、论述题:(20分) 论述欧盟一体化的成就 试题2 一、名词解释:(20分) 1、普惠制 2、反倾销措施 3、技术壁垒 4、欧洲法院 5、欧洲投资银行 二、填空:(20分) 1、欧盟现有成员国为个。人口。 2、、、是欧盟的三大主要机构。 3、欧盟的其他机构包括:、、、。 4、欧盟的共同经济政策包括、、、、 、。 5、2004年,东欧国加入欧盟,成员国为个,2007年1月1

日,、正式成为欧盟成员国,至此,欧盟成员国扩大为个。 三、简答题:(40分) 1、中欧经贸发展的潜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2、中欧贸易今后发展的方向。 3、简述中欧双边经贸发展的有利因素。 4、影响和制约中国与欧盟双向投资的不利因素有哪些? 5、如何加强宏观引导,完善投资促进服务体系,有力推动中国企业对欧盟投资? 6、简述欧盟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思路。 7、简述欧盟对华反倾销的特点。 8、简述欧盟对华反倾销的影响。 四、论述题:(20分) 试述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 试题3 一、名词解释:(20分) 1、共同农业政策 2、共同贸易政策 3、共同渔业政策 4、共同外交政策 5、消费者保护政策 二、填空:(20分) 1、在共同农业政策中,欧盟制定了三条必须共同遵守的原则:、、 。 2、共同渔业政策的四个组成方面是:、、、 。 3、欧盟共同贸易政策的主要特点:、、、。 4、欧盟共同贸易政策的内容包括:、、。 5、欧盟进口贸易管理的手段是:、、、、 、。 三、简答题:(40分) 1、中国应对欧盟反倾销的措施有哪些? 2、中国与新入盟国家如何合作? 3、中欧中小企业合作的建议是什么? 4、欧盟技术壁垒对哪些中国产品的出口造成了影响? 5、中国如何应对欧盟的知识产权保护? 6、全面巩固和提升中欧经贸关系的对策是什么? 7、简述中国如何进一步发展与新入盟国家的经贸关系。 8、我国企业如何在投资领域发展与新入盟国家的关系? 四、论述题:(20分) 欧盟东扩后将会给中国带来哪些新的商机?

欧盟发展历程

走过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欧盟几经扩大,从当初的6个成员国发展到今天的25国,从单一经济一体化组织走向包括政治、外交、防务等多方面联合的国家联合体,成为当今世界维护和平、推动发展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2004年10月29日,25国领导人在罗马召开的欧盟峰会上签署了《欧盟宪法条约》。这是欧盟向更深层一体化发展的里程碑。 欧盟风雨半世纪 欧盟全称欧洲联盟,它的诞生和发展是战后世界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1950年5月9日,法国外长舒曼建议同德国建立煤钢共同体。这一建议史称“舒曼计划”。1951年4月18日,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6国在巴黎签署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1952年7月25日条约生效。1957年3月25日,6国领导人又在罗马签署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两个条约,统称《罗马条约》,1958年1月1日条约生效。《罗马条约》被认为是欧洲一体化进程正式起步的象征。1965年4月8日,6国在布鲁塞尔签署条约,将上述3个共同体合而为一,统称欧洲共同体,该条约于1967年7月1日生效。1991年12月11日,在马斯特里赫特会议上,欧共体首脑们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确立了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的目标,1993年11月1日,条约生效,自此,欧共体发展成欧洲联盟。 在半个多世纪中,欧盟5次扩大,成员国从最初的6个,发展到今天的25个。最近一次扩大是2004年5月1日,塞浦路斯、匈牙利、捷克、爱莎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马尔他、波兰、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10国被接纳为成员国,这10国多属原苏联东欧势力范围,人们将这次扩充称为欧盟“东扩”。东扩后,欧盟开始与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等独联体国家接壤。 欧盟,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50多年来,欧盟的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日益增强。目前,欧盟总面积400万平方公里,人口4.5亿多,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30%以上,对外贸易额占世界总贸易额的20%。人均收入和对外投资均居世界前列。欧盟已成为世界上一体化程度最高、综合实力强大的经济体,其经济实力可与美国比肩。随着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欧盟在国际事务中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积极发表对国际重大问题的意见,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不断提升。 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巨大变化。欧盟主张世界格局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奉行多边主义,主张加强联合国的作用,强调各国都应该尊重国际法,主张尊重世界多元文明,反对强权政治、单边主义、单极战略和一国的价值观主宰世界。在重大国际问题上,法、德等欧盟一些国家公开向美国说“不”。它们反对美国撇开联合国执意对伊拉克开战;反对美国对伊朗进行军事打击以及推翻伊朗现政权,主张通过外交途径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手段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对欧盟实力不断增强以及地位和角色的变化,美国极不情愿,非常担忧,但又无可奈何。欧盟一体化进程继续深化的势头不可逆转。布什再次当选美国总统后,第一次出访就屈尊飞往欧洲,企图同欧盟弥合分歧,修补裂痕。但布什的欧洲修好之行成果有限,双方在对待国际事务的理念和如何解决当前重大国际问题上的分歧依旧。欧盟联合自强,追求共同的外交与安全政策,在国际事务中发出强大声音,对抑制世界力量对比失衡,阻碍美国推行全球霸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欧盟已成为当今世界维护和平、推动发展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欧洲近现代经济发展状况

欧洲近现代经济发展状况 关于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1. 19世纪末是欧洲后工业革命时期,这个时候大工厂林立,电报的发明更是促进了经济的繁荣。2. 一战后,欧洲的经济经历的低迷下降阶段,此时德国和意大利逐步形成轴心国,建立法西斯政权。3二战后的布伦顿森林体系和马歇尔计划为强有力的支持了欧洲经济的复苏。4. 20世纪50年代以来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确立。 欧洲是资本主义的发源地,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商业资本主义。19世纪末期,欧洲经济主要掌握在大财团手中,受到垄断经济的控制。商业资本主义在贵族的控制下较平稳的发展,随着大银行的崛起,逐步向金融资本主义转变。 一战后的欧洲经济也遭受了较大的破坏,大衰退一直持续到了

1920年代,还造成了经济的不稳定和全球性的经济低迷。1945年以前,少数人希望利用他们的政治权利守护他们的特权地位,而多数人期望利用国家来剥夺少数人的权利和特权。他们两者又都希望利用国家权利去寻求解决经济危机之道。而德国二战前希特勒的上台便是利用德国经济衰退,利用政治手段强硬复苏经济博得的政治地位的升高。不过这种二元论的斗争随着1945年经济和社会多元论的兴起后便逐渐势微了。 马歇尔计划是《欧洲复兴计划》的通称。1947年6月5日,时任国务卿的马歇尔在哈弗大学发表演说中首先提出援助欧洲经济复兴的方案。当时欧洲经济经受了战争的洗礼,百废待兴,粮食和燃料等物质极度匮乏,而其需要的进口量远远超过它的支付能力,如果没有大量额外援助,就会面临性质十分严重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危机。他呼吁欧洲国家采取主动,共同制定一项经济复兴计划,美国则用其生产过剩的物资援助欧洲国家。马歇尔计划实施期间,西欧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25%,马歇尔计划是战后美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最成功的计划,它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对西欧的联合和经济的恢复起了促进作用,同时,也缓和了美国国内即将发生的经济危机。下表是马歇尔计划中对欧洲各国的援助数额。

欧盟世界政策的历史发展及其启示.doc

欧盟社会政策的历史发展及其启示- 「内容提要」自罗马条约签订之日起,欧盟社会政策的发展经历了由小到大、由零敲碎打到系统的变化,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即萌芽和产生、重视与发展、确立政策发展的框架、社会政策成为欧盟主要基石;欧盟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从经济联盟到货币联盟、再到社会联盟的演变。欧盟要建立的社会模式体现了欧盟人民共有的价值观:民主、正义、参与、社会对话以及加强社会团结和社会融合。人是这样社会模式的中心,它应当建立在对人的尊严——小至工作场所,大至整个社会——尊敬的原则基础上。该社会模式现在已经越来越被认为既是欧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现代高度文明的特征。研究欧盟社会政策,对我国的社会保护与社会保障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欧盟/社会政策/社会公平 社会政策这个概念,传统上有两种定义。一种是英国和美国学界的定义,即是政府(包括中央和地方)为直接满足人民的社会需求或福利需求而制定的政策,它一般包括社会保障、健康、公共服务、住房政策、教育政策等几个方面;社会保障又包括工伤和疾病、失业救济、养老金、家庭补贴和医疗等。另一种是德国学界的定义,主要是指政府关于就业、劳动力和劳动力市场管理的政策。日本社会学界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多沿用德国的定义,70年代后转向了英美的定义。不过,自20世纪80年代以

来,国际社会学界倡导将两种定义统合起来的声音越来越高涨。 [1] 英国著名社会学者M.克伦曼和D.皮阿查德认为,欧盟的社会政策包括两个方面:(1)社会规定或服务:教育、住房、个人的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2)为了某些社会目的的干涉:宗教政策、农业和工业政策、环境政策(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性别平等、种族关系等,这种干涉的形式主要是“规定、财政或资助、直接的法规”。简单讲的话,欧盟社会政策就是:“社会领域中所有的政策,包括劳动力市场政策。”[2]具体讲,主要包括产业关系与社会对话,就业与劳动力市场,社会保障、社会保护与生活条件,健康与安全等。由此可看出,欧盟的社会政策似乎更象是英国定义和德国定义的混合。准确地讲,欧盟社会政策更应被叫做“欧盟就业与社会政策”。 一、欧盟社会政策的历史发展 自1957年签订罗马条约后的40余年历史中,欧盟社会政策的发展经历了许多变化,大体上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总的来讲,欧盟社会政策的发展是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零敲碎打到逐步系统化、制度化。

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法律性质与特点

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法律性质与特点 邹国勇原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3期 欧盟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性国际组织,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欧盟正逐步朝政治联盟方向迈进。欧盟12个成员国于1992年2月7日在荷兰的马斯特里特签订了《欧洲联盟条约》、附件和《最后文件》(统称《马斯特里特条约》,以下简称《马约》),为欧盟确立了三根支柱机构,正式将共同安全与外交政策确定为欧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与欧共体(第一支柱)和司法与民政事务合作(第三支柱)并存的“第二支柱”。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是欧盟政治一体化的核心内容,代表着欧盟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前途,本文就其法律性质与特点作初步探讨。 一、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法律性质 欧盟的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从法律性质上来说,它属于欧盟成员国政府间的合作。这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反映出来: (一)从历史发展看其法律性质 1952年初的普利文计划就有建立欧洲防务共同体的尝试,后因法国国民大会的否决而告失败,但协调欧共体成员国间外交政策的努力并未终止。1961年,法国再次提出建立政治和防务共同体的“富歇计划”,戴高乐特别想把西欧六国在外交甚至防务上组织起来,使之符合法国的道路,建立具有独立性的欧洲人的欧洲。其他国家则逐渐认清了戴高乐的意图,对戴高乐退出北约、在东西方之间搞平衡、建设所谓第三种力量的做法心存疑虑,因而这项计划也遭失败。欧共体成立之后,成员国经常通过非正式的方式在外交政策方面进行合作。1969年12月,欧共体成员国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海牙会议上,决定实施欧洲政治合作(European Political Cooperation, EPC)计划,以加强外交方面的合作与协调。但这种欧洲政治合作是一种政府间的合作机制,但这一机制没有纳入共同体框架之内,它完全独立于欧共体框架之外,同委员会没有任何联系。1974年12月,在巴黎会议上决定成立欧洲理事会(European Council),以定期讨论欧共体的大政方针和成员国政府间的政治合作,它同欧洲政治合作一样,在共同体的创建条约中找不到正式的法律依据。1987年实施的《单一欧洲法》第三部分把欧洲政治合作从一种非正式的机制转变成正式的合法框架,第一次为欧洲政治合作提供了法律依据。然而,《单一欧洲法》规定下的欧洲政治合作仍是一种政府间的合作安排,因为它没有修改共同体创建条约,也没有从法律上正式并入欧洲共同体的框架。根据《单一欧洲法》第31条,欧洲政治合作同欧洲理事会的活动一样,不受欧洲法院的司法审查。《单一欧洲法》不过是对欧洲政治合作的实践进行了编纂。继《马约》规定了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之后,1997年欧盟成员国在荷兰签订的《阿姆斯特丹条约》(以下简称《阿约》)又对这部分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但都没有改变其政府间合作的性质。 (二)从法律框架来看其法律性质 根据《马约》,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法律框架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马约》的共同条款,它明确规定欧盟总的对外关系法律框架中包括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它规定欧盟主要目标是通过实施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加强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因而,欧盟应特别在对外关系、安全、经济和发展政策领域保证对外交往的连贯和一致性。第二部分即《马约》的第五部分,对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宗旨、事项、范围、实施及联盟与成员国的职权范围划分,作了原则

欧盟的能源安全与共同能源外交

欧盟的能源安全与共同能源外交 扈大威 2013-1-30 0:16:17 来源:《国际论坛》(京)2008年2期作者简介:扈大威,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欧盟研究部副主任,副研究员。(北京 100005) 内容提要:欧盟能源不能自给,50%的能源需要进口,而且未来对外能源依赖程度将进一步加深,欧盟能源安全面临严峻形势。为确保能源供应,欧盟以内部统一能源大市场为依托,以扩大政策及大周边政策为手段,开展了全方位的能源外交,谋求建立泛欧能源共同体,打造多条“能源走廊”,实现能源品种、进口来源和运输途径的多元化,以减轻对外能源依赖,降低风险,确保能源安全。能源问题已经成为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对欧盟对外关系的未来走向产生深刻影响。 关键词:欧盟能源安全能源外交欧俄关系 进入21世纪以来,能源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随着全球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油气富集区地缘政治局势持续动荡,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国都将能源供应安全置于外交战略的优先地位,加大了能源外交的力度。欧盟27国作为世界最大的能源进口方,能源进口依存度将进一步上升。制定切实有效的能源外交战略,成为欧盟对外关系的当务之急。 一、欧盟能源安全面临严峻形势 欧盟是世界第一大经济实体、①第二大能源市场,②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

能源进口方,拥有超过4亿5千万消费者,其能源消费量占世界总消费量的14%-15%。 欧盟自身能源蕴藏量很低。据统计,欧盟成员国只拥有世界煤炭探明储量的7%,石油探明储量的0.6%和天然气探明储量的2%,并且油气探明储量大部分集中在北海,开采条件十分恶劣,开采成本高昂。③在能源无法自给自足的情况下,为了维持发达的经济和较高的生活水平,欧盟必须依赖外部能源进口。 目前,欧盟50%的能源需要进口。其中,石油进口率高达81%,天然气进口率为54%;固体燃料进口率为38%。④研究显示,未来欧盟能源生产将急剧下降,特别是碳氢燃料、化石燃料和核电等的产能下降将更为突出。据估计,到2030年,欧盟石油产量将减少73%,天然气产量将减少59%,固体燃料将减少41%。核电生产将减少11%。只有可再生能源将增加一倍。总体来看,2030年时欧盟能源生产能力将比2000年下降25%。⑤ 在能源产量不断下降、能源需求不断上升的双重压力下,欧盟对外能源依存度必然大幅上升。预计到2030年,欧盟对外能源总体依赖度将达到65%。届时,欧盟石油进口依存度将高达93%;天然气进口依存度将增加到84%;固体燃料进口依存度将达59%。⑥其中天然气年进口量将由目前的2750亿立方米增至5350亿立方米,缺口很大。⑦更重要的是,欧盟相当多的能源要从动荡地区进口。这就对欧盟确保能源供应安全提出了严峻挑战。 除欧盟自身因素外,全球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国际能源政治斗争加剧都促使欧盟重视能源安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国际原油价格持续走高给欧盟经济增长造成巨大压力,按2006年石油价格水平(60美元/50欧元一桶),

欧盟经济的特点与形势.pdf

一、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欧盟经济模式的讨论可以上追至19世纪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当时,德国由于产业革命进行较晚,工业基础薄弱,敌不过英国工业品的强力竞争。而经济学论坛上占主导地位的思潮是以英国斯密、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为主要内容的自由放任和自由贸易观点,德国学者李斯特从德国工业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实际情况出发,指出了英国古典学派自由贸易观点具有世界主义的根本缺陷以及不重视各个特定国家的发展阶段和各自特殊利益的倾向,从而必然以世界范围的经济学来代替国家主义的经济学,为了给本国指明发展民族工业和取得权力的道路,李斯特用德国新兴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来同英国资产阶级的世界主义相对抗,用德国的实际来同英国的理论相对抗。 由此初步形成了实行保护主张的德国经济发展模式和主张自由贸易的英国经济模式。 二战结束后,受马歇尔计划的推动,欧盟经济进入了平稳增长、社会和谐的30年“黄金时期 ”(“trenteglorieuses”,1945年至1975年)。一般来说,政界和学界通过回顾欧盟经济成功发展历程,总结出了两种经济模式,即以德国、法国为代表的“大陆模式”和英国、爱尔兰为代表的“盎格鲁模式”。[1]“大陆模式”在主张市场竞争的同时,强调有序竞争和社会责任,主张高税收高福利。“盎格鲁模式”则主张实行自由市场经济,强调市场竞争,反对市场垄断,不主张国家过多干预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或者说,两种经济模式回归到经济学的主题之一,即公平与效率(equityandefficiency)孰为先的问题。“大陆模式”更多地关注社会公平,而“盎格鲁模式”则更多地看重市场效率。 意大利学者TitoBoeri、比利时学者AndréSapir、英国金融时报经济评论员MartinWolf等西方学者对“大陆模式”又进行了具体细分,即“大陆模式”包括“日耳曼模式”(Nordic)、“莱茵河流域模式”(Rhineland)和“地中海模式”(Mediterranean)[1][2][3]。如果加上上述的“盎格鲁模式”,欧盟经济则可以划分为四种模式,即“日耳曼模式”、“莱茵河流域模式”、“地中海模式”和“盎格鲁模式”。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2004年欧盟东扩后,如果作为一个整体“国家”来看,欧盟25国疆域面积为397万平方公里,列世界第七位;国内生产总值为12.7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1%;欧盟拥有4.5亿人口,列世界第3位,占世界总人口的7%。 与此同时,2005年中欧双边贸易额达2,173亿美元,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提前8年实现中欧领导人2003年提出的战略目标。欧盟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欧盟继续保持中国累计最大技术供应方地位,同时还是中国累计第四大实际投资方。 为了研究的方便,本文拟在已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将欧盟25国经济划分为5种经济模式,即西欧模式、南欧模式、英爱模式、北欧模式和东欧模式。 第一种欧盟经济模式:“西欧模式”。“西欧模式”成员包括德国、法国、奥地利、比利时和卢森堡,共5个欧盟成员。 第二种欧盟经济模式:“南欧模式”。“南欧模式”成员包括意大利、希腊、塞浦路斯、马耳他、葡萄牙和西班牙,共6个欧盟成员。 第三种欧盟经济模式:“英爱模式”。“英爱模式”成员包括英国和爱尔兰,共2个欧盟成员。 第四种欧盟经济模式:“北欧模式”。“北欧模式”成员包括瑞典、丹麦、芬兰和荷兰,共4个欧盟成员。 第五种欧盟经济模式:“东欧模式”。“东欧模式”成员包括捷克、爱沙尼亚、匈牙利、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共8个欧盟成员。 上述欧盟5种经济模式的划分依据主要是: 第一,该国制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发展路径相似。 第二,具有较强的地缘政治关系和相近的社会价值观。 第三,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并有所创新。一是基本延续“日耳曼模式”、“莱茵河流域模式”、“地中海模式”和“盎格鲁模式”的划分方法,同时在“地中海模式”中添入了马耳他和塞浦路斯两个新成员。二是将8个前社会主义东欧国家作为一个新的经济模式,与前4种经济模式并列。三是为了便于认知,按地域方位,重新对5种经济模式进行了更名。 第四,关于马耳他和塞浦路斯的分类考虑。2004年5月1日新加入成员中,塞浦路斯人均收入超过2万美元,世界银行已将塞浦路斯确定为发达国家。马耳他人均收入超过1万美元,且1964年12月已经加入了英联邦。2003年3月8日,马耳他就加入欧盟全民公投时,同意率仅为54%,远低于前社会主义东欧国家。从地理位置看,塞浦路斯比邻希腊,马耳他靠近意大利。因此,将这两个新成员列入“南欧模式”。 上述欧盟5种经济模式的区别并不很严格。不过,本文认为,欧盟经济原本就不是国别经济,欧盟成员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各异,动用经济政策的权限有所不同,欧元区成员和区外成员的宏观经济政策层面相差较大。因此,欧盟经济模式类型上的区别相当可以说明问题。

欧盟外交实体的结构性问题

欧盟外交实体的结构性问题 杰弗瑞?森堡罗 2013-2-17 9:49:11 来源:《国外社会科学文摘》(沪)2007年4期译者:刘雪梅 选自美国《国家利益》杂志2006年夏季号 布什总统最近对欧洲委员会的访问(美国总统的第一次访问)和他对“强大的欧洲”的认可被普遍认为是美国对欧洲外交政策新走向的一个信号。这位总统不仅把他自己和“新欧洲——老欧洲”的对立思维方式区别开来,还建议说,在许多问题上,美国将承认并接受欧洲政治联盟的必然性并不断加强同强大的欧盟在外交方面的合作。布什政府表示,它相信一个联合的欧洲不仅是理想的,也是可行的。 美国这项政策的转变是不稳定的。美国同欧盟及其下属机构打交道,而不是和欧盟成员国和它们的领导进行双边接触,由此招致了许多的困难。首先,欧盟愿意在其权限的最大范围内参与外交政策事务。欧盟的这个权限还没有(在可预见的将来也不会)通过宪法或是条约的规定,因此美国同欧盟的合作可能是无效的和缺乏支持的。此外,以高姿态的外交政策处理与欧盟的事务,这个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实际上是在支持欧盟的权威。关于欧盟在外交和安全政策方面应扮演怎样的角色的对话——这个对话还远未得到解决,是欧洲的事,但美国却毫无必要地参与了进来,因而欧盟长久以来的民主合法性问题得到了美国的支持。 即使欧盟获得了很高的法律认可度,欧盟系统仍然可能存在内在的结构性问题,可能在政策制定中导致矛盾和混乱。这样的结构性矛盾也会为美国——欧盟

的联合行动带来矛盾。虽然关于欧洲共同体的乐观的陈述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言过其辞,但单个欧盟成员国的选民就能够对同美国合作的政策投反对票,否决任何的合作。 在整个欧洲决定欧盟的权限范围之前,美国必须停止目前的假设,认为欧盟的外交政策组织在任何特定的问题上都是代表所有国家的立场。只有在这样做的风险和成本非常低的时候,美国或可选择和欧盟打交道。 认同危机 统领欧盟外交政策的条约远远满足不了欧盟精英们对“最紧密的联盟”的热望。建立欧洲宪法的条约,也就是欧洲条约,成为了成员国政治联盟的最终目标——集中和支持欧盟在外交政策方面的司法权。 首先,根据欧洲委员会法律制定的政策是1957年《罗马条约》的承继,规定了统一市场方面的事务,包括对外贸易。而宪法正是要消除这些政策与根据《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CFSP)制定的相关政策之间的法律差异。CFSP近期扩大了其范围,但由不同的政策制定条约管辖,并且比欧洲委员会法律要麻烦很多。宪法可能会首次允许CFSP的决议凌驾于成员国的法律之上。另外,许多CFSP 的决议现在需要全体一致表决,包括不同的新外交机构的管理问题,将会由“有效多数”决定,也就是代表欧盟多数人口的成员国数目。这样,在严格的全体一致的制度下,宪法就会废除成员国在那些事务上所持有的国民否决权。 宪法也将规定欧盟同外国在所有问题上的条约对所有成员国都有约束力,不需要各成员国的批准。欧洲委员会的联合副主席,也是欧盟唯一的外交事务部长,

欧盟发展历程以及影响

欧盟发展历程以及影响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欧盟简介 英文名称:European Union(EU) 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是由欧洲共同体(European Community,又称欧洲共同市场)发展而来的 会徽:1988年1月开始使用,会徽的底呈蓝色,上面12颗星围成圆圈,象征着欧共体12个成员国,袁泉中间为各个成员国国名 欧盟的盟歌: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的《欢乐颂》 欧盟的铭言:“多元一体” 欧洲日:每年5月9日 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荷卢比三国经济联盟、欧洲共同体、欧盟 1992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 欧盟成立的背景和原因 背景: 两次世界大战给欧洲造成了一场空前的浩劫,几千万人在战火中丧生, 各国人民受尽了战乱之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欧洲面临两个强悍的近邻:西边是强大的美国,东边是崛起的前苏联。美、俄的迅速强大对西欧构成了巨大威胁。而欧洲已经脆弱到没有美国的援助便难以复苏的

境地。在这种新的国际秩序下,欧洲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认为,欧洲唯有联合才能避免重燃战火,才能在国际舞台上独立地发挥作用。在让·莫奈看来,当时的西欧只有两种选择:不在联合中自强,就得甘心情愿当二流国家。为此,让·莫奈提出:“为了适应世界新形势,西欧必须联合起来”,并建议组织一个“民主的、有效的机构”促进西欧各国团结,相互补充,改变西欧国家经济极度虚弱的局面。不久,他又进一步提出在西欧“建立国际贸易、货币、安全联盟”和一系列具体设想,以应付急剧变化的世界形势。西欧国家痛定思痛,在让·莫奈的“西欧联合”思想影响下,当时一些明智的、有远见的政治家越来越意识到西欧联合自强的重大战略意义。 原因: 第一,欧洲认识到自身所处的不利地位。战后的欧洲不再是世界舞台的主角,其位置被美国与苏联代替。与这两个超级大国相比,欧洲是一个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分割的小国集合。 第二,反对战争的信念。经过两次世界大战,欧洲认识到必须保证安全和稳定,不能再成为战争的策源地。 第三,把欧洲变得更自由、更富裕。面对美苏与欧洲的对峙,西欧国家深感联合的必要性,拟通过一体化建立一个“经济上发展,军事上强大,政治上稳定统一的欧洲”。

欧盟强化对外政策行动的新举措及其思考

欧盟强化对外政策行动的新举措及其思考 房乐宪 2012-10-23 10:05:05 来源:《教学与研究》(京)2007年1期作者简介:房乐宪(1967-),山东诸城人,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关系理论、欧洲一体化与中欧关系。北京100872 内容提要:欧盟委员会2006年6月发布的《世界中的欧洲》文件,是欧盟针对全球化及其蕴含的新挑战,以及审视和反思近年来欧盟对外政策行动的重要体现。本文首先分析了该文件出台的背景和基本宗旨,重点阐述了欧盟在该文件中所表达的强化对外政策行动效果的基本前提和行动步骤,在此基础上,就该文件出台的政策含义和文件实施可能面临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几点看法,并认为该文件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 关键词:欧盟对外政策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欧洲安全 欧盟委员会2006年6月8日发布了名为《世界中的欧洲》的重要文件。[1]该文件审视了在不改变现有条约基础上如何加强欧盟的外部行动问题。文件在分析欧盟当前面临的新挑战基础上,重点提出了使欧盟对外政策更加连贯、有效和清晰的一些实际建议。该文件在2006年6月15-16日欧洲理事会会议上得到认可,6月16日通过的《理事会轮值主席结论》表示,“欧洲理事会欢迎由欧盟委员会主席提交的《世界中的欧洲》文件和委员会正在执行的内部措施。”[2]很大程度上,该文件可以看作自2005年6月欧洲宪法条约批准受挫以来欧盟对其对外政策行动的一种新的审视,对观察欧盟今后的对外政策走向有重要意义。 一、提出强化对外政策行动的背景和基本宗旨

欧盟委员会发布《世界中的欧洲》文件,是面对全球化及其蕴含的新挑战做出的必然选择,也是近年来欧盟审视和反思其安全战略和对外政策的重要体现。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欧盟面临一系列更严峻挑战:从欧盟自身的深化和扩大,到一系列全球性问题的凸现,从寻求经济稳步增长到谋求地区稳定与安全。早在2003年12月,欧盟针对欧洲50多年来的安全形势变化,通过了第一个欧盟安全战略文件——《更美好世界中的安全欧洲》。[3]当时这份文件就阐述了欧洲新形势下面临的新安全挑战,其中包括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国家治理失败、地区冲突和有组织犯罪等。欧盟在捍卫自身安全上需要实现三个战略目标:即应对安全威胁、实现周边安全和以有效的多边主义为基础的国际秩序。 欧盟安全战略文件通过后欧盟独立防务建设发展迅速,但总体讲,欧盟对外政策行动的效率和连贯性并未根本改善。欧盟此次在《世界中的欧洲》文件中指出,欧洲正面临强有力的经济竞争和新的安全威胁。一方面,欧盟注意到世界经济中一些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和挑战。欧盟意识到世界经济均势已发生变迁,像中国和印度等国家,经济增长迅速,对原材料、能源和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其实这一点在欧盟委员会2005年10月向欧盟首脑会议提交的《全球化世界中的欧洲价值观》就已经明确:“欧盟每天都感觉到类似中国、印度和其他国家等新的经济巨人崛起的冲击。”[4]这次欧盟在文件中再次重申此挑战对欧洲的重要涵义。另一方面,许多棘手的全球性威胁依然是欧洲安全关注的重点。欧洲正成为恐怖主义袭击的目标和恐怖主义组织隐藏的基地。就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而言,欧盟认为这是对欧洲乃至国际社会潜在的最大威胁。就地区冲突而言,欧盟对包括中东地区在内的地区冲突和紧张局势深表不安,认为许多地区冲突都直接或间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